1、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二二二年十一月2021年前 言为了防治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促进核能、核技术的开发与和平利用,国家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建立了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2021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报告以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数据为基础,对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按照全国辐射环境监测方案,2021年国家辐射环境监测网环境辐射监测包括1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部分地、州、盟所在地,以下同)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环境辐射剂量率自动监测,23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环境辐射剂量率累积监测;空气监测包括190个地
2、级及以上城市的气溶胶监测,13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沉降物和气态放射性碘同位素监测,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水蒸汽)和降水监测;水体监测包括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及重要湖泊(水库)地表水监测,3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监测,31个城市的地下水监测,沿海11个省份的近岸海域海水和海洋生物监测。此外,还包括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土壤监测;3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环境电磁辐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2021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其中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环境电磁辐射水平低于国家规定的电磁环境控制限值。本
3、报告中的数据除特殊说明外,均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数据。报告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省级辐射环境监测机构及山东省青岛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视野和水平有限,报告中难免存在不足,敬请批评指正。目 录1 辐射的来源1.1 环境中天然电离辐射源1.2 环境中人工电离辐射源1.3 电离辐射照射的途径1.4 环境中电磁辐射 2 辐射环境监测2.1 辐射环境监测目的2.2 辐射环境监测概况2.3 辐射环境质量监测方案2.4 质量保证3 辐射环境质量3.1 环境辐射剂量率3.2 空气3.3 水体3.4 土壤3.5 环境电磁辐射4 总结附 录附录1 监测方法、测量仪器和
4、探测下限附录2 数据处理与评价附录3 名词解释附录4 符号说明01020507081112121418212227426166687071737779011 辐射的来源2021年全国辐射环境质量报告辐射是一种能量形式,它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释放,通过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进行能量的传递和交换,按其作用于物质时所产生的效应不同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通常又称为电磁辐射),按其来源可以分为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我国居民所受的电离辐射个人年有效剂量比例示意图见图1.1-1。由图可见,我国居民所受的电离辐射照射中,绝大部分来自天然辐射源的照射,天然辐射源所致的居民个人年有效剂量占总剂量的94%,而
5、人工辐射源所致的居民个人年有效剂量仅占总剂量的6%1。1.1 环境中天然电离辐射源环境中的天然电离辐射源主要包括来自外层空间的宇宙射线及宇生放射性核素和地壳中的原生放射性核素。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2000年和2008年报告,全球天然电离辐射源所致个人年有效剂量平均值为2.4mSv(典型范围为1mSv13mSv)。根据核与辐射安全,我国天然电离辐射源所致个人年有效剂量平均值大约为3.1mSv。全球天然电离辐射源所致个人年有效剂量平均值分布见表1.1-1。022021 ANNUAL REPORT OF THE NATIONAL RADIATION ENVIRONMEN
6、T1引自中国环境百科全书选编本-核与辐射安全,潘自强、刘华主编,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年出版。图1.1-1 我国居民日常受到的电离辐射个人年有效剂量比例示意图1.1.1 宇宙辐射宇宙射线是指来自外层空间射向地球表面的射线,分为初始宇宙射线和次级宇宙射线。初始宇宙射线为直接来自外层空间的高能带电粒子,主要是质子和粒子,以及某些更重的原子核;次级宇宙射线是由初始宇宙射线与大气中的原子核相互作用产生的次级粒子和电磁辐射,主要是介子、光子、电子以及中子。来自外层空间的初始宇宙射线,绝大部分在大气层中被吸收,到达地球表面的宇宙射线几乎全是次级宇宙射线。到达地表的宇宙射线可分为电离成分和中子成分,是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