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术视角下的新时代金融主题 程炼 周莉萍 张策 金融评论编辑部 时间:2022 年 8 月 25 日 来源:金融评论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我国金融学术研究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本文以货币政策转型与创新、系统性风险防范与金融监管、金融供给侧改革与银行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金融科技、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我国新时代的七个重要金融发展主题为线索,梳理了相关文献,并展望了金融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判断不仅精确地概括了我国的经济社会
2、发展阶段,也为我国的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八大以来,特别是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事业获得了全面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幅提升,表现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实现转型,金融监管改革稳步推进,多元化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初步成型,普惠金融发展迈上新台阶,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金融科技创新呈现新亮点,金融市场双向开放达到新高度。在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金融学术研究也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金融学论文不仅刊登在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金融评论这样的金融专业领域期刊上,而且在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这样的经济综合类期刊中也占据了大量版面。经过多年的
3、学习和积累,中国的金融学界无论是在金融理论还是实证技术上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中国学者不仅在用最新的理论和方法探讨重大金融政策议题,也能够熟练地以金融学的通行范式在国际学术期刊上讲述“中国故事”,而中国飞速的金融改革发展过程和丰富多彩的金融实践也给金融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主题和素材。观察近五年来的金融学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主要的类型:第一,以规范的金融学方法对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分析;第二,基于中国的金融实践与数据对经济与金融学中的经典命题进行检验;第三,创造新的金融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乃至国际的最新金融现象进行解释。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近年来上述第一和第三种类型的高水平研究正在不断增
4、加,这不仅体现了中国金融学的成熟与自信,也反映“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观念正深入人心。在本文当中,我们将以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为线索,对相关研究做一个极为简略的梳理。一、货币政策转型与创新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开始调整货币政策目标和框架,不再单纯考虑价格稳定,也高度重视金融稳定,宏观经济理论模型也开始将金融因素纳入其中。与此相应,中国的货币政策转型与发展既沿袭并拓展了原有的利率市场化转型路径,也融入了危机后以宏观审慎政策为代表的金融稳定职责;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没有放弃对数量调控的完善,并创新了多种借贷便利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防范系统性风险过
5、程中,更加注重与财政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的协调。(一)货币政策转型 在二十余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国内学者对如何完善利率体系贡献了海量研究,涉及利率体系的方方面面。首先,一个关键问题是,央行需要选择合适的政策目标利率。徐忠和李宏瑾(2019)根据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和国际实践经验分析认为,应将隔夜货币市场利率作为货币价格调控模式下新的政策目标利率,以顺利实现货币调控方式转型。其次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宏观经济影响,如放开信贷资源价格对经济的影响。谭语嫣等(2017)认为信贷干预改革非常关键,如果保持信贷干预仅取消价格管制的改革反而会显著降低全要素生产率。沿着这条研究脉络,学者们利用利率市场化渐进式改
6、革提供的准自然实验机会,研究了信贷资源配置改革对企业贷款可得性、贷款成本等影响(陈胜蓝和马慧,2018;张伟华等;2018;申创等,2020)。第三,货币政策框架转型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数量型调控,而是二者的配合使用。针对不同的领域,两种调控方式被国内学术界证明各有优势。例如,陈创练和戴明晓(2018)认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在管控房价和杠杆率方面更为有效,利率在两类调控目标的政策效果上均只有短期效应,原因在于利率通过资金成本影响房价的传导渠道并未畅通。当然,目前国内央行的数量型调控自身也有改进空间。从中央银行资产结构的视角出发,货币供给机制转变模式要从赶超期的“又快又好”转向新常态下的“稳中求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