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睿唯安:2025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40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睿唯安:2025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40页).pdf(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拥抱超级互联的新时代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0304目录061118243233前言简介超级互联与全球互通交织关联与融合发展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百强机构亮点解读超级互联的新纪元遴选方法论与数据源Stefan Hartung 博士 博世首席执行官博世荣登 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并且是连续第四年上榜,对此我们深感荣幸。在超过百万家参评企业中,博世能够跻身全球创新领导者之列,这份殊荣令我们倍感自豪。这不仅是对博世全球员工不懈努力和创新精神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我们 138 年创新传承的最佳诠释。自 1886 年创立以来,博世始终坚持技术创新,致力于具有突破性的研发工作。“科
2、技成就生活之美”的品牌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愿景,始终指引着我们开发改善人类生活的创新解决方案,推动构建一个互联互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创新早已深深植根于博世的企业文化之中,成为我们在全球市场保持领先地位的战略基石。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正助力我们把握和塑造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互联互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时代大势。随着基础技术的日渐融合,我们得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应对从交通出行转型到工业碳中和等时代重大挑战。每年,我们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研发,努力使每一项创新都能为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创造可持续价值。博世在全球 130 多个研发基地拥有超过 9 万名研发人员,他们与客户、合作伙伴及学术
3、机构紧密合作,致力于开发最具影响力的创新技术。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是我们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通过每年提交 6,000 多项专利申请,我们不仅巩固了技术优势,确保了市场竞争力,更为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在开放式技术创新的环境中,我们共同努力,以创新科技为驱动,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互联世界贡献解决方案。前言3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 简介在全球不确定性持续加剧和宏观经济动荡不安的当下,创新格局正经历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竞争全球化的趋势远胜以往,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往往能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大规模的连锁反应。正因如此,定义和评估创新表现及其卓越性的标准亦在演进之中。4尽
4、管研发(R&D)的核心宗旨创造新的市场价值、提升效率以及增强抗颠覆性能力始终如一,但研发的方法论与可持续性却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至今日,界定一项技术是否至关重要且富有价值的标准,与十年乃至二十年前相比,已是大相径庭。如今,将一项技术推向市场,需要更加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更加广阔的视野。研究工作的全面价值,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其所属行业之外。这是一个枝节繁茂、纵横交错的故事,其中的变化机制错综复杂且常常难以捉摸。我们衡量创新成果,并聚焦孕育这些创意想法及其创新成果的卓越机构。欢迎步入开启 21 世纪中叶创新浪潮的最前沿。欢迎走近引领创新潮流的先锋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本报告基于严谨的分析方
5、法,充分利用科睿唯安专有的德温特强度指数(Derwent Strength Index)和 全 球 专利数据进行富有开创性的深入研究。我们深入揭示了超级互联和技术融合在推动创新进程中的核心作用,并深刻剖析了走在创新前沿的组织机构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与战略性知识产权管理取得卓越成就。我们希望通过这份报告,为那些渴望并需要通过创新来赢得成功的机构提供一份清晰的行动蓝图。5超级互联与全球互通诞生创新的环境与全球商业市场的大趋势密不可分。尽管“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是现代商业社会中的老生常谈,但这句老话仍不足以充分描绘当今这个超级互联的商业市场之活力与状态。三十年来,全球化的强大作用已经影响到企业运营的方
6、方面面。当下的供应链已习惯于从多个来源地采购原料、商品和服务。而与此相对应的成品销售也同样具有全球性,遍及世界各地的消费市场。这使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6如今,消费者们通过商业社交媒体而紧密相连:排名、评价和口耳相传,形成了一个可以互通有无的消费者网络,这一网络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对更高品质与更多功能的强烈追求且所有这些都以性价比为前提。这对传统的供需市场力量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消费者要求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好的产品与服务。同时,随着数据隐私法律、环境问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强化公司治理重要性等多方因素的推动,监管环境也在发生显著变化。市场足迹所及之处越多,监管要求的范围和力度也会随之大幅
7、提升。企业内部因素也在发生变化。混合办公模式已成为企业工作环境的选择之一,加之跨国团队的增多,当下的员工队伍往往具有分散和多元化的特点。超级互联与全球互通的影响对任何规模的企业都是一项重大挑战。然而,逆风相伴亦有顺风,阻力之外亦有助力。如果企业能够理解和掌握全球化的趋势和动态,则有很大机会利用这些推动力量取得商业成功。7技术影响例如,中国大陆已成为创新的主要发源地,占据了全球近 60%的专利份额。尽管在产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关键发明创新方面,中国大陆尚不及美国、日本和欧洲等传统技术强国,但已积累了大量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发明成果。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大陆已构建起一个强大牢固的知识经济体系,为技术进步做
8、出了巨大贡献。技术进步的飞速发展为宏观经济环境增添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维度。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提升各项能力,为赢得竞争优势和创造收入开辟新的路径。对部分企业而言这是机遇,但对另一些企业则是挑战。现代科技研究的庞大规模,以及新的技术知识与研发中心的出现,为创新活动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全球化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宏观经济范畴,它还深刻重塑着世界技术格局。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正在颠覆各行各业,其中尤以中国大陆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取得的进展最为显著。8高质量创新的发源地图 1:2000-2023 年全球重要发明来源地发明强度排名前 0.5%,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司法管辖区获得专利保护。80,00030,000
9、20,00010,00040,00050,00060,00070,000200120092017200320112019200520132021200720152023首次公开年份排名前 0.5%的最高强度发明累计数量70,000+55,000+50,000+39,000+20,000+10,000+中国大陆美国日本欧盟+英国韩国中国台湾9这些发展变化深刻体现了创意成果跨越经济界限的流动特性,并凸显了对知识产权进行战略性保护的紧迫性。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产品设计再到生产制造,创新的关联性随处可见。以您此刻阅读这份报告的屏幕为例,它正是成千上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块屏幕采用了极为
10、精湛的制造工艺,需要在极小的误差范围内,精确组装数百万个二极管。在这种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的背后,隐藏着能发出特定颜色光波的化合物所涉及的化学与材料科学、发光二极管(LED)所涉及的电子工程学,以及支配半导体中电子行为的量子物理学基本原理。而这块屏幕还远远不能体现当代创新的复杂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新式笔记本电脑集成了触摸屏、摄像头、精密软件、无线电硬件、包含数十亿晶体管的多种半导体芯片、各种传感器以及续航持久的电池。这些零部件是众多企业和机构无数研发成果的集中体现,并最终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出售给消费者。这一创新历程跨越了150多年的知识与研究,最终汇聚成您眼前的技术奇迹。10技术融
11、合是指不同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整合,这种整合加速了创新在产品中的广泛应用。一个领域的进步能够激发其他领域的进步,因此,了解技术融合的发展动态对驾驭特定行业和整体市场的变化至关重要。最重要发明中五大创新力量的增长趋势每个技术融合主题每年公开的排名前 0.5%的最高强度发明数量交织关联与融合发展7,200+7,000+6,200+5,500+4,000+互联互通自动化可持续发展社会福祉高效流动首次公开年份2001200920172003201120192005201320212007201520238,0003,0002,0001,0004,0005,0006,0007,000图 2:2000 年以来
12、,创新发明的宏观趋势所对应的发明数量(按发明强度统计,仅限全球排名前 0.5%的发明)11在科睿唯安,我们通过分析塑造创新的五大宏观力量来探究技术融合现象,从而提供一个可以简化和度量发明影响力的框架:促进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旨在改变能源和资源生产、分配及利用方式的创新。增进社会福祉(Wellbeing):旨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水和食物等生活必需品以及丰富文化和教育领域的研发活动。实现高效流动(Mobility):通过海陆空各种方式,实现物品高效运输和人员便捷出行的技术手段。加强互联互通(Connectivity):数据和信息的传输、接收、转换与存储。增强自动化(Au
13、tomation):利用软件、控制系统、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这五个方面的宏观创新趋势不仅揭示了市场可能面临的颠覆性变革,还预示着能够重塑整个行业的未来机遇。我们重点考察的,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重要发明依据发明的成功足迹、投资力度、影响力和技术独特性衡量其关键程度,从而识别出表现卓越的技术,为创新方向提供有力指引。在过去 25 年里,这五大力量共同推动了约 30 万项新发明的诞生。目前,自动化领域正经历着显著的扩张与发展,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新兴商业和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12图 3:现代创新的五大力量模型及其弦图;该图直观展现了在自动化(Automation)、互联
14、互通(Connectivity)、高效流动(Mobility)、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和社会福祉(Wellbeing)五大领域的技术发展当中,跨领域有所重叠的专利创新所占的比例。图中所示数据切片大小,已按创新活动比例进行归一化处理。每条弦都象征着不同创新力量之间的发明重叠程度。这正是技术融合的体现。社会福祉 自动化 高效流动 互联互通 可持续发展13有关企业战略的一个耐人寻味之处,在于洞察五大宏观力量之间的相互交织这便是融合效应的奥秘所在。每一种技术力量的进步,都在无形中推动着其他技术力量的演进,智能手机中所采用的纷繁复杂的技术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这部小小的手持设备,让我们
15、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影响着我们规划医疗服务、订购外卖商品、安排城市交通和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手机中所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则是这种融合效应的另一力证。锂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电化学储能技术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发展到如今,已成为便携式设备与互联时代的一个关键推动因素,其发展历程堪称传奇。如今,这项技术又一次“跨界”来到移动出行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凭借小巧轻便的电池就能实现长途行驶,并逐渐成为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储能装置。14各领域技术发展的相互融合,孕育了产生全新产业的无限可能性。在医疗与生物技术领域,互联互通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数字健康的新纪元,个性化诊断
16、与治疗不仅通过可穿戴技术等方式长期收集患者数据来实现精准医疗,且实施范围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医院环境。这一趋势彰显了自动化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生命科学领域,借助计算基因组学和生物化学的助力,彻底革新了制药与生物技术的研发模式。自 2020 年以来,先进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和机器学习技术的涌现,标志着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根据科睿唯安知识产权与创新研究中心开展的众多情报研究项目,这些领域无疑成为了增长最为迅速的研究方向。首次公开年份2000200820162002201020182004201220202006201420222024200,000300,000100,000图 4:2000-2024 年
17、,自动化领域宏观趋势下部分高增长主题的累计发明数量280,000+185,000+180,000+90,000+70,000+30,000+120,000+人工智能商业模式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分析车辆控制数字健康计算生物化学自动化领域的热门主题发明数量15抛开任何具体行业、技术或研究领域的细节,我们发现技术融合作为商业创新的一项战略因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增长情况尤为引人关注。对技术变革的追求,使 20 多年来的发明总量增长高达 80 倍。更惊人的是,在本报告所探讨的五种宏观创新力量交织融合的技术领域内,发明数量增长更是达到了 161 倍,是发明总量增长幅度的两倍之多。随着这种增长速度而来的是
18、复杂程度的加深。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中,创新机遇及其伴随的风险,便成为制定企业战略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2000 年以来所有发明的数量增长82倍162000 年以来涉及技术融合的发明数量增长161 倍1718全球最具创新力的机构在发明创造上始终秉持质量优于数量的原则。自 2019 年以来,尽管他们仅占全球专利产出总量的 5%,但在强度排名前 0.5%的最具重要性的发明中,他们的创新成果占比却达到了 15%。融合技术开发的重要性着实不容小觑。单纯从数量上来看,融合发明仅占全球申请总量的 15%。然而,在最重要的前 0.5%的发明中,涉及技术融合主题的发明却占据了近 40%的比例。在这些涉及技术融合的重
19、要发明中,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贡献率高达 60%,这比在强度前 0.5%的重要发明中涉及技术融合的发明预期占比高出一倍。涉及技术融合的全球前 0.5%的重要发明占比60%的融合领域重要发明源自 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涉及技术融合的所有专利发明占比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37%15%图 5:技术融合与创新卓越性之间的关联;“重要发明”定义为按发明强度衡量,得分排在全球前 0.5%之列的发明19全球百强创新机构将创新置于其战略的核心地位。他们的创新目标直指技术和知识的部署与传播,这些创新往往具有颠覆性,即便常常会对其现有的收入来源造成冲击,也毫不退缩。他们在推动技术进步方
20、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积极支持可持续能源的发展、医疗健康服务的改善、数字化程度的推进以及自动化生产效率的提高。他们创造的年收入高达 4.6 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的 4.4%。他们对知识创造的投入同样坚定,在科学、工程、产品设计、问题解决等领域的投资,平均占其收入的 8.8%。在全球百强创新机构中,这方面的投资总额接近 2,900 亿美元(根据截至 2023 年的可用数据)。整体来看,这一数字相当于全球公共和私人科研支出总额的 12%(据估计,全球科研支出总额约为 2.5 万亿美元1。在 21 世纪已走过四分之一的当下,我们已经能够依据实际经验,对那些在颠覆、变革与复杂交织而成的飓风
21、中依然茁壮成长的机构进行客观衡量他们定义了现代商业与创新生态系统。以下是入选科睿唯安 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世界银行,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的数据。排名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总部所在国家/地区行业上榜年度(2012-2025)1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韩国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腾讯(Tencent)中国大陆软件,媒体,金融科技2020,2021,2024,20253本田(Honda)日本汽车2
2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4佳能(Canon)日本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2,2023,2024,20255丰田(Toyota)日本汽车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6爱普生(Epson)日本工业集团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2,2023,20
23、24,20257LG 化学(LG Chem)韩国化学制品和材料2022,2023,2024,20258富士胶片株式会社(FujiFilm)日本工业集团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9华为(Huawei)中国大陆电信2015,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10雷神(RTX)美国航空和国防 2012,2013,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11LG 电子(LG Electronics)韩国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
24、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12京东方(BOE Technology)中国大陆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22,2023,2024,202513三菱电机(Mitsubishi Electric)日本工业集团2012,2013,2014,2015,2016,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14松下(Panasonic)日本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
25、3,2024,202515西门子(Siemens)德国工业集团2012,2013,2014,2015,2019,2022,2023,2024,202516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韩国汽车2022,2023,2024,202517索尼(Sony)日本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18台积电(TSMC)中国台湾半导体2014,2022,2023,2024,202519SK 海力士(SK hynix)韩国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22,2023,2024,202520起
26、亚(Kia)韩国汽车2022,2023,2024,202521村田制作所(Murata Manufacturing)日本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2,2022,2023,2024,202522高通公司(Qualcomm)美国电信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3东芝(Toshiba)日本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 排名20连续上榜 14
27、 年曾获选“2020-2024年度值得关注的创新机构”新上榜重返榜单排名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总部所在国家/地区行业上榜年度(2012-2025)24发那科(Fanuc)日本工业系统2012,2013,2022,2023,2024,202525东京电子株式会社(Tokyo Electron)日本半导体2015,2022,2023,2024,202526住友电工株式会社(Sumitomo Electric)日本能源和电气2012,2014,2015,2016,2017,2022,2023,2024,202527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美国汽车2022,2023,2024,
28、202528富士康(Foxconn)中国台湾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9三星电机(Samsung Electro-Mechanics)韩国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2530法国原子能和替代能源委员会(CEA)法国政府和学术机构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2,2023,2024,202531日立(Hitachi)日本工业集团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32空
29、中客车(Airbus)法国航空和国防2012,2013,2014,2019,2022,2023,2024,202533爱立信(Ericsson)瑞典电信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34GE 航空航天(GE Aerospace)美国航空和国防202535友达光电(AUO)中国台湾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22,2023,2024,202536陶氏(Dow)美国化学制品和材料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
30、024,202537联发科技(MediaTek)中国台湾半导体2015,2016,2017,2022,2023,2024,202538飞利浦(Philips)荷兰医疗和生物技术2012,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39电装株式会社(DENSO)日本汽车2012,2013,2015,2022,2023,2024,202540博世(Bosch)德国工业集团2015,2022,2023,2024,202541瑞昱半导体(Realtek Semiconductor)中国台湾半导体2022,2023,2024,20
31、2542赛峰(Safran)法国航空和国防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2,2023,2024,202543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美国半导体2012,2023,2024,202544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瑞士半导体2013,2014,2015,2022,2023,2024,202545纬创(Wistron)中国台湾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22,2023,2024,202546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日本电信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
32、2020,2021,202547工业技术研究院(ITRI)中国台湾政府和学术机构2015,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48京瓷株式会社(Kyocera)日本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5,2016,2017,2018,2019,2022,2023,2024,2025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 排名21排名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总部所在国家/地区行业上榜年度(2012-2025)49大众汽车(Volkswagen)德国 汽车2022,2023,2024,202550西门子能源(Siemens Energy)德国 能源和电气202551铠侠(
33、Kioxia)日本 半导体2022,2023,2024,202552富士通株式会社(Fujitsu)日本 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53兄弟工业株式会社(Brother Industries)日本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2,2013,2014,2015,2022,2023,2024,202554大金工业株式会社(Daikin Industries)日本工业系统2012,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4,202555欧姆龙(O
34、mron)日本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4,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56菲利普莫里斯国际(Philip Morris International)美国 消费品和食品2022,2023,2024,202557TDK 株式会社(TDK)日本 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3,2014,2015,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58日本电产株式会社(Nidec)日本能源和电气2023,2024,202559理光(Ricoh)日本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3,2015,2022,2023,2024,20256
35、0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日本工业系统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1,2022,2023,2024,202561日东电工(Nitto Denko)日本 化学制品和材料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2,2023,2024,202562英飞凌科技(Infineon Technologies)德国半导体2014,2022,2023,2024,202563矢崎总业株式会社(Yazaki)日本 汽车2016,2017,2021,2022,2023,2
36、024,202564波音(Boeing)美国航空和国防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65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Shin-Etsu Chemical)日本化学制品和材料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66斯沃琪集团(Swatch Group)瑞士 消费品和食品2022,2023,2024,202567Alphabet美国 软件,媒体,金融科技2013,2014,2015,2016,20
37、17,2018,2019,2020,2021,2023,2024,202568巴斯夫(BASF)德国 化学制品和材料2012,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69强生(Johnson&Johnson)美国 制药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70迪尔公司(Deere&Company)美国 工业系统2013,2022,2023,2024,202571株式会社斯库林集团(Screen)日本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22,2023,2024,20
38、2572美光科技(Micron Technology)美国半导体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573住友化学株式会社(Sumitomo Chemical)日本 化学制品和材料2022,2023,2024,202574三星 SDI(Samsung SDI)韩国 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22,2023,2024,2025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 排名22排名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总部所在国家/地区行业上榜年度(2012-2025)75奥的斯(Otis)美国 工业系统2023,2024,202576ABB 集团(ABB)瑞士 工业系统
39、2012,2014,2015,2020,2021,2022.2023,2024,202577蚂蚁集团(Ant Group)中国大陆 软件,媒体,金融科技2022,2023,2024,202578中强光电(Coretronic)中国台湾 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24,202579蔡司(ZEISS)德国工业系统2022,2024,202580南亚科技(Nanya Technology)中国台湾 半导体2023,2024,202581赢创(Evonik)德国 化学制品和材料2022,2023,2024,202582哈里伯顿(Halliburton)美国能源和电气2022,2023,2024,202583
40、诺基亚(Nokia)芬兰 电信2017,2018,2019,2020,2021,202584霍尼韦尔(Honeywell)美国 工业系统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85广达电脑(Quanta Computer)中国台湾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9,2020,2021,2022,2023,202586台达电子(Delta Electronics)中国台湾 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22,2023,2024,202587小松集团(Komatsu)日本 工业系统2015,2016,2017,2018,
41、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88日本电气(NEC)日本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89泰雷兹(Thales)法国航空和国防2013,2014,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90瑞声科技(AAC Technologies)中国大陆 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23,2024,202591宁德时代(CATL)中国大陆 汽车202592泰科电子(TE Connectivity)
42、美国 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593卡特彼勒(Caterpillar)美国 工业系统202594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法国 政府和学术机构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22,2023,2024,202595阿斯麦尔(ASML)荷兰 半导体2012,2022,2023,2024,202596华硕(Asus)中国台湾电子和计算机设备2021,202597华邦电子(Winbond)中国台湾 半导体2023,2024,202598米其林(Micheli
43、n)法国 汽车2012,2013,2014,2022,2023,2024,202599佛瑞亚(FORVIA)法国汽车2025100艾默生(Emerson)美国 工业系统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3,2024,2025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 排名2324百强机构亮点解读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行业分布医疗和生物技术 电子和计算机设备 制药消费品和食品 软件,媒体,金融科技 能源和电气 电信 工业集团 航空和国防 化学制品和材料汽车 工业系统 半导体 政府和学术机构 数量不变数量增加数量减少112334
44、56671111122825日本继续在全球创新领域保持领先,占据了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 33%的席位。尽管与 2024 年相比,日本的上榜机构数量减少了 5 家,但日本企业仍牢牢占据了榜单前十的半壁江山。这一变化标志着国家或地区中代表性创新机构的显著更迭,日本机构缩减的席位被来自法国、中国台湾、美国、中国大陆及芬兰等地的创新机构所取代。日本占据全球创新的领先地位美国德国荷兰瑞典芬兰瑞士法国韩国中国大陆日本中国台湾数量不变数量减少数量增加实力回归的巨头与崭露头角的新星诺基亚六度荣登榜单,引领芬兰重回百强之列。其他实力回归的企业还包括日本电信巨头日本电报电话公司(NTT)、美国半导体与科技企业美光
45、科技和泰科电子,以及中国台湾的电子企业广达电脑和华硕。美光科技和泰科电子不仅重返榜单,且排名也有了大幅提升,为美国企业在今年百强榜单中的整体排名上升贡献了重要力量。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稳居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首,并且自百强创新机构评选设立以来,每一期均榜上有名,累计上榜 14 次。作为全球创新生态系统的领导者,三星电子一贯的卓越表现令人瞩目。此外,还有 15 家企业同样连续上榜,从未缺席,他们是:本田(Honda)、丰 田(Toyota)、LG 电子(LG Electronics)、松下(Panasonic)、索尼(Sony)、高通公司(Qualcomm)、东芝(T
46、oshiba)、日 立(Hitachi)、爱立信(Ericsson)、陶氏(Dow)、富士通株式会社(Fujitsu)、波音(Boeing)、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Shin-Etsu Chemical)、霍尼韦尔(Honeywell)和日本电气(NEC)。这些企业主要来自日本、美国和韩国,充分展现了他们长久以来在技术发展上的坚定不移,以及这些全球创新领导机构的深厚底蕴。中国创新力量的崛起与三星电子并肩位列前十的腾讯,其排名实现了大幅提升。在经历了两年的缺席后,腾讯于 2024 年重返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且排名继续攀升。如今,腾讯已跃居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第二位,与华为一同成为中国大陆跻身全球
47、前十的两家企业。中国大陆在排名提升方面的表现非常突出,在所有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二,今年共有六家企业上榜。京东方、蚂蚁集团和瑞声科技自 2024 年以来连续两年上榜,继续展现中国创新力量的蓬勃生机。从未缺席的创新先锋26三星电机(Samsung Electro-Mechanics):成立于 1973 年,主要从事半导体和电子行业专业元件与材料的研发和制造。该公司最为知名的研发成果包括集成相机模组和多层陶瓷电容器,后者是高压电力输送的重要设备。GE 航空航天(GE Aerospace):喷气发动机以及商用和军用飞机部件的设计与制造商。继 2024 年与 GE 医疗(GE HealthCare)和
48、GE Vernova 一样独立运作后,GE 航空航天成功承继了通用电气的辉煌,继续稳坐全球百强创新机构之列。西门子能源(Siemens Energy):专注于发电、输电及能源管理领域,自 2020 年从母公司独立运作以来,西门子能源凭借深厚的创新底蕴,以及作为能源创新领域的重要贡献者,与西门子一同荣登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宁德时代(CATL):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设计与制造商,来自中国大陆的宁德时代为电动汽车这一快速增长的领域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宁德时代早就入选科睿唯安“值得关注的创新机构”榜单,并被视为极具潜力的创新力量。随着电动汽车使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以及对150年历史的传统汽车行业的颠覆
49、,汽车企业在今年百强榜单中的排名有了大幅提升。尽管宁德时代成立仅 14 年,但凭借其在电池技术领域取得的技术发展成就,该公司已在这一颠覆性演进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卡特彼勒(Caterpillar):这家在建筑、采矿设备及工业发动机、涡轮机制造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企业,今年迎来了百年华诞。重型机械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卡特彼勒的技术创新不断提升着重型机械的生产效率和能力,打破了创新仅属于初创企业的刻板印象。佛瑞亚(FORVIA):这家由汽车技术公司佛吉亚(Faurecia)和海拉(Hella)于 2021 年合并而成的法国企业,短短时间即已入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充分展示了合并后
50、的强劲实力。新晋百强机构的生力军27研发在识别和利用增长机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发新产品和服务,企业能够进军新市场,甚至开创全新的细分领域。通过提升现有产品的功能和性能,企业能够更有效地抢占市场份额。这种积极求新的策略确保了企业既能满足当前市场,又能预见未来的趋势和需求。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并确保未来成功已成为一项愈发复杂的挑战。这一环境的特点在于,宏观经济条件和宏观创新层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市场动态变化的本质意味着企业的竞争优势也是水无定形、兵无常势,需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在这个超级互联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是其力量和韧性的源泉。28挖掘增
51、长潜力创新是企业战略的核心 创新同样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二十年前,一台平板电视的价格高达数千美元,而今仅需几百美元。企业可以优化技术,以更低的成本或更高的生产率和产量制造现有产品。在保持市场期望的同时,转向利润率更高的方法,则可以节省资金用于再投资或回馈投资者。这种资金利用效率不仅提升了盈利能力,也增强了公司的财务稳定性。而且,通过创新不断改进流程和产品,企业还能实现长期的成本节约和运营效率提升。在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中,除了传统的价值创造外,适应能力也极为重要。外部趋势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能够迅速调整战略,以避免受到冲击。创新思维和创造新价值的能力,是抵御破坏性力量的坚实防线。尽管创新者常被看作
52、是敢于冒险者,但与生俱来的适应能力能够降低风险,减少因市场变化而措手不及的可能性。及早发现潜在的落伍环节并进行预案规划,使企业能够走在市场变化之前。这样的企业才能迅速调整方向和策略,从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蓬勃发展;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则可能举步维艰。具备全球水准的创新能力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声誉。吸引顶尖人才对推动创新至关重要。如果一家公司因其创新而闻名,则更容易吸引那些渴望为尖端科技发展做出贡献的技术人才。在创新和卓越运营方面拥有良好声誉的公司,也能够吸引那些在技术和方法上志同道合的客户与合作伙伴。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以新促新。参与度更高的员工更有可能为公司的成功贡献力量,而满意的客户则更
53、有可能成为品牌的忠实拥趸。29创造节约空间增强适应能力鼓励参与并提升认知世界经济中相互联结的力量,加上技术发展具备的快节奏和不断变化属性,为那些力求取得成功的组织和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创新如同一把双刃剑:它是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却并不是经营业绩的保证。创新成本高昂,需要企业搭建内部架构、明确战略重点并坚持付出不懈努力,而这些工作的合理性却往往难以充分论证。在商业环境中,业绩往往通过立竿见影的成果来衡量。正因如此,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成功更为难能可贵,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创新战略中汲取宝贵经验,特别是其敏锐洞悉创新风险和捕捉创新机遇的能力。与此同时,在大趋势融合领域,发明的增长速度最为迅猛。这类发明
54、在全球最高强度发明中更为常见。而在这些融合领域的重要发明背后,其中 60%来自全球百强创新机构,做出了极为关键的巨大贡献。这些统计数据凸显了技术交叉融合的重要性,并揭示了一个核心发现:现代创新本质上趋于融合。它需要更多的科学和工程学科为同一个研究项目做出贡献。这促使企业研发工作的模式发生变化。不同学科团队各自为战的做法可能已不合时宜。就企业内部的研究工作而言,单个研究项目组应包含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多领域专家。面向 2025 更新战略方案合作发挥着催化作用扩大了近二十年来,发明人的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今,被列为全球专利发明人的研发团队规模比二十年前扩大了 52%。以往,每项专利通常只包括三名发
55、明人,现在则接近五名。与 2003 年相比,2024 年全球平均每项发明的发明人数量增加了 1.7 人+1.7 人:+52%30在每个企业之外,都存在着无数的研究成果和知识经验,包含着大部分在技术融合环境中进行创新所需的技术价值。开放式创新(从客户、学术界、供应商和卖方获取研究创意并满足需求)的理念已相对普遍。如今,更是势在必行。当企业直接与学术机构合作申请专利时,重要发明的产出频次将提高 67%。一方面是专业研究和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则是企业研发人员的商业敏锐度和市场知识,二者之间如能有力结合,势必将创造出巨大的创意价值,赋予企业可观的竞争优势。寻找并确立这样的合作关系,已不仅仅是开放式创新,
56、而是直接有效和互联互通的创新方式。同时,这也为融合创新所需的跨学科知识的引入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过去几年中,企业研发部门的工作模式很可能已经发生变化这是商业生态系统的一个重大转变,因此更需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研发项目注入稀有但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这也意味着首先要明确目标,有针对性地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各级研究人员有机会参加相关会议和活动,从而自然地建立起这些关系,这是关键所在。技术发展对高级数据数学、机器学习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这意味着掌握这些知识的专家在研发工作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大多数大型企业都设有数据科学(Data Science)团队。然而,这些团队完全融入企业产品
57、与服务开发或工程战略的情况并不多见。数据科学界长期以来的一项论题围绕“领域知识”展开,即如何将数据计算统计知识,与数据在商业环境中更广泛的应用和处理知识进行结合。这对每一位研究人员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因为这需要综合的知识和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要么昂贵,要么稀缺。一个更理想的折中办法是,确保数据科学团队成为技术解决方案不可或缺的贡献者,使他们与研发团队保持必要的紧密联系,而不是单打独斗。从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专利申请模式来看,为技术知识和技能申请专利保护无疑是其创新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专利不仅为原创技术筑起防抄袭的坚固防线,还能打破企业各自固守的边界,促进更加开放的合作。合作双方所掌握的现有知识,
58、需预先在专利文件详细深入的技术内容及所有权归属上加以明确界定。通过签署合同协议,合作成果可按双方事先商定的方式合理分配。这进一步彰显了专利权在深化研究合作、促进技术传播与采纳方面,发挥着更为广泛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研究生态系统乃至后续的制造供应链环节,知识产权促成了合作的建立和知识的共享;若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些合作和共享将成为难以管理的风险。数据科学的重要性日益深远 交叉合作与伙伴关系的积极影响知识产权的核心作用31现代创新在科学与工程不同学科的融合中蓬勃发展,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跨学科研究,这其中就包括将数据科学融入到研究工作当中,借助现代创新成果来获得更坚实的基础,从而提升创新效率。在此
59、背景下,与学术和政府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从而确保知识获取和推动高强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互联创新环境的复杂性要求为领导团队提供结构化和情境化的深入洞察。2025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正是战略远见与卓越创新的典范,他们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树立了成功的标杆。这些创新领导者引领着重大发展与进步,推动着创新跨越边界以实现未来愿景,激发着全球经济的交融与活力。在科睿唯安,我们的使命是为客户提供值得信赖的信息和卓越的洞见,帮助客户解决复杂难题,洞察先机,加速创新步伐。正如我们的口号 Think forward(思行致远),科睿唯安通过提供值得信赖的知识产权情报,助力客户未雨绸缪,领航未来。如需进一步了解
60、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衡量基准及详细数据,请联系我们的专利专家: World Patents Index,简称 DWPI)这一围绕专利创意与发明创新的权威商业目录数据库,从不同维度对全球专利创新和知识成果进行衡量与评估,并最终遴选出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我 们 将 德 温 特 强 度 指 数(Derwent Strength Index)应 用 于 DWPI 数 据,以获取变革性情报信息。德温特强度指数(Derwent Strength Index)是一种由科睿唯安开发的专利评分算法,利用该强度指数能够量化评估一项发明及相应知识产权的强度。在对不同技术、公司及国家/地区的数据进行综合考量
61、时,该指数可以提供一个牢靠的框架,用于对比创新和研究活动、构建创新表现模型,以及设定比较基准来衡量研究战略的优势与差距。我们的遴选方法能够精准识别过去五年持续为创新做出贡献的组织机构。德温特强度指数的评估指标全面覆盖了申请人的投资力度、发明的领导地位及其对其他机构的影响力、为获得专利授权而付出的努力及专利有效性,以及发明的技术独特性(独特性往往能够表明其初期处于技术发展曲线的具体阶段)。借助这些模型,我们得以发现最具影响力的创新机构,为全球创新格局提供一个全面的观察视角。遴选方法论与数据源33在评估发明强度时,我们采用了以下指标:34影响力(Influence)我们通过分析下游专利申请对某项发
62、明的引用频次,来评估该发明在其技术领域内的影响力。同时,针对不同技术学科(如数字计算、聚合物、半导体制造)及地理区域(因为审查员往往更倾向于引用自己国家语言的文献)的引证情况差异,我们进行了规范化处理。此外,考虑到时间因素,我们对申请时间更早因而可能积累更多被引频次的专利文献也进行了规范化处理。影响力评估综合了数千条技术领域地理区域时间分布曲线,以确定具有相似技术和地理特征的发明的预期引证水平。该算法能够计算一项发明的被引频次是否高于或低于预期引证水平。成功率(Success)成功率用于评估某一项发明如何从专利申请进展到专利授权。该指标可判断发明是否被特定司法管辖区的专利局认定为真正具有新颖性
63、。同样,该指标也会根据授予专利权的所在司法管辖区的经济规模进行规范化处理。例如,由于美国经济活动水平较高,在美国获得授权的专利通常比在韩国、巴西和澳大利亚三国中等同专利的总和,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此类专利享有更强的排他性权利,意味着有可能吸引更多被许可人或者获得更高的专利权使用费,以及可能出现更多侵权者对创意进行抄袭的风险。此外,成功率指标还会考虑申请人对其发明获得专利保护所付出的努力程度。在全球范围内,仅有 40%-60%的专利申请能够获得授权。专利申请未获授权通常是因为其中部分专利内容不符合授予专利权的要求。审查过程往往需要进行多轮协商和调整,直到最后保留一个符合要求且有效的核心创意。该指
64、标能够反映申请人为获取某一类的知识产权所做的努力,即使这只是其原始专利申请的缩减版本。独特性(Rarity)独特性指标通过衡量拥有相同技术类别属性的其他发明的数量,来评估一项发明的独特程度。该指标能够显示发明在技术发展曲线上的具体位置,这一曲线通常是从早期的投机兴趣阶段开始,经历快速增长与稳步发展阶段之后,最终历经多次技术迭代改进来到成熟阶段。为评估独特性,我们会统计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DWPI)中已存在的类似发明的数量。这一数值可以反映发明被 DWPI 数据库收录时的独特性或稀有程度。通过该指标,我们可以判断一项发明在其所属技术领域内的独特程度,以及它在更广泛的技术发展格局中所处的位置。投资
65、力度(Investment)发明的投资力度通过申请人在申请专利时所覆盖的地域范围来衡量。这一指标通过统计申请专利的不同地理区域或司法管辖区的数量,来反映该专利创新对申请人的战略重要性或投机性质。决定在哪些地区申请专利保护时,申请人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市场业务分布,发明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对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法律制度在专利权实施方面的信心。同时,还需要根据在多个司法管辖区申请专利所产生的高昂成本,对各方因素进行权衡。这一指标为企业决策制定提供了宝贵洞见,尤其是在不同时间、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应用场景下,企业会如何做出决策。它体现了在全球范围内保护知识产权所需的战略考量与资金投入。哪些机构达到入选门槛?
66、创新表现基准化比较每家机构的发明强度得分?500 项6,500 万项100 项通过预选国际权重因子发明强度全球创新机构得分已公开发明已授权发明 (2019-2023 年)成为全球创新机构候选者对于每家机构,计算得出:对于每家机构,计算得出:2019-2023 年在两个以上司法辖区获得授权的发明数量及比例每项发明基于各个指标的综合得分,提取发明强度中值用于进一步筛选候选机构发明,基于以下指标进行比较国际权重因子发明强度中值覆盖世界经济的比例发明数量时间预期引用频次+/-预期引证水平发明强度中值国家/地区数量发明数量同一覆盖范围内的所占比例技术独特性发明数量确切的技术组合影响力(Influence
67、)基于对其他机构的发明创意所产生的影响,评估发明的技术引领水平投资力度(Investment)申请专利所覆盖的地域范围和资金投入的水平成功率(Success)发明作为新颖且可行的创意成果,所获得的经济资产的水平独特性(Rarity)发明在技术发展曲线上所处的位置x35评估期每年的全球百强创新机构遴选项目都会从全球专利数据中,重新提取为期五年的专利发明数据进行创新力评估。对于 2025 年度的榜单,评估期包括 2019 年 1 月 1 日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期间首次公开的发明。全球百强创新机构入选门槛为了筛选出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候选者,我们会审查每个专利申请人,看其是否满足入选门
68、槛,即:2000 年以来公开的发明总量超过 500 项。在 2025 年的 5 年评估期内,授权发明的数量超过 100 项。以此标准进行筛选之后,我们确定了大约 3,000 家对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做出重大贡献且仍然活跃的机构。国际权重因子(The international factor)对于达到入选门槛的全球百强创新机构候选者,我们会根据其专利保护战略进行评估。我们针对评估期内的发明创建一个权重因子,该权重因子综合考量了在超过一个国家/地区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以及此类专利所占的比例。这可以确保候选机构因其更为全球化的创新活动而获得认可。候选机构排名为了得出最终排名,我们将评估期内的国际权重因子与
69、每个机构的发明强度中值相乘。由此得出一个全球创新机构得分,并根据该得分进行排名和遴选,最终生成“2025 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从发明强度到全球百强创新机构为了评估每项发明的强度,我们利用全球专利数据库来逐一计算各项评分指标,为专利技术提供一个全面且普适的衡量基准,使每一个创意发明都能够与每天都在更新变化的整个数据库中的其他发明进行客观比较。每项指标都会单独评估,并根据与整个数据库分布的偏差来赋值。随后,将这些分数汇总为每项发明的综合得分,这样即可对全球百强创新机构的候选者在创新领域的表现进行评价。36保证发明内容的结构连贯性:DWPI 将多项专利申请规整到一个统一的发明或专利同族结构。
70、这一方法利用积累了数十年的算法经验和人工干预手段,将专利数据分析提升到科学和工程的洞察层面。发明级别的专利记录则可以确保基于技术价值对创新进行量化,而不会受到各国不同专利法规的影响。技术摘要的凝练与总结:原始专利文献往往篇幅冗长,包含数千字的内容。技术专家将这些内容精炼为简明扼要的技术摘要。这些摘要始终以英文撰写,重点说明每项发明的技术特征、用途和优势,使数据更加易于理解和应用。人工与算法的数据校正:DWPI 持续通过人工和算法对数据进行校正,进一步提升数据的准确性。这可以解决诸如拼写错误、索引和分类问题,以及名称和组织标识符不一致等问题。通过这一流程,大约三分之一的专利记录得到更正,显著提高
71、了衡量指标和比较分析的准确性。专家级分类与归类方法:专利分析师凭借自身的技术专长和专业知识,根据发明的技术特征、领域范围和行业应用对专利记录进行分类整理。这种细致的归类过程可以确保专利中描述的科学和工程方法得到准确呈现。科睿唯安对发明级别的全球专利数据所进行的加工处理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准确性和清晰度,为研究和创新的分析与衡量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全球百强创新机构评估的基石是 DWPI,这是一个经过细致甄筛和编辑加工的全球专利数据库。DWPI 数据的核心处理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7凭借 60 余年深耕知识产权行业积累的丰富经验、独创的基准化体系以及数据驱动的卓越洞见,科睿唯安知识产权与创新研究中
72、心(Clarivate Center for IP and Innovation Research)为全球客户提供权威的专家级指导,助力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研究中心团队汇集了资深行业专家、咨询顾问和数据分析师,致力于打造和推广引领行业发展的管理与战略基准,为客户的发展保驾护航。依托业界领先的数据资源、深度分析能力以及成熟的实践方法,我们与法律、知识产权和创新领域的领军人物紧密合作,全面优化您的知识产权运营和技术策略,提升您的知识产权决策能力,帮助您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Hill科睿唯安知识产权与创新研究中心首席顾问 Phil Arvanitis 科睿唯安知识
73、产权与创新研究中心业务总监 Ed White科睿唯安知识产权与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2025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作者科睿唯安专家团队 2025 Clarivate.版权所有。未经科睿唯安事先书面同意,禁止对科睿唯安内容进行再版或重新发布,包括通过框架或类似方式。科睿唯安及其徽标,以及本文所用商标均为各自所有人之商标,经许可使用。关于科睿唯安科睿唯安是全球领先的变革性资讯提供商。我们提供丰富的数据、洞见、工作流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涵盖学术研究和政府机构,知识产权、生命科学与健康各个领域。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科睿唯安 中国办公室 北京海淀区科学院南路 2 号融科资讯中心 C 座北楼 610 单元 邮编:100190 电话:+86-10 57601200 传真:+86-10 82862088 邮箱: 网站:欢迎关注“科睿唯安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