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中最佳给药策略审评考量NMPACDE 仝昕CSCO 20221现状及问题如何制定给药策略2展望VXcZjZgVeXgYqQ2WnUpYbR8QbRnPoOsQsQiNnMnMeRmMxO7NrRxOMYtRtPNZpOsQ常见剂量确定策略 临床方案:3加速滴定3+3剂量递增根据DLT确定MTD降低1-2个剂量扩展确定RP2DII/III期研究 现状FDA批准的抗肿瘤新药*(116个)给药剂量=MTD35个(30.2%)给药剂量MTD23个(19.8%)I期获得MTD58个(50%)I期未能获得MTD58个(50%)给药剂量=递增最高剂量7个(6.0%)给药剂量递增最高剂量51
2、个(44.0%)药物类型=MTDMTDMTD小分子药物(79个)32(41%)24(30%)23(29%)抗体类药物(27个)6(22%)10(41%)11(39%)ADC(10个)4(40%)5(50%)1(10%)*来自行业信息总结64%抗肿瘤药物给药剂量低于MTD/I期剂量递增最高剂量不同药物类型的给药剂量和MTD关系分析4问题分析 现有策略的理论基础(基于细胞毒类化疗药)剂量和有效性/安全性正相关 DLT观察时间短(1个月)有些DLT指标难以量化 给药周期有限(4-6 cycles)该策略并不一定适用其他药物(分子靶向药物)完全阻断信号通路后,更高的剂量并不会带来更多疗效,只会增加安全
3、性风险 部分严重不良反应在多次给药后出现 长期给药,低级别的不良反应会影响生活质量N Engl J Med.2021 Oct 14;385(16):1445-1447.Clin Cancer Res;22(6)March 15,2016 细胞毒类药物有效性/安全性分子靶向药物有效性/安全性5不恰当的给药策略患者:疗效未增加,毒性增加;较多的剂量调整导致提前终止治疗,患者无法继续获益;影响患者接受后续其他治疗药物:不能如实反映真实疗效(研发失败);影响后续开发(如联合治疗);开展额外剂量优化的临床研究J Clin Oncol.2022 Oct 20;40(30):3489-3500.N Engl
4、 J Med.2021 Oct 14;385(16):1445-1447.6给药策略是药物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9 mg/m2,给药2次,间隔2周失败,疗效低于预期,且有严重肝毒性CD33阳性,首次复发,60周岁,不适合化疗的AML无骨髓抑制、过敏反应、肝毒性肝毒性联合化疗,CD33阳性,年龄1个月的儿童和成人,初治AMLCD33阳性,2周岁儿童及成人,复发难治AML真实可靠真实职位和招聘意向首次上市(2000年)再次上市(2017年)第1、4、7天3 mg/m2成功给药方案单药人群联合用药随机对照研究黑框警告2010年主动撤市无额外风险最小化措施 Gemtuzumab ozogamicin(
5、GO)是全球首个上市的ADC 靶向CD33阳性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ML)7各国监管机构关注如何优化给药策略 CDE在多项指导原则中倡导优化给药策略 抗肿瘤抗体偶联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双特异性抗体类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新药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急性髓系白血病新药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8如何优化给药策略9给药策略给药剂量剂量给药频率QW vs Q3W、QD vs BIDRucaparib(T1/2约17-19h,BID)、达沙替尼(T1/2约5-6h,QD)给药方式持续 vs 间歇:药物蓄积、不良反应等(佩米替尼:
6、FGFR抑制剂,高磷酸盐血症)低剂量-高剂量(贝林妥欧:双特异性CD3 CD19 BiTE,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高剂量-低剂量(地加瑞克:GnRH抑制剂,抑制睾酮)周期持续给药 vs 固定周期数(伊匹木单抗)途径静脉给药 vs 皮下给药(艾美赛珠单抗:A型血友病)全身 vs 局部Dasatinib label、Rucaparib FDA审评报告、醋酸地加瑞克说明书 注射用贝林妥欧单抗说明书10疾病特征 肿瘤类型(血液 vs 实体瘤,不同实体瘤)年龄(老年人 vs 中青年 vs 儿童)早期 vs 末线 肿瘤负荷、转移部位(脑转移)、并发症等 靶点情况、基因突变状态(野生型 vs 突变型)药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