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研究院:我国制造业结构变迁、发展趋势与政策思考(2023)(1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银行研究院:我国制造业结构变迁、发展趋势与政策思考(2023)(18页).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中银研究产品系列经济金融展望季报中银调研宏观观察银行业观察国际金融评论国别/地区观察作者:梁婧中国银行研究院王静中国银行研究院电话:010 6659 6460签发人:陈卫东审稿:周景彤联系人:王静刘佩忠电话:010 6659 6623对外公开全辖传阅内参材料2023 年 2 月 13 日2023 年第 8 期(总第 463 期)我国制造业结构变迁、发展趋势与政策思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拥有广大市场和良好制造业基础,近年来制造业转型
2、升级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区域结构看,国内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制造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同时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一定挑战。未来我国制造业将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同时将着力统筹好开放与安全以适应全球价值链重构新变化。未来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关键,同时要重视传统制造业的重要价值,适应制造业转型需求变化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发挥国内大市场作用巩固制造业产业链基础和优势,提高金融服务模式与制造业转型发展需求的适配性。研究院宏观观察2023 年第 8 期(总第 463 期)1我国制造业结构变迁、发展趋势与
3、政策思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拥有广大市场和良好制造业基础,近年来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区域结构看,国内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制造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同时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一定挑战。未来我国制造业将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同时将着力统筹好开放与安全以适应全球价值链重构新变化。未来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是关键,同时要重视传统制造业的重要价值,适
4、应制造业转型需求变化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产业政策实施方式,发挥国内大市场作用巩固制造业产业链基础和优势,提高金融服务模式与制造业转型发展需求的适配性。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结构变化特征(一)转型升级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要素禀赋变化、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高质量发展政策导向逐步明确,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高耗能行业占比下降,转型步伐逐步加快。2010年后受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放缓等影响,我国部分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不断突显,其中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尤为突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2010 年)、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20
5、13 年)等针对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2015 年我国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钢铁、煤炭等重点领域去产能力度明显加大。按营业收入1占比看,高耗能行业2营业收入占制造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从 2012 年 33.7%的高点降至 2017 年的1由于没有细分行业的增加值数据,用营业收入代替,部分年份用主营业务收入代替。2包括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23 年第 8 期(总第 463 期)229.3%。由于去产能、去库存等政策效果显著,国内煤炭、钢铁等产品价格快速上
6、涨,带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加工业、有色金属加工业等高耗能制造业生产加快,2017 年后高耗能行业占比逐步上升至 2020 年的 32.3%。2020 年后随着双碳目标提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升级、提升技术和工艺水平释放先进产能等成为高耗能行业的重要转型方向。2021 年高耗能行业比重小幅回落至 31.1%(图1)。图 1:2010-2021 年中国制造业行业结构注:2013 年之前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将汽车行业并入装备制造业进行统计,2013 年之后汽车行业单独进行统计。2011、2018、2019 年数据缺失。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银行研究院二是 2017
7、年之后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比明显下降。2010-2017 年劳动密集型制造行业总体平稳发展,其营业收入占制造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从 2010 年的 26.7%小幅上升至2017 年的 28.2%。2018 年随着中美经贸摩擦逐步升温,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主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开始放缓,加之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消费、生产造成较大冲击,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比降至 2021 年的 22.4%。与此相关的两方面变化值得关注。其一,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对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份额造成一定冲击,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 5 个制造业行业。宏观观察2023 年第 8 期(总第
8、463 期)3叠加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其二,随着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器设备的使用开始逐步替代部分劳动,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逐渐下降。以纺织制造业为例,2008 年其劳动密集度3为 388.2人/亿元,2013 年下降为 183.5 人/亿元,2018 年下降为 169.3 人/亿元。家具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图 2)。图 2:典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度资料来源:Wind,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银行研究院三是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表现尤为突出。近年来,我国
9、持续推动产业补短板、谋创新、促转型,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2013 年以来高技术行业4加快发展,在制造业中的占比从 2013 年的 10.9%上升到 2021 年的 15.5%。其中随着数字技术普及应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尤为突出,占比从 2013 年的 8.7%上升到 2021 年的 12.9%。装备制造业5占比从 2013 年的 27.9%上升到 2021 年的 30.2%,这主要是由于汽车制造业增长较快带动,其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从 2013 年的 6.4%上升到 2021 年的 8.5%(图 3)。3创造 1 亿元营业收入需
10、要的人数。4包括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5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2023 年第 8 期(总第 463 期)4图 3: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营业收入占比变化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银行研究院(二)制造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上升近年来,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走在前列,工业增加值占比保持在 50%以上,但宏观观察2023 年第 8 期(总第 463 期)5中、西部地区依托区位优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工业实现更快
11、增长,河南、湖南、重庆、陕西、广西、四川等中西部省份制造业发展较快。2021 年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较 2010 年下降 1.1 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工业占比较 2010 年分别提高 0.9、2.7 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历史包袱重,转型发展压力较大,工业增加值占比从 2010 年的 7.1%持续下降至 2021 年的 4.6%(图 4)。不同区域制造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图 4:不同区域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资料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中国银行研究院一是中西部地区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增长更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 2011 年的 0.71%
12、上升到 2021 年的 1.33%。其中,东部地区工业研发经费占比在 60%以上,但由于中、西部地区研发经费支出增长快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工业研发经费比重从 2011 年的 65.2%下降到 2021 年的60.7%,而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从 2011 年的 15.6%、9.2%上升到 2021 年的 20.4%、11.4%(图 5)。研发投入的持续快速增长为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基础。东北三省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则从 2011 年的 6.8%下降到 2021 年的 3.1%。(右)2023 年第 8 期(总第 463 期)6图 5:不同区域规模以上工业 R&D 占全国比重资料来
13、源:Wind,国家统计局,中国银行研究院二是国内跨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区域间产业转移机制和模式不断创新。2010 年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在 2012、2018年先后制定产业转移指导目录。2021 年 12 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 10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制造业转移和承接的重点产业和模式路径。在政策引导下,近年来国内跨区域的制造业合作不断深化。一方面,以产业园区为抓手推动产业合作。在建立产业转移示范区、对口支援等方式的基础上,创新推出飞地经济模式,在规划、建设、管理和利益分配等方面探索建立合作和协调机制,同时进一
14、步加强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对接、创新资源等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依托中心城市、城市群推动产业转移与合作。近年来随着重大区域战略和城市群发展的推进,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重点区域的产业协调、产业转移、产业对接等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协同发展有序推进。三是制造业总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不同制造业行业转移有所分化。从政策导(右)宏观观察2023 年第 8 期(总第 463 期)7向和实践看,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向具有成本、区位优势的湖北、河南等中部地区转移,同时中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在工程机械、智能语音、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批
15、先进制造业集群。东部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趋势较为明显,比如重庆抓住产业转移机遇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链,2021 年其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同期重庆出口总值的 72%,连续 8 年位居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第一,占据四成市场份额。但与此同时,装备制造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仍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北地区制造业总体流出,主要是推动钢铁、机械等产业转型升级。(三)2018 年中美经贸摩擦对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造成一定冲击根据 Wang(2017b)6的测算方法,一个国家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可以由前向生产长度和后向生产长度的比值进行度量7,该比值越大,说明一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
16、位越高。利用亚洲开发银行数据库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我国制造业整体和 14个细分行业进行测算发现,2000-2021 年,我国制造业整体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在波动中攀升,2007 年该指数为 0.958,2016 年达到阶段峰值(0.970),涨幅为 1.25%。2018 年受中美经贸摩擦影响,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降低,2019 年开始逐步恢复,2020-2021 年受疫情影响小幅回落(图 6)。从细分行业来看,原油和精炼油等高耗能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基本保持稳定(图 7)。但纺织、皮革鞋靴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机械设备、电器和光学、交通运输工具行业等高技术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在中美经贸摩擦后出现明
17、显降低(图 7、8)。这与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等加速全球产业链区域化发展有关,不仅推动我国部分6Zhi Wang,et.Measures of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Global Business Cycles,WorkingPaper.7生产长度定义为一个国家行业部门的原始投入到另一个国家的最终产品的过程中平均生产阶段数。前向生产长度用一国某部门创造的增加值中属于全球价值链活动份额表示,反映为全球生产提供中间品的能力;后向生产长度用参与全球生产分割活动的国内和国外生产要素对一国最终产品增加值的贡献份额表示。2023 年第 8 期(
18、总第 463 期)8产业链对外转移,尤其是具有成本优势的越南等东南亚地区成为承接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电子制造业组装的重点区域,而且影响我国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技术领域对外合作,加大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难度。同时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低于美国,显示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中的分工地位与美国仍有一定差距(图8)。图 6:2000-2021 年中国制造业整体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资料来源:ADB,经作者计算整理,中国银行研究院图 7:2000-2021 年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资料来源:ADB,经作者计算整理,中国银行研究院宏观观察2023 年第 8 期(总第 463 期)9图 8:
19、2000-2021 年中(左)、美(右)中高技术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地位资料来源:ADB,经作者计算整理,中国银行研究院二、我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与此同时,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将着力统筹好开放与安全以适应全球价值链重构新变化。(一)高端化发展重在培养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先进制造业发展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关键一环。自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后,以集群化方式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导向
甲子光年:中国AI产业地图研究[55页].pdf
工业行业新能车前沿技术之二:滑板底盘-220607(26页).pdf
澳华内镜-国产软镜设备龙头企业IPO后加速发展-220607(34页).pdf
常熟银行-深度报告:小微战略下沉转型初具成效-220607(32页).pdf
国防军工行业翼龙无人机:长航时无人机龙头-220606(17页).pdf
国电电力-盈利良好新能源规划上调加速转型-220607(30页).pdf
和林微纳-MEMS材料形成国际竞争力半导体探针国产化先锋-220607(26页).pdf
华海清科-CMP设备稀缺龙头在手订单快速增长-220606(21页).pdf
家电行业消费升级专题分析报告:高端品牌力探索系列(1)超高端品牌Miele竞争力如何打造-220606(21页).pdf
科瑞技术-元宇宙+新能源重塑非标自动化大厂崛起-220607(26页).pdf
荣昌生物-自免+肿瘤双新星打造创新医药护城河-220607(67页).pdf
数通光模块行业专题:数通需求渐强催化接踵而至-220608(48页).pdf
网经社:2021年度中国社区团购市场数据报告(27页).pdf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十四五”汽车产业发展建议(2021发布稿)(42页).pdf
中兴:中兴通讯5G云XR应用白皮书(19页).pdf
《广州市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47页).pdf
《湖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37页).pdf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15页).pdf
《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十三五”规划》(27页).pdf
CCG:B2C跨境电商平台“出海”研究报告(2021)(43页).pdf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199页).pdf
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产业2020年回顾与未来展望(13页).pdf
AMiner:人工智能之情感计算(2019)(70页).pdf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8年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白皮书(34页).pdf
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连锁茶饮第一股(724页).pdf
线上健身第一股-keep招股说明书(463页).pdf
麦肯锡: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韧性时代(33页).pdf
罗振宇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完整PDF.pdf
QuestMobile:2022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7页).pdf
QuestMobile:2022年中国短视频直播电商发展洞察报告(30页).pdf
町芒:2022现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47页).pdf
小红书:2023年度生活趋势报告(34页).pdf
QuestMobile:2021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0页).pdf
锐仕方达&薪智:2022年薪酬白皮书(105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