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温度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北地区生态、产业及文化遗产系统性影响评估响应西北鸭 先 知气候响应台1中国西北地区深居欧亚大陆腹地,位于贺兰山乌鞘岭以西,祁连山昆仑山以北,包括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的广大西北内陆干旱区1。脆弱的生态本底条件,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特征,深居内陆的地理区位,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建设,是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系统风险应对能力薄弱的关键原因。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了中国关键的生态安全屏障,发挥着孕育大江大河,影响季风界限,阻挡沙尘东进、滋养绿洲农业、调节水气交换、改善局地气候的重要作用,是中国维护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2。与此同时,地处欧亚大陆中心的西北地区,自古是沟通中亚、连接欧洲的重要陆路通道,并因此孕育了丰富繁荣的文明。贯穿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沿线,保存着大量形式各异、艺术精美的石窟、壁画等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然而,全球气候变化正给西北地区带来的新挑战。中国西北地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1960 年以来,西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增速约为 0.34/10 年3,约为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的两倍。西北地区的降水量以 9.3 mm/10 年的速率呈增加趋势,但降水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且增量不足以使西北地区整体干旱半干旱的气候发生根本性的转变4。气候变化引起的气温升高和降水时空分布的改变,不仅影响了区域内水循环过程,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次和强度增加5,同时也让高度依赖气候条件的西北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经济产业发展可持续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本报告以甘肃省为典型案例,选取具有典型性的生态系统,传统产业及物质文化遗产案例进行考察和分析。本报告旨在以案例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趋势、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为抓手,客观地呈现西北地区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乃至文化历史遗迹已经经历的和即将面临的复杂挑战,激发更多跨学科的气候变化风险研究和应对行动。1丁永建.西北地区生态变化评估报告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2冯起,白光祖,李宗省,等.加快构建西北地区生态保护新格局 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0):1457-1470.3张强,杨金虎,王朋岭,等.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科学通报,2023,68:1814.1828.4同上.5王澄海,张晟宁,张飞民,等.论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增加问题 J.地球科学进展,2021,36(9):980-989.张掖,金塔寺石窟。(李隽辉摄影)23甘肃省气候变化基本特征及趋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跨越了北亚热带湿润区、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北干旱区三大自然地理分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赋予了甘肃省格局分明、多样的生态环境。作为“两屏三带”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的生态质量决定着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安全。甘肃省气候变暖特征明显,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及最低气温均呈明显增加趋势。在过去的 60 年里(1961-2021),甘肃省年平均气温增速达到 0.28/10 年,显著快于全球平均水平。甘肃省年降水量在过去 60 年间,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特别是 2000 年以后,年降水量显著增加,然而降水日数却明显减少,这表明极端降水事件可能增加。并且降水变化时空分布不均,西部地区尤其是中部地区降水增加,而东部地区降水减少。图 1 甘肃省区位与地形图图 2 1961-2021 年甘肃省年平均气温历年变化及变化趋势空间分布4521 世纪初以来,甘肃省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高温日数显著增加,极端高温日数较 2000 年以前增加了约 5.5 天。甘肃省极端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量均有所增加,特别是陇东和陇南地区极端降水量增加显著。极端高温事件和极端降水事件增加,为甘肃省社会和生态稳定性带来挑战。气候变化对以石羊河为代表的典型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和生态的影响以石羊河为代表的干旱半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孕育了西北地区繁荣的绿洲经济。水资源是限制西北地区绿洲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的关键因素。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敏感性高。对石羊河流域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和降水变化和以生态补水、农业灌溉为主的区域水资源调配、退耕还林等人类活动共同塑造了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变化。承载了大量人口、工业和农业产业石羊河流域是河西走廊人口最集中、水资源使用程度最高的地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水资源管理不利,石羊河流域内水资源曾被严重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民勤生态恶化,沙漠化加速扩张。2007 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开始实施,通过综合治理,集中修复,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使用效率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自 21 世纪以来,石羊河平均径流量由 4.48 m3/s(2001-2010 年)增加到 9.19 m3/s(2011-2020 年),武威中部绿洲,下游民勤青土湖水位均稳定上升。2021年对比 2010 年,流域内植被生态质量改善显著。图 3 甘肃省年降水量历年变化与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图 4 2021 年与 2010 年石羊河流域植被指数差值图图 5 民勤县青土湖在多年积极的水资源管理和调控下水位上升,再现水草丰茂的场景。(李隽辉摄影)67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曾经肆虐石羊河流域下游沙尘暴数量显著降低的原因之一。石羊河流域下游一带,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交汇地带,极易受大风、沙尘天气影响,曾是中国四大沙尘暴源地之一6。1961-2021 年,石羊河流域沙尘暴出现频次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平均每 10 年减少 11.2 站次。沙尘暴的形成受气象条件、沙源地土壤和植被条件等多重作用共同影响。2003 年起,石羊河流域开展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压沙造林、移民搬迁、落实“五禁”等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果,有效减少了地表沙源地暴露,为局地沙尘天气减少奠定了基础。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石羊河流域的生态修复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自 1961 年以来,石羊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 10年升高 0.38;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 10 年增加 6.9 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51.2%,呈缓慢下降趋势。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升和降水模式变化,导致了石羊河流域极端高温和降水事件加剧。1961-2021 年,流域内极端最高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升温速率为 0.32/年。日降水量 10mm 日数增加趋势较为明显,增加速率为 0.27d/10a。2021 年,石羊河流域日降水量 10mm 日数为 11.4 天,与 1991-2020 年平均值(8.8 天)相比偏多 2.6 天。对于西北干旱区域而言,这样的极端降水并不能被有效利用。而平均相对湿度的减少和关键生长期季节性干旱的发生对植被生长和农业生产带来更多压力。在未来流域持续升温、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的情景下,干旱事件仍是生态恢复面临的严峻考验。与此同时,承载了大量人口及产业的绿洲区域内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的需求量大幅上升,水资源矛盾凸显。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将对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治理产生更加显著、深远的威胁。6中国政府网.石羊河流域下游大气降尘量十余年来大幅减少 N/OL.(2018-03-08).https:/ 6 1961-2021 年石羊河流域年平均气温变化图 7 民勤县通过种植梭梭等方式防沙固沙(李隽辉摄影)气候变化对以酿酒葡萄种植为代表的西北特色产业的影响西北地区葡萄种植有悠久的历史。史书记载张骞将西域葡萄引入中国,在唐代和元代甚至普及到民间。“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句,折射出中国悠久的葡萄酒文化。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是近现代中国葡萄酒重要的产区之一,特别是在河西及天水产区,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虽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气候和环境条件也较为适宜,但当地发展现代葡萄酒产业的历史较短,且面临潜在的气候变化风险,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气候冷凉干燥,光照充足,气候条件总体而言较适宜葡萄生长。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酿酒葡萄种植相关的各项气候指标也随之出现变化,影响酿酒葡萄气候品质。灾害性天气事件发生频次的变化,以及因冬季负积温变化引发的病虫害风险,是影响甘肃酿酒葡萄产量的重要因素。图 8 张掖市高台县祁连酒厂,位于地下存储葡萄酒的橡木桶。(李隽辉摄影)89通过对酿酒葡萄气候品质的多项关键指标的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对甘肃省酿酒葡萄种植的影响呈现复杂性和非线性的特征。生长期内有效积温及水热值变化等指标,在一定阈值内的增长有利于酿酒葡萄品质的提升,而超过一定阈值则产生负面影响,降低酿酒葡萄的气候品质。除了影响气候品质的长期变化趋势外,短期极端气象灾害也是影响酿酒葡萄产量、品质和收益的重要因素。对于酿酒葡萄种植而言,在冬季休眠期相对寒冷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抑制病虫害的发生。然而,气候变化正带来越来越温暖的冬季。近 60 年来,甘肃省负积温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张掖、金昌、武威等主要酿酒葡萄产区,负积温增长超过 50-70/10 年。负积温的增加将有利于虫害的发生,对酿酒葡萄的生长带来威胁。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温的极端性增强,极端偏暖和极端偏冷的程度均有增加。生长季低温冷害对酿酒葡萄产量的影响尤为显著,单次灾害对植株的影响持续时间可达数年,而应对低温冷害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也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增加。造成生育期低温冷害频次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极端低温的变化,甘肃省平均的生育期低温发生频次在1990 年以后显著上升。酒泉东北部、嘉峪关、张掖西部增加趋势明显。对萌芽-开花期的晚霜冻的分析发现,进入 2000 年后,甘肃省晚霜冻的发生频次有一个跃变式增长,1981-2000 年晚霜冻发生频次的均值为 0.53 次/年,2001-2020 年则增加为 0.82 次/年。甘肃省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气候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异,对酿酒葡萄产业而言,复杂非线性的变化趋势,以及稀缺的水资源都对保障产业安全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随着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强,科学精确的分析产区相关气候指标,选育耐受当地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品种将是保障产业发展的关键。图 9 1961-2020 年甘肃省酿酒葡萄气候品质指数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图 10 张掖市高台县祁连酒厂葡萄种植园,附近村民在农闲时来葡萄园工作。(李隽辉摄影)1011气候变化对以石窟为代表的西北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西北地区干旱稳定的气候条件使具有多元民族、文化、宗教特色的珍贵文物得以留存。甘肃省被誉为中国的“石窟之乡”,根据甘肃省石窟寺专项调查报告 2021 年的统计,全省现有石窟寺(含摩崖造像)219 处,文物点 236 个,包括石窟寺 229 个,摩崖造像 7 个。其中,世界文化遗产有 3 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 18 处(34 个文物点)。由于石窟群等文化遗产长期处在大自然环境中,气候变化对露天文物是一个无形的潜在破坏因素。无论是石窟群的岩体风化、风蚀及雨蚀破坏,还是洞窟内外的壁画、泥塑、石刻等文物产生的各种病害,都是由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于文物遗迹的直接作用可以分为长期缓慢的变化和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带来的灾害影响两类。马蹄寺石窟外景。(李隽辉摄影)1312石窟温湿度的频繁变化是石窟酥碱、壁画脱落等病害的重要影响因素。壁画保存的高风险湿度区间是 60%-65%7。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洞窟空气湿度的波动能够驱动岩体盐分向壁画地仗层迁移,不断地溶解、结晶,进行恶性循环,从而产生了严重的返碱、酥碱病害,被称为壁画、彩塑“癌症”。在相对湿度较高的环境中,砂砾岩易风化,泥质胶结物中的黏土矿物反复吸水膨胀,也会导致沙砾的胶结结构破坏,导致洞窟壁画的空鼓病害。洞窟内温湿度与当地降雨过程密切相关8。降水量及其它与湿度相关的变量(如湿度循环和潮湿期)增加,叠加更温暖的气温条件,将会加速腐蚀、生物降解、风化和盐析等病害进程9。莫高窟第 85 窟是石窟区南区中段下层的大型洞窟,窟内壁画地仗严重酥碱、空鼓、脱落;颜料层起甲、粉化多种病害并存,尤其西壁、北壁西侧和南壁西侧特别严重。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所)合作环境监测项目,建立起洞窟空气温湿度变化与壁画病害的关联,成为此后数十个洞窟的环境监测的理论框架。气候变化引起的突发性极端事件对文物安全的影响意义重大。特别是强降雨等灾害性事件及其由此引起的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对文物本体及载体的危害极大。敦煌莫高窟石窟群位于干旱少雨的地区,全年降水日数平均不足 20 天。对1961-2022 年敦煌气象站数据分析显示日降水量 10mm 和 25mm 短期强降雨日数自 2000 年以来显著增加。突发的暴雨会引起莫高窟顶层洞窟的渗水,形成诸如壁画地仗层酥碱等病害,还有可能在山顶形成汇流,向下冲蚀崖体,导致崖壁上部、中部洞窟崩塌10。7王进玉.敦煌莫高窟第 85 窟壁画保护工程 M.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第 1 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98-121.8侯文芳,薛平,张国彬,等.莫高窟第 217 窟微环境监测分析 J.敦煌研究,2007,(5):93-97.9 Sesana,E.,Gagnon,A.,Ciantelli,C.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cultural heritage:A literature reviewJ.WIREs Clim Change,2021,12:e710.10姚鲁烽,彭金章.敦煌大泉河的河床演变及其对莫高窟崖体的影响 J.敦煌研究,2007,105:87-92.图 11 敦煌莫高窟第 85 窟地下水汽侵蚀造成壁画酥碱脱落(报告作者供图)图 12 1961-2022 年敦煌站历年日降水量超过 10mm 及超过 25mm 日数显著增加1415莫高窟开凿于大泉河西岸的崖面上11。近年来,大泉河洪水愈发频繁,近 40 多年中,就发生了近 20次不同流量的洪水。由于莫高窟北区石窟崖体就是大泉河的河床,每次洪水都直接冲刷洞窟的下部崖体。2012年6月4日的降雨导致大泉河发生洪水泥石流,对莫高窟北区洞窟造成严重影响。金塔寺石窟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马蹄寺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塔寺石窟开凿在海拔2800 米的祁连山北麓山前地带的红沙崖壁上。石窟地处茂密的森林腹地,年降雨量在 500 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 7-8 月,占全年降雨量的 40。1961-2022 年数据显示,民乐站年均降水量持续增长,降水日数波动较大。金塔寺的降水量和降水频次较平原区高,洞窟内实测年均相对湿度与气象站数据相比更高,石窟受降水和温湿度变化影响的风险比气象站数据反映的情况更严峻。2022 年 8 月以来,马蹄寺石窟群由于阴雨天气造成洞窟产生险情及文物本体受到威胁。金塔寺东窟险情较为严重,中心柱北侧甬道顶部产生宽 0.3cm-0.5cm 东西贯通裂隙,并在东端有裂隙渗水现象,在窟顶平棋部位有 0.8 平方厘米壁画脱落。金塔寺东窟西北角窟壁下部岩体剥落,严重影响洞窟立壁的稳定性,对石窟安全产生威胁。图 13 莫高窟前大泉河的洪水泥石流冲刷北区洞窟,冲毁河堤、树木和金属防护栏。(孙志军摄影)图 14 金塔寺东窟窟顶壁画脱落处(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供图)图 15 金塔寺脱落壁画(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供图)11 1980 年以来,敦煌文物研究所在大泉河西侧修筑防洪堤,沿河堤西侧修筑了滨河马路。1617气候变化对全球文化遗产正在产生多重影响。200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了“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影响的政策文件”,旨在搭建世界遗产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间的联系12。2021 年,在福州召开的第 44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世界遗产委员会更新了关于气候变化对世界遗产影响的政策文件,并通过了福州宣言,提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世界遗产保护新挑战13。环境气象监测工作是分析文物病害机制、科学展开文物保护和修复的第一步,可以及时为保护、管理、修缮等提供非常重要的资料和信息,保证工作和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当前随着气候变化趋势日益显著,相关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长期环境监测将为文化遗产地应对气候风险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有助于我们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与此同时,开展专项科研和实验是中国大量隶属不同地理和气候分区、材料和结构各异的不可移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科学保障。当前文保部门、基金会和研究机构已投入大量的科研力量和经费用于重点文物的环境监测、修复和修缮,获得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将有助于气候风险的应对。然而大量保护等级较低的文物,由于资金和人力的不足,尚未得到恰当的保护和修缮。当前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将加速文物病害进程、加剧结构性损毁风险,是西北地区文物保护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危机。图 17 金塔寺东窟西北角窟壁下部岩体剥落(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供图)图 18 敦煌莫高窟监测预警系统能实时反映每个洞窟内环境变化(敦煌研究院供图)12宋新潮.遗产保护与气候变化 N/OL.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4-18(11).http:/ 44 届世遗大会通过福州宣言N/OL.人民日报,2021-07-19(07).http:/ 敦煌研究院 研究员任玉玉 国家气候中心 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吴 萍 国家气候中心 高级工程师刘君言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李 朝 绿色和平调研部 资深研究员王丽岩 北京华风创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报告首席科学家朱定真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报告评阅专家潘家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 谋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吴晓东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研究员司 东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项目指导专家田成川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指导单位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致 谢我们对研究过程中来自各位专家和同事的指导及支持深表感谢。(排名不分先后)张 硕 北京华风创新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丁文魁 武威市国家气候观象台站长刘明春 武威市气象局研究员胡兴才 武威市民勤县气象局局长张世虎 武威市民勤县林草局高级工程师徐志龙 张掖市气象局局长殷雪莲 张掖市气象局生态站站长漆录平 甘肃省南华生态建设管护中心基地负责人魏居灿 甘肃省南华生态建设管护中心技术员王卫东 张掖市文物研究管理所副所长杨 斌 马蹄寺文物研究管理所副所长刘国虎 马蹄寺文物研究管理所文保员杨 俊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社会宣传室主任 周恋彤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社会宣传室气候传播部部长金 昕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社会宣传室项目主管韩晓牧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社会宣传室项目主管冯朋娟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社会宣传室项目主管王 珏 绿色和平气候公众与文化项目专家李小溪 绿色和平传播主任韦 毅 绿色和平传播主任袁 媛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
1中国三大重点区域 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执行摘要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 执行摘要2 课题组团队课题牵头人柴麒敏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张凯 绿色和平东亚项目副总监课题组成员田丹宇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副主任解瑞丽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高级工程师黄子晗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助理研究员田爽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助理研究员刘伯翰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助理研究员谢雯雯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资深项目主任郭诗语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报告设计张烨致谢(按姓氏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前后)课题组感谢以下专家对研究思路给予的建议与支持:黄炜 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首席专家、能源资源环境部主任贾秋淼 北京市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赖力 江苏省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能源资源研究所所长石敏俊 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孙振清 天津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汪鹏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研究员王宇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赵黛青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朱松丽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中心副主任此外,课题组感谢绿色和平传播主任王昕楠、传播主任张安琪对于报告传播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绿色和平运营和战略合作经理邓婷婷、气候与能源资深项目主任高雨禾、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刘茜、绿色和平法律事务统筹李星宇、邱程骋、绿色和平政策与公共事务总监雍容、于音对于报告数据、调研和其他重要工作的大力支持。发布时间:2023年6月Cover photo Greenpeace 3目录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 执行摘要1.写在前面 .12.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33.区域低碳转型行动指数评价结果:三大区域谁是“火车头”?.74.政策建议 .16注释及参考文献 .19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 执行摘要1 1.写在前面1 2气候变化是当前全人类面临的严峻威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已成全球必然趋势。然而,实现巴黎协定 的长期目标存在较大难度,新冠疫情与地缘政治情势变化对于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仍存,能源供需不平衡、通胀问题严峻。在此背景下,各国加紧制订全方位碳减排实施方案,推动净零战略落实。2021年9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 行动方案),并陆续发布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文件,为中国的“双碳”行动制定了顶层设计。其中,行动方案指出,“各地区要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从实际出发推进本地区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还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要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是中央政府对上述三大区域及其所在省市的引领定位的明确:这些地区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能源转型、能力建设保障和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将成为中国“双碳”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火车头”。为客观分析重点区域低碳发展和转型现状、环境和潜力,助力各省市找到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路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NCSC)与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GreenpeaceEastAsia)合作开展了“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评价体系研究。本研究致力于帮助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明确低碳发展和转型的工作重点,规范引导其落实低碳发展和转型的行动;为国家和地方的“双碳”和气候主管部门了解和评价地区低碳发展和转型状况提供依据;并为现状和潜力各异的三大区域各级地方政府互相借鉴、促进地区间的良性合作竞争提供有益参考,加速推动其成为全国低碳转型的典范。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长三角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最高,其次是京津冀和粤港澳区域。研究同时注意到,三大区域均存在相较于其他区域的优势与挑战。京津冀在“双碳”目标和政策、能力建设和保障方面表现最突出,粤港澳在低碳发展水平方面最具优势,长三角则在区域协同、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方面走在前列。从产业视角来看,江苏省拥有最多的新能源企业总部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领跑长三角;而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安徽省在战略性低碳绿色产业上的共同发力,也助推长三角地区在低碳产业基础方面处于三区领先。从能源转型视角来看,京津冀地区有着最严格的煤炭和煤电控制政策,并且依托三大区域中较好的新能源禀赋,制定了最有雄心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指标。研究建议,三大区域应进一步深化其在经济社会低碳绿色转型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通过强化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气候立法与政策、绿色金融发展等抓手,锻长板与补短板结合,着力提升各省市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继续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将气候行动、低碳转型与区域重大战略良性结合,促进共同富裕和区域公平性发展。1.写在前面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 执行摘要3 2.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 评价指标体系3 42.1 评价对象本研究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个重点区域为评价对象。其中,京津冀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珠三角。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珠三角包括的广东省下辖9个城市与其他评价对象级别不对等,本研究中评价对象由珠三角扩大为广东省。另外,因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指标数据存在可获性方面的挑战,部分指标层评价对象仅包含广东省。2.2 评价指标体系为客观呈现与分析重点区域及其包含省市响应国家“双碳”战略的低碳转型行动力,本研究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产业与能源结构、碳排放水平、政策规划及其他低碳发展和转型影响因素,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新颖性等原则,在国内已有低碳发展和转型评价体系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层级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由基础评分项和附加评分项两部分构成,这两个评分项下又划分为一级指标层和表征一级的二级指标。其中,基础评分项准则层由低碳发展水平、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双碳”目标和政策、能力建设和保障4项构成;一级指标是准则层的细化分类,由12个一级指标构成;二级指标是表征一级指标的具体分项,由48个二级指标构成。附加评分项准则层由区域协同这一项构成,其作为本指标体系的亮点特色,主要展现区域内各地区绿色低碳协同一体化发展水平;一级指标由基础设施协同、产业和市场协同、政策和制度协同、科技创新协同4个指标组成;二级指标由10个具体指标构成。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评价维度简要说明,详见表1。本研究采用决策者赋权方法,基于专家对于碳达峰碳中和宏观战略研究、宏观经济研究、能源低碳转型、应对气候变化法规政策体系研究等影响因素的评估1,赋予基础评分项和附加评分项的评价指标差异化权重。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详见表2所示。2.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维度(准则层)解释低碳发展水平以2020年数据为基础,反映“十三五”末各目标地区温室气体排放、能源低碳化、产业低碳化水平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各个地区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禀赋、绿色低碳产业布局情况为基础,反映各地区各类资源被消纳利用的空间和潜力以及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水平“双碳”目标和政策以“双碳”目标提出后各地区发布的政策文件、提出的低碳发展和转型目标以及低碳试点示范工作情况为基础,主要反映“双碳”目标和政策引导下未来一定时期的气候行动力能力建设和保障包括制度保障、科技财税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主要反映各个地区在“双碳”工作上的能力和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区域协同包括基础设施协同、产业和市场协同、政策和制度协同、科技创新协同四个方面,主要反映各个区域省市之间在不同维度绿色低碳协同发展的力度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评价维度说明|表1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 执行摘要5 目标层评分项准则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单位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基础评分低碳发展水平(0.25)温室气体排放水平(0.4)“十三五”二氧化碳排放增速%单位地区生产总值CO2排放吨CO2/万元“十三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CO2排放下降率%人均CO2排放吨CO2/人能源低碳化水平(0.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亿元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吨CO2/吨标煤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产业低碳化水平(0.3)单位工业增加值CO2排放吨CO2/万元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定性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0.2)碳汇资源禀赋(0.3)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立方米/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低碳产业基础(0.3)新能源企业数量个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数目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名单企业数量个低碳能源禀赋(0.4)100米均风功率密度瓦/平方米水平面年总太阳辐照量千瓦时/平方米天然气和煤层气可采资源量亿立方米水力资源可开发装机容量兆瓦地下热水资源可采热量万吨标煤/年秸秆资源可利用量万吨大于200kw的潮汐能技术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万千瓦“双碳”目标和政策(0.3)政策文件(0.4)“双碳”“1 N”政策文件个“双碳”法律法规个“双碳”标准规范个目标力度(0.35)碳达峰目标力度定性碳中和目标力度定性非化石能源装机发展目标定性煤炭总量控制目标定性煤电控制目标定性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升幅低碳试点示范(0.25)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定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示范定性气候投融资试点示范定性能力建设和保障(0.25)制度保障(0.4)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定性碳市场定性碳标签和节能低碳产品定性碳普惠定性温室气体管理信息化水平定性科技财税(0.35)科技财税政策定性绿色金融定性重大项目清单低碳能源项目投资额占比绿色低碳相关专利个科研机构数目个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资金定性社会参与(0.25)低碳节日和活动倡议数目个民间社会化组织数目个附加评分区域协同基础设施协同(0.2)省际输电通道定性充换电设施一体化定性交通联通度条产业和市场协同(0.17)经济首位度产业链转移和协同定性政策和制度协同(0.5)战略定位与气候目标定性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协同定性区域特色制度协同定性科技创新协同(0.13)生态环境协同研究机构个区域环境社会组织个区域层级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表2 62.3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定性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各省市的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政策文件,以及行政主管部门官方网站或相关报告公开披露的信息内容。定量指标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发布的统计年鉴、能源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碳达峰实施方案文件、十四五规划文件、主流数据库等。数据查询时间截止至2023年3月31日。2.4 评价指标评分方法首先,根据指标体系所包含的低碳发展水平、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双碳”目标和政策、能力建设和保障、和区域协同5个准则层的58个二级指标,依次依据各省市原始数据计算所属区域指标数据。其中,对于定量指标,区域层面量化结果为该区域下包含的各省量化结果加总、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对于定性指标,区域层面量化结果为该区域下包含的各省量化结果总和。然后,根据各二级指标区域层面数据和评分依据,采用标准化法计算二级指标分数。最后,按照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确定的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指数模型,具体如下。其中附加评分项得分上限为30分。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E=xizi1zi2zi3 xjzj1zj2zj30.3式中,E为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的综合评分,i指基础评分项第i个二级评价指标,xi为第i个二级评价指标的评分,zi1、zi2、zi3分别为第i个二级评价指标对应的准则层权重、一级指标层权重、二级指标层权重;j指附加评分项第j个二级评价指标,xj为第j个二级评价指标的评分,zj1、zj2、zj3分别为第i个二级评价指标对应的准则层权重、一级指标层权重、二级指标层权重。2.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 执行摘要7 3.区域低碳转型行动指数评价结果:三大区域谁是“火车头”?7 83.1 综合评价结果评价结果显示(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长三角低碳转型行动力最大,其次是京津冀,粤港澳的低碳转型行动力在三个区域中相对较低。长三角在区域协同、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方面走在其他区域前面,京津冀在“双碳”目标和政策、能力建设和保障方面表现最突出,粤港澳则在低碳发展水平方面最具优势。此外,三个区域在“双碳”目标和政策以及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两项表现较为接近,而在区域协同、能力建设和保障上表现差异较大。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评价结果|图1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准则层评价结果|图2低碳发展水平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双碳目标和政策能力建设和保障区域协同3.区域低碳转型行动指数评价结果:三大区域谁是“火车头”?序号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数1长三角131.562京津冀129.133粤港澳116.51评分27.13 26.02 25.32区域粤港澳 长三角 京津冀评分28.24 27.49 24.31区域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评分21.26 19.81 19.80区域长三角 京津冀 粤港澳评分25.63 24.41 15.02区域长三角 京津冀 粤港澳评分31.35 31.16 30.25区域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低碳发展水平指标温室气体 排放水平社会参与科技创新协同能源低碳化水平科技财税政策和制度协同产业和市场协同低碳产业基础目标力度低碳能源禀赋低碳试点示范产业低碳化水平制度保障基础设施协同碳汇资源禀赋政策文件能力建设和保障指标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指标区域协同指标双碳目标和政策指标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 执行摘要9 3.2 区域评价结果分析与启示3.2.1 区域特色视角:三大区域在低碳转型行动力上各有“长短版”研究发现,三大区域尽管同属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区域,它们在低碳转型行动力的现状与潜力上,存在着不同的“长短版”。1.长三角区域在区域协同与低碳产业基础维度最为领先,这得益于其三省一市特别是江苏省良好的绿色低碳产业布局,及长三角在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等制度和政策协同的积极尝试。2.京津冀区域在“双碳”目标和政策、能力建设和保障表现最为突出,这得益于其出台的“双碳”“1 N”文件、“双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较多,以及其煤炭、煤电控制目标力度较大。3.粤港澳区域的低碳发展水平在三个区域中最高,除去港澳本身能源消费体量小这一原因外,广东省在能源、产业低碳化水平方面也优于其他区域省市,这体现在其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高、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低,和其走在全国前列的区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等方面。4.三大区域也均存在着亟待进一步提升的部分。粤港澳亟需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和市场方面的协同发展;京津冀在科技创新协同、产业低碳化方面和另外两个区域有一定差距,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仍需进一步优化;长三角总体低碳转型表现最佳,但在能源低碳化、“双碳”政策出台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长三角区域:区域协同与低碳产业基础“领跑”长三角作为中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和低碳政策试点的重要落脚点,在区域协同、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方面走在其他区域前面。其在区域协同方面的优异表现,主要得益于区域政策和制度协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力度较大。以政策制度协同为例,早在2019年10月,国务院就正式批复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同年还确立了由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组成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2021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 正式印发,确立了将一体化示范区打造成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先行区、气候投融资和碳金融应用的实践区、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试验田;2022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正式印发,这是全国首个跨省碳达峰方案。此外,长三角注重发展区域重点领域制度的协同,在区域碳普惠、碳排放交易、碳标识、绿电交易等制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应用。长三角的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研究机构、环境社会组织数量在三个区域中也是最多的。得益于长三角在绿色低碳产业布局、消费格局的亮眼表现,长三角区域在低碳产业基础方面也处于三大区域的领先位置。新能源产业方面,长三角是新能源企业总部落户最多的区域,共有1680家新能源企业,其中江苏省有932家,浙江省和上海市各有300多家,安徽省有约100家2。新能源汽车方面,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在长三角地区分布数量最多,共有108个,其中江苏、浙江数量最多,且分布城市广泛,江苏一省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数目基本与整个京津冀区域总数持平3。三省一市还于2021年组建了长三角系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长三角已然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基地。此外,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高,约占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28.2%,高于粤港澳(15.5%)和京津冀(11.5%)之和4。10典型案例:长三角成为率先将绿色金融纳入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的区域之一如上所述,长三角在政策和制度协同、基础设施协同等方面做出了许多领先和积极探索。其中,绿色金融一体化亦是长三角一体化探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机制方面,2019年4月,长三角三省一市人民银行筹备建立了“金融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合作机制”,并成立专题工作组方式共同推进这一工作。2020年,长三角合作机制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合作专题工作内容,并由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牵头建设长三角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系统的一期建设,初步实现了长三角地区绿色金融统计数据的互联互通。2021年,三省一市人民银行共同推进系统二期建设,拓展数据覆盖领域,优化系统功能应用。2021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金融发展实施方案 正式印发,为深化长三角跨省域、跨地区的一体化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指引。在金融机构层面,长三角区域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一是探索建立跨区域联合授信试点,上海市辖内银行机构在项目规划、授信额度核定、信贷管理及风险化解等方面,与长三角区域内分行加强合作协调,建立和优化长三角跨省(市)联合授信机制,推动信贷资源优化配置。二是推动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和基础设施。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先后成立了长三角一体化管理总部:交通银行建立长三角集团客户一体化管理系统,推动系统内跨区域联合授信;浦发银行制定全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规划方案,推动区域内各分行管理平台互联互通。三大区域新能源企业总部分布情况,2023|图3三大区域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数目,2023|图4北京北京天津天津河北河北京津冀京津冀广东广东香港香港澳门澳门粤港澳粤港澳上海上海江苏江苏浙江浙江安徽安徽长三角长三角60060400401,40000200201513164443108322226260640073667210131433372454215389321,680111,200800801,6001,0001001,800120新能源企业数量(个)整车制造基地数目(个)3.区域低碳转型行动指数评价结果:三大区域谁是“火车头”?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 执行摘要11 京津冀区域:“双碳”目标和政策、能力建设和保障表现突出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家政治中心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的改革引领区,在全国起到政策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双碳”目标和政策方面评价最为亮眼。京津冀地区由于出台的“1 N”文件、“双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较多,以及煤炭、煤电控制目标力度较大,得分高于其他两个区域。在中央“双碳”政策体系的引导下,京津冀出台了“双碳”“1 N”政策体系文件(18份)、“双碳”法律法规(15份)、“双碳”标准规范(50份)等低碳转型政策文件,数量为三个区域中最多。另外,京津冀的能源清洁转型目标雄心较强,研究结论显示,其设定的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目标值较2020年现状值升幅在三个区域中最高。京津冀还提出了较大力度的煤炭总量控制目标和煤电控制目标。在煤电政策方面,北京5承诺不再新增煤电,河北6和天津7提出严控新增煤电装机容量。煤炭总量控制方面,北京提出到2035年全市基本实现“无煤化”8,天津9和河北10也都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完成国家下达的减煤10%任务目标。研究发现,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产业低碳化水平不断提高,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三产业占比由2014年的59.15%,上升至2021年的64.87%。但是,京津冀的产业低碳发展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2020年,该区域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为三个区域中最高,接近3.9吨/万元,长三角地区仅为约1.7吨/万元、广东仅为1.2吨/万元。北京以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消费耗能为主、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较低,但由于河北的能耗主要来自第二产业,特别是钢铁、建材、黑金、非金等高耗能产业,京津冀的整体平均排放强度偏高。典型案例:京津冀协同推进区域钢铁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京津冀钢铁产业占比突出,2015年,该区域钢铁产能占全国总量的1/3,面临高排放、高耗能、产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地区加强了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产业对接协作,以钢铁产业为代表的高耗能产业升级取得较大进展。钢铁行业在天津的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曾贡献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2015年10月,天津市启动实施了“天津市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工程支持了北京和河北两地企业与天津钢铁企业的合作,为天津11家钢铁企业每年节约煤炭2125吨、节电73.8万度,形成10项以上可推广的成套技术。到2021年,天津市有三家钢铁企业整体退出,保留的四家钢铁企业全面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并完成了20个工业园区的提升整合,基本完成“园区围城”和“钢铁围城”的破解任务。2022年2月,河北省印发 河北省加快推进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近年,以河钢集团为代表的钢铁企业通过低碳技术的创新不断推动钢铁产业的绿色发展。河钢集团在张家口启动了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二期工程计划利用张家口地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优势,应用风能、太阳能制氢等 12 粤港澳区域:低碳发展水平在三个区域中最高,广东能源、产业低碳化表现可圈可点粤港澳的低碳发展水平在三大区域中领先,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能源低碳化和产业低碳化水平。粤港澳的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和人均碳排放均为三个地区中最低。香港和澳门能耗总量小、对区域影响较小。除去这一因素外,广东省在能源和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方面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能源低碳化水平方面,从“西电东送”工程开始,100%的绿氢冶金,并从分布式绿色能源利用、低成本制氢、氢气直接还原、二氧化碳脱除等全流程和全过程进行创新研发,探索钢铁工业低碳甚至“零碳”经济的优化途径。首钢集团从北京石景山迁至河北曹妃甸,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标志性项目之一。首钢集团的搬迁加快了河北唐山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落地,引导83家首钢企业在唐山注册,为唐山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还推动北京石景山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22年石景山第三产业占比达86.8%。2014至2016年,首钢园区通过开展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作,成功支持北京建设以首钢园区为核心的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迎接北京冬奥会,北京首钢园区的老旧车间厂房、运煤车站分别被改造成为速滑、花滑及冰壶三座国家队训练馆与冰球场馆,成为城市新地标之一。广东便加快了能源结构清洁化转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2020年达到30)以及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迅速提升,明显优于其他两个区域。广东和粤港澳整体的单位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在三大区域中也较低,基本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相比之下,虽然北京和浙江两省市略低于全国平均,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整体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低碳化水平方面,2020年,广东的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约1.2吨/万元,显著低于其他两个区域的平均值,省市层面仅次于北京,优于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三大区域单位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2020年|图5三大区域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总消费比重,2020年|图6北京北京天津天津河北河北京津冀京津冀广东中国广东香港澳门粤港澳上海上海江苏江苏浙江浙江安徽安徽长三角长三角1.5015201.0010000.5052.00253.503.00352.5030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吨CO2/tce)非化石能源比重(%)3.区域低碳转型行动指数评价结果:三大区域谁是“火车头”?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 执行摘要13 典型案例:粤港澳完善区域互联互济,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国国务院2019年印发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强化能源储运体系;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和布局,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粤港澳三地、整个南网区域在电力互联互通方面合作较为紧密。南方电网与香港通过4回400千伏线路、7回132千伏线路相联,与澳门通过6回220千伏线路、4回110千伏线路相连,对香港送电量占其用电量的25%,对澳门送电量占其用电量的80%。而南方电网区域目前建成“八交十直”西电东送大通道,粤港澳大湾区受入的年送电量,相当于减少了大湾区5700万吨标煤消耗。2020年底,南方电网建设的全球首个特高压多端柔直输电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投产使用,向粤港澳大湾区新增输送云南500万千瓦水电,预计每年减少粤港澳大湾区煤炭消耗6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1600万吨。在此基础上,南方电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智能电网和新型电力系统规划建设,已初步建成“源网荷储”协同的大湾区综合能源供应保障体系。2022年,南方电网加快推进广东29个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在深圳、广州、惠州等开展地市级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在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开展县区级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在东莞松山湖等开展园区级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南方电网还探索了“规模化车网互动”“5G 电网深度融合”“低碳园区综合能源供给”等新技术和新业态,以提升电力系统柔性可控、灵活调节、多样互动能力。三大区域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2020年|图7北京天津河北京津冀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长三角2.003.001.0004.006.005.00排放强度(吨CO2/万元)14优势,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投资、外贸和消费的新增长点。2022年,江苏的锂电池出口增长61.1,浙江的太阳能电池出口增长了1.1倍19,上海的锂电池出口增长超过3.6倍20。2023年前四个月,被称为外贸“新三样”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同比增长72%,将中国出口整体增速拉高2.1个百分点21。3.2.3 能源转型视角:京津冀能源低碳转型雄心较强能源转型是社会经济低碳转型中的关键任务,而能源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也无法孤立进行,需要化石能源消费控制、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能源体系系统性革新多管齐下,既需要政策目标引导也需要产业发展与资金投入支撑。研究结果显示,在低碳能源禀赋方面,京津冀和长三角的可再生能源禀赋基础相对优于粤港澳。其中,京津冀在三大区域中具有较为突出的太阳能和风能禀赋,长三角则拥有三大区域中较为丰富的水力资源,粤港澳可再生能源禀赋较弱。三个区域结合自身能源禀赋,设定了差异化的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研究统计分析显示,京津冀的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目标比重升幅(相较于2020年)在三个区域中是最高的,达到4.67%,长三角其次,升幅达4.38%,由于港澳数据可获得性以及对港澳整体基数占比的考虑,粤港澳仅统计了广东省的数据,升幅仅为2%,低于其他两个区域(详见表3)。与此同时,据研究统计分析,京津冀对于低碳能源类重大项目投资力度较大。在三大地区各省市2021年和2022年的省级重大项目清单的能源项目中,京津冀地区清单的低碳能源项目投资额占比超过60%,明显高于广东与长三角地区(占比均低于50%)23。在能源低碳转型雄心和投资力度的支持下,三个区域新增新能源装机逐渐成为当地新增发电装机3.2.2 产业视角:三大区域加速竞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低碳产业,长三角领跑近年,三大区域各省市加速布局以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安徽均有亮眼表现,“绿色竞跑”呈加速度态势。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的低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得分在三个区域中最高,但可以观察到,三大区域各个省市纷纷将以新能源为核心的产业链发展,作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心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从现状来看,据研究梳理统计,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基地的数量和分布方面,三大区域均有较好的布局基础。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四省均拥有超过20个制造基地,江苏42个、浙江32个,广东26个,安徽22个,北京、天津、河北也各有超过10个制造基地12。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方面,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以全国约45%的GDP占比,贡献了全国55.2%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排名前三的省市分别是广东、浙江和上海13。从地方政策来看,多省市已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十四五”规划与行动方案,制定了颇具雄心的产业发展目标。2020年,浙江和江苏分别生产了7.7万和9.6万辆新能源汽车,贡献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的5.3%和7%。展望2025年,浙江省提出,将实现超过12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年产量,并进一步提升其产量占比至全国的10;江苏提出将实现超50万辆的年产量15;上海则提出年产量超过12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值突破3500亿元16。北京、浙江、广东、上海等省市还专门出台了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相关规划和意见17。地方政府对于绿色低碳产业的关注与投入,也锻造了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和国际竞争新3.区域低碳转型行动指数评价结果:三大区域谁是“火车头”?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 执行摘要15 主体。其中,2021年京津冀风力和光伏对全部新增发电装机贡献高达79.6%,长三角(66.1%)与广东(53.5%)的这一占比也均超过50%。具体到区域内各省市,北京新增风光装机占比为100%、河北和安徽分别为82.5%、80.2$,是三大区域内占比最高的省市。三大区域各省市的能源电力政策正随着电力供应紧张问题悄然转变。在煤电政策方面,“十四五”以来,落实国家有关严控煤电项目的政策要求,自身情况各异的各省市官方政策中对于煤电的表述存在一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目标比重升幅(%)京津冀7.6% 4.67%长三角13.8% 4.38%粤港澳(广东)29.3% 2.00%三大区域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目标比重升幅(2025年相比于2020年)22|表3些差异。北京和上海提出不再新增或禁止新增煤电,天津、河北、江苏、广东则提出严控和合理控制煤电规模,安徽和浙江分别表达了严禁新增燃煤自备机组与明确的煤电发展需求。然而,在煤电项目审批的执行上,除北京、天津和上海外,其他省市均有松动。据研究统计,2022年,三大区域新审批煤电装机占全国装机总量的55%,新批了装机的省份包括广东(1818万千瓦)、江苏(1212万千瓦)、安徽(828万千瓦)、河北(606万千瓦)、浙江(532万千瓦)。部分省份2023年第一季度也新核准了煤电项目,包括河北(639万千瓦)、安徽(264万千瓦)、广东(200万千瓦)25。164.政策建议 16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 执行摘要17 4.1 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区域和国家的总体建议 建议三大区域进一步深化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作用。作为全国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三大区域应继续在制度与政策创新、绿色产业发展、区域协同和公平性发展等方面率先发力,锻长板与补短板结合,为全国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有益经验与借鉴。建议三大区域加大对本地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投入力度,激发与加强地方绿色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三大区域应该在目前良好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基础上,出台配套政策和改革地方政策,破解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面临的政策瓶颈,支撑绿色低碳产业的精细化、高质量发展;并在产业发展中锻造国际战略产业竞争新优势,抢占绿色低碳、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的竞争高地。建议三大区域强化区域协同,促进公平性发展。无论是京津冀、长三角还是粤港澳地区,在区域内都存在着不同省份间的发展代差,河北和安徽两省落后于各自区域内的其他省市,广东也与澳门和香港之间存在着发展路径的差异和机制体制壁垒。加强区域中不同地方之间的一体化发展,并非为产业转移而转移,而是既要加强基础设施、产业链与市场方面的协同,也要进一步深化标准和制度、法律上的协同,开展区域气候立法。同时在转型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公平,健全横向补偿机制,以区域内转移支付等形式缩小区域地区间的经济、财政差距,形成“1 12”的良好局面。建议国家加速出台构建区域低碳转型行动力指标评价体系。当前,中国并无完善、统一和权威的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指标评价体系,无法对不同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成效进行评价和比较,这将对区域进一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决心和力度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建议生态环境部等有关部门制定并出台一套全面、权威的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指标评价体系,推动区域绿色低碳协同发展与制度创新,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和区域重大战略。4.2 对长三角协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建议 以区域绿色低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撑地区能源电力安全供应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应在目前较为领先的制度协同基础上,借鉴粤港澳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强化区域内低碳“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促进区域内和区域间能源互济、绿电交易和电力市场互通,积极应对地区可再生能源禀赋短板及负荷中心用能不断增长的挑战,深化区域能源合作与发展保障地区能源与电力供应,支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184.政策建议4.3 对京津冀协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建议 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抓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京津冀地区在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强化三地之间的协同,加速出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天津应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河北省应严格限制“两高”行业,北京应发挥科技和金融引领作用,促进产业协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此外,京津冀应借鉴广东省(特别是深圳)良好的产业转型升级经验,依托良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条件,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和工业智造发展路径,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提升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动能发展。4.4 对粤港澳协同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建议 进一步强化粤港澳区域“双碳”战略和工作协同,创新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重大制度。本次评估中,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统计口径问题,和粤港澳自身区域协同发展等挑战,粤港澳地区在三个地区的整体评估中分数较低。然而,广东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与作为金融中心和世界窗口的港澳地区的深度参与,港澳地区的能源供应、社会经济低碳转型与制度创新也离不开与广东省的深度合作。港澳地区应以“双碳”“1 N”政策体系为蓝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举措,广东省应根据实际情况参考长三角经验,牵头深化粤港澳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和转型协作,统一核算与统计口径、共享碳排放数据等信息,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及“双碳”工作的联席制度,完善生态环境和碳排放的联治制度,加强区域低碳转型制度衔接。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 执行摘要19 1.何斌,谢开贵.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层次分析法J.环境保护,1997(08):25-27.2.亿欧数据,2023-02-25,取读于https:/ 3.MarkLines全球汽车信息平台,2023-03-30,取读于https:/ 11.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03,http:/ 16.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2021-02,https:/ 关于本市进一步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广东省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18.新华日报:江苏外贸进出口规模再创新高 去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5.45万亿元,2023-01-17,https:/ 外贸经营主体首次突破十万家,2023-01-28,http:/ 新能源汽车出口强劲,2023-01-19,http:/ 22.课题组根据各省“十四五”规划及能源统计年鉴等计算23.课题组通过梳理分析各目标省市的省级重大项目清单中的能源项目而得。低碳能源项目范围包括光伏发电及其配套项目、风力发电及其配套项目、抽水蓄能、氢能配套基建、储能(应用、示范)、生物质发电供热、余热余气余压发电、综合新能源、节能改技项目等。部分信息缺失项目的投资额通过估算而得。24.课题组通过 中国电力统计年鉴2022 数据计算25.绿色和平,中国电力部门低碳转型2022年进展分析,2023-04,https:/ 20如您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greenpeace.org著作权及免责声明本报告为绿色和平东亚分部北京办公室(以下简称“绿色和平”)于环保公益工作中形成的资料。阅读本报告即表示您已阅读、理解并接受下列著作权和免责声明条款的约束。请认真阅读。1.本报告由绿色和平发布,绿色和平是本报告的唯一合法著作权所有人。2.本报告作环保公益和信息分享目的使用,不作为公众及任何第三方的投资或决策的参考,绿色和平与课题组亦不承担因此而引发的相关责任。3.本报告的数据和信息收集和读取截止至2023年3月31日。绿色和平与课题组不对报告中所含涉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担保。4.本报告中所提及相关案例仅为论证本报告之观点,不涉及对于企业品牌、商品及服务背书或推销的目的。中国三大重点区域气候行动力评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最新低碳转型成效解读 执行摘要21 绿色和平是一家国际环保机构,致力于以实际行动推进积极改变,保护地球环境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绿色和平成立于1971年,在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6家分支机构。2002年,绿色和平在北京设立办公室,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基于丰富国际经验下的本土化实践,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理念,都投入到推动中国本土环境改善的工作中。从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到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从保护青山绿水到建立更可持续的渔业管理体系,从减少工业污染到推广生态农业,从参与蓝天保卫战到推动绿色消费生活理念,绿色和平都深度参与并且积极提供解决方案。地 址:北京东城区东四十条94号亮点文创园A座201室邮 编:100007电 话:86(10)65546931传 真:86(10)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是直属于生态环境部的正司级事业单位,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级战略研究机构和国际合作交流窗口,也是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战略目标设计、政策制定、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合作提供决策支撑的主要单位之一。国家气候战略中心职责包括组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法规、战略、规划等方面研究;承担国内履约、统计核算与考核、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国际谈判、对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工作;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智库对话、宣传、能力建设和咨询服务;承担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管理工作;承办生态环境部交办的其他事项。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后英房胡同5号环境国际公约履约大楼4层邮 编:100035传 真:86(10)
中国社会组织气候行动研究报告,通过行业扫描了解中国本土社会组织在气候行动中的角色,价值和现状,探索行动有效路径,同时也将基于报告开展行业活动,以期望促进社会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报告发起.
香港交易所气候风险报告建议 挑战及机遇 2023 年 5 月 31 日 香港交易所气候风险报告建议 挑战及机遇 1 目录 引言 2 关于气候风险报告的新规定 3 过渡规定给予更多时间以编制难以获取的.
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潜能新模型气象数据价值系列白皮书之三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1目录前言3气象数据交易定价历史和现状4辩证发展的估值分析方法7动态演变的价格管理框架15收益分配的典型场景应用18本系列小结19参考文献20联系人21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21.贵阳大数据交易所采用“一中心一公司”的体系架构,即,贵州省数据流通交易服务中心及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握时代大势、回答时代之问、应对时代之变、引领时代发展,是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自二十大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美丽中国的目标以来,气象数据作为实现数字中国、美丽中国建设中最为关键的先导性生产要素之一,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建立有序、安全、高质、高效的数据共享交易生态的前提下,如何挖掘气象数据的巨大价值潜能,从而撬动气象数据高质量价值,已经成为当前气象数据流通交易定价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回顾之前两册气象数据价值系列白皮书解锁气象数据价值新方程解锁气象数据价值新方程与构建气象数构建气象数据价值发展新引擎据价值发展新引擎,我们通过分析气象数据资产的类别划分及独特的价值特征,解锁气象数据价值新方程;在此基础上进而剖析了构建有序、安全、高质、高效的气象数据共享流通交易生态对于释放气象数据价值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此次,在贵州省气象局、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指导下,普华永道联合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紧跟二十大步伐,继续深入研究探索气象数据的流通交易定价理论的“度量衡”作用,聚焦气象数据资产的价值与价格、流通与交易等核心领域,发布气象数据价值系列白皮书的收官之作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以期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气象数据产品交易定价模式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鉴、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前言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3气象数据交易定价历史和现状为了让气象数据及服务的商业化运营有据可依,早在1990年代,气象部门就曾经综合考虑气象观测及预报工作所发生的人工、设备及其他成本,并参考了水利等其他部门对数据的交易、定价模式和价格范围,建立了最早的气象数据服务与定价标准。此后,气象部门考虑到人员工资、物价水平的变动等因素,适时更新收费项目和标准,目前最新的版本于2022年起使用。近年来,政府在气象事业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已经基本实现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化和装备的国产化。随着地面气象观测设施建设的逐步深入,气象站的数据采集频率不断提高,同区域站点的数量越来越多,观测精度在逐年上升,气象卫星网络日益完善,卫星图像的生成频率和拍摄分辨率均在提升,光谱通道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气象数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颗粒度不断被突破,加上数据质量提升,数据累积了更高的潜在价值,且每单位数据的成本也逐渐降低。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气象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发展,但气象数据的实际交易价格却变化较小,这说明其潜在价值并未在交易中充分释放。原因在于,现行定价标准以每一次采集的所有数据量作为报价单位,随着气象数据颗粒度越来越高,每次能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可能造成向单个用户收取过高的总价格,超过需求方的付费能力。于是,气象部门也开始尝试按照一定时空范围内生成的数据量进行计价。例如,对某一特定区域24小时内生成的卫星云图进行报价。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4气象部门确认客户需求采用基准价格定价向客户提供初始报价双方磋商交易价格某建筑业公司需要某地区70个月的月度降水量数据,供环评工作使用根据当地制定的最高收费标准,单个气象站的数据基准价格为人民币60元/(个月)60元/个月1个70月,得到此次服务的初始报价人民币4,200元双方经过协商后确定以基准价格的约30%作为此次交易价,故此次服务的实际定价为人民币1,280元而目前最常用的定价模式是以最高收费标准作为基础,根据与不同需求方的谈判情况,综合考虑适用的折扣率来确定最终交易价格。我们从气象部门获取了仅包含降水量数据的案例,来简单展示当前定价模式下如何从定价标准转化到最终交易价格:在此案例中,某气象数据服务公司为省内一家建筑业公司提供了某地区70个月的月度降水量数据(下称“目标数据”),以供环评工作使用。其定价的过程如下:根据当地对气象数据及服务制定的最高收费标准,以及对气象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维护费用、物价水平、数据加工成本等因素的考虑,某气象数据服务公司每月对单个气象站产生的数据基准定价为人民币60元/(个月)由于这家建筑业公司需要参考的地区,只包含一个气象站,因此根据单个气象站单个(月)产品数据进行报价此项服务一共需要提供70个月的月度降水数据,因此按照单个气象站的基准定价所 需 气 象 站 个 数 服 务 月 数 60 元/(个月)1个70月,得到此次服务的基准定价为人民币4,200元该气象数据服务公司对降水数据市场交易情况进行了有限度的调查,同时考虑了该建筑业公司的付费能力和意愿,以及可能来自“盗版”数商的不当竞争,双方经过协商后确定以基准价格的约30%作为此次交易价,故此次服务的实际定价为人民币1,280元图图1 气象数据产品目前的定价模式气象数据产品目前的定价模式指导单位成本气象站数量数据量数据资产价值此案例:60元/个/月1个70个月市场调查买方付费意愿潜在竞争数据资产价格4,200元1,280元12345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气象部门的数据出口尚未达到统一管理,所以气象数据被无序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大量数据被反复低价出售,使得目前的定价模式既难以回收成本,也未能合理反映数据产品基于成本投入的必要回报等市场化定价因素,即其价值潜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同时,在现有的定价框架下,气象部门较少单独预测各类商业模式下数据产品可能占有的市场规模,从而难以从数据产品的总价值中制定出单次交易的指导价格。因此可以看出,以往单一行政手段或政府指导最高定价标准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气象事业发展新形势。向市场化定价转型、对气象数据及服务进行商业化运营变得尤为必要。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当前气象数据潜在价值并未在交易中充分释放,原因在于:以往的定价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气象事业发展新形势,需要考虑更多定价因素,向市场化、商业化转型:气象数据实际交易价气象数据实际交易价格变化不灵活格变化不灵活现行定价标准以每一次采集的数据量作为报价单位,随着气象数据颗粒度越来越高,海量的数据可能造成向单个用户收取过高的总价格。气象部门的数据出口气象部门的数据出口尚未达到统一管理尚未达到统一管理气象数据被窃取、盗用或被重复转让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目前的定价模式既无法覆盖成本,又难以反映数据产品的开发回报、下游应用场景等定价因素。气象数据定价框架有气象数据定价框架有待提升待提升气象部门较少单独预测各类商业模式下数据产品可能占有的市场规模,从而难以从数据产品的总价值中制定出单次交易的指导价格。图图2 气象数据交易定价现状气象数据交易定价现状6开发回报下游应用场景商业模式产品成本市场规模向市场化定价转型商业化运营气象数据及服务释放气象数据潜在价值辩证发展的估值分析方法本系列白皮书的第一册解锁气象数据价值新方程在分析气象数据价值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数据资产发展阶段相呼应的动态估值框架。我们认为数据资产的价值通常可以从数据资产的成本构建、收益获取和市场供需等角度进行考量。具体来讲,需要结合数据资产的资产化程度状况、市场发展现状,以及相关估值定价方法所需的信息输入的可获取程度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从成本途径来考量气象数据价值,其理论基础在于数据资产价值取决于形成该数据资产的必要投入成本,是从数据资产重新配置角度考虑的一种估值方法。气象数据相关的取得成本包括其在形成过程中各环节的投入,往往与气象数据的规模结构、获取难易程度、更新周期频率、数据质量及安全级别等因素有较强的关联性。成本途径反映了供给方对数据资产内在价值的估计,适用于资产化初期阶段的价值估计。鉴于气象数据具有即用性特点,不需要经过复杂加工便能够应用到各应用场景中,因而采用成本法思路估计气象数据价值,既符合气象数据的价值特征,又有其合理性。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7一般来说,收益途径衡量气象数据持有方使用气象数据所产生的未来预期收益来反映该数据资产的价值。我们认为收益法比较适合在资产化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对数据资产进行价值估计和效益评价,因为这一阶段的数据资产已经具有明确的商业化应用场景,并能够产生稳定的收益预期。当气象数据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某一垂直行业/场景中,或者某一确定的垂直行业对气象数据进行再开发和利用时,收益法就比较适用于气象数据产品的价值评估。在实务中,数据的应用场景、收益预期等往往只能由数据的使用方估算,而气象数据的供给方则很难合理地对场景效益进行合理评估,并采用收益法为其数据资产估计一个合理的价值。可以看出,由于气象数据具有场景先导性特点,气象数据的预期收益显然与其应用场景有较强的关联性。基于这一特点,在实务中使用收益法定价时,由于相同数据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使用假设下的收益预期不同,如果没有对预期应用场景加以限定,则很容易导致价值结论会因不同的场景预期存在较大偏离。因此我们认为,在微观视角收益法运用时,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并设定气象数据的最佳用途(场景),用于将价值结论锚定在一个合理区间。市场途径通常要求一个相对成熟、有序且活跃的公开交易市场环境,具有大量可观测的活跃交易数据,使得数据资产的交易者能够对标同类产品,分析产品之间的差异,进行量化调整,并最终确定自身产品的价值。由于现阶段尚处在气象数据交易市场化的初期,尚不具备该等条件,因而该途径的运用在现阶段受到了较大限制。图图3 辩证发展的估值方法辩证发展的估值方法成本途径:符合气象数据的价值即用性,反映供给方视角下对数据资产内在价值的估计,适用于资产化初期阶段收益途径:体现气象数据的场景先导性,衡量持有方预期使用数据产生的未来收益,适用于资产化较成熟阶段市场途径:当前,气象数据交易市场还缺乏公开案例及信息披露,尚不具备应用条件未来市场足够活跃并具备足够多的买方场景效用评价后,可结合收益和市场途径交叉验证成本途径估值的合理性1423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8综上,从目前气象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现状以及相关估值输入值的可观测程度来看,成本途径成本途径在目前阶段已具备应用条件在目前阶段已具备应用条件,收益途径则需在收益途径则需在特定条件下方可使用特定条件下方可使用,但鉴于前述两者的出发点及视角不同,成本途径和收益途径暂时无法实现相互验证;市场途径由于目前缺乏活跃市市场途径由于目前缺乏活跃市场及信息披露场及信息披露,暂不具备使用条件暂不具备使用条件。以上就是我们所提出的阶段性框架,希望能对目前亟待解决的气象数据估值定价问题起到一些借鉴和参考作用。从辩证发展的角度来看,将来在气象数据资产交易双方对数据资产的价值认知渐趋一致时,亦可采用不同估值方法模型以验证交易价格的合理性。以成本途径确认气象数据价值,并进一步来指导数据产品定价的基本前提是:数据产品的定价与成本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但实际上,价值与成本并不总是正相关的,若数据开发成本不合理地过高,则基于其成本而得出的数据资产价值亦会偏高,那么参考该价值而制定出的价格可能会远高于数据使用者从经济利益角度可以接受的价格。正因为如此,市场对基于“开发成本”为基础的价值分析存疑,认为该途径无法落地促成交易。针对该问题,我们在本系列白皮书的第二册构建气象数据生态发展新引擎中进行了解释:“成本与价值的弱对应性往往针对一些尚在早期研发或者场景都无法确定的数据产品,而对于有“到手即用”特征的气象数据,从供给侧角度看,收回成本亦无可厚非,也是符合价值构建逻辑的。”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9我们在本系列白皮书的第一册解锁气象数据价值新方程中提出了微观视角下的多因子成本修正模型,我们曾引入以下因子用于解决成本与价值间相关勾稽的问题:数据复用度因子:数据的复用是对于投入成本的高频集约使用,由于气象数据具有“先导性”特征,所以数据能够被高频地应用于不同场景。通过数据复用度因子的调整,可以将供给侧投入成本摊薄至不同的场景,继而缩小与消费侧价格预期差距。价值贡献因子:针对成本与收益之间脱钩的问题,通过该因子调整将基于供给侧的成本基础与消费侧的场景效益结合,一定程度上在两者间建立起价值互联的桥梁。通过上述因子调整,则能够形成相对公允且容易被消费侧接受的价值基础。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10微观视角下微观视角下,气象数据成本途径估值模型运气象数据成本途径估值模型运用难点解析用难点解析当前,深入研究气象数据资产的成本组成、建设体系化的气象数据资产成本框架,有利于厘清气象数据资产的成本账来指导交易定价活动,从而更好推进气象数据资产管理体系优化。对气象部门而言,站在国资管理角度,也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开发用于自身赋能的数据资产时,目前仅有极少数企业具备完善的数据资产管理及成本核算体系,我们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先试先行,梳理数据资产成本价值,并就此进一步思考如何实现数据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变现。在解锁气象数据价值新方程中,我们介绍了成本途径下的多因子修正模型的理论基础、技术路径以及相应的参数定义,并提出了微观视角下,可以使用该模型以气象数据的开发成本为基础,结合气象数据的特性考虑相应价值调整因子对价值进行估计。但在实务运用上,首先需要解决的难点就是可靠计量气象数据的开发成本,这涉及数据资产开发过程中各项成本的核算分析。一个气象数据资产的成本一般包括数据资源的取得或采集成本、数据产品的开发加工成本、安全投入、维护更新及存储成本等,按其与数据资产的关联程度可以进一步分类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通常,对于一项资产的成本核算,原则上能确定由某一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应当按照所对应对象具体的成本项目类别,直接归集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相关成本核算项目;若由几个成本核算对象共同负担的,应当选择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一般采用一定的成本动因或分配比例方式确定。从理论层面,在计量数据成本时需要将满足确认条件的成本归集并分摊计入相应的数据核算对象;从实务层面,间接成本的分摊需要匹配数据对象的颗粒度(字段项目级别或数据集级别),以“数财”融合的方式寻找合适的分配基础进行估算。在解锁气象数据价值新方程中,我们以数据集(数据表单)为例,根据数据血缘分析的方法分摊某项数据资产的间接成本。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11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如何可靠计量数据资产成本,仍是困扰当前实务操作的主要技术障碍与现实业务痛点。寻求“数财”融合方法突破此问题,对资产化阶段的数据资产成本核算,并进一步指导数据资产价值计量具有重要意义。气象数据服务企业也需要考虑尽快提升相应的数据资产管理能力,启动建设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的数据治理工作与数据技术能力建设,厘清数据产品开发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真实成本,为气象数据资产价值计量提供基础,也有助于为将来科学合理进行收益分配奠定基础。在确定开发成本的基础上,除了考虑数据复用、数据质量、数据时效等气象数据自身维度的价值特征外,还需要从数据使用的维度,基于有序市场这一前提,考虑合理的开发回报对数据开发价值进行调整,最终得出数据产品的价值。现阶段,交易双方对拟交易的数据资产尚未达成同等的价值回报预期。若未来双方对数据资产的市场价值预期和市场价格的认知逐渐趋同,那么对于预期的开发成本价值回报也可以达成相应的共识。如前文所述,价值贡献因子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成本与收益之间脱钩的现象。实务中,该因子的确定还需结合气象数据本身的稀缺性、垄断程度、数据热度等因素,通常可以理解为,需要结合市场中同类数据产品竞争性、市场供需情况,对要求的回报率做出相适应的调整。另外,由于数据具有多场景应用的特征,因而数据在不同场景下可贡献的收益并不完全相同,现阶段从市场化角度考虑,可以参考同类产品的必要回报率、同行业公司平均利润率指标或净资产收益率,或同行业/企业自身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回报率(“WACC”)等指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数据资产的持续发展,市场供需情况、稀缺垄断程度、数据热度都会发生变化,相应的价值回报可能也会发生变化。此外,基础型数据资产的原始数据,因具备了场景先导性的特点,可以服务于不同的场景,这一点反映了原始数据理论上的价值潜能;而服务型数据资产是为了既定应用场景而开发(或理论上的最佳用途/场景),故在价值估算过程中,该产品的多场景增速因子默认为1。12接下来,我们沿用以上一章节中的某省气象数据服务案例,为大家介绍采用成本途径具体对数据资产价值分析过程:由于案例中客户对气象数据的需求仅涉及降水量这一观测要素,这一地区的1个温雨站(即观测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的气象站)恰好可以满足要求。根据气象部门获取的温雨站报价材料,1个温雨站所需的一次性固定投入约为人民币50,000元,包含设备建设、8年维保费用以及第1年将数据从气象站点传输到气象信息系统的费用;从第2年到第8年,还需要每年支付200元的数据传输费用。8年维保期满后,需要更换新的温雨站设备。由于其中雨量相关设备的价格占总报价的75%,可以按照这一比例分摊温雨站的建设和维保费用图图4 气象数据资产的成本气象数据资产的成本期初一次性固定投入5万元后续7年中每年支付传输费200元更换设备,需要额外支出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第6年第7年第8年13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考虑到目标数据的质量水平行业领先,评价其质量因子为95%;由于这部分数据的起始时点在5-6年前,估计其时效因子为80%。因此,计算得出目标数据的开发价值为40,156*95%*800,519元综合考虑购买目标数据的公司所处的行业为建筑业 房屋工程建筑业,且当前市场上类似的数据产品及“盗版”数商的数量较少,可以认为这部分气象数据在市场上相对稀缺,因此将目标数据的投资回报率取值确定为7%,对应的价值贡献因子取值为1.07考虑到这一数据产品是为了既定场景 环评工作开发的,因而将多场景增速因子定为1综合考虑目标数据的开发价值、价值贡献因子和多场景增速因子,计算得出 目 标 数 据 资 产 的 价 值 为30,5191.07132,655元在此案例中,由于温雨站的报价为近期获得,可以认为反映了当前设备建设、维保费用的重置价格。这家建筑业公司共需要70个月的数据。按照当前的物价水平,这些数据的采集中发生的设备相关费用应当为(50,000 2007)元70个月/(812个月)37,479元,其中归属于降水量数据的费用为37,47975(,109元这部分降水数据在观测和采集环节之后,还会发生信息清洗、质控、存储、格点化处理等费用。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这些费用约占整个环节的30%。因此,根据这一费用占比,可以计算出目标数据的开发成本为28,109/(1-30%)40,156元这一方法从气象数据的成本出发这一方法从气象数据的成本出发,考虑了质考虑了质量量、时效时效、必要的投资回报率和使用场景等必要的投资回报率和使用场景等因素因素,从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数据资产的从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数据资产的价值价值。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14通常而言,企业在开发产品前都需要分析其潜在的市场规模和竞争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气象数据产品也不例外。我们认为,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将价值和价格的动态关系,结合不同的商业模式加以考量,以形成定价参考。图图5 定价情形一:“到手即用”的气象数据产品定价情形一:“到手即用”的气象数据产品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动态演变的价格管理框架确定价值计算价格估计市场规模动态调整根据数据产品的特点选取适用的估值方法和模型,确定数据产品的价值结合具体的商业模式(例如:按期订阅、离线数据包、通过接口传输实时数据,等等),估计数据产品的市场规模通过数据产品的价值和具体商业模式下对应的市场规模,计算单次交易的价格考虑市场的供需情况和竞争环境,对价格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使价值能够在交易过程中得到充分实现15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16气象数据属于典型的观测数据,通常可以形成标准化、结构化的数据产品。因气象数据具有“到手即用”和“先导性”的特点,可以为不同应用场景赋能,被开发加工成不同形式的数据产品,常见的数据产品如实时交换数据(数据API)、数据包、数据报告及数据服务等。也正是由于气象数据的这些特征,通常气象数据产品预计的潜在应用场景数量较多、用户群体规模较大,因而其开发者对于相关数据产品开发投入成本(价值)的回收需要结合预计的潜在市场规模/容量分析综合判断相适应的产品售价区间。但从价值到价格,仍需有进一步的考虑。在分析潜在市场规模/容量的基础上,也可以进一步结合数据订阅模式对预计售价区间进行相应的数量或商业折扣调整,例如按次、按年收费,或者按数据包收费。此外,还需注意的是,市场价格的调节是一个动态过程,因而数据产品的定价区间并非一成不变。结合我国打造全国统一数据要素市场的目标,对于产品开发方而言,需要考虑整个市场的供需情况及竞争环境来作出相应的动态调整。在市场培育的过程中,也要站在全国统一的视角上制定合理的折扣或补贴标准,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接下来,我们仍然根据本次白皮书分析的气象数据案例,为大家介绍以数据产品的价值为出发点的价格确定方法:首先考虑这一离线数据包产品的预计的总市场规模,在这一案例中,根据气象部门的对市场规模有限度的调研,预计总共有20个不同的需求方会购买这一产品鉴于一些离线数据包中原始数据生成的频率较高,使得离线包的数据容量可能远大于用户实际需要的数据容量,数商还需要和用户确认实际需要的数据容量。但在本次案例中,由于月度降水数据也是由每日、以及日内每次观测和传输的数据累积后生成的,因而可以认为用户实际使用到了这些数据的完整价值基于以上分析,按用户需求生成的离线数据包价格=离线数据包的价值/预计的产品市场总规模(用户需要的数据容量/离线数 据 包 标 准 容 量)=32,655/20100%1,633元此外,如需要考虑离线包的通道传输费用,则需要按照单位容量价格乘以用户需要的数据容量,得到数据产品单次交易中的传输通道费用。由于这一案例中,用户所需的数据容量不大,根据气象部门的报价,本次交易考虑的数据传输通道费用定为17元最后,将单次传输的通道费用,与按用户需求生成的离线数据包价格相加,就得到了离线数据包单次销售的总定价,即1,633171,650元在气象数据产品价值的基础上在气象数据产品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通过对不同商业模式和市场环境的预期商业模式和市场环境的预期,可以动态灵活可以动态灵活地调整价格地调整价格,从而使价值能够在交易过程中从而使价值能够在交易过程中得到充分实现得到充分实现。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17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18气象数据“到手即用”的特性可以使其快速高效的配置在各类场景中,释放气象数据要素高价值潜能。实务上,除了上述提及的“价值到价格”的交易定价模式以外,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考虑根据下游行业后续使用的情况进行收益分成(分润)的模式,这种模式一般适用在需求方持续购入数据并于其自身业务数据深度结合并进一步开发的情形。在这种模式下,各方可以按照各自在不同环节贡献的价值为基础,确定相应的分润权重进行分配。具体逻辑如下:对于既定的应用场景,计算目标数据的开发价值为V1估算下游行业按照应用场景的具体需求,对气象数据进行二次开发的价值为V2预计下游行业加工完成后的数据产品,在业务应用中带来的额外收益I根据气象数据、下游行业二次开发的价值分别设置权重,得出气象数据的价值 即下游行业应用带来额外收益中归属于气象数据的部分,为I*V1/(V1 V2)对于气象数据供给方而言,这类方法适用于基于气象数据再开发利用的、成熟的垂直行业场景。在明确上下游收益分配权重的基础上,交易双方可以根据具体的商业模式来商讨各种收费方式和折扣水平,并制定最终的交易价格收益分配的典型场景应用60%谁投入谁投入、谁贡献谁贡献、谁受益谁受益持续收益持续收益图图6 定价情形二:参与二次开发并进行收益分配的定价模式定价情形二:参与二次开发并进行收益分配的定价模式气象数据需求方使用数据资产二次开发产生的利润按比例在供需双方间分配。可结合气象数据的提供方及需求方二次加工分别的投入或开发价值设置分配权重。持续收益本系列总结在推动气象数据服务企业建设数据资产管理体系过程中,既要遵循敏捷性原则,思维认知上需要快速优化迭代,形成数据价值管理意识,也要提高合规风险意识,开展气象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尽快确立相应的气象数据三权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及相应的确权方案,防止新型数据安全漏洞产生,阻碍气象数据共享流通。在气象数据服务企业建立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同时,我们呼吁“全国一盘棋”,统一推动与气象数据流通、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交易规则制定和实施。杜绝“盗版”、“黑市”等乱象,让市场逐渐形成规模化的有序交易,形成对价值和价格的理性认知。通过构建数据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激励制度,按照“谁贡献、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让各类主体公平获得相应回报,实现市场的交易调节功能。通过强化政府的主体责任,结合数据共享许可等法律方式、数据税收等经济方式,气象数据生态中的各个主体将合理分配气象数据收益,实现利益共享和合作共赢,凭借技术手段杜绝气象数据“盗版”,防止在流通交易过程出现无度的“数据通胀”、“价格内卷”。气象数据价值大为可期,气象数字之道大有可为!普华永道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长期践行者,始终在数字经济数据资产价值化研究领域砥砺前行。在本系列白皮书中,我们解锁气象数据价值新方程,挖掘气象数据价值潜能,呼吁政府、企业、社会三方携手合作,共同打造数据资产有序生态和交易动力引擎;围绕“共建数据资产生态,释放数据核心价值”这一宗旨,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模型、力求数据估值定价创新。本系列中,我们从气象数据交易定价模式历史现状及发展出发,阶段性地提出创新当前数据交易市场定价模式,并逐一盘点影响价值的因素,基于不同的商业模式对定价进行剖析考虑,为解决数据交易定价“最后一公里”提供思路,诠释气象数据价值与价格的动态变化过程。助力气象数据事业的数字化转型,并为此提供贵阳经验模式。但对我们而言,这并不是一个终点,气象数据价值探寻之道仍需不断践行!以此为契机,建议进一步推动气象数据服务企业建立相应的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开展数字化转型建设工作,同时也需要统筹规划,以气象数据高质量发展为战略导向进行部署。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191.江苏省气象服务效益研究(II)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江苏省气象局,1997年2.湘价服2011194号 湖南省气象系统技术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3.陕价服发201243号 陕西省物价局关于规范气象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4.黔发改收费20162030号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贵州省气象局关于取消放开降低部分气象专业有偿服务收费项目标准及有关事项的通知5.新发改收费20171650号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降低我区气象(防雷)服务收费标准及完善相关收费政策的通知6.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2022年7.2022年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中国气象局气象发展与规划院,2023年8.夯实数据要素驱动基础 培育数据资产价格链,卢延纯,2023年9.全国统一数据大市场下创新数据价格形成机制的政策思考,王建冬,2023年10.数据合理定价:利用数据资产图谱解析数据价值网络,林常乐,赵公正,2023年参考文献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20联系人构建气象数据生态发展新引擎构建气象数据生态发展新引擎白皮书其他编写组成员白皮书其他编写组成员任璐昕任璐昕普华永道中国并购交易服务经理 86(21)2323 匡诚匡诚普华永道中国并购交易服务高级顾问 86(21)2323 万海琪万海琪普华永道中国并购交易服务高级顾问 86(755)8261 张立钧张立钧普华永道中国区域经济及金融业主管合伙人 86(755)8261 陈春陈春普华永道中国并购交易服务合伙人及贵阳主管合伙人 86(10)6533 詹睿詹睿普华永道中国并购交易服务合伙人 86(21)2323 张平平张平平普华永道中国并购交易服务合伙人 86(755)8261 顾燕青顾燕青普华永道中国并购交易服务业务总监 86(21)2323 杨易楠杨易楠普华永道中国并购交易服务高级经理 86(755)8261 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21鸣谢本白皮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以下机构和人员的大力支持,特此表示感谢。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潘伟杰 陈蔚 叶玉婷 姚昕金 周艾琳贵州省气象信息中心周治黔 虞苏青 曹凯明 汤天然 穆仕超 刘国强 徐晓撬动气象数据价值新模型22本文仅为提供一般性信息之目的,不应用于替代专业咨询者提供的咨询意见。2023普华永道。版权所有。普华永道系指普华永道网络及/或普华永道网络中各自独立的成员机构。详情请进入
1 中国的候转型状况:2022展望 2022年1121 作者 Lauri Myllyvirta,张荇,董连赛*本报告由能源与清洁空研究中(以下简称“CREA”)出版。此项得到了海因希伯尔基会德国总部的 持。关于CREA CREA是个致于揭示空污染的趋势、原因、其对健康的影响以及解决案的独研究机构。CREA利科学数据、研究和证据来持世界各地的政府、机构和组织为实现清洁能源和清洁空做 出的努。我们相信,有效的研究和沟通是实现成功的政策、投资决策和倡议作的关键。CREA于 2019年在芬兰赫尔基成,在个欧洲和亚洲国家都有作员。中翻译 尤晓莺 封设计 吴迪 图来源:天琦 王/Unsplash*独分析师 内容 执摘要 5 1 引 6 中国在候采取动的动机 6 中国的政策和承诺 7 2 了解中国的温室体排放 8 2.1 排放量的速增 8 2.2 国际背景下的中国排放 13 3 中国和世界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16 3.1 概览 16 3.2 全球路径 17 3.2.1 央与监管机构绿融络(NGFS)18 3.2.2 候动追踪组织(CAT)19 3.2.3 国际能源署(IEA)20 3.3 中国的路径 20 3.3.1 清华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CCSD)23 3.3.2 学环境学院(SENR-RMU)23 3.3.3 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研究所(CAEP-IAE)和电规划设计总院(EPPEI)24 3.3.4 华北电学(NCEPU)和北京学(PKU)24 4 衡量和对标中国的进展 26 4.1 氧化碳排放总量 26 4.1.1 对标基准的趋势 27 4.1.2 现政策 28“三线单”29 碳汇 29 碳交易 30 4.1.3 数据披露 30 4.2 氧化碳温室体 30 4.2.1 现政策 31 4.2.2 数据披露 32 4.3 能源供应和需求总量 32 4.3.1 对标基准的趋势 33 分析:为何中国能源需求增快于预期 37 4.3.2 现政策:绿和低碳能源转型的动 39 4.3.3 数据披露 41 4.4 发电量和发电装机容量 41 4.4.1 对标基准的趋势 43 4.4.2 现政策:加快推进新型电系统的构建 48 可再能源及核电 48 绿电交易与价格 50 储能 50 碳交易 50 4.4.3 数据披露 52 4.5 业部 52 4.5.1 对标基准的趋势 53 4.5.2 聚焦:钢铁业 55 4.5.3 现政策:业部的碳达峰动 57 4.5.4 数据披露 60 4.6 建筑部 60 4.6.1 对标基准的趋势 61 4.6.2 现政策:城乡发展中的碳达峰动 63 绿家电 64 数据中 64 住宅煤炭供暖 65 4.6.3 数据披露 66 4.7 交通运输部 66 4.7.1 对标基准的趋势 67 4.7.2 现政策:促进绿和低碳交通运输的动 69 4.7.3 数据披露 71 5 专家调查和采访 72 5.1 氧化碳排放总量 72 5.2 次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 73 5.3 电部 75 5.4 业部 76 5.5 交通运输部 7 8 6 结论 79 附录:历史数据来源 81 缩略语列表 83 执摘要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的温室体排放国和过去20年间世界排放增的主要来源,其排放轨迹是全球 候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通过对中国既定的排放标和符合巴黎协定标的全球路径可 以看出,中国不但需要在2030年前达成的标、还要对其进超越,且后点关重要。2030年 之后,中国则需要快速减排。为了衡量中国所取得的进展,我们汇总了套由不同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发布的候转型情景,并确定 了组可以与历史数据进较的指标,这套指标来衡量中国的候变化进程以往的法更细致和 具前瞻性。我们将情景数据转换为每个指标的基准,以此评估关键部的排放和能源趋势是否符合候 转型情景和巴黎协定的标。我们的评估发现,多个指标正按照既定的向发展,包括清洁能源投资、电化、建筑部的排放和电 动汽销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清洁能源投资持续、快速地增,并正接近1.5度情景下的预 测规模。这是个巨的成就。少在2021年之前,中国的能源和排放趋势之间的基本差距是由能源消费总量的增率造成的,其 转型路径中的增率要快很多。在所有关键的排放部中,能源需求的实际增速度均路径预测的速 度更快,因此造成排放量不断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将系列因素进结合,如提能源效率 的措施、转变经济增模式或进转型案的预测中规模更的清洁能源投资,以及促使能源系统的 管理更趋完善。在氧化碳温室体排放,由于没有正式的量化标或定期的排放报告,我们 法对相关趋势或进展进评估。2021年夏季以来,中国的排放量和化燃料消费量直在下降。这使总的排放趋势在短期内与转型 路径相致。然,即使在2022年,两个关键指标仍然偏离轨道:对基于煤炭的发电产能的投资和对 基于煤炭的业产能、尤其是钢铁产能的投资。我们发现,中国的能源和排放数据报告存在重要的缺失和不。电部有良好的数据,其充分可信并 且以频率定期发布,但其他部在这些都不同程度地滞后。对氧化碳温室体排放的监测和 报告最不完善。为了深了解对中国政策制定起推动作的观点和愿景,我们对26位中国能源领域的分析师和专家进 了调研。接受调研的专家对2025年前碳排放达峰或前碳排放已经达峰的两项预测均持怀疑态度,些甚对2030年前碳达峰标能否实现表示不确定。部分受访专家认为,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 达峰应该不是个挑战,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能需要做量的作,且这个作量取决于其碳 峰值的低。2021年中期,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和氧化碳排放量经历了个急转直下的过程,中国 的分析师和专家们似乎预测,中国经济的增会回归到这时期之前的模式。这些预测可能在很程度 上解释了个不匹配现象,即在前煤炭消费和排放均下降的趋势下,政策和投资决定却导致更多以煤 炭为基础的产能正在就位。按照前设想的轨迹,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期标与巴黎协定的低端标(即把全 球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下)致,但与其端标(1.5)不致。另,中国的候雄 少与多数发达经济体的度相当(后者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也是中国政策制定者经常 指出并据理争的事实。这点凸显了提所有主要排放国候雄的重要性这些排放国包括 中国,但不仅仅只是中国。中国成功实现并超越其当前的候标可能是全球应对候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本报告中列出的框架 旨在作为CREA定期重新评估和更新中国进展的基础。1 引 2022年夏天的历史性热浪和旱为们敲响了警钟,它警示着全球候动的成功对中国的重要性。个间,中国各地的温记录被打破,世界最河流之江在某些河段甚出现了涸。回顾 2021年夏天,河南省发的严重洪涝灾害迫使数万撤离,并导致300死亡,其中很多罹难于省会 郑州的地铁隧道。当时,地铁隧道被洪淹没,乘客被困其中。根据世界上最的再保险集团(Swiss Re)瑞再保险的评估,中国是受候变化的经济和物理 影响最的国家之,其排名远远于欧盟和北美等国家和地区 1。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的温室 体排放国,其能源和候政策与其临的、由候变化造成的严重影响也息息相关。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温室体排放量增加了四倍多。这使中国成为这时期全球排放量增的主 要驱动。中国在20002008年间的碳排放量增主要被受外向型经济驱动的业和投资热潮推动。从2009年到2021年,其排放量的增则由房地产业、基础设施业和业的两波扩张驱动。中国的排放 量与其国内产总值(以下简称“GDP”)之较,这不仅源于中国重煤的能源结构,也由其严重依赖 建筑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经济结构所致。中国的排放量在新冠疫情爆发后激增。这是由于其经济复苏政策旨在刺激建筑业和业(包括出 业)的产出。前,该国的排放量正在下降,其主要原因并不是特定的候政策,是旨在化解房地产 业债务和资产泡沫险的经济政策。中国在候采取动的动机 由于中国在国内临的环保的挑战,以及候变化对其粮安全、资源、区域安全的环境和其 他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的影响,该国在候动中的我利益常明显。候动也与中国期的 经济和业标相符,这些标包括成为21世纪核技术上的专业和市场领导者的雄。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在利候动和候外交来实现其全球议程。中国希望被看作个稳定的合作伙 伴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贡献者。候政策和候外交使其能够追求众多外交政策上的标,例如,塑造国际规则、将身描绘成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和重要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建个多元 化世界以及提升其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中的影响和存在感。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包括被削弱的粮安全、加剧的洪和其他极端天事件,如台。中国的部分 沿海地区(如位于三的型城市和天津)地势低洼,异常密集。这意味着,对中国,海 平上升的代价是巨的。温度的上升也有助于疟疾和登热的传播和传染。根据中国象局的数据,暴和极端热浪在中国的发率已经上升,登陆其海岸的台的强度也在增 加 2。2 中国象局(2021),中国候变化蓝书(2021),http:/1 Swiss Re Institute(2021).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https:/he-risk/expertise-publication-economics-of-climate-change.html#chapter-Physical-risks.科学出版物 农业与其他业因旱、洪和热浪的增加受到影响。候变暖已经增加了农作物歉收的可能性。发 在主要农业地区的热浪可能会变得常强,强到农可能法在天下地作 3。保证粮安全是中国的要任务之。因此,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中国决策层关注候变化的个 特别重要的原因。根据公众调查,中国是最关注候变化的国之。欧洲投资银(European Investment Bank)的项调查显示,73%的中国受访者认为候变化是对社会的主要威胁,94%的表示候变 化对他们的常活有影响,这两个百分均于在欧盟或美国的调查结果 4。然,在中国也有反对候动和减少化燃料使的强利益集团,包括度依赖煤炭和煤炭相关产 业的省份和国企。国有煤电和钢铁企业持续对基于煤炭的产能进投资。煤电和钢铁是中国氧化碳排放量最的两个 业。前还没有迹象表明,两者在煤基产能上的投资有所缩减。为使中国能在预期的碳达峰轨道上前 进,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电和业产能过剩,对煤电和钢铁企业的新投资必须完全转向清洁产能。尽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通过宣布在2030年之前达到氧化碳排放峰值和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 中和的“双碳”标、以及持这些标的系列政策,表明了其应对候变化的决 5。中国的政策和承诺 在2021年101115于中国昆明举的COP15物多样性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 将“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6。“1”指的是应对候变化的期针,这在2021年1024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 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的意中得到了充分阐述 7。中国提出了化能源消费重 到2025年逐步上升到20%左右、到2030年达到25%左右、到2060年达到80%以上的标。“N”是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的解决案。2021年1026,2030年前碳达峰动案率先出 台 8。8 国务院(2021),2030年前碳达峰动案,http:/,政策 7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 的意,http:/,政策 6 新华社(2021),China to release implementation plans to achieve carbon goals:Xi,https:/,新闻公告 5 联合国新闻(2020),Enhance solidarity to fight COVID-19,Chinese President urges,also pledges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https:/news.un.org/en/story/2020/09/1073052,新闻报道 4 欧洲投资银(2020),Climate change more feared by the Chinese than by EU or US citizens,https:/www.eib.org/en/infographics/2nd-climate-survey-climate-change-fear-china-eu-us,研究报告 3 Kang,S.,Eltahir,E.A.B.North China Plain threatened by deadly heatwaves due to climate change and irrigation.Nat Commun 9,2894(2018),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8-05252-y 2021年10 28,在COP26于格拉斯哥举的前夕,中国正式将“双碳”标添加到其国家主贡献(以下简称“NDC”)标中 9。2021年118,中国的中央银,即中国银宣布创设推出碳减排持具,以助国家实现碳 中和标 10。通过此碳减排持具,该将为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贷款,并引导这些机构在独决策 和承担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领域的重点企业提供贷款。此后,“N”系列候相关政策件相继出台,作为能源、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和煤炭、电、钢铁、泥等重点部的具体政策实施案。这些件还包括在科技、碳汇、财税、融激励等 的配套措施。2022年922,中国国家发展和改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在“双碳”标宣布两周年之际 表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已经建,其中包括分业、分省市的规划 11。该委员会指出,中国的候动已经扎实推进,同时承诺:促进可再能源发展。中国的可再能源发电装机总量已突破11亿千瓦,中国已成为世界可再 能源发电装机的领导者。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并对耗能、污染的项加以限制。与2012年相,中国的能耗强度(即单位GDP能耗)在2021年下降了26.4%,其碳强度(即单位GDP氧化碳排放)同年下 降了34.4%。促进建筑部和交通运输部的转型。2021年,中国新建的绿建筑积达到20亿平。中 国新能源汽的保有量占世界总量的半。这些努是否以让中国实现其碳排放标?在本份报告中,我们对国际组织和中国国家研究员发表 的献进了审阅,确定了系列反应中国的指标和基准。我们整理了与这些指标相关的历史数据和对 未来发展的不同预测,以评估中国的进展。我们还在专家中开展了次调查,评定他们对中国排放前景 的信。本份报告的第章介绍中国温室体排放的来源、历史和驱动因素。第三章介绍符合巴黎协 定限制全球变暖标的不同转型路径,我们把这些路径作为评估中国进展的基准。第四章对中国候 转型不同的进展与从转型路径中制定的指标和基准进较。第五章介绍专家调查的结果。该调查 收集了能源和候领域中资深权威的观点和愿景,以此了解他们对当前政策和趋势的看法,以及他 们对中国这年间排放的期望。我们的调查结果和结论会在第六章中体现。2 了解中国的温室体排放 2.1 排放量的速增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的温室体排放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历史累计排放国。2019年,中国 的温室体排放量占全球的27%,其和GDP同占世界的18%左右。1990年,中国的排放量在全 11,2022年922,国家发改委:两年来我国“双碳”作实现良好开局,http:/,新闻报道 10 Xinhua.(2021).Chinas central bank rolls out new lending tool for carbon reduction.http:/.新闻报道 9 联合国NDC登记库中国(2021),中国个NDC(更新提交),https:/unfccc.int/NDCREG 球总量中的占不到10%,其在此后上升到现今的平。从2010年2019年,60%的全球氧化碳排 放增量来中国。中国也是新冠病毒全球流开始后,唯个排放量上升的主要排放国。该国相 对GDP的排放量不仅由其重煤的能源结构导致,也源于其严重依赖建筑业和“烟囱业”、能源密集的 经济结构。因此,中国排放的最主要源头为能源和业流程,特别是钢铁、泥和其他建筑材料的产。图 1 中国公布的2014年温室体排放量,这也是中国官今最后次发布此数据 2009年12的哥本哈根候峰会以来,中国就直在氧化碳排放和清洁能源设有标。为实 现这些标,中国所采取的动使其在部署可再能源和核电成为全球领头,但这还不以使其 化能源消费的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在2014年,在中国主席习近平与时任美国总统奥巴共同发表的中美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 次承诺计划在“2030年左右”实现氧化碳排放达峰。2020年,习近平主席承诺,中国将努争取在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且氧化碳排放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 12。21世纪的第个年,中国加世贸组织以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出和投资的热潮,随之来的业和 经济的快速增也促使了的排放量攀升。这股热潮的转折点是全球融危机的爆发。2008年,中国领 导层推出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的基础设施刺激计划,此举推动了2009年2012年排放量的更快增 12 UN Affairs.(2021).China headed 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President Xi Jinping vows to halt new coal plants abroad https:/news.un.org/en/story/2021/09/1100642.新闻公告。这项计划中的部分政府出扶持的是经济结构中能源最密集的部分:建筑业和重业,特别是钢 铁、泥和其他建筑材料业。当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在2013年开始消退时,煤炭、钢铁和泥的消费量开始下降。习近平总书记发 起的“反腐战争”加剧了这种下滑趋势,因为它遏制了地政府的项审批和建设的热情。对业经济的放缓,中国领导层的最初反应是将这种改变打造成“经济新常态”的部分。在“新常态”下,家庭消费、服务和附加值产业将成为增的主要动。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国主席习近平和美国 总统奥巴发表了两国的“候协议”,其中不仅包括中国的氧化碳达峰承诺,还有两国为巴黎协 定铺平道路的合作姿态;与此同时,空污染危机占据了中国国内的头条新闻,它创造了个独特 的、少在更发达的沿海地区限制煤炭消费的机会窗。然,随着对关键商品和重业产品的需求和其价格的下降,国有企业在2015年底出现重财务困 境。于是,新波的经济刺激措施在2015年底启动。在接下来的年,在刺激政策的推动下,中国 的增持续。在新冠病毒全球流之后,政府推出了利于建筑供应侧的刺激措施,以此来抵消疫情所 带来的经济影响,于是中国的增随之更为加速。在新冠疫情爆发后,由于政府推出了旨在刺激建筑业和业(包括出业)产出的经济复苏政策,中 国的排放量激增。现在,该国的排放量正在下降。降温的主要原因不是定向的候政策,是下列三个 因素的叠加效应:为抑制房地产投机和低价值建设项出台的经济政策、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和清洁 能源的扩张。图 2|中国能源和泥业的氧化碳排放量 图 3|中国不同业的氧化碳排放量(2019年)中国的氧化碳排放主要由发电和重业这两个部主导,其中,钢铁、属矿物(泥和玻璃)和 化学品这个部是最的业排放源。值得注意的是,交通运输部的总排放量和家庭消费部的 总排放量皆低于前述个业的单独排放量(图3)。如果将发电部的排放量分配给消费电的部(图4),那么有属业(如铝、铜和镍)则成为主要排放者,原因是该业的电需求量很。图 4|中国不同业的化氧化碳排放量;其中,发电部的排放量被分配到了消费业 根据卫星数据做出的估值表明,2010-2017年,中国的甲烷排放量以每年约1.5%的速度增加,且所有排 放部(煤炭、油和天然、稻和畜牧业以及垃圾填埋场和废)的排放量均在增 13。然,基 于些业产(如煤炭产)的数据成的排放清单表明,20122018年,当中国的煤炭产发 缓慢或负增时,其甲烷排放的增也可能随之放缓或停。中国甲烷的排放平和趋势存在着很的 不确定性 14。14 Liu,G.et al.(2021)Recent slowdown of anthropogenic methane emissions in China driven by stabilized coal production 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acs.estlett.1c00463.研究章 13 Zhang,Y.et al.(2022).Observed changes in Chinas methane emissions linked to policy drivers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02742119.研究章 2.2 国际背景下的中国排放 中国境内因使化燃料产的均排放量在2005年左右超过了世界平均平,在2013年超过了欧 盟的平。如果根据商品的消费地、不是产地来分配排放量,那么中国的排放量则会低15%左右。换之,虽然中国规模的出业确实是造成其排放量的因素之,但是它的权重般认为的要低。在2019年、即能找到数据的最近年,欧盟基于消费产的均排放量仍然于中国,但之后,两 者趋同。中国基于消费产的均排放量与其GDP平相较,其原因是中国的能源密集型经济。多数能 源最密集的商品,如钢铁、泥和有属,均为国内产、国内销售。此外,中国也是排放密集型 商品的主要进国。暗含在中国贸易中的排放量在2007年全球融危机前后达到顶峰,此后直在下 降。也就是说,2008年以来,净出对中国的排放增没有任何贡献。中国候动的重点之是降低其经济的氧化碳强度,即单位GDP氧化碳排放,中国在这取 得了快速的进步。然,与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non-OECD)国家的平均平相,中国需 要降低的起步指数常,与发达经济相差别就更为明显。与其他在过去年中实现快速经济增 的新兴经济体相,由于能源结构中的煤炭例和能源密集型经济,中国的是条氧化碳强度远 超其他的增轨迹。从2013年以来,中国氧化碳排放的增放缓,这使中国与其他新兴国家的氧 化碳强度平在定程度上趋同,但与多数均GDP平与之相当的其他新兴国家相,中国的 均排放量仍然是它们的两倍以上。图 5|中国均氧化碳排放 图 6|中国、欧盟和全球的氧化碳均排放较 图 7|不同经济体的单位GDP氧化碳排放较 图 8|快速增经济体的氧化碳排放轨迹 3 中国和世界实现碳中和的路径 3.1 概览 要实现巴黎协定中把全球温升幅控制在2C以下的标,全球的能源系统、业、农业和地利 等各都需经历幅改造。通过使各种模型,我们可以预测出有哪些式对实现这些改造最有效 并最具成本效益。这些模型包含了众多信息,如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产技术及其成本,以及可 资源。最重要的是,这些模型还提供相互连贯的、且在物理和经济上均为合理的路径,这些路径既能满全球 经济对能源、货物、服务和商品的需求,同时也尊重巴黎协定的标。为了全掌握中国和全球可的路径和解决案,我们汇总了系列由以下研究机构编制的、符合巴 黎协定的候转型情景:央与监管机构绿融络(The 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候动追踪组织(Carbon Action Tracker)、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清华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环境学院、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研究所和电规划设计总院(联合),以及华北电 学和北京学(联合)。这些候转型情景可以作为框架,以持政策制定者对不同政策向进评估、并分析其对技术选择及 能源和排放趋势的影响。我们确定了套指标,其中包括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和交通运输的油消耗量。这些指标不仅有纵向的 历史对价值,且可以帮助我们衡量中国当前的进展,且此衡量法的细化程度和前瞻性远远超过对 年排放量进分析这简单法。我们将情景数据转换为每个指标的基准,以帮助我们评估该特定指标 是否与候转型情景相致。虽然不同的建议和案在细节上有所差别,但它们也有明显的共同点:即在所有案中,中国能源系统 脱碳的基本渠道是电取代业、交通和家庭使的部分化燃料,并且这些替代电需来清洁 能源。这为举扩张清洁电的产量提出了要求。这种清洁发电的扩张部分通过能和太阳能实 现。在所有的案预测中,燃发电量均只有幅增。加强森林碳固存和其他地碳汇在各种案中 也具有重要地位。在制定排放案时,对经济增率的假定或预测是个关键的基础假设。本报告包含的所有路径都假设 中国从2020到2030年的平均经济增率为每年5.0-5.5%,这使得它们在这具有直接的可性。这 速度略低于中国在20152019年报告的6-7%的年均增率,但20202022年的平均增率要快(前世界银 15 对中国2022年经济增率的预测范围是2.8%)。然,不同的案在某些预测上差别很,例如对能源需求总量的增的预测,以及对核电、碳捕集与 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以下简称“CCS”)、物质能、化和燃煤发电对碳中和 标所起的作的预估。相其他案,清华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候院”)的 案对核电占的预测更,华北电学和北京学(以下分别简称“华电”和“北”)联合发表的 案预测了更例的发电。在其他,包括候动追踪组织(以下简称“CAT”)以及由态 15 The World Bank.(Sep 2022).The World Bank In China.https:/www.worldbank.org/en/country/china/overview.融报告 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研究所和电规划设计总院(以下分别简称“环境研究所”和“电规总 院”)联合编制的路径,均未将CCS看作是个技术成熟且具有成本效益的、以减少氧化碳排放的 解决案;相之下,清华候院、华电和环境院等院校机构则都认为,将CCS应于化排放是 电部去碳化的途径之,将CCS应于物能源则是实现“负排放”和抵消其他部排放的种 式。国际能源署(以下简称“IEA”)的国际情景和政府间候变化专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以下简称“IPCC”)的背景调研均倾向认为,部分能源效率的经济潜 可以被利,从致使总体能源需求的下降。清华候院的案考虑了经济和能效潜的结构变化,对 能源需求总量的预测最终也处于低端。在学环境学院(以下简称“环境院”)的案中,天然在未来年将在电之外的部发挥 重要作;同时,天然的消费量将继续以与过去年相同的速度增,直2030年。相之下,IPCC和IEA则预测,天然消费量的增在本个年将急剧放缓。然,在每个情景系列中,如果某个 情景以更低的全球温升值为标,那么它预测出的天然的使增速度会更慢,且其削减的速度也需 更快。除了清华候院之外,中国其他院校机构公布的多数案都没有涵盖氧化碳以外的温室体,或最 多只是对其他温室体进粗略的分析。于中国的“碳中和”标是只针对氧化碳还是所有温室 体,前官说法并未致。由于关于排放量以及减排案的可性和成本的数据稀少,对减排潜的 预估差异很。然,常明确的点是,如果中和的标针对的是所有温室体,那么其对氧化碳 减排要求也将更。这是因为其他温室体的排放不可能减少到零,且也没有可预的解决案来实 现其他温室体的负排放,即使其他温室体在中的浓度远远低于氧化碳的浓度(关于氧化 碳温室体的内容,详4.2章节)。3.2 全球路径 为制定以实现净零碳排放为标的不同路径,世界各地的机构和学进了量的研究和建模作。本 报告选择了央与监管机构绿融络(以下简称“NGFS”)、CAT和IEA的研究成果。NGFS的“延 迟的转型”案预测中国在2030年后将进快速减碳,这与中国的两阶段发展相似(详3.2.1章节)。CAT和IEA的数据均为它们对中国做出的预测。表 1|所含全球情景的概述 机构 情景 来源 国际能源署 可持续发展(SDS)2021年世界能源展望 https:/www.iea.org/reports/world-en ergy-outlook-2021 央与监管机构绿融 络 延迟的转型 https:/络 2C之下 https:/络 净零2050 https:/1.5度 https:/climateactiontracker.org/count ries/china/候追踪组织 2度 https:/climateactiontracker.org/count ries/china/3.2.1 央与监管机构绿融络(NGFS)NGFS是个致于推动融领域在环境及候险管理的发展的团体。为分析经济和融系统所 临的候险,该机构与个学术联盟道开发了套全球转型路径。该学术联盟的成员有德国波 茨坦候影响研究所(Potsdam Institute for Climate Impact Research)、国际应系统分析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兰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候分析组织(Climate Analytics)、苏黎世联邦理学院(ETH Zrich)和英国国家经济 和社会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这些路径以经济部和地理区域进划 分,通过三个成熟的综合评估 模型(IAMs)成。这三个模型为GCAM、MESSAGEix-GLOBIOM和REMIND-MAgPIE。这些情 景均被纳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NGFS根据IPCC的社会经济路径和国际货币基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的最新经济 预测,为六种不同的转型情景提供国家级的数据。由于这些情景在标低上有所不同,所以它们会 导致不同程度的全球变暖以及的转型有序度。在个“延迟动”情景,全球从21世纪的第个年才 开始减排,且的减排初期速度较慢,因此在该路径下,全球需要在2030年后更快地减排。延迟转型“这情景与2C的温度标兼容,但不符合1.5C的标。由于这路径与中国的碳中和计划最相似,我们将其作为中国转型的基准参照。该情景假设,全球排放量在2030年之前不会下降;在2030年之 后,它则要求全球排放量迅速减少,以此保证全球有50%以上的机会将温升幅保持在2C以下。在该 案下,在本年的末尾,全球的温升幅预计将为1.6C左右(90%的置信区间:1.2C2.4C)。除了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外,中国没有对达峰后年的减排率做出明确承诺,但若要实现巴黎 协定的标,全球需要在2030年后进快速且尽早的减排。图 9|NGFS的排放、浓度和升温路径 3.2.2 候动追踪组织(CAT)根据IPCC在2018年发布的特别报告全球升温1.5 C 16 中的1.5C情景和国际能源署发表的 2015年数 据,CAT于2020年发布了与巴黎协定兼容的部基准报告。CAT的报告通过分析电、交通、业和建筑四个主要部的全球平,确了这些领域在2030年和2050年的系列基准。七个国家被选 为进步分析的对象,它们分别是巴、中国、欧盟、印度、印度尼亚、南和美国 17。2021年10,CAT在其2021年候动状况的报告中更新了上述报告涉及的四个主要部的指 标,并另增加了在技术碳清除、地和沿海地区管理、农业,以及候融资的标。所有CAT的指 标和基准都与将全球升温限制在1.5C的标相致 18。18 Climate Action Tracker.(2021).State of Climate Action.https:/climateactiontracker.org/publications/state-of-climate-action-2021/.研究报告 17 Climate Action Tracker.(2020).Paris Agreement Compatible Sectoral Benchmarks.https:/climateactiontracker.org/documents/753/CAT_2020-07-10_ParisAgreementBenchmarks_Full Report.pdf.分析报告 16 IPCC.(2018).Global Warming of 1.5C.https:/www.ipcc.ch/sr15.特别科学报告 3.2.3 国际能源署(IEA)IEA的评估疑以能源为重点,但其也包括业、交通运输和建筑这三个部。电部是当今与能源 相关的氧化碳排放的最来源。能源系统的去碳化也是实现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标的关键。同 时,通过电化实现其他部的去碳化需要依赖来碳发电源的电。IEA已经出版了系列报告,这些报告研究各国和各地区为实现能源系统的净零排放所需的技术和政策。IEA的旗舰报告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以2050年前全球净零排放为分析 标,解释全球在2030年前需要采取的动 19。2020年能源技术展望(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20)详述了若要解决所有能源部包括那些技术发展仍缺的部的排放问 题 20,类所需要的技术。追踪清洁能源进展(Tracking Clean Energy Progress)系列报告对 46个关键能源技术和领域的状况进分析,并就如何使这些技术与领域上净零排放的轨道提出建 议 21。截2021年,该系列已经为电、业、运输、建筑、燃料供应和能源整合部出版了的单独报 告。另外,IEA出版的、名为2050年净零排放:全球能源部路线图(Net Zero by 2050: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的报告概述了全球能源部到2050年实现氧化碳净零 排放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并强调了其在技术、基础设施、投资和政策这些所取得的关键程碑 22。IEA的2050年“净零排放”情景与IPCC在2018年出版的路径致,在该IPCC路径下,全球的期平均 温上升将被限制在1.5C,且不会出现暂时的温升超标。我们使世界能源展望中的“可持续发展”情景(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enario)作为衡 量中国的基准,因为净零排放情景不包括对中国的分类预测。3.3 中国的路径 将全球温升幅度控制在1.5C这标转化成为各个国家的排放标和路径是个复杂、具有挑战 性、且往往会引发争议的过程。不同的国家和研究员强调以各国前的均排放量、经济发展平和 均收、历史责任以及动能作为决定不同国家应承担责任多少的关键因素。鉴于中国的排放量占 到全球排放量的近四分之,以及中国在全球排放量增中的主导作,如果要实现全球标,中国碳 达峰和碳中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喻。在2020年9中国宣布其碳中和的标之后,许多中国的研究机构都发布了帮助中国实现该标的建议 和路径。我们汇编了些有代表性的路径,作为本报告的基础,表2整理了所有这些路径,包括它们的 全名和出处。我们关注的第组路径由清华学的何建坤教授、张希良教授以及他们的团队在中国的碳 中和标宣布不久之后发表。他们的先期研究很可能为中国决策层最初制定碳中和标与选择碳中和的 标年份提供了信息;中国现任的候特使解振华是该清华研究项的总指导,他在说服领导层采 该标上应该起到了定的作。因此,清华发表的这些路径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宣布碳中和标时,最 22 IEA.(2021).Net Zero by 2050.https:/www.iea.org/reports/net-zero-by-2050.分析报告 21 IEA.(2021).Tracking Clean Energy Progress.https:/www.iea.org/reports/tracking-clean-energy-progress-202.研究报告 20 IEA(2020).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 2020.https:/www.iea.org/reports/energy-technology-perspectives-2020.研究报告 19 IEA.(2021).World Energy Outlook.https:/www.iea.org/topics/world-energy-outlook.研究报告 接近官层计划的研究。在中国,没有其他研究能像清华候院的研究那样全,且该院的研究往往 倾向于关注单部。该院最近的研究反映的是碳中和标宣布以来、中国在能源趋势和政策环境 的变化。表 2|本报告所包含的中国研究案概述 机构名称 情景 来源 清华学候变化与可持 续发展研究院 1.5度 中国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 https:/www.efchina.org/Reports-en/report-lceg-20210711-en 清华学候变化与可持 续发展研究院 2度 中国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 https:/www.efchina.org/Reports-en/report-lceg-20210711-en 学环境学院 1.5度 1.5温升标下中国碳排放路径研究,王克 等著(2021)http:/.issn.1673-1719.2020.228 学环境学院 2度 1.5温升标下中国碳排放路径研究,王克 等著(2021)http:/.issn.1673-1719.2020.228 华北电学和北京学 多源协同的加速电化(图表中简称“加速”)电部碳排放达峰路径与政策 https:/Cah7APZoA 华北电学和北京学 新能源领跑的常规电 化(图表中简称“新能 源”)电部碳排放达峰路径与政策 https:/Cah7APZoA 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环境研究所和 电规划 设计总院 基准情景:电需求,能源结构趋势与“三五”期间相同 中国电业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http:/98/j.issn.1001-6929.2021.11.24 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环境研究所和 电规划 设计总院 低碳情景:电需求,最限度地利可再 能源,降低煤炭消费 中国电业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http:/98/j.issn.1001-6929.2021.11.24 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环境研究所和 电规划 设计总院 强化案:低电需求,最限度地利可再 能源,降低煤炭消费 中国电业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http:/98/j.issn.1001-6929.2021.11.24 图 10|不同路径对中国205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 图 11|不同路径对中国2050年发电装机容量的预测 3.3.1 清华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ICCSD)从2019年初开始,清华候院与中国国内余家研究机构合作,启动了名为“中国期低碳发展战略与 转型路径”的研究项 23,其有18个项。该研究项的成果在2021年以综合报告的形式出版。清华候院的研究将中国的期低碳转型之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阶段,即2020年到2035年,转型 的重点是在符合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标的前提下,对巴黎协定规定的NDC进实施与强化。在 第阶段,即2035年到2050年,转型将实现对能源和经济领域的深度脱碳,并在建设个强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同时,到2050年使国家的减排途径与2和1.5的全球温升控制标保持致。该报告分析了期去碳化标所驱动的减排路径、技术持、成本和价格。该研究基于四个情景,即政 策情景、强化政策情景、2情景和1.5情景。我们在本报告中选择了该研究的1.5C情景和2C情景的 数据,它们均符合巴黎协定和全球净零标的要求。该研究中提出的2C情景以将全球变暖控制在2C以内作为标,同时还将均氧化碳排放量的标 设为到2050年不超过1.5吨(相之下,此数值在2020年为8.4吨)。其1.5C情景则基于将全球温上 升幅度限制在1.5C、同时到2050年实现氧化碳净零排放和其他温室体排放幅减少这标。1.5C和2C情景均为“理想”情景,它们要求中国的能源系统和经济发展模式进快速的改变以与近期的 减排速率致。考虑到中国即完成碳达峰将临的实际的、经济与政治挑战,清华候院进步设计 了在1.5C和2C 24 情景下、在“标导向”(即推迟达峰)下的变体路径。它们假设中国的氧化碳在本 个年的末期才达到峰值,从为本个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让道、也让其经济模式可以逐步地进转变(这两步合称为“两个阶段发展”)。在这些变体路径下,中国从现在到2030年将强化实现前的 NDC承诺,从2030年开始加速碳减排和能源系统转型,并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3.3.2 学环境学院(SENR-RMU)根据1.5C标的深度减排要求和技术特点,环境院的王克等学者对现有的能源系统模型 PECE-LIU2020进了修改,对其增加了氢能以及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以下简称“BECCS”)的能源模块。研究团队再利升级后的模型,对 中国在1.5和2标情况下的期氧化碳减排要求、部贡献和关键减排措施进研究 25。1.5和2情景的概念均与IPCC致,但路径的设定基于中国的国情。与清华候院的两阶段转型类 似,在环境院的2情景下,中国将在现有的NDC的标基础上采取强化减排措施,争尽快实现 碳达峰,之后通过加强政策加速减排进程,到2050年实现2情景下中国的减排标。同样在此2情 景下,已经成熟和处于示范阶段的低碳技术,例如电动汽、能和太阳能,将得到快速发展。碳捕 获、利和储存(carbon capture,utilisation and storage,以下简称“CCUS”)技术的示范将被加 速,以为2030年后的部署做准备。25 Wang,K.et al.(2022).Research on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pathway under the 1.5 target.http:/.研究章 24 He,J.et al(2022).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A study on Chinas long-term low-carbon transition pathways and strategie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Vol 9.100134.https:/,科学章 23 清华候院(2021),中国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https:/,学术报告 在环境院的1.5C情景下,为实现更严格的碳减排标,中国不仅将需要尽早碳达峰,同时还要加 快碳减排,使到2050年的累积碳排放量满1.5C温控标下的中国排放轨迹区间。在这情景下,中 国需要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快速发展氢能和BECCS技术、提能源系统效率,并使钢铁、化、公 路货运和电部深度脱碳。1.5C和2C情景都要求中国加强碳减排,并在2025年前达到碳峰值。参照2005年的平,在该研究的 2和1.5情景下,到2030年中国分别需要分别减少73%和75%的碳排放。3.3.3 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研究所(CAEP-IAE)和电规划 设计总院(EPPEI)环境研究所和电规总院共同建了个预测模型和组影响参数与因素,以研究不同情景下中国电 部实现碳达峰的途径。影响参数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电需求、电源结构和发电的标准煤耗率。该研究阐述了以下三种情况 26:在基准情景下,电结构将与第三个五年(即20162020年,以下简称“三五”)规划期间相同,以满速增的电需求;发电标准煤耗冻结在现有平。在低碳情景下,为了保持发电量的速增,中国必须最限度地提化燃料能源的发电量,但该 化发电量的提需要考虑到不同发电源的潜、建设周期、能源价格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发电标准 煤将以与“三五”期间相同的速度下降,即每年减少2克/千瓦时;发电为适应化能源需要更 加灵活的运,这往往会降低发电的热效率。考虑到这点,研究团队假定发电的煤炭消耗量每年 将下降1克/千瓦时,并从2020年的289克/千瓦时分别在2025年、2030年和2035年降286、280和 275克/千瓦时。在强化情景下,燃煤电热效率的提速度与低碳情景相同,化燃料的发电量被最化;此外,将 有措施降低电需求的增速度。3.3.4 华北电学(NCEPU)和北京学(PKU)由华电和北联合开发的转型路径基于以下理解:中国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且电部是完成 这任务的关键。袁家海教授和他的团队在结合各种宏观经济指标的趋势后预计,中国在2021年 2035年期间的全国电需求将由电、业、建筑和交通部的电化驱动 27。为了满不同电化进程下的电需求,该研究设计了三条路径来讨论低碳电系统转型可能临的情 况以及电部碳达峰的路径。研究预测了不同案下的碳达峰时间。我们在此报告中选择了该研究的“多源协同的加速电化”和“新能源领跑的常规电化”两条路径,并在下分别将其简称为“加速”和“新 能源”路径。华电和北建议,“加速”路径是进碳达峰的最有效法。在加速电化的情况下,到2030年,化燃料能源发电量占超过50%,且、光装机量达到12亿 千瓦的标。煤炭发电量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峰值为5.2万亿千瓦时(相之下2020年的煤炭发电 27 Yuan,J.et al(2021),电部碳排放达峰路径与政策,https:/,研究章 26 Wang,L.et al.(2022).Pathway of carbon emission peak in Chinas electric power industry.http:/.研究章 量为4.9万亿千瓦时)。煤电的作从发电主向辅助化能源的调峰功能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电 业的碳排放将在2025年左右达峰。4 衡量和对标中国的进展 本报告所收集的转型路径能帮助我们把中国经济实现碳中和这个艰巨的任务分解为细化标,这些细 化标指向的是每个关键排放部所需要进的具体转变。本节将中国的排放、能源结构、发电装机容 量、电化率和其他重要指标的发展与不同转型路径所得出的基准进较。我们的法是将每个指标 的年度变化与不同路径下、2020年2030年所需的变化率进对照评估,从测评这些指标是否已经 符合基准,或正在取得进展并有望达到基准。该评估的设计式使得我们能每年对同样的指标进复评 并报告相应的进展。4.1 氧化碳排放总量 为了与1.5C的标相致,即使假设中国在2030年后采取常强有的减排措施,中国的氧化碳排 放量也应在2025年达到峰值。考虑到即碳达峰在中国有实际的经济和政治的挑战,清华候院进 步设计了1.5C和2C 28 的“标导向”(即推迟达峰)情景。它们假设中国的氧化碳在本个年的末期 才达到峰值,从为本个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让道、也让其经济模式可以逐步地进转变(这两步合称 为“两个阶段发展”)。在这些路径下,中国从现在到2030年将强化实现前的NDC承诺,从2030 年开始加速碳减排和能源系统转型,并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表 3|清华候院的1.5C、1.5C“标导向”和2C路径下的氧化碳排放量(He et al.,2022)2020 2025 2030 2035 2040 2045 2050 氧化碳排放量(单位:10 亿吨氧化碳)1.5C 10.2 9.3 7.4 6 4.2 2.7 1.5 1.5C标导向 10.2 10.4 10.4 7.7 5 3 1.7 2C 10.2 10.1 9.4 8.1 6.4 4.3 2.9 单位GDP氧化碳排放量 的年度下降(单位:%)1.5C 4.3 7.1 8.9 8.5 10.3 11.3 14.3 1.5C标导向 4.3 4.1 4.1 8.2 9.3 10 10.4 2C 4.3 5.5 6.1 7.2 8.4 10.7 10.1 与2005年相的下降幅度(单位:%)1.5C 50.6 65.8 78.5 86.2 92 95.6 98 1.5C标导向 50.6 60.3 68.4 81.3 90 95 97.6 2C 50.6 62.8 72.8 81.2 87.9 93.1 96 与清华候院的1.5C和2C情景相,该院提出的“标导向”路径在未来年内的标相对较低。例如,在1.5C“标导向”情景下,中国的氧化碳排放量到2025年达峰,且其排放量从2020年的102 亿吨上升到峰值时期的104亿吨,并在2030年前保持在同平,到2050年急剧下降到17亿吨。在此 28 He,J.et al(2022).Towards carbon neutrality:A study on Chinas long-term low-carbon transition pathways and strategie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Vol 9.100134,https:/.科学章 情景下,中国的氧化碳排放在达峰后的年乎与符合1.5C标的路径趋同,但累计排放总量 更(表3)。在“理想的”1.5C和2C情景下,中国的氧化碳排放量应在2020年以102亿吨达峰,到 2030年分别下降到74亿吨和94亿吨,并在2050年分别降15吨和29吨。在CCUS和农林碳汇的帮助 下,该组路径将使得中国到2050年实现氧化碳的净零排放。4.1.1 对标基准的趋势 图 12|中国氧化碳排放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中国的氧化碳排放量从2015年今每年都在增,虽然其增速要远低于2013年之前。同时,从2016 年到2021年,排放增加速。然,从2021年夏天以来,氧化碳排放量直在下降。所有的转型 路径都要求中国的排放在2020年2030年期间下降。这意味着排放量必须在2030年之前年就实现 达峰,且在达到峰值后就开始下降。我们对中国2022年氧化碳排放增率的预测与2温控路径所要求的年度减少率致。在我们研究的 所有转型路径中,只有清华候院的1.5C途径要求以更快的速度减排。然,所有的路径也显示,相 2020年2030年间的预测减排速度,2030年后中国的减排动需要急剧加速才能达到这些路径的 相应标。4.1.2 现政策 前,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受限于多重因素,包括2025年和2030年的氧化碳强度和化能源 标、2025年的能源强度标和氧化碳排放争于“2030年前”达峰的承诺。然,这些指标也为氧 化碳排放在2020年2030年的幅增加留出了余地。假设这个年中国的年平均GDP增率为5%,那么它的氧化碳排放在这年间将可以增15%。到本年末期,排放量可能增加得更多,随后下降 以达到预期峰值标和2030年的标。由于中国对碳达峰之后的减排速度没有任何量化标,这使得 其从达峰到在2060年前的某个时间点实现碳中和期间的排放轨迹变得分不可预测。这使得我们很难 估计中国未来年的累计排放量与该国是否正在实现碳中和标的轨道上。图 13|中国的指示性排放路径 中国前的候承诺可导致常不同的氧化碳排放结果。上图中,“标所要求的最低限度(minimum required by targets)”路径表示的是中国在同时满其2025年和2030 年氧化碳强度标以 及在2030年前碳达峰的承诺前提下、排放量将达到可能最值的路径。在该路径下,中国的排放量在 2030年后缓慢地、逐渐地下降,但需要在21世纪的第四和第五个年进常快速下降。虽然该路径 不违反中国的现承诺,却可导致了量的累积排放,且不易于为实现未来20年期标树信。“期努”(consistent effort)路径显示了为实现碳中和的标、排放量在2025年前达峰并经过平 台期,在此之后开始下降。该路径避免了达峰后年间所需的急速减排过程。实现图中的“1.5度”(1.5-degree)路径将极具挑战性,但这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巴黎协定基础上应该努的向。“三线单”污染物排放控制是中国环境治理的另条战线。中国态环境部印发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 案 29 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纳该部于态环境治理 30 的“三线单”分区管控体系。“三线单”指态 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上线和态环境准清单。碳汇 除了控制排放,中国也在寻求通过造林计划和探索海洋碳汇来增加碳汇。2012年以来,造林计划已经成功地、持续地提了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到2021年,全国森林覆盖率 达到24%,森林蓄积量达到195亿 31。根据中国政府的计划,到2030年,全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5%左右 32。为实现这统领标,全国 国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要求,在第四个五年(即20212025年,以下简称“四 五”),全国规划完成造林种草等国绿化5亿亩(3330万公顷),治理沙化地积1亿亩(670万公 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到43%,村庄绿化覆盖率提到32%。该纲要还要求,到2030年 态系统碳汇增量明显提升 33。同时,中国政府还颁布了林业碳汇项审定和核证指南等配套 具 34。虽然中国的四五规划要求“提升态系统碳汇能”,但是中国政府前还没有发布进步的详细政 策。最近,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法已经被提交报批,这举动预示着政府在碳汇领域可能有所 动作 35。虽然前中国还没有国家层的碳汇政策发布,但沿海省市已经制定了地性政策。例如,根 据海南省海洋态系统碳汇试点作案(20222024年)36,该省将在2024年前基本摸清全省 的海洋态系统碳汇底数,并开发碳汇试点项五个。东省则将滨海湿地蓝碳本底的调查作、态 系统的修复和若个其他调研项纳了该省的“四五”应对候变化规划 37 中。37 东省应对候变化领导组办公室(2022),东省“四五”应对候变化规划,http:/,政策 36 海南省然资源和规划厅(2022),海南省海洋态系统碳汇试点作案(20222024年),http:/,政策 35 然资源部(2022),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法,http:/,业标准 34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林业碳汇项审定和核证指南,https:/,国家标准 33 全国绿化委员会(2022),全国国绿化规划纲要(20222030年),http:/,政策 32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的意,http:/,政策 31 报(2022),“解振华:年来我国绿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http:/,新闻报道 30 态环境部(2021),关于实施“三线单”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试),https:/,政策 29 态环境部等(2022),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案,https:/,政策 碳交易 中国2010年起就直在发展碳交易,最初以区域试点项的式进。2021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系统正式上线,前涵盖发电业。该交易系统的原则与欧盟等国家地区使的“总量控制和交易”(cap and trade)的原则不同。具体,中国的系统没有对发电业的氧化碳排放总量进限制,是图通过提热效率来降低燃煤和燃发电的排放强度。在设计上,中国的系统并不励清洁 能源取代化燃料,甚不励天然取代煤炭。因此,如果中国希望该系统能在其去碳化过程中发 挥重要作,那么它的设计必须进重修改。然,只要中国的决策层下定决去做,这样的修改可 以很快完成。按照计划,全国碳交易的范围将扩发电以外的其他业,并可能包括碳汇。中国态环境部近期发 布的份通知暗示了计划纳碳排放交易的企业范畴 38,即温室体排放量每年达2.6万吨氧化碳当量 及以上的化、化、建材、钢铁、有、造纸、航业的重点企业。另份名为关于建健全 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的中央件也强调,需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探索碳汇权益交易试 点 39。4.1.3 数据披露 前,中国政府每年都会报告国家在氧化碳强度上的改善。通过该数据与中国政府报告的当年的 GDP增,我们可以计算出其氧化碳排放量的年度变化。然,这是种常初级和不透明的报告 式,因为它不包括碳汇或能源领域的氧化碳排放。中国政府通过向联合国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提交的国家信息通报披露其实际的温室 体排放数据,其最近的数据为2014年数据。中国国内已经有声提议需建种控制年度总排放量的 机制,这正是确保氧化碳峰值标能够实现的个重要步骤。同时,这样的机制也会涉及到更详细 和及时的排放量信息披露。4.2 氧化碳温室体 除了迅速减少氧化碳的排放,符合1.5标的转型路径对氧化碳温室体(以下简称”温室 体“)的控制度提出更的要求。在1.5的路径中,温室体的减排总量在2030年需达到其 2014年排放平的30%(即20亿吨氧化碳当量),该百分在2050年则需达到34%。在清华候院提出的1.5路径中,中国温室体的排放在2025年之前达峰并降2020年平以 下。根据该路径,2025年,中国的温室体排放量为23.8亿吨氧化碳当量,2050年下降到12亿 吨氧化碳当量。清华候院的2C路径预测,中国温室体的排放将在2025年达峰,峰值为25.1 亿吨氧化碳当量,这意味着,从2020年到2025年,中国的温室体排放平均每年增加1.5%。该 路径同时预测,中国的温室体排放在2050年下降到17.6亿吨氧化碳当量,年下降率为1.4%。甲烷是中国继氧化碳之后、以氧化碳当量为单位计算、排放最多的温室体。在清华候院的2C 路径中,中国的甲烷排放在2025年前达峰,峰值为12.2亿吨氧化碳当量,并且排放在2030年降11.8 39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关于建健全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http:/,政策 38 态环境部(2022),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作的通知 https:/,政策 亿吨氧化碳当量。在清华的1.5C情景下,中国的甲烷排放在2015年左右达峰,峰值与其2C路径相 同,然后排放以更快的速度下降到2030年的7.9亿吨氧化碳当量。清华候院的1.5C路径预测,中国的氧化氮(N2O)排放量将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5.8亿吨 氧化碳当量,到2030年下降4.2亿吨氧化碳当量。在该路径下,中国的含氟体(F-gas)排放量 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7.3亿吨氧化碳当量,到2050年降4.4亿吨氧化碳当量。清华候院的2C 路径则认为,中国的氧化氮排放量将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6.5亿吨氧化碳当量,在2030年下 降到5.7亿吨氧化碳当量;其含氟体排放量与1.5C路径同年达到相同的峰值,但到2050年将下降 5.1 亿吨氧化碳当量。4.2.1 现政策 中国已经对控制温室体开始采取措施。早在2016年印发的“三五”期间控制温室体排放作 案就提及了这的作,“四五”规划则进步提出“加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 他温室体控制度”。然,这些政策没有给出任何量化标,中国对温室体排放的报告前 也处于空,因此我们法评估2014年(即中国官最后次公布排放清单的年份)之后中国温 室体的排放趋势。前我们也不清楚中国的”碳中和“标是针对所有温室体还是仅包括氧化碳,前官说法并未 致。2014年,甲烷占中国温室体排放总量的10.4,由煤矿开采排放的煤层(coalbed methane,称煤矿瓦斯)占中国能源部甲烷排放量的90%以上。国家能源局在2020年发布的 份通知中规定,在甲烷体积浓度于等于8%的矿井中抽采的煤炭瓦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进 综合利。该通知同时“励”对甲烷体积浓度在2%(含)8%的矿井抽采瓦斯 41。其余的甲烷排放 规定受到由前环境保护部与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的煤层(煤矿瓦斯)排放标准 的约束 42。另项现政策是2002年发布的城镇污处理污染物排放标准 43。在2021年11的次的新闻发布会上 44,中国态环境部承诺,中国将推动出台甲烷排放控制动 案,并建煤炭、油、废弃物处理等重点领域甲烷减排的政策、技术和标准体系。态环境部还强调 将持具备条件的甲烷减排项参与温室体愿减排交易。与此同时,重点领域甲烷排放的监测、核 算、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与能源领域的排放清算也有望在四五期间得到完善。44 态环境部(2021),态环境部召开11例新闻发布会,2021年11,https:/,新闻 43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两部(2002),城镇污处理污染物排放标准,https:/,国家标 准 42 环境保护部等两部(2008),煤层(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https:/ml,国家标准 41 国家能源局(2020),关于进步加强煤炭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http:/,政策 40 态环境部(2018),中华共和国候变化 第次两年更新报告,https:/,报告 在2021年的COP26上,中国和美国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候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 45 46。该联合宣特别认识到了甲烷在候变化中的,并同意强化甲烷测量和减排具体事宜,包括通过标准减少来化能源和废弃物业的甲烷排放,以及通过激励措施和项减少农业甲烷排 放。宣称中国计划制定份全、有度的甲烷国家动计划。表 4|与氧化碳温室体排放有关的部分政策 政策名 发布期 2025年标 2030年及之后标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 案(态环境部等)2022年617 2025年,电弧炉短流程炼钢(EAF-based secondary steelmaking)占提升 15%以上;2025年,再铝 产量达到1150万吨;到2025 年,新增宗固废综合利 率达到60%。2030年,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占提 升20%以上;2030年,电解铝使 可再能源例提30%以上;到2030年,污染防治重点区 域新能源汽新销售量达到汽 新销售量的50%左右。耗能业重点领域节能 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国家发改委 等)2022年211-“四五”节能减排综合 作案(国务院)2021年1228 到2025年,全国单位GDP能 源消耗2020年下降13.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 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 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 总量2020年分别下降8%、8%、10%以上、10%以 上。-4.2.2 数据披露 温室体排放的披露仅以向联合国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国家信息通报的式进,最新的 数据为2014年的数据。这对于跟踪排放趋势和政策效果,以及提中国为这些体制定排放标的能 都是个重缺陷。4.3 能源供应和需求总量 在多数转型路径中,实现碳达峰主要依靠能源效率措施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来减缓能源需求增,且总 的能源需求增率需控制在02%之间。只有环境院的案对能源需求增率的预测超过2%。例 46 US Department of State(2021)U.S.-China Joint Glasgow Declaration on Enhancing Climate Action in the 2020s.https:/www.state.gov/u-s-china-joint-glasgow-declaration-on-enhancing-climate-action-in-the-2020s/.45 态环境部(2021),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候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https:/如,根据清华候院的1.5C路径,到2025年中国的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进53亿吨标准煤(称“煤 当量”)的平台期,2021年的52亿吨标准煤略有上升,该数字然后逐渐下降到2050年的五亿吨标准 煤。清华的1.5C路径同时指出,中国化能源在次能源结构中的例从2021年的16.6%分别上升 到2030年的38.7%和2050年的86.1%,煤炭的例则从2021年的56%下降到2030年的35.4%和 2050年的5.4%。4.3.1 对标基准 的趋势 图 14|中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在过去的五年,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以平均每年3.5%的速度增,其中,2021年的增速度超过 5%。这个增速度远于转型路径中的预测值。它也解释了个现象,那就是为什么即使中国的清洁 能源投资处于世界领先平,其与能源有关的氧化碳排放量仍不断增加。在2022年,中国能源需求 总量的增速度放缓到约1%。经济结构的变化、对建筑业和重业等增驱动业依赖度的减少 以及整体经济增速度的放缓有望使中国能源需求总量的增速度在本个年减慢。同时,更快地提 能源效率也可能成为个驱动因素。然,如果中国能源需求增恢复到2022年之前的平,那为了 实现碳排放达峰并下降,其清洁能源增的速度就需要转型案中预测得更快。图 15|中国煤炭消费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图 16|中国油消费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图 17|中国天然消费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所有转型路径都要求中国在本世纪第个年减少煤炭消费。在过去的七年,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只在 2016年和2022年分别出现了下降,且消费量在其余年份均有明显的增。即使在煤炭消费量出现下降 的年份,其下降的速度也没有达到转型路径的要求。以可持续的式让煤炭的使量达峰并下降仍然是 中国最的挑战。在所有情景中,中国的油消费增都会在本世纪第个年放缓,但只有部分情景要求该年间出现 油消费量的绝对减少。然,从2016年到2021年,中国每年的实际油消费增速度都要转型路 径中的快,包括2020年,即疫情爆发的第年。中国的油消费量仅在2022年因疫情的防控措施下 降,但其很可能在防控措施放松后上扬。所有转型路径都预测中国的天然消费量会增2030年,但在增率的预测上却不尽相同,从 环境院案的6-8%到IEA和IPCC路径的下的2-3%,差别甚。过去五年,中国天然需求的总体增 完全在转型路径的范围之内,2022年的下降速度甚快于所有路径的预测。然在未来年内,中 国的天然消费有可能出现反弹。图 18|中国化能源产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从20162021年,中国化能源发电量的平均增率都在转型路径的低端预测值之下。从2021 2022年,由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强势增和电在部分时间段的良好运状况,中国化能源 发电量的平均增率次达到了这些路径的低端预测值。然,从2016年2021年,化能源仅满了中国能源需求增量的35%,这是由于中国能源需求 总量的增速度远远超过了转型路径的预测。氧化碳排放的达峰和下降要求化能源满能源需求 增这例上升到100%以上,也就是说清洁能源增率需要提三倍;或者能源需求增率需要下 降到原来的三分之;或者是能达到相同效果的两者之间的任何组合。中国前所计划的、到2025年的清洁能源扩张步伐以满每年4%的电需求增和每年2%的能源 需求总量的增。如果实际电需求和能源需求总量的增率低于这些平,那么电部和整个经济 的排放量将会达峰。图 19|中国电化率的年度增幅(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在转型案中,中国电部在最终能源消费中的例从2020年的25%上升到2030年的30%。中国实 际的电化进展案的预测快得多每年快个百分点以上。虽然超预期的电化发展为中国的减 排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个条件也有前提,即电化使的必须是清洁能源发出的电。前,中国对电 需求的增加不但没有减少排放,更是驱动了其电部排放的增加。其背后的原因是,该国清洁能源 发电的增还不以满其电需求的增,即使其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的增迅速。分析:为何中国能源需求增快于预期 在2021年之前,中国的氧化碳排放量经历了持续增,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整体能源需求量的增 转型路径中预测的要快,所以分析中国能源需求增“超标”的原因分重要。在20152019年期间,中国报告的年GDP增速度略于转型路径对20202030年期间中国年GDP 增的假设速度。然,中国20202021年的年平均GDP增率低于转型路径中的预测增率,但其 能源消耗和排放增速度率仍然于转型路径中的预期,这意味着GDP增率不是驱动能源消耗和排 放增的原因,或者少不是唯的原因。能源需求增“超标”可以归因于业和建筑业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这些部在电消费量上的增 也导致了发电煤的增加(图Z)。在业部,能源需求的最增点为钢铁业和化及化 业。业部的能源需求增快于预测的原因是能源密集度最的业部的产出快速增。图 20|从2017年到2020年,按部和燃料划分的能源消费量增,以及按部划分的业增 的分解。其中,电 能已经燃煤发电的平均热率转换为次能源。数据来源:世界能源平衡2022(World Energy Balances 2022)虽然电化的快速发展的确导致了电部煤炭使量的增加,但这不能解释整体煤炭使量的超预期 的快速增,这是因为电化只是将煤炭消费从其他部转移到了电部,但并没有增加煤炭消费总 量。4.3.2 现政策:绿和低碳能源转型的动 中国政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发布的顶层件中的纲领性意 47 将能源利效率的提升和对化能 源的消费同时列在“主要标”之下。该意的总体标在“四五”规划中已先期设定,分别如下: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2020年下降13.5%;单位GDP氧化碳排放2020年下降18%;化能源消费重达到20%左右 到2030年,单位GDP氧化碳排放2005年下降65%以上;化能源消费重达到25%左右 中国各领域和各业为表示对这些“顶层标”的持,在其各的细化政策中反复提及它们。“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 48 是指导能源系统发展的总体政策。除了采已有的顶层标外,该规 划还对能源系统提出了额外的标(下表格只罗列了该规划涉及能源效率和能源转型的标)。为了提能源效率,煤炭领域将不可避免地被不断审查和监管。煤炭业“四五”质量发展指导意 49 对煤炭领域提出了预期:到“四五”末,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年均消费增1%左 右。在全国为耗能业的重点领域进节能降碳和改造升级推出的实施指南 50 的基础上(本报告下 的业部分中将对其进详述),2022年版的煤炭清洁效利指标 51 在今年4制定。该套指标为煤 炭开采、煤炭加热炉和煤化业划定了“标杆平”和“基准平”。51 国家发改委等(2022),煤炭清洁效利重点领域标杆平和基准平(2022年版),https:/,政策 50 国家发改委等(2022),耗能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https:/,政策 49 中国煤炭业协会(2021),煤炭业“四五”质量发展指导意,http:/,业件 48 国家发改委等(2022),“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https:/,政策 47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的 意,https:/,政策 2022年8,国家能源局 52 发布了关于改进燃煤电能效和灵活性、名为“三个批”的标准的制修订。“三个批”是指:在2023年底前,整合修订涉及常规燃煤发电机组 53 和热电联产 54(CHP)机组能效和 灵活性相关考核的约束性标准,并将循环流化床燃煤发电机组(CFB)相关内容纳强制性国家标准 中;在2023年底前,制定或修订计算和考核标准;对其他配套标准进制修订。2021年10发布的 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案对排放标准进了更新,将指导燃煤机组的改造和升级 55。该实施 案规定,到2025年,全国电平均供电煤耗降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根据案,“四五”期 间,节煤降耗的改造规模不低于3.5亿千瓦,对存量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改造完成量为2亿千瓦。化燃料能源的发展是决定能源转型进展的另个因素。“四五”可再能源发展规划为可再 能源发展的未来愿景描绘了幅满载希望的蓝图 56。关于可再能源的更多细节将在本报告下的电 部分进讨论。注:以下表格中突出的数字为顶层件指定的标。如电、业、建筑和运输等具体部的政策分别 在相应部分列出。表 5|与能源消费和供应总量有关的部分政策 政策名 发布期 2025年标 2030年及之后标“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 划(国家发改委等)2022年322“四五”时期,单位GDP氧化碳排放 五年累计下降18%;到 2025 年,化 能源消费重提到20%左右,化 能源发电量重达到39%左右,电 化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能重 达到30%左右;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单 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 13.5%;到 2025 年,灵活调节电源占达到24%左右,电需求侧响应能达到最 电负荷的 3%5%。化能源消费重在2030年达 到25%。关于完善能源绿低碳转 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国家发改委等)2022年210“四五”时期,基本建推进能源绿 低碳发展的制度框架。到2030年,基本建完整的能源 绿低碳发展基本制度和政策体 系。煤炭清洁效利重点领 域标杆平和基准平(2022年版)(国家发改委 等)2022年510-56 国家发改委等(2021),“四五”可再能源发展规划,https:/,政策 55 国家发改委等(2021),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案,https:/,政策 54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7),常规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https:/,国家标准 53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7),常规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https:/,国家标准 52 国家能源局等(2022),关于进步提升煤电能效和灵活性标准的通知,http:/,政策 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 施案(国家发改委等)2021年113 到 2025 年,全国电平均供电煤耗降 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节煤降耗 的改造规模不低于3.5亿千瓦。-关于进步提升煤电能效 和灵活性标准的通知(国 家能源局等)2022年830-煤炭业“四五”质量 发展指导意(中国煤炭 业协会)2021年63 到“四五”末,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41 亿吨左右,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 吨左右,年均消费增1%左右。-“四五”可再能源发展 规划(国家发改委等)2022年61 到2025年,化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 重达20%;可再能源消费总量达到 10亿吨标准煤左右;可再能源在次 能源消费增量中占超过50%;可再 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到2030年,化能源消费占能 源消费总量重达到25%左右;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 到12亿千瓦以上。氢能产业发展中期规划(2021-2035 年)(国家 发改委)2022年323 到2025年,可再能源制氢量达到 10-20万吨/年,实现氧化碳减排 100-200 万吨/年。到 2030 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 氢及供应体系;到 2035 年,形成 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 态。4.3.3 数据披露 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能源的消费数据(包括煤炭、油、天然和化能源)会于每年底 在其年度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公布。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会有更详细的数据,但其 出版时间通常会延迟两年。国家能源局有时也会公布季度数据,但这公布式并不固定,视季度 定。然,这些偶尔的公布为表明,中国政府内部掌握着数据。若能将相关数据更加系统地、以 度或季度的频率披露,将提有关中国能源业氧化碳排放发展的公开信息的及时性。4.4 发电量和发电装机容量 能源领域是中国最的氧化碳排放者,发电业则是前中国与能源有关的最氧化碳排放源。中国的电需求直在增。即使其能源总需求放缓,中国的电需求还将继续增,这是因为该国所 有业的能源使都已电化。在此情况下,电部的任务不仅是要清洁能源取代前基于化燃 料发出的电,且还要扩其电供应,以使其他部的化燃料使被清洁电取代。因此,中国电 部的去碳化和清洁发电的扩张是能源转型的关键。中国拥有世界上最的发电部,其拥有庞的煤电队伍。这对该国电部的转型和实现碳零排放构 成了重挑战。电部是所有转型路径中减排的最贡献者。例如,在清华候院的1.5C路径中,借助于BECCS技术,电部的氧化碳排放量从2020年的40.6亿吨急剧下降到2050年的1.5亿吨净 负排放。在该院的1.5和2的情景下,电部的排放量均在2023年以42.1亿吨的峰值达峰。提化燃料能源的例和逐步淘汰煤炭是实现零碳电产的主要因素。在清华候院的1.5C情 景下,能和太阳能的装机总量从2021年的6.35亿千瓦增加到2050年的51亿千瓦;中国电系统的总 装机容量从2021年的24亿千瓦增加到2050年的63亿千瓦;91%的电来化燃料,其中能和太 阳能占63%。终端电化和绿氢的产将增加电需求。例如,在清华候院的1.5C“标导向”的情景下,从2020年到2050年,电需求乎翻倍,达到14.27万亿千瓦时。减排技术的部署需要根据技术本身的成本和成熟度以及逐步严格的减排要求分阶段进。具有成本效益 的成熟技术特别是能、太阳能和储能技术在本世纪20年代已迅速扩容,如此扩容将持续到2050 年;对CCS等成本更或仍不成熟的解决案的部署则在2030年后开始有实质进展(下表6)。成本和原材料资源是阻碍物质发电在减排中发挥主要作的因素,电进步扩张的潜也常有 限。在清华候院的1.5C情景下,采CCS的发电装机容量在2030年左右开始扩张;在2050年达到1.49亿 千瓦,并捕获6亿吨氧化碳。BECCS的部署将在2040年左右开始,到2050年容量达到4800万千 瓦,并捕获2.8亿吨的氧化碳。表 6|化类发电技术和装有CCS技术的发电装机的年新增容量(He et al.,2021)技术容量的增(单位:百万千瓦/年)2020-2030 2030-2050 电 71 91 太阳能 42 87 电 3 0 核电 8 10 物质发电 1 1 配有CCS的物质发电 0 1.6 配有CCS的化燃料发电 0 3.4 4.4.1 对标基准的趋势 图 21|中国电部氧化碳排放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在过去五年中,中国燃煤发电量平均每年增3.9%。根据转型路径,中国燃煤发电量从2020年到2030 年每年需要下降0.53.0%。从实际来看,从2015年到2021年,燃煤发电量的增没有明显的放缓趋 势。2022年,由于电需求增的放缓以及太阳能、能和发电的强劲增,燃煤发电量将出现 下降或常缓慢的增。中国燃煤发电量的持续增部分原因是能源使的电化,特别是在业部,其进展速度远远超过转 型路径中的预测。电化将更多的煤炭使量转移到电部,但其本身并没有增加国家整体的煤炭消 耗量或碳排放量;并且随着电供应的清洁化,电化为去碳化创造了条件。图 22|中国发电业的氧化碳强度的年度变化 中国发电业的氧化碳强度从2017年的600克/千瓦时下降到2022年的540克/千瓦时,平均每年下降 12克/千瓦时。转型路径则要求,到2030年,中国发电业的氧化碳强度需下降到300-400克/千瓦 时;换之,路径需要该指标以实际速度两倍的速度下降。从2015年到2021年,发电业在降低 氧化碳强度上没有明显加速。2022年,该业氧化碳强度下降的速度将在转型路径预测的数值范围 内,这是2016年以来的次。图 23|中国每年增加的化发电量(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每年增加的能、太阳能、核能和 电装机 量已每种技术的平均容量系数转换为年发电量)为了控制不同发电技术的容量系数的逐年变化,我们使每种技术的平均容量系数,将新增的能、太 阳能、核能和电容量转换为新增的年发电量。在过去的五年,中国化发电装机量的增加直在转型路径的预测范围内,在2022年,其增加 量可能会略微超过路径预测的范围。此外,我们对中央层和各省市区政府在20212025年期间计划 增加的光装机量进了测算。结果显示,如果所有标均得以实现 57,到2025年中国的光装机量总 共将增加8.7亿千瓦。这增量远远领先于中国前在这的统领标,即到2030年、光装机量 达到12亿千瓦。再加上国家五年计划中的核电标和电的预期扩张,中国新增的化能源发电装机 总量将超过所有转型案的预计,包括NGFS的“净零2050”案和IEA的“可持续发展”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化发电装机量的如此增速应该已经可以使中国的电部上条与全球温度 标相致的转型道路。然事实上,中国发电量的快速增意味着化能源发电在20172022年只 满了57%的额外发电量,剩下的额外发电量仍依靠化燃料。57 国际能源(2022),874.037GW!30省/市“四五”时期新增光装机标(全件),https:/www.in-,新闻报道 图 24|中国每年增加的发电装机量(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在过去的年,中国的发电装机量(主要涉及煤炭和天然)以平均每年近5000万千瓦的速度 净增,乎相当于每周新增个型发电。这转型路径中的速度要快得多。根据转型路径,从 2020年到2030年,中国发电装机量要么只有很少量的净增,要么幅减少。2022年上半年,中国发电装机量的增加速度与前些年相放缓,这是因为上涨的化燃料价格使 燃煤和燃电陡然亏损。然,在2022年,批准计划新建煤电的速度却加快了。在2021年和2022年,中国不同地区经历了电短缺,究其根本原因是僵化和低效的电运式。由 于各省之间不能灵活地分享发电量,地官员避免电短缺的唯法是建量的“可调度”发电装机 容量,这些“可调度”的发电装机容量实际上主要是依靠煤炭和天然。上述情况也凸显了对中国的电运进改的必要性。2021年秋季范围的煤炭和电短缺使多年 来直停滞不前的电市场改被快速推上进程 58。2022年的夏天,中国南地区经历的电短缺可能 会进步加快电系统改的速度,并将其重点从规模远距离跨省输电转向省级电的整合 59。59 财新周刊(2022),电考,https:/,新闻报 道 58 Hove,A.(2022).Opinion:Chinas new power market reforms could accelerate energy transition.China Dialogue.https:/n,评论专栏 卓尔德环境研究与咨询中(Draworld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和CREA最近联合进的 项分析显示 60,增加电运特别是省际输电过程的灵活性是避免前出现的各种电短缺的关 键。这举措还可以减少各省市对燃煤发电能的需求,并促进对多变不稳的可再能源的整合。该分 析发现,更的电灵活性可以帮助减少各省市在其低碳转型的过程中将燃煤机组作为备保障设施的 需求。仅在华东地区,此举就可规避3000万千瓦的燃煤发电装机容量。燃煤与燃发电量多少取决于电需求总量和化资源发电量之间的相差部分。增加新的燃煤或燃 发电装机量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燃煤或燃发电量的上升或排放量的增加,但它却可能使必要的电改 被延迟,加剧能源转型的复杂程度,并使重要的电部的参与者找到动放慢其转型进展。图 25|中国处于开发阶段的煤电项装机量的统计;显示每半年的数据变化状况。数据来源:CREA基 于 全球燃煤 电追踪(Global Coal Plant Tracker)平台的数据的分析 60 CREA.(2022).Power system adequacy and“New Power System”development in China.https:/energyandcleanair.org/publication/power-system-adequacy-and-new-power-syste m-development-in-china/,研究报告 4.4.2 现政策:加快推进新型电系统的构建 可再能源及核电“四五”可再能源发展规划 61 是为本个年中国可再能源的发展描绘全构想的总体政策。它 设定了多个到2025年的发电和消费标:可再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可再能源在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超过50%可再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可再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电量增量中的 占超过50%,并且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全国可再能源电总量消纳责任权重达到33%左右,可再能源电电消纳责任权重达 到18%左右。地热能供暖、物质供热、物质燃料、太阳能热利等电利规模达到6000万吨标准煤 以上。同时,“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为核电和电的发展设置了指标。该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 的核电运装机容量将从2020年的5000万千瓦增加到7000万千瓦左右;在不包含抽储能的常规 电装机容量上,该规划的标是,到2025年,将其从2020年的3.4亿千瓦提升到3.8亿千瓦左右。在更具体的政策,关于促进可再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意为电可再能源的补 贴提供了指导 62。它还启动了补贴退坡机制的作,以持推绿电证书交易。同时,氢能产业发展中期规划(2021-2035 年)63 为氢能产业绘制了到2035年的发展蓝图,并 该产业制定了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标。“四五”物经济发展规划也将物质能源是“示范程”之,并励对物质进补贴 64。正如本报告的第4.4.1章节指出的那样,中国各省市的地“四五”规划与中央印发的清洁能源基地规划 在光装机容量增上的指标都要远远于国家“四五”规划中的最低标。根据各省市与清洁能源领 域的规划,“四五”期间,全国、光装机规划的新增标为8.74亿千瓦 65。该总和标能使中国的 光装机容量在五年内翻番,并在2025年就能完成2030年的容量标(图26)。65 国际能源(2021),874.037GW!30省/市“四五”时期新增光装机标(全件),https:/www.in-,新闻报道 64 国家发改委(2021),“四五”物经济发展规划,https:/,政策 63 国家发改委(2022),氢能产业发展中期规划(2021-2035 年),https:/,政策 62 财政部(2020),关于促进可再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意,http:/,政策 61 国家发改委(2022),“四五”可再能源发展规划,https:/,政策 图 26|为达到中央和政府制定的总和标所需的光装机容量的年度新增预测。来源:来中国电企业 联合会的 历史数据;2022年的数据为基于今年前七个的报告安装数据进的预测。其后时间柱显示的是为达到2025年安装 标所需的安装量的线性增。图 27|中央和省级“四五”规划中设想的中国清洁能源基地 66 66 Myllyvirta&Zhang(May 2022).Analysis:What do Chinas gigantic wind and solar bases mean for its climate goals?Carbon Brief.https:/www.carbonbrief.org/analysis-what-do-chinas-gigantic-wind-and-solar-bases-mean-for-its-climate-goals/绿电交易与价格 绿电交易试点作案 67 从以下定义了中国绿电交易的构架:“绿电”的定义:初期以电和光伏发电为主,可能会逐步扩到符合条件的电 交易框架:以年度或多的交易为试点,也励期的电购买协议。优先原则:绿电应该在交易的每个阶段包括组织、执和结算阶段被优先考虑。形式:直接从发电商或电购买。定价机制:限制性定价,也励其价格于上电价或从电处购买价格(或同时于两 者),以“反映绿电的电能价值和环境价值”。对转型和未来发展的期望:绿电交易应保持优先地位,并励将其与其他碳法规相结合,如可再能源消费配额和碳交易市场下的中国核证愿减排量。储能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指出,储能是能源领域 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撑之”68。该指导意励储能的多轨发展,如,在国家层和省级层分 别制定发展规划、推动发电侧和电侧的储能项以及持居侧的储存。关于推进电源荷储 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则是推动电系统中不同进缝整合的另个重要件 69。它 明确提出,“外送输电通道可再能源电量例原则上不低于50%”。碳交易 2021年,中国启动了个涵盖电部的全国碳交易系统。该交易系统与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使的“总 量控制和交易”的法不同。具体,中国的交易系统的的不是为了对发电业的氧化碳排放总 量进限制,是图通过提热效率来降低燃煤和燃发电的排放强度。在设计上,中国的系统并 不励清洁能源取代化燃料,甚不励天然取代煤炭。因此,如果中国希望该系统能在其去 碳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那么它的设计必须进重修改。然,只要中国的决策层下定决去做,这样的修改可以很快完成。尽管中国的碳交易系统在近期对控制排放的影响有限,但是它的启动预示着全国性的监管框架和碳排放 监测、报告和核查(monitoring,reporting,and verification,以下简称“MRV”)系统的建。MRV是个有效的碳交易系统的基础。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作的 69 国家发改委(2021),关于推进电源荷储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http:/,政策 68 国家发改委(2021),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http:/,政策 67 国家发改委(2021),绿电交易试点作案,http:/,政策 通知 70 和企业温室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71 是两份中国政府最近印发的与碳排放的MRV 相关的件。同时,其他诸多涉及排放报告的件也已经效(国家发改委分三批 72 73 74 印发了不同业 的核算和报告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75 则对企业交易阶段的为进了规范。表 7|与电部有关的部分政策 政策名 发布期 2025年标 2030年及之后标“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 划(国家发改委等)2022年322“四五”期间,单位GDP氧化碳排放五 年累计下降 18%;到 2025 年,化能 源消费重提到20%左右,化能源 发电量重达到 39%左右,电化平 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能重达到 30%左右;单位GDP能耗五年累计下降 13.5%;到 2025年,灵活调节电源占 达到24%左右,电需求侧响应能达到 最电负荷的 3%5%;到 2025 年,核电运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常规电装机容量达到 3.8 亿千瓦左 右。化能源消费重在2030年达到25%。关于完善能源绿低碳转型 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国家发改委等)2022年210“四五”时期,基本建推进能源绿低 碳发展的制度框架。到2030年,基本建完整的能源绿低 碳发展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煤炭清洁效利重点领域 标杆平和基准平(2022 年版)(国家发改委等)2022年510-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 案(国家发改委等)2021年113 到2025年,全国电平均供电煤耗降 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四五”期间 完成2亿千瓦存量煤电机组的灵活性改 造。-75 态环境部(2020),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https:/,政策 74 国家发改委(2015),第三批10个业企业温室体核算法与报告指南(试),https:/,政策 73 国家发改委(2014),第批4个业企业温室体排放核算法与报告指南(试),https:/,政策 72 国家发改委(2013),批10个业企业温室体排放核算法与报告指南(试),http:/,政策 71 态环境部(2022),企业温室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试),https:/,政策 70 态环境部(2022),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作的通知,https:/,政策 关于进步提升煤电能效和 灵活性标准的通知(国家能 源局等)2022年830-煤炭业“四五”质量发 展指导意(中国煤炭业 协会)2021年63 到“四五”末,国内煤炭产量控制在41亿 吨左右,全国煤炭消费量控制在42亿吨左 右,年均消费增1%左右。-“四五”可再能源发展规 划(国家发改委等)2022年61 到2025年,化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 重达20%;可再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 亿吨标准煤左右;可再能源在次能源 消费增量中占超过50%;可再能源年 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电和 太阳能发电量实现翻倍。到2030年,化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 总量重达到25%左右;电、太阳能 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关于促进可再能源发 电健康发展的若意(财 政部等)2020年23 完善现补贴式;完善市场配置资源和 补贴退坡机制;优化补贴兑付流程。-绿电交易试点作 案(国家发改委等)2021年97-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 的指导意(国家发改委 等)2021年723 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 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 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市场化发 展。关于推进电源荷储体 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国家发改委等)2021年225-4.4.3 数据披露 中国电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每会公布按技术种类和省份划分的发电量和发电装机量数 据,以及按业和省份划分的电需求数据。燃煤电的发热量(单位为每千瓦时的克重标准煤)也会 按公布。这些数据为详细并及时地了解中国电部的排放趋势提供了可能。就前,主要缺少 的可数据是按燃料分类的发电量,这些数据中国每年仅公布次,且数据时效性有到两年的 延迟。4.5 业部 业部是中国最的能源消费者,其最终能源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例如,在清华候 院的1.5C情景下,中国业部的终端能源需求将在2020年21.8亿吨标准煤的基础上略微上升,到 2025年前以约为22亿吨标准煤的峰值达峰,然后逐渐下降到2050年的14.1亿吨标准煤。业部在氧化碳排放中也起着主导作,这主要是由于该部量的能源需求和重煤的能源组合。排放的另原因是业加、特别是加泥过程中的排放。随着业部对能源需求的下降、电 化程度的提和电结构的变化,其氧化碳排放将在2020年2025年之间达峰,早于其能源需求的 达峰时间。在清华候院的2C和1.5C情景下,中国业部的氧化碳排放总量到2050年将分别降约16.7亿 吨和7.1亿吨。其中,2C情景下的12亿吨排放和1.5C情景下的4.6亿吨排放分别来能源活动,2C情 景下的4.7亿吨排放和1.5C情景下的2.5亿吨排放来业加。同时,在清华的1.5C路径下,2050年 中国的业氧化碳排放总量将在2020年50.9亿吨氧化碳的基础上减少86.1%,其中,87.8%的减排 量来能源活动,81%的减排量来业加。到2050年,中国业部的能源结构将实现脱碳。清华候院预计,到2050年,中国化能源和电 在能源结构中的占将超过85%。在清华的1.5情景下,到2050年,电在业部最终能源使 总量中的重将达到69.4%;相之下,该重在2020年为25.7%。4.5.1 对标基准的趋势 图 28|中国业部能源消耗总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图 29|中国业部煤炭消费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在转型路径下,中国业部的能源消费增速度在20162020年期间前快,并且在此期间,其 增速度在2017年之后加快。这反映了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推出对华关税政策与新冠全球流出现之 后,中国依赖的能源密集型经济增模式。排放趋势与转型路径致的业是建筑材料。在NGFS的“延迟”转型路径下,该业从2020年到2030 年的排放量每年下降4%。泥产是该业的主要排放源。NGFS的“延迟”转型路径显示,泥产的 排放量从2017年到2022年每年下降3%,这源于基础设施建设量的下降,基建的下降反映的则是经济 转型的进展。尽管中国业部的能源消费经历了速增,但是该部的直接煤炭消费量也已速下降,甚转 型路径中的下降速度更快。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在空污染治理上的政策。这些政策要求或励天然 和电来取代煤炭的直接使,因此前两种能源的使都在迅速增加。因此,中国业部的电化进 展转型路径中预测的要快。图 30|中国业部电化率的年度增情况(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4.5.2 聚焦:钢铁业 从201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钢铁产国,其产量占世界钢铁产量的半以 上。该业是中国仅次于电产的第氧化碳排放源。如果将该业所消耗的电所产的排放 量计算在内,它则上升为最的氧化碳排放源。钢铁产的快速增直是中国排放增的主要因 素,这使得该业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成为实现中国整体排放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轮疫情防控后建筑业和制造业的快速反弹,中国的粗钢年产量在2020年攀升10.65亿吨的历 史位。在中国主席习近平于2020年9宣布碳中和的标之后,掌管宏观经济的中国发改委加了削 减粗钢产量的度,图减少中国规模庞的属业的污染物和温室体排放 76。中国的粗钢年 产量在2021年下降了2.8%,是六年来次同下降。政府的标是在2022年对其进步削减,今年上 半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下降6.5w 78。78 Reuters.(2022).China to keep 2022 crude steel output lower than last years level.https:/,新闻报道 77 国家统计局(2022),2022年6份规模以上业增加值增3.9%,http:/,统计数据 76 国家发改委等(2021),钢铁业去产能作部署,https:/,政策 随着中国对钢铁需求的平缓或下降,从被拆除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以及报废的汽和机械中获取的废 钢量将上升,它们将填补越来越多的钢铁需求份额。这为钢铁业向电炉炼钢转变提供了契机,促使其 减少对基于煤炭的炉的使与随之产的排放量。钢铁业的标 79 是到2025年将废钢的利量从 2020年的2.33亿吨 80 增加到3亿吨以上,并到同年将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的例从前的10%增加 到15%以上。尽管市场对级钢的需求在下降,但2022年上半年公布的、基于煤炭的新增铁产能过去两年的 平有所上升。虽然同期宣布的新增电弧炉产能也前年多,但这些增量的主要的是取代旧的电弧 炉产能,转变产能结构(前钢铁业的产能结构中只有不到10%电弧炉产 81)。对建造新电 弧炉的兴趣仍然表明,钢铁业已开始为实现“双碳”标做相关准备。中国的新建钢铁项遵循“产能置换”的原则,即所有新建产能都要以退出定数量的现有产能为前提。退出产能与新建产能的例视具体政策定,不同省份和地区的例可能不同。最新更新的“产能置换”政策于2021年6效,它不仅要求退出的现有产能于新建产能,还体现了政府在整治空污染和实 施候动的努。对新建的基于煤炭的炉的产能投资继续处于位,并与中国的“双碳标”相左。CREA的研究发现,2022年上半年宣布的新建炉的年产能达到3000万吨,是2019年以来增幅最的个半年。所有这些 宣布的新建产能都计划在2025年前投使 82。受利好电弧炉产能的最新产能置换计划的激励,宣布在2021年和2022年新建电弧炉产能、并以置换 的公告的数量幅增加。然,新近宣布的电弧炉产能主要于取代旧的电弧炉产能,转变产能结构。前,电弧炉在整 个业的产能结构中占不到10。虽然对新建电弧炉产能的兴趣仍然表明钢铁业已经开始为实现“双碳”标做准备,但其在所有获批的新增钢铁产能中的占却远少于为实现“双碳”标应达到的 重。83 RMI.(2022).Pursuing Zero-Carbon Steel in China.https:/rmi.org/insight/pursuing-zero-carbon-steel-in-china/.报告 82 Myllyvirta,L.et al.(2022).Chinas power and steel industries continue to invest in coal-based capacity,complicating carbon goals.CREA.(https:/energyandcleanair.org/publication/chinas-power-and-steel-industries-continue-to-invest-in-coal-based-capacity-complicating-carbon-goals/.研究 出版物 81 RMI.(2022).Pursuing Zero-Carbon Steel in China.https:/rmi.org/insight/pursuing-zero-carbon-steel-in-china/.报告 80 中国废钢铁应协会(2021),废钢铁产业“四五”发展规划,http:/,件 79 业和信息化部等(2022),关于促进钢铁业质量发展的指导意,http:/,政策 来源:CREA,各省市政府站。注:数据反映的是2017年2022年上半年的相关公告数据。BF为炉,Non-BF为炉(包含使氢直接还原艺、氢等离体熔融还原艺和“HIsmelt”直接熔融还原技术的),BOF为碱性氧炼钢炉,EAF为电弧炉。图 31|按预计完成年份划分的炼铁和炼钢新增产能 4.5.3 现政策:业部的碳达峰动 由于业部在排放清单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它受到量的政策、动计划和排放标准的严格监管。鉴于中央政府的顶层件对能源利效率设置了标(即到2025年,单位GDP能耗2020年下降 13.5%,单位GDP氧化碳排放2020年下降18),这些标也出现在了不同的部动案中,如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案 85、业能效提升动计划 86、“四五”业绿发展规 划 87 和“四五”节能减排综合作案 88。碳交易是遏制业制造商排放的另个潜在的有效具。虽然中国的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前只包括 发电,但是态环境部的计划是将其范围扩到其他部,包括温室体排放量最的不同业 业,如钢铁、有属、油化、化和造纸业 89。然,该系统扩张的进程有拖延之势。政府最 89 态环境部(2021),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https:/,政策 88 国务院(2021),“四五”节能减排综合作案,http:/,政策 87 业和信息化部(2022),“四五”业绿发展规划,http:/,政策 86 业和信息化部等(2022),业能效提升动计划,https:/cf87afd1b62.html,政策 85 业和信息化部等(2022),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案,http:/,政策 84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作的意,https:/,政策 初的计划是在全国碳排放交易系统于2021年启动时就覆盖多个业 90,但其计划之后改为到2022年加 泥业和制铝业 91,现今的计划是在2023年纳泥、铝和钢铁业,并从2024年起在这些 业开展碳排放交易 92。有报道指出,全国碳市场扩张受阻的原因可能是对数据和监管框架的担忧,但 也有推测指出其反映的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冲突。回收利在控制排放发挥着重要作。“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93 为业制造商在废旧材料 的回收利设定了标。从细分业来看,部分细分业都已经提出了的排放标,但有属和建筑材料业除外,两 者的排放标仍在协商中。下表格列举了中国业部到2025年、2030年与2035年的总体标和具体业的细化标。所列 举的具体业是根据2030年前碳达峰动案 94 中”重点任务“部分与其他报道的内容结合提炼 成。表 8|与业部有关的部分政策 政策名 发布期 2025年标 2030年及之后标 业领域碳达峰实施 案(业和信息化部等)2022年81 到2025 年,规模以上业单位增加值能 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业增加值 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于全社会下降幅 度;重点业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 降。确保业领域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 前达峰。业能效提升动计划(业和信息化部等)2022年629 到2025年,规模以上业单位增加值能耗 2020年下降13.5%。-“四五”业绿发展规 划(业和信息化部)2021年123 到2025年,单位业增加值氧化碳排放 降低18%;重点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降低 10%;规模以上业单位增加值能耗 降低13.5%;宗业固废综合利率达 到 57%;单位业增加值量降低16%。-94 国务院(2021),2030年前碳达峰动案,https:/,政策 93 国家发改委(2021),“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http:/,政策 92 China Dialogue.(2022).National carbon market expansion may be delayed to 2023.https:/91 Carbon Pulse.(2021).China plans to add aluminum,cement to ETS next year-exchange.https:/carbon-90 中国电报(2017),发电业将成全国碳市场主军,http:/,新 闻报道“四五”节能减排综合 作案(国务院)2021年1228 到2025年,全国单位GDP能源消耗 2020年下降13.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 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2020年分别下降 8%、8%、10%以上、10%以上。重点业产能和数据中达到能效标杆 平的例超过30%“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 划(国家发改委)2021年77 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2020年 降低13.5%。废钢利量达到3.2亿吨,再有属 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再铜、再铝 和再铅产量分别达到400 万吨、1150万 吨、290 万吨。“四五”原材料业发展 规划(业和信息化部 等)2021年1229 到2025年,钢铁业吨钢综合能耗降低 2%,泥产品单位熟料能 6 耗平降低 3.7%,电解铝碳排放下降5%。-氢能产业发展中期规划(2021-2035 年)(国家 发改委)2022年323 到2025年,可再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 万吨/年;实现氧化碳减排 100-200万吨/年。到 2030 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 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 体系。到 2035 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 涵盖交通、储能、业等领域的多元 氢能应态。关于促进钢铁业质量 发展的指导意(业和 信息化部等)2022年28 争到2025年,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 上;钢铁业利废钢资源量达到3亿吨 以上;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例提升 15%以上。确保钢铁产业排放2030年前碳达峰。钢铁业碳达峰及降碳 动案(中国钢铁业协 会)修订中 2025年前,钢铁业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钢铁业碳排放量较峰值 降低30%。2035年,钢铁业碳排放量进步下 降;2060年前将实现脱碳。建材业碳达峰实施 案(业和信息化部等)2022年117”四五“期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 耗平与2020年相降低3%以上。确保 2030 年前建材业实现碳达峰。关于“四五”推动化化 业质量发展的指导意(业和信息化部等)2022年47 到2025年,宗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 放明显下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三五”降低10%以上-有属业碳达峰动 案(业和信息化部)修订中-焦化业碳达峰碳中和 动案(中国炼焦业协 会)2022年83 焦化业2025年前实现碳 达峰。2035年争减碳 30%。关于推动轻业质量发 展的指导意(业和信 息化部等)2022年619 到2025年,资源利效率幅提,单位 业增加值能源消耗、碳排放量、主要污 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造纸业“四五”及中 期质量发展纲要(中国 造纸协会)2021年1224 争“四五”期间业单位产品实际艺 综合能耗纸浆由350kgce/t降为320kgce/t。2030年前碳达峰。关于产业纺织品业 质量发展的指导意(业和信息化部等)2022年421 到2025年,循环再利纤维及物质纤维 应占达到15%。-关于化纤业质量发展 的指导意(业和信息 化部等)2022年421“四五”期间,绿纤维占提到25%以上,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 产量年均增20%以上。-4.5.4 数据披露 包括最重要的排放业在内的业部的产数据按公布,这有助于显示业部排放的发展。然,关于业部能源消耗的数据只按年度公布,且数据时效性延迟两年。关于业部氧化碳 排放的官信息只公布过两次,最近次数据更新在2014年。4.6 建筑部 中国建筑部的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11%。该部的排放通过能源领域产,特别是通过使 煤炭、天然和电。虽然与多数其他国家相,这例较(原因是中国的业作为能源消费者 占主导地位),但是它仍然很重要。尽管中国在消灭规模使煤炭取得了快速进展,但是居使 煤炉取暖仍然是空污染物的个主要来源。能源使效率在建筑业的减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在清华候院的1.5情景下,到2050年,建筑部 的能源消耗量从2020年的7.75亿吨标准煤下降到6.2亿吨标准煤。该路径同时显示,在该部到 2050年的最终能源消费总量中,电的例从2020年的48%上升到78,物质的使则从2020 年的6700万吨标准煤上升到约9000万吨标准煤。该部程度的电化意味着其天然消费也会下 降。中国建筑部的直接碳排放量早已度过了平台期并且在2020年达到20亿吨氧化碳后开始下降,这是 因为建筑中的燃料使已经被区域供热和电取代。在清华的1.5C路径下,该部的总排放量包 括建筑电和热产的排放量从2030年开始急剧下降并持续到2045年,在2050年达到8000万 吨氧化碳。清华候院的1.5C路径同时预测,中国建筑量的增将幅放缓,到2025年全国建筑总量的净增将 停。95 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2021),建筑电化及其驱动的城市能源转型路径,https:/www.efchina.org/Reports-zh/report-lccp-20210207-2-zh,研究报告 由于中国尚未禁氢氟碳化物的使,其建筑物的空调设备是含氟体的主要来源。在中国针对温 室体的政策中 96,对氟体的控制是任务之。4.6.1 对标基准的趋势 中国严格的空污染治理政策将建筑中的规模煤视作空污染的主要来源之。相关政策的实施使 此类煤炭的使快速减少,且降速与转型路径致。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建筑的总能耗以每年5%的速度增,但在转型路径中,建筑的总能耗从2020年到2030年下降。由此可,中国建筑业对天然 和电使的增速度转型路径中预测的更快。虽然在建筑中采取既能产经济效益能节能的措 施的潜常,但实现这标也有很障碍。随着中国在建设新建筑上的步伐有所放缓,现有建筑 的节能可以成为个重要的领域。图 32|中国建筑部煤炭消耗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96 态环境部(2021),关于严格控制第批氢氟碳化物化产建设项的通知,https:/图 33|中国建筑部天然消耗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在IEA的“可持续发展”情景中,中国建筑部的煤炭使量在2020年到2030年间下降了75%。此下降 幅度中国在2015年到2020年间已经实现的36%的降幅还要快。然,建筑部中的天然和电消 费的增速度转型路径中的要快得多,这表明中国建筑部的实际节能成效落后于路径的预测。该部 电消费的增速度转型路径中的快,但电基本上没有取代煤炭和天然。图 34|中国建筑部电化率的年度增情况(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4.6.2 现政策:城乡发展中的碳达峰动 在中国的“双碳”标下,建筑业归属“城乡发展”的领域。“四五”建筑节能与绿建筑发展规划对 绿建筑提出了若个约束性标 97:到2025年的主要指标:建筑部运次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1.5亿吨标准煤;城镇新建居住建筑能效平提升30%;城镇新建公共建筑能效平提升20%到2025年的具体标: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3.5亿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97 住房城乡建设部(2022),“四五”建筑节能与绿建筑发展规划,http:/,政策 地热能建筑应积1亿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能源替代率达到8%筑能耗中电消费例超过55%之后印发的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案为有关措施提供了进步细节 98。对于城市地区,该实施案涵盖了城市发展规划、住宅区规划和对不同(包括供暖、通和空 调,公共照明和电梯,废物管理,家电电化以及绿建筑)在节能与资源利效率上的要求。对于农村地区,该实施案则强调集群化,以尽量减少能源消耗,提农家住宅的能源效率,并对系 列为进励(包括太阳能采暖,效照明和烹饪设备,低消耗的废处理,住宅垃圾的源头减少以 及烹饪,供暖、通和空调,照明和通勤的电化)。绿家电 关于促进绿智能家电消费若措施的通知通过系列措施推效的家电,如“以旧换新”活动 和“完善绿智能家电标准”的指示 99。前,中国已推出了针对电冰箱、空调器和洗机的绿家电评 价标准 100。数据中 数据中是个在中国的许多城市正迅速发展的新兴设施。国家发改委印发的份专项实施案 101 为数 据中提出了系列到2025年的标:新建的型、超型数据中的平均电能利效率降到1.3以下;国家枢纽节点进步降到1.25 以下;逐步对电能利效率超过1.5的数据中进节能降碳改造;绿低碳等级达到4A级 102 以上;部数据中利率由30%提到50%以上;对于区域内数据中整体上架率(建成投 1 年 以上)低于 50%的,不持规划新的数据中集群,不持新建型和超型数据中项。该案还励使能和太阳能等可再能源,以及对氢电池模块等新型能源技术的规模化使进试。102 中国电学会(2021),绿数据中等级评估实施细则(试),http:/,业标准 101 国家发改委等(2021),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质量发展 实施案,https:/,政 策 100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1),绿产品评价 家电器 第1部分:电冰箱、空调器和洗机,https:/,国 家标准 99 商务部等(2022),关于促进绿智能家电消费若措施的通知,http:/,政策 98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2022),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案,http:/,政策 住宅煤炭供暖 治理散煤是中国应对空污染和实现碳达峰的近期重点之。事实上,顶层件中的2030年前碳达 峰动案已经强调,应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散煤替代,逐步减少直禁煤炭散烧”103。国家“四 五”空质量改善动计划近期也将发布实施 104,其中有望包括更多有关散煤使和清洁取暖的指 示。表 9|与建筑部有关的部分政策 政策名 发布期 2025年标 2030年及之后标 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 施案(住房和城乡建 设部等)2022年7 13 到 2025 年,城镇新建建筑全执 绿建筑标准。2030 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值;2030 年前,严寒、寒冷地区新建居住建筑本 体达到 83%节能要求,夏热冬冷、夏热冬 暖、温和地区新建居住建筑本体达到 75%节 能要求,新建公共建筑本体达到78%节能要 求;到2030年,城市活垃圾资源化利率 达到 65%。“四五”建筑节能与绿 建筑发展规划(住房和 城乡建设部)2022年3 12 设置煤炭消费量指标,即到2025年,建筑运的能源消费总量为11.5 亿吨标准煤;到2025年,城镇新建 居住建筑能效平提升30%,城镇 新建公共建筑能效平提升20%。-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 发展的意(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10 21-“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 代化规划(国务院)2022年2 11 推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关于促进绿智能家电 消费若措施的通知(商务部等)2022年84-104 每经济新闻(2022),“贺克斌院:国家“四五”空质量改善动计划近期将发布实施”,https:/,新闻 103 国务院(2021),2030年前碳达峰动案,https:/,政策 4.6.3 数据披露 住宅和商业建筑部的能源消耗数据只按年度公布,且数据时效性延迟两年。该部的氧化碳排 放的官信息从未公布过,中国提交给联合国的官温室体排放清单将住宅排放归“其他”类别。4.7 交通运输部 如果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继续快速进,那么中国对客运和货运的需求便将持续急剧上升,直到 2040年左右。要限制该部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需要进步发展可持续的交通运输模式和其他选 项、并增加两者在总运输量中的份额;同时加快电化和在航空中使物燃料和氢。在清华候院 的1.5C和2C路径中,交通运输部的氧化碳排放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分别以10.4和10.8亿吨的达 峰(该排放量在2020年为9.91亿吨),并在2050年分别急剧下降到1.72吨和5.5亿吨。在清华候院的 1.5C情景中,中国交通运输部2050年的能源效率将在2015年的基础上增加65%,在“政策情景”中,该增幅只有30%,这凸显了在1.5C情景中相关政策延续性。同样在清华候院的1.5C情景中,公共交通在所有出式中的例将在2050年达到60%,在其政 策情景中,该例为45%。铁路络的总度在2050年将增到七万公,于“政策情景”中的五万 公。私家的拥有例将继续增,但其增速将较慢,从2020年的175 上升到2050年的27%。使 拼的通勤者例在2050年将达到25%。现代活需要分散的、时效性强的、型的、价值的货物运输。清华候院的1.5C情景对运输部 进了重组。在重组后,铁路运输的份额从2021年的8.96 增加到2050年的24%;船舶运输的份额 从 2021年的15.6%增加到2050年的22%;公路运输的份额则从2021年的73.9%下降到2050年的51%。在客运,2050年铁路的份额从“政策情景”下的38%增加到1.5路径下的43.5%,公路运输的份 额从“政策情景”下的34%下降到1.5路径下的26.5%。同样在1.5路径下,航空的份额从2021年的33%略微下降到2050年的29%。对于道路辆,电化是减排的主要驱动。在私家和轻型,电池电动占主导地位;燃料电池则帮助客和中重型卡进电化。在清华候院的1.5C情景中,新能源汽(包括电 动汽和燃料电池汽)在2030年和2050年在所有辆中的例分别达到20%和85%,该例在 2020年只有1.5%。在货运,新能源汽的例从2020年的0.2%上升到2030年的5%、再到2050 年的60%。106 国家统计局(2022),中华共和国2021年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政府公报 105 国家统计局(2021),中华共和国2020年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政府公报 4.7.1 对标基准的趋势 图 35|中国交通运输部油消费量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中国的油消费量2019年以来基本保持稳定,主要原因是中国疫情防控造成的员流动的减少。与 1.5标相符的转型路径显示,从2020年到203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油需求增接近于零。虽然 前的趋势似乎与预测致,但疫情防控措施的取消可能会导致油需求量的幅反弹。中国交通运输的低碳化和电化得于其度发达的城际铁络,以及城市内的轨道和公共交通。中 国的公交队正在迅速实现电化,这通常是空污染治理动的部分。中国半以上的交通运输排放来于货运,货运的式正在向铁路转移。近年来,量的投资都转向 了基于铁路的商品物流。图 36|中国交通运输部电化例的年度变化(实际趋势与转型路径的对)在中国的交通运输部,电在部能源使总量中的重从2015年的2.3%上升到2022年的3.7%。此 增速度个转型路径中要求的、每年0.5个百分点的增速度要慢得多。然,中国电动汽的 产和销售直在激增,电动在所有辆产中的份额从2019年的4.7%增加到2022年8前12个的 21%。新电动销售的情况与产相似。有可能出现的种情况是,并所有电动汽充的电都会显示 在交通运输业的电消费总量中,所以该部实际的电化速度或许更快,且符合转型路径的要求。根 据IEA发布的能源技术展望(Energy Technology Perspectives)的预测,全球电动汽在所有 新销售中的份额到2030年将达到65%。考虑到中国的增速度,该国很可能会实现这标。清华 候院的1.5C路径中预测,2030年,新能源汽在中国所有上路辆中的占将达到20%。按照新能 源汽在中国前的发展态势,此预测例应该可以顺利实现,这是因为新能源汽在中国所有新中 的销售份额已经达到了20%以上,且该国还有近年的时间来完成路径下的这个标。图 37|汽产;12个累计值 4.7.2 现政策:促进绿和低碳交通运输的动 绿交通“四五”发展规划指定了若个2025年的约束性标 107:营运辆单位运输周转量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5%;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3.5%;全国城市公交、出租汽(含约)、城市物流配送领域新能源汽占分别上升72%、35%和20%;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新能源清洁能源集卡占上升60%;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沿海主要港矿、焦炭采铁路、运和封闭式带廊道、新能源汽运 输例达到70%以上。为了持电动,“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明确,国家态明试验区 108(指福 建、贵州和江)和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80%、其他地区不低 于60%。规划还对城市公共服务辆的电动化替代制定了标,即百万以上城市(严寒地区除外)10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6),关于设统规范的国家态明试验区的意,http:/,政策 107 交通运输部(2021),绿交通“四五”发展规划,http:/,政策 新增或更新的地公交、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出租、公务、环卫等辆中电动辆例不低于 809。上述规划还励海港和型矿企业使铁路运输和新能源汽。燃料电池电动的发展受到氢能产业的影响。氢能产业发展中期规划(2021-2035 年)提出,到 2025年,全国燃料电池辆保有量约五万辆,可再能源制氢量达到10-20万吨/年 110。最后,系列城市规划的政策,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案 111,也为电动(和充电 桩)的发展提供了持,虽然它们多没有给出具体的量化标。11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2022),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案,http:/,政策 110 国家发改委(2021),氢能产业发展中期规划(2021-2035 年),https:/,政策 109 国务院办公厅,“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http:/,政策 表 10|与交通运输部有关的部分政策 政策名 发布期 2025年标 2030年及之后标 新能源汽产业发展 规划(20212035 年)(国务院办公 厅)2020年112 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的市场竞 争明显增强;纯电动乘新平 均电耗降12.0千瓦时/百公,新能 源汽新销售量达到汽新销售 总量的20%左右。争经过15年的持续努,中国新能源汽 核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平。绿交通“四五”发 展规划(交通运输 部)2022年121”四五”期间,营运辆单位运输周 转量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下降5%;营运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氧化碳 排放较2020年下降3.5%;全国城市公 交、出租汽(含约)、城市物 流配送领域新能源汽占分别上升 72%、35%和20%;国际集装箱枢 纽海港新能源清洁能源集卡占上升 60%。-“四五”现代综合交 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国务院)2022年118 到2025年,主要采250公及以上 时速标准的速铁路对50万以 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四 五”期间,交通运输氧化碳排放强度 下降率达5%。-4.7.3 数据披露 国家能源局曾经按公布油产品的表观消费量数据,但该度数据从2022年初起已停公开。炼油 的总吞吐量和油产品的进和出数据每均有公布,但这数据没有按产品的类型进分类。虽 然这些数据集不是专针对交通运输部公布的,但是它们还是对该部的排放发展提供了指示性的参 考。该部的实际能源消耗量数据按年度公布,但数据时效性会延迟两年。关于交通运输部氧化碳 排放的官信息只公布过两次,最近次数据更新在2014年。5 专家调查和采访 为了深了解推动中国政策制定的观点和期望,我们对参与政策分析和制定的中国能源专家进了次 调查。我们联系了30位专家,其中26位同意参与我们的调查。我们询问了参与者对中国氧化碳排放 总量达峰、以及电、业、建筑和交通运输部的氧化碳排放量的期望。在这26位专家中,20位 在中国境内,6位在中国境外。这些专家来不同的领域,包括煤炭科学和煤炭开采、发电、可再能 源、油、能源储存、碳捕获、环境科学和建筑。他们均从事能源作,具体职业涉及媒体、法 律、学术和公务员等。不同于以模型预测或规范性标得出的转型路径,专家们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回应调查。取决 于每个受访者的偏好,访谈以头或书的形式进。与专家们讨论的总体结果是,中国在2030年前 碳达峰的标是可以实现的,但碳中和标的实现是个挑战。疫情发之后,中国的要任务是发展 经济并创造和保证就业机会,第任务是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当前,各部的标既不是尽早使其 碳排放达到峰值,也不是以尽量低的峰值达峰,是打算利未达峰前的时间机会进发展和扩张,包 括以增加排放量的式进发展。5.1 氧化碳排放总量 根据IPCC的预测,在与巴黎协定的标致的路径中,世界的氧化碳排放需要在2020年 2025年之间达到峰值;相之下,中国政府宣布的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为了将全球温上 升幅度控制在1.5C,些学者(Wang et al.,2021)建议,中国的氧化碳排放应在2020年以108亿吨 的峰值达峰,然后在2030年下降到90亿吨,并在2050年继续下降到6亿吨。然,接受我们采访的专家中没有认为中国的氧化碳排放已经达峰,且他们对中国碳达峰年份的预 测也不尽相同。只有四认为中国能在2025年前碳达峰,12认为中国的碳达峰将发在2030年或之 后(表11),14将碳达峰的时间选为2026年到2030年之间。表 11|关于中国氧化碳排放达峰年份的调查结果 你预计中国的氧化碳排总量放会在何年达峰?A.已经达峰 0 B.2025年前 4 C.2030年后 8 D.20262030年间 14 达峰年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总数 数量 0 2 5 3 4 14 在采访中,多数专家认为中国实现碳达峰应该不是个挑战,但实现碳中和可能需要做量的作,其关键是氧化碳峰值的低。这种担忧反映在专家对第个问题的回答中,该问题是:中国以什么 平的峰值实现碳达峰?26位专家中有18位预测,峰值平将中国2020年的氧化碳排放平出 15%以上(图38)。这表明,虽然中国能实现碳达峰标,但减碳的任务可能会如同愚公移。图 38|氧化碳峰值 5.2 次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 根据清华候院的预测,在2路径下,中国的次能源消费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56.4亿吨,在1.5路径下,次能源消费将在2025年、以53.4亿吨的峰值达峰。其他学术界则没有那么乐 观。例如,环境院的研究预测,在1.5C路径下,中国的次能源消费将在2045年达到峰值68亿 吨,到2050年略微下降到67亿吨(Wang et al.,2022)。我们的专家调查结果与清华候院的2路径及环境院的预测接近。半数受访专家认为,次能源 消费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另有七位专家预计其在2035年达到峰值。然,有五位专家认为,中国的 次能源消费在2035年之后仍会继续增加。表 12|关于中国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峰年份的调查结果 你认为中国的次能源消费总量会在何时达峰?A.已经达峰 1 B.到2030年 13 C.到2035年 7 D.2035年之后 5 中国已经宣布,将在“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五五”时期逐步减少。这意味着中国的煤炭消 费将在2025年达到峰值。我们采访的四位专家认为,中国的煤炭消费已经顶;三回答 不确定,给出的理由是煤炭消费达峰与否取决于中国未来年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多数专家(即26中的19)认为,中国的煤炭消费还没有达到顶峰。关于煤炭消费的达峰年,预测2024年,三预测 2025年,但他们假设的前提均是:近期内没有重的、中国国内或国际的政治、经济或然灾害。26 位专家中有12位认为中国的煤炭消费将在2027年之后达到峰值,其中三位选择2030年、三位选择2035 年、位甚选择2040年。所有受访专家都明确指出,煤炭消费的达峰需取决于能源转型与全球、中 国国内经济形势之间的相关性。另外,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也要于对碳排放的控制。表 13|关于中国煤炭消费总量达峰年份的调查结果 你认为中国的煤炭消费已经达峰了吗?A.是 4 B.不确定 3 C.不 19 达峰年 2024 2025 2027 2028 2030 2035 2040 总数*数量 1 3 2 3 3 3 1 16*三位回答者没有给出具体年份 5.3 电部 电部在中国的碳减排任务中扮演者关键。与业和交通部相,关于电部碳达峰路径的 出版物常多。电部碳达峰的预计年份在2020年2031年之间(表14)。表 14|不同预测下,中国电部氧化碳排放的达峰年份 预测 达峰年 中电联“新能源加速发展”情景 112 2030 中电联“核电 新能源加速发展”情景 2028 中电联“新能源跨越式发展”情景 2025 清华候院1.5C和2C情景 2023 华电与北 2025 北京理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以下简称“北理能环中”)113 2029 环境研究所和电规总院不包含热电联产 2031 环境研究所和电规总院包含热电联产 2028 环境院 2020 尽管们普遍认为,电部是最的氧化碳排放者、并在其他部的脱碳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但仍有五位专家预测,中国的电部将在2030年后达到碳排放峰值,并有三预测其碳达峰年份将 在2030年即中国政府设定的碳达峰截年。在采访中专家们强调,对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 发展更为重要,特别是在需要应对如极端天和疫情防控等类似情况下;国际政治事件也将影响能源 安全。所以,专家们认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这点减碳更为重要。113 Wei et al.(2022),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与路线图,https:/112 中电联(2021),电业碳达报告,http:/表 15|关于中国电部氧化碳排放达峰年份的调查结果 你预计中国电部的氧化碳排放会在何年达峰?A.已经达峰 0 B.2025年前 11 C.2030年后 5 D.20262030年 10 达峰年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总数 数量 1 3 2 1 3 10 5.4 业部 钢铁业是中国第碳排放源。如表16所示,在我们采访的专家中,超过半的对中国钢铁业实 现该标没有信。在认为钢铁业能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的九中,有两位专家认为该业的碳 排放已经达峰。表 16|关于中国钢铁业氧化碳排放达峰年份的调查结果 你预计中国钢铁业的氧化碳排放会在何年达峰?A.已经达峰 2 B.2025年前 7 C.2030年后 6 D.20262030年 11 达峰年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总数 数量 2 1 3 1 3 10 泥业被列为中国第三碳排放源。两位专家认为中国泥业的碳排放已经达峰,九位专家预测其 排放将在2025年前达峰,但我们的调查问卷没有要求专家预测其在2025年前的具体达峰年份。值得注 意的是,虽然随着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放缓,中国对泥的需求量也已经过了快速增期;但是仍有 15位专家预测,泥业不会在2026年之前实现碳达峰,其中更有12位专家认为其达峰不会在2030年 之前完成。表 17|关于中国泥业氧化碳排放达峰年份的调查结果 你预计中国泥业的氧化碳排放会在何年达峰?A.已经达峰 2 B.2025年前 9 C.2030年后 10 D.20262030年 5 达峰年 2026 2027 2028 2029 2030 总数 数量 0 1 1 1 2 5 5.5 交通运输部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部经历了乘和货运数量的急剧增,也出现了能源消耗和 氧化碳排放的激增。该部最的氧化碳排放源是公路运输,其前主要依赖化燃料作为能源。要减少交通运输部的氧化碳排放,需要采取混合措施。表18中列出了不同出版物中对中国交通运输部碳排放峰值的预测。环境院建议,在1.5路径 下,该部应于2025年实现碳达峰。最迟的达峰年份是2035年,由北理能环中魏鸣教授团队预 测。表 18|不同预测下,中国交通运输部氧化碳排放的达峰年份 预测 达峰年 清华候院1.5C和2C情景 2030 北理能环中 2035 环境院 2025 环境研究所和电规总院增常规减排法 2029 环境研究所和电规总院 增强化减排法 2027 然,我们调查中的七位专家并不像上述机构的预测那样乐观。他们预计,中国交通运输部将在 2035年之后实现碳达峰,甚有两甚将达峰年预测在2045年之后接近于世界实现净零排放的 标年。只有六个认为中国的交通运输部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半的专家认为碳达峰将在 2030年与2035年之间实现。表 19|关于中国交通运输部氧化碳排放达峰年份的调查结果 你预计中国交通运输部的氧化碳排放会在何年达峰?A.2030年前 6 B.20302035年 13 C.20352040年 5 D.2045年及以后 2 6 结论 对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是项优先级的政治任务。习近平主席已经将他的个信誉押在了这两项 标的第项、即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上。因此,这标很有可能实现。另,如果将中国前的排放标与符合巴黎协定标的全球路径进较的话可以看出:中 国不仅要在2030年前达到的标、更关键的是要地超额完成这些标;2030年之后,它则将 需要以极快的速度进减排。些关于中国排放路径的学术研究分析了中国能如何实现上述标,但这 些研究路径还没有在中国的官计划或标中得以反映。中国主席习近平在2020年9宣布了碳中和标,这举动驱使中国在转型的某些发展速。这为 中国更早地实现2030年的标并降低排放创造了条件。中国在清洁能源上的投资正在接近1.5情景下 的预测规模,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电化的速度也接近或符合深度脱碳的设想。然,直到2021 年中期,中国在能源需求总量上的增远远超过了这些情景中预测的增率,且其未来的能源需求增 常不确定。除通过更有的节能措施和经济结构转型来减慢能源需求的增速度,否则中国要实现 去碳化的标将很难。为了衡量中国的进展,我们对照与巴黎协定标致的转型路径、对中国关键排放部的排放和能 源趋势进了基准评估。我们的评估发现,以下多个指标都处于正轨:清洁能源投资 电化 建筑部的排放 电动汽销售 我们也发现,以下个指标直到2021年仍然偏离轨道:能源消耗总量 业部的能源消耗量 交通运输部的能源消耗量 建筑部的能耗量 尽管中国在清洁能源的扩张和电化取得了的进步,但是其能源消费总量的快速增也意味着 其排放量的不断增加。中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受其经济增模式驱动,其增模式有利于能源密集 度最的业,特别是钢铁、有属、化和煤化。中国建筑部的能源消耗也转型路径预测的 增速度要快,且其多数增是在电消费,这导致电部的煤炭使量增加(因为中国清洁 能源的增加速度不以满全部的额外电增加需求)。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系列叠加措施,即在提能源效率的基础上将经济结构从能源密集度最的 业中转移出来,或者进转型案预测的、规模更的清洁能源投资。要实现以上这些措施,个 重要的步骤是优先考虑电化,特别是在如型热泵和电动汽等可以电度替代化燃料的应 中。2021年夏季以来,中国的排放量和化燃料消费量直在下降。这使中国的总体排放趋势在短期内 与转型路径致。然,即使在2022年,以下两个指标仍然偏离轨道:对以煤为基础的发电产能的投资 对以煤为基础的业产能的投资,特别是钢铁产能 在温室体,虽然中国正在实些政策措施,但它没有发布正式的量化标、也没有定期报 告其排放量。因此,我们法对其趋势或进展进评估。前,中国没有具体说明其2060年的碳中和 标是包括所有的温室体还是只包括氧化碳,官的说法也并不统。在对温室体排放的官监测和披露,中国政府的作存在缺,其最新的、完整的官温室体 排放清单要追溯到2014年。如果中国希望实现”双碳”标并展示其进展,那它将需要对能源使和排放 的报告现状进改进,最好能按和按年进披露。在能源部,中国在发电、消费和发电能已 经能够及时并详细地公布数据。然,在其他关键部,如业、交通运输和建筑,数据的延迟时间要 得多(详细的数据按年度公布,般时效性有两年的滞后)。在对排放特别是对温室 体和能源部以外的排放的监测上,中国还需要进改进。中国2022年的GDP增率预计为2.2-4.1%:个中国决策层乎肯定会认为太低的增率 114。放眼 未 来,中国的氧化碳排放和能源需求的增速度将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增模式,即政府将采取哪些 措施以试图加速该国的经济增。我们对26位中国能源业分析师和官员的调查显示,专家们对中国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或其碳排放 已经达峰的前景持怀疑态度。很多受访专家认为,中国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应该不是个挑战,但 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能需要做量的作,且这个作量取决于其碳峰值的低。许多专家在访谈中都反映出这样的想法:全球新冠疫情发之后,中国的要任务是稳定经济发展、创 造和保证就业机会,其次要任务是确保能源安全。因此,中国各业的标不是尽早达峰、或以尽量低 的峰值达峰;相反,它们打算利未达峰前的时间机会进发展和扩张,包括以增加排放的式进发 展。2021年中期,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和氧化碳排放量经历了个急转直下的过程,中国的分析师和官 员似乎预测,中国经济的增会回归到这时期之前的模式。这些预期可能在很程度上解释了个不 匹配现象,即在前煤炭消费和排放均下降的趋势下,政策和投资决定却导致更多以煤炭为基础的产能 正在就位。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期标与巴黎协定的低端标(即将全球温上升幅度控制在 2)致,但与其端标(1.5)不致。另,中国的候雄少与多数发达经济体的 度相当(后者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也是中国政策制定者经常指出并据理争的事实。这 点凸显了提所有主要排放国候雄的重要性这些排放国包括中国,但不仅仅只是中国。114 Kihara&Cheung.(2022).Economists cut Chinas 2022 GDP outlook to 3.2%:Nikkei survey.Nikkei Asia.https:/.新 闻报道 附录:历史数据来源 本报告中使的历史数据来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21。其中,2020年的数据来 中国国家统计局与IEA的世界能源平衡2022(World Energy Balances 2022),后者包括了 中国的官报告数据和中电联的年度和度电统计数据。2022年的全年数据是根据年初今的数据的同变化预测的。2021年按燃料分类的发电量取 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s Energy),2022年的该数据取英国 智库恩伯(Ember)出版的全球电评论(Global Electricity Review)。表 20|历史数据来源 115 部 指标 产品 数据来源 2022年数据来源 所有 温室体排放量 氧化碳 CAT 基于化燃料消费量和泥产 量的预测 所有 能源消费量 煤炭 NBS 度表观消费量数据来于万得 资讯(Wind Information)所有 能源消费量 油 NBS 油的表观消费量根据中国国家 统计局的炼油吞吐量数据和中 国海关的净出数据得出 所有 能源消费量 天然 NBS 度表观消费量数据来于万得 资讯 所有 能源消费量 电 CEC CEC 所有 能源消费量 次能源消费量 NBS 根据煤炭、油和天然消费量 以及化能源发电量计算得出 所有 能源消费量 化能源 NBS 中电联报告的化发电量 电 温室体排放量 氧化碳 IEA 中电联的发电量的变化 电 装机总量 能 CEC CEC 电 装机总量 太阳能 CEC CEC 电 装机总量 核能 CEC CEC 电 装机总量 煤炭 CEC CEC 电 装机总量 发电 CEC CEC 115 译者注:请对照报告最后的缩略语列表查询数据来源栏的英语缩写所对应的机构全名 电 装机总量 天然 CEC CEC 电 装机总量 电 CEC CEC 电 发电量 电 CEC CEC 电 发电量 太阳能 CEC CEC 电 发电量 核能 CEC CEC 电 发电量 物质能 IEA 恩伯全球电评论 电 发电量 煤炭 BP 恩伯全球电评论 电 发电量 发电 CEC CEC 电 发电量 天然 BP 恩伯全球电评论 电 发电量 电 CEC CEC 电 发电量 化 CEC CEC 电 发电量 所有 CEC CEC 业 能源消费量 煤炭 IEA 业 能源消费量 油 IEA 业 能源消费量 天然 IEA 业 能源消费量 电 CEC 业 能源消费量 能源消费总量 IEA 钢铁 能源消费量 煤炭 IEA 动煤消耗量和冶业的炼焦 煤消耗量数据来万得资讯 钢铁 能源消费量 天然 IEA 钢铁 能源消费量 电 CEC CEC 泥 产量 泥 NBS NBS 交通运输 能源消费量 油 IEA 油产品的表观消费量 交通运输 能源消费量 电 CEC CEC 建筑 能源消费量 煤炭 IEA 建筑 能源消费量 天然 IEA 建筑 能源消费量 电 CEC CEC 缩略语列表 AR6:第六次评估报告 BECCS: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 CAEP-IAE:中国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环境研究所 CA:候分析组织 CAT:候动追踪组织 CCS:碳捕集与封存 CCUS:碳捕获、利和储存 CEC:中国电企业联合会 CEEP-BIT:北京理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 CHP:热电联产 CO2:氧化碳 CREA:能源与清洁空研究中 EAF:电弧炉 EIB:欧洲投资银 EPPEI:中国电规划设计总院 ETHZ:苏黎世联邦理学院 EU:欧盟 EV:电动汽 FIT:上电价 FYP:中国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GDP:国内产总值 GHG:温室体 Gtce:10亿吨标准煤 HVAC:建筑物的供暖、通和空调 HFCs:氢氟碳化物 IAMs:综合评估模型 ICCSD:清华学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IEA:国际能源署 IMF:国际货币基组织 IPCC:政府间候变化专委员会 IIASA:国际应系统分析研究所 MEE:中国态环境部 MIIT:业和信息化部 MRV:监测、报告和核查 mtce:百万吨标准煤 NBS:中国国家统计局 NCEPU:华北电学 NCGHGs:氧化碳温室体 NDC:国家主贡献 NDRC:中国国家发展和改委员会 NGFS:央与监管机构绿融络 NEA:中国国家能源局 NEV:新能源汽 NIESR: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所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PFCs:全氟化合物 PIK:波茨坦候影响研究所 PKU:北京学 SDS:可持续发展 SENR-RMU:中国学环境学院 tce:吨标准煤 TCEP:追踪清洁能源进展 UMD:兰学 UN:联合国 UNFCCC:联合国候变化框架公约 WEO:世界能源展望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2023 年 4 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完成。该项目受到能源基金会的独家资助。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在清华大学与能源基金会签订的合作备忘录下,能源基金会支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了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由曾繁旭教授担任主任,由新闻与传播学院和能源基金会相关负责人等组成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研究中心致力于加强学科建设,持续开展气候传播研究,为领域实践提供知识产品与工具资源;推进行业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气候能源传播领域赋能;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全球环境气候传播贡献中国思考。项目团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曾繁旭教授、研究中心主任、项目负责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戴佳长聘副教授、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宇琦副教授、项目高级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张钧涵项目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朱敏项目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智鹏项目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予兴项目研究助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卓缦项目研究助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刘琳项目研究助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彭美琪项目研究助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陈洪钰项目研究助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黄秋桦项目研究助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致谢感谢能源基金会为本项目的推进提供全方位的资助和支持。能源基金会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任荆卉、策略传播高级项目主管黄玮在整个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提供了极为专业的建议,她们值得我们最深的谢意。感谢周大地副理事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专家委员会副组长)、李晓江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中央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段洁仪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分布式能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北控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原总经理)、李善同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田成川主任(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柴麒敏主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俞岚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社)、戴瀚程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马旗戟研究员(国家广告研究院)等专家在项目开题、中期检查与结题的过程中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对项目各阶段成果提出的宝贵意见,从而开拓了项目的研究视野。感谢陈昌凤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钰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兼斌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黄荣贵教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贾鹤鹏教授(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晋军副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匡恺副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项目的研究设计、成果审阅方面提供的专业学术指导,从而让整个研究成果更具跨学科视野、也更具科学性。感谢英国 ClimateOutreach 为本项目在公众调研、叙事语料分析等研究方法层面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谢 SusieWang 博士在公众调研的问卷设计与最终成果的审阅上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 GeorgeMarshall 先生在前期与项目团队共享了相关研究经验。在研究团队完成问卷设计之后,上海零点指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协助进行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在此我们特别说明并表达谢意。此外,感谢中国新闻社俞岚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网彭大伟副总编辑为项目试调研阶段提供的慷慨帮助,得以让研究团队触及更为多元的中国公众;感谢能源基金会的孙雪霏高级项目专员、马姚姚项目专员为项目提供了细致的行政工作支持。此外还有来自自然之友、野生救援、中华环保联合会、CYCAN、澎湃新闻、南方周末等数十家公益组织与媒体的伙伴与我们分享他们宝贵的一线实践经验,8077 位来自五湖四海的中国公众贡献出了宝贵时间填答项目组的问卷,更有一百余位公众参加了项目的焦点小组和叙事工作坊环节,或者耐心接受了项目组的深度访谈,这些都成为了我们得以提炼出研究成果的关键,在此也一并向他们致以我们最诚挚的谢意。关注我们如您对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有任何的建议,期冀了解我们未来更多的工作动态及相关研究成果,或希望在气候传播领域与我们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您可以通过微信搜索“THU 气候传播”、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来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以获取更多相关资讯。引用本报告:曾繁旭,戴佳,王宇琦 等.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 R.北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2023.目 录总述 01第一章 基于中国公众生活信念的气候叙事研究101.1项目背景:中国气候传播的困境 111.2破题之路:基于生活信念的公众细分与气候叙事策略开发 131.3项目执行过程 141.4项目意义:通过精准气候叙事建立深度连接 15第二章 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172.1 概况 182.2六类公众的画像方法论及相关指标 212.3六类公众的相互关系与区分聚类的关键变量 312.4六类公众与气候变化 362.5六类公众的媒介使用特征 422.6六类公众的社会信任特征 43第三章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453.1稳健的正统派 463.2自我的疏离者 643.3热血的奋斗族 843.4洒脱的安逸族 1053.5中庸的务实派 1263.6审慎的观察者 145第四章 报告使用指南 1644.1如何使用报告的核心结论 1654.2六类公众的人口特征和典型人物画像 1684.3六类公众的媒介偏好 1734.4针对六类公众的传播目标 1754.5面向六类公众的差异化叙事策略 1774.6面向六类公众的共性叙事策略 1814.7实践案例:如何让北京大学生参与气候行动 182第五章 针对利益相关方的洞察与叙事建议1855.1针对政府部门的气候叙事建议 1865.2针对公益组织的气候叙事建议 1905.3 针对企业的气候叙事建议 193第六章 研究方法1976.1 公众调研 1986.2 聚类分析 2036.3焦点小组 2046.4公众叙事工作坊 2056.5深度访谈 2076.6专家和利益相关方工作坊 208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总述SUMMARY02总述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下文简称“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是一份深度扎根于中国语境,面向气候传播实践的研究报告。报告的分析与结论主要基于在全国范围内对 8077 名中国公众展开的问卷调查,也整合了研究团队开展的面向相关领域专家、气候传播行业一线实践者和普通公众的多次焦点小组与深度访谈。研究团队基于对上述数据与材料进行了聚类分析、叙事分析等综合性的探索,产出了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这一成果。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以解决中国气候传播实践中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与困惑为基本目标。当前国际气候传播学界与业界的研究成果表明,公众生活信念会显著影响其对气候议题的认知、态度和行动,因此本报告以公众生活信念作为底层逻辑将中国公众分为了稳健的正统派、自我的疏离者、热血的奋斗族、洒脱的安逸族、中庸的务实派、审慎的观察者共计六类人群,进而探究了 总述0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不同人群在气候议题之中的共性与差异,并针对不同人群拟定了相应的传播目标、生成了相应的气候叙事。报告致力于帮助政府机构、NGO、媒体、企业等气候传播的利益相关方及其他有意愿在中国从事气候传播实践的组织或个体去深度地洞察中国气候议题的受众,并进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气候传播策略。1.六类中国公众:基于生活信念的人群细分首先,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以生活信念为基本逻辑,围绕气候议题将中国公众分为以下六类,致力于为气候传播的实践者们提供一套全新、实用且稳定的中国公众分类方案。图 1.六类中国公众稳健的正统派稳健的正统派是所有聚类中人数最多,占比最高的群体,以学历偏低的中老年群体为主。他们在大多生活信念变量上(自我提升、保守、开放、民族主义、社群主义、等级观念、宿命论)都有最高的得分。具体而言,他们有着极高的04总述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家国情怀与国家意识,坚信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在启迪他人、担任领导角色方面具有很强的意愿,并对自己能成为推动国家、社会向好发展的引领者怀有高度的信心。自我的疏离者自我的疏离者是所有群体中积极性最低的一群人,以收入较低的城镇青年群体为主要代表。他们是在多个生活信念变量上拥有最低得分的群体(自我超越、自我提升、保守、开放、等级观念、社群主义、政治效能感)。他们的社会地位与自我评价往往较低,效能感较弱,认为自我能力尚未达到可以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步。他们把大多的精力投身于改善自我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在自我提升方面也缺乏热情。热血的奋斗族热血的奋斗族将“努力改变命运”作为自我的基本信念来加以实践。二线城市中产阶级中的中老年为该聚类的代表性人群。他们在宿命论这一变量上的得分显著地低于其他群体,同时在自我超越与政治效能感上拥有最高的得分。这一人群坚定地认为个人努力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要路径,并期冀能够通过以符合社会期待的方式不断地实现个人超越。该人群具有很强的“利他主义”精神,渴望关怀与帮助他人。同时他们还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与民族意识,其对国家与民族有着高度的自豪感,并坚信自我有能力参与公共事务并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具有影响力的意见。洒脱的安逸族洒脱的安逸族主张享受生活及活在当下,并灵活地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改变,其中一线城市中学历、收入较高的中青年是该聚类的代表人群。他们在宿命论 总述0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上的得分非常高,同时拥有最低的等级观念与民族主义得分。该人群向往平和安逸的生活,不喜欢与他人发生纠纷,也不喜欢参与到因为立场、态度差异而产生的人群争论之中。他们渴望平等与被尊重,更喜欢用“尊重差异”而不是“评判优劣”的思维去看待事物。中庸的务实派中庸的务实派是最为“中庸”的群体,他们大多生活信念变量的得分与人群均值高度吻合,一二线城市中的青年白领是该聚类的代表人群。他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中国提倡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主流社会文化高度契合,并以“能否为自我带来实际的利益”、“行动成本是否在自我可控范围”作为其判定自我是否付诸行动的核心逻辑。他们高度提倡通过约束自己、做好自我生活中的小事来形成“群聚效应”,进而促进社会宏观层面的改变。审慎的观察者“关注自我,谨慎考虑是否行动”是审慎的观察者最突出的特征,他们在宿命论与社群主义两个的变量上的得分处于所有人群的低位,其中拥有过境外旅居经历的青年学生是该聚类的典型代表人群。该人群具有较强的批判思维,高度关注自我的精神世界,注重个人感受,期待尝试不同的可能性。他们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在生活信念上很少偏向极端,不对任何生活方式表现出极度的热切。他们对大多事物都持以辩证的态度去思考、判断,对社会性事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却鲜少愿意付诸实际行动。2.理解中国公众在气候议题上的共性与差异基于实证研究,本研究总结出中国公众在气候议题认知中的共性。这些共同特征构成了理解气候议题在中国的基本面,也揭示了气候传播的实践者们在中国06总述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语境中所面临的共同机遇和挑战:中国公众普遍认同气候变化正在真实地发生,而人类活动是加速这一进程的重要原因。相较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公众持有“气候怀疑论”,中国公众对气候问题真实性的态度却非常一致,无论哪一类型的公众均认为气候变化正在真实地发生,并认同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因而人类应该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一责任人。气候变化议题的重要性在中国公众中得到了普遍认可。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持以充分的肯定。所有类型的中国公众均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全球性问题。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调研结果显示,六类人群在气候知识方面并没有出现显著差别,均值集中在 2-3 分(满分 7 分)。表明当前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议题了解得不够全面,认知存在误区。国家角色受到中国公众的普遍期待。无论哪一类公众,均对国家这一行动主体抱有很高的期待。中国公众普遍认为国家应该成为解决气候问题的首要行动者和牵头者,中国的气候行动也应该由国家来进行宏观层面的安排与部署。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影响是中国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虽然不同类型的公众对气候后果关注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受到了中国公众的普遍关注。六类中国公众均在不同程度、不同维度上对气候的经济后果体现出了较强的关切。除了这些共同特征以外,本研究还进一步探索了上述六种类型的公众在气候议题之中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构成了我们以气候议题为核心去把握中国公众的关键,同时也应成为相关实践者制定传播策略时不可忽略的重要考量因素:稳健的正统派:稳健的正统派是所有人群中最为关切气候变化的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将气候议题作为与自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议题来加以考量。同时他们对气候变化具有最强的风险感知,在气候行动层面也具有很强的 总述0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行动意愿。除在个人生活中做出改变外,他们还愿意作为积极的民间倡导者去鼓励其他个体投入气候行动。自我的疏离者:相较而言,自我的冷漠族是所有人群中最不关心气候变化的人群,其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科学共识了解甚少。此外,他们甚至会主动回避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并且并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和义务参与到气候行动之中,是所有聚类中最难被动员的群体。热血的奋斗族:热血的奋斗族同样对气候变化有着很高的关注度,但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气候议题距离自我的个人生活较为遥远。在所有的人群中他们具有最高的气候行动意愿,愿意出于“利国利民”和“响应国家双碳号召”等原因积极投身气候行动之中。同时他们具有很强的效能感,坚定地认为自我的行动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积极的影响,并最愿意在生活、宣传、政策倡导等层面付诸行动。洒脱的安逸族:洒脱的安逸族在气候变化方面较为冷感,他们仅因为专业需要和信息偶遇而关注到气候变化这一议题。他们虽然也认为气候变化正在真实地发生,但对其的风险感知程度相当低,加之他们主张活在当下,不提倡为自我认为尚不严重的事过度担忧,因而参与和支持相关气候行动的意愿也并不强烈。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他们更主张由政府牵头来构建社会规范而不是由个人自发做出改变。中庸的务实派:中庸的务实派具有人群中最高的气候知识水平,但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更多从其生活经验出发,将其简化为极端天气这一真实可感的自然现象。同时,他们参与气候行动的意愿很强烈,但更多是出于一种对自我的“道德约束”,而并不认为个体层面的行动能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同时在行动上,他们更多只愿作为参与者而并非组织者参与其中,并且行动意向更多局限在做好生活小事上。审慎的观察者:气候变化议题对审慎的观察者来说并不是他们需要在自我生活中去着重考虑的议题。该人群对气候变化的了解低于中国公众的平均水平,08总述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并认为个人行动对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微乎其微,大多并没有付诸过实际的气候行动。但较为特殊的是,该群体参与环保行动的意愿却非常强烈,认为除了国家之外,公益组织应该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倡导角色。3.针对性的气候叙事助力中国“双碳目标”我们相信,将中国公众以简单的人口统计学指标进行划分的传统气候传播策略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只有用更为有效的标准和视角去理解中国的公众,认清是哪些关键的议题、观念、信仰将不同的中国公众加以联结又相互区别,才能更好地在传播的源头上为气候传播的传播者提供一套有效的、实用的且具有操作性的叙事指南,从而更好地助力各利益相关方去推动中国公众参与气候行动,助力中国“双碳目标”这一重要国家战略的实现。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气候议题的真实性和重要性两个关键方面,中国公众已在意识上达成了积极的共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动员中国公众参与气候行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本研究做出的人群分类虽然各有特点且相互区隔,但并没有出现极端的对立。气候变化这一议题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成为全体中国公民一项重要公共议题的潜力。基于对六类细分人群在生活信念、气候认知、媒介使用等层面的分析,本项目为各类人群制定了更为具体的、且契合各人群特征的传播目标。比如,针对气候认知水平、关注度和行动意愿都明显较低的“自我的疏离者”,重要传播目标之一是将该群体纳入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版图,避免该群体成为气候变化“否定者”(denialist),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推动提升其认知水平和行动意愿;而针对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的“审慎的观察者”,应当注重挖掘其作为意见领袖的潜能,在充分激发其对气候议题的参与和关注的基础上,推动他们成为气候变化议题的积极讨论者,发挥对其他社会群体的引领和影响作用,等等。结合这些传播目标,本项目通过焦点小组、深度访谈、气候叙事语料测试的方式,进一步在细分人群的叙事偏好、观念取向、关注议题等方面积累洞察。具体而言,总述0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针对每个细分人群,本研究都借助语料测试的方式细致剖析了各人群较为偏好和较为反感的气候叙事方式,并结合质化访谈等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在气候叙事中针对每个人群应当采用和应当尽力避免的叙事方式,从而最终整合出针对不同细分人群的一整套叙事方案。此外,本研究还结合政府、NGO、企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机构定位、话语特征和公众对其的认知特征,制定了便于政府、NGO、企业在气候变化议题中使用的叙事建议。总体而言,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以生活信念作为基础逻辑划分出了中国语境之中的六类公众。虽然生活信念与性别、教育程度、地域、学历、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我们相信以生活信念作为基本出发点,能够脱离以单一人口统计变量作为分类标准的局限,更深层地去探索中国公众与气候议题的深度连接,从而为相关的气候传播行动者们提供一套较为稳定且持久的公众分类方案与叙事建议。在使用这份研究成果时,我们期冀各位实践者能够从共性与差异的辩证角度出发,在把握气候议题于中国公众的共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审视这一复杂性议题在不同中国公众群体之间所呈现出的显著差异,进而用其指导自我的传播活动,将气候议题与中国公众紧密地连接起来。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1基于中国公众生活信念的气候叙事研究第一章 基于中国公众生活信念的气候叙事研究CLIMATE NARRATIVE RESEARCH BASED ON CHINESE LIFE VALUES 基于中国公众生活信念的气候叙事研究1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1.1 项目背景:中国气候传播的困境在国家提出“双碳目标”的战略背景下,“公众”作为低碳减排的核心群体,已成为中国达成该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如何通过传播活动来动员中国公众参与气候行动、践行低碳环保实践,是当前中国各界亟待进行积极探索的关键问题。一线从业者尝试解答这一问题的二十年,也是中国气候传播领域从出现到发展的二十年。在此过程中,行业面临着以下气候传播的困境: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高支持度与低行动力之间的不匹配。当下中国公众普遍信任官方决策,对于政府在节能减排、产业转型、技术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有着高度的关注和拥护,超 97%的公众对中国“双碳目标”表示支持,90%左右的公众愿意了解更多气候变化相关信息1。然而,据多项民调显示,中国公众在逐渐提升对于气候议题的关注程度的同时,其气候行动水平在世界范围内1WangBinBin(2022).GlobalPublicOpiniononClimateChange.COP27ChinaPavillion12基于中国公众生活信念的气候叙事研究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仍然较低1,对于应对气候变化重要性的认同,尚未有效转化为行动。为回应当下的行业难题,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缘起于当前中国语境之中气候传播活动的普遍实践困境:中国公众的气候行动水平明显不足。精英导向的传播话语与个体日常生活之间的脱节。从以往中国的主流气候叙事来看,其在内容上往往以单一的科学数字阐释与政策宣导为主,诸如“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 2 度”,“响应号召,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表述频频地被各传播主体反复提及。然而,这种自上而下的科学和宣教话语、远离公众生活的叙事模式往往让中国公众将气候变化视为一种“重要但事不关己”的议题,较难唤起作为个体的公众之于气候议题的价值认同和共鸣,从而也使得中国公众在气候行动方面的成效不够显著。缺乏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意识。在当下中国的实际语境中,公众分化已经成为了客观现实。这种分化不仅表现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人口统计学特征上,还表现在生活方式、社会网络、交往方式,更重要的是生活信念上,这直接导致了不同公众在同一议题中产生必然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层面的差异。然而,纵观当前中国气候传播业界,其受众分类标准相对较为模糊和传统,基本以人口统计学作为主要标准。但所产出的实践成果难以触及公众更为深层的思想观念,也难以让气候议题与公众深度地连接起来。如何将不同类型的中国公众动员起来参与气候行动是当前的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议题。传播主体迫切地需要重新理解受众,精准地抵达传播对象。传播渠道的针对性不足。在气候信息的传播渠道上,当前的传播者已充分意识到应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渠道进行整合,促成了中国语境中气候议题广度的快速提升。但与此同时,当前的传播渠道选择缺乏针对性与策略性,诸多内容难以与明确的受众通过渠道进行有效匹配,导致当前的传播难以让知识水平、生活背景等具有较大差异的公众较好地与相适配的内容产生深度的连接。但在1Wike,R.(2015).Whattheworldthinksaboutclimatechangein7charts.Retrievedfrom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16/04/18/what-the-world-thinks-about-climate-change-in-7-charts/基于中国公众生活信念的气候叙事研究1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当前的信息洪流之中,“如何精准地将不同的气候内容匹配给多元的公众,从而实现对公众注意力最大限度的争夺”这一问题,实践界还尚未给出较为可靠的方案。整体而言,当前中国气候传播的核心症结在于缺乏对中国公众的深度解剖,相关传播实践仍缺乏一套稳定可行的公众细分方案来助力各实践者更为精准地理解不同中国公众的差异,并进而产出更具针对性的叙事策略与传播方案来将中国公众与气候议题加以深度连接,最终促进中国公众的气候行动。1.2 破题之路:基于生活信念的公众细分与气候叙事策略开发基于上述气候传播困境的基本面,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拟基于生活信念这一较为稳定、且显著影响公众气候认知的关键要素去探索通过叙事让中国公众与气候议题产生深度连接与共鸣的全新路径。现有基于人口变量的分类方案与气候议题的适应性较差。基于人口统计指标的人群分类是当前中国气候传播业界中被实践地最多的分类方案,它的内在逻辑在于假设相同年龄、受教育程度、性别或者职业的人总是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深入到气候议题,该种分类方案的适应性却较为有限。当前的实践往往围绕年龄、收入、地域等变量,以“青年”、“中产”、“城市居民”等作为细分群体展开传播活动。该种分类纵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操作上往往只能抓住人群较为单一的特征来开展气候传播活动,对群体内部的分化把握不足。加之气候议题本身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更难以通过该种较为单一的分类标准跟复杂的人群产生深度连接。以生活信念细分中国公众:一种更适应气候议题的方案。相比建立纷杂的人口统计学标准,以生活信念作为出发点来探索气候传播的受众分类具有更强的适用性。首先,生活信念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和自我的一种元观念,在个体态度与行为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它与多维度的人口变量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也是对作为复杂个体的人的一种综合性反映。相较于较为单一的人14基于中国公众生活信念的气候叙事研究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口学指标,生活信念能够更好地预测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行为意向。此外,生活信念作为公众经由长期的生活经历而形成的一种人格特征,相比社会交往、职业经历等外在特征,其自身具有较为稳定且持久的特点,一旦形成就很难发生太大的改变,因此能够为公众划分提供一套简便、准确且稳定的标准体系。以生活信念作为划分标准也可在策略意义上提醒我们去思考如何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建立共同的联盟,以及帮助我们理解传播活动对不同群体的偏向。同时,该类研究路径目前在英国、美国、印度等多个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已有了成熟的实践,并产出了效果良好的传播指导性原则,这也为气候叙事研究提供了在中国语境之下开展相关工作的方法层面的参考。1.3 项目执行过程本项目受到能源基金会的资助支持,由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牵头执行,研究时间为 2022-2023 年。本项目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面向中国 18 岁以上的成年人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 8077 份;同时,基于 59 名受访者,开展 7 次的焦点小组访谈,以及包含 74 名不同类型中国公众的深度访谈,从受访者中获得他们对气候传播叙事语料的反馈。不仅如此,我们还针对多个活跃在中国气候传播一线的机构和实践者展开工作坊活动,了解他们的经验。综合以上数据,我们将中国公众划分为6个人群:稳健的正统派、自我的疏离者、热血的奋斗族、洒脱的安逸族、中庸的务实派和审慎的观察者。区别于常见的对人的生活信念做出左/右,自由/保守,激进/温和等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判断,我们综合考虑了公众在自我超越、民族主义、政治效能感、社群主义、等级观念、宿命论、开放、保守、自我提升 9 个维度的得分,将公众分为以上 6 个主要的人群。这种划分无意于将人群贴上简单的标签,而是致力于在总体上把握公众的生活信念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气候传播提供借鉴。基于中国公众生活信念的气候叙事研究1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在分析公众生活信念的同时,我们研究了中国政府、NGO 和企业的气候传播叙事,结合焦点小组受访者对叙事语料的反馈,分析了各自气候传播实践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1.4 项目意义:通过精准气候叙事建立深度连接通过本报告,我们希望提供对中国公众生活信念的准确把握,为各气候传播主体提供实用的工具箱,推动全国在气候行动上凝聚共识。本研究的主要意义体现在:首先,超越当下对于“公众”较为同质化的理解,并厘清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基于生活信念的公众细分为中国气候传播实践者提供了丰富、细致的公众洞察,它将为气候传播在中国的文化情境和社会语境中的推进提供重要指引。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有助于行业更好地理解中国公众的生活信念和气候认知之间的关系,并有助于识别其中的细分人群。这将极大提升领域内机构开展针对中国公众气候传播的基础能力。其次,经由本研究提出的分类方案和叙事策略,是深度、精准连接公众的全新尝试,将有助于通过传播实践促进后续的公众认知提升和行动意愿增强。本研究希望以个体的生活信念为锚点,建立起气候变化这一宏大议题与公众个体生活之间的桥梁,使“气候传播”超越一般的“告知”和“接受”,并转变为一种根植于公众生活信念的“日常”和“应然”。只有如此,中国的公众气候行动,才能有机地融入个体和公共生活、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再次,为政府、企业、NGO 提供在气候议题上与公众紧密互动的传播方法论和叙事策略。该项目从生活信念出发,并结合相应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媒介使用特征,可以为中国公众做完善、全面的人群画像,从而帮助组织更精准、高效地实现对于具有不同信念的人群的触达。同时,生活信念的描摹工作也意味着锚定了他们偏好的价值取向和意义构建,这为如何有效展开叙事话语的设计,16基于中国公众生活信念的气候叙事研究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并制定针对各个细分人群的气候传播方案构建了蓝图。最后,作为气候叙事在中国的开创性研究,本项目引进了生活信念作为公众洞察的新视角,并构建洞察中国公众生活信念(Chineselifevalues)的相关测量工具,将气候传播中公众态度和行为与更深层次的生活信念相关联,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行业实践提供新的参考视角。同时这一视角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媒介特征等相接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公众洞察的聚类与群分方案。中国的气候叙事应该聚焦如何让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形成更深刻的认知,更能激发自觉的行为意愿,从而在全社会层面渐进式地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基于生活信念的公众细分策略,能够精准触达不同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的人群,并与他们深度链接,让气候叙事更具针对性,从而真正推动公众气候行动,助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第二章 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2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第二章 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AN OVERVIEW OF THE SIX SEGMENTS18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2.1 概况进行基于生活信念的人群分类,能够帮助组织寻找受众,并制定合适的叙事原则、精细化的传播策略;在分化之上,我们仍然需要保持乐观,注意到不同群体之间的共性和共识比如普遍意识到全球变暖是一个事实、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应该采取相应的行动等,这些都是凝聚社会共识和行动力量的土壤。不同群体之间,在生活信念上存在分野,对气候议题的认知程度、情感态度、行动意愿等层面也存在差异。这些都是组织在与公众对话前,需要具体考量的地方。-稳健的正统派与自我的疏离者分别是所有人群中占主流和少数的群体。前者密切关注气候变化且普遍愿意参与气候行动,自我效能感较高,愿意付诸实际 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1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行动去支持“双碳目标”等重要的国家决议,是气候行动中易于争取的群体;而后者倾向于通过个体经验去理解宏观议题,其在公共生活中的决策与个体经验高度关联,对大多公共性议题均倾向于保持冷感与疏离,且气候知识水平、风险感知均明显低于总体,是最难被动员参与气候行动的人群。-热血的奋斗族与洒脱的安逸族在行动意愿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坚信“人定胜天”,乐于通过努力改善自己和他人生活的环境,气候风险感知高,对于缓解气候危机充满信心,且愿意付诸行动;后者更乐于将变化归结于“命运的安排”,倾向于接受社会现状、对社会问题抱持开放态度,主张随遇而安、活在当下,没有强烈的气候风险意识,也因而不具有迫切行动的意愿。-审慎的观察者与中庸的务实派在社会生活中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前者对公共议题采用谨慎的态度去审视,行动参与意愿和个体效能感更低。他们倾向于保持批判和反思、疏于参与和行动,注重自我精神生活的丰盈,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特质;后者在物质生活上求安稳,恪守传统、遵循社会规范,对极端天气普遍感到担忧,行动意愿充分,期待通过提倡公民约束自我来达成“群聚效应”以应对气候变化。从居住地来看,各人群均较为集中分布在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以及地级市、县城这三个区间,居住在超一线和农村的占少数,这是因为调研样本的区域抽样主要以各省为单位。图 2-1各人群居住地占比20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从所从事的职业来看,学生、生活服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三类人群占各人群主要比重。图 2-2各人群所从事职业占比图 2-3各人群媒介使用习惯均值从媒体使用习惯来看,各人群使用网络社交媒体、网络娱乐视频平台、网络知识社区的时常明显高于使用中央级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时长。相较于其他群体,热血的奋斗族与稳健的正统派在总体更依赖传统媒体获取信息(使用总时长更长)。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2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表 2-1各人群生活信念特征对比总体而言,各类人群的生活信念特征如下表所示。稳健的正统派自我的疏离者热血的奋斗族洒脱的安逸族中庸的务实派审慎的观察者自我超越(社会关怀意识)较强最弱最强较弱自我提升最强最弱较强保守(遵从传统观念与社会期待)最强最弱较强较弱开放(享受个人生活中的刺激和变化)最弱较弱宿命论最强最弱较强较弱等级观念最强较弱最弱社群主义最强最弱较低政治效能感较强最弱最强较弱民族主义较强较弱最强最弱社会信任最高较弱较高最弱2.2 六类公众的画像方法论及相关指标当前国际上既有的气候传播实践已表明,公众的生活信念会显著影响到其对气候议题的认知、态度与行动意愿等关键要素1。本研究基于这一国际共识对中国公众的生活信念进行探索。本研究整合了当前国际上基于生活信念展开的相1Albizua,A.&Zografos,C.(2014).AValues-BasedApproachtoVulnerabilityandAdaptationtoClimateChange.ApplyingQmethodologyintheEbroDelta,Spain.EnvironmentalPolicyandGovernance,24(6),405422.https:/doi.org/10.1002/eet.165822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关研究成果,将各种被证实会对气候议题认知、态度等产生显著影响的要素进行归类1,将其总结为个人内在驱动和社会文化观念两个层次,并对其中的测量题目进行了中国本土化的调整,使其适应我们的研究语境。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收集整理了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关键生活信念要素作为补充(如增加“面子”这一题项),进而形成了我们完整的生活信念测量量表。其中个人内在驱动维度包括自我超越、自我提升、保守、开放;社会文化观念包括民族主义、政治效能感、社群主义、等级观念、宿命论,共九个变量作为主要指标。该九类指标通过我们的试调研证实在中国语境中仍会显著影响公众对气候议题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且量表经检验信度、效度良好,证明测量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在量表建构中,本研究对于个人内在驱动四个变量的测量主要参考了施瓦茨量表。2施瓦茨量表在世界各个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和验证,是受到广泛接受的通用型个人内在生活信念测量方案。此外,社会文化观念中等级观念和社群主义这两个变量主要借鉴了风险文化理论(CulturalTheoryofRisk)研究中相应变量的测量量表。3民族主义、政治效能感和宿命论也被广泛用于测量人们的社会生活信念,因而也被纳入本研究对社会文化生活观念的测量中。在进行人群分类的具体操作层面,研究首先对上述两个维度共计 9 类生活信念变量进行了概念操作化,形成了可供实际测量的问卷(具体见下方表 2-2 与表2-3),并通过试调研和信效度检验以保证每个变量的测量是可靠且有效的。1Juan-Torres,M.,Dixon,T.&Kimaram,A.BritainsChoice:CommonGroundandDivisionin2020sBritain.RetrievedMarch3,2022,fromhttps:/www.britainschoice.uk/2Schwartz,S.H.(1994).Arethereuniversalaspectsinthestructureandcontentsofhumanvalues?.Journalofsocialissues,50(4),19-45.Schwartz,S.H.,Cieciuch,J.,Vecchione,M.,Davidov,E.,Fischer,R.,Beierlein,C.,.&Konty,M.(2012).Refiningthetheoryofbasicindividualvalues.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03(4),663.3Oltedal,S.,Moen,B.E.,Klempe,H.,&Rundmo,T.(2004).Explainingriskperception:Anevaluationofculturaltheory.Rotunde,85(Apr),1-33.UnderstandingclimatechangeriskperceptionsinChina:Mediause,personalexperience,andculturalworldviews.ScienceCommunication,39(3),291-312.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2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委托上海零点指标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国公众展开了大规模调研(人群抽样、问卷发放等调研执行详情见报告6.1节),共回收 8077 份有效数据。研究团队对该 8077 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并以上述 9 类生活信念变量为分类标准展开了数据的聚类分析(具体操作过程见报告 6.2 节),进而将中国公众分为了“稳健的正统派”、“自我的疏离者”、“热血的奋斗族”、“洒脱的安逸族”、“中庸的务实派”、“审慎的观察者”六个人群,以此作为探索不同中国公众在气候议题上所呈现出的异同的基础。2.2.1 个人内在驱动该维度采用施瓦茨量表进行测量。施瓦茨(Schwartz.S.H.)从需要和动机出发来解释生活信念的深层内涵,构建了一个具有普遍文化适应性的信念心理结构。他依据动机间的相容和冲突特征,将个体层面的生活信念划分为开放、保守、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等四个维度1。本研究主要运用施瓦茨提出的这一四分结构及其具体类型,各变量的具体阐释如表 2-2 所示(均采用七分李克特量表测量)。1Schwartz.(2006).BasicHumanValues:Theory,Measurement,andApplications.Revuefranaisedesociologie,47(4),929968.表 2-2本研究测量“个人内在驱动”的变量变量变量阐释自我超越该变量关注“人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超越对自我的关注,将精力放置到对他人、社会、文化等外部层面的关注上”,具体通过“关怀”、“普遍性”2 个子维度共计 4 道题目进行测量。自我提升该变量关注“一个人提升自我个人能力、财富水平、社会地位的意愿强度”,具体通过“权力”、“成就”、“面子”3 个子维度共计 4 道题目进行测量。24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根据人群结果,我们发现所有人群的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得分都高于 4 分,证明中国公众的自我提升与自我超越意愿普遍较强,其中自我超越得分最高是热血的奋斗族(均值 6.19),最低是自我的疏离者(均值 4.69);自我提升得分最高是稳健的正统派(均值 6.03),最低是自我的疏离者(均值 4.35)。而保守和开放的所有人群得分都要略低于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综合来看,在自我超越-自我提升、保守-开放 4 个维度的“个人内在驱动”得分最高的是稳健的正统派,而得分最低的是自我的疏离者。图 2-4各人群在个人内在驱动四个层面的得分均值变量变量阐释保守该变量关注“一个人愿意遵从传统观念与社会期待的程度”,具体通过“传统”、“遵从”、“安全”3 个子维度共计 3 道题目进行测量。开放该变量关注“一个人愿意享受个人生活中的刺激与变化的程度”,具体通过“享乐”、“自我导向”、“刺激”3 个子维度共计 3 道题目进行测量。(续表)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2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大多人群都具有较高的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得分,这表明相当比例的中国公众追求个人成功和社会价值间的统一,他们不仅希望能够获得个人发展上的金钱和成就,而且希望能展现出对他人的价值。“面子”作为中国儒家文化中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中国社会文化观念,在不同人群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稳健的正统派认同“在别人面前,我很注意维护自己的面子”占比远高于其他人群(92%),热血的奋斗族次之(86%),而自我的疏离者不认可“在别人面前,我很注意维护自己的面子”占比最高(27%),审慎的观察者次之(13%)。“希望自己的工作是可以发挥出我自己的一些价值,我能够接受那种很疯狂、加班的工作,这个倒是没什么,但是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些时间去体验自己的生活。”洒脱的安逸族“工作和生活,关于这两个平衡的问题,我觉得工作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从中获得成就感,实现人生价值。”热血的奋斗族“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可以掌握生活的主动权,要通过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我们要创造更有价值的东西,不仅要成就自己,也要去帮助更多的人。”稳健的正统派26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不同人群对传统的态度也有较大差异,热血的奋斗族(表示认同的比例为92%)和稳健的正统派(表示认同的比例为94%)最认同“我有意维护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习俗”,而洒脱的安逸族(表示认同的比例为 21%)和自我的疏离者(表示认同的比例为 28%)最不认同这一表述。这表明,不同人群对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习俗的态度存在一定的分野,保守的人群更注意维护传统,而相对开放的人群则并不会严格将传统文化观念奉为圭臬。图 2-6各人群对传统的态度占比图 2-5各人群对“面子”的态度占比 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2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2.2.2 社会文化观念在“个人内在驱动”的基础上,本研究还调查了受访者的社会文化观念,主 要 包 括 宿 命 论(Fatalism)、等 级 观 念(Hierarchy)、社 群 主 义(Communitarianism)、政 治 效 能 感(PoliticalEfficacy)和 民 族 主 义(Nationalism)五个变量。在每个变量上,我们都采用至少 2 道题目来测量,各变量的阐释见表 2-3。表 2-3本研究测量“社会文化观念”的变量变量变量阐释宿命论该变量关注“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具体通过 2 道问题进行测量。等级观念该变量关注“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支持社会现有的等级制度,并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服从于权威”,具体通过 3 道问题进行测量。社群主义该变量关注“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应由政府自上而下统领和引导个人发展”,具体通过 5 道问题进行测量。政治效能感该变量关注“一个人在主观上认为自我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政策制定过程”,具体通过 4 道问题进行测量。民族主义该变量关注“相较于其他民族,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认为自我的民族更为优越与重要”,具体通过 4 道问题进行测量。在所有人群中,除了稳健的正统派(均值 5.48)、洒脱的安逸族(均值 5.27)和中庸的务实派(均值 4.86),其余三个人群的宿命论得分都很低。同样地,除了洒脱的安逸族(均值 3.84),其余人群都秉持较高的民族主义倾向(均值最低 5.16),而且,相比其余社会文化观念变量,这五个人群的民族主义得分都处于相对高位,这表明除了洒脱的安逸族,其余中国公众都具有较高的民族主义倾向。而等级观念(最低 3.58,最高 5.77)、社群主义(最28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低 4.23,最高 6.08)和政治效能感(最低 4.03,最高 6.02)在各人群的 5 个社会文化观念变量中都处于居间值。图 2-7各人群“社会文化观念”各变量得分均值图 2-8各人群的宿命论均值 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2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在对工作的认识上,不同人群态度差异较大。洒脱的安逸族(均值 5.28)和稳健的正统派(均值 5.11)最认可“即使努力工作,也不一定能带来好结果”,审慎的观察者(均值 2.80)和热血的奋斗族(均值 1.89)则得分最低,表明他们认为努力与回报是积极相关的。在对于未来计划的态度上,相比工作态度,所有人群都更倾向于认为“无须制定过于严肃的计划,因为未来太不确定”,但是审慎的观察者(均值 3.7)和热血的奋斗族(均值 3.5)依然得分最低,这表明他们虽然认可未来的不确定性,但依旧认为制定计划有一定的必要性。不同人群对社会权威的态度也不同,其中洒脱的安逸族(均值 2.75)、中庸的务实派(均值 3.39)和自我的疏离者(均值 3.22)不认同“社会陷入困境是因为人们不服从权威和当权者”,而审慎的观察者(均值 3.61)、热血的奋斗族(均值 4.35)和稳健的正统派(均值 5.51)则认可这一说法。在是否服从权威的态度上,六个人群之间表现出不同的立场。图 2-9各人群对“社会陷入困境是因为人们不服从权威和当权者”的态度均值30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2-10各人群对社会平等的态度均值六个人群对社会平等的态度都比较一致(均值都高于 4),皆认为“我们需要减少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如果财富分配是公平的,我们的社会会更好”以及“在当今社会,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发展机会并不平等”。这说明中国公众对于财富分配、性别和阶层上的平等有着普遍的重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其实社会的贫富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当前我们也很流行说我们在不停地去“卷”,给自己加压,这个所谓的卷,其实背后是一种大家都在努力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的现象,大家都不想成为被落下的那一批。”热血的奋斗族 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3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性别不平等,这个我更有感触。包括比如说,我毕了业找工作,跟我一起去竞争这个岗位如果有男性的话,那我敢说 80%甚至 90%我肯定是难以竞争过他的。”洒脱的安逸族“城乡、地域在基础设施,比如说环境的洁净程度,饮水健康方面,还有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差距。比如小县城的医疗和教育资源无论怎样也是没办法跟北京上海比的。”审慎的观察者2.3 六类公众的相互关系与区分聚类的关键变量根据上述六类人群在各变量上的得分分布可见,六类人群彼此之间拥有着一些相似性,这让我们能更好地把握中国公众在气候行动上可能的共性。同样重要的是,六类人群在一些主要维度和关键变量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成为了我们探究公众差异性的关键指标。2.3.1 把握聚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共事务兴趣高低与集体/个人偏向六类公众在“对公共事务的兴趣”以及“集体/个人偏向”这两个关键子维度上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差距。该两个关键变量也形成了区分中国公众对待气候议题的关键维度:对公共事务的兴趣越高,且持有集体观念程度越强的中国公众,越有可能对气候议题产生较高兴趣。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差异可以为我们如何针对不同人群进行气候传播实践提供启示。在右上方区域内的人群更可能对气候议题产生一种天然的连接,我们可以依赖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兴趣,以及可以促进集体利益的叙事来促进他们的气32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2-11各人群个人/集体偏向和对公共事务兴趣的坐标图候行动;但是对左下方区域的人群,我们需要更注意阐明为什么气候变化和环保行动对他们个人而言,或对像他们这样的人是重要的,以及为什么他们需要行动起来。2.3.2 观念维度的相似与区分:个人内在驱动、宿命论与民族主义从个人内在驱动的系列变量来看,六类公众在各变量的得分上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模式,其中稳健的正统派在各变量的平均得分最高,自我的疏离者平均得分最低,且该排序与各人群对公共事务兴趣的高低密切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公众的个人内在驱动将显著影响其对包括气候议题在内的公共事务的热情。然而在社会文化观念维度,六类公众在各变量上的平均得分开始出现了分化,尤其是在民族主义和宿命论上的得分出现了显著差异。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3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2-12六类公众个人内在驱动变量平均得分趋势图 2-13六类公众社会文化观念变量平均得分趋势宿命论与民族主义这两个变量可以为区分六类人群提供新的洞见,也可成为用以理解中国公众在信念上产生分化的核心变量。以民族主义得分为横轴,以宿命论为纵轴,绘制了各人群的坐标图(如图 2-12 所示)34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2-14各人群民族主义和宿命论的坐标图从图 2-14 可以看出,六类人群共形成了四个有区别的团组。第一个团组是高民族主义倾向和高宿命论倾向的人群,包括稳健的正统派和中庸的务实派。他们对中国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同时,他们更倾向于去平和地迎接生活的变动,因而讲述人民在国家领导下安居乐业、平稳生活的叙事能更好地引发他们的关注;第二个团组是民族主义倾向强烈,但是却反对宿命论的观点的人群,以审慎的观察者和热血的奋斗族为典型代表。他们高度赞扬中华民族的优越性,但在个体生活上不认为人们的命运早已被安排好,因而将个人成长与民族强盛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较能引发他们的共情。第三个团组是高宿命论倾向但是却并未有较高民族主义倾向的人群,其主要为洒脱的安逸族。他们不太关注过于宏大的民族叙事,也不太喜欢一味鼓励个人奋斗与前进的内容;第四个团组是同时具有较低民族主义倾向与较低宿命论倾向的人群,以自我的疏离者为主要代表。他们青睐将个体努力与成功进行关联,但对高度强调民族优越的叙事缺乏热情。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3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2-15各人群年龄和传统倾向的坐标图2.3.3 年龄与传统虽然年龄这一变量较为简单,但研究发现六类人群在年龄维度上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分化。六类人群中,青少年占主体的人群包括中庸的务实派、自我的疏离者、洒脱的安逸族和审慎的观察者四类,而中老年主体的人群仅包括稳健的正统派和热血的奋斗族两类。这说明,在年轻一代中,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年轻群体内部的分化比中老年群体更加突出。对气候传播实践来讲,动员年轻群体的气候行动需要不同的叙事策略,这取决于我们希望触达哪一类群体。当我们将六类人群的年龄与他们对“传统”(主要参考问卷中个人内在驱动中的“保守”变量与社会文化观念中的“等级观念”变量的得分)的态度相对照,可以发现秉持传统价值取向的不仅包含以中老年为主体的稳健的正统派和热血的奋斗族,而且还包括以年轻人为主体的中庸的务实派。结合访谈,我们发现这些传统的,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相对保守的人群,反而是更容易在气候行动中被动员起来的人群;而较为多元化的年轻人,尤其是自我的疏离者、洒脱的安逸族和审慎的观察者表现出了对社会主流与传统观念较为谨慎的态度,36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他们对气候变化等公共议题也倾向采用一种更为疏离的态度。这一发现与大多西方国家气候行动的倡导者与行动者是以年轻人为主的现象不尽相同,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就含有较强的利他文化和集体文化,因而秉持传统观念的群体反而更容易动员,而传统观念相对较为薄弱的年轻人则较难被动员。2.4 六类公众与气候变化2.4.1 共同点尽管 洒脱的安逸族”与“自我的疏离者”对气候的关切程度比均值略低,但总体而言,每一人群都对气候变化议题感到关切。图 2-16各人群的气候变化关切占比虽然各人群均对于气候变化持较为关切的态度,但公众的气候变化知识水平普遍偏低。本研究使用 7 个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问题用于测量公众知识水平,计 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3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2-17各人群的气候知识水平均值算方式为每道题 1 分,答对计 1 分,总分 7 分。结果显示,所有公众的气候知识平均得分为 2.73 分;六个人群中,每个人群公众的平均得分均在 2.6 到 2.9之间,并未呈现出显著差异。这表明当前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议题了解得不够全面,认知存在误区。当气候变化议题落实到个人行动层面时,所有群体在“节约用电”“使用可再生或可降解产品”“乘坐公共交通”等个人生活小事上的行动意愿明显高于其他行为,但涉及到“参与环保活动”“劝说家人”等涉及他人与社会交往的行动时行动意愿产生了明显下降,人数分布维持在 50%以下。“减少肉类消费”这样会显著影响到自我当前生活质量的个人生活行动的整体行动意愿最低,仅有“稳健的正统派”和“热血的奋斗族”两类对此的付诸行动者比其他群体人数略高。38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2-18各人群愿意付诸气候行动的占比图 2-19各人群对“中国具有与其他国家同等的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占比各人群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气候责任与义务上有着较为相似的见解,虽然他们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气候问题上的历史责任不同,但都认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当承担起面向未来的责任,在国际气候行动,如减少碳排放、与世界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应承担起与其他国家同等的责任和义务。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3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此外通过对焦点小组、深度访谈等质性材料的分析,我们发现气候议题在中国公众中还形成了以下一些共识,这也体现出了气候议题在中国语境之中的特殊性:气候行动是民生的而非政治的。气候议题在西方国家中与党派分野有着明显的关联。公众对气候议题的认知、态度受到其政治立场的高度影响,使得气候变化在西方成为了一个显著的政治性议题。然而,中国语境中气候议题的政治属性非常薄弱,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倡导下,绝大多数中国公众将其视为一项国家为民生谋长远福祉的重要行动,因此将气候议题与政治立场高度关联的传播动员方式在中国语境中是难以生效的。气候变化是真实的而非阴谋的。由于阴谋论盛行,“气候怀疑论”在西方国度中大行其道,诸多公众并不相信气候变化在真实发生并认为其是一种政治阴谋。但这一情况在中国截然相反,我们调研的所有中国公众,无论其自我生活是否明显受到气候变化影响,但均高度认同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并坚信其在未来对人类的影响会加深。通过传播让公众相信气候变化正在发生已不必成为中国语境之中气候传播实践的主要目标。气候行动是公众的更是国家的。在国家对气候议题的高度重视之下,中国公众当前已经在认知上形成了解决气候变化需要全体人民共同行动的共识。但同时,绝大多数的中国公众认为相较于公民层面的民间力量,国家层面的行动力更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公众在成为气候行动领导力量方面的意愿非常薄弱,更多是愿意成为国家主导之下的“配合者”参与到气候行动之中。因而国家角色在传播实践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而鼓励公民自发组织起民间集体气候行动的难度会非常大。气候变化是集体的但也是分化的。中国公众高度认同气候变化会对所有人而并非一部分人产生影响,但同时也高度认同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气候行动的责任并不应该均等地分配给每一个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中国的气候传播实践也应针对中国语境中不同人群进行深入洞察,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传播策略。40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2.4.2 不同之处第一,在面对气候变化议题时,各人群的风险感知存在一定差异。在六个人群中,“自我的疏离者”是对气候变化实际影响的感知最为薄弱的群体,他们认为气候变化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均较为有限。而“热血的奋斗族”的气候变化风险感知水平则处于六个人群的最高值,他们对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十分警觉,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风险感知水平分别高达 6.08和 6.17(得分范围为 1-7),并尤为强调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第二,各个人群对气候治理相关政策的支持度也不尽相同。比如,就“提高燃油价格”这类较为涉及个人利益的政策而言,选择“非常赞成”(用七级李克特量表测量,1 为非常不赞成,7 为非常赞成)的人数在各人群中差别较大,“稳健的正统派”中,这一人数占比为 25.9%,而在“洒脱的安逸族”中,仅有 3.6%的人非常赞成该政策。而就“加强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这一较为宏观的政策而言,在“热血的奋斗族”中,有54.3%的受访者非常赞成该政策,而在“自我的疏离者”中,这一比例仅为 27.7%。图 2-20各人群的风险感知均值 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4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2-21各人群对“提高燃油价格”的政策态度占比图 2-22各人群对“加强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的政策态度占比第三,各个人群在各自信任的信息传递者上也存在差异。在中国,关于气候变化议题的观点、经历和故事主要有四类信息来源:专家、媒体、公益组织、企业。其中,专家最受各人群信赖,紧接着是公益组织、媒体、企业。除此之外,遭受由于气候变化影响而形成的自然灾害影响的普通人(即气候影响的受害者)被赋予高信任度,亲历者作为草根信源,对各类群体都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总42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体而言,各阶层的信任水平普遍较低,这表明现有信息传递者并没有与大部分人群建立良好的联系,比如公益组织及企业没有与“热血的奋斗族”和“稳健的正统派”以外的人群建立好联系;“洒脱的安逸族”更对企业极其地不信任,信任度均值仅为 3.80。2.5 六类公众的媒介使用特征从六类人群的共性来看,网络社交媒体和网络娱乐视频平台是所有群体最常使用的媒介,且使用时常显著高于中央级媒体和传统媒体。这印证了中国公众的媒介使用需求主要以了解身边和热点社会事件的社交需求和满足放松休闲的娱乐需求为主,而公众对于使用传统媒体平台获取专业资讯的需求相对有限。但各个人群在媒介使用上也呈现出各自的特殊性:第一,在使用时长上,稳健的正统派与热血的奋斗族的媒体使用总时长高于其他群体。这两个人群中的中老年人更多,他们拥有更多的可支配自由时间,总体更依赖媒体平台获取信息,是最常阅读综合性网络资讯平台的群体;在六类 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4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2.6 六类公众的社会信任特征在公众对主流信息来源的社会信任度上,专家是各聚类最信赖的消息来源,紧接着是公益组织,随后是媒体和企业。但总体而言,各群体的信任水平普遍偏低(公众平均社会信任值 5.2),表明当前信息传递者与大部分人群的信任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除热血的奋斗族和稳健的正统派以图 2-23各人群的媒介使用特征中国公众中占比较少的年轻化群体,即自我的疏离者与洒脱的安逸族的媒介使用时长则最短,这与他们忙于生计和享乐生活的特征保持着高度的一致。第二,热血的奋斗族使用各级专业媒体平台时长均为所有群体中最高的,例如央视网、北京晚报、南方周末在内的诸多类型专业机构。类似地,在泛娱乐化的媒介生态下稳健的正统派对传统媒体仍保持着较高的使用水平。第三,在人口构成以年轻群体为主的聚类中,中庸的务实派和审慎的观察者是阅读传统媒体新闻更多的两个群体,与此同时他们也展现出了对更为年轻化媒介平台的高度兴趣,热衷于在哔哩哔哩、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获取相关资讯。44六类中国公众的整体画像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外,公益组织还尚未与其他四类人群建立起良好的沟通纽带,而企业这一主体在气候传播实践中更是尚未获得中国公众普遍的信任。此外,各个细分人群在社会信任度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第一,各人群的内在生活信念对他们的社会信任有着深远的影响,社群主义和民族主义得分较高的群体普遍有着更高的社会信任度。具体而言,稳健的正统派(均值 5.73,)和热血的奋斗族(均值 5.65)社会信任值最高,而自我的疏离者(均值 4.83)和洒脱的安逸族(均值 4.2)的整体社会信任值均低于 5.0且存在显著差距。第二,不同群体对社会主体总信任度有着较大的分野。以单个聚类为参照线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审慎的观察者和中庸的务实派对专家的信任显著高于其平均水平(均值5.19,5.07),对社会抱有最低信任值的两个群体对媒体的信任度(自我的疏离者媒体信任得分均值 4.86洒脱的安逸族媒体信任得分均值 4.3)与所有人群社会信任平均值基本持平。图 2-24各人群对四类社会主体的气候议题信任度均值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第三章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3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THE SIX SEGMENTS IN DEPTH46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3.1 稳健的正统派BACKBONE TRADITIONALISTS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4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稳健的正统派(约占中国公众的 25%)一、谁是稳健的正统派典型观念人口特征关注社会议题信任的信源常用媒体渠道思想正统中老年占比高生活保障专家人民日报注重自我提升收入中等偏低社会公平政府央视新闻强调等级观念学历偏低不良思想传播中央级媒体南方周末期冀成为启迪者知乎图 3-1稳健的正统派的生活信念得分(一)稳健的正统派的生活信念特征表 3-1 稳健的正统派人群画像48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1.持正统观念:集体感强,为国为民稳健的正统派是所有人群中占比最高的群体。人群“正统”的特征体现在普遍相信长久被实践的智慧,珍视古老的习俗。一方面,该群体拥有较强的集体观念,他们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连贯性的有机体,要坚持渐进的方式来改良和完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他们在与人交往中更关注“利他”的行为导向,他们倾向于尽量克制自己,顺从他人和社会的期待。他们喜欢安全的生活环境,尽量避免任何有危险的东西。2.追求自我的全面提升在全国性调查问卷中,稳健的正统派在多项维度中均为最高值。他们是“自我提升”意愿最强的人群。他们在物质层面会追求社会权力、金钱和个人成就(“自我提升”均值 6.03);鉴于中国传统的面子文化,他们也是最为保守的一群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尽量顺从和遵守社会期待(“保守”均值 5.95)。另一方面,他们在精神维度也体现了“自我超越“的价值取向。作为最遵守社会规范的人群,他们期冀自己的自我发展和提升能够依赖社会现有的规范与既有等级结构来进行,期待自己能成为社会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一群人。图 3-2各人群的“保守”倾向均值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4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3.强调社会等级虽然该群体和热血的奋斗族一样都对政府展现出了很高的信任度,但他们的思考脉络是不同的。稳健的正统派认为只有政府而非家庭或企业才能真正管理好我们的社会,这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体现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方针一脉相承。除此之外,稳健的正统派坚信政府是首要的能动主体,社会问题的出现要依赖从上至下的宏观调控来改善。该群体的政治效能感很高(“政治效能感”均值5.94),相信个体的声音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和“政民互动”等官方渠道传递至政府,也非常赞同“政府官员会重视公众对政府和社会事务的态度和看法”、“包括我在内的每个公民都可能对政府政策和行为产生影响”等观点。对政府的信任也导致他们秉持较强的等级观念,在行动上,他们认为敬畏和顺从上级安排给自己的事情是取得成功的最好方法。图 3-3 稳健的正统派政治效能感统计图4.愿意担任引领者的角色稳健的正统派仅仅将满足生计作为追求精神世界的必要过程,而非最终目标。他们认为精神的饱满不仅建立在成就自己、满足自我的价值实现,更重要的是50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要启迪和帮助他人。他们认为自己是可靠且值得信赖的人,并且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人。稳健的正统派能够从启迪和帮助他人中获得意义感。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可以掌握生活的主动权,也就是说没必要为了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而担心,可以去追求一些精神层面的目标,创造更有价值的东西,不仅要成就自己,也要去帮助更多的人。(二)稳健的正统派的人口特征与媒介特征1.人口特征:中老年占比高,学历偏低,收入中等偏下在人口统计学上,稳健的正统派近 40%为中壮年及老年人(46-65 岁)。他们学历水平不高,学历在大专及以下的比例占 70%;收入水平中等偏低,近70%的受访者家庭月收入在 13000 元以下。2.媒介特征:高度信任权威媒体在气候变化的信息来源方面,稳健的正统派对中央级媒体的信任程度最高。他们对于传统媒体的信任度普遍高于社交媒体、资讯平台等。他们认为,在传统媒体中,南方周末等传统专业型媒体的可信度高于传统地方媒体;在社交媒体中,知乎等网络知识社区的可信度高于抖音、微博、微信等娱乐、社交平台。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5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3-4稳健的正统派的生活信念词云小结 秉承正统的生活信念,具有很强的集体观念;强烈的自我提升意愿;对中国人身份高度自豪,对国家民族持以高度信任;愿意启迪和帮助他人;多为 46-65 岁,居住在二三线城市,学历偏低,家庭月收入中等偏低;对权威媒体的信任度最高。二、稳健的正统派与气候变化(一)非常关心气候变化,行动意愿很高,了解基础的气候知识稳健的正统派是六个人群中最关切气候变化问题的群体之一(表示关心气候变化的人占比 97.5%),他们认为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峻的威胁,是值得关注的社会议题。他们知道一些较为基础的气候知识(平均作答正确 2.6452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3-5各人群对气候变化的关切程度占比从公众参与的角度来看,稳健的正统派拥有较高的气候行动意愿和自我效能感,他们相信自己的一些气候行为能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影响,并且他们相信自己的行动也能鼓励其他人采取气候行动。他们有动力采取一系列的个人行动以减缓气候变化。他们愿意节约用电,使用再生或可降解产品或包装(47%),选择节能的公共交通出行(46%)。值得注意的是,稳健的正统派对于参加环保活动(40%)和减少肉类消费(35%)的意愿也十分显著。受孩子的影响,孩子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自己也及时跟进,受到很多影响。目前自己生活中从来不用一次性的包装物,节约水电,不再开车,减少碳排放。道题目,各人群的均值为 2.73,满分为 7),例如他们对煤炭和石油等非清洁能源的使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较为清晰。但他们对更细节的事实信息了解较少,比如全球平均气温变化、气温变化对天气状况、海平面上升程度的具体影响、不同交通工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食物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5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二)风险感知强,认为气候变化重要但非紧急在气候变化的风险感知能力上,他们整体的风险感知较强(个体层面风险感知均值为 6.05,社会层面风险感知均值为 6.14),并认为气候变化是重要的社会议题。但部分人并不认为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非常紧急的问题。如果对中国社会目前要解决的社会问题进行排序,稳健的正统派普遍认为气候问题相对于经济问题和平等问题,其紧急程度是相对靠后的。图 3-6各人群风险感知均值(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重要非紧急。在一些地方,老百姓的生存问题还没解决,气候变化是未来长远发展的问题,两者相比较,还是生存问题更重要。稳健的正统派认为气候变化在短期(10 年内)更有可能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环境以及卫生健康情况等产生直接影响,而对他们自己个人的生活影响相对较轻。部分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不会直接影响自己和家人居住地的环境。此外,他们认为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域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地域的人们风险感知能力也不同。54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看你有没有撞上,撞上了影响就很大。比如重庆、长江上游的干旱,当地人感受就很深,对其他地方的人来说就只是一个新闻。(三)社会信任程度最高稳健的正统派对各级社会主体的平均信任程度值最高(均值 6.48),对媒体、专家、企业和公益组织的高信任使得他们成为最有可能被外界信息所影响并改变自身气候行为的群体。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者方面,他们普遍认为政府是强有力的组织者,学校教育的影响也尤其重要,其他行动者诸如公众、媒体、企业、NGO 组织等也需要积极加入气候行动之中。应该把气候变化纳入政府组织的 KPI,一层一层执行下去,这应该是一个政府行为,仅依靠民间组织的力量的话,太微弱。图 3-7各人群对四类社会主体关于气候变化议题信任度的均值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5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四)政策支持度最高,尤为支持鼓励性政策从政府责任和国际合作的角度来看,稳健的正统派是政策支持度最高的群体。他们普遍赞许政府实行鼓励性政策,例如给予补贴、实施碳税等,以此鼓励企业减排意愿或采用新能源技术,并且支持加强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但该群体对上调燃油价格以实现节能的政策支持程度较低。他们认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处立场不同,虽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具有与其他国家同等的责任和义务,但他们认为西方国家将气候议题置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领域之下,并刻意逃避其责任。小 结 认为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峻的威胁,是值得关注的社会议题;气候知识水平相对较为薄弱,但气候行动意愿非常强烈;整体风险感知较强,认为气候变化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议题;对各级社会主体的平均信任程度值最高,认为政府是强有力的组织者;普遍赞许政府实行鼓励性政策,例如给予补贴、实施碳税等,但对上调燃油价格以实现节能的政策支持程度较低。三、稳健的正统派关注的社会议题(一)低收入人群生存保障稳健的正统派主要关注三类社会议题。首先是以自我导向出发的实用性问题,稳健的正统派们对公众的生活基本保障等与生存相关的社会公共议题持高度关注,特别关心失业和经济发展受阻等民生问题。他们关注底层人民的生存保障,尤其关注就业市场、经济发展和劳工权益问题。56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应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好找。现在大家都在说电子商务发展的太快了,把实体经济给挤压了。实体店铺、加工制造业的生存都很艰难,这也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二)关心公平正义他们重视资源的“分配正义”,例如求职过程中的年龄歧视、社会各层面的性别歧视、高考录取省份间的不公平现象等。因此,他们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也更多地从经济发展、民生、社会公平等角度出发。与中庸的务实派不同,稳健的正统派关注实用性问题并不仅仅是因为自己遇到了这些社会议题带来的困境,更是因为这些社会问题有悖于他们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的信念。但他们能够理性看待这一问题,认为这些问题是可以被解决的,是国家发展到一个阶段后必然出现的状况。他们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也比较理性,不支持采取激进的措施。贫富悬殊、高考公平,等等。这是国家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过渡的阶段所必然出现的情况。现在这个问题到了解决的时候。(三)不良思想传播稳健的正统派还关注纠正不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长远性问题,例如偶像和网红的文化产业对于青少年认知世界的不良引导等。关注长远性问题展现了他们对保护和引导后代正确价值观的重视,这是稳健的正统派独有的特征。他们认为当下泛娱乐化的文化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性的消费观、金钱观,也误导了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需要政府和学校教育共同纠偏。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5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总结:社会议题与气候的连结点 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与底层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对强调树立对气候正义的正确认知,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与资源公平分配相结合;保护环境是青少年应该树立的正确信念。很多小姑娘小伙子就疯了似的喜欢他们(艺人),去追星。他们拍一条广告,可能是百万、千万级。这会给中学生树立一种特别错乱的认知,这是一个比较畸形的偶像生产链条。四、稳健的正统派的气候叙事与话语系统(一)稳健的正统派偏好的气候叙事气候变化与国际领导力叙事核心:将中国在气候治理中做出的努力和成就用量化的方式呈现,引起读者情绪的共鸣。关键词:中国智慧;政治地位;排名气候变化问题专家评价“这是过去十年里最大的气候新闻”,甚至推进全球提前达到巴黎协定目标。(喜欢)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 15.9%,连续 8 年成为全球最大新增光伏市场,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成为全58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球“增绿”的主力军。(喜欢)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增长了 2.1 倍,突破了 10 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都稳居世界第一(喜欢)对于稳健的正统派,通过全球排名的对比和量化表达来彰显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决心和成果是不错的方式,受访者表示“我一下明白了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超前地位,很自豪”。在气候治理的意义塑造上,将倡导各国携手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放置于此有助于与该人群心怀天下、为民众谋福利的观念相契合。注意:在气候治理的意义塑造时,切勿仅仅局限于“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贡献,可以提升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地位,并进一步证明自身制度的优越性”中。尽管该人群认同此类概念,但首先将改善气候塑造成为世界谋大同,再提及对中国政治利益的利好效果会更好。遏制全球变暖将提升民生福祉叙事核心:应对气候变化有助于改善群众的生存环境,提升市场就业机会,并列举出政府在规划中的具体措施。关键词:民众健康;粮食安全主体层面,个人和国家积极采取行动,防范化解气候风险,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是关切民生福祉的根本选择(喜欢)建立一套能适应气候变化的应变减灾工作体系,健全灾害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推广抗旱适水等种植技术,加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技术培训等,可以有效减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喜欢)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5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虽然稳健的正统派们能对改善民生福祉的叙事语料引发强烈共鸣,但此类叙事中心要明确政府和公众都应各司其职,而非仅有一个行动主体为之努力。受访者对叙事语料的批注中写道,“虽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更需要燃料和火把的参与”。注意:在叙述谁将为气候行动受益时,应囊括尽可能多的主体而非局限于某一集体的利益。包括但不限于全球人民的福祉、国家发展和社会就业机会将如何受益于此。此外,应对气候变化不应与危机叙事相连接,这可能导致人群产生悲观和无助的情感,他们反感“国家与个体缺乏能动性”的叙事口吻。(二)稳健的正统派反感的气候叙事气候变化与代际谴责叙事核心:气候变化加剧社会不平等和贫困,下一代受到的影响最大。关键词:环境权利;生存权利的不平等虽然气候变化影响了每个人,但那些对气候危机贡献最小的人儿童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却受到的影响最大。(不喜欢)稳健的正统派既关心社会公平又关心社会稳定,因此针对该人群的气候公平叙事要特别注意分寸。注意:切勿将气候危机塑造成某一代人造成的问题。每个国家根据当时不同的发展情况,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努力是不同程度的。(三)稳健的正统派的气候话语系统稳健的正统派倾向的叙事接近于我国主流媒体的话语体系,从“家国情怀”、“中60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五、稳健的正统派的气候叙事建议总结:针对人群的传播目标 巩固其对气候议题的高关注度和对气候政策的高支持度,使其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坚定的支持者,积极的政策倡导者和踊跃的行动者;将其较高的行动意愿转化为实际的气候行动;鼓励他们成为民间气候行动的动员者和引领者。国国际领导力”等方面来阐述气候变化议题更有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相对于气候变化,他们更关心经济发展、民生与公正问题,将气候议题与经济、民生、公正议题有机结合将更容易获得稳健的正统派的支持。图 3-8稳健的正统派的气候话语词云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6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基于该人群的画像,我们认为稳健的正统派在亲气候行为领域潜力巨大。该群体较高的政治效能感将有助于他们主动承担个体在气候变化中的责任。利用叙事策略动员该人群的核心在于,将气候变化与民族自豪感相勾连。1.鼓励稳健的正统派成为亲气候行动的领导者他们有强烈的采取行动的意愿,关注气候变化议题并乐于帮助他人及社会。在叙事中,传播者应鼓励他们成为亲气候行动的领导者,提供采取亲气候行动的途径和指导,帮助他们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转化为行动。同时,针对稳健的正统派的叙事可以更多强调亲气候行动的积极意义,为社会带来的价值和对人类的贡献,这将对其有明显的激励作用。2.强调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在叙事中采用全球领导地位的宏伟叙事有利于唤起该人群强烈的国族自豪感,适当地使用排名来佐证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成效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实操中,援引西方媒体和政界对中国气候变化行动的高度赞誉将有利于激发该人群的政治制度自豪感。3.强调中国的政治制度优势在此类叙事话语中,稳健的正统派更倾向于看到中国的制度可以高效地推动公共议题解决的表述。在他们看来,西方政府将气候变化建构为赢取选举的筹码,特殊的政治体系也导致其政府在气候行动上更偏向短期利益。相比而言,中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使得我国的气候减缓政策更为长期主义、更具国际视野和为世界谋大同的胸怀。例如,未来在气候变化中的叙事话语中可以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62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4.强调中国与其他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该人群认为尽管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但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无约束的排放造成的。在针对该群体开展叙事策略时,可以着重强调中国应根据自身国情和能力开展对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避免将气候变化置于国家发展之上,造成反感。5.强调关注气候政策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积极为气候政策发声该人群具有很强的家国情怀,且对国家的政策制定与决策进展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所以,在叙事中可以积极突出相关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解决气候问题的重要性。这有利于鼓励他们积极关注各项国家政策,引领他们思考相关政策的出台对气候问题的影响,并积极针对政策发出相关声音。6.鼓励他们积极分享并带动他人关注气候议题稳健的正统派对气候变化的关心程度和行动意愿都属于非常高的人群类型,并且他们也相信自己的行为可以带动他人。因此,针对这一类型的人群叙事应当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应停留在观念上,而要积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鼓励他们除自身采取切实行动外,还应积极地作为引领者带动他人参与气候行动这一公共事务之中。此类叙事可以将其较高的行为意愿转化为具体行动,也可以进一步挖掘稳健的正统派作为气候行动引领者的潜力。7.选择值得信赖的信使在叙事中选择国家领导人、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气象专家及中国的学界专家作为信息源将有助于加强该人群对气候信息的相信程度。除此之外,真实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老百姓和乡村农民也是值得信赖的信息传递者。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6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8.充分利用权威媒体的影响力他们对权威媒体,尤其是中央级媒体信任度很高。传播者应该充分利用权威媒体的影响力传递自己的信息。这要求传播者更了解主流媒体和老牌专业媒体的工作流程、调性和话语体系,主动为其提供新闻机会和信息补贴。9.避免在气候议题中过度使用“恐惧诉求”稳健的正统派的画像是中老年人为主且收入水平中等偏下的人群,并且他们的价值观念偏向保守,承担风险和危机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他们会非常关注分配正义和底层权益保障等话题,也期待看到较为积极和具有建设性的气候话语。针对这一人群的气候叙事则要避免过多地使用“恐惧诉求”,避免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生存困境相关联,从而避免他们产生对社会变得不稳定的隐忧。例如,强调热射病的死亡人数可能激发该群体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担忧,但是如果转变为高温天气下政府采取了哪些惠民措施来减少热射病的发生,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恐惧诉求有可能加大此类人群的悲观与无助的情绪,相反,叙事可以更多地使用具有建设性的话语。64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3.2 自我的疏离者ISENGAGED INDIVIDUALISTS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6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自我的疏离者(约占中国公众的 8%)一、谁是自我的疏离者图 3-9自我的疏离者的生活信念得分(一)自我的疏离者生活信念特征典型观念人口特征关注社会议题信任的信源常用媒体渠道追求“小康”18-27 岁居多物质生活提升国家领导人快手、抖音冷感被动收入较低国家重点政策政府官员B 站自我评价低城镇青年专业人员 表 3-2 自我的疏离者人群画像66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1.追求物质水平提升对当前物质生活水平的满意程度较低,但仍处于能接纳的范畴之内。他们对理想生活的描绘大多与物质生活及健康问题挂钩,他们大多认为自己还尚未构建出满意的“物质基础”。该人群当前生活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变自我较低的经济水平,因而对精神层面的追求程度较低。然而与同样注重物质生活的“中庸的务实派”相比,自我的疏离者更多关注自我的物质生活,将“顾好自己”视为最核心的要素。我每个月的工资大概刚好够养活我自己现在我理想就是多赚点钱,身体健康就行。我都四十多了,也还没结婚生小孩。这个事我看的比较开,现在养个小孩真的不容易,确实这个工资你就没办法。他们虽然相信通过个体的努力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生活质量,但出于个人能力、环境限制等原因,他们更愿意去接受当前的生活,对物质生活的目标更多在于追求“小康”,而并非积极地去寻求改变、追求“富裕”。此外,对中庸的务实派所看重的“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等期待持以较为无力的态度。虽然该群体中相当部分的人也非常认同应该“实现自我的个性价值”,但也普遍认同个性价值的实现是一种更加高维度的价值实现,其应该建立在经济独立、事业生活稳定等传统基础价值的实现之上。2.对大多社会议题冷感,鲜少行动自我的疏离者对公共议题缺乏兴趣,应该是最难被动员参与到公众行动中的人群。该群体中仅 5%“非常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帮助有需要的人(对比之下,热血的奋斗族中有高达 44.3%的人强烈认同该表述),其维护全社会共同利益的“利他”意愿十分有限(“自我超越”均值 4.69)。此外,自我的疏离者对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6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于提升社会技能、取得世俗成功兴趣缺乏(“自我提升”均值 4.35),较为抗拒一种需要“迎接挑战、充满刺激和变化”的生活方式,鲜少关注全球变暖等时下议题、不太愿意接触新鲜事物(“开放”均值 4.20)。图 3-10自我的疏离者与热血的奋斗族在自我超越、自我提升、开放上的占比3.对自身评价较低该人群的自我效能感较低(均值 4.03),在提升自身经济水平上较为分身乏术,认为自我影响公共事务的可能性非常小。他们不太愿意改变社会现状,而是倾向于接受社会现状,认为气候、环境议题较为遥远,对相关的公共行动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同时,他们对社会问题缺少持续和深入的关注、了解非常粗略,并将这些问题的解决寄托于国家和制度力量,认为依靠自我的力量无法解决或带来改变。总体而言,自我的疏离者对包括气候变化在内大多社会事务怀有“钝感”,应68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该是所有人群中最难被动员起来的一类人,但是这并非意味着自我的疏离者是全无动员可能性的一个群体。在抗疫期间我们确实有给抗疫一线做核酸检测的人员去送一些慰问品。这个还是以公司、以单位的这个名义。我个人,在这方面还没有机会去参与.那可能因为平时工作本身就很忙,投入在自己的事业里。并且我对这个社会对有很多正面的认识,所以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意见)。作为普通公众的一份子。从长期来说,我们每个人尽一点力能够积少成多,那是好的,但是从短期来说,个人起的作用太慢了,所以要国家要制定一个中长期的一些治理规划。(二)自我的疏离者的人群特征:“住”在抖音、快手上的城镇青年1.人口特征:低收入的城镇青年自我的疏离者大多来自于地级市、县城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相较于其他群体,家庭收入整体处于偏低水平,其中低收入人群占比(家庭月收入 5000 元以下)最高,高收入群体(家庭月收入在 17000 元以上)在所有群体中排行倒数第二,且家庭平均月收入也同样处于较低水平。从年龄上看,18-27 岁青年为该群体占主要比重者(53.5%);受教育程度上,大专、中专的比例较高,总体上学历水平相较于其他群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媒介使用习惯:热衷短视频从媒介使用的角度看,该群体虽然对大多气候叙事保持审慎和质疑的态度,也抗拒媒体的议程设置(气候议题的媒体信任远低于均值),但是他们是抖音、快手等流媒体平台的重度用户,相对乐于接收短视频平台上自媒体账号,以及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6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3-11各人群家庭月收入占比图 3-12自我的疏离者的生活信念词云该类流媒体平台上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官方渠道提供的信息。同时,Bilibili 与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也是该群体主要获取信息的渠道。因此,抖音、快手等流媒体平台上自媒体、主流媒体的新媒体矩阵,是能够有效地、高密度地、系统地、长期地触达该群体、并成为对其进行气候叙事的涵化渠道。70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小 结 大中专学历、低收入的城镇青年群体,关注基本物质保障意愿高、追求生活改观意愿低;社会关怀意识最弱、利他倾向最低;对自身评价较低,对大多公共议题冷感,缺乏热情;但同时寄希望于国家为个体生活带来改变,愿意响应政府号召;社会信任程度较低,抗拒大企业、媒体设置议程;但较为信任国家权威和主流媒体渠道的信息。二、自我的疏离者与气候变化(一)气候知识水平低、关切程度低、行动意愿低自我的疏离者与洒脱的安逸族是所有人群中对气候议题的关注度最低的两类人群。自我的疏离者中“非常关心”气候变化的仅占 10.6%,“较为关心”的人也仅占其中 30.2%(对比热血的奋斗族中,“非常”与“较为”关心气候议题的合计高达 85.1%)。自我的疏离者普遍对气候变化议题不感兴趣,对相关信息的了解与接触程度也非常低。图 3-13各人群气候议题关切程度占比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7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与同样鲜少关注气候议题的洒脱的安逸族相比,自我的疏离者气候知识水平更低,在所有的人群中占据最低点(平均作答正确 2.64 道题目),相当部分的人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当前的科学界共识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且有部分成员甚至并没有听说过气候变化。自我的疏离者是所有人群中唯一对气候变化成因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持以较为审慎态度的群体。他们虽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正在真实地发生,但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认同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唯一原因,并认为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地球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我觉得气候变化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你看地球之前也有什么冰河期、高温期那些气候本身一直就是在变化的,你非要说是人导致了气候变化,我觉得有这个原因,但你说是纯粹因为人类活动,还是感觉有点牵强。图 3-14各人群气候知识水平均值(满分 7 分)72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因此,自我的疏离者是对气候行动的参与意愿最低的群体,在气候行动方面的个体效能感非常低,在生活中始终希望依据自己形成的惯习而行事。该群体参与到气候行动之中的唯一动因来自于对国家倡导与一些强制性措施的响应。图 3-15自我的疏离者气候行动参与程度占比(二)风险感知水平最低,专注短期收益自我的疏离者是对气候变化实际影响的感知最为薄弱的群体,鲜少直接地在自我的实际生活中体验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个体和社会层面的风险感知的均值分别为 5.22 和 5.39,均居于各人群中最低水平。此外,即使是那些自我生活已经明显受到气候变化相关后果影响的成员,由于该影响仍处于他们尚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也并不太认同气候变化会带来较为严峻的后果。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7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3-16各人群个体风险感知和社会风险感知均值新疆的气候本来就是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特征。我从小到大一直是这样,所以你说气候有变化,我是没什么特别的感受。这两年我们家这边确实冬天就雾霾,然后夏天确实很热的。我们这还没到 70度,是不是?也没什么问题,只是你要去适应它这个变化,因为人是可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不然为什么人比动物厉害,就是这样。然而,这并非意味着自我的疏离者完全对气候变化的存在持否定的态度。自我的疏离者也认同气候变化可能会在未来给人类带来较大的危害,但由于这种危害具有不确定性,加之他们普遍认为该种危害的发生还十分长远,并不会对自我造成太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剧了他们对气候议题的冷感。对于个人,我觉得你的生命活不到那么长,如果对于整个人类后期看得比较远的那种学者,他们可能会担忧,对于老百姓我觉得不会担忧这个问题。因为气候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就变了,可能就几十年,但你人活不到那么长时间了,等你死了以后,你怎么去关心它的气候变化?74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三)政策支持度最低,排斥限制个人经济的政策自我的疏离者在政策支持度上,也为所有聚类中最低水平,对政府决议和国家层面政策变动抱持相对“淡漠”的态度。不过,该人群在政策倾向上,与其他人群类似,同样更倾向于支持激励型政策、对抑制型政策较为排斥。他们乐于看到政府在推动企业实现新能源转型、新技术研发方面的经济投入和政策支持,以及对个人践行低碳出行的支持;同时明显反感“提高机动车燃油价格”和“对传统能源企业征税”这两项举措,不希望看到个人生活和经济活动因政策调整而受限。从对不同政策类型的态度来看,该群体由于对个人生活物质水平提高的诉求较为急迫,十分支持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免税;同时,该群体也意识到政府为企业研发新技术、使用清洁能源提供补贴,能够间接地对个体消费产生积极影响,因而也十分支持这两项激励型政策。相反地,直接或间接地对个人经济活动产生限制作用或其他不利影响的政策则容易引起该群体的抵触情绪,如“提高燃油价格”一旦实施将提高许多尚未购买新能源汽车、使用传统私家车车主的生活成本,因此引起明显高于其他政策的排斥。图 3-17自我的疏离者对激励型和抑制型政策的态度占比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7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四)整体信任度低,但高度信任国家角色该群体对媒体、大企业、信任度非常低,抗拒非官方渠道在气候议题、甚至是大多社会议题上设置的议程,对气候议题保持冷感、甚至怀疑的态度。不过,该群体绝非完全的气候变化否定者,他们依然认同气候变化现象的存在,只不过其气候变化认知几乎完全依赖其对国家权威的信任,是建立在官方象征性的政策话语上的,而非建立在公益组织或企业的行业报告披露,或者其个体生活经验之上。他们并不信任、也不关心环保人士或环保组织的公益行动,不认为气候行动是可以被促成的;对公众层面的气候行动能够为气候变化带来实质性的积极影响保持高度的怀疑,认为个体没有参与气候行动的必要。气候这个问题很难彻底去解决。每个人想法不一样,有人愿意做,有人不愿意做,所以你统一不了,你不能像一个工厂一样是吧?做出来东西是一样的,就是这个意思,你不能统一每个人的思想。图 3-18各人群对四类社会主体的气候议题信任度均值76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我个人觉得其实没有必要,你说我们少坐一次车,少用一杯水,就算大家都这样,可能都比不上一个大工厂几分钟的量,所以这不是我们这些老百姓该去解决的事儿但你说国家重视和号召,我也就做。像是之前去超市都给塑料袋,后来国家说不让用,要用环保袋,我现在也就用环保袋。其实我都无所谓,用什么都行。小 结 依赖官方政策话语认知气候议题,承认气候变化的存在;气候知识水平低,与科学界共识偏差大,不承认采取气候行动具有紧急性或者重要性,认为气候变化更多是自然规律而非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参与气候行动意愿低,仅愿意被动响应政府号召;关注与个人物质生活或经济活动相关的政策调整;偏向支持激励型气候政策,尤其倾向支持新能源汽车免税;抗拒媒体、企业、公益组织设置议程,最信任国家权威。三、自我的疏离者关注的社会议题(一)物质生活保障自我的疏离者对公共议题的关注热情并不高,认为社会问题背后的结构性问题短时期难以改变,倾向于接受这样的现实;他们也看到一些致力于解决社会现有问题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障碍,短时间内很难带来切实的改变,因此相较于其他群体,他们并不认为通过自我努力可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提供益处,因而采取了一种更加抽离的视角及悲观和漠然的态度。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7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城镇和乡村之间的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因为我本人就是农村出身我觉得出现这种差异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不应该轻易接受这些差异,要一直努力,虽然说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我觉得是根本做不到的。不过,他们依然关注与自己当下的物质生存直接相关的议题,如社会竞争压力大(所谓“卷”和“躺”)、就业岗位稀缺、住房保障、个人储蓄、医疗卫生条件等。这些议题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且与气候议题这一庞大复杂的问题之下的诸多面向有高度重合之处,比如气候危机带来的粮食减产、公共卫生危机,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能源产业变动、交通出行方式变化等这些都是自我的疏离者所关注的。(二)国家重点推行的社会政策该群体主观能动性较低,他们通常认为单靠个体力量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很少付诸切实的行动来影响政策、解决问题。他们大多对个人能力持以较低的评价,因而倾向于接受社会问题的存在。但是对于政府制定的政策较为信任、愿意积极响应和配合,希望以此获得发展的契机。比如,在气候与环保这一问题上,他们在政府发起的减塑运动、垃圾回收、新能源汽车减税、燃油车减排等方面的号召中,看到个人生活能够从中受益,也在政府方面颁布的传统企业新能源转型等政策变动中,看到个人经济活动的空间,因此一直对这类议题保持着关注。只有政府带领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不平等才会慢慢的减少甚至消失。政府发出倡议的话会去做,会去做垃圾分类。你不做,他不做,就没人做了。只是做了,不一定有什么用;信任国家的决策吧,按国家要求去做。78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总结:社会议题与气候的连结点 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出现的短期收益(如粮食增产、疫病预防等)对个体物质生活有直接增益;个体能够在国家“双碳”战略布局中谋求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四、自我的疏离者的气候叙事与话语系统(一)自我的疏离者偏好的气候叙事气候变化与基础民生保障叙事核心:应对气候变化能够增进国家对基础民生的保障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在农业生产、绿色经济增长、公共卫健防治、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为老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关键词:粮食安全、气候经济、健康危机积极采取科学应对措施,将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守好粮袋子,让中国人稳稳端牢自己的“饭碗”。(喜欢)采取务实的气候行动可以在创造就业机会、经济节约、市场机会和改善世界各地人民福祉方面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促进各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喜欢)环境问题既是现在的问题,更是未来的问题,它关系着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否长期安全、幸福地生活于地球。(喜欢)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7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气候变化与国家领导力叙事核心:凸显“国家”这一主体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重要角色;将气候行动描述为政府提出、需要人民积极响应与配合的重要举措。关键词:减排责任、国家效能中国通过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积极与其他国家分享“双碳”经验。通过建设低碳示范区,援助气象卫星、光伏发电系统和照明设备、新能源汽车、环境监测设备、清洁炉灶等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物资,帮助有关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同时为近 120 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约 2000 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喜欢)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雄心壮志世界瞩目,这也将鼓励其他国家承担更多责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喜欢)(二)自我的疏离者反感的气候叙事气候变化与个人选择叙事核心:应对气候变化是每一个个体的重要责任,个体需要从生活方式、职业发展等方面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改变。关键词:个体责任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企业,每一位普通民众,都应该参与气候变化呼吁关爱地球的今天,就是关怀人类的明天。(不喜欢)在填报志愿时候,不妨考虑下与清洁能源供应领域联系紧密的专业,在找到适合自己的院校、专业的同时也为“双碳”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喜欢)80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三)自我的疏离者的气候话语系统图 3-19自我的疏离者的气候话语词云自我的疏离者信任国家权威、乐于响应政府倡议,因此,在叙事偏好上喜欢能够突出“国家”这一主体的作用、将国家描述为国际合作的提出者和发起人的文本。虽然该群体民族主义倾向和政治效能感均远弱于稳健的正统派,但是有关“中国是一个积极发起国际合作、承担减排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表述,同样会得到自我的疏离者的支持和认同。同时,该群体非常关心自身基本生存和物质保障问题,因此在叙事偏好上,喜欢与切身利益高度相关的气候叙事。能够从“省钱”的角度切入、体现“节水节电等环保行为能降低生活成本”的相关表述,都会引起自我的疏离者的关注和相应。另一方面,自我的疏离者由于自我效能感较低,不喜欢过多强调个体责任和主观能动性的气候叙事。此外,由于专注个人物质生活的建设,该群体也较为排斥需要个体投入大量经济或时间成本的气候行动参与方式,直接指导个体行为但缺乏论据支撑的表达会遭到该群体强烈排斥。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8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自我的疏离者是所有人群中距离气候议题最远的一群人回避气候问题,对个体能产生的影响持悲观态度。我们需要先将其纳入气候行动的版图,主要通过社交网络触达该群体,助力该群体先形成正确认知,认识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已经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我们应向该群体强调气候行动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合法性,增强其参与气候行动的动机和意愿。自我的疏离者不认为自己有责任和能力参与公众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因此很难被动员。建议通过叙事搭建应对气候变化与保障当下个人物质生活之间的链接,使其认识到参与气候行动的切实益处和青年参与行动的责任。同时建议向该群体提供参与公益活动、践行低碳生活的具体方式和渠道,为个体赋能。五、针对自我的疏离者的气候叙事建议总结:针对人群的传播目标 将该群体纳入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版图,避免该群体成为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提升该群体对气候议题的关注度,为该群体打开气候议题的信息接收渠道,引领该群体对气候变化形成科学的认识;让该群体了解到气候变化对当下的影响,提升其风险感知水平;向该群体提供对缓解气候危机和提升个人物质水平均有助益的生活方式,并鼓励他们以此作为生活方式指南,从而提升行动意愿和效能感。82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1.寻找可同时实现“提升物质水平”与“亲气候”的生活方式并鼓励该群体积极实践自我的疏离者对气候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气候行动的意愿均为所有人群中最低,当下的首要诉求和目标,是解决生存问题、谋求生活水平提升,无暇顾及影响公共政策、参与公众行动。因此,建议以该群体最为关心的议题为切入点,找到物质上达到“小康”水平与“亲气候行动”之间的重合地带,提供降低其生活成本、提高其生活品质的低碳生活方式作为气候行动的参与途径,将其纳入气候行动的版图。2.强调国家倡导气候行动、突出国家对气候议题的重视,强调个体气候行动是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我的疏离者参与气候行动的重要原因是国家号召。该类人群最为信任的高层决策者是政府,国家倡导是该人群调整自我行为与决策的关键因素,国家层面的高度强调是自我的疏离者注意到公共议题的主要原因。建议在叙事时,对近年来国家在环保、双碳政策方面涉及到的相关公民行动的内容加以强调,将公民的气候行动塑造为一种响应国家号召的负责任行为。同时建议有针对性地在气候议题之中凸显中国的国家角色,强调国家层面对气候议题的高度重视。3.善用自媒体以及主流媒体的新媒体渠道进行传播相较于其他的群体,自我的疏离者很少关注知乎、豆瓣等知识科普类信息渠道,而是依赖抖音、快手等流媒体平台,倾向于通过自媒体中的民间 KOL、营销号,以及主流媒体的新媒体账号获取相关信息、塑造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建议在叙事风格、传播策略上,采用民间草根自媒体账号等符合平台调性的方式(如具有“短、平、快”特征的短视频等),更好地触达该人群。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8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4.凸显气候问题对底层民众当下生活的影响自我的疏离者对包括气候在内的公共议题都十分冷感,他们大多的注意力都投入了对自我的经济、生活保障问题之上。在叙事中凸显气候问题对底层民众的实际影响是能较好吸引其打破对气候问题冷感的方式。建议在叙事时强调气候行动对农业生产、经济增长、公共健康、解决贫困、社会福利方面的积极影响,这些都是较为有效的叙事主题。5.突出气候议题在当下已然产生的负面影响自我的疏离者在风险感知维度也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尚未意识到气候变化是正在发生且已经带来不利影响的棘手问题,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类人群行动意愿的不足。在针对该类人群定向传播时,建议突出气候变化在当下已经或短期内潜在地对个体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从切实可感的个体生活质量受损案例(如夏季热浪对室外工作者尤其不利的影响)入手,使其认识到气候问题的切身性、紧迫性、重要性。6.强调气候行动的短期内收益,谨慎谈及长远效果自我的疏离者反感“为实现长期利益,需要折损短期利益”这一类的观念,反对为未来并不确定的气候负面影响买单。相比而言,他们更加在乎即时的、当下的影响。在针对他们进行叙事策略构建时,要注意避免从未来和长远的角度去谈论气候变化,更应该去强调和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已然对类似人群造成的严重影响,或短期内可能产生的其他影响,详尽阐述应对气候变化能在短期内带来的收益(尤其是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维护公共卫生水平、优化出行等方面)。84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3.3 热血的奋斗族PASSIONATE STRIVERS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8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热血的奋斗族(约占中国公众的 21%)一、谁是热血的奋斗族(一)热血的奋斗族的生活信念特征图 3-20热血的奋斗族的生活信念得分典型观念人口特征关注社会议题信任的信源常用媒体渠道家国情怀45 岁以上阶层流动专家学者人民日报政治效能感高本科学历为主疫情下的贫困政府新华社自我超越二线城市中产媒体抖音、快手表 3-3 热血的奋斗族人群画像86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1.民族自豪感极强,认为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热血的奋斗族在所有人群中拥有最高的民族主义得分(均值 6.21)。热血的奋斗族对政府的各项政策都秉持最高的支持态度,他们对自身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不仅来源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也表现为对政府的支持和对民族精神和品格的认可如团结抵御灾难、奉献精神、韧性强。他们认为这些品质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因素,并对此展现出强烈的自豪感。我们国家自己的一个强大和对自己民族和自己公民的一个爱护,我觉得这是别的国家可能没有的吧,因为就像大家说的一个传统文化,我们中国人就是比较团结和善吧,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骄傲和自豪的事情。我觉得是作为个体的一个骄傲吧,像作为中国人的每一个人的乐观,还有韧性。还有在一些比较大的灾难面前,大家非常主动的去自组织起来。我因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我骄傲的点也是说我觉得我们有非常悠久的文明。然后中国人非常善良,勤奋,而且是一个特别有凝聚力或者说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是有凝聚力的,是有这种友爱的一个民族,我觉得这些人民是特别让我值得自豪的。2.政治效能感高,相信自我能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影响力的意见同时,热血的奋斗族还秉持最高的政治效能感(均值 6.02),他们不相信宿命论(均值 2.67),认为个人努力是为自己、亲人带来好生活以及为社会环境带来改变的核心要素。他们主张积极参加社会事务,对能够增加公众福祉的事情很热心。在所有人群中,他们最为相信政府会重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且相信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公民都能对政府的政策和行为产生影响,同时,他们对自己的行动能够缓和气候变化并带动他人参与充满信心(效能感均值 6.02)。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8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3.追求自我超越,注重社会价值和公共价值的实现他们还秉持最高的自我超越倾向(均值 6.19),关心自身的行为和活动对他人、社会和自然带来的积极影响,推崇快乐、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同时,与自我的疏离者不同的是,他们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统一,追求超越自我的生活和社会意义。他们主张国家和政府通过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来逐渐解决社会中的结构性问题,主张通过积极的行动来使社会变得更好。尽管他们认为努力是获得理想生活的必然选择,但是他们也对社会中的过度竞争感到焦虑,认为努力不应该是排他的,而应该是为了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共赢。这种压力有的时候觉得是一种没有意义的那种内耗,因为大家可能本身就比较优秀,也都不甘愿于往后面掉队。所以这种内部的竞争就觉得非常的严重。希望看到一个社会上的转型,就是把这样的压力更多来自于你自己内部的一个向上争取的动力,而不是同行之间的这种很没有意义的竞争跟内耗。(二)热血的奋斗族的人口特征与媒介特征1.人口特征:中小城市的中产家庭中老年人占比高从人口统计学上看,热血的奋斗族在各年龄段均有 18%以上比例的分布,但总体上来看,46 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占比在所有人群中位列前茅。该人群在学历上主要以本专科生为主(本科占比 41.0%,大专占比 25.9%);其生活较为富足,家庭月收入均值在所有人群中处于最高水平。2.媒介特征:信任官方主流媒体,以短视频为主要娱乐方式热血的奋斗族在所有人群中使用传统媒体,包括中央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和地方媒体(如北京日报、浙江日报)的时长最高(中央媒体 2.38h/88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天,地方媒体 2.06h/天);同时他们使用娱乐型视频平台(腾讯视频、快手)的时长也在所有人群中最高(3.23h/天),因此可以看出他们在媒介使用上,主要满足获取新闻信息和娱乐两种需求,对官方媒体存在媒介依赖,对视频平台的娱乐需求也非常高。图 3-21热血的奋斗族的生活信念词云小 结 民族主义情绪高,对中华历史文化感到骄傲,认为中国拥有独特的优秀品质;政治效能感高,认为自己可以影响到公共事务、政府会重视自我意见;追求自我超越,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46 岁及以上拥有大专、本科学历的中老年,居住在二三线城市,收入水平高;偏好传统官方媒体作为新闻信息来源,喜欢使用短视频作为娱乐方式。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8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二、热血的奋斗族与气候变化(一)人群对气候议题的知识水平与关切程度1.关切程度最高,但心理距离较远热血的奋斗族对气候表示关切的比例(得分 4 以上)是所有人群中最高的(98.8%),并且对气候表示非常关切(得分为 7)的人数也是各人群内部占比最高的(43.3%),这表明他们是民间气候议题的积极倡导者与参与者。图 3-22各人群对气候关切程度占比尽管热血的奋斗族对气候议题的关切程度很高,但是他们认为气候与自己的心理距离比较远,日常生活中只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媒体报道,比如异常气候造成的影响持续高温天气造成的干旱、特大暴雨带来的洪涝灾害等,来了解气候变化。气候变化这个问题很远,它离我们太远了,所以说我觉得我自己做的一些行为根本改变不了这个大环境,但是当环境问题和健康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拿我自己举例,在我小时候在河南的时候,每次有秋90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收的时候都需要烧麦秸秆,特别大的雾霾,总是呛的特别难受,然后可能会咳嗽。其实这两年我觉得不光是高温,由高温衍生出来的一些极端的天气、洪涝灾害、干旱,其实都是挺大影响的,包括今年因为高温导致四川重庆那边断电限电的情况,已经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了。今年长沙的天气特别特别的热,新闻报道有超过 40 多度了,一出门身上就必出汗,所以我感觉到现在这种气候,会不会以后变成 50 度,那还怎么生活。2.相信人为因素是主要诱因尽管认可气候波动具有自然本身的规律性,但是热血的奋斗族仍然认为,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是使气候变得更糟的主要原因极端天气愈演愈烈,就是人类活动破坏地球生态环境,进而使全球变暖加速的例证。气候变化其实是(因为)我们作为人类不够尊重自然,总是想去改变自然;从比较微观的角度,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浪费以及一些不太负责任的行为导致的。我觉得(气候变化)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整个气候带来的一些非自然性的变化。气候变化问题就是人类的发展、过度开采对自然环境的一个破坏,反映在极端气候现象的增多上。3.行动意愿最高,积极践行亲气候行为热血的奋斗族拥有最高的气候行动意愿(均值 6.23)。热血的奋斗族在面对全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9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球气候变化风险时,更愿意通过切实的行动去应对,并且相信自己的行动会对鼓励他人参与和应对气候问题产生积极影响。这不仅表现在愿意通过节约用电、使用可降解产品、乘坐公共交通来减少个人碳排放,相比其他人群,他们还表现出最高的亲社会行动参与环保活动(付诸该行动的人占比 50.4%)和劝说家人(付诸该行动的人占比 49.3%)。图 3-23各人群已经“参与环保行动”和“劝说家人”的占比(二)总体风险感知最高热血的奋斗族具有最高的气候风险感知(均值 6.14)。无论是在个体风险感知(均值 6.07),还是社会风险感知层面(均值 6.17),热血的奋斗族都得分最高,社会风险感知略高于个体风险感知,体现出他们对社会影响的关注,与前述该人群注重自我超越相吻合。92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3-24各人群的风险感知均值(三)政策倾向:主张国际合作与减排转绿尽管超过六成的热血的奋斗族(61.3%)认为,中国在减排方面的历史责任小于美国和欧洲,但是依旧有超过半数(51.6%)的人非常认同(得分为 7)“与世界各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与其他国家具有同等的责任与义务。”这表明他们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主张全球合作并支持中国积极承担责任,具有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精神。虽然热血的奋斗族总体上对政府的各项政策都持支持态度,但是他们尤为支持能源与汽车的减排转绿政策补贴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对新能源汽车免税和针对机动车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9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3-25各人群对“中国与其他国家有同等的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占比图 3-26各人群对“新能源汽车免税”的态度占比(四)对权威主体的信任度最高在对气候的公共言论中,相比民营企业,他们更信任专家(均值 5.94)、媒体(尤其是官方媒体)(均值 5.57)和公益组织(均值 5.70)的发言。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多来自新闻报道和相关行业组织的官方微信、微博。热血的奋斗族对权威主体的信任度很高,尤其信任专业人士和行业组织。因此,面向他们94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3-27 人群对四类社会主体的气候议题信任度均值的气候叙事需要诸如专家学者这样的权威主体来讲述,抑或是借用他们的话语来增强气候叙事的可信度。我觉得政府可能会起到一个宣传教育倡导,甚至说宏观调控的一个作用。就比如说他提出的一个“碳达峰”“碳中和”,可能会对企业进行宏观上的政策性把握,企业可能需要树立自己的一个形象,所以去承担自己的责任。NGO组织的话和个人我觉得其实差不多,也是一种倡导性的作用,但可能是从一些小范围的,或者说某个方向来进行倡导。我们国家在生态方面的一些报道,其实是缺少相关的专业性意见的,当然有一些杂志和公众号是非常权威的,可是普及度不是特别高。我关注这个气候变化,还会通过比如说每天的央视新闻,他偶尔会提到,我就可能会关注一下,然后其次就是啊,iDaily每日环球视野和 China Daily。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9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小 结 对气候关切程度最高,但心理距离远 相信人类活动等人为因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诱因 气候行动意愿最高,亲社会行为表现突出 总体风险感知最高,但社会风险感知高于个体风险感知 主张国际合作,并支持汽车行业转型发展 对权威主体的信任度最高,尤其信任气候专业人士的发言三、热血的奋斗族关注的社会议题(一)阶层流动问题热血的奋斗族关注阶层流动问题包括教育中的高考移民问题、医疗保障中的城乡和区域差异问题等。他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需要通过进一步发展来做大蛋糕,其次是通过再分配来平衡和缓解这种差异。他们认为中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远远好于落后地区。他们反对投机分子利用教育制度漏洞来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并认为教育资源应该向中西部地区及农村地区倾斜。我记得我高二那一年。我们班突然莫名其妙来了两个插班生。这两个插班生就是属于那种高考移民。嗯,他不在班里上课,他只是期末或者是学考的时候露个面儿,然后参加一下考试。然后是其实他们的户口属于教育资源比较好的地方,但是可能在他们当地可能只够一个普通二本甚至是专科的,但是他们到这边儿来,因为这边儿的分数线比较低,因为这边儿教育资源比较偏落后嘛,他们基本上随便走个重本,或者 985 应该是没问题的。96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我是河北省的,就是也算是一个高考大省,我当初在本科学校的时候就是在整个宿舍或者整个班级的话,那个成绩都是比大家都高出二三十分或者三四十分的那种,就是同一套卷子。然后。因为我们挨着天津嘛,它的那个分数线肯定是要比河北省要低很多的,所以我们有很多人,他就会去办那个天津户口,如果你买房的话,然后户口就可以迁过去。另外,他们还关注因社会发展水平所限,带来城乡与区域医疗资源的差异问题城市的医疗资源比农村更好,落后地区的医疗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他们认识到这种社会差异是由当前社会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将会长期客观存在,但是仍旧希望通过发展和再分配,进一步实现落后地区的医疗现代化。我老家是在东北的一个小城市。我高中的时候,我同学,他母亲当时是得了阑尾炎,在我们本地的一个小的医院去做一个阑尾炎的手术,手术当中很不幸地因为并发症没有抢救过来;我觉得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北京或者上海,应该可以避免就是一个小的、常规的手术,不会造成这么大的一个医疗(事故)。我也认为不平等归根到底是资源的不充分问题。如果生产力是高度发展的,物质资源是极大丰富的,那我们能做到按需分配。(二)新冠疫情下的弱势群体关怀在新冠疫情下,热血的奋斗族关注因疫情冲击而产生的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的问题,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不同阶层的资源差异导致他们的抗风险能力不同。他们认为,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医疗资源差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差的地区、积蓄少的家庭、因疫情而失去工作的体力劳动者,受到了最大的冲击和损害。而城市中产家庭因为掌握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9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知识和财富,又靠近好的医疗资源,因而受到的冲击较小。除了进行自我调适外,他们认为缓解这种问题还需要重新进行社会资源分配和社会结构调整。这两年疫情期间,奢侈品的消费量是快速上涨的,百分之三十,因为这些奢侈品的目标群体是我们所谓的超高净值人群,他们的资产是一直在上涨的,因为他们手持的不管是固定资产,还是说基金股票信托之类的都在上涨,而普通人在疫情中受的影响非常严重。(疫情之后)很多学校改成网课,之后呢?同样一个学校的学生,有的住在农村、乡下,还有的在城市里边儿,家庭条件好,有 pad、手机、电脑,甚至有打印机,可以打印他自己的考卷儿、复习的一些资料。这个差距还是客观存在的。总结:社会议题与气候的连接点 突出气候变化可能对现有社会差距所产生的影响 强调气候变化对弱势群体的冲击四、热血的奋斗族的气候叙事与话语系统(一)热血的奋斗族偏好的气候叙事气候变化与国家责任叙事核心:应对气候变化能够增进国家对基础民生的保障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在农业生产、绿色经济增长、公共卫健防治、物种多样性保护等方面,为老百姓带来切实的好处。98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关键词:积极成效、发展机遇、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并肩、共同应对2020 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 2015 年下降 18.8%,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 15.9%,连续 8 年成为全球最大新增光伏市场。(喜欢)将全球气候变化视为机遇,我们就能获得新的机会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性行动,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这场危机。(喜欢)每个个体可能文化背景、价值观不同,但面对的风险挑战是相同的,面对灾难时的渺小无力也是类似的。人类作为整体应当携手并肩,共同维护生态平衡。(喜欢)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根本上是由于缺乏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审视并加强国际合作的价值观引领。(喜欢)热血的奋斗族乐于看到中国在国内展开的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所取得的成果,可以通过列数字的方式量化展现这种气候治理成效。同时,展现中国的国际责任也符合他们的世界主义倾向,可以强调气候行动的全球互惠性,强调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不仅是一种单方面的投入和让步,还是中国自身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展现气候危机中转危为机的一面。气候变化与社会公平正义叙事核心:1.强调穷人、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在承担气候变化后果中的不平等地位;2.突出应对气候变化可以改善弱势群体和普通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关键词:弱势群体、生存权利、生活质量、健康风险、气候变化的伤害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9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我们应该关注气候变化中每一个具体的人,关注人们的生活境况的差异和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保护贫困和弱势群体免受气候变化的最严重影响。(喜欢)当气候变化威胁到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水、食物、住宅、教育、就业、经济发展,甚至生命本身,这就是一个公平和正义问题。(喜欢)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环境权利,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平等地承担环境恶果。我们呼吁其他国家一起关注气候公平问题,用低碳转型引领全球经济,让绿色发展成果为所有人共享,绝对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喜欢)热血的奋斗族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后果在不同人群之间的非均衡影响,他们喜欢能够为社会弱势群体发声的叙事方式,比如老人、穷人和妇女儿童在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如高温、瘟疫)中的高危性和低抗风险能力,乐于看到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中改善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可能性。气候变化与宏观经济发展叙事核心:1.应对气候变化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经济增量;2.应对气候变化可以降低经济发展中因气候风险产生的损失。关键词:经济增长点、就业机会、降低农业风险、经济效益、经济发展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的数据,到 2050 年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5 C 的努力可以创造约1.22亿个与能源相关的工作岗位,是该行业目前5800万个的两倍多。(喜欢)气候经济是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蕴含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采取大胆的气候行动至少可以在 2030 年前产生 26 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可以在创造就业机会、经济节约、市场机会和改善世界各地人民福祉方面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促进各100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喜欢)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农业生产风险,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守好粮袋子,让中国人稳稳端牢自己的饭碗。(喜欢)在遭受疫情冲击,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正面经济影响喜闻乐见。尤其是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效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就业、粮食安全相连接,他们会更青睐。(二)热血的奋斗族反感的气候叙事气候变化及其恶劣后果叙事核心: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危害极大。关键词:破坏、罕见、危机、死亡去年,河南、山西等地强降雨对古遗址、古建筑、历史城镇带来了很大破坏,甚至有“中国旱极”之称的敦煌也出现了极为罕见的冰雹雨现象。(不喜欢)老人和残障人士首当其冲地受到气候变化的伤害,数据表明,全球气候难民中有 80%是女性,妇女儿童在气候危机中死亡的可能性是成年男性的 14 倍。(不喜欢)热血的奋斗族不喜欢看到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人类社会造成的极端恶劣影响,这会造成他们的心理不适,并使他们主动回避这些描述。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0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三)热血的奋斗族的气候话语系统图 3-28热血的奋斗族的气候话语词云他们喜欢能够展现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承担责任和做出贡献的叙事,倾向于“携手并肩”的气候合作叙事。积极乐观的精神使他们经常能够看到气候危机中转危为机的一面。因此,他们乐于看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做出的经济转型努力,强调绿色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机遇,并且这一转型可以减少气候变化对经济造成的风险。热血的奋斗族注重自我超越,在面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公平正义时,他们会更加注重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价值。因此,他们喜欢将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弱势群体生存发展权相关联的叙事,并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本身也是维护不同抗风险能力的群体之间公平与正义的一种举措。102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热血的奋斗族注重自我超越、拥有很高的民族主义情感和政治效能感。从人口统计学上来看,他们来自中小城市的中产家庭,在 45 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中占比很高。因此,带动和发挥他们在气候传播、气候行动中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是我们传播的主要目标。这首先需要架起他们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桥梁,让他们参与更多气候行动,鼓励他们身体力行地感染和带动其他人了解气候相关政策信息、参与气候相关的行动和活动。甚至可以鼓励他们成为民间气候活动倡议的宣传者,赋予他们绿色行动先行者的荣誉感。同时热血的奋斗族对影响政府气候治理的政策制定和治理决策有较高积极性,在传播中可调动他们的民族国家主人翁精神,促使他们积极建言献策。注意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也是国家奋斗与发展史中的历史机遇,展现中国的国内外积极姿态和已经取得的成效。五、针对热血的奋斗族的气候叙事建议针对人群的传播目标 鼓励他们积极通过气候行动的方式惠及他人(如响应、发起气候公益活动);提升其理解气候变化对个人生活多维度的影响;向该群体推介公民参与气候政策的正规路径,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相关气候政策的制定进程;基于该群体最高的社会信任水平,推动他们传播官方声音,做气候议题在民间和官方之间的连接者。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0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1.塑造民族国家主人翁地位,呼吁他们积极参与气候相关的政策与治理议程他们的政治效能感很高,相信政府代表人民的利益,愿意参与到气候相关的政治决策中去。因而可以着力塑造他们在气候行动和全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突显他们的民族国家主人翁意识,呼吁他们以“国家的主人”身份参与到气候议程中去,强调人民的智慧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为他们指明参与政策制定和气候治理的权利和渠道。2.将应对气候变化叙述为国家经济奋斗历程的必经之路他们具有强烈的奋斗精神,认为奋斗是改变现状的手段。因此,可以将应对气候变化叙述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面对的又一个发展难题,将它置于中国经济发展奋斗史中看待,转译为中国在经济发展中的又一个奋斗关口。3.强调气候危机中“转危为机”的可能性在摆明气候危机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的同时,应将重点放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新发展机遇。强调应对气候危机的努力虽然会带来损失,但是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大规模的就业岗位,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4.鼓励他们做气候行动先行者,发挥模范带动作用指出气候行动虽然有赖于集体的共同参与,但是存在不同群体的参与程度和意愿之别,强调气候行动需要一批社会责任感强、富于行动力的先行者,作为社会集体行动的源动力和带头人,将他们的高行动意愿转化为实际的气候行动。104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5.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对新冠疫情下经济复苏的益处热血的奋斗族对新冠疫情下经济疲软、工商业大量停产倒闭感到担忧。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转型和绿色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经济增长,与社会民生议题相关联,比如增加税收,有利于保障再分配环节的医疗、教育、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的投入。展现新冠疫情下绿色经济发展在增进人民福祉、展现社会关怀方面积极的一面。6.向他们积极推介致力于帮助他人的气候公益活动热血的奋斗族具有利他精神,认为自身的活动也应该给他人带来福利。因此,可以向他们推荐和介绍可以为他人和社会带来良好影响的气候公益活动,尤其要对这种对他人的帮助具体落实在什么地方展开详细叙述。比如,向中西部土地沙化的地区捐赠树木可以为当地的人们带来经济收益、改善生存环境、减少恶劣气候相关疾病的患病率等。7.展现应对气候变化对维护低社会阶层生存权的重要性热血的奋斗族具有朴素的公平正义观。叙事可以指出不同社会阶层对抵御气候变化风险的资源差异,强调低社会阶层和弱势群体在气候变化风险中比其他群体更容易受到健康风险的侵袭。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对保障他们基本生存权利是一种有益行动,体现气候行动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的作用。8.避免刻意拔高和自我加冕他们乐于见到中国在国际合作中做出积极姿态,但是并不喜欢叙事中出现刻意的拔高和自我加冕。因此,在有关气候应对的国际合作叙事中应该强调中国积极承担全球治理的负责任的形象,并提供切实的故事和说明。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0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3.4 洒脱的安逸族EASYGOING LEISURISTS106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洒脱的安逸族(约占中国公众的 8%)一、谁是洒脱的安逸族(一)洒脱的安逸族的生活信念特征图 3-29洒脱的安逸族的生活信念得分典型观念人口特征关注社会议题信任的信源常用媒体渠道随遇而安28-45 岁中青年代际差异亲身经历者抖音向往平和、自由受教育程度高性别平等普通百姓微博对不平等较冷感超一线城市知乎表 3-4 洒脱的安逸族人群画像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0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1.随遇而安,向往舒适洒脱的安逸族在生活态度上与其他人群一样,也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与自我提升(均值 5.34),但没有太强的奋斗及自我超越(均值 4.92)的倾向,主张享受生活及活在当下。他们对未来不会有太多的焦虑,相信一切都已注定(宿命论均值 5.27),但也会灵活地应对任何改变。此类人群向往自由舒适的生活环境,采用随遇而安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认为工作和生活应该结合,工作同时也是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觉得我现在的状态还可以,我个人比较满意这种偏自由的状态。我比较能快速地找到让自己平静的方式,和自己和解。我选择这种方式,也感觉自己会那么一直走下去。想着就是能活得体面一点,能够有一点尊严的那样就好,也不需要大富大贵。.我未来的职业也不是一个在经济方面有很多成就的职业,但是我很在意的是这个行业在有限范围内的自由度,还有我整个人心智在不断的成长。我希望自己的工作是可以发挥出我自己的一些价值。我能够接受那种很疯狂、加班的工作,但是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些时间去体验自己的生活,从生活当中去体验,去跟其他人交流,才可以得到一些工作上创意的灵感和源泉。2.拒绝争执,对公共议题参与意向有限与其他人群一致,此类人群对中国人这一身份感到自豪,但总体而言他们的民族主义得分较低(均值 3.84),平等主义观念突出。他们向往和平,不喜欢与人争执或发生冲突,由于认为公共事务大多涉及到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纠纷而不愿参与其中去与他人争辩。他们同时也认为国族文化只有差异没有明显的优劣势,应该客观和平等地对待不同国度的文化。从政治效能感角度出发可以发现,此类人群的政治效能感(均值 4.31)比各人群总体均值低,其参与公共事108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务的意向较为有限。另外,相较于其他群体,全国性调研数据也呈现出洒脱的安逸族对机动车的限制政策表现出更多的不支持态度。对于我自己来说,我是对中国人这个身份很有认同感,然后我当然爱我的民族和我这个国家的人民,我也爱中国文化,但我还是坚持应该平等地对待不同国家的文化,不能天然地觉得我们就比人家好。图 3-30各人群对“为机动车制定更严格的排放标准”的态度占比3.对历史文化感到骄傲,也向往现代生活他们对于中国的工艺、美术在国际社会上的传播持积极且正面的态度,文化自信相对较高。但是,由于这类群体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心灵成长的同时也向往现代生活,对于一些相对固化的传统观念持保留态度。我对宗族观念持以保留态度。比如传统的大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们有一些天然的支配权,不是很尊重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另外,此类人群对于吃苦耐劳、韧性、中庸等传统的中华民族特质持肯定的态度。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0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在国族认同上,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哲学沉淀感到骄傲。中国人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吃苦耐劳的,为什么叫建基狂魔,是因为中国人真的是很能吃苦,什么样的条件都可以。中国人比较中庸,干什么事儿、说什么话都不会做的很绝,这一点非常好。4.对不平等现象持中立态度洒脱的安逸族除了关注因资源分配和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教育、工作机会差异和贫富不均外,还对城乡、代际间的信息不平等表示关切,表现出信息社会中的资源分配关切和朴素的生态平等观。尽管此类人群关注的社会议题与其他人群不谋而合,但他们认为社会不平等现象是一个应该承认的现实,是社会发展中一个阶段性的现象。(二)洒脱的安逸族的人口特征与媒介特征:媒体冷感的超一线城市中青年从人口特征上来看,这类人群在 28-45 岁这个年龄段的中青年占比远比其他人群来得高。此类人群大多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本科(60.1%)及硕士(11.4%)的学历相比其他人群占比最高,且居住在超一线城市的人群占比远比其他人群高。整体而言,洒脱的安逸族对媒体(信任程度均值 4.31)、专家(信任程度均值4.49)、公益组织(信任程度均值 4.51)、企业(信任程度均值 3.80)这四类社会主体都表现出较低的信任度(在六类人群中最低)。此外,七类媒体平台中,洒脱的安逸族对中央级媒体、传统地方媒体、传统专业性媒体、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长均为六类人群中最低水平,不会经常进行浏览,整体对媒体保持着疏离态度,但会使用抖音、微博、知乎等社交媒体和网络知识社区来获取相关110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资讯。由于他们秉持着“万事天注定”的消极观念和怀疑态度,认为“外界变化随时可能发生”,因此对于外界的观点,往往较为冷感。图 3-31洒脱的安逸族的生活信念词云小 结 追求自由舒适,随遇而安,主张享受生活、活在当下;有较强的宿命感,相信一切已然注定;秉持文化平等观念,认为应该客观平等地对待不同国度的文化;对公共事务参与能动性较低,普遍对非激励性的、限制个人生活选择自由的政策持反对态度;多为28-45的中青年人,生活在超一线城市,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收入高;最低的媒体信任度和整体偏低的媒体平台使用时长,不经常浏览以传统媒体为首的媒体平台。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1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二、洒脱的安逸族与气候变化(一)人群对气候议题的知识水平与关切程度1.气候变化相对不紧急,成因还需考虑地球自身因素与其他人群相似,洒脱的安逸族也认为气候变化是一项重要的议题。此群体认为国家、国际组织都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回应及制定了战略,中国也出台了许多绿色政策,也让他们意识到气候变化是一个急迫的问题。但相较于疫情与经济等问题而言,他们认为气候变化议题仍旧不是特别急迫。且在气候变化的成因上,此类人群在认同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外,也认为应该将地球自身周期性的因素纳入考量。我觉得(气候变化)不如经济发展那么急迫,但也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地球本身内部就是不停发生各种变化的,有一个温度的变化周期,人为肯定有因素在里面,但是决定性的因素可能并不是人类人为的,可能只是给他火上浇油了一把。2.知识水平略高于人群平均水平洒脱的安逸族在六类人群中的气候变化知识水平比中庸的务实派(气候知识均值 2.82)略低,但仍旧比整体的气候知识均值(2.7)高,有着 2.8 的数值,属于有一定气候知识储备的人群。这点与他们的人口特征,即生活在一线城市及受过高等教育相符合。尽管在各人群比较中,洒脱的安逸族有着较高的气候知识水平,但提高此群体的气候知识也应是值得注意的传播目标之一,因为该类人群总体学识水平较高、宿命论强,较为媒体冷感,有较为坚定自洽的价值体系,看待问题通常秉持着较为个性化的思考立场,如果缺乏对气候变化议题紧要性和急迫性的共识,则112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容易发展为气候变化的怀疑论者。3.效能感与行动意愿低,认为形成社会规范比个人行动更重要洒脱的安逸族肯定了个体气候行动的意义,但该群体的自我效能感(均值 4.5)较低,同时认为个体气候行动的效果不可衡量、没有反馈,导致执行气候行动的意愿不高,多数人认为“气候行动”应是企业或公益组织的范畴。此外,在此群体中也存在认知模糊,不能确定日常减塑、节约、资源回收是否属于“气候行动”的情况。我可以在生活中少使用点儿水,节约用电,少消费一些,但是我不清楚这些做法有什么实际的改变,因为工厂还要浪费水,我感觉我做这一小点儿的事情就无益于对整个气候发展,这个问题我至今都是存疑的,所以对于我要承担的责任的态度就没有那么的明确。图 3-32各人群气候行动意愿及自我效能感均值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1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相比个人行动,这类人群认为更重要的在于形成社会规范,如垃圾分类和再利用,和塑造整体的社会意识,如整体的环保和减排共识。此外,从数据中可以看得出,行为成本较高的气候行动如劝说家人、减少肉类消费普遍不受此类群体的欢迎。图 3-33 洒脱的安逸族的气候行动占比4.认同媒体应承担其气候责任,但自我的关注意愿低此类人群认为商业媒体和平台对气候变化的信息传播与治理承担起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认同加强媒体和机构使用广告或绿色软件(如,蚂蚁森林)对气候变化信息进行普及与推广对促进个人气候行动并形成社会规范有着积极作用。这类人群不会刻意搜索气候变化的信息,获取此类信息的渠道主要包含信息偶遇和专业需要。尽管国家推行了许多绿色政策与战略,如碳中和、发展新能源等,但这类人群认为在相关的公共信息传播力度方面仍有待提升。114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我觉得气候变化一方面是通过学校教的知识了解到,一方面也是生活中确实感受到。作为一个传播受众,好像没有特别多看到气候变化相关的新闻,反而更多地通过学习的知识和亲身经历来认识气候变化。我觉得要应对的话也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个角度去应对此问题。(二)风险感知水平偏低,主张活在当下在全国性调查问卷中,洒脱的安逸族在多项维度中都呈现了较低的数值。此类群体的个人及社会风险感知的数值虽然比自我的疏离者略高,但总体而言相比起其他人群,此类人群的风险感知(均值 5.4)仍偏低。因此,此类群体对气候变化在未来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会感到焦虑,这点与此类群体向往舒适自由、活在当下的特点一致。图 3-34各人群的风险感知均值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1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三)政策倾向:气候行动需要漏斗状的系统性管理模式当提到相较于西方国家,中国在减排方面的历史责任时,洒脱的安逸族认为中国并不能因为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而否定其应承担的责任。他们认为应将中国置于全球眼光下,履行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从国内看,在肯定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之外(绿色政策,包含双碳、碳中和、绿色金融、新能源等),他们认为个人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如节省用水用电、减少资源浪费等。整体而言,此类群体认为气候治理应以漏斗状的管理模式,从国家层面制定规章制度,进而影响企业,再到个人责任。气候变化需要的是一个比较系统性的改变,比如说负责研发技术的团队与经济上作出一些配合,然后整个社会也都要配合。在国家层面或者是国际组织层面会做出一些法律的约束及规章制度去强行地改变可能对碳中和,对气候不利的生产行为或者发展行为。最后落实到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做出改变,朝着对气候有利的方向去发展。图 3-35 各人群国际责任观占比116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四)信任程度最低,但高度信任“普通人”比起“人定胜天”,洒脱的安逸族更享受当下,相信“万事天注定”,自我效能感不强,有自己坚定自洽的思考逻辑,并不太接受和信服来自外界的观点。因此,比起其他人群,洒脱的安逸族对各类社会主体的信任程度都最低:媒体(均值 4.31)、专家(均值 4.49)、公益组织(均值 4.51)及企业(均值3.80)。在所有信源中,相比之下,来自专家或公益组织的气候内容比来自媒体或企业的内容更能让该群体信服。而由于此类群体的等级观念(均值 3.58)较低,亲身经历过气候变化影响的“普通人”很可能取代官方信源,成为此类群体最信任的社会角色。图 3-36 各人群对四类社会主体气候议题的信任度均值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1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小 结 认为气候变化不是一个相对紧迫的问题 气候知识的获取在于信息偶遇,不会刻意检索气候知识 认为形成社会规范的社会行动比个人气候行动有效 政府的漏斗状的管理与媒体加大力度推广能促进气候行动 对未来气候变化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会感到焦虑 尤其反对限制个人生活选择自由的抑制型气候政策 对大多社会角色的信任程度偏低,但信任有过亲身经历的“普通人”三、洒脱的安逸族关注的社会议题(一)代际差异问题洒脱的安逸族认为社会中的一些不平等现象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他们高度关注信息与代际不平等的议题,并将信息资源差异解释为阶层差异的一种后果和表现。不平等是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比如说可能阶级和经济是个比较基础的因素,但是表现到外在的话,比如说信息、教育方面的不平等,我觉得现在是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二)性别平等议题此外,此类人群也关注性别不平等的议题,具体从受教育机会、工作机会、社会角色期待切入。但认为盲目改变现状可能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因此需要讲118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究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国家现在还是出台了很多措施来保护妇女权益,包括想改变这种不平等的措施。但性别问题它就是一个很难调和的矛盾,女性想要收回自己的权益的话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很多人的利益,所以这个不仅是观念的问题,还是一个资源分配的问题。尽管此类群体关注了许多与其他人群类似的社会议题,但是他们对于这些社会议题并没有体现出强烈的反抗心理和意向,反之是用一种更开放的态度去认识这些问题,在“活在当下”的心态基础上为解决这些社会议题作出贡献。发生在我身上不平等现象还是很多的,但我更希望自己能去努力适应和达到自洽。但是我也不清楚我自己播撒的这些种子,它能开出什么花,结出什么果。我觉得不要考虑这个,你当下这么去做了,它就是一件正确的事情。总结:社会议题与气候的连结点 气候变化将加剧贫富差距,深化社会问题 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后果将激化现今相对可控的社会矛盾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1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四、洒脱的安逸族的气候叙事与话语系统(一)洒脱的安逸族偏好的气候叙事气候变化与大国担当叙事核心:个体气候行动的局限性;强调中国的责任和担当,推动中国在推进气候行动的积极效应;引领国际合作;体现无私的奉献精神。关键词:个体局限;责任;担当;主力军;共同应对中国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责任担当。(喜欢)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 15.9%,连续 8 年成为全球最大新增光伏市场,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喜欢)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雄心壮志世界瞩目,这也将鼓励其他国家承担更多责任,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将全球气候变化视为机遇,我们就能获得新的机会。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贡献,可以提升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地位,并进一步证明自身制度的优越性,这关乎中国的长远政治利益。(喜欢)气候变化与长期经济效益叙事核心:适度强调已有的气候变化应对成就及其带来的发展与机遇,突出长期效益。关键词:社会经济发展;创新与成就;长期效益同时为近 120 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约 2000 名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官员和技术120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人员。不仅树立我国积极的国际形象,扩大国际影响,还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出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大环境。(喜欢)过去十年以来,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要进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喜欢)采取务实的气候行动,至少可以在 2030 年前产生 26 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可以在创造就业机会、经济节约、市场机会和改善世界各地人民福祉方面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促进各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喜欢)气候变化与对人基本生存发展的关怀叙事核心:体现对于人基本生存与发展的关怀,以影响人的生存和生活的角度讲述气候变化议题。关键词:民生;子孙后代;安全农业与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的重中之重,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相关行动刻不容缓。(喜欢)农业生产关系国运民生。积极采取科学应对措施,将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守好粮袋子,让中国人稳稳端牢自己的饭碗。(喜欢)虽然气候变化影响了每个人,但那些对气候危机贡献最小的人儿童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却受到的影响最大。我们出生时的世界,并非由我们所塑造,而是无数先人遗留下来的产物;而我们也将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世界,最终让子孙后代去继承。子孙后代迫切地需要我们现在有所作为,以便留给他们一个尚可减缓气候变化的机会。(喜欢)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2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二)洒脱的安逸族反感的气候叙事气候变化与“大家长”式叙事叙事核心:将气候变化与政治联系,以“大家长”式的叙述方式,用官方用词及相对宽泛的内容述说气候变化。关键词:政治利益;审视;共同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根本上是由于缺乏加强国际合作的价值观引领。(不喜欢)(三)洒脱的安逸族的气候话语系统图 3-37洒脱的安逸族气候话语词云对于政治效能感低且有较高宿命感的洒脱的安逸族而言,相比起国家或政府的气候行动,气候议题中的个人行动较为局限,因此,此群体非常认同强调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的叙事。叙事中以“中国可以在国际气候行动中产生积极效应”为基础,描画气候行动会带来的美好未来图景,突出中国在促进气候行动的国122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际合作中担任重要的引导者,体现深刻的奉献精神,可以获得此类群体的认可。另外,适度强调中国已取得的气候变化应对成就,包括技术创新带来的低碳转型、可再生能源占比增加等也可以成为有效的叙事。此外,强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指出个体在经济转型中受惠,突出长期减排的效益也能获得此群体的支持。与其他群体一致,洒脱的安逸族对中国文化的沉淀感到骄傲。因此,将气候叙事聚焦在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底层关怀及代际责任与关怀,不强调后代承受的恶果,而是通过先辈的恩赐应被我们积极传承的角度去讲述气候变化议题或许能得到此群体的认同。真实且积极的气候信息也能获得此群体的关注,但大篇幅的数据罗列、武断的论断、夸耀、情绪化的词语会引起此群体的怀疑心理,过度描述气候变化带来的恐怖后果也会让此群体反感。五、针对洒脱的安逸族的气候叙事建议针对人群的传播目标 基于该群体较高的气候知识水平,促成其气候知识的进一步提升或对于相关知识的传播,进而推动气候行动;提升该群体对气候行动的正面认识,使其对气候行动产生积极正面的态度;提升该群体在气候议题中的自我效能感,让其了解到个人和社会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主体;让此群体了解到个人气候行动所带来的社会与个人收益。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2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这一类人群对空洞或口号式的呼吁无感。正面且积极向上的气候信息,如:责任、成就、担当等关键词能唤起他们对于气候变化的责任感。涉及健康、安全等更关注个人生活的叙事是针对这类人群最有效的传播信息。然而,此类人群整体有着较强的“自由”与“宿命”心理,对于限制自由的信息及过于强调个人能动性的信息会产生怀疑。此外,过度放大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骇人的负面后果则会引发这类人群的怀疑心理。1.以中国作为大国应承担的责任讲述真实且具有前瞻性的故事描绘气候变化恐怖后果不太可能成为针对洒脱的安逸族的最佳叙事主题。相反的,以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经济)地位,强调中国的大国责任并阐释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责任,可以提升此类人群的民族自豪感也提升他们对气候行动的支持。此类叙事凸显大国的责任和担当,但需避免使用大篇幅的数据描绘未来图景。2.强调气候经济的长期效益:气候行动是一种长期的投资回报以行政文件用语呈现的叙事并不会对该人群起到正面的积极影响。这类人群投入气候行动并不是出于行动本身对气候变化的贡献,而是了解到其中的好处,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在谈论气候经济时,可以从气候相关的经济产业发展可以带来惠及民生的社会福利和发展机会入手,建立叙事联系。3.将气候与积极正面的信息联系此类人群注重个人的价值与成长,也希望顺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因此与个人价值和成长有关的社会或经济问题是他们优先关注的议题。在众多社会议题中,与气候有关的问题并不是他们优先关注的核心议题,突出弱势群体的遭遇124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会让他们对气候议题更为反感。对此,强调积极的气候行动能为社会和经济造成正面影响、确保更有弹性的经济发展都是可以采用的叙事主题,进而让此类群体将气候变化议题放置在能使社会进步的核心议程中。4.使用“韧性”及“团结感”作为叙事主题由于文化自信相对较高,利用此类人群本身的生活信念及公民意识可以加强他们对气候行动的支持。此类人群秉持政府、机构和个人合作共赢的理念,认为气候变化议题是至上而下,也是至下而上的运行模式。此类人群自我行动效能感较低,认为气候行动长期得不到反馈,但他们对吃苦耐劳、韧性等传统的中华民族特质持肯定、欣赏的态度。针对人群的这一特点,可以在叙事上使用“韧性”作为主题,将中华民族过去面对困难时的坚韧、百折不挠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联系起来,展现中华民族一如既往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美好品质和有效应对好气候变化的美好前景。强调这是一项长期的共同努力,能够让该类人群产生更多共鸣,从而鼓励他们加入气候行动。5.强调普通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在六类人群中,洒脱的安逸族有着较高的气候知识,但由于认为个体气候行动没有反馈,其行动效果无法衡量,进而形成此群体较低的气候效能感并对气候行动的效果持怀疑态度。因此,让此群体感受到自身在气候变化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与责任是有必要的。相关叙事可强调公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能承担的角色,该种方式可促进此群体的气候行动效能感,进而动员该群体参与气候行动。秉持着“积少成多”的理念,从个人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一直延伸到社区集体气候行动的叙事有望让此群体意识到公众是气候变化议题至关重要的参与者。6.讲述一个真实且积极的故事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2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对此群体而言,过多强调气候影响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可能触发该群体的不信任及怀疑心理。相反的,作为一个对国家进步有信心的经济舒适群体,在国家已经取得成功的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上,强调建立一个低碳的未来的美好愿景对此类群体会更有效。7.气候与个人健康的联系相较于其他人群,洒脱的安逸族的社会信任有着最低的数值,风险感知也较低,因此,将气候行动与自身有关的议题,比如健康问题联系起来可能是激发此类人群对气候变化议题关注的其中一个突破口。如 不点外卖首先是因为不健康,其次才是减少白色污染和碳排放的叙事能有效地激发注重个人价值与发展的洒脱的安逸族。8.以普通人作为信源,讲述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个体故事洒脱的安逸族认为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典型的“环保主义”叙事和他们认为家长式叙事会加深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怀疑。此类人群对政府、媒体、专家、公益组织及企业的信任都相对较低,许多来自这些群体的“绿色”信息容易被忽视。因此,寻找一些此类群体关注的信源,如工作正因气候行动而往好的方面发展的普通人可以吸引此类群体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关注。9.讨论“公平”而非“正义”“正义”在此类群体中并没有产生共鸣,相反此类群体对“公平”的需求是明确的。对他们而言,“公平”指的是对每个人都是正确的,相反的,“正义”意味着过去的错误行为都需要得到补偿。126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3.5 中庸的务实派MODERATE PRAGMATISTS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2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一、谁是中庸的务实派中庸的务实派(约占中国公众的 21%)(一)中庸的务实派的生活信念特征图 3-38 中庸的务实派的生活信念得分典型观念人口特征关注社会议题信任的信源常用媒体渠道中庸本科学历自身经济利益行业专家抖音讲究实用一二线城市身心健康公益组织本地主流媒体追求传统的成功18-35 岁漠视不平等微博倡导做好小事收入中等表 3-5 中庸的务实派人群画像128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1.高度追求实用价值“追求实用价值”是该群体最为突出的特点。他们对问题的认知与界定往往从自身实际生活经验这一相当微观的角度出发,更多从自我对外界事物的经验观察、以及外界事物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形成自我认知,并且以“能否为自我带来实际的利益”,以及“行动成本是否在自我主观可接纳范围之内”作为其判定自我是否付诸行动的核心逻辑。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我其实是个挺现实的人,我做事的原则就是,在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这个事如果能给我带来实际的收益,并且我有能力和精力去完成,我才会去考虑说要不要做当然这个收益不仅仅是物质的,能带来精神的满足我觉得也是一方面2.秉持中庸的生活观念中庸的务实派高度秉持中国传统的“中庸”观念,对待万事万物都希望辩证看待,去认识事物的两面性。除宿命论得分稍高于均值外,该群体其他各项指标得分都非常接近均值,对等级制度、民族主义、自我提升等都保持着“适度的热情”,既不一味迎合,也不完全背道而驰。因而在气候问题的传播中,让他们看到该议题本身的多面性特征显得很有必要性。3.追求中国传统意义的“成功”在对理想生活的构想方面,中庸的务实派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中国社会的传统主流成功价值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体面的社会地位”是该群体普遍的价值追求。虽然该群体中相当部分的人也非常认同应该“实现自我的个性价值”,但也普遍认同个性价值的实现是一种更加高维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2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度的价值实现,其应该建立在经济独立、事业生活稳定等传统基础价值的实现之上。首先要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收入我觉得是最重要的,能让我的家人有很好的物质保障,也能生活地好一些现在房价、物价其实都挺高,要达到生活的好其实很难,其他的个人理想得在这个基础上再说。4.倡导通过约束自我形成“群聚效应”,进而推动公共事务改变中庸的务实派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政治事务的参与热情较低,其所具有的政治效能感普遍不强,且认为政治事务更多属于政府的工作领域,参与和影响政治决策并不是其自身的主要职责所在。但同时他们也坚定地相信社会宏观层面的改变需要通过普通个体的集体行动来达成。他们虽然不愿意直接地参与相关的公共事务,但他们高度提倡公民应该在生活中约束自我、做好小事,从而形成“群聚效应”来推动公共事务的改变。我觉得很多大的议题不是我们小老百姓能够去决定的但涉及公共利益的事情我们还是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做出一些行动的。这样你做一点,我做一点,大家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带来改变。(二)中庸的务实派的人口特征与媒介特征:都市青年白领是主力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35 岁以下)在该群体之中的占比高达 64%,同时接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的占比超过 61%,且近 70%的人群居住在除超一线城市外的省会城市、直辖市和其他地级市,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前中国年轻一代的普遍面貌与价值选择。中庸的务实派收入水平中等,同样十分接近于所有人130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群的均值。在媒体渠道的使用上,中庸的务实派们也与他们的人口特征与价值特征保持着高度一致。一来喜欢通过本地的主流媒体来了解与自我生活息息相关的相关资讯,同时热衷于抖音、Bilibili 与微博等短视频平台与广场式社交平台。图 3-39各人群不同受教育程度占比图 3-40 中庸的务实派的生活信念词云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3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小 结 高度追求实用价值,将以能为自我带来实际益处,且成本可控作为行动前提;对万事万物保持中庸,辩证地看待各种事务的两面性;追求中国传统意义的成功,期待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提倡通过约束自我,做好小事来形成“群聚效应”,从而推动公共事务的改变;18-35 岁,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白领,且多数接受过本科教育二、中庸的务实派与气候变化(一)人群对气候议题的知识水平与关切程度1.依托个体经验来认知气候变化,认为其“重要且紧急”与其他人群一致,中庸的务实派们同样认为气候变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议题(该人群超过 95%认同气候变化应该引起重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感知与认识往往与自我生活经验高度关联,对极端天气普遍感到担忧,相较于其他的群体而言也更加认为气候行动这一议题是较为紧急的。我对气候变化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广东的冬天越来越短了。现在是十一月,我还在穿短袖短裤这种变化我觉得是需要引起重视,而且积累到现在这样我感觉(行动)已经刻不容缓了极端天气出现地越来越多,今年夏天那么长,我看到好像是因为汤加火山爆发。132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还有我老家是广西的,是非常南方的地方,之前一直都不下雪的,这两年居然都下雪了。2.具有最高的气候知识水平,但仍需继续提高相较于其他群体,中庸的务实派拥有最高的气候知识水平,其在气候知识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所有样本的均值,且在所有的人群之中处于最高水平,证明其对气候变化议题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该人群的知识水平相对较高,但从总体来看其气候知识均值仍只有 2.82(满分 7 分),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仍旧需要重视对该群体进行持续的气候知识科普。3.行动意愿强烈,缺乏便利渠道与发起人是阻碍行动的重要原因中庸的务实派并不逃避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相反,他们参与气候行动的意愿图 3-41 各人群的气候知识水平均值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3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非常强烈。从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庸的务实派采取的气候行动普遍高于平均水平,同时也是所有人群中参与气候行动积极性数一数二的群体。如劝说家人、参与环保活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使用再生/可降解产品和节约用电等都是该人群愿意积极付出的行动。在减少肉类消费方面,他们的参与意愿要低于平均水平,或许因为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但却会明显损害自身利益。图 3-42各人群不同气候行动意愿占比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更愿意作为参与者而并非发起者参与到气候行动中。目前,阻碍其参与气候行动的核心原因在于缺乏便利的参与渠道与相应的发起人。有时,这些渠道存在,但他们并不知晓,这也反应出当前气候行动宣传与该群体的断层。唯一参加过的就是旧衣服。主要还是渠道机会太少,没什么机会去参与。参加过一些沙滩边的捡垃圾的活动。但很多的时候我会更觉得其实更应该从源头解决问题。我感觉好像想做环保的人很多,但不知道到哪里去找活动。134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4.愿做好小事,但认为效果有限中庸的务实派高度认同“个体应该做好小事来延缓气候变化”这一观点,并且愿意身体力行。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只是认为这是自己的义务,并不寄希望于自己的行为真能影响气候变化的进程。实际上,他们认为在气候变化议题上,个人的能力很有限。我觉得这个好像没有什么办法去应对,我们好像应该节约用电呀,从个人做起呀,只是为了下一代我们应该去做一些事情。我们个人就把环保行为做好就行了,但更多的碳排放并不是个体。在中庸的务实派看来,应该承担气候变化责任并积极采取气候行动的是大型组织,比如企业、公益组织、政府乃至国际社会。因为个人努力带来的效果是很有限的,产生碳排放最多的也是大型组织。从碳排放来说,只有工厂这种大规模组织的影响力才是大的,所以我觉得企业其实应该付更多的责任。(二)风险感知水平中等偏上,对未来的焦虑感较重中庸的务实派的总体风险感知(均值 5.8)、个体风险水平(均值 5.7)、社会风险感知(均值 5.9)均处于较高得分段,证明该群体在总体上仍认为自我的生活及生活的社会具有较多的潜在风险。同时,他们普遍对气候变化在未来的持续性负面影响有较强的忧虑感。他们大多担忧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会在未来更加显著地影响自我及下一代的生活,尤其是对极端天气这一真实可感的气候变化后果具有高度的关注。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3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大家的衣食住行会发生影响,可能对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应该也挺大的尤其可能对我们孩子这一代的负面影响会非常大,我还挺担心的今年重庆的极端高温对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电费翻倍地涨,而且这几年这种天气越来越多。现在这个费用可能还勉强能承受,但未来我真的很担心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三)偏好激励型政策,倾向能源技术创新与其他人群类似,中庸的务实派在气候政策态度方面也普遍偏向于支持通过激励型政策来从宏观上缓解气候变化,对“对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给予补贴“、“对新能源汽车免税”等政策的支持度明显高于“提高燃油价格”、“限制大排放机动车出行”等抑制型政策。而较为特别的是,相较于其他群体,中庸的务实派尤其支持并期待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来缓解气候问题,其对“加强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这一政策的支持度在所有人群中处于最高水平,且有超过半数的人明确表示对这一政策非常支持。图 3-43 各人群对“加强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支持度136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四)信任程度中等,最信任专家在气候议题相关信源的信任上,中庸的务实派对当前各传播者的整体信任程度中等(均值 5.1),在所有人群中排第四。其认为大多关于气候变化的信息是可信的,但仍对少量信息,尤其是商业企业的“洗绿”行为持有较高的批判。同时与其他人群类似,在气候议题方面,中庸的务实派最信任的信源角色是相关专家,其次是公益组织,对企业的信任程度最低。现在很多企业都标榜自己是亲环境的,但我觉得大多不可信。工业发展和环保之间的本质就是矛盾的,企业很大程度上不可能主动去关注气候变化很多企业宣称自己包装亲环境的背后更多可能掩盖了他们在生产、原料等环节对环境的破坏,这些他们当然不会说,我觉得对他们的发言我个人比较持保留意见。小 结 依托个人生活经验来认知气候变化,认为其紧急且重要 具有最高的气候知识水平,但仍需继续提高 参与气候行动意愿强烈,更愿意做好生活小事 认为个体层面的行动效果有限 对气候变化的未来影响有较强焦虑感 偏向支持激励型气候政策,尤其倾向支持能源技术创新 最信任相关气候专家,对企业发布的气候信息较为谨慎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3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三、中庸的务实派关注的社会议题(一)自身经济利益中庸的务实派坚定地践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念,认为高阶的追求必然需要建立在夯实的经济基础之上,其因而也最为关注与自身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议题。其中该群体中几乎所有人都高度关注且期冀提升个人的收入与储蓄。该人群中的年轻群体更关心就业难题,一致认为就业难是社会面临的普遍问题,即便是拥有优秀教育背景的人也担心自己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已经拥有工作的群体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担忧,担心自己的职业或所处行业会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前景黯淡。一些特定行业受到疫情冲击较大,这些行业的从业者对前途感到迷茫,格外关心行业的发展前景。我是体育从业者。现在体育赛事很多都被延期了,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行业经济发展问题。(二)关注身心健康,漠视不平等除个体经济收益外,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问题也都得到了中庸的务实派的高度重视。首当其冲的是食品安全问题,他们对外卖无法保证饮食安全,垃圾食品泛滥等现象感到担忧。其次,现代人精神压力大,工作和生活上的焦虑无法得到疏解也是困扰中庸的务实派的议题之一。社会问题的话,我觉得当前一个突出问题是健康焦虑。在锻炼身体方面,还有吃的方面,比如外卖和垃圾食品都让人挺焦虑的。第二个是现在人们的精神压力都太大了。138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相比之下,中庸的务实派不太热衷于社会平等问题。他们大多将少数人掌握的特权与不平等视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更倾向于让自我适应这一社会大环境。我觉得要追求绝对的平等其实是不太可能的。社会本来就是不平等。所以社会的不平等很多的时候可能更多时候只能归结到自己的不努力之上。总结:社会议题与气候的连接点 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后果,强调对就业、不同行业发展与货币购买力的影响;气候变化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及对个人创收的潜力;气候变化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影响;避免突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社会不公四、中庸的务实派的气候叙事与话语系统(一)中庸的务实派偏好的气候叙事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叙事核心:将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联,明确指出高污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将导致怎样的后果。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污染;转型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3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随着人类社会经济规模的急速扩张,过度开采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加剧地球温室效应,气候变暖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产能扩大推动能源价格高涨,也极大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成本。(喜欢)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重心,创造了大量新的职业机遇,比如首席社会责任官,可持续发展负责人等,其他岗位招聘时亦将绿色技能纳入候选人衡量因素。(喜欢)在制定复苏计划中面临两个选择:要么锁定高污染、低效、高碳和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要么加速推动必须的转型,发展低碳、价格合理的能源及可持续的城市和交通系统,从而创造长期经济和社会效益。后者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向。(喜欢)气候变化与身体力行叙事核心:强调气候变化问题在未来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并借此强调在当前采取气候行动的必要性。关键词:直接行动;个人;弱势群体外卖所需的各类一次性塑料、木制餐具也引出了白色污染,能源消耗,生态破坏,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环境税”问题。(喜欢)我们要关注气候变化中每一个具体的人,关注人们的生活境况的差异和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保护贫困和弱势群体免受气候变化的最严重影响。(喜欢)极端高温天气带来的健康影响是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喜欢)中庸的务实派喜欢呼吁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的叙事。他们认同气候变化可能给140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人类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风险;注重强调气候变化对个体的生活所可能产生的最直接、直观的影响;强调“从小事做起”,突出细小的、且与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亲气候行为,并对该行为加以鼓励(如少点外卖,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二)中庸的务实派反感的气候叙事气候变化与中国国际地位叙事核心:气候变化是中国提升国际政治地位的机遇性议题,中国对气候治理做出的贡献可以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关键词:政治地位将全球气候变化视为机遇,我们就能获得新的机会。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贡献,可以提升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地位,并进一步证明自身制度的优越性,这关乎中国的长远政治利益。(不喜欢)他们不喜欢凸显气候议题的政治面向,同时也觉得国际关系的叙事离个人日常生活有些遥远。(三)中庸的务实派的气候话语系统中庸的务实派喜欢强调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的叙事,认同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经济损失,采取气候行动可能为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强调能源转型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层面的积极效应的叙事普遍得到中庸的务实派的支持。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4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3-44中庸的务实派的气候话语词云五、针对中庸的务实派的气候叙事建议针对人群的传播目标 让该群体认识到他们是未来解决气候问题的核心人物;鼓励该群体成为青年一代低碳生活的践行者;提供各类气候行动的途径、信息和建议,将其高度的气候焦虑转化为切实的气候行动;推动他们跨越日常小事的行动范畴,动员他们参与民间气候公益活动;鼓励他们在网络中积极为气候议题发声,促进群体效应;提升该群体对气候行动意义的理解,从而提升气候效能感。从人口特征来看,中庸的务实派在很大程度代表了我国青年一代的主流,让他们意识到自我是中国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力量显得很有必要。同时基于他们在低碳生活方面极高的行动力,可致力于鼓励他们保持行动并在社会中形成的示范效应,进而成为低碳生活的引领人群。此外,还可进一步促进他们提升142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行动维度,参与到相关的气候公益活动之中。此外,该群体中大多为活跃的社交媒体用户,可释放他们在网络中为气候议题塑造相关舆论的潜力。动员中庸的务实派加入气候行动的核心在于让该群体充分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他们个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他们最关切的问题可能产生的影响,并从微观处入手,向他们提供直接的、切实可行的、且操作性强的行动方式。同时,中庸的务实派也是积极的气候行动的响应者,应该注重将他们与其他积极倡导气候行动的群体与角色进行连接。1.强调气候变化对个体生活带来的直接影响,尤其是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中庸的务实派对气候问题的认知和行动在很大程度基于其如何将自身经验与气候问题进行连接。在针对该群体展开气候传播实践时,可注重去强调气候变化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尤其要注重凸显气候问题对储蓄理财、就业、物价波动、社会福利等与个体息息相关的经济生活的影响,展示气候变化对个人经济产生的威胁与带来的机遇。同时,气候变化对个体身心健康、生活舒适度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亦可成为动员该群体参与气候行动的参考方向。2.鼓励他们在网络平台积极讨论并为气候议题发声中庸的务实派虽然网络使用的时长略短于其他群体,但他们整体偏向年轻化,热衷于使用微博、知乎等广场式社交平台,是当前生成网络舆论的主力军。可在该类平台塑造气候变化的相关话题并鼓励该群体积极参与讨论,将他们对气候变化的高关注度转化为实际的发声。3.强调“共同责任”并鼓励“个体行动”强调气候变化是全球、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凸显全球公民群体在解决气候问题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4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上的重要作用。在气候传播实践中为中庸的务实派提供切实可行的气候行动方案,鼓励该群体形成亲气候的生活方式,将气候问题的解决塑造成为一个需要全民共同努力才能“积少成多”的过程。4.塑造“未来气候议题的主人翁”身份,并创造一定的“未来焦虑”中庸的务实派的年轻化特征,使得他们必然成为未来气候变化后果的“主要承担者”。此外,该群体对气候变化的未来影响具有普遍的担忧,即使是那些当前受到气候变化影响较小的中庸的务实派,也对气候变化未来的潜在负面影响怀有担忧。应通过叙事让该群体意识到他们是“气候变化后果的主要承担者”与“应对气候议题的主人翁”,创造和强调这种未来焦虑可以更好地让该群体萌生“行动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的意识,进而引发该群体对气候问题的关注与进一步行动。5.强调青年群体的“群聚力量”中庸的务实派大多为一二线城市的青年群体,虽然他们直接参与公共行动的意愿和热情并不高,但他们高度认同应该通过约束自我,并做好个人小事来形成“群聚效应”,进而推动公共事务的改变。因而在动员他们参与气候行动时,可以多强调青年群体在气候议题方面的“集体行动”,通过具体且典型的个案来凸显青年集体气候行动的积极效果,并鼓励该群体效仿。6.兼顾气候行动在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经济效益、双赢效应经济效益是中庸的务实派最为在意的问题,经济基础被他们视为自我的基本需求,同时对各种层面的经济发展问题持以高度的关注。在向他们提供气候行动方案,或寻求气候政策的舆论支持时,可以更多地强调该种方案或政策潜144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在的宏观与微观的经济效益,并指出该类方案对宏观经济发展与个体经济增长方面的积极影响。7.组织便民的气候活动并通过传播进行动员中庸的务实派们一方面在投入气候行动方面具有很强的积极性,但同时也十分在意自我在气候行动中的成本。他们往往容易被动员参与到空间范围接近、时间和经济成本适中的气候行动中,如社区气候活动、校园气候活动、街头气候活动等,这可以成为公益组织努力的方向。8.从个人化视角出发来阐释气候政策中庸的务实派对政治的参与热情较低,反感单纯的政治视角的叙事。要提升他们对气候政策的关注和参与,应多从个体化角度出发来阐释气候政策,尤其需要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向该群体解释宏观政策对他们个体生活,尤其是他们所关注的个人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影响。9.尽量避免将气候议题塑造成为单纯的政治议题中庸的务实派对国家政府怀有较高的信任,但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较低。将气候议题塑造为单纯的政治议题,可能会产生使该群体将气候行动视为单纯的政府与国家责任,从而拒绝气候行动的风险,且叙事中单纯的政治话语表达也容易引发该群体的反感。10.弱化气候议题与公平议题之间的关联中庸的务实派对社会不公的钝感较强,强调气候问题中的不公平性似乎并不能够促进该群体对气候变化议题严重性的正确认知。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4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3.6 审慎的观察者PHILOSOPHICAL OBSERVERS146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审慎的观察者(约占中国公众的 17%)一、谁是审慎的观察者(一)审慎的观察者的生活信念特征图 3-45审慎的观察者的生活信念得分典型观念人口特征关注社会议题信任的信源常用媒体渠道注重自我精神世界本硕在读弱势群体气候专家财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8-27 岁务工人员保障公益组织人民日报审辨思考,疏于行动家境优渥媒体机构垂直类媒体平台表 3-6 审慎的观察者人群画像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4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图 3-46 各人群对“政府应该告诉人们如何生活”的态度均值1.注重精神世界的充盈审慎的观察者把人生看作体验的过程,注重内心的丰盈和自在。他们不对各类职业做价值判断,希望在保证最基础的生活条件下通过读书和旅行不断探索和拓宽生命的尺度,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该群体在社会成功等方面的自我提升意愿较低,对于金钱、权力等世俗尺度较为无感。2.不强求他人认同自我,不对任何生活方式极度热切对于他们而言,理想的人生状态是过一种自给自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活;对个人事务有主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想接受来自外界的约束。他们也不会强迫自己的观点于他人身上,如果自身的力量足够,也希望能打破中国婚恋、择业、生活等传统观念对个体束缚,让每个人可以自由的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过忠于自己的生活。该群体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很少偏向极端,也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价值信条的极度热切,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审慎”的结果。148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非常完整地度过这一生就可以了,一生总归是一种体验。同时,我希望学一些我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探讨哲学的那种知识,希望可以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希望对这个世界有更广阔的视野,希望去各个地方看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看到各种各样的人。我的理想职业是图书馆管理员,希望可以在确保最基础的生活条件下,尽可能看更多的书。3.审辨思考,疏于行动在面对社会性事务时,审慎的观察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们视野开阔,对任何“主义”保持怀疑,但其实对社会现实有着相当深入的个人思考。他们对极端情绪化的讨论和基于自己的偏见而妄下定论的“快思考”持保留态度,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是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最重要的武器。得益于他们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审慎的观察者对公共事务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反对社会等级的束缚,有很强的社会正义感。他们往往仅限于反思,疏于行动。因此他们更多将视线投向自身和周围,关注个人感受。(二)审慎的观察者的人口特征与媒介特征1.关注新闻“真相”的高知青年群体“关注精神世界的丰富”、“反对主义与说教”、“不接受外界束缚”、“理性爱国”、“思辨能力强”从人口学特征上看,这一群体大多是接受过或正在国内外知名学府接受高等教育的 Z 世代1。除学生外,该群体的职业聚集在中上中产阶级岗位,如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普遍拥有出国旅行或长期居住的经历。他们大多居住在省会及超一线城市,生活舒适,该1指 1995 年至 2009 年出生的一代人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4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群体生活较为富足,高收入群体(家庭月收入在 17000 以上)的比例在所有聚类中位列第二,同时与位列第一的洒脱的安逸族基本持平(比例仅相差 0.1%)。他们在物质层面需要担心的事情很少,高度重视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在媒体渠道的使用上,审慎的观察者会依据不同的议题类型来择选不同的媒体平台。他们是使用中央级媒体时间最长的人群,央视新闻、澎湃新闻、财新是他们最为青睐和信任的媒体平台,新闻的事实核查能力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是他们最看重的品质。此外,邮箱新闻信(newsletter)、NGO 行业报告和自己订阅的垂直类微信公众号也是他们获取新闻的重要方式。图 3-47 审慎的观察者的生活信念词云小 结 注重自己精神世界的充盈,对个人事务有主见 批判性思维强,对社会事务保持冷静理性的思考 行动意愿强,但疏于行动 较低的宿命论倾向,较低的社群主义倾向 18-27 岁的高学历青年,家境优渥,长期生活超一线城市150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二、审慎的观察者与气候变化1.气候知识:对共识性的结论持谨慎态度审慎的观察者对气候变化的主动关注较少,相比而言,民生问题是更为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他们对气候变化的了解大多来源于极端天气事件及双碳新政,对气候知识的了解略低于中国公众的平均水平。其中女性受访者对于气候变化认知水平较高,能将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国家地区人群之间的不平等结合起来讨论。他们不会全盘接受互联网上对气候变化的名词解释,习惯性的批判性思维会让部分受众首先反思“为什么气候变化会在该时间点受到重视”,从国际形势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反向推理,做出另类、甚至反科学的推断。与他们的群体肖像一致,审慎的观察者对说教式政策宣导的冷感也导致一些受众有意疏离气候新闻,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日常生活和文献阅读中。审慎的观察者不是气候怀疑论者,但他们是谨慎的,不会轻易相信任何观点,而是需要看到数据、信源和可靠的逻辑链条后才会谨慎地相信。气候关注度是媒体话术呈现出来的。极端天气现象是周期性的,气候变化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也不是说现在才有的。而且气候变化还是国际话语权的问题,气候变化伤害最大的往往是是抗风险能力最小的国家。另一方面,非洲那些地方其实也在发生干旱,但我们并没有关注到。气候变化产生了很多无法逆转的生态环境变化,比如说人工化学物质的污染、生态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国家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还有人群之间的不平等的问题,绝大多数坏的后果都由少部分弱势方承担了。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5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2.情感态度:紧迫而悲观,但青年力量带来希望审慎的观察者对气候变化普遍持悲观态度。宏观地来看,该群体 32%的人感到愤怒,29%的人感到悲伤,34%的人感到恐惧,远高于中国公众的平均值。他们认为大部分企业和民众气候意识不强,个体行动的作用有限;另一部分受访者感到谨慎乐观,因为已有民众和组织在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相信仍有时间改变气候轨迹。特别地,年轻人崛起的气候意识让他们充满希望,例如开始倡导无痕露营、爬雪山要把所有的垃圾带走等力所能及的行为。年轻人将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该群体相信青年人的气候行动将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大家都只知道在倡议碳中和,但是并不知道碳中和怎么做。比如现在说新能源电动车造电池需要用到的电是用火电发出来的,它本质上并不是所谓的新能源,源头上都不环保。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环保之路还需要进一步地往前走。对气候变化,我前几年我是感觉很焦急的,非常想去做一些事情,但是最近我越来越感到无助,因为我觉得好像这几年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哪怕很多人在积极地做很多事情,这个进程好像是无法挽回的,行动的影响非常微弱。3.更关注社会层面的风险感知审慎的观察者的风险感知要显著低于中国公众的平均值,其中社会层面的风险感知高于对个体层面风险的感知。他们认识到气候变化会带来更为频繁的暴雨洪涝、高温干旱、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风险,但认为极端天气和由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较小。相较而言,该群体更为关注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社会性风险,例如生态系统受损、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粮食减产、流行传染病风险增高等系统性问题。152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4.关注 NGO 行动与个体消费审慎的观察者认为人类需要承担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多数受访者认为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由政府和企业引领行动更为有效,更能从源头解决问题。他们特别强调公益组织在提升群众气候意识和推动民众参与公共管理的角色。该群体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牵头方是政府,大型企业和工厂是重要的参与方,媒体是不可或缺的监督方,NGO 承担着整合社会力量,协助政府部门治理的作用。同时,个人行动虽有限但也能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负责任的绿色消费将倒逼生产端不断调整传统商品的生产理念,建立“不绿色生产就将失去消费者”的普遍共识将逐步塑造制造业更好的生产氛围。社会和政府之间的空白地带应该由 NGO 等社会组织来填充。西方的基层治理是有很多发展得很好的 NGO所以我们需要 NGO,也要更加主动地去对政府进行建言献策,对政策制定产生影响。大家通常认为生产者创造那么多垃圾,责任就一定在他们身上,但是每个个体的选择决定了市场提供的物品,个人的环保主义选择会倒逼生产者生产更环保的东西。每个个体的选择,然后到整个群体的选择,会对环境问题产生很大的影响。5.行动欲望强烈,愿做好小事为应对气候变化,审慎的观察者愿意从少开车、使用可再生产品或随手关灯等小事做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受访者表示,对环保的支持要建立在不损害正常生活的基础下进行,无法接受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记录碳排放量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选择。受访者表示,他们不愿意为气候变化放弃已有的生活方式,比如计算坐飞机的碳排放量、放弃外卖塑料包装、放弃肉类消费。审慎的观察者表示,“我还是想活着,不想让自己活得那么不堪,如果要损己以利人,我还做不到”,这也佐证了这一群体关注自我的特质。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5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值得注意的是,该群体参与环保活动的意愿值要大于中国公众的平均值;在深度访谈中,超过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均有参与环保公益的经历。例如三江源保护、义工旅行、有机农产志愿者、塑料知识学习与科普、偏远地区饮水安全调查实践、NGO 及联合国实习等项目。许多年轻人开始有意识的参与气候行动,在开拓视野的同时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提升自我成就感与自豪感。但受访者也表示,参与商业化或跨国的环保活动的噱头要大于环保本身,积少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行为是更为行之有效的。受访者 A:我之前报名过去澳大利亚保护海龟。受访者 B:我想说的可能有一点点冒犯,但没有恶意。去国外救海龟这件事情本身可能一趟飞机的碳排放要比海龟没受到保护还要大一点点。一些当地人做一些当地的事情是比较好的。6.自我效能感:因缺乏指引产生行动犹豫该群体的气候行动意愿(均值 5.80)与中国公众平均值基本持平(均值 5.86),他们参与环保欲望强烈,但目前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不明晰。究其根本,气候报道面临着“真空”现象,即在强调气候变化时使用极端天气或具有紧迫性的事件作为案例,激发读者产生悲观和无助情绪,但却并未提供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法。这两年媒体的宣传,让我感觉气候变化是很紧迫同时很悲观的问题。气候变化已经过了论证“有没有”的阶段,剩下的问题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论证“怎么做”比“有没有”更困难。比如说气候变化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样去传播 green message、怎么减碳、怎样确保 transition justice 气候变化是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怎么做好,但是我们必须要行动”154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的一种感觉。7.支持激励型政策,信任水平低于中国公众审慎的观察者赞成激励型的政府政策,比如对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给予补贴、加强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免税;而对于与个人生活相关的抑制性政策则倾向于持中立态度,比如提高燃油价格,或对机动车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不合格不予以出行。在气候变化议题的信源信任问题上,审慎的观察者对所有的社会角色的信任程度都低于中国公众的平均水平。他们的信任排序分别为,气候专家和科研机构、公益组织、媒体机构和企业。图 3-48审慎的观察者对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态度占比 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5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小 结 气候知识水平较低,对共识性概念持谨慎态度 对气候变化感到悲观,但觉得青年气候行动鼓舞人心 对个体风险感知较低,更在乎气候变化带来的社会性风险 对 NGO 抱有厚望,是动员公众参与气候行动、弥补政府公共管理中空白的重要主体 参与环保活动意愿强,过半受访者参与过环保项目 希望媒体给出更为明晰的气候行动路径,而非一味强调其紧迫性 对气候变化议题的信源信任水平低于公众均值三、审慎的观察者关注的社会议题1.生理弱势群体审慎的观察者高度关注社会中可见性相对较低的问题,他们对残障人士、罕见病人群等生理弱势群体保有强烈的关怀,强调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针对于他们的便民措施。比如说残疾人他们如何的在社会里正常的生活,他们面临的是一个社会对他们的不公平,社会资源到底该对他们怎么分配?比如说盲人要有更广阔的盲文;比如说我们上公交车,他们该怎么看站;再比如说他们要上下楼梯,她们应该怎么按电梯,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一些社会资源对他们的倾斜,重新对他们进行分配的问题。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关于罕见病的项目,他们出钱让一个让罕见病的朋友来北京试镜,在电影里当群演。但是我觉得是比较难的,因为他们基本没有收入来源,主要是靠一些朋友们的关注和捐赠。156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他们认为有限的资源必然导致社会不平等,因此需要将社会资源对弱势群体倾斜。国家和政策层面的改善是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大多受访者相信“围观”的力量,他们认为持久的社会关注能够推动上层关注该类议题并通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来推动此类问题的解决。在中国互联网环境下,围观就是力量。当这个议题被提出来的时候,就说明某些东西就已经在发芽了。可能我的一个转发,一个观看,一起讨论,一场辩论,就很有意义。我知道有很多人还有组织在努力地在各方各面做这些事情,每一个小议题总是或多或少有人关注的。我自己的办法就是去关注那些人,然后跟着他们学习,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2.务工人员权益审慎的观察者也高度重视与服务行业务工人员的相关问题,提升社会对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服务行业人员的尊重和社会归属感是该群体在意的社会议题。在审慎的观察者看来,外来务工人员是当前社会不可或缺的群体,是提升市民生活便捷度和助力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与他们不对任何职业做价值判断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尽管该群体认为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善普通公众对服务行业务工人员的态度,但审慎的观察者希望可以为他们设立带有尊重性质的便捷措施,提升群体社会归属感。比如说外卖员,他们在高峰时期上下楼梯很困难,有没有可能给他们这样一部电梯,给他们多一些的这种宽容?这种带有尊重性质的东西可以帮助改善不平等造成的不良后果。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5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 之所以有不平等的产生,是因为一个人脑子里头不平等,他不把自己和别人放在一条平等线上,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不平等。总结:社会议题与气候的连接点 将气候变化与残障群体相勾连,例如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个人安全与福祉 强调气候变化对外卖员、建筑工人等长期在户外工作人群的健康威胁 使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激发群众“围观”的力量和讨论的欲望四、审慎的观察者的气候叙事与话语系统(一)审慎的观察者偏好的气候叙事气候变化与量化表达叙事核心:将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与采取气候行动的积极收益量化、具体化表达。关键词:人次;经济损失;经济效益;金额2000-2021年因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年均造成全国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 2897 亿元。(喜欢)采取大胆的气候行动至少可以在2030年前产生26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喜欢)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158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喜欢)对于审慎的观察者,信息的可靠性是说服他们的起点。他们注重辨析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反感没有根据的判断。在气候议题上,他们希望了解气候变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会对社会造成影响,并对气候行动的价值进行量化的定位。气候与弱势群体叙事核心:弱势群体更有可能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如不妥善解决,将可能加剧社会分化。关键词:弱势群体;贫困;环境权利我们应该关注气候变化中每一个具体的人,关注人们的生活境况的差异和在良好环境中生活的权利,保护贫困和弱势群体免受气候变化的最严重影响。(喜欢)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环境权利,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平等地承担环境恶果。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群影响最大,他们更可能生活在危险的地方,面临更强的经济不稳定性。妇女儿童、老人和残障人士首当其冲地受到气候变化的伤害。(喜欢)审慎的观察者特别关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弱势群体,叙事语料中与残障人群话题相结合的内容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共鸣。但他们更愿意接受以建设性的方式谈论与气候平等相关的议题,反感情绪化的抱怨和发泄。受访者在接受焦点小组访谈时表示,有些表述对人群指代不明确、更容易挑起人群对立,而不是有理有据地讨论气候变化中的不平等现象。例如,“当有钱人花钱来避免高温、饥饿和冲突时,其他人群却在遭受痛苦”的类似表达。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5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气候行为简单易行叙事核心:气候行动是简单的,不会对我的生活造成过多不必要的打扰。关键词:生活方式;消费;交通理性消费是避免浪费的第一选择。(喜欢)生活方式里,可以尝试使用电磁炉代替燃气液化气,逐渐适应未来必然的厨房生活。一出一行中,选择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来代替私家车。(喜欢)正如审慎的观察者在访谈中表达出的对宏大叙事的漠然,他们在语料中更偏好务实的内容,比如针对普通公众的日常生活,提供相对简单可行的气候行动建议。对于乐于参与环保活动的受众而言,强调气候行动的简单可行也能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认知。(二)审慎的观察者反感的气候叙事气候变化与歌颂苦难叙事核心:过度煽情,使用民族英雄过去为国奉献的苦难史说服个体参与气候行动。关键词:歌颂苦难钱学森在一个老旧筒子楼里住了几十年;袁隆平经常穿几十元的 T 恤、衬衫,他说下田最快乐(不喜欢)160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三)、审慎的观察者的气候话语系统图 3-49审慎的观察者气候话语词云该群体较强的个体思辨能力导致他们更希望看到包含相关数据及支撑论证的对特定领域的深入分析,而不是对社会生活多方面的杂糅,或是宽泛的宣传话语。由于他们更看重个体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叙事不应使用苦难和煽情策略。在对审慎的观察者进行叙事撰写时,应注意明确词汇的明确代指,避免空泛。在向他们讲述气候变化下“我们“应该做什么时,务必明确主语指代的范围。如我们离拥有足够的人才和技能实现绿色转型还很遥远,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的表述,这对该群体几乎是一句无效的话,既没有明确行动的主体,也没有说明应该如何行动,更没有解释行动的实际目的。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6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针对人群的传播目标 高学历、高收入的青年人群体,对生活有独到见解,可以鼓励他们成为气候议题的意见领袖,声援青年气候行动;改变该群体对气候议题的悲观态度,让他们意识到当前气候变化仍处于可应对阶段;该群体行动意愿强烈,重视 NGO 的气候角色,可以鼓励他们参与相关机构的气候行动;进一步普及气候变化的具体知识,强调共识性结论。总的来说,审慎的观察者是由一群知识水平较高的青年人和掌握话语权的精英人士所组成的。他们是审辨的、有个人主见的、对公共事务有着冷静的疏离,在确保他们拥有正确气候知识的前提下,提升他们的群体参与感和气候行动自我效能感是最为重要的传播目标。一方面,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者将帮助他们摆脱气候悲观的情绪,减少他们变得愤世嫉俗的可能。另一方面,参与气候行动将重塑他们将气候变化与宏大叙事强勾连的认知习惯,提升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自主关注程度。此外,对于该群体的叙事建议要避免建立对立关系,要在充分肯定日常减碳行为的基础上赞许环保公益活动的参与者。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审慎的观察者缺乏的是对自我的肯定。1.使用全球范围内高认可度的国际性组织作为信源该群体有着全球化视野而且思考问题十分理性,通过数据支撑和案例深度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阐明气候变化产生的缘由会更有说服力。可以使用来自国内外162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科研机构及 NGO 报告等多个信源,通过交叉验证的方法向该群体普及气候变化的正确知识。2.勿使用喊口号式的爱国主义叙事,应讲述真实的社会现状和务实的政策举措“审慎的观察者”认为政府的宣传不应只关于改善国家形象和利于国家利益,而要落实到具体的民生福祉,例如针对某一民众热切关心的问题,是否存在应对的不足,政府采取了哪些务实的做法,有哪些相关的改变。3.强调气候变化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气候变化不是此类人群最为在意的事情,将其与生理弱势群体相结合有助于延长他们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兴趣度。例如在气候危机面前,残障人士面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远高于健全人群1,其获得紧急救助的能力也受限。对残障人士的关心将推动残障人士的需求被纳入到灾害应对和风险管理的相关规定中。4.鼓励在互联网中分享自己的气候知识该群体的整体学历较高,或成为未来的精英群体,应进一步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气候知识分享在互联网平台上,提升他们的集体效能感和个人成就感。通过鼓励他们采取行动,促进该群体对气候变化的悲观情绪转换为一种“悦己”的行为。1联合国妇女署,气候变化与女性|气候变化对残障女性有哪些影响?微博,2022https:/六类中国公众的详细分析16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5.聚焦青年行动的故事,并鼓励他们积极声援青年气候行动该群体关注自己,他们对他人的关注也是个体化的。可以聚焦民间社会,使用人物特稿等形式探析青年人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的声音被商界、NGO、政府决策方听到并纳入最终的决策层,推动社会向更公平更正义的方向进步,这对于该人群将会是十分鼓舞的,也有利于鼓励他们积极声援青年的气候行动。6.通过多元且真实的案例强调气候变化仍处于相对可控制、可应对的阶段审慎的观察者自我提升意愿尚可,宿命论倾向较低,告知群体气候变化仍处于可应对的状态可以提升他们的参与意愿。分享具体真实的案例不应限于传统新闻门户网站,也应囊括行业研报、气候科普微信公众号与非赢利性组织等全方位、多维度的信源。7.采用谨慎乐观的叙事方式,不使用紧急且悲观的叙事不在气候变化议题上采取倾向性过于明显的表达方式(无论是过于乐观还是悲观),以一种务实的而非喊口号的方式把气候变化的事实讲述清楚,运用传播学中“两面提示”的观点方式,既谈乐观前景,也要对风险挑战加以提示。8.采用审辨性的表述,避免绝对化的表达审慎的观察者不喜欢“彻底”、“必须”等绝对化表述,也不喜欢武断地对气候变化做因果推断,他们认为这让问题看起来没有讨论的空间,表达上缺乏严谨性。164报告使用指南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第四章 报告使用指南4报告使用指南PRACTICAL GUIDELINES 报告使用指南16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4.1 如何使用报告的核心结论本研究致力于以公众的生活信念为核心归纳出不同类型受众的典型特征,并依据这一分类标准为传播者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关于气候传播实践的分众化原则指导,建构起个体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深度关切,塑造公众参与气候行动的内驱力。该报告对公众的洞察也为传播者思考如何在不同的群体之间求同存异,建立起联盟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利用不同人群共享的生活信念与他们建立起深刻的情感联结,从其所处的位置出发替他们发声,并促使亲气候行动的生成。在此章,我们对在何时使用报告、如何使用报告做出进一步的说明,并提供了一套情景化的典型使用流程供气候传播实践者参考。此外,在参考本份报告列举的核心结论和原则性叙事来对不同类型的中国公众进行有效的分众化传播的同时,我们为政府政策制定者、气候传播实践者等群体列举出了在传播策略制定、内容生产等层面可供团队参考的相关问题。166报告使用指南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实践层面,本报告的核心洞察致力于帮助您:更为全面和深刻地了解目标人群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认知、态度、行为准则,以及其个人内在驱动和社会文化观念等稳定的人格特质信息,进而找到更为新颖的角度来切入气候变化的议题叙事,提升内容的吸引力;更好地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快速定位目标受众,并建立强有力的个性化内容生产;在国际谈判中提供有力的科学数据支撑,展现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认知态度的最新情况。促进国内公共政策制定者拟定基于公众内在稳定特征的气候新政;为气候传播研究的学术研究提供实证层面的支持,为后续研究提供可使用的测量工具。可供机构讨论的问题:我们的目标受众群体是谁,属于公众人群中的哪几种?目标用户一般使用什么媒介平台来获取信息,应当如何通过媒体渠道的选择,确保成功触达正确的公众人群?传播目标的制定,是否足够具体、且充分契合细分受众的生活信念和气候认知特征?应当如何针对各细分人群的具体特征,进行相应的气候议题内容生产?稳健的正统派拥有很高的政治效能感,但同时他们更相信政府才是第一责任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该如何更好的动员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巩固其对气候议题的高关注度和对气候政策的高支持度,让气候行动变成一场始于公众的全民性行动?报告使用指南167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该如何让自我的疏离者感受到,我们真实地期待将该群体纳入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版图。我们也渴望以气候变化为契机,让政府创造更多体面的工作和绿色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小康生活”,而非仅是远方的梦想?该如何在气候变化议题中合理使用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怀,从而既激发热血的奋斗族的国家主人翁意识,也不引起其他政治效能感较低群体的反感?热血的奋斗族中,中老年群体占比较高,因此是否能找到一种能激发他们群体认同感的集体记忆和情感,并为他们寻求共同的记忆和价值?如何让洒脱的安逸族对艺术、自然、美学的欣赏和价值的肯定与树立正确的气候观相连接?如何将他们享受生活、自由舒适的生活观念和天人和谐的朴素思想转换为积极的气候行动?如何利用中庸的务实派追求事物“实用价值”及高度赞同“群聚效应”的特点,巩固他们节约用电和使用可降解产品的行动习惯?如何提高他们主动寻求改变的意愿,而非坐等社会亲气候的大环境形成后被迫改变自己的行为?如何更好地将审慎的观察者关注个人内在精神需求的特质与亲气候行为相结合?如何避免他们对社会性事务“过分理智”而导致不做任何价值判断,也不愿意与他人形成共情的问题?当针对特定聚类进行分众化内容生产时,传播者可以思考以下问题:受众对气候知识的了解程度和行动意愿是怎样的?改善气候变化能对他们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受众最重视的议题是什么?叙事方式是否说教色彩过于浓厚?内容的写作逻辑是否能持续的抓住受众的注意力?168报告使用指南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 是否有使用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和与他们共鸣的情绪来传达信息?传递的信息中是否包含了他们关注的社会性议题或特定群体?这些信息是否必须要使用文字来进行传播?是否能使用数字多媒体等充满艺术创意的媒介形式来展现,收效是否会更好?当思考如何加强公众的气候动员和共治时,政府政策制定者和传播者可以思考以下问题:是否有充分认识到,环境治理不仅需要自上而下的国家发力,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社会应答和社会各主体的自主行动?公益组织以及企业的非官方身份能助力社会动员活动的开展。是否有增强其他社会主体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行动能力和行动的空间?是否有充分考虑到社区在动员公众进行亲气候行为中的作用?能否换个叙事方式来持续激发公众对气候议题的自主性热情?是否有将公众当作平等的对象来沟通,以及,是否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设施,从而让公众参与得以真正开展。4.2 六类公众的人口特征和典型人物画像对于六类中国公众而言,每类公众在生活信念的诸多层面都具备其鲜明特征。这些观念的形成,都与公众自身的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人口属性和社会属性密切相关。为此,对目标人群的识别,可以借助包括年龄、学历、专业、家庭月收入、居住地属性、职业等在内的人口统计学指标进行判断。各个细分人群在人口统计学层面的特征如下:报告使用指南169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稳健的正统派1.46-65 岁的中老年群体占比高于其他人群;2.较多居住在二三线城市;3.家庭月收入中等偏低,70%在 13000 元以下;4.该人群中相当比例的人事业和家庭基本趋于稳定,有一定的储蓄,最关心全家人的身体健康;其中处于迈向老年群体的 56-65 岁人群正开始享受退休生活;5.职业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典型人物:1.居住在山东青岛,46-55 岁的制造业技术员工。继续学习欲望强,紧跟主流社会发展潮流。用储蓄理财。京东、天猫用户,最喜欢购买生活电器。关注全家人的身体健康。最信任央视新闻和新华社,关注国际局势、时事新闻。今日头条用户、掌阅用户、非付费视频用户;2.居住在湖北荆州,56-55 岁的退休员工。年轻的退休群体,活跃的银发网民。喜欢集体活动,有强烈的社交需求。可支配自由时间多。最信任人民日报,今日头条极速版用户、喜马拉雅用户、人文历史内容关注者。习惯线下消费。自我的疏离者1.大多是年龄段在 18-27 岁的年轻人群,拥有中专大专学历的比例较高;2.大多来自或常驻地级市、县城等经济欠发达地区;3.较高比例的人从事着建筑装修、卫生清洁、网约车司机、外卖员、餐厅服务员等生活服务类工作;170报告使用指南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4.家庭月收入偏低,高收入人群比例(家庭月收入 17000 以上)在所有人群中排行倒数第二,低收入人群占比(家庭月收入 5000 元以下)最高。典型人物:1.居住在重庆的 18-27 岁外卖员,Oppo 手机用户,快手用户、全民 K 歌用户、QQ 用户。热血的奋斗族1.46 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占比高;2.大多数奋斗族拥有本科和大专学历;3.居住在二三线城市等省会内的经济强市或县级市;4.大多人收入较高,奋斗族的平均家庭月收入在所有人群中处于最高水平,其职业多为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机关退休人员;典型人物:1.居住在乌鲁木齐,36-45 岁的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关注职场危机、育儿教育、慢性疾病,喜欢自驾游。阅读微信公众号,得到用户、爱奇艺用户、果壳用户、淘宝用户、抖音用户、作业帮/学而思网校用户;2.居住在海口,56-65岁的机关在职或退休员工。日常生活主要在公园广场活动、照顾孙辈、有听书和看书的习惯、种花种草,喜欢小区团购。搜狐新闻用户、抖音用户、仍保留着看电视的习惯。报告使用指南171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 洒脱的安逸族1.主要集中在 28-45 岁,较多生活在超一线城市;2.在所有群体中,他们拥有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的比例最高,主修人文社会科学等专业,较高比例的安逸族从事着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岗位;3.收入水平较高,他们也是高收入人群(家庭月收入 17000 以上)占比最高的群体;4.享受自由舒适的生活,主张活在当下,对未来的焦虑感没有其他人群强烈。典型人物:1.居住在上海,32 岁的国企市场部员工。飞猪、得物、大众点评、小红书、剪映使用率高,关注旅游胜地,有独特的小众爱好(摄影、健身),有逛展览和去博物馆的习惯。阅读三联生活周刊、人物、Vista 看天下,使用抖音、微博、知乎。中庸的务实派1.主要为 18-35 的青年群体,占比超 60%,代表了我国青年一代的主流样貌;2.多数人拥有本科学历,长期居住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发达城市;3.务实是他们的基本特征,短期追求经济独立,长期追求传统的“事业成功,家庭圆满”;4.该群体中相当部分为都市白领;5.家庭月收入处于中等水平,其家庭平均月收入与所有人群总的家庭平均月收入较为接近。172报告使用指南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典型人物:1、居住在南京,28-35 岁的互联网从业者。关注行业动态、重疾险、理财。关注的软件包括汽车之家、美柚、亲宝宝、脉脉、链家、拼多多,使用小米电器、瑞幸咖啡的比例高,阅读华尔街见闻、澎湃新闻、南方周末、微信读书。2、居住在杭州,18-27 岁的基层公务员。关注职业发展、个人储蓄,使用东方财富。使用微博、哔哩哔哩、抖音,日常生活使用闲鱼、自如等服务类软件居多,关注良品铺子、李佳琦、丁香医生。36 氪用户、虎嗅用户、央视频用户、网易公开课用户。审慎的观察者1.主要生活在超一线城市,生活富足,高收入人群(家庭月收入 17000 以上)比例高(仅次于洒脱的安逸族,比例仅相差 0.1%);2.以 18-27 岁的本硕在读学生居多,或正从事着与专业技术相关的工作,大多数人有境外生活、学习的经历;3.注重自身精神的充盈,只过忠于自己内心、而非迎合他人期待的生活;4.对于公共事务,他们鲜少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却对社会现象有着十分深入的思考,审辨思维是他们最显著的特点。典型人物:1、居住在北京,18-27 岁本硕管理学在读。豆瓣、看理想、小宇宙、小睡眠用户,使用知识星球关注行业研究报告和 NGO 报告。喜欢看社会哲学类书籍,资深影迷。喜欢旅游,感受不同的人文风情。报告使用指南173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4.3 六类公众的媒介偏好除了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等人口统计特征,每类人群的媒介使用习惯也不尽相同。对于目标人群的触达,需要结合目标人群所偏好的媒介平台、媒介使用时长、媒介信任等媒介使用习惯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实现对于目标人群的精准触达。各人群的媒介使用习惯如下:稳健的正统派1.空闲时间多,综合媒介使用时间最长;2.平日里最常使用今日头条来获取信息,喜欢囊括搜索、图文、问答等兼具多种功能的综合性网络资讯平台;3.最信任的媒体机构是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为主的中央级媒体;4.观看娱乐性内容和放松身心的第一去处是短视频平台,较少在手机端使用腾讯视频、爱奇艺视频等在线视频平台;5.仍然保持着使用电视观看电视剧和电影的习惯。自我的疏离者1.更多借助媒体内容进行放松和娱乐;2.鲜少阅读新华社、腾讯新闻、微信公众号等“硬核”长文,也较少关注 CCTV等中央级媒体的电视频道,但是对该类中央级媒体的信息持以高度的信任;3.他们喜欢情绪化强、视觉刺激强的自媒体平台来观看电影剪辑、搞笑段子,使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时长高于使用微信朋友圈的时间。174报告使用指南 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热血的奋斗族1.奋斗族媒介使用主要用于满足休闲娱乐的放松需求;2.最常使用的媒体平台是快手和腾讯视频等网络娱乐视频平台;3.他们青睐于使用中央级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和地方级主流媒体(如浙江日报)来获取最新的新闻资讯。4.学习能力强,愿意在闲暇时间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使用网络知识社区的时长高于中国公众均值。洒脱的安逸族1.在所有群体中,洒脱的安逸族最不热衷于使用媒体平台获取新闻;2.对媒体平台的使用局限于抖音、微博、知乎等社交媒体和网络知识社区。中庸的务实派1.使用各类媒体平台时长都短于中国公众平均值;2.使用最多的是抖音等娱乐化视频平台及微博等广场式社交媒体;3.他们对本地化媒体发布的消息保持高度关注,特别是对当地主流媒体、自媒体发布的生活类资讯信息保持着高度关注。审慎的观察者1.当对特定议题感兴趣时,会根据新闻内容的不同属性来选择使用不同的媒体平台;2.最常使用新华社等国内外中央级主流媒体来核实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使用以 报告使用指南175面向中国公众的气候叙事:六类人群与叙事方案Climate Narratives for the Chinese Public:Six Segments and Narrative Principles财新为主的传统专业型媒体来阅读深度新闻;3.使用垂直类内容平台来了解最新的美妆、科技、商业和文娱热点。4.4 针对六类公众的传播目标在对每个细分人群进行气候议题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每个人群在生活信念、人口特征、气候认知等方面的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目标。以下内容可以为制定针对细分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1 MSCI ESG Research LLC 2023年年ESG与气候与气候趋势展望趋势展望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2 欢迎了解欢迎了解 MSCI 的的 2023 年年 ESG 与气候趋势展望。与气候趋势展望。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欧洲爆发大战,全球遭遇通货膨胀、生活成本危机、能源市场动荡、利率上升、防疫疲劳、政治不确定性,气候引发的灾难频频发生,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迎接新的一年。与此同时,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本身也成了关注的焦点。从名称涉嫌漂绿的基金到更严格的气候目标披露,世界各地的监管机构正在加大对各项事务的监管力度,而 ESG 投资理念也变得日益政治化。换言之:世界局势风起云涌,这些事态不仅会重塑投资环境,也会影响公司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如果您长期关注我们的年度 ESG 趋势研究,您会发现这一次的情况有所不同。当前,塑造 ESG 投资环境的大趋势已广为人知,比如气候变化风险和净零之路、生物多样性丧失带来日益加大的生存威胁、社会不平等、监管,以及最近关于 ESG 到底应该是什么的辩论和争议。所以今年,我们回归本源,向研究团队的专家们提出问题:面对我们周围发生的一切,2023 年你们会特别关注什么,为什么?下面的内容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些回答。当然,许多讨论从不同的角度谈及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从碳信用基金到投保的排放,从对净零目标审查到工业房地产脱碳,都与气候变化有关。同时,监管监管议题现在不仅是欧盟的头等大事,在美国和亚太地区市场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要求金融机构进行气候压力测试,到禁止砍伐森林的市场准入规则,再到投资者赶在可能出台强制性要求之前报告欧盟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条例主要不利影响指标,无一不体现了这一点。我们的团队还着眼分析了供应链问题供应链问题,包括实验室培育商品以及电子垃圾回收利用,以改变争议较大的追溯原材料供应链的局面。最后,我们还讨论了在这个似乎日益维艰的时代影响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的诸多问题:罢工的铁路工人(英国是我们的重点关注对象)、糟糕的空气质量、互联网公司的新规则等等。希望大家潜心思考,打破思维限制,能够在阅读完后收获一些新鲜、深入的观点。2023 年,您将关注什么?Meggin Thwing Eastman 全球 ESG 编辑主任兼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 ESG 研究主任 伦敦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3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气候气候 治理治理 劳动力劳动力 投资投资 监管监管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供应链供应链 企业治理改进企业治理改进 1.市场条件可能考验投资者对气候话语权投票的承诺 5 2.关注气候的董事会有助于改善排放轨迹吗?7 3.亚洲公司吸纳更多女性董事可能会使人力资本受益 9 4.面对董事会老龄化,该如何在经验和年轻之间取舍?11 回应监管要求回应监管要求 5.监管机构将目光转向 ESG 基金 13 6.气候目标披露标准:监管不一致现象依然存在 15 7.银行准备好面对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了吗?17 8.ESG 评级可填补“主要不利影响”指标的一些空白 19 9.减少毁林:市场限制成为现实 21 10.超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新法规可能会改变全球数字领域格局 23 供应链创新供应链创新 11.回收利用旧电子产品,为新能源技术提供动力 25 12.转基因生物领域的监管压力可能正在减弱 27 工作的变化工作的变化 13.你会在铁路行业工作吗?29 14.令人窒息的烟雾:空气污染带来的人力资本风险 31 15.新闻报道从疫情转向气候变化,但劳工问题仍是关注重点 33 16.劳工谈判:在困难时期应对工人短缺问题 35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3 目录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4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气候气候 治理治理 劳动力劳动力 投资投资 监管监管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供应链供应链 ESG 投资的转折点投资的转折点 17.绿色债券的蜜月期已结束?37 18.主权政策困境:能源安全与清洁能源转型 39 19.能源危机、俄乌战争推动化石燃料议程,但并未排除可再生能源发展 41 20.核能预期再度流行 43 21.专利活动表明能源公司仍专注于化石能源 45 提高气候数据的测量和透明度提高气候数据的测量和透明度 22.揭开银行贷款碳排放的面纱 47 23.保险碳排放:一场精算革命 49 24.排放归因有助于保持投资组合与净零目标一致 51 25.净零排放:公司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是否仅是空中楼阁?53 新兴的投资领域新兴的投资领域 26.实验室培育商品:新领域?55 27.通过高炉升级使钢铁生产绿色化 57 28.将一座座工业地产仓库绿色化 59 29.气候适应:新的风险挑战与机遇 61 30.投资于碳排放:碳成为新的资产类别?63 本文件中的研究仅供参考,目标读者是具备所需分析资源和工具,并能解读所有业绩信息的机构专业人士。本文件中的任何内容均无意推广或推荐任何产品、工具或服务。对于所有引用的法律、法规或规章,请注意信息均“按原样”提供,并不构成法律意见,也不构成任何有约束力的解释。为遵守监管或政策举措而采用的任何方案,应在必要时与您自己的法律顾问和/或相关主管部门讨论。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4 企业治理改进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5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Florian Sommer 伦敦 David Muirhead 伦敦 市场条件可能考验投资者对气候话语权市场条件可能考验投资者对气候话语权 投票的承诺投票的承诺 根据我们下面的分析,与 2021 年相比,有更多的投资者在 2022 年的股东大会代理投票季投票反对企业的气候战略。我们发现,对于那些根据 MSCI 预计升温指标(ITR)1 判断,排放轨迹与全球气温目标不一致的公司,投资者倾向于对其 2022 年的气候计划投出反对票。近期的能源市场动荡和对能源安全的关注可能会改变一些投资者的投票决定。2 2023 年,我们将关注投资者对企业气候战略的反对年,我们将关注投资者对企业气候战略的反对意见是否会继续增加,或者在充满挑战的市场条件下,是否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暂且搁置质疑而支持公意见是否会继续增加,或者在充满挑战的市场条件下,是否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暂且搁置质疑而支持公司的气候计划。司的气候计划。我们发现 MSCI 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IMI)中有 53 只成分股在过去两年中对其气候计划举行了管理层发起的投票。3 所有上述企业气候战略都得到了投资者批准,且大多数以多数票通过。然而,反对票的平均比例从 2021 年的 3.1%上升到 2022 年的 9.6%,表明一些投资者的不安情绪加剧。对 2022 年 43 家公司的投票情况的分析表明,许多持异议的投资者可能对他们认为目标不够高远的企业气候战略投出反对票。鉴于 2023 年计划进行更多关于气候话语权的投票,我们将关注这种态势是否会持续。气候气候 治理治理 企业治理改进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6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公司的排放轨迹与公司的排放轨迹与 2022 年气候话语权投票结果年气候话语权投票结果 分析涵盖了迄今为止在 2022 年举行了管理层发起的气候话语权投票的全部 43 只 MSCI 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成分股。反对票比例的计算同时包括赞成票和保留票/弃权票。数据截至 2022 年 11 月 9 日。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和公司披露材料 1 MSCI 预计升温指标旨在展示公司、投资组合和基金与全球温度目标的温度一致性。该指标将一家公司在所有排放范围内的当前和预计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其在全球升温保持在 2C 以下的剩余全球碳预算中的份额进行比较;将公司“低于”或“超过”碳预算的排放量转化为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的预计上升幅度,单位以摄氏度表示。2 Masters,Brooke。“美国股东大会代理投票季,股东纷纷远离绿色请愿”(Shareholders back away from green petitions in US proxy voting season)。金融时报,2022 年 7 月 1 日。3 2021 年或 2022 年的投票,数据截至 2022 年 11 月 9 日。企业治理改进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7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David Muirhead 伦敦 关注气候的董事会有助于改善排放轨迹吗?关注气候的董事会有助于改善排放轨迹吗?投资者越来越愿意就公司的气候表现向董事会提出质疑,包括在一些市场中审查气候风险管理披露或减排计划。4 2023 年,我们将留意那些关注气候的董事会能否帮助高排放的企业经受住这样的审年,我们将留意那些关注气候的董事会能否帮助高排放的企业经受住这样的审查。查。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与历史水平和行业同行相比,治理实践更完善的英国上市公司往往能实现更高的碳减排水平。5 推而广之,如果在环境或可持续性问题上投入大量时间并吸收具有气候经验的董事,董事会可以帮助公司应对气候转型风险并减少实际产生的排放。具体来说,专门的环境或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可能会促使董事重点关注气候相关问题。如果董事会拥有了解气候问题的董事,与没有此类董事相比,或许更有能力为实现减排目标提供支持。这些因素可能有助于公司回答投资者就气候变化应对方案提出的问题。为了探究这些问题,我们考察了一组气候落伍企业的董事会情况:从 MSCI 预计升温(ITR)评估结果来看,截至 2022 年 11 月,MSCI 全球指数中排放密集型行业中有 38 只成分股与全球温度目标严重偏离。6 在下图中,根据我们的分析,用绿色突出显示的七家公司设有董事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并至少有一名具有气候相关经验的董事。7 这几家公司未来的排放轨迹可能会回答关注气候的董事会是否能帮助公司与全球温度目标保持一致这个问题。治理治理 气候气候 Florian Sommer 伦敦 企业治理改进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8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部分排放密集型公司的气候董事会情况部分排放密集型公司的气候董事会情况 分析涵盖了 MSCI 全球指数中预计温升高于 3.2C 的 38 只成分股。根据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这些公司分为以下 子行业:独立电力生产商和能源交易商、电力公用事业和建筑材料。根据我们 2020 财年的数据,这三个子行业是排放最密集的 GICS 子行业。GICS 是 MSCI 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共同制定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和公司披露材料(截至 2022 年 11 月)4 Verney,Paul。“决议概要:ISS 民意调查显示,投资者以气候落伍者的董事为目标”(Resolution round-up:Investors to target directors at climate laggards,ISS poll suggests)。负责任投资者,2022 年 10 月 18 日。5 Luo,Le 和 Tang,Qingliang。2021 年。“公司治理与碳绩效:碳战略的作用和气候风险意识”(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carbon performance:role of carbon strategy and awareness of climate risk)。会计金融第 61 卷:第 2891-2934 页。6 有关这些公司的更多详情,请参见图表下方的注释。预计升温指标旨在展示公司、投资组合和基金与全球温度目标的温度一致性。该指标将一家公司在所有排放范围内的当前和预计温室气体排放量,与其在全球升温保持在 2C 以下的剩余全球碳预算中所占的份额进行比较;将公司“低于”或“超过”碳预算的排放量转化为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的预计上升幅度,单位以摄氏度表示。7 我们根据官方董事会委员会名称来确定环境或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通过审查所披露的董事简历来评估董事在气候方面的经历。企业治理改进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9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Moeko Porter 东京 亚洲公司吸纳更多女性董事可能会使人力亚洲公司吸纳更多女性董事可能会使人力资本受益资本受益 在分析公司及其董事会构成时,我们之前已经观察到女性董事席位与强有力的人才管理措施以及更高的员工生产力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2023 年,我们将关注亚太地区对提高女性董事比例的监管措施是否年,我们将关注亚太地区对提高女性董事比例的监管措施是否也会体现在公司人力资本管理的改进上。也会体现在公司人力资本管理的改进上。马来西亚在 2017 年的公司治理准则中提出了女性董事占 30%的建议,印度在 2020 年加强了性别多元化要求,市值最高的前 1,000 家公司须吸纳一名女性独立董事。8 尽管印度此前曾要求任命一名女性董事,但有批评称,很多公司用控股股东和高管的女性亲属来满足这一要求。9 一般来说,独立董事应该有助于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而要求设立女性独立董事也有助于改善人才管理。最近,韩国大型公司争先恐后在 2022 年 8 月新董事会多元化法规生效之前任命至少一名女性董事。10 鉴于亚太地区的受控公司和家族企业较为普遍11、12 许多新任命的女性董事很可能来自相关利益群体,但我们也预计女性独立董事的数量会有所增加。这些监管措施会达到预期效果吗?虽然不一定能证明有因果关系,但下图显示,平均而言,至少有一名女性董事的公司比没有女性董事的公司有更高的人力资本管理绩效(按 0-10 评分,这两类公司的得分分别为 4.3 和 3.7)。13 在至少有三名女性董事或董事会中有 30%女性的公司中,这种差异甚至更大,可见足够数量或比例的女性董事是一个潜在的“临界点”。随着监管压力的加剧,我们将关注这种关联是否会持续下去,以及其他市场是否会效仿印度,在努力提升董事会多元化的时候纳入独立性考量。治理治理 劳动力劳动力 SK Kim 首尔 企业治理改进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10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拥有女性董事的公司的人力资本管理绩效拥有女性董事的公司的人力资本管理绩效 在 MSCI 新兴市场可投资市场指数(IMI)的成分股中,我们选择了将劳工管理或人力资本开发作为 MSCI ESG 评级模型中拥有权重的关键议题的亚太市场里面的公司:中国市场(n=529)、印度市场(n=139)、印度尼西亚市场(n=29)、韩国市场(n=328)、马来西亚市场(n=65)、菲律宾市场(n=21)、台湾市场(n=103)、泰国市场(n=45)。MSCI 新兴市场可投资市场指数(n=3,064)涵盖 24 个新兴市场的大、中、小盘股。数据反映了女性董事占比不同的公司在人力资本开发关键议题方面的管理得分分布情况。数据截至 2022 年 10 月 25 日。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8 马来西亚公司治理准则(Malaysian Code on Corporate Governance)(截至 2021 年 4 月 28 日)。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2021 年 4 月 28 日。2015 年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上市义务和披露要求)条例(Securities and Exchange Board of India(Listing Obligations and Disclosure Requirement)Regulations)。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2022 年 7 月 25 日。9 Singh,Gagandeep。2020 年。“公司治理:洞察印度董事会性别多元化的实施与执行”(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sight into the Imposi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Gender Diversity on Indian Boards)。印度公司治理杂志(Indian Journal of Corporate Governance)第 13 卷:第 99-110 页。10 截至 2022 年 8 月,属于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成分股、总资产超过 2 万亿韩元的韩国上市公司必须任命至少一名女性董事。11 MSCI ESG Research 将最大股东或股东团体持有 30%或以上投票权的公司视为受控公司,并将家族持有 10%或以上投票权且至少在董事会拥有一个席位的公司视为家族企业。12 Porter,Moeko。家族传承(Keeping it in the Family)。MSCI Research Insight,2022 年 9 月 17 日。(仅限客户访问)13 人力资本管理绩效是指采用 MSCI ESG 评级方法对劳工管理和人力资本开发关键议题评估取得的平均关键议题得分。企业治理改进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11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治理治理 Harlan Tufford 多伦多 Tanya Matanda 多伦多 面对董事会老龄化,该如何在经验和面对董事会老龄化,该如何在经验和年轻之间取舍?年轻之间取舍?新任命董事的平均年龄有望在明年创下历史新高,发达市场的男性董事年龄首次接近 60 岁。但女性董事和新兴市场的董事则更为年轻。全球人口结构在持续发生转变,在此环境下,全球人口结构在持续发生转变,在此环境下,2023 年我们将关注提年我们将关注提名委员会如何考虑年龄对董事技能组合以及董事会连续性和多元化的潜在重大影响。名委员会如何考虑年龄对董事技能组合以及董事会连续性和多元化的潜在重大影响。MSCI 全球指数成分股新董事的平均年龄从 2018 年的 54.8 岁上升至了 2022 年的 56.3 岁。从全球来看,男性和女性董事之间,以及在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公司董事会任职的董事之间存在巨大的年龄差距。14 当上述因素结合在一起时,差距就会变得更加明显。这可能意味着新兴市场的公司在利用新技术和追求业务创新方面具有优势:年轻董事可能会增强董事会的代际多元化程度,并帮助公司在日益复杂和依赖技术的商业环境中计划前进的道路。但是,董事会及其提名委员会将需要强有力的入职计划,以针对年轻董事的专业经验可能较少,且可能不那么熟悉董事会各项工作的细微差别的情况,最大限度地发挥年轻董事的贡献。15 此外,提名委员会可能需要监控新董事如何影响董事会年龄多元化情况,保证达到适当的平衡。希望吸收年轻人才的董事会也可能不得不考虑这些董事的其他牵涉精力的工作:他们更有可能是其他公司的全职员工,这可能会限制他们在董事会投入的精力。16 同时,拥有大量年长男性的发达市场董事会的提名委员会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招聘董事的方式,并考虑使董事年龄结构多样化,从而为董事会讨论带来更广泛的视角。企业治理改进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12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按市场和性别划分的新董事平均年龄按市场和性别划分的新董事平均年龄 截至 2022 年 10 月 18 日的 MSCI 全球指数成分股。MSCI 全球指数成分股(n=2,625)、发达市场成分股(n=1,397)和新兴市场成分股(n=1,228)。包括每年 10 月 18 日前的 12 个月内加入董事会的董事。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14 市场分类依据为 2022 年 7 月的 MSCI 市场分类框架。15 加拿大董事的责任(Directors Responsibilities in Canada)。Osler,Hoskin&Harcourt LLP 与公司董事协会,2014 年 10 月 1 日。16 第 58 集:我们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在董事会任职(Episode 58:How do we get more young people serving in the boardroom)。未来董事播客(Future Directors Podcast),2021 年 3 月 1 日。应对监管 回应监管要求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13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Rumi Mahmood 伦敦 监管机构将目光转向监管机构将目光转向 ESG 基金基金 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以 ESG 为导向的基金在有限的监管指导下运作。17 但这种情况似乎正在迅速改变。在全球范围内,监管机构对基金名称、基金分类和披露义务的关注正在升温。欧盟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条例(SFDR)要求 ESG 基金报告更加透明,在该条例的引领下,其他主要市场监管机构也纷纷效仿。2023 年,我们将关注年,我们将关注 ESG 基金名称和标签的变化,因为不断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将基金名称和标签的变化,因为不断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将迫使经理人做出更严格的说明。迫使经理人做出更严格的说明。一些司法管辖区,例如,澳大利亚、香港和新加坡已提供了指导文件,规范在投资选择过程中对整合 ESG 因子的披露。欧盟和加拿大的监管机构迈出了更大步伐,设法对可持续基金进行分类,因为更广泛的 ESG 整合要求更多的披露。美国已经采取了类似但不具有直接可比性的试验性措施,这对于全球最大的基金市场(占全球基金投资的 60%以上)来说实属一项重大举措。如果这些集体提案生效,这些市场可能会有 3.6 万亿美元的可持续投资(占全球基金资产的 8%)受到监督。对投资者来说,这可能意味着更明智的决策。但这也可能导致出现大量互不关联的地区性 ESG 基金分类标准,这对跨司法管辖区寻求共同 ESG 目标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挑战。监管监管 投资投资 Sita Subramanian 纽约 应对监管 回应监管要求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14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有现行或拟议的有现行或拟议的 ESG 基金法规或指引的司法管辖区基金法规或指引的司法管辖区 实线文本框代表现行法规,而虚线框代表拟议或计划出台的法规。有现行或拟议的 ESG 基金法规或指引的司法管辖区包括:美国(拟议);加拿大;欧盟;英国(计划);新加坡;印度(拟议);香港地区;澳大利亚(包括第 1013DA 条);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拟议);泰国(拟议);台湾地区。数据截至 2022 年 10 月 12 日。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17 ESG 基金的定义为,在证券选择流程(价值和筛选/排名/排除/整合/优化等,以及其组合流程)中采用任何 ESG 考量的任何基金。简而言之,这是一张尽可能大的网,任何及所有在证券选择中采用任何 ESG 考虑因素的基金都在这张网的覆盖之下。所有基金特征均以截至 2022 年 7 月的 Broadridge 和 MSCI ESG Research 数据为依据。应对监管 回应监管要求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15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Emma Zhe Wu 上海 气候目标披露标准:气候目标披露标准:监管不一致现象依然存在监管不一致现象依然存在 投资者需要可比、一致、有意义的信息来帮助其进行决策。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在 2022 年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持续报告气候目标是公司需要改进的最大领域之一。18 尽管已付出诸多努力来跨司法管辖区制定共同报告标准,但标准之间仍然存在不少差异。气候目标方面的监管偏差可能意味着仍然存在关键的数据缺口,导致评估和比较企业承诺持续面临重重困难。2023 年我们将关注年我们将关注气候目标披露框架如何向实施迈进:是走向标准的融合,还是会出现更多的不一致?气候目标披露框架如何向实施迈进:是走向标准的融合,还是会出现更多的不一致?2022 年,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ISSB)、欧洲财务报告咨询小组(EFRAG)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了“三大”气候披露标准草案。我们评估了三大标准与一系列关键目标指标的相符程度,在我们看来,这些指标代表了全面披露公司气候目标所需的基本信息。这包括我们所评估的 MSCI 气候目标记分卡中的数据点,该记分卡收集有关公司目标的信息,并将其转换为标准化框架,以便进行更好的比较。在评估中,我们发现:由 EFRAG 提出的欧洲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ESRS)最为详细,要求公司全面报告我们所评估的 12 个领域中的 11 个。所有三个框架都要求披露基本的目标信息,如目标年份和类型(即绝对值或基于强度)。但 ISSB 和 SEC 都没有要求企业全面报告更详细的衡量指标,比如它们的目标是否符合以科学为依据的标准。三大标准中只有一个要求企业具体说明受目标约束的排放覆盖范围(范围的覆盖率)。在说明相对于基线的削减百分比变化方面,这些规定给了公司不予披露相关信息的空间。虽然更一致、更具可比性的气候披露标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显然这还是一项仍在进行中的工作。监管监管 气候气候 Zohir Uddin 伦敦 应对监管 回应监管要求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16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拟议的拟议的“三大三大”气候目标披露框架之间的差距气候目标披露框架之间的差距 数据截至 2022 年 11 月。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18 2022 年现状报告(2022 Status Report)。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2022 年 10 月 应对监管 回应监管要求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17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Sita Subramanian 纽约 Anqi Liang 法兰克福 银行准备好面对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了吗?银行准备好面对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了吗?从全球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监管者正在要求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险的压力测试,其他国家也可能加入。从我们分析的各国银行披露上来看,一些银行准备得更充分,但是没有银行全面地准备好了(见下图)。2023 年,让我们展望哪些银行能提高自身气候数据和气候模型的能力,来迎接监管要求的气年,让我们展望哪些银行能提高自身气候数据和气候模型的能力,来迎接监管要求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挑战。候风险压力测试的挑战。了解银行资产负债表对气候相关风险的敞口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不仅是对净零银行联盟的 117 个签署机构来说是如此(联盟签署机构拥有的资产总额合计达 70 万亿美元,正在努力将其贷款和投资组合转变为净零),至少 18 个司法管辖区的银行已经或即将接受监管要求的气候风险压力测试。19 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和加拿大银行最近在进行气候压力测试后发现:20 1.分行业的气候风险信用建模能力以及按行业/国家和排放强度来调整分配收入和敞口仍然是一大挑战。欧洲央行评估的银行中只有不到 10%在风险管理实践中使用了充分的前瞻性和高粒度的气候风险信息。21 2.解决数据缺口,特别是范围 3 排放数据以及客户和交易对手方的气候转型计划的数据,对于全面了解气候风险敞口而言至关重要。3.气候风险实际出现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加之缺乏历史数据,阻碍了气候风险模型的开发和验证。无论是否有净零目标,即将出台的监管规定都意味着银行需要能够量化其资产负债表对未来气候相关风险的敞口。弥补气候压力测试迄今为止暴露出的气候相关数据和建模方面的不足将至关重要。气候气候 监管监管 Simone Ruiz-Vergote 法兰克福 应对监管 回应监管要求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18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银行气候风险分析的披露占比银行气候风险分析的披露占比 Y 轴表示司法管辖区域(括号中显示了纳入分析范围的银行数量)。该图显示了每个选定的司法管辖区域内,分别在四个气候分析类别里,已披露分析的银行数量的占比。欧盟包括多个成员国,其中许多国家也宣布了监管气候压力测试。分析包括截至 2022 年 10 月 30 日 MSCI 全球指数的银行业成分股。银行业根据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进行界定,该标准系 MSCI 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共同制定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19 实施场景:全球监管机构和央行气候情景演习进展报告(Scenarios in Action.A progress report on global supervisory and central bank climate scenario exercises)。绿色金融网络,2021 年 10 月 19 日。美联储委员会宣布美国最大的六家银行将参加一项气候情景分析试点活动(Federal Reserve Board announces that six of the nations largest banks will participate in a pilot climate scenario analysis exercise)。美联储委员会,2022 年 9 月 29 日。20 2022 年气候风险压力测试(2022 climate risk stress test)。欧洲央行监管部门,2022 年 7 月 7 日。2021 年气候两年期探测方案的结果(CBES)(Results of the 2021 Climate Biennial Exploratory Scenario(CBES)。英格兰银行,2022 年 5 月 24 日。试点银行部门气候风险压力测试(Pilot Banking Sector Climate Risk Stress Test)。香港金融管理局,2021 年 12 月 30 日。使用情景分析评估气候过渡风险:加拿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监督办公室气候情景分析试点最终报告(Using Scenario Analysis to Assess Climate Transition Risk.Final Report of the BoC-OSFI Climate Scenario Analysis Pilot)。加拿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监督办公室,2022 年 1 月 14 日。21 言出必行 银行准备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带来的风险 2022 年气候相关和环境风险专题评估结果(Walking the talk.Banks gearing up to manage risks from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Results of the 2022 thematic review on climate-related and environmental risks)。欧洲央行监管部门,2022 年 11 月 1 日。应对监管 回应监管要求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19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Simone Ruiz-Vergote 法兰克福 ESG 评级可填补评级可填补“主要不利影响主要不利影响”指标的指标的一些空白一些空白 在未来一年,受欧盟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约束的金融市场参与者必须开始报告与其投资组合持有情况相关的主要不利影响指标(PAI)负面环境或社会影响,从 2024 年起,还需要报告同比变化。但公司在 2024 年之前不必报告自身的 PAI。2023 年,我们将关注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尝试弥合稀年,我们将关注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尝试弥合稀缺的缺的 PAI 数据与监控管理其风险敞口的迫切需求之间的差距。数据与监控管理其风险敞口的迫切需求之间的差距。根据 SFDR 第 2(17)条的定义,可持续投资不应在任何强制性 PAI 下造成重大损害。根据修订后的金融工具市场指令(MiFID II)规则,在构建投资组合中考虑 PAI 是满足投资者可持续性偏好的一种方式。22 考虑到一些 PAI 的数据问题以及 ESG 评级已在投资流程中得到了广泛采用的情况,资产管理公司可能会利用 ESG 评级作为其投资组合 PAI 的替代指标。虽然这不是 ESG 评级的预设意图,但在我们等待更完整的公司披露时,ESG 评级能否被证明是一项实用指南?在一项案例研究中,我们通过投资组合优化将一个假设投资组合的加权平均 MSCI ESG 评级提高了 20%,并发现大多数加权平均 PAI 有所下降,数据覆盖范围有所扩大。23 能更好管控 ESG 问题的公司往往也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披露更广泛的外部影响。投资组合 PAI 仅能够衡量有可用数据的持仓成分股;在数据覆盖率低的情况下,这种 PAI 对于比较不同的投资组合来说没有意义。不过,对希望管理 PAI 敞口的资产管理公司来说,在更广泛的公司报告规则于欧盟和其他市场生效之前,ESG 评级可能会成为一个有用的起点。监管监管 投资投资 Yuliya Ferenc 法兰克福 应对监管 回应监管要求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20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使用使用 MSCI ESG 评级作为改进评级作为改进 PAI 的替代指标的替代指标 主要不利影响指标主要不利影响指标(PAI)PAI 数据覆盖率:数据覆盖率:MSCI ESG 评级覆盖评级覆盖范围内发行人的数范围内发行人的数据披露百分比据披露百分比 PAI 通过最优投通过最优投资组合得到改善资组合得到改善 优化后的投资组合:优化后的投资组合:MSCI ESG 评级提高评级提高 20%PAI 变化百分变化百分比比 数据覆盖率,发数据覆盖率,发行人百分比行人百分比 气候及其他环境气候及其他环境相关指标相关指标 1.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 范围 195%、范围 297%、范围 327%是-9.8.7%2.碳足迹碳足迹 27%是-9.8.7%3.被投资公司的温室气体强度被投资公司的温室气体强度 66%否-6.0.4%4.对化石燃料行业公司的敞口对化石燃料行业公司的敞口 91%否,数据问题-5.60.0%5.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和生产的比重不可再生能源消耗和生产的比重 47%是 3.4p.3%6.每个高气候影响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每个高气候影响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 54%是-49.7v.1%7.对生物多样性敏感地区产生负面影响的对生物多样性敏感地区产生负面影响的活动活动 0.1%否,数据问题-75.20.0%8.入水排放物入水排放物 6%否,数据问题-18.0%8.4%9.危险废物比率危险废物比率 18%否,数据问题-91.0&.3%社会和员工、社会和员工、尊重人权、尊重人权、反腐败反腐败 10.违反联合国全球契约原则和经违反联合国全球契约原则和经合组织跨国企业准则合组织跨国企业准则 98%是-33.90.0.缺乏监测遵守联合国全球契约原缺乏监测遵守联合国全球契约原则和经合组织跨国企业准则的程序和则和经合组织跨国企业准则的程序和合规机制合规机制 88%是-6.30.0.未经调整的性别薪酬差距未经调整的性别薪酬差距 7%否,数据问题-1.9.9.董事会性别多元化董事会性别多元化 98%是-0.3.8.对有争议武器的敞口对有争议武器的敞口 98%否-11.20.0%截至 2022 年 6 月,MSCI ESG 评级覆盖范围包括 8,198 家发行人。优化旨在将该覆盖范围内发行人的 MSCI ESG 评分提高 20%,从 6.3(MSCI ESG 评级 A)提高到 7.3(MSCI ESG 评级 AA),同时保持与覆盖范围相同的 GICS 行业配置。优化后的假设投资组合包含 1,902 只股票。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22 关于修订第 2017/565 号授权条例(EU),将可持续性因素、风险和偏好纳入针对投资公司的某些组织要求和运营条件的 2021 年 4 月 21 日委员会授权条例(Commission Delegated Regulation of 21.4.2021 amending Delegated Regulation(EU)2017/565 as regards the integration of sustainability factors,risks and preferences into certain organisational requirements and operating conditions for investment firms)。欧盟委员会,2021 年 4 月 21 日。23 本章节包含历史数据分析,其中可能包括假设、回溯或模拟的表现结果。与此处所述假设不同的另一组假设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回测或模拟的表现结果与任何投资策略后续取得的实际结果之间经常存在重大差异。本章节中的分析和观察仅作为示例,用于说明,且仅在相关历史数据、回测或模拟期间有效。过去的市场表现无论是实际数据、回测或模拟数据均不能表明或保证未来市场表现。本章节中的任何信息或分析均无意构成投资建议、任何产品的推广、作出(或不作出)任何种类的投资决策或有关资产配置的建议,且不应为了该等用途而予以依赖。应对监管 回应监管要求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21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减少毁林:市场限制成为现实减少毁林:市场限制成为现实 尽管 2021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承诺停止和扭转森林流失,24 但在 2021 年,全球森林覆盖面积流失了 2,530 万公顷,比大不列颠的面积还大。仅亚马逊河的雨林流失面积就相当于北爱尔兰的面积。25 此外,2022 年夏天,世界各地出现了多起野火,烧毁了数百万公顷的土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26 把解决这种自然资本损失提上日程,欧洲议会最近也投票支持出台严格的新法规,要求在欧盟出售的所有产品都不得涉及毁林。2023 年,我们将关注有哪些毁林敞口年,我们将关注有哪些毁林敞口高的公司在力图通过优化尽职调查和供应高的公司在力图通过优化尽职调查和供应链监控计划,从而保持进入关键市场的机会。链监控计划,从而保持进入关键市场的机会。根据拟议法规,欧盟将不会接受 2019 年底以后在遭受毁林的土地上生产或产出的产品。27 这一举措将减少毁林足迹,并将显著增加对具有欧盟市场敞口的公司的监管压力。棕榈油、大豆、木材和牛肉生产是毁林的主要驱动因素。28 但是监管并不局限于这些明显的可疑对象。皮革汽车座椅、服装用橡胶和印刷纸制品等商品也受到了影响,因此这些商品的生产商和经销商可能也需要采取行动。不过,根据我们的分析,公司的准备似乎并不充分。只有 11.7%的上市食品公司和 18.2%的食品零售商披露了毁林相关政策,而汽车零部件(3.3%)以及纺织品、服装和奢侈品(3.7%)公司的数据甚至更低。29 即使是纸类和林业产品公司,这一数字也低于 40%。而发布政策只是第一步,从供应链中消除在毁林土地上生产的产品往往任重而道远,为此,广泛的尽职调查必不可少。因此,公司可能需要做出巨大努力来遵守新法规。那些一直认为毁林是他人的问题或者不知何年何月才会成为问题的公司可能不得不抓紧时间解决这个问题。气候气候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监管监管 Arne Klug 法兰克福 应对监管 回应监管要求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22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纸类和林业产品公司率先行动,但披露毁林相关政策的公司仍寥寥无几纸类和林业产品公司率先行动,但披露毁林相关政策的公司仍寥寥无几 MSCI 全球指数选定行业中已披露毁林相关政策的公司占比;包括至少 2%的业内公司已披露政策的行业。数据截至 2022 年 10 月 12 日。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24 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Glasgow Leaders Declaration on Forests and Land Use)。2021 年英国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021 年 11 月 2 日。25 马里兰大学和世界资源研究所(University of Maryland and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全球原始森林流失(Global Primary Forest Loss)。访问时间:2022 年 10 月 12 日。www.globalforestwatch.org。树木覆盖损失的定义为由于人为或自然事件造成的树冠消失。26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5”)将于 2022 年 12 月 7 日至 19 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27 气候变化:关于公司帮助限制全球毁林的新规则(Climate change:new rules for companies to help limit global deforestation)。欧洲议会,2022 年 9 月 13 日。产品包括:牛、可可、咖啡、棕榈油、大豆和木材,以及含有这些商品、使用这些商品养殖或采用这些商品制成的产品(如皮革、巧克力和家具)。议会希望将猪肉、绵羊和山羊、家禽、玉米和橡胶,以及木炭和印刷纸制品也列入其中。28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The 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2019 年 29 截至 2022 年 10 月 12 日的 MSCI 全球指数成分股。应对监管 回应监管要求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23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监管监管 Andrew Young 伦敦 Gabriela de la Serna 伦敦 超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超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新法规可能会改变全球数字领域新法规可能会改变全球数字领域格局格局 在过去几年里,欧洲监管机构一直紧盯科技大公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于 2016 年颁布,改变了公司处理和保护用户数据的方式。该法规不仅试图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还可以让违规者面临巨额罚款。其他几个司法管辖区自条例颁布以后也采纳了 GDPR 原则。30 现在,随着 2022 年欧盟数字市场法案(DMA)和数字服务法案(DSA)的通过,数字领域可能会迎来下一次监管调整。2023 年,我们将关注哪些大型互联网公司能最快适应新法规,哪些又能领先一步,应对其年,我们将关注哪些大型互联网公司能最快适应新法规,哪些又能领先一步,应对其他司法管辖区可能采取的举措。他司法管辖区可能采取的举措。通过关注规模和范围,DMA 专门针对大型科技公司,即所谓的“互联网守门人”。DMA 关注范围广泛,包括可能推动这些公司开放其封闭式的生态系统(限制用户访问竞争服务的平台),促进竞争行为,并确保其广告服务透明度的条款。DSA 的关注面较窄:管控面向消费者的平台上的虚假信息和非法内容。这两项法案将于 2024 年实施。GDPR 的推出与随后在其他市场采用的类似标准可以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比较。根据 CMS.Law GDPR Enforcement Tracke 和 MSCI ESG Research 的数据,在欧盟内部,GDPR 立即带来了隐私保护方面的改善,但重大的执法行动和罚款在随后几年才出现。在惩罚措施开始实施之前,监管机构是否会重复采取这种探索性和开创性做法,还有待观察。以下解读了欧盟委员会提出的量化指标的应用情况,这些指标用于表明一家公司是否有资格(成功成为)互联网守门人。应对监管 回应监管要求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24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识别识别守门人(尽管您已守门人(尽管您已知道知道这些公司这些公司了了)截至 2022 年 9 月 29 日的 MSCI 全球指数成分股。*EEA 指欧洲经济区。包括欧盟国家以及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按照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TMT 是指信息技术和电信服务行业的的组合。GICS 是 MSCI 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共同制定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MSCI ESG Research 对这些标准的解释仅用于说明,可能与欧盟委员会的最终决定存在很大差别。我们评估认为,监管可能至少覆盖这五家月活用户数量(MAU)似乎超过阈值的公司(资料来源:Alphabet:2019 年 10-K;Meta:2018 年 10-K;苹果:2020 年第二季度业绩公告电话会议;微软:2021 年第四季度业绩公告电话会议;亚马逊:2021 年年度股东函)。*以 MSCI ESG Research 的地理敞口评估和公司报告为依据。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30 Aridor,Guy,Che,Yeon-Koo,和 Salz,Tobias。2020 年。隐私监管对数据产业的影响:来自 GDPR 的实证证据(The Effect of Privacy Regulation on the Data Industry:Empirical Evidence from GDPR)。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回应监管要求 供应链创新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25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回收利用旧电子产品,为新能源技术回收利用旧电子产品,为新能源技术 提供动力提供动力 在过去的四年里,中国和欧盟加强了循环处理材料及废弃物(也包括电子垃圾)的相关政策和指引。2022 年 9 月,美国紧随其后,通过了一项专门针对电动汽车电池回收的法案。2023 年,我们将关注年,我们将关注哪些公司会加大力度从电子垃圾中回收再生金属,哪些公司会加大力度从电子垃圾中回收再生金属,这不仅这不仅能满足监管机构要求,又能获得更多对清洁能满足监管机构要求,又能获得更多对清洁能源技术至关重要的金属。能源技术至关重要的金属。从电子垃圾中有效地提取金属可以减少对采矿的依赖,包括在容易发生冲突的地区和劳工权益保障薄弱的地区的采矿活动。不仅如此,这样还能够减少排放。例如,从电子垃圾中提取黄金的现代“点石成金”法,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传统采矿排放的二氧化碳少 80%。31.除了金和铜等贵金属外,电子垃圾还含有多种充电电池中常见的关键金属。将电子垃圾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再生金属来源,有助于满足对电动汽车和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不断增长的需求。钴可能成为这些回收电子垃圾行动的风向标回收计划将可以使 2040 年开采钴矿的需求量减少 35%。32 但理论和实践之间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虽然使用现有技术,钴的总回收率在理论上可以达到 95%,但目前的实际回收率仅为 30%。33 更广泛地说,虽然全球电子垃圾的产生继续呈上升趋势2014 年至 2019 年期间电子垃圾增加了 920 万吨,总量达到 5350 万吨但同期的有记载的收集和回收率仅从 16.9%上升到了 17.4%,这种缓慢的增长令人担忧。34 这种差距在技术硬件和家庭耐用品公司中尤为明显,这些公司尚未提高从电子垃圾中收集和回收关键金属的能力(见下图)。但需求会催生创新。清洁能源金属供应逐渐减少,加上法规愈加严格,这可能成为推动电子垃圾回收进入下一阶段的一剂催化剂。供应链供应链 气候气候 Siyu Liu 纽约 回应监管要求 供应链创新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26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实现实现金属金属循环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循环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截至 2022 年 9 月 27 日,分析涵盖 MSCI 全球指数的 68 只技术硬件和家庭耐用品成分股。我们根据这些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如年度报告和 10-K 报告),分析了电子垃圾收集和回收指标报告的差异,以及与这些收集和回收工作有关的各种目标。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31 电子产品的新循环愿景(A New Circular Vision for Electronics)。世界经济论坛,2019 年 1 月。32 Dominish,Elsa,Florin,Nick,Wakefield-Rann,Rachel,回收电动汽车电池矿物可大大减少对新采矿的需求(Recycling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Minerals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Need for New Mining)。Earthworks,2021 年 4 月。33 电子产品的新循环愿景(A New Circular Vision for Electronics)。世界经济论坛,2019 年 1 月。34 Forti,Vanessa,Bald,Cornelis,Peter,Kuehr,Ruediger,Bel,Garam。2020 年全球电子垃圾监测指标:数量、流量和循环经济潜力(The Global E-waste Monitor 2020:Quantities,flows and the circular economy potential)。联合国大学,2022 年 7 月 2 日。回应监管要求 供应链创新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27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领域领域的监管的监管压力压力可能正在减弱可能正在减弱 2022 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玉米生产国,中国和欧盟都在继续阻止转基因生物(GMO)技术在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作物中进行广泛的商业化推广。究其原因,是人们对转基因生物给健康和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对销售这些产品的公司的实际商业实践抱有切实的担忧和忧虑。2023 年,有迹象表明,中年,有迹象表明,中国和欧盟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关注转基因食品作物面临的更多具体措国和欧盟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立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关注转基因食品作物面临的更多具体措施,以及哪些食品和农业公司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任何即将出现的新机会。施,以及哪些食品和农业公司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任何即将出现的新机会。欧盟和中国分别是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主要进口国,而这两大经济体已经发出信号:可能会放松对转基因种子产品的限制。特别是,欧盟绿色协议(EU Green Deal)提到了“种子技术”的发展,而在 2021 年,欧盟委员会启动了对欧盟转基因生物法规的审查,且该审查仍在进行中。中国不仅增加了转基因生物开发研究专项资金,而且政府一直在修订国家的转基因生物监管框架。35 干旱威胁加剧、国家脱碳承诺背景下对提高农业产量的需求以及消费者抵触情绪减弱36 都可能改变长期以来的政策模式。同时,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种子生产商研发出能够抵御干旱等恶劣环境条件的作物,37 或者与非转基因作物相比杀虫剂使用量更少的作物。38 这一点,加上再生农业的日益普及,各地区愿意接受土地利用和农业化学政策的改变,从而在保护国内粮食安全的同时减少排放。对于采用农作物,尤其是玉米和大豆,作为产品原料的食品和饮料公司来说,转基因生物的进一步商业化可以降低成本投入,或减少成本波动,并且可以使公司受益于抗旱作物,降低其暴露在水资源短缺风险下的风险敞口。然而,由于消费者和非政府组织围绕生物多样性、专利、除草剂抗性,以及人类健康影响顾虑等方面持续表示反对,商业化能否成功仍然存疑。气候气候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 监管监管 Cole Martin 伦敦 回应监管要求 供应链创新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28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食品和饮料公司对水资源的依赖可能会激发对抗旱转基因生物的关注食品和饮料公司对水资源的依赖可能会激发对抗旱转基因生物的关注 截至 2022 年 10 月 28 日,我们的分析涉及 MSCI ESG 评级覆盖范围内 68 个 ESG 行业的所有发行人。每个点表示各 ESG 行业在中度或高度缺水地区运营业务的发行人比例(y 轴),以及其资产被归类为中度或高度用水强度的业务部门的比例(x 轴)。风险敞口基于 MSCI ESG 评级模型的评估结果。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35 Byrne,Jane,转基因种子的种植能否使中国减少对进口饲料的依赖?(Will GM seed planting see China reduce its dependence on feed imports?)FeedNavigator,2022 年 1 月 18 日 36 特殊晴雨表:欧盟的食品安全(Special Barometer:Food Safety in the EU)。欧盟委员会,2019 年 6 月。37 Nuez-Muoz,Leandro,Vargas-Hernndez,Brenda,Hinojosa-Moya,Jess,Ruiz-Medrano,Roberto,Xoconostle-Czares,Beatriz。2021 年。“通过对海藻糖酶基因进行基因组编辑实现的植物抗旱性”(Plant drought tolerance provided through genome editing of the trehalase gene)。植物信号传导与行为(Plant Signaling&Behavior),第 16 卷,第 4 期,第 1877005 篇。38 Greenthal,Eva 和 Jaffe,Greg。在杂草中了解转基因作物对杀虫剂使用的影响(In the weeds: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GE crops on pesticide use)。公共利益科学中心(Center for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2021 年 4 月。工作的变化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29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劳动力 Bentley Kaplan 开普敦 你会你会在在铁路行业铁路行业工作吗工作吗?随着防疫出行限制开始解除,2022 年本应是铁路行业急需的全力启动年。但事与愿违,这一年充满了混乱。我们看到英国客运铁路行业频繁发生罢工。39 美国的货运铁路也险些全线停运。40 包括荷兰、41 法国、42 澳大利亚、43 南非44 在内的多个国家/地区的进一步劳工行动表明,铁路公司与其员工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融洽。2023 年,我们将关注哪些铁路公司能够年,我们将关注哪些铁路公司能够为其员工为其员工建立更好的沟通渠道,以及这些建立更好的沟通渠道,以及这些努力能否阻止日益高涨的罢工潮。努力能否阻止日益高涨的罢工潮。尽管不同市场中的投诉各异,但这些受到公司裁员、疫情引起的薪酬削减和通胀压力打击,焦躁不安的员工中弥漫着类似的不满情绪。为缓解这种日益加剧的紧张态势,发力点可能只是一个再基本不过的方法公司管理层努力倾听员工的反馈或评估员工士气。如下图所示,铁路公司在这方面可能做得不够。在劳资纠纷和争议最常见的 10 个子行业45(包括超市和航空公司)中,铁路公司是员工调查频率最低的行业之一。对于这个高度工会化的行业(平均 60.4%的工人加入公会)来说,罢工可能是一个长期的风险。46 但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观察员工士气,可能是解决不断上升的不满情绪的初步途径。工作的变化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30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铁路面临劳工争议,但在评估员工士气方面做得不够铁路面临劳工争议,但在评估员工士气方面做得不够 MSCI ESG 评级覆盖范围内的所有发行人都在评估范围内。数据截至 2022 年 11 月 7 日。比例和百分比数字代表 GICS 子行业发行人的平均值。争议事件来源于 MSCI ESG 争议事件数据库,包括被归类为“进行中”、“部分结束”或“结束”的所有案例。此处显示的 10 个 GICS 子行业是根据公司类型确定的争议比例最高的行业,在 MSCI ESG 评级模型中也评估了这些行业的劳动力管理关键议题。该关键议题评估了一家公司在面对特定劳动力相关风险敞口下实施的管理计划。欲了解更多详情,请参见MSCI ESG 评级方法论文件。资料来源:公司披露;MSCI ESG Research 39 Georgladis,Philip。“英国最大的铁路工会请求授权,以继续罢工至春天”(UKs biggest rail union seeks mandate to continue strikes into spring)。金融时报,2022 年 10 月 12 日。40 Hunnicutt,Revot,Shepardson,David,和 Holland,Steve。美国铁路罢工得以避免,但劳工协议仍面临严峻的工会投票(US rail strike averted,but labor deal faces tough union votes)。路透社,2022 年 9 月 16 日。41 Van Campenhout,Charlotte。劳资纠纷持续,导致荷兰火车再次停运(Ongoing labour dispute brings Dutch trains to a halt again)。路透社,2022 年 9 月 9 日。42 Sandford,Alasdair。法国罢工:全国大罢工抗议工资和生活成本,多地交通受影响(France strikes:Transport hit amid nationwide walkout over pay and cost of living)。路透社,2022 年 10 月 19 日。43 澳联社。“悉尼火车罢工: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和铁路工会下周寻求和解”(NSW government and rail unions to seek conciliation next week)。卫报,2022 年 9 月 20 日。44 Banya,Nelson。南非铁路和港口工人因不满薪资条件,本周举行罢工(South Africas rail and port workers to strike this week over wages)。路透社,2022 年 10 月 4 日。45 根据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进行分类。GICS 是 MSCI 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共同制定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46 涉及截至 2022 年 11 月 7 日,MSCI ESG 评级覆盖范围内披露这一数据的铁路公司。工作的变化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31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劳动力劳动力 Simon Albrecht 苏黎世 Jurgita Balaisyte 香港 令人窒息的烟雾:空气污染带来的人力令人窒息的烟雾:空气污染带来的人力资本风险资本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已将空气污染列为头号全球环境健康风险,会导致数百万人过早死亡,并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47 虽然污染空气的公司本身可能面临监管机构或受影响社区要求其关闭或检修工厂的风险,48 但人们可能忽视了一点,污染小的公司也可能因员工健康恶化或难以在污染地区留住人才而受到影响。49 随着工作条件在后疫情时代随着工作条件在后疫情时代不断不断演变,空气质量开始看起来像是一种额外演变,空气质量开始看起来像是一种额外福利,福利,2023 年,我们将关注哪些公司在防止员工受空气污染影响方面付出最多努力。年,我们将关注哪些公司在防止员工受空气污染影响方面付出最多努力。我们利用 MSCI 资产位置研究了公司潜在的污染相关风险敞口情况,包括超细颗粒物 PM2.5 这种特别有害的污染物。50 为了说明这种敞口,我们研究了 MSCI 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IMI)中在世界上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印度收入最高的 10 只成分股。51 最后发现,没有一家公司的资产位于颗粒物浓度低于世卫组织推荐的 5g/m3 阈值的地区;52 有些公司甚至位于颗粒浓度超过 100 g/m3 的地区。对于使用煤炭发电的电力公司(如 NTPC Ltd.)来说,这样的污染程度或许不足为奇,但我们的分析也涵盖了银行(ICICI Bank Ltd.、印度国家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零售商(Rajesh Exports Ltd.)和电子产品经销商(文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的变化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32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无论哪个行业,空气污染敞口都可能带来人力资本风险无论哪个行业,空气污染敞口都可能带来人力资本风险 截至 2022 年 7 月 1 日,MSCI 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中在印度收入最高的 10 只成分股的 2020 年年度 PM2.5 敞口平均值(印度所有地区的平均值)。红线所示为世卫组织参考限值 5 g/m3。方框代表四分位差/中位数,排除了显著异常值(所有 13 个异常值都高于 80.5g/m3)。资料来源:空气质量寿命指数,MSCI ESG Research 47 全球空气质量指南:颗粒物(PM2.5 和 PM10)、臭氧、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执行概要(Global air quality guidelines:particulate matter(PM2.5 and PM10),ozone,nitrogen dioxide,sulfur dioxide and carbon monoxide.Executive summary)。世界卫生组织,2021 年。48 Pasricha,Anjana。德里空气污染危机导致热电厂、学校和大学关闭(Delhis Air Pollution Crisis Prompts Shutdown of Thermal Plants,Schools,Colleges)。美国之音,2021 年 11 月 17 日。49 Xue,Shuyu,Zhang,Bohui,和 Zhao,Xiaofeng。2021 年。“人才流失:空气污染对企业绩效的影响”(Brain drain:The impact of air pollution on firm performance)。环境经济与管理杂志,第 110 卷。50 Greenstone,Michael,Hasenkopf,Christa,和 Lee,Ken。2022 年 6 月空气质量寿命指数:年度更新(Air Quality Life Index June 2022:Annual Update)。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2022 年 6 月。51 Beng,Richard Fuller,Landrigan,Philip,和 Balakrishnan,Kalpana。2022 年。“污染和健康:进度更新”(Pollution and health:a progress update)。柳叶刀星球健康第 6 卷:第 E535-E547 页。52 空气污染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微克(百万分之一克)来表示g/m3。工作的变化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33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Satish Shinde 孟买 Jonathan Ponder 多伦多 新闻报道从疫情转向气候变化,新闻报道从疫情转向气候变化,但劳工问题仍是关注重点但劳工问题仍是关注重点 自 2020 年以来,我们看到媒体的注意力发生了重大转移,从疫情引发的公司如何处理其劳动力的新闻,转向了围绕气候变化的新势头。在我们研究的市场中,这种转移在中国最为明显,而美国媒体仍然更关注人力资本。2023 年,我们将关注媒体关注点的进一步转移如何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在不同市场年,我们将关注媒体关注点的进一步转移如何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在不同市场演变的演变的 ESG 风险和发行人参与优先级。风险和发行人参与优先级。2020 年期间,疫情的影响之所以引发了海量的人力资本新闻报道是因为商业运营和工作的未来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同时,公司董事会和高管们争先恐后地做出调整,适应员工期望的巨大变化和维持运营的现实。53 然而,随着疫苗的出现和随后的重新开放,焦点很快转移到应对气候变化上,尤其在中国对该问题的关注度大幅提升。但在美国,人力资本仍然是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主要主题,热度远超气候危机,因为全国各地工人不满情绪高涨,企业要努力应对紧张的劳动力市场。54 尽管有人可能会说,新闻通常是一种反应媒介,但投资者可能希望随时留意 ESG 风险情绪和关注点的任何变化,以此作为市场上新 ESG 风险的衡量标准。气候气候 劳动力劳动力 Arun Sharvirala 多伦多 工作的变化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34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全球新闻主题趋势全球新闻主题趋势 在人工验证之前,使用专有算法收集初级主题,确保按 ESG 主题正确分类。我们使用这些主题收集了 2019 年 9 月至 2022 年 8 月的新闻文章。同时对日历年份进行了相应调整,以反映 9 月至 8 月的新闻文章。资料来源:Lexis-Nexis、MSCI ESG Research 53 Ng,Matthew A.,等人。2021 年。“疫情促进了工作的未来还是改变了其进程?对研究和实践的启示”(Has the COVID-19 Pandemic Accelerated the Future of Work or Changed Its Course?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54 Gurley,Lauren K。“劳工运动的下一个重大挑战:在经济放缓之际保持势头”(Labor movements next big challenge:Keeping momentum as economy slows)。华盛顿邮报,2022 年 10 月 24 日。工作的变化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35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劳动力劳动力 Aura Toader 伦敦 SK Kim 首尔 Liz Houston 伦敦 劳工谈判:劳工谈判:在困难时期应对工人短缺问题在困难时期应对工人短缺问题 疫情之后,经济重新开放,劳动力市场随之收紧,许多公司都在努力填补人力空缺。与此同时,大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通胀飙升,推高了生活成本。这些均导致工人的时薪提升,从而大幅影响零售、酒店和餐厅等行业的利润,因为这些行业的劳动力更为密集,并依赖相对低薪的员工。2023 年,随着企业处理日益复杂的劳动力关系和加薪要求,形势将继年,随着企业处理日益复杂的劳动力关系和加薪要求,形势将继续发生变化,而我们将关注新的博弈续发生变化,而我们将关注新的博弈角力。角力。对于消费行业的企业来说,员工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自 2015 年 6 月以来,公司申报文件中越来越多地提到与工资相关的条款就可以反映出这一趋势(见下图)。对包括英国用人企业在内的一些用人公司来说,随着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增长,员工薪资待遇也一直在提升。在美国等其他地方,企业已经在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可能上调之前主动提高了工资。研究显示,即使炙手可热的劳动力市场目前在逐步降温,员工满意度仍然是超额回报的持久指标,尤其是在危机时期。55 许多用人单位也在反思自己在劳工领域的策略。支付基本生活工资的承诺可以在供不应求的劳动力市场上吸引和留住工人。通过调整或减少奖金和福利来提高基本工资可能很吸引人,但也可以说是一种短视之举。提供非法定福利,如带薪产假或医疗保险,有助于公司提高自身的吸引力。我们的研究表明,截至 2022 年 6 月,MSCI 全球指数中只有 10%的酒店和旅游、餐厅、食品和主食零售以及非日常生活消费品成分股为员工提供多种非法定福利。如果延续往日策略不能起效,那么愿意采取更具创意方法的公司可能会找到新的优势。工作的变化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36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零售、餐厅和酒店行业公司越来越关注工资零售、餐厅和酒店行业公司越来越关注工资 我们查看了 2015 年 6 月至 2022 年 9 月的公司申报文件,并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量化分析员工相关成本潜在增长的讨论以及主动对此采取措施的趋势。我们使用关键字分析匹配并分析了 MSCI 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IMI)成分股的年报、10-K、40-F 和 20-F 表格。相关关键词汇总结果如下:工资、最低工资、最低小时工资、工资增长、劳动力成本增长、基本生活工资、公平工资和最低工资增长。最后,我们选取了 MSCI 可投资市场指数的 146 个非日常生活消费品成分股,包括零售(n=66)、食品和主食零售(n=53)、酒店(n=10)和餐厅(n=17),比较了其表现与整体指数成分股的表现。数据截至 2022 年 10 月 26 日。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55 Boustanifar,Hamid,和 Kang,Young Dae。2022 年。“员工满意度和长期股票回报,1984-2020 年”(Employee Satisfaction and Long-Run Stock Returns,19842020)。金融分析师期刊第 78 卷:第 129-151 页。ESG 投资的转折点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37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Meghna Mehta 孟买 Vishakha Pandey 孟买 绿色债券的蜜月期已结束?绿色债券的蜜月期已结束?尽管存在通胀压力,但与 2021 年下半年相比,2022 年上半年绿色债券的供应量仅减少了 1%。56 但这可能仅仅是未来一系列未知发展的最早期的一个信号。2023 年,我们将关注绿色债券能否在利率上年,我们将关注绿色债券能否在利率上升、利差溢价下降和日益加剧的漂绿担忧下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升、利差溢价下降和日益加剧的漂绿担忧下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自 2007 年首次大规模发行以来,绿色债券57 一直处于快速上升状态,总发行量从 2014 年的 370 亿美元增长到了 2021 年的 5,780 亿美元。58 绿色债券的快速增长也反映了市场对绿色、社会和可持续发展(GSS)债券的不断高涨的热情。这些债券占据了 2020 年全球 100 万亿美元债券市场的 1.7%。尽管存在共同利益,但绿色债券自身仍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每年约占 GSS 债券总发行额的 60%。不过,市场蜜月期可能会开始消退,因为与传统债券相比,绿色债券的收益率差仍然较低(平均为 8 个基点)。59 除了较低的收益率差,投资者可能还会权衡绿色债券的可信度,特别是其所资助活动的“绿色程度”。60 由于没有广泛采用的标准化框架,发行人在债券标记方面拥有一定的灵活性。从 2021 年 1 月到 2022 年 9 月,在我们评估的 600 多种债券中,大约五分之一没有达到明确的绿色债券标准(见图表),有些甚至还在为化石燃料的发电或电力运输提供资金。包括拟议的欧盟绿色债券标准在内的标准框架的进展或许能够缓解投资者的疑虑,但在各类标准确立之前,公司可能需要更努力地反驳这种看法:即公司发行的“看似绿色”债券可能难以得到实践,而其收益率也可能降低。气候气候 投资投资 Yoon Young Chung 波士顿 ESG 投资的转折点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38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五分之一的五分之一的“绿色绿色”债券没有达到彭博债券没有达到彭博 MSCI 绿色债券指数标准绿色债券指数标准 分析 MSCI ESG Research 从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9 月跟踪的 632 只投资级自标绿色债券。这些债券的范围仅限于所有符合彭博全球综合指数标准的自标绿色债券。虽然这些债券中约有 81%是彭博 MSCI 绿色债券指数的一部分,但其余 19%不符合 MSCI 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评估方法。这些债券可能会提供资金给那些按方法评估不符合绿色标准的项目。资料来源:彭博 MSCI 绿色债券指数、彭博全球综合指数、MSCI ESG Research 56 绿色债券一级市场定价:2022 年 1 月至 6 月(Green Bond Pricing in the Primary Market:January-June 2022)。气候债券倡议组织,2022 年 9 月 16 日。57 由多边机构欧洲投资银行(EIB)和世界银行发行的 AAA 级债券。58 2021 年绿色债券发行量达到 5,000 亿美元:社会和可持续加速:年度绿色债券发行量预计达到 1 万亿美元:2022 年和 2025 年的市场扩张预测($500bn Green Issuance 2021:social and sustainable acceleration:Annual green$1tn in sight:Market expansion forecasts for 2022 and 2025)。气候债券倡议组织,2022 年 1 月 31 日。59 Caramichael,John,和 Rapp,Andreas。绿色公司债券发行利差(The Green Corporate Bond Issuance Premium)。联邦储备委员会,2022 年 6 月。60 Flood,Chris。“对绿洗债券的担忧加剧”(Fears rise over greenwash bonds)。金融时报,2022 年 3 月 21 日。ESG 投资的转折点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39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气候气候 Magdalena Sordyl 纽约 主权政策困境:能源安全与清洁能源转型主权政策困境:能源安全与清洁能源转型 俄罗斯因俄乌战争遭到经济制裁。国际市场避开俄罗斯能源,面临能源运输成本上升,确保可替代能源供应的竞争加剧的压力。长期以来,国家能源安全意味着拥有或随时可以获得化石燃料储备,但少数几个国家/地区已经设法改变了这种计算方法。2023 年,我们将关注持续的能源市场动荡如何影响年,我们将关注持续的能源市场动荡如何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清洁能源转型,及其对长期主权风险敞口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清洁能源转型,及其对长期主权风险敞口的影响。随着欧洲各国政府争相寻找能够代替俄罗斯油气资源的可替代能源,向零碳经济的转型至少在目前看来似乎已经成为了次要问题。一些政府不得不进口煤炭这种碳密集度最高的化石燃料,并以牺牲可再生能源投资为代价,签订长期天然气合同。不过,一些政府也承诺会加快扩张可再生能源。这些政策转变可能会对各国政府调整其能源转型计划的方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下图所示,我们的分析表明,一些国家和地区似乎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更有能力应对向低碳经济的转型。例如,丹麦和新西兰的能源安全程度最高而且能源转型进展最快,因为它们实现了能源供应多元化,并在早期及时投资了可再生能源,从而能够转型按计划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具备更佳的条件,在全球能源市场中为自身谋利,并在混乱中抓住绿色机遇。从中期来看,我们认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更有可能降低能源风险,保持更高的增长态势。与之对应,能源安全水平低、转型工作有限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被迫牺牲长期 GDP 增长前景支持眼前的碳密集型解决方案,并推迟全球清洁能源转型。ESG 投资的转折点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40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并未不可兼得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并未不可兼得 MSCI 在 MSCI ESG 政府评级中评估各国/地区对 ESG 风险的敞口及其对这些风险的管理。上图中使用的轴标题是对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准备分析的简化。各国/地区在每条轴线上的位置分别反映了它们在能源安全和低碳转型准备方面的风险敞口和管理的总和。异常值突出显示,仅用于说明。数据截至 2022 年 10 月。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白俄罗斯 ESG 投资的转折点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41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气候气候 Elchin Mammadov 伦敦 Mathew Lee 纽约 能源危机、俄乌能源危机、俄乌战争战争推动化石燃料议程,推动化石燃料议程,但并未排除可再生能源发展但并未排除可再生能源发展 面对持续不断的俄乌战争和高通胀环境,政府眼下将能源安全和经济可负担性放在首位,短期内减少全球温室气体(GHG)排放的压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煤油改气”可能并非唯一可行的选择。2023 年,我们将关注哪些公司着眼于更长期的脱碳趋势并扩大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年,我们将关注哪些公司着眼于更长期的脱碳趋势并扩大可再生能源的部署。美国正在从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中释放石油,这可能会增加短期的油气产量。61 在大西洋彼岸,英国正在启动新一轮的石油和天然气许可62,一些欧盟成员国正在推迟逐步淘汰燃煤电厂的计划。63 如果天然气价格居高不下,可能会继续刺激对煤炭和石油等排放强度更大,但价格也更低廉的发电和供热替代产品的需求。但对于坚持零净计划的公司来说,这些替代品也会带来麻烦。可再生能源短期面临包括供应链瓶颈、针对低碳发电的暴利税和贸易战等不确定性。但放眼 2023 年之后,长期监管顺风可能会促进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并再次将其置于化石燃料议程的前列。ESG 投资的转折点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42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网络和可再生能源主导着美国和欧洲主要公用事业的资本支出计划网络和可再生能源主导着美国和欧洲主要公用事业的资本支出计划 截至 2022 年 8 月 5 日,MSCI 全球指数中 26 只欧洲和美国发电成分股的数据。资本支出的定义以 MSCI 的 ESG 气候变化指标为依据。61 拜登总统将宣布加强美国能源安全、鼓励生产和降低成本的新举措(President Biden to Announce New Actions to Strengthen U.S.Energy Security,Encourage Production,and Bring Down Costs)。白宫,2022 年 10 月 18 日。62 Fisher,Jonah。英国无视气候警告,颁发新的石油和天然气许可证(UK defies climate warnings with new oil and gas licences)。BBC 新闻,2022 年 10 月 7 日。63 Zachov,Aneta。欧盟国家/地区对煤炭的关注超过对天然气供应的担忧(EU countries eye coal over gas supply fears)。欧洲动态(Euractiv),2022 年 3 月 15 日。ESG 投资的转折点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43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Elchin Mammadov 伦敦 Mathew Lee 纽约 核能预期再度流行核能预期再度流行 全球能源危机和对低碳能源的需求增加已经促使多地转向支持核电。2023 年,我们展望这个年,我们展望这个 20 世纪世纪 90 年代之后不复辉煌的行业年代之后不复辉煌的行业64 能否应对高成本、长项目交付周期和劳动力限制,以求重焕活力。能否应对高成本、长项目交付周期和劳动力限制,以求重焕活力。2022 年 7 月,欧盟投票决定将核能列为绿色分类法下的可持续活动,以促进资本能够更容易地流入核资产。虽然这一举措因导致放射性废物增加而饱受诟病,但中国、韩国和其他制定分类法的国家和地区也采取了同样的做法。65 此外,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包括德国、韩国、日本、比利时、法国、荷兰和美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或是取消了逐步淘汰核能的计划,准备重启闲置的反应堆,或是提供补贴以延长现有核设施的寿命,或是宣布增设新的核电站。66 核能开发需要近十年的项目周期,这也意味着核能将永远是长期需要考虑的事情。67 因此,已经在运营核电站或承诺在未来几年增加新核电产能的企业可能会从更有利的监管条件中获得最多好处。但是,实现核能复兴并非一帆风顺:潜在的障碍包括施工延误,与其他技术(不仅是风能和太阳能68,还有采用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的水电、煤电、燃气电69)相比的高成本,以及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年龄在 55 岁以上的人占 25p)。因此,更精明的财务决策和人力资本管理可能成为开启核能新机遇的钥匙。气候气候 监管监管 Hanna Trueb 波士顿 ESG 投资的转折点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44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核电行业企业显示,当前的和计划的总产能存在明显差异核电行业企业显示,当前的和计划的总产能存在明显差异 按核能发电收入的估计百分比计算,MSCI 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的前 10 大成分股。计划核电产能是指已公布或在建但尚未运行的核项目。气泡标签和气泡大小对应每家公司目前以千兆瓦为单位的核电装机容量。数据截至 2022 年 10 月 13 日。资料来源:S&P Capital IQ、MSCI ESG Research 64 核能发电量在全球能源总产量中的比例在 1996 年达到了 17%的峰值。世界能源统计年鉴(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BP,2022 年 9 月 21 日。65 将天然气和核能纳入欧盟可持续分类法对投资者和资产管理者意味着什么(What the inclusions of gas and nuclear in the EU Taxonomy could mean for investors and asset managers)。S&P Global,2022 年 2 月 22 日。66 Connolly,Kate。“德国将推迟逐步淘汰核能的计划以加强核安全”(Germany to delay phase-out of nuclear plans to shore up nuclear security)。卫报,2022 年 9 月 5 日。Lee,Heesu。韩国削减可再生能源,同时利用核能来实现气候目标(Korea pares back renewables as it taps nuclear for climate goal)。彭博,2022 年 8 月 30 日。Patrick,Philip。“日本的核能复兴:全球能源危机已经改变了公众舆论”(Japans nuclear renaissance:The global energy crisis has shifted public opinion)。旁观者,2022 年 8 月 25 日。比利时达成初步协议,将核电使用时间延长 10 年(Belgium reaches initial deal to prolong nuclear power by 10 years)。欧洲动态,2022 年 7 月 22 日。Clifford,Catherine。气候法案对核工业有何影响(What the climate bill does for the nuclear industry)。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2022 年 8 月 22 日。Stuart Leeson,Sofia。荷兰内阁将披露新核电站计划(Dutch cabinet to reveal plans for new nuclear power plants)。欧洲动态,2022 年 6 月 27 日。马克龙为法国核复兴制定计划(Macron sets out plan for French nuclear renaissance)。世界核新闻(World Nuclear News),2022 年 2 月 11 日。67 自 1981 年以来的反应堆建造时间中位数(Median construction times for reactors since 1981)。世界核协会,2020 年 9 月 25 日。68 均化能源成本分析 15.0(Levelized Cost of Energy Analysis 15.0)。Lazard,2021 年 10 月 28 日。69 2030 年、2040 年和 2050 年可持续发展情景中选定可调度低排放电力来源的均化发电成本范围(LCOE range for selected dispatchable low emissions electricity source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enario,2030,2040 and 2050)。国际能源署,2022 年 6 月 29 日。70 2022 年全球能源人才指数报告(Global Energy Talent Index Report 2022)。Airswift,2022 年 1 月。ESG 投资的转折点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45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气候气候 Mathew Lee 纽约 Umar Ashfaq 纽约 专利活动表明能源公司仍专注于化石能源专利活动表明能源公司仍专注于化石能源 由于市场预计 2023 年油价将保持在每桶 90 美元以上,71 能源公司可能会像 2022 年一样继续产生巨额利润。在 2022 年第一季度,其盈利能力中值同比增长了 127%。72 从历史上看,高能源价格也推动了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专利申请活动。然而,在专门研究了能源公司目前的专利组合后,我们发现这些公司仍坚持专注于化石燃料和石化产品的传统业务。73 2023 年,在能源公司希望继续从高油价中获年,在能源公司希望继续从高油价中获益时,我们展望它们如何利用资金:是更坚定地做好现有商业模式,还是将更多资金用于清洁技术投益时,我们展望它们如何利用资金:是更坚定地做好现有商业模式,还是将更多资金用于清洁技术投资。资。我们将专利视为公司创新投资的一种指标,这有助于在研究能源公司的未来商业战略中见微知著。MSCI ESG Research 的专利数据库74 包含 57 种低碳专利,我们使用该数据库分析了 1,714 家能源公司的专利组合,确定能源行业的 10 类主要低碳专利。75 这些专利涵盖了所有旨在减少现有工艺排放的技术或设备,包括即使最终生产化石燃料的工艺。总体而言,专利集中在与化石燃料开采相关的传统活动方面上。在四家最大的综合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中,有三家的低碳专利集中在石化产品和提高炼油和生产方法效率方面上(埃克森美孚公司、壳牌公司和雪佛龙公司)。如果低碳专利集中在例如太阳能技术的可再生能源上,可能预示着对能源转型更积极的投资(TotalEnergies SE 公司)。分析专利数据可以让投资者了解能源公司对化石燃料的依存度高低,以及公司战略是否与公司宣称的能源转型目标相匹配。ESG 投资的转折点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46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能源行业的十大低碳专利类别能源行业的十大低碳专利类别 显示的四家公司是在 MSCI ESG Research 的覆盖范围内以低碳专利得分衡量确定的最大综合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占能源行业内低碳专利总值的近 30%。MSCI ESG Research 的低碳专利得分旨在说明公司所持专利的相对水平和质量。每项专利都会根据正向引用、反向引用、市场覆盖率和联合专利分类体系(CPC)/国际专利分类体系(IPC)覆盖率得到一个分数。MSCI ESG Research 的模型目前涵盖了全球 70 多个专利机构授予的 9,600 万项独特专利。数据截至 2022 年 10 月 13 日。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71 短期能源展望(Short-term energy outlook)。美国能源信息署,2022 年 10 月 12 日。72 Milman,Oliver。“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商在 2022 年第一季度获利近 1,000 亿美元”(Largest oil and gas producers made close to$100bn in first quarter of 2022)。卫报,2022 年 5 月 13 日。73 Grubb,Michael 等人。“能源技术和系统的诱导创新:对二氧化碳减排证据和潜在影响的综述”(Induced innovation in energy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a review of evidence and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CO2 mitigation)。环境研究通讯,2021 年 3 月 29 日。74 有关 MSCI 专利数据库和价值评估方法的更多信息,请参阅:MSCI 气候风险估值方法第 3 部分:技术机会(MSCI Climate VaR methodology part 3:Technology opportunities),MSCI ESG Research,2020 年 6 月。(仅限客户访问)75 我们将能源公司定义为截至 2022 年 10 月 5 日在 MSCI 覆盖范围内的以下行业的公司:能源设备与服务、综合石油和天然气、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与生产、石油和天然气提炼、营销、运输和储存。提高气候数据的测量和透明度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47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气候气候 Cody Dong 上海 Virag Bokodi 布达佩斯 揭开银行贷款碳排放的面纱揭开银行贷款碳排放的面纱 对于银行来说,贷款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分析自身气候转型风险的基本要素。到目前为止,银行对于贷款排放的测算和披露并不充分。发达市场的一些银行已经开始部分报告与其贷款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国等一众新兴市场的银行则暂未跟进尽管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市场可能是全球新排放量的最大资助方。2023 年,让我们展望发达市场的银行面临的碳排放披露压力,能否传导到新兴市场的年,让我们展望发达市场的银行面临的碳排放披露压力,能否传导到新兴市场的银行,这些压力不仅来自更高的监管要求,也来自于投资者的呼吁。银行,这些压力不仅来自更高的监管要求,也来自于投资者的呼吁。承诺根据碳核算金融联盟(PCAF)76 制定的标准衡量和披露融资排放量的公司数量增长迅速。77 但这些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市场。运用 MSCI 的“全投资组合碳足迹核算工具”(它遵循 PCAF 原则)和银行公开的贷款行业大类分布78,我们以六家中国国有银行(“六大行”)为样本,估算了它们贷款排放量。79 截至 2021 年底,六大行的贷款约占中国经济总贷款余额的 45%。80 截至 2022 年 10 月,六大行里还没有银行报告贷款排放量。截至 2021 年底,排放强度高的贷款行业占六大行总贷款余额的近 30%,但这些行业的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比例约为 80%。各银行之间的排放强度差异主要是由贷款的行业分布决定的。运用 MSCI 的“全投资组合碳足迹核算工具”,银行如果能提供贷款客户更详细信息,则可以产生更高质量和更精确的的碳核算结果,并帮助所有利益相关者和银行自身更好地理解贷款的气候风险敞口。提高气候数据的测量和透明度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48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中国六大国有银行贷款总额和估算的贷款碳排放总量中国六大国有银行贷款总额和估算的贷款碳排放总量 排放数据是根据 MSCI 全投资组合碳足迹核算工具,使用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范围 1 和 2)按贷款行业大类分类计算的(PCAF 质量分为 5)。排放数据包括已知用途和未知用途的贷款。在这项分析中,将高排放强度贷款行业定义为超过 100 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美元的行业,包括公用事业、石油、天然气和消耗性燃料、金属和采矿业、运输和制造业。将中等排放强度贷款行业定义为 10-100 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美元的行业,包括商业-其他、批发、酒店、餐厅和休闲、电信服务、信息技术以及商业和专业服务。将低排放强度贷款行业定义为不到 10 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美元的行业,包括房地产、服务、金融、信用卡、消费、零售-其他以及住房抵押贷款。数据截至 2022 年 10 月 13 日。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76 金融业全球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准 第 1 版(The Global GHG Accounting&Reporting Standard for the Financial Industry.First Edition)。PCAF,2020 年 11 月 18 日。77 碳核算金融联盟(PCAF)迎来第 200 家金融机构:日本邮政银行(The Partnership for Carbon Accounting Financials(PCAF)welcomes 200th financial institution:Japan Post Bank Co.,Ltd.)。PCAF,2022 年 1 月 31 日。PCAF 特别新闻更新:2022 年秋季(Special PCAF News Update:Fall 2022)。PCAF,2022 年 9 月 8 日。78 MSCI 全投资组合碳足迹核算工具将银行披露的贷款行业与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进行对应。GICS 是 MSCI 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共同制定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79 由中国银保监会定义。80 使用公司报告的贷款余额除以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中国总贷款总额计算得出。提高气候数据的测量和透明度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49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气候气候 Sylvain Vanston 巴黎 Cody Dong 上海 保险碳排放:一场精算革命保险碳排放:一场精算革命 投资活动带来的融资排放已经成为主流的 ESG 关注点。但是“保险排放”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保险排放意味着保险公司的碳排放来自于保险的购买者。2023 年,让我们展望哪些保险公司作为年,让我们展望哪些保险公司作为“第一个吃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螃蟹的人”,开始测算自身的保险碳排放。这种尝试将会领先于投资者的呼吁和未来可能的披露要,开始测算自身的保险碳排放。这种尝试将会领先于投资者的呼吁和未来可能的披露要求。求。保险公司并不“掌控”其客户,但确实有“促进”客户活动的影响力。希望同时评估其资产端和负债端碳排放的保险公司努力将其作为资产所有者的角色和风险承担人的角色联系起来。净零保险联盟(NZIA)与碳核算金融联盟(PCAF)合作制定了第一个衡量保险相关排放量的全球标准。最终指导意见于 2022 年 11 月发布,重点关注商业保险产品和零售类汽车保险产品。保险相关排放量的报告和其脱碳目标有助于激励保险公司影响其客户的低碳行为。支持 PCAF 框架的保险公司预计将报告其保险相关排放量,到 2023 年 7 月之前,净零保险联盟(NZIA)成员也有望就其商业保险产品和零售类汽保险产品的保险碳排放公布脱碳目标。实际上,实现保险端净零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影响保险客户,或是调整保险业务类型。无论是哪一种,都非易事。尽管如此,由于世界的经济活动都因为各种原因需要保险,致力于净零排放的保险公司可能会在推动全球经济的脱碳方面发挥巨大影响力。而要想在这方面名利双收,这些公司就需要测量其保险的排放量。提高气候数据的测量和透明度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50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核算保险碳排放可以是保险公司其他气候行动的基础核算保险碳排放可以是保险公司其他气候行动的基础 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改编自 PCAF)提高气候数据的测量和透明度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51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排放归因有助于保持投资组合排放归因有助于保持投资组合 与净零目标一致与净零目标一致 经历了市场动荡的一年后,投资者现在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核算其投资组合相关融资排放量的波动。为了帮助克服这一挑战,受传统绩效归因分析启发的新分析模型正在出现。2023 年,我们展望投资者年,我们展望投资者如何采用这种模型来帮助了解其融资排放量的变化,并努力与长期脱碳路径保持一致。如何采用这种模型来帮助了解其融资排放量的变化,并努力与长期脱碳路径保持一致。这些新模型能够将总体排放量分解为具体促成因素,比如根据新的、退出的和现有的投资头寸来进行碳核算归因。这种将投资组合分割的碳核算在像 2022 这样不稳定的市场时期特别有用。此外,由于资产估值的大幅调整有时会影响碳强度指标,排放归因模型可能有助于确定汇率波动等因素如何影响排放强度。排放归因模型也有助于将突然从俄罗斯市场撤资等暂时的一次性变化与长期趋势划分开来。总的来说,排放归因分析有可能为投资者提供一个框架,以便了解暂时偏离排放曲线背后的原因,并帮助其努力与长期净零融资排放轨迹保持一致。与目前仅得到概括式报告的指标相比,投资者的利益相关者也可以从精细度和透明度提升中受益。气候气候 投资投资 Bhaveer Shah 新加坡 提高气候数据的测量和透明度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52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投资组合排放强度变化的归因分析实例投资组合排放强度变化的归因分析实例 分析对象为一组假定发行人,以 2021 年 4 月 30 日至 2022 年 4 月 29 日的 MSCI 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为依据。该图表仅用于说明,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实际指数表现。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提高气候数据的测量和透明度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53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气候气候 Kenji Watanabe 东京 Siyao He 北京 Antonios Panagiotopoulos 伦敦 净零排放:公司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是否净零排放:公司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是否仅是空中楼阁?仅是空中楼阁?气候目标可信度可能成为机构投资者关注的下一个前沿阵地。投资者的目标是根据联合国领导的净零倡议,如净零资产所有者联盟,实现投资组合脱碳,并减少实体经济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公司设定了与气候相关的目标,包括净零排放目标。然而,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能否实现仍然尚未可知。2023 年,面对预计来自自身需要达成净零投资组合的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将年,面对预计来自自身需要达成净零投资组合的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将关注哪些公司会提升自己气候目标的可信度。关注哪些公司会提升自己气候目标的可信度。截至 2022 年 10 月,在 MSCI 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IMI)的 9,238 只成分股中,有 36%(3,306 只)设定了气候目标。81 其中,715 家公司制定了经科学碳目标倡议(SBTi)82 认可的,与巴黎协定一致的气候目标,其中 45 家公司根据 SBTi 公司净零排放标准制定了在 2050 年或更早之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另有 582 家公司承诺在未来两年内将制定经 SBTi 认可的净零目标。SBTi 公司净零排放标准是各行业最严格的净零排放标准之一。这种第三方验证可以增强投资者对公司披露信息的信任,并提高公司气候目标的透明度。随着其他披露框架和法规筹备出台,公司和投资者可能会拥有更加标准化的气候目标评估方式。目前,格拉斯哥净零金融联盟(GFANZ)已提出了一套帮助投资者评估公司气候目标的合理性和可信度的框架。我们发现,拥有经 SBTi 认可目标的公司在 GFANZ 框架中的得分通常比没有经 SBTi 认可目标的公司高(见下图)。这可能表明,经过严格第三方目标验证过程(如 SBTi)的公司,其气候目标中更有可能披露脱碳活动的过渡规划和资本分配,也展示了更好的过往目标实现记录,拥有更透明的减排战略,也增强了公司气候目标的可行性。考虑到市场对企业气候目标的关注会逐步增强,气候相关的信息披露监管也可能会更加严格,投资者在未来应该能有更好的数据和工具做出更明智的气候投资决策。提高气候数据的测量和透明度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54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对已设定气候目标的对已设定气候目标的 MSCI 可投资市场指数成分股的可信度评估可投资市场指数成分股的可信度评估 截至 2022 年 10 月,MSCI 可投资市场指数中已设定气候目标的 3,306 只成分股。*GFANZ 投资组合一致性衡量标准可信度指标和 CDP 数据指标 CDP 是一家非营利性慈善机构,为投资者、公司、城市、州和地区运行全球信息披露系统,从而帮助其控制环境影响。资料来源:CDP、MSCI ESG Research 81 报告中提到的 MSCI 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成分股系截至 2022 年 10 月 17 日的数据。目标层面的数据于该日期从 MSCI ESG Manager 下载。82 采取行动的公司(Companies taking Action)和SBTi 公司净零排放标准(SBTi Corporate Net-Zero Standard)。SBTi,2021 年 10 月。SBTi 是一个跨国组织,致力于推动采用符合巴黎协议的气候目标。与 SBTi 相关的目标层面数据均下载自这些报告。新兴的投资领域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55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供应链供应链 Helen Marlow 伦敦 实验室培育商品:新领域?实验室培育商品:新领域?实验室培育钻石已经牢牢地占据市场主流,而实验室培育的皮革、棉花甚至毛皮可能将引领下一个市场主流。对于因原材料对环境或人权的影响而面临争议或批评的公司来说,这似乎是改写传统规则的变革。2023 年,我们将关注行业对实验室培育商品的投资,看看在消费者偏好基本未经过测试的背景年,我们将关注行业对实验室培育商品的投资,看看在消费者偏好基本未经过测试的背景下,有哪些公司将潜在的环境和社会效益视为足以增加投资的理由。下,有哪些公司将潜在的环境和社会效益视为足以增加投资的理由。可以说,相比于原材料来自全球多个地方,并在到达消费者手中之前经手多人的情况,如果原材料供应的起点位于生产工厂附近的实验室,那么监控整个供应链就要容易得多。而且,再也不用担心非法钻石交易、毁林或动物保护问题。83 跟踪和管理环境风险和影响也会更加容易,例如碳排放或危险化学品的使用。84 企业可能认为这会让应对即将出台的供应链法规更加容易,如德国供应链法案(将于 2023 年生效)或欧洲供应链法案(目前正在磋商中)。85 随着最近对实验室培育皮革的投资,该领域得到行业关注的证据已经出现。例如,Gucci 的母公司 Kering 已经出手投资 VitroLabs Inc.,并预计在 2023 年开始试验性生产。此外,LVMH Mot Hennessy Louis Vuitton 于 2022 年 6 月投资了以色列实验室培育钻石初创公司 Lusix,而 Fendi(隶属于 LVMH)于 2022 年与帝国理工学院和中央圣马丁学院合作,开展实验室培育毛皮试验。86 最初的行业关注点可能更多地集中在消费者偏好和定价问题上,而后者目前是许多实验室培育替代品进入市场的壁垒。但大规模推行这些新工艺在现实世界中的影响尚需拭目以待,对于乐于接受这些大胆、创新的实验室培育产品的企业来说,这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新兴的投资领域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56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实验室培育商品可能重塑某些行业的风险和影响力格局实验室培育商品可能重塑某些行业的风险和影响力格局 上图显示了实验室培育商品的增长与 MSCI ESG 评级模型中的关键议题以及 MSCI ESG 业务参与筛选研究之间的潜在重叠领域。“X”表示每种商品与关键议题(根据 MSCI ESG 评级模型,采用深蓝色表示)或业务活动(采用黄色表示)的相关性。数据截至 2022 年 10 月。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83 Constable,Harriet。实验室培育钻石的闪亮崛起(The Sparkling Rise of the Lab-Grown Diamond)。BBC Future,2020 年 2 月 10 日。Pitcher,Laura。皮革对动物和地球有害,但如果我们在实验室里制造它呢?(Leather is bad for animals and the planet but what if we made it in a lab?)。TED,2022 年 4 月 7 日。84 Kart,Jeff。“Galy 在实验室培育出更绿色的棉花,速度比农场品种快 10 倍”(Galy Grows Greener Cotton In A Lab,10 Times Faster Than The Farm Variety)。福布斯,2020 年 4 月 14 日。85 此处以及本分析中其他位置所提供的信息均按“原样”提供,不构成法律建议,也不构成任何有约束力的解释。您应在必要时与自己的法律顾问和/或相关主管部门讨论为遵守法律、监管或政策举措而采用的方法。86 Mundell,Ian。与时尚界合作创造实验室培育毛皮(Fashion industry collaboration to create lab-grown fur)。帝国理工学院,2022 年 7 月 25 日。新兴的投资领域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57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气候气候 Sam Block 纽约 通过高炉升级使钢铁生产绿色化通过高炉升级使钢铁生产绿色化 全球钢铁生产主要采用高炉喷吹碳技术,该技术依赖生产工艺中使用的关键成分焦煤。然而,钢铁行业在碳减排承诺方面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积极主动。截至 2022 年 10 月,17 家公司(占 MSCI 全球指数中按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87 分类的钢铁子行业的 51.6%)已承诺在 2050 年或之前实现净零或碳中和。对于一个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量 8%的行业来说,这是重要的一步,但要实现这些目标,仍要面对巨大的经济和技术障碍。2023 年,我们将关注多家钢铁生产商如何克服其面临的重大障碍,采年,我们将关注多家钢铁生产商如何克服其面临的重大障碍,采取具体措施实现低碳钢铁生产。取具体措施实现低碳钢铁生产。由于采用传统高炉/氧气顶吹转炉(BF/BOF)炼钢工艺生产的钢占全球产量的 70%左右,钢铁行业被认为是一个“难减排”的行业。炼钢产生的碳排放不仅来自以获取能源为目的的煤炭燃烧,也是将铁矿石熔化成铁水的化学过程的固有产物。生产钢铁的低碳替代方法确实存在。其中一些方法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开始商业化,而另一些仍在开发中。然而,在未来 30 年内,将全球钢铁生产转化为低碳工艺的成本估计约为 4.4 万亿美元,88 其中仅欧洲的成本就高达 4,350 亿美元。89 该行业日益加大投入来改善碳排放,但关键问题仍然存在:该行业将如何积极地实现其目标?如何为这种转变融资?如果进展缓慢,为遏制全球变暖做出的更大努力可能会受到损害。新兴的投资领域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58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钢铁行业作出越来越多的碳减排承诺钢铁行业作出越来越多的碳减排承诺 截至 2022 年 10 月 21 日,业内同行参照组包括 MSCI 全球指数 GICS 钢铁子行业(n=33)的钢铁生产成分股。目标数据系指这些公司的平均年度碳减排目标,特别是在假设线性减排的情况下,每个公司最积极的范围 1 和 2 目标。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87 GICS 是 MSCI 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共同制定的行业分类标准。88 净零转变:代价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The net-zero transition:What it would cost,what it could bring)。McKinsey&Co.,2022 年 1 月。89 Butterworth,Paul。欧洲钢铁脱碳成本高昂(The cost of decarbonising European steel is high)。CRU,2021 年 12 月 13 日。新兴的投资领域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59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气候气候 Mark Bessoudo 伦敦 将一座座工业地产仓库绿色化将一座座工业地产仓库绿色化 长期以来,工业地产都是绿色建筑市场中被忽视的板块。但随着疫情带来电商繁荣,仓库获得重点关注,利益相关者正在加大努力,更好地应对其投资组合的环境和社会风险。新一代工业设施应运而生,其特点为碳排放较少,建造和运营所需的能源也较少。2023 年,我们将关注在建筑性能基准、电年,我们将关注在建筑性能基准、电气化和脱碳财政激励措施等多种力量的交织下,绿色建筑领域会出现哪些新的领导者。气化和脱碳财政激励措施等多种力量的交织下,绿色建筑领域会出现哪些新的领导者。工业建筑的能源需求预计将继续增长。90 例如,在美国,预计未来十年,工业建筑的增长率将是其他房地产行业的两倍以上。90 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存(仓库、物流和配送中心)和新兴(城市农业和先进制造业)工业行业的扩张;比传统工业操作需要更多电力的专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的进步;对快速电气化和充电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加。近年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的投资者在其投资组合中增加了大量工业投资。90 尽管美国三分之一的工业空间使用年限超过 50 年,91 但 REIT 现在有资格享受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规定的新优惠减免和激励措施,帮助改造和翻新这些老化的资产。IRA 还为荒废用地再开发、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提供财政激励。随着货运行业转向电动化,每座仓库都将需要电动汽车基础设施。此外,最近推出的面向工业的新绿色建筑计划和基准工具,包括 Fitwel、WELL 和 NABERS 评级系统内的计划和工具,可能有助于在一个历来忽视绿色认证的行业中吸引更多人来关注绿色认证的好处。新兴的投资领域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60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大多数工业大多数工业 REIT 在其投资组合中很少或没有绿色认证的建筑在其投资组合中很少或没有绿色认证的建筑 数据反映了截至 2022 年 10 月 18 日,MSCI 全球指数中工业 REIT 成分股的绿色认证建筑(如 LEED 和 BREEAM)比例。比例值是指公司的投资组合中获得绿色认证的比例(按建筑数量)。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90 集中攻势:不断变化的能源需求将如何塑造工业市场(Power Play:How Evolving Energy Needs Will Shape the Industrial Market)。Newmark,2022 年 4 月。91 Margolies,Jane。“仓库需求飙升,努力使其更环保”(Amid Soaring Demand for Warehouses,an Effort to Make Them Greener)。纽约时报,2022 年 4 月 12 日。新兴的投资领域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61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气候气候 Patric Kellermann 波茨坦 Jascha Lehmann 波茨坦 Katie Towey 纽约 气候适应:新的风险挑战与机遇气候适应:新的风险挑战与机遇 即使成功地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限制在 2C 以下,世界仍将面临不断增加的极端天气,包括热浪、暴雨和强烈热带气旋等。92 面对这些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与天气事件,有研究预计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公司制定了气候适应计划。93 2023 年,虽然运营风险上升,但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提供者仍有诸多机会年,虽然运营风险上升,但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提供者仍有诸多机会可把握,我们将关注企业和投资者中有谁会成为抓住气候适应优势的先行者。可把握,我们将关注企业和投资者中有谁会成为抓住气候适应优势的先行者。不同部门受到极端天气的社会经济影响是不同的。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热带气旋为例,公用事业、房地产和日常消费品行业预计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最大。如果气温上升 5C,相比全球气温上升 1.5C 的情景,这些部门的预计市场价值损失可能会增加 200%以上(见下图表)。尽管这一问题越来越重要,帮助减少这种天气相关灾害的资金缺口,即“适应资金缺口”却越来越大。94 不过,一些大型投资机构,如世界银行和比尔盖茨的能源风险基金,现已承诺为适应措施提供资金,如海水淡化技术和动态系泊系统。95、96 研究表明,每在气候适应上投资 1 美元,就能获得 2 到 10 美元的净经济效益。97 有效的适应策略可以结合结构性设施(如防洪措施)、以自然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如植树造林)、以及风险转移计划(如保险产品)。虽然前两种措施可能取决于应对气候变化政治意愿和势头,但风险转移计划可以成为公司缓冲极端天气经济影响的强大机制,甚至可以通过保费打折激励公司投资进一步的气候适应措施。98 新兴的投资领域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62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公用事业、房地产和日常消费品面临热带气旋的最大风险公用事业、房地产和日常消费品面临热带气旋的最大风险 上图显示了热带气旋对 MSCI 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中公司市场价值的部门平均影响,以 MSCI 气候风险估值表示。部门根据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定义。GICS 是 MSCI 与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共同制定的全球行业分类标准。数据截至 2022 年 9 月 12 日。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92 自然科学基础(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21 年。93 Li,Xia。自然气候风险与公司的适应战略(Physical Climate Risk and Firms Adaptation Strategy)。社会科学研究网(SSRN),2022 年 6 月 22 日。94 2021 年适应差距报告(Adaptation Gap Report 2021)。联合国环境署,2021 年 11 月 1 日。95 世界银行集团的气候变化适应和恢复行动计划(The World Bank Groups Action Plan on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世界银行集团,2019 年 1 月 14 日。96 Temple,James。“比尔盖茨的能源风险基金正在扩大到气候适应和后期阶段的投资”(Bill Gates energy venture fund is expanding to climate adaptation and later-stage investments)。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2 年 10 月 19 日。97 立即适应:对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领导作用的全球性呼吁(Adapt now:A global call for leadership on climate resilience)。全球适应委员会报告,2019 年 9 月 13 日。98 Jongman,Brenden。“有效适应不断上升的洪水风险”(Effective adaptation to rising flood risk)。自然通讯,2018 年 5 月 29 日。新兴的投资领域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63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投资于碳排放:碳成为新的资产类别?投资于碳排放:碳成为新的资产类别?在早前的研究中,我们讨论了碳市场时代的到来,碳市场已经增长到 3,000 亿美元以上,成为许多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事实上,我们已经看到,在过去的一年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基金类别,专门关注碳价格的敞口。2023 年,我们将关注新出现的对于排放的投资是否会对脱碳产生足够多的影响,又或者年,我们将关注新出现的对于排放的投资是否会对脱碳产生足够多的影响,又或者将产生预料之外的副作用。将产生预料之外的副作用。碳信用基金虽然在方法上各不相同,但大多数使投资者能够通过期货合约或通过各种排放交易体系(ETS)的实物信用来获得排放信用。99 这些新基金背后的投资理论是,这些敞口可以起到分散投资组合的作用,类似于大宗商品敞口,让投资者有办法给其投资组合中的碳风险定价。如果全球气温变化无法控制到 2C 以下,例如出现“无序”或“太少、太晚”的过渡情景,100 碳配额敞口可能会提供下行保护,因为碳价格将不得不上涨以补偿政策行动的缺乏。我们的研究表明,碳资产提供了可比较的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并显示出与全球股票和其他大宗商品的长期低相关性(见下图)。如果对这类基金的关注继续升温,投资者将从市场上撤回碳配额,这可能推高剩余配额的成本,从而加速脱碳工作。然而,如果通过大规模投资者参与限制排放配额的供应,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社会后果,例如能源价格上涨。企业可能会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从而进一步加剧通胀。此外,高碳价格可能会阻止高排放公司参与主要供其使用的市场。此外,这些基金在各种全球可持续基金分类中的归属仍不清楚。例如,根据欧盟的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条例基金标签计划,碳信用基金目前未获得分类。101 在过去的 12 个月里,市场上已经推出了几只碳信用 ETF,重点针对欧盟和北美的配额敞口。102 随着排放交易系统继续扩大,这类基金的选择范围也可能扩大。此外,随着政府加强气候政策制定,碳定价和碳信用基金的表现可能会成为衡量此类政策严格性和有效性的标准。气候气候 投资投资 Rumi Mahmood 伦敦 新兴的投资领域 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64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碳碳(EU ETS)基本上与其他资产不相关,可实现分散效应基本上与其他资产不相关,可实现分散效应 从 2012 年 1 月 1 日到 2022 年 9 月 30 日的数据 布伦特原油、天然气、铜和黄金采用一个月固定期限的大宗商品价格。碳(EU ETS)采用 12 个月固定期限的期货价格。资料来源:MSCI ESG Research LLC 99 为了激励企业减少碳排放,政府可能会设定一个最高排放水平的上限,并为上限下允许的每单位排放设许可证或配额。排放企业必须为其每一单位的排放申请获得并提交许可证,向政府申请/提交或在排放交易体系内与其他企业交易获得和提交。政府可以选择免费赠送或拍卖这些许可证。在 2022 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约占全球碳信用额交易总量的 90%,是世界上流动性最强、最完善的 ETS。碳信用基金提供碳信用敞口,如欧盟配额,即受监管的碳市场颁发的排污许可证。欧盟配额是指 EU ETS 中规定的可交易单位,授予持有人排放一吨二氧化碳(CO2)的权利。100 无序/延迟的过渡涉及更高的过渡风险,因为各国/地区和各部门的政策遭到延迟或各不相同,导致给定温度结果的碳价格提高。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2022 年。101“欧洲议会和理事会于 2019 年 11 月 27 日发布的关于金融服务部门可持续性相关披露的(EU)第 2019/2088 号条例”(Regulation(EU)2019/2088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7 November 2019 on sustainabilityrelated disclosures in the financial services sector)。欧盟官方期刊(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9 年 12 月 9 日。102 Schlesinger,Joel。“面向希望从不断增长的碳信用市场获利的投资者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 for investors looking to profit off the growing carbon credit market)。环球邮报,2022 年 10 月 24 日。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65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联系我们联系我们 美洲美洲 美洲 1 888 588 4567*亚特兰大 1 404 551 3212波士顿 1 617 532 0920芝加哥 1 312 675 0545蒙特雷 52 81 1253 4020纽约 1 212 804 3901旧金山 1 415 836 8800圣保罗 55 11 3706 1360多伦多 1 416 628 1007欧洲、中东和非洲欧洲、中东和非洲 开普敦 27 21 673 0100法兰克福 49 69 133 859 00日内瓦 41 22 817 9777伦敦 44 20 7618 2222米兰 39 02 5849 0415巴黎 0800 91 59 17*亚太地区亚太地区 华北 10800 852 1032*华南 10800 152 1032*香港 852 2844 9333孟买 91 22 6784 9160首尔 00798 8521 3392*新加坡 800 852 3749*悉尼 61 2 9033 9333台北 008 0112 7513*泰国 0018 0015 6207 7181*东京 81 3 5290 1555*通话免费关于关于 MSCI MSCI 是为全球投资界提供关键决策支持工具和服务的领先供应商。凭借在研究、数据和技术领域超过 50 年的专业经验,我们通过帮助客户了解和分析风险与回报的关键驱动因素,并协助客户自信地建立更有效的投资组合,从而助其作出更好的投资决策。我们创建了行业领先的研究增强型解决方案,客户可利用这些解决方案来深入了解和提高整个投资流程的透明度。关于关于 MSCI ESG Research 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 MSCI ESG Research 的产品和服务由 MSCI ESG Research LLC 提供,旨在为全球各地的公司提供环境、社会和治理相关业务实务的深入研究、评级和分析。来自 MSCI ESG Research LLC 的 ESG 评级、数据和分析。也用于构建 MSCI ESG 指数。MSCI ESG Research LLC 是根据1940 年投资顾问法注册的投资顾问,也是 MSCI Inc.的子公司。2022 MSCI Inc.保留所有权利。请参阅文末的免责声明。MSCI.COM|页码 66 研究观点 MSCI ESG Research LLC 通知和免责声明通知和免责声明 本文件及其中包含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所有文本、数据、图表、表单(统称为“信息”)是 MSCI Inc.或其子公司(统称为“MSCI”)或 MSCI 的许可人、直接或间接供应商或参与制作或编辑任何信息的任何第三方(与 MSCI 统称为“信息提供者”)的财产,且仅供参考之用。未经 MSCI 事先书面许可,不得对此类信息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反向工程、复制或转发。MSCI 和/或其信息提供者保留信息中的所有权利。此类信息不得用于创建衍生作品、验证或更正其他数据或信息。例如(但不限于),此类信息不得用于创建指数、数据库、风险模型、分析方法、软件,或用于发行、提供、保荐、管理或推广任何证券、投资组合、金融产品、采用此类信息或任何其他 MSCI 数据、信息、产品或服务、以此类信息为基础、跟踪此类信息或源自此类信息的其他投资工具。该信息的使用者承担使用或许可使用该信息的全部风险。信息提供者对此类信息(或使用此类信息得出的结果)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或声明,且在信息提供者对此类信息(或使用此类信息得出的结果)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或声明,且在适用法律允许的最大范围内,各信息提供者明确放弃与任何此类信息有关的所有暗示保证(包括但不限于关于信息原创性、准确性、及时性、非侵权性、适用法律允许的最大范围内,各信息提供者明确放弃与任何此类信息有关的所有暗示保证(包括但不限于关于信息原创性、准确性、及时性、非侵权性、完整性、适销性和特定目的适用性的任何暗示保证)。完整性、适销性和特定目的适用性的任何暗示保证)。在不限制上述任何条款的前提下及在适用法律允许的最大范围内,信息提供者在任何情况下概不就任何此类信息对任何直接、间接、特别、惩罚性、后果性损害(包括利润损失)或其他损害承担责任,即使已被告知可能发生此类损害。上述条款不得排除或限制适用法律不允许排除或限制的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如适用)因其自身、其员工、代理商或分包商的过失或故意违约而造成的死亡或人身伤害责任。包含历史信息、数据或分析的信息不应视为对未来业绩、分析、预测或预告的指标或保证。以往表现不保证未来结果。在作出投资和其他业务决策时,不应依赖此类信息,且此类信息不能取代用户、其管理层、员工、顾问和/或客户的技能、判断和经验。所有信息均不具个人色彩,并非根据任何个人、实体或团体的需求量身定制。所有信息均不构成销售任何证券、金融产品、其他投资工具或任何交易策略的要约(或购买此类产品的邀请)。指数无法直接投资。只有通过基于指数的第三方可投资工具(如有),才能投资于指数所代表的资产类别、交易策略或其他类别。MSCI 不发行、保荐、背书、推广、提供、审查基于 MSCI 指数、与此类指数挂钩或寻求指数挂钩投资回报的基金、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衍生品、其他证券、投资、金融产品或交易策略(统称为“指数挂钩投资”),也不就此类投资表达任何意见。MSCI 不保证任何指数挂钩投资都能精确跟踪指数表现或提供正投资回报。MSCI Inc.不是投资顾问或受托人,并且 MSCI 对于任何指数挂钩投资是否可取不作出任何声明。指数回报不代表可投资资产/证券的实际交易结果。MSCI 负责指数的维护和计算,但不管理实际资产。指数回报并不反映投资者购买指数标的证券或指数挂钩投资可能需要支付的任何销售费或手续费。收取此类费用将导致指数挂钩投资的表现与 MSCI 指数的表现有出入。此类信息可能包含回测数据。回测得出的表现并非实际表现,而是假设表现。回测业绩与投资策略后来达成的实际业绩之间往往存在重大差异。MSCI 股票指数的成分股是上市公司,根据相关指数的评估方法予以收录或剔除。因此,MSCI 股票指数的成分股可能包括 MSCI Inc.、MSCI 的客户或 MSCI 的供应商。MSCI 指数收录某只证券不表示 MSCI 建议买入、卖出或持有该证券,也不应被视为投资建议。MSCI Inc.各联属机构(包括 MSCI ESG Research LLC 和 Barra LLC)生成的数据和信息可用于计算特定的 MSCI 指数。更多信息请参见 上的相关指数方法论。MSCI 通过授权第三方使用指数获得报酬。MSCI Inc.的收入包括基于指数挂钩投资的资产的费用。更多详情载于 投资者关系栏目中 MSCI Inc.的公司申报材料。MSCI ESG Research LLC 是根据 1940 年投资顾问法案注册的投顾公司,是 MSCI Inc.的子公司。除 MSCI ESG Research 的任何适用产品或服务外,MSCI 或其任何产品或服务均未对任何发行人、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或交易策略提供推荐、背书、批准或以其他方式发表任何意见。MSCI 的产品或服务无意构成投资建议或作出(或避免作出)任何形式的投资决策建议,也不应以此为依据。任何 MSCI ESG Research 材料中提及或包含的发行人可能包括 MSCI Inc.、MSCI 客户或 MSCI 的供应商,其也可能从 MSCI ESG Research 购买研究或其他产品或服务。MSCI ESG Research 的材料(包括任何 MSCI ESG 指数或其他产品中使用的材料)未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或任何其他监管机构,也未获得其批准。使用或查阅 MSCI 的产品、服务或信息均需获得 MSCI 的授权。MSCI、Barra、RiskMetrics、IPD 及其他 MSCI 品牌和产品名称是 MSCI 或其子公司在美国和其他司法管辖区的商标、服务标志或注册商标。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由 MSCI 和标普全球市场财智(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开发,并且是其专有财产。“全球行业分类标准(GICS)”是 MSCI 和标普全球市场财智的服务标志。MIFID2/MIFIR 声明:MSCI ESG Research LLC 不分销金融工具、结构性存款或担任其中介机构,也不为自身利益进行交易、向他人提供执行服务或管理客户账户。MSCI ESG Research 的产品或服务均不支持、促进任何此类活动,也不具有此种意图。MSCI ESG Research 是 ESG 数据、报告和评级的独立提供商,此类数据、报告和评级基于已发布的评估方法得出,并以订阅方式提供给客户使用。我们不会按需提供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的客制化或一次性评级或建议。隐私声明:有关 MSCI 如何收集和使用个人数据的信息,请参阅 https:/上我们的隐私声明。本文件原文为英文,中文译文有删减。中文译文与英文原文之间如有任何差异,应以英文版为准。
引言春暖花开,我们再次相聚蓉城,迎来了第 108 届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作为中国食品行业的“晴雨表”,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食品及相关企业的交流、发展,打造一流的产销对接平台、营销体系构建平台、信息发布与交流平台、品牌宣传和传播平台以及投资贸易与合作平台。在过去的第 106 届全国糖酒会上,我们首次发布糖酒会全新品牌视觉形象和“全国糖酒会,会天下美味”新品牌口号,站上更加专业化、年轻化的新起点,开启更加国际化、数字化的新征程。全国糖酒会将继续携手成都,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发挥发挥促进食品和酒类行业产销对接和经贸交流的关键作用,着力打造“展产融合”的标杆性城市活动。本届大会我们也将紧紧围绕“全球”与“创新”概念,邀请部委及协会专家、全球化品牌企业、新锐品牌企业、研发及投资机构共同探讨“中国消费市场新势能”、“全球品牌创新力量引领行业新增长”、“新锐品牌企业的快速晋级之路”等行业热门话题,解读食品消费权威数据及趋势,讨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全球化品牌的创新举措及国内新创品牌的成长方向。与此同时,我们也推动举办第 108 届全国糖酒会创新产品优选活动,组织了来自行业协会、学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咨询机构、投资机构、专业买家及知名企业的行业领袖组成评审团,对报名产品按照外观、口感、风味、发展潜力、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入围产品及最终获奖产品的评选,进一步助力食品创新产品突围,引领行业趋势方向。从 2021 年开始,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组委会持续联合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天猫食品生鲜事业部共同编制发布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全方位提升对于食品产业、食品营销、食品产品等领域创新的关注度。2022 年11 月,在全国疫情防控态势仍未明朗之下,第 106 届全国糖酒会逆风启航,在 2022 年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 我们就提到“坚守初心,于变局之中开新局。”无论是生产端、营销端还是消费端,“创新”都在成为核心关键词。当下,我们看到行业同仁展示出的韧性以及信心,2023 年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 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向生产端的技术集群、营销端的品牌运作、消费端的需求满足三个方向深度挖潜,三位一体,洞察新一年食品行业的新格局和新变化。伴随着食品行业持续向高质量发展,营销模式变革的力量和消费信心提振的愿景,第 108 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将成为行业新时代的新起点,助力企业成长,携手再创辉煌。让我们共同期待“创新”与“活力”的新一年。2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寄语:科技引领、产业融合,食品行业信心重塑2023 年,我们和行业同仁们一同走到了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 的第三年。在发布 2022 年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 时,党的二十大刚刚胜利召开,全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发展不确定性问题凸显,整个食品行业呈现出一种面对不确定的“迷茫”。中央经济报告里也明确指出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可以说,三年疫情,原有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都在向我们每一个食品人发出挑战。但是,正如二十大报告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我们每一个食品人团结起来,重塑信心,共克时艰。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作为中粮集团的核心研发平台,我们深刻意识到我们肩上所担负着的责任与使命。连续三年推动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 的发布,我们希望让“安全、美味、健康、方便、价优、绿色、文化”成为我们行业发展的核心关键词。关注科技引领,深化产业融合,只有全行业携起手来才能担当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本着开放、合作、互信、共赢的理念,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也将持续落实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健康中国战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郝小明 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院长中国食品行业大背景4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奋进新征程,二十大引领行业新发展2022 年 10 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报告当中明确提出了“树立大食物观”,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世情国情粮情新变化、把握未来食物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 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就已经提出“积极发展多样性农业”,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既向耕地要粮食,又向整个国土空间要食物,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2023 年 2 月,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首先提到的就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其中“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成为了两大关键方法。“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加大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健全追溯管理制度”这意味着要从食品产业链条当中谋发展,从农产品原料当中谋突破。针对统筹调控方面,“加强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储备和购销领域监管。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健全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提倡健康饮食。”这也意味着整条产业链的稳定不仅仅来源于上游的强监管,也同样来源于下游市场需求的健康转型。食品产业作为链接农业和餐饮服务业的关键产业,在产业链条中扮演的角色也举足轻重。5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2023 年 3 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表达了对“大食物观”的认识和建议,相关建议也紧密围绕着行业的供给体系展开,涉及生产端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食品分级分类管理”,营销端的“食品谣言整治”、“食品科普黑白名单”,需求端的“国民营养强化”、“保健食品分级分类”等方方面面。总体而言,代表和委员们深度聚焦产业上下游的链接问题,只有不断推动上游生产企业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同时不断提升下游市场消费市场的认识,才能带领行业实现良性循环。也只有具备了稳定规范的良好市场环境,我们所强调的“大食物观”才能真正实现落地。面对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国家和地方创新体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紧紧依靠创新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有效应对外部打压遏制。”食品行业想要真正破局亦应如此,只有不断推动产业的升级改造,加强全面的质量管理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保证中国食品行业实现真正的突破。我们也可以预见,在 2023 年这一起承转合的关键一年,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市场规范当中来,拉动供给侧实现真正的变革。宏观新挑战,行业信心期待重塑2022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会议同时强调“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23 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消费日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从我国 CPI 情况来看,2022 年有效需求仍显不足,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面临较严重的需求收缩。但食品需求相对走强,最近 1 年间,食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升且表现基本优于总体市场,成为市场总体复苏信号。6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总需求不足依然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零售及相关行业占 GDP 总量近五成,而 2022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 6 个月处于负增长,全年较 2021 年下降 0.2%,而 2021 年较 2020 年同比增速达到了12.5%。与 2021 年情况相比,2022 年社零总额没有持续提振,反映支撑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仍然乏力。从需求侧看,消费者信心和预期不足,“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虽然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起到了一定短期作用,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根本措施仍在于有效改善收入情况;从供给侧看,企业经营情况不景气和消费场景受疫情影响抑制消费可能性是主要原因。与疫情前 2019 年相比,2022 年食品、饮料行业社零总额已实现长足增长,增幅约为 30%,平均每年增幅在 9%以上,超过 GDP 增幅,而餐饮行业的社零总额仅回升至 2019 年的约九成水平。344%9%3%4%5%4%2%7%-4%-11%-7%3%3%5%3%-1%-6%-2%-20%0 %1-23456789101112202120220.2.2?2021344%9%3%4%5%4%2%7%-4%-11%-7%3%3%5%3%-1%-6%-2%-20%0 %1-23456789101112202120220.2.2?202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 0.2.2 2021 年以来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涨幅0.2.1?20221CPI-4%-2%0%2%4%6%8-0122-0222-0322-0422-0522-0622-0722-0822-0922-1022-1122-1223-0123-02CPI-CPI-CPI-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图 0.2.1 2022 年 1 月以来 CPI 当月同比涨幅7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从居民消费结构来看,食品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比呈现上升,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自 2020 年返回 30%大关,食品消费占农村居民总支出比例达到 33%,出现了消费“降级”现象。从 2022 年数据来看,恩格尔系数仍然保持高位。6%-13%-20%-17%1%1%-3%-2%-6%-11%-1473426()HPBES69%6347%-40%-20%0 %1-234567891011120.2.3?2022310)(0010)()032100333&(024 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0.2.4?20228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从 2022 年的 PPI 来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 PPI 增幅显著高于市场总体,前者增速显著走高,后者表现稍弱但仍高于平均,食品制造端压力进一步凸显。自 2022 年 5 月起,两者增长态势出现扭转,食品制造业利润收窄,向上游转移。2022 年食品工业企业规模营收 9.8 万亿,是全国第三大工业行业,落后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所有工业企业的 8.1%。工业企业整体营收增长 5.9%,整体利润总额下降 4.0%,而食品工业企业营收同比增长 7.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10.2%,表现优于行业平均。在这样的挑战之下,2023 年 政府工作报告 中明确指出“各方面工作今后还需不懈努力,重点工作包括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等。”而在疫情发生前,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面对需求不足甚至出现收缩,政府在过去几年中持续推动消费尽快恢复。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由 2022 年的 2%拟按 3%安排,赤字率目标由 2022 年的 2.8%左右提高至 3%。这样的目标设置体现了强化市场消费预期的决心。1 月 CPI 同比涨幅 2.1%,较 12 月回升 0.3 个百分点;核心 CPI 同比上涨 1%,较 11 月上行 0.3 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 6.2%,非食品价格上涨 1.2%。财政政策上,两会工作报告延续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提法,2023 年的 3%预算赤字率大致符合市场预期,亦属历史较高水平。新冠疫情暴发的 2020 年,赤字率首次突破 3%,按 3.6%以上安排;2021 年、2022年财政政策持续退坡,预算赤字率分别降至 3.2%左右、2.8%左右。-2%0%2%4%6%8-0122-0222-0322-0422-0522-0622-0722-0822-0922-1022-1122-1223-0123-02PPI-PPI-PPI-0.2.5?20221PPI9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在一连串经济数据的背后,充分反映了政府对于提振消费信心的决心。同时食品行业作为消费提振的关键领域,2023 年也将成为行业直面挑战的关键一年。代际效应加剧,新消费主体酝酿新需求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关键要素。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2022 年末全国人口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末,全国总计 14.12 亿人,比上年减少 85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956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6.77;死亡人口 1041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也是我国 61年来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从年龄构成看,我国 16-59 岁的劳动年龄人口 8.76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 62.0%;60 岁及以上人口 2.80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 19.8%,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 2.10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 14.9%。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 9.21 亿人,比上年末增加 646 万人;乡村常住人口 4.91 亿人,减少 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 65.22%。95-9990-9485-8980-8475-7970-7465-6960-6455-5950-5445-4940-4435-3930-3425-2920-2415-1910-145-90-43.4?3.2?3.5?4.8?6.3?5.0?4.8?5.8?6.1?5.2?3.8?4.0?2.9?2.0?1.7?1.3?0.7?0.3?0.1?0.0?4.13.84.05.26.45.15.06.06.45.44.04.13.02.11.61.10.60.20.10.03.7?4.2?4.0?3.4?3.5?4.4?6.0?4.8?4.5?5.6?6.0?5.1?3.7?3.8?2.5?1.6?1.1?0.6?0.2?0.1?4.14.84.63.94.04.86.45.14.85.86.15.13.73.62.41.50.90.40.10.02.4?2.5?3.8?4.2?3.9?3.6?3.8?4.6?5.8?5.0?4.5?5.6?5.7?4.6?3.4?3.1?1.8?0.8?0.3?0.1?2.62.84.34.84.64.24.45.26.35.34.65.65.64.33.02.51.30.50.20.0201020202030E0.3.1?10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两个需要关注的挑战,一个是 2022 年我国人口总量略有下降,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育龄妇女持续减少。2022 年,我国 15-49 岁育龄妇女人数比 2021 年减少 400 多万人,其中 21-35 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近 500 万人。同时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受生育观念变化、婚育推迟等多方面因素影响,2022 年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继续下降。另一点就是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有一定减少,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与2021 年相比,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 666 万人,下降 0.4%;60 岁及以上人口增加 1268 万人,上升 0.9%;65 岁及以上人口增加 922 万人,上升 0.7%。按联合国标准,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与此同时,我国整体居民受教育程度持续提升,2022 年,我国 16-59 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93 年,比 2021 年提高 0.11 年,比 2020 年提高 0.18 年。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将有力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另外,受城镇区域扩张、城镇人口自然增长和乡村人口流入城镇等因素影响,城镇人口继续增加。麦肯锡中国的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镇中等收入和中高收入家庭仍在快速成长,根据其披露的数据,20192021 年,年收入超过 16 万元人民币(2.18 万美元)的中国城镇家庭数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18%,从 9,900 万增至 1.38 亿。到 2025 年,还将有 7,100 万家庭进入这一较高收入区间,彰显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637363192144114201520212025E1634?(12%)138?(39%)209?(54%)0.3.2?11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数据显示,当期消费者的信心指数为 132.93,消费者信心位于低点。2022 年社零总额同比下降 0.2%,扣除汽车的社零总额下降了0.4%,内需问题是消费者信心承压的主要因素。从这一系列的人口和收入数据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洞见行业中的机遇与挑战。面对不可逆的老龄化问题,应对的关键之道仍然在于人群收入提升之后的消费提振。2023 年,伴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以及相关消费信心的复苏,我们也相信这样的新消费主体结构一定可以爆发更强大的活力。1211221281281381371331321351331361381361361361341311331391381391441441431351361401411411451421431401401371371501481521561531501501501491531521561531541511521491502018/012018/032018/052018/072018/092018/112019/012019/032019/052019/072019/092019/112020/012020/032020/052020/072020/092020/112021/012021/032021/052021/072021/092021/112022/012022/032022/052022/072022/092022/110.3.3?12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技术突破挑战,发展源动力纵深新变化2022 年,食品领域科技经费投入有所放缓,食品制造业 2021 年经费投入强度较 2019 年分别下降 1,酒与饮料制造业下降 3,农副食品加工业的投入强度仍在快速上升。2022 年全国企业 R&D 投入增加至 3 万亿水平,较 2021 年大幅上升10.4%,投入强度水平从 2.4%增至 2.5%。从我国过去 10 年的研发投入情况来看,食品制造业的研发强度接近翻倍,农副食品加工业的研发强度增至 3 倍,有相当一部分研发投入尚未完成成果应用转化进入收益期。伴随“大食物观”技术需求的深入,中国食品企业面临的技术挑战突破进一步提升,产学研整合亟待进一步加强。两会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在过去五年增长了1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 2.1%提高到 2.5%以上,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 6%。然而,对比发达国家每年 12%-18%的比例,这一差距仍然非常明显。创新的深入度不足是中国食品行业面临的显著问题,行业内的研发经费投入更多聚焦在了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整体链条关系可以总结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开发成果转化落地。大部分国内的食品企业目前的研发内容均处在实验开发阶段,直接跳过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距成果转化落地和盈利阶段甚远,研发投入较大,研发风险较高,这也诚然是处于生存0.00%0.40%0.80%1.20%1.60 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0.4.1?R&D13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挑战的食品企业面临的主要阻碍。在欧盟委员会最新发布的 2022 欧洲工业研发投入记分榜中,中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量和上榜数量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从盈利水平来看,822 家美国上榜企业总营收约 39 万亿人民币,利润 6.4 万亿人民币,678 家中国上榜企业总营收 38 万亿人民币,利润 2.8 万亿人民币,科技创新对盈利能力的推动作用还有待发挥。此外,中国企业研发投入较多的领域集中在工厂和产品应用端,而对于更偏基础研究的健康产业端则投入明显不足。破解核心技术仍然是食品行业面临的关键挑战。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在“十四五”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中国食品领域的科技创新应当始终围绕的是“安全是底线、美味是前提、健康是追求、成本是关键、绿色是未来、文化是灵魂。”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食品贸易国,食品进口位居世界第一。但是,站在产业链布局的角度来看,技术投入仍然扎堆在生产和应用创新。食品行业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成果来推动。而目前真正能够推动产业链变革的核心技术力量投入不足。这也成为了制约中国食品行业突破的关键问题。2023 年,伴随国家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程度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食品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0.4.2?务务10(22.7%)15(34.19%)5(11.4%)014(31.8%)44(1.8%)34(18.9%6)37(20.6%)54(30%)28(15.6%)27(15%)180(7.2%)16(13.9%)21(18.3%)33(28.7%)28(24.3%)17(14.89%)115(4.6%)9(13.8%)4(6.2%)35(53.89%)10(15.4%)7(10.8%)65(2.69%)26(32.5%)10(12.5%)20(25%)10(12.5%)14(17.59%)80(3.2%)22(36.1%)9(14.8%)12(19.7%)018(29.5%)61(2.4%6)68(12%)309(54.5%)92(16.2%)31(5.5%)67(11.8%)567(22.7%)42(9.2%)112(24.69%)153(33.6%)45(9.9%)104(22.8%)456(18.2%)30(8.2%)203(55.6%)83(22.7%)6(1.69%)43(11.89%)365(14.6%)57(21.9%)35(13.5%)99(38.1%)36(13.8%)33(12.7%)260(10.4%)47(15.3%)67(21.8%)92(30%)39(12.7%)62(20.2%)307(12.3%)361?(14.49%)822?(32.9%)678?(27.1%)233?(9.3%)406?(16.2%)2500表 0.4.1 产业细分领域科技投入TOP上榜企业数量及国家分布中国食品行业的生产者 技术下探与集群效应15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2022 年,蛋白替代、代糖两个技术领域加快落地应用,引领食品技术持续发展。在蛋白领域,曾被视为“噱头”“炒作”的替代蛋白技术迈出关键一步,实验性降温,应用性增强。虽然全球对替代蛋白的投融资放缓,从 2021 年创纪录的 51亿美元下降至 29 亿美元,缩减了43%,但技术突破使替代蛋白推广到更广阔的商业化应用阶段。替代蛋白作为“未来食品”的典型代表,其成本和风味口感等问题一直以来颇受争议,影响产业化落地。在 2022 年,成本和风味都较为接近牛奶的植物奶在美国渗透率接近40%,而植物肉的渗透率仍低于 5%。缺乏价格优势是阻碍替代蛋白扩大市场规模的关键因素,替代蛋白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向降本增效聚焦。1.新兴技术逐渐成熟,突破应用屏障,吸引产业巨头入场一、技术由“虚”向“实”,积极寻求深化和积累突破010203040506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植物基细胞培养精密发酵1.1.1?TPW16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一些企业寻求更低廉的替代蛋白来源,如以色列动物蛋白技术商 FreezeM 以黑水虻制造替代蛋白,预估成本降低 30%,已获得欧洲创新委员会 630 万欧元的融资。另一些企业则尝试提高植物蛋白的生产效率,如 Benson Hill 开发“超高蛋白大豆”,蛋白质含量比典型普通大豆高 20%,缩短了蛋白质的加工步骤。随着技术逐渐成熟,产业应用介入,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摊薄研发成本,降低管理成本、生产成本、渠道和销售成本,从而以成本杠杆撬动市场变革。?3DecaturBenson HillEat JustNew CultureADM5.520232025450Cubiq FoodsGo!DropVertis1.1.2?113%4 43 3%4 40 0%2 28 8%1 18 8%1 12 2%1 11 1%7 7%0 00%0.001.002.003.004.005.006.007.00/Good?Food?Institute表 1.1.1 部分行业龙头推动替代蛋白技术应用17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在代糖领域,赤藓糖醇的爆红刺激了其他代糖的发展,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阿洛酮糖等新型代糖涌现并加快产业化落地。在 2022 年,由于产能大幅增加,供需关系逆转,赤藓糖醇售价从 4 万元/吨下降到不足 1 万元/吨。值得注意的是,赤藓糖醇从 2007 年首次获批到 2018 年大规模应用于饮料,在 2020 年产能也只有不足 10 万吨,从准入到规模应用大约耗费 10 年。而阿洛酮糖目前尚未取得食药监局许可,投产和在建的产能已达 8 万吨。代糖的代际生命周期或正在缩短。生产成本过高仍是阿洛酮糖在产业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保龄宝公告显示,阿洛酮糖出口价格约为 3 万元/吨,单位甜度成本显著高于蔗糖、三氯蔗糖和甜菊糖苷,与赤藓糖醇接近。而其理论生产成本还有大量压缩空间,未来有望达到果糖水平,从而相比其他代糖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替代蛋白、代糖等新兴技术从概念走向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工厂,显示食品行业具有坚实的科技创新基础。?70001.943420001.52200015001000550002.422149.9500表 1.1.2 部分国内企业布局阿洛酮糖2.成熟产业进入技术“中国化”深水区,“中式”食品仍需基础研究支撑引领未来食品工业发展的不只是高新技术,而是需要一系列科技创新的突破驱动,工信部数据显示,在不少产值规模较大,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食品工业领域,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相比先进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并且突出表现为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新产品开发、原配料应用的相关技术工艺较为成熟,但在基础理论研究、机理研究、仪器设备研发、绿色智能制造等方面短板明显。随着我国食品工业迈向精益化、数字化、纵深化的高质量发展,暴露出行业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不足也愈多。19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告告告告告告告告告20211.2.1?表 1.2.1 各个食品领域的科技创新情况20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对于伴随着“国潮风”与文化自信而蓬勃发展的一系列“中式食品”赛道,诸如白酒(中式酿酒)、中式烘焙、中式茶饮、中式滋补等等,因底层技术的缺位而导致产品创新有名无实,产业增长缺乏后劲。这些矛盾在中式烘焙产品、中式蒸煮产品等传统领域更为典型。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缺位,导致生产环节的很多问题难以得到阐释和解决。在中式烘焙品类,大部分糕点实际使用了西式糕点的原料和配方,而酥皮、浆皮等传统中式工艺的糕点仍然面临品质瓶颈。在中式蒸煮品类,超过 90%的包子铺仍以现制包点为主,预制包的品质难以与之竞争。基础研究不足,对糕点、包子面团的微观变化等一系列机理问题不明确,就难以控制包点品质,也无法推动产业向工业化转型。而在部分赛道,企业已经开始加大对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的投入。2022 年,白酒企业研发投入增幅明显,五粮液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超1.6亿元,接近2021年全年总额;泸州老窖在前三季度研发费用1.4亿元,同比近乎翻倍,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 2.35%,茅台的研发费用也同比增长了 173%。1.2.2?202273410017398726162114074225196313455201433601621洋河五粮液泸州茅台舍得金徽酒古井迎驾汾酒水井坊今世缘口子窖1.831.621.381.150.50.420.420.420.40.250.20.19?!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与江南大学等学术机构在基因组学、代谢组学、陈酿机制、风味物质等领域合作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发表一系列重磅论文。头部酒企不约而同地在“科学酿造”上发力,科研与技术创新对于白酒酿造的指导意义越来越被看重,而持续更新的科研成果也将为白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中国食品产业向科学化、现代化迈进,必然要求其底层技术向纵深发展,不能止步于对西方理论、技术、工艺、设备、原料的再加工、再利用,而是需要形成中国化、自主化、体系化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中国化”的食品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产业革命离不开技术革命的推动,而技术革命又以科学革命为基础。当科学、技术到产业的通路阻断,缺乏深层的机理、工艺、设备和原料创新,供给侧优化就需要以大量的应用创新代偿。近年来,茶饮、咖啡、糕点等“泛享受型食品”的风味创新就面临这一挑战。从应用端来看,各品牌每年研发创制了大量新品。在 2022 年,瑞幸咖啡推出了近 140 款新品,乐乐茶、CoCo 都可也推出了近 100 款新品,相当于平均每周推出 2 款新品。3.从技术到应用的通路挑战加剧,供给侧改良片面乏力1.3.1?17#i50C1 &48f%00 0000100150CoCo120202021202222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应用端开展的风味创新多为配方开发,通过混合、萃取、调整配比、引入和替换原配料等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产品风味,如许多啤酒品牌也开发了茶酒产品,或者将苹果、热带水果、柑橘类水果和浆果等各种口味融入啤酒和苹果酒中,给消费者提供了风味口感丰富多彩的各式产品。但另一方面,配方开发往往需要“穷举”并投放至市场“试错”,而从科技角度创制和调整风味,如针对感知与风味机理、味型设计、风味强化、风味稳定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进展仍然缓慢。虽然当前应用端每年都创制出大量新配方,为产品差异化提供了现实解,并且表现出旺盛的创新活力,但在前端感知科学技术滞后的情况下,风味口感的合理搭配、消费者的口味偏好等问题难以得到系统解释。品牌在快速上新的同时,旧的产品也被加速淘汰,并在品牌之间形成“上新竞赛”。这是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一种生存策略,而对整个行业来说,这种策略选择也会快速推高成本,降低创新效率。从 2022 年茶饮新品情况来看,配方创新的“天花板”悄然浮现,相当多的新品主打品牌联名、区域限定、经典回归等概念,配方创新的灵感或正在趋于枯竭。产业在本质上受技术进步推动,而技术进步应该是从前端到后端协同发力的全链条科技创新。无论是美味、营养、绿色、方便还是安全,打通从技术到产业的链条,才能提供符合消费者的认知和饮食习惯、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和服务。图 1.3.2 咖啡风味轮示意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23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4.产业链条的延展加速,一二三产交互融合面对当下市场需求收缩与技术支持不足的双重压力,食品企业加快了模式创新和产业协作步伐,跨产业、跨环节、跨业态、跨区域的产业链延伸成为有力武器。产业链的延伸首先表现为食品与餐饮的交互融合。一方面是预制食品更加广泛地介入餐饮服务,用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的食材成品或半成品替代餐饮服务原有的农产品原料和粗加工过程;另一方面则是餐饮零售化,餐饮企业发挥品牌和渠道优势,以包装食品、套餐外卖、家用预制菜、食材超市等零售形式打破时空界限,拓展销售场景。在预制食品领域,速冻食材及供应链企业呈现蓬勃发展,逐渐形成新的产业环节。安井、三全、千味央厨、蜀海、锅圈食汇、望家欢等细分行业龙头的预制食品业务迅猛增长。中国饭店协会调研显示,国内超过74%的连锁品牌有自建的中央厨房。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研显示,头部中餐快餐公司的预制食品占比接近 100%,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 2,100 亿元。投融资数据则显示,2022 年获得融资的预制菜相关企业增长到 31 家,较 2021 年增长近 30%。二、集群扩张打破市场的结构性束缚,以模式创新和 产业协作提供增幅,打造产业成长动力1.4.1?1.4.2?2 20 02 21 12 20 02 22 2243231311 11 18 85 51 12 21 15 51 15 55 58 8图 1.4.1 获融资的预制菜企业数量图 1.4.2 预制菜融资金额结构对比数据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数据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而在餐饮零售化方面,餐饮企业则通过商业模式的重构,打破“餐食”屏障,竞争食品市场份额。但目前切实推进了零售化战略的企业仍以大型餐饮集团为主。如肯德基推出“自在厨房”,提供牛排、意面、水饺、炒饭、酸辣粉以及餐厅同款预制小食等零售产品,必胜客的新零售产品则涵盖了牛排、海鲈鱼、意面等经典产品。百胜中国 2022 年预包装食品销售额逆势增长 50%,达到近 9 亿元人民币,占总营收的近十分之一。海底捞则在去年成立“社区营运事业部”,开设微信小程序“捞点好货”,售卖快餐、奶茶等零售产品,提供社区到家餐饮服务,单月营收超过 2 亿元。在短期来看,这或许是产业面对疫情变局的折中之策,而在长期来看,这也是一条“无界餐饮”的战略转型之路。84,00024,00036,0002 24 4,0 00 00 010,0006,0004,8002 20 0,8 80 00 03 3,2 20 00 084,000-24,000-43,200 20%1 16 6,8 80 00 030%5,00050%4,50025%3,60025%1 13 3,1 10 00 037%3 3,7 70 00 0 16Q1.4.3?25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和“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是推进乡村产业的重点任务。近年来一大批“三品一标”“乡村特色产业”等示范案例反复证明,打通一二三产业界限,发展新兴业态,可以有效解决农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市场发育滞后、发展资金缺乏等问题,塑造农业新增长点。例如,广东徐闻出产的菠萝经加工成为鲜切果,再通过冷链运输,通过电商等渠道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徐闻菠萝的年产值由此从 2018 年的 10 亿元提升至 2022 年的 25 亿元。山西大同出产的黄花经过产业化改造,形成菜品、饮品、食品、功能产品、化妆品等五大系列 100 余种产品,全产业链产值已达 18.4 亿元。图 1.4.4 各类餐饮零售化产品图 1.4.5 鲜切菠萝与黄花酱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26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产业融合往往也伴随技术进步。如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在技术帮扶西藏青稞产业的过程中,协同当地企业研发青稞杂粮制品,通过工艺优化和营养评价,成功解决了100%青稞饼干难以成型、青稞杂粮饭难以同煮同熟、青稞中-氨基丁酸等营养成分难以富集等技术难题,开发青稞饼干、青稞谷物棒、青稞代餐粉、青稞苗粉等 13 款产品,促进西藏青稞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产业升级,正在成为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标准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经常发挥先行引领作用。如近年来预制菜火爆,去年 6 月中国烹饪协会即发布 预制菜 团标,广东、山东、江苏等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标准。从产业培育的角度,标准化可以强化产业资源统筹,带动产业融合和集群化发展,从而提升全产业链的竞争力。如广西柳州螺蛳粉在 2022 年基本建成全产业链标准体系。该体系包含基础通用与安全、原材料种养、生产与经营等 6 个子系 564 项标准,其中现行适用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 480 项,新制修订地标、团标 84 项。在标准化工作助力下,2022 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已达 600.7 亿元,预计 2025 年可达 889.9 亿元。5.产业标准化引领产业升级新突破图 1.4.6 青稞深加工产品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27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意识到,一整套明确的、标准化的、可操作的管理工具,可以有效降低运营风险,极大提升运行效率,并且帮助企业内部各部门统一话语体系、降低沟通成本、促进横向对标、激励迭代进步。在智能家电领域的一项调查结果可以作为参照。2022 年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智能家电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标准化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正在积极推进标准化工作,其中,94.1%的企业认为标准化对企业高质量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团体标准逐渐成为企业标准化工作的“主战场”。团体标准相比国家标准,机制灵活,容易发挥标准引领作用。2022 年食品领域发布 2084 项团体标准,较 2021 年增加了464 项。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领域发布团标395 项,较 2021 年增幅超过 50%,食品制造业领域发布团标 315 项,较 2021 年增幅 20%。?DBS?45-050-2021-?1.5.1?1.5.2?596?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利用团体标准机制灵活的优势,立足产业对感知分析技术标准化的新需求,同时响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作为秘书处单位筹建了CSTM 感知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作为国内首家感知分析技术标准委员会,标委会将充分发挥中粮集团产业链链长优势,积极探索感知分析标准化创新引领的实现路径,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专业标准化组织,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真正凝聚起感知领域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力量,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域标准化体系,促进标准与科技创新的高度融合,以标准化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引导企业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1.5.3?26126314739531521101002003004005002021202229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6.供需互信潜藏风险,产业链透明化诉求日益凸显在“双碳”背景下,证监会 2022 年再次修订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鼓励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减碳措施和成果。截至 2022 年 8 月,已有 303 家 A 股企业公布 2021 年度碳排放数据,其中金融行业、电信行业披露率最高。图 1.5.4 CSTM 感知分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30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食品行业相关的日常消费和工业领域,累计有 84 家企业披露 ESG 信息,披露率约为 6%。去年 2 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发布 福肴公司植物蛋白牛肉饼和动物牛肉饼的碳排放评估报告,成为国内首份食品深加工领域的碳排放评估报告。该报告对植物蛋白牛肉饼“从摇篮到坟墓”全产业链的碳排放(包括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生命周期评估,结果表明,该植物蛋白牛肉饼全产业链碳排放值约为动物牛肉饼排放值的 10%。当前国内食品领域碳排放评估报告较少,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目前没有建立起相对应的、比较完善的数据库,缺少标准化数据的积累,也缺少成体系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是因为食品产品的供应链太长,很难完整获取从种植到消费者消费过程中的一手数据。这也反映了食品行业一个典型问题,食品原料、制造、储存、运输、供应过程中的不透明导致“未知焦虑”频发,并且多次触发信任危机。回顾去年食品领域引发广泛舆情的几大事件,包括“海克斯科技”风波、酱油添加剂事件、“火烧雪糕”事件,几乎每一次出现涉及食品安全的舆情,都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消费者认知视角下的食品安全存在系统性1.6.1?2021398%9%8%7%6%6%5%5%4%0 0P040608010031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风险。信息壁垒与认知落差放大了恐慌和不满情绪。尤其是由于现代食品产业的原料和技术复杂,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程度提升,消费者对食品供应链增加透明度和控制力的诉求越发迫切。食品行业上下游链路长,经营环节繁多,长期被信息不透明、信息孤岛、信息不及时等问题困扰。食品企业要赢得并保持消费者的信任,使产品和服务充分符合消费者的认知规律和价值观,就需要通过各种方法使供应链变得更加透明,并且利用区块链、AIoT等技术,最大程度上保障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以及信息沟通。一些做法已经初见成效:2022 年,康师傅方便面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为契机,揭秘食品安全和生产细节,让超级工厂变身“透明”工厂。汤臣倍健透明工厂凭借“营养 科技 旅游”创新融合的工业旅游新特色,成为广东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透明与信任的桥梁正在逐渐建成。32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中国食品行业的营销者品牌强化与营销复苏33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一、品牌深入消费,“人格营销”塑造品牌价值1.品牌借力反差营销,放下身段拉进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打造高品牌知名度与识别度是品牌拥有高客户群的基础。传统品牌通过在主流权威媒体上投放广告等形式,在消费者心中建立实力雄厚、可信赖的形象。随着 90 后、00 后成长为主力消费人群,不少品牌一改往日“严肃”形象,放下身段,通过自嘲、打造反差形象等方式,主动靠近消费者。纵观 2022 年、2023 年食品界火出圈的热点营销事件,围绕“老板”开展的反差营销,如老板自己下水打造反差人设、工作人员“恶搞”老板等,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较高讨论声量。2023 年 2 月底好利来二公子罗成开着豪车在成都街头摆摊卖蛋糕火了,此前其曾凭借“社恐老板人设”在抖音走红,截至 2023 年 4 月 3 日在抖音平台粉丝达 266.1 万;旺旺集团首席营运官蔡旺家先生则以“搞笑男”的形象出现在微博上,“每天早起喊旺旺”,以个人账号“Matt 旺家”与网友们互动出圈,微博粉丝近 188 万,还在微博上给旺旺官方账号引流,有网友称旺旺二公子贡献了其今年的全部笑点图 2.1.1 旺旺集团二公子个人微博号 Matt 旺家出圈图片来源:微博,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34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职场打工人渴望与老板平等互动、关系良好,但老板的权威感拉开了与大家的距离。好利来罗成的社恐老板形象和旺旺集团蔡旺家搞笑男、段子手的人设非常接地气,与“高冷精英形象”间形成强烈反差,叠加账号高度活跃,火热出圈。“老板”作为品牌形象天然代言人,在自己出圈的同时,也拉近了品牌与消费者间的距离。2022 年食品圈工作人员“恶搞”老板的营销也受到火爆关注。2022 年 3 月份,网络兴起“给怨种朋友报名男生女生向前冲”热潮,老乡鸡、盼盼等企业参与到玩梗中来,官方社交账号给董事长报名闯关以赢双开门冰箱,调侃自家董事长,与在工作中规矩的上下级关系形成反差,安排和调侃董事长的营销动作,击中了网友们的“爽点”,同时也拉近了网友们和董事长之间的距离。盼盼还将目光投向相亲节目、音乐节目、智力竞赛等多种节目,力推董事长出道。图 2.1.2 盼盼紧跟老乡鸡而上给董事长报名,并撺掇其他品牌报名图片来源:微博,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 35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2.我来听你说从 BGC 到 UGC,和消费者一起玩起来品牌与消费者的沟通,正在从基于曝光逻辑的单向模式,转向与用户沟通互动的双向模式。在传统基于曝光逻辑的品牌传播中,BGC(品牌方生产内容)是核心的传播载体;而基于双向沟通互动的品牌传播逻辑中,UGC(用户生产内容)与 BGC(品牌方生产内容)共同构成了传播载体。当品牌能放下身段走近消费者,倾听并重视消费者的心声时,消费者才会更加乐于回应品牌、与品牌互动。品牌在回应、引导消费者发声创作的过程中,品牌的传播主体也由品牌自身拓展到了每一个和品牌玩起来的消费者。被称为破圈营销头牌的肯德基疯四文学营销(下简称“疯四”),是由用户参与创作的典型营销之作。“疯四”原本是肯德基推出的低价会员日活动,肯德基在捕捉到消费者的创作后,鼓励消费者加入创造,举办“疯四文学盛典”推动创作达到高潮。随着“疯四”传播进一步出圈,创作热度不再限于肯德基。2022 年一些剧集在周四开播或更新时,也会开启相关微博话题,如#沉香重华疯狂星期四#、#星河长明疯狂星期四文学#等。至此,“疯四”已由肯德基话题逐渐成为大众流行话语的一部分。短期看,“v 我 50”、“请我吃肯德基”等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带动了销售;长远看,“疯四”大大提升了品牌存在感和影响力。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 2.2.1 消费者参与肯德基“疯四”创作,打造年轻人的节日36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另外一种互动操作,就是用户共创,实现消费者与品牌双向奔赴。由 BGC 到 UGC,不只存在于品牌和消费者的沟通互动中,也体现在研发设计中。尤其在品牌直接面对消费者的 DTC 商业模式中,品牌不仅可以更直接地捕捉消费者需求,也更容易将有体验感更深、参与感更强的用户转化为品牌传播者。新锐消费品牌一念草木中发起了“15 天喝遍 15 款功夫茶包”活动,一方面引导消费者学会冲泡、品鉴茶,另一方面邀请用户每天对茶的口味进行评分。品牌结合打分结果对茶叶组合进行调整,留下最受用户欢迎的产品并补充进新品。活动参与消费者达近 3 万人次,远超传统消费品公司用户研究样本。模式创新成功背后的基石,正是品牌与消费者的新型“平视”关系,正如一念草木中创始人&CEO 夏正所强调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是带 3 万人一起喝了茶,而是交了 3 万个朋友。”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 2.2.2 创作新高度传播破圈,“疯四”文学成为热点话题,观剧也可“疯四图 2.2.3 一念草木中 15 种口味功夫茶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37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3.以你的方式靠近你城市破圈,优化经商环境,拉动消费不仅品牌和消费者沟通交流的模式在改变,城市和消费者沟通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早期中国城市营销样板成都,到前几年重庆、厦门、杭州等众多城市成为“网红城市”,再到近年来长沙城市营销在社交平台出圈,地方政府城市营销意识逐步觉醒。城市营销的概念由来已早。2000年,成都凭 新周刊 创造的“第四城”概念,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城市营销的经典案例”。成都美食随着成都印象被更广地认知,成都被称为餐饮人的“朝圣地”,火锅底料、兔头、花生酥、牛肉等美食成为伴手礼,成都味道被开发成包装调味料食品进入各地百姓餐桌。图片来源:成都印象 宣传片,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注:左图:新周刊 制造的第四城概念中国城市营销的经典案例”;中、右图:成都印象 城市形象宣传片中介绍油辣的成都火锅、麻香的川菜图 2.3.1 成都通过纸媒、宣传片等,成为早期城市营销样本近年来爆火的长沙,则精准捕捉当代年轻人社交需求,通过打造打卡场景、现代化路牌、打造热点话题等方式带动全民参与传播。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图 2.3.2 长沙美食打卡点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39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如果说在食物发展与城市营销的关系在成都、长沙的发展中相得益彰,近期火爆的淄博,则可以说是美食带火了一座城。凭着“烤炉 小饼 蘸料”的烧烤灵魂“三件套”,山东淄博烧烤在网上火出圈,淄博烧烤在网络裂变式传播,引发全国消费者组团打卡。淄博市政府也迅速响应网络热点,从衣食住行到产业发展,推出系列举措,助推淄博烧烤热更上高度。政府发放 25 万元烧烤消费券,开设 21 条烧烤专线公交、开通烧烤高铁专列,开放 38 处青年驿站推出半价优惠政策;拟于“五一”前后举办淄博烧烤节,拟定 3 月-11 月为淄博烧烤季;筹备成立烧烤协会,通过行业自律,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经营。淄博烧烤也将带动本地伴手礼如周村烧饼、淄川古法酿酒、马踏湖金丝鸭蛋等的消费提升。图 2.3.3 淄博烧烤火出圈被央视报道图 2.3.4 高铁烧烤专列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40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城市营销的背后是举城市之力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吸引消费者前来城市,制造更多消费机会,带动城市整体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驱动力由投资转向消费时,如何精准地识别消费需求并拉动消费需求对政府而言变得更加重要。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城市,从消费端着手开展城市营销,拉动消费增长。图 2.3.5 淄博美食地图41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4.场景拓展加速,唤醒消费需求场景营销触发品类吸引力,疫情期间,预制菜等方便食品集中爆发。预制菜的爆发与品牌集中通过内容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渠道进行场景营销密不可分。品牌方将预制菜的使用场景精准切割为“一人食”、“懒人美食”、“妈妈快手菜”、“年味大菜”等,并打上标签进行传播,成功地将预制菜与特定的细分消费场景关联,增加了消费触点,促进消费者购买预制菜。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二、营销刺激加码,走到场景里,找回精神来图 2.4.1 预制菜针对不同消费场景展开营销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预制菜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渠道的传播在疫情期间积累了第一波用户,并完成了消费者教育,给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的美食消费增加了新选择。2023 年随着消费者更多地来到户外,预制菜品牌也将产品推向户外,如麦子妈围绕春日出行场景推出了由五款预制菜组成的套餐,解决户外用餐痛点。不只新品类需要场景营销,老品类也可通过场景营销挖掘增长机会点。以白酒为例,传统白酒饮酒多出现在商务场景和社交场景,与当代年轻人的消费习惯相差较远。近年来,围绕年轻人解压、潮饮等场景,白酒调酒在各大社交平台火爆。啤酒品类也通过挖掘新消费场景,用更多地方式靠近消费者。如福佳啤酒与小红书合作,绑定野餐场景,打造野餐高品质酒品。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 2.4.2 麦子妈围绕户外场景进行预制菜营销43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图 2.4.3 白酒调酒视频在短视频平台火爆图 2.4.4 五粮液举办“五粮液杯”中国白酒新生代酒品超级调酒大赛图 2.4.5 福佳啤酒绑定野餐场景,打造野餐必备的高品质酒品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44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5.火热出圈热度足,沉淀精神内涵深,品牌持续加码体育营销过去十年间,我国体育行业取得长足发展,由“竞技体育”为重转向“竞技体育 大众体育”并重。2022年,冬奥会期间,赛事转播的全媒体总触达人次近 300 亿次,刘耕宏夫妇凭借“本草纲目毽子操”快速蹿红引发全民健身热潮。体育的高热度也为品牌营销带来了更多机遇,越来越多品牌加码体育营销。第一,热点赛事、体育 IP 既能提升品牌认知度,也是企业出海的重要营销资源。体育营销是食品饮料企业常用的营销方式之一。以 2022 年冬奥会为例,食品企业通过赞助体育赛事、押宝明星代言、综艺短片造势、发行限定产品等方式,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获得大量声量。图 2.5.1 瑞幸提前签约谷爱凌代言伴随着中国企业出海需求增加,体育营销成为出海企业的重要营销选项。2022 年卡塔尔世界杯中国企业赞助了13.95亿美元,成为本届世界杯最大赞助方。酒企水井坊在2022年9月成为WTT全球顶级合作伙伴。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45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第二,由“金牌竞技”到“全民体育”,大众赛事、自主 IP 等体育营销新资源值得关注。在大众运动与大众赛事并行发展的当下,马拉松、斯巴达勇士赛、滑雪等越来越受欢迎,政府和运动协会等积极打造自主IP 促进体育运动与消费结合。以马拉松为例,过去十年许多地方结合城市特色举办了有 IP 影响力的赛事,2011 年全国注册马拉松赛仅 22 场,2019 年达 1828 场、覆盖全国 31个省(区、市)。图 2.5.2 水井坊赞助成都世乒赛团体赛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 2.5.3 外星人赞助北京马拉松、黄山山地车公开赛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第三,注重品牌特点与体育运动的契合性,积累品牌资产。一直以来,红牛以赞助世界各地一系列极限运动赛事而著称,围绕“Red Bull gives you wings(红牛给你翅膀)”,与顶级运动员深度绑定,成为“极限能力和胜利的代名词”。2022 年谷爱玲夺冠以及 F1 美国大奖赛卫冕等一系列体育营销事件,为红牛贡献了 2 亿美元的品牌价值。图 2.5.4 2022 年 F1 美国大奖赛红牛车队成最大赢家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47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国内乳企蒙牛则在长线深耕体育营销上提供了一个示范。如蒙牛2022年世界杯宣传短片中,将“天生要强”的蒙牛精神与世界杯“拼搏、竞技、向上”的精神相契合,突出蒙牛多年来默默地给每一个“要强”的人提供营养支持的形象。未来随着中国体育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入体育营销阵营。期待品牌更多关注品牌价值与体育特点的契合,在通过热点营销事件获得流量的同时,为品牌积累长期资产,助力品牌长青发展。图 2.5.5 蒙牛精神与 2022 年世界杯宣传图片来源:蒙牛官网,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48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6.技术元素交叉,元宇宙提供想象空间,人工智能改变营销交互在 2021 年至 2022 年间,海内外科技巨头跑步入场,加速布局元宇宙。伴随 Facebook 改名“Meta”,元宇宙被彻底引爆。元宇宙的发展也给食品行业营销带来了新机遇。2023 年食品行业可以从建立虚拟角色、虚实联动两大方面展开元宇宙布局。第一,关注构建虚拟角色,为品牌引流。近年来,虚拟偶像成为品牌营销新宠,品牌通过自有虚拟人、品牌代言人、产品大使、产品推荐官等方式与虚拟人进行代言合作。部分品牌聘请网络较火的虚拟偶像担任品牌代言人、产品大使、产品推荐官等,给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与真人明星代言相比,虚拟代言人可控度更高,且可以突破时间限制,被打造为品牌的专属形象,长久陪伴品牌发展。虚拟角色也被引入电商直播间带货。早在 2020 年,淘宝“智能直播间”便投入测试,“虚拟 真人”的“双主播”模式现已成为电商主流,虚拟主播引流、真人主播负责销售转化,可大大提升效率。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 2.6.1 品牌邀请虚拟偶像代言产品、品牌,打造自有虚拟人49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第二,线上线下联动,由虚向实打造闭环。元宇宙发展路径主要包括两个方向:第一,由实向虚,将真实物理世界在虚拟世界实现数字化重造,建立虚拟化的平行世界;第二,由虚向实,实现数字体验真实化,在新兴虚拟场景中为个人带来真实的多元交互体验,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个人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发挥创造力,创造实际社会及经济价值。2022 年底勇闯天涯 superX 打造的“云上 Boom 之夜”活动和 2023 年 1 月1 日上线的茅台元宇宙“巽风数字世界”,都是在打造了虚拟化的平行世界基础上,实现虚实互动,给消费者带来好的体验。图 2.6.2“虚拟 真人”的“双主播”模式成为电商主流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片来源:央视频,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 2.6.3 虚拟人生产力更高50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勇闯天涯 superX 的“云上 Boom 之夜”是啤酒行业内第一个突破万人的元宇宙类品牌活动,勇闯天涯品牌代言人王一博和虚拟数字人 LimX 进行联动,门票在指定渠道购买雪花指定产品获得,将元宇宙营销与消费者现实购物场景接通。2023 年 1 月1 日上线的茅台“巽风数字世界”,则以茅台小镇为原型构建了虚拟平行世界,用户可在其中体验酿造过程,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茅台文化,茅台发布了数字藏品关联实体酒购买资格,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举办元宇宙发布会,进一步将虚拟空间与现实经济结合。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 2.6.4 勇闯天涯元宇宙类品牌活动参与人数突破万人图 2.6.5 茅台元宇宙场景与“贵州茅台酒二十四节气”数字藏品51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图片来源:天猫美食,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AI 正在应用到新产品开发的全流程中。百威英博发布的 Beck s Autonomous 啤酒,其产品名称、原料配方及包装设计均由 ChatGPT 和 Midjourney人工智能技术完成,AI 还将应用到后续的广告营销中。图 2.6.6 五粮液与天猫超级品牌日合作推出数字酒窖52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3 月 29 日钟薛高发布的雪糕新品 SaSaa,也是由 AI 打造,其名字、包装、口味、图片等都是由 AI 设计、建议或自动生成。SaSaa 的设计开发使用了ChatGPT、文心一言等多款 AI 产品。百威英博和钟薛高的尝试拉开了人工智能驱动食品研发、包装设计的序幕,未来随着ChatGPT应用的深入,有望产生新的基于内容生成的电商平台,当我们想要买一套工作时穿得衣服时,ChatGPT 可以基于文字与图形生成模拟效果,促进下单。届时,ChatGPT 可能颠覆现有的营销逻辑。未来已来,食品企业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拥抱新技术。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 2.6.7 Beck s Autonomous百威英博用人工智能制作的啤酒图 2.6.8 钟薛高 AI 打造雪糕 SaSaa图片来源: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中国食品行业的消费者信心重塑与回归感受54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1.大浪淘沙,新消费品牌坚守,从品牌走向品类疫情以来,不明朗的发展前景、潜在的通胀风险推高了需求收缩的压力,也使人们的消费欲望进一步降低。天猫数据显示,2022 年,在茶、酒、冲调、粮油速食、乳制品、休闲零食、饮料等几大重点品类,天猫新上榜品牌数仅为 60 个,比 2021 年减少 66%,新品牌上新速度明显放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 2021 年GMV 排名不变的品牌数与 GMV 变动超过 10 名的品牌数则分别上涨 14%与 42%。新消费品牌正式从初创向深度运营转变,而从排名的变动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新消费正式进入了一波“内卷”,品牌运营压力持续提升。“2 万篇小红书 8 千个抖音 3 千个 B 站 150 篇知乎问答 直播带货=一个新品牌”新食品消费品牌的从业者或许都听过这样一套公式。2019 年在食品行业刮起的新消费风也大多聚焦于此模式,在 2021年和 2022 年的白皮书当中,我们也在持续观察这些新品牌的崛起。其中元气森林、钟薛高、三顿半、永璞咖啡、梅见等等新锐品牌伴随着资本助力,快速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占得了一席之地。在 2021 年的白皮书当中,我们也提到伴随着 80 后、90 后、00 后世代逐渐成长为食品消费的主力阵营,新品牌借力媒体、渠道和新产品的影响力得以快速打开市场。但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借助超级单品快速崛起的新消费食品,已经逐步耗尽了超级单品带来的流量红利,新食品消费品牌开始重新面临从品牌回归品类的问题。一、品牌坚守、感官刺激、健康重塑,重塑消费者信心3.1.1?174602021202213273151104GMVGMV102020-20212021-202266BU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从“0 糖”、“0 脂”、“0 卡”的健康和“气泡水”的口感出发,元气森林打造了自身的核心超级单品元气森林气泡水。围绕这一超级单品,元气森林持续推动自身产品的裂变。由健康概念和茶饮交集的燃茶、纤茶、乳茶,由口感概念和功能饮料交集的外星人、满分气泡果汁等等。元气森林一直以来以快速产品开发、小范围渠道推广、大范围媒介投放来推动产品上市。伴随着小品类空间成长逐步压缩,元气森林开始真正面对饮料品类的问题。无论是自建工厂还是加大对于传统渠道的重视,都是元气森林由新锐品牌走向大品类叙事的坚实一步。在品牌战略咨询公司 Eatbigfish 发布的 2023 全球挑战者品牌榜 上,元气森林也成为了 2023 年唯一上榜的中国挑战者品牌。走出品牌,挑战品类,或许也是每一个新品牌诞生之后成长的必有之路。在新技术进一步落地、营销范围进一步拓界的 2023 年,近两年成长起来的食品消费品牌或许更多要开始融入大品类来思考。从“独角兽”到真正成长为“巨头”,也将是未来市场对于这些品牌更加严峻的考验。2.感官刺激向外,视觉、味觉一体两翼,驱动产品创新在消费信心不振的当下,坚守的品牌们仍然在不断推陈出新。其中如何刺激消费者就成为了品牌创新的必修课。一种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就是真材实料的直接露出。经历了 2022 年“科技与狠活”的洗礼,消费者更需要产品把真材实料摆到他们眼前,从而“所见即所得”。类似于果粒橙中添加果粒的创新,水獭吨吨推出的整块冻干果茶,水果切片清晰可见,同时果茶快速溶解后的颜色也更加清新亮丽,让消费者一眼就可以体会到多样水果带来的丰富色彩;拉面说新推出的鲜浓蟹黄拌面,核心宣传重点就是“看得见的蟹黄蟹腿”、“鲜美配料看得见”,甚至产品里面出现蟹壳都成了真材实料的佐证;网红梅子酒的鼻祖 Choya图 3.1.2 元气森林品牌矩阵56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不断推出新口味产品,但其产品中的梅子一直是其最显眼的品牌符号,透明的包装加上浸透的梅子,宣传语中也主打着“日本原产,真材实料”的品牌信号。真材实料的背后也得益于食品保存保鲜技术的提升,创新食品企业得以将食品原料的本来面目重现给消费者。直观的视觉冲击不仅仅是刺激消费者的欲望,某种程度上也是快速构建消费者互信的一个过程。在消费信心亟待提振的当下,在这个视频语言逐步加速取代文字语言的当下,看得见、看得懂,正在逐渐成为消费者对于创新类产品更加进阶的要求。而在味觉领域,感官的加码与风味的复合也在创新当中愈发凸显。猛烈的感官刺激可以让消费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强烈的升级体验也能刷新消费者对于产品体验的固有认知。蒙牛纯甄品牌联合天猫小黑盒,全年多波段推出了跳跳糖纯甄、麻辣小鱼干纯甄等限定新品,旨在瞄准年轻群体风味猎奇的追求,强化刺激的新鲜感和独特性,利用复合风味,塑造品牌特点;元气森林则在今年 2 月份推出了更强气泡的升级产品,以“气更足”、“气更久”为核心利益点,甚至强调“击喉感”,把气泡这一品牌核心属性进行再次迭代升级,加码感官吸引消费复购;聚焦方便卤味的新锐品牌辣么卤力则利用卤味和膨化食品的融合设计,将两类休闲风味加以复合,主打下酒场景,抓住味觉的“双重”享受,塑造自身产品的创意壁垒。图 3.2.1 食品中所见即所得的原材料图片来源:天猫,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57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图 3.2.2 味觉刺激持续升级图片来源:天猫,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经过 2019 年一众新消费品牌的洗礼,如今的消费者期待更加真诚且更具特点的创新食饮来重塑他们的欲望。曾经新消费所信奉的“新媒体”、“新渠道”、“新产品”经历了疫情的洗礼,褪去了曾经的狂热,回归理性。而理性的背后意味着食品产品的创新更加需要回归产品本身。讲消费者听得懂、看得见、尝得到的故事,或许才是期待提振信心的品牌企业需要迈出第一步。58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3.健康重塑向内,功能营养回归长期价值三年疫情带给中国消费者最深刻的一大转变,就是对于健康关注的空前提升。作为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消费者对健康的重视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伴随“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 的指导落实,大健康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众多机构发布的消费者调研数据也显示,健康正在成为当下消费者最关注的话题。而助推健康观念变革的另外一大因素健康知识,也伴随着短视频等新兴信息渠道获得了飞速的普及。健康科普、运动健身、中医养生、功能营养等领域的知识迅速拓界,各类健康相关知识在不同的人群圈层内快速引爆。而产业的升级加上消费者自发的关注,也让中国消费者对于食品饮品的健康诉求变得更加细分和专业。“吃、养、练”逐渐构成了消费者健康知识范围内的核心关键点,也因此消费者对于健康食品的诉求有了全新的理性认识,抛弃了曾经对于大而全的幻想,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理解健康的长期价值,并且开始投资其中。在基础饮食层面,消费者对食品成分的认识获得了显著提升。蛋白质、益生菌等健康营养成分受到了广泛认知。同时相关食品产品的升级换代也进一步强化了相关营养素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健康认识。特仑苏沙漠有机纯牛奶的 4.0g 乳蛋白,有机纯牛奶的 3.8g 乳蛋白,拉开产品差异的同时,也让消费者潜意识中对蛋白质这一核心营养成分的认知进一步提升。乳酸菌巨头益力多将原有的 300 亿乳酸菌升级到了 500 亿,进一步强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化了益生菌的相关益处。直观的数字变化背后都是对消费者认知的进一步强化,教育消费者不断提升对于食品营养的追求与关注。不止于吃,“养生”这一关键词在 2022 年也重新开始在年轻消费者当中活跃了起来。消费者逐渐意识到了“啤酒泡枸杞”只能有趣一时,“滋补养生”或许才是中式健康哲学提供的长久之计。切中这一长期健康价值的诉求,传统理念与现代食品设计进一步碰撞,带给了新一代消费者更多的选择。各大品牌的枸杞原浆纷纷上市,将枸杞的滋补理念与便捷包装设计相结合,选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即饮场景,降低年轻消费者的养生壁垒。官栈推出鲜炖花胶 Plus ,着重强调其胶原蛋白高含量的同时,小罐的形式方便携带,对于养生场景做了进一步突破。内问在蜂蜜这一原料的基础上持续创新,不断突破,在原有便捷的蜂蜜设计基础上不断叠加中式养生成分,强化其养生状态。而最后伴随运动观念的进一步普及,也使得运动功能类的食品饮品突破了相应的购买群体限制。“泛运动健康”消费者对于运动功能食品的认知也有了显著提升。运动功能食品变得更加零食化、便捷化。相关营养素也随之破圈。传统瓶装咖啡、能量饮料已无法适应现代年轻人的养生“新”态度,运动营养正在由专业的形态融入到了日常饮食当中。每日黑巧从运动人群切入,以好吃无负担的理念切中了运动人群在饮食60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克制的同时追求享受的场景,逐步外延通过更多的风味破界向人群的日常生活融入。同样的内容也发生在椰满满身上,伴随着椰子水、椰子油等相关椰子产品的健康功效为更多消费者所认可,椰子被认为是运动健康的宝藏食材。椰满满正是切中了消费者的这种健康诉求,以椰子为原料打造低卡、高饱腹感的烘焙轻蛋糕,将脱胎于运动营养的椰子食材融入了更多日常场景。健康认知的不断刷新为食品创新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对于健康理念长期性的认可,也为食品产品的升级和发展提供了可以想象的空间。可以预见,伴随着健康相关的营养成分、功能物质的不断升级和改进,消费者对于健康的追求也将收获更加长期的价值。图 3.3.1 味道更好的新中式养生图 3.3.2 运动健康出发向日常饮食突破的食品新形态图片来源:天猫,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图片来源:天猫,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61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4.高压之后的放松追求,精神慰藉与情绪宣泄从消费信心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是物质层面消费者的疲惫。而真正带来更大考验的,是消费者在精神层面的压力。非常态生活使大部分消费者超过了倦怠期的临界点,担忧和焦虑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候。无处宣泄的情绪,在上班和上进的高压之下,变成了选择上香,在求人和求己的奋斗之间,变成了选择求佛。当代消费者在对于未知领域的困惑,催生了对逃避放松的渴望。2022 年,B 站心理健康相关视频播放量超 76 亿次,同比增长 83%,“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相关词汇搜索量达 9930 万。而真正能够提供放松感的食品产品和场景也悄悄成为了行业创新的核心动力。“日咖夜酒“、“早 C 晚 A”、“小酒馆”、“Bistro”等等门店开始在职场压力较大的一线城市爆火。一时间大大小小的餐饮门店纷纷转型。其背后的核心动力也正是广大消费者对于放松和情绪宣泄的追求。2022 年 7月,奈雪的茶在重庆开出首家礼物店和酒屋 Blablabar 店,打造白天茶饮 夜晚酒吧的新场景。9 月,加拿大咖啡品牌 Tims 天好咖啡在中国市场开出两家“日咖夜酒”专门店。日茶夜酒的新物种也在悄然兴起,一半清醒一半醉的“茶酒咖”,切中的仍是年轻人倦怠与压抑下的精神逃离诉求。在消费品端最直观的体现也聚集在了持续火热的咖啡、酒饮和茶饮赛道。天猫美食的数据显示,从 2021年到2022年,茶、酒、咖赛道共有 117 个新品牌杀入了品类的前 20 榜单。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二、消费者放松追求提升与新品类破圈图片来源:天猫,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 3.4.1 茶咖酒的边界越来越模糊62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针对年轻消费者的倦怠情绪,一些品牌迅速推出应对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情绪服务。很多产品引用了怀旧元素,借助集体符号将消费者带回小时候的幸福时光,帮助消费者自我减压、消除焦虑,通过怀旧感的治愈作用,填补消费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情绪缺口。如好利来推出 30 周年限定系列,用儿时经典裱花奶油蛋糕大打“回忆杀”,就在社交平台上赚足了热度。新希望推出今日鲜奶铺,透明长方形的塑料瓶,配色以深蓝、深红为主,主打儿时的记忆、复古的感觉,希望为消费者找回儿时的香浓味道。5.幸福感,品类场景破圈,塑造独有价值无场景不消费,在疫情的特殊场景下,餐饮受限,伴随着消费者对于美食的追求,和求而不得的痛苦,预制菜品类爆火。借助成熟的餐饮解决方案,结合节庆等重要场景,2022 年预制菜品类成功破圈。在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的时间里,预制菜给很多家庭带来了许多的烟火气,保住了难得的幸福感。危机当下,预制菜快速从 B 端走到 C 端。3 步就能出锅的鱼香肉丝,15 分钟就可以做好的水煮鱼,让厨房小白在就地过年时,自己也能做出一顿丰盛的年夜饭。预制菜为疫情期间的消费者增添了难得的烟火气与人间美味,然而疫情后,消费者的生活快速回归正轨,外卖、线下餐饮恢复正常,这意味着 C 端预制菜的高速发展期可能要提前结束。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这是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预制菜写进中央一号文件将给预制菜产业带来标准化水平的提升。标图片来源:天猫,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 3.4.2 用怀旧元素给食品增添精神慰藉63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准作为战略性创新资源,为预制菜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转化载体、成为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市场化应用的桥梁,从而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标准化的预制菜还可以有效避免技术层面的安全风险,提高运行层面的操作效率,降低经济层面的生产成本,从而使产业得到最佳的秩序和保证可持续发展,促进预制菜产业间的相互融通。在产业链的中、下游配套协作以及产业间的融合发展中起到润滑剂作用,提高产业自主性和可控性。一方面是预制菜消费场景的转换,一方面是国家的政策引导力度增强,站在时代的分叉口,C 端预制菜即将进入 2.0 时代。2023,预制菜还面临一定的窘境:口味难比门店,健康不如自制,高度依赖厨房场景。新时期的预制菜应对消费者需求转换及行业标准提升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消费场景重归正轨后的预制菜该如何打开市图片来源:天猫、网络,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 3.5.1 预制菜场景向外拓宽新方案图片来源:天猫、网络,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64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场,我们认为需要在家外与家内两个场景重塑产品。从家外的场景来看,预制菜需要打破现有料理包加现炒的烹饪方式,以更便捷的方式走到更多场景。例如 2022 年格兰仕探索攻关“无人自助 智能烹饪”场景,发布家用预制菜微波炉。新兴轻烹饪品牌“饭乎”在产品销售时附赠蒸饭小锅,烹饪方式的改良为预制菜拓宽室外场景打开新思路。此外,一些品牌通过包装创新,做到“微波免煮”,简单加热后开袋即食。从家内的场景来看,预制菜需要突破单点矩阵式的”硬菜“组合,向高端家宴方向升级,提供家庭用餐解决方案。如一些预制菜品牌已经在推出海参鲍鱼佛跳墙、鲍鱼花胶鸡等预制菜,主打年夜饭、高端家宴场景。还比如正大集团正在力推“一桌好菜”概念,围绕着家庭餐桌的场景,汇集前菜、热菜、汤菜和点心,直接给消费者提供一桌现成的好菜。我们相信在政策支持背景下,预制菜赛道仍将不断升温。高质量的产业发展需要富有活力的消费需求来支撑。只有不断地与消费者沟通,打造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才是形成对社会有益的多赢机制,并形成企业持久创新的驱动力。图片来源:天猫,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收集整理图 3.5.2 预制菜场景向内适应高端化家宴场景65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6.冒险感,打破常规定义,重启体验的冒险2023 年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消费者对于美食的期待也逐渐开始复苏,“乙类乙管”的政策调整也为后续相关的放开提供了基础,社会流动性的提高,可以预见线下场景和家外消费会逐步恢复,整体消费环境也释放出了一定的积极信号。如同一切开始重启,消费者面对充满未知的 2023,依然怀有一定的忐忑,也正因为如此消费者更需要企业打破束缚,带领他们重新开启新的冒险。乐事薯片正是抓住这样的机遇,不断推陈出新,提供新鲜的风味感受,帮助品牌持续破界。从黄瓜味薯片开始,乐事持续保持对于风味冒险的探索精神,原本清爽的蔬果风味和相对油腻的薯片看似不搭,但通过风味的持续设计和改进,反而让蔬果味道在中国乐事的产品系列中站住了脚。今年 2 月,乐事更是推出 2023 年春季限定口味薯片,以 世界味东方来 为主题,结合东方美食元素,推出惠灵顿牛排味、椒盐皮皮虾味和章鱼小丸子味三款春季限定新品,牢牢瞄准消费者在转型当下对于美味的渴望,营造相关破界场景,唤醒消费者的味蕾,既是风味的冒险,也带有一种带领消费者走出去,品尝世界美食的通感。图 3.6.1 乐事世界“味”东方而来系列产品662023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而除了产品风味的冒险以外,各大品牌结合小众理念以及创新概念,也在不断推出新品,利用全新的营销理念,与消费者共同打破产品的常规定义。安慕希推出跨年“璀璨烟火”口味酸奶,包装结合年轻群体偏好的新年祝福语“开心果”、“搞钱家”、“幸运王”等内容,带领消费者憧憬新一年的同时,提供新鲜的口味体验。可口可乐推出的魂境觉醒冒险风味无糖可乐,同时结合淘宝相关技术提供霸屏动画体验,带动二次元消费群体增强相关体验。雪花 X-code 产品结合“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相关营销理念,把产品包装设计完全交给 AI,将自身品牌年轻、冒险的精神进一步进行跨界,唤醒消费者共鸣。图 3.6.2 冒险口味创意产品回归初心,消费者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而更多的挑战本身其实来源于企业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敏感程度。产品就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用心做产品,理解消费者,永远是创新的不二法门。2022年11月,我们在发布 中国食品消费趋势白皮书(2022)时提到的关键词是“回归初心”,面对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食品企业选择关注更加长期的价值,而消费者则开始回归理性和本质。如今 2023 年的第一季度已然过去,我们愈发感受到了挑战的加剧,经济、社会层面的压力开始广泛传播开来。但是,机遇与挑战从来都是并行而来。面对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食品企业更加需要塌下心来,耐着性子,真诚地向我们的消费者伸出手。我们要认识到,信心的重塑,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要相信技术的源动力,从技术纵深到产业集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开始走向落地,更加规范的市场管理也将帮助这些新兴技术成长为更成熟的产业集群。我们要相信营销的传导力,借力更具“人文精神”的品牌塑造和疫情平稳后更加丰富的场景链接,产品的价值和创意能够获得更多的曝光于认知。我们更要相信消费的韧性,伴随不变的感官和健康诉求,在情绪得到缓解的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消费市场会迸发出更强大的潜力。诚如,政府报告中所强调的首要重点工作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与此同时,报告中也更明确地提出了“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核心问题和解决方案都已经摆在了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能做的就只有继续奋斗,把行业的信心,真正传递出去。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将始终保持对行业趋势的观察,在贯彻党的二十大的开局之年,通过我们的平台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我们行业内的每一家企业和每一位从业者。秉持开放共赢的初心,希望在未来相关的政府部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媒体和企业同仁可以进一步携手合作,让我们共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共同的力量,与业内同仁共勉。结 语
中国气象局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编制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邮编:100081电话:010-58993119中国气候公报(2022)China Climate Bulletin(2022)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编著内 容 简 介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气候,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系统监测、气候影响评估、气候服务应用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组织30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气候公报(2022)。公报内容分为五章,分别从基本气候概况、气候系统监测、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气候影响评估以及2022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等方面提供中国气候的最新监测和评估信息,可为各级政府制定气候相关政策提供科技支撑,并为开展国内外科研与技术交流以及气候科普宣传提供基础信息。本公报可供各级决策部门以及气候、环境、农业、林业、水资源、能源等领域的科研与教学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对气候学科感兴趣的读者阅读。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国气候公报(2022)编写委员会主 编 巢清尘副 主 编 肖 潺 李 威执行主编 王 凌 孙林海 陈鲜艳 陈 峪 李 莹 高 歌 刘芸芸 章大全编写专家(以姓氏拼音为序)艾婉秀 陈鲜艳 陈逸骁 陈 峪 崔 童代潭龙 冯爱青 高 歌 郭艳君 黄大鹏姜允迪 李 多 李 梅 李 莹 刘 北刘 远 吕卓卓 梅 梅 孙林海 王 凌王启祎 王有民 尹宜舟 曾红玲 章大全张颖娴 翟建青 赵 琳 支 蓉 钟海玲周星妍 邹旭恺 朱晓金 吴焕萍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序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我国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国家,气候种类多,区域气候差异大。认识气候、适应气候、利用气候、保护气候,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广泛的共识。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地球气候系统正在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严重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2022年我国天气形势复杂,气候异常凸显,极端事件多发,气象灾害频现。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使公众和社会各界及时了解我国气候状况、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和了解我国气候及其变化规律,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中国气象局组织编制了中国气候公报(2022年),现予公布。中国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目 录摘要(中英文).1一、基本气候概况.3(一)气温.3(二)降水.11二、气候系统监测.20(一)热带海洋和热带对流.20(二)大气环流.22(三)北半球积雪.28三、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30(一)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南方夏秋连旱影响重.30(二)暴雨过程频繁,华南、东北雨涝灾害重,珠江流域和松辽流域出现汛情.32(三)登陆台风异常偏少,台风“梅花”先后4次登陆中国.34(四)夏季我国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南方秋老虎天气明显.36(五)寒潮过程明显偏多、影响范围广.38(六)强对流天气过程偏少,局地致灾重.39(七)沙尘天气少,出现晚.40四、气候影响评估.43(一)气候与农业.43(二)气候与水资源.44(三)气候与能源.46(四)气候与植被.48(五)气候与交通.49(六)气候与大气环境.50(七)气候与人体健康.52五、2022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53(一)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53(二)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56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1摘 要2022年,我国气候状况总体偏差,暖干气候特征明显,旱涝灾害突出。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次高,降水量为2012年以来最少。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南方夏秋连旱影响重;暴雨过程频繁,华南、东北雨涝灾害重,珠江流域和松辽流域出现汛情;登陆台风异常偏少,首个登陆台风“暹芭”强度强,台风“梅花”四次登陆,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夏季我国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南方“秋老虎”天气明显;寒潮过程明显偏多,2月南方出现持续低温阴雨雪和寡照天气,11月末至12月初强寒潮导致多地剧烈降温;强对流天气过程偏少,但局地致灾重;北方沙尘天气少,出现晚。与近五年平均值相比,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死亡失踪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偏少。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10.51,较常年偏高0.62,除冬季气温略偏低外,春夏秋三季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较常年偏少5%,冬春季降水偏多、夏秋季偏少,夏季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六大区域中,东北、华南、华北降水量偏多,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降水量偏少;七大江河流域中,除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降水量偏少外,其他流域降水量均偏多,辽河流域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2022年,华南前汛期开始早、结束早,雨量偏多;华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偏多;东北雨季开始早、结束早,雨量偏多;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早,雨量偏少;长江中下游入梅早、出梅早,梅雨量偏少;西南雨季开始早、结束早,雨量偏少。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ABSTRACTIn 2022,the overall climate condition in China was worse than normal,presenting a warm-dry climate with the second highest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 history and heavy flooding and drought disasters.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broke the lowest record since 2012.There was apparent stepwise feature in regional drought,and southern China was heavily affected by long drought in summer and autumn.Rainstorm processes frequently occurred,especially over the Pearl River Basin and the Songliao River Basin,causing severe flooding disasters in Sou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There were abnormally fewer typhoons making landfall in 2022.The first landfalling typhoon CHABA was strong,and typhoon MUIFA made landfall four times during its lifetime with great intensity and wide impact.In summer,the strongest heatwave since 1961 occurred in central and eastern China.A hot autumn was observed in southern China.Cold surges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than climatology.Persistent cold,rainy,snowy and sunless weather was observed in southern China in February,and the strong cold wave from late November to early December caused severe cooling over a large area.Despite the fewer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processes,local disasters were serious.Sandstorm weather appeared less frequently and later than normal.Compared with the average of the past five years,the affected crop areas,human fatalities and missing people,and the direct economic losses due to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were smaller in 2022.In 2022,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was 10.51,which was 0.62 above the climatology of 1991-2020.Despite the low temperature in winter,the temperature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 broke the historical record.The 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of 606.1 mm was 5low normal,with more precipitation in winter and spring,less in summer and autumn.The average precipitation in summer was the second lowest in the history of the same period since 1961.Among the six major regions,annual rainfall was above normal in northeast China,South China and North China,and below normal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southwest China and northwest China.Among the seven major river basins,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of Liaohe River basin,Haihe River basin,Songhua River basin,Pearl River Basin and the Yellow River basin were above normal while those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Huaihe River Basin were below normal,and the precipitation of the Liaohe River basin was the second highest since 1961.In 2022,compared with climatology,the pre-rainy season in South China started and ended earlier,with more precipitation;the rainy season in North China started earlier but ended later,with more precipitation;the rainy season in Northeast China started and ended earlier,with more precipitation;the rainy season in West China started and ended earlier,with less precipitation;the Meiyu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started and ended earlier,with less precipitation;the rainy season in Southwest China started and ended earlier,with less precipitation.2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3图1 1951-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历年变化(单位:)一、基本气候概况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1991-2020年)偏高0.62,为1951年以来历史次高,春夏秋三季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5%,冬春季降水偏多、夏秋季偏少。华南前汛期、华北雨季、东北雨季雨量均偏多,长江中下游和江淮梅雨、西南雨季和华西秋雨雨量偏少。(一)气温1.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次高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10.51,较常年偏高0.62,为1951年以来历史次高(图1),仅比2021年低0.02;除2月和12月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其余各月气温均偏高或接近常年同期,其中3月、6月和8月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7月、9月和11月为历史同期次高。从空间分布看,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其中华东中部、华中中部及四川东部、重庆西南部、甘肃中部、宁夏中南部、新疆东部和西南部、西藏西北部等地偏高12(图2)。2022年,除吉林、广西和海南3个省(区)气温较常年偏低外,全国其余省(区、市)气温均偏高(图3),甘肃、湖北、四川和新疆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安徽、河南、湖南、江苏、江西、宁夏和青海为历史次高。全国六大区域气温均偏高,西北地区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长江中下游为历史次高,西南地区为历史第三高(图4)。7891011121951 1956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2016 2021年份历年值1991-2020年平均平均气温()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0.200.20.40.60.811.2新疆江苏湖北青海安徽上海湖南宁夏重庆浙江河南甘肃四川陕西山东江西西藏福建山西贵州河北内蒙古天津黑龙江云南辽宁广东北京广西海南吉林气温距平()图2 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单位:)图3 2022年各省(区、市)平均气温距平(单位:)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4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5图4 2022年六大区域平均气温距平(单位:)0.00.20.40.60.81.01.2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华南西南气温距平()2.春夏秋三季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3.2,较常年同期偏低0.2,但气温冷暖起伏较大,前冬暖、后冬冷。除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等地气温偏高14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其中西藏大部、青海中部和南部、广西大部、黑龙江中部和北部等地气温偏低14,西藏西部偏低4以上(图5a)。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12.1,较常年同期偏高1.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5以上,其中东北东部、华东中北部、华中东部、西北大部及新疆和西藏大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气温偏高12,新疆和西藏部分地区偏高2以上(图5b)。夏季(6-8月),全国平均气温22.3,较常年同期偏高1.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52,华东中部、华中中部、西南地区东北部等地偏高24(图5c)。秋季(9-11月),全国平均气温11.2,较常年同期偏高0.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除西藏西南部局地气温偏低0.51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及吉林东部、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北部、宁夏大部、甘肃中东部、新疆东部和西南部等地偏高12,江西西部、湖南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偏高24(图5d)。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图5 2022年全国四季(a:冬;b:春;c:夏;d:秋)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单位:)(a)(b)(c)(d)3.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为历史最多2022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0)日数16.4天,较常年偏多7.3天(图6),为1961年以来最多。华北南部、华东中部和南部、华中、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北部、内蒙古西北部、新疆大部等地高温日数普遍超过20天,其中华东中部、华中中部、华南中东部、四川东部、贵州东部和北部、新疆南部等地有3050天,华东南部、华中南部、华南北部及湖北西部、重庆大部及新疆东南部等地超过50天(图7a)。与常年相比,除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云南大部、海南等地偏少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高温日数偏多,其中华东大部、华中、华南东部和北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及内蒙古西北部、新疆中部等地高温日数偏多1030天,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偏多30天以上(图7b)。6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7图7 2022年全国高温日数(a)及其距平(b)分布(单位:天)4.大于等于10活动积温为历史最多2022年,全国平均10活动积温(作物生长季积温)为5061.0d,较常年偏多227.3d,为1961年以来最多(图8)。华东和华中的大部、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积温为50007000d,华南中南部及云南南部超过7000d,西藏大部、青海东部和南部、四川西北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局地不足2000d,全国其余大部地区为20005000d。与常年相比,除东北地区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广西中南部、广东西南部、云南东南部等地积温略偏少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积温偏多或接近常年,其中华东大部、华中、西南地区东部和西部及新疆、西藏、内蒙古西部等地偏多200500d,华东中部及新疆中东部和南部的局部地区偏多500d以上(图9)。图6 1961-2022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数历年变化(单位:天)(a)(b)246810121416181961196619711976198119861991199620012006201120162021高温日数(天)年份历年值1991-2020年平均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图8 1961-2022年全国平均10活动积温历年变化(单位:d)图9 2022年全国10活动积温距平分布(单位:d)4200440046004800500052001961196619711976198119861991199620012006201120162021年份历年值1991-2020年平均活动积温(d)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8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95.全国大部地区春夏秋三季开始时间偏早、入冬偏晚与常年相比,北方大部地区入春时间偏早或接近常年,其中华东中北部、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东部及新疆大部、西藏大部等地偏早1020天,华东中北部等地偏早20天以上;华南大部及云南大部等地偏晚1020天,华南南部及云南东部等地偏晚20天以上(图10a)。入夏时间除华东和华中的中南部偏晚1020天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入夏接近常年或偏早,其中华北西部、西北地区东部、华南南部及山东东部、江苏东北部、四川东部、新疆大部等地偏早1020天,局地偏早20天以上(图10b)。入秋时间除华东和华中的中部及贵州大部等地接近常年或偏晚510天、局地偏晚1020天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入秋时间偏早或接近常年,其中华北地区中部和南部、华东和华中的北部和南部、华南大部及四川中东部、新疆中西部等地入秋时间偏早1020天,部分地区偏早20天以上(图10c)。2022/2023年冬季,除东北地区西南部、华北北部和西部、华南北部等地入冬时间偏早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入冬时间偏晚,其中华北南部、华东中北部、华中北部及陕西南部、甘肃南部、贵州大部、云南北部等地偏晚1020天(图10d)。图10 2022年全国气候季节(a:春;b:夏;c:秋;d:2022/2023年冬)开始日期与常年比较(单位:天)(a)(c)(b)(d)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6.极端高温事件为历史最多2022年,全国极端高温事件站次比为1.51,较常年偏多1.39,较2021年偏多1.37,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年内,全国共有901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主要分布在华北中东部、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东部等地,其中重庆北碚(45.0)和江津(44.7)、湖北竹山(44.6)等366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或持平历史纪录(图11)。全国极端连续高温事件站次比为1.05,较常年偏多0.79,较2021年偏多0.79,为历史最多;年内,全国有1084个国家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福建浦城(42天)、湖南常宁(42天)等441站突破历史极值。2022年,全国极端低温事件站次比为0.01,较常年偏少0.11,较2021年偏少0.33;有17个国家站日最低气温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云南德钦(-14.7)日最低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全国共有402个国家站日降温幅度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山西浑源(19.0)、湖北荆门(17.8)等47个国家站最大日降温突破历史极值(图12)。图11 2022年全国极端高温事件站点分布10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11图12 2022年全国极端日降温事件站点分布图13 1951-2022年全国平均降水量历年变化(单位:毫米)(二)降水1.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2022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较常年偏少5.0%,为2012年以来最少(图13)。降水阶段性变化明显,1-6月及11月降水量偏多,其中2月偏多56.2%;7-10月及12月降水量偏少,12月偏少36.9%,7月偏少20.6%,其中7月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少(图14)。4005006007008001951 1956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2016 2021降水量(毫米)年份历年值1991-2020年平均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图14 2022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逐月变化(单位:%)-60-40-20020406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2.北方降水“东多西少”,南方大部偏少2022年,华东中部、华中中南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南部、东北地区南部及山东半岛等地降水量普遍有8001600毫米,华东南部和华南大部等地有16002000毫米,局地超过2000毫米;东北大部、华北、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北部及西藏东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有400800毫米;内蒙古中部、宁夏、甘肃中部、青海中部、西藏中部、新疆北部和西部等地有100400毫米;西藏西北部、新疆南部、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等地不足100毫米(图15)。广东海丰(3610.1毫米)和恩平(3147.9毫米)年降水量分别为全国最多和次多;新疆托克逊(2.3毫米)和淖毛湖(3.1毫米)为全国最少和次少。与常年相比,东北中南部及山西中部、陕西北部、山东大部等地降水偏多2成至1倍;长江中下游沿线及河南中部、河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甘肃西部、新疆大部、西藏中部等地偏少25成,局地偏少58成;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量接近常年(图16)。2022年,全国有11个省(区、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中,辽宁偏多39%,为1961年以来第三多,吉林偏多35%,为历史最多(图17);20个省(区、市)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其中,上海偏少21%,安徽和宁夏均偏少20%。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12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13图15 2022年全国降水量分布(单位:毫米)图16 2022年全国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单位:%)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图17 2022年各省(区、市)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单位:%)-30-20-1001020304050辽宁吉林山东广东山西河北天津海南广西黑龙江陕西福建内蒙古青海云南浙江北京甘肃四川江西湖南西藏重庆贵州湖北江苏河南新疆宁夏安徽上海降水量距平百分率(%)3.冬春季降水偏多、夏秋季偏少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全国平均降水量52.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4%。东北中南部、华东北部、华中东北部、西北地区西部及新疆、内蒙古东北部和西部、山西中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8成,局地偏少8成以上;华中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大部、西北地区东部及西藏、内蒙古中部等地偏多5成至2倍,局地偏多2倍以上(图18a)。春季,全国平均降水量154.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5%。西南地区大部及黑龙江中部、西藏中部、青海北部、新疆西部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成至1倍,局地偏多1倍以上;东北西南部、华北东部、华东北部、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东北部及内蒙古中西部、新疆东部和西南部等地偏少28成,局地偏少8成以上(图18b)。夏季,全国平均降水量290.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主要多雨区出现在我国北方,吉林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山东为第三多。与常年同期相比,东北中南部、华北西部和东南部、陕西北部、山东、广东北部等地降水量偏多2成至1倍;华东中部和西南部、华中中南部、西南地区大部及西藏大部、新疆大部、内蒙古西部等地偏少28成,局地偏少8成以上(图18c)。秋季,全国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与常年同期相比,除东北中南部及山东大部、西藏大部、四川西部等地降水偏多2成至2倍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同期,其中华北北部、华中南部及贵州东部、广西北部、新疆南部、青海西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降水量偏少58成,局地偏少8成以上(图18d)。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14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15图18 2022年全国四季(a:冬;b:春;c:夏;d:秋)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分布(单位:%)(a)(c)(b)(d)4.长江、淮河流域降水偏少,辽河、海河等流域降水偏多2022年,全国六大区域中,东北(738.4毫米)、华南(1862.9毫米)、华北(486.8毫米)降水量分别较常年偏多24%、9%、8%;长江中下游(1181.8毫米)、西南(888.4毫米)、西北(366.6毫米)降水量分别偏少14%、11%、5%(图19)。七大江河流域中,除长江流域(1030.0毫米)和淮河流域(781.9毫米)降水量较常年分别偏少14%和4%外,其他流域降水量均偏多。其中,辽河流域(791.3毫米,偏多35%)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第二多,海河流域(584.4毫米)和松花江流域(596.8毫米)分别偏多14%和11%(图20)。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图19 2022年六大区域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单位:%)-20-100102030东北华南华北西北西南长江中下游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图20 2022年七大流域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单位:%)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东北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8%,华北偏少7%;华南偏多84%,西南偏多56%(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长江中下游偏多10%,西北偏多7%。春季,西南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华南偏多13%,长江中下游偏多6%,东北偏多5%;华北偏少28%,西北偏少12%。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3%,西南偏少3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东北和华北均偏多25%,华南偏多4%,西北偏多2%。秋季,除东北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47%外,其余各区域均偏少。其中,长江中下游偏少22%,西南偏少21%,西北和华北均偏少15%,华南偏少11%。5.全国平均降水日数为历史最少2022年,全国平均降水日数(日降水量0.1毫米)为94.3天,较常年偏少7.4天,为1961年以来最少。东北地区东部和北部、华中中南部、华东中南部、华南、西南地区及西藏东部、青海南部、甘肃西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东北部等地降水日数在100天以上,其中浙江南部、福建大部、广东中西部、广西东部和西北部、贵州西部和南部、云南西部、海南东部等地有150200天;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日数少于100天,其中新疆中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正序历史排位辽河791.2997585.7535.09261海河584.36257513.7213.751845松花江596.78149537.5611.021152珠江1686.682501575.717.041548黄河476.78309472.530.93132淮河781.89222815.89-4.174023长江1029.997071198.88-14.09585-2002040辽河海河松花江珠江黄河淮河长江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16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17青海西北部、宁夏北部、西藏西北部等地不足50天。与常年相比,除东北地区东部及海南降水日数较常年偏多1020天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日数接近常年或偏少,其中华中大部、华东中部、西南地区北部、华北西北部及新疆北部和西部、西藏南部、青海中部、甘肃东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等地偏少1020天,四川东部、重庆南部、贵州北部、湖南中西部、江西中部、安徽大部、江苏东部等地偏少20天以上(图21)。图21 2022年全国降水日数距平分布(单位:天)6.暴雨站日数较常年略偏多2022年,全国共出现暴雨(日降水量50.0毫米)6383站日,较常年偏多2.5%(图22)。华南中东部、华东南部及江西中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山东中东部、四川东北部、重庆北部等地暴雨日数有48天,其中广西东北部、广东中部和南部、海南大部在812天。与常年相比,东北地区南部局地及山东大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和南部局地、广东、广西东北部、海南等地暴雨日数较常年偏多13天,局地超过3天;江苏南部、安徽东部、湖南中北部、贵州中部、江西北部和南部、浙江中部、福建西部、广西西部、云南西部等地偏少13天。7.极端日降水事件接近常年2022年,全国日降水量极端事件站次比为0.1,接近常年。全国共有210个国家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吉林、内蒙古、山西、云南、广东、广西等地48站突破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图22 1961-2022年全国暴雨站日数历年变化(单位:站日)400050006000700080001961196619711976198119861991199620012006201120162021暴雨站日数(站日)年份历年值1991-2020年平均图23 2022年全国极端日降水事件站点分布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历史极值,海南三亚(421.6毫米)、云南麻栗坡(344.7毫米)日降水量超过300毫米(图23)。全国共61个国家站连续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山西等地,广东英德连续降水量达1214.1毫米。2022年,全国连续降水日数极端事件站次比为0.22,较常年偏多0.11。全国共有419个国家站连续降水日数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贵州、新疆等地有113站突破历史极值,云南贡山(57天)、江西井冈山(49天)和内蒙古索伦(42天)连续降水日数超过40天(图24)。18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19图24 2022年全国极端连续降水日数事件站点分布8.雨季特征华南前汛期于3月24日开始,6月22日结束,雨季长度为90天,总雨量856毫米;与常年相比,开始偏早16天,结束偏早12天,雨季长度偏长4天,雨量偏多19%。西南雨季于5月12日开始,10月8日结束,雨季长度为149天,总雨量622.3毫米;与常年相比,开始偏早15天,结束偏早6天,雨季长度偏长9天,雨量偏少15%。江南5月2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雨期长度为40天,梅雨量426.1毫米;与常年相比,入梅偏早11天,出梅偏早2天,梅雨期偏长9天,梅雨量偏多8%。长江中下游5月29日入梅,7月8日出梅,梅雨期长度为40天,梅雨量258.3毫米;与常年相比,入梅偏早16天,出梅偏早8天,梅雨期偏长8天,梅雨量偏少19%。江淮7月4日入梅,7月31日出梅,梅雨期长度为27天,梅雨量179.6毫米;与常年相比,入梅偏晚11天,出梅偏晚17天,梅雨期偏长6天,梅雨量偏少30%。华北雨季于7月13日开始,9月4日结束,雨季长度53天,总雨量214.7毫米;与常年相比,开始偏早5天,结束偏晚18天,雨季长度偏长23天,为1961年以来第3长,雨量偏多57%。东北雨季于6月4日开始,8月28日结束,雨季长度为85天,总雨量425.4毫米;与常年相比,开始偏早9天,结束偏早3天,雨季长度偏长6天,雨量偏多24%。华西秋雨于8月25日开始,10月31日结束,雨季长度为67天,总雨量173.9毫米;与常年相比,开始偏早8天,结束偏早3天,雨季长度偏长5天,雨量偏少12.4%。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图25 2022年1-12月赤道印度洋和太平洋(5S5N)海表温度距平时间经度剖面(单位:)二、气候系统监测(一)热带海洋和热带对流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2021年9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2021年9-12月,Nio3.4指数滑动平均值(3个月滑动平均,下同)分别为-0.55、-0.68、-0.91和-0.95,2022年1月达到拉尼娜事件标准,形成一次弱的东部型拉尼娜事件。2022年1-12月,拉尼娜事件持续,热带中东太平洋大部海表温度较常年同期偏低,冷水中心值低于-1.5(图25)。2022年1-4月Nio3.4指数滑动平均值分别为-0.93、-0.99、-1.05和-1.20,其中4月份达到此次事件发生以来的峰值;5月以后,Nio3.4指数略有回升,但仍维持在-0.5以下,5-7月指数滑动平均值分别为-1.07、-0.92、-0.86;秋季,冷水有所加强,8-11月指数滑动平均值分别为-0.93、-0.96、-0.89和-0.87;12月,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负距平中心值仍超过-1.0,Nio3.4指数为-0.96(图26),赤道中东太平洋继续维持拉尼娜状态。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20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21图26 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Nio 3.4指数(单位:)及南方涛动指数(SOI)逐月演变2022年1-12月,南方涛动指数(SOI)除11月份接近正常外,其余月份均维持稳定的正异常(图26),其中6月份SOI达到峰值(指数值为2.7),热带大气表现出对赤道中东太平洋冷海温异常的持续响应。-2-1.5-1-0.500.511.522.53123456789 10 11 12 123456789 10 11 12 123456789 10 11 12202020212022海表温度距平()SOINino3.4正常状态拉尼娜厄尔尼诺2022年1-2月,强对流活动(通常用射出长波辐射通量距平来表征)中心位于海洋性大陆附近和赤道印度洋;3-4月,对流活跃中心东传至赤道西太平洋;5月之后,对流异常活跃中心基本维持在印度洋东部和海洋性大陆附近。1-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对流总体受到抑制(图27)。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的异常分布及演变特征整体与海表温度的发展演变相对应。图27 2022年1-12月赤道地区(5S5N)射出长波辐射通量距平时间经度剖面(单位:瓦/平方米)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3.0-2.0-1.00.01.02.03.01951 1956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2016 2021东亚冬季风指数年份-6.0-4.0-2.00.02.04.06.08.01951 1956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2016 2021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年份(二)大气环流1.冬季风总体偏强2021/2022年冬季,东亚冬季风总体偏强,强度指数为0.49(图28)。冬季西伯利亚高压指数为0.64,也较常年同期偏强(图29)。东亚冬季风“前冬偏弱、后冬偏强”的特征显著,2021年12月第1候至2022年1月第5候,东亚冬季风和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整体持续偏弱;2022年1月第6候开始转强,并持续至2月底。此外,北极涛动(AO)维持正位相的时间和高原高度场维持负位相的时间均超过整个冬季的2/3。图28 东亚冬季风指数历年变化(1950/1951年冬季至2021/2022年冬季)图29 西伯利亚高压指数历年变化(1950/1951年冬季至2021/2022年冬季)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22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23图30 2021年12月-2022年1月(a)及2022年2月(b)平均500hPa高度场(等值线)和距平场(阴影)(单位:gpm;红色等值线表示气候平均5880gpm)、冬季200hPa纬向风距平场(c)(单位:米/秒;黑色虚线表示波列)及冬季700hPa距平风场(d)(单位:米/秒)2.冬季风异常对冬季气候的影响2021/2022年冬季大气环流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内变化,并导致我国气温整体表现出“前冬暖、后冬冷”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欧亚中高纬地区以纬向型环流为主,乌拉尔山附近为高度场负距平,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及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为高度场正距平,东亚大槽整体略偏弱,呈现较典型的冬季风偏弱的特征,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图30a),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022年2月,环流形势较前期发生明显变化,乌拉尔山附近高度场转为正距平,青藏高原高度场负距平进一步加强,贝加尔湖-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东亚大部地区为高度场负距平所控制,东亚地区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高度场异常分布,环流经向度明显加大,冷空气活跃且较为持续(图30b),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此外,2021/2022年冬季,虽然处于La Nia事件盛期的背景下,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却表现出异常偏多的特征,其主要原因为AO长时间维持正位相,在对流层高层激发出一支由北大西洋指向阿拉伯海北部的波列(图30c),使得中东急流偏强,形成了以副热带西风急流为波导的南欧亚遥相关型,有利于高原高度场持续偏低,导致冷空气从偏西路径影响青藏高原及我国南方地区;青藏高原至孟加拉湾附近为异常气旋式环流所控制(图30d),南支槽活跃,西南向水汽输送偏强,与不断南下的冷空气相结合,造成冬季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a)(c)(b)(d)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图31 1951-2022 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历年变化(直方图表示西伸脊点,红线表示面积,蓝线表示强度)图32 2022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逐日演变(实线表示实际值,虚线表示常年值,直方图表示距平)3.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偏强2022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显著偏强、面积偏大、西伸脊点位置偏西(图31)。逐日监测结果显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内变化明显,6月上旬至中旬较常年同期偏南,6月下旬至7月中旬前期转为偏北(图32)。受其影响,江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和出梅均偏早,华北雨季开始偏早。7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南落,8月偏北,在西太副高主体的持续控制下,长江流域发生破纪录的高温伏旱天气。-3-2-10123451951 1956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2016 2021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年份西伸脊点面积强度-10-8-6-4-2024681010141822263034386月1日6月16日7月1日7月16日7月31日8月15日8月30日脊线位置距平(N)脊线位置(N)距平副高脊线(110E-130E平均)1991-2020年平均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24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25图33 2022年5-10月南海季风监测区逐候850hPa纬向风强度指数(单位:米/秒)和假相当位温(单位:K)图34 1951-2022 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强度指数历年变化4.南海夏季风偏弱,东亚夏季风偏弱2022年南海夏季风于5月3候爆发,较常年(5月4候)偏早1候;于10月2候结束,较常年(9月第6候)偏晚2候。2022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为-0.95,强度偏弱。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逐候演变显示,自5月3候南海夏季风爆发至9月初,南海上空假相当位温稳定超过340K(图33)。2022年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强度指数为-3.44,较常年偏弱(图34)。330332334336338340342344346348350-10-8-6-4-202468105月第1侯 5月第5侯 6月第3侯 7月第1侯 7月第5侯 8月第3侯 9月第1侯 9月第5侯 10月第3侯纬向风指数假相当位温纬向风指数(米/秒)假相当位温(K)-5.0-4.0-3.0-2.0-1.00.01.02.03.04.05.01951 1956 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2016 2021东亚夏季风指数年份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图35 2022年5-10月110E-120E平均候降水量纬度-时间剖面(单位:毫米,图中阴影和等值线为5天滑动平均结果)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5月至6月上中旬,我国东部多雨带主要位于华南和江南南部,其中6月1-21日,华南地区平均累计雨量348.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梅雨期开始总体偏早,但降水持续性差,强度偏弱。6月下旬随着西太副高北跳,我国东部主雨区由华南和江南南部北移至华北、黄淮、东北、西北地区东部等地。华北雨季开始偏早、强度偏强、持续时间长。除7月上旬受台风“暹芭”广东沿海登陆后北上形成一条经向雨带外,6月下旬至8月底,我国东部地区降水持续呈“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盛夏(7月至8月)我国长江流域气温异常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发生破纪录的高温伏旱。进入秋季,我国中东部大部降水明显偏少,长江以南地区干旱持续发展(图35)。10月2候开始,南海地区上空850hPa纬向风稳定的转为东风,大气假相当位温下降到340K以下(图33),南海地区大气热力性质发生改变,夏季风完全撤离南海地区。5.夏季环流异常对夏季降水的影响2022年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变化。6月上中旬,欧亚中高纬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呈“西低东高”分布,经向度较大,乌拉尔山至贝加尔湖西侧为低压槽,贝加尔湖至鄂霍茨克海上空为高压脊,东亚大槽较常年同期偏强,欧亚中高纬地区多短波槽脊活动(图36a)。西太副高强度和西伸脊点位置接近常年同期,脊线位置较常年偏南。菲律宾及南海上空对流层低层为异常反气旋式环流,孟加拉湾北部为异常气旋式环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西南水汽输送偏强(图36b)。另一方面,东北冷涡活动频繁,并且活动路径偏南,引导冷空气频繁南下,抑制了西太副高的北抬,并与西太副高和季风环流引导的水汽输送相配合,导致我国江南南部至华南地区为水汽通量异常辐合区,降水较常年显著偏多。6月下旬至8月,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形势发生明显调整,由前期“西低东高”型转为“两脊一槽”型,乌拉尔山以西高压脊发展,贝加尔湖至我国东北北部为宽广的低压槽控制,鄂霍茨克海26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27图36 2022年夏季6月上中旬(a、b)和6月下旬至8月(c、d)500hPa高度场(a、c,等值线单位:位势米;红色等值线表示常年的5880和5860位势米)和距平场(a、c,阴影区单位:位势米)及850hPa风场距平(b、d单位:米/秒;AC:反气旋;C:气旋)及以东为高压脊。我国大陆大部地区为偏强的大陆高压控制,东亚沿岸上空为高度场正距平,东亚大槽偏弱,西太副高较常年明显偏强、偏西,控制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地区。东亚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的径向分布由前期“北高南低”转为“北低南高”(图36c)。在对流层低层,菲律宾和南海上空盛行东风距平,菲律宾以北仍为异常反气旋环流控制,但其位置明显向北移动,范围向北扩展,从而引导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向我国长江以北地区输送,我国南方大部为水汽通量异常辐散区,导致我国中东部降水呈“北多南少”异常分布(图36d)。从初夏到盛夏,西太副高强度由接近常年转为异常偏强,其中8月强度指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一。盛夏西太副高西伸脊点位置异常偏西,多次出现与西侧的大陆高压和伊朗高压打通,形成完整的副热带高压带的情况。我国长江流域在强大的西太副高控制之下,盛行下沉气流有利于地面增温,同时晴空少云,太阳辐射偏强,导致盛夏出现了破纪录的高温天气。另一方面,异常西伸的西太副高与大陆高压和伊朗高压打通,形成稳定的副热带高压带,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其西南侧的水汽输送通道,从而导致我国夏季降水总体偏少。此外,在台风活跃季,西太副高偏强偏西,菲律宾附近为异常反气旋环流持续控制,不利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生成和登陆,导致华南后汛期降水持续偏少。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ACCAC(a)(c)(b)(d)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图37 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半球区域积雪面积距平(a为北半球,b为欧亚大陆,c为中国,d为青藏高原,e为新疆北部,f为东北地区;a-b单位:百万平方公里;c-f单位:万平方公里)(三)北半球积雪1.北半球和欧亚夏季积雪面积偏小、秋季偏大2022年,北半球积雪面积在1月、5-8月和10月较常年同期偏小,2-4月、9月和11月偏大(图37a);欧亚地区积雪面积在1月、5-8月较常年同期偏小,2-4月和9-11月偏大(图37b)。中国积雪面积在4-8月较常年同期偏小,1-3月和9-11月偏大(图37c),其中,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在3-8月偏小,1-2月和9-11月偏大(图37d);新疆北部积雪面积在1月、5-10月偏小,2-4月和11月偏大(图37e);东北地区(含内蒙古东部)积雪面积在4月和10月偏小,1-3月和11月偏大,其余月份接近常年同期(图37f)。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2.冬季北美大部、欧洲东部及中国北方大部积雪日数偏多2021/2022年冬季,北半球50N以北(包含北美洲北部、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中国的新疆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至东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积雪日数在75天以上(a)(c)(e)(d)(f)(b)28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29图38 2021/2022年冬季北半球积雪日数(a)及其距平(b)分布(单位:天)图39 2021/2022年冬季全国积雪深度(a)及其距平(b)分布(单位:厘米)3.冬季东北中部、内蒙古中东部积雪偏深2021/2022年冬季,东北地区中部及北部、内蒙古东部及北部、新疆北部、西藏西南部等地雪深525厘米,局部超过25厘米(图39a)。与常年同期相比,东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新疆东部局地、西藏南部等地积雪偏深15厘米,黑龙江北部偏深10厘米以上;东北地区中部及南部、内蒙古东北部、新疆北部等地积雪偏浅,部分地区偏浅10厘米以上(图39b)。(a)(b)(图38a)。与常年同期相比,北美洲中南部、欧洲西部、中亚部分地区、中国新疆东部至内蒙古中部及青藏高原东南部等地积雪日数偏少1025天;北美北部及西南部、欧洲东部、蒙古大部、中国新疆北部、青藏高原大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中部和北部等地积雪日数偏多,其中北美洲西南部、蒙古中部、中国青藏高原大部及东北中部等地偏多1025天或以上(图38b)。(a)(b)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旱灾 50%暴雨洪涝35%风雹 11%台风 1%低温冷冻害和雪灾 3%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图40 2022年全国主要气象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总受灾面积比例(单位:%)三、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2022年,我国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南方夏秋连旱影响重;暴雨过程频繁,华南、东北雨涝灾害重,珠江流域和松辽流域出现汛情;登陆台风异常偏少,首个登陆台风“暹芭”登陆强度强,台风“梅花”先后四次登陆,强度大、影响范围广;高温日数多,夏季我国中东部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高温结束时间晚,南方“秋老虎”天气明显;寒潮过程明显偏多,2月南方出现持续低温阴雨雪和寡照天气,11月末至12月初强寒潮导致多地剧烈降温;强对流天气过程偏少,但局地致灾重;北方沙尘天气少,出现晚。据应急管理部统计,2022年,全国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206.8万公顷,死亡失踪296人,直接经济损失2147.5亿元。其中,全国干旱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气象灾害总受灾面积的50%,暴雨洪涝占35%,风雹灾害占11%,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占3%,台风灾害占1%(图40)。与近5年(2017-2021年)平均值相比,农作物受灾面积、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33.1%、60.7%和31.4%。(一)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南方夏秋连旱影响重2022年,我国旱情总体偏重,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年内,华东、华中等地出现阶段性春夏连旱,南方遭遇严重夏秋连旱,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1.华东、华中等地出现阶段性春夏连旱2022年3月初,华东中北部、华中北部等地气象干旱持续发展;3月17日后旱区出现降水,气象干旱明显缓解。4-5月,由于温高雨少,华东中北部、华中北部等地气象干旱再次露头并发展,截至5月31日,黄淮及河北北部、甘肃南部等地存在中度及以上气象干旱,其中山东南部、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30河南中东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地出现特旱(图41)。6月21-24日,旱区大部出现1025毫米、局部超过50毫米的降水;6月26-27日,北方旱区再次出现明显降水,其中河南东部、山东南部、江苏北部等地有50100毫米,局地超过100毫米,北方旱区气象干旱得到明显缓解。由于干旱持续时间较长,造成北方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偏差,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不利小麦籽粒灌浆以及夏玉米、夏大豆等作物播种出苗和幼苗生长。图41 2022年5月31日全国气象干旱综合监测图2.南方遭遇严重夏秋连旱,范围广、时间长、程度重7月至11月上半月,长江中下游及川渝等地持续高温少雨,遭遇夏秋连旱。长江流域中旱及以上干旱日数7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过程最大影响面积(163万平方公里)、单日最大影响面积(133万平方公里,2022年8月24日)以及重旱站数比例(91%)、特旱站数比例(76%)等多项指标均为历史之最。8月18日,中央气象台与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发布了气象干旱预警,这也是自2013年以来第二次启动气象干旱预警,预警时长共90天。8月24日,湘鄂赣粤桂闽黔滇陕川渝浙苏皖14省(区、市)中旱及以上面积达到峰值(图42)。8月25日-9月1日,长江流域西部及北部地区出现明显降雨过程,四川东部、陕西南部气象干旱缓解较为明显。进入9月,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大部地区持续少雨,气象干旱持续发展,特旱区域有所扩大;9月27日,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638平方公里,较历史同期偏小7成,相较6月27日(3331平方公里)减小8成,为历史新低。10月上旬,长江以北地区受降水影响气象干旱缓解,但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气象干旱持续发展。11月15-30日,江南、华南出现明显降水过程,气象干旱得到有效缓解。持续的高温干旱对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农业生产、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及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对当地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31图42 2022年8月24日全国气象干旱综合监测图(二)暴雨过程频繁,华南、东北雨涝灾害重,珠江流域和松辽流域出现汛情2022年,全国共出现38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中夏季19次。春末夏初龙舟水强袭珠江流域,出现汛情;6-7月东北地区雨日多、雨量大,松辽流域现汛情;8月中下旬四川、青海等局地短时强降雨引发山洪,致灾重。1.春末夏初龙舟水强袭珠江流域,出现汛情5月21日至6月21日龙舟水期间,珠江流域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其中广西中北部、广东中北部以及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等地部分地区600900毫米,广西桂林、柳州、贺州和广东清远、韶关等地超过900毫米,广西桂林临桂区局地1616毫米(图43)。上述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以上,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偏多12倍。珠江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4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多。受强降雨影响,珠江流域逾45条河流超警戒水位,6月21日,珠江防总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级;广东、广西多地出现城乡积涝,给交通及农业生产等带来不利影响。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32图43 2022年5月21日-6月21日全国降水量分布(单位:毫米)图44 6-7月东北三省平均降水量历年变化(1961-2022年,单位:毫米)01002003004005001961196619711976198119861991199620012006201120162021降水量(毫米)年份历年值1991-2020年平均2.6-7月东北地区雨日多、雨量大,松辽流域现汛情6-7月,东北三省平均降水量(334.1毫米,偏多3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图44);吉林降水量(414.2毫米,偏多65%)和降水日数(37.8天)均为历史同期最多,辽宁降水量420.6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7成,超过常年夏季降水总量,为近30年历史同期最多,降水日数为历史同期第二多。受强降雨影响,松辽流域有40条河流发生超警戒以上洪水,8月初辽宁绕阳河盘锦段出现堤坝溃口;部分公路基础设施出现损毁或中断;吉林、辽宁部分低洼农田出现短时渍涝,加上日照时数偏少,一季稻、春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生长受到不利影响。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333.8月中下旬四川、青海等局地短时强降雨致灾重8月中下旬,我国西部地区暴雨过程频繁、区域叠加,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地发生洪涝灾害。8月13日,四川彭州龙槽沟附近受上游降水影响突发山洪,多人被洪水卷走。8月17日夜间,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出现短时强降雨,1小时最大累积降水量达40.6毫米,暴雨引发山洪灾害,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造成27人死亡、4人失踪。(三)登陆台风异常偏少,台风“梅花”先后 4 次登陆中国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5个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生成,接近于常年平均(25.1个),其中4个登陆中国(图45、表1),较常年(7.1个)偏少3.1个,与1982、1997和1998年并列为1949年以来历史最少。登陆台风的平均最大风速30.6米/秒,较常年(31.2米/秒)略偏弱。首个登陆台风“暹芭”登陆强度强;“梅花”登陆次数多、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全年台风共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4.2亿元。与近5年平均值相比,2022年台风造成死亡失踪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偏少。图45 2022年登陆中国台风路径图(中央气象台提供)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341.首个登陆台风强度强2203号台风“暹芭”于7月2日15时在广东电白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35米/秒),是2022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登陆强度在初台中位列1991年以来并列第四强。受“暹芭”影响,7月1-4日广西东部、广东西部以及海南累计降水量超过100毫米,海南三亚(421.6毫米)、广东连平(211.6毫米)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广东省先后出现了5个陆地龙卷和2个海上龙卷。“暹芭”4日停编后,其残留云系继续向北移动影响我国。2.“梅花”登陆次数多、强度大、影响范围广9月14-16日,2212号台风“梅花”先后登陆我国浙江、上海、山东和辽宁,是1949年以来第三个4次登陆我国的台风,“梅花”4次登陆地点为不同省(市),是1949年以来首次。“梅花”在浙江舟山普陀登陆时强度为42米/秒,是2022年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梅花”在上海奉贤登陆的强度为35米/秒,是1950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梅花”还是1949年以来最晚登陆山东、辽宁的台风,打破了1949年以来秋台风登陆地的最北纪录。受“梅花”影响,浙江绍兴、宁波、舟山及山东青岛、烟台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达250500毫米,绍兴上虞和嵊州、宁波余姚局地达600707毫米,浙江(2个)、山东(8个)、辽宁(11个)、吉林(2个)共2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雨量突破9月极值,山东福山日降水量(183.5毫米)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上海沿海、浙江沿海及部分岛礁阵风有1215级,最大阵风出现在浙江舟山徐公岛(16级,53.6米/秒),浙江东北部沿海海面12级以上大风累计时长达12个小时。“梅花”造成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地航班大面积取消、部分列车停运、海上航行停航,浙江、江苏等局地农作物受淹倒伏、设施农业受损、树木倒伏、电线杆折断;另一方面,“梅花”带来的降雨也缓解了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等地的干旱。表12022年登陆中国台风简表(中央气象台提供)台风编号名称登陆地点登陆时间(月.日)登陆时最大风力(风速)影响省(市、区)2203暹芭广东电白7.212级(35米/秒)江西、广东、广西、海南2207木兰广东徐闻8.109级(23米/秒)广东、广西、海南2209马鞍广东电白8.2512级(33米/秒)广东、广西、海南2212梅花浙江舟山上海奉贤山东青岛辽宁大连9.149.159.169.1614级(42米/秒)12级(35米/秒)9级(23米/秒)9级(23米/秒)浙江、上海、江苏、山东、辽宁、吉林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3502468101214161961 1966 1971 1976 1981 1986 1991 1996 2001 2006 2011 2016 2021高温日数(天)年份历年值1991-2020年平均图46 1961-2022年夏季全国平均高温日数历年变化(单位:天)图47 2022年夏季全国高温日数距平分布(单位:天)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四)夏季我国中东部出现 1961 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南方秋老虎天气明显2022年夏季,我国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为14.3天,比常年同期偏多6.3天,为历史同期最多(图46)。四川东部、重庆、湖北大部、湖南、江西、安徽大部、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福建大部、陕西南部等地高温日数达4050天,大部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多2030天(图47),浙闽川渝等13省(市)高温日数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36图48 2022年6月13日至8月30日全国高温日数分布(单位:天)1.中东部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2022年,我国共发生4次区域性高温过程,接近常年(4.2次)。其中,6月13日至8月30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达79天,为1961年以来最长。四川盆地、江淮、江汉、江南等地35以上高温日数达3065天(图48);35以上覆盖1692站(占全国总站数70%),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2多;37以上覆盖1445站(占全国总站数60%),为1961年以来最多;有361站(占全国总站数14.9%)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重庆北碚连续2天日最高气温达45。评估结果显示,此次高温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持续高温天气给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电力供应等带来不利影响,浙江、上海等南方多地用电创历史新高,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多人确诊热射病。2.高温过程结束时间晚,南方秋老虎天气明显9月至10月上旬,南方出现3次区域性高温过程。其中,9月27日至10月4日,南方出现1961年以来第二晚高温过程,结束时间较常年(8月30日)偏晚35天。9月5-13日、9月27日至10月4日的高温过程综合强度均达到特强,影响范围内分别有229个和485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者超过37,贵州沿河、安徽青阳分别达到40.3和40.9。高温过程增加了供电压力,加剧了长江流域的干旱,加之夏季持续高温少雨,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37(五)寒潮过程明显偏多、影响范围广2022年,我国共发生35次冷空气过程(含寒潮过程11次),冷空气和寒潮过程均较常年偏多,其中寒潮过程偏多6次。2月,南方地区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寡照天气,对农业、电力、交通造成不利影响;初春,北方暴雪南方暴雨影响大;秋末冬初,两次寒潮过程降温幅度大、影响范围广,多地出现低温冷冻害和雪灾。1.2月,南方雨雪天气过程多,出现持续低温寡照天气2月1-23日,南方地区多次出现低温雨雪天气过程,长江以南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4,其中广东和广西大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贵州东南部等地偏低46;累计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以上;浙江、江西南部、湖南南部、贵州中南部、广东、广西和海南大部降水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510天,日照时数偏少48成,局部偏少8成以上。17-23日,南方大部地区雨雪交加且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浙江大部、安徽南部、福建中部和北部、湖南大部、江西大部、广东东部、广西北部、云南东部、贵州东部等地有1025毫米的降雪,局部2550毫米,湘浙桂闽赣黔滇粤8省(区)区域平均过程降水量60.2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平均过程降雪量14.2毫米,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仅次于1964年(20.1毫米)。湖南中部、贵州西南部、云南东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大积雪深度有510厘米,贵州和湖南局部超过20厘米。持续低温雨雪寡照天气对南方地区农作物生长不利,对交通和电力也造成不利影响。2.初春,北方暴雪南方暴雨天气影响大3月17-19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出现明显雨雪和降温天气,华北、黄淮、江淮、江汉大部地区日平均气温下降812,最低气温0线南压至山西中部、河北南部一带。河北尚义日降温(15.6)达到历史极端阈值,安徽淮南(12.2)、河北涿鹿(11.8)、湖北安陆(11.8)等7个国家级气象站日降温达到或超过极端阈值。17日,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共有19站达到暴雪及以上级别,其中河北怀安单日降雪量(20.7毫米)超过20毫米;安徽石台日降水量158.3毫米,超过当季历史极大值。受强雨雪影响,安徽秋浦河殷家汇站和黄湓河雁塔站出现超警戒水位;安徽石台县多处出现山洪、山体滑坡等现象,多处农作物、道路被淹;北方大部冬小麦处于返青起身期和拔节期,降水利于麦田增墒,对小麦返青起身和拔节生长有利。3.11月末至12月初寒潮过程导致多地剧烈降温11月26-28日和11月30日至12月1日两次寒潮过程接连影响我国,其中11月30日至12月1日的寒潮过程为2022年最强。受寒潮影响,我国大部地区出现剧烈降温并伴有雨雪和大风天气,14以上降温范围超国土面积一半以上(55%),局地降温超过18(图49);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山东等多地出现降雪,安徽南部等局地有大雪,长江以南部分地区出现大到暴雨,浙江丽水和温州局地大暴雨,贵州、湖北、湖南等局地出现冻雨;此次寒潮低温天气对新疆、内蒙古等地的畜牧业以及多地设施农业造成不利影响。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38图49 2022年11月26日-12月1日全国过程最大降温幅度分布(单位:)(六)强对流天气过程偏少,局地致灾重 2022年,我国共发生38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与过去三年平均相比偏少。首发时间(3月16-17日)接近前三年平均,末次(11月28-29日)偏晚72天。据不完全统计,经灾调证实的龙卷风达25次,其中中等强度以上达11次,与前三年均值持平。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有1116个县(市、区)遭受风雹灾害,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全年风雹灾害共造成930.6万人次受灾,死亡88人,直接经济损失166.7亿元。与近5年平均值相比,2022年风雹灾害损失偏轻。3月16-17日,湖北省多地遭受风雹灾害,全省国家站共98站次出现12米/秒大风,29站次17米/秒,浠水极大风速31.9米/秒;恩施、襄阳、孝感、武汉、鄂州、黄冈、黄石等地局地出现冰雹。此次风雹灾害造成湖北省10市(州、直管市)26县(市、区)17.63万人受灾,紧急避险1347人、转移安置46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9.65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0.25千公顷;因灾倒塌房屋45间,不同程度损坏2885间;直接经济损失1.45亿元。5月9-12日,贵州省六盘水、安顺、毕节、黔西南、铜仁等7市(自治州)23个县(市、区)遭受风雹灾害。4.9万人受灾;4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5千公顷,其中绝收8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9亿元。5月14日,受短时强对流天气影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出现龙卷风灾害,造成147人受灾,损坏房屋49栋148间,2个屯电力、通讯设施中断6小时,电力受损线路1.6千米,通讯受损线路1.1千米,直接经济损失约82.8万元。6月4日,北京市通州区出现雷阵雨天气并伴有冰雹大风,最大阵风出现在101农场29.9 米/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39秒;局地出现24厘米冰雹。近50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近70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7月20-24日,江苏省盐城、连云港、宿迁、淮安、南通等地发生强对流天气,其中7月20日江苏及其近海地区出现89级雷暴大风,江苏泰州大桥站于15时04分记录到最强瞬时大风达11级(29.7米/秒),江苏中北部有4个龙卷风生成,其中2个达强龙卷等级。造成5600余人受灾;100余间房屋倒塌,43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4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 亿元。7月27-29日,内蒙古多地发生风雹灾害,其中呼和浩特、通辽、包头、乌兰察布、锡林郭勒5市(盟)9个县(市、旗)4.2万人受灾,15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农作物受灾面积21.1千公顷,其中绝收5.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七)沙尘天气少,出现晚2022年春季,北方地区共出现8次沙尘天气过程,比2000-2021年同期(10.7)偏少2.7次,其中沙尘暴过程1次(图50)。春季,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为3.2天,比常年同期偏少0.5天。3月3-5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今年首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较2000-2021年首场沙尘平均出现时间(2月15日)偏晚16天,较2021年(1月10日)偏晚52天。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山东等多地出现PM10中到重度污染,对人体健康和交通出行造成不利影响。3月13-16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沙尘暴天气过程。内蒙古中西部、甘肃中东部、青海东部、宁夏、陕西大部、山西、天津南部、河北大部、河南、山东中西部、湖北中东部、安徽中北部等地出现扬沙和浮尘天气,内蒙古中部的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宁夏全区出现5级左右偏北风,阵风79级,贺兰山沿山达10级以上,最大阵风风速36.7米/秒。内蒙古、甘肃、宁夏、山西、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共88个城市空气质量先后达到短时严重污染水平,首要污染物均为PM10;大同等20个城市PM10小时浓度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图50 2000-2022年春季北方沙尘天气过程历年变化(单位:次)04812162020002002200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201820202022沙尘过程(次)年 份沙尘总次数沙尘暴次数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40暴暴雪雪3月17-19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出现明显雨雪和降温天气,华北、黄淮、江淮、江汉大部地区日平均气温下降812,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共有19站达到暴雪,安徽石台日降水量158.3毫米,超过当季历史极大值。沙沙尘尘2022年春季,我国北方出现8次沙尘天气过程,比2000-2021年同期偏少2.7次。3月3-5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今年首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较多年平均偏晚16天。干干旱旱2022年,我国旱情总体偏重,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年内,华东、华中等地出现阶段性春夏连旱,南方遭遇严重夏秋连旱,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寒寒潮潮2022年,我国共发生35次冷空气过程(含寒潮过程11次),冷空气和寒潮过程均较常年偏多,寒潮过程偏多6次。其中11月末至12月初寒潮过程导致多地剧烈降温。高高温温9月至10月上旬,南方出现3次区域性高温过程。高温过程结束时间晚,部分时段高温过程综合强度达到特强,南方秋老虎天气明显。雨雨雪雪2月,南方出现持续低温雨雪寡照天气,气温偏低明显,降水偏多,日照严重不足,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对交通和电力也造成不利影响。暴雨洪涝5月21日至6月21日,珠江流域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多,龙舟水强袭珠江流域,出现汛情。暴暴雨雨洪洪涝涝6-7月,东北三省平均降雨量(334.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强降雨导致松辽流域出现汛情。台台风风9月14-16日,台风“梅花”先后4次登陆浙江、上海、山东和辽宁,是2022年登陆我国最强的台风,打破了1949年以来秋台风登陆地最北界纪录。台台风风2022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25个台风生成,其中4个登陆中国,较常年偏少3.1个,与1982、1997、1998年并列为1949年以来历史最少。7月2日在广东登陆的“暹芭”,是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登陆强度在初台中位列1991年以来并列第四强。强强对对流流2022年我国共发生38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与过去三年平均相比明显偏少,但局地致灾较重。高高温温夏季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1961年以来综合强度最强的高温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给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电力供应等带来不利影响。2022年,全国平均气温10.51,较常年偏高0.62,为历史次高;全国平均降水量606.1毫米,较常年偏少5.0%,为2012年以来最少。图51 2022年中国重大天气气候事件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41高高温温热热浪浪暴暴风风雪雪、低低温温寒寒流流暴暴雨雨 洪洪涝涝台台风风、飓飓风风、热热带带气气旋旋干干旱旱山山火火龙龙卷卷风风99暴暴风风雪雪、低低温温寒寒流流12月月下下旬旬,“史史诗诗级级寒寒潮潮”席席卷卷美美国国,中中西西部部局局部部最最低低温温度度降降至至-40以以下下,2.4亿亿人人收收到到极极寒寒天天气气预预警警,交交通通出出行行、电电力力供供应应等等受受到到严严重重影影响响。暴暴雨雨洪洪涝涝5月月下下旬旬,巴巴西西东东北北部部遭遭遇遇持持续续强强降降雨雨天天气气,引引发发洪洪涝涝和和滑滑坡坡等等次次生生灾灾害害,造造成成伯伯南南布布哥哥州州126人人死死亡亡。暴暴风风雪雪、低低温温寒寒流流2月月18-19日日,强强风风暴暴“尤尤尼尼斯斯”袭袭击击英英国国、德德国国、荷荷兰兰、比比利利时时、波波兰兰等等多多个个欧欧洲洲国国家家,造造成成至至少少16人人死死亡亡。99热热带带气气旋旋2月月5-9日日,强强热热带带气气旋旋“巴巴齐齐雷雷”袭袭击击马马达达加加斯斯加加,导导致致89人人死死亡亡。暴暴雨雨洪洪涝涝2月月下下旬旬至至3月月,持持续续的的强强降降雨雨导导致致澳澳大大利利亚亚东东部部洪洪水水泛泛滥滥,造造成成至至少少22人人死死亡亡,数数十十万万人人紧紧急急转转移移,澳澳大大利利亚亚进进入入全全国国紧紧急急状状态态。暴暴雨雨洪洪涝涝2月月15日日,巴巴西西里里约约州州彼彼得得罗罗波波利利斯斯市市遭遭遇遇特特大大暴暴雨雨,造造成成231人人死死亡亡。山山火火3月月4日日,韩韩国国东东部部庆庆尚尚北北道道发发生生森森林林火火灾灾。过过火火总总面面积积高高达达2.4万万公公顷顷,创创下下最最大大过过火火面面积积纪纪录录,造造成成390人人受受灾灾,648处处设设施施受受损损。龙龙卷卷风风3月月,美美国国中中南南部部遭遭遇遇龙龙卷卷风风等等恶恶劣劣天天气气,造造成成至至少少9人人死死亡亡,多多处处民民宅宅被被毁毁。高高温温热热浪浪6月月13日日,创创纪纪录录的的高高温温从从美美国国大大平平原原扩扩展展到到密密西西西西比比河河谷谷和和东东南南部部,多多个个城城市市刷刷新新高高温温记记录录,全全美美超超三三分分之之一一的的人人口口受受到到影影响响。高高温温热热浪浪6-7月月,欧欧洲洲遭遭遇遇持持续续性性极极端端高高温温天天气气。英英国国发发布布史史上上第第一一次次极极端端高高温温红红色色预预警警。据据世世卫卫组组织织统统计计,欧欧洲洲至至少少有有15000多多人人死死于于此此次次高高温温热热浪浪。99热热带带气气旋旋4月月10日日,台台风风“鲇鲇鱼鱼”在在菲菲律律宾宾登登陆陆后后引引发发洪洪水水和和山山体体滑滑坡坡,造造成成200余余人人死死亡亡,超超200万万人人受受灾灾。10月月29日日,台台风风“尼尼格格”袭袭击击菲菲律律宾宾,造造成成至至少少160多多人人死死亡亡。暴暴雨雨洪洪涝涝4月月,南南非非东东部部夸夸祖祖卢卢-纳纳塔塔尔尔省省遭遭遇遇近近60年年罕罕见见的的极极端端强强降降水水袭袭击击,造造成成近近450人人死死亡亡,超超4万万人人无无家家可可归归。高高温温热热浪浪4-5月月,南南亚亚地地区区出出现现极极端端高高温温,其其中中印印度度大大范范围围地地区区最最高高气气温温超超过过49,造造成成45人人死死亡亡。暴暴雨雨洪洪涝涝5-6月月,印印度度东东北北部部、孟孟加加拉拉东东北北部部持持续续强强降降雨雨,引引发发山山体体滑滑坡坡与与山山洪洪。造造成成207人人死死亡亡,近近千千万万人人受受灾灾。干干旱旱8月月,法法国国遭遭遇遇有有记记录录以以来来最最严严重重干干旱旱,超超100个个城城市市饮饮用用水水短短缺缺;英英国国、罗罗马马尼尼亚亚等等国国大大部部分分地地区区遭遭受受干干旱旱。暴暴雨雨洪洪涝涝7-8月月,阿阿富富汗汗多多个个省省份份因因连连续续多多日日暴暴雨雨引引发发洪洪水水灾灾害害,造造成成至至少少170人人死死亡亡、250余余人人受受伤伤。6-8月月,历历史史罕罕见见持持续续强强降降雨雨袭袭击击巴巴基基斯斯坦坦,造造成成三三分分之之一一国国土土被被淹淹,近近1700人人死死亡亡,超超过过3300万万人人受受灾灾。暴暴雨雨洪洪涝涝5-10月月,尼尼日日利利亚亚强强降降水水导导致致洪洪涝涝灾灾害害,累累计计造造成成600余余人人死死亡亡,140余余万万人人流流离离失失所所。暴暴雨雨洪洪涝涝8月月7-11日日,韩韩国国首首都都圈圈遭遭遇遇近近百百年年来来最最强强暴暴雨雨,首首尔尔市市8日日降降水水量量超超过过380毫毫米米,为为近近百百年年来来最最大大,极极端端暴暴雨雨引引发发严严重重内内涝涝。图52 2022年全球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42四、气候影响评估(一)气候与农业2022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期间气候条件总体较为适宜,利于农业生产。冬小麦和夏玉米全生育期内,光温水总体匹配,墒情适宜,气象灾害偏轻,气候条件较好。早稻生育期内,产区大部热量充足,但部分产区遭受强降水影响,灌浆成熟期局地出现“高温逼熟”。晚稻、一季稻产区气候条件总体较适宜,但部分地区遭遇伏秋连旱和台风灾害,不利于农业生产。1.冬小麦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光热充足,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土壤墒情适宜,气象灾害偏轻。秋播期,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北部多雨,渍涝灾害突出,影响秋收腾茬整地,导致冬小麦播种明显推迟。2021年11月,冬麦区大部光热充足,主产区多数时段墒情适宜,对冬小麦出苗、生长和晚弱苗苗情转化升级有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晚播造成的不利影响。2021/2022冬季,北方冬麦主产区有5次较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但无明显冻害发生,雨雪有利于农田增墒及冬小麦安全越冬。春季,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光照正常偏多,未出现明显霜冻害,大部土壤墒情适宜,干旱影响轻,冬小麦苗情持续转化升级,长势好于预期。夏收期间多晴好天气,麦收进展顺利。2.夏玉米夏玉米生育期内,大部地区水热条件匹配较好,旺盛生长期未出现明显农业干旱。6月上旬,西北地区、华北、黄淮温高雨少,土壤失墒较快,大部地区表层墒情偏差,对夏玉米播种出苗不利,无灌溉条件地区夏玉米播种困难。6月下旬至8月,夏玉米产区出现13次明显降水过程,前期旱情基本得以解除,利于玉米出苗和旺盛生长;但吉林中南部、辽宁中北部、山东西北部和南部等地降水过程频繁、雨量显著偏多且落区重叠度高,渍涝灾害较重,局部田块绝收。9月,夏玉米产区大部光温较好,墒情适宜,利于灌浆成熟和收获,但东北地区东部和山东半岛受降水影响,部分土壤过湿,不利灌浆成熟。3.水稻(1)早稻早稻生育期内,江南、华南早稻产区大部热量充足,但部分产区遭受强降水影响,灌浆成熟期局地出现“高温逼熟”。3月,江南、华南早稻主产区光热充足,利于早稻播种育秧及秧苗生长,中下旬出现两次降温天气过程,对早稻播种育秧略有影响。4月,光温水等条件总体匹配,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43利于早稻播种育秧和秧苗生长。5月,早稻产区出现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分蘖不利,广西、广东的强降水导致局部稻田被淹。6月,早稻产区大部多雨寡照,部分产区频繁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部分稻田被淹,处于抽穗扬花期的早稻遭受“雨洗禾花”,对提高结实率和产量形成不利。7月,江南、华南温高雨少,对早稻充分灌浆和籽粒重提高不利,局地出现“高温逼熟”。(2)晚稻晚稻生育期内,主产区气候条件总体较好,但部分地区遭受伏秋旱和台风灾害影响,不利于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晚稻播栽期间光热条件良好,大部稻田蓄水充足,晚稻播种育秧及移栽顺利。7-8月,江南和华南部分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干旱,不利于晚稻返青分蘖和拔节孕穗,灌溉不足地区晚稻秧苗长势弱、分蘖减少。9月,华南中西部、江南东部、江汉等地陆续出现较明显降水,利于补充农业蓄水及晚稻生长发育;但江西、湖南等地降水仍偏少、旱情持续,灌溉不足地段的晚稻生长发育受阻。另外,8-9月,广东部分地区受台风“木兰”和“马鞍”影响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局部晚稻受淹;浙江、江苏东部等地受台风“轩岚诺”和“梅花”影响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局部晚稻受淹。10月,晚稻产区温高光足,未出现大范围寒露风天气,光热条件利于江南晚稻灌浆成熟、收晒及华南晚稻授粉结实等。但江西、湖南等地干旱持续,无灌溉条件的晚稻千粒重下降,影响最终产量。(3)一季稻一季稻生育期内,各产区大部时段光温条件匹配较好,但长江中下游一季稻产区气象干旱严重,缺乏灌溉条件的水稻产量受到严重影响。6月,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和四川盆地大部光温条件较好,利于一季稻移栽和返青分蘖;黑龙江东南部、吉林东部、辽宁大部以及云南出现阶段性低温阴雨寡照天气,不利于一季稻苗期生长。7月,东北产区大部光温正常,但辽宁中北部、吉林中南部月内出现多次强降水过程,对部分地区一季稻分蘖拔节和孕穗不利;长江中下游产区温高光足,总体利于一季稻晒田控蘖及拔节;西南地区东部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对处于抽穗扬花期的一季稻不利。8月,长江流域大部地区持续高温干旱,恰逢一季稻抽穗扬花高温敏感期,导致四川、湖北、安徽等地一季稻结实率降低、空秕粒增加,部分地区出现高温逼熟;东北产区气温偏低,一季稻籽粒灌浆速度有所减缓。9月,气候条件总体利于一季稻充分灌浆及成熟收晒,但西南地区中旬出现连阴雨,影响水稻收晒进度。(二)气候与水资源 1.年降水资源量状况2022年,全国年降水资源量为57512.0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3024.2亿立方米(图53),比2021年少6265.4亿立方米。从历年降水资源量变化及全国年降水资源丰枯评定指标来看,2022年全国降水资源量为2012年以来最少的一年,属于枯水年份。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44图53 1961-2022年全国年降水资源量变化(单位:亿立方米)图54 2022年全国年降水资源量评估等级2.年降水资源量分布状况2022年,河南、江苏、安徽、湖北、上海、浙江、江西、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西藏、宁夏、甘肃、新疆15个省(区、市)属于枯水年份;贵州属于异常枯水年份;河北、山西、广东、海南为丰水年份;辽宁、吉林、山东为异常丰水年份;其余8个省(区、市)均属正常年份(图54)。50000520005400056000580006000062000640006600068000700001961196519691973197719811985198919931997200120052009201320172021年降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年份异异常常丰丰水水丰丰水水枯枯水水异异常常枯枯水水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453.流域水资源状况2022年,淮河、长江、东南诸河、西南诸河和西北内陆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较常年偏少,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和珠江流域较常年偏多(图55)。-20-10010203040距平百分率(%)图55 2022年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丰枯状况(单位:%)松花江流域地表水资源量约为1172亿立方米,较常年偏多11.0%;辽河流域522亿立方米,偏多35.1%;海河流域131亿立方米,偏多13.8%;黄河流域493亿立方米,偏多0.9%;珠江流域4883亿立方米,偏多7.0%。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约为774亿立方米,较常年偏少4.2%;长江流域9085亿立方米,偏少14.1%;东南诸河、西南诸河和西北内陆河流域分别较常年偏少5.8%、7.4%和16.5%。(三)气候与能源1.冬季北方采暖耗能评估冬季(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北方15省(区、市)冬季采暖耗能评估结果显示(图56),除甘肃、吉林、黑龙江、青海外,大部分地区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高,采暖耗能较常年同期下降,其中河南、天津、河北、山东、新疆5省(区、市)气温偏高0.5及以上,采暖耗能降幅较为明显,有6%。从冬季各月来看,2021年12月,北方15省(区、市)气温均高于常年同期,其中河北、辽宁偏高超过2.0;采暖耗能也均有所减少,其中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河南较常年同期减少25P%。2022年1月,北方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采暖耗能降低,其中新疆、宁夏、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山东、河北气温均偏高1.0以上,采暖耗能降幅为7#%;吉林、黑龙江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采暖耗能增幅分别为1%和4%。2月,北方15省(区、市)气温均低于常年同期,采暖耗能较常年同期增加34%。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46图56 2021/2022年冬季北方15省(区、市)采暖耗能变率(单位:%)和气温距平(单位:)-2.0-1.00.01.02.0-20.0-15.0-10.0-5.00.05.010.015.020.0山东河南新疆河北天津陕西山西宁夏辽宁内蒙古北京甘肃吉林黑龙江青海气温距平()采暖耗能变率(%)采暖耗能变率%气温距平2.夏季降温耗能评估2022年夏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温耗能相应较常年同期增加。据相关部门统计,2022年夏季全国用电量为24295亿千瓦时,其中6月、7月和8月用电量分别为7451亿千瓦时、8324亿千瓦时和8520亿千瓦时,分别同比增长4.7%、6.3%和10.7%。6月,有20个省会城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郑州、南京、兰州、合肥、太原、乌鲁木齐、上海、济南偏高2.04.3;受气温偏高影响,降温耗能普遍增加,其中呼和浩特、郑州、南京、银川、太原、兰州降温耗能增幅为15718%。南宁、广州、福州、哈尔滨、沈阳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降温耗能不同程度减少,其中哈尔滨和沈阳降温耗能分别减少35%和101%。7月,大部分省会城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南京、南昌、上海、杭州、重庆等地偏高2.03.3,气温偏高导致降温耗能普遍增加,其中哈尔滨、重庆、兰州、贵阳等地降温耗能增幅尤为显著,为800%。石家庄、济南、太原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降温耗能减少10S%(图57)。8月,有18个省会城市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温耗能增加,其中武汉、南京、杭州、南昌、重庆气温偏高3.06.4,降温耗能增幅为808%;其余8个省会城市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中长春、哈尔滨、沈阳偏低0.71.1,降温耗能减幅为64%。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47图58 5-9月全国平均植被指数历年变化(2000-2022年)0.40.420.440.460.4820002005201020152020年份植被指数多年平均植被指数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图57 2022年7月主要城市降温耗能变率(单位:%)和气温距平(单位:)-2.0-1.00.01.02.03.04.0-80-60-40-20020406080100120140太原济南石家庄呼和浩特沈阳郑州海口长沙北京广州天津南宁合肥长春武汉银川福州南昌乌鲁木齐杭州南京上海哈尔滨重庆兰州贵阳气温距平()降温耗能变率(%)降温耗能变率气温距平国家气候中心National Climate Center(四)气候与植被根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计算,2022年植被生长季(5-9月)全国平均植被指数(NDVI)为0.461,较近22年(2000-2021年)同期平均值(0.442)偏高4.3%,与2018年和2020年并列为2000年以来的第二高值(图58)。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48与近22年同期相比,2022年植被生长季全国大部地区植被指数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东北西部及内蒙古东部、山西、陕西中部和北部、甘肃东部、云南大部及西藏东南部等地偏高,植被长势偏好;内蒙古东北部和中部、山东南部、河南大部、安徽中部、湖北中部、江西北部、湖南北部、重庆西部、西藏中部等地植被指数较常年同期偏低,植被长势偏差(图59)。(五)气候与交通2022年,全国大部分地区交通运营不利日数(10毫米以上降水、雪、冻雨、雾及扬沙、沙尘暴、大风)普遍有2060天,其中华东南部、华中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东北地区东南部以及黑龙江西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和西部、新疆东部和南部局地等地超过60天(图60a)。与常年相比,全国大部地区交通运营不利日数偏多,其中,西南地区东部、华南西部和中部部分地区以及黑龙江东北部和西北部、吉林东南部、辽宁北部、山东西部、陕西中部等地偏多20天以上;新疆中部和西南部、甘肃西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青海东南部和西北部、西藏大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中北部等地交通运营不利日数偏少,局部地区偏少10天以上(图60b)。6月,华南多地出现大暴雨或特大暴雨,交通运营受到较大影响。6月6日,广州白云机场进出港航班取消数量就达到374架次;6月13日,连接江西赣州和福建龙岩的赣龙铁路福建长汀段出现塌方,导致铁路线中断,往来动车全部停运;6月15日,珠海部分公交线路停运,市内多处路段因积水导致交通堵塞;6月21日,特大暴雨导致广东境内G220国道部分路段发生边坡塌方,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导致道路损坏356处。图59 2022年5-9月全国植被指数距平分布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499月14-16日,受台风“梅花”影响,山东烟台、青岛、日照等城市街道严重积水,部分地区出现山体滑坡,交通严重受阻。暴雨、大风导致济南、滕州等火车站旅客列车停运180余辆,烟台多条高速公路封闭或限行,烟台长岛海域水路交通全线停航。浙江省宁波市、舟山市、台州市、嘉兴市等多地道路出现积水,交通受阻,部分地区陆路交通停运。长三角多个机场的航班取消,其中南航取消36个航班。11月26-28日和11月30日至12月1日两次寒潮过程接连影响我国,降雪和道路结冰导致黑龙江、内蒙古、陕西、湖北等地共66条高速路段发生阻断,影响里程5800公里;大风造成山东烟台和威海、上海崇明、江苏镇江、浙江宁波和舟山、广东江门和珠海、广西北海等地水上航运全线停航。12月28日早上,郑州郑新黄河大桥突发团雾,造成多起多车连环相撞交通事故,涉事车辆超过200辆。(六)气候与大气环境大气自净能力反映大气对污染物的清除能力。2022年,全国平均大气自净能力指数为3.0吨/天/平方公里,较2001-2020年平均值偏高6.2%,较2013年(“大气国十条”实施初期)偏高6.1%,大气自净能力总体偏强。2022年,东北中南部及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青海西南部、西藏西南部、海南西部等地的大气自净能力在3.6吨/天/平方公里以上,大气对污染物的清除能力较强;新疆西南部和中部局地、四川中部局地大气自净能力小于1.6吨/天/平方公里,大气对污染物的清除能力较差;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大气对污染物的清除能力一般(图61)。与常年(2001-2020年平均值)相比,青海西南部、西藏大部、四川中西部以及云南西北部偏低超过5%,全国其余大部地区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偏高或接近常年,其中黑龙江中南部和东北部、吉林大部、辽宁东北部等地偏高30%以上(图62)。图60 2022年全国交通运营不利日数(a)及距平(b)分布(单位:天)(a)(b)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50图62 2022年全国大气自净能力指数距平百分率分布(单位:%)图61 2022年全国大气自净能力指数分布图(单位:吨/天/平方公里)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51(七)气候与人体健康2022年,全国平均人体舒适日数130.9天,较常年(134.9天)偏少4天。与常年相比,华北东北部和南部、华东中部和北部、华中中部和北部、西南地区中东部大部、西北地区东部及黑龙江中部、吉林西北部、新疆南部等地人体舒适日数偏少1020天,其中河南大部、安徽北部、山西南部、陕西南部、四川中部、贵州中部等地偏少20天以上;西北地区西部及新疆北部部分地区、浙江东部、福建东部、江西南部、广西中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偏多1020天,局部偏多20天以上(图63)。2021/2022年冬季,全国大部地区人体舒适日数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少,其中新疆西南部、四川中西部、河南西南部、贵州中部等地偏少1020天,局部偏少20天以上;江苏东南部等地偏多1020天。春季,全国大部地区人体舒适日数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江苏南部、浙江东北部、广西中南部、新疆北部和西南部等地偏多1020天。夏季,中东部大部地区及新疆大部人体舒适日数偏少,其中黑龙江中部局部、吉林北部、山东东部、江苏大部、浙江北部、安徽中部和南部、湖北西部和东北部、陕西南部、四川东北部、贵州中部等地偏少1020天,局部偏少20天以上;青藏高原大部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青海北部、四川西北部、西藏东部等地人体舒适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1020天,局部偏多20天以上。秋季,全国大部地区人体舒适日数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其中浙江南部、江西中部和南部、福建西部、云南东南部等地偏多1020天。图63 2022年全国人体舒适日数距平分布(单位:天)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52五、2022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一)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1.低温雨雪袭扰北京冬奥,气象部门全力以赴保驾护航2022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2.0,降水量偏多56%,冷湿特征明显。11日至14日,京津冀晋蒙等地先后出现降雪过程,北京北部和东部、山西大同和忻州、河北保定、廊坊和沧州等局地积雪深度有1016厘米。气象部门全力以赴开展精密监测、精准预测和精细服务,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顺利举办保驾护航。2.1961年以来历史第二强龙舟水影响珠江流域5月21日至6月21日龙舟水期间,珠江流域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其中广西中北部、广东中北部以及湖南南部、江西南部等地部分地区600900毫米,广西桂林、柳州、贺州和广东清远、韶关等地10001300毫米,广西桂林临桂局地1616毫米。上述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以上,广东北部、广西东北部等地偏多12倍。珠江流域平均降水量为44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5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多。受强降雨影响,珠江流域逾45条河流超警戒水位,6月21日,珠江防总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级;广东、广西多地出现城乡积涝,给交通及农业生产等带来不利影响。3.松辽流域遭遇极端降雨,绕阳河盘锦段堤坝溃口6月至7月,东北三省平均降水量(334.1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多;吉林降水量(414.2毫米,偏多65%)和降雨日数(37.8天)均为历史同期最多,辽宁平均降水量420.6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7成,超过常年夏季降雨总量,为近30年历史同期最多。受强降雨影响,松辽流域有40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8月初辽宁绕阳河盘锦段出现堤坝溃口;部分公路基础设施出现损毁或中断;吉林、辽宁部分低洼农田出现短时渍涝,加上日照时数偏少,农作物生长受到不利影响。4.盛夏局地短时强降雨致重大人员伤亡7月15日至16日,四川省中北部出现强降雨过程,北川县有21个气象站12小时降水量超过50毫米,8个站超过100毫米,北川县青片乡16日6小时累计雨量高达102.5毫米,水位暴涨引发山 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53洪,导致部分房屋被冲毁,交通、电力、通信中断,2万多人受灾。8月13日下午,四川彭州龙槽沟附近受上游降水影响突发山洪。8月17日夜间,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出现短时强降雨,青林乡、青山乡小时降水量达39.3毫米和34.6毫米,暴雨引发山洪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5.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炙烤”我国,中央气象台首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6月13日至8月30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过程,共持续79天,为1961年以来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8月13日,中央气象台自我国气象预警机制建立以来首次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此次高温过程中,35以上覆盖1692站(占全国总站数70%),为1961年以来历史第2多;37以上覆盖1445站(占全国总站数60%),为1961年以来最多;有361站(占全国总站数14.9%)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重庆北碚连续2天日最高气温达45。评估结果显示,此次高温事件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纪录以来最强。持续高温天气给人体健康、农业生产和电力供应等带来不利影响,浙江、上海等南方多地用电创历史新高,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多人确诊热射病。6.长江流域“汛期反枯”,人工增雨驰援旱区7月至11月上半月,长江中下游及川渝等地持续高温少雨,遭遇夏伏旱连秋旱。长江流域中旱以上干旱日数77天,较常年同期偏多54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8月18日,中央气象台与国家气候中心联合发布了气象干旱预警,这也是自2013年以来,再次启动气象干旱预警,预警时长达90天。8月24日,湘鄂赣粤桂闽黔滇陕川渝浙苏皖14省(区、市)中旱及以上气象干旱面积达到峰值;8月27日,中国气象局首次调用多架飞机在丹江口水库汇水流域开展大范围跨区域空地联合增雨作业,全力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用电安全。进入9月,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大部地区高温少雨,气象干旱持续发展,特旱区域有所扩大;9月27日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为638平方公里,较历史同期偏小7.2成,相较6月27日减小8成,为历史新低。10月上旬,长江以北地区出现降水使致气象干旱得到缓解,但长江以南大部地区气象干旱持续发展;11月15日至30日,江南、华南出现明显降水过程,气象干旱才得到有效缓解。持续的高温干旱对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农业生产、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及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对当地生态系统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7.罕见秋台“梅花”四弄,创1949年以来秋台风登陆最北纪录今年第12号台风“梅花”在9月14日至16日期间,先后4次登陆我国浙江、上海、山东和辽宁,打破了建国以来秋台风登陆地最北界纪录,也是建国以来登陆舟山的最强台风。受“梅花”与冷空气共同影响,上海沿海、浙江沿海及部分岛礁出现1215级风,最大阵风出现在浙江舟山徐公岛(16级,53.6米/秒),浙江东北部沿海海面12级以上大风累计时长达12个小时。浙江绍兴、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54宁波、舟山及山东青岛、烟台等地部分地区累计雨量达250500毫米,绍兴上虞和嵊州、宁波余姚局地达600707毫米。浙江、山东、辽宁、吉林共2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9月极值,山东福山日降水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受“梅花”影响,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地航班大面积取消、部分列车停运、海上航行停航;浙江、江苏等局地农作物受淹倒伏、设施农业受损、树木倒伏、电线杆折断。另一方面,“梅花”带来的降雨也缓解了前期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干旱。8.秋季寒潮频袭,断崖式降温对公众出行和农牧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10月3日至7日,我国中东部出现一次大范围寒潮过程,河南东南部、安徽大部、湖北大部、湖南东北部降温幅度达20以上,河南新野、沁阳降温幅度超过25,寒潮终结了南方秋老虎天气,由于正值国庆假期,断崖式降温、大风和降雨天气对人体健康、旅游、交通安全造成不利影响。11月26日至12月1日,我国大部再遭寒潮侵袭,多地出现剧烈降温并伴有雨雪和大风天气,14以上降温范围超国土面积一半以上(55%),局地降温超过18,最低气温0线南压至江南北部一带,黄河进入本年度凌汛期,新疆、内蒙古等地牧业转场和设施农业受到不利影响。9.龙卷天气点散多发,气象部门首次成功发布预报预警2022年全国共记录到25次龙卷过程,包括中等强度以上龙卷11次,强龙卷6次,与前三年均值持平。5月14日,黑龙江五常市遭遇短时大风袭击,判定为弱到中等强度的龙卷;7月台风“暹芭”影响期间,广东省记录到5个龙卷发生;7月20日和22日,黄淮江淮等地出现两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极端性为入汛以来最强,江苏北部、河南东部先后出现五个龙卷风,气象部门上下联动,基于最新监测研判技术,首次成功发布龙卷风预报预警,提醒公众做好防灾避险。10.太阳中等以上耀斑事件超前三年总和,全球空间天气中心及时响应保安全自2019年12月太阳进入第25个活动周以来,太阳活动日渐活跃。2022年4月,共爆发28次中等耀斑和5次大耀斑,多于此前三年中等以上强度耀斑事件的总和。太阳耀斑可引起电离层短时剧烈变化,导致地面和高空短波通信中断、导航精度较低,从而对航空飞行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作为第4家全球空间天气中心,中俄联合体(CRC)全球空间天气中心迅速响应,在X级耀斑爆发15分钟内即向国际民航组织发布空间天气咨询报,为民航安全飞行提供了重要的支撑。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55(二)国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1.巴西频现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灾损严重2月11-16日,巴西里约热内卢州多地出现极端降水,全州平均降水量约为67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倍。彼得罗波利斯市15日3小时降水量达210毫米,超过当地常年2月降水量,日降雨量为当地1932年以来最大。5月下旬至6月初,巴西东北部遭遇持续强降雨,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超过50毫米,其中罗赖马州西部、塞阿拉州东北部等地降水量达100300毫米,局地超过300毫米;部分地区降水量偏多超过常年同期2倍以上。强降水导致多地出现严重洪涝及山体滑坡灾害,超过200人死亡。2.强风暴“尤尼斯”席卷西欧,英格兰阵风破纪录2月18日,大西洋强风暴“尤尼斯”袭击了西欧等地多个国家,英国南部、英吉利海峡、北海南部、西欧及中欧北部沿海等地普遍出现8级以上大风,英国南部、英吉利海峡等地阵风达1012级。英国怀特岛尼德尔斯观测到最大阵风约196公里/小时(16级,54.4米/秒),创英格兰有史以来最大阵风纪录。英国多地交通中断,仅18日就取消航班400余个,大量火车停运,多地电力设施受损,超过130万户家庭断电。爱尔兰、英国、比利时、荷兰和德国至少有16人因强风暴丧生,数十人受伤。3.台风“鲇鱼”“尼格”重创菲律宾2022年第2号台风“鲇鱼”(最大风速20米/秒)于4月10日在菲律宾东萨马省吉万市卡利科安岛登陆。受其影响,仅4月9日菲律宾中部平均降水量已超过50毫米,9-12日区域平均降水量超过170毫米,为1980年以来同期最多,部分地区超过300毫米。“鲇鱼”造成菲律宾至少175人死亡,超过200万人受灾。10月29日,22号台风“尼格”在菲律宾卡坦端内斯岛登陆,暴雨引发的洪水和山体滑坡等造成160多人死亡,超过300万人受灾。4.南非东部遭遇近60年来最强降水,人员伤亡惨重4月上中旬,南非共和国东部夸祖鲁-纳塔尔省遭遇近60年罕见的极端强降水袭击,其东海岸累计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局地超过30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2倍以上,为南非近60年来罕见。仅4月11-12日,夸祖鲁-纳塔尔省局地降水量就超过300毫米,突破近60年来的历史极值;德班市及其周边地区48小时降水量超过450毫米,接近当地年降水量的一半。强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造成近450人死亡,超4万人无家可归;大片土地被淹,多处公铁设施、电力系统遭到破坏。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565.历史罕见!洪灾致巴基斯坦三分之一国土被淹6-8月,巴基斯坦频繁遭遇强降水袭击。全国平均降水量6月偏多68%,7月偏多180%,8月偏多243%,其中7月和8月降水量均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信德省测得8月降水量高达1228.5毫米,最大日降水量达355毫米,均创下月和日降水量最高纪录。持续强降水导致巴基斯坦约三分之一国土被淹没,超3300万人受影响,近1700人死亡;主要农作物棉花有45%被洪水冲毁,水果、蔬菜和大米等也遭受巨大损失,估计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近700亿人民币。受巴基斯坦政府邀请,由中国应急管理部、水利部、气象局等部门组成的中国政府专家组赴巴基斯坦开展灾害评估和防灾减灾工作交流,分享中国防洪救灾经验。6.韩国首都圈遭遇近百年来最强暴雨,引发严重内涝8月7-11日,韩国首都圈遭遇极端暴雨事件,具有持续时间长、短时降雨强、累计雨量大等特点。8日,首尔市韩国气象厅附近1小时最大雨量达141.5毫米、3小时最大雨量达259.0毫米、6小时最大雨量达303.5毫米,短时降水极强。首尔市8日降水量超过380毫米,不仅超过常年8月降水量,还突破日降水量历史极值,为近百年来最大。极端暴雨引发严重内涝,不少城市出现积水,地铁站、地下设施进水严重,大量车辆被淹,一些地区出现山体滑坡,累计造成10余人死亡,超过7000人被迫撤离家园。7.夏季极端高温“炙烤”北半球,多国出现严重干旱2022年夏季北半球极度“火热”,欧洲、北非、中东、亚洲及北美等地相继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影响近50亿人的生活,并导致多国发生山火。7月中旬,巴黎气温达40.5;英国气温首破40,伦敦希思罗机场气温达40.2致跑道“融化”;葡萄牙最高气温达47。持续高温少雨导致欧洲超过六成地区陷入干旱;美国西部多地爆发山火,极热和干燥天气使得大火难以控制;中国中东部遭遇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长江流域经历夏伏旱、连秋旱,鄱阳湖8月提前进入枯水期。持续干旱影响全球粮食、航运、能源等多个领域,生产生活受到较大影响。欧洲多瑙河水位持续走低;德国东部由于缺水干旱,粮食作物产量大幅减少。欧盟委员会预计,当年玉米产量将比五年前的平均水平下降16%,大豆和葵花籽的产量将分别减少15%和12%。8.“炸弹气旋”“史诗级寒潮”袭击美国 1月末,美国东北部遭遇“炸弹气旋”袭击,多州出现暴风雪天气。这场冬季风暴覆盖美国东部10个州,其中马萨诸塞州、纽约州等多州出现强风暴雪,积雪超过30厘米。12月22-24日,“史诗级寒潮”席卷美国。23日,美国中西部局部地区最低温度降至-40以下,费城遭遇近20年来最寒冷的圣诞节,美墨边境城市埃尔帕索的气温降至-10以下,佛罗里达州气温也几乎低于冰点,全美大约2.4亿人收到极寒天气预警。年初及年尾两次寒潮与暴雪天气给当地交通出行、CHINA CLIMATE BULLETIN 中 国 气 候 公 报 57电力供应等造成严重影响,全美上万余个航班取消,至少160万居民和商业用户断电,“史诗级寒潮”还造成超过60人死亡。9.汤加火山爆发,或助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当地时间1月14-15日,位于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接连喷发,火山灰云主体上冲高度最高达18千米左右,这一高度已越过对流层到达平流层下部。经估算,此次火山喷发形成约360万吨的火山矿物颗粒,是近30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火山爆发。大洋洲各岛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智利相继发布海啸预警。火山灰进入大气后会改变大气辐射强迫,产生制冷效应,对全球气候有一定影响。另外,强烈的火山爆发还可能导致局部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10.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影响全球多地气候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在持续,预计会在2022/2023年冬季达到极值并持续到2023年春季。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的“三重”拉尼娜现象,也就是连续三年冬季形成拉尼娜。从全球范围来看,拉尼娜事件会造成南美洲北部暴雨洪涝频发,澳大利亚北部、印度尼西亚和东南亚等地洪涝风险加大,而阿根廷降水偏少。当拉尼娜长时间持续,非洲中部、美国东南部等地常发生干旱,巴西东北部、印度和非洲南部等地易出现洪涝。2022年5月下旬至6月初,巴西东北部遭遇持续强降雨;近两年来,非洲中东部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乌干达、苏丹等国持续干旱致粮食短缺及生态环境问题恶化,这些都与拉尼娜事件不无关联。中 国 气 候 公 报 CHINA CLIMATE BULLETIN 58中国气象局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编制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邮编:100081电话:010-58993119
零碳录 ANNUAL REPORT CLOSING THE EMISSIONS GAP THROUGH SUBNATIONAL CLIMATE ACTIONS IN CHINA中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2023年1月 零碳录 Annual Report|2023年1月 1声明:本报告主要采用零碳录数据库所收集的公开信息及数据完成,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iGDP立场。零碳录数据库的信息来源为已发布、具时效性的政府文件及国家、省、区、市政府网站官方数据。引用建议:零碳录团队.(2022).零碳录2022年报:中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北京.绿色创新发展中心1执行摘要.22“1 N”政策体系.73各省级地区脱钩进程概览.154“十三五”减排政策实施效果(2015-2020).2252030碳达峰及“十四五”行业减排行动.306碳中和展望.40附录1各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趋势.43附录2典型省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趋势国际比较.44附录3术语表.45目录2 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执行摘要1零碳录 Annual Report|2023年1月 3执行摘要气候变化关系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也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0年以来,我国已建立起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制定中长期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中共中央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碳达峰与碳中和需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是地方落实。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以下简称“省级地区”)1经济体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巨大,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普遍存在较大减排潜力。2019年,超过十个省级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英国;位居第二的山东省,当年碳排放总量是德国的两倍2。由于经济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存在巨大差异,各省级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各不相同。目前各省级地区已经发布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如何提高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是未来重点。根据零碳录数据库、利用统一可比的指标体系专栏 1,本报告梳理各省级气候行动重点及政策实施状况,通过覆盖政策努力、行业行动、减排效果的40个数据图表展现:(1)各省级地区实际碳排放趋势,(2)各省级地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进程及政策雄心,(3)各省级地区能源和气候目标在 2015-2020 年间的实现情况,(4)通过案例剖析,评估目前已制定政策是否能支撑地方双碳目标,(5)最后提出了加强地方气候行动的建议。主要结论三分之一省级地区已经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均能源相关碳排放量仍在增长图103。2020年我国半数省级地区人均CO2排放量低于6吨,但省级地区间人均排放差异较大。排名前三的省级地区中,其单位GDP碳排放水平是排名靠后的17个省级地区的3倍以上图7。在对省级地区2015-2020年碳排放和经济增长趋势分析中发现,我国绝大多数省级地区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4,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依赖程度降低;三分之一的省级地区已经呈现碳排放与GDP增长脱钩的趋势,即实现了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碳排放总量保持平稳甚至下降的趋势;然而,仍有个别省区碳排放强度近年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图 8。省级地区在积极落实双碳战略,实施亮点各有不同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已有27个省级地区政府发布了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包括各省级地区指导性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具体省级地区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同时,各省级地区也在相关发展战略、规划中体现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例如在能源转型、高质量经济增长、绿色建筑、清洁交通或碳市场等领域的所制定的“十四五”规划(2021-2025)。截至2022年 12月31日,零碳录从公开渠道收集了2021年以来发1 本报告中“省级地区”是指省级行政区域,包括我国的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报告的数据收集未覆盖台湾、西藏、香港和澳门四个省级地区。2 此处用于对比的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数据来自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https:/3 碳排放数据为iGDP基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分地区能源平衡表计算的能源相关CO2排放(考虑电力调入调出排放)。4 省级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和GDP指数来自国家统计局,iGDP计算得到各年基于2020年的不变价;碳排放数据为iGDP基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分地区能源平衡表计算的能源相关CO2排放(考虑电力调入调出排放)。4 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布的449个相关政府文件,基于零碳录团队的分类,其中16%属能源绿色低碳转型,14%属绿色低碳交通,10%属绿色低碳建筑,11%属于工业节能降碳行动,22%属跨部门政策(包括碳市场、经济激励、数据平台、能力建设等)。各省级地区实施双碳战略的特色和亮点各有不同,比如:安徽省以双碳战略推动发展高端制造产业链,内蒙古将节能降碳与建设现代能源基地结合,海南方案全面深入、并提出了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广东突出大湾区整体战略和优势,山东将新旧动能转换作为双碳战略核心。省级地区减排行动展现力度根据已发布政府规划文件,有三个省级地区表示要“先于其他地区”或者比国家目标更早达峰,其他地区未明确达峰时间目标均表述为“完成国家下达目标”图1。此外,由于国家并没有具体要求,各地区均未制定未制定发布碳中和路线图。各省级地区在制定行业规划时,体现了一定的雄心。在能源领域,各省级地区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均提出新建风光发电装机目标,预计新增总量将超过600GW,若全部建成,我国有望提前五年左右实现2030年风光发展目标。在建筑领域,我国一半以上的省级地区正在制定或者已经实施超低能耗建筑或近零能耗建筑的建筑标准,比国家总体目标所有新建建筑到2025年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更有力度。政策实施存在地区差异“十三五”期间,大部分省级地区实现或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气候能源目标。所有省级地区都完成了国家下达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其中21个省级地区超额完成;23个省级地区超额完成了能源强度下降目标,2个省级地区没有完成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在国家层面不断被突破,地区实施仍存在巨大差异。建筑交通领域,大部分省级地区均已完成既定的节能减排目标,建筑节能目标不断强化,电动车市场蓬勃发展。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实际人均建筑能耗和交通能耗持续增长,未来相关温室气体排放仍有增长空间 图 17 和图 18。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仍有挑战与不确定性为衡量目前的政策行动是否可以实现双碳目标,零碳录团队使能源政策模拟(EPS)工具5,对国家和典型地区的温室气体排放趋势进行了量化评估。典型地区选择广东和江西两个省份。结果表明:强化落实国家“1 N”政策体系,我国有望在“十五五”初期实现碳达峰。考虑现有国家要求的政策行动及“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广东省碳排放已经趋于平稳,有望在2030年前提前达峰,江西省碳排放仍持续上升,有望在2030年左右达峰。根据两省份评估结果,要实现2060前碳中和仍需要碳排放在达峰后较快下降,情景分析显示目前政策还不完全能支持这一下降趋势,未来行动仍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 图 30、图 31 和图 32。排放趋势仍有不确定性我国疫后经济复苏仍面临局部不确定性,不同的经济激励措施可能意味着不同的碳排放轨迹。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重点发展战略,iGDP对过去三年(2020-2022年)各省级地区重大项目清单(也是公共投资重点)进行了分析6,仅从项目数5 能源政策模拟(EPS)工具是一个系统动力学模型,用来模拟和评估能源和气候政策对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物排放、投资需求及相关宏观社会经济指标的影响。请参阅https:/china-igdp.energypolicy.solutions/获取模型(2021)6 刘雪野.(2022).“实现双碳目标的公共投资进展:我国重点投资项目回顾”草稿,iGDP,2022零碳录 Annual Report|2023年1月 5量的角度看,省级地区的公共财政投资并没有呈现明显向绿色项目倾斜的趋势,甚至一些省级地区仍在投资高耗能产业。其次,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是我国气候行动的核心之一,但全球一半以上在建、新建燃煤电厂都在我国7,各地仍在不断核准新的项目。未来,这些规划的新建项目和项目落地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燃煤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和煤量变化也给我国未来碳排放趋势带来不确定性。此外,随着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终端能源消耗,尤其是建筑和交通领域的能源消耗仍在继续增长 图 17 和图 18,会对能源需求有很大影响,增加了碳排放趋势的不确定性。需要在2021年至2025年期间的建筑节能、机动车燃油经济性标准、电动车推广力度等。建议制定面向碳中和的长期地方行动计划到目前为止,由于国家并无具体要求,还没有省级地区制定或发布详细的碳中和路线图,但许多地区的智库和研究机构已经在开展中长期经济、能源、碳排放趋势研究。尽早开展研究并制定长期的远景规划非常重要,有利于政策互洽和行动一致。“先立后破”、“全国一盘棋”需要有长期的规划指导,才能避免微观决策和投资失策。例如,在中小城市发展天然气管网,可满足重要民生需求,替代煤炭消费,降低污染物和碳排放,但另一方面,有可能带来天然气消费的锁定效用,形成远期温室气体减排障碍。因此为了统筹短期能源保供与中长期低碳转型,根本的解决方案是尽早全面实施超低能耗及近零排放建筑标准,以及大力提高建筑整体电气化率等。这些措施,从长期来看,制定较严格的建筑能效、碳排放标准,提高建筑整体电气化率,从长期来看,是社会成本更低的低碳减排措施。因此,制定具有前瞻性的长期地方气候行动计划非常关键。强化地方行动示范,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省级地区在制定行业碳减排政策时,应加强地区间的经验交流与优势互补。根据 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海南将成为全国首个提出所有细分领域车辆清洁能源化目标和路线图的省级地区,并率先提出2030年“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对标全球清洁能源汽车推广的国家和地区,建设清洁交通体系。海南省的路线图与本省的区位、经济等特点密切相关,其他地区不能简单照搬,然而为推广电动车,海南在基础设施、产业链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努力,若能被其他地区借鉴,有利于各省级地区加速交通低碳转型。此外,河北省在近零能耗建筑方面已有的研究、政策实施也有许多可以借鉴的经验。而山东、江苏在工业部门节能降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机构能力,可以与其他地区形成优势互补。提早采取行动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我国工业、农业和废弃物管理部门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主要包括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等六类气体,以下简称非二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仍然存在政策空白。2018年中国提交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 显示,2014年中国非二温室气体排放已经超过2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占当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8%。此外,不同研究也对中国非二温室气体排放趋势进行了估算。估算显示中国非二温室气体从2015年到2050年将持续上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34-37亿吨CO2e左右,比2015年增加了将近一半左右8。其中,占比较大的依然是甲烷,而增速最快的则是含氟温室气体排放。尽管我国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主要控制对象是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未来实现碳中和目标,控制非二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各省级地区碳达峰工作方案对非二温室气体的控制均有提及,但并非重点,尤其是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和切实的保障措施。然而,研究表7 Xiaoying You.(2022).What does Chinas coal push mean for its climate goals?https:/www.carbonbrief.org/analysis-what-does-chinas-coal-push-mean-for-its-climate-goals/8 iGDP.(2022).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综述报告.北京:绿色创新发展中心.6 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明,农业、废弃物管理和能源部门中存在大量低成本的减排机会,尤其是甲烷减排的许多措施已经比较成熟。建议我国尽快制定地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综合计划或甲烷减排计划,以挖掘这些领域的减排潜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并加强能力建设双碳目标宣布以来,全社会对碳达峰碳中和广泛关注。社会各界都在积极进行理念宣传、消费引导、教育培训以及相应的投资。产、学、研各界双碳热度也在持续升温。大部分省市、高校和大型国有企业都建立了新的机构或团队进行碳中和战略研究或投资分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以碳中和研究院或双碳研究院命名的机构超过50家。中央企业“一企一策”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多家中央企业专门成立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基础研究。石油、电力、交通运输、建筑、通信等行业中央企业发出绿色低碳倡议9。各大咨询机构也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及碳中和研究团队。充分利用已有的人才和专业能力,将对地方气候行动的实施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9 生态环境部.(2022).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22 年度报告.专栏 1.我国省级气候行动指标体系概览减排贡献综合碳强度目标人均碳排放能耗强度目标能源煤炭消费可再生能源工业工业增加值能耗交通人均交通能耗建筑人均建筑能耗环境森林覆盖率人均垃圾产生量气候行动综合碳强度下降率能耗强度下降率能源煤炭消费占比目标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目标交通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比重营运交通工具单位运输周转量碳强度下降率目标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目标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标准环境森林覆盖率公共投资重大项目中绿色项目的比重气候雄心实施情况2零碳录 Annual Report|2023年1月 72“1 N”政策体系8 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1 N”政策体系国家层面“1 N”在国家层面,我国已经构建完成了“1 N”政策体系。其中“1”是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指导意见和行动方案,“N”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实施方案和相关支撑保障方案10。在省市层面,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制定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文件。截至2022年12月31日,27个省级地区已经发布了当地的双碳顶层设计文件。政策体系截至2022年12月,“1 N”策体系下已经发布的文件包括2个总体指导性文件和10余个重点部门的实施方案和相关保障措施,以及60余个包含具体行动的“十四五”部门规划。双碳顶层设计部门具体行动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能源 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 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业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关于加强产融合作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 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 石化化工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 年)冶金、建材重点行业严格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行动方案(2021-2025 年)焦化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 煤炭工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表 1.“1 N”政策体系和我国“双碳”目标下的部门气候规划10 生态环境部.(2022).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22 年度报告.零碳录 Annual Report|2023年1月 9表 1.“1 N”政策体系和我国“双碳”目标下的部门气候规划双碳顶层设计部门具体行动建筑 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 建材工业“十四五”发展实施意见 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 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促进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 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交通 交通运输部等贯彻落实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冷链物流运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综合运输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 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 加快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 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农林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行动方案“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固废 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 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保障 措施 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 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 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跨领域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其他“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中央企业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 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 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促进碳达峰实施方案10 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政策目标以双碳总体目标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及2060年前碳中和为基础,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分部门的具体气候目标,有些已纳入我国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NDC)。表 2.我国“1 N”政策体系主要目标20202025目标值2030目标值2060目标值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强度18.88%b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强度13.5%b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15.9 %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5.3亿千瓦12亿千瓦新型储能装机容量330万千瓦300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1.2亿千瓦城镇新建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770%星级绿色建筑占比30%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6%8%新建公共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50%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比例40%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0%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城市绿色出行比例70%大宗固废年利用量20亿吨c40亿吨45亿吨9种主要再生资源(d)循环利用量4.5亿吨5.1亿吨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60e%森林覆盖率23.04$.10%森林蓄积量175.6亿立方米180亿立方米190亿立方米注:a 相较2015年 b 相较2020 年 c 2020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http:/d 9种主要再生资源指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来源: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零碳录 Annual Report|2023年1月 11表 3.省市层面“双碳”目标指导文件地方“1 N”进展各省级地区双碳顶层设计方案(1文件)省级地区“双碳”顶层设计方案及政策体系。省市地方双碳顶层设计北京 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上海 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上海市能源电力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上海市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上海市瞄准新赛道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上海市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天津 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天津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天津市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重庆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深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河南 河南省碳达峰试点建设实施方案 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宁夏 宁夏回族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宁夏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方案湖南 湖南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湖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湖南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做好碳达峰工作的实施方案 湖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湖南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湖北 湖北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浙江 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财政厅关于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安徽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安徽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陕西 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云南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云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贵州 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12 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注: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已有27个省级地区公开发布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来源:零碳录省市地方双碳顶层设计河北 河北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广东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的实施方案黑龙江 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黑龙江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税费征收政策指引 黑龙江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江西 江西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江西省碳达峰碳中和财政资金管理办法 江西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江西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关于深化价格机制改革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方案 江西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江西省首批碳达峰试点名单的公示青海 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的实施意见 青海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海南 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四川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江苏 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 江苏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福建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4单位关于印发福建省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内蒙古自治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吉林 吉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 中共吉林省委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辽宁 辽宁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山东 山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表 3.省市层面“双碳”目标指导文件零碳录 Annual Report|2023年1月 13各省级地区气候目标30个省级地区已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部分省级地区提出了先于全国实现达峰。大多数省级地区并没有公布“十四五”期间碳强度下降量化目标,但多数地区制定了高于国家水平的能耗强度下降目标。省级地区减排行动概览从2021年初到2022年12月31日,零碳录累计收集了449个省级气候行动文件,其中大部分来自省级“十四五”规划。这些行动覆盖了大多数与气候变化减缓相关的主要领域。来源:零碳录碳达峰年份目标“十四五”时期 碳强度下降目标“十四五”时期 能耗强度下降目标3522135272022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碳达峰完成国家要求(未提出量化目标)完成国家要求(未提出量化目标)国家目标(18%)国家目标(13.5%)先于其他地区实现达峰18.5 %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目标16个省级地区设定了高于国家水平(13.5%)的目标。交通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目标10个省级地区已经制定了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目标。来源:零碳录来源:零碳录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甘肃宁夏天津内蒙古吉林上海浙江福建河南广东重庆贵州陕西青海36 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目标14图 26.2025年营运车辆单位运输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率建筑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目标截至2022年10月,已有12个省级地区提出了“十四五”期间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的新增建筑面积目标,累计目标面积已达4040万平方米,与全国2025年5000万平方米的目标接近。图 27.各省级地区“十四五”新建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碳建筑目标面积(万平方米)7%2%3%4%5%6%1%0%国家目标 500200050003000600010000P004040500501000800500506001003001030100来源:零碳录来源:零碳录2025 国家目标山东黑龙江北京北京内蒙古安徽山东湖南广西贵州青海山西吉林江西河南广东重庆云南宁夏广东江苏累计目标面积湖南上海内蒙古海南重庆陕西江西14 韩迪.(2022).各省“十四五”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行动力度观察.工作论文.北京绿色创新发展中心.零碳录 Annual Report|2023年1月 37超低能耗或近零能耗建筑标准16个省级地区正在制定或已经实施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标准。表 6.各省级地区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标准省级 地区是否实施地方性超低能耗建筑标准是否实施地方性近零碳建筑标准具体信息北京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标准河北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标准辽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黑龙江黑龙江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黑龙江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上海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江苏江苏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技术导则(试行)近零能耗建筑检测技术标准安徽被动式超低能耗民用建筑节能技术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福建福建省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山东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河南河南省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湖北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湖南湖南省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岭南特色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指南四川四川省超低能耗建筑应用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陕西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疆乌鲁木齐市超低能耗建筑及近零能耗建筑适用技术应用导则环境:森林覆盖率图 28.“十四五”时期森林覆盖率(%)2020实际值2025年新增百分比60.0p.0.0%0.0 .00.0.0P.0.0%0.6%1.0%0.0%4.2%0.5%0.1%2.4%0.9%0.8%1.5%0.5%0.5%3.0%0.4%0.8%0.1%0.1%0.1%0.7%0.1%0.0%0.0%0.0%0.2%4.5%0.3%2.5%0.7%0.5%0.1%福建云南江西广西海南贵州浙江湖南广东重庆黑龙江陕西吉林北京湖北辽宁四川河北安徽河南江苏山西内蒙古山东上海宁夏天津甘肃青海新疆来源:零碳录来源:零碳录38 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公共投资iGDP对2020-2022年15列入重大建设项目16或公共财政的项目的数据分析表明,绿色项目(即碳减排项目)17在重大项目中占比仍然较小。图 29.2020-2022年重大项目中绿色项目的比重(%)20202020年全国平均20212021年全国平均20222022年全国平均60.0p.0.0 .00.0P.0.0%0.0%来源:iGDP计算上海陕西安徽云南江苏新疆海南天津山西江西浙江甘肃湖南北京宁夏山东全国 平均福建河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四川贵州重庆15 刘雪野.(2022).“实现双碳目标的公共投资进展:我国重点投资项目回顾”草稿,北京:绿色创新发展中心,202216“重点建设项目”是指大型基建项目、高科技和关键创新项目、跨地区项目及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是公共投资的优先项目。http:/此处的碳减排项目是指符合“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标准的项目,https:/ec.europa.eu/info/sites/default/files/business_economy_euro/banking_and_finance/documents/211104-ipsf-common-ground-taxonomy-instruction-report-2021_en.pdf 零碳录 Annual Report|2023年1月 39表 7.地方“十四五”双碳目标与“十三五”完成情况及国家要求对比情况“十四五”目标与“十三五”完成情况之比与国家要求对比煤炭消费占比下降率非化石能源占比增长率能耗强度下降率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单位运输周转量碳排放下降率实施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标准北京19%/天津109(%/河北1805%/山西/内蒙古7861%/辽宁783%/吉林136%/黑龙江5329%/上海209%/江苏526%/浙江83!7%/安徽/29%福建68%/江西178%9%/山东812%河南987%湖北37C%/湖南98%7%广东40$%广西/385%/海南189%7%/重庆995%/四川26F%/贵州/75%/云南111%/陕西/43%/甘肃1012%/青海/175%/宁夏/126%/新疆/53%/低于国家目标/:N/A高于国家目标与国家目标相同地方力度40 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Photo by Zoya Loonohod on Unsplash碳中和展望641 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表 8.EPS模型情景设置参考情景(“照常”情景)假设2020年及之前的政策将在未来得以延续。政策情景(“十四五”情景)在此情景下,1 N 体系和 十四五 规划提出的所有政策和行动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该情景也借鉴了与我国的低碳转型有关的权威研究。碳中和情景该情景模拟了在一系列新政策和行动(包括来自我国、欧盟绿色新政和美国加州的最佳实践)被采纳的情况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国家模型情景分析在“十四五”情景下,我国将能在“十五五”初期实现碳达峰,但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仍存在差距。12,00014,0008,0004,0006,00010,0002,0000图 30.全部二氧化碳排放(不含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百万吨)20212041203120512023204320332053202520452035205520272047203720572029204920392059参考情景政策情景碳中和情景6.碳中和展望尽管各省已经出台多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行动方案,但是对于目前的气候行动是否足以推动各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而助力我国的国家承诺仍有待观察。在此背景下,iGDP基于能源政策模拟(EPS)工具,以两个省份和国家模型为例,通过情景分析评估和预测我国的国家政策以及省级行动在气候变化领域带来的影响。国家和省级模型中的情景分析包含以下三个情景。来源:iGDP计算1818 基于EPS的我国国家双碳目标与路径研究,iGDP,2022年4月零碳录 Annual Report|2023年1月 42省级模型情景分析:广东在“十四五”情景下,广东省碳排放将能在2025年左右达峰,并在2035年后迅速下降,但与2060年净零目标仍存在差距。省级模型情景分析:江西在“十四五”情景下,江西省碳排放将能在2030年左右达峰,之后趋于平缓,到2060年逐渐下降为基年的50%。结果表明:强化落实国家“1 N”政策体系,我国有望在“十五五”初期达到峰值。考虑现有国家要求的政策行动及“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广东省碳排放已经趋于平稳,有望在2030年前提前达峰,江西省碳排放仍持续上升,有望在2030年左右达峰。根据两省份评估结果,要实现2060前碳中和仍需要碳排放在达峰后较快下降,情景分析显示目前政策还不完全能支持这一下降趋势,未来行动仍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 图 30、图 31 和图 32。图 31.不同情景下广东省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图 32.不同情景下江西省二氧化碳排放量(百万吨)参考情景政策情景碳中和情景参考情景政策情景碳中和情景600200400300500700100020212041203120512023204320332053202520452035205520272047203720572029204920392059200150300250百万吨百万吨10050020212041203120512023204320332053202520452035205520272047203720572029204920392059来源:iGDP计算19来源:iGDP计算2019 基于EPS的广东省双碳目标与路径研究,iGDP,2022年7月20 基于EPS的江西省双碳目标与路径研究,iGDP,2022年10月43 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附录1各省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趋势图 A1.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我国经济发达省份与国际对比(2005-2020)2120153025人均CO2排放(吨/人)10500120k100k80k60k人均GDP(元,2005不变价)40k20k21 李鑫迪&杨鹂.(2022).我国省级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过程.工作论文(即将发布).北京:绿色创新发展中心.零碳录 Annual Report|2023年1月 44图 A2.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我国经济发达省份与国际对比(2005-2020)22181620人均CO2排放(吨/人)1012144680300k250k200k150k人均GDP(元,2005不变价)100k50k附录2典型省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趋势国际比较22 李鑫迪&杨鹂.(2022).我国省级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过程.工作论文(即将发布).北京:绿色创新发展中心.45 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1.人均建筑能耗:住宅和商业建筑中的年人均建筑运行能耗。该指标由iGDP基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中的省级地区人口数据计算。省级地区建筑运行阶段能耗计算依据为我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能源平衡表。2.碳排放强度:在本报告中,碳排放强度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碳中和情景:该情景模拟了在一系列新政策和行动(包括来自我国、欧盟绿色新政和美国加州的最佳实践)被采纳的情况下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该情景借鉴了权威研究,相应的碳排放趋势见图31-33。4.“双碳”目标:我国的两个气候目标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5.能源强度:单位GDP所需的能源消耗。各省的能耗由iGDP根据我国能源统计年鉴的能源平衡表计算得出,GDP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6.能源政策模拟(EnergyPolicySimulator,EPS):EPS是一个由EI公司(Energy Innovation LLC)开发的免费且开源的计算机模型。用户可以利用EPS调控众多影响经济部门的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不同政策。EPS覆盖了所有主要经济部门:交通、电力供应、建筑、工业、农业和土地使用。7.“五年规划”(Five-YearPlan,FYP):我国政府每五年制定一次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综合规划。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会发布“五年规划”。8.工业增加值:在报告期内,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由销售、收入和其他营业收入及税收组成)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工业生产活动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工业增加值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9.重点建设项目:指大型基建项目、高科技和关键创新项目、跨地区项目及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是公共投资的优先项目。10.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DeterminedContribution,NDC):根据巴黎协定每五年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的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气候行动计划。11.非化石能源占比目标:某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本报告中的政策目标均来自各省“十四五”规划下的相关政策文件。12.政策情景:也称为“十四五”情景。在此情景下,“1 N”体系和“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所有政策和行动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该情景也借鉴了与我国的低碳转型有关的权威研究。应用EPS模型时,对于尚未发布“十四五”规划的省级地区,iGDP将基于国家部门“十四五”文件设置数值。该情景相应的碳排放趋势详见图31-33。13.省级地区:本报告中“省级地区”是指省级行政区域,包括我国的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基于数据可得性,本报告的数据收集未覆盖台湾、西藏、香港和澳门四个省级地区。1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RE):从自然环境中发生的持续或重复的能量流动中获得的能源,如太阳能、水电、风能、潮汐和海浪、海洋热能以及生物质等可再生燃料。本报告中涉及的可再生能源安装数据来自各省级地区“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15.参考情景:也称为“照常”(BAU)情景。在EPS模型中预测排放量和潜在减排量时,该情景假设截至2020年底的所有政策照常执行,不加以任何改进。该情景相应的碳排放趋势详见图31-33。16.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本报告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是基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能源平衡表,使用部门法估算的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考虑调入电力间接排放,刨除了调出电力排放。不包括工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17.能源消耗总量:本报告中用于计算能源强度、人均建筑能耗和人均交通能耗的能源消耗总量是基于iGDP估算得出,计算方法为发电煤耗法,即根据某年燃煤发电的平均煤耗将电力换算成标准煤,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能源平衡表。附录3术语表零碳录 Annual Report|2023年1月 4618.人均交通能耗:交通部门的年人均能耗,包括客运和货运。该指标由iGDP基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库中的省级地区人口数据计算。省级地区交通部门的能耗计算参照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的能源平衡表。19.人均产生废弃物:每人每年产生的废弃物,以公斤为单位。该指标由iGDP基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中的省级地区人口数据计算。省级地区的年垃圾产生量来自各省的统计年鉴。47 我国省级气候行动进程与展望作者撰稿:胡敏朱彤昕陈美安李鑫迪杨鹂刘雪野零碳录团队同时感谢实习生陈柘桥和宋曼娇对政策收集与整理提供的重要支持。致谢项目团队衷心感谢为报告提供重要建议和反馈的外部专家,包括来自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的专家和如下专家:廖翠萍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席细平 江西省科学院产业处副处长秦 艳 山西科城能源环境创新研究院绿色低碳战略中心主任关于零碳录零碳录(China Carbon Neutrality Tracker,零碳录)是一个在线数据库和交互信息平台,通过收集和整理对温室气体排放有影响的公开政策文件,全面跟进国家和省市的碳中和行动。零碳录提供了我国气候行动的概况和结构分类,并汇编了各级政府部门和主要非国家实体的具体政策和行动。零碳录力图收录所有具有气候影响的政策和行动,并按地区和部门进行分类,政策信息收集渠道主要为国家和地方政府。零碳录目前设有国家和省级零碳行动数据库,持续更新省市级碳行动,并定期发布月报。关于IGDP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注册名:北京绿色伙伴咨询有限公司)是专注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咨询机构,通过跨学科、系统性、实证性的政策研究、梳理、比较和评估,推动低碳环境解决方案的精细化,提升可实施度。我们与多样的合作伙伴和利益相关方合作,共同推动实现零排放的未来;立足本土,讲述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故事。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关注以下领域的研究、咨询和交流:能源转型 绿色经济 气候战略 可持续城市 策略传播北京市朝阳区秀水街1号建外外交公寓7-1-51电子邮件:电话:86-10-8532-3096传真:86-10-8532 2632
开展中国气候信息披露国际经验与政策建议基于碳市场统一标准高质量连续性有效性摘 要气候信息披露是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推动气候投融资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在气候信息披露方面做出实践,其中,碳排放信息披露是气候信息披露和风险评估的基石。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在推动企业碳信息披露方面逐步开启新的探索,2021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为中国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提供方法指导;同年12月,生态环境部发布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提出企业年度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应当包含碳排放信息,为碳信息披露提供政策依据。然而,目前我国碳信息披露仍然面临标准不统一、披露质量差异大、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挑战,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并完善平台建设,保障碳信息披露的规范化和统一性。基于碳市场数据报送系统的碳信息披露,有利于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利于提升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程度,对促进气候信息披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报告分析了国内外碳市场信息披露的经验借鉴,并结合我国基于碳市场开展气候信息披露的现状和挑战,从标准体系、披露平台、能力建设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目 录国际碳市场信息披露经验第一章0102081620引 言我国碳市场信息披露现状第二章我国依托碳市场开展气候信息披露的优势和难点第三章结论与建议第四章引 言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气候信息披露将逐步从自愿性向强制性转变。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气候信息披露以自愿性为主,比如TCFD框架、CDP问卷等。然而,自愿气候信息披露仍存在标准不统一、披露内容散乱等问题,缺乏行业可比性。为了更好地规范和鼓励企业披露气候信息,欧盟、日本等国家已实行立法性或强制性报告要求,推动气候信息披露从自愿披露向强制披露转变。未来,提升信息披露的质量将是重点和难点。碳排放信息是气候信息披露的基础,依托碳市场数据报送平台是高质量收集和披露碳信息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服务碳市场基础数据建设,从试点碳市场启动初期至今,主管部门已连续多年开展了八大行业重点排放企业的排放数据收集工作,在数据报送和核算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相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报告、ESG报告、年报等其他形式的信息披露,碳市场监测、报告、核算(MRV)机制在涉及的数据内容上关注点比较集中,主要是针对温室气体排放且能够得到统一、连续且纵向及横向均可比的量化结果,更有利于提升碳信息披露的有效性。01国际碳市场信息披露经验第一章1.欧盟第一章 国际碳市场信息披露经验欧盟碳市场(EU ETS)建立排放数据监测和报告制度,相关数据允许对公众开放。欧盟 2003/87/EC 指令(Direc-tive 2003/87/EC1)规定,EU ETS覆盖范围内的运营主体需获得相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温室气体排放许可,并按照要求进行排放数据监测和报告,排放报告需经过独立的验证机构审核。此外,为确保透明度,根据 2003年1月28日 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发布的关于公众获取环境信息指令 2003/4/EC2 规定,公众有权访问与配额分配和排放监测结果相关的信息。2012 年,欧盟委员会设立了统一的碳排放配额注册登记处(Union Registry3,UR),覆盖了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所有成员国。欧盟注册登记处相当于一个网上数据库,涵盖的账户包括固定排放设施(2012 年之前的数据从各国注册系统中移交至 UR)和航空运营商(从 2012 年 1 月起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注册登记处记录的信息包括以下主要分类:持有免费排放配额的企业或个人账户;国家实施办法(列出每个成员国区域内受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指令(ETS Di-rective)纳管的排放设施,以及每个设施在2013-2020年间获得的免费排放配额);账户持有人配额转让情况(市场交易);来自各设施的经核证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报告;对排放配额和经核证的排放量进行年度对账。年度对账时,所有企业必须确保缴纳足够的配额覆盖所有经核证的排放量。1 https:/eur-lex.europa.eu/eli/dir/2003/87/2018-04-08 2 https:/www.legislation.gov.uk/eudr/2003/4/pdfs/eudr_20030004_adopted_en.pdf 3 Union Registry|Climate Action(europa.eu)03另外,EU ETS 还设立欧盟交易日志(European Union Transaction Log,EUTL)自动检查、记录和批准 UR 账户之间的所有交易,以确保所有交易符合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规则。EUTL 具有一定透明度,通过 EUTL 可以公开查询每个固定排放设施的年度配额分配情况,包括纳入管理的设施 ID、名称、所在地、账户持有者、账户状态、许可证 ID、配额分配情况,以及设施的详细信息和历史履约情况。图 1 欧盟交易日志EUTL4页面 4 https:/ec.europa.eu/clima/ets第一章 国际碳市场信息披露经验042.美国美国环保局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U.S.EPA.Greenhouse Gas Reporting Pro-gram)采用电子报告模式保障效率和透明度。排放数据的收集和报告工作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具e-GGRT(Electronic-Greenhouse Gas Reporting Tool)完成,能够实现实时报送、准确核查与高效发布,为信息收集的统一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同时,社会公众也可以从这个网上报送系统获取并查阅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向公众开放的数据可以通过EPA提供的在线查询工具FLIGHT(Facility Level Information On Green-house Gases Tool)进行查询,该工具以网站形式呈现排放设施的信息和排放数据,包括设施名称、所属公司集团、总排放量、每种温室气体排放量、燃料燃烧种类和地理位置等,支持图表自动生成和下载,可供使用者定位、查询并分析排放数据。图 2 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具e-GGRT5页面(需企业注册登录)第一章 国际碳市场信息披露经验5 https:/ghgreporting.epa.gov/ghg/login.do05图 3 美国排放设施温室气体信息工具FLIGHT6页面6 https:/ghgdata.epa.gov/ghgp/main.do 7 Mandatory Greenhouse Gas Reporting Regulation|California Air Resources Board为保证交易市场的高效透明,加州空气资源委员会(CARB)出台了温室气体强制报告法规,披露要求涉及总量控制和交易市场的各方面信息,包括排放报告、第三方核查报告,以及配额分配、抵消、履约、拍卖公告与结果、市场数据等。此外,政府部门不仅公布排放企业名单和排放信息,还建立多个咨询委员会,邀请相关利益代表参与政策制定过程并举办线上研讨会,与社会公众互动和沟通7。同时,加州还开发了可视化工具IEVT(Integrated Emission Visualization Tool),用以显示大型设备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该平台可供使用者定位、查询并分析排放数据。第一章 国际碳市场信息披露经验06图 4 加州排放数据可视化网站8页面第一章 国际碳市场信息披露经验078 https:/www.arb.ca.gov/ei/tools/pollution_map/v30beta.htm 我国碳市场信息披露现状第二章在我国试点碳市场建设过程中,各试点区域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各自的 MRV 体系,包括发布分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的国家标准、开发分行业的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发布适用于本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格式并建立电子报送系统、制定第三方核查程序和报告编写指南等,为全国碳市场 MRV 管理机制建设提供了可参考的宝贵经验。全国碳市场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对碳信息披露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完善数据我国双碳政策文件多次强调碳排放信息披露的重要性。2021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要健全企业、金融机构等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 露 制 度。同 年 10 月,国 务 院 发 布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求相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要按照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我国环境信息披露已规划明确路线图,为开展碳信息披露提供制度保障。2021 年 5 月,生态环境部印发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对环境信息披露路线图做出详细规划。根据规划路径,生态环境部于同年 12 月先后印发了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2022 年完成上市公司、发债企业信息披露有关文件格式修订,2023年开展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评估,到 2025 年,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基本形成,企业依法按时、如实披露环境信息,多方协作共管机制有效运行,监督处罚措施严格执行,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技术规范体系支撑有力,社会公众参与度明显上升。2021 年 7 月,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助力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环境信息披露。1.政策现状2.全国碳市场信息披露要求09第二章 我国碳市场信息披露现状中国发电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中国电网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中国钢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中国化工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中国电解铝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中国镁冶炼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中国平板玻璃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中国水泥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中国民航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格式指南(试行)造纸和纸制品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其他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电子设备制造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机械设备制造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矿山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食品、烟草及酒、饮料和精制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公共建筑运营单位(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试行)陆上交通运输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氟化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工业其他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中国石油化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中国独立焦化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中国煤炭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第一批(2013年)第二批(2014年)第三批(2015年)批次行业企业报告指南表2.1 24个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管理,在温室气体报告指南的基础上,要求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其他行业重点排放企业每年向主管部门更新补充数据表。第二章 我国碳市场信息披露现状10表2.2 已发布的温室气体管理国家标准GB/T 32150-20152016-06-01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GB/T 32151.1-20152016-06-0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1部分:发电企业GB/T 32151.2-20152016-06-0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2部分:电网企业GB/T 32151.3-20152016-06-0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3部分:镁冶炼企业GB/T 32151.4-20152016-06-0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4部分:铝冶炼企业GB/T 32151.5-20152016-06-0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5部分:钢铁生产企业GB/T 32151.6-20152016-06-0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6部分:民用航空企业GB/T 32151.7-20152016-06-0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7部分:平板玻璃生产企业GB/T 32151.8-20152016-06-0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8部分:水泥生产企业GB/T 32151.9-20152016-06-0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9部分:陶瓷生产企业GB/T 32151.10-20152016-06-0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10部分:化工生产企业GB/T 32151.11-20182019-04-0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11部分:煤炭生产企业GB/T 32151.12-20182019-04-0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 第12部分:纺织服装企业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实施日期11第二章 我国碳市场信息披露现状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中多处提到对于信息披露的要求:重点排放单位编制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应当定期公开;生态环境部和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开重点排放单位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情况等信息;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应当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制定风险管理预案,及时公布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信息;重点排放单位和其他交易主体应当按照生态环境部有关规定,及时公开有关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信息,自觉接受公众监督。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草案修改稿)中也明确提出关于信息披露的要求,并针对主管部门、注册登记和交易机构、企业等不同层面作出了相关规定。生态环境部和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定期公开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配额清缴情况等信息。主管部门及时公布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等信息,并披露可能影响市场重大变动的相关信息。注册登记和交易机构应当在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后,及时公开上一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重点排放单位表2.3 全国碳市场不同主体信息披露要求第二章 我国碳市场信息披露现状12全国碳市场数据报送平台的建设依托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在企业端增加碳排放数据报送系统,系统分为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和碳排放报告报送两部分,实现企业线上报送数据功能;在管理端增加碳排放数据管理系统,为环境主管部门及碳核查技术服务机构实现在线核查、委托核查、监督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图 5 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公开端9页面3.信息披露平台运行情况9 http:/13第二章 我国碳市场信息披露现状重点排放单位通过平台以统一年报格式报送数据。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需通过数据报送平台填报许可证申请表与执行报告,包括企业的基本生产情况(例如单位名称、行业分类等)、机组信息(包括燃料类型、机组类型、装机容量、锅炉类型以及汽轮机排气冷却方式等)、生产设施信息、对应机组月度低位发热量和元素含碳量的确定方式等内容。目前,在排污许可平台上可查询到 2162 家(截止到 2022 年 9 月)重点排放企业的披露信息,包括企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及碳市场履约情况等。通常情况下,报告者提交的原始数据(例如实际发电量或供热量等)不会直接公开,报告数据可以经过概括后发布,或者通过在线数据库发布详细数据。图 6 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公开端碳排放子目录页面第二章 我国碳市场信息披露现状14图 7 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公开表案例15第二章 我国碳市场信息披露现状第三章我国依托碳市场开展气候信息披露的优势和难点第三章 我国依托碳市场开展气候信息披露的优势和难点目前,我国气候信息披露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相关制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依托碳市场开展气候信息披露,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其推进过程中的部分问题,对于提升数据质量、推动披露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气候信息披露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然而,依托碳市场开展气候信息披露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工作难点,仍然面临披露标准不统一、披露平台未明确、披露主体层级不明晰、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挑战。从国内外气候信息披露现状来看,披露内容较为主观、难以进行横向对比,披露信息的利用率通常较低。主要原因其一是气候信息披露以定性描述为主,普遍缺乏定量信息;其二是行业间信息披露的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标准以及第三方审核机制。依托碳市场进行气候信息披露,保证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重点排放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将在生态环境部的监督管理下进行,这意味着报送的数据遵循了相应的指标、指南以及方法学,具有一致性和可比较性。后续的监测、报告、核算(MRV)所要求的第三方机构核查以及主管部门核算的双重监管,也使得数据的可信程度、准确性有了极大地提升。我国现行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的国家标准与分行业碳排放核算和报告指南发布较早,尽管在指南的基础上每年更新补充数据表,指南与标准内容仍有待更新。同时,由于当前我国全国碳市场仅纳入发电行业,覆盖多行业的气候信息披露标准体系尚未形成,对于企业碳排放的核算标准等定量化指标和统计口径仍需进一步规范。1.披露质量得以提升统一标准体系仍有待形成17目前国内外气候信息披露规范程度较低,缺乏标准化的披露流程,导致数据的一致性、连续性较差,进一步降低信息的可比性。主要原因其一是自愿披露仍为主流,内容和形式较灵活;其二是信息披露的结构较为散乱,通常分散在披露报告中的各个部位,难以形成标准化披露形式。通过全国碳市场数据报送平台进行的气候信息披露,有效提升了其标准化程度。主管部门对纳管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的时间和周期都有明确的规定10,全国碳市场数据报送平台对发电行业纳管企业的碳排放披露也采取了标准化的措施。碳排放数据报送由质量控制计划和排放报告报送两个模块组成,企业填报完成后交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核,整体对企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标准化,赋予了经披露的气候信息的可比性。然而我国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报告是基于全国排污许可证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的,气候信息的披露与公开还需要平台的进一步完善与升级。一方面,需要对气候信息数据进行明确区分,例如在披露平台上划定专区进行气候信息披露公开;另一方面,需要做好气候信息报送与对公众发布环节的衔接。除了为碳市场控排企业提供报送渠道,同时也要考虑对非控排企业的兼容,提升其进行数据报送的可操作性。10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要求“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根据生态环境部制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技术规范,编制该单位上一年度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载明排放量,并于每年3月31日前报生产经营场所所在地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18第三章 我国依托碳市场开展气候信息披露的优势和难点2.披露标准化程度得以提升统一信息平台仍有待完善第三章 我国依托碳市场开展气候信息披露的优势和难点国内外的气候信息披露主体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或企业集团,而碳市场信息报送系统还覆盖了非公开上市的企业,有助于扩大气候信息披露的主体范围,强制将符合一定排放标准的重点排放单位纳入气候信息披露体系。然而,碳市场数据报送仅针对重点排放单位,在行业和企业覆盖范围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MRV体系从覆盖范围上来看,尚集中在控排企业范围一、范围二的碳排放相关信息,适用范围也相对较小。另外,对于碳市场控排企业而言,排放数据报送和气候信息披露工作相对割裂,缺乏协同联动。碳市场信息报送基于法人主体,而气候信息披露更多是基于上市公司或企业集团,缺乏对碳排放数据的归集和披露方法,导致无法充分发挥碳信息披露对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潜在价值。气候信息披露涉及生态环境、金融监管、工业信息化等各级主管部门以及相应数据信息平台的跨部门、跨平台工作,包含数据报送、审核、公开、监管等多个环节,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由于我国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披露规则与标准来指导企业开展碳信息披露,导致企业对碳排放信息披露持谨慎态度,自身披露能力也有待提升。数据安全管理也是企业较为重视的环节,尤其是碳市场纳管企业,由于信息披露造成敏感信息泄露的风险也是企业参与意愿不高的原因之一。同时,相关市场参与主体的能力建设与业务培训仍较为缺乏,国内核证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配备也有待完善。193.主体范围逐步扩大跨层级趋同及企业能力建设仍有待强化结论与建议第四章基于碳市场 MRV 体系和较为成熟的方法学开展的信息披露有利于保障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标准化。为进一步推动基于碳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建议从以下方面完善信息披露规范。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气候信息披露能够为相关政策制定以及金融机构投资提供充足的信息基础。为保障数据披露的清晰性和一致性,我国有待建立统一的气候信息披露机制、标准和方法。统一碳核算标准体系。科学有效的核算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而且有利于增强企业开展信息披露的动力和信心。同时,对于金融机构碳核算,核心和基础主要来自企业的碳信息披露,有了企业的信息披露作为基础,金融机构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气候投融资。目前,对于企业碳排放的核算标准等定量化指标仍需进一步规范,比如采用国际通用口径或是建立国内统一标准,应基于试行的分行业核算与报告指南,及时优化更新,尽快形成体系。配套标准化的执行细则。生态环境部于 2021 年底发布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是目前为止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有关活动、加强社会监督的顶层制度文件,自 2022 年 2 月 8 日开始实施。但是,文件对于披露的形式、内容和标准等仍然缺乏具体要求,虽然国内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也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但是以自愿为基础的披露存在格式不统一、数据不清晰,缺乏统一的方法学和强力的背书保障等一系列挑战,在执行细则上有待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211.健全核算标准和披露规范建立配套实施细则企业气候信息披露包括信息的及时性、低成本性以及共享化、科技赋能等多个要素。建立统一的信息披露平台,有助于最优化企业披露碳信息的资源共享,从而为市场利益相关方提供更好的服务。依托环境信息管理平台推动碳信息披露。我国碳市场已经积累了较为完善的数据核算体系,报送平台也为将来的信息披露提供有力的支撑。建议借助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搭建统一的碳信息披露平台,明确归口单位,基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管理体系做好气候信息披露工作。推动环境信息管理平台逐步成为环境信息披露执法监督的统一平台,不断迭代完善平台功能,在数据汇集的基础上强化甄别、校核、汇总、分析能力,为主管部门监管和企业基于相关数据做好前瞻性的数据挖掘提供便利。做好碳市场信息报送和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之间的衔接。从碳市场的数据报送到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涉及到商业机密等高敏感信息时需做好稳步衔接,以确保企业信息安全性。同时,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科技手段,降低企业信息披露工作的成本负担。建立碳市场与信息披露间连贯、细化的管理体系。在服务落实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市场各方对气候变化信息披露的呼吁愈发强烈,而作为促进碳市场健康运行的有效支撑,碳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日益突显。碳市场和信息披露相互促进,有必要建立连贯、细化的管理体系以及违反信息披露的惩罚等,用统一、规范的平台统筹各个部门,用连贯、稳定、细化的管理规则保障信息披露的有效推进。22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2.发挥碳市场作用推动气候信息披露建立统一披露平台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气候信息披露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推进的过程,建议从披露区域、披露行业、披露主体和披露内容等方面分步实施。在披露区域上,基于地方试点碳市场在碳排放核查和数据报送方面的实践经验,从区域碳市场起步开展披露。分阶段纳入气候投融资试点、低碳城市试点等地区,为气候投融资和城市低碳转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在披露行业上,初期可选取 1-2 个数据基础较好的碳市场重点排放行业,比如以电力、钢铁等行业进行初步披露探索,再结合全国碳市场的发展进程,分阶段、分步骤纳入碳市场八大重点排放行业,最终形成涵盖高碳排放行业、金融等高附加值行业的披露行业范围。在披露主体上,从碳市场控排企业起步,分阶段纳入不同体量与目标的主体,逐步扩大披露主体范围并以统一框架规范不同企业的披露方式。针对未纳入碳市场的主体,需要依托碳市场形成的方法学和有关数据统计规则进一步细化披露要求、规则和格式,同时应明确相关数据是否需要经过第三方核查机构认证。在披露内容上,充分考虑企业数据安全与管理成本问题。企业碳信息披露是从定性逐步转向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过程,对于涉及到产业安全性和商业机密的数据需保持谨慎,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压力,兼顾企业减负的需求。同时,建议企业从需逐步建立气候信息披露内部管理机制,摸清碳排放家底,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强化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连贯性,为将来开展定量披露奠定数据基础。另外,由于范围三的披露涉及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数据获取难度较大,数据准确性问题也有待强化,目前国内企业大多尚未具备披露准确且完善的范围三碳排放信息的条件,金融机构的范围三披露主要依233.建立分阶段披露机制强化企业数据安全靠其他行业的范围一和范围二信息披露。因此,企业的碳信息披露初期仍以范围一和范围二为主,未来条件成熟时再逐步纳入范围三,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其他实体企业的对接和沟通,做好范围三排放信息的披露。从地方试点碳市场起步分阶段纳入气候投融资试点、低碳城市试点等地区逐步扩大至全国范围内选取 1-2 个碳市场重点排放行业(例如电力、钢铁等)逐步纳入碳市场八大重点排放行业涵盖高碳排放行业,金融等高附加值行业披露区域披露行业重点针对碳市场控排企业逐步纳入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符合规定情形的上市公司、发债企业等涵盖碳市场控排企业,上市公司、发债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化披露主体披露主体企业基本信息(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地址、联系人和联系方式、主营产品等);排放设施信息;年度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生产经营变化情况;碳市场履约情况等除初期阶段披露内容外,增加碳核算边界以及核算方法,包括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来源说明等;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年度变化情况(以范围一和范围二碳排放为主)除初期和中期阶段披露内容外,待条件成熟时逐步纳入范围三碳排放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披露内容初期(至2023年)中期(至2025年)远期(2025年以后)表3.1 基于碳市场的分阶段信息披露建议24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从投资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更关注完整有效的信息披露。目前,投资机构碳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上市公司年报,无法获得完整、经核证且可对比的信息。双碳战略背景下,投资机构评估上市公司的碳排放风险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的碳排放数据和碳排放绩效等信息披露起到关键作用。考虑跨行业趋同与各行业特征,在统一气候信息披露框架下建立细分的行业标准体系。信息披露工作需要跨行业趋同,从而增加数据可比性,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升级碳排放管理,也便于投资机构进行横向对比和行业比较。通常情况下,企业更多是从自身发展角度披露相关信息,不便于投资者开展行业间的比较。建议以碳市场信息报送为基础,明确气候信息披露的定义,搭建标准体系,规范行业间统一的碳信息披露技术要求,比如涵盖减排的行动和相关评估,重点体现减排绩效和绩效评估的量化数据。同时,对不同行业的核算方法和不同企业的披露范围进行统一规定,明确边界和责任范围。通过建立信息披露专家委员会,强化信息披露顶层设计,推进碳信息披露体系框架建设。加强碳信息披露宣传与培训工作。通过能力建设服务,增强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意识,提升企业依法合规披露环境信息的能力。对于碳市场控排企业,强化参与碳交易和进行气候风险管理的意识,充分鼓励企业自愿披露碳排放相关信息,推动碳市场和信息披露制度的相互促进。对于非控排企业,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其积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254.考虑跨行业趋同提高信息披露可比性5.夯实企业和第三方机构能力建设逐步提升披露水平极开展信息披露相关工作,系统性提升企业的碳信息披露能力,进一步提高可执行性。培育第三方专业服务队伍并加强监管力度。培育并引导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化信息披露市场服务和合规咨询,以更好地指引企业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另外,在企业积极履行碳减排和碳信息披露责任的同时,政府机构也需从政策层面细化信息披露规则与指引,同时强化第三方审计监管力度,确保披露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明确各方责任,构建多元化监管体系。在优化信息披露质量的同时,保证参与主体的信息安全。处理好保密与公开的关系,界定好内部信息、政府部门间信息公开、全社会公开内容的范围,确保企业商业机密、敏感信息数据安全,加强对统一披露平台的数据安全管理。努力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多元化监督管理体系。推动信息共享,建立沟通协作机制。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创建协同机制,打通跨部门信息共享渠道,打破以职能为壁垒的管理模式,共同推动气候信息披露工作。同时要统筹规划,加强气候信息需求端和供给端即金融部门或者投资者与企业的深化交流沟通。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所和注册登记系统可以作为有效的碳排放管理信息平台,发挥其共享作用,促成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与发展改革、金融管理等部门加强碳信息的共享对接。26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6.加强监督管理和信息共享深化沟通协同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简称 EDF)是世界知名的非营利性环保组织,成立于 1967年,总部位于纽约,现有会员逾 300 万人,员工1000 余人。EDF 从事的领域主要包括气候和能源、人体健康、生态保护、海洋等。EDF 于自 1991年起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并于 2017 年 6 月成为首家由中国生态环境部作为业务主管单位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关于EDF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全国首家环境能源类交易平台,于2008 年 8 月 5 日正式揭牌成立。目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碳交易、碳金融和其他环境权益交易等工作,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稳步实现。关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机构简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上海市虹口区天潼路229号 89-21-5690300http:/李瑾副总经理 常征战略与研发中心 副主任王茜凡战略与研发中心 专员EDF北京代表处中国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28号C501室 89-10-64097088http:/www.edf.orghttp:/赵小鹭全球气候总监 王颖气候变化和绿色金融 项目主管
可持续报告一般要求和气候相关要求(草案)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IFRS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Standards)准则新动向|2022年4月 概览21.1 新理念21.2 相互联结的两份草案31.3 主要标题41.4 主要行动51.5 本刊物内容导航72 范围和目标82.1 报告主体92.2 披露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的信息102.2.1 识别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102.2.2 识别披露信息112.3 重要性133 内容要求163.1 一致的内容结构163.2 治理173.3 战略183.3.1 描述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183.3.2 披露对商业模式的影响213.3.3 披露对战略和决策的影响223.3.4 披露随时间推移对财务报表的影响243.3.5 描述企业的适应性263.4 风险管理283.5 指标和目标303.5.1 指标和目标的一般披露要求303.5.2 气候相关指标的类型313.5.3 披露目标364 列报384.1 公允反映384.2 关联信息394.2.1 关联风险394.2.2 关联报告404.3 信息位置414.4 列报结构425 报告的实务操作事项445.1 报告期间445.1.1 中期报告455.2 财务数据和假设的一致性455.3 估计的使用465.4 可比信息475.5 差错和估计的变更475.6 生效日期和过渡期495.6.1 过渡规定49附录一:指引的来源50附录二:过渡52附录三:温室气体排放56附录四:词汇表58示例清单60关于本刊物61致谢 61其他前沿资讯及资料62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开启可持续报告新时代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 草案(简称“准则草案”)的发布,标志着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报告将发生重大变化。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的治理下,新成立的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 Board)将立足于投资者的需求,为可持续报告提供一套全球基准。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IFRS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Standards,简称“准则”)将可持续报告置于与财务报告同等地位,并进一步推动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与财务报表之间建立起迫切需要的联系。向强制性可持续报告进行转变将减少在以投资者为重心报告里的“洗绿(greenwashing)”行为,从而推动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正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推动财务报告领域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而发布会计准则一样,可持续披露准则也旨在达到同样目的即提供相关、可比、及时、可靠的信息来帮助投资者对主体的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准则草案整合了不同来源的信息,其中包括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和可持续核算准则委员会(SASB)。推动如此规模的变化并非易事,管理层需要制定适当的治理措施予以应对。准则草案要求企业提供前瞻性信息以及庞大的高质量数据。为此,企业可能需要实施相关的系统、流程和控制,为及时发布可持续报告铺平道路。投资者并非可持续报告的唯一使用者。各个国家或地区将决定是否及如何使用这套全球基准来满足更广大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包括欧盟在内的有些国家或地区已开启这项工作。紧跟全球和地区动态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本刊物着重讲述最初的两份准则草案,包括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的一般披露要求和气候相关披露要求。本刊物提供见解和说明性示例来探讨准则草案的某些重要影响,以及企业可以如何运用这些草案。准则草案的反馈意见征集截止于2022年7月29日。尽管草案未规定生效日期,但理事会表示,其计划在2022年底前发布最终准则。企业需要为新准则的迅速实施做好准备,我们也鼓励您主动参与这一重要进程,以支持理事会实现既定目标。Mark VaessenJulie SantoroTomokazu Sekiguchi毕马威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企业与可持续报告全球专题小组2|可持续报告准则新动向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1 1.1 概览新理念对有些企业来说,“可持续报告”是一个新理念;而在另一些企业看来,准则草案是在现行实务基础上引入新的变化。下方示意图和解释对准则草案作出简化表述,使用常见的概念背景来介绍准则草案的一般性列报要求。图中要素将在本刊物内逐一讲解,其定义参见词汇表。报告主体根据报告期内对其产生影响的事项和交易来编制财务报表。编制可持续报告的是同一个报告主体。但是,可持续报告内还需披露报告主体在价值链中所依赖的更广泛的资源和关系。了解这些资源和关系,考虑行业特定的披露主题,可帮助企业识别和报告所有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即影响主体短期、中期和长期前景的关键因素。如果披露主题的相关信息将影响投资者对企业价值(即股权加债务)所作的评估,则信息具有重要性。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提出的一般要求提案,是为了帮助企业在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领域,报告重要的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这些领域适用于所有主题,而不仅适用于气候主题。作为一般要求的补充,后续准则将要求企业按照与一般要求一致的规定进行披露,但披露内容将更加细致。第一个追加准则草案是关于气候主题。由此,可持续报告将与财务报表紧密相连并相互补充。它们将共同构成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组成部分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报告主体的企业价值。报告主体披露主题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重要的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气候草案未来准则可持续报告财务报表资源关系一般要求草案通用目的财务报告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1 概览 31.2 相互联结的两份草案 1.2 相互联结的两份草案 2022年3月31日,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了以下草案,并公开征集反馈意见: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草案)(“一般要求草 案”);以及 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草案)(“气候草案”)。这两份草案旨在联结使用,还会与未来的特定主题准则或特定行业准则连同使用。它们都提出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这四个内容领域这与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制定的框架相一致。下图显示了准则草案与本刊物各章节之间的对应关系。本刊物中,气候相关内容以绿色副标题或以此图标来标示。一般要求草案为两个准则草案下的报告提供了原则框架,其界定了报告的范围和目标,并提供核心的内容、列报和实务要求。该准则草案要求企业披露有关所有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的重要信息,其中涉及所有相关的披露主题,而不是仅针对气候相关信息。这表明,对于气候以外的其他披露主题,编制者可以就如何进行适当披露而寻求其他准则制定机构发布的披露指引。气候草案重申了核心内容要求并补充了气候相关报告要求比如,如何披露有关过渡计划、情景分析以及气候相关指标和目标的信息。未来,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还将发布其他准则,并计划在2022年就后续的准则制定工作进行意见征询。一般要求草案范围和目标(第 2 章)内容要求(第 3 章)治理战略指标和目标风险管理风险、过渡计划和情景分析的相关指引气候相关指标(一般指标和行业特定指标)列报(第 4 章)报告的实务操作事项(第 5 章)气候草案4|可持续报告准则新动向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1.3 主要标题普遍适用适用于所有财务报告框架准则草案可能关乎所有企业,不论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采用何种框架(即:不仅限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会计准则的企业)。准则生效后,各个国家或地区将决定是否采用。与财务报表相关联同一时间报告可持续报告将与同期间财务报表在同一时间进行报告。以投资者为重心“重要性”的定义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的会计准则相一致,即以投资者为重心。若能够影响投资者对主体的企业价值所作评估,则信息具有重要性。其中仅包含以下信息,即:关于主体对经济、环境或社会的影响(并非所有潜在影响),并可能影响企业价值的信息。关联信息可持续报告将被纳入企业的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在有限情况下,可持续报告可与其他报告交叉引用。报告内容将与财务报表相关联,并体现出可持续相关各个重大风险和机遇之间的关系。这样做可以突出信息之间的关联性,说明所作的权衡,并就财务报表中可能未必确认的无形资源和关系进行阐述。前瞻性信息准则草案要求主体提供前瞻性信息,讲述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对企业短期、中期、长期的战略、商业模式和财务报表的影响。基于当前框架和准则与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相一致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和目标这四个核心内容领域,与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框架相一致。行业特定方法准则草案采用了与可持续核算准则委员会(SASB)相一致的行业特定方法和指标。基于当前框架和准则现有机构整合准则草案亦汲取来自其他可持续准则制定机构的内容,这些机构包括: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CDSB)、价值报告基金会(VRF)(包括可持续核算准则委员会(SASB)和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 Board)。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CDSB)于 2022 年 1 月 31 日并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后者与价值报告基金会(VRF)已宣布在 2022 年 6 月底前进行整合。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1 概览 51.4 主要行动 1.4 主要行动主动参与分享观点准则草案概述了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对可持续报告的愿景,企业可利用这一良机提出意见。积极参与并分享观点 准则草案的反馈意见征集截止于2022年7月29日。确定对企业的影响了解差异识别准则草案与当前报告内容之间的差异,并制定行动计划来弥补缺口。考虑是否更改报告结构,例如,是否将可持续报告纳入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了解为及时提供可靠的详细信息而需要制定哪些流程、获取哪些资源。准则草案没有因为信息的商业敏感性或者信息的获取成本高于收益而提供披露豁免。随着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逐渐推进工作计划,企业切记要及时了解关键性进展。未雨绸缪,为接下来的事情做好准备,这一点非常重要。为快速实施做好准备内部培训为董事会、管理层和参与报告人员进行培训,使之了解企业面临的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确保企业为应对该等风险而制定明确的战略,并且能被企业各个部门所理解。做好准备,因为可持续相关披露将面临更严格的审查,尤其是企业对特定风险敞口的披露是否符合投资者需求以及监管机构的期望。确立由董事会主导的治理结构确立由董事会主导的治理结构,以便就可持续事项作出规划和决策时,可以同时考虑财务报告和可持续报告,并且能监督报告质量和新准则的影响。报告本身有助于提高董事会战略的透明度,包括董事会如何处理最重要的可持续相关事项。6|可持续报告准则新动向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为快速实施做好准备与当前的流程负责人进行沟通互动与当前的流程负责人进行沟通互动,了解信息如何被界定、捕捉和报告,以及哪些领域存在控制缺口。企业需要:制定利益相关方参与流程,以识别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以及投资者为了解这些风险和机遇而需获取的信息;确立连贯的报告结构,避免不同类型的报告之间相互重复;为所有相关的披露主题准备大量的数据,包括有关报告主体之外关系的信息(例如,供应商信息);专门为可持续报告制定一个内部控制结构,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以及 由主题事项专家执行复杂的前瞻性技术分析。扩充企业的系统、流程和控制探索可选方案以提高效率,并将数据采集和计算过程中的某些步骤转移到已经与可持续报告相关联的系统、流程和控制中。企业只有制定高效的流程和控制,才有可能及时报告可靠的信息。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1 概览 71.5 本刊物内容导航 1.5 本刊物内容导航 下图是准则草案中的关键要素在本刊物中的分布情况。相应的章节编号已在括号内列示。报告主体(2.1)披露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的信息(2.2)重要性(2.3)识别四个核心领域的内容要求治理(3.2)战略(3.3)风险管理(3.4)指标和目标(3.5)考虑主题要求和行业特定要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未涉及的其他主题气候领域:过渡计划(3.3.3)情景分析(3.3.5)跨行业指标(3.5.2)行业特定指标(3.5.2)目标(3.5.3)其他指引来源(2.2 及附录一)公允反映(4.1)关联信息(4.2)报告期间(5.1)财务数据和假设的一致性(5.2)估计的使用(5.3)信息位置(4.3)列报结构(4.4)了解报告的实务操作事项考虑如何列报信息 可比信息(5.4)差错和估计的变更(5.5)生效日期和过渡(5.6)了解如何从现有框架进行过渡(附录二)了解报告的范围和目标8|可持续报告准则新动向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 ED IFRS S1.2 范围和目标准则草案要求,报告主体应披露所有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的重要信息。一般要求草案规定了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报告的目标和范围。根据一般要求草案,报告主体(第 2.1 部分)应当:考虑行业特定的相关披露主题(第 2.2 部分);识别所有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第 2.2 部分);以及 披露重要信息(第 2.3 部分)。ED IFRS S1.A 由此形成的可持续相关的财务信息需要披露:影响到报告主体未来前景(即投资者对主体企业价值所作评估)的、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的信息。这些信息将被纳入企业的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因为投资者需要这些信息评估主体的企业价值,即评估那些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和战略的资源及关系。报告主体披露主题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重要的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通用目的财务报告投资者了解主体的企业价值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 范围和目标 92.1 报告主体 2.1 报告主体ED IFRS S1.37 根据准则草案,披露信息应就与财务报表相同的报告主体来提供。原因是,投资者在评估主体的企业价值时,需要以通用目的财务报告(包含财务报表和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为依据换言之,他们考量的是关于同一个合并企业集团的信息。ED IFRS S1.40 但是,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要比财务报表中的列报信息更为广泛。根据准则草案,前者需要披露报告主体面临的所有可持续相关并影响到企业价值的重大风险和机遇(参见第 2.2 部分)。其中,有些风险和机遇源于报告主体内部,但很多其他风险和机遇则源于整条价值链。ED IFRS S1.A 价值链包括与企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所处的外部环境相关的所有活动、资源和关系。其中涉及企业为创造、消耗和处置其产品或服务而需要使用和依赖的一切活动、资源和关系。例如,它可能包括来自以下领域的活动、资源和关系:主体内部:比如,生产活动或与劳动力之间的关系;上游:比如,原材料制造商、服务提供商或供应商;下游:比如,分销商或客户;或者 外部环境:比如,融资、地理、地缘政治或监管环境。实务中,企业需要列报其本身和价值链上的活动、资源、关系中与可持续相关的指标。这些指标可为价值链中出现的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及其影响和依赖的披露信息作出补充。一个常见的例子是范围3下的温室气体排放。ED IFRS S1.41 尽管准则草案要求就与财务报表相同的报告主体提供与可持续相关的披露信息,但如何处理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以及合并范围以外的其他投资,已然成为一个问题。一般要求草案未就如何包含这些情况提供任何指引,表明其他国际财务报告的可持续披露准则将会提供相关指引。气候草案就如何披露此类投资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具体指引参见3.5.2。企业是否需要报告供应链或客户信息?ED IFRS S1.37是,只要这些信息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主体的企业价值(参见第 2.2 部分)。准则草案将报告范围规定为与财务报表相一致。但是,草案进一步澄清,企业需要披露与报告主体以外各方的业务活动或关系而产生的、与可持续相关的重大风险和机遇。这可能涉及供应商或客户的信息,或者需要从供应商或客户处获取信息。参见 3.3.2,进一步获取有关价值链信息披露的指引。10|可持续报告准则新动向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示例1A 供应链风险服装零售商 R 从欧洲和亚洲的多家工厂采购产品。零售商 R 经评估后认为,供应链中侵犯人权的行为将对企业价值构成重大风险,因为关于违反其行为守则的负面宣传可能影响收入。零售商 R 已制定全面的供应链审核流程,用于识别和评估供应链中的人权风险。该流程将整条供应链纳入考虑范围例如,服装厂、面料制造商和原材料供应商。由于零售商 R 存在重大的供应链风险,因此需要提供有关该风险的披露信息,即所需披露不仅限于对自身活动所作的披露。2.2 披露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的信息ED IFRS S1.50 准则草案要求企业提供有关其面临的所有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的重要信息。2.2.1 识别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ED IFRS S1.17,BC40 每个企业有特定的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它们源于企业对资源的依赖,但也对这些资源产生影响。同时,企业需要保持各种关系,而这些关系也会因相互依赖和影响而受到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当这些相互依赖和影响产生风险和机遇,它们可能会影响企业的业绩或前景;因此,重大的风险和机遇将影响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估。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很可能是管理层在经营过程中已经监控和管理的事项。ED IFRS S1.51 为协助识别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企业需要识别相关的披露主题。具体做法是,参考准则中的行业特定要求和可持续核算准则委员会(SASB)发布的准则。披露主题根据特定行业中企业开展的活动来界定与可持续相关的风险或机遇。企业亦需运用判断,考虑准则草案中指出的其他指引来源。ED IFRS S1.55 为帮助使用者了解管理层如何确定披露主题以及所考虑的行业特定的披露信息,企业需要披露所使用(多个)行业的类别1。1.准则草案和可持续核算准则委员会(SASB)所发布准则中的“行业分类”是基于后者的可持续相关行业分类系统(SASB s Sustainable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SICS)。该系统采用影响导向方法,将企业分为77个不同行业。为识别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企业应考虑: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可持续核算准则委员会(SASB)发布的行业特定准则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发布的非强制性指引(例如,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CDSB)框架的应用指引)以投资者为重心的其他准则框架行业或当地惯例披露主题其他指引来源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 范围和目标 112.2 披露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的信息 2.2.2 识别披露信息ED IFRS S1.52 在识别出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后,企业应参考相关的可持续披露准则来识别需要披露的重要信息。ED IFRS S1.53 若没有相关的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适用于已识别的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或机遇,则企业应运用判断来选取符合下列条件的披露信息:是相关的;如实反映企业如何面对已识别的可持续相关风险或机遇;以及 是中立的。ED IFRS S1.54 如上图所示,管理层在作出此项判断时,需要使用额外的信息来源。在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尚未完整发布的情况下,这些信息来源尤其重要。尚未发布相关准则不能作为遗漏有关已识别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或机遇信息的理由。企业应当将一般要求和上述其他指引来源结合起来应用。ED IFRS S1.61 在考虑是否披露额外信息时,这些指引来源对企业也很重要。比如,管理层认为,按照一项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所作披露不够充分即,不足以使投资者能够评估可持续相关风险或机遇对主体企业价值的影响,此时需要利用其他指引来源。为识别需要披露的信息,企业应考虑:一般要求草案其他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例如,气候草案)可持续核算准则委员会(SASB)发布的行业特定准则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的非强制性指引(例如,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CDSB)框架的应用指引)以投资者为重心的其他准则框架行业或当地惯例12|可持续报告准则新动向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示例1B 供应链风险(续)接示例 1A,在披露所有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时,零售商 R 将披露其行业为“服装、配饰和鞋类”。在尚未发布最终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的情况下,零售商 R 将披露以下重要信息:气候草案中的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对于水资源风险,气候披露准则理事会(CDSB)框架的应用指引要求企业披露水资源信息,以识别水资源物理风险以及与其他环境问题(如土地使用)相关联的水资源相关风险;以及 按照一般要求草案中概括的原则,披露其他与可持续相关的重大风险和机遇。在遵循一般要求草案所述原则的过程中,零售商 R 将运用判断来确保披露的信息就投资者对主体的企业价值作出评估而言具有相关性。这些信息应当保持中立、如实反映事实情况并避免重复。零售商 R 将考虑草案中提及的其他指引来源,以确定具体的披露信息。最后,零售商 R 将评估,就每一风险所披露的信息是否足以使投资者评估该等风险对主体企业价值的影响。若信息不足,则需要作出额外披露。企业是否需要披露预计不会影响企业价值的风险和机遇?ED IFRS S1.9通常情况下,否。披露的目的是提供有关下述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的信息,即:管理层预计,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风险和机遇将对企业的商业模式、战略、现金流量、融资渠道或资本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能合理预计已识别的风险和机遇会影响使用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估,则这些风险和机遇不在该草案的适用范围内。但是,表明主体不受同行企业所面临风险影响的信息可能具有重要性。管理层应当考虑此项信息是否可能影响投资者对主体的企业价值所作的评估。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 范围和目标 132.3 重要性 草案建议的指引来源清单是否表明企业需要参考更广泛的可持续报告准则?否。但是,如果当地的做法是使用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准则或当地制定的要求例如,拟定的欧洲可持续报告准则(ESRS),则这些准则可能与上述清单中的“行业或本地惯例”类别相关联。根据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准则和拟定的欧洲可持续报告准则(ESRS),企业在识别相关的文字信息和需要报告的指标时,应采用更广泛的重要性定义(参见第 2.3 部分和附录二)。很多对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来说具有重要性的披露主题,很可能也会同时推动主体的企业价值,因此这方面的信息对投资者具有重要性。企业可能会发现更广泛的可持续准则将是有用的指引来源,但前提是在选择相关的披露信息时,企业了解在重要性和其他概念原则上的差异。2.3 重要性 重要性在准则草案中起着关键作用。企业作出重要性判断的目的是,让报告内容集中在与其事实和情况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上,而不是简单地按照规定提供一份信息清单。企业应当按照管理层在评估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后识别的披露主题来提供重要信息(参见第 2.2 部分)。ED IFRS S1.56 准则草案所依据的重要性概念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下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概念相同即,如果漏报、错报或掩盖某一信息,可以合理预计将影响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主要使用者2基于该报告作出的决策,那么此项信息具有重要性。ED IFRS S1.5,57 为帮助管理层应用此项原则,准则草案解释道,如果披露信息影响到投资者对主体企业价值所作的评估(比如,投资者根据企业的风险状况、融资渠道和资本成本,对其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确定性以及这些现金流量的价值所作的评估),则是重要的信息。这种以企业价值衡量重要性的方法,将要求企业披露那些推动其前景的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而不考虑它们对本期财务报表的影响。由于投资者需要对企业现金流量的长期可持续性作出判断,因此管理层在作出重要性判断时亦需同样秉持长期视野。其他可持续框架和准则(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准则)采用了不同的重要性定义,即:它们的定义重点不仅限于投资者的需求,也不要求企业应在尝试识别重要信息之前先识别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这个定义更为广泛,目前已反映在欧洲财务报告咨询小组(EFRAG)正在制定的欧洲可持续报告准则(ESRS)草案中。很多对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来说较为重要的披露主题,很可能也会同时推动主体的企业价值,因此这方面的信息对投资者具有重要性。但是,这些披露主题的信息类型可能存在差异。2.主要使用者包括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和其他债权人。14|可持续报告准则新动向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ED IFRS S1.59 一般要求草案将要求企业应在每一报告日重新评估具有重要性的披露主题和信息,目的是反映重要性将随着企业的情况和战略变化而变化的事实。企业是否需要应对所有可能的威胁和机遇?ED IFRS S1.57否。企业将考虑相关信息对经济、环境或社会带来的影响(企业预计这些信息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价值所作的评估)。有些不确定的结果可能具有足够大的影响,或者很可能会影响相关评估;而许多其他结果则不会。有些结果的发生概率可能较低,但由于影响较大,因此与投资者具有相关性。与财务报告相类似,管理层需要根据届时可获取的事实情况来作出合理判断。对于目前为满足更广大利益相关方需求而编制可持续报告的企业来说,通过企业价值来评估重要性的方法可能较为陌生。该方法要求管理层按照其对推动企业前景的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的理解以及企业为应对这些风险和机遇而制定的战略进行报告。准则草案是否明确规定了重要性评估流程?否。准则草案规定了如何识别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披露主题和重要信息的识别原则,但是,并未明确规定重要性的评估流程。气候主题其他主题投资者相关信息(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为更广泛的利益方提供的信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通用目的财务报告中的信息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 范围和目标 152.3 重要性 与更广泛利益相关方进行互动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是否有助于评估重要性?是。企业可能与各类利益相关方开展互动来识别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并且在制定战略和管理运营过程中对此加以考虑。这可以被视为按企业价值评估重要性的前置步骤,并且在按照更广泛的可持续报告准则(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的准则)来识别披露主题时,这可能会构成一项要求。但是,企业应切记:在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下执行的重要性评估,与按照更广泛的可持续报告准则执行的重要性评估,两者采用的重要性定义是不同的。这可能导致企业选择不同的主题,或者需要就同一主题采用不同的信息类型。但是,企业可能会发现,与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互动是一个有用的出发点,可用于识别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并评估关注企业价值的重要性。如果企业当前将可持续报告的重点放在更广泛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上,则需要作出调整,以便与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对企业价值的关注重点保持一致。今日对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构成影响的问题和事项,未来很可能会推动企业的发展前景。参见附录二。16|可持续报告准则新动向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3 内容要求两份草案中的内容要求都是围绕治理、战略、风险管理以及指标和目标而构建。3.1 一致的内容结构ED IFRS S1.11 一般要求草案和气候草案都遵循了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所采用的内容结构,即包括治理、战略、风险管理以及指标和目标这四个领域的核心内容。气候草案增加了有关特定主题和特定行业的披露;后续准则预计也会采用相同的内容结构。ED IFRS S1.BC43 准则草案并未强制要求企业按照这一结构来列报披露信息。第4章将详细讨论这些内容领域的信息列报。一般要求草案范围和目标(第 2 章)内容要求(第 3 章)治理战略指标和目标风险管理风险、过渡计划和情景分析的相关指引气候相关指标(一般指标和行业特定指标)列报(第 4 章)报告的实务操作事项(第 5 章)气候草案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3 内容要求 173.2 治理 3.2 治理ED IFRS S1.12,S2.4 治理内容领域的披露目标是,帮助使用者了解为监督和管理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而使用的治理流程、控制措施和程序。ED IFRS S2.6,BC63 准则草案中有关气候相关风险和机遇的治理披露信息,与一般列报要求是一致的。由此,企业应注意避免 重复。根据准则草案,企业应当:识别负责报告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的一个或多个机构或者个人,并且披露他们如何:-在企业政策中体现该等责任;-确保那些监督企业可持续战略的人员具备适当的技能和胜任能力;-获悉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在监督企业的战略、重大交易决策和风险管理政策时考虑风险和机遇;-制定并监控可持续相关目标,包括在员工和非员工薪酬安排中的反映;以及-监督管理层在管理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方面的职责履行情况;以及 描述管理层在评估和管理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中的职责,包括:-如何授权特定职责,并保持监督;以及-管理层是否已实施专门的流程和控制或者把这些流程与其他职能部门相整合。企业是否需要改变治理架构或相关活动?否。准则草案未规定如何管理或治理一家企业。例如,草案要求企业披露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如何影响薪酬,但不要求企业在可持续绩效和薪酬之间引入直接关联。但是,建议披露信息的性质以及对当前报告做法的潜在调整规模很可能会引起额外的审视,并使得管理层重新考虑企业的现有架构,以及为可持续报告所遵循的流程和控制。除了该内容领域的披露信息外,战略(见第 3.3 部分)和风险管理(见第 3.4 部分)内容领域中有部分要素也与治理流程事项有关。ED IFRS S1.13(a)(f),S2.5(a)(f)ED IFRS S1.13(g),S2.5(g)18|可持续报告准则新动向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3.3 战略ED IFRS S1.14,S2.7 战略内容领域的披露目标是,帮助使用者了解管理层对企业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所作的评估,以及管理层正如何应对这些风险和机遇并将其纳入企业的战略规划中。建议草案包含以下规定:识别相关的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披露这些风险和机遇如何影响以下事项:-商业模式;-战略和决策;以及-财务规划以及当前和预期的财务状况、财务业绩和现金流量;以及 说明企业战略对所识别风险的适应性。此外,气候草案中还包括与气候相关风险、转型计划和情景分析有关的内容。3.3.1 描述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ED IFRS S1.16 企业将披露下表所列信息,以帮助使用者了解:企业合理预计在短期、中期和长期会影响业务(不论正面或负面影响)的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影响的对象可能包括商业模式、战略和现金流量、融资渠道或资本 成本。第 2.2 部分概述了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对其加以识别。信息需要披露的内容ED IFRS S1.16(a),S2.9(a)识别风险和机遇描述与可持续相关的重大风险和机遇,包括合理预计每个风险和机遇可能产生财务影响的时间范围。ED IFRS S1.16(b),S2.9(b)界定时间范围企业如何定义短期、中期和长期,包括这些定义如何与战略规划范围以及资本分配计划相关联。ED IFRS S2.9(c)物理风险或转型风险区分气候变化引发的物理风险与向低碳经济转型时的转型风险。它们如何影响商业模式?它们如何为战略和决策提供信息?随着时间推移,它们将如何影响财务规划和财务报表?企业战略对风险的适应性如何?有哪些气候相关转型计划?不同气候相关情景体现出哪些信息?与可持续相关的重大风险和机遇有哪些?气候风险属于物理风险还是转型风险?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3 内容要求 193.3 战略 物理风险是指气候变化产生的物理影响,其中可能包括:急性风险:极端天气事件(例如,洪水、飓风)对企业造成的更频繁或更严重的一次性干扰;或者 慢性风险:源于持续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模式逐渐变化(例如,平均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转型风险通常分为以下几类:法律和监管风险(例如,相关法规更加严格);声誉风险(例如,因企业的应对措施不充分而造成品牌损害);技术风险(例如,加速淘汰的风险);或者 市场风险(例如,供需状况发生变化)。与气候相关的机遇也可能来自物理变化(例如,平均气温升高导致新作物开始生长)或转型变化(例如,开发新技术来加速适应气候变化)。与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不同,准则草案没有对气候相关机遇进行分类。示例2 界定时间范围20X0年,制造商 M 识别出以下与气候相关的重大风险,包括:主要产品过时风险:一项主要产品预计在20X5年政府立法之后而逐渐过时并淘汰,因此市场需求不断下降;供应链中断风险:一个关键部件仅由一家位于高洪灾风险地区的工厂进行生产。在年报中,制造商 M 把“短期”定义为3年内,“中期”定义为3至10年,“长期”定义为10年以上;并说明这些期间符合企业内部战略规划的时间范围和预测。根据准则草案,制造商 M 应提供以下信息:管理层预计过时风险会在短期和中期内影响业务。因此,企业已经将需求下降对收入的影响纳入用于资产估值的财务计划中。管理层预计供应链中断风险可能随时影响业务,但影响程度会随时间推移而增加。企业没有将该风险计入3年预测的建模,原因是管理层预计在这段期间内,其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微小,因为发生的概率很低。但是,在为10年战略提供信息的建模中,管理层考虑了减缓措施,包括与扩充供应链相关的成本;同时,通过交叉索引,在年报内其他位置进一步阐述投资规划及更广泛的供应链风险缓释活动。20|可持续报告准则新动向 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企业是否需要就每一个识别出的风险提供详尽的信息?视情况而定。这些披露信息旨在帮助投资者评估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状况。管理层应在评估重要性的过程中,确定信息所需的详细程度。详细程度很可能取决于所识别风险的性质。有些风险在整体集团层面进行披露是可以理解的(比如,高能耗产生的成本),而其他成本则可能高度本地化(例如,水资源匮乏导致供应链中断)。示例3 公用事业公司识别的气候相关风险水务公司 W 识别出与气候相关的重大风险和机遇,并在表格内提供了相关信息。以下摘录的是用水务公司 W 识别出的两个风险及相关机遇。风险1洪灾能源效率描述河流洪水和山洪造成水处理厂使用中断更换用于水处理和抽取的能源密集型设备时间范围2短期,中期内严重程度会增加短期和中期性质物理风险(急性风险)和机遇转型风险和机遇集中度靠近水域的工厂,占基础设施资产的60%所有尚未更换的设备,占营运资产的40%当前和预期影响 供应中断、计划外停机,导致罚款以及维修和维护费用增加 对抗洪能力所作的投资,导致维护费用和资本支出增加 通过在材料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创新机遇来减少停产事件和缩短响应时间 提高价格以弥补无法通过降低成本的创新举措而抵销的成本 加速设备更换所产生的成本 节约能源成本,包括支持低碳发电的第三方税费 通过专用融资(绿色债券)来降低所需资本投资的利息费用 通过创新举措来降低监控和维护成本的机遇注释:1该示例汇总列示了风险,相关风险可能需要更详细的列报,这取决于风险对业务和运营中不同部分所具有的重要性和产生的影响。2关于“时间范围”的披露信息,请参见示例 2。这些披露信息将与水务公司 W 就以下事项作出的披露相关联:就其商业模式所识别风险和机遇(参见3.3.2)、战略和决策(参见3.3.3)、估计的财务状况、财务业绩和现金流量(参见3.3.4),以及适应性(参见3.3.5)的影响。2022 KPMG IFRG Limited是一家英国担保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不得转载。3 内容要求 213.3 战略 3.3.2 披露对商业模式的影响企业一旦识别出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就需要解释企业就这些风险和机遇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所作的评估,以及对支撑商业模式的价值链所作的评估(参见第2.2部分)。ED IFRS S1.20,S2.12 企业应披露可持续相关重大风险和机遇在当前和未来对价值链的影响,以及这些可持续相关事项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