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传人:s****e
编号:111847
2023-01-09
PDF
28页
2.55MB
《高端装备行业之船舶工业产业升级篇:扬帆启航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把握产业转型升级趋势-221228.pdf(2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端装备行业之船舶工业产业升级篇:扬帆启航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把握产业转型升级趋势-221228.pdf(28页)(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上搜索。
1、 Table_Yemei0 行内偕作行业深度报告 2022 年 12 月 28 日 Table_Title1 高端装备之船舶工业产业升级篇 扬帆启航: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把握产业转型升级趋势 产业发展规律:工业化水平是基础,劳动力成本是驱动,技术变革是机遇。产业发展规律:工业化水平是基础,劳动力成本是驱动,技术变革是机遇。纵览全球船舶工业发展史,呈现出由工业化及劳动力成本的高梯度国家地区向低梯度国家地区转移的规律。从低梯度国家的角度,结合国家船舶产业发展的阶段,萌芽期为船舶工业发展奠定工业化基础;快速发展期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完成常规船型的“量”的承接;产业转型期抓住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发展
2、高附加值船型及船舶配套产业,以实现“质”的承接。发展现状:世发展现状:世界造船中心界造船中心竞争格局由中日韩“三国鼎立”向中韩“两强争霸”竞争格局由中日韩“三国鼎立”向中韩“两强争霸”转变。转变。欧洲造船业已逐步衰落,日本依靠本土订单维持全球第三的市场份额,韩国在大型 LNG 运输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具有较强优势,中国在常规船型建造上占据主导地位,呈现中韩两强争霸的竞争态势。中国船舶工业正在进入产业转型期,中国船舶工业正在进入产业转型期,开始抢占韩国在高附加值船型市场份额,中韩两国竞争进入白热化。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基础扎实,差距持续缩小。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基础扎实,差距持续缩小。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以钢
3、材为代表的原材料成本仍远低于日韩,保持着较强的成本优势;中国本土船队规模持续增长,中国船东新造船投资额多年位列第一,提供了坚实的订单基础。目前中国在制造效率和高端船舶配套方面仍落后于日韩,但大规模造船市场带来了大量的经验积累、持续的研发投入和产业链优化,中国有望逐步实现赶超。技术变革为中国船舶工业实现由大到强带来新机遇,绿色动力船舶、智能船舶技术变革为中国船舶工业实现由大到强带来新机遇,绿色动力船舶、智能船舶将是未来的竞争重点。将是未来的竞争重点。1 1)绿色化:)绿色化:环保新规即将生效,船舶绿色化转型发展加速,绿色替代市场空间巨大,将在发动机、核心零部件及动力系统层面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此
4、外,绿色燃料加注等配套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2 2)智能化:)智能化: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促进新技术与船舶工业的深度融合,智能化成为未来船舶竞争的制高点。目前全球船舶智能化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中国在导向明确的政策支持下,形成了合力发展的良好态势,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业务建议:业务建议:(本部分有删减,招商银行各行部如需报告原文,请参照文末方式联系研究院)风险提示:风险提示:(本部分有删减,招商银行各行部如需报告原文,请参照文末方式联系研究院)韩倩婷韩倩婷 行业研究员行业研究员 招商银行研究院招商银行研究院 :0755-89279241: 郭慧郭慧 行业审贷官行业审贷官 授信执行部授信执行部:010
5、-59049134: 张振飞张振飞 战略客户经理战略客户经理 能源与通信行业战略客户部能源与通信行业战略客户部:18626296861: 相关研究报告相关研究报告 高端装备之船舶工业周期篇长风破浪会有时:行业周期触底,复苏波动前行 2022.9.22 高端装备之船舶工业汽车运输船专题乘时乘势:中短期确定性强,把握汽车运输船周期机遇 2022.12.12 敬请参阅尾页之免责声明 行业研究深度报告 1/3 目 录 1.船舶产业发展史:工业化水平奠定基础、劳动力成本驱动“量”的增长、技术变革带来“质”的机遇.1 1.1 英国:工业革命推动由风帆船舶到蒸汽船舶.2 1.2 日本:成本优势驱动产业转移,
6、大型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2 1.3 韩国:成功的产业政策打造造船强国.3 1.4 中国:成本优势+巨大市场成就造船大国.4 2 发展现状:中韩两强争霸,中国优势累积扩大.6 2.1 各国各有所长,中国常规船型建造占据主导地位.6 2.2 中国发力高附加值船舶,中韩竞争进入白热化.8 2.3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基础扎实,奋力实现赶超.9 2.3.1 中国具有较强的成本、市场优势.10 2.3.2 制造效率、配套产业差距持续缩小.12 3.新技术、新机遇.15 3.1 绿色化:减碳压力催生绿色动力船舶需求.15 3.1.1 低碳、双燃料为过渡,零碳、单一清洁燃料为目标.16 3.1.2 绿色动力船舶
7、市场空间巨大、订单占比迅速提升.17 3.1.3 绿色船舶配套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19 3.2 智能化:未来船舶竞争制高点.20 4.业务建议与风险提示.22 4.1 业务建议.22 4.2 风险提示.22 附录:国内主要造船厂交付典型船型统计(截至 2022.11).23 VUnUpNpNVVlWuY0ZvX9PaO7NtRnNoMmPiNnNoPjMoOuN8OrQrRMYpMpRuOtRqO 敬请参阅尾页之免责声明 行业研究深度报告 2/3 图目录 图 1:船舶产业生命周期.1 图 2: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历程.4 图 3:中国船舶工业发展阶段.5 图 4:全球主要造船地区新承接订
8、单量及造船完工量占比(以载重吨计).6 图 5:各船型在手订单分布情况(2022.11.1).7 图 6:近年新承接船舶订单修载比.8 图 7:各国平均工资对比(USD/h).10 图 8:中国/日本/韩国钢板价格.11 图 9:全球前四大船东国运力(以载重吨计).12 图 10:2022 年上半年前四大船东国投资金额.12 图 11:2022 年前四大船东国新船订单造船国分布(以金额计).12 图 12:近年中国船舶制造企业与船舶配套企业收入情况.13 图 13:国际海事组织(IMO)减少船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时间表.15 图 14:现有船队动力构成.17 图 15:全球替代燃料船舶新签订单
9、情况(不含电动船).18 图 16:全球 LNG 加注港口分布.19 图 17:中国船用 LNG 加注设施分布.20 图 18:智能船舶发展阶段.21 图 19:“大智”号智能船舶核心智能平台.22 敬请参阅尾页之免责声明 行业研究深度报告 3/3 表目录 表 1:各时期韩国政府对船舶工业采取的措施.4 表 2:各国/地区主要造船集团、产业集中度及产品结构(2022.11.1).7 表 3:2022 年 1-11 月中韩高端船型订单情况.9 表 4:中韩典型船型关键建造周期对比.13 表 5:中国、韩国船舶制造产业对比.14 表 6:中韩头部造船企业经营指标对比(2021 年).14 表 7:
10、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四大重点任务.16 表 8:绿色替代燃料优劣势对比.17 表 9:LNG 动力船加注模式对比.20 敬请参阅尾页之免责声明 1/23 Table_Yemei2 行业研究深度报告 1.船舶产业发展史:工业化水平奠定基础、劳动力成本驱动“量”的增长、技术变革带来“质”的机遇 船舶制造业具有人力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特征,其产业转移路径符合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即由工业化及劳动力成本的高梯度国家地区向低梯度国家地区转移。低梯度国家对船舶产业的承接顺序则呈现技术梯度由低到高、先总成后配套的规律,分为第一阶段“量”的转移和第二阶段“质”的转移。对应到国家的船舶产业发
11、展阶段,其船舶产业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萌芽期、快速成长期、产业转型期和衰退期。萌芽期通常处于国家工业化初期,完成初始工业积累,为承接船舶产业转移提供基础;快速成长期通常为国家重工业快速发展阶段,对应造船产业转移第一阶段承接低技术含量船舶总装,达到造船总量上的超越。在行业经历了高速成长后,规模已达到较高水平,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产业进入转型期,对应造船产业转移的第二阶段高附加值船型及船舶配套产业转移。如产业转型失败或选择战略性放弃,产业进入衰退期。现代造船业发源于欧洲、兴于亚洲,英国、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的船舶产业依次崛起。各国家船舶工业发展都遵循着上述规律:萌芽期积累的萌芽期积累的工
12、业工业化水平是基础,快速成长期劳动力成本是驱动“量化水平是基础,快速成长期劳动力成本是驱动“量”的转移的关键因素,产业的转移的关键因素,产业转型期技术变革是实现“质”的转移的重要机遇。政策通过影响以上要素一定转型期技术变革是实现“质”的转移的重要机遇。政策通过影响以上要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供求关系,对船舶工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程度上影响供求关系,对船舶工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图图 1 1:船舶产业生命周期:船舶产业生命周期 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 敬请参阅尾页之免责声明 2/23 Table_Yemei2 行业研究深度报告 1.1 英国:工业革命推动由风帆船舶到蒸汽船舶 欧洲是现代造船的发源地。1
13、9 世纪末,英国生产了全球 60%以上的船舶,并拥有世界 50%以上的船队,建立起了海上霸权。二战以后,英国逐渐失去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到了 20 世纪末,英国的造船份额已近乎消失。英国造船业的兴盛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工业革命推动船舶技术的根一是工业革命推动船舶技术的根本性变革。本性变革。18世纪以前的全球航运处于“风帆时代”,船舶是以风力为主动力的大型木质帆船。工业革命后,帆船逐渐被蒸汽机驱动的金属船所取代,进入到了“蒸汽船时代”。英国作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钢铁和机器工业发达,为船舶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英国航运和贸易大国地位带来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英国航运和贸易大国地
14、位带来的市场需求。日不落帝国的鼎盛时期,英国取得了全球贸易的绝对控制权,需要大量船舶控制全球殖民地的航线,带动了本土造船业的快速发展。1.2 日本:成本优势驱动产业转移,大型化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日本船舶制造产业经历了相对完整的生命周期,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萌芽期(萌芽期(1 19 9 世纪末世纪末-二战前):工业化初期阶段实现基础积累。二战前):工业化初期阶段实现基础积累。19 世纪末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成为亚洲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具备了承接船舶工业转移的基础。资源匮乏的日本为了向海外寻求资源,具有强烈的舰船制造需求。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大和级”巨型军舰,建立起世界
15、第三大商船队,在世界造船业中已具有一定地位。快速成长期(快速成长期(1 1950s950s-1970s1970s):成本优势巨大,需求上行推动规模高速增):成本优势巨大,需求上行推动规模高速增长。长。二战以后,战后重建及全球化贸易带来舰船需求增长。这一时期的日本相较于欧洲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另一方面是通过标准预制船舶技术进行模块化生产,降本增效取得的造船成本优势。日本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并利用周期上行的有利时期实现造船业的崛起。1956年日本的商船产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鼎盛时期一度占据了全球市场超过 50%的市场份额,实现全球造船业由欧洲向日本
16、的第一次产业转移。产业转型期(产业转型期(1 1970s970s-2000s2000s):抓住大型化油船市场需求,实现大型化船舶抓住大型化油船市场需求,实现大型化船舶建造技术突破。建造技术突破。1956 年苏伊士运河关闭后,日本分析论证了油船大型化趋势,并开始设计建造绕道好望角的巨型油船。随着全球石油贸易量上升,日本造船业迎来了巨型油船发展的黄金期,也完成了向当时的高技术船型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衰退期(衰退期(2 2000s000s-至今):至今):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兴市场需求及技术的发展(如 LNG 运输船等),日本传统的技术优势不再明显,成本优势丧失,市场份 敬请参阅尾页之免责声明 3/2
17、3 Table_Yemei2 行业研究深度报告 额持续下滑。但依靠高效的管理模式以及坚实的本土订单,日本依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目前保持着全球第三的位置。1.3 韩国:成功的产业政策打造造船强国 韩国工业化及造船业起步晚于日本,在政府产业政策的强力支持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韩国政府在造船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充分发挥了宏观指导作用,为船舶工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萌芽期(萌芽期(1 1970970 以前):工业化初期发展奠定产业基础。以前):工业化初期发展奠定产业基础。朝鲜战争以后,韩国曾属于世界最贫穷国家之一。1962年开始韩国政府推出了两个五年计划,进入了工业化初期阶段,政府启动了电力、交通等基
18、础设施建设,为重工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工业基础。快速成长期(快速成长期(1 1970970-20102010):相对成本优势、政策优惠推动造船规模迅速):相对成本优势、政策优惠推动造船规模迅速扩张。扩张。70年代开始,韩国推行重工业政策,将造船业作为先导产业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提出了“造船立国”口号。彼时的韩国有廉价劳动力,但缺乏技术和资金。韩国政府一方面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大型现代化造船厂,实现产能的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引进欧洲先进技术和设备,延长产业链,迅速提高造船技术水平。此外,低息贷款和出口补贴降低了造船企业出口的成本,韩国船舶产品出口量大量增加,国际市场份额不断增加。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
19、政府通过多层次的金融及财政支持帮助韩国造船厂渡过难关。相比之下,日本政府对造船业的支持力度略显后劲不足,随着日本产业的转型升级,日本政府对包括船舶在内的传统制造业的支持力度相对减弱,没有完整的产业政策。2000 年韩国造船产量以占全世界 43%的份额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造船业也成为了韩国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船舶出口常年保持韩国出口总额前五的地位。产业转型期(产业转型期(2010s2010s-至今)至今):扩大技术领先优势,打造造船强国。扩大技术领先优势,打造造船强国。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船队规模增速放缓。韩国造船业逐渐将发展重心调整至高技术船舶(如大型 LNG 运输船)和
20、海洋工程业务,产业政策也更侧重于提升技术、配套发展、保持竞争优势方面。韩国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扩大技术领先优势,实现造船业的高质量发展。敬请参阅尾页之免责声明 4/23 Table_Yemei2 行业研究深度报告 表表 1 1:各时期韩国政府对船舶工业采取的措施各时期韩国政府对船舶工业采取的措施 时期时期 措施内容措施内容 萌芽期(1950s-1970)提高造船业发展地位:提高造船业发展地位:第一个五年计划将造船业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颁布实施造船工业奖励法,开始建造钢制渔船和小客轮,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快速成长期(1970s-2010)1.提出“造船立国”口号,政府投资建设船厂:提出“造
21、船立国”口号,政府投资建设船厂:1972 年设计世界最大的造船厂现代蔚山船厂,后续大宇集团、三星集团相继建立了大型船厂;2.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提高船配国产提高船配国产化率化率:国产率从 1975 年的 28.4%提升到 1980 年的 80%;3.出口船延付:出口船延付:韩国进出口银行为出口船舶提供延付;4.海外市场开发:海外市场开发:借助出口补贴,通过更低的船舶价格和更高的造船效率逐步抢占全球市场;5.重组振兴计划:重组振兴计划: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国家金融机构作为债权人参与企业债务重组,政府予以债务受除、债转股、税收减免的方式向船厂提供帮助。产业转型期(2010-至今)1.优化产业结构:优化
22、产业结构:巩固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和大宇造船三大船企的国际地位,推进船企的合作与重组;2.加大研发力度:加大研发力度:启动造船海洋产业核心技术开发项目,推进智能船厂(K-Yard)项目;成立环保船舶全周期革新技术开发事业综合事业团,计划在 2031 年前投入 2540 亿韩元的政府预算,积极为开发船舶碳减排技术提供支援;3.确立确立未来发展未来发展战略:战略:2021 年发布韩国造船再腾飞战略,提出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强国成败取决于造船业的新“蓝海”环保、智能船舶,政府与企业将集结力量进一步加快开发。资料来源:长江证券、国际海事信息网、招商银行研究院 1.4 中国:成本优势+巨大市场成就造船大国 改
23、革开放是中国现代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在此之前的萌芽期,中国船舶工业初步实现了较为完整的造修船工业体系。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序幕。萌芽期:萌芽期:改革开放前,中国造船业主要侧重军品,通过从苏联外部引进和独立自主发展初步形成了造修船工业体系。我国现有的船舶科研设计机构绝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创建设立的。例如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成立于 1964 年,目前仍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用船舶设计单位;中国船舶集团则是由 1950 年设立的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发展演变而来。图图 2 2: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历程: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资料来源:公司官网、招商银行研究院整理 敬请参阅尾页之免
24、责声明 5/23 Table_Yemei2 行业研究深度报告 快速成长期:快速成长期:改革开放后,中国造船业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邓小平提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船舶出口打进国际市场”的战略决策,中国船舶工业从封闭走向开放,产品由以军品为主向军转民、军民融合转变,形成了“出口-引进-提高-再出口”的发展模式。2 21 1 世纪以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世纪以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航运需求市场推动中国造船业高速发展。航运需求市场推动中国造船业高速发展。在中国加入 WTO 以及基建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国为核心增长点的全球航运贸易需求迅速扩张,带来了大量的新造船订单。得益于廉价的劳动力资
25、源、扎实的重工业基础以及悠久的技术积累,中国造船产量以每年超过 10%的世界第一增速增长。2010 年,中国三大造船指标超过韩国,首次同时跃居世界首位。此后的 10 年间,中韩两国的接单量和造船量不相上下,共同牢牢占据着全球 70%以上的市场份额。“十四五”期间,中国将深入实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船舶工业的转型升级对于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船舶工业正在进中国船舶工业正在进入产业转型期的初期,产业转型升级是未入产业转型期的初期,产业转型升级是未来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长期主线。船来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长期主线。船舶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了带来技术变革新机遇,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
26、是舶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了带来技术变革新机遇,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是中国船舶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即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中国船舶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即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期。图图 3 3:中国船舶工业发展阶段:中国船舶工业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中国船舶工业 70 年:历程、成就及启示、克拉克森、招商银行研究院 敬请参阅尾页之免责声明 6/23 Table_Yemei2 行业研究深度报告 2 发展现状:中韩两强争霸,中国优势累积扩大 2.1 各国各有所长,中国常规船型建造占据主导地位 在船舶工业完成转移后,欧洲市场份额大幅萎缩,仅保留了附加值较高的邮轮建造和
27、高端船舶配套业;美国则以军船建造为主。目前世界船舶制造业以东亚为中心,近年来呈现由中日韩“三足鼎立”格局逐渐向中韩“两强争霸”态势演变,主要造船国竞争突出体现在中韩两国对于世界造船中心的角逐,中国、韩国市场份额均在 40%上下浮动,近两年中国新承接订单占比呈上升趋势,2022 年 1-11 月新承接订单占比达到 51.16%,市场份额持续领先。日本以 10%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图图 4 4:全球主要造船地区新承:全球主要造船地区新承接订单量及造船完工量占比(以载重吨计)接订单量及造船完工量占比(以载重吨计)资料来源:克拉克森、招商银行研究院 欧洲:造船份额萎缩,仅在豪华邮轮保持优势。欧洲:造船
28、份额萎缩,仅在豪华邮轮保持优势。伴随着世界船舶制造中心的转移,欧洲船舶制造市场份额缩小至不足10%,仅保持着豪华邮轮等高附加值特种船舶的优势,持有全球大型邮轮订单份额超过 95%。日本:退居第三,但船舶工业体系完整,本土订单稳定。日本:退居第三,但船舶工业体系完整,本土订单稳定。在中国、韩国的竞争冲击下,日本新承接船舶订单份额下滑至 10%。但作为最先承接欧洲船舶制造技术转移的东亚国家,日本建立起了体系完整、规模庞大的船舶制造产业体系,拥有较强的造船技术,本土配套装船率达到 95%以上,目前建造船型以散货船和中小型油船为主。日本拥有相对稳定的本土订单,国内订单平均占比约 50%,尤其是在行业下
29、行期,本土订单的支撑作用十分显著。韩国:外向型造船强国,垄断高附加值船型市场。韩国:外向型造船强国,垄断高附加值船型市场。韩国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建造的船舶以出口为主。金融危机之后,在韩国政府强力政策支持引导下,韩国实现了由高增速向高质量转型的过程,长期称霸 LNG 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市场。同时,韩国政府通过限制船舶配套产品进口、加强欧洲与日本技术合作引进等方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船舶配套产业,本土配套装船率达90%以上。敬请参阅尾页之免责声明 7/23 Table_Yemei2 行业研究深度报告 中国:“内外兼修”造船大国,低附加值船型优势突出。中国:“内外兼修”造船大国,低附加值船型优势
30、突出。中国造船业具有强大的本土订单基础,中国船东订单占比保持在 40%以上。从船型上看,中国凭借相对劳动力优势,在总量较大的低附加值船舶建造中牢牢占据了主导地位,在 18 个主力船型中,中国有 10 个船型市场份额第一。中国在干散货船市场占比达 70%以上,在集装箱船市场占比达到 50%以上,在适用于短距离及内河运输的小型集装箱船市场取得了绝对优势,在高附加值的大型集装箱船市场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表表 2:各国各国/地区主要地区主要造船造船集团、产业集中度及产品结构(集团、产业集中度及产品结构(2022.11.1)资料来源:克拉克森、招商银行研究院 图图 5 5:各船型在手订单分布情况(:各船
31、型在手订单分布情况(2 2022.11.1022.11.1)资料来源:克拉克森、招商银行研究院 敬请参阅尾页之免责声明 8/23 Table_Yemei2 行业研究深度报告 2.2 中国发力高附加值船舶,中韩竞争进入白热化 中国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订单占比逐步提升。中国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舶订单占比逐步提升。从修载比指标(修正总吨/载重吨,用于比较不同单位下高附加值船型比例)来看,中国新承接船舶订单的修载比逐年提升,说明我国在以 LNG 运输船为代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订单比例逐步提升,单位产能的收入利润空间有望实现增长。截至2022 年 11月,中国新承接船舶订单修载比达到 0.45
32、,为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但仍低于韩国同期值 0.64,主要是在 LNG 运输船订单量上仍有一定差距。随着中国造船业的转型升级,将在高附加值船型领域与韩国直接竞争,两国竞争将愈演愈烈。图图 6 6:近年新承接船舶:近年新承接船舶订单修载比订单修载比 资料来源:克拉克森、招商银行研究院 中国暂时落后于韩国份额的船型主要为液货船。中国暂时落后于韩国份额的船型主要为液货船。高附加值船型细分市场中,在大型集装箱船、油船、汽车运输船等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较强的市场领先优势,市场份额高于韩国。大型 LNG 运输船长久以来一直被韩国所垄断,得益于俄乌冲突带来 LNG 运输船订单暴增的历史机遇,2022 年 1-
33、10 月中国取得了 24%的 LNG 市场订单,成为了全球第二个可批量生产 LNG 运输船的国家,目前沪东中华已获得批量订单,江南造船厂、大船重工、扬子江造船业也承接了首制订单。豪华邮轮市场主要由欧洲造船厂主导,今年 8 月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在外高桥造船厂正式开工,标志着中国已初步掌握大型邮轮设计建造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大型邮轮实现批量化、系列化建造指日可待。敬请参阅尾页之免责声明 9/23 Table_Yemei2 行业研究深度报告 表表 3:2022 年年 1-11 月中韩高端船型订单情况月中韩高端船型订单情况 船型船型 全球订单全球订单(艘艘)韩国韩国 中国中国 订单量订单量(艘艘)占比占
34、比 订单量订单量(艘艘)占比占比 主要船厂主要船厂 大型 LNG 船(40,000cum)141 108 76.60%33 23.40%沪东中华、江南造船厂、大连重工、扬子江造船 超大型 LPG 船(65,000cu.m.)17 5 29.41%8 47.06%江南造船厂 超大型集装箱船(17000TEU)23 6 26.09%13 56.52%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大连中远海运川崎、沪东中华 VLCC 2 0 0.00%2 100.00%大连中远海运川崎 5000 车位 PCC 52 4 7.69%43 82.69%招商局重工、福船集团、烟台中集来福士、广船国际 资料来源:克拉克森、招商银行研究
35、院整理 中国已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邮轮产品谱系。中国已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邮轮产品谱系。通过与芬坎蒂尼深度合作,外高桥造船厂大型邮轮首制船进展顺利,预计将于 2023 年交船,今年 8 月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已正式开工,国产大型邮轮实现批量化、系列化建造指日可待。此外,招商局重工业实现了小型基地探险邮轮的连续交付,目前已建造到 6 号船。在有“准豪华邮轮”之称的豪华客滚船,广船国际已批量化交付,是该领域的“单项冠军”。相比之下,随着韩国 STX 造船的出售重组,韩国在大型邮轮的尝试以失败告终。近年邮轮市场受疫情影响持续低迷,长期来看,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邮轮旅游市场空间巨大,有望拉动邮轮新造船市场增长
36、。2022 年 8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5 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快邮轮游艇装备及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 2025 年,邮轮游艇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国产大型邮轮建成交付,中型邮轮加快推进,小型邮轮实现批量建造,游艇产品系列多样规模化生产,旅游客船提档升级特色化发展。2.3 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基础扎实,奋力实现赶超 中国船舶制造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即将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市场挑战。中国在高附加值市场将与老牌造船强国韩国直接竞争,在传统船型则面临着新兴经济体越南、菲律宾等劳动成本较低国家的挑战。通过多方面因素对各国造船业竞争优劣势进行对比剖析,中国船舶工业具备扎实的产业发展基础,与
37、欧日韩在效率、技术上的差距正在持续缩小,应继续巩固常规船型的规模优势地位,坚定不移地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的跨越。敬请参阅尾页之免责声明 10/23 Table_Yemei2 行业研究深度报告 2.3.1 中国具有较强的成本、市场优势 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船舶制造业相较于日本、韩国仍具有较强的劳动劳动力成本优势:中国船舶制造业相较于日本、韩国仍具有较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力成本优势。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人每小时工资逐步提升,2021 年达到 5.23USD/h,但仍远低于日本以及韩国工人的时薪,只相当于韩国 90 年代末、日本 70 年代末的水平。而相比于越南、菲律宾等
38、东南亚国家,中国劳动力成本较高,如进一步考虑到劳动力质量对制造效率、按时交付率的影响,东南亚国家综合劳动力成本暂并未形成显著优势。长远来看,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成本优势将逐步减弱,倒逼中国造船厂提升造船效率以及实现转型升级。图图 7 7:各国平均工资对比(:各国平均工资对比(U USDSD/h h)资料来源:CEIC、招商银行研究院 原材料成本优势:原材料成本优势:船舶建造中,主船体钢材在造船总成本占比约三成,是影响造船成本关键的因素之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产销均占全球一半左右。中国钢铁行业与造船行业在共同发展中结成了长期、稳固的上下游合作关系,为造船企业提供了稳定、优
39、质的原材料供应。中国船用钢板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从历史价格数据来看,中国船用钢板价格相较于韩国便宜 5%-20%。2021 年下半年以来由于中国基建、房地产增速放缓使钢铁需求不及预期,中国钢材价格大幅下跌,使中韩造船板价差进一步扩大,目前中国钢板价格相较于韩国和日本便宜约30%。后续钢板价格走势由国际铁矿石价格波动以及各国内部供需关系所决定,中国造船厂通过与钢厂签订长期采购协议、应用期货衍生品等方式,锁住原材料成本,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敬请参阅尾页之免责声明 11/23 Table_Yemei2 行业研究深度报告 图图 8 8:中国:中国/日本日本/韩国钢板价格韩国钢板价格
40、资料来源:克拉克森、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 本土船队需求量巨大:本土船队需求量巨大:在疫情影响及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剧烈变化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分工的主题正在由“效率”向“安全”转变,船队作为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贸易大国具有自建本土船队的需求。目前全球约70%的运力由前十名船东国掌握,亚太船东船队规模自 2021 年开始超过欧洲船东船队规模,并呈现不断上涨趋势。过去 20 年期间,中国船队规模增长最快,从 2000 年初占全球总量的 5%上升至 2022 年的 17.5%,跻身第二大船东国。从新造船市场来看,中国船东已连续 3 年位列新造船投资额第一,2022 年上半年新造船投资额达到 86 亿
有色金属行业深度:盐湖提锂星辰大海青海盐湖详细梳理-20221212(22页).pdf
TMT行业系列报告3:打通工业的连接神经时间敏感网络-221212(21页).pdf
VRAR行业深度研究系列报告(硬件篇):VRAR性能提升落地加速关注硬件供应链迭代机遇-221210(14页).pdf
盖雅工场:疫情防控常态化-2022制造业经营管理现状与思考调研报告(23页).pdf
埃尔坡AIRPO:2022机场人文景观梳理及应用报告(20页).pdf
腾讯营销洞察&波士顿咨询:2022中国高端美妆市场数字化趋势报告(50页).pdf
巨量引擎:抖音焕新非遗——2022巨量引擎非遗白皮书(31页).pdf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全球可持续债券市场2022年第三季度概览报告(10页).pdf
清华五道口国家金融研究院:2022PEG化药物行业图谱(38页).pdf
商道纵横:2022中国可持续消费报告(36页).pdf
高和地产:2022地产科技白皮书(48页).pdf
投中统计:2022年1-11月中国VC-PE市场数据报告(22页).pdf
【精选】2021年计算机行业科技创新、数字化和自主可控发展分析报告(18页).pdf
【精选】2021年证券行业资产质量与大资管业务分析报告(23页).pdf
宁夏、内蒙古两区碳排放强度下降形势及低碳发展调研报告(12页).pdf
推动部分区域碳排放率先达峰调研分析报告(12页).pdf
英国及苏格兰气候变化法立法及执行情况调研报告(8页).pdf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新时期促进绿色发展的财税政策改革:择机开征碳税、优化环境保护税与财政支出政策评估(101页).pdf
2019年排放差距报告解读(8页).pdf
联合国气候安全问题最新进展及对策建议(10页).pdf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未来城市人口分布情景分析项目报告(28页).pdf
武汉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调研报告(9页).pdf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9年“降成本”总报告(81页).pdf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再谈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冲击?基于全国固定观察点调查的证据(21页).pdf
易观分析:2022中国特色智能工厂领航制造业升级分析报告(40页).pdf
轻工制造行业:春节早叠加315如何看待家居需求复苏节奏-230107.pdf(15页)
机床行业深度报告:国产化替代步伐稳步迈进制造业回暖有望恢复上行周期-221229(49页).pdf
埃森哲:定制化生产(C2M)-数字经济时代下个十年的制造新业态(12页).pdf
埃森哲:高质发展智能制造:新蓝图新四化(22页).pdf
波士顿咨询:3D打印有助于实现分布式制造的承诺(英文版)(15页).pdf
青记智库:青岛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科技企业招引图谱研究报告(2022)(41页).pdf
协力:工业4.0时代下新加坡制造业的机遇(英文版)(20页).pdf
inRiver:制造商走向现代化商业成功路线图(2022)(英文版)(13页).pdf
线上健身第一股-keep招股说明书(463页).pdf
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连锁茶饮第一股(724页).pdf
QuestMobile:2022年中国短视频直播电商发展洞察报告(30页).pdf
QuestMobile:2022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7页).pdf
麦肯锡: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韧性时代(33页).pdf
町芒:2022现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47页).pdf
罗振宇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完整PDF.pdf
QuestMobile:2021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0页).pdf
锐仕方达&薪智:2022年薪酬白皮书(105页).pdf
美团:2022新餐饮行业研究报告(74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