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2022年第2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对公业务转型引领银行高质量发展(41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2022年第2季度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对公业务转型引领银行高质量发展(41页).pdf(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研究研究院院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告要点2022 年年第第 2 季度季度(总第总第 50 期期)报告日期报告日期:2022 年年 3 月月 30 日日 2022 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有所放缓,银行业经营整体保持稳健发展,但面临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加大、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等带来的新风险。2022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新动能不断释放,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加速转型,规模保持中高速增长,盈利增长回归常态,资产质量稳步向好。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贯穿金融服务主线,指明银行对公信贷投放重点以及对公业务转型方向,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投行业务发展大有
2、可为。2022 年上半年各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及同比增速年上半年各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及同比增速(预测预测)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银行业全球银行业研究研究课题组课题组组长:陈卫东副组长:王家强成员:邵科原晓惠郑忱阳杜阳李晔林李彧(香港)季瑶瑶(悉尼)王哲(东京)张雨珠(伦敦)杨勃(匈牙利)焦芃(约翰内斯堡)靳磊(纽约)毛斯祺(纽约)孙扬迪(巴西)联系人:邵科电话:010-66594540邮件: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12022年第2季度对公业务转型引领银行高质量发展对公业务转型引领银行高质量发展中国银行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022
3、年第年第 2 季度)季度)2022 年以来,受到新冠疫情反复,美联储加息和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有所放缓,银行业仍可保持规模稳定增长,息差上升推动盈利水平改善。相对而言,中国稳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经济总体向好,带动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盈利状况良好,资产质量稳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本期报告将专题分析银行对公业务转型的几个方向,包括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投行业务等。一、全球银行业发展回顾与 2022 年上半年展望(一)(一)2022 年以来年以来全球银行业经营环境全球银行业经营环境急剧变化急剧变化俄乌冲突冲击经济增长前景,银行经营不确定性增加俄乌冲突冲击经济增长前景
4、,银行经营不确定性增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1 月先后发布报告,分别预计 2022 年全球经济增速为 4.1%和 4.4%,相比此前预期均有所下调;3 月,IMF 表示将因俄乌冲突导致的全球供应持续中断等问题,继续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此外,虽然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在 2021 年 12 月达到高点后连续两个月下降,美国、英国、德国等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相应地呈下降趋势,但相较于 2021 年仍处于较高水平(图 1),且 3 月或将显著提升。2022 年以来,全球及主要经济体制造业 PMI 指数也体现出稳中略降的态势,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波动下降(图 2)。
5、总体来看,全球经济面临一定下行风险,俄乌冲突等形势变化为经济、金融活动带来较高的不确定性,实体经济还款能力和意愿可能受到负面影响,银行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22022 年第 2 季度图图 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图图 2:制造业制造业 PMI 指数指数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32022 年第 2 季度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加息,有利于银行业息差提升。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加息,有利于银行业息差提升。在高通胀环境和经济增长前景高不确定性的背景下,2022 年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6、收紧。3 月,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 25 个基点至 0.25%至 0.5%之间,为 2018年 12 月以来的首次加息;英国央行宣布加息 25 个基点至 0.75%,借贷成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未来可能出台进一步收紧政策;欧央行发布利率决议,维持三大关键利率不变,但加快了缩减资产购买计划(APP)的速度;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央行也先后小幅加息。受到主要经济体加息影响,部分新兴经济体维持连续加息趋势。巴西在通胀压力日益飙升的情况下宣布大幅加息 250 个基点,是 2021 年 3 月以来的连续第 9 次加息;俄罗斯央行在俄乌冲突爆发后为了应对卢布贬值,维持国内货币稳定,将基准利率紧急
7、提高 1050 个基点,达到 20%(图3)。疫情以来多数经济体进入高负债、高通胀的环境中,2022 年在地缘政治动荡的影响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继续推高全球通胀水平和货币政策收紧态势,市场利率以及银行业息差水平可能有所上升。图图 3:2022 年部分国家政策利率变化年部分国家政策利率变化资料来源:各国央行,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42022 年第 2 季度金融监管持续强化,银行合规风险有所上升。金融监管持续强化,银行合规风险有所上升。2021 年 12 月以来,多数主要经济体的金融监管政策趋于强化,针对可持续发展领域及金融创新领域继续精准施策,推动银行业稳健经营,不断
8、完善新兴风险防范机制。2021 年 12 月,美联储和美国货币监理署分别针对大型银行的操作风险和气候相关风险提出新的监管要求;同月,欧盟委员会提出优化金融机构监管的报告流程。2022 年 1月,在欧洲央行收紧对银行业资本救济措施的态度指引下,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上调了两项银行业资本缓冲监管要求,结束临时性宽松监管措施;3 月,巴西央行针对数字支付机构推出更严格的监管框架和更高的资本要求,旨在降低系统性风险。俄乌冲突爆发后,美欧针对俄罗斯的一系列制裁措施都会给银行业带来新的合规风险。(表 1)。表表 1:部分金融监管政策及其影响:部分金融监管政策及其影响(2021.12-2022.3)时间时间主要
9、金融监管政策动向主要金融监管政策动向主要影响主要影响全球全球2022.2欧盟、英国、美国、加拿大发表共同声明,宣布禁止俄罗斯部分银行使用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系统。俄外贸银行、俄罗斯国有开发银行、俄工业通讯银行、Bank Rossiya、BankOtkritie、Novikombank、Sovcombank等 7 家银行被移除 SWIFT,暂时切断受其与世界的大部分贸易和资金往来。美国美国2021.12美联储重申对于大型银行投资基金风险管理的监管预期,强调银行应该对客户进行适当的尽职调查,并充分考虑其与客户的关系可能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大型银行对于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管理和保证金操作
10、存在不符合现有监管预期的情况,此次重申监管预期并强调尽职调查有助于大型银行重点加强薄弱领域的风险管理。2021.12美国货币监理署公布一项原则草案,旨在支持资产总额超过1000 亿美元的银行识别和管理与气候相关的金融风险。界定银行董事会及管理层在气候风险管理情境下的角色和责任,有助于银行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与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维护银行安全性和稳健性。欧洲欧洲2021.12欧盟委员会提出优化金融监管的报告流程。欧洲银行业管理局等监管机构要求金融公司、银行和投资公司定期提交相关信息,对欧洲金融系统的监管提供及时、高质量的数据支持。或将为欧盟的现代化金融监管系统奠定数据基础。包括确保申报数据的一致
11、性和标准化、避免重复的数据请求、促进监督机构之间共享数据、落实联合治理,改善不同监管机构和其他相关利益方之间的协调合作等。2022.1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上调两项银行业资本缓冲监管要求:德国境内风险加权资产的逆周期资疫情对金融安全的威胁得到有效控制,针对金融体系的逆周期调节逐步回归常态。此次德国结束了一部分对银行业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52022 年第 2 季度本缓冲比率上调至 0.75%;德国境内住房抵押贷款部门的系统性资本缓冲比率上调至 2%。资本充足率的临时性宽松监管措施,长期来看有助于推动银行业稳健经营。英国英国2022.1英国央行要求银行业量化气候相关风险,将其纳入战略、风控
12、、业务和决策过程。英国审慎管理局从 2021 年底开始逐步将气候变化纳入其监管框架,英国央行宣布监管重点,有助于监管机构确定是否需要改变监管资本框架,是否需要增设与气候风险相关的资本金工具。印度印度2022.2印度财政与企业事务部拟在全国建立 75 个数字银行机构,将15 万家邮局纳入核心银行系统。有助于支持印度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通过网上银行、数字支付等方式促进金融普惠。巴西巴西2022.3巴西央行推出更严格的金融科技监管框架,支付机构将根据其规模和复杂性受到监管。通过提高大型金融科技支付机构的资本要求来降低系统性风险。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中国银行研究院(二)(二)2022 年上半年
13、全球银行业发展展望年上半年全球银行业发展展望2022 年上半年,全球银行业经营整体保持稳健发展,但面临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加大、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等带来的新风险。1.规模扩张速度稳中有降规模扩张速度稳中有降2021 年,发达经济体银行业规模稳步扩张。美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23.7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8.39%;英国五大银行资产规模同比增长 1.13%;欧元区、日本、澳大利亚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 4.85%、4.89%、6.05%。新兴市场银行业规模扩张速度存在明显分化现象,亚太新兴市场银行业增长强劲。2021 年末,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 6.0%、4.27%、5.
14、16%;南非、巴西等新兴市场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相对较低,南非银行业同比增长 2.36%。从结构来看,在全球经济常态化复苏的背景下,实体经济还款能力和意愿提升,银行信贷规模保持稳步增长,存款增速与贷款增速之间的差距持续缩小。比如,2021 年末,美国银行业存贷款增速差由 2020 年末的 19 个百分点缩小至 7 个百分点,澳大利亚银行业则缩小至 3 个百分点。2022 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不确定性仍然较大,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或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62022 年第 2 季度将稳中有降。其中,美国银行业受新一轮加息周期、美国经济复苏等向好因素影响,银行业资产规模同比增速将领跑主要发达
15、经济体。二季度末,预计美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将达到 24.66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8.20%;欧元区、澳大利亚、日本银行业资产规模预计分别同比增长 2.63%、6.84%、1.44%;英国五大银行资产规模预计同比增长 2.49%。图图 4:2022 年年二季度末二季度末主要经济体银行业资产规模主要经济体银行业资产规模1与同比增速(预测)与同比增速(预测)资料来源:各央行和监管机构,银行财报,中国银行研究院2.盈利状况相对稳健盈利状况相对稳健2021 年,全球银行业盈利情况整体较好。美国银行业全年净利润达到 2803亿美元,同比增长 89%;欧元区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 2.46 倍;英国五大银行
16、净利润同比增长近 6 倍;澳大利亚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 71%。新兴市场方面,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银行业净利润分别同比上升 13.5%、13.1%和 31.4%。1英国银行业采用五大行数据,分别是汇丰控股、国民西敏寺银行、劳埃德银行、渣打银行和巴克莱银行,五家大行约占英国银行业总资产的 70%以上。日本银行业采用三大金融集团数据,分别是三菱日联、三井住友和瑞穗金融,三大金融集团约占日本银行业总资产的 60%。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72022 年第 2 季度2022 年上半年,受货币政策环境影响,银行净息差将稳中有升,助力盈利状况稳健。比如,美国银行业净息差将由上年同期的 2.50%上
17、升至 2.63%;欧元区、澳大利亚、日本银行业净息差将继续分别维持在 1.42%、1.5%、0.76%左右的水平;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银行业净息差将分别达到 2.38%、1.5%、4.80%,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预计 2022 年上半年,美国银行业净利润将达到 1546 亿美元,同比增长 4.97%;日本三大银行第二季度单季度利润同比增长将达到5.16%。图图 5:2022 年年上半年上半年部分国家部分国家银行业净息差(预测)银行业净息差(预测)资料来源:各央行和监管机构,银行财报,中国银行研究院3.资产质量整体可控资产质量整体可控2021 年,全球银行业风险总体可控,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
18、未出现明显大幅增长。截止 2021 年末,美国银行业不良资产余额同比下降 22%,不良资产率为 0.89%;欧元区、澳大利亚、日本、英国银行业不良率分别维持在 2.41%、0.90%、1.02%和 1.92%。主要新兴市场银行业资产质量保持相对平稳。截止 2021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82022 年第 2 季度年末,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南非等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分别达到 2.9%、2.69%、3.30%和 4.45%。2022 年上半年,虽然面临一定挑战,但随着经济逐步复苏,经济主体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有所提高,疫情期间积累的存量不良逐步化解,全球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将稳中向好。预计二季
19、度末,美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率将降至 0.84%,欧元区、澳大利亚、日本、英国银行业不良率将分别维持在 2.32%、0.9%、1.12%和 1.99%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在地缘政治冲突、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下,新兴市场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化解压力较大,有可能出现小幅攀升。图图 6:2022 年年二季度末二季度末部分国家部分国家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预测)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预测)资料来源:各央行和监管机构,银行财报,中国银行研究院4.资本状况稳中向好资本状况稳中向好2021 年,全球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稳中有升,风险抵补能力充足。疫情期间主要经济体放松或延迟资本监管要求,为银行提高流动性、增强实体经济支持提供
20、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全球银行业借助加大利润留存、资本市场融资等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92022 年第 2 季度多元化手段,进一步提升资本充足率,强化风险抵补能力。2022 年上半年,面对未来新的不确定性,部分经济体已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以支持银行发展,预计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仍将保持在较好水平。比如,日本基于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的考量,已将针对大型银行推出巴塞尔资本标准的时间再推迟一年至 2024 年 3 月。预计 2022 年二季度末,美国、欧元区、澳大利亚、日本、英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15.6%、18.32%、17.9%、16.9%和 19.04%。新兴经济体的资本充足率相对稳健
21、,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南非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18.9%、25.0%、20.4%和 18.0%。图图 7:2022 年二季度末部分国家银行业资本充足率(预测)年二季度末部分国家银行业资本充足率(预测)资料来源:各央行和监管机构,银行财报,中国银行研究院二、中国银行业发展回顾与 2022 年上半年展望(一)(一)2 2022022 年,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持续改善年,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持续改善2022 年以来,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减弱,中国经济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坚实一步。经济新动能不断释放,银行业经营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102022 年第 2 季度环境持续
22、改善,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加速转型。第一第一,经济增长内生动能持续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能持续增强,夯实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基石夯实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基石。2021 年,中国经济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经济总量突破 110 万亿元,GDP 同比增长8.1%,继续领跑全球。2022 年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常态化防控措施全面落实,对经济增长的冲击逐渐减弱,但仍然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大压力,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目标设定在 5.5%左右,而过去两年 GDP 平均增速为 5.1%,要实现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内生动能需要进一步夯实,为银行业经营发展带来机遇。随着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国内扩内需、促消费政
23、策释放红利,消费将迎来恢复性增长,旅游、餐饮、航空等受疫情冲击影响大的户外消费有所改善,数字、绿色、养老、三孩等新型场景式消费成为潮流。2021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 65.4%,在国内大循环和共同富裕的推动下,预计 2022 年上半年消费拉动作用继续增强,银行业的消费金融业务空间广阔。投资呈现分化态势,制造业投资将保持高位,尤其高端制造、绿色制造等迎合数字经济和碳中和风口,银行在这方面的对公信贷有望快速增长;房地产投资以稳为主、低位回升,融资环境有所改善,银行信贷收紧趋势趋于缓和。在前期高基数、供应链瓶颈不减、全球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减弱,但稳外贸依然是重要任务,
24、银行业将以高水平跨境金融服务助力外贸新业态发展。第二第二,财政货币政策双向发力财政货币政策双向发力,银行业流动性合理宽裕银行业流动性合理宽裕。2022 年 3 月,政府工作报告定调了今年的宏观政策走向,依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保持充足流动性以应对国内三重压力。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促进消费、扩大需求等。货币政策兼顾总量和结构,从总量来看,2021 年末,央行降准 0.5 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 1.2 万亿元,LPR 连续 19 个月保持不变后首次下调,1 年期 LPR 降至 3.8%,5 年期未变仍为
25、4.65%;2022 年 1-2 月,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112022 年第 2 季度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下调、加量续做,1 年期和 5 年期 LPR 分别下降 0.1、0.05 个百分点至 3.7%、4.6%,降准降息等措施体现了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加大,引导金融机构做好今年的信贷安排,扩大新增贷款规模,推动贷款利率下行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从结构来看,支持绿色、小微、科技等领域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不断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支农支小再贷款、科创企业再贷款再贴现等效果逐渐显现,银行将充分利用这类工具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结构持续
26、优化。第三,金融监管聚焦补短板、防风险、惠民生,为银行业稳健发展指明方第三,金融监管聚焦补短板、防风险、惠民生,为银行业稳健发展指明方向向。2022 年以来,金融监管更侧重于补短板、防风险、惠民生,不仅帮助银行平衡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系,还更加关注市场主体的利益,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属性。从补短板来看,公司治理方面出台了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规范金融机构关联交易行为,健全利益输送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数字化转型方面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从战略规划、运营体系、数据治理、科技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推动银行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向开放银行、智慧银行迈进;针对金融标准方面的短板,出台了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
27、,推动标准化与金融业重点领域深度融合,健全与现代金融体系相适应的标准体系。从防风险来看,更加注重信息科技风险、气候风险等新型的金融风险,双循环和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正处于深度调整期,银行也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深化转型,必然面临一系列新型风险,监管在处置旧风险的基础上探索管理新风险的手段,为银行转型提供安全保障。从惠民生来看,规范市场调节价管理、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等都与实体经济的利益密切相关,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122022 年第 2 季度表表 2:2022 年第一季度银行业监管动态年第一季度银行业监
28、管动态时间时间发布单位发布单位主要内容主要内容1.14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管理办法,实现监管标准一致性基础上的差异化监管;重点防范向股东及其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风险;优化关联方和关联交易识别;设立跨部门的关联交易管理办公室;明确对机构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理措施。1.21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办法,明确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将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信息科技外包准入提出监管要求;明确信息科技外包监控评价要求,规范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1.24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行服务市场调节价管理的指导意见,对服务价格实施统一归口管理
29、,规范服务流程;建立健全定价校准机制;强化对服务外包机构与合作方的管理;鼓励主动惠企利民,贯彻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减费让利政策;划出五条监管红线,提出禁止性要求。1.26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科学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大力推进业务经营管理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产业数字金融,推进个人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加强金融市场业务数字化建设,全面深入推进数字化场景运营体系建设,强化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2.8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障性租赁住房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的通知,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有关贷款不纳入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鼓励银行业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支
30、持力度。2.8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发布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七个重点:标准化辅助现代金融管理;标准化助力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标准化支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标准化引领金融业数字生态建设;深化金融标准化高水平开放;推动金融标准化改革创新;夯实金融标准化发展基础。2.11人民银行发布2021 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开设“探索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专栏,显示第一阶段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已完成,并将继续完善气候风险敏感性压力测试方法,增强银行业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能力。2.25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自 2022 年 3 月 1 日起,养老理财
31、产品试点范围由“四地四机构”扩展为“十地十机构”。试点理财公司应当在试点地区范围内自主选择一个或多个试点地区销售养老理财产品,但不得超出试点地区进行销售。2.25银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银行保险机构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提供针对性金融产品和服务;各地尽快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标准,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监督管理,为银行保险机构开展业务提供支持;强调各方面加强项目风险管理,坚守风险底线。3.4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针对新市民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
32、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132022 年第 2 季度(二)(二)2022 年上半年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经营情况中国银行业经营情况展望展望2022 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经营将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规模保持中高速增长一是规模保持中高速增长。2021 年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总负债同比增速分别达到 8.58%和 8.36%,基本回复到疫情前的中高速增长水平。同时,银行业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2021 年,银行业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7.3%,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幅超过 40%,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
33、022 年,中国 GDP 增速设定在 5.5%左右,宏观经济向好将为银行业发展带来动力,同时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也需要银行业主动作为。预计 2022 年上半年,中国商业银行将保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资产负债增速维持在 8.5%左右。二是盈利二是盈利增长回归常态增长回归常态。2021 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 2.1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63%,增速创 2015 年以来的新高;ROE、ROA 分别为 9.64%、0.79%,分别同比上升 0.16 和 0.02 个百分点。净利润高增背后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低基数效应的抬升作用,2020 年中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 1.94 万亿元,同比下降
34、 2.7%;二是以量补价带动利息收入增长,利息收入是中国银行业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占比 80%左右,在净息差持续走低的情况下,银行规模增长支持盈利水平提升;三是非利息收入增长,理财、代理、托管、基金等非息收入逐渐成为中国银行业营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资产质量向好,拨备计提大幅下降。2022 年以来,商业银行立足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新发展阶段,坚持量价双优,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表外业务,优化营收结构,提高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水平。预计 2022 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将接近 10%。三是资产质量稳步向好。三是资产质量稳步向好。2021 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 2.84 万亿元,同比上
35、升 5.39%;不良贷款率 1.73%,同比下降 0.11 个百分点,达到了 2016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关注类贷款占比 2.31%,达到了 2014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拨备覆盖率为 196.91%,同比上升 12.44 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充足。2022 年上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142022 年第 2 季度半年,得益于实体经济恢复性增长,以及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多元化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将继续向好,维持“一升一降”的趋势:不良贷款率继续保持下行,预计下降到 1.72%左右;由于面临延期还本政策到期的压力,不良贷款余额会出现小幅度上升。同时,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
36、下,结构性的资产质量问题仍然存在,重点行业以及中小银行的风险需要持续关注。四是资本充足情况良好四是资本充足情况良好。2021 年,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10.78%、12.35%和 15.13%,分别同比上升 6 个基点、32 个基点、42 个基点。2021 年,监管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有效改善了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2022 年上半年,为了应对日益强化的资本监管要求,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补充资本金。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抗风险能力较弱,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资本补充压力更大。总体而言,2022 年上半年,中国商业银行资
37、本充足情况将保持稳定。表表 3:2022 年上半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指标预测(万亿元,年上半年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指标预测(万亿元,%)指标指标20182019202020212022H1(E)2022(E)规模规模资产(万亿元)210.0239.5265.8288.6305311负债(万亿元)193.5220.1244.5264.7280286资产同比增长(%)6.709.1210.988.588.58.0负债同比增长(%)6.288.6611.138.368.58.0净利润(万亿元)1.831.991.942.181.302.25盈利盈利ROA(%)0.900.870.770.790.800.7
38、8ROE(%)11.7310.969.489.6410.09.4净息差(%)2.182.202.102.082.082.10成本收入比(%)30.8431.6831.1932.0828.531.5风险风险不良贷款率(%)1.831.861.841.731.721.75拨备覆盖率(%)186.3186.1184.5196.9200200资本充足率(%)14.2014.6414.7015.1315.015.0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1.0310.9210.7210.7810.510.8资料来源:中国银保监会,中国银行研究院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152022 年第 2 季度三、专题:对公
39、业务转型引领银行高质量发展(一)政府工作报告引导银行对公信贷支持实体经济(一)政府工作报告引导银行对公信贷支持实体经济中国 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金融,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贯穿金融服务主线,定调了银行业信贷投放方向,聚焦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1.1.基建贷款方面将存在较大增长空间基建贷款方面将存在较大增长空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继续推进等将是政府投资的重点方向,也是银行涉政
40、类贷款的重点投放领域。同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已经是连续第三年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据统计,今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超过 5 万个,较上年继续有所增加,相关融资需求亟待满足。此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65 万亿元,并合理扩大使用范围,将进一步带动一系列重点领域项目的推进。综合来看,中国基建领域发力有望缓解银行信贷投放压力,为信贷提供更多投放空间。.制造业制造业、绿色产业绿色产业、保障性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养老产业将是信贷发力的重点领养老产业将是信贷发力的重点领域域第一,制造业中长期
41、贷款继续增加,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第一,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增加,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科技,从税收、信贷、投资等各方面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对银行提出的要求有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国家一直引导金融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支持。2021 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31.8%。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162022 年第 2 季度预计 2022 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有望继续保持在 3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将更快。图图 8:金融机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金融
42、机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速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研究院第二,绿色信贷增量空间大,重点支持能源低碳转型。第二,绿色信贷增量空间大,重点支持能源低碳转型。政府工作报告在绿色发展方面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能源低碳转型,为银行绿色信贷投向指明方向:一方面,继续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尤其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方面的绿色信贷会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加大对高碳产业转型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将信贷投向煤电节能降碳改造、可再生能源、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绿色制造和服务等领域,更好地平衡减排和发展。预计 2022 年绿色信贷余
43、额将突破 16 万亿元,增速保持在 20%以上,能源转型领域的信贷增速更快。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172022 年第 2 季度图图 9: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贷款及增速: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贷款及增速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第三,保障性住房或成为房地产信贷发展新方向。第三,保障性住房或成为房地产信贷发展新方向。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2020 年以来,在疫情冲击和信贷约束背景下,中国房地产贷款增速持续回落。值得注意的是,2021 年,银行业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同比下降 3.3%,近五年贷款增速大幅下降且首次出现负增长。保障性住房相关贷款符合国家大政方针,坚持“
44、房住不炒”的定位,支持更好满足居民的合理住房需求,是银行拓展房地产业务的关键突破口。预计 2022 年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有望突破 8 万亿元。第四,第四,养老产业将成为银行信贷投放新的增长点。养老产业将成为银行信贷投放新的增长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当前,国内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为了提高养老服务普惠属性,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国家加大了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参与。根据艾媒咨询统计,2020 年中国养老产业规模已达 7.18
45、 万亿元,占 GDP 的 7.07%,到 2022 年有望突破 10 万亿元大关。随着“十四五”养老规划的发布,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养老产业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期。2022 年,养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182022 年第 2 季度老产业有望获得跨越式发展,成为银行信贷投放新增长点。3.3.普惠信贷投放将更加聚焦小微和涉农领域普惠信贷投放将更加聚焦小微和涉农领域第一,普惠小微贷款未设定增速目标,跨入由量到质的关键期。第一,普惠小微贷款未设定增速目标,跨入由量到质的关键期。政府工作报告继续重视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提出要推动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未设定具体的量化目标
46、考虑了多种因素:一方面,连续多年经历高增长,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基数达到较高水平,继续维持高增速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服务普惠小微企业迈入由量到质的关键期,金融支持要直击根本矛盾,建立长效机制,增强小微企业硬实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益。第二第二,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保证信贷投放的连续性保证信贷投放的连续性、稳定性稳定性。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避免金融机构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强调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表明后疫情时期该项工作的重要性。这主要是由于银行在“修复期”为保持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稳定,容易产生惜贷、惧贷心理,可能导致盲目抽贷断贷的“一刀
47、切”行为。政府工作报告意在让银行对这些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企业保持信贷投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预计 2022 年银行会加大对这类行业的信贷支持,相关信贷增速稳中有升。第三,涉农贷款快速增长,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第三,涉农贷款快速增长,助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政府工作报告将抓好农业生产作为九大工作之一,要求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发力点之一就是农村金融,2021 年末,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 43.2 万亿元,同比增加 10.9%。随着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增加,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融资积极性明显增强,预计 2
48、022 年涉农贷款余额增速有望超过 10%,农村金融机构将持续优化网点布局。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192022 年第 2 季度图图 10: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及增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及增速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行研究院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对金融工作提出的新指引和新要求,银行业将提前优化资产布局、探索业务创新发力点,提供高质量的对公金融服务。第一,把握整体形势,确定战略方向。第一,把握整体形势,确定战略方向。从宏观经济形势、财政货币政策走向、利率定价水平等方面可以看出,银行业整体经营情况稳中向好,资产规模、盈利水平、资产质量将持续改善,在此基础上更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撑,首要任务
49、就是确定战略方向。银行业可以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区域产业政策、金融改革重点等制定业务发展战略,比如部分银行已经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可以就具体业务制定细化策略。第二,优化资产布局,调整信贷结构。第二,优化资产布局,调整信贷结构。精准把握信贷政策,扩大新增贷款规模,提前规划信贷投向、调整信贷结构,确保信贷资金平稳、均衡投向实体经济。继续加大对普惠、绿色、科创、农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用好再贷款、再贴现等专项信贷政策工具,创新融资模式,加大信用贷款、投贷联动、无本续贷等模式的支持力度,构建“信贷+”综合化金融服务链条;进一步细化投向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202022 年第 2 季度领域,
50、比如绿色信贷重点支持能源转型、科创信贷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涉农贷款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提供连续性、稳定性的信贷支持,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协调配合,联合政府、保险、企业等共同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帮助搭建信息沟通与共享平台,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贷款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住房金融服务,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融资支持,开展应收租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创新租赁住房 ABS、REITs,切实解决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融资瓶颈。(二)科技金融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科技金融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51、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并多次提及科技,从税收、信贷、投资等各方面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对银行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提出新要求。1.1.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产业逆势发展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产业逆势发展近年来,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快速演进,2019 年全球 R&D投资增速 8.5%,达到 2000 年以来最高水平。美国、中国、欧盟、英国等主要经济体的 R&D 强度(R&D 投资额/GDP)不断上升,2019 年 OECD 国家 R&D 强度达到 2.5%。疫情冲击下,全球创新部门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20 年全球 GDP下降 4%,但 OECD 国家 R&D 经费预算依旧增长 5.
52、1%,超过 2019 年 3.2%的增速。风险资本(风险资本(VCVC)市场繁荣,亚太地区成为新的全球创新增长极。)市场繁荣,亚太地区成为新的全球创新增长极。风险资本交易市场在疫情期间同样保持繁荣景象。2020 年,交易数量增长了 5.8%,超过前 10 年的平均增速(3.6%);2021 年,在软件和信息通信服务、信息科技硬件和电气设备、制药和生物技术等产业的推动下,以风险投资为主的创新投资交易数量和规模持续增加。从区域发展的情况来看,2020 年,亚太地区风险投资交易数量增长 26.6%,北美和欧洲分别下降 3.1%和 0.7%,亚太地区成为新的创新增长极。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
53、212022 年第 2 季度2.2.国际银行业科技金融加快模式创新国际银行业科技金融加快模式创新随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全球银行业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起点,正在加大对科技创新产业的金融支持,营造更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互促生态。相对而言,发达经济体银行业在夯实信贷业务的同时加快模式创新。在美国市场,针对科技企业的贷款业务表现不俗,以主要服务科技型企业的硅谷银行为例,2020 年和 2021 年平均贷款分别同比增长 25%和 46%。另一方面另一方面,科技科技投行模式表现亮眼投行模式表现亮眼,成为银行业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成为银行业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硅谷银
54、行 2021年 9 月开始通过 SVC Leerink 推出科技投资银行服务,收购 TMT 股权研究公司并雇佣 100 多名投资银行专家,为科技企业成长提供战略支持;2021 年,该科技投行部门创造了远超预期的 5.38 亿美元的收入。在日本市场,科技金融业务主要以信贷方式开展,大型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分别主要依赖于大型银行和地方银行。同时,大型银行积极组建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多线发展科技金融业务。三菱日联在 2019 年成立了专门为金融科技初创企业提供风险投资的子公司,初期以服务日本国内初创企业为主,逐渐发展为对日本及海外市场的初创企业进行战略投资;瑞穗银行凭借旗下的 New frontier
55、平台向亚洲市场的科技型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新兴经济体科创企业增长速度加快,科技金融市场潜力较大。近年来,部分新兴经济体的科创企业增长迅速。2021 年,巴西和印尼进入全球拥有“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国家前十位,科技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强劲的全球风险投资市场带动下,印度、巴西、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的企业风险投资规模创下历史新高,印度尼西亚 J&T Express、印度 BYJU、巴西 Nubank等科创企业都曾获得了 15 亿美元以上的巨额融资。但是,新兴经济体的金融深化程度仍然偏低,银行业对中小微型科技创新企业的服务渗透率不高,科技金融领域的银行服务存在大量未被开发的机会。全球银
56、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222022 年第 2 季度3.3.中国银行业科技金融快速发展中国银行业科技金融快速发展当前,中国银行业积极融入科技强国建设,科技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第一,加强科技金融顶层设计。第一,加强科技金融顶层设计。中国银行业高度重视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完善业务发展机制体制。一是提升科技金融的战略高度。一是提升科技金融的战略高度。多家银行积极融入科技强国建设,加强了发展科技金融业务的战略指引(表 1)。部分国有大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将科技金融作为优先发展业务或特色品牌定位,为科技金融业务发展注入动力。二是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二是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多家商业银行在全
57、国成立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科技金融创新中心,为科创企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此外,积极设立科技支行。据统计,目前名称中带有“科技支行”的银行实体机构已超过 1000 家,其中广东省作为典型的科技资源聚集区拥有近200 家,科创营商环境较好的浙江省也拥有超过 100 家科技支行2。三是提升科三是提升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专业水平。技金融综合服务专业水平。商业银行通过优化专门的风险评估体系、培养专业的授信评审人员、提出专项融资方案、建立专属的信息管理平台,增强解决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痛点的能力,提升银行业科技金融服务质效。表表 4 4:部分上市银行科技金融发展战略:部分上市银行科技金融发展战略科技金融发展战
58、略科技金融发展战略工商银行完善内部体制机制,帮助科创企业穿越研发推广周期,增强对前沿科技、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的服务能力,助力科技强国建设。中国银行将科技金融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八项重点业务之首,制定中国银行“十四五”科技金融规划和中国银行科技金融行动方案。建设银行集聚行内外资源,以金融服务为主线,为创新创业客户群体延伸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打造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建行模式”。交通银行将“打造科技金融业务特色”作为集团“打造四大业务特色”发展战略之一,打造商行和投行一体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中信银行发挥“金融+实业”优势,持续深化和完善服务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浦发银行在科创金融重
59、点领域做强特色,打造“科创上市找浦发”品牌。资料来源:中国银行研究院2数据来源:企查查数据库 https:/.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232022 年第 2 季度第二,提升传统信贷服务质效。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速实现突破。第二,提升传统信贷服务质效。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增速实现突破。截至 2021 年上半年,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 7678 亿元、4077 亿元和 1985 亿元,较年初分别增长 24.7%、83.5%和 27.1%。与之相应的,科技型企业、高技术制造业贷款余额及授信客户数大幅增长。二是二是“专精特新专精特新”企业信贷服务可触达
60、性提升。企业信贷服务可触达性提升。到 2021 年 10 月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整体获贷率超过七成。2021 年,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专精特新”企业授信客户数均超过 1.5 万家,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率均在 30%以上,发挥了国有大行的头雁作用。三是强化科技金融政银合作,丰富地方性三是强化科技金融政银合作,丰富地方性科技金融贷款服务科技金融贷款服务。2021 年,科技部与工农中建四大行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展开合作。地方性银行也与各级政府进行了多项合作,通过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结合地方科创产业发展特色,联合推出专属信贷产品,例如四川“天府科创贷”、江西“科贷通”、海
61、南“琼科贷”等等,专项产品投放规模不断增加。第三,增强多元化服务能力。第三,增强多元化服务能力。部分大行发挥金融牌照资源和规模优势,商业银行主体与综合经营公司协同推进科技金融业务发展,促进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互补充。一是科技金融主题理财产品增加一是科技金融主题理财产品增加。2021 年银行理财产品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达到 25 万亿元,针对新兴产业技术研发项目的金融支持大幅提升,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科技主题理财产品,理财资金投资科技金融主题资产规模明显增长。二是科技类基金管理规模扩大二是科技类基金管理规模扩大。2021 年至今,已有超过 600只“专精特新”主题公募基金成立,工银瑞信、中银基
62、金、建信基金、兴银基金等均成立了相关产品。三是为科技企业提供专属保险服务。三是为科技企业提供专属保险服务。保险子公司在母行各类投融资服务的基础上,针对科创企业提供专属保险服务,围绕研发、生产、销售全经营环节提供保障。四是投贷联动体系活力增强。四是投贷联动体系活力增强。投贷联动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银行信贷与综合经营公司资本金直投联动、银行信贷与综合经营公司代客或募集资金的联动等不同的业务模式。五是推动科技创新类企业上市五是推动科技创新类企业上市。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242022 年第 2 季度为了满足科创企业融资需求,银行与综合经营公司合作推动了科创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比如 2021 年
63、有 18 家科技类中概股回港上市,超过三分之二有中资银行集团的参与。4.4.中国中国科技金融发展的未来方向科技金融发展的未来方向当前,银行业科技金融业务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缺乏总体战略指一是缺乏总体战略指引,机制体制尚未完善。引,机制体制尚未完善。到“十四五”期末,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占比有望超过 10%,相关业务发展亟需顶层战略的指引。当前,银行业正在通过开设专营机构、培养专门人才、开发专项产品等方式推动科技金融发展,但数据治理等问题依然突出,业务机制体制仍需完善。二是风险管理机制难以与科创企业需二是风险管理机制难以与科创企业需求匹配。求匹配。科创企业客户的特异性突出,同时面临技术、财务
64、、政策等多重特殊风险,亟需出台差异化的授信政策和指引。三是银行在科技创新循环中的地位三是银行在科技创新循环中的地位不够突出,缺乏发展动力。不够突出,缺乏发展动力。目前商业银行发展科技金融主要针对相对成熟的科创企业,且仍然具有一定普惠性质,综合收益贡献度不高;银行系风险投资的孵化能力有待提升,投贷联动等综合服务回报周期较长。未来,银行业科技金融业务的主要改进方向:一是强化总体设计,推动完一是强化总体设计,推动完善标准。善标准。加快制定科技金融业务发展的战略指引,明确科技金融业务的发展目标和提升思路,以此作为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方向;积极推动科技金融业务各类标准完善,尽快建立科技金融综合业务数据库,强
65、化贴标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二是优化科技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机制。二是优化科技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机制。适度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探索建立对于科技创新行业中初创企业授信的尽职免责机制;完善贷款审批模型与专业委员会评审制度,引入适应性的科创评估工具;建立专门的贷后管理服务体系,在贷后管理中适度放宽信用评级、风险限额等条件。三是加强内外联动的科技三是加强内外联动的科技金融发展生态建设。金融发展生态建设。强化各层级的综合经营联动机制,对内构建有针对性的商业银行和综合经营子公司联动机制,对外加强与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和非银金融机构的协同合作,提升协调发展力度,切实推动项目互荐和投贷联动工作。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
66、研究院252022 年第 2 季度(三)绿色金融支持能源转型大有可为(三)绿色金融支持能源转型大有可为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九大工作之一,强调推动能源革命,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在能源碳排放量持续攀升、发达国家能源转型进展迅速、国家能源安全重视度提高的背景下,中国加快能源转型进度,催生大量的投融资需求,绿色金融成为支持能源转型的利器。国际银行业在减排战略、融资约束、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国际合作等方面有序推动化石能源低碳转型、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中国银行业尚未有针对能源转型的具体措施,产品和服务相对单一,对能源结构改善的效果有待提升。1.1.中国能源转型进程加速,绿色金融潜
67、力巨大中国能源转型进程加速,绿色金融潜力巨大第一第一,能源转型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能源转型是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2020 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98.94 亿吨,是美国和欧盟的 2-4 倍,其中能源领域碳排放占比近 80%,是第一大碳排放源,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2021 年以来,多项政策密集出台,对 5-10 年内的能源总量、结构转型提出要求,为碳达峰、碳中和做好充分准备。第二,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转型难度高。第二,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转型难度高。欧美等发达国家较早完成了工业化,现代能源转型随之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煤炭等化石能源需求仍存在增量空间,以
68、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短期内难以改变,2020年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为 56.8%、18.9%、8.4%、15.9%,能源转型难度较高,平衡好经济增长与能源转型的关系是重中之重。第三,产业链供应链瓶颈加大能源安全压力。第三,产业链供应链瓶颈加大能源安全压力。疫情加速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面临冲击。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油气进口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 70%、40%,在当前产业链供应链艰难修复的背景下,能源安全风险有所上升。2021 年以来,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大幅飙升,相比于发达国家趋于稳定的化石能源需求,中国在一段时间内对化石能源需求的增加将全球银行业展望报
69、告中国银行研究院262022 年第 2 季度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第四,绿色金融支持能源转型大有可为。第四,绿色金融支持能源转型大有可为。能源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据有关测算,中国仅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就可以带动超过 130 万亿元投资,化石能源清洁化和非化石能源规模化、碳排放吸收等均需要前沿和核心技术支撑。政府资金远不能满足能源转型投融资需求,社会资本的参与是弥补资金和技术缺口的关键,绿色金融能够发挥资源配置、市场定价等功能,带动更多市场化资金进入能源转型领域。2 2.中国银行业支持能源转型存在短板中国银行业支持能源转型存在短板第一,碳中和战略中没有提出能源领域的减排目标。第一,碳中和战略
70、中没有提出能源领域的减排目标。中国银行业制定碳中和战略多数停留在总体目标上,没有对各领域尤其是碳排放量最高的能源行业进行拆解,导致目标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运营碳中和与投融资组合碳中和都需要限制能源领域的碳排放量,碳中和战略不仅要考虑整体更要注重局部,从点到面逐一击破,制定能源领域的减排战略是关键突破口。更重要的是,金融业推动绿色转型“先立后破”如何有效作为还有待探索合适路径。第二,投融资结构调整缺乏前瞻性和有效性。第二,投融资结构调整缺乏前瞻性和有效性。中国银行业正在逐步调整投融资结构,以契合产业和能源转型的方向。多数银行提出对煤电、煤炭等行业的信贷投放总量进行管控,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清洁
71、能源,部分银行会在客户选择标准中加入能耗等指标要求,但对能源领域调整方向和节奏的把控有待提升。比如,过度注重管控高碳行业信贷总量,对信贷投放质量要求不高,信贷结构调整的降碳减排效果并不明显;投融资产品和服务没有与客户的能耗指标、节能项目匹配,难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对节能减碳技术、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支持力度不够,在能源转型技术研究方面缺乏经验和人才。第三第三,支持能源转型的绿色金融产品总量不足支持能源转型的绿色金融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单一结构单一。中国银行业大力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在绿色债券标准剔除了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后,对高耗能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272022 年第 2 季度产业
72、的金融支持主要体现在节能减碳技术上,普遍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能源转型专项金融服务工具欠缺。比如,建设银行于 2020 年成立了风电项目团队,为风电企业发放 2.3 亿元贷款用于风电项目抢装;交通银行建立总行层面的能源保供专项工作小组,积极发行绿色债券、能源保供专项债;兴业银行 2021年 6 月发行国内首只“双创+碳中和债”,10 月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落地首笔碳减排挂钩贷款。碳交易权、用能权、排污权等绿色权益质押类业务,补贴确权贷款、绿色供应链、市场化债转股、碳金融等创新服务均在探索中,尚未形成规模。第四,能源领域气候风险防控能力有待提高。第四,能源领域气候风险防控能力有待提高。中
73、国银行业目前对能源领域的环境风险管理仅体现在对火电、煤炭等传统高碳行业的压力测试上,且行业覆盖面窄、测试因子相对简单,无法尽可能精准地预判能源客户的转型风险。在气候风险管理上缺乏技术性和科学性,对于国际上新型的针对高碳行业的气候风险管理工具如 PACTA、SBTi、PCAF 等还没有采用,导致在投融资结构调整、碳核算、信息披露、数据交换等方面相对被动。第五第五,绿色金融在能源转型领域的国际合作相对欠缺绿色金融在能源转型领域的国际合作相对欠缺。2020 年以来,中国银行业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深入推进,但在细分领域尤其是能源转型方面的国际合作尤为欠缺,几乎没有加入与能源转型相关的国际组织,比如
74、较为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倡议行动 RE100,四大行均没有加入,其他钢铁、航空等碳密集行业的国际合作缺乏前沿性的理论研讨和业务实践。3 3.绿色金融支持能源转型的国际经验绿色金融支持能源转型的国际经验第一,在投融资组合碳中和中突出能源转型的战略定位。第一,在投融资组合碳中和中突出能源转型的战略定位。国际银行业在碳中和目标中考虑能源转型因素,制定针对能源部门的减碳目标,推进投融资客户转型进程。摩根大通制定了 2030 年石油和天然气、电力、汽车制造的投资组合目标,如 2030 年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和精炼的运营(范围 1 和范围 2)的碳强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282022 年第 2 季度度要
75、比 2019 年降低 35%。荷兰国际集团 2021 年首次纳入能源融资组合指标,将上游油气减排目标提前,设定了到 2025 年绝对减排量比 2019 年下降 12%的短期目标。渣打银行为排放量最高的行业即石油和天然气、金属和采矿以及电力部门设定了 2030 年的碳排放目标,石油和天然气、电力 2030 年较 2020 年分别降低碳排放 30%、63%,煤炭开采行业 2030 年较 2020 年减排 85%。第二,强化对化石能源领域的融资约束,严控高耗能产业相关业务。第二,强化对化石能源领域的融资约束,严控高耗能产业相关业务。国际银行业通过限制融资范围和敞口淘汰落后与过剩产能。花旗集团从 20
76、15 年起承诺减少对煤炭采矿行业的信用风险敞口,2020 年宣布禁止对动力煤矿的新建和重大扩建项目提供融资,禁止为北极圈油气勘探和生产提供融资。摩根大通于2020 年扩大了对煤炭开采和燃煤发电的融资限制,并对北极关键栖息地新油气开发的项目融资设置了限制。三菱日联集团于 2020 年收紧了对气候变化相关部门如燃煤发电的融资政策,承诺不会为新的燃煤发电项目或现有设施的扩建提供融资,到 2030 财年将燃煤发电项目的融资余额与 2019 财年相比减少 50%,到 2040 财年将其降至零。德意志银行强化了化石燃料融资政策,宣布最迟到2025 年结束在动力煤开采方面的全球业务,承诺不再资助北极地区的新
77、油气项目或油砂项目。第三,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和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第三,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和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提供融资支持。提供融资支持。国际银行业通过多元化、综合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和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美国银行从 2020 年开始每年投入 1000 亿美元支持可持续能源、清洁水等领域,并计划在 2030 年前将至少4450 亿美元用于低碳、可持续的商业活动,包括可持续农业和生物燃料、水利基础设施、清洁氢、废物转化能源和碳捕获封存技术。法国巴黎银行大力资助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融资从 2015 年的 70 亿欧元
78、增加到 2020年的 178 亿欧元,为个人或公司客户提供各种致力于能源转型的融资工具,如绿色和社会责任投资基金、绿色债券或专注于能源转型的可持续贷款。巴克莱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292022 年第 2 季度银行承诺到 2030 年提供 1000 亿英镑的绿色融资支持能源转型,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可持续交通,风能和太阳能、储能解决方案和其他支持转型的技术创新。第四第四,加强化石能源融资组合的风险管理加强化石能源融资组合的风险管理,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减碳方案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减碳方案。国际银行业普遍采用较为高端的风控技术与方法评估化石能源领域贷款组合的风险暴露情况,降低能源转型客
79、户的环境风险。花旗集团使用巴黎协定资本转型评估工具(PACTA)评估公司在石油和天然气、煤炭、电力、汽车、钢铁和水泥行业的贷款组合风险;加强对燃煤发电客户的审查,评估其碳足迹、碳排放报告和减排战略,以及他们对低碳转型相关风险和机遇的管理。巴克莱银行制定了涵盖 10 个不同行业 50 多项环境和社会敏感活动的特定风险指导说明,重点行业包括石油和天然气、采矿和金属等。荷兰国际集团采用 Terra 方法来识别与评估高碳行业的贷款组合风险,Terra 专注于以全球碳足迹衡量与气候最相关的行业(全球排放总量约占总排放量的 75%的行业)。三菱日联、富国银行、渣打银行对于燃煤发电、采矿(煤)、石油和天然气
80、以及其他对气候和环境影响较大的敏感行业引入严格的尽职调查程序。第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探讨能源领域通用的行业标准与授信政策。第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探讨能源领域通用的行业标准与授信政策。国际银行业通过参加各类论坛、协会、智库、高校等社会组织商讨对能源转型领域的金融支持措施。摩根大通于 2020 年初加入气候领导委员会,该委员会通过向化石燃料公司收取碳排放费用并将其产生的所有净收入发放给人民,目标是让所有美国人都投资于清洁能源的未来。高盛集团作为世界经济论坛转型金融工作组的成员,帮助钢铁、航空、航运、化学品和卡车运输等高碳客户制定低碳转型的框架和务实的解决方案,改善高碳行业的资金流向。荷兰国际集
81、团担任净零钢铁倡议下气候相关金融工作组主席,工作组按照航运业的波塞冬原则制定钢铁净零排放协议。在 30 家 G-SIBs 中近半数国际银行加入 RE100 组织,承诺实现 100%可再生能源供电,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302022 年第 2 季度4 4.中国银行业助力能源转型的未来方向中国银行业助力能源转型的未来方向第一,设定能源领域的碳减排目标并将其纳入战略层面。第一,设定能源领域的碳减排目标并将其纳入战略层面。借鉴国际银行业目标设定的依据、方法和标准,为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融资组合制定清晰可行的减排目标,比如初期对煤炭行业采用绝对减排方式、对石油和天然气行业
82、采用基于收入的减排法,后期对化石能源所有行业均采取绝对减排法,给予这些领域过渡时间;对不同范围的碳排放设定差异性的减排目标,如范围 1 和2 的减排力度通常强于范围 3。能源领域的减排目标是整体碳中和目标的细化,要纳入战略层面强化执行力。第二,稳妥有序推动投融资结构转型。第二,稳妥有序推动投融资结构转型。由于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银行业无法同国际银行业一样对化石能源客户进行硬性的融资约束和准入限制,要稳妥有序推进化石能源客户低碳转型,促进减排和发展的平衡。在当前及较长一段时间,既要支持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又不能对化石能源采取“一刀切”的断贷抽贷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流向清洁能源、
83、可再生能源、电化学储能、碳捕集与封存等重点绿色产业,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将信贷投向煤电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等领域,切实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第三,构建多元化、多功能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链。第三,构建多元化、多功能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链。充分挖掘能源领域的融资潜力,设置相应的能源融资团队、可再生能源项目团队等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发挥再贴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最大效用,开发符合能源企业特点的能效信贷、碳减排挂钩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股权投资、绿色供应链等新型产品;为中小能源企业设计未来收益权质押、损失分担机制等担保模式,为可再生能源企业开发天气指数保
84、险、灾害保险服务等绿色保险产品;创新碳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出碳排权质押贷款、碳基金、碳债券、中介服务、碳金融衍生品等,助力碳市场建设。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312022 年第 2 季度第四,完善能源转型领域的风险防控体系。第四,完善能源转型领域的风险防控体系。在能源转型的风险管控技术上着重发力,探索试行 PACTA、Terra 等专门针对高碳行业的风险评估工具,及时了解碳密集型行业的投资组合与巴黎协定既定目标间的差距;对高碳客户实行严格的尽职调查程序,重点关注其碳足迹、碳排放报告和减排战略,根据环境与气候风险情况适时调整客户结构,为高碳排客户制定个性化的融资策略和减排方案;完善压力测试
85、程序,拓宽行业覆盖面、实现测试因子多元化,全方位管控潜在风险点;健全智能风控体系,借助金融工具开发数字化、智能化的绿色金融风控平台,提升风险管理的技术性和科学性。第五,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为转型金融积累经验。第五,加强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为转型金融积累经验。积极参与国际专业化的能源转型金融组织,比如世界经济论坛、净零钢铁倡议、RE100 等,与国际同业探讨金融支持能源转型的行业标准、授信政策、产品服务创新方案、技术升级改造等,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和水平,为转型金融积累经验。依托“一带一路”开展绿色能源合作,尤其在可再生能源项目、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通过 G20、APEC、金砖国家等多边合作
86、组织进行能源转型交流,参与全球绿色治理,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绿色电力认证、标准对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四)供应链金融发展新路径(四)供应链金融发展新路径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近年来,中国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供应链金融的发展。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单独提出要“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可以深入参与产业链全流程,与企业形成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长期合作共赢。1.1.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意义重大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意义重大对公业务转型的破局之道对公业务转型的破局之道。近年来,各银行对公贷款规模增速放缓。2020年末,4
87、2 家上市银行对公贷款余额 64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11%,低于平均贷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322022 年第 2 季度款增速(12.23%);42 家上市银行对公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为 54.67%,较上年下降 0.06 个百分点,近十年降幅达 18.92 个百分点。银行对公业务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与挑战。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疫情叠加产业转型升级,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承压,使得对公业务盈利更加困难。二是互联网等新兴金融不断争夺中小微企业客户资源,银行下沉拓客获客难度加大。三是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拓展,企业融资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在此背景下,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深入产
88、业全流程,与企业实现深度合作,切实推动产融结合,将成为对公业务实现成功转型的有力抓手。降低融资成本的双向选择降低融资成本的双向选择。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企的主要原因在于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放贷成本和风险高。供应链金融模式可以大幅降低银行放贷成本。一方面,银行不需要对单一企业的抵质押物、信用数据等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做出授信决策,而是可以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和背书,对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进行筛选并实现批量获客,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银行通过跟踪掌握整个产业链,利用资金的封闭运作,确保交易真实性和后续资金回笼的可控性,从而大幅降低放贷成本和风险。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不仅拓宽融资渠道,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资金
89、相比民间融资的成本将大幅降低,还可以通过延长账期加强资金流转。拓展场景金融的有力渠道拓展场景金融的有力渠道。发展场景金融有利于银行实现低成本批量获客,并针对场景设计产品并提升金融服务差异化竞争力。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场景金融创新和突破多体现在消费端,如医疗、教育场景下的消费贷,而对公业务的场景服务相对缺乏,属于蓝海市场;发展场景金融的批量获客与风控数据多依托于第三方平台,如大型互联网电商等,获客数据真实性与风险管理效率有待商榷,且与大型互联网平台等第三方场景合作机构的合作成本相对较高。供应链金融实质上属于场景金融,通过将金融服务嵌入供应链中,依托核心企业或平台的数据和信息,实现批量获客、精准服
90、务、降低成本和风险。近年来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332022 年第 2 季度中国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日趋完善,市场竞争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链链”相争,但相比于互联网平台对消费端数据的整合,产业链内的数据整合与利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一方面可填补对公业务的场景金融服务空白;另一方面可利用自身优势,挖掘整合并利用好链内数据,提升差异化竞争能力。2.中国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特征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特征应收账款融资占主导应收账款融资占主导。库存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三种基本供应链融资模式中,应收账款融资成为供应链金融的主导
91、模式。根据中国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调研数据,利用应收账款融资的企业占调研企业总数的83.1%,库存融资和应付账款融资分别占比 66.8%、57.6%。银行主导地位不断被削弱银行主导地位不断被削弱。早期供应链金融的内核是金融服务,以金融主导型模式居多,即金融机构通过掌控产业链上下游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来主导提供融资服务。此后随着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相关信息的管理意愿和能力不断提升,不少核心企业以上下游企业为目标客群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金融机构作为合作机构提供服务,如海尔集团的海融易互联网平台、新希望的金服农业供应链平台等。近年来,电商平台利用自身数据优势甚至自有资金渠道,基于平台交易数据提供
92、全覆盖式的金融服务,如小米、阿里巴巴等。呈现数字化、生态化发展态势呈现数字化、生态化发展态势。随着科技发展,供应链金融由线下向线上化发展,放贷依据不再局限于核心企业的信用担保(如订单仓单),而是更多依据现金流、交易数据等获得资金支持。目前,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众多,呈现去中心化、智能化的发展态势,形成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为一体的金融生态圈。3.国际银行业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新亮点国际银行业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新亮点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备受青睐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备受青睐。国际商会(ICC)表示供应链金融模式已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342022 年第 2 季度经成为全球贸易融资的关键途径。后
93、疫情时代跨境贸易中的供应链金融的需求上升,主要跨国银行都积极布局供应链金融,加速推进跨境供应链金融交易规模持续增长。根据英国出版公司 BCR 发布的 2021 年世界供应链金融报告,2020年市场总规模达 1.31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35%;预计未来 3-5 年供应链融资市场将以 17.1%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据标普全球旗下研究公司 CoalitionGreenwich 的数据显示,2021 年上半年,全球供应链金融的收入池同比增长约7%。汇丰表示疫情期间受供应链金融驱动,其在亚洲的贸易融资业务增长强劲。把可持续理念融入供应链金融发展把可持续理念融入供应链金融发展。根据美国咨询公司 BS
94、R 预测,未来可持续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供应链金融市场总规模的三分之一,为金融服务提供者带来至少 60 亿美元的收入。目前法国巴黎银行、巴克莱银行、渣打银行、荷兰合作银行等都表示将可持续发展纳入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并积极测试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收集与记录供应链内各企业的 ESG 数据。通过合作提升供应链服务能力通过合作提升供应链服务能力。国际银行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呈现更加明显的“破圈化”和开放化的发展态势,通过增强与核心企业或科技平台的合作,弥补自身科技投入不足,发挥自身优势,专业化精准服务。例如,2017 年起汇丰与丹麦在线贸易平台 TradeShift 达成合作,利用平台收录的企业客户资源
95、和交易信息数据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2020 年起摩根大通与贸易融资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 Taulia 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以弥补其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交易数据和技术短板。4.中国银行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方向中国银行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方向找准定位,合作建设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找准定位,合作建设供应链金融生态圈。结合自身金融服务优势、科技平台优势等,重新界定自身在供应链金融平台中的地位,切实融入并助力建设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根据不同产业链发展形势、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准确判断并直接对接“链主”,围绕全产业链的交易环节和运输流程提供精准化金融服务。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352022 年第 2 季度聚焦
96、重点,提升产业专业化服务能力聚焦重点,提升产业专业化服务能力。可择重点产业深入研究,切实提升全产业链的差异化精细化金融服务水平。一是围绕国家战略重点发展的产业布局,如航天航空装备、生物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二是结合自身优势开展,例如地方性中小银行可结合当地重点产业或特色产业开展调研和供应链金融布局;股份制和大型商业银行可根据自身定位有针对性地加强产业调研。三是通过战略合作提升专业化水平,如政府机构、科研单位、第三方咨询公司等。最后,要结合国内外形势变化,对产业布局进行动态调整、全面统筹,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平稳发展。发挥优势,推动跨境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发挥优势,推动跨境
97、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跨境贸易中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面广、专业性较强,需要海关、税务等全方位数据整合,所涉金融服务还需考虑汇率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核心企业、电商平台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难以发挥较大的协同作用,在业务布局、资源整合、金融服务对接等领域仍需要更专业。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特别是具有全球金融服务网络的大型商业银行,可充分发挥在跨境供应链中的资金融通作用,必要时可以金融主导型拓展跨境供应链金融布局。探索创新,抢占可持续供应链金融高地探索创新,抢占可持续供应链金融高地。可借鉴国际同业,把供应链金融服务作为金融激励手段,根据上下游企业 ESG 表现提供不同水平的融资优惠,
98、从而鼓励企业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探索为核心企业定制可持续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根据产业发展情况、本地市场和上下游企业情况,为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和经销商提供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供应链融资方案,助力核心企业实现更大范围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供应链效率和未来发展的稳定性。加强数字应用,提高全方位风险防范能力加强数字应用,提高全方位风险防范能力。在防范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方面,可助力核心企业建立全流程线上资金监控模式,基于现有平台搭建一揽子风险识别和防控机制;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企业财务系统、运营系统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提升链内企业整体数字化水平。加强区块链、人工智能在供应链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36
99、2022 年第 2 季度金融中的应用,通过自动检测、交易数据甄别等提高对交易真实性的辨别能力,使得链内各主体可以更清晰的了解交易情况并避免信息被篡改、被造假等。利用大数据优化风险监控系统,帮助核心企业及时捕捉上下游企业风险信息并进行信用调整。(五)对公业务的投行化转型(五)对公业务的投行化转型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净息差持续收窄,金融脱媒趋势加剧的环境,亟需加快对公业务转型,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民营企业债权融资支持机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投行业务可以作为对公业务转型的重要抓手。1.中国银行业投行业务中
100、国银行业投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发展的现状及特点第一,发展投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对公转型的重要第一,发展投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对公转型的重要方向方向。当前,各家商业银行普遍提高投行业务的战略高度,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国有大行凭借在身在战略制定、机构布局、客户规模、科技基础以及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升业务竞争力。工商银行立足大投行的战略,提供包括并购重组、股权投资、债权融资、跨境融资、信息服务等综合化服务;农业银行围绕客户多元金融需求,持续做优“融资+融智”服务方案;中国银行聚焦国家战略,大力拓展境内外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和投行顾问业务,助力国内
101、资本市场建设与双向开放。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挥创新优势,做深做实优质业务,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招商银行围绕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全力打造投商行一体化创新服务体系,构建投行业务合作机构生态圈;兴业银行则坚持以“债券银行”“FICC 银行”建设为抓手,在债券市场不断推动服务实体经济,向集投融资、交易、销售、避险功能为一体的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平安银行充分发挥平安集团的牌照优势,构建复杂投融“价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372022 年第 2 季度格优、落地快、链条全、方案独”四条护城河。中小银行投行业务模式相对单一,通过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聚焦本地业务机遇。比如,积极参与公募REITs
102、 试点项目,助力公募 REITs 项目募集;综合运用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等多种产品形式为客户服务,强化区域内承销业务。第二第二,投行业务收入水平持续增加投行业务收入水平持续增加,优化银行业营收结构优化银行业营收结构。截至 2021 年上半年,五大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达到 336 亿元,同比增长 8.84%;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对非息收入贡献度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五大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占非息收入的比例达到 11.63%,同比上涨 0.32 个百分点。此外,得益于投资银行业务对非息收入贡献度的提升,商业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实现快速发展。2011-2020 年间,上市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7
103、.71%。第三第三,投资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投资银行业务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在“对外开放”“乡村振兴”“碳中和、碳达峰”等国家战略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除了依靠传统信贷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包括债券承销、银团贷款、并购贷款、结构化融资等业务在内的投资银行业务同样成为服务国家战略规划的重要抓手。在服务对外开放方面,中国银行充分发挥业务全球化和服务综合化的经营优势,打造“商行投行”一体化综合服务体系;打造承销业务跨境竞争优势,中国离岸债券承销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熊猫债市场份额蝉联榜首。农业银行服务“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以跨境并购
104、贷款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拓展海外产业链。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建设银行积极推动乡村振兴、双创、高成长、民企等普惠民生领域债券及证券化项目落地推广,为实体企业提供直接融资规模超 4000 亿元;农业银行通过债券承销、银团融资等手段支持粮食收储、地方智慧生态农业等项目;工商银行主承销乡村振兴债券 9 只,规模合计97 亿元,募集资金用于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等重点领域。在服务双碳目标方面,2021 年上半年,工商银行主承销绿色债券 24 只,规模合计 217.28 亿元;建设银行承销 14 笔绿色及可持续发展类债券 108 亿元,同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382022 年第 2 季
105、度比增长 108%;中国银行牵头承销国内首批碳中和债券及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为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共计 509 亿元。第四,债券承销是投行转型过程中规模最大第四,债券承销是投行转型过程中规模最大、收入占比最高的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业务。商业银行通过担任承销商,为发行人在债券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截至 2021 年末,中国商业银行共承销债券 30735 只,承销债券金额共计 15.52 万亿元,同比增长 2.74%,占据市场份额 57.59%。但值得注意的是,债券承销需要高度关注风险问题,以保证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债券发生实质违约的数量和规模逐年增加,2021 年
106、,发生实质违约的债券共计 173 只,违约金额共计 1882 亿元。第五,商业银行依托综合经营公司开展更加多元化的投行服务。第五,商业银行依托综合经营公司开展更加多元化的投行服务。依托于下属的综合经营公司,大中型商业银行可以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据统计,截至2021 年上半年,部分银行的投行子公司3净利润规模累计达到 66.19 亿元,同比增长 133.12%,业务规模全面铺开,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2.全球全球银行业投行转型银行业投行转型的经验的经验第一,美国银行业投行业务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第一,美国银行业投行业务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历经长时间的发展,美国的投行和金融市场服务日臻完善
107、,业务收入总额在全球银行业中遥遥领先,世界排名前 10 中有 7 家为美国银行。2021 年入围全球前 10 的美国投行的业务收入总额约 1452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 23%。当前,当前,美国投行和金融市场业务美国投行和金融市场业务正正迎来一系列的重大变动。迎来一系列的重大变动。首先,随着疫情、宏观经济和地域冲突等因素的影响,美国投行和金融市场业务的重心将受回报率的影响再次转移回新兴市场;其次,对公客户越来越多的直接参与到一些常规的并购重组业务中去,留给投行的将是专业度和复杂度较高的项目;再次,随着专业度的提升,投行和金融市场参与机构将出现较明显的分化,大型全球性投行将继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3包
108、括披露相关数据的工银国际、农银国际、中银国际、中银证券、建银国际、交银国际、招银国际、民银国际、浦银国际。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392022 年第 2 季度服务,而其他银行将转变为向区域或某细分行业主攻的投行;最后,金融科技、AI 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引领整个投行和金融市场业务跨入新的发展阶段。第二,其他发达经济体第二,其他发达经济体银行业投行业务呈现诸多本土化特点。银行业投行业务呈现诸多本土化特点。比如,澳大利亚银行业的投行业务主要侧重于债券承销业务,承销收入前五位中有四个为本地最大的商业银行;并购业务主要集中在能源与矿业资源、金融业、民生消费领域;ESG 相关
109、领域投资加大,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扩展其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相关业务领域。中国香港银行业持续加强商投行一体化发展,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及员工股权激励计划、香港本土客户财务顾问撮合业务、内地房企重组及非核心资产出售、环保及新能源行业投资并购、私募基金退出及并购交易、企业赴港上市等。第三,第三,发展中经济体银行业发展中经济体银行业受受资本市场发展带动资本市场发展带动,投行,投行转型加速。转型加速。比如,2021 年巴西股票发行量飙升,并购交易频繁,投资银行业务佣金迅速上升,上半年已达6.98 亿美元,同比增长121.8%,其中摩根大通、巴西百达(BTG Pactual)、花旗银行和巴西 XP
110、投资公司的收入同比增长两倍。3.中国银行业投行转型趋势中国银行业投行转型趋势未来,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大型银行将借鉴国际银行业经验,稳妥推进投行业务转型,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综合化一是综合化。依托自身在发展规模、客户基础、员工素质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商投行联动、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联动、线上下联动、境内外联动等更加多元化的“大投行”金融服务模式。通过整合金融资源,降低融资成本等手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助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数字化。二是数字化。在提供投行服务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渗透,不断优化客户管理和运营管理;在风险管理方面,通过多样化的智能风控手段,提高对客户进行风险画像的准确程度,搭建智能投顾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中国银行研究院402022 年第 2 季度系统,提高业务落地效率,压实“看门人”职责。三是专业化。三是专业化。建立总行和综合经营公司一体化的协同运营机制,解决综合经营公司缺乏统筹管理,无法形成合力的问题;进一步加强投行人才建设,优化完善投行业务考核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薪酬薪资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