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生态环境厅:2023年吉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生态环境厅:2023年吉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8页).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2023年吉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吉林省生态环境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四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 2023 年吉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目 录 一、大气环境.2 二、水环境.6 三、自然生态环境.9 四、土壤和农村环境.10 五、声环境.10 六、辐射环境.12 七、气候与能源.14 一、美丽吉林建设迈出重大步伐.16 二、持续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17 三、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18 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19 五、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20 第一篇 综 述 第二篇
2、生态环境质量 第三篇 措施与行动 美丽吉林美丽吉林 美好生态美好生态 第一篇 综 述 2023 年,全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以及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吉林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的决策部署,按照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部署和要求,积极融入“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率先突破,美丽吉林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3、,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以坚定的决心、空前的力度、超常的举措全力应对异常气候条件等多重不利因素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巩固提升。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 9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6 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 26.5 微克/立方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3.5 微克/立方米;6 项污染物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地表水国考断面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达到 86.2,同比提升 4.4 个百分点,优于国家考核目标 1
4、0.1 个百分点,国考断面全面消除劣类水体。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农用地土壤环境良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 100。农村环境质量状况保持良好。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环境电磁辐射水平低于国家相应限值。生态质量状况连续 20 年保持良好。1第二篇 生态环境质量 一、大气环境 城市环境空气城市环境空气1 1 总体状况 全省 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以下简称 9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 92.4%(扣除沙尘异常天气影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6 个百分点,同比下降 1.0 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为 0.6%(扣除沙尘异常天气影响),同比上升 0
5、.2 个百分点。六项污染物 平均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3,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为 47 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4为 26.5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为 9 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为 22 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CO)平均浓度5为 1.0 毫克/立方米;臭氧(O3)平均浓度6为 133 微克/立方米。图 1 全省环境空气六项污染物平均浓度年际比较 1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修改单、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
6、行)(HJ 663-2013)。2全省 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州。3六项污染物浓度国家二级标准,详见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后文中提到的六项污染物浓度达标情况,均为与国家二级标准值进行比较。42023 年 PM2.5为国家考核反馈数据。5全省 CO 平均浓度为 9 个城市 CO 百分位浓度算术平均数。6全省 O3平均浓度为 9 个城市 O3百分位浓度算术平均数。0.00.30.60.91.21.50306090120150CO浓度(毫克立方米)微克立方米SO2NO2COO3PM10PM2.56.0%4.
7、4%10.0%9.9%持平 10.0%2022 年 2023 年 2城市名称 SO2 (g/m3)NO2 (g/m3)CO-95per (mg/m3)O3-8h-90per (g/m3)PM10 (g/m3)PM2.5 (g/m3)优良天数比例 (%)综合指数 长春市 9 29 0.9 132 53 32 89.3 3.58 吉林市 9 23 1.1 139 52 32 91.2 3.53 四平市 7 24 0.9 150 54 31 87.7 3.54 辽源市 12 22 1.2 150 46 30 88.8 3.51 通化市 14 24 1.2 131 41 22 98.1 3.17 白山
8、市 12 22 1.3 130 58 24 96.7 3.40 松原市 6 18 0.8 126 45 30 90.1 3.04 白城市 6 15 0.7 124 41 20 96.4 2.60 延边州 10 17 0.9 113 35 19 99.2 2.56 表 1 全省 9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7 全省 9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 2.563.58 之间,全省平均值为 3.21,同比上升 6.3%。图 2 全省及 9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年际比较 7 本公报中所有类别比例计算,均为某项目的数量除以总数,结果按照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817
9、0-2008)进行数值修约,故可能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类别的综合比例不等于各项类别比例加和的情况,也可能出现所有类别比例加和不等于 100%或同比变化百分比加和不等于 0 的情况,下同。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物年均浓度值采用经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审核后实况(参比)数据,颗粒物浓度扣除沙尘影响,下同。综合指数数值越大表示空气质量越差;本表中各城市优良天数比例扣除沙尘天气影响。0.01.02.03.04.0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州全省综合指数2022 年 2023 年 3细颗粒物(PM2.5)全省 9 个城市空气中 PM2.5年均浓度在 1932 微克/立方米之间,达标比例为 1
10、00%。图 3 全省 9 个城市 PM2.5年均浓度年际比较 可吸入颗粒物(PM10)全省 9 个城市空气中 PM10年均浓度在 3558 微克/立方米之间,达标比例为 100%。图 4 全省 9 个城市 PM10年均浓度年际比较 二氧化硫(SO2)全省 9 个城市空气中 SO2年均浓度在 614 微克/立方米之间,达标比例为 100%。图 5 全省 9 个城市 SO2年均浓度年际比较 10203040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州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值:35微克立方米3040506070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州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值:70微克
11、立方米0102030405060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州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值:60微克立方米2022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3 年 4 二氧化氮(NO2)全省 9 个城市空气中 NO2年均浓度在 1529 微克/立方米之间,达标比例为 100%。图 6 全省 9 个城市 NO2年均浓度年际比较 一氧化碳(CO)全省 9 个城市空气中 CO 年均浓度在 0.71.3 毫克/立方米之间,达标比例为 100%。图 7 全省 9 个城市 CO 年均浓度年际比较 臭氧(O3)全省 9 个城市空气中 O3年均浓度在 113150 微
12、克/立方米之间,达标比例为 100%。图 8 全省 9 个城市 O3年均浓度年际比较 10203040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州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值:40微克立方米0.01.02.03.04.0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州毫克立方米二级标准值:4毫克立方米100110120130140150160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州微克立方米二级标准值:160微克立方米2022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3 年 2022 年 2023 年 5酸酸 雨雨 全省无 pH 年均值小于 5.6 的区域,无酸雨城市。全省
13、监测降水的 15 个城市8pH 年均值范围为 5.817.51,平均值为 6.43,呈中性。全省酸雨频率平均为 0.6%,同比上升0.5 个百分点,与上年相比,全省降水情况相对稳定。二二、水环境水环境 地表水地表水9 总体状况10 全省 109 个国家考核断面,类水质断面 94 个,占 86.2%,同比上升 4.4 个百分点;类水质断面 13 个,占 11.9%,同比下降 2.6 个百分点;类水质断面 2 个,占 1.8%,同比持平;无劣类水质断面,同比下降 1.8 个百分点。图 9 全省 109 个国考断面水质类别比例年际比较 主要江河 全省 49 条江河 104 个国控河流断面,其中类水质
14、断面 92 个,占88.5%,类水质断面 10 个,占 9.6%,类水质断面 2 个,占 1.9%,无劣类水质断面。松花江水系 水质良好,保持稳定。监测的 62 个国控河流断面,类水质断面 52 个,占 83.9%,同比上升 1.6 个百分点;类水质断面 9 个,占 14.5%,同比下降1.6 个百分点;类水质断面 1 个,占 1.6%,同比持平;无劣类水质断面,同比持平。815 个城市包括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双辽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及延边州的延吉市、珲春市、和龙市、图们市、龙井市和敦化市。9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表
15、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 号。102023 年使用国家考核数据,2022 年使用评价数据。020406080100类类类类劣V类比例(%)0.6 个百分点 5.0 个 百分点 2.6个 百分点 持平1.8 个 百分点 2022 年 2023 年 6 7 个省界断面,1 个为类水质,6 个为水质。图们江水系 水质优,保持稳定。监测的 15 个国控河流断面,类水质断面 14个,占 93.3%,同比上升 0.4 个百分点;类水质断面 1 个,占 6.7%,同比下降 0.4 个百分点;无类、劣类水质断面,同比持平。鸭绿江水系 水质优,保持稳定。监测的 13 个国控河流断面,类水质断面
16、比例为 100%。其中,2 个省界断面,1 个为类水质,1 个为水质。辽河水系 水质优,同比有所好转。监测的 12 个国控河流断面,类水质断面 11 个,占 91.7%,同比上升 8.4 个百分点;类水质断面 1 个,占 8.3%,同比持平。其中,4 个省界断面,3 个为水质,1 个为类水质。绥芬河水系 水质良好,同比有所好转。监测的 2 个国控河流断面,其中,1 个为省界断面,均为类水质,同比上升 100 个百分点。水 系 断面水质类别比例 类 类 类 劣类 松花江 83.9%14.5%1.6%图们江 93.3%6.7%鸭绿江 100%辽 河 91.7%8.3%绥芬河 100%表 2 全省主
17、要江河国控监测断面水质状况 湖泊(水库)湖泊(水库)2023 年,全省共监测 15 个主要湖泊(水库)。水质情况 松花湖、新立城水库、石头口门水库、星星哨水库、红石水库、杨木水库、海龙水库、白山湖、五道水库等 9 个水库水质为类,水质状况良好;查干湖、月亮湖、莫莫格泡和向海水库11等 4 个水库水质为类,水质状况轻度污染;七一水库、波罗湖等 2 个水库水质为类,水质状况中度污染。112023 年,莫莫格和向海水库去除环境本底值评价。7图 10 全省主要湖泊(水库)水质类别年际比较 营养状态1212 松花湖、星星哨水库、红石水库、杨木水库、海龙水库、白山湖、五道水库等 7 个湖泊(水库)为中营养
18、,莫莫格泡、向海水库、新立城水库、石头口门水库、波罗湖、月亮湖等 6 个湖泊(水库)为轻度富营养,查干湖、七一水库等 2 个湖泊(水库)为中度富营养。图 11 全省主要湖泊(水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年际比较 12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 a、总磷、总氮、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01020304050607080七一水库查干湖波罗湖莫莫格泡月亮湖石头口门水库向海水库新立城水库星星哨水库五道水库松花湖杨木水库海龙水库红石水库白山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重度富营养 中度富营养 轻度富营养 中营养 2022 年 2023 年 松花湖查干湖莫莫格泡向海水库新立城水库石头口门水库七一水库红石水库杨木水
19、库海龙水库月亮湖五道水库波罗湖星星哨水库白山湖劣类类 类 类 类 类 水质类别 重度污染 中度污染 轻度污染 良好 优 2022 年 2023 年 8地下水地下水13 全省 9 个城市共设置 57 个地下水国家考核点位,其中,区域 42 个点位,污染风险监控(工业园区)5 个点位,饮用水源地 10 个点位。监测 56 个,其中,类水质 5 个,占 8.9%;类水质 15 个,占 26.8%;水质 21 个,占 37.5%;类水质 15 个,占 26.8%。点位类型 点位数量(个)水质类别比例 类 类 类 类 类 区域 42 4.8%19.0%42.9%33.3%污染风险监控(工业园区)5 20
20、.0%60.0%20.0%饮用水水源地 9 33.3%66.7%总 计 56 8.9%26.8%37.5%26.8%表 3 全省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监测状况饮用水水源地饮用水水源地1414监测的 1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延吉市)的在用饮用水水源断面(点位)年均值均达标(类水质标准)。三三、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 生态质量15 全省生态质量指数(EQI 值)为 66.99,生态质量评价为二类,生态质量保持良好。全省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生态结构较完整、生态功能较完善。草地生态16 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 67.06%,同比下降 5.09 个百分点;草地鲜草总产量 279 万吨,同比下降
21、 8%;样地平均鲜草产量 4.14 吨/公顷,同比下降 7%。湿地生态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17 个、国家湿地公园 23 个,省级以上重要湿地 37处,保护重要湿地面积 22.86 万公顷。其中,全省湿地植物种类共 112 科 253 属 613 种,13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十四五”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监测与评价方案(试行)环办监测202115 号。14饮用水水源地评价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15生态质量评价依据: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监测202
22、199 号,EQI70 为一类,55EQI70 为二类,40EQI55 为三类,30EQI40 为四类,EQI30 为五类。16草地、湿地、森林、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数据来自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9全省湿地野生动物共 27 目 56 科 295 种。森林生态 全省森林面积 839.98 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 11.10 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 110.9 亿立方米,人工林 19922.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 45.42%。生物多样性 全省现有陆生有脊椎动物 501 种,其中,兽类 85 种、鸟类 385 种、两栖类 14 种、爬行类 17 种。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36 种,其中国家一级
23、保护 36种、国家二级保护 100 种。已记录高等植物 2200 余种,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4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 1 种,国家二级保护 39 种。自然保护区 全省共有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 39 个,同比持平。其中国家级 22 个(面积 107.25 万公顷)、省级 17 个(面积 28.13 万公顷)。按类型可分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13 个,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14 个,野生动物类型 4 个,野生植物类型2 个,地质遗迹类型 5 个,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1 个。四四、土壤和土壤和农村环境农村环境 全省对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中 5 个土壤重点风险监控点开展监测,均未超风险管制值
24、17。全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覆盖省域范围内 84 个村庄,其中重点监测村庄 14 个,一般监测村庄 70 个。按村庄类型分为种植型村庄 56 个,养殖型村庄 1 个,生态型村庄 10个,旅游型村庄 9 个,工业型村庄 1 个,其他型村庄 7 个。全省农村环境状况指数18在63.396.7 之间,平均值为 89.63,整体良好。其中,24 个县区等级为优,占 48.0%;24 个县区等级为良,占 48.0%;2 个县区等级为一般,占 4%,无较差和差的县区。五五、声环境声环境 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1919 全省 9 个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间达标率为 92.7%,同比上升 3.
25、8 个百分点,夜间达标率为 76.8%,同比上升 9.1 个百分点。17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依据: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18 农村环境质量评价依据:农村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19声环境质量评价依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城市声环境常规监测(HJ 640-2012)。10图 12 全省及 9 个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达标率年际比较 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 全省 9 个城市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20平均等效声级在 50.857.1 分贝(A)之间,全省平均值为 54.0 分
26、贝(A),同比持平;夜间区域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在 42.251.3分贝(A)之间,全省平均值为 45.7 分贝(A)。图 13 全省及 9 个城市昼间区域声环境质量年际比较 20按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区域昼间平均等效声级50.0 分贝为好(一级),50.155.0 分贝为较好(二级),55.160.0 分贝为一般(三级),60.165.0 分贝为较差(四级),65.0 分贝为差(五级);区域夜间平均等效声级40.0 分贝为好(一级),40.145.0 分贝为较好(二级),45.150.0 分贝为一般(三级),50.155.0 分贝为较差(四级),55.0 分贝为差(五级)。48505
27、254565860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白城市松原市延吉市全省等效声级(分贝)三级二级一级020406080100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吉市吉林省达标率(%)2022 年 2023 年 2022 年(昼间)2023 年(昼间)全省 11 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 全省 9 个城市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21在 64.769.6 分贝(A)之间,全省平均值为 67.2 分贝(A),同比下降 0.3 分贝(A)
28、;夜间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 51.062.6 分贝(A),全省平均值为 57.5 分贝(A)。图 14 全省及 9 个城市昼间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年际比较 六六、辐射环境辐射环境 环环境电离辐射质量境电离辐射质量 2023 年,全省环境电离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环境辐射剂量率 全省各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环境 辐射剂量率自动监测年均值范围为 60.4nGy/h110.6nGy/h(未扣除宇宙射线响应值),环境 辐射剂量率累积监测年均值范围为 60.78nGy/h105.15nGy/h(未扣除宇宙射线响应值),与上年相比无明显变化,处于吉林省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空气中放射性核素浓
29、度 全省境内气溶胶和沉降物中 7Be、40K、210Pb、234Th、228Ac、137Cs、134Cs、131I 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其他 放射性核素均未检 21按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要求,城市昼间道路交通平均等效声级68.0 分贝为好(一级),68.170.0 分贝为较好(二级),70.172.0 分贝为一般(三级),72.174.0 分贝为较差(四级),74.0 分贝为差(五级);城市夜间道路交通平均等效声级58.0 分贝为好(一级),58.160.0 分贝为较好(二级),60.162.0 分贝为一般(三级),62.164.0 分贝为较差(四级),64.0 分贝为差(五级)。60
30、6264666870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白城市松原市延吉市全省平均等效声级(分贝)二级 一级 2022 年(昼间)2023 年(昼间)12出。空气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处于吉林省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空气中人工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未见异常。水体中放射性核素浓度 全省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等水系 4 个国控断面22水体中总 和总 活度浓度、天然放射性核素铀和钍浓度、镭-226 活度浓度未见异常,均处于当地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中总 和总 活度浓度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中规定的放射性指标指导值。地下水中总 和总 活度浓度、天然放射性核素
31、铀和钍浓度、镭-226 活度浓度均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 土壤样品中的铀-238、钍-232、镭-226、钾-40 活度浓度均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人工放射性核素铯-137 活度浓度未见异常。环境电磁环境电磁辐射质量辐射质量 吉林省典型城市环境中频率范围为 0.1MHz3000MHz 的电场强度监测结果范围为0.590.89W/cm2,低于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中规定的相应频率公众暴露控制限值。22国控断面包括大丰满、松林、圈河、两江村断面。13七七、气候与能源气候与能源 气候气候2323 全省年平均气温为6.8,较常年高1.1,较上年高0.9,各地年平均
32、气温为4.48.5。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669.2毫米,较常年多8.2%,同比下降18.7%,各地年降水量为424.7976.2毫米。全省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90小时,较常年少51小时,同比下降56小时,各地年日照时数为20093520小时。图 15 全省年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 16 全省年降水距平百分率分布(%)23气象数据来自吉林省气象局。14图 17 全省年日照时数距平分布(小时)能源能源2424 2023年,全省全口径发电量1117.8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2%。全社会用电量928.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2%。全省发电装机容量4265.77万千瓦,同比增长5.86%,其中,风
33、电装机1267.90万千瓦,同比增长10.95%;太阳能装机459.78万千瓦,同比增长18.92%。全省原油加工量954.69万吨,同比增长1.30%。全省天然气消费量37.4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0.80%。24能源数据来自吉林省能源局。15 第三篇 措施与行动 一一、美丽吉林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美丽吉林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高站位全面统筹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美丽吉林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查干湖五周年之际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以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标准要求,部署和推进美丽吉林建设。编制实施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重点任务措施清单,以谋划推进美丽吉林建设为纲领,全面加强
34、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生态强省建设提档升级。高标准谋划设计 省委、省政府高标准编制美丽吉林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立足吉林“山水林田湖草冰雪天”的独特性、至高性、唯一性,生动描绘“白山松水、焕美吉林”的“吉美”画卷,提出了美丽吉林建设“四大战略”定位,着力推进“六大样板”建设,一体推进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和美丽校园、美丽社区、美丽工厂等美丽细胞建设,全力争当美丽中国先行区。高规格合作推进 省政府与生态环境部签订了推进美丽吉林建设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合作框架协议,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吉林实践”作为重点,以部省联动、合作共建方式开展战略合作。围绕吉林省美丽城市、美丽乡村、
35、美丽河湖以及生态社区建设,打造北方季节性缺水流域治理典范、大气环境治理典范和土壤环境保护样板等重要举措深入合作、互惠共赢,精心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吉林篇章。16 二二、持续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持续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大气污染防治 印发实施 吉林省落实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 实施方案,坚持以“控源减排”为抓手,点面结合、标本兼治,统筹推进燃煤源、工业源、移动源和秸秆焚烧源污染防治。深入实施秸秆全域禁烧,创新开展秸秆残茬去除“小切口”改革,科学处置秸秆残茬。推动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全省累计完成 71 个钢铁行业超低排放重点项目,64 台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引导水泥、焦化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
36、。深化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完成 1089 个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问题整改。加强在用移动源监管,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规范机动车检验机构管理,降低机动车尾气污染。有序开展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联网,长春市完成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县级及以上城市完成声环境功能区划定,地级城市开展声环境功能区评估。水污染防治 严格实行“四个第一时间”水质管控机制,紧盯全省水质波动较大的42 个断面,强化监测、会商、预警、督办等措施,“一河一策”“一断面一策”精准治理。全省 109 个国考断面中,18 个断面水质类别同比提升,47 个断面水质类别优于国家考核目标。“两河一湖”治理成效巩固提升。饮
37、用水水源地建设不断加强,全省 524处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已划定保护区 513 处,完成率 98%。圆满完成排污口复核复查,累计排查各类排口 5836 个。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专项督导帮扶,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 60%以上。土壤污染防治 加强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企业污染源头防控,对农用地周边 78家涉镉等重金属企业开展排查整治,对 172 座矿山排污、废渣堆存以及历史遗留矿渣等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持续加强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源头管控,严防新增土壤污染。强17 化重点建设用地管理,与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十四五”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指标核算相关工作的通知,开展用途变更
38、为“一住两公”地块的信息筛查统计、现状调查、联合评审,对 126 个地块土壤污染现状调查报告进行审核,确定达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后方可进入开发利用程序。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监督检查,加强从业单位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吉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 年)。完成 471 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 27.7%,超额完成“十四五”考核目标。落实全省民生实事,组织开展 103 处疑似农村黑臭水体点位枯水期、丰水期核查,对问题点位全部进行整治,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国家年度目标。无废城市建设 全域推进“无废城
39、市”建设,印发实施吉林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编制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金融支持手册。出台全国首个省级“无废城市”成效评估办法以及省级“无废细胞”建设指南,建设各类“无废细胞”226 个,打造“无废细胞”示范单位 20 个。长春市牵头签订东北四市“无废城市”共建战略合作协议。吉林市率先发布市级“无废细胞”建设实施方案,2023 年累计完成各类“无废细胞”127 个,数量居全省首位。三三、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提升自然生态功能 出台 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办法(试行)。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加快推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问题整改和销号,国家
40、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整改率 98.31。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获评“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18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启动修订吉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外来物种入侵普查。制定实施东北虎等濒危物种专项保护实施方案。开展“2023 清风”“清山清套”等行动。推进生态示范创建 靖宇县、珲春市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白山市中部生态经济区获得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全省已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11个、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41、6 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2 个、省级生态县 32 个、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9 个。守好环境安全底线 修订吉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完成 27 条重点河流(河段)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应急响应方案编制。深入开展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督导帮扶工作,完成 47 家重大环境风险源单位预案备案工作。实战化开展浑江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联动演练。持续开展核与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不断完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体系,圆满完成东北边境地区辐射环境应急专项拉练。全省连续 13 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四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扎实开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双强化
42、”行动。组织开展碳排放报告核查,核定发放配额 1.54 亿吨,全省配额盈余 318 万吨。全省 46 家纳入全国碳市场第二履约周期管理的企业共清缴配额 1.51 亿吨,全省履约率 100%,纳管企业碳排放量同比下降 573 万吨。2023 年,我省碳强度 1.00 吨/万元,同比下降 3.18%,三年累计下降 16.71%。出台关于加快推行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若干举措吉林省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实施细则(试行)吉林省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要点等规范性指导性文件,编制了省级和 11 个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完成“十四五”全省应对气候19 变化规划中期评估。印发吉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
43、方案,提出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长春市、延边州成功入选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吉林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埋存与提高采收率技术,长白山华美胜地净零碳园区获选国家 2023 年绿色低碳系列典型。五五、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扎实推进环保督察 充分运用“五化”闭环工作法,统筹推进历次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和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办理,继续开展第二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推动地方和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 163 项问题,完成整改 149 项,剩余 14 项长期整改任务均按序时推进,交办的 189
44、20 个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已销号 18886 个,结案销号率 99.82。两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反馈的 737 项任务,已完成或基本完成 702 项,交办的 11522 个群众投诉举报案件,已销号 11480 个,结案销号率99.64%。法治保障坚强有力 起草松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修订 吉林省排污许可管理办法。出台 关于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研究制定 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若干措施。制定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推进依法治污、依法保护和依法行政中的作用,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和有力法治保障。有效提升监测水平 制定并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
45、划,以服务“三大战役”需求为目标导向,着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水平,打造涵盖环境质量全要素,覆盖全部排污许可发证行业和重点管理企业,并不断探索向光化学、20 农业面源、新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生态质量等领域拓宽监测网络。出台吉林省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办法,全面提升监测数据质量,持续提高监测数据公信力和权威性。举办全省第四届生态环境监测专业大比武,提升监测队伍人员能力。系统推进环境执法 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效能,压茬开展春季清河、夏季攻势、秋冬会战等综合执法行动和十大专项执法,持续推进“两打”专项行动,举办全省首次执法技能比武活动。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46、,规范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全省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 668 件,罚款金额5,181 万元,同比上升 73%。办理涉“两打”案件 64 件,同比增长 300%,其中,刑事立案 19 件,罚款 1277.57 万元。办理社会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案件 25 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调查 2 起,罚款 273.97 万元。全省生态环境信访投诉办结率 99.6%。绿色氛围日趋浓厚 持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召开新闻发布会 6 次,办理信息公开申请 70 件。实时公开空气自动监测数据,每月发布环境空气、地表水及饮用水源地等环境质量状况,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举办“全国生态日”宣传活动,“六五环境日”省级主场活动,“吉林好人最美基层环保人”先进典型评选活动。连续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社区大讲堂”以及“大美吉林生态行”大型主题采访。出台吉林省贯彻落实“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的若干措施。在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开展“环境与未来”公益研学等活动。与中国环境报社签订框架协议,在省级及以上主流媒体刊发稿件 485 篇,引导公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2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2023年吉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审议稿)吉林省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