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 慧博智能投研 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深度:深度:概念内涵、市场现状、支概念内涵、市场现状、支持政策与持政策与市场机遇市场机遇深度梳理深度梳理 当前,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经济的高频词汇,市场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讨论层出不绝。所谓新质生产力,是融合国际社会大背景、国内发展阶段和生产力表现形式等方面,积极适应时代变化的产物。从国际社会大背景来看,逆全球化趋势显现,保护主义卷土重来,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持续施加技术封锁和贸易摩擦,国际形势相对严峻。从国内发展阶段来看,一方面,2023 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
2、之年,我国已走到了民族复兴的关键时间节点,国家实力迈上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传统增长动能乏力,由此带来的部分结构性矛盾显现,宏观经济正处于增长动能切换的窗口期,亟需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从生产力表现形式来看,新的物质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条件下形成,关键性技术突破成为生产力增长的重要源泉。以下我们以“新质生产力”为研究对象,为大家深刻剖析新质生产力相关问题。新质生产力在当前市场呈现怎样的发展现状?其概念及蕴含的丰富内涵有哪些?它的出现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时代浪潮推动下的新质生产力有哪些实践路径?其关键要素有哪些?我国对于新质生产力,有哪些支持政策?以及数字经济对于新质生产力将
3、起到哪些作用?新质生产力在新时期将释放哪些市场机遇?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目录目录 一、概念及内涵.1 二、市场现状.5 三、时代背景.9 四、实践路径.13 五、关键要素.14 六、具体支持政策.15 七、数字经济引领新质生产力.21 八、市场机遇.24 九、参考资料.27 一、概念及内涵一、概念及内涵 1、技术突破、要素创新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技术突破、要素创新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定义定义: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
4、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2/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二是用好新型生产工具;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新技术与产业的外延新技术与产业的外延:在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中,注重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脑机接口、卫星互联网、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新结合。2、新质生产力重大历史意义是新质生产力重大历史意义是“告别传统的曾经,奔赴新质的未来告别传统的曾经,奔赴新质的未来”人类社会发展历经四次科技革命,跨越
5、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来到“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新质生产力时代。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颠覆性创新驱动、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高等特点,是以智能技术和绿色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引致的生产力跃迁。3、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两大内容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两大内容 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
6、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OX1W1XBZTUEYTVaQdNbRoMnNpNtPeRpPmOlOmOsM8OqRmMNZsRrQuOqNsR 3/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新质生产力主要包括了战略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这两大内容。具体来看,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最新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未来产
7、业未来产业:1 月 29 日,7 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要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4/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4、新质生产力积聚动能有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积聚动能有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长期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则有望释放经济内生潜能,数据与技术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将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生产力迭代或将迎来变革。技术突破创“新”与产业升级增“质”将共同塑造新质生产力,有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新质
8、生产力之新质生产力之“新新”在于技术突破创新在于技术突破创新。一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发挥创新在全面振兴产业中的关键作用。“创新是第一动力”,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至关重要。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作用,夯实未来发展的技术基础,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将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二是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关键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新产业、新技术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培育新产业是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结合前沿理论方向与核心技术攻关,共同赋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互促互进,共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三是以改革开放再出发为机遇
9、加快新质生产力迭代,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引进、吸收和应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分享知识、技术和资源,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现对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跟跑者”向“领跑者”的突破,对外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构建更加和谐、繁荣的国际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新质生产力之新质生产力之“质质”在于产业升级增质在于产业升级增质。新质生产力催生着中国产业的升级转型和全面变革,这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改变,更是对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和优化。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产业现代化的关键要素。通过引入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企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显著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10、,助于整体产业的升级。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应用也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成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正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和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服务业高增值化的重要推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涌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技术等多种领域的进步,为服务业带来了丰富的发展机遇。通过引入创新技术、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各行各业对高技术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助力服务业实现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转变。不仅如此,数字技术发展作为新一轮科学范式的重要发展方向,将赋能新质生产力助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预计中国数字经济占 GDP
11、的比重有望在 2027 年达 5/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到 60%左右,预测规模为 15.7 万亿美元。AI、大语言模型等技术已经推动了多个领域产业升级,例如智能制造、医疗保健、金融服务和文本处理。中国 AI 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增长,目前该领域企业数量已经超过 4400 家,智能晶片、开发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通过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加速,旨在快速培育并壮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优势,将深入推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二、市场现状二、市场现状 1、新质生产力发展需与活跃资本市场配新质生产
12、力发展需与活跃资本市场配合合 当前我国融资结构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为主当前我国融资结构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为主。而 2000 年前后,随着资本的逐渐积累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我国要素禀赋优势开始转向资本密集型行业。我国加入 WTO 和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两大因素催化下,以重工业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在我国产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首先,1998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全面结束住房实物分配,2003 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开启了房地产市场化的进程。城镇住房制度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国内居民住房需求快速释放,我国房地产市场
13、进入黄金发展期,拉动钢铁、铝材、水泥等原材料工业迅猛发展。另外,2001 年加入 WTO 加速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我国产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使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问题得以缓解,包括重化工业在内的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开始从纺服、食品等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向原材料、机械设备等资本密集型重工业转变,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 2000 年的 60%上升至 2011 年的 72%。可见,过去我国的发展模式以投资为主要驱动力,传统工业和地产业是主导产业,这些产业的企业发展往往依赖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造成了我国企业融资结构长期以间接融资(信贷和非标)为主导,社融存量
14、中银行贷款占比长期超过 60%,股权占比不到 5%。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直接融资配合,活跃资本市场意义重大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直接融资配合,活跃资本市场意义重大。我国宏观经济背景正处在由大到强的阶段,未来需要通过积极培育高科技含量的战略新兴产业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产业 6/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结构转型和升级,持续地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由于战略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具备轻资产、高研发、盈利和现金流不稳定的特质,所以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明显的信贷约束,更多通过股权融资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在硬科技的区域分布和股市占比-2
15、0231128中梳理了 A 股的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可以发现这些公司研发投入力度明显更高,且长期贷款比重较低。截至 23Q3,战略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 5.3%,明显高于全部 A 股的 2.0%。从 A 股上市公司长期借款占比来看,2018-2022 年战略新兴产业长期借款占资产总额比重的均值仅为 1.34%、明显低于全部 A 股(非金融)的10.2%。因此,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转变融资结构,而从国际对比的视角来看,当前中国直接融资的比重尚且较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社融存量衡量,2022 年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美国非金融企业融资结构中的占比达 66%,而我国仅为 17%
16、,其中股市融资仅占 4%。借鉴美国 1980-2000 年间,直接融资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经验,未来需加快实现融资结构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变,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直接融资的配合离不开活跃的资本市场,应从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联动等方面出发活跃资本市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科创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2、我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条件逐步具备我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条件逐步具备 我国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已具备基础我国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已具备基础
17、。正如在前文提出的,过去我国依靠劳动力、资本要素密集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加快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创新,而借鉴我国和美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科技创新有赖于技术发展、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政策支持,当前我国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已具备一定基础。技术发展方面,我国科创能力明显提升技术发展方面,我国科创能力明显提升。根据 WIPO,2022 年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超过法国,位于全球第 11 位,与 2012 年相比一共跃升了 23 位。其中我国知识和技术产出排名位列全球第六,已经高于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18、。当前我国专利与科研成果规模也有显著提升。截至 2021 年,我国高技术企业有效发明专利约 53 万件,且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2011-2021 年十年间复合增速达到 23%。从 ESI 论文数量来看,2011/01-2021/09 我国发表 ESI 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二,高达 346 万篇,仅次于美国的 437 万篇。人力资本积累方面,我国工程师红利正在取代人口红利人力资本积累方面,我国工程师红利正在取代人口红利。教育部预计 2023 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数为1158 万人,若以 2020 年比例(STEM 专业毕业生占比 62%)推算,STEM 专业(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相关专业)毕
19、业生数将超过 700 万,工程师红利对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将逐渐显现。根据光明理论网、经济日报援引软科发布的2022 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在排名的 22 个工学领域学科中,7/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我国内地高校在其中 14 个学科排名第一,而工科教育水平是工程师人才培育的基础,我国的工程师红利将得以不断强化。政策支持方面,我国已经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政策支持方面,我国已经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023
20、年 3 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出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强化中央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并划转了科技部的管理类职责,更加重视基础研究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综合以上,我国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发展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条件逐渐具备,正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科创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驱动力量。3、硬科技是新质生产力核心,硬科技是新质生产力核心,已逐步已逐步被国家提升至战略层面重点部署被国家提升至战略层面重点部署 加速硬科技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加速硬科技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硬科技是一种基
21、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之上,具有较高技术门槛和明确应用场景,难以被复制和模仿,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代表性领域共包含光电芯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八大新兴科技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一方面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六大产业和硬科技的概念不谋而合;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在 6G 网络、可控核聚变、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赢得发展主动
22、权,从而以硬科技创新带动新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硬科技已逐步被国家提升至战略层面重点部署硬科技已逐步被国家提升至战略层面重点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硬科技领域的深入发展起到了提纲掣领的作用。2022 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等机构多次围绕硬科技相关领域出台重要政策,为促进硬科技进一步深化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加速布局产生了重要提振效果。2022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印发文件,在 8 个区域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 10 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至此全国
23、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长期来看有望通过数字基建领域深化硬科技的发展进程。2023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组建国家数据局,长期来看有望显著增强党中央对国家战略科技事业的统筹协调能力。8/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加速硬科技发展已迫在眉睫加速硬科技发展已迫在眉睫。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方面,部分发达国家加大对于中国的技术封锁。近期以美国为首的欧美西方国家针对中国的高端科技实施高压封锁手段,2023 年 1 月,荷兰和日本加入美国对华进行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同
24、时当年 10 月美国商务部以涉俄为由,宣布将部分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并发布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最终规则,海外的封锁打压或对我国硬科技领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2023Q2 中国大陆智能手机芯片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仅占 15%。另一方面,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进步周期正在启动。近年来全球各经济体对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日趋提高,中国研发支出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虽仍处较低水平,但也在稳步推进,美国研发支出占其国内 GDP 的比重自 2015 年 2.8%逐步上升至 2021 年的 3.5%(下同)、日本(3.2%,3.3%)、德国(2.9%,3.1%)、英国(2.3%,2.9%)、中国(2.1%,2
25、.4%)。从内部环境来看,传统要素驱动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我国老龄化正在逐步加剧,据联合国人口署测算,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在 2000 年首次达到 10%,符合国际通行划分标准下的老龄化社会特征,同时在 2030 年,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预计将超 25%,人口红利的加速消退或将致使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难以维系。此外,中国已在硬科技制造领域积累了一定优势,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并且处在上升阶段,中国机械设备制造综合显示比较优势指数自 2000 年的 0.58 持续上升至2021 年的 1.8,未来伴随中国在硬科技制造领域继续有所突破,或将有望开启产业结构升级,打造经
26、济增长新动力。4、我国新质生产力正在快速发展我国新质生产力正在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科创能力明显提升,工程师红利也正在取代人口红利,政策方面也已经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条件已逐步具备。部分新兴领域已获得了可观进步,例如,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逐渐占据领跑地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也正处于逐渐成长的阶段。其中,政策支持叠加技术进步推动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关键领域国产替代正提速,同时半导体周期回升叠加 AI 浪潮演绎也将进一步加速信息技术产业成长,成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主阵地。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
27、在逐渐增强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逐渐增强。从经济占比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 GDP 比重从 2014年的 7.6%上升至 2022 年的 13%以上,同时根据“十四五规划”中的目标,预计 25 年我国战略性新兴行业占 GDP 比重将上升至 17%。从工业生产来看,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从 2012 年的 9.4%逐渐上升至 2022 年的 15.5%,生产结构逐渐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从出口来看从出口来看,优势新兴产业成为支撑我国出口的新动能。2023 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共出口 1.06 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高达 29
28、.9%。此外,船舶、家用电器的出口分别增长 35.4%和 9.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海势头强劲,根据腾讯网、汽车 9/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纵横网援引 Clean Technica,2023 年比亚迪在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占据了 21.0%的市场份额,连续 2 年位列全球第一。2023 年我国汽车整车出口 491 万辆,同比增长 57.9%,首次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 120.3 万辆,同比增长 77.6%,是汽车出口强有力的引擎。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未来新质生产力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未来新质生产力将
29、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将发挥更核心的带动作用发挥更核心的带动作用。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发展思路下,越来越多的政策也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持。例如,货币政策或将加强对科技贷款的支持,拓宽新兴战略性产业中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财政政策则可与产业政策配合,为重点领域提供减税降费、财政补贴、资金支持政策优惠。三三、时代背景、时代背景 1、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蕴含着生产力从,蕴含着生产力从量变到的质变的飞跃量变到的质变的飞跃 生产力是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体现着人们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即
30、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发展生产要素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发展生产要素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更新原有的生产要素,如更新生产工具和原材料;二是加入和发展新的生产要素。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萨伊等西方主流经济学将资本、劳动和土地确定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最初三要素。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以蒸汽机车、电力技术、原子能技术为代表的三次工业革命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生产力结构,导致科学、管理、人力资本从基本生产要素中独立出来,发展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
31、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在资本、土地、劳动等基本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仅仅依靠科技进步,产量就可以大幅增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高达 80%左右。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他反复讲科学是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 10/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进入 21 世纪,以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智能化催生了数字经
32、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毋庸置疑,信息网络和数据必然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并在生产力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更新和发展为标志,蕴含着生产力从量变到的质变的飞跃。2、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变,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育新质生产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育新质生产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变,需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增长新动能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亟待转变,需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增长新动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
33、集型的升级。而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资本驱动模式则难以继续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的资本投入必然会面临资本回报率回落、边际产出下降、产能过剩等问题,使得同样规模的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削弱。2008 年以来,我国资本回报率中枢出现明显的回落。2010 年之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中枢也逐渐下滑。2009-2019年 GDP 增速中枢由 2000-08 年的 10.5%回落至 7.8%,2020-2023 年则进一步回落至 4.8%。经济增速的放缓反映出依靠资本投入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或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
34、展的关键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成本上升和效率下降的情况下,我国依靠劳动力与资本投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增长要实现高质量增长,需要从传统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这一时期,总书记强调的“新质生产力”或是支撑经济增长最可靠的保障。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有所不同,其摆脱了大量资源的投入,更加强调了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这六大产业;未来产业主要包括 6G 网络、可控核聚变、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等
35、。通过积极培育高科技含量的战略新兴产业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也能持续地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近年来我国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在经济中占比正逐渐上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占 GDP 比重从 2014 年的 7.6%上升至 2022 年的 13%以上,同时根据“十四五规划”中的目标,预计 25 年我国战略性新兴行业占 GDP 比重将上升至 17%。11/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传统要素投入驱动
36、模式难以长期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传统要素投入驱动模式难以长期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也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升级。从 1978 年改革开放到 2000 年左右的第一个“二十年”期间,我国工业发展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当时我国资本与技术相对稀缺而劳动力较为充裕,人口结构较为年轻,15-64 岁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此外,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1980 年制造业就业人员平均年工资仅为 750 元左右。因此,以纺织服装、制鞋、家具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从生产角度来看,1978 年到 1997 年,劳动密
37、集型轻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 43%上升到 49%。从贸易的角度来看,20 世纪 90 年代,劳动密集行业产品占我国工业品出口的比例一度达到 60%以上。在在 2000 年至今的第二个年至今的第二个“二十年二十年”期间,我国要素禀赋优势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行业期间,我国要素禀赋优势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行业。随着资本的逐渐积累以及劳动力成本的提升,纺织、制鞋业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RCA)明显回落,而以机械电子为代表的重工业比较优势持续提升。为了支持重工业的发展,我国采取利率管制等政策将利率水平维持在低位,以满足重工业较高的资本投入需求,这使得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利率水平明显低于经
38、济增速。而较低的利率水平也得以支撑我国投资率长期保持在相对高位,尤其在 2009 年后我国投资率进一步上行至 45%,而同期美日韩投资率仅在 30%左右。在这一时期,重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的资本投入成为了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2004 年,我国出口中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已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2008 年以来,固定资本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稳定在 50%以上。展望未来,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展望未来,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二十年二十年”期间,我国产业结构需要继续转型升级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期间,我国产业结构需要继续转型升级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动能。从国际经验来看,科技创新推动的产
39、业结构升级是发展中国家跨越从国际经验来看,科技创新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的关键。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 12/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这一阶段,海外国家从中等收入跨越至高收入国家的转型经验,或能为我国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在 1960 年到 2008 年间,全球 101 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仅有 13个国家和地区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如欧洲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亚洲的日本、新
40、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其他大多数经济体则出现了经济停滞或倒退的现象。对于实现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跨越的国家而言,科技创新所带来的产业升级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或是其成功的关键。亚投行其工作论文中指出,与低收入国家相比,中高收入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具体来看,韩国和日本在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均成功培育了半导体、汽车、通讯等新兴高科技产业;中国台湾也在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迅速崛起为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中心。从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可以看出,1990 年以来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与地区,如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其高新技术产业占制造业比重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部分
41、尚未实现向高收入门槛跨越的国家,过去三十年其产业结构未出现明显改变。美国也曾依靠科技创新摆脱了美国也曾依靠科技创新摆脱了 1970 年代的滞胀困境年代的滞胀困境。在国内经济疲弱以及国际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美国在 1980-2000 年出台了包括宏观、产业、金融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支持科技创新,最终在信息技术产业中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1995-1999 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9.7%,其中电脑及电子产品行业劳动生产率上涨幅度最大。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下,美国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技术驱动。1988-1990 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 16%左右
42、,而到 2001-2005 年时期已明显提高至 64%。美国 GDP 年均增速也在 1980 年之后逐步回升。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根据上文分析也可以看出,在成本上升和效率下降的情况下,依靠劳动力与资本投入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增长要实现高质量增长,需要从传统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在这一时期,总书记强调的“新质生产力”或是支撑经济增长最可靠的保障。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有所不同,其摆脱了大量资源的投入,更加强调了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
43、。通过积极培育高科技含量的战略新兴产业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实现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也能持续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动力。13/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四、实践路径四、实践路径 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一个系统的经济和社会工程,需要努力打造善于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新型生产工具,打破先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通过创新驱动新产业成长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是关键技术创新是关键。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科
44、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人才大胆创新,为科技创新积蓄第一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完善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能力,构建国家创新能力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营造勇于创新、擅于创新的良好环境,继续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
45、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落实,要强化科技创新政策与财税、金融、人才等方面政策的衔接协同。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创新发展生态。制度创新是保障制度创新是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协调,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适应高质量发展和经济活动数字化进程的需要,激活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优质生产要素的活力,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着力破除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加快建
46、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包容审慎监管,鼓励创新探索,让企业敢闯敢试。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高国有企业治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力军作用,更大力度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和能源资源安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一视同仁,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开放创新是前提开放创新是前提。要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
47、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联动效应。要更高质量“引进来”,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汇聚全球创新要素。大力吸引外资企业来我国设立研发中心,支持外企引进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新兴领域,进一步激发外资企业在华创新活力。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强化重点外资项目服务。同时,要更高水平“走出去”同时,要更高水平“走出去”。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出口。鼓励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在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增强企业全球资源整合配置能力,以多元化布局、国际
48、化发展,提升产业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推进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网络建设,构建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14/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五五、关键要素、关键要素 生产力即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新时代背景下,劳动者、生产资料及其相对应的生产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从以下三个方向着手:一是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二是掌握和用好新型生产工具,三是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1、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 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需要打造新型劳动
49、者团队。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够驱动科技创新、创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型人才,二是能够与时俱进,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打造新型劳动队伍,重点从以下两点着手:首先,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力度,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型人才首先,加大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力度,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培养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型人才。基础学科人才是基础研究的核心。引导全社会尊重基础学科、重视基础研究,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构建全方位基础学科教育体系,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其次,针对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新产业、新业态,培养一批能够熟
50、练应用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其次,针对新质生产力对应的新产业、新业态,培养一批能够熟练应用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伴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新的产业和新的业态不断迭代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将蓬勃发展。产业结构的变迁需要人才结构与之匹配,应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2、掌握和用好新型生产工具掌握和用好新型生产工具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掌握和用好新型生产工具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其中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重中之重。制度层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
51、度层面,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鼓励科技创新;持续实施“专精特新”计划,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强化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技术层面,要补短板、锻长板,重视通用技术技术层面,要补短板、锻长板,重视通用技术。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攻克“卡脖子”难题;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瓶颈短板;巩固提升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持续增强高铁、新能源、通信设备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全产业链优势。产业层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
52、系为新型生产工具发产业层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新型生产工具发挥作用提挥作用提供更大舞台供更大舞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激励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实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3、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匹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匹配。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
53、制,保障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通。15/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首先,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使得科技创新的收益最大化,有助于新质生产力的推广和应用。例如,破除地方保护,降低综合物流成本,统一数据要素标准,建设全国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等。其次,打通束缚要素流通的堵点卡点,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等。第三,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给予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回报。第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让全球共同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共享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福利提升。六六、具体具体支持政策支持政策 1、货
54、币金融政策货币金融政策 近几年,重大会议及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强化货币、金融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近几年,重大会议及金融监管部门持续强化货币、金融政策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2021 年 12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别强调“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以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金融监管部门也持续强化政策落地见效:2021 年 3 月,央行召开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强调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的支持,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增加高新技术制造业信贷投放。2023 年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强化年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
55、导向进一步强化。2023 年 7 月 24 日,政治局会议强调“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科技创新”居于首位,体现政策基调的强化。货币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政策主要涉及加强顶层设计、支持科技贷款、拓宽融资渠道、推广跨境融资和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五个方面。(1)我国科创金融制度和市场体系持续健全我国科创金融制度和市场体系持续健全 金融管理部门加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框架,优化市场机制、丰富金融支持工
56、具,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包括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创业投资、保险和融资担保等在内,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2)推动科技型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速推动科技型企业贷款保持较快增速 首先,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2022 年 4 月、9 月,央行先后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截至 2023 年三季度末余额分别为 3456、1672 亿元,较 2022 年末分别增加 1456、863 亿元。其中,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科技创新企业,该资金也能够起到一定杠杆作用,央行在 2023 年
57、8 月新闻发布会上披露,截至 2023 年 6 月末,科技创新再贷款余额 3200 亿元,撬动金融机构发放科技型企业贷款约 1.75 万亿元。16/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其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服务科技创新的专营组织架构、专门风控制度、专业产品体系、专项考核机制,推动信贷资源向科创领域倾斜。从商业银行的实践看,设立了多种创新型信贷产品,例如:技术提升支持贷款、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购置贷款、科创贷等。截至 2023 年末,我国“专精特新”、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是 18.6%和 21.9%。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 31.9%,
5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到 34%,均显著高于 10.6%的全部贷款增速。(3)资本市场创新制度及产品助力新质生产力资本市场创新制度及产品助力新质生产力 17/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设立科创板、北交所,深化新三板改革。推出科创票据、科创公司债等债券产品,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根据 wind 数据,截至 2024 年 1 月 26 日,我国科创公司债余额约 5042 亿元,科创票据余额约 2990 亿元,合计约 8032 亿元。(4)推动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便利推动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便利 部分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由于自身净资
59、产小而面临无法获得更多跨境融资等难题,为此,从 2018 年起,国家外汇局持续加强和完善面向科技创新的外汇政策供给,出台针对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的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允许其在一定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大幅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外,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外汇管理试点,鼓励和引导外资通过私募股权基金参与投资境内科技型企业。优化跨国公司跨境资金的集中化便利政策,帮助科技型企业提高资金应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2023 年 12 月,外管局发布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从主体范围、试点地区、试点额度等方面升级了科技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一是在以往高新技术、“专精特
60、新”企业的基础上,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试点主体,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二是政策覆盖范围从此前的 17 个省(市)扩展至全国;三是将此前 17 个省(市)的便利化额度提高至等值 1000万美元,其余地区的便利化额度暂定为等值 500 万美元,便利高新技术、“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跨境融资,同时防范企业债务风险。(5)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稳步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稳步推进 截至目前,我国已在北京、上海、济南等 7 地设立了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有利于助力科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助力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相关政策包括提高科创企业获贷率;支持科创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数字赋
61、能,引领科创金融技术突破等。2、财政政策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积极配合产业政策及科技政策发展,主财政政策积极配合产业政策及科技政策发展,主要从项目资金、财政贴息、减税降费等方向给予支持要从项目资金、财政贴息、减税降费等方向给予支持。二十大后财政政策基调重点强调协同发力,2023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明确要求“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产业政策驱动经济结构转型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线,但转型过程中可能面临财政收入不足、货币政策宽信用体量不够、经济增速承压
62、等问题,核心解决之道在于财政货币的有效配合,未来将逐步形成产业政策驱动财政、货币协同发力的政策格局。由此来看,财政政策将重点围绕产业及科技政策发力,主要通过一般公共预算、专项债资金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财政贴息配合信用扩张,以及结构性减税降费促进产业政策积极落地。18/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一般公共预算及专项债资金加强对科创领域的支持力度一般公共预算及专项债资金加强对科创领域的支持力度。财政资金积极发力促进科创事业发展,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角度来看,与科创发展相关度极高的科学技术、教育及文体传媒领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近 25%,其中教
63、育支出对基础创新、产学研转换等提供重要支撑作用,文体传媒则对创新科普、科创宣传等有所帮助。此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2023 年新增新能源基建及新型基础设施项目,2022 年 10 月 13 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申报 2023 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的通知,明确 2023 年专项债投向扩大到 11 个领域,增加新能源项目和新型基础设施 2 个领域,其中新能源项目并入能源项目大类。财政贴息也是重要财政工具财政贴息也是重要财政工具。近年来我国加大了财政贴息对特定领域的支持力度。2022 年 5 月起,先后对教育、民族贸易及特需商品、初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高校医院等进
64、行贴息支出;2023 年 9 月则推出创业担保贷款,对贷款实际利率的 50%利息进行财政贴息。财政贴息有助于降低特定领域的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也是重要支撑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也是重要支撑。2023 年 8 月起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积极出台,重点在于降低科技制造业、高技术企业、中小微及个体工商户、出口和跨境电商等企业经营压力,促进企业积极参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先后出台了对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正常测、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设备器具扣除有关所得税政策、研发机构采购设备增值税减免政策、创业创新有关的税收政策等等,预计 2024年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进一步加
65、大对科创、绿色、数字等领域的支持。3、产业政策产业政策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主要内容包括打造产业集群发展、产业标准化、产业项目揭榜挂帅攻关等内容。19/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对于产业政策的下一步政策走势方面,具体政策支持方式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科技创新层面延续加强基础研究,优化科研激励机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侧重于培育产业整体发展壮大,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扩大市场规模,如提供税费减免等产业政策。未来产业侧重于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落实一批重大技术项目揭榜挂帅攻关,加强政府引导基金、VC/PE 基金等金
66、融资源的支持作用,疏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4、地方政、地方政策策 20/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当前,共有 26 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在相对靠前的位置重点提及了“新质生产力”,从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来看,“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行业广泛,但关键还是创新和技术突破。可见当前经济政策优先级高的依然是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不走老路”、“不搞强刺激”的政策定力很强。21/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七七、数字经济引领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引领新质生产力 1、数字经济有助于缓解中国经济的三项突出问题
67、数字经济有助于缓解中国经济的三项突出问题 2023 年 12 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2024 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首位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其中数字经济又排列首位,强调“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广泛应用数智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对比最近 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对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逐年在上升。其原因在于,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长动能切换、结构调整阵痛时期。要维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有三项突出矛盾亟待解决。一是谁来弥补房地产行业加速调整形成的一是谁来弥补房地产行业加速调整形成的“缺口缺口”?2021 年以来房地产行业转型加速。2
68、022 年中国总人口出现首次下降,城镇化进程明显放缓。2023 年 7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指出“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当前,房地产供需、居民预期、开发商行为等都已发生彻底改变,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房地产持续下行趋势已然确定,需要寻找新动能来弥补经济增长缺口。二是服务业比重上升与生产效率提升过慢形成二是服务业比重上升与生产效率提升过慢形成“鲍莫尔病鲍莫尔病”,这既需要,这既需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也需也需要持续提升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生产率要持续提升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生产率。经济体中制造业整体技术进步较快而服务业整体技术进步较慢,导致制造业更为依赖资本和
69、技术要素,而服务业更为依赖劳动力要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制造业就业技术门槛持续提升,劳动力持续被制造业淘汰而进入中低端服务业的过程。对于整体经济而言,这会导致技术进步与潜在经济增速的趋势性放缓。中国 2013 年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越工业,同期经济增长率也趋于下行。三是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将引发劳动力供给、总需求结构、财政收支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经济发三是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将引发劳动力供给、总需求结构、财政收支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截至 2022 年末,中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2.8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9.8%,65 岁及以上人口
70、 2.1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 14.9%。22/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在此背景下,加快数字经济至关重要。相关人士预测,房地产和建筑业占 GDP 的比重将由 2023 年的12.7%降至 2030 年的 9.9%,再到 2035 年的 9.0%。这意味着 2023-2035 年间,房地产和建筑业的增加值将少增至少 6 万亿。而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到 2025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10%。以此为基础,预测到 2035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将升至 13.1%,新旧动能实现反转。考虑到当前数字
71、技术已进入加速创新时期,一旦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并快速渗透,数字经济的增长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同时随着数字技术加快对传统行业赋能,整体全要素生产率也将进一步提升。2、数字经济是典型的大国经济,将引领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经济是典型的大国经济,将引领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经济发展发展 大国经济的思想源大国经济的思想源远流长远流长: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提出“市场范围”假说,认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提出“规模报酬”假说,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包括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20 23/27 2
7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世纪 60 年代后,库兹涅茨、钱纳里和赛尔昆等经济学家专门分析了国家规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总体而言,大国经济是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工业部门体系齐全、总经济规模较大、对世界经济有相当影响力的国家经济。其主要特征包括:一是规模性特征。大国经济首先是一种规模经济,包括市场规模、要素规模、产业规模、需求规模等,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可以容纳大规模生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形成技术研发和创新优势。二是结构性特征。大国具有多元经济结构,不同的技术、产业、区域及城乡之间发展差异性较大,在经济增长中表现出较明显的非均衡
73、特征。这对于发展中大国更为常见,与不同经济部门的效率差异、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息息相关。三是内源性特征。大国生产要素比较充裕,产业布局空间较大,往往会建立相对完整、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因此可以主要依靠国内要素供给和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外贸依存度较低。大国经济的核心优势是内部可循环,具备比较稳定的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推动经济自主协调发展。总体来说,大国可以以内循环为基础,而小型开放国家则必须利用全球化,这就使得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工业社会极其典型。进入数字经济时代,尽管数据本身流动性较资本更强,但跨境流动自由度反而不如资本,原因是数据流动在创造价值的同时
74、也对国家安全、隐私保护、监管执法等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数据跨境流动受限的背景下,大型经济体丰富的数据资源禀赋便成为发展数字经济的突出优势,而数在数据跨境流动受限的背景下,大型经济体丰富的数据资源禀赋便成为发展数字经济的突出优势,而数据要素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的新特征又进一步扩大了大国优势据要素区别于传统生产要素的新特征又进一步扩大了大国优势。传统生产要素如土地和劳动在权属上呈现非此即彼、难以复用的特点,具有强竞争性和资源稀缺性;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可实现持续积累但仍具有稀缺性。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将彻底摆脱有形要素的限制,从根本上打破稀缺性的制约,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其一,数据的本质
75、是一种信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可复制且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能够被多个企业或个人同时重复使用,具有非竞争性特征。其二,各类行为主体每天均在产生大量数据,基础资源非常富足,数据在形态上不会发生损耗或衰减,甚至能够在使用过程中无限积累,不断产生新的数据,具有非稀缺性与非消耗性特征。其三,数据规模越大、种类越丰富,产生的信息和知识就越多,最终将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基于此,大国经济体更有可能凭借丰富的数据资源禀赋而产生“正反馈效应”,在数字经济时代获得相对竞争优势。24/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而数字产业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于一体的特性,又是推
76、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因此将在很大程度上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经济发展。八八、市场市场机遇机遇 1、“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指引下的指引下的市场机遇市场机遇 根据新华社 9 月 8 消息,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发挥科技创新的增量器作用,全面提升三次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从数量到质量变迁,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市场
77、发展到当前阶段的必然要求。因此,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未来产业(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将在新时期释放出发展红利,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机遇。2、产业布局、产业布局 沿着以上新质生产力指引下的市场机遇逻辑方向,我们将分别对相关产业布局方向进行细致梳理,以帮助大家更详细地了解在新质生产力指以下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具体的市场布局方向。25/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新兴产业布局方向)新兴产业布局方向 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第五代移动通信(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第五代移动通
78、信(5G)、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新兴数字领域)、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新兴数字领域。实施方案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面向重点场景和行业应用,优化完善 5G 标准。研制集成电路、基础器件、能源电子、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电子信息标准。研制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应用软件等软件标准。研制大数据、物联网、算力、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等新兴数字领域标准。二是新能源,主要包括新能源发电、新能源并网和新能源关键设备二是新能源,主要包括新能源发电、新能源并网和新能源关键设备。实施方案指出:新能源主要是研制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标准,优化完善新能源并网标准,研制光储发电系
79、统、光热发电系统、风电装备等关键设备标准。三是新材料,主要包括先进石化化工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及稀土材料、先三是新材料,主要包括先进石化化工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及稀土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实施方案指出:新材料主要是研制先进石化化工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及稀土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标准。面向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和应用场景探索,开展前沿新材料标准预研。四是高端装备,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农机装备、工程机械、医疗装备、智能检测装备四
80、是高端装备,主要包括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农机装备、工程机械、医疗装备、智能检测装备和增材制造装备和增材制造装备。实施方案指出:高端装备主要是研制工业机器人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标准。研制高端数控机床关键共性技术、整机、数字化控制与核心部件标准。研制农机装备基础通用、关键技术以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标准。研制工程机械基础通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电动化以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标准。研制医疗装备关键材料、核心部件、运行服务与集成应用标准。研制智能检测装备基础、关键技术和互联互通标准。研制增材制造装备核心工艺和部件、关键技术、测试评估等标准。研制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典型行
81、业应用等标准。五是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部件系统、核心元器件、智能网联技术和充换电基础五是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部件系统、核心元器件、智能网联技术和充换电基础设施设施。实施方案指出:主要聚焦新能源汽车领域,研制动力性测试、安全性规范、经济性评价等整车标准,驱动电机系统、动力蓄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部件系统标准,汽车芯片、传感器等核心元器件标准,自动驾驶系统、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智能网联技术标准,以及传导充电、无线充电、加氢等充换电基础设施相关标准。26/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 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六是绿色环保,主要
82、包括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制造、工业节能、工业节水、工业环保和工业资源综合利六是绿色环保,主要包括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制造、工业节能、工业节水、工业环保和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用。实施方案指出:绿色环保主要聚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制温室气体基础通用、核算核查、技术与装备、监测、管理与评价标准。优化完善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等标准。研制工业节能、工业节水、工业环保、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等标准。七是民用航空,主要包括航空器、发动机、机载系统和通用基础与运营支持七是民用航空,主要包括航空器、发动机、机载系统和通用基础与运营支持。实施方案指出:民用航空主要聚焦研制商用飞机、水陆两栖飞机、直升
83、机、无人机以及新动力、新构型航空器等航空器标准。研制整机、关键重要部件、适航符合性、客户服务等发动机标准。研制航空电子系统、飞行控制系统与机电系统等机载系统标准。研制基础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生产制造等航空通用基础标准,以及运营支持标准。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八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实施方案指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主要聚焦高技术船舶领域,研制重点船型总体设计、总装建造标准,关键零部件和系统标准,以及绿色管理标准。聚焦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研制总体设计、总装建造、关键系统标准,研制潜水器标准。(2)未来产业布局方向)未来产业布局方向
84、 一是元宇宙一是元宇宙。实施方案指出:开展元宇宙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加快研制元宇宙术语、分类、标识等基础通用标准,元宇宙身份体系、数字内容生成、跨域互操作、技术集成等关键技术标准,虚拟数字人、数字资产流转、数字内容确权、数据资产保护等服务标准,开展工业元宇宙、城市元宇宙、商业元宇宙、文娱元宇宙等应用标准研究,以及隐私保护、内容监管、数据安全等标准预研。二是脑机接口二是脑机接口。实施方案指出:开展脑机接口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加快研制脑机接口术语、参考架构等基础共性标准。开展脑信息读取与写入等输入输出接口标准,数据格式、传输、存储、表示及预处理标准,脑信息编解码算法标准研究。开展制造、医疗健康、教育、
85、娱乐等行业应用以及安全伦理标准预研。三是量子信息三是量子信息。实施方案指出:开展量子信息技术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加快研制量子信息术语定义、功能模型、参考架构、基准测评等基础共性标准。聚焦量子计算领域,研制量子计算处理器、量子编译器、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量子云平台、量子人工智能、量子优化、量子仿真等标准。聚焦量子通信领域,研制量子通信器件、系统、网络、协议、运维、服务、测试等标准。聚焦量子测量领域,研制量子超高精度定位、量子导航和授时、量子高灵敏度探测与目标识别等标准。四是人形机器人四是人形机器人。实施方案指出:研制人形机器人术语、通用本体、整机结构、社会伦理等基础标准。开展人形机器人专用结构零部
86、件、驱动部件、机电系统零部件、控制器、高性能计算芯片及模组、能源供给组件等基础标准预研。研制人形机器人感知系统、定位导航、人机交互、自主决策、集群控制等智能感知决策和控制标准。开展人形机器人运动、操作、交互、智能能力分级分类与性能评估等系统评测标准预研。开展机电系统、人机交互、数据隐私等安全标准预研。面向工业、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特种作业等场景,开展人形机器人应用标准预研。五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五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实施方案指出:围绕多模态和跨模态数据集,研制视频、图像、语言、语音等数据集和语料库的标注要求、质量评价、管理能力、开源共享、交易流通等基础标准。围绕大模型关键技术领域,研制通用技术要求、
87、能力评价指标、参考架构,以及训练、推理、部署、接口等技术标准。围绕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应用及服务,面向应用平台、数据接入、服务质量及应用可信等重点方向,研制 AIGC 模型能力、服务平台技术要求、应用生态框架、服务能力成熟度评估、生成内容 27/27 2024 年年 2 月月 23 日日行业行业|深度深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评价等应用标准。在工业、医疗、金融、交通等重点行业开展 AIGC 产品及服务的风险管理、伦理符合等标准预研。六是生物制造六是生物制造。实施方案指出:研制传感器等关键元器件,生物反应器等生产设备,生产技术规范等工艺标准。优化完善生物制造食品、药品、精细化学品等应用
88、领域的产品、检测和评价方法等标准。七是未来显示七是未来显示。实施方案指出:开展量子点显示、全息显示、视网膜显示等先进技术标准预研。研制 Micro-LED 显示、激光显示、印刷显示等关键技术标准,新一代显示材料、专用设备、工艺器件等关键产品标准,以及面向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能终端等场景的应用标准。八是未来网络八是未来网络。开展 6G 基础理论、愿景需求、典型应用、关键能力等标准预研。面向下一代互联网升级演进,构建“IPv6+”技术标准体系,开展分段路由(SRv6)、应用感知网络(APN6)、随路检测(iFit)等核心技术标准研制;面向产业数字化转型紧迫需求,加快确定性网络、数字孪生网络、算网
89、融合/算力网络、自智网络、网络内生安全等关键网络技术标准研制;面向海空天地一体化、高通量全息通信、海量人机物通信等新场景,开展新型网络体系结构、路由协议、智能管控等标准预研。开展Web3.0 相关标准预研,研制术语、参考架构等基础类标准,跨链技术要求、分布式数字身份分发等技术类标准,以及面向数据资产交易、数字身份认证、数字藏品管理等场景的应用类标准。九是新型储能。聚焦锂离子电池领域,研制电池碳足迹、溯源管理等基础通用标准,正负极材料、保护器件等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标准,以及回收利用标准。面向钠离子电池、氢储能/氢燃料电池、固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趋势,加快研究术语定义、运输安全等基础通用标准,
90、便携式、小型动力、储能等电池产品标准。九、参考资料九、参考资料 1.工银国际-2024 年中国经济展望:爬坡过坎2.海通证券-2024 年:关注四大宏观变量3.海通证券-活跃资本市场的重要性 2:培育新质生产力4.亿欧智库-2024 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八大场景变革5.海通国际-24 年六大总量话题 5:新质生产力,构建经济增长新动能6.浙商证券-宏观深度报告:新质生产力深度解读与投资推演7.银河证券-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研究:数字经济,引领新质生产力,打造经济新动能8.中信建投-【中信建投政策研究】新质生产力:特征、联系与机遇9.招商证券-全球产业趋势跟踪周报:关注碳约束下的产业投资机会10.天风证券-宏观点评:地方两会提前透露哪些政策信息?11.经济日报编辑部文章: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12.经济观察丨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