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25ms

内循环经济报告-PDF版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消费行业 > 内循环
  • 高力国际:高质量推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的商业4.0进阶之路(2022)(26页).pdf

    高质量推动国内大循环背景下的商业4.0进阶之路雷达|成都|2022年12月 2CONTENTS 目录01 政策背景|Policy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02 宏观数据|Economy居民消费意愿趋于保守,房产企业逐步转向追求效益和质量的内生式增长03 本地市场|Market成都位列商业一线城市范畴,消费潜力大,但商业运营效益还有有待进一步提升04 商业4.0进阶之路|Path未来的商业4.0将是回归到人的本质需求,打造与客群情绪共鸣的友好型商业,本文从政府、项目以及企业三个层面推动商业4.0进阶之路3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发挥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01 政策背景二十大将高质量发展、扩大内需和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我们的长期政策,未来预计各级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消费增长,实体零售商业亦需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从供应端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402 宏观数据经济情况-10.0%-5.0%0.0%5.0.0.0 .0%.0 1720182019202020212022前三季度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与GDP增速GDP同比增速社会消费品同比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出口贸易同比增速消费增速首次低于GDP增速(除2020年疫情爆发首年)消费疲软,实体零售面临生存挑战投资、消费、出口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今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了自2017年以来的最低值0.7%(除2020年疫情爆发首年)。主要在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经济的低迷影响了居民对于未来经济走势的预判,市场情绪较为悲观,抑制了大家的消费需求。同时受疫情影响,网络零售增速为4.0%,高于实体零售。因此,消费乏力、电商网络的价格优势叠加疫情影响,实体零售商业面临较为严峻的生存挑战。投资增速稳健,高技术产业增速快受消费疲软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发挥了一定的经济拉动作用,增速略高于2017年-2022年的平均增速5.6%,但房地产投资为负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较快,达到20.2%,成为今年经济增速放缓趋势下的一股向上力量,亦反映了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2022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情况2022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5.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速:8.6%制造业投资增速:10.1%房地产投资增速:-8.0%PS: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20.2%出口贸易增速攀升出口贸易则是自疫情爆发以来呈现了良好的增速态势,主要在于我国供应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尤其是“一带一路”项目以及RCEP协定的生效,带动了出口贸易的快速提升。数据来源:国民经济统计公报502 宏观数据经济情况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9.0%,2022年前三季度增速为5.3%。居民增收压力加大,在开源存在难度的情况下,逐渐往节流倾斜。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低于收入增速2022年前三季度人均消费支出增速低于收入增速4.5个百分点,自2020年以后,消费再度走弱。个人贷款增速持续走低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虽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支出,但个人贷款增速远高于储蓄增速,说明居民的投资意愿强烈。而2022年居民进入保守防御模式,不仅支出低于收入增速,同时个人贷款增速持续走低,储蓄增速持续攀升。说明居民不仅消费意愿低迷,同时购买房产及理财产品的投资意愿亦在显著下降。-10.0%0.0.0 .0%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支出同比增速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速0.0.0 .00.0%居民储蓄及贷款同比增速居民储蓄同比增速个人贷款同比增速数据来源:国民经济统计公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601 饮料类12.8 化妆品类11.8 日用品类11.5 通讯器材11.0 粮油食品10.3 烟酒类9.9 中西药品9.7 金银珠宝9.6 文化办公8.1 建筑装潢7.8 家用电器7.5 家具类7.1 石油制品6.1 服饰鞋帽5.0 汽车类2.0%1化妆品类2022年Q3,全国美妆护理的开关店比例*仅为0.59。主要是一些老牌传统美妆护理品牌逐渐退出市场舞台,而一些高化品牌呈现拓店热潮,如CHANEL、TOM FORD BEAUTY等2通讯器材类2022年Q3,全国潮流数码类开关店比例为1.78,扩张势头较为强劲,如SAMSUNG、华为体验店、OPPO等3金银珠宝类金银珠宝具备高价、保值、装饰的作用,既可作为消费品,又可作为投资品。2021年,该品类零售总额增速高达约30%,为所有社会消费品中增速最快的品类,今年仍保持了9.6%的较高增速。头部黄金品牌扩张速度迅猛,如周大福。4家用电器&家具类受房地产调控以及低频次消费属性影响,这两大品类自2019年以来增速有所放缓,目前主要高增长领域为智能家电板块,如科沃斯、添可等5服饰鞋帽类2022年Q3,全国服饰鞋帽类开关店比例仅为0.63,主要在于消费的疲软和电商的挤压。但韩国潮牌拓店表现吸睛,如CHUU不到一年时间拓店超95家6汽车类受油价上涨以及经济低迷影响,汽车作为大额消费产品受波及较大,目前主要增长来自于新能源汽车。2022年Q3,全国汽车开关店比例为2.622017-2021年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品类平均增速购物中心相关社会消费品零售业态2022年Q3全国情况数据来源:国民经济统计公报&赢商网*:开关店比例=开店数量/闭店数量,当比值1,代表该业态处于扩张状态 保持高增速的消费品类以满足居民日常消费为主平均增速排名前五的消费品类有三大为居民日常消费,如饮料类、日用品类和粮油食品类。“她”经济和“他”经济以满足女性消费为主的化妆品和金银珠宝类获得较高增速。以满足男性需求的数码产品、智能家电和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较好。702 宏观数据行业动态-40.00%-30.00%-20.00%-10.00%0.00.00 .000.00.0000200300400500600700800近10年全国新开购物中心数量及增速新开购物中心数量增速2022前三季度新开购物中心区域分布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数据来源:根据联商网数据整理所得2022前三季度新开购物中心体量分布2-5万方5-10万方10-15万方15万方以上购物中心开业速度整体放缓全国购物中心在2016年以前保持近3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6年以后增速放缓。从绝对数量上2016年到疫情前每年新增购物中心均在600个以上,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购物中心数量仅218个。今年新开购物中心以华东华南为主2022年前三季度,华东地区以新开96个购物中心占绝对优势,华南地区以新开38个排名第二,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分别以新开30个并列第三,其中西南地区以重庆为主。今年新开购物中心以中大规模为主2022年前三季度,新开购物中心体量在5-15万方的占比约65.2%,其中5-10万方的占比约41.2%.600个根据克而瑞数据统计,全国百强房企中有约60%企业涉足城市更新业务。全国超10年以上购物中心数量约800个8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高质量推动国内大循环背景之下,城市更新成为了必经之路。“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02 宏观数据行业动态房地产相关动态2021年411个城市2.3万个项目200个指导意见根据住建部数据统计,截止2021年底,我国已有411个城市实施2.3万个城市更新项目,各地出台的有关地方条例、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超过200个。城市更新成房企业务新增长曲线在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新常态下,房地产企业大规模扩张追求增量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式,行业下行带来的强烈阵痛已对整个行业带来了一次大洗牌,传统业务已无法支撑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新型城镇化道路下的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市场蓝海将成为房地产企业顺应国家发展要求,为居民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消费品质的新的业务增长曲线。数据来源:住建部、克而瑞、联商网商业存量改造成城市更新重要使命全国超10年运营时间的购物中心有约800个,体量近7000万方。这些老旧商业由于建立时间较早,一般位于城市核心位置。同时近年来商业项目的不断增量扩张,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因而改造拥有良好区位条件的老旧商业,既可以利用成熟区域已经形成的人口流量、信息流量和情感纽带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老旧物业的内生式增长,又可提升城市效益和活力。故商业存量改造无论是与政府与企业与项目而言都是城市更新中一举三得的利好举措。9PART2 小结受外部环境和经济低迷影响,居民增收压力扩大,消费趋于保守,主要体现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以粮油、日用品等基本消费为主;同时受房地产供给侧宏观调控的影响,房地产行业快速扩张的时代已宣告结束,房地产企业从原来对规模和速度的追求转向对自身发展效益和资产质量的追求,在商业方面主要体现在购物中心扩张速度放缓,规模缩小,核心区域的城市更新项目受到房产企业青睐。106%9h2%0 0000%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日用品类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2022年前三季度成都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分类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成都市人民政府网03 本地市场成都经济GDP增速成都全国1.5%3.0%社零增速成都全国-1.9%0.7 22年前三季度成都和全国经济数据对比成都前三季度整体经济在艰难中保持正向增长前三季度,成都受高温限电、疫情反复导致城市封控和静默等影响,整体经济和零售商业受到较大波及,故前三季度GDP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略低于全国整体水平,但整体经济在艰难中仍保持了正向增长。成都升级类消费增速快,消费结构提质升级不同于前文全国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中增速较快的以居民基本和日常消费为主,成都升级类消费如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产品增长快速,增速分别为68%和142%。整体消费结构提质升级,具有良好消费潜力。1103 本地市场成都商业力排行2022年深圳和成都商业力对比上海北京成都深圳成都排名商业一线城市第四位在由赢商和中国商业联合会共同发起的2022年城市商业力排行榜中,成都下滑了一位,排名第四,但仍隶属于商业一线城市,且商业综合实力在新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成都城市商业规模和商业潜力指标靠前根据城市商业力评估的五项一级指标,成都城市商业规模和商业潜力指标分别排名全国第3和第2名。其中城市商业规模涵盖了现有商业存量,城市商业潜力主要评估2022-2023年待开业商业体量和能级,故这两项指标得分较高,从另一方面亦说明成都零售商业的现有和未来供应高企。数据来源:赢商和中国商业联合会共同发起的2022年城市商业力排行榜上海北京深圳成都2021年城市商业力排行2022年城市商业力排行深圳成都指标得分指标排名指标得分指标排名城市商业发展基础9.3759.256城市商业规模9.2959.473城市商业档次9.4339.384城市商业活跃度9.4529.185城市商业潜力9.3549.392成都零售商业效益指标排名全国靠前,但仍有提升空间成都城市商业档次排名全国第四,作为中西部时尚消费第一城,对国内外一线品牌具有较强的吸附力,2021年共开设首店801家,成为全国“首店第三城”。城市商业活跃度排名全国第五,与深圳相差较大,该指标主要评估日均客流和客流密度等,城市商业发展基础排名全国第六,该指标主要评估城市经济基础、人口潜力、生活配套和交通配套等方面。这两个指标与商业发展的运营效益密切相关。因此,成都未来商业发展需从这两个方面进一步提升,以推动成都商业从规模效益向经营效益的转变。NO.1NO.2NO.3NO.41203 本地市场成都优质零售商业供应0.0.0 .00.0.0P.0.0p.0%-2,000,000 4,000,000 6,000,000 8,000,000 10,000,000 12,000,00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F2023F2024F成都优质零售商业总存量及增速变化图总存量()增速数据来源:高力国际研究部成都优质零售商业供应增速放缓成都优质零售商业*在2013-2014年迎来环球购物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太古里及海滨城等大体量购物中心的入市后,2015年进入了供应增速的分水岭,从2015年以前的年均增速50%到之后的年均增速10%。2022年以后,增速进一步放缓,年均增速约7.7%,2022Q4至2024年新增供应约192万。成都优质零售商业整体存量规模较大截止2022年第三季度,成都优质零售商业总存量约900万,根据2020年成都第七次人口普查,成都中心城区常住人口约1,542万人,结合优质零售商业的统计范围(不含青白江区和新津区),人均优质零售商业为0.62/人。此标准未包含3万以下的社区商业以及商业街区,若按优质零售商业与其他普通商业各占一半的比例计算,则成都人均商业面积为1.24/人。截止2022年第三季度成都优质零售商业总存量900万 2022Q4-2024年成都优质零售商业新增供应192万 优质零售商业:指体量在3万以上,拥有单一业权和统一运营管理的购物中心。13春盐商圈|82万方5万方金融城商圈|110万方15万方城东商圈|66万方21万方人民南路商圈|57万方5万方建设路商圈|63万方无新增城北商圈|98万方29万方双楠商圈|48万方无新增光华商圈|31万方无新增温江商圈|38万方4万方新都商圈|49万方无新增双流商圈|74万方16万方大源商圈|54万方22万方天府新区商圈|41万方43万方龙泉驿商圈|32万方5万方郫都商圈|47万方22万方数据来源:高力国际研究部红色:核心商圈 灰色:次级商圈 黄色:近郊商圈03 本地市场成都优质零售商业商圈分布现有存量(截止2022Q3)未来供应(截止2024年)两大核心商圈总存量约192万方,新增供应约20万方,主要集中在2022年Q4入市春盐商圈为城市传统核心商圈,以国际金融中心和太古里两大项目为典型代表;金融城商圈为城市新兴核心商圈,以银泰中心、环球购物中心、SKP(预计2022年第四季度入市)为典型代表。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两大商圈将形成核心支撑。未来新增供应主要集中于次级商圈中的天府新区,近郊商圈中双流供应集中次级商圈中城北和城东商圈存量较高,且未来两年还将迎来一定规模的新增供应,位于天府新区的西博城商圈也在快速发展,未来两年将迎来约43万方的新增供应。近郊商圈双流供应高企,存量规模约74万方,远超其他近郊商圈。成都优质零售商业商圈供应分布1403 本地市场成都大型优质零售商业商圈分布2022年Q3成都10万以上大型优质零售商业商圈分布整体市场核心商圈次级商圈近郊商圈10万以上大型商业数量占比51PaU%其中:10-15万商业数量占比2705万以上商业数量占比2451 %数据来源:高力国际研究部25uquP%0 0g%0 00万 以上大型商业项目数量占比数据来源:高力国际研究部核心商圈次级商圈近郊商圈成都10万 以上的大型优质零售商业数量占比过半,其中次级和近郊商圈占比更高 核心商圈因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庞大的客群支撑和稀缺的土地资源,主要聚集了15万以上的超大型优质零售商业,在所有商圈中,该规模区间占比最高,达35%。尤其是金融城作为后起的核心商圈,10万以上大型商业项目数量占比高达88%,其中15万以上的超大型商业占比约63%;次级商圈10万以上的大型优质零售商业数量在所有商圈中占比最高,达61%。其中以城东、城北和双楠占比最高,均在70%以上。近郊商圈10万以上的大型优质零售商业项目数量占比较高,达55%,其中主要为10-15万的大型商业项目,以温江和双流为主。1503 本地市场成都优质零售商业经营坪效41.8X.2%优质零售商业数量占比年坪效1万元年坪效1万元40.0.0%优质零售商业体量占比年坪效1万元年坪效1万元34.8&.1&.1.0%年坪效1万元优质零售数量占比15万以上10-15万5-10万5万以下21.9F.91.3%0.0%年坪效1万元优质零售数量占比15万以上10-15万5-10万5万以下数据来源: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成都优质零售商业2021年经营坪效过万元比例不到一半成都优质零售商业2021年经营坪效,从数量和体量占比两项指标来看,比例均低于50%,成都过半零售商业经营坪效有待提高。其中数量占比高于体量占比,说明年坪效1万元以上的单个零售商业体量小于低效益零售商业单个体量。供应压力和消费疲软下,10-15万 的大型区域级商业易面临招商难和运营难的问题,从而陷入低效益困境通过对不同坪效优质零售商业的体量分布分析发现,年坪效超过1万元的零售商业体量分布较为均衡,其中超过15万的超大型商业占比较高,原因在于该类商业主要为位于核心商圈的典型代表项目或者是区域型代表项目;而年坪效低于1万元的零售商业中,10-15万的大型商业占比近半,该类商业主要位于次级商圈或近郊商圈,故对于一般区域型商圈而言,若10-15万的商业设置较多,则容易分散有限人流,面临招商难和运营难的问题,较难获得良好经营坪效。03 本地市场成都优质零售商业经营坪效2021年经营坪效排名前五成都零售商业项目项目名称太古里国际金融中心城西优品道仁恒购物中心成都万象城所属商圈春盐春盐光华春盐城东体量(万)10.620.53.54.431.1经营坪效8.96万元4.88万元3.43万元2.25万元1.77万元春盐商圈|3个35.5万金融城商圈|3个34.0万城东商圈|3个55.2万人民南路商圈|3个23.6万建设路商圈|1个17.0万城北商圈|1个15.2万双楠商圈|2个25.2万光华商圈|2个11.5万温江商圈|1个18.0万大源商圈|2个27.0万龙泉驿商圈|2个22.0万数据来源: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高力国际研究部2021年经营坪效1万元零售商业数量2021年经营坪效1万元零售商业体量2021年经营坪效1万元零售商业商圈分布16核心商圈典型代表项目经营坪效表现亮眼成都市2021年经营坪效排名前五的零售商业项目中,有三个位于春盐核心商圈,且为强品牌项目,太古里以约10万方的体量,近9万元的坪效一骑绝尘,位居首位。仁恒购物中心虽位于商圈边缘位置,但因体量较小,同时具有较高知名度和高品质商务客群支撑,经营坪效表现良好;城西优品道和万象城位于次级商圈,优品道因体量较小,且周围居住人群较多,录得良好经营坪效。万象城体量虽超30万方,但因品牌知名度高,辐射范围广,且华润自身的配套住宅聚集了大量居住人口,同时周边无同档次竞品项目,故经营坪效排名靠前。一个商圈宜设置1-4个大型代表商业项目根据2021年经营坪效过万元的零售商业商圈分析,一个商圈能支撑大型商业良好运营的数量为1-3个,体量在10-40万方之间,主要取决于商圈能级、聚居人群品质和规模。核心商圈可支撑的大型代表商业项目在3-4个左右,体量在30-40万方;高品质人群聚居的商圈,可支撑的大型代表商业项目为2-3个,体量在20-30万方;普通区域商圈,可支撑的大型代表商业项目为1-2个,体量在10-20万方。17PART3 小结成都作为位于全国新一线城市榜首的超大级城市,表现了良好的经济发展韧性,2022年在遭遇一系列高温限电、疫情反扑导致城市封控和静默的困境中,仍实现了经济的正向增长,同时成都这座城市乐观豁达的秉性亦体现在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新能源和智能家电等升级类消费增速较快。也正因为这种对于生活情调和品质的追求,使得成都的商业力一直处于商业一线城市范畴,优质零售商业供应规模大,对品牌的吸附力强,但在运营效益方面还有待加强。2021年成都经营坪效过万元的购物中心不到50%,主要在于同一商圈内商业供应规模过大造成的同质化竞争。这种同质化竞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都中心城区共有15大商圈,2个核心商圈 8个次级商圈 5个近郊商圈,不同商圈缺乏特色和差异化定位;二是同一商圈内,项目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代表项目均为盒子类型商业,且在规模上,超过50%的商业规模为10万以上的大型商业,尤其是在次级和近郊商圈大型商业比例更高,而根据对成都市优质零售商业2021年的运营数据分析,成都经营坪效过万元的购物中心不到50%,且在低坪效零售商业中,10-15万的购物中心占比最高,约47%。这是因为对于一般的次级商圈和近郊商圈而言,大型商业设置过多,容易分散有限人流,面临招商难和运营难的问题,陷入内卷的低效益困境。18政府需站在全市层面,提供宏观战略定位-中观实施方案-微观行动计划的系统政策指引前文提到成都市商业供应规模较大,且同一商圈内存在过剩商业的激烈竞争,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对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巨大冲击。因此政府在高质量推动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背景下,需从上位层面制定系统政策,规划城市总体商业战略以及支撑商业定位的商圈范围和类型,确定商圈打造的实施方案和商业布局,制定落实方案的具体专项行动计划,对商圈打造和商业建设进行有序指引,形成错位发展、抱团取暖的综合商业体系。2021年,上海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城市,为此上海出台了一系列实施行动方案,以有效指导上海城市商业的进一步升级,发挥在全国的标杆引领作用,在此我们对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以为成都以及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一些参考。04 商业进阶之路政府对商业的有序规划上海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全球消费目的地,全面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力争到“十四五”末率先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上海市商业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 年)本次规划拟在全市构建“4 X 2”的商业空间体系,形成29个市级商业中心,45个地区级商业中心。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行动计划确定了消费地标打造、首发经济提质、品牌经济升级、夜间经济点亮、外来消费集聚、商业数字化转型、“上海购物”品牌推广、消费环境优化八个专项行动。资料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网1904 商业进阶之路政府对商业的有序规划 从规模上,控制商业体量,以商圈为单位,有序形成中型/大型/超大型邻里型迷你型的梯级商业在前文提到根据不同商圈能级、周边聚居人口规模和品质,确定中型、大型和超大型商业项目数量及规模,以提供综合性的一站式服务,其余则可以贴身服务周边居住人群和商务人群的邻里型和迷你型商业为主,小体量商业的点缀式分布一方面便于打造便捷的10分钟步行生活圈,另一方面更能植入内容创意,打造精致化和创意化的现象级场景,既能让商圈氛围更显独特灵动,也能实现项目自身招商和运营的良性循环。从类型上,提供多样化的空间选择,盒子商业街区商业独栋小众商业烟火小巷商业,形成商业氛围的延展和差异随着许多新锐品牌对于上海有氛围感的安福路和武康路的钟情,以及许多奢侈品牌选址于上海的独栋洋房,可以看出现在品牌方的选址不再局限于有诸多束缚的购物中心,而是偏爱更能营造调性和美学的空间场景。同时随着露营等户外活动的兴起,户外休闲的“周末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购物中心的客流,消费者更偏向于开阔的空间以及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的场景。因此从商业来说,也需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类型选择去满足品牌方的个性化选址和消费者的体验感满足。从开发商选择上,不局限于传统大型知名开发商,支持鼓励小众开发商或运营商打造精选型项目国内外众多拥有良好口碑的小众商业,在项目之初,都是由非传统知名开发商打造,如泰国的the commons,成都的源野等。因而政府,在选择知名开发商打造大型核心商业项目的同时,亦可支持小众企业和项目的共同成长,打造多元化的城市商业体系,形成城市独特的文艺名片。政府需按商圈运营思路,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在商业规模和商业类型上进行差异规划,同时匹配相应的操盘企业,形成不同特色商圈的千姿百态和同一商圈内不同商业的优势互补,在后疫情时代下,助推城市重现商业繁华新势。2004 商业进阶之路回归本质,打造情绪共鸣的客群友好型商业高力国际通过纵观零售商业的发展史以及近年来出现的零售商业热点,总结出零售商业经历的几大发展阶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每个阶段的升级都是围绕“人、货、场”三个关键字,但每一次升级的重点有所不同:1.0百货时代该阶段主要以满足人们的功能性购物需求为主,如电视、冰箱、服饰等,商品数量和种类不够丰富2.0购物中心时代该阶段从体量上、业态上、品牌上都是对1.0时代的巨大升级,以更为丰富的货品和更为舒适的空间满足人们的一站式购物需求此次升级为做加法的过程,重点关键字“货”3.0百花齐放时代目前正处于3.0百花齐放时代,随着2.0时代货品丰富程度的大爆发以及购物中心的遍地开花,人们对商场的关注点开始往便利程度、体验消费、颜值审美等方面侧重,由此诞生了社区商业、策展型商业、沉浸式商业等类型,以各种新颖创意的场景吸引消费者打卡。此次升级为赋能的过程,重点关键字“场”4.0客群友好型时代前面三个时代都是从物理层面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物品、高颜值的空间场景,而未来的4.0时代将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客群需求的个性化,更加回归到“人”的层面,从心理上关注不同细分人群的情感寄托和价值诉求,打造情绪共鸣的客群友好型商业。此次升级为回归本质的过程,重点关键字“人”2104 商业进阶之路回归本质,打造情绪共鸣的客群友好型商业前文提到,未来商业将不再是大而全的同质化竞争,而是基于某一两类客群的功能需求、情感需求、审美需求、价值需求、身份需求等方面提供精细化的产品和服务,打造个性化的场景和内容。儿童友好型商业邻里友好型商业女性友好型商业宠物友好型商业社交友好型商业环境友好型商业健康友好型商业文化友好型商业2204 商业进阶之路运营前置,顾客为核要打造与客群共鸣的友好型商业,需摒弃商业传统招商思路,运营前置,构建商业系统体系,以顾客为核心,进行内容创新和场景塑造,实现项目的长远发展,运营前置,构建系统商业体系,将客群对品牌的粘性转向对项目的粘性目前许多商业项目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对品牌的高度依赖,这主要是传统招商思路带来的后遗症,既容易让业主前期付出较大招商成本,后期又容易失去商业管理话语权;难以形成项目自身的商业竞争力。因此,我们在项目打造过程中,需将运营前置,以运营思路来统筹商业建设和管理,打造系统化的商业体系,将客群对品牌的粘性转向对项目的粘性。在项目前期的策规阶段,即对项目的目标客群进行深度调研,分析消费者行为及未来趋势,实现项目的精准定位。以运营思路推动项目的外部建筑和内部空间设计、业态规划和品牌招商策略、项目营销推广和引流活动等。不盲目跟风市场创新,以对目标客群的深度运营进行内容的创新和场景的塑造在运营层面,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内容营销和场景创新层出不穷,很多企业容易过度卷入对内容和场景创新的追求中。但其更新迭代速度之快令人猝不及防,一方面消费者易产生审美疲劳,消费预期不断被拉高,另一方面项目方营销成本不断抬升,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未来的商业发展,运营为王,还需去浮躁,归本质,重新审视我们的目标客群,基于目标客群的需求,提供具有产出效益的内容输出和场景塑造。例如:打造儿童友好型商业,因国内医院的儿童保健主要是在一岁以内提供婴儿生长数据的跟踪,但一岁以后很多家长都因为没有固定的场所可以为幼儿提供保健服务而没有定期关注幼儿的生长数据,因此儿童友好型商业是否可通过打造儿童成长数据中心一方面帮助家长定期监测儿童的生长数据,以调整自身的养育习惯,另一方面还可指导自身对商业业态的调整和商户的运营。再比如像女性友好型商业,一些商场的化妆品专柜和健身房会给消费者提供皮肤检测和身体体脂检测功能,但这些检测容易让消费者理解成是为宣传营销产品而提供的设施,缺乏公众信任度,商场是否可通过提供公众化的皮肤检测数据中心和身形检测数据中心,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力,为消费行为提供指导,也可以提高商户的经营效益。2304 商业进阶之路考量品牌生命周期,有效制定品牌组合策略目前市场上部分项目一味追求店铺开业率、流量经济或“首店”效应,而选取大量新兴品牌或不知名品牌,以提升项目招商率,打出“首店”名号。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短期的“昙花一现”,尤其是在疫情特殊时期,很多品牌甚至撑不过合同有效期。通过对成都零售商业市场的跟踪调研,发现近年来成都部分零售商业项目开业不足一年,则出现品牌大量撤铺,空置率上升至50%以上的问题,还有部分商业项目在开业之初则存在较多的临时铺,拉低商业整体调性,使得后期品牌调整陷入困境。这一方面会造成商业资源的无效浪费,另一方面还会让项目陷入效益低下和招商调整难的死循环。因此,在品牌招商策略上,要以运营为导向,考量品牌生命周期,进行新兴潜力品牌、网红品牌和成熟品牌的有效组合。2404 商业进阶之路以可持续理念提升企业公信力 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企业形象2021年7月,在市场上几近沉没的鸿星尔克因向河南郑州特大暴雨灾害灾区捐款5000万元引发大众对他的高度关注和赞赏,一度出现了打破鸿星尔克销售纪录的野性消费,之后鸿星尔克的每一次捐赠都为其赢来不少热度,虽然这无法成为一个企业向上发展的路径依赖,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公众对于企业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认可。因此,现在很多时尚品牌也致力于以环保理念打造自身产品,商业空间中也出现了很多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绿色场景。对于商业开发企业来说,一方面可通过公益行为,提升企业道德标准,另一方面可以环保理念打造商业项目,建立商业模式,切实地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消费者对英国百货Selfridges可持续发展举措的认知度商业可持续发展事件英国百货Selfridges发布Project Earth Report 2022此份报告详细介绍了英国高端零售商 Selfridges 自2020年推出“地球项目”(Project Earth)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减少环境足迹方面的成效。该战略的核心是原材料、商业模式和品牌理念:原材料:改善合作品牌的可持续透明度。Selfridges开发了9个可持续理念的标签,倡导商场品牌实践其标签承诺。任何不符合其环境和道德标准的品牌和产品都将在 2030 年被淘汰。商业模式:倡导循环商业模式。Selfridges 最初被作为转售平台推出,现已扩展到租赁、维修、补货和回收等业务。品牌理念:Selfridges 从现有员工中任命了 300 名“绿色勇士”,在团队中倡导可持续变革,从组织海滩清理活动,到提高内部对新举措的意识。2017年11 21年52%PART4 小结在商业供应过剩加剧市场竞争,消费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下,零售商业未来该何去何从,我们主要从政府、项目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进阶之路。首先,政府需加强对商圈和商业建设的有序规划指导,包括政策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以及在规模、类型和开发商选择上的梯级化和差异化规划;其次是从项目打造上,未来的商业逻辑将终究从目前百花齐放纷繁复杂的内卷竞争中回归到对“人”的本质追求上,打造能从心理上满足人们情感需求和价值诉求的情绪共鸣的友好型商业,此类型商业的打造需以运营为核心,且对运营提出更高的要求,需围绕目标客群展开深度运营和精细化运营,在品牌选取方面,亦需以运营为导向,考量品牌生命周期,有效进行品牌组合;最后作为开发企业,需秉持可持续理念,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增强企业社会公信力。About ColliersColliers(NASDAQ,TSX:CIGI)isaleadingdiversifiedprofessionalservicesandinvestmentmanagement company.With operations in 62 countries,our 17,000 enterprising professionals workcollaboratively to provide expert real estate and investment advice to clients.For more than 27 years,our experienced leadership with significant inside ownership has delivered compound annualinvestment returns of 20%for shareholders.With annual revenues of$4.1 billion and more than$50billion of assets under management,Colliers maximizes the potential of property and real assets toacceleratethesuccessofourclients,ourinvestorsandourpeople.L,Twitter Colliers or LinkedInLegal DisclaimerThis document/email has been prepared by Colliers for advertising and general information only.Colliers makes no guarantees,representations or warranties of any kind,expressed or implied,regarding the information including,but not limited to,warranties of content,accuracy and reliability.Any interested party should undertake their own inquiries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Colliers excludes unequivocally all inferred or implied terms,conditions and warranties arising out ofthis document and excludes all liability for loss and damages arising there from.This publication isthe copyrighted property of Colliers and/or its licensor(s).2022.All rights reserved.Thiscommunication is not intended to cause or induce breach of an existing listing agreement.如需更多咨询,请联系:耿雪峰董事总经理|西南区 86 28 8658 何勇董事|咨询服务|西南区 86 28 8658 蒋克难董事|办公楼服务|西南区 86 28 8658 申雅玲副董事|研究|西南区 86 28 8658

    浏览量29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20 2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科尔尼(A.T. Kearney):2022年循环时尚指数报告(英文版)(19页).pdf

    欧盟委员会正在制定一项全面的欧盟纺织品战略,它刚刚宣布了到2030年终结快时尚的计划。欧盟执行机构已经提出了生态设计规则,要求到2030年强制最低限度使用回收纤维,并寻求遏制微塑料的释放。欧盟还希望采用与法国今年生效的禁止销毁许多未售出产品的规定类似的新规定。

    浏览量42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2-08-01 1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世界旅游业理事会(WTTC):循环经济研究报告(英文版)(13页).pdf

    经济循环循环经济是一种恢复性的工业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经济应该作为一个自我维持的生态系统工作。材料、成分和产品被认为是营养物质,应该使用尽可能长的时间,然后反馈到循环中。作为一种经济体系,循环经济可以通过一种受自然界启发的恢复模式,帮助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浪费和污染等全球性挑战。

    浏览量31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2-05-30 13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世界经济论坛(WEF):汽车行业的循环经济商业案例洞察报告(英文版)(24页).pdf

    埃森哲基于汽车价值链商业模式的广泛建模和循环举措的影响,为本报告提供了分析支柱。在循环中创造价值的方法与目前的模式有根本的不同。它需要考虑循环的成本和收益收益的生命周期优化方法,这些成本和收益可能分布在许多涉众之间。

    浏览量54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2-05-20 2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CircleEconomy:西班牙B30地区及其工业网络循环经济前景展望报告(英文版)(15页).pdf

    环形城市和地区目前,超过 5%的 woorlids pspuliatian lwes in wrbannemvionrents,到 2050 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 7000 万。Ceies 是全球能源消耗量的三分之一,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 70M 和 T.3 的环境。每年有 10 亿吨废物。这些巨大的海洋位置印记在追逐中的一个不可否认的 iole 中nevmvards a mere sunsEainable fumure.with gliobal turtan pepulatians当e 4o gowe by a urther 2S biBior peogle ty 20S0 dlemend andi或者,iesources 的所有概念都将在此增长中并行增长。再加上一个很好的苏佩利 oll raoe 曼尼斯尔斯村的发电问题,这将比我们对 ncanoemc 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lbaoundlaries,wmhile at saime time itl llmzs 创造 af altiveelbale 和 iesilienit 未来。ciroul ar ecanormoy 是当前经济系统变化的一个解决方案,一个 tart 将 gresothaed peasperimf 与 natuarallinrencuroes 脱钩。在循环经济中,资源周期以最小的规模计算,具有长期的价值ponsblie.thisayakern 的好处是,它可以减少 hescurce bantuarmptiar 但生病的汽车也有很大的贡献,因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TS CBcbal seaarrming limt wtle cat the saime timveproide irewe ermployerenn oppartunliex

    浏览量24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2-01-10 1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院: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企业白皮书(2021)(44页).pdf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国际发展环境动荡,国内发展阶段跃迁,中国呼唤新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战略,应势而生。

    浏览量184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1-12-02 4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Hi-Cone:2021塑料回收现状报告-迈向循环经济(英文版)(20页).pdf

    我很高兴地报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要从使用过的产品变成废物的线性经济过渡到非循环经济,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种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考虑到所有材料,包括包装中的塑料。提取并重新利用以形成新产品的基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同心协力。包装制造商、消费品公司。政策制定者.政府。废物管理组织、科学家和消费者必须共同努力,为子孙后代实现真正可持续的计划和解决方案。

    浏览量156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1-12-02 2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凯捷(Capgemini):面向可持续未来的循环经济展望报告(英文版)(64页).pdf

    How organizations can empower consumers and transition to a circular economy EXECUTIVE SUMMARY The circular economy,which aims to move economic and production processes away from linear take-make-waste to more circular and regenerative processes,can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educe the pressure on finite resources.In this report,we look at consumer awareness,behaviors,expectations,and roadblocks as they relate to the circular economy.Consumer awareness about the problem of waste is high and consumers are keen to adopt mindful practices such as reducing consumption,reusing and keeping products in use for longer,and recycling.They are also keen to support organizations that engage in circular practices and are willing to reward such companies while simultaneously adopting certain circular practices themselves,most of which are limited to the post-use phase of the product lifecycle(segregating waste,giving away/donating products,etc.).However,consumers face significant motivational and practical roadblocks to adopting circular practices.For instance,we found marked reticence to renting or leasing products.Consumers also face roadblocks related to cost,convenience,access,and lack of information which prevent them from taking circular actions.Consumer products and retail as well as automotive companies must therefore do more not only to encourage and enable consumers to practice circularity,but also to manage their own operations through a circular lens.Today,while most consumers expect organizations to take steps towards circularity,many feel that organizations are not doing enough to those ends.Moreover,organizations,in their own maturity assessment towards circular practices,reveal that they have not invested adequately in circular initiatives within their value chain.Our findings identify the necessary and urgent actions organizations must take to enable the circular economy.Organizations must radically rethink their business models to define alternative revenue channels that are not solely driven by product sales while also embracing circular design principles in their production processes.Organizations should also rethink their value chains and try to“close the loop”wherever possible through greater collaboration within their ecosystem as well as externally with governments,academics,think tanks,etc.In addition,organizations must continue to leverage emerg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internet of things(IoT),blockchain,and AI,which can significantly aid in tracking and tracing product and material flows within their supply chains,while building the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s for a circular mindset through skill building and culture change for employees,greater governance,and leadership accountability.Lastly,companies must continue to encourage greater consumer adoption of circularity by providing more information,building trust and awareness,and shifting consumer mindsets.In the long term,the circular economy stands to benefit organizations,consumers,th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at large and it is imperative that companies take actions today to enable it.2Circular economy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INTRO DUCTION More than 100 billion tons of resources enter the economy every year everything from metals,minerals,and fossil fuels to organic materials derived from plants and animals.However,less than 10%of these resources are ever recycled.Use of resources has tripled since 1970 and is set to double again by 2050.If this continues,we will need the resources of an extra planet to support our current usage sustainably.1 Getting access to raw material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difficult and organizations already face supply chain issues with rising container prices and increased costs of transportation,all of which are destined to increase if current production processes remain in place.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critical raw materials destabilizes prices and markets,and increases the risk of supply rupture.This is fundamentally unsustainable and imperils countries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processes.2 The European Union has identified the circular economy as a pivotal strategy to address material criticality issues.3 Not only does the overuse of finite resources lead to their depletion and damage to the natural world,but rampant consumption is exacerbating the devastating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The atmospheric levels of CO2 are today at their highest point in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years.4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2021 report,in no uncertain terms,urgently calls for greater efforts to mitigate the wide-ranging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5 A study from the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suggests that efforts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have thus far focused mainly on the critical role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energy-efficiency measures.However,meeting climate targets also requires tackling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production;those that arise from the management of land,construction,food production,and the manufacture of vehicles,electronic products,clothes,packaging,and other goods we use every day.The circular economy concept offers a systemic,cost-effective approach to tackling this challenge.6 It is more urgent than ever,therefore,to shift from linear,“take-make-waste”models to a“closed loop”circular economy,where waste and pollution are minimized;products and materials are kept in use for longer;and natural systems are allowed to regenerate.As Alejandra Vazquez Langle,global sustainability director at Grupo Bimbo,a Mexican food-processing multinational,comments:“We need to balance the needs we have for raw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in the industry with the impacts we have as an industry,and circularity is critical to this balance.Reduction in use of raw materials and water and other resources will reduce our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and also create economic opportunities with reduced raw-materials costs and greater reuse.At Grupo Bimbo,as of 2020,we have been able to shift 90%of our packaging to be recyclable,91%of our total operational waste is recycled,reused 82%of treated water in general services and we have been able to reduce the use of plastic by more than 290,000 kgs in 2020.We believe that sustainability is part of the business and helps us achieve our purpose of nourishing a better world.”3 Understand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The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defines the circular economy as“a systemic approach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designed to benefit businesses,society,and the environment.”In contrast to the“take-make-waste”linear model,a circular economy is regenerative by design and aims to gradually decouple growth from the consumption of finite resources.7 Examples of circular economy practices include reducing purchases,buying products that are recyclable or made with recycled materials,buying used or refurbished products instead of brand-new ones,repairing and reusing products instead of replacing them,and recycling products instead of throwing them away.Source: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Figure 1 Defining circular economy Design out waste and pollution Keep products and materials in use Regenerate natural systems For a circular economy,it is essential to recycle materials from waste in order to“close the loop.”The recovery of energy from waste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Waste disposal should be phased out and,where it is unavoidable,it must be adequately controlled to be safe for human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A circular economy favors activities that preserve value in the form of energy,labor,and materials.This means designing for durability,reuse,remanufacturing,and recycling to keep products,components,and materials circulating in the economy.A circular economy avoids the use of non-renewable resources and preserves or enhances renewable ones,for instance by returning valuable nutrients to the soil to support regeneration or using renewable energy as opposed to relying on fossil fuels.4Circular economy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The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s circular economy model distinguishes between biological and technical cycles:In biological cycles,food and biologically based materials(e.g.,cotton or wood)feed back into the system through processes such as composting and anaerobic digestion.These cycles regenerate living systems(e.g.,soil),which provide renewable resources for the economy.Technical cycles recover and restore products,components,and materials through strategies including reuse,repair,remanufacture,or(as a last resort)recycling.8 A circular economy framework encompasses many stages and processes.The primary ones are highlighted below;something we also highlighted in our sustainability in consumer products and retail research.9 The below figure highlights the broad framework that can help organizations understand and assess their current impact and identify opportunities to embrace circular economy principles.Source: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Figure 2 Framework for enabling a circular economy Repair/renovate Repair/renovate partially damaged goods instead of discarding them can help in keeping products in use for longer.Organiza-tions can create products that are repairable.Refurbish/remanufacture Organizations and/or consumers can restore products to their original functionality Reduce Consumers can reduce the purchase of products and reconsider consump-tion patterns.Businesses can reduce raw material usage and design products for greater durability,repairability and recyclability.Return/recover Organizations must plan for return/recovery of products,materials and packaging from their manufacturing ecosystems as well as consumers.Reuse Sharing,renting,leasing products and buying second-hand products can help greater reuse of products and keep them in use longer Recycle At the end of use of a product,consumers should be able to either recycle materials themselves or return them to recycling facilities for products/ma-terials to be directed back into the production cycle Redesign Organizations can design products in such a way that they can be remanufactured 5 The circular economy is clearly beneficial to sustainability efforts,but it also offers economic benefits to organizations.At Dutch multinational Philips,green products and solutions contributed 71%of total revenue in 2020,while 15me from circular economy products and solutions.Revenue in these two areas has been growing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years,with an increase of 6%from 2019 for green products and 15%for circular products and solutions(circular products are those that meet specific circular economy requirements).10 According to the European Commission,greater efficiency throughout the supply chain could reduce the need for new raw materials by up to 24%by 2030,with annual savings for European industry estimated at 630 billion.11 Wulf-Peter Schmidt,director of sustainability,advanced regulations and product conformity,Europe at Ford,agrees with this principle:“Of course,there are all sorts of environmental benefits linked to the circular model.But,economically as well,the use of secondary materials brings benefits in terms of reduced use of resources thereby reducing market and supply pressures.”It is clear that the opportunity for investment in the circular economy is huge;many financial companies and investors have already recognized this.As Anna Tari,president and CEO of the Circular Economy Institute,comments:“Large global companies now have to share their ESG targets and timelines with shareholde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just as they would release their financial results.In this light,the market,both from the consumer-demand side and from the shareholder side,is systemically demanding that companies become sustainable and circular.This is a transition to an entirely new economic model and a shift that everyone is invited to join.Those missing out on this opportunity will likely face economic hardship and will probably not be as competitive.”Moreover,consumers ar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more sustainable practices from the brands with which they interact,and expect to see positive outcomes for the planet through their purchases.As our study on sustainability in consumer products and retail suggests,nearly 80%of consumers want to contribute to saving the planet for future generations.Consumers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to play in enabling circularity for organizations with their purchase,use,and post-use decisions.To understand consumer awareness,demands,and behaviors as they relate to circularity practices for major consumer-facing industries,and to understand what organizations can and should do to promote greater circularity,we conducted an extensive study,including:A survey of nearly 8,000 consumers across the US,the UK,France,Germany,Italy,Spain,the Netherlands,Sweden,Norway,India,China,Japan,Australia,and Singapore covering major consumer-facing industries such as automotive,consumer products,and retail(including food,personal-and household-care products,fashion and clothing,furniture,consumer electronics,and white goods).In-depth interviews with academics,industry experts,startups,and think tanks that work in the field of circular economy(more details on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re available at the end of the report).Drawing on this extensive research,our report focuses on a few key themes:The awareness and behaviors of consumers around circular practices The roadblocks to greater consumer adoption of circularity Consumer perception of organizational lack of action on circular initiatives Steps organizations can take to transition to a circular economy model.“We need to balance the needs we have for raw materials and resources in the industry with the impacts we have as an industry,and circularity is critical to this balance.Reduction in use of raw materials and water and other resources will reduce our environmental footprint and also create economic opportunities with reduced raw-materials costs and greater reuse.At Grupo Bimbo,as of 2020,we have been able to shift 90%of our packaging to be recyclable,91%of our total operational waste is recycled,reused 82%of treated water in general services and we have been able to reduce the use of plastic by more than 290,000 kgs in 2020.We believe that sustainability is part of the business and helps us achieve our purpose of nourishing a better world.”ALEJANDRA VAZQUEZ LANGLE Global sustainability director,Grupo Bimbo 6Circular economy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Of course,there are all sorts of environmental benefits linked to the circular model.But,economically as well,the use of secondary materials brings benefits in terms of reduced

    浏览量42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1-11-30 6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世界银行集团(WBG):2021年越南市场调查报告- 塑料循环的机会和障碍(英文版)(116页).pdf

    这项工作是世界银行集团工作人员的成果。“世界银行集团”是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国际开发协会(IlDA)、国际金融公司(IFC)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在法律上独立的组织。尽管世行集团认为本报告内容可靠,但世行集团不保证本报告内容或本报告结论或判断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并对任何遗漏或错误(包括但不限于,印刷错误和技术错误)的内容或依据。本著作中任何地图上所显示的边界、颜色、面额和其他信息并不意味着世界银行集团对任何领土的法律地位或认可或接受这些边界的任何判断。本书中的调查结果、解释和结论并不一定反映世界银行集团执行董事或他们所代表的政府的观点。本协议不构成或被解释为对世界银行集团任何组织特权和豁免权的限制或放弃,所有这些特权和豁免权均为特别保留。越南市场研究:塑料循环的机会和障碍是一份针对越南塑料价值链和回收市场的私营部门市场评估报告,总体目标是确定该国塑料循环的机会和障碍。这项研究是由一个由Laura Allen、Ashwin Subramaniam、Tam Nguyen、Samantha Philips和Thao Pham组成的GA Circular团队进行的。该工作由世界银行集团小组负责管理,小组成员包括AnhTuong Vu、Navneet Chadha、Ashraf i-arini、ThuThi Le Nguyen和Thuy Cam Duong,领导和指导人员包括Carolyn Turk、Kyle F.Kelhofer、Mona Sur和Tuyen D.Nguyen。Delphine Arri,Solvita Klapare和Mira Nahouli提供了同行评议。这份报告由Zubair Qamar编辑,HaDoan Thanh设计。研究小组感谢所有参与这项研究的私营和公共部门的利益相关方,特别感谢越南塑料协会秘书长黄氏香美女士和越南塑料回收商协会主席黄德旺先生的支持。这项研究得到了越南自然资源和环境部的支持。这项研究的资金由PROBLUE提供,这是一个由世界银行管理的多捐助方保护伞信托基金,支持在健康的海洋中可持续和综合开发海洋和沿海资源。

    浏览量48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1-10-08 11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世界银行集团(WBG):2021水循环经济与弹性报告(英文版)(68页).pdf

    这份报告受益于Rita Cestti,Gustavo saltiel和JenniferSara的战略指导和总体方向。作者从世界银行的同事,包括Jean-Martin Brault、Hector Alexander Serrano、Clementine Mariestip、Eileen Burke和Daniel Nolasco(顾问)那里得到了深刻而有益的建议和评论。该团队也感谢同行评审Ernesto sanchez-Triana、Ravikumar Joseph、Amjad Khan和Rochi Khemka提供的建设性反馈。最后,团队要感谢以下个人的贡献:Elvira cusikuyllor Broeks Motta,Ravikumar Joseph,MingheTao,Eddie Hum,lrma Magdalena setiono,Amry Dharma,Phyrum Kow,stela Goldenstein,lrauna Bonilla,MouhamedFadel Ndaw,Simone Ferreira Pio,Alexandra Serra,和NunoBroco,感谢他们对本报告案例研究的支持;史蒂文肯尼迪(Steven kennedy)获得编辑支持;Alejandro Scaff平面设计;Pascal Saura,ErinAnn Barrett和Fayre Makeig获得出版支持;以及meriem Gray和Lilou,感谢他们在沟通方面的帮助。报告设计由Kynda完成。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消费模式的转变加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而此时世界上有36%的人口生活在水资源匮乏的环境中。超过20亿人生活在高度缺水的国家,约40亿人在一年中至少有一个月经历严重缺水(wwAP 2019)。随着对水的需求增加,水的压力将继续加剧。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全球用水量增加了6倍,并且还在继续增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水机制2020年)。预测表明,除非消费模式发生显著转变,否则到2050年,全球对水的需求将增加20%至30%(wwAP 2019)。到那时,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将面临缺水的危险。到2030年,严重缺水可能导致多达7亿人流离失所(HLPW 2018)。水对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是几乎每一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促成因素。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对社会的健康和繁荣至关重要。水支持健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它在生产粮食、能源和大多数工业过程中也至关重要,因此缺乏获得水的渠道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到2050年,由于农业、健康、收入和繁荣方面与水相关的损失,一些地区的GDP增长率可能会下降6%(世界银行2016a)。

    浏览量34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1-09-24 6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印度循环经济:为长期繁荣重新思考增长(英文版)(86页).pdf

    在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和迅速增长的人口背景下,印度站在对未来发展道路进行深刻选择的门槛上。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该国的经济增长趋势(过去十年平均每年7.4%)将导致该国在大约二十年内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1然而,这一积极前景并非没有挑战,因为该国仍然面临着快速城市化、资源稀缺、环境恶化和环境恶化等重大问题,以及高度贫困。在一个基本上以线性经济模型为基础的互联世界里,即将到来的印度强国可能会走上一条与成熟市场相当的工业化道路,尽管速度更快,但会带来相关的负外部性。但这种情况并非不可避免。由于人口年轻,制造业新兴,中国正处于十字路口,今天可以做出系统性的选择,使其走上积极、再生和创造价值的发展轨道。世界各地的商界领袖和政府正越来越多地超越线性的“接受、制造、处置”增长模式,着眼于朝着一种适合长期发展的方法进行战略性转变。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其他研究机构的过去研究表明了循环经济的潜力循环经济是通过设计恢复和再生的,并在数字化的发展模式中有效地利用材料和能源。该报告显示,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可以为印度带来每年的经济效益与目前的发展道路相比,2050年将达到4000万卢比(6240亿美元),相当于印度当前GDP的30%。这一结论基于对印度经济和社会的三个关键重点领域的高层次经济分析:城市和建筑、食品和农业、流动性和汽车制造业。研究表明,要充分实现这些好处,就需要应用循环经济原则,同时利用正在展开的数字和技术改造,所有这些都是为印度的环境量身定做的。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除了为企业和家庭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外,还能减少负外部性。例如,与目前的发展道路相比,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减少44%,拥堵和污染等其他外部因素将显著减少,从而为印度公民提供健康和经济利益。实现这些好处需要印度企业在过渡阶段发挥带头作用,政策制定者同时确定方向并创造适当的有利条件。其他组织,如大学、非营利组织和国际组织可以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包括促进和参与当地的合作倡议。

    浏览量21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1-07-06 86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内部增长:竞争性欧洲的循环经济愿景(英文版)(93页).pdf

    循环经济在欧洲和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我们社会在减少对原材料和能源依赖的同时增加繁荣的潜在途径。欧盟委员会(europeancommission)预计将在2015年底前提出一项“循环经济一揽子计划”,许多商界领袖将循环经济作为提高增长和盈利能力的途径。与此同时,一场关于循环经济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吸引力及其对就业、增长和环境的影响的激烈辩论正在进行。本报告旨在为这场辩论提供一个事实基础,特别是在欧洲。报告提出了欧洲循环经济的可能面貌,并将其潜在影响与当前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比较。该报告对这两种情况下潜在的欧洲经济和环境结果进行了建模。它还探讨了如何在三个最大、资源最密集的欧洲价值链(流动性、食品和建筑环境)中,以更循环的方式满足人类需求。总体而言,循环情景表明,欧洲经济的机会可能很大。该报告的目的不是为循环经济提供最终答案或预测鉴于转型过程中涉及的主要不确定性,这是不可能的。相反,报告试图识别和描述循环性可能给欧洲经济带来的主要差异,并对最重要的差异进行定向量化。这样做,报告建立在以前的循环经济研究,包括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和麦肯锡商业和环境中心的工作。循环经济对欧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从全系统的角度来看,循环经济有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决定资源利用,设计废物,为企业提供附加值,并沿着一条安全的道路走向全社会的繁荣和子孙后代的环境可持续性。最重要的是,在正确的规则下,循环经济可以改变经济结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我欢迎报告的结论。它的标题是令人放心和准确的。该报告提出,通过适当的政策指导和信息技术革命所促成的新型商业模式,在物质、能源和信息的有效流动中实现增长。使产品和材料保持最高价值的目标是向恢复性和再生性经济循环过渡的一部分,这将使我们从浪费资源的使用转向承认和实现人类企业和应用所贡献的附加值的模式。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转变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变化,欧洲经济的基本面正在重新调整。欧洲内部的增长深入研究了三个关键的欧洲部门食品、交通和建筑环境考察了它们的潜力,并提供了一条以循环经济原则为指导的前进道路。虽然报告明确指出了在取得迅速进展方面的许多挑战,但它也提供了成功的例子和可能的框架。

    浏览量42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1-07-05 9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用循环经济方案解决塑料污染问题(15页).pdf

    首先最重要的是淘汰不必要的塑料在现有模式下,到2040年,根据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速度推算,市场上的塑料体量将会翻一倍,而这些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国家地区。这将会导致届时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总量是现在的三倍,而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存量是现在的四倍。为了防止这一局面,我们首先必须重新考量准入市场的塑料种类。淘汰不必要的塑料,不仅仅局限于不再使用吸管和塑料袋,而是要迅速推广新型产品交付模式,通过无包装或可重复使用包装的方式把产品交付到消费者手中。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影响后,我们也可考虑替换材料。通过这些方法,与现有模式相比,到2040年,塑料使用量应该可以削减近一半左右。与当前相比,这相当于塑料使用的净零增长。把目标放在2040年减少流入海洋塑料垃圾总量的其他方案中,如果没有达到同样的塑料减量,则都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升高,并且需要欠发达的国家农村地区达到难以企及的循环率。在未来五年时间里在塑料回收和再生方面投入至少1500亿美元,从而保证能够充分循环我们需要的塑料产品塑料行业有必要加快研发速度,开发可重复使用、可循环或可堆肥的塑料产品。同时,为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也至关重要,由此我们才能提高回收和循环相关产品的能力。即便以最低成本计算,这也意味着每年需要持续投入30O亿美元。如果没有淘汰和重新设计的重大举措,这笔成本会比现在高的多。如此大额的投资不太可能完全由政府承担,特别是存在巨大基础设施建设鸿沟的欠发达国家。因此,我们急需在全球建立机制,增强循环的经济效益,通过确保相关行业也能参与其中,从而提供稳定的资金流,例如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EPR)等产业主导倡议。

    浏览量175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1-06-30 1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2021年机械行业“内循环”与“外拓展”双主线分析报告(55页).pdf

    工程机械液压件:内循环加速进口替代工程机械液压件进口替代进入成熟期研发驱动进口替代。工程机械液压件厂商加大研发投入,在技术创新与产品可靠性上不断突破。以国内头部企业恒立液压和艾迪精密为例,2017-2019年二者研发费用率均保持在4%左右,研发费用年均 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9.1%和46.8%,持续高增长。工程机械主机厂方面,我们维持推荐三一重工、中联重科(A H)等工程机械龙头公司,关注徐工机械、中国龙工(H)等公司。我们认为工程机械液压件的性价比优势已经显现,进口替代趋势确立,替代市场空间广阔。推荐工程机械液压件进口替代龙头恒立液压、艾迪精密。通用机械:制造业回暖,步入上行周期国内疫情防控走向常态,制造业持续回暖通用机械用途广泛,景气程度与宏观经济及制造业投资增速有一定相关性。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疫情防控走向常态化,宏观经济显著好转,制造业投资迅速修复,通用机械步入上行周期。

    浏览量69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1-06-24 55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2021年双循环经济下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分析报告.pdf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回收利用量之间高度相关。根据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发布的 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和再生资源信息网的统计,2011-2018 年我 国主要再生回收价值从 5764 亿元上升到 8705 亿元,年均增长突破 6%;从总 量上看,制造业、消费体量是 GDP 核心包含要素,这也恰恰是再生资源品的重要来源。再生资源回收能力、利用效率则体现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2019 年可再 生资源回收量达到 3.45 亿吨,同比增长 7.1%,比 2011 年已经翻倍。根据中国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数据,在我国 2021-2035 年 GDP 年均增速 5.5%的情景 假设下,得出可再生资源回收量将以 6.55%的年均增速提高,从 2019 年的 3.45 亿吨提升至 2035 年的 8.08 亿吨。各类可再生资源均具备一定的减排效益。如果这些废弃物得到妥善的处置,除了 可以得到再生的钢、铝、纸等资源,更可以减少原生资源生产时的碳排放,助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再生资源再生利用率的提升对于实现减少碳排放会带来显著贡献。目前我国已经 对上述再生资源产品进行了一部分的回收利用,根据再生资源信息网数据,2019 年我国回收的废钢/废铝/废纸/废塑料量分别已达 2.34/0.07/0.5/0.19 亿吨,累计 碳减排量约 11 亿吨 CO2e;未来随着碳中和碳达峰政策的持续推进和技术水平 的稳步提升,我们认为各类再生资源回收率有望维持稳健提升态势,从而带来更 大的碳减排贡献:经我们测算,主要再生资源产品废钢、废铝、废纸、废塑料的 回收量每提升 10%(在 2019 年各类产品产量基础上,下同),可带来约 1 亿 吨 CO2e 的碳减排增量;如果各类产品的回收率每提升 10 个 pct,可带来约 4.52 亿吨 CO2e 的碳减排增量;若各类产品回收率均达到 90%,累计碳减排量有望 突破 40 亿吨 CO2e。

    浏览量417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1-06-10 52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2021年机械行业“内循环”与“外拓展”发展趋势分析报告(54页).pdf

    长期来看,世界各国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不断积累防疫经验,常态化抗疫成为主流。疫情结東后,全球经济有望迎来反弹,为出口创造更多需求。3.1.3、国产化替代进程加快,双循环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通用机械行业国产化替代进口产品趋势正在加速形成。主要推动力有:1.伴随着人口红利的衰退,国内“机器换人”趋势加速,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通用机械行业迎来红利;2.内循环带动的消费及产业升级,国内对高端机械设备的需求持续增加,叠加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国内高端市场广阔的空间有望带动国产通用机械升级,并催生-批行业龙头;3.外循环带动形成全球行业巨头,中国制造的效率、价格等优势在疫情期间得到充分展现,可能会吸引全球资本,加速行业升级。RCEP签订仍不会改变国产替代进程的趋势。对于从日本、韩国等进口的高端零件取消关税可能会对本土相关产业造成冲击,但国内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与之相抗衡的行业龙头,且国家对于工业转型升级有着坚定的信心,并在政策上鼓励支持。RCEP的签订或将促进国内企业良性竞争,从而倒逼技术升级。此外,RCEP 签订将打通国内优质机械产品出口障碍,推动全球行业龙头的形成。3.1.4、行业步入上行周期,总体趋势向好2020年以来,通用机械行业经历了停工停产、复工复产、加班赶工三个阶段,三季度进入同比增长态势,主要产品产量、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指标完成持续向好。行业内119家重点企业2020年1-9月完成工业总产值667.3亿元,同比增长199;完成出口交货值40.5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营业收入684.5亿元,同比增长10%;利润总额55.4亿元,同比增长9.6%;累计订货量1026.8亿元,同比增长13.1%,应收账款367.1万元,同比增长12.4%。通用机械出口情况良好,19月出口123.7亿美元,同比增长13.6%。前三季度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804亿元,同比下降2.1%,与1-2月相比,降幅收窄24.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13.7亿元,同比增长0.6%,1-2 月利润同比下降57.%增速转正。从细分领域来看,马达领域逆势而上,从二季度开始持续回暖,单月产量同比增幅均在159%以上,其中7月超过48%,1-10月累计产量达到20.5亿千瓦,同比增长7.7%。

    浏览量234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1-05-10 54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研报】2021年投资策略:布局消费内循环发掘成长新趋势(29页).pdf

    (1)2011年-2015年,行业整体处于下行期。该阶段经济型酒店大批量供给,但市场需求增长有限,导致供大于求,Revpar在大部分时间段负增长。(2)2016年-2018H,行业进入上行期。行业供给增速放缓,小于需求增速,导致平均房价率先上涨,随后带动入住率和Revpar增速由负转正。平均房价和入住率的双升带动行业进入繁荣期,随后入住率增速开始放缓并逐渐转负,但平均房价继续走高,带动Revpar继续走高,在2017Q3达到增速高峰。随后,从2018Q3开始平均房价和Revpar增速明显放缓,入住率负向增长,可以判定为行业上行周期结束。(3)2018Q3到疫情前,行业始终处于下行周期。入住率的跌幅逐渐扩大,为了做到收益最大化,酒店企业开始降低平均房价来维持入住率水平,到2019年底 Revpar开始负增长。随后受疫情影响,酒店经营数据大幅下滑,至今仍处于修复期。行业低谷期是投资并购的最佳时点。2015年首旅收购如家,锦江酒店收购法国卢浮,2016年锦江酒店收购铂涛集团、维也纳,2017年初华住收购桔子水晶。上一轮酒店集团的并购潮发生在2015-2017年初,2015年正值行业最低谷,一级市场酒店估值低,买方议价空间大。随着行业周期向上,一级市场估值也随之走高,2017年后再鲜有大规模并购。2020年的疫情再一次将行业估值压至谷底,预计2021-2022年将会是行业并购大年。

    浏览量51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1-05-06 2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新型塑料包装:走向循环经济(英文版)(68页).pdf

    对塑料制品进行根本性反思的全球势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劲。塑料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中无处不在的主力材料:结合了无与伦比的功能性能和低成本,它们的使用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增加了20倍。尽管塑料和塑料包装是全球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它们典型的线性、“可取即弃”的价值链带来了重大的经济和环境缺陷。直到最近几年,这些缺陷的真正程度才变得清晰起来。我们现在知道,在第一个通用回收标志推出40多年后,全球只有14%的塑料包装被回收利用。每年,塑料包装材料的经济价值损失800-1200亿美元。考虑到生产的预期增长,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含量可能会超过鱼类(按重量计算)。在整个塑料产品系列中,不仅仅是包装,人们担心某些物质对社会和经济的潜在负面影响。企业和政府现在首次意识到,有必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全球塑料体系。这种日益增长的认识正在促使世界各地采取行动。政策制定者继续拓宽和完善塑料法规,2016年在世界各地引入里程碑式的立法,如限制和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载体)袋。欧盟委员会计划在2017年底前发布一项塑料战略,作为其循环经济行动计划的一部分。非政府组织和更广泛的公众越来越多地呼吁改变,如禁止使用塑料的运动越来越受欢迎。领先的企业和行业组织正在采取行动。很明显,塑料的话题到了紧要关头。

    浏览量216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1-03-10 68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研报】通信行业:保持战略超前“内循环”促应用爆发-20201112(30页).pdf

    关于通信行业的分析研究。中国5G保持加速发展状态,累计开通基站69万站,用户数1.78亿,用户渗透率超过10%。5G作为新基建之首,根据工信部预测,5G直接投资6.3万亿,间接影响10.6万亿,总共带来17万亿的的市场规模。5G的外部经济性显著,成为国家促进内循环发展的抓手。在疫情和美国打压使通信股票整体承压,自主程度高和高相关5G的板块增长良好:通信1-9月全行业营收同比增速12.0%,净利润23.1%。其中光模块营收49.3%,净利润61.3%。物联网营收20.7%,净利润-43%。但由于海外未能缓解,海外营收占比较高的公司业绩复苏仍需时间。华为的增长情况增长并没有大幅度降低,从2015年投资基本为0,到2019年投资达到1450亿,在外部压力下加大研发投入。华为前三季度营收6713亿,同比增长9.9%,净利润率8%。

    浏览量53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0-11-13 30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 【研报】双循环系列报告之十四五政策倾斜:城镇化与消费升级下的内循环机会-20201107(19页).pdf

    申港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研究报告申港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研究报告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 宏观经济宏观经济 专题报告专题报告 城镇化与消费升级城镇化与消费升级下下的的内内循环机会循环机会 双循环系列报告之十四五政策倾斜 投投资摘要资摘要:10 月月 26 至至 29 日,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随后陆续发布官方文件。日,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随后陆续发布官方文件。我们希望通过已发布的五中全会公报、五中全会建议及对比“十三五”规划内经济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创新驱动及资源环境四大模块发展、民生服务、创新驱动及资源环境四大模块的完成度及表述差异梳理出更多的政策线索。经济发展上,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经济发展上,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格局大背景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协同互动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协同互动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方向。2020 年是年是“十三五”规划和第一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收官之年。“十三五”规划和第一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收官之年。以第一轮新型城镇化成效来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进展,以“城市群 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拉动有效投资的倍增器和扩大消费需也是拉动有效投资的倍增器和扩大消费需求加速器。求加速器。目前年城镇化率以平均 1%的速度提升,相当于年 1000 万人口进入城市就业生活,必将拉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巨大投资需求。第二阶段城镇化是第二阶段城镇化是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将以将以推进户籍制度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村人口城镇化革,让农村人口城镇化进而进而相应提高相应提高其其消费率消费率为主要路径。为主要路径。若将农民工转化若将农民工转化为城镇户口,即使工资维持现状仍能提升为城镇户口,即使工资维持现状仍能提升 27%的消费。的消费。目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然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 16 个百分点,相关专家表示填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缺口填平,其他因素不变,能提升 27%的消费。“建议”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议”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都市圈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成渝都市圈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区域,战略地位突出。点区域,战略地位突出。在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背景下,成都加快推进“东进”战略,重庆也呈现明显的“西进”趋势,以两个极核为代表的主要城市正在从“背向发展”走向“相向发展”。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核心任务是保全完整产业体系,当前成渝等地已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核心任务是保全完整产业体系,当前成渝等地已取得积极进展。取得积极进展。产业结构上,成渝两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成都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已成为产业名片,重庆在汽车制造、笔记本组装等领域拥有世界级影响。轨道交通上,成渝都市圈仍有空间。轨道交通上,成渝都市圈仍有空间。如何从铁路、公路、水路快速连接都市圈内各节点城市,提升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等国际开放通道功能并让成渝周边节点城市充分共享等问题需要合理解决。“建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等服务业。2021 年起老龄人口首次出现增长高峰,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产年起老龄人口首次出现增长高峰,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增长空间巨大。业增长空间巨大。目前,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距目标仍有距离,且十四五期间老龄人口将出现可预见的增长高峰。对比借鉴对比借鉴日本六类养老机构,日本六类养老机构,多元化养老体系多元化养老体系及多功能养老机构仍有较大及多功能养老机构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的增长空间。其中日本的老年公寓、民营付费养老院可类比国内基础养老院,部分经济发达的区域养老床位不够的问题明显;其中日本的认知症养老院、带医疗功能的介护疗养型养老院可类比国内“养老年金 养老地产 长期护理”产业链仍处于产业雏形初现的阶段;其中日本的带老人保健设施养老机 2020 年 11 月 07 日 曹旭特 分析师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660519040001 GDP 及三个产业季度累计增幅及三个产业季度累计增幅 资料来源:WIND 相关报告相关报告 1、工业生产继续向上 消费恢复强度为下阶段关注点:9 月经济数据点评 2020-10-20 2、经济结构化视角下的内循环机会:双循环系列报告之一2020-09-27 3、工业增长略超预期 结构性分化或将延续:8 月经济数据点评2020-09-16 4、宏观专题:2020 年 4 季度经济展望与宏观策略2020-09-15 5、工业生产需求继续改善 关注基建链条机会:8 月实体经济数据观察 2020-09-04 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2/19 证券研究报告 构、特别养老院可类比国内高端养老社区,目前处于险企大规模资金投入,组织架构并管理模式阶段,多元化养老体系及机构仍有较大增长空间。中国居民海外消费规模较大,中国免税市场规模较小,与海外消费市场相对中国居民海外消费规模较大,中国免税市场规模较小,与海外消费市场相对不匹配。不匹配。全球疫情背景下,2020 年免税相关政策更加密集出台,免税运营牌照增加,市内免税将成为引导消费回流的重要抓手。预计未来预计未来 5 年免税市场将有年免税市场将有 2-3 倍增长空间。倍增长空间。基于不同的奢侈品境外消费比例以及中国境内免税销售额占奢侈品销售额的比例假设,预计 2025 年免税市场空间大约在 1500-2100 亿元之间,较 2019 年的 545 亿元有 955-1555 亿元的增长空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一方面在调结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一方面在调结构。计算机、电子产品、光学产品等进口份额与出口份额占比同样高。调整产业结构可以从对此类行业产业进口份额区域内生产加工替代着手,由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转向提供高附加值的行业。另一方面在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另一方面在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建议”中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比中国制造 20252020 年与 2025 年预期完成度,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农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未来增长空间确定。未来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引擎。未来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引擎。中国在数字产业竞争力方面反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但在数字研发投入与数字专利水平的技术研发等数字创新、数字治理领域仍然竞争力短板明显,未来将作为主要发力方向。民生服务民生服务上,上,建议中强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建议中强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继续优化居民收入结构、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继续优化居民收入结构、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随着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继续推动,都市圈的辐射范围、广度持续加大随着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继续推动,都市圈的辐射范围、广度持续加大。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极、增长极带动区域发展等将继续城镇带动农村、东部带动中西部的良性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打破各类地方经济小循环。创新驱动上,十四五建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其中创新创新驱动上,十四五建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其中创新提及次数居于榜首提及次数居于榜首。预期后续将加大研发支出投入,十四五建议中重点提及行业有望得到政策大比例倾斜与拉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些行业领域也在中国创造 2025也有明确细分子领域方向,预计政策拉动力度大、行业推进方向确定高。资源环境上资源环境上,仍大有可为。仍大有可为。除了对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以征税及控制使用权规范污染,另有如推动矿山设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矿山的本质安全、高产高效、绿色环保的智慧矿山,推动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的碳中和等多举措发展。投资策略:投资策略:关注二阶段城镇化中农民工市民化对消费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成渝都市圈对产业体系构建及辐射;深度老龄化社背景下多元化养老体系及养老机构巨大发展空间;海外消费回流下免税巨大市场空间;调结构及补短板的产业链供应链;数字经济中,数字创新、数字治理领域等。风险提示风险提示:海内外关系变动超预期、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等。2020 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预测预测 nMsPoPpPnQpOrOtRsPmMtM7N9RaQtRmMpNmMeRnMmNjMrRxOaQoPvMuOsPyRwMmQoM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3/19 证券研究报告 指标指标 2016A 2017A 2018A 2019A 2020E 实际 GDP 6.80 6.90 6.70 6.10 1.60 名义固定资产投资 8.10 7.20 5.90 5.40 2.90 名义社会零售总额 10.90 9.40 8.16 8.00-5.00 CPI 2.00 1.56 2.10 2.90 2.40 PPI-1.37 6.31 3.54-0.32 1.20 顺差对 GDP 贡献度-0.5 0.6-0.6 0.70-0.20 利率(1 年期存款)1.5 1.5 1.5 1.5 1.5 汇率 6.92 6.59 6.89 7.01 6.89 资料来源:申港证券研究所 内容目录内容目录 1.十九届五中全会十九届五中全会.4 1.1 会议线索.4 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4 2.1 内循环.4 2.2 城镇化与都市圈.5 2.2.1 城镇化.5 2.2.2 都市圈.6 2.3 服务业.10 2.3.1 养老业.10 2.3.2 免税.12 2.4 产业链构建.14 3.民生服务民生服务.16 3.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4.创新驱动创新驱动.16 4.1 科技创新与研发支出.16 5.资源环境资源环境.17 5.1 资源环境.17 图表目录图表目录 图图 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 图图 2:日本城市化率日本城市化率.6 图图 3:国内都市圈发展格局及成熟度国内都市圈发展格局及成熟度.6 图图 4:“中国制造业企业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强”区域分布区域分布.8 图图 5:成渝两市成渝两市“极核效应极核效应”.9 图图 6:消费需求多元化消费需求多元化.10 图图 7:人口结构人口结构.10 图图 8: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不断提升(单位:十亿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不断提升(单位:十亿元)元).12 图图 9:中国免税业消费额中国免税业消费额&全球免税及旅游零售额(单位:亿元)全球免税及旅游零售额(单位:亿元).13 图图 10: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规模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规模&全球免税销售额(单位:十亿元)全球免税销售额(单位:十亿元).13 图图 11: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渠道占比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渠道占比.13 表表 1:2018 年都市圈核心城市年都市圈核心城市 GDP.7 表表 2:技术劳动密集型商品和资源价值链对中国贸易依存度技术劳动密集型商品和资源价值链对中国贸易依存度.14 表表 3:全球数字经济国家竞争力评价结果(全球数字经济国家竞争力评价结果(2018 年)年).15 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4/19 证券研究报告 1.十九届五中全会十九届五中全会 1.1 会议线索会议线索 10 月月 26 至至 29 日,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日,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随后陆续发布官方文件。随后陆续发布官方文件。我们希望我们希望通过已发布的五中全会公报、通过已发布的五中全会公报、五中全会五中全会建议及对比“十三五”规划内经济发展、民建议及对比“十三五”规划内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创新驱动及资源环境四大模块的完成度及表述差异梳理出更多的政策线索。生服务、创新驱动及资源环境四大模块的完成度及表述差异梳理出更多的政策线索。10 月 26 至 29 日,中央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研究“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并发布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建议纲要)。11 月 3 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后称“建议”)为建议全文,针对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内容给出更为具体表。历次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均为研究并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内容,今年由于处于历次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均为研究并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内容,今年由于处于十三五收尾十三五收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并兼而有中长期二兼而有中长期二三五年远景目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规划的规划。但五中全会期间发布的更多是纲领性文件,更具操作细化实施的文件将在明年两会时间前后各地政府相关会议召开并部署后得到。从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创新驱动及资源环境四大模块梳理政策线索。从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创新驱动及资源环境四大模块梳理政策线索。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指标体系总体上被分布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资源环境、民生服务这四大领域。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已发布的五中全会公报、五中全会建议及对比“十三五”规划内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创新驱动及资源环境四大模块的完成度及表述差异梳理出更多的政策线索。2.经济发展经济发展 2.1 内循环内循环“建议”中“建议”中关于关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强调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强调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建议”“建议”中提到中提到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有效衔接,促进农业、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等产业门类关系协调。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协同互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协同互动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背景下,不同功能和类型的地区和城市,应该着力构建中小微等不同层次的循环体系,来共同支撑国家层面的大循环体系。10 月月 29 日,日,发改委等发改委等 14 部门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部门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从多角从多角度为内循环提供方案手段。度为内循环提供方案手段。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 中提出,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制定出台 2020 年版海南自贸港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支持,鼓励各地对城镇老旧小区有条件的楼栋加装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5/19 证券研究报告 电梯;加快推进 5G 网络基站建设,举办全国性智能体育大赛,带动健身器材和 5G 终端产品快速销售。2.2 城镇化与都市圈城镇化与都市圈 2020 年是年是“十三五”规划和第一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收官之年“十三五”规划和第一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收官之年。以第一轮新型城镇化成效来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重大进展,以“城市群 中心城市”为主体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由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由 2015 年的年的 56.1%、39.9%上升至于上升至于2020 年的年的 60.6%、44.38%,但,但常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从常住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从 2015 年至今仍有年至今仍有16%。据新华社报道,“十三五”期间,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据公安部数据显示,1 亿人落户任务提前完成,1 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自愿有序实现了市民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 2013 年至 2019 年也上升近 10%。(只有一段就不用分段符了,顶格写,下同)2.2.1 城镇化城镇化 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国家发改委推进城镇化工作办公室综合组组长吴越涛表示,城镇化是我们国家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拉动我们有效投资的倍增器和扩大消费需求的加速器。目前中国每年城镇化率以平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相当于每年有 1000 万的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和生活,必将产生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住房等巨大的投资需求。图图1: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资料来源:Wind,申港证券研究所 第二阶段城镇化是第二阶段城镇化是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镇化,将以将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村人口城镇化让农村人口城镇化进而进而相应提高相应提高其其消费率消费率为主要路径。为主要路径。统计口径上来看,当前的城市化率包含所有的外出农民工。但是统计范畴内的农民工没有得到城市户口,没有享受到对应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收入就业不稳定。而收入偏低且基本公共服务没有享受到,导致其整体其消费受到抑制。”若将农民工转化为城镇户口,即使工资维持现状仍能提升若将农民工转化为城镇户口,即使工资维持现状仍能提升 27%的消费。的消费。中国社56.1057.3558.5259.5860.6039.9041.2042.3543.3744.38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55.0060.0065.0020152016201720182019总人口:城镇:比重(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6/19 证券研究报告 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教授表示,根据相关研究如果把农民工转化为城镇户口,即使工资没有提高,它都能提升 27%的消费。目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仍然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 16 个百分点,即使没有提高城镇化率,但如果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缺口填平,也将带来巨大的消费潜力。类比国际经验,类比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超城镇化率超 60%后后,人口会加速往大都市圈转移。,人口会加速往大都市圈转移。人口加速往大都市圈转移,尤其是向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中心城市集聚。日本城镇化水平在 1960 年前后达到 60%,在 19601970 年日本城市化率由 60%上升至 70%的过程中,东京都周边的神奈川、千叶和琦玉县的人口密度增速领先全国,1975 年日本城镇化率达到 75%左右以后,大东京都市圈各部的人口密度增速均逐渐放缓。图图2:日本城市化率日本城市化率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申港证券研究所 2.2.2 都市圈都市圈“建议”“建议”强调强调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发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以县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随随城市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城市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带动引领作用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带动引领作用明显。明显。大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持续加快,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创新创业势能持续加强,创业浪潮开始由中心城市向周边溢出,比如深圳作为国内最具创新创造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以深圳为中心对外的新产业新业态辐射显著,另外其向东莞等周边城市溢出效应也逐步显现。随随人口、经济进一步向中心城市汇聚,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人口、经济进一步向中心城市汇聚,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城市规模体系向超大、特大及大城市扩展,特大、超大城市数量显著增长。全国中心城市人口、经济集聚能力持续增强。1990-2015 年,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规模的比重显著增长,其他地级市人口规模占比降低。图图3:国内都市圈发展格局及成熟度国内都市圈发展格局及成熟度 40455055606570758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日本城市化率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7/19 证券研究报告 资料来源: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申港证券研究所 中国还处于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依然巨中国还处于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依然巨大。大。纵观聚集全球 27.2%人口的世界五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 2018 公布的数据,中国的 GDP 排名第二,但相比其他四大经济体,城市化率依然较低,人均GDP 的排名也相对滞后,中国还处于城市化发展进程当中,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依然巨大。表表1:2018 年都市圈核心城市年都市圈核心城市 GDP 都市圈都市圈 核心城市核心城市 GDP 在全国在全国 GDPGDP中的占比中的占比%在全国在全国 GDPGDP中的排名中的排名 都市都市 市市国内都市圈及核心城市 京津冀都市圈 北京 30320 3.37 2 天津 18810 2.09 7 长 三 角 都市圈 上海 32680 3.63 1 南京 12820 1.42 11 杭州 13509 1.5 10 粤 港 澳 都市圈 广州 22859 2.54 5 深圳 24691 2.74 4 香港 25766 2.86 3 成 渝 都 市圈 成都 15342 1.7 8 重庆 20363 2.26 6 都市都市 市市国外都市圈及核心城市 纽约都市圈 纽约 71070 5.03-东京都市圈 东京 70518 20.56-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8/19 证券研究报告 资料来源: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申港证券研究所 产业产业区域布局区域布局来看,来看,制造业制造业核心技术和主要产能仍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但核心技术和主要产能仍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但逐逐步向中西部扩散,将进一步支撑西部城镇化水平提升。步向中西部扩散,将进一步支撑西部城镇化水平提升。制造业开始向中西部扩散,制造环节有向中西部转移,尽管核心技术和主要产能仍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知识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重点城市扩散趋势加强,制造业开始向中小城市转移。“十三五十三五”以来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强”东部入围企业数量所占比重与中部东部入围企业数量所占比重与中部、西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差距逐步拉大及东北地区差距逐步拉大。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企业数量均有所上升但企业数量总体占比在 2016-2019 年均有小幅下滑,分别下降 1.2、0.6、1.6 个百分点。东部企业数量占比从 2016 年的 69.2%稳步上升至 2019 年的 72.6%。图图4:“中国制造业企业“中国制造业企业 500 强”强”区域分布区域分布 资料来源: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申港证券研究所 产业结构上看,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度超过第二产业,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实现产业产业结构上看,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度超过第二产业,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实现产业服务化,东部地区依然是吸引城镇人口的主力。服务化,东部地区依然是吸引城镇人口的主力。经济服务化开始成为产业结构演进的大趋势,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利地支撑城经济服务化开始成为产业结构演进的大趋势,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利地支撑城镇化发展。镇化发展。东部的确服务业发展迅速,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地级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县级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下降。国内服务业发展普遍加速,成为各省市区经济发展走势的一大亮点,国内服务业发展普遍加速,成为各省市区经济发展走势的一大亮点,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进,国内服务业发展普遍加速,成为各省市区经济发展走势的一大亮点。全国 31 个省级行政区 2016 年度服务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服务业发展指数排名前十的省级行政区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天津、浙江、山东、福建、湖北、重庆,城市名次稳定。区域结构呈现“东高西低”区域结构呈现“东高西低”。报告显示,2016 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发展指数平均值 120.093 分,西部地区 94.778 分,中部地区 98.546 分,东部地区平均得分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反映出服务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发展的态势。69.269.670.672.613.814.414.212.612.612.612.4124.43.42.82.80204060801001202016201720182019东部企业数量占比中部企业数量占比西部企业数量占比东北企业数量占比伦敦都市圈 伦敦 65000 33.6-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9/19 证券研究报告 科技创新推动区域中心功等级进一步提升,推动城镇等级体系扁平化发展。科技创新推动区域中心功等级进一步提升,推动城镇等级体系扁平化发展。我国以“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次级创新中心嵌入全球创新网络。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仍然会受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持续提升,但影响更明显的是表现在城镇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优化。中西部省份开始加快创新赶超,科技创新赋予了城镇突破加速城镇等级的跃升,推动城镇等级体系扁平化发展。成渝都市圈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成渝都市圈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地处地处“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区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区域,战略地位突出。域,战略地位突出。成渝都市圈总面积 18.5 万平方公里,是我国西部经济基础最好、实力最强的区域。2018 年,都市圈 GDP 总量达 5.75 万亿元,增幅为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背景下,成都加快推进“东进”战略,重庆也呈现明显的“西进”趋势,以两个极核为代表的主要城市正在从“背向发展”走向“相向发展”。图图5:成渝两市成渝两市“极核效应”“极核效应”资料来源: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申港证券研究所 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核心任务是保全完整产业体系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核心任务是保全完整产业体系,当前成渝等地已取得当前成渝等地已取得积极进展积极进展。2019 年,成渝地区笔记本计算机、手机产量和集成电路分别为 1.3亿台、1.8 亿台和 86 亿块,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 41.6%,手机产量占全国的 19%。产业体系上,产业体系上,成渝成渝都市圈将继续构建都市圈将继续构建完整产业体系。完整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上,成渝两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逐步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成都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高科技产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已成为产业名片,重庆在汽车制造、笔记本组装等领域拥有世界级影响;成渝周边城市主导产业则集中在装备制造、航天工业、冶金化工等制造业,以“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为主。空间结构上,空间结构上,成渝成渝都市圈都市圈的产业的产业将将逐渐向周边区域转移。逐渐向周边区域转移。类比东京都市圈,随产业体系的逐步构建与升级,在空间结构上,成渝都市圈的产业将逐渐向周边区域转移。类比卫星城,环状三圈层的一都三县空间结构也将逐步确立。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10/19 证券研究报告 轨道交通上,轨道交通上,成渝成渝都市圈仍有空间。都市圈仍有空间。成渝轨道交通系统从无到有,仍在高速开发建设中,如何从铁路、公路、水路快速连接都市圈内各节点城市,提升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等国际开放通道功能并让成渝周边节点城市充分共享等问题需要合理解决。2.3 服务业服务业“建议”指出“建议”指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消费成为拉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消费成为拉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未来的消费中心逐步向发展型和服未来的消费中心逐步向发展型和服务型转移,消费升级驱动人口向能够提供更好服务的区域中心和城市群集中。务型转移,消费升级驱动人口向能够提供更好服务的区域中心和城市群集中。未来5-10 年消费升级推动的人口城镇化进程将进入加速阶段,推动部分农村人口作为消费者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加快,推动市民化进程从传统“分离式”向“家庭式”城镇化转型。图图6:消费需求多元化消费需求多元化 资料来源:申港证券研究所 2.3.1 养老业养老业 2021 年年起老龄人口首次出现增长高峰,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起老龄人口首次出现增长高峰,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21 年起我国人口发展将迎来关键拐点,人口增速放缓,劳动人口规模日益缩减,城镇人口增幅开始明显下降。老龄人口首次出现增长高峰,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失能老人人数快速增加。总人口增长惯性减弱,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总人口增长惯性减弱,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劳动人口(15-64 岁)在 2013 年达到峰值 10.06 亿后开始下降,预计 2025 年降至 9.8 亿。65 岁以上老年人人口从2018 年的 1.66 亿增长至 2025 年的 2.46 亿。预计 2021 年 65 岁以上老人达到 2亿,占 14.02%,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14%,即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图图7:人口结构人口结构 服务精神需求的文化创意服务文化体验演艺、艺术文创服务会议会展文化交流提供多元体验的休闲度假方式户外体验养老疗养文化旅游观光农业面向公共服务的高品质高品质居住医疗卫生商业服务商品流通教育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11/19 证券研究报告 资料来源:Wind,申港证券研究所 养老院养老院养老社区等养老社区等有望成为未来养老行业的重要支柱。有望成为未来养老行业的重要支柱。随着中国老龄人口占比不断的增加,当前“四二一”(即两个年轻人供养四位老人抚养一个子女)的模式下传统的家庭养老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不适性日益凸显,养老院养老社区等有望成为未来养老行业的重要支柱。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距目标仍有距离,且十四五期间老龄人口将出现距目标仍有距离,且十四五期间老龄人口将出现可预见的增长高峰可预见的增长高峰。据民政部发布的 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数据,截至 2018 年末,我国共有养老机构和设施 16.8 万个,共有养老床位 727 万张,每千名60 岁以上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29.1 张。2015 年民政部曾提出“十三五”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目标每千名老年人要达到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 35 张-40 张,以目前床位来看仍有距离且十四五期间老龄人口将出现可预见的增长高峰。日本日本作为作为全球老龄化率最高、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全球老龄化率最高、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其成熟的养老产业或为中国,其成熟的养老产业或为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引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引。早在 1970 年日本便步入了老龄化社会。1970 年日本 65 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7.03%,而到 2013 年,这一比例攀升到 25.08%。其其在在实践中形成实践中形成的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医疗保健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化养老体系老体系有借鉴意义,增长空间显著有借鉴意义,增长空间显著。日本大体分为日本大体分为老年公寓老年公寓、民营的、民营的付费养老院付费养老院、认知症的认知症的养老院、养老院、带医疗功能带医疗功能的的介护疗养型介护疗养型养老院、带养老院、带老人保健设施老人保健设施养老机构、养老机构、特别养老院特别养老院六类养老机构六类养老机构。日本养老业根据老人拥有的国民年金、雇佣年金、养老年金保险情况与老人身体状况、财产状况、对护理的需求度等发展出老年公寓、民营的付费养老院、认知症的养老院、带医疗功能的介护疗养型养老院、带老人保健设施养老机构、特别养老院六类养老机构。对应日本六类养老机构,对应日本六类养老机构,多元化养老体系多元化养老体系及多功能养老机构仍有较大的增长空及多功能养老机构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间。对比来看,其中日本的老年公寓、民营付费养老院可类比国内基础养老院,部分经济发达的区域存在养老床位不够的问题明显;其中日本的认知症的养老院、带医疗功能的介护疗养型养老院可类比国内“养老年金 养老地产 长期护理”产业链仍处于产业雏形初现的阶段;其中日本的带老人保健设施养老机构、特别养老院可类比国内高端养老社区,目前处于险企大规模资金投入,组织架构并管理模式阶段,多元化养老体系及多功能养老机构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9.7010.1010.5010.8011.4011.9012.6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占总人口比例:0-15岁占总人口比例:15-64岁占总人口比例:65岁及以上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12/19 证券研究报告 2.3.2 免税免税 随随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以海外消费回流为主要代以海外消费回流为主要代表的免税及高端奢侈品消费回流会是显著趋势。表的免税及高端奢侈品消费回流会是显著趋势。2017 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超过 4 亿人,中等收入群体占比达 28%左右。消费结构正处于加快上升的转型阶段,主要向服务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和创新型消费两大方向发展。但本身就房地产占收入大头、居民收入结构有待调整、收入预期有待稳定及后续的居民杠杆空间和增速的角度,继续打开消费空间的难度不小,而以免税及高端奢侈品消费回流替代海外消费会是阻力较小确定性更强趋势方向。2015 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境外消费回流”概念,通过调整进口关税、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提高免税购物额等政策促进境外消费回流。2016 年 12 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研究进一步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引导消费回流。中国居民海外消费规模较大,中国免税市场规模较小,与海外消费市场相对不匹配。中国居民海外消费规模较大,中国免税市场规模较小,与海外消费市场相对不匹配。全球疫情背景下,2020 年免税相关政策更加密集出台,免税运营牌照增加,市内免税将成为引导消费回流的重要抓手,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再次放开,海南自贸港建设加速。中国居民海外消费规模较大。中国居民海外消费规模较大。麦肯锡基于银联的奢侈品交易数据测算得到,2018 年中国人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 7700 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三分之一。预计至 2025 年,消费总额将增长近一倍,达 1.2 万亿元人民币,贡献全球 40%的奢侈品消费额。消费主力富裕家庭与中上收入家庭中有近 70%的人选择在境外购买奢侈品。根据智研咨询,国人偏好在海外购买奢侈品和高端化妆品,2018 年国人奢侈品消费中有约 5621 亿元发生在境外。图图8: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不断提升(单位:十亿元)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不断提升(单位:十亿元)资料来源:麦肯锡,申港证券研究所 中国免税市场规模较小,与海外消费市场相对不匹配。中国免税市场规模较小,与海外消费市场相对不匹配。据瑞典研究机构Generation Research 发布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免税及旅游零售销售规模为789.6 亿美元(约 5200 亿元),2019 年预测为 818 亿美元(约 5600 亿元)。而 2019 年,中国免税业销售额为 545 亿元左右,同比增长 38%,但占全球免税及旅游零售销售规模小于 10%,未来发展空间巨大。3347709211227144516361688189019259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0%5 %05E 12201820202025中国消费者世界其他地区消费者中国消费占比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13/19 证券研究报告 图图9:中国免税业消费额中国免税业消费额&全球免税及旅游零售额(单位:亿元)全球免税及旅游零售额(单位:亿元)资料来源:贝恩,申港证券研究所 未来未来 5 年免税市场年免税市场将有将有 2-3 倍增长空间倍增长空间。基于麦肯锡数据预计至 2025 年,消费总额将增长近一倍,达 1.2 万亿元人民币。根据贝恩数据,2018 年中国消费者在内地的奢侈品消费比例由 2015 年的 23%上升至 27%。预计至 2025 年,该比例将达到 50%。2017 年和 2018 年全球免税销售额占全球奢侈品销售额比例为 24%和 26%,假设中国境内免税销售额占中国奢侈品销售额的比例在2025 年达 28%-32%。基于不同的奢侈品境外消费比例以及中国境内免税销售额占奢侈品销售额的比例假设,预计 2025 年免税市场空间大约在 1500-2100亿元之间,较 2019 年的 545 亿元有 955-1555 亿元的增长空间。图图10: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规模全球个人奢侈品市场规模&全球免税销售全球免税销售额(单位:额(单位:十十亿元)亿元)资料来源:贝恩,申港证券研究所 图图11: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渠道占比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渠道占比 2823433955454218472352255644168000200030004000500060000%5 %05 16201720182019中国免税业销售额全球免税及旅游零售额中国免税业销售额同比422472523564178119812044219224$&00100015002000250023#$%& 16201720182019全球免税销售额全球个人奢侈品行业市场规模免税销售额/奢侈品销售额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14/19 证券研究报告 资料来源:贝恩,申港证券研究所 2.4 产业链构建产业链构建“建议”中“建议”中强调强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在国内有序转移,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一方面在一方面在调结构调结构。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数据显示,我国高度整合的产业链中包括计算机、电子产品、光学产品等进口份额与出口份额占比同样很高。调整产业结构可以从高度整合企业中进口份额区域内生产加工替代着手,由附加值较低的加工贸易转向提供高附加值的行业。表表2:技术劳动密集型商品和资源价值链对中国贸易依存度技术劳动密集型商品和资源价值链对中国贸易依存度 类型类型 行业行业 贸易贸易强度强度 中国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中国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例例(2003-2007/2013-2017)中国占全球进口总额的比中国占全球进口总额的比例例(2003-2007/2013-2017)高度整合 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 高 15/28 12/16 电气设备 中 16/27 7/9 其他机械和设备 中 7/17 8/9 高度依存于中国的出口 纺织、服装和皮革 中高 26/40 5/5 家具、安全、消防等 高 17/26 2/4 其他非金属矿产 低 11/22 5/8 29#PqwsP%0 0Pp0 11201520182025E中国消费者奢侈品内地消费占比中国消费者奢侈品境外消费占比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15/19 证券研究报告 类型类型 行业行业 贸易贸易强度强度 中国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中国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例例(2003-2007/2013-2017)中国占全球进口总额的比中国占全球进口总额的比例例(2003-2007/2013-2017)橡胶和塑料 中低 10/19 5/7 基础金属 中 8/13 8/8 高度依存于中国的进口 采掘业 中高 1/1 7/21 化工 中 4/9 9/12 纸和纸制品 中低 3/9 6/12 资料来源:HIS Markit,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申港证券研究所 另一方面在另一方面在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国产替代促使产业链升级。面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等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解决卡脖子工程问题迫在眉睫。“建议”中强调“建议”中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中国制造通过中国制造 2025计划设定的十大领域对比计划设定的十大领域对比 2020 年与年与 2025 年预期完成年预期完成度而言,度而言,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特别是(特别是关系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及电子整机产关系国家信息与网络安全及电子整机产业发展的核心通用业发展的核心通用芯片芯片)、)、农机装备农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节能与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能源汽车、机器人机器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方向未来方向未来 5 年增长空间较为确年增长空间较为确定。定。(具体可参见经济结构化视角下的内循环机会:双循环系列报告之一)“建议”中强调“建议”中强调加快数字化发展。加快数字化发展。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未来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引擎未来数字经济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引擎。电商服务及互联网平台的加速发展也会带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推动中西部地区县城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有助于城镇建设水平的提升及城乡信息的交流。表表3:全球数字经济国家竞争力评价结果(全球数字经济国家竞争力评价结果(2018 年)年)排名排名 国家国家 数字产业数字产业 数字创新数字创新 数字设施数字设施 数字治理数字治理 总得分总得分 1 美国 65.99 80.18 69.73 87.85 75.94 2 新加披 38.35 82.18 52.19 71.12 60.96 3 中国 71.34 51.52 56.97 49.66 57.37 4 英国 32.13 65.37 34.76 74.17 51.61 5 芬兰 16.62 85.54 33.5 64.79 50.11 6 韩国 20.84 68.48 44.72 65.4 49.86 7 日本 21.32 73.45 39.48 63.81 49.51 8 荷兰 21.98 63.62 35.8 76.16 49.39 9 澳大利亚 26.07 60.56 37.61 70.08 48.58 10 德国 30.59 70.87 29.63 59.92 47.75 资料来源:全球数字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19),申港证券研究所 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16/19 证券研究报告 从从国家国家综合综合竞争力层面,美国数字经济的综合优势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竞争力层面,美国数字经济的综合优势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得益于包括数字产业总量、数字产业增速代表的经济产出与数字(跨境)贸易总量、数字(跨境)贸易占比代表的国际贸易,中国在数字产业竞争力方面反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但中国在但中国在数字创新、数字创新、数字治理领域仍然存在竞争力短板数字治理领域仍然存在竞争力短板明显明显,有较大增长空间,有较大增长空间。其中数字创新的主要范围包括数字研发投入与数字专利水平的技术研发、国民基本数字素养与数字创新人才培养的人才支撑及最新技术可用度与风险资本可用度的创新转化;其中数字治理包括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基础保障。此外包括云投入、出口带宽、移动渗透率等“云、管、端”代表的数字设施竞争力显著高于美国以外其他国家,但仍有提升空间。3.民生服务民生服务 3.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建议中强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建议中强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建议建议”中强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中强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以及以及公报中提及“居民收入公报中提及“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这与“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的政策方向一致。继续优化居民收入结构、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随着城镇化市场化进程继续推动,都市圈的辐射范围、广度持续加大,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极、增长极带动区域发展等将继续城镇带动农村、东部带动中西部的良性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打破各类地方经济小循环。公报中提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公报中提及“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近年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18 年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30 亿人次,营收超 8000 亿元。经济结构正逐步向先进制造业、生产型服务业方向上转。4.创新驱动创新驱动 4.1 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与研发支出研发支出 十四五建议十四五建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其中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其中创新提及次数居于榜首创新提及次数居于榜首。而对比十三五规划完成情况来看,其中科技研发投入连续几年没有完成目标。预期后续将加大研发支出投入,十四五建议中重点提及行业有望得到政策大比例倾斜与拉动。“建议建议”中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强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这些行业领域也在 中国创造2025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17/19 证券研究报告 也有明确细分子领域方向,预计政策拉动力度大、行业推进方向确定高。在十四五期间,科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型企业将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渗透全行业,同时技型企业将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渗透全行业,同时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在传统基建对于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有所减弱的背景下,新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建设也将产生长期性、大规模的资金需求,技术也将获得长足的发展。5G 作为移动通信领域的重大变革点作为移动通信领域的重大变革点。无论是从未来承接的产业规模,还是对新兴产业所起的技术作用,5G 的应用将促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智能终端设备性能将进一步提升。其中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企业上云、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等,均需要以 5G 作为产业支撑,除了 5G 网络设施的支持,依靠人工智能、边缘计算、视觉技术、传感技术等多项基础技术及无人机、虚拟现实技术、控制系统、监控系统等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应用有望持续推动。新一代物联网增长新一代物联网增长。新型技术和新型产业深度融合将全面应用于工业物联网、车联网及其他垂直行业的特殊应用需求大量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及管理,将全面应用于智慧城市、环境监测、智慧农业等场景。随着此前一系列行业政策的密集出台,工业互联网将迎来大幅增长,助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端,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将按照工信部“三步走”战略推进,2025 年属于第一个规划期,重点是进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5G 工业互联网”将是投入的突破口。5.资源环境资源环境 5.1 资源环境资源环境 资源环境资源环境仍大有可为。仍大有可为。十三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例、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等指标均实现既定目标,但就存量来看,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依然偏低、森林覆盖率等与主要国家和全球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资源环境方面仍然大有可为。“建议”中强调“建议”中强调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量和稳定性与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中明确目标为制定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存量来看存量来看,国内资源含量不算丰富。,国内资源含量不算丰富。包括原油、天然气等资源进口依赖度很高,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高分子新材料的基础稀有金属锂、钴、镍等国内含量匮乏。而中国大部分矿产资源分布在西部地区中较为险恶地势的地区。如何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地对中西部地区资源有效、可持续的利用仍是重要课题。举措举措多样。多样。除了对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以征税及控制使用权规范污染部分,另有如推动矿山设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矿山的本质安全、高产高效、绿色环保的智慧矿山,推动绿色的生活、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的碳中和,鼓励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和带动产业升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环保产业及领域的绿色化改造等多举措发展。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18/19 证券研究报告 分析师承诺分析师承诺 负责本研究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的每一位证券分析师,在此申明,本报告的观点、逻辑和论据均为分析师本人研究成果,引用的相关信息和文字均已注明出处。本报告依据公开的信息来源,力求清晰、准确地反映分析师本人的研究观点。本人薪酬的任何部分过去不曾与、现在不与,未来也将不会与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或观点直接或间接相关。风险提示风险提示 本证券研究报告所载的信息、观点、结论等内容仅供投资者决策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证券研究报告均不构成对任何机构和个人的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者在决定投资前,务必要审慎。投资者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宏观定期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免责声明 19/19 证券研究报告 免责声明免责声明 本研究报告由申港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撰写,申港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具有合法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机构。本研究报告中所引用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并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投资者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我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申港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研究报告仅供申港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户和经本公司授权刊载机构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私自刊载研究报告的机构以及其阅读和使用者应慎重使用报告、防止被误导,本公司不承担由于非授权机构私自刊发和非授权客户使用该报告所产生的相关风险和责任。行业评级体系行业评级体系 申港证券行业评级体系:增持、中性、减持申港证券行业评级体系:增持、中性、减持 增持 报告日后的 6 个月内,相对强于市场基准指数收益率 5以上 中性 报告日后的 6 个月内,相对于市场基准指数收益率介于-5 5之间 减持 报告日后的 6 个月内,相对弱于市场基准指数收益率 5以上 市场基准指数为沪深 300 指数 申港证券公司评级体系:买入、增持、中性、减持申港证券公司评级体系:买入、增持、中性、减持 买入 报告日后的 6 个月内,相对强于市场基准指数收益率 15以上 增持 报告日后的 6 个月内,相对强于市场基准指数收益率 515之间 中性 报告日后的 6 个月内,相对于市场基准指数收益率介于-5 5之间 减持 报告日后的 6 个月内,相对弱于市场基准指数收益率 5以上

    浏览量121人已浏览 发布时间2020-11-10 19页 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推荐指数5星级
前往
会员购买
客服

专属顾问

商务合作

机构入驻、侵权投诉、商务合作

服务号

三个皮匠报告官方公众号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