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房地产金融NIFD季报主编:李扬蔡真崔玉 陶琦2022 年 11 月 NIFD 季报是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要的集体研究成果之一,旨在定期、系统、全面跟踪全球金融市场、人民币汇率、国内宏观经济、中国宏观金融、国家资产负债表、财政运行、金融监管、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房地产金融、银行业运行、保险业运行等领域的动态,并对各领域的金融风险状况进行评估。NIFD 季报由三个季度报告和一个年度报告构成。NIFD 季度报告于各季度结束后的第二个月发布,并在实验室微信公众号和官方网站同时推出;NIFD 年度报告于下一年度 2 月份发布。特别鸣谢贝壳研究院对本报告提供数据支持I 市场超低位运行 政策注入强心剂
2、摘摘 要要 2022 年三季度的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形势可概括为“气若游丝”,房价和地价持续低迷、销售规模深度下探、房企违约蔓延至优质大型民营房企,仅有开发贷余额增速转正。在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仅半个月的时间,房地产市场迎来了金融政策的三个“大礼包”: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支持民营房企约 2500亿元的发债额度;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发布 254 号文(业界称为金融 16 条),从稳定开发贷、债券、信托等资管产品、并购贷、“保交楼”专项借款等多渠道支持房企融资,并对房企的存量融资进行合理展期;银保监会、住建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工作的通知,允许商业银行与优质房企开
3、展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业务。上述政策找准了问题方向并抓住了重点环节,为市场注入了“强心剂”。从问题方向来看,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需求偏弱、预期不稳、供给冲击(房企违约)三个方向的问题最终都归结为供给冲击。而此次三项政策都是针对供给冲击,方向精准。政策抓住了重点环节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供给冲击主要源于金融端,政策目标是要帮助房企再融资速度跑赢“资金失血”速度。此次三项政策中,第一项政策是针对房企的金融体系负债,第三项政策是针对房企的购房者负债,这两处都是房企“资金大出血”的地方;第二项政策(金融 16 条)则可谓是一剂经典中药配方,“君臣佐使”搭配合理,目标就是为了“止血”。第二,政策关注了微观
4、传导渠道不畅的问题。自 2021 年 6 月恒大风险 本报告负责人:本报告负责人:蔡真 本报告执笔人:本报告执笔人:蔡真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崔玉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陶琦 贝壳研究院数据研究总监 【NIFD 季报】季报】全球金融市场 人民币汇率 国内宏观经济 宏观杠杆率 中国宏观金融 中国金融监管 中国财政运行 地方区域财政 房地产金融房地产金融 债券市场 股票市场 银行业运行 保险业运行 II 事件爆发以来,各个重要时点都有高层表态,随后亦有相关政策出台,但政策效果迟迟未能显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微观主体面临考核机制、风险约束。此次金融 16
5、条明确向专项借款发放配套融资,对于新发放融资形成不良的,相关机构人员已尽职的,可予免责。这是金融 16 条的最大亮点。至于政策强心剂效果何时显现,我们认为短期内还难言筑底。原因包括三点:第一,政策传导过程存在时滞。一些研究表明,美国货币政策对产出和就业产生影响大约需要 6 个月;考虑到中国的动员能力,政策时滞效应会明显小于美国。第二,资金供给方(金融机构)“给药”的意愿和能力。金融 16 条明确了专项借款配套融资如果尽职则可免责,其他方面尚未明确。然而,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除了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原则外,更应坚持政治性和人民性原则。第三,资金需求方(房企)对“药力”的吸收意愿和能力
6、。一方面,房企依然存在着项目交付后主体保不住的担忧;另一方面,在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中,资金注入后的经营能力和偿付安排能力对房企也是个考验。当前,微观主体风险已经汇集形成系统性压力,在非常时刻如果商业银行继续采取“雨天收伞”策略,房企选择“躺平”文化,那么“当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防范系统性风险需要每一位行业从业者的努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此踏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新征程擘划了伟大愿景,即“五个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