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皮匠微信公众号每天给您带来最全最新各类数据研究报告
■ 发展新能源车已成全球共识,整车企业加大电动车布局。2020 年开始,纯电动平台车型将陆续投放市场,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政策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到 2025 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预计将达到 1,200 万辆,年均复合增速将达到 34.8%。动力电池的需求也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 2025 年将达到 830GWh,年均复合增速将达 38%以上。强劲的潜在需求,引得主要企业纷纷扩产,LG 和 CATL 在 2020 年的产能目标分别为 90GWh 和 70GWh(包含合资工厂产能),松下则希望达到 52GWh,SDI 与 SKI致力于突破 20GWh。(原文来自皮匠网,关注“三个皮匠”微信公众号,每天分享最新行业报告)
■ 卡位动力电池成为全球新能源企业的战略聚焦。综观全球动力电池格局,未来将主要由中日韩三国的电池企业竞争为主。中国、日本、韩国相比欧洲、美国都有自己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其中中国产业链最为完善,日本产业链技术较为先进但较为封闭,韩国产业链全球化程度高。当前,全球动力电池行业正呈现中日韩三足鼎立的格局。未来,以四大企业为代表的全球动力产业的竞争格局将演变为松下进一步深度合作特斯拉,LG 深度合作欧美主流传统整车企业,三星 SDI 或走高端车企路线,CATL 将深耕中国国内市场,牢牢占据国内第一的位置。
■ 行业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中日韩主要企业各有千秋。在核心技术方面,LG 化学电池材料领先,在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四大关键材料领域具备全面的技术储备;三星 SDI 独创的方形电芯技术,在安全保护领域拥有核心专利;松下的高镍 NCA+ 硅碳,产品能量密度全球最高;CATL 快充技术独具特色,安全性媲美日韩。从研发体系来看,研发模式各具特色,日韩企业技术储备丰裕体系健全,国内领军企业 CATL通过校企合作异军突起。在电池制造环节,中日韩领先企业均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体系,以降低电池的生产成本,增加产量和生产速度;但从工艺积累的深度来看,中国企业仍落后于日韩同行。在客户拓展方面,日韩深耕欧美,CATL 立足本土。受益于国内政策与市场的驱动,中国电池产业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四大材料环节国产化率达到了 90%以上并成功进入日韩企业供应链体系。
■ 高能密度是未来动力电池发展的主要方向。从材料体系、电芯、模组、到 PACK,四大企业展开了全面的赛跑。在能量密度提升方面,高镍化和硅炭负极成为中日韩领先企业的共同选择,固态等新体系电池技术则有望在 2023-25 年带来新的变革。在封装技术方面,LG 化学和 SKI 采用叠片式软包设计,三星 SDI 和 CATL 主要以方形为主,松下 NCA 以圆柱封装为主同时发展新的电池结构。简化模组结构、提升散热性能、提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也是动力电池企业关注的焦点。
■ 集中化与全球化将成为动力电池产业的关键词。全球动力电池产业中日韩三足鼎立的格局,随着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的持续提升,未来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上升。 2017 年以来,国内电池企业已经呈现出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而日韩企业在全面布局欧美高端车企的同时正被坚执锐以待补贴政策退出后进入中国市场。与此同时,中国电池企业如 CATL、BYD、孚能等正不断获得欧美传统车厂的认可,未来有望与日韩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国内完备的供应链体系经过国内市场爆发的洗礼后,也正迈出国门进入美日韩电池企业的供应链体系。
■ 投资建议:中日韩企业角逐全球动力电池产业,对于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认为,中国的龙头企业有望崭露头角并分享全球新能源汽车盛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