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港深生物科技合作研究報告:策動灣區港深引擎 孕育生物科技新機目錄摘要 2|1|引言 8|2|港深生物科技發展優勢及合作意義 12|3|推動港深合作的齒輪: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 18|4|港深生物科技合作生態系統構想 24|5|供港深兩地政府參考的政策建議 32|6|供中央不同部委參考的政策建議 60|7|總結 67自2019年2月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出台以來,位於一河兩岸的香港和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的兩大中心城市,在科技創新(科創)合作方面備受矚目。港深兩地科創的協同效應不容小覷,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 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深圳香港組成的深港科技集群位列全球第二
2、,緊隨其後的城市包括北京(4)、加州聖荷西三藩市(5)、麻省波士頓劍橋(7)、紐約州紐約市(8)和上海(11)等。這顯示了港深科創合作的潛力巨大,不僅是國內頂尖,甚至有望達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在推動港深兩地科創合作中,生物科技是極佳的切入點。生物科技是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也是兩地各具優勢、兩地政府共同重視的發展方向之一。香港基礎研究優勢顯著,而香港交易所亦是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一河之隔的深圳則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擁有一批成熟的科創企業和齊全的產業鏈。因此,港深兩地生物科技的合作模式過去常被認為是 在香港進行基礎科研,然後在深圳開展大規模生產,最後在香港上市集資。然而,這種類似
3、前研後產 的分工方式過於簡單,忽略了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製造業的區別,也並未發揮出兩地在生物科技不同細分領域的差異化優勢。因此,兩地的生物科技合作,應該針對不同細分領域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精細化分工,才能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我們需要重視的是,在國家日益重視生物科技發展、不斷取得嶄新成就的同時,港深卻並未能利用兩地的協同效應,實現共同發展。主要問題或原因是缺乏協調發展的長期規劃和行動計劃,產、學、研合作較為零散;香港和內地的體制機制銜接不暢,生物材料和儀器跨境流通不便;生物科技產業集群發展不足,缺少國際一流的大型生物科技企業。隨着橫跨兩地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河套區)上升為國家級戰略平台,
4、1統籌規劃河套區一河兩岸、一區兩園的協同發展,解決兩地目前面臨的合作問題,支持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舉足輕重的議題。因此,本報告以生物科技合作為切入點,以河套區建設為核心,開展研究。1 2020年10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大會上講話,強調 規劃建設好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今年3月通過的國家 十四五 規劃也將深港河套列為粵港澳四個重大合作平台之一。摘要2河套區位於港深接壤處,覆蓋深圳河南側的香港園區(即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的 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以及北側的深圳園區(即 深方科創園區,包括福田保稅區及皇崗口岸片區),不僅是港深科技創新合作的橋樑,更應該成為帶動
5、港深生物科技集群發展的齒輪。河套區的港深 兩園 不能割裂來看,而是要作為 一區來整體探討發展方向:當兩地的制度和標準不一致時,應當遵循制度更靈活、標準更國際化的一方;當兩地的政策優惠力度和措施不一致時,應當遵循優惠力度更大、支持措施更多的一方。這樣才能實現河套區作為一個整體的協同發展,並作為一個齒輪帶動港深兩地的長遠發展。我們認為,在河套區着力發展生物科技意義重大,這不僅可以完善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和生產及上市的一條龍設施,還能助力突破共性關鍵核心技術。我們認為河套區的發展目標有三個:一是建設成為港深生物科技合作先導區和示範區,以探索最有效的跨境合作模式和最先進的生物科技政策;二是建
6、設成為國際生物科技規則標準試驗區,成為向內地引進最前沿技術的高規格監管機制的第一站;三是建設成為大灣區生物科技中試轉化聚集區,加快前沿科研成果轉化生產。生物科技涵蓋的範圍十分廣闊,而生物醫藥是生物科技中最有影響力、最有合作潛力的部分,因此本研究側重探討生物醫藥領域。本報告綜合考慮了港深兩地的各自優勢和發展方向,以河套區為核心,針對性地提出了四個重點合作領域(如表i):表i 香港和深圳的四個重點合作領域合作領域合作模式概述藥物及疫苗在河套區統籌,實現從藥物研發到生產及上市階段全流程、多方位合作基因檢測及診療在河套區合作研發,港深兩地的分支負責不同市場;放寬市場准入限制,允許河套合資格企業進入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