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华永道:2022时尚消费品牌DTC转型白皮书(3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华永道:2022时尚消费品牌DTC转型白皮书(38页).pdf(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上搜索。
1、0时尚消费品牌DTC转型白皮书DTC模式转型实现逆势增长的八项修炼1单小虎单小虎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主管合伙人电话:+86(10)6533 2166邮箱:蒋逸明蒋逸明普华永道思略特体验设计中心主管合伙人电话:+86(21)2323 5101邮箱: 华晓亮华晓亮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消费品行业合伙人电话:+86(10)6533 8797邮箱:联系人:联系人: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高级顾问丁地峰、陈柔之、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高级顾问丁地峰、陈柔之、潘奕辰对本文亦有贡献。潘奕辰对本文亦有贡献。思略特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DTC12目录引言03一、时尚DTC品牌实现盈利性增长的关键要素06二、企业通过DTC转型
2、实现增长突围所面临的五大瓶颈因素16三、时尚消费品牌DTC长效增长的八项修炼23结语37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思略特DTC|23受新冠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社会大众的社交和工作方式发生显著的变化,线下的人员流动乃至实体的购物消费大大减少。这对传统的门店零售带来不利影响,消费者在零售店购物受到限制,客流被抑制,加之社交需求的减少,这些因素对鞋服、化妆品等时尚消费品的业绩增长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面对区域分布广、且分销体系复杂的中国市场,传统的时尚消费品企业往往借力区域的经销商来连接终端零售或最终消费者,这在过去的经营环境下有利于降低库存和资金压力,以及减少面对不同区域市场扩展售点、管理销售差
3、异的复杂性及资源投入。然而,在主力消费人群需求升级、行业竞争加剧、数字化赋能价值链重塑的市场环境下,消费品企业单纯依赖经销商体验触达市场的弊端不断显现,诸如时尚品牌商对市场竞争和消费需求变化反应滞后、新产品上市周期长、经销商过度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品牌建设、终端价格虚高与消费者价值感知失衡等问题日益凸显。新冠疫情加剧了这种矛盾,同时终端用户基本的消费需求仍需要被满足,因此“实体零售+互联网”的组合模式,即门店变成前置仓,用户“线上下单、线下送货上门,或从就近门店发货”的零售交付模式变得更为普及。一些品牌商受益于这种模式,因此更进一步关注DTC(Direct toConsumer)模式的转型。所谓
4、DTC,即“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业务模式,思略特认为,与传统的直营零售不同,DTC是建立一对一的消费者连接,通过数字化技术获取深入的消费者洞察而带来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体验、沟通和价值让渡,有效促进消费者的获取、转化、留存和二次传播。值得注意的是,DTC模式并非仅仅因为疫情的因素而受到关注,很多中国领先的时尚消费品企业在疫情前即已未雨绸缪布局DTC转型。我们对比了19家中国和北美主流时尚消费品牌(DTC品牌或侧重DTC业务)近三年(2019-2021)业绩增长和净利率,可以清晰看到,更多的中国品牌在保持高营收增长的同时,实现了高净利率。综上,在疫情新常态下,诸多时尚消费品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经营
5、挑战,此时对率先布局DTC实现业绩健康增长的企业进行综合分析颇具积极意义。思略特发布本白皮书,一方面力图解码时尚品牌DTC模式的关键成功要素;另一方面,希望能更进一步地聚焦处在增长突围阶段的时尚品牌,探讨跨越鸿沟的五大挑战,并提出企业DTC转型所需坚持的八项修炼。引言思略特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DTC34时尚消费品DTC在欧美市场已发展很长时间,也持续涌现出一批新锐的DTC品牌,同时一些覆盖全球市场的传统时尚消费品品牌也已发布明确的转型战略,力图在接下来的3至5年将自身的DTC业务比重提高到营收贡献过半,甚至超过60%以上的收入占比。“DTC60%以上的收入占比因此,在波及全球的疫情环境下,
6、通过对比国内外典型的DTC品牌在近三年的发展状况(DTC品牌或侧重DTC业务,以下统称“DTC品牌”),甄别和探寻绩优企业的有益经验就显得颇具建设性。本白皮书筛选并聚焦中国和北美市场的19个时尚类DTC品牌,其中关联中国9个、北美10个DTC品牌,涉及6大细分品类,包括服饰、鞋服(兼做两大品类)、美妆护肤、珠宝、潮玩等品类(见图1)。中国、北美时尚中国、北美时尚DTC品牌样本各自占比品牌样本各自占比样本数量:样本数量:19家家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711352服饰潮玩珠宝美妆护肤时尚家居鞋服中国、北美时尚中国、北美时尚DTC品牌样本所属的品类分布品牌样本所属的品类分布样本数量:样本数量:
7、19家家图图1:企业样本的属地和行业分布及样本占比:企业样本的属地和行业分布及样本占比中国北美47%53%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思略特DTC|45这些样本企业均能够不断尝试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数据洞察应用重塑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直连关系,更精准地捕捉和洞察用户需求以精准匹配产品与服务,塑造差异化的消费体验。通过图2所示,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零售模式与DTC模式从消费者洞察、业务模式、营销和渠道触达维度的差别。图图2:传统消费品模式与:传统消费品模式与DTC模式的对比模式的对比*注:Spray and Pray模式(“撒网并祈祷”模式)指将信息尽可能广泛地传播开来,然后期待信息能起效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
8、略特分析消费者洞察消费者洞察数据驱动,通过数字化技术近乎实时地捕捉对于个体消费者的洞察业务模式业务模式基于更具体细致的消费者细分,匹配产品、价格和促销营销营销搭建数字媒体矩阵,更多基于个体消费者的洞察与偏好渠道渠道增加多种直达消费者的渠道:自营电商、自营实体店、一对一的社交销售、店中店新兴新兴DTC模式模式消费者洞察消费者洞察由第三方机构主导的专项研究(焦点小组,面板数据,调研)业务模式业务模式基于概括性的、笼统的消费者细分,匹配产品、价格和促销营销营销线上广告驱动,Spray and Pray模式(“撒网并祈祷”模式)*,没有清晰的消费者获取与转化路径渠道渠道通过经销商或零售商向消费者提供产
9、品,与消费者的直接互动有限传统消费品模式传统消费品模式思略特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DTC56一、时尚DTC品牌实现盈利性增长的关键要素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思略特DTC|67为了更好地甄别国内外高绩效的时尚DTC品牌,思略特跟踪评估了上述中国和北美典型的19家DTC品牌近三年的业绩表现,以2019-2021年的营收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与净利率(以2021年为基础)作为两大核心指标构建业绩表现的二维矩阵,该矩阵结合两项指标的中位数值被划分成四个不同的绩效表现象限(包括高绩优象限、高增长象限、高利润率象限、相对低绩效象限)。如图3所示,约2/3的品牌不仅保持了营收的高增长,同时也实现了积极
10、正向的盈利率。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双项指标中位数以上的高营收增长和高利润率的“高绩优象限”里,中国市场具有更多的高绩优品牌(红色圆点代表的是中国本土品牌,灰色圆点代表的是北美品牌)。也就是说,在近两年的疫情期间,中国有更多的DTC品牌既保持了营收的高增长,也实现了更高的利润水平。那么,这些绩优企业相比较来说有何特别成功之处?图图3:中国、北美主流时尚:中国、北美主流时尚DTC品牌品牌*近三年增长及净利率情况近三年增长及净利率情况117-16-14-2-15101015160125133142920116-117-412018-619-713021 220230-10-8-54-9-320630-
11、104050-1160708-12140-27150-132019-2021 营收营收CAGR2021年净利率年净利率DABLC中国品牌北美品牌中位数=6.9%中位数=19.7%样本数量:样本数量:19家家(%)(%)高绩优象限高增长象限高利润率象限相对低绩效象限*注:图中品牌为服饰、家居、潮玩、美妆护肤品牌,均为DTC品牌或侧重DTC业务;出于对品牌名脱敏的考虑,对绩效象限的品牌名用A、B、C、D、L等做代称信息来源:公司年报,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思略特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DTC78从总体的行业环境看,以上时尚DTC品牌样本在近三年所取得的高绩效表现,是在中国市场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行业总
12、体增长乏力的背景之下。我们以服装鞋帽与化妆品两大时尚消费品类为例,自2019年底以来,行业至少经历了两次同比增长率的“谷底”,第一次在2020年1月,第二次在2022年2月。因为第一次谷底的发生,及疫情恢复的加快,2021年1月出现了一个近10年来同比增长率的高峰值。除这些极值情况外,相比疫情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两大品类(特别是服装鞋帽品类)在疫情期间呈现了显著的低位增长水平(见图4)。图图4:中国服装鞋帽与化妆品品类商品零售值月度同比增长率变化:中国服装鞋帽与化妆品品类商品零售值月度同比增长率变化注:由于国家统计局未披露2012年后的1-2月份数据,故图表内不包含以上数据信息来源:国家统计
13、局-40-30-20-100102030405060702014.122011.12011.122013.122012.122016.122015.122017.122018.122019.122020.122021.122022.7同比增长率(%)化妆品类服装鞋帽、针织、纺织品类2011.1-2022.7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思略特DTC|89在此背景下,更进一步识别与汲取这些绩优企业样本如何驱动增长的有益经验更显得弥足珍贵,综合分析其中绩效表现优异的四家中国DTC品牌,剔除疫情影响的因素(如因社交隔离政策导致的门店运营间断,或大众不能光顾门店而在电商所采取的非习惯性购物行为等),我们总结了
14、绩优DTC品牌样本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即使在疫情期间,绩优DTC品牌的线下直营门店亦保持了双位数增长,且线上自营电商实现了远高于线下的高位数增长 DTC模式并非品牌不同直营渠道的各自为政,而是直营门店不仅兼顾销售与体验价值,且通过高体验和交互性激发用户打卡和口碑传播,用户创作内容(UGC)又为线上带来导流增长01直营门店为直营电商增长提供杠杆价值直营门店为直营电商增长提供杠杆价值下文将从数据洞察的视角,进一步对以上三大关键要素进行解析。绩优的DTC品牌的用户复购意愿更强,具有更高比例的复购用户 DTC品牌的用户复购价值突出,不仅因为其通过直营线上、线下零售打造更出色的消费体验提升满意度,同时非
15、常重视会员体系的建设和老客运营02用户复购价值贡献突出用户复购价值贡献突出 绩优的DTC品牌具有销售更为均衡的产品组合,销售长尾效应更为明显 DTC品牌借助与用户的直连,动态地感知消费者的偏好和获取上市新品的反馈,便于品牌更快地响应用户需求及流行趋势的变化,快速开发迭代新产品和老品改良升级03基于动态市场感知的产品组合销售贡献更为均衡基于动态市场感知的产品组合销售贡献更为均衡思略特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DTC10基于图3,9家中国时尚DTC品牌,有4家位于高绩优象限,其他5家分布在另外3个象限中,下文我们将这两类企业分别简称为绩优企业和其他企业(出于脱敏考虑,“高绩优”的4个品牌用A、B、C
16、和D做代称,其他5家样本企业用X1、X2、X3、X4和X5做代称)。通过将这9家企业近三年DTC渠道收入CAGR做拆分对比,可以看出它们在直营电商和直营门店的收入CAGR的变化。结果是,对于4家绩优企业,直营电商和直营门店均获得了持续的收入增长(样本B品牌的直营门店业务由于处于自主调整期,DTC起步较晚,其门店收入数据属于例外),且直营电商一致显著高于直营门店的收入增长率。而其他企业,直营门店与直营电商并不具有一致性增长关系,比如样本X1品牌的直营门店增长率显著高于直营电商。那么,绩优企业的直营门店增长与直营电商增长是否存在协同关系呢?从顾客购买历程角度,越来越多的时尚消费人群,特别是年轻人偏
17、好“先种草、后拔草”,也就是说,当对一个时尚品牌或新产品没有有效触点的认知,消费人群很难产生直接的购买行为。我们同时注意到,绩优企业的直营门店兼具商品销售和体验交互职能,这使我们去关注了线上社交平台上它们体验门店的内容及声量。以某领先生活方式社交平台中的笔记数计算,经过统计,绩优企业关于其体验门店的声量平均比其他企业要高出一倍有余,且这些笔记内容并非是品牌官方号的统一发布,更多是用户通过打卡体验店后主动的内容创作(即UGC,用户创作内容)。这些UGC内容又进一步吸引了更多潜在客户的关注与购买兴趣,而由于体验门店往往开在少数的一二线城市,并不能无缝覆盖广大的一至三线城市,同时由于“种草”人群的线
18、上偏好属性,综合推动了这些“先种草、后拔草”的循环,为品牌电商带来用户转化上的更大利好。类似地,由于用户短视频制作和传播地广泛性,我们同步检验了某知名短视频平台的“用户痕迹”。结果发现与上述生活方式社交平台相似的声量差异,即绩优企业的体验门店在该短视频平台上激发了大量的用户短视频内容,而这些短视频内容又进一步吸引了更多潜在客户或粉丝的围观点赞。我们统计了体验门店主题的短视频点赞数量,绩优企业比其他企业的关注好评平均要高出四倍有余。1.直营门店为直营电商增长提供了杠杆价值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思略特DTC|1011因此,可以看到,绩优的DTC策略并非品牌线上、线下直营渠道的各自为政,直营门店不再
19、是单一的以销售产品为核心,而是兼顾品牌交互、产品体验、服务价值延伸、数字化感知与应用的多重功能的关键触点。同时,对于激发用户的主动打卡和分享传播意愿,绩优企业往往从目标用户的使用和生活场景出发来构建门店的交互应用、活动或综合体验,同时基于品牌的价值主张出发,创作更多与用户有价值观共鸣的短语、口号或视觉锤,通过内容的同频共振来赢得客户发自内心的主动传播和用户裂变。综上,绩优的DTC企业直营门店和电商获得了双增长,且直营门店为直营电商增长提供杠杆价值。以某时尚服装品牌为例,通过线下直营门店为线上渠道引流,实现杠杆价值。该品牌于2021年在北京某热门商圈开设了首家“咖啡+定制化+服饰零售”的综合体验
20、店,将其服装产品与咖啡销售相结合,让消费者在进店挑选服装的同时能够品尝到特色的咖啡和甜品,营造一种时尚生活方式氛围。在该品牌体验店正式开业后,迅速吸引了大批量消费者前往探店,在门店开业的第一个月内便在某领先生活方式社交平台上激发用户创作笔记300多篇,累计点赞、收藏和评论超1万条。笔记中不乏有大量非北京地区用户询问如何购买同款产品,博主也和留言的粉丝积极互动,比如告知可以在品牌线上旗舰店购得同款。因此,从该品牌电商旗舰店实际的销售数据跟踪来看,在体验店开业的当月,品牌线上旗舰店的销售额较上一个月取得双位数的提升,并在之后几个月连续保持双位数增长,清晰地呈现出体验门店对于周边消费区域的辐射价值,
21、以及由于年轻客群的线上化行为偏好,体验门店对于线上声量和电商销售转化的更大利好价值。“案例:某时尚品牌建立强体验门店带动电商同步增长案例:某时尚品牌建立强体验门店带动电商同步增长思略特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DTC1112围绕国内9家DTC样本企业,我们追踪了它们在国内某核心电商平台直营的品牌旗舰店的综合业务表现,有两个维度的数据值得关注:一是品牌旗舰店在过去12个月的总销量,二是品牌旗舰店当前的粉丝数量。我们试图通过这两个维度数据之间线性关系来阐述用户复购水平的高低,需要说明的是,旗舰店粉丝数量往往大于实际购买用户数,也就是说每位粉丝都至少购买一次的情况几乎不存在。那么如图5,以Y=X这条线
22、(即斜率为1)为参照,如果样本旗舰店“粉丝数量”与“近12个月总销量”的关系恰好在Y=X的线上或在高于这条线的位置(YX),那么意味着有购买行为的粉丝发生更多次的购买才能让旗舰店标点处于YX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可以看到绩优企业(A、B、D)皆落在了Y=X这条线或之上的区域,而多数其他企业(X2、X4、X5)则落在该线的下方区域,这就意味着绩优企业比其他企业有更多数量的复购用户(近12个月购买两次或以上),用户复购意愿更强,复购用户比例更高。2.用户复购价值贡献突出图图5:中国时尚:中国时尚DTC品牌样本直营旗舰店粉丝数量与近品牌样本直营旗舰店粉丝数量与近12个月总销量的线性关系个月总销量的线
23、性关系注:近12个月销量指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各相关品牌天猫旗舰店的销量合计,粉丝数量基于2022年7月上旬对应天猫旗舰店粉丝总量信息来源:电商旗舰店Tracker,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05,000,00010,000,00015,000,00020,000,00005,000,00010,000,00015,000,00020,000,00025,000,00030,000,000X3粉丝数量粉丝数量近近12个月总销量个月总销量X1X2ADBX4X5Y=x2021年年7月月-2022年年6月,样本数量:月,样本数量:9家家斜率等于1的直线以上或靠近的点代表复购率更高的品牌电商(由于粉
24、丝数=电商客户数,点位越往上越说明现有客户不只购买一次)C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思略特DTC|1213针对上述截然不同的业绩表现,为什么绩优DTC品牌的用户复购价值贡献会更高?基于我们对这些企业的研究,归因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重视非会员体系的一般用户体验管理。绩优企业更重视和擅于围绕产品、零售触点、综合服务等体验要素给用户提供更加卓越的“体验感知”。企业既能通过对用户的洞察提供匹配人群特征和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又能将线上及线下的零售场精心打造成为全方面服务消费者购物体验提升的触手。因此,在产品体验、零售触点体验、客户服务体验的综合促进下,消费者更认可品牌并与之建立起更强的粘性,并且更愿意将品牌
25、和产品推荐给身边的亲人与朋友。第二,重视会员体系的建设和老客运营。相较于传统时尚消费企业惯用会员积分体系激励会员保持活跃与持续消费(即品牌允许消费者使用积分去换礼品奖励,进而激励消费者持续购买品牌的商品不断赚取积分),绩优企业更懂得用差异化的方式持续运营高价值的用户,它们的会员管理价值定位并不在于强调利益的让渡(如发放折扣券或提供给会员特殊折扣),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围绕“兴趣圈”、“生活圈”与用户建立自然的情感连接,并且从用户历程出发塑造端到端的会员专属体验、为用户营造归属感和价值认同。因此,通过此方式,用户得以自发与品牌进行交互、与其他会员建立深层联结,并吸引更广泛的消费人群关注品牌,从而拉动
26、复购和销售增长。以某潮玩品牌为例,该品牌近年来持续尝试DTC模式下的会员体系转型。在2017年,该品牌的会员数量仅有30万左右,而缺乏系统性设计的会员体系并没能吸引会员的关注和持续互动,基于会员运营价值创造不温不火。然而,在2020年,该品牌决定对现有会员体系进行全面的转型升级,希望借助更高效的“兴趣圈层”运营,提升会员复购和价值贡献。品牌方通过公众号、小程序、门店和社交媒体构建了多流量矩阵入口,并在2021年成立社群运营部门,将同样兴趣爱好的潮玩用户们聚集起来,线上运营了超800个社群,群成员数量超10万,持续进行流量裂变和老客复购。结果出乎意料,该品牌的会员数量在2020年后有千万级的增长
27、,截止2021年其整个会员的销售额贡献达到92%,同时会员的复购率是56%。“案例:某潮玩品牌重塑会员运营体系拉升用户复购价值贡献案例:某潮玩品牌重塑会员运营体系拉升用户复购价值贡献思略特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DTC1314同时,我们还追踪了上述9家DTC企业单品在电商平台直营旗舰店的产品销售表现数据,探索DTC模式下,不同绩效表现的企业单品(SPU,标准化产品单元)的销售贡献差异。因此,我们依据单品的销量位次顺序将不同旗舰店的单品分成三个梯队:前5大单品、前5大单品至Top 5%的销售单品、后95%的销售单品。从统计结果可看出(见图6),过半的其他样本企业的前5大单品均贡献了50%以上的销
28、量,其产品具备很强的爆品属性,旗舰店销售也更多依靠这些少数的大爆品带动;而反观绩优企业,具有更为明显的销售长尾、腰部单品,亦具有扎实的销量贡献。以绩优企业A、C、D为例,C和D品牌均有2000款以上的SKU,C品牌的前100款单品的销量贡献是50%,D品牌则是51%;而C品牌的前500款单品贡献了83%的销量,D品牌则是85%。相较于其他品牌,绩优企业具有更强的打造畅销单品的能力,通常不依靠几个爆款来实现品牌的销售增长,反而会基于更多的产品组合来带动品牌整体的规模化增长,实现多产品的相对均衡销售。当品牌要做大规模的时候,一定需要更多的SKU,但是如果更多的SKU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便会造成长尾S
29、KU的库存堆积,造成资源和成本的浪费。因此,品牌需要让更多的产品能够畅销,从而实现整个产品组合的销售协同,带动企业实现营收增长。3.基于动态市场感知的产品组合销售贡献更为均衡图图6:绩优企业与其他企业样本电商旗舰店三大类:绩优企业与其他企业样本电商旗舰店三大类SPU销量贡献对比销量贡献对比信息来源:电商旗舰店Tracker,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27%51%12%10%51%13%69%13%54%29%10%38%41%26%14%42%9%44%39%50%49%49%61%17%45%37%AB前前5大单品大单品C后后95%单品单品100%X5DX1X2X3X40%绩优绩优DTC品牌具有更为
30、销售均衡的品牌具有更为销售均衡的产品组合实现产品组合实现长尾长尾效应效应其他其他DTC品牌过半具有更强的大爆款特征,品牌过半具有更强的大爆款特征,前前5大单品即贡献了过半销量大单品即贡献了过半销量2022年年6月,样本数量:月,样本数量:9家家50%线前前5大大单品至单品至前前5%单品单品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思略特DTC|1415如上文提及,企业欲打造销售更均衡的产品组合,一个很重要的抓手是更好地理解和相应市场趋势及需求变化,让每一件产品都贡献价值而不是成为无效库存。那么,对于更广泛的时尚企业而言,如何实现这一点?我们发现,绩优企业更重视建立对市场的动态感知能力,从用户需求出发(由外而内)而
31、非设计师视角出发(由内而外)对产品的适销性进行改变。更具体来说,绩优DTC企业更善于借力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来更好地感知市场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变化,通过数字化技术持续监测市场流行趋势的变化,以及更快地检验上市新产品的市场表现及消费者反馈,进而指导企业动态优化产品组合、调整产品设计和物料、提升消费者体验,促进产品组合的销售协同,这是绩优DTC企业尽管单品众多、业务复杂性更高,但依然能保持更强的产品组合竞争力的秘诀之一。以女装行业为例,追踪2022年春夏连衣裙的流行产品的廓形趋势会发现X型、A型的产品占比较大,而S型、T型、O型的同比增长极为快速,均在30%50%之间,代表上述廓形的连衣裙从市场
32、流行趋势来看更受用户关注与欢迎。绩优品牌往往能敏锐地捕捉到市场趋势的变化,某女装品牌在今年的产品组合规划中涵盖了多款版型,其中重点布局了A型、S型、T型,三种廓形各占SPU总体数量的30%左右,高度吻合了市场需求的趋势变化。然而,它的竞争品牌的选品逻辑更多是基于设计师的经验判断和对品牌定位的直观要求,产品组合主要集中在A型和H型,SPU数量分别占到80%、20%。结果不出所料,由于对市场需求变化把握能力的差异,导致两家品牌的产品销量大相径庭该女装品牌的Top 1单品的旗舰店月销量接近10000件,且有更多单品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表现,而其竞争品牌的Top 1单品同期仅有近200件的月销量,产品组合
33、的销售表现自然相形见绌。“案例:某女装品牌洞察市场需求走向提升产品适案例:某女装品牌洞察市场需求走向提升产品适销性销性思略特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DTC1516二、企业通过DTC转型实现增长突围所面临的五大瓶颈因素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思略特DTC|1617图图7:时尚消费品企业转型:时尚消费品企业转型DTC所面临的五大典型挑战所面临的五大典型挑战用户运营同质化:对于老客户/会员管理的体系设计与运营高度同质化竞争产品不协同:线上及线下产品相互竞争、此消彼长、稀释利润体验不到位:线上及线下的体验塑造相互孤立,且用户体验没有串线管理数据单一化:只关注内部数据的分析而忽视外部数据感知与分析利用供应
34、链不响应:从设计、采购、生产至分销到店的运营逻辑没有协同调整时尚消费品企业时尚消费品企业DTC转型所面临的五大典型挑战转型所面临的五大典型挑战直营门店为直营电商增长提供杠杆价值01基于动态市场感知的产品组合销售贡献更为均衡03用户复购价值贡献突出02绩优绩优DTC品牌品牌的关键要素的关键要素信息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分析12345对于更广泛的时尚消费品企业来说,要想实现DTC模式的转型,除了具备上述“高绩优”DTC品牌的三个成功要素,还需要克服自身由于业务与运营模式的差异、管理与数字化应用水平等的不同而带来的挑战,五个比较典型的挑战包括:产品不协同、体验不到位、用户运营同质化、数据单一化、供应链
35、不响应(见图7)。思略特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DTC1718诸多企业在面向C端渠道布局线上和线下的产品组合时,往往面临左右手互博的问题。一部分企业会采用非常简单的商业逻辑,即直观上把线下的热销产品拿到线上去销售,以此希望能实现产品销售最大化,而线上往往品牌商会迫于电商大平台的促销压力主动降价,因此这种商业逻辑通常会让业务陷入线上及线下产品“同款不同价”相互竞争、此消彼长、稀释利润。以某时尚女鞋品牌为例,其线上、线下鞋款的重合度高达72%,单看线上的畅销单品中有一半是与线下门店重合的产品,而这一半的单品里面,线下也畅销的单品近70%。同时,由于该品牌自营电商渠道是通过低价策略吸引用户形成销售转
36、化,以至于产品线上与线下的同款平均价差高达42%。在这种情况下,理性消费者更偏好通过“线下看货、线上下单”,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利润损失。换言之,该品牌在线上渠道卖得越多,品牌总体的利润损失就越大。因此,这种简单的“同款不同价”策略带来的线上、线下产品不协同,对企业经营显然是不健康的,很难长期维持并塑造市场竞争力。那如果企业采用的是“同款同价”、或线上线下一盘货的策略、实现全渠道产品和价格的统一,是不是就能具有竞争力呢?“同款同价”对那些价格敏感的用户来说,也许其线上、线下购买决策会变得更为随机,或者用户因为“门店的体验优势”和“电商的配送便捷”从而根据个人偏好做出同样理性的选择。然而,值得注意
37、的是,中国的线上、线下消费人群画像具有明显的不同,其对应的购买偏好需求也具有显著的差异。除了一般意义上,线上购买用户中女性、尤其30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占比更高外,线上用户更愿意基于其他粉丝或陌生个体的商品评论做出自身的独立判断和购买决策,而线下用户更愿意与门店店员互动、接受导购员的产品推荐等等。因此,简单的“同款同价”也很难塑造市场吸引力和品牌线上、线下的协同增长。以购买化妆品的场景为例,愿意经常去逛商场、购物中心的人群,与线上购物的人群有很显著的差异。这种显著的人群差异便会导致不同渠道的消费者在选购化妆品时,对于品牌、产品类别、包装、组合式产品的偏好和需求是存在显著不同的。1.产品不协同:线上
38、及线下产品相互竞争、此消彼长、稀释利润时尚消费品牌转型白皮书思略特DTC|1819对比“门店的体验优势”,线上零售中用户由于看到的是非实物,而是经过精心制作的产品拍图或视频,导致新用户在购买前对品牌及产品的认知及选品变得格外重要和多变,特别对鞋服、家居等时尚品类来说。但是,很多企业没有特别的用户体验管理和线上、线下的协同安排。以内衣产品为例,消费者在线上购买内衣时可能都出现过“不知道线上产品的尺码到底适不适合”、“即使是标准码,不同品牌存在尺寸差异”等疑问。消费者电商选品的尺码或匹配度问题,或其他体验不佳造成了高比例的内衣产品退货,这是整个内衣品类线上销售的核心痛点之一。当然,部分内衣品牌通过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2016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现状报告(16页).pdf
2020年度绿色债券运行报告(30页).pdf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债券市场白皮书(2016版)(117页).pdf
中国工商银行:2020年度绿色债券报告(12页).pdf
中国工商银行:2019绿色债券年度报告(13页).pdf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债券市场白皮书(2019版)(135页).pdf
乌镇指数:2017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产业篇)(17页).pdf
乌镇指数:2017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细分领域篇)(15页).pdf
2016中国人工智能系列白皮书——智能交通(79页).pdf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2021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白皮书(511页).pdf
2017中国人工智能系列白皮书——智能驾驶(127页).pdf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016中国人工智能系列白皮书——可拓学(73页).pdf
Common Thread:健康与保健行业电商营销报告-个人护理行业、趋势和增长策略(英文版)(42页).pdf
三菱日联金融集团(MITSUBISHI UFJ FINANCIAL GROUP)2021年年度报告(英文版)(116页).pdf
惠普公司(HP)2021年年度报告(英文版)(240页).pdf
SDR Ventures:2021年上半年食品饮料行业报告-并购活动、资本市场状况及当前趋势分析(英文版)(21页).pdf
Ogilvy:让奢侈品牌更有意义-对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者(英文版)(42页).pdf
Edahn Golan:钻石行业融资分析报告(英文版)(30页).pdf
ComScore:2022年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发展趋势报告(英文版)(18页).pdf
世界经济论坛(WEF):2022年全球能源转型指数报告(英文版)(57页).pdf
Michael Page:2022年房地产与建筑行业薪资和技能指南(英文版)(13页).pdf
美国宠物用品协会(APPA):2017-2018年美国养宠人群调查报告(英文版)(50页).pdf
StoneX:黄金在财富管理中的作用(英文版)(176页).pdf
SDR Ventures:2020年上半年宠物行业报告-并购活动、资本市场状况及当前趋势分析(英文版)(11页).pdf
普华永道:2022消费品及零售行业会员管理解决方案白皮书(59页).pdf
普华永道:金融行业企业架构管理白皮书(43页).pdf
普华永道:公司治理数智未来白皮书-国企篇(42页).pdf
普华永道:PHA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白皮书(55页).pdf
普华永道:2022年金控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研究白皮书(54页).pdf
微软&普华永道:迈向未来财务——中国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白皮书(50页).pdf
普华永道:2022转型金融白皮书-中国金融机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60页).pdf
普华永道:2022年全球并购行业趋势回顾及下半年展望-消费品市场(12页).pdf
普华永道:2022上半年中国消费品行业并购活动回顾及趋势展望报告(26页).pdf
普华永道:2022中国不良资产管理行业改革与发展白皮书(109页).pdf
线上健身第一股-keep招股说明书(463页).pdf
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连锁茶饮第一股(724页).pdf
QuestMobile:2022年中国短视频直播电商发展洞察报告(30页).pdf
QuestMobile:2022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7页).pdf
町芒:2022现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47页).pdf
麦肯锡: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韧性时代(33页).pdf
QuestMobile:2021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0页).pdf
罗振宇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完整PDF.pdf
锐仕方达&薪智:2022年薪酬白皮书(105页).pdf
美团:2022新餐饮行业研究报告(74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