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智库:2024长江渔文化资源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报告(72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智库:2024长江渔文化资源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报告(72页).pdf(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长江渔文化资源分布特征、影响因素长江渔文化资源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2024 年年 7 月月报告作者:报告作者:李李琴琴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长江大保护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江大保护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目录目录一、前言一、前言.11.1 概要.11.2 背景与意义.2二、二、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方法.122.1 研究范围.12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132.3 研究方法.14三、长江渔文化资源类型和特征三、长江渔文化资源类型和特征.173.1 主要类型.173.2 总体特征.1
2、93.3 空间分布特征.223.3.1 空间聚集区域测定.223.3.2 核密度分布特征.233.4 案例分析.253.4.1 江西渔文化资源主要特征和保护举措.253.4.2 安徽渔文化资源主要特征和保护举措.313.4.3 重庆渔文化资源主要特征和保护建议.343.4.4 国际上渔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借鉴.39四、四、长江渔文化资源长江渔文化资源分布和分布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的影响因素.434.1 自然地理因素.434.2 经济社会因素.454.3 社会人文因素.46五、长江渔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五、长江渔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49六、对策与建议六、对策与建议.526.1
3、 渔文化保护传承对乡村振兴和治理的驱动作用526.2 长江渔文化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53七、结论七、结论与启示与启示.587.1 主要发现.587.2 政策启示.59参考文献参考文献.611一一、前前言言1.1 概要概要长江流域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渔文化资源,形成了一个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融合的文化系统。渔文化体现了人类文化与生态系统之间的深刻联系。长江渔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内涵丰富、自成体系,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和人地关系,还为乡村振兴和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撑。保护、传承和弘扬长江渔文化遗产,对于赓续中华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文化共识、发展休闲渔业具有重
4、要作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也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江十年禁渔期间,渔村的人地关系和生计发生了重大转变,渔文化保护传承尤为迫切。本研究对长江渔文化资源调查记录项目以及渔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进行空间分布分析,研究长江渔文化资源表现形式、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在类型特征上,长江渔文化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类 14 个具体形式。长江渔文化资源类型极为丰富,呈现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涉及渔文化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数量最多的省份为江苏省,其次为江西和湖北省;入选类别最多为渔舞(渔灯),其次为诗歌
5、(渔歌)和渔味。重要性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渔2业工程与景观、饮食风味、渔业习俗、舞蹈、渔具和诗歌等领域具有最高比例的重要文化价值资源。在地理空间分布上,长江渔文化资源表现出显著的局部集聚特征,存在以长江中游干流和鄱阳湖区、长江下游干流和太湖流域为核心的 2 个高密度区,以长江中游武汉和洞庭湖区、长江上游重庆和四川地区为核心的 2 个次高密度区。涉及渔文化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在长江上、中、下游空间上呈现出 4 个高密度区。结合国内外案例分析,本研究发现河流和湖泊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在渔文化资源的产生、发展、分布和演变中的作用,且不同因素之间相互
6、作用。从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治理的角度,本研究提出了渔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多维策略,包括对渔业文化资源的全面挖掘和调查、技术协同的保护传承方法、当代叙事的创新解读、法律框架的不断完善以及公众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旨在促进渔文化资源保护在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和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1.2 背景与意义背景与意义“农业遗产”这一概念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IAHS)”倡议的核心内容。农业遗产融合了有形、无形和文化遗产的元素,使其成为一种多层面的遗产形式。人类活动、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文化的演变与传播,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文3化区域。诸
7、多学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系统、国际认可以及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实践等方面1,2。这些成果为未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不断演变的学术框架。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日益成为乡村振兴研究的焦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与保护,以及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3,4。学者们强调了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途径。1)农业文化遗产与渔文化人类文化与生产活动、自然地理、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每个文化从它最早出现的源地向外传播、扩散,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区。渔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子概念
8、,是指人类在渔业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人与经济水生生物、人与渔业、人与人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具有流转性和传承性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成果总和5,6。渔文化也是我国农业文化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悠久的渔业发展历史创造了大量极具特色的渔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因此,渔文化源远流长,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为人类智力和行为进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自然与人类、生存与实践、应用与创造、衍生与互动等多种关系的结晶。渔文化体现着尊重自然和敬畏自然的精神,蕴涵着朴素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文化。因此,渔文化的产生、发展和传承,承载着渔业地区的民间风尚习4俗,凝结着广大渔民世世代代的追求和企盼,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十分
9、丰富。在此背景下,需要重新审视渔文化的当代价值,具体表现为,一是文化价值,渔文化承载着浓厚的历史记忆,在许多艺术形式中得以展现。这些艺术作品是后人了解渔业渔村历史演变、传统知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窗口。二是经济价值,渔文化对赋能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传统渔业能够实现经济效益,随着渔文化经济价值凸显,休闲渔业、旅游渔业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例如吉林查干湖冰雪渔文化旅游节,带动了当期产业发展,使得渔文化与文化旅游、乡村产业、创意产业深度融合,成为许多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生态价值,渔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文明很早就有了“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的认识。这
10、表明古人已经意识到保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性,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等都是渔文化中生态思想的生动体现,不仅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经验参考,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四是社会价值,因此,对渔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传承和发扬渔文化的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推动其社会价值的转化,加强对渔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对发展乡村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赓续农耕文明具有积极作用。2)渔文化研究进展与动态目前,学术界对全球海洋渔文化的研究较早,成果众多。相5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渔文化的发展历史演变、基本特征、文化形态表现形式、保护传承的探索性实践6,7。一些研究特别强调保护生物多样
11、性和文化多样性,认为传统渔业文化的衰退是由复杂的社会经济转型引起的8。在实践中,生物与文化多样性整体方法在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管理中往往未能得到充分利用9-11。此外,还有大量研究聚焦当地海洋生态知识、渔业传统知识12-16,以及海洋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17,18。这些研究探讨了与文化资源管理、社区治理相关的问题,并通过海洋渔业发展的视角考察渔文化的维持和发展19,20。学界对中国淡水渔文化的研究关注黄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洪泽湖等区域,探讨了渔文化资源类型和特征21-23,渔文化内涵、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关系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等方面问题24-27,这些研究为渔文化保护
12、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体上,淡水渔文化研究相对滞后,研究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淡水渔文化资源分布的系统调查研究和挖掘整理28。因此,一些学者提出应充分挖掘渔文化资源,构建渔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强渔文化整体性、系统性和动态性保护29。如何实现渔业可持续性在渔业管理和治理学术研究中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论30。研究表明,有必要更多地关注渔民和渔业的社会文化生活世界及其对渔业管理的重要性31。利用和管理鱼类资源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与生物多样性和渔业有关的社会文化6价值32,33。不同的物种在不同的语境和群体中具有不同的含义34,35,与鱼类和渔业相关的文化价值影响着鱼类生物多
13、样性资源的利用和管理33,36。然而,这些价值在渔业治理中往往是隐含的37。因此,需要多元文化与渔业管理的新途径38,39。3)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在现代人类社会对地球各种生命形式的巨大影响下,生物多样性不再是一个与人类社会相互分割的自然单元。在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诸多因素中,文化是一个关键因素。传统生态知识(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是指人类积累的自然知识,是当地文化与生态系统共同进化的产物,具有动态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传统生态知识的保护有助于促进生物多样性、稀有物种、保护区、生态过程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通过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因素紧密连接
14、在一起,表现为空间上的重合、共同的进化过程以及受到共同的威胁。对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进行共同保护是减缓生物多样性丧失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具有协同特征。首先,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在空间上关系密切。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首先反映在二者在地理空间的重合上,许多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也是文化多样性核心区域。其次,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有共同的进化驱动因素。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产生具有相同的驱动因素。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不同组合培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7性,同时这些因素也会造成人类在地理上的隔离,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化。生物文化多样性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适应不同自然
15、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类文化反过来对当地的生物资源产生影响。文化也影响或塑造了生物多样性。第三,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面临共同的威胁。在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里都明确表述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保护的指南。经济全球化、农业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时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由经济激励驱动的高强度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了生物资源的减少,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生物基础。4)文化与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全球性问题,是解决未来农村可持续的关键。近年来,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日益突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推动下,中国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然而,它们的实
16、际表现和对乡村振兴的更广泛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治理是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国际研究强调社会-生态系统的治理,城市治理增势显著,乡村治理研究开始兴起40,41。城乡空间由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共同组成,因此,城乡治理需要统筹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42。Nature 和 Science 近年来持续关注治理问题,包括生态系统、海洋/渔业、淡水资源等领域,社会生态系统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治理研究其实对城乡治理具有借鉴意义43,44。在可持续发展理8念的指导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也是推动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45。现阶段学术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和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已经十分丰富
17、并趋于成熟,研究并阐释了自然、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因素对于村落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乡村动态46。还有部分学者从地域性的角度对特定地区的农业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进行了研究,对不同地域的农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经验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47,48。涉及众多利益攸关方的协作治理对于文化保护和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强调保护文化资源的原真性,同时将其融入当地社区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然而,尽管已有研究对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核心要素进行了探讨,但较少有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对渔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和治理的实践进行深入的探讨。5)
18、长江水生生物与渔文化协同保护的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多次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2年以来,中国共发掘认定 7 批 188 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等 8 项涉渔文化项目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渔文化遗产在我国国家级和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占比较低,受到的关注和重视仍然不足。长9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渔民在漫长渔业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独具魅力的长江渔文化。长江渔文化是见证长江流域人类先祖开创历史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农业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淡水渔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在长江文
19、明发展和演进的历史时期,随着渔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多元互动和演变,渔文化的内涵、类型、形态、功能发生了较大的变迁,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形式和内容。长江作为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在过去几十年粗暴的捕捞模式下,长江流域内的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长江生物的完整性指数到达“无鱼”。为保护水生生物,原农业部从 2002 年起在长江试行每年 3 个月禁渔期制度,拉开了长江禁渔的序幕。自 2003 年以来,长江流域已经开始推行禁渔期和禁渔区政策,但每年 3 至 4 个月的禁渔期仍然无法满足生物资源的恢复需求,流域内的生态功能并未很好的得到恢复。2017 年,为了扭转这种衰退的趋
20、势,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内率先实现全面性禁捕。为重建长江可持续鱼类群落,提高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农村部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2020 年 1 月1 日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自 2020 年 1 月 1 日起,水生生物保护区内全面禁止进行生产性的捕捞。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中的天然水域内(除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10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以外),实施暂定为十年的常年禁渔制度,禁捕期内生产性捕捞天然资源被严格禁止。当前,长江禁渔是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最有效的手段,是长江大保护的标志性工程,但也应避免
21、因落实水生生物保护政策而“误伤”渔文化。长江禁渔制度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群众拥护的资源养护管理制度,应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 12 月,长江流域 10 省(市)核定退捕渔船 11.1万艘,重点水域 23.1 万渔民退出捕捞。禁捕退捕工作方案,要求对退捕渔船渔具全面回收处置,退捕渔船 100%拆解,捕捞网具100%回收销毁,退捕渔民全部转产。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 23.1万渔民退出捕捞,部分渔村被整体拆除或废弃,大量传统渔村风貌难存,一些长江渔文化资源正在消失49,大量长江传统渔村风貌无存,加之天然捕捞渔业产业链的退出,长江流域传统渔村事实上将不再发挥渔文化载
22、体功能。在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亟需系统梳理渔文化资源现状,深入挖掘渔文化思想内核,探索渔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基于此,本研究以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渔文化资源(以下称长江渔文化资源)和渔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描述性空间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江渔文化资源分布特征和表现形式,将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生物多样性、社会人文、渔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等自然社会文化要素纳入其可持续11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提出长江渔文化保护和治理的路径,以期为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的渔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12二、二、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方法2.1 研究范围研究范围本研究的研究区域为长江流域
23、。长江流域包括长江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广大区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11 个省、市、自治区,数百条支流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 8 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共计 19 个省、市、自治区。流域总面积 180 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 18.8%。长江经济带对中国 GDP 的贡献率超过 45%以上。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 430 等多种鱼类。为了保护长江水生生物,2021 年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启动了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流域内主要大型通江湖泊包括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巢湖,大
24、型通江湖泊和支流对于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维持至关重要。13图图 1研究区域研究区域长江流域范围长江流域范围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研究对象为长江渔文化资源和涉渔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 至2022 年,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推动开展了长江渔文化资源普查。在此期间,笔者参与设计长江渔文化资源普查实施方案,确定 14类渔文化资源的普查内容,以县域为单元,收集汇总各类渔文化资源登记表和渔文化项目清单,初步构建长江渔文化资源数据库。本研究数据来源主要为长江流域渔文化资源普查数据,结合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渔文化资源开展实地调研,确定了针对 14 类渔文化资
25、源的筛选依据,核对普查数据中渔文化资源的类型和内容,甄别和筛选出 357 个县(市、区)的 14 类共 5267 项渔文化资源记录项目。根据长江十14年禁渔重点水域范围,研究将江苏省部分淮河流域的渔文化资源数据 也纳入整体分析。同时,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https:/)和长江沿江各省(市)发布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筛选出涉渔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 157 个项目(含扩展项)。鉴于有非遗项目分布于多个邻近区域,研究将分布于不同地理空间的同一非遗项目按照分布空间地区进行拆分。文章的空间矢量数据来自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平台,退捕渔民和退捕渔船数据来
26、源于相关管理部门。2.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究分别对 5276 项长江渔文化资源记录、沿江省(市)157项涉渔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两组样本进行分析。渔文化资源记录数据分析以地市级、县(市、区)级为单元,涉渔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所在地的地理坐标体现。利用ArcGIS10.0(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常规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长江流域渔文化资源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运用描述性空间分析、热点探索等空间统计方法,从整体分布、地域特点、资源环境等不同角度分析长江渔文化资源的空间属性,根据点状核密度测度长江渔文化资源空间聚集特征。描述性空间分析描述性空间分析。按照渔文
27、化资源所在县(市/区),将其抽象为地理空间上的“点”,运用 ArcGIS10.0 平均最近邻(Average15Nearest Neighbor)分析工具,用最邻近指数对点状要素的随机、均匀、集聚分布等 3 种类型进行空间测定与分析。其计算公式为:=?=12式中,R 为最邻近指数;?为实际最邻近距离平均值(km);rE为理论最近邻距离(km);n 为渔文化项目数量;A 为区域面积。通过观测 R 值判断长江渔文化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某一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类型(R=1,为随机型;R1,为均匀型;R0;(x-Xi)表示估值 x 到事件 Xi处的绝对长度(km),经过多次计算,生成长江渔文化资源
28、的核密度分布格局图。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用于验证渔文化资源数量和分布与16生物、自然、社会、经济、人文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各地级市渔文化资源数量、分布与退捕渔民、退捕渔船数量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使用相关系数 r 表示相关性的强弱,取值为-1,1,绝对值越大,说明相关性越强,值为 0,说明没有相关性,值为 1,说明呈现出线性函数关系。其计算公式为:r=1(?)(?)?=1(?)2?=1(?)?217三、长江渔文化资源类型和特征三、长江渔文化资源类型和特征3.1 主要类型主要类型对长江渔文化资源和涉渔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统计分析发现,长江渔文化资源可以依据地域特点、渔
29、业生产方式、价值和功能等划分多种类型。在表现形态方面,文章将长江渔文化资源分为物质类和非物质类文化资源,包含丰富的历史和现实的、静态和活态的文化元素,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渔业生产区。物质类渔文化资源包括水生生物物种、渔船、渔具、渔村建筑、渔业工程和景观、生活用品等,是以物质实体形态表现出来的、可感知的、显性的成果。非物质类渔文化资源包括渔史、渔业生产生活方式、渔俗、诗歌(含渔歌)、渔舞(含渔灯)、渔画、渔味、渔规等,是以精神层面的、文学艺术的、制度化的、隐形的成果(表 1)。在文化历史方面,长江渔文化资源主要分为传统渔文化和现代渔文化资源。传统渔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包括各类鱼化石、考古遗址、禁渔
30、禁碑、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民俗等渔文化。现代渔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包括博物馆、展示中心和文化教育基地等载体展示和馆藏的各种渔具、渔船和其他渔业生产资料,渔业相关的小龙虾美食节等民俗,以及衍生出来的渔画和诗歌等现代渔文化(表 1)。18表表 1长江渔文化资源的类型长江渔文化资源的类型类型类型代表性项目代表性项目表表现现形形态态物 质 类 渔文化水生生物物种、渔船、渔具、渔村建筑、渔业工程和景观、生活用品等非 物 质 类渔文化渔史、渔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渔俗、诗歌(渔歌)、渔舞(渔灯)、渔画、渔味、渔规等文文化化历历史史传 统 渔 文化各类鱼化石、考古遗址、禁渔禁碑、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俗等现 代
31、 渔 文化博物馆、展示中心、文化教育基地等馆藏和展示的渔船和渔具,渔业相关的小龙虾美食节等民俗,休闲渔业相关的渔文化,衍生出来的渔画和诗歌等现代渔文化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和长江沿江各省(市)发布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筛选结果,长江流域已有吉安鲤渔灯舞等 157 个涉渔项目列入国家级和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布在流域内 12 个省(市),61 个地级市和123 县(市、区),其中数量最多的省份为江苏省,其次为江西和湖北省;入选类别最多为渔舞(含渔灯),其次为诗歌(含渔歌)和渔味(表 2)。目前,暂无与水生生物物种、渔村建筑、生活用品、渔画和渔规直接相关的渔文化资源
32、被列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表表 2长江流域涉渔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与分布长江流域涉渔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与分布省(市)渔船渔具渔业工程和景观渔史渔业生产生活方式渔俗诗歌(渔歌)渔舞(渔灯)渔味合计占比(%)上海21142.55江苏4217672717.2019安徽1163117.01江西11172102214.01湖北234842113.38湖南214721610.19重庆518148.92四川1212159.55贵州11463.82云南110.64浙江342531710.83陕西331.91合计12371514374632157-占比(%)7.641.914.
33、460.643.188.9223.5729.3020.38-注:本表格中的渔文化指内陆淡水渔文化,不包含海洋渔文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3.2 总体特征总体特征长江渔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从远古渔猎时代到现今渔业生产生活,长江流域渔史、渔俗、渔舞、渔画、诗歌、渔规等非物质类渔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寓意深厚,表现出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多样化特征52。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的钓鱼台、鱼池桥和观鱼台等景观,是长江渔文化历史悠久的生动写照。长江上、中、下游不同骨制鱼钩、陶网坠、汉代鱼钩等文物,记述了长江流域多样的渔事生产活动。新石器时代,
34、河姆渡先民已在长江流域捕鱼。在安徽和县猿人遗址、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等地考古发现的鱼脊椎骨化石,说明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江淮地区先民已经开始渔猎活动。在安徽亳州、淮南、铜陵、马鞍山等地出土的骨制20鱼钩、陶网坠、蚌镞、汉代鱼钩等物质类渔文化资源,记述了长江淮河流域的渔事生产活动。在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发现涉渔考古遗迹十余处,有鱼化石、古代渔具和古代厨具三种类型,较为重要的有秀山出土志留纪时期的“袖珍边城鱼”化石,成为全球目前第二个发现较多完整志留纪有颌类的化石点。长江渔文化蕴含朴素的信仰、崇拜、禁忌文化。据渔文化资源记录,安徽马鞍山地区的开捕习俗、婚嫁习俗、上岸习俗,安庆市桐城市的吃鱼禁忌、吃饭禁忌等
35、,有关神话和民间传说,如方腊巧借“池鱼”破重围、朱元璋“鲤背渡江”脱险、查道凿冰捕鳜奉母、敬水神等,都蕴含了朴素的渔俗文化,为研究、传承地方风土人情提供了史料53。在湖南洞庭湖地区,洞庭渔歌对洞庭湖区渔民部族的发祥迁徙、生产生活、民俗禁忌及原始质朴的自然观、道德观及人性的喜怒哀乐等,作了宝贵而详实的记述,是洞庭湖区广为流传的民族民间音乐独特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些地区的河鱼禁约碑、禁渔碑、禁渔亭、放生河等遗址,如赤水河流域的合江县和赤水市仍保留着多处清代的禁止放药捕鱼石刻,记录了古人爱鱼护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动实践。此外,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和地方文化旅游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渔文旅产业发展,在文
36、化传承和文化繁荣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长江渔文化相关物种极具多样性,渔业生产方式多元并存。渔文化相关物种主要分为珍稀鱼类,如四川的多鳞白甲鱼,以及21占多数的经济鱼类。长江流域多种经济鱼类物种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并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流水养殖等模式打造出了特色品牌。例如,重庆巫溪洋鱼(裂腹鱼)被列入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巫溪娃娃鱼与巫溪洋鱼入选全国地域特色农产品普查备案名录;安徽休宁的石斑鱼、竹叶鱼、黄旗鱼、子陵鱼,祁门的军鱼,明光的梅鱼,泾县的琴鱼和桐花鱼都各具地方特色。长江渔文化资源中,渔业生产方式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劳动工具所反映的渔业生产方式,以及不同养殖系统和综合种养模式等类型
37、。其中,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入选联合国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安徽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等 8 个涉渔文化项目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些地区已涌现出特色渔文旅产业融合示范项目,捕捞技术已经被发展为地方文旅产业项目,如江西鄱阳湖鸬鹚(鱼鹰)捕鱼、安徽九姓捕鱼和云南峨山摸鱼节等,形成了地方渔文化特色产业。一些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带有地方民俗文化色彩,如重庆涪陵区的江河捕捞、巫山县的舀鱼、巫溪县的无鱼钩钓鱼、忠县的鸬鹚衔鱼等。重庆巫溪宁桥吊脚楼渔村,楼下养鱼、楼上住人,既属于特色渔村建筑,也属于特色渔业生产方式。渔具渔船制作迭代升级,渔村渔味彰显地理集聚特征。长江流域渔业景观和工程、渔船
38、、渔具和渔村等物质类渔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渔船和渔具的地方特点和多样性与当地的渔业生产方式22息息相关。为提升渔业生产效率,人们不断改进渔具渔船制造工艺,制造了网渔具、钓鱼具、耙刺类、笼壶类等渔具,包括刺网、敷网、掩网、抄网、卡子、挂钩、白鳝钩、卡盘子、钓鳖竿、铁扒、虾笼、黄鳝笼等经典渔具。江西鄱阳湖和安徽等地区的木制双体鱼鹰船、跳白船、木帆船、跳驳船、船渔民住家船、鸬鹚捕鱼船、撒网船、小划子等渔船结构巧妙,技艺巧夺天工。长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的渔味记述了颇具传奇色彩的渔事故事和独特的地域饮食文化。宜宾汉代崖墓石刻浮雕厨炊宴饮图上的鲟鱼展示了 2000 年前的渔饮食文化,贵州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
39、项目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长江上游的黔家特色。3.3 空间空间分布特征分布特征3.3.1 空间聚集区域测定空间聚集区域测定按照渔文化资源所在县(市、区),将其抽象为地理空间上的“点”,运用 ArcGIS10.0 平均最近邻分析工具,量化长江流域的渔文化资源空间分布状态。结果显示,长江渔文化资源的平均最近邻距离?为 39.7km,理论平均最邻近距离 rE 为 40.9km,最近邻指数 R=0.971,Z 值得分为1.05,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长江渔文化资源在全流域尺度呈集聚分布状态(表 3)。结合图 2 可见,从分布集中度和密度看,长江渔文化资源集中分布的高密度区域位于长江中游鄱阳
40、湖区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密度较高的区域有长江上游重庆地区、长江中游的武汉和洞庭湖区域,少量零星23分布的区域位于云南、陕西和河南等地。但在长江上游,重庆、四川和贵州地区长江渔文化资源则呈相对均匀型分布,无显著的集聚和随机型分布情况。表表 3长江渔文化资源分布的最近邻指数长江渔文化资源分布的最近邻指数区域县(市、区)总数?(km)rE(km)RZP空间分布类型长江流域35739.7340.910.971.050.03集聚型长江上游11642.9840.081.071.490.10均匀型图图 2长江渔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长江渔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3.3.2 核密度分布特征核密度分布特征鉴于长江渔文
41、化资源的空间分布状态呈现集聚型,为更精确地确定具体的集聚中心和集聚状态,通过反复实验,创建长江流域渔文化资源的核密度空间分布。由图 2 和图 3 看出,长江渔文24化资源数量在空间上呈现出 2 个高密度区,分别为以长江中游干流和鄱阳湖区域为核心、以长江下游干流和太湖流域为核心的高密度区;2 个次高密度区,分别以长江中游武汉和洞庭湖区为核心的次高密度区、以长江上游重庆和四川地区为核心的次高密度区(图 3)。这些地区不仅包括长江流域淡水渔业生产的核心区,还包括水生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河流和湖泊、经济发达地区。图图 3长江流域渔文化资源空间分布核密度图长江流域渔文化资源空间分布核密度图不同区域的渔文化表
42、现形态多样,渗透于生产、生活、教育、旅游、产业等方方面面,在应用维度上具有交叉立体的特点,且涌现出长江上游干支流、中游的鄱阳湖、洞庭湖和下游的太湖等代表性区域。长江流域涉渔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反映了同样的结果。在长江上、中、下游空间上呈现出 4 个高25密度区,分别为以江苏浙江和太湖流域为核心的区域,以江西鄱阳湖流域为核心的区域,以湖北长江干流湖南和洞庭湖流域为核心的区域,以重庆四川为核心的区域(图 4)。图图 4长江流域长江流域渔文化相关的渔文化相关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核密度图分布核密度图3.4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3.4.1 江西渔文
43、化资源主要特征和保护举措江西渔文化资源主要特征和保护举措1)主要特征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鄱阳湖渔文化。鄱阳湖渔业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鄱阳湖人的远古祖先,就已定居在这方泽国水乡之滨,开展渔猎活动。据史料记载,夏代时,鄱阳湖作为古三苗族的重要活动地区,人们已在此从事渔26业生产生活。商周之际,古越族在鄱阳湖区域定居,发展打渔和农耕。从渔村渔屋渔风渔俗,到渔船渔具渔业渔产,在祖祖辈辈记忆里,鄱阳湖水系周边人民对鄱阳湖“人水合一”的感情,创造了一系列鄱阳湖渔文化的重要印记和丰富遗产。鄱阳渔俗文化包含渔谚、渔汛、渔俗、渔节、渔村、渔法、渔资、渔加工、渔类型、渔种类、渔歌、渔鼓
44、、渔联、渔戏、渔祭、渔情等千姿百态,至今都在鄱阳湖区世代相传。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入选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期以来,湖区人民浴湖而居,滨湖而生,入湖而作,饭稻羹鱼。湖区人民不但沿习了自古以来的传统捕捞习俗,而且随着生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不断加以改造发展。同时,根据季节、水性、地域,总结出颇具针对性的渔业生产习俗以及由此引发的一整套具有浓郁的鄱阳地域特色的渔歌、渔谚、渔鼓、民间传说等渔耕文化。归纳鄱阳及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据不完全统计,有百种之多。分别隶属网、钩、箔筌、杂特四大类。此外,还有栈湖、开港等鱼事活动;渔歌、渔鼓、渔谚、渔舞、宗教习俗等渔耕文化活动。这些千
45、姿百态的渔业生产习俗,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究其特点,多是家族式传承,地区性沿袭和传播,尤以地区突出。如鄱阳县的管驿前渔村、文龙湾邓家、乐亭王家等都有代代相传并载入族谱的渔具和渔俗。272008 年 5 月,鄱阳渔鼓入选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鄱阳渔鼓属江西道情的一个分支。鄱阳湖鸬鹚捕鱼习俗入选第三批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鄱阳湖余干渔民“鸬鹚捕鱼”习俗,迄今有几千年的历史。鄱阳湖畔渔民养鸬鹚捕鱼,是古时一直到近代,渔民主要捕鱼方式之一。鄱阳湖渔民鸬鹚捕鱼习俗是渔民原始渔业生产遗风的残存。渔民以歌代令的鸬鹚号子,有不同的调子和不同的节奏。外人听来仅有“喔呵
46、呵依唷呵呵”而无歌词的鸬鹚号子,其实是表示捕捉不同的鱼类及作业时的不同“指令”。和鸬鹚捕鱼习俗有关的还有不少的的谚语、故事、渔歌在鄱阳湖畔渔村久传不衰。鸬鹚捕鱼习俗是中华渔樵文化中的一个有特色的重要内容。鸬鹚捕鱼是我国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与之相应形成的种种风俗习惯在当地渔民中也世代相传。2017 年,鄱阳湖开港习俗入选江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明世宗嘉靖年间起,鄱湖区就有了“禁渔”与“开港”的制度和惯例(见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从刊之“万历”新修南昌府志),至今已经 500 多年。禁渔期约 3 个月之久。每年春节前夕,余干、南昌、进贤和新建等县渔民约定日期,备三牲,拜菩萨,祭
47、湖神,买美酒,授渔旗,放爆竹,放铳枪,驾着渔船,如梭似箭,云集于余干县下泗潭,集中捕鱼,曰“开港”。“开港”传统习俗从明朝形成,也被民众称为“开渔”,28一直延续 500 多年,中间经历了明清、民国、解放初期、现代等几个时期的沿革,开港从民间大姓垄断变成了政府统一管理,部分程序被保留,也有很多习俗在岁月的变迁中丧失。2)保护举措一是建设渔文化馆。江西瑞昌建设了长江渔文化馆,该馆位于瑞昌市四大家鱼原种场内,分为鱼类标本、渔具渔法、科研成果、生态保护及瑞昌故事五大板块。渔文化馆内存有鱼类活体与模型标本 266 个,其中包括灭绝动物、濒危动物、国家一二级保护类等其他鱼类,以及传统捕鱼器械和捕鱼文化展
48、示。观众可以通过现场的历史文献、标本展示以及声光电技术充分了解中华鲟、白鱀豚、胭脂鱼、江豚等长江水生动物及渔业的历史文化。2024年 7 月,鄱阳湖渔文化数字展馆启动,共包含序厅和地理环境、历史文脉、传承保护、科普教育、创新发展 5 个主题馆,旨在进一步挖掘鄱阳湖渔文化的深厚内涵,提升社会公众对水生生物保护的认知。二是打造渔文化品牌。江西万年梓埠以渔文化旅游节推动打造渔文化品牌。万年梓埠境内水域众多、水产丰富,渔民以河为家、以渔为生,自古以来形成了独特的渔文化,举办渔文化旅游节,旨在通过品鱼宴、赏龙舟、手抓鱼等活动方式,深入挖掘万年的龙舟文化和渔文化,打造渔节庆品牌,进一步提升万年梓埠对外的知
49、名度和美誉度。万年梓埠“百家烹鱼、千民品鱼、万人29抓鱼”渔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市民前来共享渔趣。“金鲤闹秋”“旱龙船舞”等一个个充满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百名厨师全鱼宴”“鱼王争霸赛”“龙舟工匠评选”“万人抓鱼”等活动的相继进行,让上万名游客市民在碧水边共同欣赏渔文化、品尝鱼美味、享受渔乐趣、感受新生活、欢庆丰收节,向游客展示出万年县丰富的渔文化和民间文化。三是强化渔俗文化保护。鄱阳县水域面积 800 多平方公里,由来已久的渔业生产,丰富了鄱阳县渔俗文化内容,渗透于百姓生产、生活、习俗各个领域。内青村位于鄱阳湖湿地公园的核心区域,作为鄱阳湖渔俗文化最丰富的渔村之一,方圆虽不足
50、 4 公里,但家家开门临水,渔业兴盛,民风淳朴。以渔俗文化为基础,内青村探索旅游发展道路。渔家乐、乡村渔庄和以珠湖银鱼、凤尾鱼干为代表的水产品加工项目,已逐步形成内青村的旅游拳头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也成为展现鄱阳厚重渔俗文化的一扇窗口。目前,鄱阳有管驿前、姚公婆、龙口、乐亭、车门、长山岛、潼津渡等七大鱼市,在这些地方,依旧能感受到传统渔业生产的原味。其中鄱阳管驿前晏公庙立庙于明代洪武年间,迄今已有 630 多年历史。2012 年,管驿前渔村晏王庙庙会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 年,具有浓厚渔俗文化的张王庙庙会,也被批准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8 年 5 月,
51、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鄱阳县为“中国渔俗文化之乡”。为了擦30亮渔俗文化品牌,鄱阳县建立了渔俗文化博物馆、渔俗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以渔俗文化为主体的阵地。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渔俗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对渔俗文化企业在用地、税收、融资等方面,予以一定的倾斜。如今,以渔具制作和渔业加工为载体,“万名渔民奔小康”行动计划效果明显。“天下第一渔钩村”鄱阳县管驿前村生产的渔钩年销售量已超过 20 亿枚,占到全国渔钩总销量的 80%以上,且有 50的份额进入国际市场,远销东欧、东南亚、澳大利亚及北美、非洲等地。四是推动产业融合。新余市举办仙女湖“腊八冬捕”渔文化节活动。仙女湖是旅游胜地,渔业资源丰富,盛
52、产 20 多种鲜鱼,每年可捕捞鱼类水产品 600 万斤,年产值 5000 余万。为了更好地推介仙女湖的人文景观和渔文化,新余市推出仙女湖“腊八冬捕”鱼文化节。腊八冬捕,年年有“鱼”,游客们在仙女湖不仅可以观看壮观的巨网捕鱼,还有鱼厨争霸、民俗表演、年货集市、现场品鱼等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文旅系列活动能亲身体验。万安鱼肴声名远播,慕名前来万安品鱼者不计其数。自“万安鱼头”扬名之后,万安做起了鱼文章,在二十多年时间里,一场以鱼为核心的饮食革命不断推陈出新。当前,万安渔味也不再局限于一道鱼头,而是升级为琳琅满目、色香味俱全的全鱼宴。除了能用不同种类的鱼烹制出全鱼宴,万安人还擅取鱼的不同部位,制作精美全鱼
53、宴。鱼头、鱼肉、鱼腩、鱼鳔、鱼骨、鱼尾甚至是鱼鳞皆可31作为主菜,当地居民因材施艺、物尽其用,渔文化被演绎到极致。3.4.2 安徽渔文化资源主要特征和保护举措安徽渔文化资源主要特征和保护举措1)主要特征安徽渔文化主要源于淮河、巢湖、长江和新安江,涉及历史名人、文物、诗歌、工艺品、民俗、建筑风景及美食文化等,呈现以下特征。渔文化相关物种丰富多彩。安徽省境内鱼类资源 134 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鳜鱼、鲌鱼、鳡鱼、黄鳝、泥鳅等 50 多种;珍惜物种有长江江豚、中华鲟、刀鲚、华鱼等物种;虾蟹类有中华绒螯蟹、日本沼虾、秀丽白虾、克氏原螯虾等 10 种。此外,
54、还有龟、鳖、蛙等6 种。休宁的石斑鱼、竹叶鱼、黄旗鱼、子陵鱼,祁门的军鱼,明光的梅鱼,泾县的琴鱼和桐花鱼等独具地方特色,渔文化资源丰富。渔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浓厚。在和县猿人遗址、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等地考古发现的鱼脊椎骨化石,说明从旧石器时代开始,江淮地区的先民已经开始渔猎活动。在亳州、淮南、铜陵、马鞍山等地出土的骨制鱼钩、陶网坠、蚌镞、汉代鱼钩等文物,记述了长江淮河流域多姿多彩的渔事生产活动。养鱼鼻祖范蠡隐居地、姜太公钓鱼台与庄子钓鱼台、庄子鱼池桥与观鱼台、昭明钓鱼台等历史遗迹,成为安徽渔文化历史悠久的生动写照。32渔业生产方式多样并存。生态渔业主要以稻渔综合种养、净水渔业、大水面增养殖为代表,典
55、型代表有马鞍山市的“稻虾菜”“稻虾鳖”“莲鳖虾”等综合种养模式、高塘湖净水渔业模式、八里河大水面生态增殖渔业模式等;集约化养殖主要以池塘工程化养殖、圈养桶养殖、集装箱养殖等节地节水渔业为主,具有产出高效、产品优质等优点。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小罾捕鱼、鸬鹚捕鱼、赶拦刺张联合渔法等技术技艺得到发展和传承。渔具渔船类别层出不穷。安徽横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尤其是沿江市县,水网密布,渔业资源丰富,为提升渔业生产效率,人们不断改进渔具渔船制造工艺。制造了网渔具、钓鱼具、耙刺类、笼壶类等渔具,如刺网、敷网、掩网、抄网、滚钩、卡子、挂钩、白鳝钩、卡盘子、钓鳖竿、铁扒、虾笼、黄鳝笼等经典渔具。亳州市
56、谯城区的木制双体鱼鹰船、跳白船,马鞍山市的腰子盆,合肥市巢湖市木帆船、跳驳船、巢湖划子、良划子船,安庆市水泥船、渔民住家船、鸬鹚捕鱼船、张网小划、撒网船、小划子等渔船结构巧妙,技艺巧夺天工。渔俗文化源远流长。安徽渔俗文化有关于渔的信仰、崇拜、禁忌的文化,如马鞍山地区的开捕习俗、婚嫁习俗、上岸习俗,安庆市桐城市的吃鱼禁忌、吃饭禁忌等;有与渔有关的神话和民间传说,如方腊巧借“池鱼”破重围、朱元璋“鲤背渡江”脱险、查道凿冰捕鳜奉母、敬水神等;有现代化的渔事文化活动,如颍33上县八里河冬捕文化节、当涂县的“蟹王蟹后争霸赛”、五河县螃蟹节、肥东县的稻虾垂钓节等;有渔事活动的诗词,如中洲渔唱 钓台烟雨 清
57、江钓月等;有独具安徽特色的渔舞,如渔蚌舞、蚌壳舞、旱船舞等;有寓意美好生活的渔画剪纸挂件,如连年有余(渔)鲤鱼献宝 鲤鱼越龙门等。安徽渔俗文化源远流长,作品不胜枚举,为研究、传承安徽风土人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渔味文化彰业地域特色。臭鳜鱼利用独特的发酵工艺技术,成为徽菜的主打菜品之一,享誉全国。滁州的女山湖全渔宴、芜湖的六郎水八仙、淮北的黄河大鲤鱼、亳州的曹操鱼头等众多特色菜品,记述了颇具传奇色彩的渔事故事和独特的地域饮食文化。渔业景观工程和渔村渔港活力迸发。黄山市休宁县古城岩放生池、偃月池、虚危池、碧莲池、天池、藕花池观鱼等景观,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亳州市蒙城县的鱼鹰捕鱼、铜陵市
58、枞阳县的撒网打鱼场景,再现了渔业劳动美景;休宁县梓坞村、含山县运漕古渡、颍上县八里河渔民新村等渔村渔港,记载了渔村渔港的历史变迁,也记录了渔民上岸安置的新气象,成为承载渔文化的良好载体。2)保护举措安徽渔文化与徽文化深度融合,如阜阳剪纸、芜湖铁画、传统戏曲、界首彩陶、皖南木雕、凤阳玉雕等均充分体现了当地渔34民的智慧和徽渔元素概念。在传统民俗基础上,合肥龙虾节、石臼湖螃蟹节、南湖生态捕捞文化节、巢湖渔火音乐之夜等现代节庆正成为安徽渔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安徽已依托池塘、湖库、稻渔等资源,对渔业生产场所进行生态化、景观化、休闲化改造,综合观光旅游、渔事体验、休闲垂钓、科普教育、民宿餐
59、饮等功能,建设水下有鱼、水面有景、水岸有娱的休闲渔业基地,推动渔文化保护利用。引导企业把渔文化有机嵌入水产品全产业链建设,提升文化特色、品牌信誉和市场竞争力。挖掘地方特色水产饮食文化,宣传推介“徽菜鱼宴”菜谱食谱,发展徽州臭鳜鱼、三珍鮰鱼、无为乌龟、蚌埠甲鱼等水产品预制菜产业,打造泉水鱼、皖江螃蟹、江淮小龙虾、皖西水库鱼、太平湖鱼头等区域品牌,创建一批“国”字号品牌。这些举措有力推进了渔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3.4.3 重庆渔文化资源主要特征和保护建议重庆渔文化资源主要特征和保护建议1)主要特征在物质类渔文化资源方面,重庆市物质类渔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包括物种、渔业景观和工程、渔船、渔具、渔画
60、、渔村、考古遗迹 7 类,共计 73 项。重庆水产资源品种繁多,有重要经济鱼类 50 余种,有十余个县(区)级单位存在地方特色鱼种和稀有鱼种,共计 22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种类 3 种,二级保护种类 1 种。特色渔种如大足区35的中敖鳌鱼,合川区的白甲、岩鲤、江团,铜梁区的鳊鱼、岩鲤、青波,巴南区的江团、水米子、银斑,秀山县的袖珍边城鱼,铜梁的鳊鱼,北碚区的中华倒刺鲃、厚颌鲂、胭脂鱼,巫溪的涪陵大龟、圆口铜鱼、白甲鲤鱼等。其中胭脂鱼、岩原鲤、厚颌鲂等为珍稀特有鱼类。中华鲟、长江鲟、白鲟属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胭脂鱼、圆口铜鱼属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另有巫溪洋鱼(裂腹鱼)被列入农业部农
61、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巫溪娃娃鱼与巫溪洋鱼入选全国地域特色农产品普查备案名录。渔业景观方面,巫溪县的大宁河两岸由于其卡斯特地貌形成的地下暗河里生长着大量的适应其生态特征的鱼类,进而形成了大量鱼泉这类渔业景观。铜梁区安居北门的“鳄鱼石”处,为涪江下游铜梁段的渔船集聚地。渔业工程方面,有重庆市水产引育种中心、璧山县三角水产苗种场、万州区水产研究所甘宁基地、铜梁的少云乌鱼基地等。重庆涉渔历史悠久,存在大量文化遗址。共有涉渔考古遗迹有十余处,出土文物较多的有忠县的哨棚嘴遗址、王家堡遗址、中坝遗址,武隆县的土坎遗址等,涪陵的龟陵城遗址等。另外部分地方博物馆中藏有涉渔出土文物。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涉渔出
62、土文物 2000 余件,主要有鱼化石、古代渔具和古代厨具三种类型。鱼化石分布广泛,云阳、涪陵、綦江、石柱、忠县等地皆有出土,涉及多种上古鱼类,据研究,最早的鱼化石形成于侏罗36纪时代。较为重要的有秀山出土志留纪时期的“袖珍边城鱼”化石,成为全球目前第二个发现较多完整志留纪有颌类的化石点,为有颌类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重要实证资料。古代渔具有新石器时代骨鱼钩和鱼骨制成的工具,商青铜鱼钩、铜鱼叉以及商周至汉的陶网坠、石网坠等。出土的古代厨具主要是烹饪渔味所用的陶庖厨俑,涪陵、武隆等地皆有发现。研究发现三峡地区重庆段的渔具自新石器以来尺寸都比较小,且以橄榄型网坠为主,不同于湖北段的大尺寸渔具,
63、这可能与同时段遗址发现的鱼类较小和浅层鱼类有相应关系。在非物质类渔文化资源方面,重庆市非物质类渔文化资源主要有渔史、渔业生产方式、渔俗、诗歌、渔舞、渔味 7 类,共计110 项。渔民的渔俗带有地方性的特点,主要有两类,一是与渔业相关的信仰、崇拜、禁忌、习俗、和传说故事等。较为普遍的是是渔民在长期渔猎活动中逐渐形成、遗留至今的禁忌,包括语言禁忌和行为禁忌,主要涉及到“船”和“鱼”两种对象。习俗方面主要在于渔猎活动中约定俗成的渔船行为规范,如渔船停靠习俗、新船下水习俗、出渔时间规定、渔船坐位禁忌等,此外还有部分地区还定时开展祭水、划龙舟等活动。传说故事大多是对当地涉渔景观、习俗、艺术形式等文化来源
64、的解释,如大足的“鲤鱼跃龙门”传说、涪陵的夏天官与蔡龙王传说等。二是渔业节庆活动,37如忠县每年举办庆祝农民丰收节,在稻田捉鱼的方式庆祝农民、农业丰收。璧山区每年举办清水摸鱼节,带动全区清水鱼产业发展;云阳故陵渔民在每年农历四月十五过“鱼王会”等。渔业节庆活动的举办,不仅成为展示地方经济发展和推动渔业发展的平台,也为长江渔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渔味文化是长江渔文化中分布广泛、品类丰富的一个类别。重庆各县(区)都形成了独特的渔味文化,包括地方特色鱼和常见养殖鱼的加工、保存和烹饪技术,有铜梁的东坡鱼、武隆的芙蓉鱼、璧山的来凤鱼、万州烤鱼、秀山的洪安腌菜鱼、北碚的三溪口豆腐鱼,石柱的清水鲜鱼汤、海
65、椒鱼、鱼扣碗、鱼羊鲜,巫山的麻花儿鱼、烤鱼,綦江的北渡鱼、清泉鱼,潼南的太安鱼、香糟鱼等,其中璧山来凤鱼传统烹饪技艺、巫山烤鱼技艺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渝东南地区还有盐腌制鱼类的加工保鲜技艺。2)存在问题由于多种渔文化资源年代久远,很多渔文化事件无从考证,很多渔船、渔具已无实物,主要由调查对象口述,无法获得照片、视频等资料。尤其是关于地区渔业发展历史和过去的渔俗文化等,很多文献资料已经丢失,无从查证。另外,很多地方熟悉渔业生产、留存渔家生活记忆、传承渔文化技艺活动的基本上是中老年渔民,这些人在十年禁渔的过程中转产和老去,也成为了逐渐消38失的长江渔文化元素。文物保护力度不足,退捕渔民
66、认识欠缺。地方文保单位对部分涉渔文物意义认识不足,对于文物所具备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导致很多涉渔文物正在遭受破坏。由于长江十年禁捕,大部分渔船已退捕上岸,处于闲置或丢弃的状态。由于宣传工作的缺乏,退捕渔民对长江渔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大量渔业生产的工具被损毁。3)保护建议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保护力度。强化长江渔文化抢救和保护工作中技术体系的支撑作用,重点围绕文物保护、活态传承、创新转化等关键问题。一是积极寻求相关技术支撑单位的协助和支持。依据地方渔文化资源的种类、现状和问题等实际情况,与科研机构、文旅单位和高校单位沟通合作,做好对接工作。二是加强研究力度,强化相关理论指导,施行
67、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加强技术创新,将鱼种选育、文物保护、遗产管理等方面的前沿技术应用于长江渔文化的保护工作。促进产业创新,引领资源保护。一是要加快长江渔业转型升级步伐。要丰富渔业产业业态,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改革渔业经营机制,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渔业合作化机制,引导渔业企业、渔民和其它组织在养殖、加工、流通等领域的联合与合作,完善利益连结机制。二是要推动文化产业39助力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长江丰富的渔村、渔港、作业物种、渔具、渔船等,发展渔文化产业,开发富有特色的长江渔文化产品及其衍生产品,全面推广长江渔文化的保护理念。3.4.4 国际上渔文化与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借鉴国际上渔文
68、化与乡村振兴的探索与借鉴发达国家在渔业和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探索以休闲渔业为主,休闲渔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极大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外早期的休闲渔业主要以游钓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出许多新的形式,例如将休闲渔业与渔具产业生产结合起来,发展渔文化产品制造行业;将旅游渔业与观赏渔业结合起来,建设海洋馆和水族馆;将休闲渔业与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创建渔业博物馆、建立休闲渔业协会、组织渔业博览会等,普及渔文化知识;将休闲渔业与节庆活动结合起来,推广渔业文化。渔文化赋能休闲渔业发展,是国际上生物、文化、产业协同保护和发展的实践经验。休闲渔业是指利用各种形式的渔业资源,
69、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保护渔业资源的前提下,将渔业与休闲娱乐、观赏性旅游、科学普及和饮食有机结合,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实现新型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以日本为例。日本的休闲渔业发展道路和管理经验可为中国的休闲渔业发展提供借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传统渔业作业区域减少,限制了传统渔业的发展,使得渔业人数和渔船数40量下降。发展休闲渔业拓宽了产业发展新思路。在此过程中,渔文化为休闲渔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具体特征表现在:一是尤为重视遗产保护和传承。日本政府不遗余力地推进渔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如深入挖掘、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建筑、设施、遗址等。日本农林水产省水产厅在 2006 年主
70、办了“渔业、渔村历史文化遗产百选”的评选活动,北海道属于入选遗产数目最多的地域。北海道的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江户时期,主要包括住房和港口设施的建设,作为历史遗迹,它们向世界展示了北海道渔业生产和北海道渔民生活历史。二是重视文化体验,打造特色品牌。在渔文化的体验活动中,千叶县、福井县、长崎县、冲绳县的实践案例都非常有代表性。渔村和渔业体验的主体主要为学生,春夏季节主要是初中生,秋冬季节则主要是高中生。体验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学习古早的技能和文化,如冲绳县的渔文化体验就包括琉球的舞蹈和冲绳特色乐器,还有捕鱼、潜水、划艇,以及海岸整理活动和珊瑚礁保护种植等。通过各方面的综合性体验,学生们自然环境和文化保
71、护传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冲绳地区的渔村,2006 年,冲绳地区利用了当地琉球王朝文化遗产文化和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提出了“文化体验”这一战略,深入挖掘当地丰富的渔村文化。这一战略集娱乐与教育于一体,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品牌价值56。三是深化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将文化商品与产业链深入融合,创造出更高价值的商品,41延长产业链,增加各产业环节附加值,是日本休闲渔业的鲜明特点。四是渔旅结合,丰富精神生活。日本将休闲渔业与旅游紧密结合,推出娱乐渔业活动、体验渔业活动、渔业文化观光等活动,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渔村旅游能够推动渔村传统产业的转型,减少渔业的捕捞,减轻海洋环
72、境的压力。日本休闲渔业与欧美休闲渔业的发展历程不同,经过多次改良和完善并沿用至今,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色。日本的休闲渔业在组织管理、法律规范、科技投入等多方面领先于中国,我国可以学习日本休闲渔业发展的经验,促进休闲渔业进步发展。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包括以下方面:1)挖掘渔文化深层内涵,加强品牌培育。深入挖掘传统渔业文化资源,不断丰富休闲渔业精神内涵。传统渔文化几乎涵盖渔村渔区人民日常的方方面面,大量新奇独特的渔文化,如民俗节日、食俗文化都为休闲渔业的良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深入挖掘传统渔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发展每个地区独具特色的休闲渔业,保留特色,开发富有独特魅力的渔业景观,
73、充分发挥渔文化的辅助功能,进一步传承与弘扬渔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将渔文化与休闲渔业紧密集合,赋予休闲渔业新的内涵与意义,避免休闲渔业过于庸俗化、普遍化,真正做到文旅结合、渔旅结合,促进休闲渔业更好发展。2)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休闲渔业品牌。中国休闲渔业的发展要适应当地情况,深刻挖掘文化特色,以各地特色42渔民故事为源,打造一个千人万面的特色渔村。中国休闲渔业产业发展迅猛,然而,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同质性很高,相互替代性很强,各休闲渔业企业在挖掘自身文化内涵方面还有一定发展空间。3)注重文化体验,唤起精神共鸣。着力发展渔业,发展渔村,发展渔民文化资源,创造优良的渔业文化,开展渔业文化旅游等活动,实现
74、中国农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汇结合。繁荣渔村文化,不仅要挖掘蕴含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优秀文化,还要注重创新,加强文化体验,更深层次地挖掘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只有不断继承和发展渔文化,才能使休闲渔业持续健康发展。43四、四、长江渔文化资源长江渔文化资源分布和分布和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的影响因素4.1 自然自然地理因素地理因素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和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影响渔文化资源分布和发展演变。长江流域地形、地貌、气候、生物、水文等条件的多样性和区域差异性,以及不同支流流域形成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空间,为渔文化起源和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渔业捕捞生产活动的地域性、适
75、应性、复合性和多功能性,该过程体现了对水系和自然环境的适应。流域内水系众多,其干流、通江湖泊、一级支流、二级支流均有渔文化资源分布。长江渔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适应(图 5)。对 105 个地级市的数据分析表明,长江渔文化资源的丰度与相关鱼类物种的多样性存在显著相关性(R=0.83,p0.0001)(图 6)。总体上,长江渔文化的发展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复杂的联系和适应。44图图 5长江流域渔文化资源分布与河流水系的关系长江流域渔文化资源分布与河流水系的关系图图 6长江渔文化资源的数量与鱼类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长江渔文化资源的数量与鱼类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根据核密度分析结果、
76、渔文化资源分布与河流水系的关系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自然本底特别是河流水系自然属性是渔文化资45源分布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结果显示,渔文化相关的物种数量最多的地区为江苏省,其次为江西省,说明在水系发达地区和大湖流域,人们充分利用不同水域特色的水生生物物种,进而演化形成地域特色的渔文化形态。此外,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渔业景观多样性。重庆巫溪县的大宁河两岸由于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地下暗河里生长着大量适应其生态特征的鱼类,进而形成了大量鱼泉类渔业景观。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看,淮安(8)、上饶(7)、吉安(6)、黔东南(5)、杭州(5)、常德(4)、武汉(4)、宜昌(3)、荆州(3)、洪湖(3)、
77、黄山(3)等干支流和湖泊水系周边拥有较多的涉渔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地点主要位于支流和湖泊系统周围,突出了自然水系与渔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紧密联系。4.2 经济经济社会因素社会因素长江渔文化资源总体依水而生,渔民在从事渔业生产期间的作业方式需要综合各要素的影响,在合适的区域开展渔业捕捞和生产活动,并使其与所处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将效益最大化,进而在空间上形成渔业生产技术、渔业景观、渔船渔具和渔法。从图 1 和图 2 中可以看出,鄱阳湖、太湖、洞庭湖、安徽干流沿岸、江苏干流段和运河沿岸均有渔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集聚现象。作为渔业生产主体的渔民和生产工具的渔船既是渔业生产要素,也是承载渔文化
78、发展和传承的重要载体。长江渔文化资源主要分46布于流域内 105 个地级市,渔文化分布记录与这些地区的退捕渔民、退捕渔船数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渔文化记录数和已退捕渔民、渔船数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50 和 0.51,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图 7)。正因如此,很多地方熟悉渔业生产、留存渔家生活记忆、传承渔文化技艺活动的基本上是中老年渔民,这些人在十年禁渔过程中转产和老去,也成为了逐渐消失的长江渔文化要素。由于天然渔业捕捞生产活动的退出,渔文化符号(渔歌)、渔文化媒介(渔鼓)和渔民宗族文化代表(传统建构)等逐渐消失。图图 7长江渔文化记录长江渔文化记录项目数量项目数量与各地区渔民和渔
79、船数量的相关与各地区渔民和渔船数量的相关性性4.3 社会社会人文因素人文因素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也会影响长江渔文化资源分布和发展。有长江文明以来,自然、人文与社会在流域上的耦合形成了广泛适用的地理规律。淡水捕捞渔文化是长江渔文化的初始47形态。随着历史发展特别是渔业活动范围的变化,以及渔业产业的转型发展,淡水捕捞渔文化逐渐扩展至捕捞和养殖文化融合。渔文化的多元化、层次性和可持续性特征日益凸显。结果显示,在长江流域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诗歌(含渔歌)主要分布于四川和江苏,分别有 12 项和 7 项;渔舞(含渔灯)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的江西鄱阳湖区域,湖北长江干支流和湖南洞庭湖区域,分
80、别有 10 项、8 项和 7 项(表 2)。以鄱阳湖流域为例,鄱阳湖渔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节点,也与赣鄱文化的发源紧密相关。鄱阳湖渔业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独特的水域生产生活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鄱阳湖渔文化。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有百种之多,分别隶属网、钩、箔筌、杂特四大类。此外,还有栈湖、开港等鱼事活动;渔歌、渔鼓、渔谚、渔舞、宗教习俗等渔耕文化活动。这些千姿百态的渔业生产习俗,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究其特点,多是家族式传承,地区性沿袭和传播,并以地区性为主,如鄱阳县的管驿前渔村、文龙湾邓家、乐亭王家等都有代代相传并载入族谱的渔具和渔俗。在长江中上游地区,渔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呈现有机融合,表现
81、为渔文化资源在云南和贵州省等民族聚居地形成和发展的特征,如土家族的渔鼓、侗族和水族的鱼图腾、回族的酸鱼汤、布依族的稻田养鱼、白族的渔潭会等。48图图 8长江渔文化资源的分布和发展机制长江渔文化资源的分布和发展机制综上,长江渔文化资源分布和发展与河流、湖泊水系特征、生产方式、文化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下,渔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涉及水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散而向周围传播扩散(图 8)。在历史上,渔民所处的生态、经济、社会环境各不相同,所产生的的渔文化遗产呈现地域和时空上的差异,并呈现典型的地域特色和独特性。总体来看,长江流域中下游
82、地区是渔文化相对丰富的区域,体现了长江中下游文化孕育和传承弘扬的相对优势。49五、长江渔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五、长江渔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长江流域是我国淡水渔文化延续时间最长、类型最丰富的区域,潜在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巨大。然而,现代文明发展对传统渔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目前,亟需完善渔文化基础设施布局和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各地科技馆、博物馆、实物馆等展示中心和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挖掘保存收藏渔文化资源,使渔文化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具体而言,长江渔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部分渔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传承后继乏人,面临传承危首先,部分渔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传承后继乏
83、人,面临传承危机。机。长江流域是我国淡水渔文化延续时间最长、类型最丰富的区域,但目前亟待系统的渔文化资源本底调查、收集和整理,掌握渔文化资源的种类、规模、分布和保护情况,对渔文化资源统一收集保存和登记造册。由于对长江渔文化整体内涵价值的思想认识不足,在长江渔文化的内涵阐释、数量、保护与发展潜力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研究和挖掘,部分地区主动收集、保护和利用渔文化资源的意识较为淡薄。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后,渔业社区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一些渔业传统文化、物质遗产及非物质遗产难以找到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逐渐失去活力。目前,亟需完善渔文化基础设施布局和载体建设,充分发挥各地科技馆、博物馆、实物馆等展
84、示中心和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保存收藏渔50文化资源,使渔文化挖掘传承和发展后继有人。其次,部分渔文化资源年代久远,深入挖掘调查存在一定困其次,部分渔文化资源年代久远,深入挖掘调查存在一定困难。难。由于多种渔文化资源年代久远,一些渔文化事件无从考证,重要的渔船、渔具已无实物,主要由调查对象口述,无法获得照片、视频等资料。尤其是关于地区渔业发展历史和过去的渔俗文化等,缺乏历史文献资料佐证。很多地方熟悉渔业生产、留存渔家生活记忆、传承渔文化技艺活动的基本上是中老年渔民,这些人在十年禁渔过程中转产和老去,也成为了逐渐消失的长江渔文化元素。渔文化符号(渔歌)、渔文化媒介(渔鼓)和渔民宗族文化代表(传统建
85、构)等濒临消失。渔文化在经济社会、观赏审美、文学艺术、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与韩国、日本等国家对于渔文化价值挖掘的举措相比,我国无论在渔文化保护机制、跨部门专业人才、资金投入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空间。第三,渔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合理开发利用程度不够高。第三,渔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合理开发利用程度不够高。缺乏系统的长江渔文化传承利用体系和部门协调机制,渔文化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动力不足。长江渔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农业农村、文旅、科技和教育等多部门。渔村和渔业生产是渔文化产生、发展和传承的根本,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青壮年涌向城市,脱离了渔村和渔业生产。部分代表性渔文化资源
86、没有人才传承或缺乏载体,传统捕鱼方法逐渐被现代的、高效的方法所替代,没有得到学习传承,珍贵渔文化资源逐51渐成为人们的记忆。由于缺乏科学保护规划以及面向市场的保护利用体系,渔文化、农业、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动力不足,渔村振兴也面临着极大困境。因此,亟需对渔文化分类和评估,构建一套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渔文化传承体系,完善机制政策、统筹保护传承利用,实现渔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阶段,渔村作为长江经济带乡村治理的重要一部分,应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将渔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之一,拓展内生发展动力,以此来推动长江流域渔村振兴。52六、对策与建议六、对策与建
87、议6.1 渔文化保护传承对乡村振兴和治理的驱动作用渔文化保护传承对乡村振兴和治理的驱动作用可持续发展被视为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杂动态开放的大系统,揭示的是发展、协调和持续的关系本质。保护和传承渔文化有利于维持乡村生活方式可持续性。许多渔业传统技艺,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代表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这些技艺有助于推动生态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54。例如安徽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既满足了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维持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平衡,它能够促进乡村生活可持续发展实践53。保护和传承渔文化有利于增强乡村社区参与和文化认同。社区村民在渔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积极参与
88、对于增强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至关重要。通过参与历史遗产保护和活化项目,村民不仅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在社区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55。保护和传承渔文化有利于维护乡村文化连续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维护文化连续性的关键,在繁荣乡村文化过程中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既有对古老传统和习俗的保存,还包括对这些遗产的现代诠释、活态展示与传播。通过传统知识的传递,因此,这项研究的结果支持先前的研究,表明随着生物53文化多样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地方支持,没有科学知识和地方知识之间的协同合作,没有克服决策中的自然和文化鸿沟,保护生物文化多样性是不可能的。此外,考虑到文化以可
89、持续方式塑造生物多样性的多种方式(例如文化景观、传统农业系统和具有文化意义的物种)56-58,还特别关注整体和跨学科框架。正如 Teng等人(2014)所指出的,在支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治理时,科学政策界需要拥抱知识系统的多样性59。渔文化与休闲渔业和文旅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60。一些地区代表性特色渔村和渔港建筑在文旅产业开发方面颇具价值,通过渔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为长江渔民转产转业提供就业机会。例如,江苏泗洪县双沟镇双淮村按典故建成了放生港、祈愿亭、庆生台等,白马湖村的王骆殿岛形成了集渔家民宿、特色餐饮、渔岛观光、渔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水岛旅游产业。在乡村振兴背景下
90、,经济社会发展与渔文化创新性发展呈现积极的互动。休闲渔业将传统的渔文化资源融入到现代渔业发展方式中,利用水域资源、渔业器械、渔产品等61,将渔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既增进了休闲渔业产业、服务和组织模块间的关联性,也增强了休闲渔业的参与性和体验性62。6.2 长江渔文化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长江渔文化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长江渔文化既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54又充分开发和利用水域生物资源的渔技渔法,体现了长江流域先民的聪明智慧。然而,现代文明发展对传统渔文化的冲击不可忽视。长江渔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务是挖掘和阐释长江渔文化的价值与内涵,促进渔文化的创造性
91、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长江十年禁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针对现实特征及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以挖掘和阐释长江淡水渔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实现渔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渔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品牌、赋能乡村振兴。第一,开展全面系统的资源调查、收集和组织。强化跨学科视角,深入挖掘、阐释和研究长江渔文化,实现保护和开发有机统一。强化地理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对特有鱼类物种多样性、渔业史、渔业技术与工程、渔船渔具渔法、渔村景观、渔家生活用品、渔俗信仰、渔诗词歌赋、历史神话传说、渔舞渔画等众多渔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收
92、集和整理,以跨学科视角深入理解长江渔文化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运用文字、音视频等数字化信息建档,全面整理渔文化资源种类、规模、分布和保护的总体情况,挖掘保存历史文脉,深入民间收集历史和现实的、静态和活态的渔文化资源,促进渔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二,完善法律和政策框架,优化保护方法。在保存保护渔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与现代渔业生产、休闲渔业和渔文化文创产55业相结合,拓展渔文化发展的新土壤和空间。推动渔文化遗产申报,聚焦活态传承。针对具有重要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渔文化资源项目,加强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遗产。鉴于渔文化遗产在我国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中仅占
93、比 4.3%,研究认为,推进文化遗产申报和文化活态传承,是渔文化资源保护的重心和着力点。以“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理念,充分挖掘渔文化遗产价值,实施对渔文化传承人的保护政策,建立长江渔文化传承人的数字档案,针对其开展有效的数字化保护。第三,发展创意产业,促进渔业文化保护传承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加强科学规划,紧密围绕创新、创意形成地理集聚,促进渔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文化与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是科学规划。在文化遗产方面,合理规划和管理意味着保护遗产的独特性和真实性,同时将其融入社区和经济发展中。这包括制定保护准则和政策,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区、博物馆和文化中心等设施,进行教育和宣传活
94、动,以增强公众对遗产的重视和参与。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传承和利用这些珍贵的遗产资源,实现文化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渔业产业发展创新与涉渔农业文化遗产的连结,打造遗产地独具特色的产业。利用长江流域丰富的相关物种、渔村、渔港、渔具、渔船等,发展渔文化产业,开发富有特色的长江渔文化产品及其衍生56产品,推广渔文化的保护理念。以渔文化为纽带凝聚退捕渔民力量,打造本土化特色,丰富休闲渔业产业形态,推动休闲渔业创新性发展。通过多产业的创新升级和融合开发,形成渔文化的传承链、应用链和创新链,更好地实现长江渔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与传承57。第四,统筹渔业文化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加强社区公众
95、的参与。科学统筹和优化长江渔文化和产业资源配置,提高渔村社区公众的主动参与。依托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和人文特征和优势,以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渔文化保护和开发。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的渔村振兴应该坚持渔文化的传承、弘扬及保护利用的协同推进。一方面,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一致,渔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文化振兴,需要重塑和巩固长江十年禁渔背景下渔村转型发展之魂,促进渔村乡风文明。另一方面,渔文化科学合理的保护及利用,可以促进渔村振兴,尤其是宜居宜业和美渔村建设。打造渔村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的融合元素,如旅游打卡地、博物馆、科普基地、休闲渔业等,通过统一治理,形成规模型产业链,加强渔文化资源的可持续保护性开发力
96、度。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产业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共同提升,理清优势资源及其所起的作用机理,充分利用好地域文化元素进行文化符号的创新与再造,实现当地居民的社区参与和生活改善,在文化产业不断创新和创意的过程中实现地域文化认57同的维系或提升,从而满足区域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社区参与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在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个宏观系统中,社区参与文化产业规划和实施是区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58七、七、结论结论与启示与启示7.1 主要发现主要发现以甄别和筛选后的长江渔文化资源、沿江省(市)157 项涉渔国
97、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样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渔文化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渔文化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包括 14 类物质类和非物质类文化资源。长江渔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渔文化物种多样性高,渔业生产方式多元并存;渔具渔船类别层出不穷,渔村渔味彰显地域特色。涉渔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省份为江苏省,其次为江西和湖北省;入选类别最多为渔舞(含渔灯),其次为诗歌(含渔歌)和渔味。(2)长江流域的渔文化资源局部集聚特征明显,存在 2 个高密度区,2 个次高密度区。长江流域涉渔国家级和省级非物
98、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长江上、中、下游空间上呈现出 4 个高密度区。(3)河流域湖泊水系等自然地理特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渔业生产要素、社会环境、人文历史是影响长江渔文化形成、发展和演化的综合因素,且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长江渔文化资源的分布和发展呈现出邻近经济发达、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渔业生产要素活跃、人文资源富集地区的特征。59(4)长江流域渔文化资源保护和治理面临系列挑战,需要强化跨学科视角,实现保护和开发有机统一;加强科学规划,科学统筹和优化长江渔文化和产业资源配置,提高渔村社区主动参与,促进长江渔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7.2 政策启示政策启示人类与自然密切相关,二者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资源利用
99、互动和流通。人与自然系统在自然过程和社区实践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长江渔文化资源保护传承面临众多挑战,需要用跨学科视角,整合保护与发展,促进渔文化资源创造性开发和创新性发展。长江渔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跨学科视角下,推进保护和开发结合。加强科学规划和战略协调以及渔文化资源和产业的优化配置至关重要。当前,保护传承自然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渔业文化资源的三大影响因素表明,资源的分布和历史发展与身体、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全面的资源普查、科技赋能的保护手段、时代故事的创新诠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
100、民间资本和企业的参与,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多维策略63。强化应用场景,促进渔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是长江渔文化资源保护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不仅强调了渔文化的深厚内涵,还突出了确保60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文化资源保护的综合策略的需求。6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Koohafkan,P.;Cruz,M.J.D.Conservationandadaptivemanagement of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J.Resour.Ecol.2011,2,2228.2.Barrena,J.;Nahuelhual,L.
101、;Baez,A.Valuing cultural ecosystemservices:Agricultural heritage in Chiloe island,southren Chile.Ecosyst.Serv.2014,7,6675.3.Barrienttos,F.;Martin,J.;De,L.C.;Tondelli,S.;Gomez,J.;Casanova,E.Z.Computational methods and rural cultural&natural heritage:A review.J.Cult.Herit.2021,49,250259.4.Chen,J.;Guo,
102、Z.;Xu,S.;Law,R.;Liao,C.;He,W.;Zhang,M.A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ourism using citespace:The perspective of China.Land 2022,11,2298.https:/doi.org/10.3390/land11122298.5.Zhang,Y.;Chen,J.Review of freshwater fishery culture in China.Stud.Nat.Cult.Herit.2019,4,79
103、85.6.Tong,C.F.;Liu,Y.The Vicissitudes of Fish Cultural and ItsImplication of the Cultural Values.J.Taishan Univ.2014,36,3540.7.Wang,Y.;Ding,J.D.Research on Chinese Marine FishingCulture and Xiangshan Practice;China Ocean Press:Beijing,China,2018;pp.2325.8.Dyrset,G.;Margaryan,L.;Stensland,S.Local kno
104、wledge,socialidentityandconflictsaroundtraditionalmarinesalmonfisheriesA case from Mid-Norway.Fish.Manag.Ecol.2022,29,131142.https:/doi.org/10.1111/fme.12522.9.Fangel,K.;Andersen,O.;Aas,.Salmon Fishing with Fixed Netsalong the Norwegian Coast in 2007.Fisher Characteristics,Fishing Behavior and Attit
105、udes towards Harvest Regulations;NINA Report 406,Norsk Institutt for Naturforskning(NINA):Trondheim,Norway,2008;pp.56.Availableonline:http:/ on 20 June 2024).10.Liu,Y.;Olaf Olaussen,J.;Skonhoft,A.Wild and farmed salmoninNorwayAreview.Mar.Policy2011,35,413418.https:/doi.org/10.1016/j.marpol.2010.11.0
106、07.11.Fiske,P.;Baardsen,S.;Stensland,S.;Hvidsten,N.A.;Aas,.Final Report and Evaluation of the Lease Agreement RegardingSalmon Netting in the Trondheim Fjord;(Corrected version ofNINA Report 546),NINA Report 854;Norsk Institutt forNaturforskning(NINA):Trondheim,Norway,2012;pp.70.62Available online:ht
107、tp:/ 21 June 2024).12.Bundy,A.;Davis,A.Knowing in context:An exploration of theinterface of marine harvesters local ecological knowledge withecosystem approaches to management.Mar.Policy 2013,38,277286.https:/doi.org/10.1016/j.marpol.2012.06.003.13.Hind,E.J.A review of the past,the present and the f
108、uture offishers knowledge research:A challenge to established fisheriesscience.ICESJ.Mar.Sci.2015,72,341358.https:/doi.org/10.1093/icesjms/fsu169.14.Draper,K.Networks of capital:Reframing knowledge in theNamibianhakefishery.Mar.Policy2014,60,293299.https:/doi.org/10.1016/j.marpol.2014.08.014.15.Fikr
109、et,B.Rethinking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Conserv.Biol.2004,18,621630.https:/doi.org/10.1111/j.1523-1739.2004.00077.x.16.Inaotombi,S.;Mahanta,P.C.Pathways of socio-ecologicalresilience to climate change for fisheries through indigenousknowledge.Hum.Ecol.Risk Assess.Int.J.2019,8,20322044.https:/do
110、i.org/10.1080/10807039.2018.1482197.17.Bennett,N.J.;Dearden,P.Why local people do not supportconservation:Community perceptions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livelihood impacts,governance and management in Thailand.Mar.Policy2014,44,107116.https:/doi.org/10.1016/j.marpol.2013.08.017.18.Claesson,S.An ecosy
111、stem-based framework for governance andmanagement of maritim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USA.Mar.Policy2009,33,698706.https:/doi.org/10.1016/j.marpol.2009.02.005.19.Brattland,C.;Mustonen,T.How traditional knowledge comes tomatter in Atlantic salmon governance in Norway and Finland.Arctic 2018,71,37539
112、2.20.Li,D.S.;Zhu,X.M.Modern Transition of Traditional FisheryCultureChina Fishing Festival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of the Traditional Fishery Culture.Mar.Econ.2012,2,2025.21.Liu,J.J.;Chen,J.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reshwater fisheryculture in China.Chin.Fish.Econ.2020,38,18.22.Tang,L.S.Rese
113、arch report on conservation,inheritance andpromotion of fishing culture in Beijing.China Fish.2023,574,8587.23.Liu,Y.D.Talk about the fishing culture of the Yangtze River.China Fish.2022,564,100102.24.Ning,B.The main effect of fishing culture on the development offishery industry.Chin.Fish.Econ.2005
114、,3,2122.6325.Zhou,F.;Zheng,T.L.;Liu,W.;Ma,W.J.;Jiang,Q.J.;Yan,H.Y.;Ding,X.Y.Study on the rol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Zhejiangfishery in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China Fish.2023,571,2833.26.Zhang,J.;Chen,J.Exploration on the industrial culture offreshwater fishery in China.Chin.Fish.Econ.2020,
115、38,815.27.Wang,Y.D.;Yin,T.T.;Li,Y.X.;Jiang,Y.C.Research oninnovative path of fishery culture promoting recreational fishery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Yangtze River protection.Fish.Inform.Strat.2022,37,255261.28.Zhang,J.Y.;Chen,J.History of freshwater fishery developmentand evolution of fish
116、ery culture in China.Chin.Fish.Econ.2021,39,9097.29.Yang,B.;Li,Q.;Zhu,Y.G.On the Hongze Lake fishery culture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J.HuaiyinInst.Technol.2013,22,4751.30.Anthony,T.C.Towards sustainability:The fishery experience.Ecol.Econ.1994,11,201211.https:/doi.org/10.1
117、016/0921-8009(94)90201-1.31.Gustavsson,M.Examining the cultural sustainability of twodifferent ways of governing fishing practices.Mar.Policy 2018,97,262269.https:/doi.org/10.1016/j.marpol.2018.03.017.32.Suvi,I.;Alyne,D.C.;Pivi,H.Socio-cultural values as adimension of fisheries governance:The cases
118、of Baltic salmonand herring.Environ.Sci.Policy 2019,94,18.33.Slvia,G.;Maynou,F.Economic,sociocultural and ecologicaldimensions of fishing capacity in NW Mediterranean fisheries.OceanCoast.Manag.2020,197.105323.https:/doi.org/10.1016/j.ocecoaman.2020.105323.34.Lam,M.E.ReconcilingHaidaethicswithPacifi
119、c herringmanagement.In Know Your Food:Food Ethics and Innovation;Dumitras,D.E.,Jitea,I.M.,Aerts,S.,Eds.;WageningenAcademic Publishers:Wageningen,The Netherlands,2015;pp.169175.35.Levin,P.S.;Francis,T.B.;Taylor,N.G.Thirty-two essentialques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of foragef
120、ish:The case of Pacific Herring.Ecosyst.Health Sustain.2016,2,11879022.https:/doi.org/10.1002/ehs2.1213.36.Gonzlez,R.C.L.;Pieiro Antelo,M.d.l.Fishing tourism as anopportunity for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The case ofGalicia,Spain.Land2020,9,437.https:/doi.org/10.3390/land9110437.37.Pita,P.;Josep,
121、A.;Antelo,M.;Artetxe,I.;Villasante,S.Assessing knowledge gaps and management needs to cope withbarriers for environmental,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ility of64marine recreational fisheries:The case of Spain.Front.Mar.Sci.2020,7,1-14.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0.00023.38.Holtgren,J.M.;Auer,N.A
122、.Forging a new path for multi-culturalfishery management.J.Great Lakes Res.2023,49,S116S127.39.Slvia,G.;Carreo,A.;Lloret,J.Culturalheritageandenvironmental ethical values in governance models:Conflictsbetween recreational fisheries and other maritime activities inMediterranean marine protected areas
123、.Mar.Policy 2021,129,104529.https:/doi.org/10.1016/j.marpol.2021.104529.40.Ye,C.;Yu,J.;Zhang,Q.Y.;Zhu,X.D.From governance torural-urban co-governance:Research frontiers,trends and theChinese paths.Prog.Geogr.2021,40,1527.41.Ye,C.;Pan,J.W.;Liu,Z.M.Thehistoricallogicsandgeographical patterns of rural-
124、urban governance in China.J.Geogr.Sci.2022,32,12251240.https:/doi.org/10.1007/s11442-022-1994-5.42.Liu,Z.M.;Ye,C.A logical framework of rural-urban governa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ecological resilience.Prog.Geogr.2021,40,95103.43.Peng,Y.;Peng,X.;Li,X.;Lu,M.;Yin,M.Effectiveness in RuralGover
125、nance: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riving PathwaysBasedon 20 Typical Cases of Rural Governance in China.Land 2023,12,1452.https:/doi.org/10.3390/land12071452.44.Hering,J.G.;Ingold,K.M.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Whatshould be integrated?Science 2012,336,12341235.45.Tim,O.Cultural strategies of developmen
126、t:Implications forvillage governance in China,The Pacif.Rev.2006,19,1337.46.Qiu,Z.Z.;Hu,X.J.;Qian,H.;Liao,K.F.;Huang,X.B.;Liu,Y.;Wei,B.J.Spatiotemporal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andInfluencing Factor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Fujian Province.Econ.Geogr.2023,43,211219.47.Yang,W.;Wang,C.Y.;Liu,J.M.R
127、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directionofagri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inShanxi.J.Northwest A&F Univ.(Soci.Sci.Edi.)2021,21,145153.48.Guo,Y.P.Cultural landscape,historical heritage and ruralreconstruction:FieldworkstudyinDazhaiVillage,ShanxiProvince.J.North Minzu Univ.2021,159,7986.49.Attach importance
128、to the Yangtze River fishing culture under thefishing ban.Fish.Guide Rich 2021,568,57.50.Huang,T.;Li,D.H.;Jiang,W.F.;Li,Q.;Lu,L.Spatial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key villages of ruraltourism i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middle reaches of YangtzeRiver.Resour.Environ.Yangtze River 2023,32,24
129、662477.6551.Han,Z.W.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affecting factors of the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in China.Chin.J.Agric.Resour.Reg.Plan.2017,38,97104.52.Bu,Y.;Ning,B.Discuss on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andinheritance of fisheries culture of the Yangtze River.J.ShanghaiOcean.Univ.
130、2022,31,13251334.53.Wei,H.T.Current situation and thinking of fishing culture inAnhui Province.Scient.Fish Farm.2023,403,7980.54.Min,Q.W.;He,L.;Sun,Y.H.;Zhang,D.;Yuan,Z.;Xu,Y.T.;Bai,Y.Y.On the value,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GIAHS pilot sites in China.Chin.J.Eco-Agric.2012,20,668673
131、.55.Macken,W.I.Operationalising Contemporary Rural Development:Socio-Cultural Determinants Arising from a Strong Local FishingCulture.Work.Pap.2012,40,199211.https:/doi.org/10.1007/s10745-012-9477-4.56.Dobrovodsk,M.;Kanka,R.;David,S.;Kollr,J.;pulerov,J.;tefunkov,D.;Gajdo,P.Assessment of the biocultu
132、ral value of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landscape on a plot-by-plot level.Biodivers.Conserv.2019,28,26152645.57.Rozzi,R.Biocultural homogenization:A wicked problem in theanthropocene.From Biocultural Homogenization to BioculturalConservation;Springer:Dordrecht,The Netherlands,2018;pp.117.https:/doi.org
133、/10.1007/978-3-319-99513-7_2.58.Parrotta,J.A.;Trosper,M.Traditional Forest-Related Knowledge;Springer:Dordrecht,The Netherlands,2012.Available online:https:/ on 22 June 2024).59.Teng,M.;Brondizio,E.S.;Elmqvist,T.;Malmer,P.;Spierenburg,M.Connecting diverse knowledge systems forenhanced ecosystem gove
134、rnance:The multiple evidence baseapproach.Ambio2014,43,579591.https:/doi.org/10.1007/s13280-014-0501-3.60.Amir,A.F.;Abd Ghapar,A.;Jamal,S.A.;Ahmad,K.N.Sustainabletourismdevelopment:Astudyoncommunityresilience for rural tourism in Malaysia.Procedia-Soc.Behav.Sci.2015,168,116122.61.Hu,F.;Zhong,H.;Wu,C
135、.Development of fisheries in China.Repro.Breed.2021,1,6479.62.Hu,Q.;Zhang,T.;Jiao,Z.;Duan,Y.;Dewancher,B.;Gao,W.Theimpactoffisheryindustrialtransformationonruralrevitalization at village level:A case study of a Chinese fishingvillage.Ocean.Coast.Manag.2022.https:/doi.org/10.1016/j.ocecoaman.2022.106277.6663.Feng,J.W.Constructing a living inheritance mechanism to protectChinese traditional fishing culture.Farmers Daily,24 August2023,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