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请仔细阅读本报告末页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行业专题研究 2022 年 09 月 28 日 建筑材料建筑材料 储氢瓶储氢瓶用碳纤维用碳纤维赛道:氢风赛道:氢风已已来,大有可为来,大有可为 IV 型储氢瓶性能优异,型储氢瓶性能优异,预计预计未来将主导国内车载储氢市场未来将主导国内车载储氢市场。目前已商业化生产的储氢瓶可分为四种,其中具备长期发展潜力的要属 III 型(铝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和 IV 型瓶(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两者都适用于车载移动储氢等移动场景,但 IV 型瓶在轻量化、储氢密度、容积规格等方面性能更优,我们预计后续将作为主流瓶型广泛运用。国外目前已开
2、始商业化生产和使用 70MPa IV 型瓶,而我国现阶段仍以 35MPa III 型瓶的应用为主,但随着技术进步、叠加配套政策体系及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国内也将逐步向 70MPa IV 型瓶过渡。储氢瓶技术壁垒较高,储氢瓶技术壁垒较高,后续成本下降空间大后续成本下降空间大。储氢瓶生产流程可大致分为内胆成型和纤维缠绕两个环节,总体来看技术难度较大、工艺参数众多、关键原材料及装备仍部分依赖进口、精细化生产管理有待提升,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储氢瓶当前成本较高,单瓶售价在 2 万以上,其成本构成中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超 60%。当下国内储氢瓶所用原材料主要为 T700 以上小丝束碳纤维,未来若能逐步替换为
3、大丝束碳纤维(国外普遍做法),则有望推动气瓶成本进一步降低。除此之外,IV 型瓶的全面启用、大容量气瓶的研制以及产销规模整体扩大也有望推动储氢瓶降本。储氢瓶市场参与企业数量有限,但近两年集中度有所下降储氢瓶市场参与企业数量有限,但近两年集中度有所下降。储氢瓶属于特种设备,参与企业必须先取得 B3 级压力容器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书,同时其生产的成品也需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的第三方型式试验机构进行十余项型式试验并取得证书才能对外出售。较高的行业准入壁垒造成参与企业数量相对较少,2019年主要企业仅 5 家;近年来随着氢产业链景气度不断攀升,2020、2021 年行业分别新增 1-2 家主流企业
4、,目前头部企业 7-8 家;同时市场集中度呈下降态势,CR3份额从 19 年的 91.21%下滑至 21 年的 76.95%。氢燃料电池汽车为储氢瓶的核心应用场景氢燃料电池汽车为储氢瓶的核心应用场景:随着中央及各地推广应用氢燃料车的:随着中央及各地推广应用氢燃料车的政策陆续出台,氢燃料汽车商业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支撑储氢瓶及碳纤维需求高政策陆续出台,氢燃料汽车商业化进程将明显加快,支撑储氢瓶及碳纤维需求高增增。储氢瓶直接下游应用为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可用于道路车辆、轨道交通、航运航空等多种交通运输场景以及发电、储能等其他场景,其中氢燃料电池汽车占据主导地位。现下氢燃料电池汽车仍处于起步阶段,受制
5、于技术、成本和配套设施缺乏等客观因素,早期应用需高度依赖政策支持与政府补贴。2022 年 3 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出台,明确到 25 年我国氢燃料车保有量需达到 5 万辆,我们据此推算出到 25 年对应碳纤维用量将突破万吨,对应 22-25 年复合增速超 60%。但与此同时,各省市区也在积极制定贴合各地具体经济发展状况的氢燃料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截至目前至少有 24 个省市区发布了氢能发展的量化目标,据此测算出到 25 年我国氢燃料车保有量将达到 11.2 万辆,对应 22-25 年碳纤维用量将超过 5 万吨。投资建议。投资建议。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推广应用氢
6、燃料电池汽车的相关政策文件,中短期来看,氢燃料电池汽车快速投放将带动上游储氢瓶及碳纤维用量激增。建议关注已布局有储氢瓶业务的碳纤维厂家,如光威复材、中复神鹰。风险提示风险提示:政策执行效果不及预期风险;竞品车型攻克关键技术难题风险。增持增持(维持维持)行业行业走势走势 作者作者 分析师分析师 沈猛沈猛 执业证书编号:S0680522050001 邮箱: 研究助理研究助理 陈冠宇陈冠宇 执业证书编号:S0680122080012 邮箱: 相关研究相关研究 1、建筑材料:需求延续弱复苏,静待保交楼和基建资金落实2022-09-25 2、建筑材料:“金九银十”需求尚未体现,静待保交楼和基建资金落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