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皮匠微信公众号每天给您带来最全最新各类数据研究报告
当前,中国正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国内的创新热度持续增高,同时体现在科研投入和专利申请量连年创新高的表现上,产业创新情况丝毫不受经济软着陆的影响。但创新不应该只是行业领头羊需要做的事情,也是行业的新进者和落后者更应该保有的精神。如同《创新者的基因》一书开头所言:“创新。对于全球经济,创新是生命之源;对于全球几乎任何一位首席执行官(CEO)来说,创新是首要的战略考量。”(原文来自皮匠网,关注“三个皮匠”微信公众号,每天分享最新行业报告)
有别于以往的企业创新指数,亿欧智库更关注产业的新科技、新理念、新政策、和新势力,于是我们连续两年制作产业创新报告,今年在《2017中国产业创新指数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改以简单指数、细致的分类,带领读者了解中国目前的30大创新行业是谁,5大创新行业的企业有何特色,2大工业产值的行业在技术创新上的前沿发展和困境突破。
创新性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在测量上并不容易。为了建立客观的创新指数,亿欧智库以行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作为二级指标测量产业创新,构成相对客观和相对完整的产业创新指数。
本章将介绍2018中国产业创新指数的产业分类标准,以及产业创新指数的计算。
产业分类标准
以上市企业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汇聚行业数据
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产业可分成3个类别,也就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又依序称作农业、工业、服务业。产业亦具备多层性质,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囊括的信息过多,在分层之前并不利于分析,因此使用行业分类会方便本文进行分析。
目前,行业分类在不同国家,不同研究机构,都有各自的分类标准。但为了达成两大目标:第一,以明确的标准,将企业的行业做分类;第二,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有相同的统计口径,可以和宏观数据比较。所以,亿欧智库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作为企业的行业分类标准,将企业数据汇总成行业数据,以此测量产业创新指数。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根据企业的主要活动、次要活动、辅助活动,将3个产业分成20个门类、97个大类、473个中类、1380个小类,但其中包含非盈利性的行业分类,扣除非盈利性质的行业后剩下18个门类、90个大类、456个中类、1344个小类。碍于篇幅有限,以及中类和小类分类困难,且为了建构具代表性的行业创新指数,亿欧智库选择超过10个企业数的行业大类计算指标,并公布排名前30名的行业。其中,上市企业数据来源包含沪深股市、香港股市及美国股市的中国企业,合计有近4000个企业。
建构容易理解和具代表性的创新指数
产业创新指数主要由两个二级指标组成,其分别代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依序是2017年上市企业的研发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营收之比例(简称R&D经费投入占比)和2017年上市企业的发明授权专利数(简称发明专利数)。
目前民间存在各式的指标测量创新,复杂的指标设计除了参考R&D经费投入(含占比及总额)和发明专利数外,也会同时参考客观的R&D相关数据和主观的中高阶层主管问卷评价;简单的指标设计就仅只参考R&D经费投入或专利数量,作为指标构建。但我们认为虽然复杂的指标设计的出发点是想做全面性的评价,但事实上,该指标反而不方便解读,一个包括主观和客观测量的指标,或者使用与创新呈现弱相关性的变量组成的指标,往往只是增加研究者的解读困难和读者的阅读理解困难。然而,如果仅只以R&D经费投入或专利数产出测量创新指数,也不足以说明企业的创新力或行业的创新力,这是因为创新的投入和产出并非成正比。最后,常见的创新指数分析中,还有一种比较不适的指标设计,是将创新性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共同纳入专利数的计算并制作创新指数,如此一来,创新性较高且具有实质审查过程的发明专利的价值会被其他两类专利抵消,同时也削弱该指标的代表性,降低参考价值。
因此,为了排除上述问题,构建相对容易理解的指标和提高指标的代表性,同时达成比较不同行业在创新上的投入和产出的目的,我们将企业的R&D经费投入占比平均值标准化后,作为代表指数的二级指标——创新投入,以及企业发明专利数平均值标准化后,作为代表指数得二级指标——创新产出,然后,再将此2个二级指标相乘取几何平均得到创新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