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 2023 年 1 月 9 日已突破 31.4 万亿的债务上限,占美国GDP 的比重超过 120%,占到全球 GDP 的 30%以上。债务上限再不提高,政府就要违约,两党就此争.
摘要*新时期深港融合发展具有必要性,这不仅是现阶段高端要素流动和集聚的要求,也是新时期两地突围“内忧外困”、共谋发展的诉求。对于香港而言,其发展诉求是产业实体化和培养新经济增长空间;而深圳则希望进一.
研究报告 1 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辽宁篇辽宁篇 联合资信 公用评级二部|宋金玲|郜泽芸|卢奕 研究报告 2 地方政府与城投企业债务风险研究报告地方政.
摘要*泰国是东南亚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外向型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在逐步放松疫情管控,旅游业复苏的支撑下 2022 年泰国 GDP 有望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预计 2023年泰国经济增长恢复最重要的推动力来自.
研究报告 1 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专题研究专题研究 联合资信 公用评级三部|尹 丹|杨 婷|韩锦彪 研究报告 2 报告概要报告概要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以海洋经济发.
CHINAS INDUSTRIAL BELT2023DEVELOPMENT 112023REPORTCHINA Nov.2023(2023)11月中国产业带发展报告CDEVELOPMENT REPORTP0沥金创始人近年来,产业带进入数字化创新驱动期。首先,从生产端来看,优势产区产能及规模均在稳步增长,数字化是产业带复工复产并实现增长的主要动力;其次,从销售端来看,跨境电商、线上销售、全域营销等是其新增长引擎。一方面,大规模的内需市场和国民消费升级带来的广阔发展空间,激发着产业带的创新创造,成长中的新国货品牌备受瞩目。另一方面,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让产品有效实现产销链接,推动优质产业带打破地域限制、对接全球市场,进一步推动增长。那产业带如何提质升级,提升品牌化、数字化能力,就成为了品牌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帮助产业带品牌了解新消费市场下的增长机遇,沥金联合腾讯广告、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共同推出2023中国产业带发展报告,梳理了281个产业带的发展情况,总结出目前产业带发展的痛点和趋势,并就九大赛道的重点产业带发展进行了分析,提炼增长要点、洞悉营销趋势,为产业带的增长提供指引。作为专注消费创投的资源型平台,沥金会持续观察行业,以敏锐洞见和强大资源,赋能并陪跑广大创业者,助力产业带品牌在消费变迁中把握契机,实现增长。静仪序言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副理事长 轻工业覆盖国民经济20个大类68个中类,涉及吃、穿、住、行、玩、乐、教等多个领域,是市场消费的支撑产业,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主力军。2022年,轻工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7.3%和16.9%,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6.5%,是工业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行业。今年上半年,轻工业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48万亿元、利润5668.1亿元,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工业2.8和9.3个百分点。轻工业发展“稳”优势持续显现,不断提振市场信心。产业集群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轻工产业集群带达300多个,涉及食品、皮革、陶瓷、家电、家具、塑料、日化等35个行业,占轻工行业总数的70%以上,轻工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占轻工业的比重达到40%,部分产业集群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50%以上。产业集群的发展在中国轻工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重点地区的产业带看,广东珠三角地区聚集着众多家电、轻工机械、玩具、家具等轻工业产业带,成为全球知名制造中心;浙江的五金、礼品、箱包、日用品吸引了全球买家和供应商,义乌也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之一;江苏苏州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引入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绿色工厂、科技创新等类型轻工企业,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投资。这些产业带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和资源集聚,推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成为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并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了良好声誉。从增长上看,家电、家居、食品等是产业集群稳增长的重点领域。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3部门联合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一系列轻工业稳增长举措,提出着力稳住家居用品、塑料制品、造纸、皮革、电池、食品等六大万亿级规模行业,同时培育壮大老年用品、婴童用品、文体休闲用品、生物制造和预制化食品等市场空间大的新增长点。新的技术革命在重塑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跨境电商等都是轻工产业集群不可忽视的重要增长点。未来,我国轻工产业集群只有不断塑造新优势、开辟新赛道,才能更好地促进行业提质增效、巩固发展优势。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作为唯一一家服务轻工消费品企业投融资和经营发展的国家一级协会,以各类举措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与重点产业集群一起赋能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推动轻工业走进新格局、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刘旭P0序言腾讯广告市场副总经理及腾讯智慧零售市场副总裁 随着扩内需促消费等利好政策的推行,消费活力持续释放,拥有完善产业链和优质产品的产业带商家迎来了发展新机遇。而数字化的进一步升级为产业带腾飞提供了良好环境,视频号直播等新商业模式助力产业带逐步打通直面消费者的新链路,将新渠道、新营销和新模式带入源头产地,在推动提升特色产品影响力,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带动各地产业带蓬勃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作为产业带商家布局数字化的重要阵地,腾讯生态在过去几年当中发生了显著变化,高客单价、强品牌心智的商家在腾讯生态中仍然发展良好,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仍然存在。与此同时,最近一年当中,大量产品优质、性价比高的产业带中小商家在腾讯生态中发展极其快速,截止今年5月,在腾讯广告投放的类目数量同比增加了20%,爆品数量同比增加了36%。腾讯生态中商家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也一定程度上映照了产业带在整个市场中的飞速发展和良好机遇。在这个过程中,视频号作为新的流量场景成为商家生意增长的关键引擎,2022年消费品行业视频号商家数量增长54%,视频号直播带货GMV增长了8倍,吸引了不同行业商家加速入局。这些变化让腾讯广告更加相信产业带发展的蓬勃势头,也将持续为商家发展提供积极助力。生态的蓬勃增长和商家结构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腾讯生态中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给更多的产业带商家、中小商家实现生意增长与品牌化转型。腾讯广告也将不断精进生态能力,通过以视频号为核心的流量场景,从抓住新的触点、跑通新的通路、新商品矩阵管理等维度为商家提供助力,帮助商家在腾讯生态获取生意新增量。同时,腾讯广告将通过域见超新星计划深入百个产业带城市,深挖9条行业赛道,扶持千个商家成长,打造产业带商家标杆TOP100,并对其进行全域经营阵地搭建支持,提供亿级曝光及千万级策略扶持金支持,让每一款好货打开销路,让每一个商家在腾讯都有属于自己的经营阵地。常越P0序言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转型,通信成本、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大幅下降,消费在升级、产业在升级,产业带的发展也有着新的特点和趋势。数字化是产业带从传统粗放的加工制造向前更进一步的新动力,也是产业带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目前产业带数字化有三大痛点:生产流程不同,难易程度不一;成本有顾虑,数字化研发工具渗透率低;尝试多成功少,数字化路径不清晰。两大趋势:平台助力,赋能数字化产业带,打造样本、批量复制、出海找增量。此外,从政策看,产业带的质量监管、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专利保护是重点,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是未来一大趋势;技能人才缺失,未来人才职业教育及培养体系是趋势。营销策略上,产业带品牌的三大营销策略分别是针对细分产业带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借力数字化趋势做足全域经营、塑造好IP增强品牌竞争力。同时,企业可借力腾讯的渠道、资源、内容生态等优势,共建数字化产业带,而腾讯的全域生态可助力产业带进行爆品孵化、按需定产,实现产业带的降本增效。核心结论P0序言P05-P06P07-P13P14-P24P1-P04一、281个产业带全景概览二、产业带发展痛点及趋势2.1 数字化的三大痛点、两大趋势2.2 政策趋势2.3 人才支持三、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3.1 食品3.2 服饰鞋帽箱包3.3 珠宝钟表眼镜3.4 综合类家居百货3.5 运动户外3.6 数码电子3.7 护肤彩妆3.8 亲子3.9 酒水四、产业带营销策略洞悉4.1 产业带营销打法总结4.2 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P11、281个产业带分布情况。一、281个产业带全景概览103014231621664174377312542135210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2314534213166621177301045437310122地区数量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上海市江苏省地区数量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地区数量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区地区数量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地区数量 产业带全景概览P2 九大行业赛道数量分布情况中国提琴产业基地平谷区东高村镇中国文房四宝文化第一街西城区琉璃厂街中国乐器产业基地天津市静海区中国特色定制家具产业基地霸州市胜芳镇中国民族乐器之都饶阳县中国北方瓷都唐山县中国核雕之乡永清县中国制镜基地沙河市中国北方乐器之都肃宁县中国玻璃器皿之都祁县中国澄泥砚之都新绛县中国北方日用瓷都塑州市中国砂器之城平定县中国塑编城康平县中国松花砚之乡通化市中国松花砚文化产业基地白山市中国制笔工业基地上海市奉贤区中国表面活性剂产业基地上海市金山第二工业区中国牙刷之都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镇中国提琴产业之都泰兴市黄桥镇中国玻璃模具产业基地常熟市中国酒店日用品之都扬州市杭集镇中国琴筝产业之都扬州市中国毛笔画笔之都扬州市江都区中国玉雕之乡扬州市广陵区湾头镇中国制笔之都温州市中国塑编之都温州市中国塑料薄膜生产基地温州市瑞安市中国伞城上虞市秘厦镇中国木雕之乡东阳市贝发中国制笔城宁波市北仑区中国圆珠笔制造基地杭州市桐庐县分水镇中国文具产业基地宁海宁波市宁海县中国椅业之乡安吉镇中国水晶玻璃之都中国礼品城龙港市中国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临海市中国湖笔之都湖州市南浔区浦江县中国制笔成产基地丽水市中国文具之都宁波市中国工艺礼品生产基地瑞安市中国伞乡杭州市萧山区南阳街道中国制笔工贸基地义乌市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台州市中国竹地板之都安吉县中国工艺礼品工贸基地义乌市中国流行饰品工贸之都义乌市中国台挂历礼品生产基地苍南县中国铅笔生产基地庆元县中国竹制品产业基地庆元县中国石文化之都青田县中国紫陶之都建水县中国制伞名镇建德市三都镇中国毛笔之都湖州市中国口杯之都永康市中国竹笛之乡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中国办公家具产业基地杭州市中国扑克牌生产基地武义县中国文教用品产业基地武义县中国五金(配件)之乡萧山义桥镇杭州市萧山区中国工程塑料之都宁波市中国钢琴之乡德清县洛舍镇中国编织艺术之都温岭市中国日用塑料名城温岭市中国刺绣产机业基地诸暨市中国纽扣产业基地嘉兴市嘉善县西塘镇中国石雕小镇泰顺县中国工艺美术产业贸易之都义乌市中国五金之都永康市中国厨具之都嵊州市中国文房四宝之都宣城市中国徽墨之都敏县中国徽砚之都款县中国木梳之乡泾县榔桥镇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凤阳县中国刷业城桐城市范岗镇中国宣纸之乡泾县中国徽墨之乡绩溪县中国宣笔之乡泾县黄村镇中国油画笔之乡泾县榔桥镇中国文房四宝文化名城黄山市中国刷业之都源潭安庆市潜山市中国羽毛球产业基地无为县中国柳编之都阜南县中国木雕之城莆田市中国伞都晋江市东石镇中国瓷都德化县中国礼仪工艺用品之都莆田市中国香都永春县达埔镇中国生态合成革产业园福鼎市中国家居工艺产业基地安溪县中国油画产业之都莆田市中国工艺美术之都泉州市中国特色陶瓷镇永春县苏坑镇中国漆艺之乡永春县仙夹镇中国毛笔之乡进贤县文港镇中国款砚(原产地)之乡婺源县中国陶瓷煲都黎川县中国瓷器名城淄博市中国实木家具之乡德州市宁津县中国民族毯业城德州市武城县中国琉璃之乡淄博市博山区中国制伞名镇建德市三都镇01综合百货2、九大行业赛道数量分布情况。注:服饰鞋帽箱包(包含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珠宝钟表眼镜,综合类百货(包含造纸及纸制品业、娱乐、文教、工美用品制造业),运动户外,数码家电,护肤彩妆,亲子,酒水(包含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食品(包含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P3 九大行业赛道数量分布情况中国黑陶城德州市中国红丝砚文化产业基地临胸县中国红丝砚之乡青州市中国柳编之都临沐县中国五金产业工贸城临沂市河东区中国汝瓷之都汝州市中国中原瓷都禹州市中国铸铁锅之都郑县中国密玉之都新密市中国挤出模具之都黄石市中国土家织锦之乡龙山县中国陶瓷之都疆陵市中国香业之乡江华瑶族自治县中国灯饰之都古镇中山市古镇镇中国红木家具生产专业镇中山市大涌镇中国玩具礼品之都澄海汕头市澄海区中国家居商贸与创新之都佛山市乐从镇中国瓷都潮州市中国砚都肇庆市中国家具出口重镇东莞市大岭山中国家具设计与制造重镇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中国家具材料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饶平县中国玉都揭阳市中国印刷产业基地鹤山市中国工艺礼品产业基地深圳市中国制笔研发制造基地始兴县中国香业产业基地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中国工艺美术之都潮州市中国制伞名城桃源镇鹤山市中国塑胶商贸重镇东莞市樟木头镇中国塑料新材料之都东莞市常平镇中国工艺美术产业基地江门台山市中国塑料建材产业之都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中国塑料商贸之都乐从佛山市顺德区中国五金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潮州市潮安区中国传统古典家具产业基地江门市新会区中国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江门市新会区中国青花瓷之乡大埔县中国衣架之都桂林市荔浦市中国香杉家居板材之乡融水中国弯曲胶合板之都容县中国家居板材产业基地崇左市中国陶瓷产业基地藤县中国日用玻璃产业基地合川区清平镇中国西部陶瓷之都荣昌区中国书画纸之乡夹江具中国首却砚之乡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芦山县华夏笔都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中国琥珀之都腾冲市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特色基地扬州市中国皮革皮衣之都辛集市中国裘皮之都肃宁市中国箱包之都保定市白沟新城中国毛皮碎料加工基地阳原县中国运河裘都故城县中国毛皮产业基地昌黎县中国裘皮服装服饰名城枣强县中国羽绒之乡安新县中国皮草之都灯塔市佟二堡新城中国制革产业基地阜新市中国皮革产业基地肇源县中国鞋业基地丹阳市中国羽绒名镇宝应县山阳镇中国雪地靴之乡镇江市丹徒区高桥镇中国鞋都温州市中国皮革之都海宁市中国羽绒之都杭州市萧山区中国眼镜零配件生产基地玉环市中国羽绒之乡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中国麻编工艺鞋之乡杭州市萧山区浦阳镇中国水性生态合成革产业基地丽水市中国鞋业名城温岭市中国水貂皮服装产业基地余姚市中国女鞋名镇桐乡市石门镇中国箱包产业基地东阳市中国旅行箱包之都平湖市中国箱包名城瑞安市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宿州市中国羽绒名镇六安市裕安区固镇镇中国羽毛羽绒之乡无为市中国鞋都晋江市中国箱包皮具产业基地干县中国鞋业生产基地高密市中国毛皮产业基地临沂市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箱包皮具产业基地鄂陵县中国制鞋产业基地睢县中国箱包皮具生产基地邵东县中国皮具之都广州市狮岭镇中国合成革产业基地佛山市高明区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产业基地武清区王庆坨镇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都天津市静海区中国自行车零配件基地暨儿童自行车之都平乡县中国休闲运动车之都永康市中国钓具生产基地宁波市慈溪市中国钓具之都威海市中国健身器材生产基地淄博市中国塑料绳网之都惠民县中国健身器材生产基地宁津县中国钓具浮标之乡临湘县中国电动车产业基地沂南县中国运动杖之乡宁海县深叭镇01综合百货02运动户外03服饰鞋帽箱包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宿迁市中国锁都温州市中国电池产业之都长兴县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合肥市中国家电及装备制造业基地滁州市中国电瓷之都芦溪县中国电热锅产业基地淄博市周村区中国制冷设备产业基地民权县中国电池工业之都新乡市中国家电品牌基地中山市南头镇中国小家电创新基地中山市东凤镇中国小家电产业基地湛江市廉江市中国家电之都佛山市顺德区中国家电制造业重镇佛山市顺德区北溶镇中国家电制造基地中山市黄圃镇09数码家电P4中国女鞋成产基地惠东县中国塑料鞋之都吴川市中国皮具商贸之都广州市白云区中国裘皮之乡广州市白云区长腰岭村中国男鞋生产基地鹤山市中国塑料时尚鞋之都揭阳市中国西部鞋都警山县中国女鞋之都成都市武侯区中国皮革化工基地德阳市中国制帽之乡胶州市李哥庄镇中国制鞋基地沂南县中国葡萄酒之城秦皇岛市中国乳业之都呼和浩特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巴彦淖尔中国玻璃模具产业基地常熟市中国醋都镇江市中国黄酒之都绍兴市中国白酒之乡六安市霍山县中国芝麻香白酒第一镇安丘市景芝镇中国白酒原酒基地高青县中国酒类包装之城郸城中国啤酒之都青岛市中国白酒之乡绳池县中国白酒名镇宜昌市夷陵区中国白酒名城枝江市中国鼓香型白酒产业基地佛山市中国(宜宾)白酒之都宜宾市中国白酒原酒之乡峡市中国酒城泸州市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仁怀市中国醋都清徐县中国芥花油之都呼伦贝尔中国海盐之乡大连普湾经济区复州湾街道中国食品产业基地滁州市中国烧鸡之都宿州市埔桥区中国罐头之都漳州市中国特腾食品(九制熟地)之乡帖山永春县帖山镇中国桃酥之乡鹰潭市中国功能糖城禹城市中国柠楼酸特色产业基地潍坊市昌乐县中国豆制品产业基地枣庄市山亭区中国特色食品产业聚集区济宁市金乡县中国食品之都临沂市中国水果罐头之都平邑县中国食品产业名城仙桃市中国月饼名城茂名市中国糖都崇州市中国焰烤之镇合浦县中国肉类罐头之都遂宁市中国食品绿色产业城宜宾市南溪区中国羊乳之都富平县中国花椒之都韩城市05食品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丹阳市中国眼镜生产基地温州市中国眼镜零配件生产基地玉环市中国太阳镜生产基地厦门市中国钟表名城漳州市中国黄金珠宝首饰之乡莆田市北高镇中国钟表名城烟台市中国钟表之都深圳市07珠宝钟表眼镜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上海东方美谷奉贤区中国化妆刷之乡鹿邑县06护肤彩妆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扬州市邢江区中国木制玩具城云和县08亲子04酒水 九大行业赛道数量分布情况2、产业带数字化两大趋势:(一)平台助力,赋能数字化产业带平台服务具有共建共享、付费使用、共同运维等特点,能够较好解决中小规模产业带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成本、运维、技术等问题。产业带可借助平台的渠道、资源、内容生态等优势,以实现工艺优化、按需定产、爆品孵化,而平台提供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可助力产业带的开拓转化、降本增效。如今年8月,腾讯研究院到霞浦举办视频号直播培训活动,助力原产地农产品数字化增长。不仅向当地的个体工商户、电商企业的学员们对视频号平台红利及发展趋势剖析生鲜直播爆款案例拆解视频号直播人货场的高级运营匹配等进行详细讲解,还通过视频号等数字化工具赋能当地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发展,实现当地中小企业在县也在线。目前,霞浦县有3000多家电商企业,从业人员十几万人,排名全国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县第50名。(二)打造样本,批量复制,出海找增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企业样本进行批量复制,连点成线,聚线成面,推动产业带向全生态数字化协同转变、出海寻找新增量是趋势。P5 产业带数字化发展痛点及趋势1、产业带数字化发展的三大痛点:(一)生产流程不同,难易程度不一各产业带的生产流程、生产装备及设备不同,因而数字化转型难易程度不一致。食品、家具、家电、日化等细分产业带的产品创新周期短,设备智能水平高,数字化转型相对容易。而娱乐、文教业对产品个性化要求较高,不易形成标准且统一的生产流程,数字化转型难度较大。(二)成本有顾虑,数字化研发工具渗透率低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投入有门槛,中小规模产业带力不从心。资金成本、数字化能力是中小规模产业带的两大顾虑。由于投入后的收益并不明确,目前多数产业带高成本的智能生产线、数字化研发工具的渗透率低。中小规模产业带数字化转型的最优解是因企施策,在成本范围内选收益最高的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优先改造投入资金少、实施及检验周期短的项目,循序渐进地进行数字化转型。如借助电商平台提供的数字化工具,率先实现营销、销售环节的数字化转型。(三)尝试多成功少,数字化路径不清晰数字化转型复杂度高,企业尝试多但成功少的原因就是还未理清数字化转型各环节链路,数字化路径不清晰。如轻工机械、玩具等行业数字化设备薄弱,也有行业存在不重视数字化信息安全建设的问题。数字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需因行制宜。对于制造工艺相对传统的行业而言,核心工艺的数字化转型路径不清晰,解决方法是先从管理、物流等环节入手,提升管理效率,优化供应链。二、产业带的发展痛点及趋势(三)技能型人才缺口大,人才招引是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结构转型,当下产业带劳动力市场存在供给、需求不匹配问题。对轻工产业带而言,技术型人才缺口大,未来完善相关人才职业教育及培养体系是趋势。目前,轻工从业人员有3500万人,其中技能劳动者超1000万人,高技能人才超300万人。总鉴定人数中,高技能人才占23%,有较大提升空间。2022年6月,工信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强化高素质人才支撑。完善轻工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联合培养模式,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加快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最新动态来自今年7月,全国轻工行业职业能力评价工作会议召开,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在会议讲话中指出,培养技能人才、建设技能轻工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质量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待加强(二)准入门槛提高,绿色低碳是趋势目前,我国大部分产业带中的中小企业从贴牌和仿制做起,缺乏核心技术,利润率和附加值较低。而许多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带在质量管理上存在认识不到位、管理模式传统粗放、实施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困难等短板。因此,产业带的质量监管、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专利保护是重点。政策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22年6月发布关于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强对重点轻工产品的质量监管,打击和曝光质量违法和制假售假行为,依法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国内轻工产业带在吸纳劳动就业、解决三农问题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轻工制造也是我国污染防治、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故提高产业带相关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产业带对我国轻工产业带的高质量发展极为重要。最新动态来自今年6月,中国轻工联制定印发的轻工业重点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18项重点任务和9项重点行业达峰行动,绘制了轻工业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路线图”,同时也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P6产业带政策趋势及人才支持3.产业带政策趋势及人才支持如今年1月,中国厨具之都嵊州市发布嵊州市智能厨电行业“N X”数字化改造实施方案,以“小而精、模块化、组合式、普适性”的行业级数字化解决方案,打造应用样本、批量化复制推广。2022年,嵊州全市累计数字化改造企业达420余家,已建成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生产效率提升60%以上。此外,企业出海寻求增量的新机遇是跨境电商。如中国羽绒之乡杭州萧山新塘现今也在打破传统产销模式,大力创新发展独立站、海外仓等多渠道融合型跨境电商销售新模式,减轻销售成本,推动家纺羽绒产业进军海外市场。P7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1、食品中国食品产业名城仙桃市中国功能糖城禹城市仙桃作为我国唯一的“中国食品产业名城”,拥有旺旺、亲亲、真巧、中粮、加多宝、燕京、华美等30多家“国字号”品牌企业,构建了集食品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物流、检测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从产业带规模及产值上看,2022年全市食品产业集聚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62家,全年实现产值170.38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的18%。从政策导向看,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在今年8月联合发布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着重提到要培育壮大预制化食品这一新增长点,鼓励瞄准当前现代食品加工工艺中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出更多品质优异、口味独特、营养安全的预制化食品。该产业带资源优势在于依托江汉平原丰富的农产品,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黄鳝之都”,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其增长热点是允泰坊食品公司所制作黄鳝相关的预制菜。另外,“顾大嫂”鳝鱼粉、“中和仙品”鳝筒等是该产业带热销产品。消费升级下,消费者寻找饮料考虑的首要因素也变成了注重“健康功效”。近两年,主打无蔗糖的饮品迅速出圈,颇受年轻消费群体青睐。禹城市的保龄宝公司作为首家实现低聚麦芽糖、低聚异麦芽糖的工业化生产,为赤藓糖醇的成功开发打下了基础,也为禹城播下了“功能糖”的种子。从产值上看,目前禹城市有功能糖产品60多种,总体产能15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7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35%左右,是目前全国集聚程度最高、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知名度最好的功能糖制造基地,区域品牌价值达72.89亿元人民币,荣登全国区域品牌价值评价百强榜。从政策支持及优势上看,随着低糖、减糖食品健康消费的兴起,国家政策助力,去糖化将成为中国家用食品市场甚至医药保健食品市场的消费趋势。禹城也正不断擦亮“中国功能糖城”名片,未来将以功能糖城二次创业为抓手,深入实施“强链工程、延链工程、强企工程”三大工程,实现产值、税收、上市企业市值翻番。三、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2、服饰鞋帽箱包中国皮草之都灯塔市佟二堡新城有着“中国皮草之都”美誉的灯塔市佟二堡镇,经过45年变迁,从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型农村乡镇,变成了集养殖、硝染、加工、销售、电商等全产业链的皮装裘皮市场集散地。3、珠宝钟表眼镜中国钟表之都深圳市改革开放后,深圳钟表业脱胎于香港制造业的内迁来,经过来料加工、产品研发、品牌创建等阶段的发展和沉淀,逐渐成为优势产业;如今在国内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并成为中国钟表品牌走向国际的领军者。从产业规模和产值上看,深圳钟表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深圳现有钟表企业1500多家,中国钟表“十强企业”占7家;年产值680亿元,其中传统手表的产值380亿元,智能穿戴产品产值220亿元。中国手表产量占全球产量80%,深圳手表产量占中国产量53%、占全球产量42%。该产业带优势在于参与中国手表标准制定。深圳钟表企业参与制定编制的各等级标准占行业标准的50%左右,申请外观专利和发明专利超过1000件。从政策支持上看,深圳政府发挥深圳领头羊的重要作用,引领深圳制造业从追求效率向追求创新的战略转型,推动“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龙头企业要积极主动从价值链底端向“世界级品牌P8中国羽绒之乡杭州市萧山区新塘街道电商是该产业带的主要增长驱动力。借助“佟二堡中国皮草之都”的品牌效应、货源供应、物流体系、配套服务等资源,佟二堡镇同步实施“电商网店”和“实体商户”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型电商基地,建设东北电商城。目前,佟二堡日均发货量达5万单,占据国内60%以上的裘皮服装销量。除电商外,“原创设计”也是“时尚佟二堡”的全新驱动力。其背后是佟二堡皮草产业设计研发的深度融合,一批原创皮草品牌、机构纷纷入驻佟二堡,新鲜设计力量加速集结,为其不断注入“活水”。从政策支持上看,灯塔市一直用展会助推产业带宣传、带动增长。该产业带于今年先后成功举办了2023年海宁皮革城直播基地“年货节”及“春季大促特卖节”,成交额达4.7亿元。世界羽绒看萧山,萧山羽绒看新塘,新塘是中国“羽绒之乡”、“中国羽绒家纺名镇”。从产业带规模及产值上看,辖区内以制绒为主的制造业企业30余家,如柳桥实业、华英新塘、浙江三星等重点企业,年均羽绒产值100亿元,羽绒出口50亿元,占全国出口额的60%,直接从业人员近1万人,产值增速基本维持在10%-30%,增加年产值超15亿元。从政策支持及优势上看,新塘将合理规划“党建引领、行业领跑、产业链接、互促共进”的发展路径,力求以项目支撑发展有关“羽绒”产业,通过数字赋能来助力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引进专业招商团队与园区企业合作经营模式;此外新塘还致力于创新发展B2B、B2C等多渠道融合的跨境电商营销模式,加快推进三星羽绒总部研发运营中心和羽绒博物馆等项目建设。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4、综合类家居百货中国酒店日用品之都扬州市杭集镇(中国牙刷之都扬州市杭集镇)据记载,早在清道光六年,杭集镇就开始生产牙刷,最开始制作最简易的洁牙工具。直到1970年,杭集镇的牙刷开始批量生产,上世纪 80 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制造牙刷的民营企业进一步扩大。从产业带规模上看,这个不足40平方公里的小镇生产的牙刷占据了超80%的中国牙刷市场,30%的国际牙刷市场,这意味着全球每三只牙刷中就有一支来自杭集;且该产业带并拥有高露洁三笑、倍加洁日化和两面针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从产值上看,仅2023年上半年,杭集牙刷行业的销售情况稳步提升,而今年1至7月,其工业开票销售达69亿元,同比增长14.1%。从政策优势上看,杭集立足特色优势产业链,发展高端日化、医美健康产业,打造“中国美业港”。未来,将在产业空间、创新载体、企业培育等方面有一系列具体措施。中国椅业之乡安吉镇安吉是闻名中外的“中国椅业之乡”,是全国最大的办公椅生产基地。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产品由原来的单一型发展到系列化生 产,椅业已成为安吉县第一大支柱产业。P9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丹阳市建设”的高附加价值转变,打破“made in China”廉价低品质的刻板印象。深圳政府也应从顶层设计上构建与引领“Created in SZ”城市品牌,传播“创新之都”、“科技之都”、“设计之都”的世界品牌形象。从产业带规模及产值上看,丹阳拥有眼镜产业及相关配套工贸企业2000多家,年产镜片4亿多副,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三,全球总产量的二分之一。该产业带优势在于专利技术,全市有近80家企业通过ISO国际质量认证,树脂镜片生产企业万新、海昌隐形眼镜、眼镜网络销售专业化公司江苏淘镜,国家级专业眼镜检验中心“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级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精通眼镜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以及中国镜片领军企业“明月镜片股份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优秀眼镜企业。眼镜作为丹阳的支柱产业,在开辟元宇宙、AR/VR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上提供了坚实基础,而该产业带的新增长点在于元宇宙应用场景的赋能。今年9月,丹阳眼镜产业高端转型暨元宇宙创新发展大会展开,其目的就是加快推动眼镜产业的转型升级,集聚一批富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利用元宇宙应用场景为产业带赋能。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5、运动户外中国钓具之都威海市作为全球渔具最大生产基地,威海一度富有“中国钓具之都”的美誉。产业带规模上,这里有4000多家钓具生产及贸易企业,承包了全球近半的钓具业务。可以说,全球约80%的钓具都由中国企业生产,而中国市场的一半以上是“威海制造”。仅2022年威海市钓具出口额43亿元,约占全国钓具出口总额的47%。目前,威海市已经建立起原材料、设备制造、配件、成品、电子商务、会展赛事等多要素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本地配套率达到80%以上,成为出口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功能最齐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钓具研发、制造和出口展销基地。政策支持及优势上,今年9月,“威海钓具”品牌Logo发布,这一集体商标的注册和推广将进一步巩固提升威海钓具制造业先进产品质量一流的整体形象,促进钓具产业积聚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对威海钓具的品牌共识。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都天津市静海区 低碳出行”理念深耕国人脑海,越来越多人愿意选择利用自行车出行或锻炼,甚至把骑行当作一种生活方式,这也让不少本土的自行车企业迎来了发展机会。产业带规模上,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之都”,静海目前拥有知名整车及配件企业80余家,各类整车和零部件企业3000余家。此外,自行车行业想要打造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科技创新是必修。其中,静海区里知名自行车品牌“优贝”麾下80%的零件具有自主专利技术,公司拥有专利155项,其中国际专利15项,发明专利3项。政策支持及优势上,静海区商务局联合静海海关,组织艾暾、富士达、捷安特等重点自行车企业,开展跨境电商政策培训会,对海关监管政策进行详细解读,为企业量身定制 一企一策 扶持措施,推广跨境电商出口B2B通关新模式,引导企业用足用好 便捷通关、优先查验 海关扶持政策。P10安吉无论从椅业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还是品牌影响 力,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领先地位:椅业产量占国内市场1/3,出口量占全国1/2。从产业带规模上看,截至2022年底,安吉现代家具集群已有规上企业270家,其中主板上市企业3家、科创板上市企业1家、年销售10亿元以上企业3家、亿元以上企业52家,呈现明显的集群化发展特征。从政策支持上看,大力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生产技术转型升级,将数字技术嵌入生产全流程各环节,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拓展产业链空间。而安吉正加快制定鼓励绿色家居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的实施意见。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P116、数码家电中国家电品牌基地中山市南头镇中国家电产业基地合肥市家电产业作为现代轻工业的重要支柱,是最能体现中国制造实力的标志性产业之一。中山市南头镇南头镇作为“中国家电品牌基地”,2022年的产业带收益成绩亮眼,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67.4亿元,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10.2亿元。产业带规模上,南头镇产业带经营面积为28平方公里区域面积,聚集了各类企业5500家,其中家电及相关配套企业4500多家,产值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并培育了TCL空调、长虹电子、奥马冰箱3家“百亿家电龙头”、亿元以上企业70家、规上工业企业292家、高新技术企业130家。目前,南头镇形成了以空调、电视、冰箱等大家电为龙头,小家电门类丰富,零配件配套完善的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产品涵盖165个家电种类,是全国唯一一个白电、黑电产业链齐全的镇区。值得关注的是,为推动地跨境电商健康发展,2022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山市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这意味着南头镇将享受更多的跨境电商红利政策。除此之外,明年南头镇拟设立2000万元跨境电商专项资金,通过一系列精准扶持政策,为跨境电商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持续注入动能世界第一台DVD、第一台变容式冰箱、第一台仿生洗衣机这些“第一”均产自合肥,使家电产业成为合肥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从产业带规模看,全市家电产业规上企业合计90余户,从业人员8万余人,该地拥有惠而浦、海尔、美的、格力、TCL、长虹、京东方7个国际知名品牌,以及美菱、荣事达、帝度、晶弘、尊贵、欧力、雪祺、华凌、惠科、万和10个国内知名品牌。政策支持上,在重点产业发展领域,合肥市兑现各类专项政策近35亿元。据悉,合肥财政局为保障重大项目稳中有进,根据招商协议约定,兑现了维信诺、京东方等30余个重大项目政策资金,有力促进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产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7、护肤彩妆中国化妆品产业之都上海东方美谷奉贤区从产业带规模看,目前东方美谷集聚美丽健康品牌3000多个,化妆品企业占全市30%,化妆品销售额占全上海市的40%。该产业带优势在于中高端的品牌和化妆品集团聚集,研发、生产资源强,产业带品牌价值已达到近300亿美元。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P12中国化妆刷之乡鹿邑县该产业带增长的第二曲线是对生物医药领域的布局,目前奉贤区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00多家,产值超亿元企业40家;共有393家中医药企业,占全市的11.2%,全区规模以上中医药产值超过40亿元。该产业带优势在于鹿邑县域所处豫东黄淮平原地区,当地农户有养羊传统,羊尾毛加工产业风生水起。其历史发展转折点在于2020年鹿邑县主持编订的省级化妆刷地方标准发布,该产业带从海外大品牌代工跃升至拥有50多个自主品牌、90多项专利。从产业带规模及产值上看,该产业带目前有近150家化妆刷企业,配套经营主体1000多家,年产值近130亿元;每年生产中高档化妆刷1.5亿套,出口创汇近3亿美元。近两年,该产业带的增长热点来自对预制菜产业的加速布局。今年3月,中原预制菜产业发展论坛在鹿邑举行,鹿邑携手澄明食品工业园,提出共建中部最大火锅、烧烤、预制菜食材基地。8、亲子中国自行车零配件基地暨儿童自行车之都平乡县中国毛绒玩具礼品之都扬州市邗江区平乡的自行车童车产业起源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由最初的购置零配件自行组装到家庭小作坊式生产,逐步发展到现代化规模企业。从产值及规模看,该产业带目前拥有各类自行车、童车企业达4800多家,年产自行车、童车及玩具1.2亿辆,占国内市场的50%、国际市场的 40%,销售收入达 300 多亿元,去年童车出口总额达到21.8亿元。该产业带的强势增长在于积极抢占海外市场。今年年初,平乡组建经贸代表团,组织15家自行车、童车、电动玩具企业赴印度尼西亚抢订单、拓市场,成功签订4.9亿元人民币的合同,后又在年中赴德国法兰克福参加欧洲自行车展,签订订单合同总额1500万欧元。从政策支持上看,平乡正在制定平乡县自行车(童车)产业数字化改造激励措施政策,政府拿出2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 世纪 50 年代末,扬州人利用衣服上剩下的花布边角料制作布娃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营玩具厂。又在20世纪60年代,扬州玩具厂与上海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合作,从此走上了以生产布绒玩具为主的道路。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9、酒水P13从产业带规模看,该产业带有生产类毛绒玩具礼品注册企业300余家,知名卡通形象授权200余个,开票销售总量约10亿元。目前制约该产业带发展的原因主要是外贸加工为主的产业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内需市场要求,有工厂无知名品牌,缺乏自主设计、生产缺乏弹性。从政策支持上看,邗江区通过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年轻人创新创业等形式推动该产业带发展。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仁怀市中国葡萄酒之城秦皇岛市今年上半年,仁怀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11.09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白酒企业产值累计增长16.8%。白酒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有较大依赖性,该产业带优势在于赤水河谷独特的气候、土壤、水和微生物等为该产业带提供了绝佳的酿酒自然环境。从产值及规模上看,2022年仁怀地区白酒产业总产值完成899.7亿元,产值上亿元的白酒企业达25家,新增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27家,累计达132家。从产业带增长上看,仁怀围绕白酒产业延伸带动其上下游产业链快速增长:一是有机高粱种植业发展,目前全市常年种植有机高粱30万亩以上,带动6万余农户增收;二是围绕白酒产业大力发展包装印刷、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第三产业,通过配套产业间接带动就业人员10万人。秦皇岛作为中国第一瓶干红葡萄酒的诞生地,历经3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建立起了集生产、研发、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葡萄酒全产业体系。从产业带规模及产值上看,目前秦皇岛拥有6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共有葡萄酒酿造企业40余家,全产业链年销售收入达40多亿元。该产业带优势在于拥有酿酒葡萄所适宜的生态环境和地理优势,山、海相连的独特区位,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的气候,富含矿物质、通透性好的土壤。从政策支持上看,今年9月,秦皇岛市碣石山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使得葡萄酒产区保护有法可依,对保障葡萄酒品质、培育品牌、促进产业融合发挥重大作用。九大赛道重点产业带分析P14 产业带营销策略洞悉01 针对细分产业带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一、产业带营销打法总结:四、产业带营销策略洞悉基于九大产业带的分析结果,品牌需要将当下自身及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详细切割,挖掘消费者痛点,把握好私域触点影响其心智,实现精准转化。02 借力数字化趋势做足全域经营:基于视频号不断完善其生态功能和连接能力,头部品牌接连入驻视频号开始直播。品牌想要满足消费者需求,除通过矩阵号直播外,还需牢牢把握产品卖点、打造爆款,并通过线上渠道/平台不受时间及空间限制,更好地连接消费者,实现营销场、内容场、货架场三大场域有机协同,互相推动转化,覆盖用户全场景、全链路购物购物需求。03 塑造好IP增强品牌竞争力:大多数产业带商家仍然规模较小,品牌IP较为薄弱。此外,大量中小商家易陷入同质化竞争,争夺市场的手段单一,迫切希望通过更丰富的渠道,寻求更多销售机会,触达更多消费者。想要在产业带脱颖而出,品牌需塑造发展性强的IP及品牌经营阵地,搭建健康可持续的营销通路,形成更稳定的品牌竞争力。P15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Full of Hope希望树二、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1.Full of Hope希望树:定制化场景组货,深耕内容素材,助力直播促转化把握单品爆量的三大关键点:家清行业标杆品牌希望树在视频号快速起号。一、根据场景组货(根据不同平米/家具数量推荐购买数量),弥补单品价格弱势。二、素材优势协同短视频 直播同时上,带动转化火速起量,GMV一路狂飙至18w。三、延长直播时长:5-7个小时,引流直播间广告在线时间长起量率更高,客单价涨至400500元,高于其他平台;团队专攻视频号运营,生意转化再提速。案例背景短视频推广,引流直播间实现带货转化。营销打法1.定制化场景组货;2.素材深度诠释甲醛危害;3.视频号投流直播,并延长直播时间。亮 点单品爆单 客单价攀升商家快捷起量全攻略商家品牌 Full of Hope希望树行业赛道 日百家清主推产品 除甲醛果冻300%3直播GMV提升投放ROI高达4000全场直播场观人数高达P16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初旭2.初旭:公私域组合拳快速起号,把控直播前中期,筑造品牌好口碑提高复购率把握单品爆量的三大关键点:服饰赛道品牌初旭在微信平台实现快速起号。一、不断优化直播选品,适配平台人群品质需求,带动客单价由59元直线攀升至149元;直播单场GMV高达20万。二、ADQ投流起号,快速度过冷启动期实现ROI正增长高达2。三、精油好礼有效促单,配合私域运营有效促进口碑与复购,单场消耗峰值高达15万。案例背景ADQ投流引流直播间。营销打法1.不断优化直播选品;2.ADQ投流起号;3.赠品好礼 私域运营有效促单。亮 点快速投流放量 跑通高客单视频号直播3个月起号秘诀商家品牌 初旭行业赛道 服饰主推产品 内衣20w2直播单场GMV最高达直播投放ROI高达15w单场消耗峰值高达P17 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四只猫咖啡3.四只猫咖啡:视频号买量引流直播卖货,电商直购私域加粉,最快冷启动放量把握单品爆量的三大关键点:字节头部品牌,低客单价咖啡源头商冷启动巨快放量。一、直接复制其他平台上的爆款SKU,搭配新奇电动咖啡杯 买一送二优惠,打造视频号爆品。二、实拍工厂生产素材,强化产地直发 工厂生产的核心卖点,吸睛下沉市场,冷启动第3天跑量突破17W。三、视频号短视频PDD CID直购链路ADQ投流消耗,适配低客单价冷启动巨快放量,带动转化火速起量,实现投放ROI与复购率双高增长。案例背景短视频推广,引流直播间实现带货转化。营销打法1.视频号短视频PDD CID直购链路;2.ADQ投流消耗。亮 点爆单生意经之咖啡工厂品牌#视频号如何3天冷启动四只猫如何打爆ROI?PDD CID直购 如何快速放量?P18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多多提4.多多提:一站式便捷购物,强强联手孵化爆款,共振食品产业带新增长把握单品爆量的三大关键点:打造一站式的便利店,助力品牌在全域生态中持续提升转化效率。一、共建微信小程序平台,打造一站式购物。多多提活跃用户超8000万,日订单量已达到5万单。二、丰富素材获流 腾讯数据能力精准投放广告,持续助力提升转化,日耗不断走高,爆品率高达16%;投放层面,多多提依托腾讯数据能力以及高效抢量策略,帮助产品快速度过冷启动,并进一步延长了品牌的爆品周期。且目前多多提在竖版视频素材占比达94%。三、迎合消费需求孵化新产品,基于腾讯数据对去年的消耗占比分析,助力多多提延展品类,今年多多提新增测试商品超100款,进一步深耕爆品。案例背景打造微信小程序一站式购物平台,爆品 精细投放广告引流触达潜力消费者实现转化。营销打法1.共建微信小程序平台;2.丰富素材获流量 腾讯数据能力投放广告;3.迎合消费者需求孵化新产品。亮 点为品销一体化增值/赋能,拎包入驻,供货、入驻一站式“规模化”产业互联网增值,8000万 用户运营举措 支撑举措小单快反数据沉淀流量链路整合产业链小程序平台智能优化平台 活动管理平台消算平台数据深度挖掘行业应用规则/流程/界面用户服务全域智营中长尾直营爆品合力打造爆品覆盖 多多提流量增值复用 多多提链路赋能打品触达转化产品体验资源能力整合,更短路径,更快周转 赋能 支付结算品控交付 运营培训技术改造产业 互联网 关键业务流程技术支撑 P19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渝品川生鲜5.渝品川生鲜:初秋果品爆单生意经,ADQ投流撬动额外自然流,高品质打造好口碑把握单品爆量的三大关键点:食品赛道品牌渝品川生鲜在低价跑量的市场销售策略围剿下,高客单的优质产品顺利突围。一、选优品,精选高品质进口牛油果,以高品控策略保证产品质量与口碑好评。二、利用视频号以“直播”为载体的销售渠道,发挥短视频推广直播的链路优势,通过ADQ投流拉动自然流,有效撬动30%自然流激增,直播投放ROI显著飙升。三、针对用户对于生鲜产品物流速度、售后维权的痛点,反复通过直播话术强调收货时效与售后保障,推动客群下单消费。案例背景ADQ投流触动自然流,精准触达高消费人群直播间。营销打法1.精选产品,保质保优;2.ADQ投流起号撬动自然流;3.掌握消费者购买生鲜痛点,强调时效售后。亮 点水果生鲜 爆单生意经#初秋果品 爆单第一波如何撬动30%额外自然流 赢下高客单 与好生意P20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逮虾记6.曾味Sumerians:DTI模式渗透专属群体,小程序大玩法,多方位捕获客群味蕾把握单品爆量的五大关键点:食品调味料赛道品牌曾味Sumerians借微信生态围绕“专属”客户做营销促转化。一、曾味自成立就对标国际流通产业,建立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体系打造全产业链,工厂落地云南,期间积极响应ESG理念,并影响产区保护立法,规范了云南松露开挖期,保护了益林及云南菌菇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二、生产食品安全受HACCP和BRCGS等国际通用与权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研发与生产并行,有松露相关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通过了IOS9001体系认证;曾味不单是百胜、麦当劳、汉堡王、康师傅等国际餐饮和零售企业上游供应链,亦是米其林、黑珍珠餐厅的供货商。三、曾味运用单一调味,不断推广进行本土化渗透,扩大其在中餐的应用,为方便消费者食用还围绕松露研发推广复合调味料、松露风味米面速食,扩大其产品矩阵,产品有:黑松露调味粉、松露调味油、松露鲍鱼饭等,这使松露商品化、零食化,锁定了更多便捷应用场景。四、在微信生态利用小程序“真香星球”,精细化人群运营,DTI模式(Direct To Influencer)渗透厨师群体,这是因为餐厅出品由厨师确认;对于普通消费者小程序可查看到有关黑松露食谱,曾味致力于让更多中国消费者有机会品尝这一世界珍馐。五、为凸显黑松露的亲民感,渗透上下游客群,曾味选择使用微信视频号与达人协同制作、发布有关曾味黑松露食谱系列视频,围绕在家易上手主题,提供详细教学,最大限度发挥短视频推广的链路优势,提高转化率。案例背景微信小程序、视频号 DTI模式运营。营销打法1.打造全产业链,参与立法,保护云南菌菇产业带;2.研发与生产并行,高要求出品;3.私域精细化运营,与用户建联。亮 点P21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金燕耳7.金燕耳:公私域联动,引爆销量建立产品壁垒,精准传播拉长用户生命周期把握单品爆量的三大关键点:食品赛道银耳标杆品牌金燕耳借微信生态扩大品牌声量。一、确保品质安全,采用高山生态有机培植,不打农药,灌溉山泉水;形成了涵盖银耳的种植、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全产业链。二、营养价值是经过福建农科院认证,金燕耳的高分子银耳多糖是普通银耳的3-4倍;并且方便性佳,最快冲泡5min即可食用。三、圈层传播,主攻熟龄消费圈层,外加公众号及微信生态内官方商城搭建,实现一站式购物。视频号种草,个人顾问的私域运营拉长用户生命周期,实现复购和裂变。案例背景ADQ投流触动自然流,精准触达高消费人群直播间。营销打法1.全产业链闭环,保证品质安全、营养;2.公私域联动,视频号种草,个人顾问维护关系引爆销量。亮 点P22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曾味Sumerians8.逮虾记:大单品做成大品牌,依靠强大产业供应链能力,完成DTC超级品牌的蜕变把握单品爆量的三大关键点:食品赛道品牌逮虾记通过微信平台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打造产品力。一、逮虾记建设88亩中国最大虾滑制造工厂,做通全产业链,最大限度的提高产品生产效率,打造产品力。二、锚定大单品市场,力求把滑类产品做到极致,研发重心全部赋能到虾滑产品上。三、通过微信生态熟人传播助力企业建联,并用企业微信加以维护关系;其次建立小程序矩阵,全面对BC两端产品交付进行支持;形成了一整套的从认知种草到销售转化的闭环链路。案例背景全链路搭载大单品策略,BC渠道共建。营销打法1.打造全链路,提高生产力、产品力;2.大单品策略,赋能品牌;3.BC渠道共建,形成种草销售闭环。亮 点P23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鹿优鲜9.鹿优鲜:击破品类,多场景满足用户;公私域有效建联,提高复购率把握单品爆量的二大关键点:食品赛道品牌鹿优鲜从微信生态起家,用视频号实现品销双收。一、不同鱼种逐个击破,分别做子品牌,逐个击破;对用户需求深刻感知后,再用心设计产品,中高客单价下仍能达到30%的复购率。二、微信生态做私域,通过企微、公众号、朋友圈和视频号联动,DTC精准触达用户;同时,布局1000位视频号达人矩阵、协同直播、短视频和分销,业绩持续稳定增长。案例背景子品牌,深刻感知消费者痛点;DTC精准触达用户,公私域打通营销链路形成闭环。营销打法1.鱼按种类划分,分别做子品牌;2.战略破圈,通过DTC精准运营触达用户。亮 点P24产业带典型营销案例-杭州广麦10.杭州广麦:坚果品类好货爆单新招,临安山核桃,探出原产地带货方法论把握单品爆量的四大关键点:在坚果消费旺季,原产地产品开拓新路径实现消费者和产业带商家共赢多赢的新局面。一、以量大质优、工厂价为核心卖点,并从客户心理角度出发,原产地效应又容易给客户提供购物安全感,从而促进下单,再配合多买多赠优惠拉高客单价至140元。二、素材优先选择真人出镜带产品包装的展示视频,同时原声品尝,让客户身临其境地体验品尝产品的过程,还拍摄有关产地工厂加工画面,吸引用户点击并直观感受产品利益点,获得高点击率。三、投放选择专业代运营团队助力投放,主要以直购链路为主,选择类似爆品起量的版位多账户多素材同时测试,起量及转化成本可控后再扩展投放版位,进行ADQ放量,坚果消费旺季稳定拿量爆单,日耗均值高达4w左右。四、在转化上搭配小程序链路,以产地工厂风格落地页强化产品只有实惠特点,撬动高转化率;其中ADQ投流的各链路仍处于红利期。根据公式ECPM=出价*预估点击率*预估转化率*1000,可以知道在ADQ投放使用中,通过优化点击率和转化率,进而来提升ECPM,最终用较低的成本获得流量。案例背景前期测套餐、测素材、测出价、测版位,后期持续更新广告维稳账户,沉淀出一套原产地带货方法论。营销打法1.将“原产地”概念贯穿售前售后;2.选择合适素材、优质运营团队坐稳旺季投放;3.小程序链路,实现便捷购物。亮 点从田间到舌尖,原产地好货如何爆单?一条山核桃仁视频日销2000单的秘密好货开销路 商家辟新场日耗峰值13w 日销500-2000单,ROI高达1.7休闲食品行业赛道山核桃仁主推产品带货亮点:P25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市场,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供应链的枢纽中心。而近两年宏观环境的冲击不断重塑着全球各产业,我国产业带发展也随之变化。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以劳动力总量和成本为核心优势。日趋完善的工业化体系推动着我国各地区近三百个产业带的飞度发展。而人口、经济、产业的结构化转型的当下,我国产业带发展由传统的成本、规模利润驱动转向技术、创新驱动。目前,我国广东、浙江省的产业带发展领跑全国。这主要由于两省积极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带转向知识、人才、技术密集型产业带。此外,优质产业带不仅强势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培育着大量新老国货品牌,承载着国货、国牌出海的重要使命。可预见的是,未来我国产业带品牌只有不断创新升级,提升数字化能力、健全人才链,才能在新消费环境中抓住增长机遇,高质量推进产业带的现代化发展。结语 P26关于我们 ABOUT US本数据报告页面内容、页面设计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标志、标识、商标、商号等)版权均归于沥金、腾讯广告及中国轻工业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共同所有。凡未经上述双方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复制、转载、重制、修改、展示,或以任何形式提供给第三方使用本数据报告的局部或全部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违反前述规定者,均属于侵犯上述双方的版权行为,沥金及中国轻工业企业投资发展协会将追求其法律责任,并根据实际情况追究侵权者赔偿责任。版权声明 COPYRIGHT DECLARATION沥金沥金成立于2022年,是一家专注财经、创投和品牌报道的深度内容及资源链接平台。沥金由资深媒体人和一线风险投资人共同发起,致力于在茫茫市场中“披沙沥金”,寻找到那些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超级品牌,和有着超前洞见的优秀投资人和机构平台,并为其搭建起高效通路,助力品牌、机构共同成长。腾讯广告腾讯广告作为腾讯面向企业统一的商业服务平台,致力成为“企业全域经营伙伴”。腾讯广告依托“全场景用户连接”、“全链路经营提效支撑”、“行业化营销服务”,以及“服务生态体系”四大核心能力,帮助广告主实现数字化经营与生意增长。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简称中轻投资)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成立于1995年,是经原国家轻工业部批准,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国家一级社会组织。现党建领导机关为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代管,并接受工信部、发改委、市场监督总局、国资委、商务部等部委指导,是轻工消费品领域服务企业投融资和经营发展的综合性行业协会。关于我们 ABOUT US报告名:2023中国产业带发展报告出品方:沥金、腾讯广告与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联合出品出品时间:2023年撰写团队:韩雷 谭昕婕视觉设计:王颂娜作者团队 AUTHOR TEAM
全球跨境惠赢矩阵全球跨境惠赢矩阵惠天下惠天下 赢未来赢未来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进展、形势与展望2023年秋2目录序言序言3报告摘要报告摘要41.中国与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情况“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情况81.1.医疗领域贸易、投资概况91.2.医疗卫生援助与重大传染病防治181.3.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情况291.4.中医药国际医疗合作341.5.医药创新与康养服务441.6.医疗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52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挑战、机遇与展望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挑战、机遇与展望572.1.西药、医疗器械、疫苗和科研582.2.医疗卫生援助及重大传染病防治652.3.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672.4.中医药及传统医疗服务682.5.康养产业722.6.医疗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743.国别研究国别研究773.1.巴西783.2.新加坡903.3.马来西亚963.4.塞尔维亚100高质量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议高质量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议104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序言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带一路”宏大倡议,随着共建“一带一路”从愿景转化为行动,不仅为世界经济增添了新动能,也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拓宽了新空间,医疗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蕴含着巨大合作潜力。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时正式提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2017年,中国同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备忘录,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重点合作伙伴开展合作,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2020年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要“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并发出“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对于加强全球抗疫协作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2021年,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作为未来高质量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重要方面。新冠疫情给各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冲击。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表现亮眼,在新冠疫苗研发方面也展现出科技实力。疫情期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防疫物资援助、疫苗援助与研发、派遣医疗专家组、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密切合作,彰显出中国与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积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医疗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合作,建设健康丝绸之路。同时,规划纲要也明确要加快发展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行业,集中优势资源攻关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医药和医疗设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做大做强生物经济。这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医疗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医疗健康产业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以及更好地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发展奠定基础。本报告作为普华永道惠全球 促共赢 普华永道全球跨境惠赢行动系列报告之一,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的指导下,共同聚焦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这一主题,回顾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情况、介绍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相关进展,分析了新形势下共建“健康丝绸之路”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本报告也汇集普华永道全球中国业务网络的团队成员对其中四个国家当地情况的介绍,为大家提供一些有借鉴意义的海外视角,并为下一步有可能展开的大健康领域的倡议活动打下基础。打造“健康丝绸之路”是关乎全人类未来的重要倡议,普华永道愿与政企合作伙伴携手,积极参与“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设,推动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产业链重构,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我们期待与您进一步探讨新形势所蕴含的新机遇。报告摘要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经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建立了90多个双边合作机制。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从2013年的25%上升到2022年的33%。2020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在“一带一路”共建的58个国家实现直接投资186.1亿美元。截至2022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合作领域累计投资达3980亿元人民币。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本报告回顾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合作情况和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中的挑战和机遇。报告涵盖医疗行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援助、医疗人才培养和康养产业等七个领域,并对巴西、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塞尔维亚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与中国与“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情况共建国家合作情况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凸显了加强全球公共卫生合作的紧迫性,更彰显出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是医药产品主要出口市场,2010年至2021年,共建国家共贡献了约33%的医药产品出口额和约15%的医药产品进口额。2016年至2018年,中国医药与医疗器械企业海外并购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年均并购数量为49个。2019年至2020年,受贸易摩擦、地缘政治与疫情的影响,海外并购数量有所下降。2021年至2022年,海外投资并购情况有所回暖,资本及国内大型药企积极布局海外优质管线,通过投资并购加速国际化布局。绿地投资建厂方面,赴海外开展医药投资合作已成为不少中国医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要选择。在医疗领域贸易、投资、科研合作方面,随着一系列促进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政策落地,中国企业逐渐向国际市场迈出了坚实的脚步,通过投资并购加速国际化步伐。在新冠疫情推动下,中国企业与中国医药、器械及疫苗产品借机扩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此外,中国政府与企业积极推动医药生物科研方面的合作,通过签署协议和设立技术中心等方式,与拉脱维亚、老挝、阿联酋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行多方面科研合作。在以中医药为核心的国际医疗合作方面,至2022年,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合作共建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孔子学院、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中医文化的海外普及度和接受度不断提高。在中医药服务方面,中国在共建国家建立了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建设了43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其中,中奥借力科研项目推广中药治疗应用、匈牙利岐黄中医中心以及中国 以色列中医药中心成为合作中的亮点。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在医药创新与康养服务方面,“健康丝绸之路”帮助中国快速实现医药产品的国际化,推动中国医药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促进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有助于打造世界知名品牌。在康养产业方面,随着中国市场需求的扩大,国际合作日趋频繁,未来更多外企入华、中外康养产业交流更紧密成为可能,对进一步提升中国康养市场规模和服务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在医疗卫生援助与重大传染病防治方面,参与援助的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由初期的政府援助,到现阶段医院、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加入并助力援外事业。中国与共建国家通过信息共享、技术培训、联合科研、医疗援助等方式,在卫生体系建立、疾病防控、医疗技术支援、中医药普及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主要的合作项目包括中-英-坦疟疾控制试点项目、复星医药供应疟疾防控针剂和国药集团奋力支援全球抗击疫情等。在医疗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方面,中国积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校和公立医院建设多个人才合作培养项目,为医学人才的国际合作培养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平台,深化合作和交流。中国东盟卫生人才培养百人计划、中国印尼公共卫生人才合作培训计划、中国中东欧国家公立医院合作网络、“中国东盟”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项目等是其中的亮点。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方面,中国持续以援建、承建和投资等方式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完善公共卫生体系。2013年至2023年底,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承建医院项目14个,项目金额共计26.2亿美元。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外援建的423个成套项目中,包含医院项目58个。援建的老挝玛霍索医院,投资的埃塞俄比亚爱菲医院和承建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利玛总医院为主要合作成果。共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的挑战的挑战、机遇与展望机遇与展望在医疗领域,西药、医疗器械、疫苗、科研和中医药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西药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近年来,各国对西药产品进口要求趋严,同时国际贸易环境更为复杂多变,中国西药产品“走出去”面临更多挑战。国内制药企业需进一步提升自身研发、生产和合规管理能力等,力争在整体质量方面不断缩小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型药企兼并收购中小型药企,利于形成与跨国企业的有效竞争并推动中国西药创新药研发能力提升。此外,随着中国药品监管法规体系逐渐向国际靠拢,将更有利于中国西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医疗器械领域,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链较为完善,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强大的生产能力,下一步应将一些大型医疗器械的核心部件技术难题作为突破口,加大自主研发投入,逐步攻克大型医疗设备的技术难题,不断从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向高附加值的科技创新转型,创新是医疗器械产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源泉。中医药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其优势的独特性尚未被海外市场理解和接受。中医药在海外市场的推广和扩张受到诸多限制,包括多数国家暂未形成完善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和管理规范,导致中医药难以被纳入当地基础医保,制约了销售规模的扩张;存在部分传统名中药药方被国外抢注甚至返销中国市场的情况,需要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未来应以文化为媒,加速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以医药为体,创新助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以中医服务为矛,带动中医药整体的传播与普及;以数字化和贸易为径,不断推动“互联网 中药”等新形式。在医疗卫生援助及重大传染病防治方面,目前国际间卫生合作的层次相对单一,中国在对外援助以政府之间的合作为主,应从单一的政府援助向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多样化机构推进国际援助转变,头部医疗行业企业可在援助及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卫生合作亟待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认证方面,部分中国医药产品难以通过世卫组织的PQ预认证,进入海外主流市场有一定的困难,阻碍了通过药品供给的方式向援助国进行支援。疫情为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契机,未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合作合作层次将更丰富、领域更广泛、形式多样化。在医疗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方面,各国医疗体系不统一,发展水平不平衡,语言不一致,给不同国家的医疗人才培养及交流带来非常大的挑战。中国将借助“一带一路”契机,进一步加强、深化与伙伴国家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疫情和准入政策两个方面。新冠疫情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发展潜力巨大,公共医疗设施改造、医疗服务信息化、智慧医院建设、生物实验室建设、药品与医疗器械厂房建设等,都将成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发展的潜在增长点。在康养领域,中国老龄化趋势加速,短期内将继续造成康养市场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目前康养产业结构不健全,单纯依靠机构和社区养老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逐渐精细化的需求。蓬勃增长的市场需求和相关顶层政策设计为康养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巴西、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塞尔维亚在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程中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机遇,其与中国在抗击疫情、医疗贸易和投资、中医药、医疗援助和传染病防治等诸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合作前景。01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情况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构想。2015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此后“健康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药品及医疗器械作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重要指导文件中明确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在“健康丝绸之路”的共建国家得到长足发展,为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突出贡献。此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将进一步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传播,海外地区对于医疗物资的需求增加、新冠疫苗的研发提速,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医药行业在“健康丝绸之路”的发展机遇。1.1 医疗领域贸易、投资概况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数据)人口数人口数国家数国家数人口合计人口合计国家名单国家名单超过超过1亿亿813.8亿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埃塞俄比亚、菲律宾、埃及、俄罗斯5,000万到万到1亿亿117.8亿越南、土耳其、伊朗、刚果(金)、泰国、意大利、韩国、缅甸、南非、肯尼亚、坦桑尼亚3,000万到万到5,000万万186.8亿苏丹、阿尔及利亚、乌干达、乌克兰、秘鲁、波兰、乌兹别克斯坦、伊拉克、阿富汗、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加纳、莫桑比克、安哥拉、摩洛哥、阿根廷、也门、尼泊尔1,000万到万到3,000万万335.7亿科特迪瓦、委内瑞拉、喀麦隆、马达加斯加、尼日尔、布基纳法索、斯里兰卡(以下略)1,000万以下万以下822.7亿利比亚、多哥、老挝、白俄罗斯、塔吉克斯坦、阿联酋、黎巴嫩、匈牙利、塞尔维亚、奥地利、新加坡(以下略)合计合计15236.9亿不含中国图表图表1:“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口统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口统计“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除中国外,有8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11个国家人口在5,000万到1亿之间,18个国家人口在3,000万至5,000万之间,其余100多个国家的人口都在3,000万人以下。以下国家中,按照世界银行对于收入的界定标准,有36个国家为高收入国家,人口合计达3.3亿人;但其中只有沙特阿拉伯、意大利、波兰和韩国的人口超过3,000万。在高收入国家群体中,新加坡仅有594万人口,但凭借高科研实力,其药品市场规模在2021年达到187亿美元;而卢森堡拥有600万人口,但药品市场规模不足2亿美元,仅为其百分之一。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中等收入,且人口数量中等偏少(1,000-5,000万人)的国家占多数,因此在与不同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过程中,需要了解各国的医药市场需求与监管要求,以便与各国政府及企业开展广泛的商业及科研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0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11.1.1 进出口是医药合作的基石进出口是医药合作的基石医药产品进出口额保持快速增长医药产品进出口额保持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下称医保商会)统计,中国医药产品出口额从2010年的 526.87 亿 美 元,大 幅 增 长 到 2020 年1,778.47亿美元,10年增长了3.4倍。2021年疫情期间出口额略有下降,约1,721亿美元。出口产品类型以西药、原料药、医疗器械和诊断设备为主,出口地区以美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为主。同期,中国医药产品进口额从2010年约20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约904亿美元;其中西药制剂、诊断和治疗设备、原料药以及生物制品是最主要的类别。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贡献了约33%的医药产品出口额和约15%的医药产品进口额。图表图表2:2017-2021年中国医药产品进出口金额年中国医药产品进出口金额金额(亿美元)出口金额进口金额数据来源:医保商会(医药产品包含中药、西药、医疗器械)*注释:2022年全年进出口金额由2022年1-10月的数据及其同比变动比例(出口:-9.29%;进口: 6.62%)估算得出201720182019202020212022*156196161457064452073871979817789041721医药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也呈现出如下特点:随着中国医药研发实力的提升,特色原料药和专利原料药的份额逐步提高。随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自身医药工业的逐步发展,中国需充分利用目前的资本积累,实现向创新药产品的转型,不断扩大原研药及创新型原料药出口;过去10余年,西药制剂出口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中有较大比例是出口到欧盟和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集中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市场。随着中国药品监管法规体系逐渐向国际靠拢,中国的西药制剂企业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国际化市场探索。1新冠疫苗成为国际化重要突破口新冠疫苗成为国际化重要突破口国内的生物医药技术发展起步较晚,疫苗长期呈现进口产品金额大于出口金额。进口方面,中国主要从美国、比利时、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进口高质量疫苗。而出口方面2,中国则主要面向埃及、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在新冠疫情期间出口了大量国产疫苗,2021年的疫苗出口增长明显。随着新冠疫苗需求量下降及产品价格调整,2022年疫苗出口额虽高于疫情前水平,但与2021年相比下降明显。疫苗是普通传染病和重大传染病的重要防疫资源。疫情期间,中国研发制造的新冠疫苗赢得众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信任与背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人用疫苗的整体产业水平上仍存在明显差距,需通过更多的国际合作提升研发与生产能力,从而逐渐实现国产对进口的替代。16345510416822826444881,01064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进口出口图表图表3:2016-2022年人用疫苗进出口金额年人用疫苗进出口金额金额(亿元)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注释:2020年人用疫苗出口数据未披露1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2 智研咨询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2共建共建国家是医药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国家是医药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根据医保商会统计,2015年到2021年中国医药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出口额由2015年的160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56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19.69%。2022年受疫情需求下降影响出口额下降,但仍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足可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医药产品出口的重要目的地。鉴于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医药工业基础薄弱、人口和医疗支出增长快且药品自给率低的现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于医药产品的需求增长较快,中国医药企业可助力提升当地医疗健康产业水平。从出口产品类型来看,以2022年为例,西药类、医疗器械类产品为主,两者合计占比90%以上。中药类出口增长近2倍。从出口市场来看,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医药产品出口地区。非洲、东盟是中国西药制剂的重要出口市场,而对拉美、中东、中东欧的出口以原料药为主。具体来看,印度是主要的原料药出口国;东南亚地区对中药认可度较高同时,对制剂、耗材和设备的需求也大;对中东欧出口以原料药、设备、耗材和保健康复用品为主。进口方面,虽然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医药产品进口金额较小(150亿美元),但总体增速高于出口。图表图表4:2015-2022年医药产品出口年医药产品出口“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情况共建国家和地区情况图表图表5:2015-2022年自年自“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共建国家和地区进口医药产品情况地区进口医药产品情况年人用疫苗进出口金额年人用疫苗进出口金额数据来源:2020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注释:2020年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口医药产品数据使用2020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进口额相较于2019年的变动比例(-1.8%)估算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3-10%0 0Pp00000406080100120140160进口金额(亿美元)同比-40.00%0.00.00.000.000.0000200300400500600出口金额(亿美元)同比图表图表7:2021年中式成药及中药材前十大出口地年中式成药及中药材前十大出口地 出口额及占比出口额及占比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中药类商品进出口稳步增长中药类商品进出口稳步增长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2年中式成药及中药材整体来看呈出口和进口双增长趋势,其中出口额从12.18亿美元增长至13.67亿美元,从2018年开始,出口额更是持续保持强劲的上升态势,以4.76%的年复合增长率实现了1.65亿美元的增长。而进口金额除了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在2020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以外,总体来说还是呈现了稳步增长的态势,从2017年6.28亿美元提升至2022年7.74亿美元。中药类商品在东南亚市场前景广阔中药类商品在东南亚市场前景广阔从出口国家来看,2021年中国中式成药及中药材前十大出口目的地中,除了传统的中医药出口热门地东南亚地区国家以外,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也进入了中国出口中医药的十大目的地的行列。在前十大出口目的地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表现亮眼,对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出口金额同比增长均达20%左右,可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中医药类商品在东南亚国家市场颇具潜力。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4图表图表6:2017-2022年中式成药及中药材进出口金额年中式成药及中药材进出口金额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12.18 11.02 11.77 12.07 12.67 13.67 6.28 8.04 7.51 4.85 5.91 7.74 051015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出口金额(亿美元)进口金额(亿美元)2.18 1.46 0.72 0.72 0.52 0.34 0.34 0.33 0.26 0.13 6.04 17.2.5%5.7%5.7%4.1%2.7%2.7%2.6%2.0%1.0D.7%0.0.0 .00.0.0P.02345672021年出口金额(亿美元)占比1.1.2 医疗领域投资并购情况医疗领域投资并购情况医药行业通过投资并购加快国际化步伐医药行业通过投资并购加快国际化步伐海外投资并购方面,2010年至2012年期间,每年仅有两个中国企业海外医药与医疗器械并购项目发生,涉及金额约3.45亿美元,其中2010年0.03亿、2011年0.007亿、2012年3.41亿。而2016年至2018年,中国医药与医疗器械企业海外并购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年均并购数量为49个,总体金额分别达到36.3亿美元、55.6亿美元、37.4亿美元。在2019年至2020年,受到贸易摩擦、地缘政治与疫情的影响,中国医药企业与医疗器械企业的海外并购数量有所下降。2019年海外并购数量为15个,金额仅6.3亿美元;2020年有所缓解,海外并购数量为29个,金额为11.7亿美元。2021年至2022年,海外投资并购情况有所回暖,资本及国内大型药企积极布局海外优质管线,通过投资并购加速国际化布局。2021年,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海外并购数量为40个,金额达17.53亿美元;2022年,海外并购数量为34个,金额达15.5亿美元图表图表8:2016-2022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与数量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与数量数据来源:汤森路透、投中数据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52943445912582578659668186911101248337130078772628292172022253119188918905101520253035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医药企业海外并购金额(百万美元)医疗器械企业海外并购金额(百万美元)医药企业海外并购数量(个)医疗器械企业海外并购数量(个)在共建国家的投资并购仍处于初期阶段在共建国家的投资并购仍处于初期阶段自2015年卫计委发布“一带一路”实施方案后,无论是并购事件还是投资项目数量及金额都有了显著增长。可以看出,自“一带一路”实施方案发布以来,随着一系列促进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政策落地,中国企业逐渐向国际市场迈出了坚实的脚步,拓展了属于中国企业的一片市场。在新冠疫情的推动下,中国企业与中国医药、器械及疫苗产品也借机扩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图表图表9:中国企业医药行业并购案例:中国企业医药行业并购案例时间时间投资方投资方被投资方被投资方所处行业所处行业国家国家金额金额(百万美元百万美元)29/11/2022辐联医药Focus-X Therapeutics医药研发美国24515/11/2022德诚资本CG Oncology Inc医药研发美国12023/06/2022中国生物F-Star Therapeutics医药研发英国15429/04/2022鼎晖投资Tessera Therapeutics医药研发美国30021/01/2022太盟投资NMS集团医药研发意大利22101/07/2021远大医药Grand Phama Sphere Pte医药研发新加坡15001/03/2021康龙化成Allergan Biologics Limited医药研发英国12022/03/2021中国生物SofthaleNC医药研发比利时11030/03/2020中国平安盐野义医药研发日本31206/11/2020康龙化成Absorption Systems医药研发美国13817/01/2020药明生物拜尔某生物制剂工厂医药生产德国8631/07/2020福安药业Red Realty医药生产美国7522/06/2020贝达药业Agenus医药研发美国3523/12/2019爱尔眼科ISEC Healthcare Ltd.医疗机构新加坡4931/10/2019亿帆医药Bioton S.A.医药研发新加坡9829/07/2019赛托生物Laboratorio ItalianoBiochimico FarmaceuticoLisapharma S.p.A.医药分销意大利1216/05/2019亿帆医药SciGen医药研发新加坡28数据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6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71.1.3 绿地投资建厂情况绿地投资建厂情况3对非投资情况对非投资情况中国医药企业赴非投资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医药集团在苏丹的投资项目,距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随着中非合作论坛利好政策的不断释放,赴非开展医药投资合作成为不少中国医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重要选择之一。例如,人福药业与中非发展基金合作,总投入2.71亿元人民币,于2013年5月开始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建设人福非洲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厂自2016年下半年正式投产以来,经营良好,年产3,000万瓶糖浆和4,000万瓶大输液,年营业额超1亿元人民币,产品已进入西非9个国家公开采购名录。此外,人福于2017年12月建成人福埃塞药业有限公司。对中东欧投资情况对中东欧投资情况2017年11月,宁波美诺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斯洛文尼亚克尔卡公司签约合资成立宁波科尔康美诺华制药公司,合资公司主要面向欧盟及中国市场生产冻干粉剂等药品,治疗领域包括抗肿瘤和心脑血管等疾病。2017年11月27日,在第六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李克强总理和拉脱维亚等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共同见证了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武汉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与拉脱维亚经济部三方合作协议的签署,三方合作旨在共同筹建拉脱维亚生命科技中心。2019年11月26日,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该中心位于拉脱维亚里加Lidostas园区,规模7000平方米。迄今为止,这是中国企业在中东欧国家设立的第一个生命科学和技术中心。对中亚投资情况对中亚投资情况科伦药业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立大输液生产线,项目进入了哈国的2050发展战略规划,产品辐射中亚各国等独联体国家。对东南亚投资情况对东南亚投资情况2002年,中国医药对外贸易公司与张家口制药集团公司、越南中央制药一厂、越南中央第一药品公司、越英药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越南合资建设的抗生素粉针生产企业原越中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后成为越南第一家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GMP 标准的现代化粉针制药企业。2008年,越中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转制为VCP药品股份公司。2012年,中国医药对外贸易公司控股VCP药品股份公司。对印度投资情况对印度投资情况2016年复星医药收购印度制药企业GlandPharma,作为印度第一家获得美国FDA批准的注射剂药品生产制造企业,Gland 建有完善的针剂制造平台,拥有符合包括美国及欧洲在内的全球各大法规市场的GMP认证的生产线,并具备在以美国为主的法规市场的药品注册申报及销售能力。3 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蓝皮书2020,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根据企业提供数据以及互联网公开信息搜集整理。1.2 医疗卫生援助与重大传染病防治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81.2.1 开展多层次医疗卫生领域合作开展多层次医疗卫生领域合作通过20多年的努力,与中国签署涉及卫生合作协议的国家遍布五大洲。中国与共建国家通过信息共享、技术培训、联合科研、医疗援助等方式,在卫生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卫生设施建设、卫生管理、妇幼卫生、健康教育等)、疾病防控(传染病和免疫体系构建)、医疗技术支援、中医药普及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卫生合作协议的签署不仅为推动“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更有利于提升国际间传染病联合防控的力度、速度和效率。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9此处选取部分签署的中外卫生合作文件举例如下:图表图表10: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卫生合作文件签署情况: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卫生合作文件签署情况签订时间签订时间合作国家合作国家文件名文件名合作目标合作目标合作方式合作方式合作范围合作范围1994年年9月月印度尼西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卫生部关于卫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发展和加强在卫生领域内的合作交流情报资料及专长卫生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开发、卫生管理、妇幼卫生、健康教育、医疗技术支援:传统医学的研究和开发、传染病的控制2013年年8月月非洲国家中国 非洲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北京宣言推动中非传染病防控等卫生领域合作深化发展共同开发卫生人力资源、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公共卫生合作项目建立医疗卫生联合研究实验室传染/非传染病防控合作、免疫体系建设捐赠全科模块化箱房诊所卫生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疾病防控: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防控合作和免疫体系构建,例如血吸虫、疟疾、艾滋病防控民间合作:医药企业合作2015年年9月月沙特阿拉伯传染病防控合作框架协议为今后双方广泛开展卫生领域的合作奠定基础、发展中阿友好关系搭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卫生合作平台建立现代与传统医学定期学术交流机制搭建向西开放、实施中医药海外发展战略的新平台传染病控制慢性病治疗中医药普及2015年年10月月非洲国家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开普敦宣言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推动“后埃博拉时期”中非卫生合作建设有应变力的公共卫生系统加强卫生领域人力资源合作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建立公共卫生专家信息分享网络机制为非洲国家提供医疗援助举措卫生体系建立:公共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卫生设施建设、疾病防控:防控艾滋病、疟疾、结核、埃博拉及其他重大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民间合作:医药企业合作2016年年10月月东盟10国中国 东盟卫生合作与发展南宁宣言加强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信息共享、监测、联防联控和应对卫生应急协调和合作,经验交流卫生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疾病防控:重大传染病防控、突发卫生事件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治疗2018年年9月月非洲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进一步提升非洲疾病预防、监测和疫情应急反应速度,增强非洲公共卫生防控能力援建非洲疾控中心总部疾控中心建设2020年年4月月波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波黑民政部卫生和医学科学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为加强卫生和医学科学领域的合作提供政策基础科研人员交往等卫生和疾病防控医学教育和科研中医药普及2022年年3月月日本卫生健康合作备忘录在应对老龄化、防治新发再发传染病等领域开展进一步合作卫生技术人员培训义诊活动应对老龄化防治新发再发传染病等资料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助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助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进一步加强非洲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建设。中国派出疾控专家,为非洲多次疫情应急指挥、流行病学分析、疾病控制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疟疾、血吸虫病等传染性疾病防控方面,实施一系列疾病防控与人群健康改善项目。为坦桑尼亚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提供技术援助,帮助设计了防治规范,降低了当地感染血吸虫病的概率;在科摩罗实施的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使当地实现疟疾零死亡、疟疾发病人数下降98%。提升医疗卫生基础能力提升医疗卫生基础能力在刚果(布)、卢旺达、津巴布韦、柬埔寨、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建设50余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为保障民众健康、培养医学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向有关国家提供医用设备器械、药品及医用耗材,缓解了医疗资源紧缺状况。通过医疗机构对口合作,帮助20多个国家建立专业科室能力。帮助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组建显微神经外科和内镜神经外科、驻多米尼克医疗队开创微创手术先例,为当地带去了先进理念,填补了加勒比地区多项医疗技术空白。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0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中国积极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帮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1增强医疗卫生服务力量增强医疗卫生服务力量202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六十年来,我国累计向非洲、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目前,援外医疗队在全球56个国家的115个医疗点工作。2018年至2022年,中国援外医疗队5年累计派出近3,600名队员,为956万人次患者开展医疗服务。中国援外医疗队通过“光明行”“爱心行”等短期义诊广泛推进,累计诊治患者近万人,免费为4,500余名当地患者进行了复明手术,为180余名患者进行了心脏手术。示范合作医院项目累计派出近600人次医疗专家赴外实施示范手术7,500余台,治疗患者近5万人次,对2,500余名当地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建设已有33对医院启动并取得早期收获。这些短期医疗专家组开展的专科行动中,约有42次“光明行”活动覆盖了博茨瓦纳、厄立特里亚、摩洛哥、加纳、巴哈马、马尔代夫、安提瓜和巴布达等25个国家,实施了9,752例白内障手术;在加纳、坦桑尼亚等国实施了170台“爱心行”心脏病手术。同期,中国帮助斯里兰卡、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博茨瓦纳、摩洛哥、加纳、安提瓜等近30国的超过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西非埃博拉疫情暴发后,中国又在第一时间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5轮、累计1.2亿美元的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不断拓展援外主体不断拓展援外主体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医疗卫生方面的国际援外力度逐步加大,机构类型也开始呈多样化,由初期的政府援助,到现阶段医院、社会公益组织、企业加入并助力援外事业。更多的医疗行业头部企业通过援外队伍,将各类优质医疗服务输送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长期来看,除了机构类型多样化之外,服务内容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在全国卫生援外工作暨援外医疗队派遣五十周年会议上已明确:基于对外援助中长期发展政策指南,探索实现六个结合长期派出和短期派出相结合、常规技术和高端技术相结合、医疗服务和医学教育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相结合、政府与民间相结合。因此,企业等机构可提供的援外医疗服务方式灵活,未来机遇广阔。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2图表图表11: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卫生援助情况概览: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卫生援助情况概览时间时间援助国家援助国家/机构机构援助方援助方类型类型被援助国被援助国家家/地区地区援助成果援助成果2016年年5-6月月中国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医院科摩罗为科摩罗眼病患者现在手术,例如为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共筛查眼疾患者1,250人,实施手术537例捐赠大量的先进眼科设备培训科摩罗医护人员2016年年10月月中国政府尼日尔援建尼日尔综合医院,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拥有500张床位2017年年9月月中国政府莫桑比克建设贝拉中心医院儿科楼2017年年9月月国家卫计委中国红十字总会公益或社会组织巴基斯坦派出医疗队半年间在当地医疗急救中心共接诊中巴患者1,000多人次为中国在瓜达尔援建的法曲尔小学的小学生及瓜达尔港务局的员工进行体检2017-2018年年国药国际企业缅甸帮助进行医院设计、医疗设备选型及供应安装、维修改造升级等,于2017年12月完工2018年,国药国际针对杜庆之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赴华培训,有效的提高了该医院整体医护水平2018年年5月月北京协和医院医院纳米比亚共完成了各类白内障手术208例2018年年中国政府柬埔寨提供40辆配备医疗设备的流动诊所车辆满足儿科、普外科、妇产科、牙科、耳鼻喉科、X光、超声波等一般性检查和治疗需求2018-2020年年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医院柬埔寨截至2020年,“爱心行”项目为数万名儿童进行了先心病筛查。项目实施3年,已有73个孩子成功接受手术返回柬埔寨已有19名柬埔寨医生完成培训计划帮助柬埔寨建立一支社区先心病筛查队,并帮助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建设心血管中心2019年年中国侨联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爱尔眼科公益或社会组织、企业缅甸两年来为当地1,000余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缅甸总统亲自出席首次复明仪式2019年年11月月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公益或社会组织斯里兰卡为100名当地白内障患者接受了免费复明手术治疗2020年年9月月宣武医院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疾控中心政府、医院几内亚北京卫健委组织派遣了中国第二十八批援几内亚医疗队,编制21人,有19名队员来自宣武医院,涉及康复科、神经外科、心内科等,以及来自卫健委和疾控中心的2名卫生管理顾问2021年年8月月卫健委青海各大医院政府、医院布隆迪青海省医疗卫生系统向布隆迪派出第20批援外医疗队,包括青海各大医院11个专业的骨干精英,历年来已累计派遣430人次医疗队队员经过一年多的外语和综合能力提升,及传染病防治等专业技能培训,将于布隆迪执行为期一年的包括但不限于抗疫的援外医疗任务2022年年1月月卫健委湖南各大医院政府、医院津巴布韦中国(湖南)第19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包含中医、外科、骨科等多个专业共11名队员,其中博士3人、硕士7人医疗队将为当地民众开展医疗健康服务工作,对津国家医疗卫生系统提供支持医疗队还将负责常规保健服务、疫情防控指导等工作资料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下文选取了近年中国对外医疗援助的部分情况,举例如下: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31.2.2 重大传染病防治合作方面成效显著重大传染病防治合作方面成效显著为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课题研究为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课题研究2017年,中国科学院利用国际合作优势,结合其在新发突发病原研究的雄厚积累,将中国新发突发病原研究前移到传染病多发的非洲和其他地区。该院还以新发突发传染病如埃博拉、马尔堡、拉萨热、莫斯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在当地建立哨点监测网络和中国的实验室研究,提高应对新发和突发传染病的预警和防控能力,打造病毒监测和传染病生物防治的科学综合体系。2018年底,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简称病毒病所)开展的“一带一路重要传染病流行规律和预警应对技术研究”课题启动,历时两年且经历了新冠疫情的重大挑战,已于2020年底结题。项目取得的喜人成绩包括:在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及非洲片区完成了对HIV、脊灰、MERS-CoV等病毒的流行规律研究等。在疟疾、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方面,为助力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国与各国、各国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积极开展合作,实施了一系列疾病防控与人群健康改善项目,取得了包括专业人员增加、重点病种感染率下降等阶段性成效,赢得了世卫组织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赞誉和充分肯定。病种病种合作国家合作国家合作时间合作时间合作项目合作项目成果总结成果总结疟疾疟疾艾滋病艾滋病登革热登革热鼠疫鼠疫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2005边境疟疾项目艾滋病联防联控鼠疫防控登革热防控等项目初步建立了中、老、越、缅边境地区传染病跨境防控的合作机制和疫情通报机制,涵盖疟疾、登革热、艾滋病和鼠疫4个病种5疟疾疟疾科摩罗2007复方青蒿素快速清除疟疾项目2014年科摩罗实现疟疾零死亡,疾病发病人数下降了98中方抗疟团队帮助培训了4,000名抗疟人员6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 非洲2012参与WTO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GPEI)经数十年不懈努力,非洲自2017年起没有新增由脊髓灰质炎引发的小儿麻痹症病例出现2020年8月25日正式宣布根除野生脊髓灰质炎病毒7疟疾疟疾坦桑尼亚2015中国 英国 坦桑尼亚疟疾控制试点项目鲁非吉试点地区的疟疾感染率下降了80%以上8艾滋艾滋非洲37国2018中非艾滋病防控主题会议联合倡议中非青少年艾滋病预防及社区健康促进项目帮助建立培训人员系统通过可持续的方式使防治工作变成非洲国家为主导9血吸虫血吸虫坦桑尼亚2019中国援助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健康教育近600人次,发放斯瓦西里语健康宣教材料近千份3个试点区的血吸虫病感染率均降至1%以下项目示范区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由原来的8.92%下降至0.64资料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此处选取了部分传染病防治合作项目成果进行梳理如下:图表图表12: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成果: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成果5 国际合作司6 世界卫生组织;央视网7 华夏时报;世界卫生组织;新华社8 TanzaniaTHE CITIZEN;央视网9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10 江苏省卫健委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41.2.3 中国与中国与“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携共建国家携手抗疫手抗疫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将使医药价值链的资源和产出导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更加高效地流动,使得各个国家地区都能提供或者输出各自的优势能力和资源,与有相关需求的国家地区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共赢合作关系,最终使得“丝绸之路”的健康水平和医药行业发展程度整体大幅提高。中国医药行业在日渐融入国际医药产业体系的同时,从传统的医药国际贸易逐渐升级为创新引领的高附加值的国际化发展。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在过去几年的实践当中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中国政府、行业协会和医药企业共同推进多个层次的共建共赢举措,尤其在应对全球疫情方面,与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携手共建,落实抗击疫情的深度合作。物资援助和疫苗研发助力抗疫物资援助和疫苗研发助力抗疫2020年,全球遭遇百年未遇的疫情大流行,各方面都受到了严重冲击,“一带一路”建设也不例外。然而,相关建设并没有因此而停滞,而是从实际出发,积极主动作为,表现出了很强的韧性与活力,为全球抗疫和稳定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国家层面来看,共建各国积极分享防疫和诊疗方案、相互提供抗疫援助,同时中国还向部分伙伴国家派出了医疗专家队,更有中资企业根据其所在国的实际需要,建设临时医院,组织生产当地所急需的医疗防护物资等。在疫情初期,中国作为面对新冠前沿阵地极度缺乏应急物资,仅靠国内的生产速度短时间无法供给所需的医疗物资。在这危急关头,各个中国友好国际伙伴秉承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国际主义精神纷纷慷慨解囊,向中国捐赠了各类防疫亟需医疗物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危急时刻中国的有力后援,孟加拉国共捐赠100万只医用手套、500万只口罩、15万顶医用帽子、10万支免洗消毒剂、5万个鞋套和8,000件医用外套。又如2020年2月土库曼斯坦一次性向中国提供了100万只防疫口罩,当时该国战略储备的口罩仅有300万只。中国国内疫情逐步缓和后,防疫物资生产线逐步实现有效供给,中国旋即向医疗资源匮乏的国家提供应急物资帮助其及时脱困。同时,对于医疗条件相对优异,但物资生产能力有限的国家,送去疫情暴发初期所大量需求的物资。2020年,我国向150个国家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防护服、口罩、呼吸机等大批防疫物资,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现汇援助,向联合国机构和其他相关国际组织提供了5,000万美元的援款,向34个国家派出了37支医疗专家组,组织开展了近千场技术指导,和各国分享抗疫经验。2021年,我国已向106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5亿剂疫苗。在中国政府的示范带头作用下,中国企业也纷纷发挥国际主义救援精神向各国伸出援手。仅截至2020年6月,就有中国企业援助海外口罩8,233万只以抗击疫情,覆盖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希腊、捷克等15个国家和地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5共同快速研发并提供新冠疫苗共同快速研发并提供新冠疫苗中国作为最早经历疫情的国家,在疫苗方面持续发力,并联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临床试验,快速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中国企业同埃及、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阿联酋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开展疫苗三期试验,极大缩短了中国疫苗的上市周期。以阿联酋为例,其国内科技巨头积极与中国国有医药企业合作,早在2020年6月就已在阿联酋开展跨国临床试验,为疫苗的快速上市提供了有效助力。其他如土耳其、埃及等国已经开始使用中国企业生产的疫苗,更多的国家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也陆续在2021年初批准并采购中国企业生产的疫苗。在完成高效的研发和疫苗长期生产线后,及时回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截至2021年2月25日,中国已经或正在向53个国家提供新冠疫苗援助,已经或正在向27个国家出口疫苗。面对国情各有不同的共建国家,中国政府采取了不同的合作方式。如菲律宾国内疫情较为严重,其经济条件稍显落后,但表示出了对中国疫苗的强烈需求。2021年2月,中国政府优先以援助形式捐助菲律宾政府50万剂、中国军方向菲军方捐赠10万剂新冠疫苗。其他部分具有采购能力的伙伴国家也纷纷向中国发出疫苗交易需求:如巴西于2021年1月订购了1亿剂中国疫苗;泰国也向中国采购了200万剂疫苗;阿联酋在同年7月已实现全国72%的人口接种疫苗,接种率排名世界第一,最先使用的就是中国的疫苗。疫情期间,中国医药科研人员众志成城,攻克难关,充分利用“健康丝绸之路”上伙伴国家的资源,加速临床试验与成果转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面对疫情的坚韧。在疫苗成果上市后,亦充分展现出大国的责任感,为中国医药界赢得了宝贵的国际声誉。中医药发挥重要抗疫作用中医药发挥重要抗疫作用近两年,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的表现也十分优秀,国新办数据显示,国内新冠治疗中,中医药总有效率达90%以上。这些实践检验出的优异成效也促使中医药在海外继续升温,连花清瘟成为海外热门中药,目前已在加拿大、巴西、新加坡等多个国家获得上市许可,在更多国家启动产品注册工作。海外媒体对中医药的关注度也呈阶梯式上升,态度更趋于中性正面。从2020年谷歌搜索趋势指数中也可以看出,海外网友对中医药的关注度、认知均达到新高度。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6疫情期间医疗卫生及疫情防控援助情况疫情期间医疗卫生及疫情防控援助情况11在中国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国际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向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提供支持和帮助,包括物资捐赠和贷款支持等。同时,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提供支持。其中,中国政府在物资及资金援助、医疗卫生人员支援、疫情防控知识普及、科研资源合作共享等方面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对外援助,切实解决了被援助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困难。在物资援助方面,中国累计向1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捐赠抗疫物资。2020年3月至5月,中国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防疫物资,包括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等防护物资,检测试剂盒、红外线测温仪等检测物资,以及呼吸机等治疗设备。在资金方面,中国向世卫组织提供了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2020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两年内将提供20亿美元的国际援助资金。在医疗卫生援助方面,中国向27个国家派出29支医疗专家组,累计向150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指导长期派驻在56个国家的援外医疗队协助驻在国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举办线上线下培训400余场,向驻在国民众和华侨华人提供技术咨询和健康教育。在科研资源合作共享方面,中国通过多种形式与国际社会展开科研方面的资源合作、学术交流与成果共享,通过多个平台开展科研交流与合作,共享科研数据信息,共同研究防控和救治策略,为疫情防控研究作出杰出贡献。例如,建立国际合作专家库,开展疫苗研发、药品研发等合作;发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作用,推动成员之间就新冠病毒研究和新冠肺炎治疗开展科技合作;联同各国、世卫组织以及流行病防范创新 联 盟(CEPI)、全 球 疫 苗 免 疫 联 盟(GAVI)等国际组织开展科研合作,加快推进疫苗研发和药物临床试验。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711国务院新闻办抗击新冠肺炎的中国行动白皮书1.2.4 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卫生援助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卫生援助在对外医疗援助中,中国企业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联合打造健康丝路,以医疗服务、提供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建药厂等各种形式,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在中国政府的一系列表率行动影响下,中国企业在全球疫情暴发期间,统筹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支援各个国家抗击新冠病毒,体现了中国企业的强大实力与责任担当。援助企业主要以央企、国企为主,援助形式主要包括物资捐赠、基础设施、提供服务等,援助支持涉及医疗、食品、金融、物流、通讯等多个行业。复星医药供应疟疾防控针剂复星医药供应疟疾防控针剂进入非洲市场十余年,复星医药销售遍及30个非洲国家和地区,为联合国儿基会、世卫组织及非洲各国国家药品采购中心的主要抗疟药的供应商。据企业官网的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复星医药累计24个抗疟药物通过世卫组织药品预认证,共向国际市场供应了超过2亿支注射用青蒿琥酯12,主要针对疟疾预防、治疗和危重患者救治。除提供药品之外,复星医药在公益活动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21年4月,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为“复星基金会”)联合复星医药、狼队、复星蜂巢,积极响应世卫组织、遏制疟疾伙伴关系(RBM)、“零疟疾从我做起”的倡议,宣布将在全球各地开展一系列抗击疟疾的公益活动。国药集团奋力支援全球抗击疫情国药集团奋力支援全球抗击疫情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国药集团第一时间响应中国政府号召,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物资采购、出口及国际支援工作,累计为全球138个国家采购口罩、医用防护服、检测试剂盒等医用防护物资30.5亿件13,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疫情防控经验传授方面,国药集团派遣中国血液制品专家与抗疫医疗专家组,携带救援物资和药品驰援意大利,为意方带去康复者血浆治疗相关的中国经验;在物资供应方面,国药集团先后为塞尔维亚、摩洛哥、厄瓜多尔等国家紧急筹集、调配物资并顺利完成交付。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812复星医药官网13国药集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社会责任白皮书1.3.1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相关政策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相关政策支持支持政策支持方面,2016年发布的关于调整对外援助物资检验和验放管理的通知将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物资及援外成套项目项下产权属于援外成套项目总承包企业的施工机械、器具以及施工用周转材料、临时设施材料等纳入免检范围,为中国企业在外援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提供了便利。2020年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工作通知,对受疫情影响的项目和建设企业给予低成本融资、外汇专项流动资金贷款和合理设置还款宽限期等金融支持。机构改革方面,为更好服务国家外交总体布局和共建“一带一路”等,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商务部对外援助工作有关职责、外交部对外援助协调等职责进行整合,组建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并于2021年8月发布部门规章对外援助管理办法(以下称办法)。办法规范了对外援助项目立项原则、程序和实施管理,建立了援外项目监督制度和评估制度等。该署的成立及办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对外援助事业的标准化和体系化,为相应合作和参与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政府承诺方面,中国政府对共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援助承诺和对构建跨国公共卫生共同体的倡议坚定了中资企业在外援建、投资和承建医疗基础设施的信心。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健康丝绸之路”倡议。2020年3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中,首次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念,以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同年6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上提出中非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新理念。2021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中指出,中国将继续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继续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些承诺和倡议推动以央企为代表的中资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积极贡献者。1.3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情况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291.3.2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概况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概况中国中国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秉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愿景,持续以援建、承建和投资等方式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建设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从1963年开始外派医疗援助队员开始,中国对外医疗卫生援助成绩卓著。截至2023年初,中国共向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队员3万人次,诊治患者2.9亿人次,建设了数以百计的综合医院、专科中心、药品仓库等标志性设施。自2008年起,中国为非洲国家设立了30个疟疾防治中心。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布5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6个100”项目支持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其中包括100所医院和诊所项目14。“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在共建国家积极开展医院等民生基础设施援建,帮助补齐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2013年至2018年,中国对外援建的423个成套项目15中,包含医院项目58个。在援建以外,中资企业尤其是以中国铁建、中国电建为代表的央企在海外也承建了大量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其中大部分位于“一带一 路”共 建 国 家。据 美 国 企 业 研 究 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统计,2013年至2023年间,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承建医院项目14个,占同期中资企业承建医院项目数的53.8%,项目金额共计26.2亿美元,占同期中资企业承建医院项目金额的48.0。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0图表图表13:2013-2023年中资企业承建医院项目数量与金额分布年中资企业承建医院项目数量与金额分布14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Z.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15成套项目,是指中方在援外资金项下,通过组织或指导施工、安装和试生产等全部或部分阶段,向受援方提供用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等成套设备和工程设施,并提供建成后长效质量保证和配套技术服务的援助项目。16The 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Z.The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2023数据来源:美国企业研究所其他国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52%项目金额分布48F.2%项目数分布53.8%除了承建医院项目,中资企业也作为投资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当地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与承建项目以央企为主的情况不同,民间资本和国有资本在投资领域都有很高参与度。2015年由江苏中兴建设在安哥拉创办的中彦医院正式开业,这是安哥拉首家综合性中国民营医院,填补了人口稠密的赞古地区医疗体系的空白。2019年11月,埃塞俄比亚首家中资医院爱菲医院正式运营。2020年7月,由中资民营企业在津巴布韦投资建立的新冠诊疗医院尚东医院开业,据报道初期医院将作为新冠定点诊疗医院投入使用,疫情结束后将改为其他类型专科医院17。2020年底,中国路桥与其控股的西班牙公司Grupo Puente投资马乌莱大区医院特许经营项目,将在当地投资、建设和运营至少三所医院。共建国家共建国家新冠疫情发生前,共建国家多数存在医疗卫生支出不足,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落后的情况。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20年共建国家18医疗卫生支出占GDP平均比重约为6.7%,远低于世界总体水平10.89%和高收入国家水平14.02%。2020年有超过20%以上的共建国家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低于4%,其中孟加拉国孟加拉国、老挝老挝、文莱和安哥拉文莱和安哥拉等国的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不足3%,占政府支出比重在2.1%到7.5%之间19。与长期不足的医疗卫生支出相对应,多数共建国家也存在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新签项目数较少的情况。据FitchSolutions 项目数据库统计,从2018至2020年,多数共建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新签及在建大型项目不足3个20。图表图表14:2013-2020年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年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比重17 新华社.津巴布韦首家“中国标准”新冠诊疗医院将投入使用Z.中国政府网,2020-7-2218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19World Bank.Current health expenditure DB.World Bank Data,202020Fitch Solutions,2021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1图表图表14:2013-2020年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年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比重468101214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占比(%)世界水平高收入国家一带一路国家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图表图表14:2014-2020年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年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比重比重疫情发生以前,对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重视不足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疫情让该领域建设受关注度提高。Fitch Solution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数量仅占总数的约2.3%,资金占比也相对较小。疫情发生后,各国对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关注度大幅提升。格鲁吉亚计划投入6,000万拉里用以改善医疗设施;尼泊尔于 2020 年3月宣布将增加进口额外的医疗用品以及建立检疫中心和临时医院等医疗保健支出,5 月在2020/21财年的财政预算中宣布将建立更多的医院。印度也计划投入1,500 亿卢比用以发展卫生基础设施。共建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需求仍然较大。以菲律宾为例,根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发布的“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指数报告2021(简称“基建指数报告”),与发达国家相比,“一带一路”国家公共卫生行业发展水平较低,多数国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其中孟加拉国、阿富汗、也门等国表现尤为明显。据基建指数报告,2021年“一带一路”国家公共卫生行业发展需求指数得分为128,较上年进一步升高,葡语国家和南亚地区,分别得分144分和143分,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明显高于其他区域21。21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21“一带一路”国家基建指数发布Z.CHINACA,2021-7-5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21.3.3 疫情期间援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疫情期间援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情况情况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在积极做好自身防疫抗疫的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抗疫支持,具体措施包括医疗物资援助、疫苗援助、派遣医疗专家组、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国际多边平台和机构应对疫情、帮助困难国家应对债务挑战等。在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通过援建传染病防治机构、疾控中心设施、帮助现有医疗设施进行防疫改造等形式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抗疫支持。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于2020年年底正式开工,助力非洲提升疾病防控能力。中国在疫情前援建的毛里塔尼亚国家医院传染病专科门诊楼、几内亚中几友好医院等项目也在当地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7月,中国援助巴基斯坦新冠肺炎隔离医院落成启用。2021年初,中国援缅甸国家疾控中心和医护培训中心项目开工。疫情中,中资企业还为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和塞内加尔的新冠肺炎收治定点医院进行了隔离设施改造升级。1.3.4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案例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案例中国企业在共建国家主要以援建、投资和承建三种方式参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援建:老挝玛霍索医院援建:老挝玛霍索医院中国对外援建医院项目以中国政府提供援助资金,以央企为主的中资工程承包企业承建的模式为主。老挝玛霍索综合医院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对外援建的规模最大、床位数最多、投资最大的医院项目。该项目2017年11月由中老两国元首共同奠基,中国政府提供约5.9亿援助资金,项目建成为一所600床规模的大型综合医院,总占地面积3.0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一期工程于2021年11月顺利完工并移交老方。该项目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老挝“八五”发展规划对接,打造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投资:埃塞俄比亚爱菲医院投资:埃塞俄比亚爱菲医院与援建项目“政府资金投资-央企承建”的主要形式不同,中国在外投资医院项目中国民间和国有资本都具有较高参与度。以埃塞俄比亚首家中资综合性医院亚的斯亚贝巴爱菲医院为例,该医院由民间资本爱菲控股公司投资建设和运营,下设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普通内科、普通外科、骨伤科、心脏科、呼吸科等15个主要科室,有近100张床位新冠疫情发生后,该院成为埃塞俄比亚新冠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承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利玛总医院承建: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阿利玛总医院此外,以中国铁建、中国电建等央企为代表的中资工程承包商在海外承建了大量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以中国铁建承建的阿利玛总医院为例,该项目由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政府出资,是中国铁建首个集设计、施工、设备采购和培训为一体的医院工程,也是该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医院之一。2020年初在医院即将竣工交付之际,新冠疫情暴发。中国铁建又承担了隔离病房的紧急改造任务,在一周内增建了100张床位、2间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消毒中心以及包括透析设备在内的病房床位和设备。2020年6月,医院整体和抗疫隔离设施成功完工交付。该项目体现了中国工程承包商在海外工程承包领域的良好声誉。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3根据世卫组织的定义,利用基于植物、矿物的药物、精神疗法、肢体疗法,治疗、诊断和防止疾病或者维持健康的医学为传统医学。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国各民族医学的统称,主要包括汉族(中)医学、藏族医学、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等民族医学。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汉族医学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为我们所熟悉的“中医”,以此区别于“西医”。“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都有使用中医药或传统医药的历史,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较好。截至2022年,与40多个国家建成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1.3万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约20万人次境外患者来华接受中医药服务。能取得以上成绩,离不开中国政府充分调动资源,从完善政策机制、加大金融财税支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组织实施等方面强化对中医文化的国际化推广。例如将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推动将“一带一路”中医药建设纳入国家外交、卫生、科技、文化、贸易等发展战略中,并制定扶持政策,实施优惠措施,为中医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1.4.1 中医药及中医服务中医药及中医服务“走出去走出去”政策支持政策支持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中医药通过文化传播途径逐步走入伙伴国家的日常医疗卫生防治体系,从防疫药物向常见病治疗范围扩展,从而纵向深入伙伴国家的医药市场,成为各国医疗体系下的另一支柱型产品。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政策支持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政策支持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既是中国独特且优秀的卫生、科技资源,又是潜力巨大的经济、生态资源,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也对中医药的发展及国际化传播给予高度重视,在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完善中医药国际标准、推动中医药海外贸易、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及交流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助力中医药的发展与国际化。1.4 中医药国际医疗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4图表图表15:中医药发展及国际化传播相关政策梳理:中医药发展及国际化传播相关政策梳理资料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此处选取了部分政策及其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如下: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5日期日期文件名称文件名称目标目标重点内容重点内容2015年年10月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同共建国家卫生领域交流与合作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合作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扶植中医药企业“走出去”,拓展国外中药市场推动传统医药标准的联合开发与制定,推进传统医药国际认证认可体系建设2016年年2月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积极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加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制订;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等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将中医药国际贸易纳入国家总体战略;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鼓励中医药机构到海外等2017年年5月月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中医药(含民族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政策:加强传统医学政策法规、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资源:支持建设中医药中心,以医带药,推动成熟中药产品注册文化:开展中医药公共外交,以中医药为载体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科技:支持中医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和中药企业与共建国家一流机构开展合作贸易:利用“互联网 ”等新兴业态,建立中医药贸易促进体系和国际营销体系2017年年5月月“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推进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实施中医药标准化行动,建立系统完善、适应发展需求的中医药标准体系把握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话语权加快名优中成药的国际注册,促进中医药服务和产品进入国际医药和保健主流市场推动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科技合作和应用,打造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2019年年10月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将中医药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推动中医中药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制定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和中医药贸易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一批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和服务出口基地推动现有中药交易平台稳步开展国际交易2021年年2月月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破解存在的问题,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提高中医药教育整体水平、坚持师承教育优化、完善中药审评审批、分类注册管理多方增加社会投入、加强融资渠道支持健全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健全中医药医保管理措施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2021年年12月月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全面提升中医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质量与水平,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传统医学合作伙伴关系,增加优质中医药服务供给,培育中医药发展新优势扩大中医药发展规模,推进中医药开放发展,加强中医药国际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中医药影响力图表图表16: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广情况: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广情况22 新华社,截止2021年4月数据2015201620182019中国中国 捷克中医药捷克中医药中心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捷克赫拉德茨 克拉洛韦大学医院科研、教育、诊疗综合中国中国 阿联酋中阿联酋中医药中心医药中心“海上中医”国际医疗健康服务平台&迪拜阿瓦尔家族诊疗、培训中国中国 巴基斯坦中医药巴基斯坦中医药中心中心中国湖南医药学院&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诊疗、培训、中药国际注册、科研、交流中国中国 吉尔吉斯吉尔吉斯斯坦中医药中心斯坦中医药中心甘肃省卫生计生委、甘肃中医药大学及附属医院诊疗、培训中国中国 以色列中医药以色列中医药中心中心浙江省中医院&以色列益年堂、MACABI、雷 德 曼学院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保健20172021中国中国 白俄罗斯中医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药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白俄罗斯明斯克州区医院诊疗、培训资料来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信息披露,截至2022年,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与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海外中心助力中医药推广2015年起,中国在国内建设59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在国外开启3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建设。据统计,截至2022年,中国开展了30个较高质量的中医药海外中心、75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工作。中国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和海外中心共与88个国家开展合作,累计服务外国民众15万人次,培训外籍专业人员7,100人次,培养学生超过1万人次。此外,还推动捷克、匈牙利等国家对中医药立法2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62022中国中国 柬埔寨中医柬埔寨中医药中心药中心安徽省针灸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中柬第一医院针灸、脑科、康复图表图表17:中医药中心建设成果:中医药中心建设成果资料来源:普华永道根据中国“一带一路”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民日报等公开信息统计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7合作中心名称合作中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时间合作类型合作类型合作建设成果合作建设成果中国中国 捷克捷克中医药中心中医药中心2015年科研、教育、诊疗综合3年间,中医药的疗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捷克患者部分中东欧国家还探索通过法律手段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卫生体系之中中国中国 吉尔吉吉尔吉斯斯坦岐黄斯斯坦岐黄中医药中心中医药中心2016年诊疗与培训当地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并且很多都是过敏源性疾病,当地医生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中心发挥中医针灸技术优势,为当地患者提供优效诊疗中国中国-匈牙利岐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黄中医药中心2016年诊疗、培训、科研成立一年以来,接待匈牙利及周边中东欧国家患者超过7,000人次新冠疫情暴发一年多以来,中心通过“云端”已接诊了5,000至6,000名新冠患者第十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暨“一带一路”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800名中医药行业代表与会中国中国 马来西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亚中医药中心2017年培训为主马来西亚高教部积极推动传统医药的发展和培训马来西亚卫生部也专门成立了传统与辅助医药局,将传统医药纳入国家医疗体系中国中国 以色列以色列中医药中心中医药中心2018年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截至2019年9月:已开展远程中医讲座培训20余次,在线学习超过300人次已接受30名中心学员临床进修学习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了135次的中医讲座对当地群众开展了90余次的中医药讲座中国中国 泰国泰国中医药中心中医药中心2018年诊疗、培训综合中国泰国中医药中心每年病人的数量持续增长10 19年病人的总数近20万人次,是目前服务量最大的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国中国 白俄罗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斯中医药中心2019年诊疗与培训启动不到一个月中医药中心就已经开展了技术培训、养生功法和文化交流等项目,有3,000多名患者进行预约治疗,受到白俄罗斯当地民众的普遍欢迎中国中国 毛里求毛里求斯中医药斯中医药中心中心2019年诊疗、培训、科研该中心为非洲第一个中医中心,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与毛里求斯城市医疗集团City Clinic共同创建制定了“针灸推拿 中医内科”的创新模式,并选派针灸推拿、中医内科2位教授级专家驻场自营业以来,每天基本保持30人次就诊量,月营业额达50万余毛币(约合人民币12万)中国中国-菲律宾中菲律宾中医药中心医药中心2021年针灸该中心疫情期间为在菲华侨华人及菲律宾人民提供线上医疗服务近4,000人次;应邀做了近30场中医药防疫抗疫讲座;为华社抗疫委的中医医疗咨询服务组,提供了数千人次服务;参与世界卫生组织、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组织的多个专家论坛,交流中医药参与新冠疫情防控,探讨治疗新冠后遗症。1.4.2 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在共建国家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在共建国家发展情况发展情况在政府、民间组织、民众等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中医药在全球各地的传播情况较好,尤其针灸、按摩等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越来越受到多国政府和民众欢迎,在海外刮起了“针灸热”,也有部分国家确立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欧洲民众接受程度较高欧洲民众接受程度较高由于欧洲本身有数百年使用针灸和草药的传统,当地民众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认为中医更自然、更健康,副作用更少。同时,在西医无效的情况下,中医常常被认为对部分罕见病和慢性病特别有效。荷兰某著名中医诊所95%的病人是寻求长期治疗的当地人23,他们通常患有慢性病、胃肠道疾病和神经衰弱。中医对慢性病的缓解和良好的治疗效果以口口相传的方式吸引众多当地居民前往中医诊所问诊。随着民众对中医青睐度的提升,荷兰14家保险公司将针灸治疗纳入医保报销范围24。匈牙利作为欧盟中第一个为中医药立法的国家,也是欧盟第一个承认中医师的国家。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于2017年7月挂牌成立,自该中心成立以来至2022年,甘肃省卫生健康委与匈牙利岐黄中医药中心持续推动交流合作,共选派7名中医专家开展培训班,培训境外医师135人,培训境外中医药产业相关人员150人;诊治患者2万余人次,义诊4万余人次;注册甘肃省中药颗粒170多种,中药饮片40多种,中成药18种,增强了中医药在中东欧国家的认可度,推动了甘肃省中医药“走出去”的步伐25。欧亚大陆最西端的葡萄牙于2003年首次立法对中医行业做出相关管理规定,2017年,葡萄牙立法取消中医师缴纳增值税的义务,自此中医师与西医师享受同等待遇。在首都里斯本市,第一家中国旅葡科班中医师开办的中医诊所 “葡萄牙中医诊疗中心”已有三十年历史,主理人陈文倩医师用纯中医诊疗技术,服务于当地葡萄牙人和华人,坚持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宣传推广中医药文化精髓,陈医师撰写了葡萄牙语版的养生,依据黄帝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普及食疗等中医养生理念。同时,陈医师还积极参与筹建葡萄牙中医师协会,期望通过协会和葡萄牙官方合作,规范行业发展,提高开放申请中医营业执照的便捷性,让中医在葡得以健康、繁荣发展。东南亚地区供需旺盛东南亚地区供需旺盛作为华人华侨最大聚集地的东南亚,中医药文化在当地有着悠久的传播历史,再加上气候因素的影响,中草药种植资源丰富,这使得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成为中药原料的主要提供者和中药产品及服务的重要需求者。新加坡创建了中医学院,中医师通过本国卫生部考试后即可执业;新冠疫情后马来西亚社会各界推动成立了马来西亚中医药抗疫学会;在越南,中成药在市场上备受青睐,超过三成民众不同程度地接受过中医药的保健和治疗。中医药不仅在东南亚得以推广,更多地与当地的传统医药进行有机融合和联合运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泰国政府亦十分重视传统医药的发展。2000年,泰国卫生部正式以法律形式批准了中医药在泰国的合法化。学术组织方面,泰国中医师总会、泰国中医药学会、泰京联华药业公会等学会为两国中医学术交流、中医药学知识传播、中医在泰国合法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医教育方面,泰国部分大学开设了中医专业,并与国内中医大学合作办学,每年输送上百名毕业生至泰国执业中医师队伍。2019年,“中国泰国中医药中心”正式揭牌,当年接待病人总数高达近20万人次,成为目前最为成功的海外中医药中心。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823新浪财经专栏24 中国针灸25 奔流新闻非洲起步晚但前景良好非洲起步晚但前景良好非洲当地传统医疗中有使用草药的传统,与中医药的形式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从政策上来看,包括南非在内的部分国家也对草药包括中草药实行了较为开放的政策,为中医药的传播提供了机遇。2019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与毛里求斯城市医疗集团City Clinic在毛里求斯共同创建了中国-毛里求斯中医药中心,这是非洲第一个中医药中心,并且也计划打造成非洲中医药中心。该中心将辐射整个非洲地区,让更多非洲同胞了解中医、尝试中医、相信中医、受惠中医。南非作为中医药普及程度较好的非洲国家,自1998年中南建交后中医药就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2000年确立了中医药作为补充医疗的合法地位,2004年完成了首批中医针灸医师注册,2011年中医医疗被正式纳入南非医疗体系,到2012年,近400种常用中草药可以不受限制出口南非26。中医药在南非逐渐盛行,中医诊所和注册中医师的数量也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南非人民愿意将针灸、拔罐、中药等方式作为治病、养生的新选择。1.4.3 中医文化海外认可度及普及情况中医文化海外认可度及普及情况依托多机构推进中医文化交流依托多机构推进中医文化交流中医文化交流建设由医院、学校及民众等多种主体自发开展,依托中外合作办学、合作共建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孔子学院、学术交流活动等形式,借助海外华人华侨、当地中医药学术组织的力量,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搭桥铺路,推进多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在新加坡,中医药历史十分悠久,1946年就成立了新加坡中医师公会(SCPA),至今仍是新加坡最大的中医学术组织,现有约1,600名会员,同时拥有东南亚规模最大的中医药图书馆,藏书多达9万多册,在诊疗、教学、科研等多方面为新加坡医疗事业、中医药的传承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7。在马来西亚,共有吉隆坡中医学院等9所马来西亚高校在卫生部注册提供中医针灸课程。这些学校重视中西医结合教育,并且与国内多所中医药大学均有合作,定期输送学生到中国进行中医药及针灸实践28。在英国,英国中医药学会(ATCM)是英国境内成立最久的中医学术团体,目前有700多名具有专业资格的中医从业人员在ATCM注册,该团体积极从事中医药临床应用的学术研究,并且一直与英国卫生部和卫生职业委员会密切合作,以期推动英国关于中医药及中医师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29。近年来,中医药院校和外语院校不断加大合作力度,加强对中医药知识、外语水平、国际法律法规复合型人才培养。针灸、按摩、理疗、刮痧等中医治疗方式在阿拉伯等国家也非常受欢迎,有中国医生在当地开诊所,一些当地民众也积极学习中医。中医药领域的交流正越来越频繁、深入,传播手段也日趋现代化、便捷化。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3926中国青年报27 Singapore Chinese Physicians Association(SCPA)28 中医针灸在马来西亚的发展现状分析,沈佳成,201929 The Assoc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cupuncture UK(ATCM),欧洲时报中医疗法备受各国官方认可中医疗法备受各国官方认可2019年5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国内外多位专家表示,这将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里程碑”。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信息披露和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22年9月,中医药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有113个成员国认可针灸等中医药诊疗方式,29个成员国为中医药的规范使用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20个成员国将针灸等中医药诊疗纳入医疗保障体系。现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普及情况进行汇总如下: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0图表图表18:中医在各国传播普及情况及认可度:中医在各国传播普及情况及认可度资料来源:普华永道根据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家卫健委、中医药导报、经济日报、中国对外贸易杂志等公开信息统计国家国家主要涉及方面主要涉及方面普及情况普及情况新加坡新加坡将中医纳入医疗系统目前中医已成为新加坡卫生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加坡的公立医院里提供针灸进行康复治疗服务老挝老挝建立中医药治疗方案老挝专家组认可并采纳中方为老挝制定的第二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把中药制剂“健体抗疫合剂”“清瘟解热合剂”和常用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连花清瘟胶囊”4种药物纳入治疗方案英国英国中医药立法英国是西欧第一个对补充替代医学立法的国家,2004年成立了英国中医管理委员会现有中医诊所有3,000多家,中医针灸医师10,000多人德国德国针灸获得官方认可现有50,000多位具有针灸资格的治疗师,70多家西医院设有中医门诊部提供中医服务针灸已获得官方的认可,医学联合会认可为一种辅助的医疗方法针灸治疗费用可以得到国家/私人医疗保险的报销荷兰荷兰针灸获得官方认可现有中医药人员达4,000多人,中医诊所1,500多家针灸已获得官方的认可针灸治疗费用可以得到私人医疗保险的报销法国法国针灸获得官方认可现有10,000多位针灸师,3,000多所针灸诊所医学联合会认为针灸是一种辅助的医疗方法针灸治疗费用可以得到国家/私人医疗保险的报销葡萄牙葡萄牙针灸获得官方认可现有3,000多位针灸师针灸已获得官方的认可南非南非将中医纳入医疗系统建立南非针灸协会,自1996年起就开始聘用中国学者中医针灸及针灸医师合法化将中医医疗正式纳入了医疗体系知名大学西开普大学设立中医专业匈牙利匈牙利中医药立法1989年成立了匈牙利针灸医学学会(MAOT)2013年通过了中医立法,13位中医师历史性地得到了正规行医许可2015年正式颁布中医立法实施细则任何一家匈牙利药房和大多数DM化妆品店,都能找到中药产品2017年就有600名匈牙利医师开设有自己的中医诊所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中医药立法2012年澳政府通过中医药立法,将其纳入医疗体制,全球第一个为中医药立法的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澳大概有5,000名注册中医师,约3,000家中医诊所,年门诊量300多万人次,其中80%的病人非华人卢旺达卢旺达两国传统医疗交流卢旺达驻华大使詹姆斯 基莫尼奥认可中医疗效并且希望两国传统医学能保持相互交流新西兰新西兰中医药立法中医立法的成功,标志着中医药服务正式被政府纳入新西兰卫生保健系统,新西兰中医药的发展将在新西兰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130中国经济导报、人民日报、同仁堂2022年年报31“海外江苏之友中医惠侨”三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扬子晚报1.4.4 中医药及中医服务中医药及中医服务“走出去走出去”案例案例除了政府机构、民间协会等主体外,高校和中医药企业也是促进中医药对外发展的重要媒介,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世界各地发掘机遇、整合资源、拓展业务,肩负起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传播的使命,将中医药带到了世界各地。甘肃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出海顺利甘肃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出海顺利2014年,甘肃中医学院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在吉国成立岐黄中医学院和岐黄中医科,甘肃省还在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匈牙利、泰国等16个国家建立了岐黄中医学院或中医中心,诊疗患者8万余人次,义诊10万余人次。此外,兰州佛慈制药与丝路共建国家早有合作,在乌克兰注册销售中成药和保健品,同时,通过对药材资源调查,在哈萨克斯坦建设了甘草提取工厂。2015年,甘肃陇神戎发药业在甘肃政府支持下在吉尔吉斯斯坦注册中药产品,建立中医诊疗中心。同仁堂同仁堂“走出去走出去”战略战略2016年,同仁堂国际中医药“走出去”平台上线,覆盖印度、巴西两个金砖国家,包含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仪器(如针灸、火罐等)等近300种中医特色健康服务产品。同年,北京同仁堂正式落户南非。针灸、推拿 等 中 医 治 疗 方 案 也 已 经 被 南 非保险公司纳入保险范畴。截至2022年,同仁堂已在境外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150家零售终端、中医诊所、养生中心和文化中心。同仁堂商标已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产品行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30。在全球疫情暴发期间,同仁堂作为中药老字号为疫情防控提供中医药方案,疫情用药产品例如感冒冲剂、板蓝根、藿香正气水等十几个大的品类在海外畅销,为中药文化以及同仁堂品牌在海外的消费者认知打下良好基础。海外江苏之友中医惠侨基地海外江苏之友中医惠侨基地自2017年12月成立“海外江苏之友中医惠侨基地”以来,江苏省中医院积极开展海外线上、线下中医药服务,与15家海外中医机构开通了中医国际医疗、教学服务,接待、诊疗海外友人及华侨华人3,000名以上。2019年,基地发布“海外江苏之友中医惠侨”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将对接研究机构扩大到100个以上、建立30个以上的基地覆盖30个国家、服务海外友人/侨胞3万人次以上,并通过完善“绿色通道”服务、特聘中医药专家学者五批50名开展中医药国际远程会诊及教育、依托“互联网 中医药”开展远程、智慧医疗等十大举措,满足各地人民诊疗、保健、养生等需求31。2020年7月由江苏省中医院研制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中医远程会诊服务规范国际标准出版。2020年,医院开通“同心抗疫”平台,以“互联网 中医药”方式,与德国中医学会远程连线共享中医药防治经验,赠送中医药物资、组建海外中医微信群等多种举措,同时,与英国、比利时等海外远程连线开展抗疫经验交流、诊疗方案解读研讨,助力海外抗疫。截至2022年10月,已有5,000余名海外华侨华人通过互联网医院平台实现远程诊疗咨询等。此外,依托该平台,江苏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先后与英国、瑞士、匈牙利、巴西、澳大利亚、爱尔兰、新加坡、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展合作,面向海外医疗机构和国外患者,提供国际远程会诊共计300余场。2021年7月,“无锡市中医惠侨基地”于无锡市中医医院揭牌,将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利用好海外侨务资源和该市优质中医药资源,拓展中医惠侨工作空间,完善中医惠侨服务体系。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2图表图表19:更多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合作案例:更多中医药及中医服务合作案例资料来源:国药集团2018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北京日报;中国“一带一路”网;中新网;企业官网及普华永道研究服务类型服务类型 企业名称企业名称 合作国家合作国家 成果总结成果总结中医药品中医药品 佛慈制药 乌克兰巴西哈萨克斯坦东南亚各国1931年起,中药经典名方产品藿香正气丸、防风通圣丸以及小柴胡汤丸等优质、低价的中药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其产品已经惠及29个国家和地区、现有国外注册商标35件、出口产品200多种中医药品中医药品 以岭药业 泰国厄瓜多尔新加坡老挝疫情发生以来,连花清瘟已在泰国、厄瓜多尔、新加坡、老挝四个国家快速通过审批,完成注册厄瓜多尔在最近两个月就采购了30万盒,这是10万人的用量截至2020年7月,连花清瘟也已在加拿大、印度尼西亚、巴西等9个国家和中国港澳地区获得上市许可,为多个国家的新冠疫情防治给予了帮助中医药品中医药品 太极集团 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中东国家欧美国家太极集团依托“一带一路”创立了新加坡 东南亚 中东 欧美的有序营销策略,将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天胶、急支糖浆等优质中药品传播到50多个国家/地区中医服务中医服务 同仁堂28个国家和地区在2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50家零售终端、中医诊所、养生中心和文化中心2020年3月,同仁堂国际向海外华人华侨以及国外友人开启全球中医咨询服务,全球门店为17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医线上服务,海外门店直接取药中医服务中医服务 国药国际 缅甸承担缅甸杜庆芝医院改扩建项目的医疗专业部分任务,发挥集团全产业链优势,高效、高质完成建设任务和物资供应、安装对缅甸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派遣国药集团的医疗专家赴缅指导,切实改善当地民生,得到了当地民众和官员的高度认可中医服务中医服务 江苏省中医院英国匈牙利阿联酋阿根廷等至2019年5月共接待56个国家1,000余名海外友人、华侨华人来访及中医药体验远程诊疗60余名;组织中医药专家团出访英国、匈牙利等十余个国家开展40余场海外中医药健康咨询,义诊近2,000人中医药品中医药品 步长制药 加拿大、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印尼、越南等步长制药已有41个产品在东南亚、北美洲和中亚、非洲等36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和上市销售。宣肺败毒颗粒接连获得国际认可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中国西药原料药在医药产品出口贸易中所占比重一直最高,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位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国原料药企业已经从生产粗放型的低端中间体向精细型的中高端产品转变,深加工能力逐步提升。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西药原料药出口额超3,479亿元,2016年至2022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36%。近五年来,中国原料药出口市场保持相对稳定,亚、欧、北美皆为中国原料药出口前三大市场。国内厂商砥砺前行,已有厂商的原料生产线同时通过了美国及欧盟的药品管理机构认证,即便是面对疫情,这些企业也通过工艺进步与特色品种市场优势,实现销售收入正增长,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制造”的抗风险能力。销售网络加速影响力销售网络加速影响力国内医药企业方面,通过投资建厂和建立代表处的方式提升企业影响力与销售网络的同时,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高药品可及性,从而为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生产环节方面,企业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思路指导下,积极将中国先进生产管理经验带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发动本地劳动力优势投资设厂,夯实共建国家药品生产能力。2020年5月,重庆三圣与中悦公司合作,在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建设药厂并开始一期生产,主要生产止痛药和抗生素,预计年产片剂和胶囊50亿片/粒,注射药品逾3亿剂。产品销售方面,企业积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沟通交流,探索出既符合当地国情又能实现互惠共赢的药品经济发展模式。如在2009年已有中国企业在加纳、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及坦桑尼亚等国设立子公司,在当地构建起了国产药品的销售网络。综合以上分析发现,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反映出国际市场除对尖端创新药品具有刚性需求外,面对有更廉价选择时也同样具有价格敏感性,而中国作为生产能力大国,很好地迎合了这一市场共性需求。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打造世界知名品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链构建基本完善、供应链趋于结构性平衡、价值链处于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时期。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化的意愿不断加强,步伐加快。贸易往来、国际合作、对外援助、国际性展会将成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22年中国医疗器械类出口额超1,273亿元,2016年至2022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3%。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增速明显加快,共建国家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走出去”重要市场。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331%7%6%5%3%3%3%3%3%2%2%2%越南31%中国台湾16%美国7%拉脱维亚6%孟加拉国5%印度3%巴基斯坦3%泰国3%瑞士3%波多黎各2%菲律宾2%德国2%其他14%其他 17%1.5 医药创新与康养服务过去数年间,中国政府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坚持国际合作、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世卫组织为核心的全球健康治理体系;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为健康丝绸之路提供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积极提升自身影响力,促进中国及共建国家的卫生事业共同进步。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已经确立了以创新为导向的制药强国发展方向,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市场,出口产品从最初的大宗中间体和原料药,到特色原料药和制剂,目前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也加入到出海的行列。未来,中国医药行业要做大做强,势必需要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在医药方面,通过提高创新能力,输出更多首创新药(first-in-class);在医疗器械方面,结合国内强大的生产能力与经验,协助合作国家和地区建立或提高医药工业的发展;借助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对疫苗的重视度急剧上升,中国疫苗的研发、生产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在满足自用的同时,对相关国家进行疫苗援助;中医药作为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潜力巨大的民族健康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与推广力度。1.5.1 创新药逐渐崭露头角创新药逐渐崭露头角近五年来,中国西药制剂出口加快步伐,抓住全球药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机遇,积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同时,国家药监局不断提升监管力度,国内制药企业积极提升自身研发、生产、管理能力,产品质量的提升也是促进出口发展的重要原因。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包括百济神州生产的泽布替尼等在内的中国企业共有288个自有品牌制剂在海外上市,其中“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包括越南、孟加拉、巴基斯坦、拉脱维亚、泰国、菲律宾等)占比超过50%,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对象。图表图表20:中国制剂海外上市情况(自有品牌):中国制剂海外上市情况(自有品牌)年年数据来源: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31%7%6%5%3%3%3%3%2%2%21%7%6%5%3%3%3%3%2%2%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4617.79681.29752.63890.961259.371310.931273.54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金额(亿元)出口金额其中,对越南出口高速增长,对东盟国家出口显著提升,对越南2018年出口增长率列居首位;印尼作为人口最多的东盟国家,对医疗产品的需求量逐年攀升,成为中国企业开拓的主要市场,在医用耗材、超声、雾化器、小型家庭用设备方面都有很大市场潜力。1.5.2 疫苗产业持续发展疫苗产业持续发展中国疫苗产业起步虽晚于发达国家,却凭借出色的研发能力,加之新冠疫情影响,意外借助“健康丝绸之路”得到加速发展。长期来看,有效的疫苗才能彻底终结新冠肺炎流行。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7月,全球共有107种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184种疫苗处于临床前研发阶段32,研发时间上也从以往的“10-15年”提速为现在的“最快18个月”,各国都在与时间赛跑。2020年5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愿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为实现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作出中国贡献。10月,中国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表示将以实际行动促进疫苗公平分配,确保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2021年5月,世卫组织宣布将中国国药集团研发的新冠疫苗列入紧急使用清单,这是全球第六支被世卫组织列入紧急使用清单的疫苗,也目前唯一一支灭活疫苗。世卫组织批准后,该疫苗可以进入相关计划并分发给广大疫苗紧缺的发展中国家。此外,中国已在全球20余个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测试,其中不乏阿联酋、巴西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参与。获批的疫苗已在9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或紧急使用;正在向40多个国家出口疫苗,其中摩洛哥、巴基斯坦、乌克兰等伙伴国已与中国签署相关协议,而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秘鲁等国的相关协议正在审查中。中国在短短一年多间取得的成果向世界证明,中国的研发能力具有极高的可提升空间与可塑性,未来国际社会对中国人用疫苗认可度的有望进一步提升。图表图表21:2016-2022年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金额年医疗仪器及器械出口金额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532澎湃新闻:查道炯中国新冠疫苗怎样在全球使用?00.511.522.533.544.5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养老床位(万张)养老机构(万个)1.5.3 康养产业合作机遇康养产业合作机遇中国康养产业市场现状中国康养产业市场现状康养产业是一个涵盖养老、医疗、科技、体育、文化等诸多业态于一身的产业,近几年来中国康养市场火爆,市场规模呈现整体上升趋势。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战略目标,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8万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16万亿元。近年来在银发浪潮下,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达到了5万亿元以上,到2030年国内康养产业的市场消费需求预计达到20万亿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养老机构4万个,养老机构床位数也随之增加到了822.3万张33。市场供给方面,康养产业整体呈现出市场供给不足现象。宏观而言,虽然中国康养产业遍地开花,但受康养产业回报慢、人才资源短缺等不利因素制约,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2022年中国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仅31.15张,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养老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缺口。从市场供给对象来看,近年来中国养老机构中社会力量占比逐渐提升,现已超50%,主要包括以房地产企业、保险企业和国有企业等众多强劲资本为代表34。此外,先进的硬件技术、先进理疗、保养理论也为全康养产业提供了智力支持。然而,由于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较晚,在人才供给方面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体系,目前极度缺乏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资源。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6图表图表22:中国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床位数量统计:中国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床位数量统计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人民日报养老机构(万个)332022年全国养老机构4.0万个养老服务床位822.3万张Z.国家统计局,2023-02-2834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Z.中国政府网,2020-05-12养老床位(万张)市场需求方面,康养产业的公众消费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随各类健康、医疗事件的发生,公众的健康意识逐渐提升,未病防治、病后康复的环节逐渐开始受到重视。政府也进一步关注居民健康教育以及医疗服务设施建设,进而推动大健康理念的实施和完善。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使得满足老年群体多层次、多元化康养服务需求成为首要目标。目前预测表明,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万亿元左右,未来人口老龄化的浪潮将大力推动康养产业的发展,康养产业需求巨大,市场前景广阔35。中国康养产业分析中国康养产业分析养老市场作为中国康养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政府高度重视。政策因素成为支持中国康养产业良好发展的利好因素之一。2015年“健康中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健康中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康养”时代正式拉开帷幕。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明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此外,政府针对养老问题印发了“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2022年)及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22年)等一系列相关指导性文件,并出台了包括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18年版)、2019年文旅康养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和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支持政策。疫情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回暖,以及未来总体向上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为康养产业的复苏和发展前景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康养所代表的“享受型”消费市场增长机会显著。国际合作上,中国在学习发达国家康养产业先进发展模式,在本土引入美国、日本等成熟优秀的康养品牌等方面均已有多年的发展基础。然而,康养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着各类内外部风险。新冠疫情爆发对康养产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达数千亿元。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各地拟推行的康养产业振兴举措受到相应限制。此外,中国的康养产业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康养产业自身的交叉性和复杂性,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以及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导致的康养发展的地域差异等一系列问题,中国康养产业发展程度相比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有差距36。35 崔永伟,何莽,彭菲,杜洁,沈山.2019年康养市场分析报告N.202036何莽,陈鉴,潘海兰,杨晶.2020年中国区域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报告N.2021-04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7国内康养市场中,目前参与康养产业的企业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以房地产和医疗机构为代表的企业主要依靠其主营业务介入养老服务的便利性,抢占先机较早地进入这一领域,侧重开发养老住宅型项目,呈现出“重地产、轻服务”的特征;以保险和金融机构组成的企业具有天然的客源优势和强大的投资能力,主要通过自建高端大型的养老社区来服务高净值的保险客群,正朝着康养产业全链条火速前进;以国企央企为代表的企业凭借资本实力和声誉优势,通过设立养老产业基金等方式进行产业布局,已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养老业态,但尚未找到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37。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及其项目如下表格所示:37 崔永伟,何莽,彭菲,杜洁,沈山.2019年康养市场分析报告N.2020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8图表图表23:国内康养产业代表企业及其项目汇总:国内康养产业代表企业及其项目汇总企业类型企业类型企业名称企业名称业务布局业务布局典型项目典型项目房企房企万科护理型、自理型机构养老 社区型养老随园嘉树、万科幸福汇保利养老机构 社区养老 适老化上海保利西塘安平老年健康生活社区险企险企中国人寿跨时代中高端养老养生社区苏州阳澄湖国寿嘉园泰康人寿保险养老 高级养老社区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国企国企中信国安养老社区天下第一城养老小镇国投健康养老地产 医疗服务业 医疗设备制造业 北京国投大厦养老公寓项目数据来源:上述各公司官网产业人才培养方面,随着国内康养产业蓬勃发展,康养人才供给不足问题日益凸显。目前,中国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康养人才供给和培养仍然没有体系化、成熟化。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服务质量不高、专业能力不足、教育学历较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未来需从政策扶持、文化建设、金融规范和科技支撑等多个角度,细分康养医护从业者种类,全方位助理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康养产业国际康养产业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养老产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国外康养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其理论研究和产业体系日趋成熟,逐步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即大规模、市场化、专业化的美国模式,社区化、小型化、连锁化的日本模式以及大规模、医疗型、公费化的德国模式,均为国际康养产业标杆。美国养老地产模式建立于上世纪6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个结构比较完善、门类比较齐全的养老地产产业结构与老年住宅体系,特点是大规模开发,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程度高,市场细分清晰。日本强调老人们在自己的家中和社区中养老,与社区互动。目前,日本的养老服务已经在主推“小规模多机能的社区养老”,床位一般在20-30张,提供白天的日托服务或居家上门服务,很多养老地产投资机构实行全国连锁经营38。德国是世界上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最早的国家,截至目前,在德国全境共有约350处获得批准的森林疗养基地,主营医疗环节的健康恢复和保健疗养。德国政府明确规定该国公民到森林公园花费的各项开支都可被列入国家公费医疗的范围。同时,森林医疗的普及和推广,带动了就业率的增长和人才市场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极具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团。康养产业国际合作情况康养产业国际合作情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20年,至少有40家涉及养老业务的外企入华,其中以来自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企业为主,合计占比超过80%。随着中国市场需求的扩大,国际合作日趋频繁,未来更多外企入华、中外康养产业交流更紧密成为可能,对进一步提升中国康养市场规模和服务质量起到重要作用。38 美、中、日三国发展康养产业的不同模式Z.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11-28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49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0图表图表24:2020年外企在华养老业务国家分布统计年外企在华养老业务国家分布统计美国12日本11奥地利4荷兰3英国3法国3瑞士11德国1新加坡1丹麦1韩国数据来源:AgeClub入华养老外企布局区域存在规律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是重点布局城市,原因是外资养老服务机构主要定位高端市场,倾向于选择有一定消费能力、老龄化程度高、老龄人口基数较大、养老相关政策更加完善和开放的城市。业务模式方面,随着老年群体的需求越来越多,康养市场相应地不断细化,外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逐渐变得多样化。2013-2020年,入华外企的相关业务变得更加多元化,除了居家护理、运营管理输出、品牌输出、咨询和培训业务以外,还包括旅居业务等39。39 白皮书:外资企业进军中国养老服务市场商战报告Z.AgeClub.2021-02-05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1图表图表25:2013-2020入华养老外企业务模式及相入华养老外企业务模式及相应公司数量应公司数量数据来源:AgeClub7632运营管理输出培训居家护理品牌输出养老咨询22旅居国际康养产业发展对比分析国际康养产业发展对比分析康养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经济发达程度、人口结构、国民人均消费水平息息相关,因此会出现康养产业在全球各国各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格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大多数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不高,消费力不强,故康养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均较为缓慢。首先,共建国家老龄化程度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2年平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7.13%,低于全球水平10%,更远低于高收入国家水平15.64%;其次,人均医疗支出也普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0年人均健康支出483.97美元,远低于世界平均的1,177美元,仅占高收入国家人均健康支出2,301美元的一半40。国际领先的康养产业大多数来自于发达国家,完整的康养体系和优惠的康养政策奠定其领先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发达国家特别重视相关人才培养,例如日本每年会组织一次“森林疗法”验证测试,通过最高级的考试者可获得森林疗法师或森林健康指导师的从业资格;而中国相关产业发展较晚,还未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企业发展方面,美国养老地产运营贡献收益率有限,盈利主要靠租金收入,租金回报率达6%-8%;而中国一线城市的租金回报率仅2%-3%,行业收益与风险严重不匹配,并且企业各个环节的专业力量还不够,开发企业独力承担高风险。在政府政策方面,美国养老业扶植政策虽少,但REITS享免税待遇;而中国针对营利性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形式单一、力度有限,与日本等福利型养老国的差距更为显著41。40World Bank,2022 DB.41美、中、日三国发展康养产业的不同模式Z.前瞻产业研究院,2018-11-281.6.1 政企积极推动国际人才合作政企积极推动国际人才合作自2013年开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学校和公立医院成功实施了很多人才合作培养项目,涉及超过20个国家/地区,涵盖了感染病学科、儿科、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超声影像学等多个领域。项目大多都是由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等国家机构牵头,具体实施单位既包括国家疾控中心、高校、公立医院等,也包括例如桂林南药等企业,通过讲座、学术交流会/论坛、人才输送、开展培训、实地参观/演示等形式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以下是部分重点合作项目建设情况:图表图表26: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培养合作重点项目: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培养合作重点项目资料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2015年年2015年年2019年年中国中国 中东欧国家公立医院合作网络中东欧国家公立医院合作网络“中国中国 东盟东盟”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项目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项目中国中国 东盟卫生人才培养百人计划东盟卫生人才培养百人计划华西华西 迈瑞“一带一路”前沿超声技术培训项目迈瑞“一带一路”前沿超声技术培训项目1.6.医疗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22023年年2020年年“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妇科肿瘤专科人才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妇科肿瘤专科人才培养项目培养项目政府全面支持政府全面支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医学人才国际合作培养方面的政策,关注领域主要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中医药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可以看出,针对国内人才培养情况,国家对仍待提高或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给予了较大的政策扶持,以推动中国医学全面优质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3图表图表27:医疗人才支持政策及“一带一路”人才发展政策:医疗人才支持政策及“一带一路”人才发展政策时间时间政策名称政策名称公共卫生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才培养中医药人才中医药人才培养培养复合人才复合人才培养培养2015年10月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年)2017年5月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8月“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暨“健康丝绸之路”北京公报2019年4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2021年6月关于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框架下深化传统医药合作的联合声明2021年12月 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资料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推动工作及成果推动工作及成果 政府政府在政府层面,随着“一带一路”相关政策的落地,国内外医药专家秉承对全球人类健康维护的共同理想更多地开展国际医药领域合作。其中中科院作为国家首屈一指的科研单位,积极落实了医药研发“走出去”的战略导向,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建立了中科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它也是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的重要布局之一。该中心2015年开工建设,2018年正式落成。截至2021年6月已建成1个中医药产业园和3个国际联合实验室。疫情期间,中心的中国专家与乌兹别克斯坦专家合作开发出可将新冠病毒危害性降低78.3%的新药42。推动工作及成果推动工作及成果 地方与企业地方与企业在企业层面,加强国际卫生交流与合作成为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形式。近年来,中国卫生部门与大多数“健康丝绸之路”共建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建立多层级、跨部门、多议题的卫生交流与合作机制,涉及到医学人才培养、医药研发、全球卫生安全、卫生制度、信息共享等多个方面。在中国-东盟卫生合作论坛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大力加强在传染病防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传统医药、人才培养、全球卫生治理等领域的合作交流。试举例如下:云南和广西两省利用地缘优势,建立了中、老、越、缅边境地区传染病跨境防控的合作机制和疫情通报机制。云南西双版纳州与老挝北部5省合作开展建设“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广西则牵头创设了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和“医疗保健合作”中心等项目。2019年6月,上合组织成员国签署上合组织 成 员 国 卫 生 领 域 合 作 主 要 措 施 计 划(2019-2021),在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防控、应对卫生领域突发事件、远程医疗、促进医疗人员和机构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就此,新疆积极与中亚诸国围绕鼠疫、艾滋病防控工作携手合作,并致力于将新疆建设成为“健康丝绸之路”国际医疗服务中心。迄今中国已与10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或地区签署双边和多边卫生合作协议,共同发起和参与10余个国际(区域)卫生合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全方位、跨领域的“一带一路”卫生合作战略布局。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442兰州大学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光明日报1.6.2 国际人才合作培养取得积极进展国际人才合作培养取得积极进展中国积极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学校和公立医院建设多个人才合作培养项目,为医学人才的国际合作培养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平台,深化了合作和交流。近年来,国际人才合作培养项目建设情况较好,初步取得了优异成果,以下是部分重点合作项目的情况与成效: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5提出时间提出时间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涉及国家涉及国家/地地区区牵头单位牵头单位成果总结成果总结2013年桂林南药“疟疾学术日”中国科特迪瓦等国桂林南药、科特迪瓦卫生部和抗疟委员会、马里Bamako大学寄生虫病研究所、冈比亚传染病防治研究所、国家疟疾防治委员会、国家传染病医师协会向来自科特迪瓦的多所高校的百余名科研人员、300多位当地的临床医生进行了培训和交流 在疟疾的防治、注射用青蒿琥酯治疗重症疟疾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2015年中国 东盟卫生人才培养百人计划中国东盟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至2018年,共培训东盟卫生部高级卫生行政官员62人、流行病学专业人才33人在中医药、体制改革、疾病防控、医疗信息化及远程医疗技术、卫生人力资源等领域进行交流合作2015年中国 印尼公共卫生人才合作培训计划中国印尼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向印尼增加1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新生名额,邀请100名印尼大学生来华参加“汉语桥”夏令营在公共卫生、全面健康、和健康教育等领域进行交流合作2015年中国 中东欧国家公立医院合作网络中国中东欧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院协会已吸引到十几个中东欧国家的30所知名医院和中国60余所大型医院共同参与在医疗资源规划与配置、医疗质量管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医疗旅游、医学科研与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进行交流合作2015年中国 老挝医疗服务共同体项目中国老挝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实施一年多的时间里,中老双方互访交流13批共计139人次,中国派出2批医疗队12人次赴老挝培训,老挝先后派出近百人来华参加培训涵盖临床、检验、护理等多个方面在医疗卫生领域进行交流合作2015年中国 孟加拉国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孟加拉国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孟加拉国奚安卫生保健协会6年已累计培训了300多名孟加拉国卫生计生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在卫生计生人力管理及政策、医学适宜技术应用、康复、影像、中医药等领域进行了交流合作。2019年华西 迈瑞“一带一路”前沿超声技术培训项目中国“一带一路”国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7个国家共计20名国际超声专家前来学习交流超声新技术-在各个器官系统疾病的超声诊断及治疗新技术领域进行了交流2020年“中国东盟”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项目(2020-2022)中国东盟国家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计划为东盟培养1,000名卫生行政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正在进行中)在公共卫生服务等领域进行交流合作资料来源:ASEAN-ChinaCentre;国家卫健委;中国“一带一路”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及普华永道研究图表图表28:“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培养合作成效汇总:“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培养合作成效汇总1.6.3.促进人才合作与交流常态化促进人才合作与交流常态化除了合作项目之外,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学校、医院、科研机构之间成立了一些教育联盟,通过成立研究中心、专项基金以及开展培训、举办会议等方式,持续推动卫生领域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使国际交流合作不仅停留在周期性的项目层面上,而是将其常态化,有助于人才合作培养与交流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643“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官网;中国卫生人才网;中国新闻网“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医学人才培养联盟432019年6月,“一带一路医学人才培养联盟”在江西省九江市正式成立,全球已有300余家国内外成员单位,年服务医疗人才超过300万人。联盟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为成员单位搭建卫生人才国际合作交流的共享平台,推动常态化、机制化交流,已经先后通过开展“英国剑桥医院管理与医学人文交流项目”、“法国瑞典医院管理与医学人文交流”、抗疫公益直播、超声医学人才培养等多个合作交流活动,培养了数千名医学生、卫生行政官员和专业技术人员。0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挑战、机遇与展望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72021年6月,在时任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主持的“一带一路”亚太区域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上,与会29国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随后,联合国秘书处将上述两倡议,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议题14“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有关领域主要会议和成果后续落实”和议题131“全球卫生与外交政策”下作为联大正式文件散发,进一步呼吁加强国际疫苗合作、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这体现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支持、对联合国倡导的疫苗全球公平分配以及绿色、有韧性和包容性经济复苏的支持,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合作,尤其是其对促进疫苗全球公平分配与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的重视和认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医药、医疗器械、疫苗、科研等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本土企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一些现实挑战。西药方面的挑战主要是,近年来,各国对西药产品进口要求趋严,同时国际贸易环境更为复杂多变,中国西药产品“走出去”面临更多挑战。国内制药企业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研发、生产和合规管理能力等,力争在整体质量方面不断缩小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型药企兼并收购中小型药企,利于形成与跨国企业的有效竞争并推动中国西药创新药研发能力提升。此外,随着中国药品监管法规体系逐渐向国际靠拢,将更有利于中国西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医疗器械领域,我国医疗器械产业链较为完善,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强大的生产能力,下一步应将一些大型医疗器械的核心部件技术难题作为突破口,加大自主研发投入,逐步攻克大型医疗设备的技术难题,不断从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向高附加值的科技创新转型,科技创新是医疗器械产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疫苗领域,作为国际上近年来的绝对热点生物医药领域的一部分,中国虽已有部分企业领先一步进入这一领域,但在人才积累与核心研发能力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中国需要在大力培育本土企业的同时,扩大自主生产产品的覆盖面,提升生物医药领域的综合研发能力,并与伙伴国家合作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组织的审评审批,从而争取更多的国际认可。上述产业的转型升级虽在新冠疫情期间受到挑战,但同时也迎来更多机遇。凭借中国在疫情期间展现出的医药生产能力、医药产品保障能力、疫苗研发速度、疫苗质量及医疗器械与耗材的生产能力,“健康丝绸之路”的影响力得到迅速提升,在后疫情时期为上述领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2.1 西药、医疗器械、疫苗和科研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82.1.1 西药西药2.1.1.1.挑战挑战直面国际市场不同市场监管体系直面国际市场不同市场监管体系近年来各国对西药产品进口要求日趋严格,尤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国愈发重视医药工业的战略地位,中国西药产品国际化发展在全面提速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同时各国出于对本国国民生命健康的保护,都各自拥有一套较为严苛的审评审批程序。由于发达国家的医药市场规模较大,因此中国医药企业多与日本、欧美等体制相对成熟的国家合作较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经验有限,需花费较多精力才能与各国审批机关达成一致,造成大部分企业仅有精力应对少数伙伴国家的审评审批政策。随着中国制造产品在质量与产能上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贸易争端问题也频频出现,部分国家对中国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提出了严格要求,对西药进出口贸易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2.1.1.2.机遇机遇质量监管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质量监管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中国政府近年致力于向国际领先监管机构学习先进管理方法,一方面,政府积极主动与其他国际领先监管机构如FDA等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也通过如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等民间医药行业相关协会以及跨国药企,来对接和了解最新的医药行业国际化产品审核审评标准发展方向与未来发展趋势,以使得中国产品质量保持与国际标准接轨。于2017年,中国药监也加入了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44),成为了与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共享同一套药品基础技术指南的国家之一。加入ICH后意味着,中国的药品监管部门、制药行业和研发机构将逐步转化和实施国际最高技术标准和指南,将有效提升国内制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自2021年,中国药监致函国际药品检查组织(Pharmaceutical InspectionCo-operation Scheme,PIC/S)提出启动加入PIC/S预申请程序。2023年,PIC/S充分肯定我国预申请阶段工作,中国将正式申请加入该组织。作为GMP检查执法机关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PIC/S致力于提高药品获得行政许可的一致性,消除药品贸易中的障碍,确保药品质量,促进国际间GMP法规标准的协调及GMP检查质量的一致化。继加入ICH之后,中国申请PIC/S的举动,体现出中国药监主动融入国际药品监管体系,加速我国药品国际化进程。疫情催化更多药品贸易协议签订疫情催化更多药品贸易协议签订中国国产原料药与西药制剂在疫情期间有效迎合了新生海外市场需求,收获了一定规模的市场增长。仍以生物医药为例,2020年市场规模已达3870亿元,增长率达到22.0%。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西药产品在疫情期间更迅速地走向各国市场并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同时,新冠疫情也同步激发了各国国民对自身健康水平的反思,以及各国国民对医药产品的新需求。对既往已经与中国形成医药产品往来的国家,后疫情时期将进一步加大自中国进口的产品品类与数量。对既往尚未与中国建立医药贸易往来,但在疫情期间接受了中国医药产品,或进口了中国医药产品帮助国民进行防疫的国家来说,未来将更有机会与中国企业签订长期的贸易协议。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5944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rmonization2.1.1.3.展望展望药企借助持续创新布局中长期国际市场药企借助持续创新布局中长期国际市场短期内国内的一致性评价与带量采购政策对中国医药市场带来了全新的市场秩序,也为中国西药企业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中国西药企业应把握商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而放眼未来的长期布局,则要求企业具有发展性眼光,适时布局创新药产品的研发工作,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对产品线进行优化,形成以创新药产品专利为核心竞争力的、高技术壁垒的且具有更强国际化市场拓展潜力的商业模式。疫情期间加速熟悉各国药品准入流程及政策疫情期间加速熟悉各国药品准入流程及政策在此次疫情期间,为保障国内居民的基本健康卫生安全不受新冠影响,许多国家打开绿色通道以快速引入各国优良产品。这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良机,企业既可借此扩展新国家市场,或借此扩大在外国的市场营销队伍,更可以借此机会在国外设立工厂,进一步缩短供应与销售产品的产品供应链环节。以非洲各国为例,由于非洲小国众多,且缺乏统一的药品监管政策。随着疫情期间的捐助,中国企业更多地走入了非洲各国,得以深入了解各国的政策监管重点,并将有机会凭借疫情期间的深入交流,将贸易往来常规化。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0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12.1.2 医疗器械医疗器械2.1.2.1.挑战挑战国际市场对医疗器械企业的监管要求趋严国际市场对医疗器械企业的监管要求趋严国际市场对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和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各国的医疗器械法规和要求日益趋严和趋同。例如,欧洲委员会于2013年发布医疗器械领域的审核和评估建议,对制造商及其供应商飞行检查,以确认企业对法规的遵守和持续性合规。又如,伊朗、斯里兰卡、埃及等国要求在发达国家装机量在一定数量以上或得到美国FDA认证才可以启动注册程序。医疗器械出口指导与辅助政策医疗器械出口指导与辅助政策不完善不完善目前中国对医疗器械出口的指导与辅助政策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国家间贸易合作协定较少。这造成了医疗器械企业在出口方面主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对目标国家的器械监管政策、海关政策、市场发展情况等信息进行调研,从而进行产品出口决策和建立贸易关系的自主型经营模式。当前的模式虽能利用市场的选择性达到对医疗器械出口企业的筛选目的,但不能否认的是,倘若能为这些面向海外市场的医疗器械企业提供国家级别的政策支持,那么中国的医疗器械产品将有机会进入更多国家医疗市场的视野。医疗器械存在被其他产品替代风险医疗器械存在被其他产品替代风险尽管中国具备一定的医疗器械产品制造能力,但行业整体依然存在结构性差距,如技术、材料、装备和工艺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自主创新技术引领下的新概念较少,制造出符合医学技术趋势的高附加值新产品难度较大,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尚未完全攻克,有的细分领域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有的产业结构过于分散。同时,高端制造装备和产品质量检测仪器依赖进口,应积极鼓励国内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此外,非洲和其他医疗器械生产技术同样有限的国家也出台鼓励政策发展本土医疗器械生产行业,加上更低的运营成本(如人力资源),对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冲击。2.1.2.2.机遇机遇国家政策环境支持医疗器械创新国家政策环境支持医疗器械创新从2017年发布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开始,对于临床试验和上市审批等政策环境形成了顶层设计,明确了要促进创新的发展方向,也进 一 步 推 动 了 医 疗 器 械 行 业 的 创 新发展。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中对于医疗器械领域,也明确提出了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几个大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技术发展重点,例如腔镜手术机器人、体外膜肺氧合机等核心技术,研制高端影像、放射治疗等大型医疗设备及关键零件,以及发展起搏器、全降解血管支架等植入介入产品等。此外,中国也计划在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区域内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为医疗器械创新提供资金、人才、政策等要素,从而充分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自主能动性,形成创新产业的发展平台。疫情推动中国医疗器械的海外市场份额疫情推动中国医疗器械的海外市场份额在这次疫情期间,中国捐赠的口罩等低值耗材就是产自中国。受捐助的国家纷纷认识到了中国制造的质量与速度。未来预计将会有更多既有产品的相关订单开向中国企业。借此中国企业将有望进一步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在疫情之后,相信会有更多国家在海关审核,医药产品审核等方面为中国现有医疗器械产品提供一定程度的优待,让中国产品更快在其国内打开市场。短期内疫情下更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将帮助中国企业进入更多海外器械市场。中长期来看将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与中国共建医疗器械国际化供应链条。2.1.2.3.展望展望疫情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收购国外器械企业疫情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收购国外器械企业的机会的机会对于希望扩张市场或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也将是一轮市场扩张的重要机遇。优质企业的生产线质量与本地的销售运营网络本身已经完备,只是缺乏在疫情这一强制停工或削弱产能的状态下维持订单或维系经营的能力,这类企业软硬件的高质量意味着其本身属于优质标的,对其完成收购将快速高效提升中国企业的生产能力。同时由于已扎根异国多时,其内部员工对于当地的市场需求与审评审批政策已十分熟悉,收购这些企业后,这些员工也将帮助中国企业在保证合规的前提下,快速适配产品的各项出入关手续,从而加快产品的供给速度。补位国际市场供应短缺补位国际市场供应短缺,把握国际市场机遇把握国际市场机遇首先,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可有效补充疫情带来的国际产品供应短缺。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不乏市场需求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重点极为契合的厂商,随着疫情对中国产品国际化的助推作用,未来中国企业将有机会成为此类国家的新晋器械供应商。其次,疫情下国内医疗器械行业也将经历市场洗牌,从而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体。新冠疫情期间,国内中小厂商同样受到不小的冲击,但这促进了行业的并购整合,为未来医疗器械向高新技术转型提供了产业规模化的基础。2022年,医疗器械并购交易在细分赛道分布呈多元化趋势。体外诊断、耗材等领域的并购交易热度依旧不减,耗材首次超越体外诊断成为医疗器械第一大赛道,同时创新前沿领域成为资本投资的新方向。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22.1.3 疫苗疫苗2.1.3.1.挑战挑战部分疫苗生产国的产品的囤积造成供需关系部分疫苗生产国的产品的囤积造成供需关系失衡失衡经历过本次新冠疫情后,全球所有国家都意识到疫苗的重要性。本次新冠疫情中,一些疫苗生产国家出现了疫苗囤积远大于国内需求量的情况,让本是作为全球防疫重要物资的疫苗贸易出现了供给过剩。这也会促使目前暂无生产能力的国家重新评估依赖外国进口疫苗产品的风险,最终有可能促成部分国家将未来的发展重点转移到建立本国的疫苗生产线,以大幅度减少疫苗进口数量上。各国疫苗质量互认尚无公认标准各国疫苗质量互认尚无公认标准,阻碍疫苗阻碍疫苗产品国际流通产品国际流通目前,世界各地的研发团队开发出了多款疫苗,其生产技术、临床试验数据均具有一定差异。各国对医疗卫生用品的质量考虑需要大量的时间,且以差异较大的标准对疫苗质量进行核定,将导致疫苗效果的互认存在体制上的困难。同时,即便是有世卫组织对其质量与效果检验认证的情况下,部分疫苗生产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产品利益,也拒绝承认他国产品的有效性,更有甚者恶意抹黑他国产品的有效性,为疫苗效果的互认带来更大的阻碍。2.1.3.2.机遇机遇以新冠疫苗为抓手以新冠疫苗为抓手,获得国际市场更多认可获得国际市场更多认可在疫情之前,疫苗在国际市场上主要由欧美发达国家提供,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由于起步较晚,在生产工艺和运输技术上都仍与其有一定差距。但在此次疫情中,中国疫苗出口规模得到几何式增长。疫情期间,中国的医药工作者迅速投入疫苗的研发工作中。中国与阿联酋等国家在疫苗研发上深入合作,同时如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也加速了进口中国疫苗,减少了审批流程,实现了产品上市的绿色通道。这一系列举措直接为中国疫苗市场拓宽了近10倍的出口规模。2019年,中国全年人用疫苗出口1.13亿美元。在新冠疫苗出口的拉动下,2021年人用疫苗全年出口量达到156亿美元。以菲律宾为例,截至2021年9月中旬,其国内接种的新冠疫苗全部来自于进口疫苗,而从中国进口的新冠疫苗占54%。随着未来疫情的常态化发展,中国的新冠疫苗产品将有愈来愈多机会进入国际市场。2.1.3.3.展望展望新冠疫苗的经验为常用疫苗走向国际市场奠新冠疫苗的经验为常用疫苗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定基础疫情充分考验了中国的疫苗生产工艺与供应链体系。这一宝贵经验将有助于中国企业提升日常生产的运营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益化管理。与此同时,疫情期间众多中国疫苗企业进行新冠疫苗海外临床试验以及紧急上市的经验,将有助于中国疫苗企业积累经验,在后疫情时期为其他常用疫苗进入国际市场奠定良好基础。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32.1.4 科研科研2.1.4.1.挑战挑战对跨国研发合作的支持力度参差不齐影响合对跨国研发合作的支持力度参差不齐影响合作可能性作可能性研发作为一个资金投入极大的项目(如新药研发投入以亿为计量单位),除了中外企业的通力合作,也需要各国政府给予优惠政策或资金支持。在研发初期,需要政府对研发项目给予津贴支持,以提高研发企业进行项目的积极性;研发中期,需要政府匹配稳定的临床试验机构帮助其加速研发进展;研发后期,需要政府给予快速的审评审批流程。当产品上市后,也需要当地政府给予合理的报销比例,从而帮助本国国民负担创新产品,并帮助产品得到有效的推广。然而上述每一条政策,对于各国政府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仍需要长时间的磋商与研讨。2.1.4.2.机遇机遇建立科研成果的转化合作机制帮助创新产品建立科研成果的转化合作机制帮助创新产品快速上市快速上市借助在疫情期间与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积累的合作经验,中国可因地制宜与多方开展上游产业链的合作,以提升双方科研能力,探索科研合作机会;同时探索科研政策支持体系,与医疗水平发达国家进行合作科研项目与交流强化双方的传染病防治能力。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也有助于解决跨国科研合作中面临的问题。2015年底成立的东盟共同体极大促进了科研人才和临床试验的发展,药品临床试验费用仅为美欧地区的50%,患者招募较快且科研人才平均水平较高,为试验开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通过区域共同体形式,双方政府共同将优势资源提供给科研企业或机构,为其铺设完整的从软硬件资源、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及资金政策激励的全方位保驾护航政策,并将科研成果同时惠及参与合作的区域共同体,从而将共同体成员国的科研成果共享而人民的健康水平共同提高。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42.2.1 挑战挑战因全球化等原因,传染病的全球传播变得非常迅速并且难以控制,对国际合作防控的形式、效率、紧密程度提出了更大挑战。首先,目前国际间卫生合作的层次相对单一,中国在对外援助以政府之间的合作为主,非国家行为体45尚未有条件大范围充分发挥作用,头部医疗行业企业的援助及合作契机初显。其次,“危机供给模式”仍是卫生合作的主体,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更利于国际卫生合作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国际认证方面,中国部分医药产品难以通过世卫组织的PQ预认证,进入海外主流市场有一定的困难,这进一步阻碍了通过药品供给的方式向援助国进行支援,如何开发出共建国家/地区人民均适用的疫苗、抗病毒与预防病毒的药物仍需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支持。此外,接受援助的地区除卫生条件相对落后之外,当地居民防控意识不足、机构的卫生管理经验匮乏也是面临的挑战之一。因此,对于各地的支援合作,需要在提高人们传染病防控意识、提升传染病防控管理水平、加强医药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此次新冠疫情进一步凸显了上述挑战,主要体现在:联防联控机制不完善,国际组织和机构协调难度较大;物流供应链受阻;医疗物资/设施国际标准不统一;居民公共卫生知识普及难以在短期内提升。2.2.2 机遇机遇传染病联合防控是提升全球化及发挥国际组织作用的重要契机,新冠疫情也给“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机遇。一方面,疫情为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提供了契机。各国在公共卫生安全领域面对同样的挑战,未来可依托此领域重点开展国际合作,使得中国与共建国家合作更加紧密,进一步推动“健康丝绸之路”落实。另一方面,疫情为推进“健康创新丝绸之路”创新提供了契机。此次疫情中,新技术如在线医疗科技、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在政策支持下在中国快速落地,这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利用这些新技术创造了新机遇。2.2 医疗卫生援助及重大传染病防治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545国家以外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实体2.2.3 展望展望未来,卫生合作层次更丰富、领域更广泛、形式多样化。从双边援助到多边合作、从临床诊疗服务到公共卫生体系和设施建设、从单一的政府援助过度到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等多样化机构推进国际援助,助推药品、器械、耗材和医疗服务输送至“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中国感染性疾病相关领域的专家们将会在国际上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传染病国际间合作将更密切,物资设备硬实力与软实力将共同提升、医疗教育和“互联网 医疗服务”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借此契机,更多企业将有机会走出国门,这些企业承载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使命,承担着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将持续为国际间的公共卫生事业合作贡献力量,并带来积极而深远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式: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派遣常驻医疗卫生援助队伍并提供基础医疗物资,提供定期点对点的专科、全科医疗服务;通过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项目,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信息化建设水平、医疗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携手国际组织和地方政府等机构,推进中医药领域的合作交流,持续推进中医药海外中心的建设,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提供中医药、中医诊疗服务。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62.3.1 挑战挑战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疫情后经济复苏的缓慢局势和准入政策两个方面。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充满不确定性。部分国家疫情导致的财政紧张、货币贬值等问题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导致主权债务风险上升,拖欠工程款风险也随之增加,对工程承包商带来较大的资金成本和运营压力。此外,各国在疫情期间采取的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带来通胀预期的升高,为既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按计划推进增加了难度;除疫情之外,部分国家近年有收紧跨境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倾向,也会增加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难度。2.3.2 机遇机遇新冠疫情反映出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存在不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需求广泛存在。长期来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发展潜力巨大,公共医疗设施改造、医疗服务信息化、智慧医院建设,以及与医疗卫生发展密切相关的生物实验室建设、药品与医疗器械厂房建设等,都将成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发展的潜在增长点46。2.3.3 展望展望中国对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的承诺是长期的,未来中国政府和企业将对此持续投入。2021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提出中国将持续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继续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具体措施包括与世卫组织合作,并通过建立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等,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筑牢公共卫生防线,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和疾病防控能力47。打造“健康丝绸之路”需要各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政府方面,需要各国政府加强抗疫等多方面合作,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承包和投资营造良好氛围,并在准入控制、财税支持和医疗建筑资质互认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企业应加强风险评估,审慎调整海外业务布局以应对疫情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和国际性开发机构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应加强合作,立足各自职能在融资条件各异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联合开拓市场,提升风险管控水平,积极参与各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2.3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合作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746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4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12.4.1.挑战挑战中医药国际化在过去几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新冠疫情的助推下,中医药“走出去”迎来难得的机遇窗口,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在“走出去”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在海外市场的推广受到诸多限制,例如:暂未形成统一的暂未形成统一的、完善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和完善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和管理规范管理规范中西医理论体系差异大,中医是多靶点干预,药品大多是多种成分混合物,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不很明确,无法在西方现有的医学理论下检测其药理毒理,难以通过药品审批注册,缺乏量化标准,在西医使用者眼中缺乏“科学严谨性”。目前为止,由于成本过高以及难以提供在欧盟市场上15年安全使用的证据,还没有中草药产品获得进入欧盟市场的许可,只能继续作为食品补充剂出售。再加上不同文化、科学等背景导致各国对于中国传统医疗疗效的认可度不同,例如没有草药使用史的国家普遍对中医药的信任度要低,对中医药注册监管要求也相应非常高,存在政策和技术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在全球市场上推广。同时,这些因素也导致了中医药纳入西方国家基础医保的难度大,进一步制约了销售规模的扩张。中医药国内中医药国内、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随着中医药的“走出去”,一些国家/地区也对部分中药品给予了较高的认可,尤其是一些珍贵、传世悠久的名药。但由于中医药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仍未建立,因此也出现了部分珍贵的传统名中药药方被国外抢注甚至返销中国市场的情况,例如中国目前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日本、韩国等国企业抢先在海外申请;以及牛黄清心丸和在中国经典方剂“六神丸”基础上再研发出的“救心丸”也被国外抢注并返销中国。针对这些中医药知识产权流失的问题,不仅需要增强国内保护,更迫切的是要在国际上得到知识产权保护。高素质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亟需补充补足高素质中医药国际化人才亟需补充补足中医药文化要走出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不可或缺。这类人才不仅要精通中医药文化、熟练使用外语,还需要掌握跨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等相关知识,更要深入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和民族性格。近年来,不少中医院校开设对外中医方向,培养了大批人才。但高素质人才成长需时间淬炼,人才紧缺和不适应现象将长期存在。2.4 中医药及传统医疗服务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82.4.2 机遇机遇根据根据“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需求与特色探共建国家的需求与特色探寻需求互补的潜在机会寻需求互补的潜在机会中医药所面临的上述挑战远非一朝一夕可解决,也并非任何企业可凭一己之力实现突破,应从整体着手进行长期统筹布局,逐步攻克各个难关。对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医学或是现代西医来说,中医药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比较优势。泰国传统医疗中也涉及到针灸的使用,可以同中医药的针灸互相学习借鉴。新西兰是高品质农产品生产大国,其中也包括了鹿茸、人参等珍贵中药材,可以对华开展贸易;同时中医药在新西兰普及情况也较好,越来越多的新西兰人使用针灸来缓解疼痛、疗养保健等等,中医药市场空间较大。可以大力推动中医药的深度国际交流与合作,以中医药为媒介,促进各国经济、卫生健康、文化、生态等方面共同增长。借借“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契机共建国际标准契机共建国际标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给中医药国际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倡议将中医药纳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重要内容,与共建国家签署的双边、多边协议为中医药进入合作国家提供了机遇与渠道,通过各国人民对中医药药品及服务疗效的不断认可,促进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同时认同中国在中医药方面的权威性。目前在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以及提高中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的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果,2009年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批准成立,截至2023年6月,ISO/TC 249已正式发布95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正在制定的国际标准31项,其中,由中国专家担任项目提案人的占71%。一次性无菌使用针灸针、亚洲人参种子种苗、中药重金属检测方法、中药煎煮设备、艾灸器具及中药编码系统等标准的发布,对促进中医药国际贸易和中医药国际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对提升全球中草药和中医药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打破医疗产品的贸易壁垒将起到重要作用。中西药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接轨国际标准中西药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接轨国际标准,质质量与安全认证流程国际化量与安全认证流程国际化国务院在2015年即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开展第三方质量和安全检验、检测、认证、评估等服务,培育和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认证、医疗管理服务认证等服务评价模式,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检验检测体系”并明确了“重点支持建设20家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量化指标。同时,为了保障上述机构检测结果的国际化水平,后续建立的检测机构多采取了中国实验室与海外机构联合建立的形式,从而在物理空间上和理论体系上均达成中药产品与西方化学医学检验检测的理论有机结合。以抗疫贡献为契机以抗疫贡献为契机,加速中医药国际化加速中医药国际化自2020年初国内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及时推广有效方药和中成药,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也及时主动同国际社会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的有关经验,其中的抗疫中药产品,例如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中成药、饮片广受海外好评,加速中成药市场需求。这些积极作为一方面有利于中医药产品走向世界,促使国内中医药企业焕发新生,借势加速出海;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提升国际认可度。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69成立国家人才培养计划成立国家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完备人才梯队建立完备人才梯队领军人才方面,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选拔10名左右具有国际视野、世界学术影响 力 和 卓 越 贡 献 的 中 医 药 首 席 科 学家”,从遴选标准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将国际的影响力与视野看作极为重要的因素,并希望这些领军人物能利用其对国际化市场与学术界的理解与认知,带领中医药界逐步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在后继人才培养方面,国家积极搭建中医药第三方检测检验实验室,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国东盟传统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等中外联合中医药实验室落地建成。此类实验室或依托于大学中的中医药专业学院或依托于国家兴建的中医药技术研究机构,在完成中医药成分药理检验检测任务的同时,为国内中医药普通人才提供了接触和学习中医药国际化产业的宝贵机会。随着联合实验室的多点开花,这些了解国际医药市场运行原理、并能有效融合中外医药产品检查检验标准的人才,将成为中医药产品持续扩张世界影响力与市场份额的另一助力。加大研发投入加大研发投入,寻求长期发展机会寻求长期发展机会中国企业需跟随中国政府当前的倡导方向,转变经营思路,重新构建产品研发部门、加大资金投入,以保证企业对国家实验室的研发成果的跟进能力,从而逐步提升市场份额,例如经典名方的创新探索等。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02.4.3 展望展望未来,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企业、政府、公益组织携手,充分协调国内国际资源,以文化为媒、医药为体、数字化和贸易为径,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化发展,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协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以文化为媒以文化为媒,加速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加速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运用现代医药学公认的科技术语诠释并传播中医理论,通过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举办科普宣教活动、公益讲座和设立人才交流合作项目的方式,组织海外的教育、医疗界人士来中国体验中医药文化、学习中国医药知识,提高中医药文化认同度。以医药为体以医药为体,创新助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创新助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以现有中药临床疗效品种为基础,通过中药二次开发,将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规范化,实现技术不断优化升级,使得中药服用更舒适便捷,更易于海外的药品推广和使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将中医药传统诊疗手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促进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共建各国的科技合作和应用。以中医服务为矛以中医服务为矛,带动中医药整体的传播与带动中医药整体的传播与普及普及近年来,对于部分慢性疾病、颈椎病等西医难以彻底医治的问题,中医药尤其是针灸却被证实是有明确疗效的,针灸成功调理不孕不育、慢性肠胃疾病、肥胖等问题的案例不计其数。因为这些切实的口碑与疗效,越来越多的海外友人愿意尝试接受针灸、按摩等中医服务,逐渐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阵“针灸热”。但由于中医药剂难以完全“科学化”以及很多地区都没有使用草药的传统等因素,中医药剂的普及度远远不及针灸、按摩等中医服务,我们可以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服务为切入点,先行拓展海外市场,然后逐渐带动海外友人对中医药剂的接受程度。以数字化和贸易为径以数字化和贸易为径,不断推动不断推动“互联网互联网 中药中药”等新形式等新形式2021年9月,以“中医药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主题的中医药主题活动亮相2021年服贸会。本届中医药主题活动将传统与数字化相结合,既展示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独到之处,又呈现了科技创新下的数字中医新形式、新探索。随着中医药的互联网产业链逐步形成和远程诊疗的进一步普及,中医专家通过网络对海外疑难病例进行远程视频会诊将会更加普遍,同时,更多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获批后,中医药的配送流通也将变得更为便捷。数字化赋能下的线上诊疗、物流配送等新模式的加持,将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活力。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12.5.1 挑战挑战由于发展较晚和老龄化进程太快等因素,中国的康养产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中国老龄化趋势加速,短期内将继续造成康养市场供求关系紧张的局面。预计到2050年,中国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26%,且65岁及以上的独居人口将达到4,600万48。其次,中国目前康养产业结构尚不健全。单纯依靠机构和社区养老完全不足以满足市场逐渐精细化的需求。此外,基础设施和人才供应尚存在较大的缺口。2.5 康养产业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248杨政伟&黄凯伦,20202.5.2 机遇机遇蓬勃增长的市场需求为康养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政策方面,相关顶层政策设计持续带来利好,北京提出在2030年之前基本建成健康中国首善之区;过去七年来出台的相关专项鼓励计划百余项,涉及优惠补贴、土地政策等;大力建设“美丽乡村”为田园康养带来重大机遇,根据2020年中国乡村康养行业数据发展研究报告,中国近十年来乡村康养市场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此外,在国际合作方面,2020年11月15日,中国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康养产业迎来了国际合作机遇,海南博鳌作为先行示范区,力争抓稳国际合作机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着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医疗旅游岛。2022年出台“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到2025年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达到100%等多项主要指标,力破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难题。2.5.3 展望展望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 不断加剧,加之全球性的新冠疫情引发了全民对健康的重视,康养产业将迎来井喷式发展。由此,我们认为未来康养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国家将给予最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此次疫情使得国民健康和健康服务受到进一步重视,康旅产业扶持力度也将随之增大,或将得到国家大力扶持。例如加大健康旅游社区的管理,以及加强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等;未来将形成跨界的产融市场。科技企业、金融和房地产等领域会更多的参与跨界大健康领域。例如泰康人寿主动创新对接医疗健康行业。通过整合健康医疗服务资源,搭建健康服务网络平台,泰康人寿将传统保险、医疗实体以及现代健康管理服务理念有机融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未来将形成居家-社区-机构-医疗结合的模式。构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已经先后在90个试点城市进行,医疗是医养结合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增强服务于普通老百姓的医疗服务会成为此模式的核心要素。发展康养产业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途径,同时是推动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对于政府方面,建议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专项政策和服务标准,督促政策落实落地。对于投资体系方面,建议建立多元投资体制,可以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投入”的运作方式,积极推动康养产业投融资体制建设,多渠道筹集康养产业项目建设资金。对于人才培养方面,建议各地建立针对健康养老服务人才培训的基地、开办康养专业职业院校,采取开展多样化的职业培养模式,从多角度支持建设康养产业细分从业人群培养体系。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32.6.1 挑战挑战各国医疗体系不统一、发展水平不平衡、语言不一致,给不同国家的医疗人才培养及交流带来较大的挑战。2.6.2 机遇机遇全球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下表在政策支持、培养机制、科研学术能力以及人才培养及储备四个方面对中国以及“一带一路”中的两个共建国家印度尼西亚及以色列为样本进行了比较分析。2.6 医疗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4图表图表29:“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培养情况比较:“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培养情况比较资料来源:普华永道研究整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5政府政府政策政策培养培养机制机制科研科研学术学术能力能力人才培人才培养养/储备储备情况评估与展望情况评估与展望中国在政策上给予了医学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人才引进等非常高的重视;在培养机制上有自己的优势之处,但在感染、全科等方面仍有不足;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的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世界顶级水准人才;缺少复合型领先人才,需要优化教育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印度尼西亚推出了“BPJS-Kesehatan”国家健康保险体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医疗保险计划之一;科研学术以及人才培养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并且基础医疗设施较为薄弱;因为经济实力与学术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对人才的吸引较弱;两国可以增强学术交流、经济往来,中国可以提供基础医疗设备援助和交换学习机会。以色列全球公认的生命科学的引领者,拥有高水平的医疗和大规模优质的资源型基础设施;拥有众多位于世界顶尖的医学院,并且医学博士占人口比例达到3.5/1000;政府非常鼓励、支持技术创新,并且提供稳定资金流;中以两国可以加强医学培养之间的交流合作,中方可以向以方学习先进技术与经验。以中国与这三个国家的对比分析为样本,可以初步洞察出以下机遇:中国未来在医疗人才培养、学术能力建设方面可向以色列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学习与借鉴经验,如通过合作共建医疗人才培训基地、短期人才交流等项目,提升医疗人才水平,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医师队伍。同时,也要协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医师资源不充足、医疗人才培养能力较弱的国家,互相帮扶、取长补短,例如从SCI论文发表情况及临床医学专业ESI世界排名49情况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临床医学学术水平较高,可以通过开展培训、人才输送等形式帮助学术能力较弱的伙伴国家。准确识别各国不同的优缺点与需求,针对性地深化交流合作,互通有无,充分推进医疗人才培养和交流合作,将有助于实现多方在人才培养体系、医疗卫生事业等方面的共同进步。2.6.3 展望展望进一步深化与伙伴国家的人才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与伙伴国家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交流有了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性,我们应该抓住此契机,联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形成学科教育联盟,建立联合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人才输送和科室建设等模式,培养出“多专多能”的国际化高水平人才,以应对更困难的情况。由于每个国家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因此在多边深化合作时也可以更好地集众家之所长、接触到最全面的领先学术知识、培养机制等,对人才培养能力的全面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建立多样化的多学科交叉体系建立多样化的多学科交叉体系,培养高水平培养高水平复合人才复合人才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医学培养体系、分析新冠疫情等问题暴露出的痛点等方式,结合中国人才培养的现状,建立临床医学 公共卫生联合培养模式、医学基础研究 临床/外科等实践学科的交叉培养模式以及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医学 X”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复合人才培养体系,与国际水准接轨,提升中国医学人才的水准与竞争力,同时吸引更多国际化人才前来交流合作,共同提升。利用互联网平台探索国际交流新形式利用互联网平台探索国际交流新形式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远程线上培训、学习等变得越来越方便,打破了师生两方的时间、地域限制,质量高、受众广,因此,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对国内现有医学人才进行终身教育,在原有专业基础上,补充外语能力和国际化素养,推进“外语 ”人才培养,加快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以便更顺利与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人才进行学术交流。此外,互联网平台也为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新形式,与之前的部分人才输送等形式相比,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让世界各地更多人才接触到最顶尖的学术知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6492019年有78所中国高校的临床医学专业进入2019年5月ESI世界前 1国别研究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73.1.1 合作历史情况合作历史情况健康医疗领域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健康医疗领域保持紧密合作关系中国积极帮助巴西得以有效应对新冠疫情。2021年5月,中国驻巴西大使杨万明表示:中国对巴西捐赠了价值约6,000万雷亚尔(1,060万美元)的医疗物资,该笔捐赠主要用于为当地人购买约1,200吨物资和设备50。中国也是第一个与巴西建立疫苗研发与生产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2020年6月,新冠疫情已在巴西大肆蔓延,并造成大量感染者,该国Butantan研究所与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科兴生物签署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开发和 测 试 一 种 针 对 新 冠 病 毒 的 疫 苗CoronaVac。Butantan研究所是巴西圣保罗州政府卫生部的下设关联机构。该研究所是巴西当地领先的免疫生物制剂生产商。“我们与中国公司的联系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几年前我们就已建立了联系。在此期间,我们互相了解彼此的专业知识和发展潜力。中国公司也曾到访过Butantan。这些联系均预示着现在的深入合作与技术转让,而这也是双向的。”Butantan研究所战略合作和新业务拓展部经理Tiago Rocca说。2019年,Butantan研究所所长Dimas TadeuCovas在中国访问期间,与该机构的新业务团队同中国公司博沃生物科技(总部位于中国武汉)和美国公司Exxell BIO签署了一份合作意向书,共同开发五价轮状病毒疫苗。其原始疫苗临床前和临床1期研究均在Butantan开展,已获得美国联邦卫生机构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许可,此后该项临床研究将在中国继续进行。“由于我们项目的研发已准备进入第三阶段,且科兴与我们现有生产流程,尤其是在包装和质量控制方面具有协同性,我们希望能与其进行战略合作。”Rocca解释道,“考虑到Butantan在疫苗生产方面的专业能力以及其在巴西当地拥有的国际认可度,科兴也选择与我们进行合作,同时可共享研究中的核心与关键数据”。Rocca表示,巴西在临床试验研究方面取得的发展与成果也为促成本次合作作出了贡献。除科兴以外,阿斯利康、辉瑞、杨森等实验室也选择在巴西建立研究中心,依托于当地的医疗研发基础设施、专业人员与技术对新冠疫情展开分析与测试。3.1 巴西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850Folha de S.Paulo,Desde o in cio,China fomenta parceria com Brasil no enfrentamento da pandemia,28/05/2021 根据合作协议,上述合作关系将持续三个阶段:第一阶段,Butantan和Fiocruz会收到由中国提供的现成疫苗供以研究和使用;第二阶段,他们将进一步收到活性药物成分(API)用以在当地进行生产。在最后阶段,两个研究所均会收到来自中国的技术转让,用以制造活性药物成分(API)并实现自行疫苗生产。这两种疫苗已被巴西卫生部所设立的免疫规划中心(PNI)所承认与接受。2020年7月,上述临床实验在包括巴西首都联邦区在内的七个州逐步开展,共计13,060名活跃于各类医疗健康领域,且病毒接触频率较高的志愿者参与。2020年12月,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和Butantan技术团队共同参观了科兴的研发与生产基地。科兴向其展示了CoronaVac的原料生产流程。参观结束后,Anvisa授予科兴生物生产规范合规认证,此后Butantan开始正式生产疫苗。2021年1月17日,首剂CoronaVac疫苗在巴西圣保罗进行接种,正式开启了该国新冠疫苗接种的新阶段。截至2021年8月30日,Butantan已为国家免疫计划(PNI)生产并供应了9,200万剂疫苗。随着新工厂的落成,该研究所将实现每年1亿剂CoronaVac疫苗的产量。由于Butantan和科兴签署的技术转让协议,该疫苗将实现巴西本土独立制造。此次合作对巴西抗击疫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中国领先的制药行业的支持与帮助在本次抗击疫情中尤为突出。依托于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技术支持,Butantan研究所和拉丁美洲最著名的生物制药研究所Fiocruz从中国进口疫苗的必要原材料 活性药物成分(API),最终使得巴西能够量产新冠疫苗。巴西研究机构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巴西研究机构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巴西Fiocruz研究所自2018年以来就与中国建立了重要的合作关系。2018年2月,该所与多家中国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为两国分别建立巴西-中国传染病研究和预防中心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目标包括:联合开发传染病研究项目;促进研究人员和专家之间的交流;促进双方技术发展;增进包括临床和生物样本在内的信息、技术和材料的交流;联合组织并举办科学研讨会;以及联合出版科学文章等。同时,备忘录还呼吁推进其他合作机制,例如在巴西和中国之间建立科研人员的远程医疗交流平台;重点培训年轻科学家,并在里约热内卢Fiocruz校区和深圳市人民医院划拨相应区域以分别设立研究中心的总部。作为此次合作的一部分,Fiocruz于2019年12月自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华大基因)引进了最先进的基因组研究设备,并配有先进基因测序平台。在设备正式进驻之前,Fiocruz已派出两名员工在深圳参加了华大基因中国DNA测序系统的培训,了解该研究所研发的相关技术与产品。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79两国签署推广传统中药的合作备忘录两国签署推广传统中药的合作备忘录2019年初,来自巴西药品注册、监督和检验部门的Anvisa代表以及国际咨询和食品管理部门的成员访问了中国,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生产和监管的了解,也为在巴西境内销售的相关药品制定标准做调研,例如传统中药(TCM)。代表团参观了以下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兰州佛慈医药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及社区医院服务中心。2019 年 11 月,在 巴 西 针 灸 药 剂 师 协 会(Sobrafa)和巴西中医药协会(Abramec)合作协议的促使下,中国政府资助了一个巴西当地的药剂师代表团访问中国,以帮助其更深入了解传统中药开具处方的方法。2019年11月,习近平主席参加第十一次金砖国家峰会期间访问巴西,两国签署了多个领域的合作协议和谅解备忘录。在健康医疗领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签署了传统医学、辅助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谅解备忘录,从而进一步增进巴西和中国健康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传统医学、辅助医学和中西医融合。除了在两国开展合作研究外,两国医疗保健、教育和健康医疗专业人员的培训也得以进一步展开。2020年11月,Anvisa发布了关于传统中药产品制造与销售的第1期问答文件51。该文件回答了有关巴西现有传统中药产品的问题和疑虑。该文件基于Collegiate Board第21/2014号决议(RDC 21/2014)52,涉及该决议相关产品的制造和销售。巴西还有一项国家药用植物和草药计划53。该计划由巴西卫生部于2009年提出,旨在“基于巴西和其他国家的现有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建立和改进药用和草药植物生产链各个阶段的监管框架,促进上述监管在药用植物的种植、处理和生产环节中进行良好实践。”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051 Anvisa,Fabrica o e comercializa o de produtos da Medicina Tradicional Chinesa(MTC)52 Anvisa.Resolu o da Diretoria Colegiada RDC n 21,de 25 de abril de 2014 53 Ministry of Health.National Program for Medicinal and Herbal plants3.1.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进展巴西新冠疫情概况巴西新冠疫情概况世卫组织54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巴西新冠疫情感染人数在全球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印度),有66万人死于新冠疫情,确诊病例共计3,018万例。巴西于2021年1月17日开始接种疫苗,政治问题影响进度是主因,且导致疫苗供应商谈判及合同签订延迟。疫情期间,巴西卫生部长经历了4任轮换,联邦政府也未进行集中协调,进一步阻碍了实施抗击病毒战略的有效实施。目前,巴西联邦政府购买的CoronaVac、阿斯利康、辉瑞和杨森疫苗正在通过该国公共医疗保健系统SUS向民众提供并组织接种。巴西获得疫苗的另一种渠道是通过CovaxFacility组织,该机构是由世卫组织牵头成立的国际联盟,旨在加速新冠疫苗的开发和生产,并保证在世界范围内平等获得免疫接种机会。目前有超过150个国家加入该联盟。巴西于2020年9月25日加入,从而获得4,250万剂疫苗55。巴西还得到了泛美卫生组织(PAHO)的大力支持。2020年2月,早在拉丁美洲首例确诊病例之前,PAHO就一同与Fiocruz研究所及巴西卫生部为9个国家进行了如何在实验室诊断新冠病毒的培训,有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拿马、巴拉圭、秘鲁和乌拉圭的专家积极参与。巴西卫生部门巴西卫生部门 机构和行业机构和行业巴西的公共卫生服务据估计可为2.13亿居民提供全民免费医疗保健,是全球医保行业的标杆。统一卫生系统(SUS)在1988年创建,是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系统之一,服务范围从简单的门诊到高度复杂的治疗,例如器官移植等。三个层级的政府部门,即联邦政府、各州和市政当局参与管理和提供医疗卫生服务。除药物援助外,SUS还提供初级保健、中等和高度复杂治疗、紧急和急救护理、医院护理、流行病学、卫生和环境监测服务。根据2019年巴西地理与统计研究所(IBGE)56进行的全国健康调查57,71.5%的巴西人依靠SUS进行治疗。家庭医疗团队方面,医生、护士、牙医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几乎遍布巴西5,570个城市。尽管覆盖范围很广,但该医疗网络仍存在结构、财务和资源管理问题,影响其能力及为大众服务的有效性。该系统面临的长期的困难包括缺乏基础设施和必要设备、医院床位不足、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官僚程序以及患者等待时间过长等。除公共系统,还有一个涉及医疗保健计划和保险的补充私人医疗保健系统,由政府通过国家补充卫生局(ANS)进行监管和监督。2021年5月,巴西有近700家运营商为4,810万私人医疗保健受益人提供服务58。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所有类别(企业保险计划、团体计划以及个人或家庭计划)的私人医疗保健用户数量均有所增长。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154WHO.Coronavirus(COVID-19)Dashboard55Anvisa.Covax Facility56IBGE.National Health Study.2019,Coordination of Work and Income,Rio de Janeiro57IBGE.Projection of the population58ANS.Covid Bulletin 19 Supplementary Health,June 2021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2图表图表30:巴西医疗健康保险市场:巴西医疗健康保险市场4,810万万*私人健康保险受益人*对2021年5月权限内的受益人数量的预测698*有受益人的活跃医疗支付者*对2021年5月权限内付款16亿亿每年的医疗预约、检查、治疗、外科手术和住院的次数数据来源:CovidBulletin 19 Supplementary Health,June 2021除医疗保健计划,巴西私人医疗保健市场还包括医院、诊所、实验室和制药业等服务提供商,这些服务提供商主要由国家健康监督局(Anvisa)监管。根据国家卫生机构登记署(CNES)显示,截至2021年3月,24.4万家机构划归为非公共医疗服务网络,88,575家机构属于公共医疗服务网络(SUS)59。59Abiis(Alian a Brasileira da Ind stria Inovadora em Sa de or Brazilian Alliance of Innovative Health Industry).Economic Bulletin,edi o 34,p.100.0%2.0%4.0%6.0%8.0.0.0.0.0.0%-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预测2023预测2024预测2025预测健康医疗保险费(十亿雷亚尔)年增长率(%)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3原料依赖和创新性仍是挑战原料依赖和创新性仍是挑战巴西最大的20家零售制药公司近年来经历显著增长。根据Interfarma2022指南:制药行业研究协会60,2021年巴西所有医药实验室的销售额总计1.467亿雷亚尔(约合2,720万美元61),比上一年增长13.6%。图表图表31:制药公司零售额:制药公司零售额20强强排名排名公司公司2021年年2020年年排名排名销售额销售额(千千美元)美元)62排名排名销售额销售额(千千美元)美元)631EUROFARMA1988,3511848,5202EMS FARMA2949,3103831,7413ACHE3897,2412833,4884SANOFI4654,6194638,1035NEO QUIMICA5454,2215409,8326NOVO NORDISK6445,86814293,8897MANTECORP FARMASA7381,44710334,8538CIMED8366,2638338,6629LIBBS9354,2206342,12310NOVARTIS10347,1299338,00711BIOLAB-SANUS FARMA11342,1237339,41112MEDLEY12338,43912314,71413FQM GRUPO13336,89411333,47114UNIAO QUIMICA F N14308,88116274,61915BAYER PHARMA15308,38513296,63216HYPERA CH16304,87215289,12417NESTLE17304,77518240,54118ASTRAZENECA BRASIL18284,22317269,83419GSK FARMA19254,66519225,02420BOEHRINGER ING20227,87920218,857数据来源:Interfarma2022 Guide66Interfarma.Interfarma Guide 2022 Associa o da Ind stria Farmac utica de Pesquisa61以当年全年平均汇率计算62以当年全年平均汇率计算63以当年全年平均汇率计算图表图表32:巴西医药进出口情况:巴西医药进出口情况投资创新是巴西所有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在全球整体行业最重要的报告之一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中,巴西在132个国家中排名第54位。尽管其国内有一些卓越的研究机构,例如Fiocruz、Butantan研究所和Adolfo Lutz研究所,但争取更多资源使机构更加顺利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尽管巴西因其高度多样性而成为对临床研究颇具吸引力的国家,但该国临床研究全球参与率已从2012年的2.7%下降到2021年的2.3%,世界排名绝对值无变化,仍居于第19位。数据来源:DESA/UNSD数据库,BMI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4-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预测2024预测2025预测药品出口总额(亿雷亚尔)药品进口总额(亿雷亚尔)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5图表图表33:巴西参与临床研究比例和全球排名:巴西参与临床研究比例和全球排名虽然巴西已出台一系列支持医药创新的举措,例如成立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银行(BNDES)、研 究 和 项 目 资 助 基 金(Finep)、巴西 工业 研究 与创 新公 司(Embrapii),以及为投资于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公司提供税收优惠的善行法(第11,196/05号法案),但目前尚无法满足该国需求,也无法带来可提高其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回报。当前严重的财政危机更导致该国用于研发创新的公共激励措施变得更为稀缺。数据来源:Interfarma2022 Guide2.7%2.5%2.4%2.5%2.1%2.4%2.1%1.8%2.4%2.3242321252024252019010203040506070800.0%1.0%2.0%3.0%4.0%5.0 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巴西的份额(%)巴西在全球排名中的位置20%9%7%5%5%5%4%4%3%35%美国阿根廷比利时哥伦比亚巴拉圭墨西哥智利爱尔兰德国乌拉圭其他国家19%9%6%5%4%4%4%3!%美国中国德国瑞士爱尔兰韩国波多黎各日本丹麦墨西哥其他国家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6中国是医疗器械进口主要来源中国是医疗器械进口主要来源根据巴西创新健康产业联盟(Abiis)的数据66,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该国医疗器械市场总收入达到111亿美元,比上一年减少1.5%,缩水幅度小于全球市场(-3.2%)。2020年巴西医疗器械产量比2019年下降22.2%,主要因为疫情导致手术和选择性手术的大量取消,以及植入物、设备、材料和医院医疗用品的供给短缺。2021年该国医疗器械市场市场规模达到119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6.9%。此外Abiis数据显示,2022年该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为63.55亿美元,较2021年同期减少5%;出口8亿美元,增长5.1%;期内贸易逆差 为55.55 亿美 元,较2021 同期 减少 了6.3%。巴西医疗器械进口主要来自美国,2022年巴西自中国进口12.19亿美元,占所有进口设备的19.2%,中国(14%)和德国(12%)随后。同期,巴西医疗器械出口主要流向美国,其采购额为1.56亿美元(占总额的20%)。阿根廷是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额为7,490万美元,占该国市场的9%,其次是比利时,占7%。图表图表34:医疗器械进口来源地(:医疗器械进口来源地(2022年年1-12月)月)数据来源:Abiis,Economic Bulletin,ed.41图表图表35:医疗器械出口目的地(:医疗器械出口目的地(2022年年1-12月)月)66Abiis(Brazilian Alliance of Innovative Health Industry).Economic Bulletin,edi o 41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73.1.3 挑战挑战、机遇与展望机遇与展望3.1.3.1.挑战挑战公共卫生系统长期资金不足公共卫生系统长期资金不足,私营计划昂贵私营计划昂贵巴西有一个两级卫生系统,包括公共资助的卫生系统和私营部门提供的健康保险计划。根 据 WHO 的 估 计,2020 年 卫 生 总支出达到7,701亿雷亚尔(约合1,493亿美元)65,占GDP的10.3%,高于经合组织国家 的 平 均 水 平(9.7%),与 西 班 牙(10.7%)、丹 麦(10.5%)和 葡 萄 牙(10.5%)相似。与其他拥有全民健康保障的国家相比,巴西只有41.7%的卫生总支出来自公共支出,公共卫生系统长期资金不足。自2017年以来,人均联邦卫生支出已经下降,进一步加深了公共卫生系统的结构性问题 范围广、管理差、初级保健单位资金不足、卫生支出浪费比例高以及医疗专业人员短缺。新冠疫情进一步暴露了相关问题,医院过度拥挤、医疗预约等待时间长和卫生服务质量恶化。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巴西人转向私人健康保险以获得更多的治疗选择,但大部分人口仍然完全依赖公共卫生系统的所有类型的健康服务,因为私人健康保险计划的高昂费用。制药行业盈利能力较低制药行业盈利能力较低全球供应链的中断和巴西货币对美元的贬值推高了制药商的生产成本。2020年巴西货币对美元贬值22.5%,加上空运费上涨,大幅推高了生产成本。巴西医药行业使用的活性药物成分90%至95%都来自进口,以中国和印度为主。此外,过重的税收负担和集中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也大大降低了行业的盈利能力。高额税收及对本地药企的保护高额税收及对本地药企的保护巴西政府的政策一直向本地的药品生产商倾斜,政府本身也是药品,特别是疫苗的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这就出现了政府利益的冲突。政府在招标中会优先考虑本地生产的产品。此外,巴西对医药产品的惩罚性税收制度将继续拖累跨国制药商的投资,国家和州的税收加起来高达38%。创新受到限制创新受到限制巴西的卫生技术评估地位日益突出,限制了创新药物的获得。巴西国内最大的药品支出是那些已在全国市场销售超过11年的产品,这表明巴西患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医疗创新。Interfarma 2022指南显示,在巴西启动的研究数量从2012年的298项下降到了2019年的242项,这表明巴西的研究激励措施在大流行前有所减少。此外巴西在临床研究中的全球参与率从2012年的2.7%下降到了2021年的2.3%。在世界排名中,巴西排名绝对值无变化,仍居于第19位。65以当年平均汇率计算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83.1.3.2 机遇机遇市场需求强劲市场需求强劲,前景看好前景看好巴西作为一个对制药商有吸引力的市场的地位仍然存在,其支持因素是持续增长的慢性病人口、中产阶级的上升、医疗覆盖面的扩大以及巴西的崛起。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医药市场,但巴西在人均卫生支出方面仍然表现不佳,根据购买力平价,2018年的人均卫生支出为1,531美元,低 于 该 地 区 的 其 他 国 家,如 智 利(2,306美元)、乌拉圭(2,169美元)和阿根廷(1,990美元)。但政府的医药和医疗保健支出将增加,这将为投资者带来机会。2021年1月,联邦政府向“预防巴西计划拨款140亿雷亚尔,这是一项新举措,将联邦对各市的卫生拨款与社区卫生中心的注册病人数量和关键绩效指标挂钩。巴西的人口和流行病学特点是,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IBGE预测60岁或以上的人口比例将从2020年的14.3%上升到2030年的18.7%。此外,该国的疾病负担偏向于非传染性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结核病、艾滋病毒/艾滋病和蚊子传播的病毒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也很高。此外,对中度和高度复杂的医疗的需求也将继续以强劲的速度增长。生物技术为巴西和中国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商业机会。“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不断发展,而巴西未经历过这种演变。这不仅包括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还包括整个生物产品领域,甚至包括用于生产它们的设备。中国已建成完整的工业园区,并在过去20年里有了显著的发展。因此,中国在该领域的几家公司处于领先地位并发挥了领头作用。在中国,有40多家疫苗生产企业。我们看到了很多机会,包括联合开发和技术转让,以及向两个市场供应产品,”Butantan研究所战略合作伙伴和新业务经理Tiago Rocca解释说。由于中国是疫苗主要生产国和开发国之一,有能力提供解决方案和潜在的合作伙伴关系,他认为中国应该与被视为拉丁美洲地区疫苗生产中心的巴西建立密切关系。“(在拉美),阿根廷和墨西哥也有一些举措,但最大的两个疫苗生产商位于巴西,即Butantan研究所和Fiocruz。全世界都将巴西视为该地区的枢纽。我认为中国机构将技术进入巴西是对其非常有利的,这样它们就可以在这里转化为产品,然后进入拉丁美洲,”Rocca补充道。在巴西能够成为拉丁美洲枢纽的各种原因中,Rocca强调称巴西拥有国际公认的监管机构和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生产机构,这些机构具有以稳定的效率运行多年的大型生产能力。巴西的另一个独特之处是统一卫生系统,这是世界上唯一能够为超过1.5亿人提供服务并拥有30多年经验的免费全民医疗保健系统。Sindusfarma执行总裁Nelson Mussolini也认为,生物技术合作对两国来说都是双赢的:“中国人在这方面很专业,他们拥有技术。现在他们可以将其转让给巴西。同时有助于中国企业在这里进行临床试验,并开发新产品或具有渐进式创新的产品。这对企业也有好处,因为他们可以成功立足于美洲,离市场更近,简化了物流。同时,可转移未来可能发生在亚洲的流行病爆发的风险。利用这些专业知识,我们都可以共赢:巴西、整个美洲以及中国海外市场的拓展,”他强调说。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89健康行业数字化健康行业数字化新冠疫情促使政府加快公共卫生系统的数字化进程。巴西政府正通过系统的数字化和采用电子健康记录,减少成本并提高卫生系统的效率。2020年3-4月,ANVISA对远程医疗服务进行了规范,并允许药店接受用电子签名的数字医疗处方。在阿拉戈斯州的试点阶段取得成功后,2020年6月,政府启动了“连接”计划,目标是实施一个包含每个巴西人的电子健康记录的单一信息系统。市场创新环境改善市场创新环境改善巴西政府已经采取行动,使药品监管环境与国际标准接轨,包括重大的知识产权改革。当地的生物技术产业正在迅速发展,为国际企业提供了许多机会。此外巴西还在考虑对私营部门进行资助,以增强其在卫生系统中的参与度。政府也在不断努力寻找具有成本效益的治疗方法,低成本的仿制药和生物仿制药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些组织也计划扩大在拉丁美洲的试验能力,巴西是重中之重。制药业重组也将有利于形成新的市场竞争态势,这为制药商提供了新的市场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技术能力,并通过产品创新使他们的产品组合多样化。而新的投资者继续进入分散的私人医疗市场也具有积极的作用,这将让市场更加活跃。3.1.3.3.展望展望根据EMIS Insights,在2020年按价值计算下降了7.2%之后,2021年的医药出口将按年反弹11.6%,这将得益于新冠疫情期间对医药产品的强劲需求和货币的贬值。2020年至2024年,药品零售量将以4.5%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大。此外,慢性病负担的不断上升,加上政府努力确保疫苗供应和感染者救治也将推动创新药需求的提高。预计到2024年,巴西的药品生产将以年均0.4%的速度增长。由于货币贬值、税负过重和政府现有的药品价格控制机制,进口投入的成本较高。此外,巴西制药业的国际化将继续,本土公司被鼓励通过有机增长和收购来扩大其国外业务,以追求规模和效率的提高,并获得创新。对于中国而言,巴西是南美的枢纽,巴西也是南美国家中比较重视中医中药以及与中国在这方面开展合作的国家,未来中国企业可以选择巴西作为进入南美市场的门户。3.2.1 合作历史情况合作历史情况近年来,中国政府和企业分别在医疗、医疗设备、疫苗、科学研究、公共卫生等层面上与新加坡进行了合作。医疗医疗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新加坡卫生部一直在共享发展和监管中医药的经验和专业知识。2019年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委员会的成立进一步深化了新加坡和上海之间的伙伴关系,合作领域包括中医药、传染病和非传染病、大流行防备以及妇幼保健。而在企业层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的投资平台平安资本有限公司向新加坡富乐医疗(Fullerton Health)投资1.21亿美元。这项投资将使其业务扩展到中国市场,并巩固其在亚洲的地位。除资本投资外,平安资本还将利用中国平安的医疗资源,包括平安健康保险、平安好医生和平安万家医疗,帮助富乐医疗在中国市场的业务扩张。同时中国也启动了地方医院援助发展计划,新加坡当地企业与中国企业在疗养院行业进行了合作。中国国药集团资本和雪松湖资本已向新加坡维星医疗科技(Novena GlobalLifecare Singapore)投资2,000万美元。三方还将创建一个新的中新医疗基金,目标规模为1.5亿美元,主要投资于东南亚医疗服务、生物医学项目、成熟药物和精确医学领域的公司组合。该合作还将使中国药典提升其在东南亚市场的知名度,以支持其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医疗设备医疗设备在政府方面,新加坡国防部(MINDEF)向中国军队医院运送了2,000公斤的医疗用品;中国向新加坡的国家储备捐赠了50万个外科口罩和10万个KN95口罩,以帮助后者控 制 冠 状 病 毒 的 暴 发。在 企 业 方 面,Tetsuyu Healthcare与中国数字医疗公司科瓴医疗建立联系,为糖尿病患者足部管理开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Tetsuyu Healthcare是一家结合护理洞察、人工智能和其他创新开发和商业化医疗解决方案的医疗技术提供商。3.2 新加坡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0疫苗疫苗中国政府已经向新加坡提供了科兴新冠疫苗的供应。新加坡健康科学管理局(HSA)已通过特殊途径批准国药集团新冠疫苗。由于世卫组织批准了这两种疫苗的紧急使用清单,国药集团(以及科兴)疫苗仅通过SAR获得批准。新加坡共有11家私营医疗机构获准引进国药集团新冠疫苗。科学研究合作科学研究合作联合研究机构中新国际联合研究所(CSIJRI)将引进来自华南理工大学(SCUT)、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和其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先进技术和顶尖人才。这将增强研究的活力和创造力,并加速两国在当地应用先进和成熟的国际技术和产品。南洋理工大学和阿里巴巴集团于2018年2月正式成立了阿里巴巴-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联合研究院(JRI)。这是阿里巴巴成立的第一个海外人工智能研究机构。联合研究所寻求将南洋理工大学的人工智能技术与阿里巴巴的领先技术相结合,该技术已应用于健康、老龄化、家庭和社区等领域,包括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和云计算,以探索进一步的技术突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公共卫生公共卫生2020年12月新加坡卫生部与中国国家卫健委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以加强在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健康促进和初级卫生保健等领域的合作。同时更新了在2013年首次签署的卫生政策伙伴关系谅解备忘录。3.2.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进展医疗概况医疗概况到2029年,新加坡医疗市场预计将增长到494亿美元。医疗支出包括公共和私人医疗支出,预计占其GDP的5.9%,到2029年可能上升至9%。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早期诊断、密切监测和随访的趋势,这一增长主要归因于政府医疗支出的增加,以及当地人口对医疗服务的消费。Fitch Solutions报告显示,到2029年,该国政府医疗支出预计将增长至360亿美元,私人医疗支出预计为135亿美元。目前,新加坡为其公民提供多层次的全面覆盖医疗。在东盟国家中,按人均计算,新加坡每年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最多,鉴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预计其增长速度将超过GDP。该国医疗保健部门由超过100,000人的公共和私营部门劳动力支持。据卫生部统计,新加坡的住院设施有11,545张可用床位,设施分为政府医疗设施和私人医疗设施。政府医疗设施主要是为新加坡人提供补贴医疗服务。虽然公立医院由政府全资拥有,但却作为私人有限公司运营,以便在服务和质量上与私营部分竞争。对于非新加坡人来说,政府和私人医疗机构之间的成本差异可以忽略不计,因其直接相互竞争。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1传统中医传统中医新加坡以及整个东南亚的卫生和健康趋势刺激了对中医药的需求,中医药已被纳入主流,并被视为对西医的补充,著名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亦开设了中医药课程。新加坡卫生部已与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药领域签署了第五个合作计划,主要在研究合作方面。在新加坡,中医医师在获准执业前必须获得中医药管理局的许可证,中医药在新加坡也受到严格监管。所有中成药均受健康科学局(HSA)监管,允许在新加坡销售前必须符合一套安全和质量标准。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将进一步推动该群体对中医药的需求,以寻求替代医疗援助。中医的原则及其疾病预防和管理方法有助于在新加坡老龄化人口中发挥作用。新加坡卫生部已设立一个中医药研究中心,重点关注慢性病等。疫情概况疫情概况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新加坡总确诊病例109万例,总死亡1,263例,总治愈病例102万例,治愈率94%,死亡率0.116%,超过80%的人口接种疫苗。新加坡卫生部长称该国已为所有公民、永久居民和长期居民提供了足够的疫苗,总计约570万人。新加坡目前市面上可购买的新冠疫苗包括辉瑞生物科技、摩德纳、科兴、诺瓦瓦克斯、国药集团。目前,新加坡已从第二阶段高度戒备状态过渡到具抗击疫情能力。鉴于该国接近80%的疫苗接种率,禁止在餐厅就餐、禁止用健身房、不允许超过2人的群体等限制措施被逐步取消。虽然限制措施仍然存在,例如在公共场所强制佩戴口罩,但政府预计一旦更多人口完全接种疫苗,就会取消限制。总的来说,这些措施似乎有效遏制了病毒的传播,因为感染率从去年7月份的最近高峰开始呈下降趋势。死亡率仍然很低,109万例中只有1,263例死亡。共同抗击新冠疫情共同抗击新冠疫情新加坡和中国在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ointCouncil for Double Cooperation)期间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涉及公共卫生领域的内容包括合作疫苗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及病毒的诊断和治疗等。新加坡和中国将深化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包括研发新冠疫苗、治疗和诊断。2020年,中国政府和中国红十字会向新加坡国家储备捐赠了500,000 个外科口罩、100,000 个KN95口罩和20,000个N95口罩,以协助新加坡政府管理病毒;新加坡国防部已经向中国军队医院运送了2,000多公斤的医疗用品;其他私人企业也向中国发送了医疗用品。此外,新加坡对世卫组织的摊款从422.7万美元(2018-2019年)增加到464.1万美元(2020-2021年),并将其自愿捐款从2014年的54.8万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12.5万美元,增加一倍多以支持世卫组织紧急卫生事件方案,帮助其加强在东南亚地区的能力建设。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23.2.3 挑战挑战、机遇与展望机遇与展望3.2.3.1.挑战挑战医疗医疗不同国家的药品存在不同质量标准和语言障碍,将需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政府之间的进一步合作。特别就中医而言,在新加坡,中医医师在获准执业之前,必须获得传统中医委员会(TCMPB)的许可。该认证确保医生接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并通过了TCMPB管理的新加坡中医注册考试。与大多数其他专业人士一样,他们也必须遵守道德行为准则。该执照确保公众在寻求治疗时具备基线水平的能力。与西药一样,中医 药 也 受 到 严 格 监 管。所 有 中 成 药(CPM),即成品剂型的产品(如片剂、胶囊、液体)均受健康科学局(HSA)监管,必须符合当地的安全和质量标准才能允许在新加坡销售。疫苗疫苗疫苗和加强针需要临床试验数据,以及新加坡卫生科学局(HSA)批准后才能用于公共用途。由于没有提供足够的疫苗数据,新加坡政府之前将注射科兴疫苗的人排除在新冠疫苗接种数量之外。此外,根据新加坡的国家疫苗计划,与接种了辉瑞和摩德纳疫苗的人士不同,接种了科兴诺华疫苗的人士在参加某些活动或进入某些场馆之前仍需接受核酸检测。直到最近,新加坡政府才将科兴诺华纳入了疫苗接种计划,并取消了对科兴诺华疫苗接种者的限制。科研合作科研合作用于研究项目的补助金是通过国家医疗研究委员会严格发放的。研究费用从研发、初始资本、临床试验三点考虑后得出。由于相关部门(新加坡卫生科学局)的严格审批流程,产品的审批流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3.2.3.2.机遇机遇医疗诊断医疗诊断由于人口老龄化、慢性病负担加重、技术进步以及更迅速的信息传播,医疗保健需求和支出将增加。再加上医疗设施的限制,新加坡很可能发现其医疗体系进一步向家庭护理倾斜。随着医疗保健系统逐渐从多以医院为中心转移到更多的院外保健,将有机会引入远程保健(telecare)计划。远程保健和远程患者监测将对制药公司具有战略意义,因为医疗专业人员将能够更好地监测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因为更多患者受到需要多种药物治疗的多种慢性病的影响。远程健康(TeleHealth)咨询还可以满足患者的中医药需求,当地的中医药公司,如Eu YanSang,可以为患者提供免费的远程咨询服务。慢性病管理慢性病管理在新加坡,四分之一的成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中国企业有机会在数字健康领域设立项目,重点关注远程医疗和远程健康监测,特别是糖尿病、HBP等慢性病的管理。中国在远程医疗领域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新加坡建立一个有竞争力的基础设施。新加坡将于2022年年中许可远程医疗,这也将可以是一个双向项目,例如中国患者可以咨询新加坡医生,新加坡患者可以咨询中国中医医生。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3数字牙科数字牙科随着新加坡医疗服务向数字化迈进,牙科产品是新加坡医疗领域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之一。基于改进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数字牙科有望成为快速发展的潜在领域。数字牙科包括口腔内照相机(用于取代牙医使用的圆镜的小型照相机)、数字放射照相术(取代x射线)、数字引导的植入手术(更精准的牙科手术)和精密3d打印植入物/模塑件等。医疗旅游医疗旅游新加坡相对其他东盟地区的主要竞争优势是其医疗系统的质量和最先进的设施。对于更复杂的手术和医疗护理,新加坡仍然是该地区需要世界级复杂条件护理的患者的首选。治疗癌症等危及生命的疾病的新药在新加坡也相对较快地被批准使用,这吸引了中国等新药未上市国家的富人来新加坡就医。随着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人口老龄化,新加坡的高质量医疗体系可能会吸引那些愿意为追求更高水平医疗条件增加支出的医疗游客。医疗用品医疗用品新加坡是一个重要的制造基地,为全球市场生产各种医疗技术产品,从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到隐形眼镜和生命科学仪器。企业利用新加坡强大的设计和工程能力、自动化供应商基础和高质量保障标准,从事高价值医疗产品的制造。从2011年到2016年,新加坡医疗器械销售额以每年6.2%的速度增长,从2016年到2021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每年12.3%的增长速度;新加坡受益于强大的研究基础设施、知识产权保护、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以及政府以税收减免和培训补助金的形式提供的支持。因此,许多大型全球医疗技术公司已在该国建立了运营和研发设施。新加坡是东盟的一部分,东盟一直在为十个成员国的医疗器械注册和评估制定统一的制度。东盟各经济体已开始采用东盟医疗器械指令(AMDD)。这要求东盟国家对医疗器械采用统一的分类标准。这对医疗器械制造商来说是个好兆头,因为他们将能够轻松进入一个市场规模超过6亿人的普通医疗器械市场。东盟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遵守AMDD的基本原则。因此,进入新加坡可能会使健康科技公司向其他东盟市场开放,从而提高可扩展性。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4疫苗疫苗尽管新加坡免费提供mRNA疫苗,但是新加坡对中国制造的新冠疫苗有明确的需求。原因包括对mRNA疫苗过敏,传统灭活疫苗失效等。在特定的情况下,新加坡政府目前已经批准科兴疫苗作为疫苗以及加强针的选择之一。中国制造新冠疫苗的批准使用可能会让当地人民对流感疫苗等其他中国制造疫苗的有效性产生更为积极的看法。Pfizer-BioNTech 的 新 冠 疫 苗 的 制 造 商BioNTech将在新加坡设立其东南亚地区总部和mRNA制造工厂。新设施将为BioNTech的产品提供区域和全球供应能力,并使其能够快速应对东南亚地区潜在的流行病威胁。该工厂将利用尖端制造业和数字基础设施。科研合作科研合作新加坡在“健康丝绸之路”的合作中,高科技和服务业将更加突出。这将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中国的医疗保健公司将在新加坡投资,新加坡的医疗保健公司也将在中国投资,并引进新加坡优秀的管理专业知识,以满足中国医疗保健服务的高端消费者。新加坡和中国研究机构之间针对新医学突破上的合作(例如在生物医学、医药卫生技术等领域),为满足联合研究需求(中医药、远程健康诊断、中国制造的疫苗)将会持续存在。同时,两国的专业知识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医学突破。3.2.3.3.展望展望随着新加坡和中国通过双边合作联合委员会(JCBC)的平台,新加坡卫生部与中国国家卫健委等层面的合作,两国之间将持续深化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包括研发新冠疫苗、治疗和诊断、传染病和非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健康促进和卫生保健等领域的合作。新加坡在东南亚的独特战略位置将吸引中国疫苗企业在新加坡建立疫苗生产厂,增加其在东南亚和亚洲的疫苗分销,从而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新加坡政府卫生部设立中医药研究中心,中医药研究资助计划等将鼓励新加坡与中国中医药的合作研究,促进中医药知识转化,加强中医药在新加坡的实践作用及推广。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53.3.1 合作历史情况合作历史情况中医药合作项目中医药合作项目2017年12月,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与广西中医药大学合作在马来西亚拉曼大学 SungaiLong校区成立了“中国-马来西亚中医药中心”。该中心是集教育、医疗、产研为一体的国家级中医药合作平台,旨在通过联合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临床教育、研究及中医药文化宣传,拓宽中医药合作交流的渠道,助力中医药在东盟国家的全方位传播与发展。医疗设备合作项目医疗设备合作项目2020年4月,帝亿置地(Titijaya)与中国国药集团签署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涉及医疗和医院设备,以及医疗行业相关房地产的交易和分销业务。当前合作的主要重点是为马来西亚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快速检测试剂盒、移动检测实验室和其他必要设备,以对抗新冠病毒。同时,帝亿置地将通过国药集团泉州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向中国销售医用手套。新冠疫情期间合作新冠疫情期间合作2021年1月12日,马来西亚制药集团发马公司(Pharmaniaga)与中国科兴生物签署新冠疫苗购买协议,马方购买1,400万剂由科兴生物研发的克尔来福新冠疫苗。根据协议,科兴生物向马方提供疫苗半成品,由发马公司在当地进行疫苗的灌装生产及分销。2021年1月15日,马来西亚卫生部临床试验研究所宣布开始招募18岁以上、身体健康志愿者参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疫苗在马三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涉及马来西亚的9家政府医院和3000名志愿者,为期13个月。3.3.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进展医疗器械医疗器械马来西亚医疗器械行业由200多家制造商组成,其中30家是以马来西亚为制造基地的跨国公司。其中包括雅培、东芝医疗和博朗等知名品牌。马来西亚由此成为东盟医疗器械制造中心,也是诸多跨国公司外包目的地。马政府将该行业与电气和电子、化工、航空航天、机械和设备子行业视为可振兴制造业的高潜力增长领域。2022年马来西亚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超30亿美元,从产品进出口来看,马来西亚制造的医疗器材90%以上出口至世界各地。但在X 射线机、CT机、超声波扫描装置等高端医疗器械领域,马来西亚进口仰赖度仍然较高。从产品进口的市场份额来看,美国医疗器械产品占马来西亚医疗器械进口市场份额的21%,其次为新加坡(17.9%)、德国(12.5%)、日本(11.3%)、中国(7.1%)和韩国(3.1%)。此外,世界上60%的医用手套和80%的导管由马来西亚供应。随着政府致力于实施工业4.0计划,该国企业正寻求通过技术和改进研发方法将生产转变为更多增值产品和服务。新的增长领域聚焦于 医 疗 成 像 设 备 生 产,如 磁 共 振 成 像(MRI)机、X射线、CT扫描仪和核成像系统的组件或部分组件,2022年全球市场规模达到1225.46亿元(人民币)。3.3 马来西亚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6制药与中医药制药与中医药2022年马来西亚的化学制药行业价值超过31.97亿美元,由100多家公司组成,大致可分为仿制药制造商、以研究为基础的制药公司和非处方药(OTC)制造商三类。此外,该国正努力成为制造、认证和分销清真药品的先锋。到2025年,全球清真药品市场价值将达到1,740亿美元。马来西亚当地对中医接受程度良好,且得到政府支持,该国约11%的药品批发许可证为中医药。政府还在卫生部设立了一个传统和补充医学部门,也在所有州的主要医院设立了传统和补充医学单位。中医是该单位提供的主要服务项目之一。截至2022年8月,已有15家当地公立医院提供中医诊疗服务。在马来西亚卫生部注册的中医师已超过7,700人,大多数以私营机构形式提供中医诊疗。据悉,该国卫生部医院提供的中医药服务包括:传统按摩、针灸、癌症辅助治疗的草药疗法、精油理疗、外部Basti疗法和Varmam疗法等。3.3.3 挑战挑战、机遇与展望机遇与展望3.3.3.1.挑战挑战疫苗短缺疫苗短缺马来西亚国家免疫方案(NIP)是一个相当全面的方案,所有疫苗都在公共卫生设施中免费提供给市民。可是预算的限制和政治的支持阻碍了新疫苗加入国家免疫方案中。目前新疫苗的引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治意愿推动的,但政府也已采取措施改善目前的情况,朝着采用更加妥善的方式迈进。马来西亚并不缺乏NIP涵盖的疫苗,但其他疫苗马来西亚完全依赖外国供应。虽然泰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其他国家已经建立了疫苗设施,但马来西亚还是完全依赖进口疫苗,在紧急情况或流行病和疫情暴发期间容易出现短缺。药品价格高药品价格高药品价格高仍然是马来西亚的一个长期问题。马来西亚政府将继续进行干预,并建立药品价格管制,以增加民众获得负担得起的药品的机会。2017年6月,政府强制制药公司向卫生部登记药品价格。2019年5月,马来西亚政府批准利用外部参考定价系统开发药品定价管控。参考定价通常只适用于公共补贴的药品,制造商和零售商可以自由为自费的药品制定价格。虽然最初会损害行业参与者的利润率,但价格控制机制的引入将对该国的药品市场产生积极影响:零售价格将下降,使更多人能够获得药品;零售商将不能在药品价格上附加过高的利润,从而提高药品的可承受性;药企可能将从销售量的增加中获益,抵消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7但是当前业内对价格管控仍有部分持负面立场:私人全科医生表示,药价规定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诊所关闭,因为他们的业务主要依赖于销售药品,因为他们的咨询费用有法律限制;拟定的外部参考定价机制不适合马来西亚,参考国家的差异使得无法对外部参考定价进行公平和准确的比较;价格管控首先应用于受专利保护的单一来源产品,然后再考虑对所有产品实施;控制药品价格不会对降低医疗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因为药品仅占自费医疗费用的14%,门诊服务占46%,住院服务占24%;民营医疗机构只能通过将收入来源转移到消耗品、医疗设备和病床收费等其他医疗服务上,来缓解药品收入的损失;影响医疗生态系统及配药渠道:利润较低的医疗保健提供者,如社区药剂师和全科医生诊所,将没法支付运营开支,从而可能导致配药网点关闭,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不仅会限制药物的获取,而且还会加剧城市和农村患者在获得创新药物方面的差距;自费部分的病人将转移到公共部门而加剧政府医疗保健设施的拥挤和医疗保健预算紧张;由于不利的商业环境和市场准入障碍,跨国公司将被迫推迟或撤出市场,管控机制可能对患者获取治疗造成进一步的风险;国家投资环境的负面看法影响吸引外国投资的能力;医疗旅游在马来西亚是一个关键的增长领域,但如果由于无法在马来西亚获得创新药物,患者将考虑其他国家。保险普及率低保险普及率低根据2019年全国健康和发病率调查,马来西亚只有22%的人口参加了个人健康保险,未参加个人健康保险的人中,有36%的人声称个人健康保险是不必要的,43%的人无法负担个人健康保险。45.5%的马来西亚人口,除了政府资助的医疗保险之外,没有任何补充医疗保险。同时调查显示,马来西亚人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以每年超过12%的速率增长,医疗保健支出约占家庭每月支出的5.1%。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83.3.3.2.机遇机遇提高药品研发和医疗设备生产能力提高药品研发和医疗设备生产能力马来西亚政府的长期重点是使马来西亚成为全球临床研究的重要参与者。马来西亚将继续成为东南亚地区临床试验的有利地区。其致力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提高当地生产标准。马来西亚的疾病模式几乎与发达国家相似。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是马来西亚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这些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发病率为这些治疗领域的临床试验提供了大量的患者资源。以2019年数据来看,肿瘤试验的数量最多,其次是血液学和心脏病学试验。清真药品的生产也改善了进入其他全球伊斯兰市场的机会;新法规使马来西亚成为全球清真药品市场的先驱。鼓励外商投资鼓励外商投资虽然跨国公司的趋势是将他们的药品进口到马来西亚,然后通过他们自己的销售团队或当地经销商进行销售,但近年来政府越来越支持外国公司在马来西亚建立制药设施。这导致在马来西亚建立制药厂的外国公司数量相应增加。卫生部(MoH)还鼓励外国投资,为新的制药公司提供承购协议,例如与印度Biocon公司签署的向国家医院和诊所提供胰岛素的协议。目前外商投资的相关政策包括:外国投资者可以持有所有新项目投资以及现有公司对扩张/多元化项目投资的100%股权;允许企业引进外籍人员,例如在缺少训练有素的马来西亚本国职员的情况下,引进“关键职位”和“固定职位”的外籍人员;100%投资免税;搬迁到马来西亚的制造业企业将根据资本投资规模享受10年或15年的零税率。3.3.3.3.展望展望马来西亚正寻求将自己定位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首选目的地。马来西亚投资发展局(MIDA)与InvestKL等其他政府投资促进机构一起建立了各种团队和活动关注中国,包括开设中国特别通道(CSC)以加快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审批流程,以及快速跟踪高价值、高科技和高投资的中国企业。以及寻求通过马来西亚进军亚太地区的中国的全球跨国公司。中国特别通道的开设将起到桥梁作用,简化接洽流程,包括选择合适生产地点、税收优惠和人才通道等。中国特别通道将在未来两年吸引来自中国约25亿美元的新投资。中国特别通道鼓励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新的业务和区域中心,这将是中国智能制造和高价值服务走出国门的机会。此外,马来西亚的投资政策自由和透明、基础设施发达、劳动力技能较高、制造业产业链完善,这对外国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993.4.1 合作历史情况合作历史情况2020年2月上旬,在中国抗疫期间,塞尔维亚运送了价值约12.5万欧元的医疗和其他物资。不久之后,塞尔维亚前总统,现任国家合作协调委员会主席托米斯拉夫 尼科利奇个人筹集了5,000欧元的捐款,用于援助湖北的医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企业与塞尔维亚的合作越来越多。他们在两国抗击疫情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中国企业向塞尔维亚捐赠了大量防护装备和医疗物资,为塞尔维亚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体现了中赛互助精神。2020年3月15日,塞尔维亚因新冠疫情进入紧急状态。当晚,在猛犸基金会的支持下,华大基因集团捐赠的PCR试剂盒被紧急送往贝尔格莱德。这是塞尔维亚收到的第一笔国际抗病毒援助,猛犸基金会和华大基因提出与塞尔维亚合作在贝尔格莱德建设“火眼”实验室,捐赠实验室主要设备并派工程师安装和培训当地人员。此外,塞尔维亚紫金波尔铜业还为南部城市尼斯的实验室建设捐赠了全部设备。河钢集团收购塞尔维亚钢铁企业ZelezaraSmederevo,成立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Hesteel Serve),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典范。河钢塞尔维亚加入抗击新冠疫情的合作,再次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河钢集团的支持下,迅速采购了塞尔维亚急需的医疗物资。疫情期间,塞尔维亚部分学校面临远程教育设备短缺的问题,华为迅速为其提供了一批平板电脑。中国医疗队需要一名优秀的翻译,山东高速集团毫不犹豫地派出自己的翻译陪同。中铁集团在中铁快运的支持下,在短时间内协调了50节车厢,为塞尔维亚安排了运送抗疫物资的专列。恒康医疗集团在塞尔维亚投资建设了两条口罩生产线,经过快速调试安装,实现了日产超过10万只口罩的生产能力。疫情发生以来,已有58架飞机抵达塞尔维亚,运送了中国和当地企业捐赠的医疗设备,另外还有3列货运列车运送了塞尔维亚在疫情期间从中国购买的所有物资。3.4 塞尔维亚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003.4.2“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进展疫情概况及应急措施疫情概况及应急措施2021年暑假过后,塞尔维亚迎来第四波新冠疫情,病例数量持续增加。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该国已累计确认197万例新冠病例,导致15,799人死亡。塞尔维亚政府在疫情初期采取的有效及时的控制措施,使该国成为遏制疫情最佳的欧洲国家之一。疫情开始以来,该国根据世卫组织规定和应对水平实施多项过渡措施,最近修订了流行性流感计划,大部分规定已应用于疫情处理。此外,多个协调机构、委员会和总部负责应对新冠疫情的不同方面,并立法定义了关于应对资金、确保医疗器械监管许可、紧急采购,以及进口快速通道程序等。然而,受疫情延长、公共假期、疫苗怀疑论,以及高度传染性Delta变种病毒等的影响,塞尔维亚新感染者数量还在上涨。疫苗采购和制造疫苗采购和制造2021年1月以来,塞尔维亚共从中国采购420万剂国药疫苗,中国军队又捐赠了20万剂相同疫苗。该国批准的四种疫苗中,从国药获得的疫苗最多,占迄今购得剂量的60%,其次是来自辉瑞的BioNTech疫苗。塞尔维亚计划建设两家疫苗工厂,每年将生产3,000至4,000万剂疫苗,成为西巴尔干地区疫苗生产中心。2021年6月,位于首都贝尔格莱德的Torlak研究所成为第二个生产Sputnik V疫苗的机构。国药疫苗工厂计划于10月建成投产。政府间国际合作政府间国际合作塞尔维亚在医疗服务、医疗物资和疫苗接种方面与多个国家政府进行国际合作,成功从多个来源获得疫苗,使其在已接种疫苗人口比例方面成为欧洲最领先的国家之一。除本国公民,该国也捐赠疫苗并为邻国公民和外国居民提供疫苗接种,最受益的国家是波黑、北马其顿和黑山。鉴于世界各地媒体的大力宣传以及塞尔维亚组织有序的疫苗采购和免疫接种过程,近来,西欧和中欧大部分地区的民众对来塞接种疫苗产生浓厚兴趣,甚至有大量来自欧洲地区的公民以及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的“疫苗游”咨询。塞尔维亚政府是世界上最早为驻塞外交使团成员提供疫苗接种的国家之一,所有四种疫苗均可供使用。联合国难民署高度评价塞尔维亚政府将难民纳入疫苗接种计划的举措。截至2021年9月,近50%的塞尔维亚人口已完成接种新冠疫苗。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 1013.4.3 挑战挑战、机遇与展望机遇与展望3.4.3.1.挑战挑战欧盟疫苗标准不统一欧盟疫苗标准不统一塞尔维亚与其他西巴尔干国家一起,在欧盟的帮助下,预先支付了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66的费用,但Covax计划的缓慢,西方制造商的供应不足,表明了疫情期间联合运营效率低下以及国际组织协调困难。医疗用品/设施的国际标准不统一,例如欧盟不批准Sputnik V和国药疫苗,只有少数欧盟国家接受Sputnik V和国药的疫苗证书。考虑到塞尔维亚有很大一部分接种疫苗的人群接种了上述其中一种疫苗,这使得在欧盟国家之间的旅行变得复杂和困难。医疗保健系统有待提高医疗保健系统有待提高贝尔格莱德有59个卫生机构:16个卫生中心、4个临床医院中心、3个专科医院、5个诊所、1个临床中心、14个有固定护理的机构、12个没有固定护理的机构、3个公共卫生 机 构 和 有 100 家 药 店 的 制 药 机 构“Beograd”。固定卫生机构共有标准病床12,035张。还有大量的私人药房、医生和诊所。医疗保健系统由国民健康保险基金(RFZO)管理,该基金涵盖所有公民和永久居民。所有雇员、个体经营者和养老金领取者都必须向其缴款。缴款基于浮动比例,社会中较富裕的成员支付的比例更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医疗保健系统发生了许多变化,改革已在不同水平或共同支付方面实施,但未能为全民提供基本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未涵盖的服务可由私人保险补足。尽管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腐败运动,但由于工资低,许多医生仍在索要贿赂以换取更好的治疗。目前,塞尔维亚政府正在与世界银行合作提高塞尔维亚医疗保健系统的质量和效率。此外,普遍存在的腐败、持续的紧缩措施和糟糕的医疗保健服务都将严重抑制市场机会。病人的购买力低下,继续阻碍整个市场的发展,因为公共部门不包括许多昂贵的药品。持续的公共资金短缺,导致药品短缺,使许多人无法获得适当的治疗和获得适当的护理。来自其他市场的假冒产品的存在也导致很多公司难以在这个市场盈利。由于工资差异显着,塞尔维亚已经并且正在向欧盟和其他发达国家流失大量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塞尔维亚的医药市场条件给创新药物制造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该国在Fitch的创新药物风险/回报指数排行榜上位次靠后,其医疗条件差和财政紧缩措施导致对创新药物的需求有限。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0266由全球疫苗免疫联盟、世卫组织和流行病预防创新联盟共同提出并牵头进行的项目,拟于2021年底前向全球提供20亿剂新冠肺炎疫苗,供应给“自费经济体”和“受资助经济体”3.4.3.2.机遇机遇塞尔维亚医药市场的欠发达性质决定了它是中欧和东欧地区的一个前沿市场。就人均而言,该市场与邻近的北马其顿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一致。塞尔维亚的市场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几年,更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促进家庭需求和企业投资,更有力的政府投资将有助于支持稳定的药品销售增长。在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负担加大的背景下,塞尔维亚的药品消费将不断增长。与欧盟的逐步融合以及加入欧盟的前景将刺激改革,而国内工业技术和能力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以及非专利产品申请程序的简化也为国内外非专利药品制造商提供了机会。塞尔维亚医疗保健系统正在进行的现代化改革将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并覆盖更广泛的人口群体。2019年4月,塞尔维亚共和国国民议会通过了新的医疗保健和健康保险法,该法将规范医疗保健系统,包括其组织和规定。新法律赋予塞尔维亚公民以及外国公民、难民和在该国居住或访问的非公民获得医疗保健的权利。3.4.3.3.展望展望根据Fitch的预测,2025年,塞尔维亚2025年医药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8亿美元,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为5.7%。到2030年,医药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约为5.8%,达到23.8亿美元。尽管在疫苗接种计划的支持下出现了,市场出现了短期的上升,但年增长率仍将低于历史水平。Fitch预计2020年塞尔维亚的人均医疗支出为652美元,2025年将增至861美元,2030年将增至1,174美元。政府医疗支出在2020年占总医疗支出的55.3%,在2030年将下降到48.4%。2030年整体医疗支出将下降到占国家GDP的4.3%。最近几年,塞尔维亚的医疗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等待时间大幅减少,导致服务的可及性大大增强,理论上这会促进需求并导致支出的增长。然而,塞尔维亚的医疗系统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以使该国与更发达的巴尔干国家保持一致。在一个平均收入较低的国家,医疗系统内普遍存在的腐败水平和对自费支付的高度依赖将对增长构成阻力。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 103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医疗健康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相关合作机制的不断升级,都为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奠定了基础。我们在本报告中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各国在医疗健康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巨大潜能,着重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合作机制,也从对外援助、人才培养、基础设施、中医药、康养产业等不同维度对合作前景进行了展望。推动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任重道远,我们对中国企业参与建设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议包括: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04高质量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议一一、聚焦周边地区国家深化医疗健康服务聚焦周边地区国家深化医疗健康服务合作合作发挥新疆、广西、云南等中国内陆沿边地区的独特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加强与中亚国家、南亚和东盟国家的医疗健康合作,重点发展国际医疗服务、医疗旅游、康养等产业。二二、推动研发合作创新以及产业创新推动研发合作创新以及产业创新以“推进医药科技与研发”、“发展健康产业”等主要领域为抓手,全面发挥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一带一路”产业联盟在统筹国内外资源、激发和培育创新合作项目方面的引领作用,加强研发和健康产业创新与合作,为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发展提供技术和产业支撑,推动健康产业发展,造福人类的健康福祉。三三、加快推进药品国际监管体系互认加快推进药品国际监管体系互认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药监部门与共建国家加强药品监管认证政策与技术交流,逐步实现临床实验数据、检验标准和结果的共享和互认,推动构建区域药品监管协调网络,加快推动医药卫生产品在共建国家上市认可和临床使用。医药企业应进一步提升产品标准化,积极参与质量安全国际认证,为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迈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四四、不断夯实中医药国际合作基础不断夯实中医药国际合作基础传统医药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有悠久的历史,是各国卫生保健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人民健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积极借助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推广的契机,对其进行布局,按照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拓展普及辐射传播的步骤,逐步从接受度较高的地区辐射到中医文化基础较薄弱的地区,不断提高中医药的普及程度和国际影响力。五五、持续推进疫苗联合研发和生产持续推进疫苗联合研发和生产传染性疾病是各国共同面临的潜在重大公共安全问题,在与各国一道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国已经与一些国家建立了疫苗联合研发或生产伙伴关系,可以进一步加强相关监管政策的协调,企业在疫苗的研发、生产和互认方面加强合作,尤其可以考虑推进共同研究面向特定人群(例如低龄儿童)的疫苗。六六、积极推进数字化医疗合作积极推进数字化医疗合作积极关注和对接各国数字化医疗健康数据标准,推动信息互联互通。一方面,借助中国蓬勃发展的线上诊疗、大数据AI辅助诊断、可穿戴设备等方面的创新技术以及中国制造业的优势,积极与国际医疗设备供应商开展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实现共赢。另一方面,随着远程医疗的进一步普及,数字化中医会更加普及。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 105七七、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医疗健康国际合作交流中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于展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成果;鼓励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提升典型项目案例传播力,讲好医疗健康领域的故事,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提高中国医疗健康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一带一路”医疗健康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利于增进人民健康,还将为推动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为医疗健康行业的国际合作搭建了新平台,也为中国医疗健康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新机遇。在中国医疗健康企业将其产品、服务及品牌带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过程中,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针对不同市场的情况,积极调整战略,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共建“健康丝绸之路”不断走深走实。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106鸣谢编委会成员编委会成员梁伟坚梁伟坚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主管合伙人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及香港管理委员会成员黄耀和黄耀和普华永道全球跨境服务中国主管合伙人普华永道购并交易服务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普华永道中国一带一路业务主管合伙人徐佳徐佳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医药与医疗行业主管合伙人柯镇洪柯镇洪普华永道中国资深顾问钱立强钱立强普华永道中国及香港地区医疗健康服务行业主管合伙人刘洋刘洋普华永道中国基础设施与大型项目投融资服务合伙人费颖费颖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购并服务合伙人蔡景愚蔡景愚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医药与医疗行业咨询合伙人袁伟袁伟普华永道中国税务咨询合伙人黄诗慧黄诗慧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融资与并购部合伙人李莹李莹普华永道中国交易服务总监郑安淳郑安淳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医药与医疗行业咨询总监赖凯莉赖凯莉普华永道中国驻巴西中国业务部总监秦冉秦冉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融资与并购部业务总监上官周冬上官周冬 普华永道中国客户与市场部市场调研与分析业务总监蓝澜蓝澜普华永道中国市场推广及传讯部高级经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进展、形势与展望 107感谢以下普华永道员工在本报告编写、出版过程中感谢以下普华永道员工在本报告编写、出版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付出的努力谭德成谭德成普华永道新加坡中国业务组及资本市场主管合伙人普华永道新加坡审计合伙人Lorraine Yeoh普华永道马来西亚税务咨询合伙人普华永道马来西亚中国业务组主管合伙人Echo Chen 普华永道新加坡审计合伙人普华永道新加坡中国业务组联席合伙人Yennie Tan普华永道马来西亚交易战略主管合伙人Dr.Zubin J Daruwalla普华永道新加坡健康产业战略咨询主管合伙人Bruno Porto普华永道巴西医疗行业主管合伙人赵小泙赵小泙普华永道巴西中国业务部主管合伙人Mark Mathew 普华永道新加坡审计合伙人Vladislav Cvetkovi普华永道塞尔维亚咨询部市场总监李茹李茹普华永道塞尔维亚西巴尔干地区中国业务部陈运陈运普华永道中国全球跨境服务业务总监沈学斌沈学斌普华永道中国全球跨境服务业务总监沈漪沈漪普华永道中国企业购并服务部业务总监林玥林玥普华永道中国基础设施与大型项目投融资服务业务总监孙承钰孙承钰普华永道中国医药与医疗行业战略与运营管理咨询高级经理孙文嘉孙文嘉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医药与医疗行业咨询经理黄喻黄喻普华永道中国医疗行业交易服务经理王晓博王晓博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医药与医疗行业咨询经理侯雅雯侯雅雯普华永道中国基础设施与大型项目投融资服务高级顾问韩颖桢韩颖桢普华永道中国医疗行业交易服务高级顾问梁杉梁杉普华永道中国市场推广及传讯部高级顾问李菁李菁普华永道中国全球跨境服务高级顾问逯彪逯彪普华永道中国基础设施与大型项目投融资服务高级顾问严如玉严如玉普华永道中国基础设施与大型项目投融资服务高级顾问联系我们本文仅为提供一般性信息之目的,不应用于替代专业咨询者提供的咨询意见。2023 普华永道。版权所有。普华永道系指普华永道网络及/或普华永道网络中各自独立的成员机构。详情请进入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 江苏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公共融资部 钟士芹 经济实力:经济实力:江苏省区位优势显著,产业结构优良,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全省经济增速波动较大,其中 2022 年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经济呈小幅增长态势,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29 万亿元,同比增长 2.8%;GDP 规模仍仅次于广东稳居全国第二位,人均 GDP 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全国第三位。2022 年,全省工业经济指标表现总体尚可,先进制造业増势相对较好,但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承压;服务业支柱地位仍保持稳健,其中金融业和邮政电信行业保持较稳定增长,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主要指标降幅明显。从三大需求看,2022 年江苏省投资、消费和对外贸易均保持增长,但增速均呈下降态势;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影响,房地产投资及商品房销售均有所下降。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主要经济指标均有所恢复,当期 GDP 同比增长 5.8%,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 3.5 个百分点。2022 年,除宿迁和连云港之外,江苏省其他地市 GDP 总量排名与 2021 年相比未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差异化仍较显著。其中苏南地区的苏州、南京、无锡和苏中的南通经济总量均超万亿元,经济体量较小的地级市仍主要分布于苏北地区。各地市在人均 GDP、地均 GDP 以及人口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仍表现为较明显的梯度特征。从经济增速看,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2022 年各地市经济增速较上年均有所回落,经济增速均在 2.0-5.0%的区间。从三大需求看,2022年多数地市投资、消费及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绝大多数地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呈下降态势。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复苏回暖,除南京和苏州 GDP 增速分别为 4.5%和 4.2%之外,其他地市经济增速均在 5%以上,其中连云港 GDP 增速达 11.9%。财政实力:财政实力: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国前列,财政收入稳定性较好,财政自给能力较强;2022 年,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下降态势,当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58.88 亿元,同比下降 7.55%。2022 年,全省实现税收收入 6803.22 亿元,同比下降 16.74%,税收占比为 73.48%,财政收入稳定性仍较强;当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62.13%,较上年下降 6.53 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六位,位于上海、北京、广东、天津和浙江之后,财政自给能力总体较强。江苏省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维持在较大规模,对综合财力形成较强支撑,但2022 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因素影响,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当年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11478.58 亿元,同比下降 15.80%,但仍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 系地方财力的第一大来源。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税收收入増势较好,但土地增值税继续呈较大幅下降;上半年度以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亦呈下降态势。江苏省各地级市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与2021年相比存在部分微调,规模排名总体与 GDP 排名相当,部分地市存在 GDP 总量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倒挂的情况,侧面反映出地区经济质量与创税能力的差异。分区域看,苏南地区财政实力较强,苏北地区财力整体偏弱,其中苏州、南京、无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千亿元,显著领先于其他地级市,合计占比达 55.37%。从增速看,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2022 年多数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负增长,正增长地市仅 3 个,分别为宿迁、淮安和盐城,增速均未超过 2%。各地级市财政收入质量差异有所增大,财政自给程度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苏南地区财政自给程度整体较好,苏北地区财政自给程度相对较弱。2022 年江苏省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集中于苏州、南京、常州、南通和无锡等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地市。2022 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因素影响,多数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且增速差异较大,仅淮安、连云港、常州和镇江为正增长。以政府性基金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2 年绝大多数地级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地方财力中占比总体仍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财力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依赖程度总体较高。债务状况:债务状况:2022 年末,江苏省政府债务余额为 20694.05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9.12%,债务规模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但因其财政实力强,财政收入对债务的覆盖程度相对较好,2022 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2.24 倍,位列全国 36 个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该指标升序排列第 7 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2022 年,在隐债化解背景下,城投债发行延续严监管态势,严格控制增量的同时逐步化解存量,江苏省城投债发行规模有所下降,当年全省城投债发行额 10816.71 亿元,同比下降 22.76%,发行规模及城投债余额仍居全国各省首位。若考虑城投平台带息债务,江苏省平台企业多,平台带息债务规模大,全省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达 7.77 万亿元,是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8.40 倍,在全国排名均居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城投带息债务的覆盖程度较弱。从各地级市来看,2022 年末江苏省政府债务、城投企业存量债券及带息债务主要集中于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地市。政府债务方面,2022 年末共有 10 个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超过千亿元,其中南京以 2988.15 亿元的规模居于首位;镇江得益于省级层面化债支持,政府债务余额经过连续几年高增长后,以 2188.52 亿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 元的规模跃居第二位;苏北地区的宿迁、淮安、连云港政府债务规模仍相对较小。从政府债务负担看,苏南 3 市苏州、无锡和南京政府债务压力相对较小,镇江因化债因素,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高达 720.00%,显著高于其他地市。从城投债及城投企业带息债务看,2022 年在严监管背景下,多数地市存续城投债余额虽呈增长态势,但增速回落幅度较大,部分地市城投债余额出现下降;2022 年末各地市城投平台带息债务压力均有所增加,但增幅总体不大,其中泰州、盐城、淮安和连云港城投平台带息债务负担相对最重,债务偿付面临较大压力。一、一、江苏江苏省省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一)江苏江苏省经济实力分析省经济实力分析 江苏省区位优势显著,江苏省区位优势显著,产业产业结构优良结构优良,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近。近年来,全省经济增速波动较大,年来,全省经济增速波动较大,其中其中 2022 年年受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经济经济呈呈小幅增长小幅增长,GDP 规模规模仍仍仅次于广东仅次于广东稳稳居居全国全国第二位,人均第二位,人均 GDP 仅次于北京和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全国第三位上海,位列全国第三位。2022 年,年,全全省工业经济指标表现总体尚可,先进制造省工业经济指标表现总体尚可,先进制造业増势相对较好业増势相对较好,但,但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承压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承压;服务业支柱地位仍保持稳健,服务业支柱地位仍保持稳健,其中其中金融业和邮政电信行业保持较稳定增长,但受外部环境影响,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邮政电信行业保持较稳定增长,但受外部环境影响,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主要指标降幅明显。和旅游业主要指标降幅明显。从三大需求看从三大需求看,2022 年年江苏省江苏省投资、投资、消费和对外消费和对外贸易贸易均保持增长均保持增长,但增速均呈下降态势;但增速均呈下降态势;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影响,影响,房地产房地产投投资及商品房销售均呈下降态势资及商品房销售均呈下降态势。2023 年年前三季前三季度,度,江苏省江苏省主要主要经济经济指标均有所指标均有所恢复恢复,当期,当期 GDP 同比增长同比增长 5.8%,增速较上年同期,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上升 3.5 个百分点个百分点;其中其中工业工业和和服务业服务业均均保持增长,接触性密集型服务业快速恢复保持增长,接触性密集型服务业快速恢复。江苏省位于我国沿海地区中部,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西连安徽,东南与上海、浙江接壤;长江横穿东西,大运河纵贯南北。全省土地面积 10.72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 1.12%;2022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8515 万人,占全国的6.03%;较上年末增加10万人,同比增长0.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4.4%,比上年末提高 0.5 个百分点。江苏省地处被视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综合经济实力雄厚,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2022 年,江苏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29万亿元,同比增长 2.8%,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增速较 2021 年下降 5.8个百分点。从经济规模来看,2022 年江苏省经济总量仍仅次于广东省,稳居全国第二位;2022 年全省人均 GDP 为 14.44 万元,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列全国第三位。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主要经济指标均有所恢复,当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32 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5.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 3.5 个百分点。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4 图表图表 1.2013-2022 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2013-2022 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2.2022 年年江苏省江苏省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对比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各省市 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江苏省县域经济和城区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百强县和百强区综合实力在全国相比较为突出,对全省经济的引领作用较强。根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3 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和2023 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暨 2023 赛迪百强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榜单中,江苏共占有 23 席,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一,是百强县数量最多的省份;百强县前 10 名中,江苏占据六席,并包揽前 4 位,其中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位列前四位,太仓市和宜兴市分列第 6 位和第 9 位。百强区榜单中,江苏省共占有 17 席,数量与广东省一致。从产业结构看,江苏省自 2015 年开始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转变,目前形成了传统支柱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2022 年,江苏省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 4959.4 亿元,同比增长 3.1%,增速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 5.59万亿元,同比增长 3.7%,增速同比下降 6.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 6.20 万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5 亿元,同比增长 1.9%,增速同比下降 5.8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 2021年的 4.144.551.4 调整为 4.045.550.5,第三产业占比下降 0.9 个百分点。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 2760.1 亿元,同比增长 3.3%;第二产业增加值 4.10 万亿元,同比增长 6.6%;第三产业增加值 4.94 万亿元,同比增长 5.3%。2022 年,江苏省工业经济指标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但总体表现尚可,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1%,增速较 2021 年下降 7.7 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増势仍相对较好,2022 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0.8%,增速同比下降 6.3 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 24.0%;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增速同比下降 8.5 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 52.6%;上述两个行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5.7 个百分点和 3.4 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 48.6%和 85.2%。分具体行业看,电子、医药、汽车、电气、专用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6.3%、11.0%、14.8%、16.3%和 6.0%。新能源、新型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量增长较快,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智能手机、服务器产量分别同比增长 93.2%、23.4%、36.2%、11.3%、64.6%、49.5%和 114.3%。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有所承压,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9061.9亿元,同比下降 4.2%,增速较上年下降 29.9 个百分点。2023 年前三季度,全省工业生产恢复向好,当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2%,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 2.7 个百分点。服务业方面,2022 年江苏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明显下降,但支柱地位仍保持稳健,当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9%,增速同比下降 5.8 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为 50.5%,占比较上年下降 0.9 个百分点,但仍保持主导地位。服务业重点行业中,金融业和邮政电信行业保持较稳定增长,但受外部环境影响,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主要指标降幅明显。具体来看,交通运输业方面,2022 年全省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速分别为-4.8%和 0.3%,增速同比下降 11.3 个和 7.5 个百分点;旅客运输量同比下降 29.9%,降幅较上年扩大 7.4个百分点;旅客周转量同比下降 36.9%,增速较上年下降达 42 个百分点。邮政电信业仍保持较稳定增长,2022 年全省邮电业完成业务总量 2397.8 亿元,同比增长 14.6%,增速同比下降 11.3 个百分点。旅游业与 2021 年相比降幅较大,全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 5.3 亿人次,同比下降 24.5%,增速同比下降 74.1 个百分点;实现旅游业总收入 9263.8 亿元,同比下降 20.6%,增速同比下降 62.1 个百分点。2022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 21.22 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增速较上年末上升2.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0.3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4.6%,增速较上年末下降 0.6 个百分点。2023 年前三季度,全省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6 服务业保持增长,接触性密集型服务业快速恢复,当期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13.5%、14.7%、12.1%、8.5%和 8.3%。江苏省经济内生动力较强,投资和消费是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方面,2022 年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下降,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3.8%,增速较上年下降 2.0 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 2.9%,增速同比下降 3.4 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 68.6%,占比较上年下降 0.6 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9.2%,增速高于全部投资 5.4 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 1.7 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8.8%,高于全部投资增速 5.0 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中,金融业同比增长 33.0%,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同比增长 29.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同比增长 24.5%。房地产方面,受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影响,2022 年江苏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7.9%,增速较上年下降 10.2 个百分点;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 26.8%,增速较上年下降 34.1 个百分点。近年来,江苏省消费品市场波动态势明显,2022 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28 万亿元,同比增长 0.1%,增速较上年下降 15.0 个百分点。从消费类型看,商品零售额 38676.2 亿元,同比增长 1.1%;餐饮收入额 4075.9 亿元,同比下降8.4%;全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10782.8 亿元,同比增长 7.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 25.2%。对外经济方面,2022 年,江苏省对外贸易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下降,全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 5.45 万亿元,同比增长 4.8%,增速较上年下降 12.3 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出口总额 3.48 万亿元,同比增长 7.5%;实现进口总额 1.96 万亿元,同比增长 0.4%。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5.7%,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 2.2 个百分点;当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39 万亿元,同比增长 7.1%,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 7.4 个百分点。(二)(二)江苏江苏省省财政实力分析财政实力分析 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国前列,财政收入稳定性较好,财政自给能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全国前列,财政收入稳定性较好,财政自给能力较强力较强;2022 年,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年,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下降态势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下降态势;规模仍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规模仍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江苏省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总体维持在较大规模,江苏省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总体维持在较大规模,对综合财力形成较强支撑,但对综合财力形成较强支撑,但 2022 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影响,全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影响,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省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但仍,但仍为为地方财力的地方财力的第一大来源第一大来源。2023 年年前三前三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7 季度季度,江苏省税收收入増势较好,但土地增值税继续呈较大幅下降;上半年度江苏省税收收入増势较好,但土地增值税继续呈较大幅下降;上半年度以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以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全省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亦亦继续下降继续下降。江苏省财政实力居全国前列,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收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022 年,江苏省实现财政收入 2.35 万亿元,同比下降 8.72%,其中,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占比分别为 39.35%和 48.79%,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上级补助收入对财政收入形成一定补充,2022 年全省上级补助收入(含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和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占比为 11.86%。图表图表 3.2020-2022 年年江苏江苏全全省省财政收支财政收支情况情况(单位(单位:亿元:亿元)指标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058.99 10015.16 9258.88 其中:税收收入 7413.86 8171.30 6803.22 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 2210.22 2111.51 2774.51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11359.39 13632.95 11478.58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10618.29 12788.98 10690.40 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 405.38 13.59 14.87 财政收入合计财政收入合计 23033.98 25773.21 23526.8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13681.55 14585.26 14901.37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12315.64 12957.25 11606.18 财政财政支出支出合计合计 25997.19 27542.51 26507.55 税收收入占比(%)81.84 81.59 73.48 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66.21 68.67 62.13 数据来源:2020-2022 年江苏省财政收支决算草案,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仍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2022 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下降态势,当年全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9258.88 亿元,同比下降 7.55%,增速较上年下降 18.11 个百分点。具体看,2022 年江苏省实现税收收入 6803.22 亿元,同比下降 16.74%,增速较上年下降 26.96 个百分点;当年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73.48%,占比较上年下降 8.11 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稳定性仍较强;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贡献相对最大,对税收收入的贡献率分别为 32.96%和 21.74%;契税、土地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房产税形成一定补充,占比分别为 9.69%、8.77%、7.62%、6.38%和 5.78%,合计占比为 38.24%。财政支出方面,2022 年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 14901.37亿元,绝对值同比增长 2.17%;当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62.13%,较上年下降 6.53 个百分点,居全国第六位,位于上海、北京、广东、天津和浙江之后,财政自给能力总体较强。从支出结构看,2022 年全省一般公共服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及公共安全支出等刚性支出合计为 8248.43 亿元,刚性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8 支出占比为 55.35%,财政支出弹性存有一定空间。2023年前三季度,江苏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829亿元,同比增长12.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 6263 亿元,同比增长 22.7%,税收占比为 80.0%;非税收入完成 1566 亿元,同比下降 14.8%;其中增值税大幅增长,当期完成增值税 2895亿元,同比增长 79.3%;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为 1126 亿元和 387 亿元,同比分别下降 4.6%和 1.6%;土地增值税大幅下降 43.9%至 271 亿元;契税同比增长 7.6%至 507 亿元。同期,全省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10556 亿元,同比增长 0.9%,支出主要用于教育、社保、城乡社区、卫生健康等方面。图表图表 4.2021-2022 年年江苏省江苏省与全国其他省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与全国其他省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占比情况税收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各省市财政预决算报告及草案,新世纪评级整理 因较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人口集聚能力,江苏省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总体维持在较大规模,对综合财力形成较强支撑,但 2022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影响,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2022 年,江苏省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 11478.58 亿元,绝对值同比下降15.80%,增速同比下降35.82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10690.40亿元,同比下降 16.41%,占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93.13%。同期,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11606.18 亿元,绝对值同比下降 10.43%,支出主要用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2023 年上半年度,江苏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 2705.99 亿元,同比下降 15.7%,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2471.75亿元,同比下降 17.0%。江苏省省级财政收入主要集中于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2022 年江苏省省级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占比达 91.6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占比分别为 6.31%和 2.02%。具体来看,2022 年因按照增值税留抵退税均衡分担机制,江苏省向中央调库较预算增加较多,当年全省仅实现省级税收收入 12.83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9 亿元,绝对值同比下降 87.18%;当年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91.89 亿元,绝对值同比下降25.32%;一般公共预算上级补助收入2774.51亿元,同比增长31.40%。2022 江苏省省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 1263.56 亿元,同比增长 1.33%。政府性基金收支方面,2022年江苏省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为61.55亿元,同比下降10.65%,主要系彩票公益金收入、车辆通行费收入下降所致;当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为142.11 亿元,同比增长 17.59%,主要系其他政府性基金及对应专项债务收入安排的支出、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付息支出增加所致。二、二、下辖各市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下辖各市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江苏省下辖 13 个地级市,以长江和淮河为界,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板块。其中,苏南地区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 5 市;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和泰州 3 市;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和宿迁 5市。江苏区域经济在人均 GDP、地均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等方面均呈现十分明显的梯度特征,南北发展差异较大;其中苏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领先于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实力和城市经济基础较好。2022 年,江苏省各地市经济增速较上年均有所回落,经济增速均在 2.0-5.0%的区间;经济规模上看仍以苏南 4 市和苏中南通领先,经济体量较小的地市仍主要集中于苏北地区。财政收入方面,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基本与 GDP 排名相当;从增速看,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因素影响,2022 年多数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下降态势。2021 年 2 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纲要,江苏省将因地制宜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推进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区域协同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其中,苏南地区扛起“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新使命,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先发优势和禀赋优越的基础条件,全面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成为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军。苏中地区紧紧抓住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更大力度推进南北融通、江海联动和陆海统筹,努力成为推动江苏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苏北地区持续巩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发挥后发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成为支撑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力军。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0 图表图表 5.江苏省区域分布情况江苏省区域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新世纪评级根据公开资料绘制 图表图表 6.2022 年苏南与苏中、苏北地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比较年苏南与苏中、苏北地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比较 指标指标 苏南苏南(苏州(苏州、南京、南京、无锡、常州、镇江无锡、常州、镇江)苏中苏中(南通(南通、扬州、泰州、扬州、泰州)苏北苏北(徐州(徐州、盐城、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淮安、连云港、宿迁)GDP(亿元)70284.15 24886.35 28397.07 常住人口(万人)3848.13 1683.25 2983.71 辖区面积(平方公里)28104.59 20379.00 54896.00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5956.51 1355.14 1755.35 人均 GDP(万元)18.26 14.78 9.52 地均 GDP(亿元/平方公里)2.50 1.22 0.52 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万元)1.55 0.81 0.59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1369.22 825.97 543.52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7.085.26 4.914.48 3.883.08 数据来源:各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财政预决算报告(草案)等,新世纪评级整理(一)(一)下辖各市经济实力分析下辖各市经济实力分析 2022 年年,除宿迁和连云港之外,江苏省其他地市除宿迁和连云港之外,江苏省其他地市 GDP 总量排名与总量排名与 2021 年年相比未发生变化相比未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差异化仍较显著经济发展差异化仍较显著。其中其中苏南地区的苏州、南京、无苏南地区的苏州、南京、无锡锡和苏中的南通经济总量均超万亿元,和苏中的南通经济总量均超万亿元,经济体量较小的地级市经济体量较小的地级市仍仍主要分布于苏主要分布于苏北地区北地区。各各地市在地市在人均人均 GDP、地均地均 GDP 以及以及人口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仍方面仍表现为较明显的表现为较明显的梯度特征梯度特征。从经济增速看,从经济增速看,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2022 年各年各地市经济增速较上年地市经济增速较上年均均有所回落,经济增速均在有所回落,经济增速均在 2.0-5.0%的区间的区间。从三大需求从三大需求看,看,2022 年多数地市投资、消费及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年多数地市投资、消费及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绝绝大大多数地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多数地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呈下降态势呈下降态势。2023 年年前三季前三季度,度,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江苏省各地级市经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1 济复苏回暖,除南京和苏州济复苏回暖,除南京和苏州 GDP 增速分别为增速分别为 4.5%和和 4.2%之外,其他地市经济之外,其他地市经济增速均在增速均在 5%以上,其中连云港以上,其中连云港 GDP 增速达增速达 11.9%。从经济总量来看,除宿迁和连云港之外,2022 年江苏省其他地市 GDP 总量排名与 2021 年相比未发生变化,经济发展差异化仍较显著。苏南地区的苏州、南京、无锡经济规模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均超万亿元,分别为 2.40 万亿元、1.69 万亿元和 1.49 万亿元,经济总量合计占全省各市经济总量合计数的比重达 45.09%。南通 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 1.14 万亿元,经济总量仍排名第四位;常州自 2017 年开始排名超过徐州跃居第五位,2022 年 GDP 为9550.10 亿元;徐州排名第六,2022 年 GDP 为 8457.84 亿元;扬州自 2019 年开始超过盐城位列第七位、盐城后移至第八位,上述两市 2022 年 GDP 分别为7104.98 亿元和 7079.80 亿元;泰州和镇江仍分列第九、十位,分别为 6401.77亿元和 5017.04 亿元。淮安、宿迁、连云港经济总量仍居末三位,2022 年 GDP分别为4742.42亿元、4111.98亿元和4005.03亿元,其中宿迁和连云港排名互换,宿迁排名前移一位至全省第十二位,连云港后移至全省末位。总体看,江苏省各区域经济总量南北差异较大,其中苏南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对全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贡献度高,2022 年该区域 5 个地级市 GDP 合计 7.03 万亿元,占各市 GDP 总量合计的 56.88%;经济体量较小的地级市则主要分布于苏北地区,2022 年苏北5 市 GDP 合计占比仅为 22.98%。从经济增速看,受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2022年各地市经济增速较上年均有所回落,经济增速均在 2.0-5.0%的区间。具体来看,2022 年 GDP 增速超过 4%的地市为盐城、泰州和扬州,增速分别为 4.6%、4.4%和 4.3%;经济增速低于 3%的地市为镇江、连云港、南京、南通和苏州,增速分别为 2.9%、2.4%、2.1%、2.1%和 2.0%;其他地市经济增速均在 3-4%之间。图表图表 7.2021-2022 年江苏省各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年江苏省各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数据来源: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人均经济指标看,2022 年江苏省各区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继续呈现明显的梯度特征,苏南、苏中和苏北的人均 GDP 分别为 18.26 万元、14.78 万元和 9.52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2 万元。其中,苏南地区的无锡、苏州、南京、常州和镇江 2022 年人均 GDP 居前五位,分别为 19.84 万元、18.60 万元、17.88 万元、17.80 万元和 15.58 万元。苏中地区的扬州、南通、泰州分列六至八位,2022 年人均 GDP 分别为 15.50 万元、14.70 万元和 14.18 万元。苏北地区 5 市人均 GDP 相对较低,盐城、淮安、徐州、连云港和宿迁分别为 10.56 万元、10.41 万元、9.37 万元、8.70 万元和 8.26 万元,居末五位。除此之外,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在地均 GDP、人口密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方面亦呈现较明显的梯度特征,各地市主要人均指标如下图所示。图表图表 8.2022 年年江苏江苏省各市省各市主要人均经济指标主要人均经济指标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产业基础看,苏南地区作为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区域,具有先发优势,已经完成前期工业化、信息化等积累,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并形成了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苏中地区作为次中心区域,与苏南和上海隔江相望,在接轨中心区域及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产业逐步高端化、聚集化发展;苏北地区因其区位边缘,受经济中心吸引和辐射作用较弱,产业相对较为传统。从上市公司分布来看,江苏省 A 股上市企业主要分布于苏南地区,其中苏州、南京和无锡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市,截至 2023 年 9 月末,全省 A 股上市公司共 685 家,总市值合计为 6.59 万亿元,上述三市上市公司数量合计为459 家、总市值合计 4.36万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 67.01%和66.13%。图表图表 9.江苏江苏省省各地级市重点发展产业及各地级市重点发展产业及 A 股上市公司股上市公司情况情况(家、亿元)(家、亿元)板块板块 城市城市 重点发展产业重点发展产业 A 股上市股上市公司数量公司数量 A 股上市股上市公司公司市值市值 代表性企业代表性企业 苏南 苏州 电子信息、制造业新兴产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智能电网和物联网)、生物医药 216 16535.08 东方盛虹、阿特斯、沪电股份、东吴证券、天孚通信、迈为股份、亨通光电、东山精密、科沃斯、苏州银行、天顺风能、天华新能、常熟银行 南京 汽车制造、钢铁产业、电子信息制造、石化新材料、软件和服务外包、智能电网、风电光伏 123 14609.32 国电南瑞、华泰证券、江苏银行、南京银行、宁沪高速、中材科技、国博电子、南京证券、中材国际、江苏国信、凤凰传媒、南钢股份、健友股份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3 板块板块 城市城市 重点发展产业重点发展产业 A 股上市股上市公司数量公司数量 A 股上市股上市公司公司市值市值 代表性企业代表性企业 无锡 高档纺织及服装加工、精密机械及汽车配套、电子信息及高档家电、特色冶金及金属制品、精细化工及生物医药 120 12455.92 药明康德、华润微、卓胜微、长电科技、先导智能、海澜之家、雅克科技、国联证券、航发控制、弘元绿能、奥特维、朗新科技、微导纳米 常州 新光源、医药、碳材料、太阳能光伏、通用航空、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智能数控和机器人 67 5248.73 恒立液压、天合光能、华润材料、立华股份、黑牡丹、星宇股份、聚和材料、常宝股份 镇江 节能环保、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建材、轻工 22 1823.44 鱼跃医疗、新泉股份、鼎胜新材、图南股份、恒顺醋业、天奈科技、大港股份、东方电热、江苏索普 苏中 南通 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 50 3684.01 中天科技、中航高科、通富微电、林洋能源、江海股份、中国天楹、海力风电、捷捷微电 扬州 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 17 1142.95 扬农化工、扬杰科技、亚普股份、宝胜股份、传艺科技、嵘泰股份、亚威股份 泰州 医药、化工、船舶海工、机电、轻纺、冶金、机械加工 19 754.97 亚星锚链、精锻科技、华达科技、宝馨科技、东华测试、金迪克、康为世纪 苏北 徐州 装备制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商贸物流 16 1820.94 徐工机械、苏能股份、恩华药业、维维股份、云意电气、海伦哲 盐城 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汽车、纺织、化工 7 305.88 中汽股份、悦达投资、丰山集团、金财互联、智慧农业 淮安 盐化新材料、特钢及装备制造、食品、新能源汽车、农产品加工 5 926.61 今世缘、苏盐井神、共创草坪、纽泰格、威博液压 连云港 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港口、医药、石化、钢铁 12 4038.43 恒瑞医药、石英股份、中复神鹰、康缘药业、诺泰生物、联瑞新材 宿迁 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林木加工、机械电子 11 2587.75 洋河股份、双星新材、斯迪克、博迁新材、联合水务、益客食品 数据来源:Wind 及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截至 2023 年 9 月末)从产业结构看,江苏省各地市基本形成了传统支柱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但苏北 5 市第一产业仍占有一定比重,一产占比均在 10%左右,工业发展动能相较苏南和苏中地区略显不足;苏中和苏南地区基本呈现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局面,其中苏中地区仍以第二产业为主,苏南地区服务业略占优势;而南京作为省会城市,集中了省内更多的高端服务业资源,系省内唯一一个三产占比超过 60%的城市。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4 图表图表 10.2022 年江苏省年江苏省各地级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各地级市三次产业结构占比 数据来源: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三大需求看,2022 年,江苏省多数地市投资、消费及进出口总额保持增长,但增速呈明显放缓态势。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22 年各地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化明显,增速位列前五位的地市为扬州、淮安、宿迁、泰州和盐城,分别为 10.0%、9.7%、9.5%、9.4%和 9.4%,其他地市均在 3.5%及以下;其中,南京、徐州、无锡和常州分别为 3.5%、3.0%、2.2%和 2.2%,苏州和连云港均为 1.5%,镇江和南通居末两位、分别为 0.1%和-2.9%。从增速变动情况看,除增速位列前五位的扬州、淮安、宿迁、泰州和盐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上升态势外,其他地市增速均有所回落,其中苏州、连云港、南通和镇江增速分别较上年回落 6.8 个、6.9 个、7.9 个和 8.6 个百分点。图表图表 11.2022 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投资、消费、进出口规模及增速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投资、消费、进出口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江苏省 13 个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江苏省绝大多数地级市房地产投资呈下降态势,从增速看,除南京房地产投资增速为 1.4%之外,其他地市房地产投资均呈负增长,其中泰州、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5 宿迁、苏州和盐城降幅在 0-10%之间,其他地市降幅均在 10-20%之间,其中镇江和南通降幅最大,降幅分别达 18.6%和 17.5%。图表图表 12.2021-2022 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及增速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及增速 数据来源:各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及政府网站等,新世纪评级整理 注:公开资料未查询到南通、徐州、淮安及连云港 2022 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数据 消费方面,2022 年,苏州、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以 9010.70 亿元和7832.41 亿元的规模位居前两位,且规模远高于第三位的徐州市;徐州、南通和无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 4102.73 亿元、3956.90 和 3337.60 亿元,排名三至五位;常州和盐城分列六、七位,规模分别为 2856.20 亿元和 2700.60 亿元;其余地市均在 2000 亿元以下。从增速来看,2022 年各地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总体维持在较低增速,部分地市出现小幅下降,2022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 1%的地市仅扬州、徐州、镇江和无锡四地,增速分别为 2.6%、1.6%、1.3%和 1.0%;泰州、盐城、南通和宿迁增速在 0%-1%之间;其他地市均呈现负增长,增速在-1.9%-0%之间。进出口方面,江苏省各地级市进出口总额排序基本与经济发达程度排序相关,进出口总额主要集中于苏州、无锡、南京、南通和常州 5 市。其中苏州市对外开放程度高,进出口总额保持在绝对高位,2022 年达 25721.10 亿元,占各地市合计数的 47.13%,大幅领先于第二名的无锡市(7442.56 亿元)和第三名的南京市(6292.13 亿元)。南通、常州 2022 年进出口总额分别为 3665.30 亿元和 3228.50亿元,分列第 4、5 位。其他地级市进出口总额规模相对较小,其中盐城、泰州、徐州、扬州、连云港和镇江分别为 1388.27 亿元、1319.53 亿元、1291.09 亿元、1101.10 亿元、1076.35 亿元和 1050.28 亿元;宿迁和淮安两市规模最小,分别为564.52 亿元和 432.49 亿元。增速方面,2022 年各地市进出口总额较上年呈现不同幅度的增长,但多数地市增速与 2021 年相比仍出现较大幅下降,其中增速超过 10%的地市为宿迁、镇江、盐城、连云港和扬州,分别为 25.9%、20.9%、19.7%、14.9%和 13.9%;泰州、无锡、徐州、苏州和南京增速相对较低,在 5%以下,增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6 速分别为 4.9%、4.7%、2.9%、1.6%和 0.3%。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各地级市经济复苏回暖,除南京和苏州 GDP 增速分别为 4.5%和 4.2%之外,其他地市经济增速均在 5%以上,其中连云港 GDP 增速达 11.9%。图表图表 13.2023 年年前三季前三季度度江江苏省各地级市苏省各地级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数据来源: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网站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二)下辖各市财政实力分析(二)下辖各市财政实力分析 1.下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分析下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江苏省各地级市江苏省各地级市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排名与与 2021 年相比年相比存在部分存在部分微微调调,规模排名规模排名总体总体与与 GDP 排名相当,排名相当,部分地市部分地市存在存在 GDP 总量及一般公共预算总量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收入排名倒挂倒挂的情况,侧面反映出地区经济质量与创税能力的差异。的情况,侧面反映出地区经济质量与创税能力的差异。分区域看,分区域看,苏南地区财政实力较强,苏北地区财力整体偏弱苏南地区财政实力较强,苏北地区财力整体偏弱,其中其中苏州、南京、无锡一般苏州、南京、无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公共预算收入均超千亿元均超千亿元,显著领先于其他地级市,合计占比达,显著领先于其他地级市,合计占比达 55.37%。从增从增速看,速看,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2022 年多数年多数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负增长,正增长地市仅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负增长,正增长地市仅 3 个,分别为宿迁、淮安和盐个,分别为宿迁、淮安和盐城,增速城,增速均未超过均未超过 2%。各各地级市地级市财政收入质量财政收入质量差异差异有所增大有所增大,财政自给程度,财政自给程度基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苏南地区财政自给程度整体较好,苏北地区财政自给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苏南地区财政自给程度整体较好,苏北地区财政自给程度相对较弱。程度相对较弱。江苏省各地级市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排名总体与 GDP 排名相当,且与 2021 年相比部分地市排名微调,苏南地区财政实力较强,苏北地区财力整体偏弱。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 GDP 排名对比看,常州与南通、扬州与盐城、泰州存在 GDP 总量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倒挂的情况,其中南通和扬州 GDP总量分别高于常州和盐泰二市,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却分别落后于上述城市,侧面反映出地区经济质量与创税能力的差异。具体来看,2022 年苏州、南京、无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7 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前三位,显著领先于其他地级市,分别为 2329.18 亿元、1558.21 和 1133.38 亿元,合计占比达 55.37%;其余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差距亦较大,其中常州和南通排名互换,分列第四、五位,规模分别为 631.78 亿元和 613.00 亿元;徐州、盐城和泰州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居六至八位,分别为 517.43 亿元、453.26 亿元和 416.65 亿元;其他地市均未超过 400 亿元,其中扬州、镇江和淮安在 300-400 亿元之间,排名第九至十一位;收入规模在 300亿元以下的为宿迁和连云港,上述两市 2022 排名互换,规模分别为 271.78 亿元和 212.81 亿元。增速方面,主要受增值税留抵退税以及土地相关税收减少等因素影响,2022 年多数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负增长,其中正增长地市仅 3 个,分别为宿迁、淮安和盐城,增速分别为 1.48%、1.03%和 0.50%;其他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南通和连云港降幅分别为 13.68%和22.56%,其他地市降幅均在 0-10%之间。图表图表 14.2021-2022 年江苏省各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江苏省各地级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及增速情况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省下辖各地级市决算报告及草案、预算执行情况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2022 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税收占比较 2021 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财政收入质量有所差异;其中苏州和宿迁税收比率超过80%,常州、南京、无锡和扬州税收比率在 70-80%,连云港受增值税留抵退税影响,税收收入降幅较大,税收比率亦大幅下滑,仅为 59.91%,居全省末位。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覆盖程度看,江苏省各市财政自给程度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差异仍较明显。苏南地区财政自给程度整体较好,2022 年苏州、南京、无锡和常州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位列全省前 4 位,分别为 89.98%、85.21%、82.98%和 76.48%,明显领先于其他地级市;其他地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未超过 60%,其中泰州、镇江、南通和徐州分别为 59.19%、56.75%、53.43%和 50.15%,位列五至八位。扬州、淮安、宿迁、盐城和连云港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偏低,均未超过 50%,其中连云港仅 39.70%。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8 图表图表 15.2021-2022 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税收收入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税收收入及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及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江苏省下辖各地级市决算报告及草案、预算执行情况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下辖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下辖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 2022 年年江苏省江苏省政府性基金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集中于主要集中于苏州、苏州、南京、南京、常州、常州、南通南通和和无锡无锡等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地市。等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地市。2022 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因素影响,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因素影响,多数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且增速差异较大,多数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且增速差异较大,仅仅淮安、连云港、淮安、连云港、常州和镇江为正增长常州和镇江为正增长。以政府性基金以政府性基金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2年年绝大多数绝大多数地级市政府性基金地级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但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地方财力中占比总体仍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但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地方财力中占比总体仍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政府财力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依赖程度总体府财力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依赖程度总体较较高。高。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性基金收入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2022 年受房地产及土地市场景气度下行因素影响,多数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扭转前期増势,政府性基金收入出现下滑。从绝对规模看,苏南 4 市及苏中南通规模仍处于领先地位,2022年苏州、南京、常州、南通和无锡政府性基金收入均超千亿元,分别为1735.68亿元、1560.29 亿元、1538.01 亿元、1129.82 亿元和 1128.78 亿元;徐州、盐城、扬州、泰州和淮安政府性基金收入在 500-900 亿元之间,分列六至十位;镇江和宿迁、连云港均在 400 亿元左右及以下,排名末三位。从增速看,2022 年多数地市政府性基金收入转呈下降态势,且增速差异较大,其中淮安、连云港、常州和镇江为正增长,增速分别为 26.96%、18.50%、4.79%和 2.30%;徐州、南通、泰州、苏州和南京降幅较大,增速分别为-19.92%、-21.64%、-23.62%、-25.04%和-37.42%。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9 图表图表 16.2021-2022 年江苏省下辖各地级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增速年江苏省下辖各地级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增速 数据来源:江苏省下辖各地级市决算报告及草案、预算执行情况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2 年多数地级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较上年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地方财力中占比总体仍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具体来看,除苏州和无锡2022年政府性基金收入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分别为74.52%和99.59%之外,其余地市该指标均超过 100%,其中常州、扬州、南通、淮安、盐城和徐州该比率分别达 243.44%、201.67%、184.31%、168.07%、163.88%和 160.21%,政府性基金收入在地方财力中占比远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财力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依赖程度总体较高。图表图表 17.2021-2022 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年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江苏省下辖各地级市决算报告及草案、预算执行情况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三、三、江苏江苏省省及下辖各市债务状况分析及下辖各市债务状况分析 (一)(一)江苏江苏省省政府政府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2022 年年末末,江苏省政府江苏省政府债务规模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债务规模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但因其但因其财政实力强财政实力强,财政收入财政收入对债务对债务的覆盖程度的覆盖程度仍仍相对相对较好较好。近年来,近年来,江苏省江苏省不断推不断推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0 进进发行发行收益与融资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自求平衡的创新创新品种品种政府政府专项债券,专项债券,专项专项债券发行规模逐步债券发行规模逐步增长增长,为全省稳投资、补短板、强弱项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全省稳投资、补短板、强弱项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此外,江苏省政府出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多项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随着债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江苏省政府融台了多项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随着债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江苏省政府融资模式及债务风险管控得到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资模式及债务风险管控得到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江苏省政府债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目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政府性债务,近年来得益于严格的管控措施,江苏省政府债务规模得到控制,截至 2022 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为 20694.05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9.12%,占2022 年末全国政府债务余额的比重为 5.90%,债务规模仅次于广东省、位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一般债务余额为 7391.00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3.12%;专项债务余额为 13303.05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2.77%;近年来,江苏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增发行规模相对较大,并创新了债券品种,着力解决乡村振兴、农业水利、生态环保、卫生健康等领域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为全省稳投资、补短板、强弱项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虽然江苏省政府债务规模较大,但因其财政实力强,2022 年末江苏省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2.24 倍,位列全国 36 个省(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该指标升序排列第 7 位,排名与上年末一致,处于相对较低水平。2022 年末,江苏省一般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为 0.80,专项债务余额与当年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率为 1.16,2022 年受专项债持续增加以及土地出让下滑因素影响,政府性基金收入对专项债务的覆盖程度有所不足。图表图表 18.2022 年末年末各省市各省市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各省市决算报告及草案、预算执行情况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注:福建*、广东*、辽宁*、山东*、浙江*为不含下属计划单列市数据,新疆*为不含兵团数据 2022 年江苏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3814 亿元,其中新增债券 2022 亿元、再融资债券 1792 亿元。分债券品种看,2022 年全省发行一般债券 1353 亿元、专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1 项债券 2460 亿元。截至 2022 年末,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务中政府债券余额为20678.34 亿元,占年末政府债务余额的 99.92%,地方政府债务基本以政府债券形式存续。2023 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3817 亿元,分债券品种看,一般债券 1216 亿元、专项债券 2601 亿元。2023 年 9 月末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 22316.12 亿元。根据江苏省 2023 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及省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财政部下达江苏省 2023 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 2037 亿元,其中一般债务 214亿元、专项债务 1823 亿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全部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措,其中省级使用政府债券 66.35 亿元,均为专项债券;转贷市县政府债券1970.65 亿元,包括一般债券 214 亿元和专项债券 1756.65 亿元。虽然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但因其综合财力强,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可控;且政府债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相应形成了较多优质资产,如土地储备资产、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多数资产能够形成经营性收入,也能为债务偿还提供一定保障。近年来,江苏省不断推进发行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的创新品种政府专项债券,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不断增加,政府融资模式及债务风险管控得到进一步加强。此外,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多项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对全省政府性债务的举借、使用、偿还等进行规范,实行严格的举债审批制度,实施债务余额控制,并根据财政部规定及时拟定年度限额方案。2020 年,江苏省落实“资金跟着项目走”要求,对新增限额按照“有收益、能覆盖、可开工”和兼顾防控债务风险的原则进行分配,主要用于市政建设、生态环保、医疗卫生等国家明确的重点领域。2021 年,江苏省将新增债务限额分配与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情况挂钩,确保各地当年新增债务限额和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进度相匹配。2022 年,江苏省推进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持续化解存量政府性债务,稳妥处置大型企业债务风险。随着债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江苏省政府融资模式及债务风险管控得到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2 图表图表 19.2022 年及年及 2023 年前三季度各地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年前三季度各地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数据来源:各省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文件,新世纪评级整理 注:福建*、广东*、辽宁*、山东*、浙江*为不含下属计划单列市数据,新疆*为不含兵团数据;广东*、海南和深圳地方政府债券余额含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二)下辖各市债务状况分析(二)下辖各市债务状况分析 江苏省江苏省政府政府债务主要集中于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地市债务主要集中于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地市,2022 年末共有年末共有 10 个个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超过千亿元,其中南京以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超过千亿元,其中南京以 2988.15 亿元的规模居于首位;镇亿元的规模居于首位;镇江得益于省级层面化债支持,政府债务余额经过连续几年高增长后,以江得益于省级层面化债支持,政府债务余额经过连续几年高增长后,以 2188.52亿元的规模跃居第二位亿元的规模跃居第二位;苏北地区的苏北地区的宿迁宿迁、淮安淮安、连云港、连云港政府政府债务债务规模规模仍仍相对相对较小较小。从增速看,各地市从增速看,各地市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均呈增长态势,部分地市增幅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均呈增长态势,部分地市增幅相对较高,相对较高,其中无锡、徐州、镇江、常州、扬州和苏州增速超过其中无锡、徐州、镇江、常州、扬州和苏州增速超过 10%。从债务。从债务负担看,负担看,苏南苏南 3 市市苏州、无锡苏州、无锡和和南京政府南京政府债务压力相对债务压力相对较较小,小,2022 年末年末政府债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均未超过均未超过 200%,其中,其中低于低于 100%的地市的地市仅苏州一市仅苏州一市,债务压力相对,债务压力相对最小最小;镇江因化债因素,镇江因化债因素,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高高达达 720.00%,显著高于其他地市,显著高于其他地市。2022 年末江苏省下辖各地级市政府债务整体处于较大规模,且债务主要集中于经济体量相对较大的地级市。从各市政府债务规模看,2022 年末共有 10 个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超过千亿元,其中南京以 2988.15 亿元的规模居于首位;镇江得益于省级层面化债支持,政府债务余额经过连续几年高增长后,以 2188.52亿元的规模跃居第二位;南通、无锡、苏州、常州、盐城和徐州政府债务余额在1500-2000 亿元之间,分列第 38 位;扬州和泰州分别以 1104.77 亿元和 1000.64亿元的规模分列第 910 位;宿迁、淮安和连云港政府债务余额在千亿元以下。从增速看,各地市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均呈增长态势,部分地市增幅相对较高,其中无锡、徐州、镇江、常州、扬州和苏州增速超过 10%;其他地市增速均在 0-10%之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3 图表图表 20.2021-2022 年末年末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债务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余额及及增速增速对比对比 数据来源:新世纪评级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绘制 以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进行比较,苏州因财政实力强,仍是唯一一个该比率低于 100%的地级市,2022 年末该比率为76.10%,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覆盖政府债务余额。其他多数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偏高,除无锡和南京政府债务余额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分别为 165.38%和191.77%之外,其他地级市该比率均在 200%以上,其中镇江因化债因素,政府债务余额规模相对较大,2022 年末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高达 720.00%,显著高于其他地市。图表图表 21.2022 年年末末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债务江苏省各地级市政府债务余额余额及相关指标对比及相关指标对比 数据来源:新世纪评级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绘制 江苏省江苏省城投企业数量城投企业数量众众多,多,城投企业存量债券余额及带息债务规模城投企业存量债券余额及带息债务规模均位居均位居各省各省首位首位,且且主要集中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2022 年,在隐债化解背景下,年,在隐债化解背景下,城投债发行延续严监管态势,严格控制增量的同时逐步化解存量,江苏省城投城投债发行延续严监管态势,严格控制增量的同时逐步化解存量,江苏省城投债发行规模有所下降债发行规模有所下降;多数地市存续城投债余额虽呈增长态势,但增速回落幅多数地市存续城投债余额虽呈增长态势,但增速回落幅度较大度较大,部分地市城投债余额出现下降部分地市城投债余额出现下降。从城投平台带息债务从城投平台带息债务压力压力看,江苏省看,江苏省平台企业平台企业多,平台带息债务规模大,城投企业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多,平台带息债务规模大,城投企业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2022 年年末末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4 各地市城投平台带息债务压力均有所增加,但各地市城投平台带息债务压力均有所增加,但增幅增幅总体不大总体不大,其中其中泰州、盐城、泰州、盐城、淮安和连云港城投平台带息债务负担相对最重,债务偿付面临较大压力。淮安和连云港城投平台带息债务负担相对最重,债务偿付面临较大压力。2022 年,在隐债化解背景下,城投债发行延续严监管态势,严格控制增量的同时逐步化解存量,江苏省城投债发行规模有所下降,当年全省城投债发行额10816.71 亿元,同比下降 22.76%,发行规模仍位居全国各省第一位,且远高于第二名浙江省(同年浙江省发行规模为 5634.58 亿元)。2023 年前三季度全省城投平台融资有所恢复,当期城投债发行额为 10458.0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39%。从城投企业债券余额情况看,江苏省城投企业存量债券余额在全国各省中排在首位,根据 Wind 统计,2023 年 9 月末,江苏省城投平台债券余额为28636.27 亿元1,较上年同期末增长 2.75%,规模在全国 31 个省市规模中居于首位,远高于第二名的浙江省(同期末浙江省城投债余额为 20168.53 亿元)。图表图表 22.全国全国各省市各省市城投城投债发行债发行及余额情况及余额情况 数据来源:Wind 及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存续期城投债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江苏省内存续期城投债分布两级分化仍较明显,存续期城投债主体主要集中于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截至 2023 年 9月末,南京、苏州存续城投债余额位列前两位,分别为 5414.90 亿元和 3996.85亿元;南通、常州、无锡、泰州和盐城 5 个地级市存续城投债余额次之,规模在2000-3000 亿元之间;其他地市均在 2000 亿元以下,其中连云港和宿迁存续城投债余额规模最小,分别为 917.15 亿元和 597.07 亿元。从增速来看,受政策监管影响,多数地市存续城投债余额虽呈增长态势,但增速回落幅度较大,部分地市城投债余额出现下降;截至 2023 年 9 月末,扬州存续城投债余额以 18.29%的增速居于首位,其他地市存续城投债余额增速均未超过 10%,其中无锡、南通和苏州城投债余额出现下降,期末增速分别为-2.81%、-3.84%和-3.90%。1 此处统计的城投企业口径为发债且处于存续期内的城投企业,下同。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5 图表图表 23.江苏江苏省各地级市存续城投债余额情况省各地级市存续城投债余额情况 数据来源:Wind 及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江苏省内大部分地级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城投债存续期债券余额的覆盖程度较低,除苏州 2023 年9 月末城投债存续余额对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为 171.60%之外,其他地市该比率均超过 200%,其中无锡和宿迁次之,分别为 219.16%和 219.69%;除上述 3 市之外,其他地市该比率均超过 300%,其中泰州和淮安该比率分别为526.96%和 480.3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存续城投债的覆盖程度最低。图表图表 24.江苏省江苏省各地级市存续城投债余额与各地级市存续城投债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Wind 及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江苏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情况来看,江苏省平台企业多,平台带息债务规模大,城投企业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2023 年 9 月末江苏省城投债存续企业 2022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为 7.77 万亿元,较 2021 年末增长 8.54%,规模在 31 个省市中排名首位,远高于第二名的浙江省(5.59 万亿元);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是 2022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8.40 倍,在全国排名亦位居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城投带息债务的覆盖程度较弱。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6 图表图表 25.全国各省市全国各省市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Wind 及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各地级市平台带息债务规模看,江苏省城投平台带息债务主要分布于经济体量较大的的地市,其中南京 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为 14484.15 亿元,位居首位;苏州次之,为 9885.17 亿元;常州、南通和盐城分列第三至五位,规模处于 6000-8000 亿元之间;泰州、无锡、徐州和淮安城投带息债务在 4000-6000 亿元之间,分列第六至九位;其他地市城投带息债务规模均未超过 4000 亿元,其中连云港和宿迁未超过 3000 亿元,分别为 2728.31 亿元和 1626.93 亿元。从平台带息债务变动趋势看,仅镇江和无锡城投平台 2022年末带息债务呈负增长,同比分别下降 4.99%和 1.11%之外,其他地市平台带息债务均为增长态势,但增速变动存有一定差异,其中盐城、宿迁、苏州、扬州和泰州增幅在 10%以上。图表图表 26.江苏江苏省各地省各地级市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及增速级市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及增速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各地级市平台带息债务压力看,2022 年江苏省各地市城投平台带息债务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7 压力均有所增加,但增幅总体不大。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苏州 2022年末带息债务余额对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仍最小,为 4.24 倍;无锡、宿迁、徐州和南京次之,该比重在 5-10 倍之间,分别为 5.02 倍、5.99 倍、8.39倍和 9.30 倍;其他地市该比重均在 10 倍以上,其中泰州、盐城、淮安和连云港城投带息债务余额对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超过 12 倍,属于城投平台带息债务负担相对最重的地市,债务偿付面临较大压力。图表图表 27.江苏江苏省各省各地级市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地级市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与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8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新世纪评级基于公开及合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所得的研究成果,版权归新世纪评级所有,新世纪评级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本报告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本报告。经过授权的引用或转载,需注明出处为新世纪评级,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新世纪评级授权进行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新世纪评级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报告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报告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新世纪评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报告亚洲迎来新时代 2023年11月作者成政珉(Jeongmin Seong)Chris Bradley梁敦临(Nick Leung)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林桂莲(Kweilin Ellingrud)Gautam Kumra王培希(Peixi Wang)编辑Janet Bush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创立于1990年。我们的使命是为全球政商领袖提供事实基础,推动协助重大关键经济和商业问题决策。MGI享有麦肯锡在区域、行业和职能方面的丰富知识、技能和专长,但编辑方向和决策由MGI的各位院长和合伙人全权负责。MGI的研究目前分为五大主题:生产力和促发展:高效创造并利用全球资产 全球资源:世界的建设、能源与粮食供给 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人才的潜力 全球联系:通过商品、人员、资本和创意的流动塑造经济发展 未来技术和市场:价值和竞争的下一个竞技场我们致力于基于事实进行独立研究,所有工作均由麦肯锡合伙人出资,并免费分享研究成果,不接受任何企业、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委托或资助。尽管MGI聘请了多位杰出的外部顾问,但我们的研究成果均由MGI独立完成,任何错误均由MGI承担责任。您可访问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合伙人Sven Smit(主席)Michael Chui Chris Bradley Mekala Krishnan林桂莲(Kweilin Ellingrud)Anu MadgavkarMarco Piccitto Jan MischkeOlivia White 成政珉(Jeongmin Seong)华强森(Jonathan Woetzel)Tilman Tacke目录概述 v引言 7世界秩序:应对安全担忧,引领贸易增长 11科技平台:超越制造,走向创新 17人口结构:提高生产率,对抗老龄化 23资源和能源体系:获取能源,控制排放 27资本化:纾解金融压力,充分调动资本 33新时代,新战略 39致谢 41iii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Ecae late esequam quati unt volores dolor aut laut qui isitinto blantes aliam faccaectatum ad mi,sam ut odi re delendi orectat uriosa conem et,quodit,inverib usandunt autem archil exceperibus reria venderum voluptatur alis estiis esti des moloriae et ut voluptate labor sunt magnia ditioratur aut ut lab id ese perum eate dolorehenem quae erum que odis vendit am laut aruntia quam num libus qui voluptaqui simagni maximagnatas iunt ad ut ratqui culparumqui repersp erspide lignis ipicimus nonsequia cusda arumet et volo inctur,nis sum quam audit des aut lam accuptaque expla volendi onectem autae dolupta tatur?Rum non nestrum quam fugitioribus simporerum hillibu scillis ant volenim es etur audam fugia is nam doluptae verum voles et lacillabor moluptatur,ilia volorerum voluptae lam faccus.Onsedit fugiten delibea rcienim poreped quam fuga.Axim adis pe cus cum excest dolupta sumqui voluptat fugite nectatem volupta eratior eperio est,verovita es delecullore repedip suntios simust,aped quam dendit late mos dolorro tempos desto te sa exerum rerios a simaximus dolupidiaspe erciet aut pa doluptur?Os de et aut mint repelecus,qui alissim aximinum et que doluptas ut et,quam que si id minciendem.Itaquas et fuga.Et vernam core adia eum aliam,voluptas voluptatem adis ad evenim est,saeperspic tem dipsunt urepuda vel earchilique pro vid quo quiduciet dolorias doluptat modisit,cus audipitae quiam ipsam,te magnis etur?Bis eiusdae dunt dissinum fuga.Bea dipsum rem net facerib usdandae id min pario etur as esed endellut quaspelis mossi dicatem.Et aut fugiaturia idebit vel ma debis deribeate ped maionse nimpore demporporum facieni hillaboris reperum entibus con rem sinimusda doluptaquas nobis alignis erferiae reruntur am,conecuptat.Con consequianda aut maionsent,as que dus maio molorumquam,ommoleste odis maximpo rempor aria culparum quae dolupti untur?Uga.Ut ommosap iciusci musdam quatem qui simodis duci sitio.Icium estrum quae consedignat harum et et veligent inveles perit,eum etum quam eosant aut venime veristi urest,inus etur adit ex estios sit occaboritiis es exero volorestium idi num nostrum volorionse senienim lacestis dolum consequae sime perationsedi te et volendunt quia dernatur?Ab in porem.Mi,iunt eos quodiciaecta qui auda sinum cusandelia vel mincimus expelis eatur sus,ex expeliatiam everaector arum quiatur sus,te porem velis alis magni tem ra et libustio.As sunt re,nimi,ipienis vellore labor aut aspeliti aciatur,con percitiate ent et voluptis aut at es am esequodio moluptus,qui ipsandam voluptame odiorestem est re nullecupta vention escitis quiasit optatur aspitios quamet dit ut fugitaeritas sam voluptam volor alit remostrum nisquatur,nonsequias del mi,od quam id qui vendunt,sectatur alitinciunti volum fugias am sit,eruptatia voluptate officaborepe alitem.Xeratur?Optatur ernatio.Agnam conecto opta dero is dit landit autatis maximossin expliquia dolupta spiendunt,ventis apid et hitioritas solorporum acestiur sam faciisima esequiae sequati istruptatias que que volum lat.Daessedici omnis mossequam,sae veres is aut prerrum,sim nimi,totas dolore molestiaepro exerio blam ad qui delitatemque vit vent.亚洲经济体是全球化世界的最大受益者。它们充分利用了过去30年的决定性趋势:全球联系不断加深,数字技术迅速普及,城市化和资本化不断扩大。地理和经济多样性非但没有给亚洲的经济发展构成障碍,反而形成了助力。亚洲多样化的经济体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得益于贸易上的互补性比较优势,而非政治立场。亚洲有59%的贸易都是在区域内进行的。亚洲将在新时代迎来更多挑战。我们如今正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塑造这个时代的基本要素与过去30年截然不同。这些重要的因素交汇于亚洲,也使得亚洲在5个领域可能面临更为突出和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亚洲身处世界贸易的重要节点,但也会因此成为贸易争端的聚焦地。科技创造的价值将不再局限于亚洲擅长的制造业。亚洲拥有推动增长所需的人才,但太平洋沿岸的高生产率经济体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亚洲因其世界工业基地的地位和激增的能源需求而面临更大的净零转型挑战。如果亚洲的资本成本和资产负债表压力上升,但同时又需要大量的全球资本才能继续维持增长,那么亚洲较低的资本回报率或将难以为继。亚洲以世界“新多数”的优势地位迈入新时代。2015年至2021年,亚洲为全球贡献了57%的GDP增长,以及大部分的贸易和生产增加值。这里拥有全球56%的中产家庭。在新时代,亚洲已经站上了截然不同的起点。从许多方面来看,它都将在新时代扮演核心角色。亚洲商业领袖正为新时代制定新战略。在全球化时代,亚洲经济体通过及时调整实现了蓬勃发展,如今,它们也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谋求新的发展。亚洲企业领袖协会(Asia Business Council)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82%的受访企业领袖对新时代持乐观态度,但绝大多数受访者(74%)认为,需要在多个领域进行重大的甚至革命性的战略转变。进入新时代,整个世界将面临多条发展路径,但并非都是良性的。不过,只要保持警惕和远见,亚洲就能渡过这段过渡期,踏上新的进步之路。概述v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v引言当今世界的许多经济和政治动荡都与亚洲地区紧密相关。我们认为,一个由亚洲扮演重要角色的新时代可能就此开启。从历史上看,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并非独一无二。MGI的全球报告显示,自1945年以来,世界还曾出现过其他几个颠覆性时期1。每个时期都开启了一个漫长的新时代,从构建全球经济和国际关系方面来看,这些时代都相对稳定,但在稳定中也发生了变革。MGI将最近一个时代称为“市场时代”(1989-2019年)。在此期间,亚洲的经济体发展成为世界的“新多数”。这是指,在我们用来衡量世界经济的关键指标中,亚洲都占到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在我们研究的5个领域中,亚洲目前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秩序、科技平台、人口结构、资源和能源体系以及资本化(图1)。得益于这一多数地位,亚洲有机会影响和塑造一个新时代不仅影响区域内的经济体,也将影响全世界的其他经济体。然而,即使亚洲处于强势地位,但由于亚洲处于全球经济和政治变革的交汇点上,它也将在这5个领域面临更严峻的全球性新挑战我们将在本报告中逐一探讨这些领域。世界秩序。亚洲身处世界贸易的重要节点,但也会因此成为贸易争端的核心区域。亚洲能否保持其商业上的务实模式,在地缘政治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维持自身的贸易利益,并继续发挥互补性优势?科技平台。技术创造的价值不再局限于亚洲擅长的制造业。在新时代,当关键的前沿技术领域引发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时,亚洲能否将自身重塑为技术创造者,而不再(主要)扮演技术制造商和消费者的角色?人口结构。亚洲拥有推动增长所需的人才,但太平洋沿岸的高生产率经济体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亚洲能否通过转移价值链和提高生产率来应对快速老龄化给那些生产率最高的经济体所带来的严峻挑战?资源和能源体系。亚洲因其世界工业基地的地位和激增的能源需求而面临更大的净零转型挑战。亚洲能否应对双重挑战:既要满足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又要减少全球最大的碳排放量?资本化。如果亚洲的资本成本和资产负债表压力上升,但同时又需要大量的全球资本才能继续维持增长,那么亚洲较低的资本回报率将难以为继。亚洲能否调动充分资本来推动经济增长,深化金融市场以改善资本配置,同时在资产负债表承压的情况下增强韧性?7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1 Web Exhibit of 亚洲在全球的占比,%1 商品贸易。2 全球最大科技公司是按照1995年和2022年最大市值排列的约3000家科技企业。3 年收入为1万至7万美元。4 购买力平价。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贸易数据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Energy Institute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彭博新能源财经;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牛津经济研究院;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正成为世界的“新多数”McKinsey&Company领域指标世界秩序GDP增长199095涉及亚洲的世界贸易1额1992制造业增加值1992技术平台研发支出1990专利授予1997全球最大科技公司2全球营收增长19952000人口结构城镇人口199065岁以上人口1990中产家庭3 PPP41990资源和能源系统一次能源消耗1990新增清洁能源投资1990可再生能源负载量2000资本化国内储蓄总额1990外国直接投资流入1990固定资产投资19900多数1000多数1002015212021202120212021201621202220222021202220222022202120202022当然,我们不能把亚洲简单看作是单一的整体。整个亚洲的面积约为4500万平方公里,几乎是欧洲的五倍2。亚洲的文化和语言极为多样(欧洲只有300种语言,而亚洲则多达2300种),政治方针也大相径庭3。此外,亚洲经济体各自的经济规模和经济构成同样差异巨大。以尼泊尔和新加坡的人均GDP为例:后者达到前者的60倍(参见附文一,五个亚洲:截然不同,却互为补充)但我们之所以能将这些国家/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是因为它们构成了一个互补互联的生态系统,这主要是通过互惠互利的贸易来实现的。从整体来看,亚洲将处于全新时代的中心。8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附文一五个亚洲:截然不同,却互为补充 亚洲至少由5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它们或将以不同的方式经历新时代,并参与塑造新时代。在现实中,我们需要以更加细致的视角来分析亚洲。例如,中国和印度都是体量庞大的经济体,其规模甚至足以比肩某些地区1。我们主要参考了联合国的分组方式,并做出了一些调整。按照联合国的分组,亚太地区共有83个国家/地区。但与联合国的分组不同的是,我们将伊朗和其他被联合国归入西亚的国家/地区(包括沙特阿拉伯和中东其他国家/地区)排除在外,因为这些经济体不同于亚洲其他地区。发达亚洲。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新加坡和韩国的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和互联互通程度都比较高。它们是亚洲其他地区的技术中心、资本来源和高端消费市场,塑造了该地区融入全球供应链的方式。2021年,亚洲发达市场占全球人口的3%(2.13亿人),占全球 GDP的9%(9万亿美元)。2021年的人均GDP超过4.23万美元。1991至2021年间,这些经济体占全球GDP增长的7%。中国。中国在亚洲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也是亚洲贸易和增长的中心2。2021年,中国的人口(14亿人)和GDP(18万亿美元)的全球占比均达到18%。中国2021年的人均GDP超过1.27万美元,1991至2021年占全球GDP增长的25%。新兴亚洲。这一部分包括大多数东南亚经济体,如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它们高度多样化,在亚洲内部有着密切联系,在推动地区贸易发展方面拥有巨大潜力。亚洲新兴市场占全球人口的9%(7.02亿人)和全球GDP的3%(3万亿美元)。2021年的人均GDP超过4200美元。1991至2021年间,这些经济体占全球GDP增长的4%。印度。与中国一样,印度也是亚洲的一个独特存在。印度有可能成为亚洲最大的劳动力市场,2021年该国占全球人口的18%(14亿人),但仅占全球GDP的3%(3万亿美元)。2021年的人均GDP超过2230美元。1991至2021年间,印度占全球GDP增长的4%。边疆亚洲。历史上,孟加拉国、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等经济体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紧密程度程度有限,但它们拥有数量可观的年轻人和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2021年,这些经济体占全球人口的6%(4.64亿人),占全球 GDP的1%(8700亿美元)。2021年的人均GDP为1890美元。1991至2021年间,这些经济体占全球GDP增长的1%。1 Yuval Atsmon、Ari Kertesz和Ireena Vittal共同撰写的“Is your emerging-market strategy local enough?”,McKinsey Quarterly,2011年4月;Understanding Indias economic geography,麦肯锡,2014年10月;以及Pixels of Progress:A granular look at human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orld,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2年12月。2 Justin Yifu Lin撰写的From flying geese to leading dragons:New 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for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developing economies,政策研究工作论文,世界银行,2013年6月。9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世界秩序:应对安全担忧,引领贸易增长世界秩序由塑造国际事务的机构、框架和规则共同构成。在“市场时代”,亚洲扩大了 与世界的贸易,并利用互补性比较优势扩大了其区域内部的贸易,借此实现了繁荣发展。亚洲经济的融合并不以政治立场为基础。但在新时代,非经济因素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影响,由此引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多极世界中,亚洲是否能继续开展务实的合作?身处世界贸易中心的区域化亚洲“市场时代”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全球联系的逐步深化,贸易是其中的主要手段。亚洲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和贸易区,并因此成为新时代世界秩序调整的中心。亚洲不仅是全球经济引擎,还是世界贸易中心亚洲凭借其强劲的经济增长及其作为世界制造和贸易中心的角色,获得了至关重要的全球地位。2015至2021年间,亚洲贡献了57%的全球GDP增长。2021年,亚洲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到42%(基于购买力平价),居全球第一4,并由此巩固了亚洲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2021年,亚洲占全球贸易额的53%;2001年至2021年,亚洲占全球商品贸易增长的59%5。在全球最大的80条贸易走廊中,亚洲合计占到全球贸易额的50%以上(图2)。亚洲在其中49条贸易走廊中占据进口或出口的一端,在其中22条中占据进出口两端。在20个增长最快的贸易走廊中,亚洲占18个;在20个规模最大的走廊中,亚洲占13个。中国的作用尤为突出。在20个最大的全球贸易走廊中,大部分(2021年为56%)贸易额都与中国有关。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双边贸易走廊位于中国和美国之间,其2021年的贸易额达到7230亿美元。但中美贸易增速一直在放缓。2016至2021年,这条走廊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最大的80条贸易走廊的平均增长率为8%)。中国也在推进贸易伙伴的多样化,并与拉美、中东和东欧广泛建立了新的贸易走廊。与此同时,印度和越南等其他快速增长的亚洲经济体正成为世界的主要贸易伙伴。例如,新兴亚洲和印度都在加大与美国的贸易往来,尤其是在电子产品和纺织品领域。2016至2021年间,这两个领域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3%和7%。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新兴亚洲和美国之间形成了新的贸易三角关系。2018至2022年,中国占美国进口份额下降了约6.0个百分点,而新兴亚洲、边疆亚洲和印度的份额则增加了4.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亚洲各国/地区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快速增长。同期,中国与越南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6%,中国与马来西亚的贸易额年均增长13%。18/20增长最快的贸易走廊位于亚洲11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 2Web Exhibit of 按价值和增长排列的全球最大的80条贸易走廊注:最大的80条走廊占50%的全球贸易额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数据库;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全世界最大的80条贸易走廊中,有49条涉及亚洲国家/地区麦肯锡1001,0001055101520083323291110121413222119182165727394620171516343040452625474941444843423836372835322431349年复合增长率,20162021年,%贸易流动价值,2021年,对数,十亿美元增长最快的20条走廊中有18条涉及亚洲价值最高的20条走廊中有13条涉及亚洲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澳大利亚 中国大陆中国大陆 越南中国大陆 马来西亚中国大陆 日本中国大陆 韩国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中国大陆 印度尼西亚12345678韩国 越南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中国台湾 新加坡中国台湾 韩国中国大陆 泰国中国大陆 印度中国大陆 新加坡日本 中国台湾910111213141516日本 韩国马来西亚 新加坡澳大利亚 日本日本 泰国中国香港 新加坡中国大陆 菲律宾171819202122亚洲区域内走廊巴西 中国大陆中国大陆 俄罗斯中国大陆 美国中国大陆 德国日本 美国韩国 美国美国 越南中国台湾 美国印度 美国中国大陆 沙特23242526272829303132中国大陆 阿联酋智利 中国大陆中国大陆 波兰中国大陆 墨西哥中国大陆 英国加拿大 中国大陆中国大陆 法国中国大陆 荷兰中国大陆 意大利马来西亚 美国333435363738394041 42新加坡 美国泰国 美国印度 阿联酋中国大陆 瑞士中国大陆 西班牙中国大陆 南非德国 日本43444546474849涉及亚洲的跨区域走廊亚洲区域内走廊涉及亚洲的跨区域走廊非亚洲走廊12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 3 Web Exhibit of 亚洲各国/地区在各项议题上的立场1 2021年数据;包括国家/地区间的进口和出口数据。中国最大的单一双边贸易伙伴国是美国;合并计算则是东盟最大。2东南亚国家联盟。资料来源:联合国大会投票记录(2000-2022年);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一带一路:ASEAN Main Portal;美国国防部: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在政治体制多元化的情况下实现了经济融合麦肯锡发达亚洲和中国澳大利亚中国美国与中国一致与美国一致最大贸易伙伴1“一带一路”倡议军事基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同一届联合国大会上的投票,%新兴亚洲印度和边疆亚洲中国东盟2日本中国美国韩国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无马来西亚中国无菲律宾中国无泰国中国无越南中国无印度美国无巴基斯坦中国无283332727256557771807215675521252832161817互补性驱动区域化亚洲在经济上紧密相连。2021年,亚洲近60%的贸易额来自区域内部,比例仅次于欧盟。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2016至2021年,亚洲区域内贸易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约为对外贸易的两倍。虽然亚洲的贸易紧密度与欧盟接近,但二者的驱动因素却有所不同。欧盟贸易一体化的基础是基于条约进行的治理,而亚洲贸易融合的推动力则是贸易合作。从政治和制度上讲,亚洲并非步调一致的统一团体。以联合国大会的投票模式为例,亚洲国家在投票上与中美两国存在互补性,充分反映了 求同存异的模式,而没有步调一致地与这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成政治同盟(图3)。亚洲几乎没有统一的治理方式,政治体制也不尽相同,这使得亚洲深入的贸易和经济融合更加引人注目,这表明亚洲采取了一种以互补为基础的务实经济发展模式。以澳大利亚和中国为例。对中国而言,电子产品是排名前三的出口产品;而对澳大利亚而言,电子产品则是排名前三的进口产品。对于澳大利亚来说,铁矿石是排名前三的出口产品;而对中国而言,则是排名前三的进口产品。1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多极世界竞争加剧,集中具有战略意义的贸易流动导致相互依存单极世界是“市场时代”的一大主要特征:以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为中心,辅以一套广为接受的规则。亚洲就是在这样的世界中建立了深厚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但如今的世界正演变成一个更加复杂的多极世界,政治因素和竞争的影响日益凸显。从芯片到矿产再到能源资源,许多贸易流动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受关注6。在贸易流动集中的地方,一个国家/地区可能是另一个国家/地区的唯一供应来源,这种依赖性可能会带来风险。亚洲将面对竞争更激烈的世界?亚洲主要经济体现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中心。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排名第三,印度位列第五7。然而,正是这一成就促使世界向多极化发展。随着新的参与者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国际关系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竞争关系。过去,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都以发挥比较优势,从而实现最高效率和最低成本为明确指导原则。但如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因素:安全。这并不会改变全球化的进程,毕竟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度都很高,但如果亚洲内外出现紧张局势和制约因素,贸易增长可能会因为战略上的考虑而受到影响。在国际舞台上,美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和贸易行动,包括针对可能具备直接军事用途的技术施加限制(如对中国的关键技术限制),施加关税(如对进口钢铝采取232关税措施)和经济制裁(包括在缅甸军事政变后对其进行制裁,以及对被指在俄乌冲突中支持俄罗斯的中国公司实施制裁)8。亚洲内部也出现了一些贸易限制。比如,2018年以来,中国对澳大利亚的煤炭、牛肉和棉花等产品采取了限制措施,澳大利亚也禁止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参与其5G网络建设9。2019年,日本禁止向韩国出口氟化氢等关键芯片制造材料10。2020年,当印度还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棕榈油买家时,便呼吁抵制马来西亚棕榈油,导致后者的棕榈油出货量比前一年减少了85。长期以来,贸易一直受到间歇性紧张局势的干扰,但在一个多极世界中,紧张局势可能会变得更深刻、更频繁。这可能会推动有关供应链选址的长期决策,从而产生深远影响。应对依存性互补性比较优势推动了亚洲内部的贸易流动和价值链的增长。亚洲地区有几条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互补性和高集中度的大型产品贸易走廊,而高集中度却会导致各大经济体极易受到供应链中断的影响。例如,以下四条横跨亚洲、并延伸至世界各地的关键贸易供应链:矿产和金属。亚洲是稀土元素、铜、铝土矿(铝)、镍、锡和锌等矿产和金属贸易的重要节点。作为世界冶炼中心,中国的作用尤为重要。以对电池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镍为例,亚洲是这一矿产的全球最大进口地和生产地。2021年,全球90%以上的镍矿石贸易流向亚洲(90%流向中国),50%的镍矿石产自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12。光是中国与菲律宾之间的这一条贸易走廊就占世界镍矿石进口量的59%。钢铁冶炼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亚洲出口的铁矿石和冶金煤占全球总值的55%,而这些材料的全球贸易额中有85%涉及亚洲。在亚洲内部,59%的铁矿石和冶金煤贸易从澳大利亚流向中国,后者占2021年全球粗钢产量的53。同样,在铝矿石和精矿(最主要的是铝土矿)方面,中国占全球进口量的68%,主要来自几内亚(占中国进口量的58%)、澳大利亚(24%)和印度尼西亚(16%)。2021年,中国的铝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8。14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73%亚洲占全球电子和电气设备出口的 电子产品(芯片)。对大多数电子设备中使用的芯片(集成电路)而言,亚洲都是最大的贸易商和制造商。全球60%以上的半导体产自中国台湾;全球最大的40条芯片贸易走廊中,有33条位于亚洲内部;美国进口芯片的83%来自亚洲。在排名前40位的芯片贸易走廊中,有10条用于中国大陆的进口,中国大陆的芯片进口额超过了石油贸易进口额。将芯片与其他电子零件组装后,亚洲贡献了 全球电子和电气设备(如移动设备、计算机和广播设备)出口的73。能源。5个亚洲国家/地区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量占全球进口量的70%。仅澳大利亚就占全球出口的24%,马来西亚占6%。就石油而言,78%的区域内消耗来自进口,而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日本和韩国的需求几乎100%依赖进口。亚洲大约一半的石油进口完全来自中东。但亚洲是煤炭净出口地16。农产品。中国超过1/3的农产品依赖进口,自给率为66。就卡路里摄入量计算,韩国的自给率为44%,日本为38。全球大米贸易约有60%来自三个亚洲国家:印度占35%,泰国占15%,越南占10%。孟加拉国和尼泊尔90%以上的大米进口完全来自印度19。这种贸易走廊现在是否过于集中,以至于在亚洲造成了相互依赖?集中化是专业化的产物,但当价值链中断时,集中化会令经济变得脆弱20。.亚洲能否驾驭更加复杂的全球化时代?亚洲务实的合作模式能否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站稳脚跟,还是会面临压力?让我们拭目以待。在缺乏更广泛的正式区域性协同治理的情况下,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供应链的争夺可能会暴露出亚洲的脆弱性。此外,许多关键驱动因素都不受任何单一参与者的控制,因此各经济体不仅需要被动应对,更需要主动塑造格局。在多极世界中,亚洲能否成功平衡安全担忧与经济发展,还是会在贸易限制和战略韧性的要求下走上不同的道路?亚洲过去坚持的经济优先模式是否会继续推动该地区和世界的发展?面对紧张局势加剧的风险和因贸易集中化而造成的潜在干扰,企业如何确保自身的韧性?15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科技平台:超越制造,走向创新科技平台和应用科学驱动了发展和创新。亚洲经济体的创新曲线迥然不同,但总体而言,该地区利用其制造业优势作为一个强大的平台,在制造领域实现了技术创新,并在半导体等细分领域获取了优势。但是,从关键的赋能技术来看,亚洲的进口仍然远超出口。亚洲能否继续提升创新曲线,尤其是在新的跨领域技术方面取得发展?亚洲既是重要的科技消费者,也是全球科技制造中心亚洲在“市场时代”热情拥抱数字革命,其数字化应用水平很高。许多亚洲经济体利用卓越的制造能力和大量的理工科(STEM)人才,在电子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擅长制造业亚洲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和组装中心。从1992到2021年,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总增加值的比例从29%上升到53!。2022年,中国和越南分别有29%和21%的劳动力从事制造业,远高于全球的14。亚洲在4个科技领域的表现超过了其GDP比重:消费电子、工业电子、电动汽车(EV)和半导体(图4)。其中,按照全球最大的3000家与科技有关的企业的全球收入、研发支出和专利份额来看,亚洲占40%以上23。与其他更依赖数字化、软件服务或生命科学的领域相比,这4个领域都更依赖制造业。高门槛技术差距犹存如今,全球有一半的网民在亚洲。一些亚洲经济体的宽带普及率高于欧洲(89%)24。在亚洲,约69%的电子商务交易使用移动支付,远高于欧洲的29%和北美的32%。印尼、泰国和越南等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移动支付普及率也已经高于美国或欧洲25。亚洲在培养理工科(STEM)人才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为亚洲目前的技术发展体系提供了 支撑。2016至2018年,亚洲占全球理工科毕业生的76%,欧洲以8%位居其次26。北美洲只占总数的5%,与拉美的比例相同。17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 4Web Exhibit of 2020年亚洲企业在全球最大的与科技相关的3000家企业的占比,%1 3000强企业名单不分行业。资料来源:CP Analytics;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以其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在4个高科技领域实力雄厚麦肯锡制造业数字化和在线服务生命科学和健康消费电子产品企业数量1公司研发支出专利授予营收工业电子电动汽车半导体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云服务软件支付生物制药医疗技术69347764626991686752964557395445221391617733350611133119261817963398121532尽管如此,亚洲在技术上并未实现自给自足;在关键基础技术领域,亚洲也未能获得领先地位。与新兴亚洲和边疆亚洲相比,中国和某些发达亚洲经济体在技术投入(科技文章和研发支出)和应用(如宽带)方面更胜一筹。但即使是亚洲的这些地区,仍然在某些领域落后于美国和欧盟。例如,还没有一个亚洲国家/地区能够制造宽体飞机,中国也是近年来才具备了航空母舰制造能力27。在半导体方面,虽然韩国和中国台湾在小于7纳米的高端芯片领域具备全球一流的生产能力,但亚洲的优势主要源自存储芯片生产领域,在芯片设计领域则不然。美国占全球芯片设计收入的46(。因此,亚洲仍然依赖进口来维持其最重要的技术之一。随着技术的价值来源发生转变,亚洲需要应对限制技术流动所带来的挑战,并提高相关技能技术的价值正在从硬件转向软件解决方案。例如,到2030年,软件在乘用车总体内容中的占比可能从现在的10%增长到30)。制造业正日益普及化,亚洲则需要突破科技制造业的局限,把握更多的全球收入和利润。但在新时代,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以及新的跨领域技术崛起可能会阻碍亚洲的发展。18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紧张局势中的进口依赖亚洲在核心知识产权方面严重依赖进口。例如,2022年,中国和印度的知识产权进口额分别达到各自出口额的3倍和9倍30。在地缘政治不稳定的环境中,这种流动的中断可能会对提升技术价值链的能力形成障碍。在此仅举几例。2022年,美国宣布实施出口管制,限制中国获得某些高端半导体设备31。同年,越南实施网络安全法,要求科技公司在当地设立办事处并将数据存储在该国境内32。2023年,中国对半导体、通信设备和太阳能电池板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关键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和许可证制度33。同年8月,美国在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以及某些人工智能系统这三大领域,对中国公司的投资施加限制34。跨领域技术新兴技术的竞争舞台以往的科技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单个领域的专业化来实现的,而如今的技术正通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云计算等跨领域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35。这些领域尚未出现明确的领导者。因此,这些领域可发展的空间较大。如今的优势属于北美,美国在云计算、边缘计算和量子技术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在这两项技术中,美国分别占世界级专利的57%和64%,占投资的78%和606。但亚洲也在进步(图5)。自2018年以来,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管理的资产合计增长了2.5倍37。在2016年之后成立的所有与跨领域技术相关的新独角兽企业中,有27%来自亚洲38。亚洲正开始在两项跨领域技术领域占据有利地位。在清洁能源领域,亚洲占全球世界级专利的45%,占全球新独角兽企业的49%。在交通出行领域,亚洲拥有43%的世界级专利和48%的独角兽企业。亚洲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沉浸现实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和Web3等领域也拥有广阔前景。要抓住下一波跨领域技术浪潮,必须提高人才质量,引导新的产业结构转变,更好地将本地研发成果转化为对当地有用的知识产权,并在合适的标准和文化环境支持下,推动整个亚洲地区采用和部署这些技术。亚洲在两项跨领域技术上占据有利地位19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 5Web Exhibit of 各地区跨领域技术,1%注:由于四舍五入,数字总和可能不等于100%。由于缺乏用于知识发展和商业化的区域性数据,下一代软件开发(如无代码软件)未包括在内。衡量标准包括积极持有一项专利的国家/地区数量、该技术的相关性以及这些专利在其他专利申请中被引用的次数。将PitchBook中的第一或第二产业分类映射到技术领域。资料来源:CP Analytics;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开始在一些跨领域技术领域发展知识产权和软件应用麦肯锡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气候技术亚洲世界级专利,2019年2新独角兽,2016-2023年3未来出行Web3先进网络应用型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沉浸现实技术信任架构和数字身份未来太空技术云和边缘计算未来生物工程技术量子技术北美洲欧洲30国世界其他地方45292244939124332214483399423816412611893837204不适用354120431598 33344185752530471951759177264229350502457146974972043326405831664182不适用20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亚洲能否在新时代的创新曲线上更上一层楼?亚洲能否跟上前沿技术的发展步伐?该地区不仅需要加快科技进步速度(这就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还需要降低某些关键技术对进口的依赖。亚洲能否扩大本土创新的规模,尤其是在跨领域技术领域成为软件和解决方案驱动型创新的领导者?CEO应当如何重新思考企业的技术路线图,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胜?如何利用亚洲的规模和速度优势继续创新,并聘用和留住高素质人才?21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人口结构:提高生产率,对抗老龄化人们常说:“人口决定命运。”人口结构的变化可能很缓慢,但却拥有无所不能的力量。过去,亚洲有大量的年轻农村人口纷纷进城,从人口结构上为从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奠定了基础。但现在,中国和发达亚洲正在经历迅速老龄化,而在生产率较低的亚洲经济体,劳动年龄人口和非农产劳动人口却在不断增加。亚洲能否利用其互补的人口结构优势提高生产率,以抵消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亚洲,企业能否为劳动者提供再培训,通过自动化来提高生产率?亚洲享受了人口红利,但老龄化正在加速自1990年以来,亚洲已有11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39。这一成就得益于劳动年龄人口激增、劳动力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迁移,以及生产率激增等有利因素的共同作用。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动力供应冲击在“市场时代”,亚洲几乎拥有最理想的人口结构。1990至2022年,全球有55%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来自亚洲40。此外,该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其总人口增长速度41。除了有利的人口结构外,城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农业人口转移,都对全球工业劳动力的供应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亚洲的城市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40%上升到2022年的48%。中国的城市人口增长了2倍,印度增长了2.3倍42。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1990至2022年期间,中国的农业就业比例从49%下降到22%,亚洲总体比例从48%下降到 28C。但在整个亚洲,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口从事农业工作,这表明城市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印度和中国分别有45%和22%的劳动者从事农业工作。美国的这一比例还不到2D。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从目前的62%上升到80%,印度将从35%上升到53%。到2050年,仅这两个国家的城市人口就将增至6亿左右45。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较小,但非农部门劳动力占比较大,这两股力量的相互抵消将会决定未来的走向。生产率大幅提高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亚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补充,对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蕴含的经济力量起到了放大作用,在中国尤其如此。从1990到2022年,中国的生产率提高了14倍多,印度提高了4倍多46。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背后的重要原因。在如今的印度,农业劳动者的生产率只有非农业劳动者的1/4。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生产率增长约有35%来自农业生产的转移,其余部分则来自资本所带来的工业生产率的超高增长。14倍中国的生产率在1990至2022年间增长14倍2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将工作与劳动者相匹配亚洲除了要应对抚养比上升这一挑战外,还需考虑将工作转移到劳动者所在的地方。这反过来又需要大规模提高新增劳动群体的生产率。抚养压力大亚洲部分地区的老龄化速度很快。中国、日本和韩国的老年人口已经(或到2050年将)位居世界前列。在发达亚洲和中国,老年人比例将分别达到34%和30%,几乎是亚洲新兴市场(16%)和印度(13%)的两倍。在整个亚洲,抚养比将从2022年的47%上升到2050年的58%。发达亚洲和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则达到美国和欧盟的两倍。美国和英国的年龄中位数从30岁提高到40岁用了50多年,韩国用了15年,日本用了22年,中国预计用23年。总体而言,到2050年,该地区64岁及以上的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4.25亿,相当于法国、英国和美国人口的总和47。劳动力失衡到2050年,发达亚洲和中国(“亚洲老龄化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2.5亿。其他地方也会有新的劳动力,但生产率要低得多(图6)48。从整体上看,亚洲的劳动力人口特征具有互补性。新兴亚洲和印度新增的2亿劳动年龄人口几乎可以抵消中国和发达亚洲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但总数仍然会减少约5000万人49。农业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有助于劳动力恢复增长。即使在城市化程度已经较高的中国,到2050年,农业劳动力的比例也可能从22%降至12P,农业劳动者将减少8700万。这虽然缓解了工业部门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但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储备仍会减少2900万他们需要共同支持起更加庞大的老龄 人 口51。但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印度,预计该国农业劳动者比例将急剧下降,从2022年的46%降至2050年的29%。印度的非农部门预计将新增2.23亿就业人口52。这对印度妇女尤其意义重大,其中有60%的人目前从事于自给性农业53。跨境劳动力流动的增加或价值链的转移也可以减轻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前者发生的概率小于后者。有过大规模移民处理经验的亚洲国家/地区寥寥无几。2020年,中国移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0.1%,日本为2.2%,韩国为3.4%。相比之下,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均为30%,美国为15%,加拿大为20T。这些国家/地区正在采取一些措施,利用政策手段来鼓励和管理移民。韩国宣布了一项更加开放的移民政策,目的之一是向外国人扩大就业签证的范围和期限,并为多元文化家庭提供预算支持55。但这恐怕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更有可能的是,至少在短期内,人们不会为工作而迁移,但工作会迁移到人们身边。“中国 1”战略可能会对这一趋势形成促进。2015至2021年期间,流向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了约80%,其中来自中国的投资增长了50V。2倍亚洲发达市场和中国的老龄化速度达到美国和欧盟的2倍24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 6Web Exhibit of 各地区非农就业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注:亚洲发达经济体包括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新加坡和韩国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除中国和印度外,其他类别的平均值。资料来源:联合国人口数据库;牛津经济研究所;IHS Markit;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的劳动力增长将集中在目前生产率较低的地方麦肯锡发达亚洲2022-2050年非农就业变化,百万人2022年平均非农生产率1,美元/人(约数)中国新兴亚洲印度16692922380,00026,00015,00010,000提高生产率势在必行在生产率最高的地方,劳动力储备在减少,而在生产率最低的地方,劳动力储备却在增加,这意味着在现阶段转移工作并非易事。亚洲发达经济体和欠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生产率差距很大。例如,发达亚洲的非农生产率约为印度的8倍。到2050年,印度的非农生产率有望从每名劳动者约9800美元提高到约2.2万美元,但仍可能落后于中国目前的2.6万美元57。但是,如果印度和新兴亚洲的非农生产率增长速度达到中国在上一个时代的水平,那么到2050年,亚洲的总体生产率将提高两倍,达到8.6万美元。按照目前的发展方向,非农生产率预计将提高近一倍,从现在的2.5万美元提高到2050年的4.6万美元58。提高生产率是让更多亚洲人摆脱贫困的关键。2019年,该地区估计有1.85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每天收入不足2.15美元)。按照较高的国际贫困线(每天3.65美元)计算,亚洲的贫困人口总数达到9.5亿59。复制中国的生产率奇迹,是帮助整个亚洲实现收入增长和应对抚养比提高最可靠的途径,但这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60。亚洲能否通过提高生产率解决人口问题?亚洲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人口结构与生产率增长的交汇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亚洲能否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率,以利用其人口结构的互补优势?企业领导者应该如何反思工作模式,在劳动力供应萎缩的环境中提高生产率?企业如何才能采用更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以此提高劳动者技能,并利用创新战略留住生产率较高的员工?25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亚洲的人均能源消耗量仅为经合组织经济体的/1 13 327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资源和能源体系:获取能源,控制排放资源和能源体系通过运输和转换能源及材料,使之成为有用的生产资料。亚洲的能源消耗在全球位居首位,能源需求也远高于其他地区。在大多数情况下,亚洲都严重依赖能源和重要矿产的进口,其中一些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具战略意义、争夺最激烈的产品。然而,由于亚洲经济以工业为主,这就令脱碳非常困难。亚洲是否能够提供充足资金、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战略关系,以实现满足能源需求和脱碳减排的双重使命?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地和碳排放地,也是最依赖进口的地区过去40年,亚洲一直是全球能源消耗的主力,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地。在“市场时代”,亚洲通过与全球能源供应的低成本整合,获得了促进增长所需的大量能源资源。“能源覆盖不足”的人口1980年,亚洲仅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18%。到2022年,这一比例飙升至49%。在此期间,亚洲的一次能源消耗量占全球增长量的70%尽管亚洲GDP的能源强度已经下降61。然而,亚洲的人均能源消耗量仅为经合组织经济体平均值的1/3,即亚洲为62千兆焦耳,经合组织为174千兆焦耳(图7)。亚洲90%以上的人口消耗量低于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62。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地从1750到2000年,欧洲和北美合计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61%,亚洲仅占18c。但亚洲的工业化快速推进,到2021年已占据全球排放量的一半64。从1991到2021年,亚洲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量的97e。能源自给率低亚洲高度依赖进口能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这里是全球最大的化石燃料净进口地,2021年的净进口额为7750亿美元,其中70%来自亚洲以外地区。亚洲也有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能源出口国,但总体而言,其能源资源进口总额为1.1万亿美元,而出口额仅为4000亿美元。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是最大进口国66。图 7Web Exhibit of 2019年人均能源消耗,千兆焦耳注:最大值设为500资料来源:Our World in Data;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由于当前亚洲人口“能源覆盖不足”,未来,亚洲对能源的增长总需求依然强劲麦肯锡500400300200宽度=人口规模100亚洲均值062经合组织均值亚洲国家/地区173世界其他地方非亚洲经合组织国家/地区中国印度亚洲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与日俱增。2001年,亚洲从区域外进口的石油达到区域内进口的2.5倍。2021年达到3.7倍。2001年,亚洲从区域内进口的天然气是区域外进口的1.4倍,2021年达到1.6倍。亚洲可能需要采取更多措施,确保在世界各地都有稳固的能源供应伙伴。印度、日本和韩国所需的石油和天然气有84%以上源自进口。2021年,亚洲区域内石油总消耗量的78%依赖进口,其中51%来自中东。亚洲也严重依赖进口天然气。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和韩国的国内天然气消耗几乎100%依赖进口。亚洲的煤炭消耗量同样很大。亚洲71%的煤炭进口(包括动力煤和冶金煤)来自本地区。中国的煤炭几乎自给自足,进口量仅占国内消耗量的2%。印度的进口依赖度为28%。这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煤炭为什么会成为这些经济体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首选燃料。亚洲的主要矿产和金属也依赖进口。全世界依靠阿根廷、智利和秘鲁提供所需的铜(铜是能源转型的关键,因为它是电线中最主要的导体之一),也要依靠中国对铜的冶炼。在中国和韩国进口的银矿石中,秘鲁和墨西哥的供应量分别约占80%和60%。相比之下,亚洲经济体的大部分镍供应都来自本地区。84%印度、日本和韩国进口石油和天然气超过其需求总量的28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亚洲面临的挑战是需要在增加能源供应的同时减少碳排放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地,但无论从相对数还是绝对数来看,它的需求仍然远高于此。预计到2050年,亚洲人口将占全球一半以上,因此亚洲的能源决策将决定全球的能源消耗和生产模式。能源需求将持续旺盛亚洲仍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仅是人口众多的中国和印度,南亚和东南亚新兴经济体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富裕。2021至2050年期间,该地区预计将占最终能源消耗增长总量的91%,而在此期间,北美和欧洲的能源消耗预计将有所下降67。随着效率不断提高,这一比例可能会降低,但无论如何,实际消耗量都会大幅增长。亚洲的GDP预计也将增长,从而推动能源需求。从2021到2040年,亚洲的GDP年增长率或将达到3.6%,而欧洲为1.3%,北美为1.7h。中国和印度的增长速度可能会超过亚洲的平均水平69。艰难的脱碳进程亚洲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地区。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亚洲在2019至2024年有望占到全世界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64%,到2040年的整体份额达到56p。亚洲在帮助世界减排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组装了全球66%的电池,生产了全球54%的电动汽车71。它还贡献了电动汽车电池约74%的产能,以及全球太阳能电池板所有关键环节80%以上的产能72。尽管亚洲在可再生能源和低排放技术方面具有优势,但该地区在脱碳方面仍面临两大挑战。首先,在实体商品领域,亚洲仍然是世界工厂73。工业在亚洲的最终能源消耗中占比最高,达到47%,远高于欧盟的26%和北美的22%(图8)。到目前为止,亚洲是终端能源的最大工业用户,占全球总量的57t。国际能源机构指出,工业是脱碳化和电气化难度最高的领域之一,因为它需要高温加热和化学反应,而当今的电气化技术很难实现这一点75。亚洲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亚洲还没有发展出像欧洲和美国那样可以将间歇性可再生能源与丰富的存量备用化石燃料基载相结合的大型电网76。亚洲之前不得不建设大量的可调度电力,直到现在才将增量投资转向间歇式可再生能源77。亚洲地区电力需求将继续激增,因此需要更多的后备电力,而摆脱火电基载需要时间。一些亚洲经济体采用了核能发电,2021年,韩国和中国台湾的核电占比分别为27%和11x。但总体而言,2021年亚洲核电占比仅为6y。64 19至2040年,预计亚洲将占到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29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 82021年全球最终能源消耗总量,百万兆焦耳注:由于四舍五入,数字不可加总。资料来源:麦肯锡能源洞见;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地,几乎一半的消耗来自工业麦肯锡亚洲151北美69世界其他地方91欧洲30国46按地区划分亚洲占全球能源消耗比例42%这就不难解释为何亚洲仅有8%的电力来自太阳能和风能,而欧洲30国则达到20%了。在过去20年,煤炭发电量占中国和印度累计发电量的70%以上,而欧洲仅为23。这还是在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实现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增长的前提下出现的。虽然,我们预计可再生能源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煤炭仍将是亚洲能源组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在内的一些亚洲经济体正大量投资燃煤发电厂。目前正在建设的57座核电站中,21座在中国,8座在印度81。简而言之,亚洲似乎对所有类型的能源都倾尽全力。(图9)。注:由于四舍五入,数字不可加总。资料来源:麦肯锡能源洞见;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地,但几乎一半的消耗来自工业。麦肯锡北美69世界其他地方91欧洲30国46亚洲151工业71建筑41交通34其他5按行业划分的地区工业占亚洲能源消耗的比例47%工业15建筑24交通29工业12建筑18交通16工业27建筑36交通27其他1其他1其他130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能源和资源贸易政治化由于亚洲较为依赖能源进口,而能源又是政治化属性最强的资源之一。因此,对于亚洲地区来说,既要获取大量能源资源,又要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进展,的确并非易事。2022年,俄罗斯(威胁)切断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以回应欧盟在俄乌冲突后对俄实施的制裁措施82。中国在此期间深化了与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2022年,俄罗斯贡献了中国17%的石油进口量和10%的液化天然气进口量83。亚洲能否应对双重能源挑战?亚洲如何管理好这种双轨模式,不仅关系到本地区的持续繁荣,也关系到净零排放的全球目标能否实现。亚洲是否能够提供充足资金、开展技术创新和管理战略关系,以实现满足能源需求和脱碳减排的双重使命?CEO们可以从哪里发现清洁能源创新机会并进行投资,从而成为向全球出口新型可扩展解决方案的行业先驱?图 9Web Exhibit of 按来源划分的发电量1,10亿兆瓦时 麦肯锡能源解决方案业务根据能源转型的速度(从慢到快)分析了5种情景:势头减弱;当前轨迹(当前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的轨迹仍在继续,但目前的积极政策还不足以缩小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继续加速(国家/地区通过有针对性的承诺来推动转型进一步加速,但金融和技术限制依然存在);实现承诺(领先的国家/地区通过有目的的政策实现净零承诺,追随者的转型速度较慢);1.5度路线。2 如油气和煤炭。资料来源:Enerdata;麦肯锡能源解决方案。亚洲需要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其电力需求麦肯锡中国05102000可再生能源(不含水电)年复合增长率9 402040AB1520水电核电化石燃料2A 继续加速情景B 实现承诺情景印度05102000年复合增长率5 401520欧洲05102000年复合增长率0 4015202040AB2040AB预测,当前轨迹预测,当前轨迹预测,当前轨迹31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40 22年亚洲国内储蓄相当于GDP的比例资本化:纾解金融压力,充分调动资本资本化是全球供需的驱动力,也构成了金融和财富的轨迹。尽管亚洲的资本回报率低于西方经济体,但其资本深化速度却在全球首屈一指。但现在,随着利率上升,房地产价格下跌,资本市场愈加动荡,经济增长放缓,许多经济体的资产负债表正在承压。身处新形势,亚洲能否提高其金融体系的效率,增强金融韧性,从而部署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资本?亚洲受益于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资本深化随着亚洲各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并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要参与者,这里的资本深化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宏观经济环境稳定的背景下,大量的国内储蓄和投资流入使亚洲地区受益匪浅。高储蓄,高投资2010至2020年,亚洲的固定投资增长率为7%。2000至2020年,亚洲调动了91万亿美元84。总体而言,该地区的资本深化速度远远快于世界其他地区尽管还不足以达到发达水平(图10)。亚洲各地的资本密集度差异很大。日本劳动者的人均实际固定资本存量约为印度的21倍,约为中国的4倍85。高储蓄为这些变化提供了支持。2022年,亚洲的国内储蓄总额相当于其GDP的约40%,欧盟和美国分别为26%和17。这种充满活力的资本深化对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的同时,也使数百万人摆脱了贫困。3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图 10Web Exhibit of 实际固定资本存量,美元/劳动者固定资产投资总增加额1,1万亿美元1 基于牛津经济研究所的基线预测。资料来源:麦肯锡全球增长模型;牛津经济研究所;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已经并将继续在全球投资中占据最大份额麦肯锡年复合增长率2.6%0.5%2.9%3.4.7%0.8%5.0%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印度尼西亚印度200020222053572000202228431820001682022316200010220222112000720227420001820222220005202215亚洲20302020201020004834295816991亚洲占全球总量比例,31712331375138137311北美洲欧洲30国世界其他地方29394434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宏观经济环境有利“市场时代”是一个以低通胀、低利率为主的时代,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中国长期以来由供给侧驱动的经济增长。1990年,中国经济仅占全球GDP的2%,到2022年达到18%。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将官方利率降至接近于零的水平,直到2022年,利率一直保持在历史最低水平。许多亚洲经济体也效仿美联储的做法,保持低利率水平。廉价资本推动了全球纸面财富的持续增长。仅在过去20年里,资产价格上涨就使这些财富增加了160万亿美元。每1美元的投资就会产生1.90美元的债务87。亚洲将部署最多资本,但历史回报并不理想,资产负债表压力不断增加由于亚洲的资本深化程度远未实现赶超全球先进水平,因此亚洲还将需要更多的资本。但其所处的环境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新的(潜在放缓的)增长趋势下实现回报过去四十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城市化和资本快速深化的支持下,其生产率实现了高速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趋于成熟并在很多方面已经实现了迎头赶上,人们普遍预期中国GDP的增长轨迹将趋缓。最近的经济放缓和其他因素暴露了房地产行业和青年失业率上升等方面的压力。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1990至2000年,中国GDP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2000至2010年为11%,2010至2020年为7%。到2025年,市场一致预测的增长率约为4%至5。但从现在到2030年,亚洲所能调动的资本仍有可能位居全球之首。未来10年,亚洲的固定投资总额可能将接近140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和欧盟固定投资总额(约89万亿美元)的总和89。从理论上讲,亚洲的大部分固定投资需求都可以通过高额的国内储蓄来满足,假设目前的储蓄率持续下去,2022至2030年间的增量可能高达155万亿美元90。但亚洲必须充分利用这些储蓄,将其转化为资本投资。亚洲还需要一个更有活力和效率的金融体系,以改善资本在生产用途上的分配,吸引更多的外国资本,从而为本地区的总体投资需求做出更大贡献。例如,目前整个亚洲的投资资本回报率远低于美国。MGI之前的研究显示,2015至2019年间,北美创造的经济利润是亚洲的30倍。过去10年间,近10万亿美元的资本流入中国,其中80%流向了资本货物、国内服务业以及能源和材料等收益低于资本成本的行业91。包括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在内的一些亚洲地区拥有高度发达且高效的资本市场,但总体而言,西方经济体的金融深度(股票和债券价值占GDP的百分比)是大多数亚洲经济体的2.5倍。它们还拥有更加多样而成熟的投资群体,包括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公司92。亚洲的银行系统规模相对较大:亚洲占全球银行贷款的61%,比美国的31%高出一倍93。无论未来亚洲的平衡点是什么,成熟、深入、透明的资本市场都将是关键。在我们进入的新时代,中国的经济增长引擎可能换挡140万亿美元预计未来10年亚洲的固定投资总额为140万亿美元,而美国和欧盟的固定投资总额为89万亿美元。35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资产负债表风险或将上升到2022年底,全球经济和世界资产负债表的不确定性显而易见。在亚洲的全球化经济体中,资产负债表面临的压力越来越显著(图11)94。债务。在一些亚洲经济体,政府、家庭和企业债务的增长甚至超过了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日本政府债务与GDP的比率超过250%。中国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达到150%,日本、韩国和越南则超过120%。2021年,韩国家庭债务占GDP的106%,澳大利亚为119%,而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为 60。如果利率持续上升,这样的高杠杆将付出高昂的代价。房地产。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存在下跌风险。2015至2021年期间,中国的平均名义房价上涨了50%,澳大利亚上涨了34%,韩国上涨了17。城市房价涨幅更大。例如,首尔的房价租金比在此期间上涨了2.5倍97。公共财政。许多亚洲国家/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后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2022年,亚洲占全球资本流动总量的40%,达到2000年的4倍。但是,如果资本突然外流,亚洲可能会暴露出一些脆弱之处。例如,在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外国直接投资分别占投资总额的20%和14。图 11Web Exhibit of 资产负债表指标1 高压力=全球25%以内;中压力=全球25%至50%;低压力=低于全球50%。以经合组织国家/地区为基准。外国直接投资。4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缺口和政府基金预算收支缺口。资料来源:IHS Markit;牛津经济研究所;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经合组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亚洲经济体正显示出资产负债表承压的迹象麦肯锡2021年家庭债务与GDP的比例,%债务房地产公共财政2021年非金融企业债务与GDP的比例, 21年政府债务与GDP的比例, 21年外部债务与GDP的比例, 152021年名义房价涨幅2, 22年FDI3流入占投资比例, 22年外汇储备,进口覆盖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年复合增长率,2019-2022年, 21年不良贷款率2022年政府结余/赤字与GDP的比例4,%发达亚洲中国新兴亚洲边疆亚洲压力水平1低中高澳大利亚1196558983417.81.340.90.76911826296154.312.40.76.7日本1061145135173.36.02.70.23.0韩国621507113502.411.21.81.77.3中国17234133155.55.22.62.62.3印度尼西亚7378696419.94.51.61.74.2马来西亚909053388.67.02.13.12.6泰国35126403214.13.72.71.64.4越南731124221.14.26.38.04.5孟加拉国35518418338.46.96.16.56.9印度印度250%日本的政府债务与GDP比例36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面临重重挑战,亚洲能否调动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基础?经济和金融领域出现了波动,亚洲需要继续筹集和调动大量资本,以满足其经济增长需求。亚洲能否通过调动国内储蓄,以及借助金融体系改革来吸引外国资本,从而获得所需的资本?亚洲能否控制其资产负债表的风险?37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82%的受访CEO对亚洲在新时代的前景表示乐观新时代,新战略新时代显然需要新战略。但是,企业领导层对这些行动的呼吁有多深刻、多迫切呢?为此,我们与亚洲企业领袖协会(Asia Business Council)合作开展了 一项调查,以了解亚洲商业领袖们的意见99。鉴于该地区蕴含的巨大机遇,82%的受访者对亚洲的新时代表示乐观。但与这种乐观情绪相呼应的是变革的迫切性。亚洲企业领袖们似乎认为,新时代将与过去30年有本质差异,他们也准备好要做出调整战略。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将受访企业分成三类:约10%的公司表示可以“一切照旧”。作为少数派,这些公司的领导人表示,世界秩序、科技平台、人口结构、资源和能源体系以及资本化这5个领域的趋势对其企业的战略意义相对较小。对他们来说,需要密切关注趋势发展,不断试错,坚定不移地贯彻战略举措。约有16%的公司需要重新思考以一两个领域为重点的战略。这些企业的领导人表示需要聚焦核心领域的未来趋势,为组织赋能,重新审视传统模式,勇于尝试,并推广成功的试点项目。其中最重要的领域通常是科技和能源。其余大部分公司(74%)表示,有必要在三个或更多领域推动彻底转型。这些领导人表示新时代将给他们的企业带来深远而全面的影响,需要在更深层面上做出战略调整100。大多数亚洲商业领袖认为需要在多个领域进行转型,正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这些领域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与多极世界秩序崛起相关的紧张局势扰乱了贸易流动,那么亚洲提升技术创新曲线和满足能源转型需求的能力可能也会受到影响。亚洲在技术方面的表现同样将决定其能源转型的成功与否,及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例如通过自动化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部分挑战)。企业需要提高技能和生产率,以重新调整价值链部署,从而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秩序中增强韧性。人口结构从低收入阶层向中产阶级的转变将对能源消耗产生重大影响。亚洲需要完善、有活力、有深度的资本市场,为其持续增长和能源转型提供资金。我们希望大家能通过这5个领域的视角深入思考未来挑战,探讨如何在一个可能愈加复杂的世界中优先保持亚洲的发展势头。39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致谢MGI透过一系列报告探讨了过去两三年发生的一系列颠覆性事件是否会开启世界的新时代,这是其中的第三份报告。我们于2022年10月发表了第一篇报告新时代即将来临(On the cusp of a new era?),随后又在2023年7月发表了一篇关于拉丁美洲的文章,即 新时代对拉美意味着什么?(What could a new era mean for Latin America?)。本报告则将重点转向亚洲。本研究的领导者包括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MGI院长Chris Bradley(常驻悉尼分公司);MGI合伙人成政珉(常驻上海分公司);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MGI委员会成员梁敦临(常驻香港分公司);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MGI院长华强森(常驻上海分公司);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MGI院长Kweilin Ellingrud(常驻明尼阿波利斯分公司);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麦肯锡亚洲区总经理Gautam Kumra(常驻新加坡分公司)。特别感谢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Richard Lee(常驻首尔分公司)的指导。研究团队成员包括Debadrita Dhara和Christine Jeong,由麦肯锡咨询顾问王培希(Peixi Wang)(常驻上海分公司)领导。感谢MGI总编辑Janet Bush帮助撰写和编辑本报告。特别感谢亚洲企业领袖协会(Asia Business Council)协助我们对其成员进行了一项新的调查和一系列访谈,为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洞见。我们衷心感谢以下顾问:哈佛大学Minda de Gunzburg欧洲研究中心常驻研究员、莱布尼兹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MGI顾问Hans-Helmut Kotz;麦肯锡名誉退休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高级顾问欧高敦(Gordon Orr);亚洲环球研究所杰出研究员沈联涛。麦肯锡的许多同事也为我们提供了意见和指导,包括Rebecca Abramson、Rebecca Anderson、Nienke Beuwer、Sophie Chinchilla、Michael Chui、Tiago Devesa、Karel Eloot、Younghoon Kang、Mekala Krishnan、Camillo Lamanna、刘奕斐(Yifei Liu)、Jan Mischke、Badrinath Ramanathan、Tido Rder、荣戎(Erik Rong)、Joydeep Sengupta、沈恺(Kai Shen)、Sven Smit、汪小帆(Xiaofan Wang)、Olivia White。最后感谢资深数据可视化编辑Jonathon Rivait、MGI编辑业务经理Vasudha Gupta、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太外部事务总监归一茜(Cathy Gui)、麦肯锡亚太沟通总监Kathryn Haynes、MGI出版总监Rachel Robinson、MGI研究专员Tim Beacom。本研究秉承我们的使命:帮助企业和政策领导人理解改变全球经济的力量。与所有的MGI研究一样,本报告系独立作品,并未以任何方式接受任何企业、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委托或赞助。41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1.新时代即将来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2年10月。2.Worlddata.info。3.Tomedes。4.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为41%。5.该部分所有贸易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根据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 ESCAP)的数据,2021年亚洲占全球商品贸易额的41%。6.全球流动:世界互联互通的纽带,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2年11月。7.世界银行。8.美国国务院,缅甸制裁。9.“Explainer:How strained China-Australia relations hit trade in coal,barley,beef and wines”,路透社,2023年1月8日;以及Angus Grigg和Lisa Murray共同撰写的“Federal government bans Huawei,ZTE from 5G on security concerns”,澳大利亚金融评论,2023年8月28日。10.Seok-min Oh撰写的“(LEAD)S.Korea puts Japan back on export white list after 3 years”,韩联社,2023年4月24日。11.Liz Lee和Krishna N.Das共同撰写的“Malaysia and India aim to repair soured ties that hit palm trade”,路透社,2020年3月2日。12.所有贸易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Nickel facts,加拿大政府,2023年2月16日。13.World steel in figures 2022,World steel in figures,2022年5月。14.Primary aluminium production:Annual data,2021,国际铝业协会,2023年8月27日访问。15.所有贸易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16.Primary aluminium production:Annual data,2021,国际铝业协会,2023年8月27日访问。17.Zongyuan Zoe Liu撰写的“China increasingly relies on imported food.Thats a problem”,美国外交关系协会,2023年1月25日。18.“Japans 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 near record low in fiscal 2022”,日本时报,2023年8月7日;以及Seok-min Oh撰写的“S.Korea seeks to hike food self-sufficiency rate to 55 pct in 5 years”,韩联社,2023年1月4日。19.Primary aluminium production:Annual data,2021,国际铝业协会,2023年8月27日访问。20.Olivia White、华强森、Sven Smit、成政珉和Tiago Devesa合作撰写的“The complication of concentration in global trade”,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3年1月12日。21.标普全球市场财智。22.Indicator 9.2.2: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as a proportion of total employment,美国统计局,2023年8月27日访问。23.CPA分析;前3000家公司的定义是:2005年市值超过35亿美元,2020年超过50亿美元。24.Statista。25.The global payments report 2023,FIS,2023年。26.How Asia can boost growth through technological leapfrogging,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0年12月。27.Liu Xuanzun撰写的“Chinas aircraft carrier Shandong makes new breakthroughs in latest drills”,环球时报,2023年7月30日。28.Jane Lee撰写的“Report warns U.S.chip design market share to plunge without government support”,路透社,2022年11月30日;以及Jack Wu撰写的“IC design white paper(2):Global market shar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aiwans IC design sector”,Digitimes Asia,2023年3月17日。29.Timo Moller、Asutosh Padhi、Dickon Pinner和Andreas Tschiesner共同撰写的“Reserve a seatthe future of mobility is arriving early”,麦肯锡,2018年12月17日。30.世界发展指标。31.Sujai Shivakumar、Charles Wessner和Thomas Howell共同撰写的A seismic shift:The new U.S.semiconductor export controls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U.S.firms,allies,and the innovation ecosystem,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2022年11月。32.Baker McKenzie撰写的“Vietnam:Issuance of decree implementing the Cybersecurity Law”,Connect on Tech博客,Lexology,2022年8月17日。33.Khushboo Razdan撰写的“China curbs a potential bargaining chip to counter US-led semiconductor ban,say experts”,The Star,2023年7月4日。34.Karen Freifeld、Andrea Shalal和David Shepardson共同撰写的“Biden orders ban on certain US tech investments in China”,路透社,2023年8月10日。尾注42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35.Securing Europes competitiveness:Addressing its technology gap,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2年9月;以及Technology trends outlook 2023,麦肯锡数字化咨询业务,2023年7月。36.贝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 Stiftung)将世界级专利定义为某项技术所有专利中排名前10%的专利,其依据是积极持有一项专利的国家/地区数量、该技术的相关性以及这些专利在其他专利申请中被引用的次数。37.Grant Murgatroyd撰写的“APAC venture capital returns set for further growth amid resilient economic outlook”,Preqin News,2023年6月14日。38.PitchBook Data Inc.;数据未经PitchBook分析师审核。39.Why cant dynamic AsiaPacific beat poverty?,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2019年7月。40.联合国人口数据库。41.从1990到2022年,亚洲劳动年龄人口和总人口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1%和1.7%。42.世界银行;标普全球市场财智。43.牛津经济研究所;标普全球市场财智。44.牛津经济研究所;标普全球市场财智;Trading Economics。45.世界银行;标普全球市场财智。46.世界银行;牛津经济研究所。47.联合国人口数据库;牛津经济研究所。48.联合国人口数据库;牛津经济研究所。49.联合国人口数据库;牛津经济研究所。50.牛津经济研究所;标普全球市场财智。51.牛津经济研究所;标普全球市场财智。52.标普全球市场财智。53.“Agricultural sector employs highest female workers:Labour ministry report”,Mint,2023年3月27日。54.联合国移民数据库。55.Anna J.Park撰写的“Korea to overhaul immigration,visa policies to foster future growth”,韩国时报,2023年7月4日。56.东南亚国家联盟统计数据。57.牛津经济研究所;标普全球市场财智。58.牛津经济研究所;标普全球市场财智。59.世界银行 Poverty and inequality platform。60.From poverty to empowerment:Raising the bar for sustainable and inclusive growth,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3年8月。61.Energy Institute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19年。62.同上。63.世界银行;全球碳项目。64.Our World in Data。65.同上。66.该部分所有贸易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67.麦肯锡全球能源透视。68.标普全球市场财智。69.同上。70.How Asia can boost growth through technological leapfrogging,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0年12月。71.Agnes Chang和Keith Bradsher共同撰写的“Can the world make an electric car battery without China?”,纽约时报,2023年5月16日。72.The China imperative for multinational companies:Reconfiguring for opportunity and risk,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3年1月;以及The world needs more diverse solar panel supply chains to ensure a secure transition to net zero emissions,国际能源机构,2022年7月7日。73.最终能源消耗不包括燃料转化过程(包括发电)所需的能源。74.麦肯锡能源解决方案。75.Industry,国际能源机构,2023年8月27日访问。76.间歇式能源指风能和太阳能等不能持续使用且不可预测的能源。4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77.可调度电力来源指的是电厂等可以启动或关闭的电力系统。78.Erica Downs和Tatiana Mitrova共同撰写的Q&A:China-Russia energy relations one year after the invasion of Ukraine,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2023年2月。79.麦肯锡能源解决方案。80.同上。81.在建核反应堆,国际原子能机构,截至2023年8月25日。82.Gabriel Gavin撰写的“Ukraine warns key Russian gas supply to Europe will be cut”,Politico,2023年7月12日。83.联合国贸易数据库。84.牛津经济研究所。85.同上。86.同上。87.财富的未来岌岌可危,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3年5月。88.牛津经济研究所;标普全球市场财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9.牛津经济研究所,基线情景。90.牛津经济研究所。91.The future of Asia:Decoding the value and performance of corporate Asia,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20年5月。92.Dealogic;Preqin;世界银行:经济学人智库。93.麦肯锡全球银行池;国际清算银行。94.Signs of stress in the Asian financial system,麦肯锡,2019年7月。9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牛津经济研究所。9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97.Numbeo数据库。98.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外国直接投资数据库。99.该调查于2023年7月进行。100.如果每位受访CEO在特定领域的几个问题中至少选择了一个根本性变革领域或两个重大战略调整领域,我们就认为该领域具有“战略关键性”。企业被分成三类:无关键领域;有一个或两个关键领域;有三个或更多关键领域。44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亚洲迎来新时代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2023年11月 版权 归麦肯锡公司所有 由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设计 McKinsey_MGI McKinseyGlobalInstitute McKinseyGlobalInstitute欲订阅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Forward Thinking播客,请访问:mck.co/forwardthinking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 北京市及下辖各区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公共融资部 邵一静 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北京市是我国的首都,地理位置优越,属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进入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通要道,在“京津冀一体化”和“一带一路”战略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北京市地区经济规模和人均 GDP 在全国排名前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22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1610.90 亿元,排名与上年相同,位居全国各省市第 13 位,单一城市第 2 位;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0.7%,受客观因素影响,增速较上年下降 7.8 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 GDP 为 19.00 万元,持续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持续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发展。2023 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当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1723.1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5.1%。北京市各区发展较不均衡,2022年海淀区GDP突破万亿元,达10206.90亿元,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后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破万亿的市辖区,朝阳区、西城区和东城区实现 GDP 分别为 7911.20 亿元、5700.10 亿元和 3437.10 亿元,分列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顺义区和丰台区 GDP 规模相近,分别为 2073.20亿元和 2061.80 亿元,居第五位和第六位;此外昌平区、通州区和大兴区 GDP规模也超过千亿元,其中大兴区位次由上年的第七位回落至第九位,主要受物医药行业景气度下滑影响,2022 年大兴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由上年的 56.4%下降至-28.0%,是全市唯一GDP负增长的区域,其余各区GDP增速亦有所放缓,当年仅平谷区和东城区 GDP 增速超过 5%。2023 年上半年度,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 GDP 分别为 5382.90 亿元、3902.20 亿元和 2731.60 亿元,位列前三,此外东城区、顺义区和丰台区GDP亦超过千亿元;当期平谷区GDP增速领先,大兴区 GDP 仍呈现负增长。财政实力财政实力:北京市财政实力较强,但受经济下行、减税降费、土地和房地产市场行情等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财政收入呈现波动。2022 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714.36 亿元,按自然口径下降 3.67%(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2.6%),当年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227.46亿元,同比下降17.68%。不过财政收入质量和财政平衡能力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23 年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 4784.40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1.7%,增幅较高主要是经济恢复性增长带动,以及上年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基数较低因素影响。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 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三产发达,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503.04 亿元、490.51 亿元和 415.94 亿元,明显领先于其他各区;东城区、顺义区、丰台区、昌平区和大兴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亦超过百亿元;2022 年由于客观因素及留抵退税等因素影响,较多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出现下滑。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较大,2022 年基金收入主要分布于朝阳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和海淀区。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2 年丰台区、大兴区、石景山区、昌平区和通州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均超过 100%,基金收入对地区财力贡献较大。2023 年上半年度,大部分区域财政收入恢复增长,当期仅东城区和门头沟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现负增长;从绝对值看,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保持前三,分别为 303.65 亿元、296.60 亿元和245.88亿元。债务状况债务状况:随着再融资债券的大量发行,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债务呈现较快增长趋势,2020-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分别为 6063.59 亿元、8770.76 亿元和10565.33亿元;依托较强的经济和财政实力,北京市整体债务负担可控。下辖区中,2022 年末除房山区外,其余各区政府债务余额均有所增长,其中丰台区和大兴区增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分别增长 709.34 亿元和 449.51 亿元;当年末丰台区和大兴区政府债务余额均超过千亿元,分别为 1302.19 亿元和1162.58 亿元,处于前两位。朝阳区、昌平区、顺义区、海淀区、通州区和房山区政府债务余额处于532-912亿元之间,处于中间水平。由于政府债务规模大幅上升,2022年末大兴区和丰台区政府债务余额分别是 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1.13倍和9.46倍,债务偿付压力相对较大。北京市城投债发行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中游水平,全市城投债务及城投带息债务主要集中于市本级、海淀区和西城区,相关区域经济、财政实力雄厚,产业基础好,且企业资产质量好,盈利能力强,整体债务负担处于合理水平;下辖区中,大兴区、昌平区和平谷区城投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 一、一、北京市北京市经济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一)北京市)北京市经济经济实力分析实力分析 北京市是我国首都北京市是我国首都,第三产业发达,全市支柱产业多元且保持较强的竞争第三产业发达,全市支柱产业多元且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力。受客观因素影响,受客观因素影响,2022 年年全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全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各省市第各省市第 13 位,单一城市第位,单一城市第 2 位位,排名与上年相同,人均,排名与上年相同,人均 GDP 仍稳居首位仍稳居首位。2023 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持续恢复。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持续有序疏解非首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持续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发展。都功能,同时积极推动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发展。北京市是我国首都,是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进入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北京市国土面积 1.6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17%,下辖 16 个行政区,2022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2184.30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4.30 万人,城镇化率为 87.6%。基础设施方面,北京市是全国铁路、公路和航空的交通枢纽,区域内交通发达。截至 2022 年末,全市公路里程 22362.80 公里,比上年末增加 42.90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196.30公里,增加19.80公里;城市道路里程6208.80公里,比上年末增加 41.30 公里。年末轨道交通运营线路 27 条,较上年末持平,运营线路长度 797.30 公里,增加 14.30 公里,全年客运总量 22.60 亿人次,下降26.80%;2022 年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为 1270.30 万人次和1028.30 万人次,分别排名全国第 11位和第 16 位。北京市旅游业发达,拥有故宫博物院、八达岭长城、恭王府景区、颐和园、香山等文化和旅游景点,此外 2021 年 9 月北京环球度假区正式开园,2022 年 2月北京市举办冬奥会,进一步带动全市旅游业发展。不过受客观因素影响,2022 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现下滑,当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 1.80 亿人次,比上年下降 28.5%;实现旅游总收入 2520.30 亿元,下降 39.5%。北京市教育资源丰富,拥有清华、北大等众多知名学府,“211”院校、“985”院校、“双一流”建设高校等高校数量在全国高校中占比靠前。从政策环境来看,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方面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较大。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北京市产业结构正在进一步升级,产业素质将进一步提高,北京市高能耗、高污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步实现产业转移,而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201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同时计划将通州打造为城市副中心,2019 年北京市级行政中心正式迁入通州。近年来,北京市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4 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基本完成一般制造业企业集中退出、区域性批发市场大规模疏解任务,同时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拉开,主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两翼”格局加快构建。虽然短期内产业转型升级会对北京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长期来看,产业的转型升级对缓解其人口压力和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从经济规模来看,2020-2022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达到3.59万亿元、4.11 万亿元和 4.16 万亿元,近三年均位居全国各省市第 13 位;从单一城市经济规模看,北京市位居第 2 位,仅低于上海市。近三年北京市 GDP 同比增速分别为 1.1%、8.8%和 0.7%,受持续疏解非首都功能及客观因素影响,2020 年和2022 年北京市 GDP 增速明显偏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1 个百分点和 2.3 个百分点,2021 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 0.4 个百分点。不过产业转型升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人口压力,2020-2022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分别为 2189.00 万人、2188.60万人和 2184.30 万人,持续减少;按常住人口计算,2022 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19.00万元,保持在全国各省市首位,达到发达经济体中等水平。图表图表 1.2016-2022 年北京市地区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及生产总值及增速增速变动情况变动情况 1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公报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1依据国家统计局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国家统计局组织各省(区、市)统计局对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统一进行了修订。修订后,北京市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31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120.6 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5477.3 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27508.1 亿元。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5 图表图表 2.2022 年北京市与全国其他省市年北京市与全国其他省市 GDP 及增速及增速对比对比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经济结构来看,从 90 年代起北京市就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发展阶段,202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3:15.9:83.8,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80%以上。近年来,北京市在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基础上,推进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北京市工业经历了从化工、冶金等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转向以汽车、电子、医药等符合首都发展方向的现代工业结构。近年来积极培育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人工智能、节能环保、集成电路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2 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036.40 亿元,比上年下降 1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 16.7%,剔除新冠疫苗生产因素增长 2.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9.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 3.6%,汽车制造业下降2.6%,医药制造业下降 58.3%(剔除新冠疫苗生产因素后增长 6.4%)。北京市第三产业地位不断提升,以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业等产业为主,是全市经济的主导产业,近几年占全市经济的比重保持在 8 成以上,202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3.49 万亿元,增长 3.4%;当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42%左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投资方面,随着城市建设从快速扩张转入平稳推进,北京市投资增长步伐逐步放缓,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虽然近年来,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较前期有所减缓,但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大幅提高,对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 年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1.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 20.5%,其中制造业增长 18.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 1.7%,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1.0%。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6 2022 年北京市市场总消费额比上年下降 4.9%。其中,服务性消费额下降2.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794.20亿元,下降 7.2%。当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值 36445.5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7%。其中,进口 30555.50 亿元,增长25.7%;出口 5890.00 亿元,下降 3.8%。2023 年前三季度,北京市经济稳步恢复,当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1723.1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1.40亿元,下降 4.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4529.10 亿元,下降 0.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27122.70 亿元,增长 6.1%,服务业为全市经济持续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当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 0.7%(剔除新冠疫苗生产因素,增长 3.1%),其中五大装备制造业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发挥带动作用,同比分别增长 12.7%、7.9%和 7.5%;同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 5.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下降 0.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6%;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71.50亿元,增长2.5%。(二)北京市财政实力分析(二)北京市财政实力分析 北京市财政实力较强,北京市财政实力较强,2022 年受年受经济下行、减税降费经济下行、减税降费、土地和房地产市场、土地和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景气度等多种因素影响等多种因素影响,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呈现,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呈现下滑,不过下滑,不过财政收入质量财政收入质量和财政平衡能力和财政平衡能力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继续保持较高水平。2023 年前三季度,年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恢复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恢复增长。2020-2022年北京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5483.89亿元、5932.31亿元和 5714.36 亿元,2022 年规模居全国第六位,同比分别增长-5.70%、8.10%和-3.67%,增速呈现较大波动,主要受经济下行、落实减税降费、实施减量发展等因素影响;同期税收收入分别为4643.87亿元、5164.64亿元和4867.07亿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分别为84.68%、87.06%和85.17%,处于较高水平,财政收入质量较好。近三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为 7116.18 亿元、7205.12 亿元和 7469.15 亿元,其中刚性支出占比在 50%左右,同期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 77.06%、82.33%和 76.51%。图表图表 3.2020-2022 年年北京市财政收入北京市财政收入情况情况(单位:亿元)(单位:亿元)指标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全市全市 市本级市本级 全市全市 市本级市本级 全市全市 市本级市本级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483.89 3024.67 5932.31 3302.75 5714.36 3150.87 其中:税收收入 4643.87 2600.61 5164.64 2911.34 4867.07 2731.27 2 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7 指标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全市全市 市本级市本级 全市全市 市本级市本级 全市全市 市本级市本级 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1144.17 1144.17 1144.54 1144.54 1628.68 1628.68 其中:税收返还 589.15 589.15 589.15 589.15 589.15 589.15 一般性转移支付 487.88 487.88 482.98 482.98 944.03 944.03 专项转移支付 67.14 67.14 72.41 72.41 95.50 95.50 政府性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预算收入收入 2317.35 699.88 2705.73 892.50 2227.46 738.24 其中:国有土地出让 2187.59 596.75 2541.78 789.03 2100.79 659.66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80.81 70.31 78.09 66.33 89.22 77.39 数据来源:2020-2022年北京市财政决算报告及相关报表,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4.2022 年年北京市北京市与全国其他省与全国其他省市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速对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转移性收入方面,2020-2022 年北京市转移性收入分别为 1144.17 亿元、1144.54亿元和 1628.68 亿元,中央给予的转移性收入规模较大且相对稳定。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看,2020-2022 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为2317.35亿元、2705.73亿元和 2227.46亿元,其中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占比在 90%以上,近三年基金收入虽有一定波动但总体处于较高水平。考虑到北京市人口集聚能力和产业发展,预计未来几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仍将维持较大规模。近三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分别为 3470.47 亿元、3462.81 亿元和2642.10亿元,同期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分别为 66.77%、78.14%和 84.31%。从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来看,2020-2022 年北京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分别为80.81亿元、91.05 亿元和 89.22亿元,主要为国企上缴利润和一般公共预算转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占北京市财政收入的比例相对较小,影响有限。从市本级财政来看,2020-2022 年北京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3024.67 亿元、3302.75 亿元和 3150.87亿元,呈现波动性,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8 的比例分别为55.16%、55.67%和55.14%,税收占比维持在85%以上。同期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分别为 699.88 亿元、892.50 亿元和 738.24 亿元。近三年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102.60%、110.00%和98.74%,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分别为 58.84%、72.77%和 82.99%,财政自给能力总体较好。2023 年前三季度,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 4784.4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11.7%,增幅较高主要是经济恢复性增长带动,以及上年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基数较低因素影响;其中税收收入完成 4082.2 亿元,占比 85.32%,财政收入质量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同期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 5841.8 亿元,增长 4.4%;当期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81.90%。二二、下辖各区经济下辖各区经济与与财政实力分析财政实力分析 北京市下辖 16 个行政区,可分为四大功能区,分别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城市发展新区,包括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和大兴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区和延庆区。北京市四大功能区域发展差异化较大,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共同组成了北京的中心城六区,是首都“四个中心”功能的主承载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重要区域,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关键区域。这两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生产总值、人均 GDP 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高于其他区域;城市发展新区是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地和新增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载区,是首都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国际交往服务功能和“高精尖”产业的重要集聚区,也是面向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区,区域经济在北京市处于中等水平;生态涵养区是京津冀西北部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保护地,也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主要功能是生态保障和水源涵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一)(一)下辖下辖各区各区经济实力分析经济实力分析 北京市各区经济发展较不均衡,中心城六区产业北京市各区经济发展较不均衡,中心城六区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良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中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各项经济指标居于各区域前列;城市发展较高,其中海淀区、朝阳区和西城区各项经济指标居于各区域前列;城市发展新区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受益于积极推新区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受益于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大兴机场通航等利好因素,加之政府对城南地区的扶持,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大兴机场通航等利好因素,加之政府对城南地区的扶持,城市发展新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生态涵养区是京津冀西北部涵养区的重要城市发展新区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生态涵养区是京津冀西北部涵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投资、消费和出口规模也相对较低。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投资、消费和出口规模也相对较低。2022年海淀区年海淀区 GDP突破万亿元,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后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破万亿突破万亿元,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后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破万亿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9 的市辖区;朝阳区、西城区和东城区实现的市辖区;朝阳区、西城区和东城区实现 GDP分别为分别为 7911.20亿元、亿元、5700.10亿亿元和元和 3437.10 亿元,分列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顺义区和丰台区亿元,分列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顺义区和丰台区 GDP 规模规模相近,均略超相近,均略超 2000 亿元,居第五位和第六位;此外昌平区、通州区和大兴区亿元,居第五位和第六位;此外昌平区、通州区和大兴区GDP 规模也超过千亿元,其中受上年基数较高及科兴中维新冠疫苗生产下滑影规模也超过千亿元,其中受上年基数较高及科兴中维新冠疫苗生产下滑影响,大兴区响,大兴区 GDP 增速下滑至增速下滑至-28.0%,是全市唯一,是全市唯一 GDP 负增长的区域,其余各负增长的区域,其余各区区受客观因素影响受客观因素影响 GDP 增速亦有所放缓,当年仅平谷区和东城区增速亦有所放缓,当年仅平谷区和东城区 GDP 增速超增速超过过 5%。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看,北京市各区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分工。2022 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生产总值合计占北京市各区生产总值总额的比例约 78%,是北京市经济的主要支撑区,区域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近年来海淀区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快速、稳定的增长势头。2022 年海淀区生产总值超过万亿元,继上海市浦东新区之后全国第二个 GDP 突破万亿的行政区,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约 25%。位于海淀区的中关村是我国规模最大、自主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新技术及企业的聚集地,引领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信息服务业是海淀区第一大新兴行业;海淀区是全国著名的科教文化区,区内科研力量、科学仪器设备、图书情报信息、科研成果等均高度密集;海淀区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全市的一半以上,是全国最大的高校群体。此外海淀区内名胜古迹众多,园林风光宜人,旅游资源丰富,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旅游景点在国内外久负盛名。2022 年朝阳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7911.2 亿元,排名各区第二。朝阳区是北京市的经济强区,具备以金融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占主导,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CBD、奥运、中关村朝阳园三大功能区聚集在朝阳区;拥有国贸、华贸、环球三大金融中心。此外朝阳区是北京市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聚集了近 100%的外国驻华使馆、全市 90%的国际传媒机构、80%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会、70%以上的国际投资性公司和地区总部、65%以上的外资金融机构、50%的外籍人口;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朝阳区功能定位是:东部、北部地区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商务中心区、国际科技文化体育交流区、各类国际化社区的承载地;南部地区将传统工业区改造为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区。西城区和东城区是北京市传统老城区,2022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700.10 亿元和 3437.10 亿元,排名第三和第四,这两个区域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北京市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标志,其中西城区拥有北京金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0 融街,聚集了中国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及众多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和国企总部,是北京市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度最高、税收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此外西城区是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等党和国家首脑机关的办公所在地,是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辖区内三级以上中央单位 525 家,其中副部级以上单位 90 家。东城区是北京文物古迹最为集中的区域;辖区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6处,占北京市的 37%;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0处,占全市的 24%;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57处。中心城六区中的丰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发展的四大重点区域是南中轴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中关村丰台园区、河西地区;金融、科技、文化、商务是全区主要发展产业。2022 年丰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061.80 亿元,位列北京 16 区中第 6 位。中心城六区中经济规模相对较弱的石景山区,经过了重工业调整期,石景山区逐步向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转型。目前石景山区持续推进中关村石景山园、北京保险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2022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00.20亿元。城市发展新区是首都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也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地区,区域经济在北京市处于中等水平,也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区域,十四五规划提出提升亦庄、顺义、昌平、大兴和房山五个平原新城的产业承载能力。其中 顺义区,是首都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也是首都重点平原新城、中心城区适宜功能产业的重要承接地,聚焦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等创新型产业集群,依托世界级航空枢纽建设,发展临空经济、产业金融、商务会展、文创旅游等现代服务业。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061.80亿元,排名各区第五。大兴区立足生物医药基地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做大做优做专医药健康产业、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产业。此外 2019 年 9 月正式通航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目前全球建设规模最大的机场,配套建设的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规划面积 150 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包括北京市 50 平方公里、河北省 100 平方公里。临空经济区以生命健康为主导产业,以航空枢纽和航空服务保障为两大基础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为补充的“1 2 2”临空产业发展体系。2022 年大兴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91.90 亿元,同比下降28.0%,是全市唯一负增长的区域,主要受生物医药行业影响。昌平区是北京的新城和科教新区,是首都西北部生态屏障,坚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发展先进能源、医药健康、先进智造等优势主导产业,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0.80亿元,排名各区第7位,较上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1 上升一位。通州区是面向京津冀的门户地区,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枢纽位置,2015年 7月,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州区正式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2019 年 1 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迁入通州区,进一步带动通州区人口流入及经济发展。根据十四五规划,北京市将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城市副中心积极吸纳和集聚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增强总部经济发展吸引力,引导京津冀区域性金融机构集聚,建设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文化旅游新窗口。2022年通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53.40亿元。房山区在城市发展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靠后。房山区是首都西南部重点生态保育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京津冀区域京保石发展轴上的重要节点,聚焦良乡高教园区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加强高端制造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生态谷建设。近年来,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着力改善南北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北京城南地区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加之随着北京市人民政府迁入通州区,城市副中心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大兴国际机场通航等利好事宜落地,城市发展新区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生态涵养区作为北京市的生态资源的保障区是市民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的主体区域,产业以生态型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2022 年怀柔区、密云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和延庆区地区生产总值处于210-452亿元之间,相对偏小,居于 16区后五位。从增速看,2022年各区经济增速均有回落,其中仅平谷区和东城区 GDP增速超过 5%,分别为 7.9%和 5.6%,此外西城区、延庆区、海淀区、房山区、怀柔区、通州区、石景山区、昌平区、丰台区和门头沟区增速处于 4.1%-1.0%之间,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朝阳区 GDP 增速为 0.7%,与全市水平持平;顺义区、密云区和大兴区 GDP 增速分别为 0.5%、0.5%和-28.0%,其中大兴区 GDP增速回落幅度最大,2021 年由于大兴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科兴中维新冠疫苗生产实现大规模量产拉动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实现爆发式增长,当年大兴区 GDP增速高达 56.4%,而 2022 年 GDP 增速大幅下降至-28.0%。从产业结构看,北京市以第三产业为主,2022 年各区第三产业占比均在 57%以上。中心城六区三产发达,其中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第三产业占比均在90%以上,丰台区、石景山区分别为 84.9%和86.8%。城市发展新区第二产业占比相对较高,第二产业占比在 27.4%-41.4%之间。北京市 16 区中,2022 年末常住人口在 200 万人以上的区有 4 个,分别是朝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2 阳区、海淀区、昌平区和丰台区;在 100 万人-200 万人之间的区有 5 个,分别是通州区、大兴区、顺义区、房山区和西城区;其他区域常住人口规模均在 71万人以下。2022年北京市人均 GDP为19.00万元,按GDP/年末常住人口计算,西城区和东城区对其拉动作用明显,二者人均 GDP分别为51.82万元和 48.82万元;海淀区和朝阳区以 32.67 万元和 22.98 万元排名第三和第四;其他区域人均GDP均未超过全市水平,石景山区、顺义区、怀柔区和丰台区人均 GDP分别为17.77万元、15.65万元、10.28万元和 10.25万元;其余各区人均 GDP不超过 10万元,其中大兴区和昌平区处于后两位,分别为 6.01万元和 5.91万元。图表图表 5.2022 年北京市年北京市 16 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比较(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比较(单位单位:亿元):亿元)区域区域 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固定资产投固定资产投资资 房地产开房地产开发投资发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进出口总额(亿元)进出口总额(亿元)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增速增速 增速增速 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首都功能核心区首都功能核心区 东城区 3437.10 5.64.90 -5.42%.9%-37.427.90-5.860.20 2.5%西城区 5700.10 4.1A5.94 -2.83%-6.5%0.07.30-9.4%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功能拓展区 朝阳区 7911.20 0.7P3.04 -7.43.0 .5179.80-10.5139.70 24.8%丰台区 2061.80 1.07.60 -5.23%-20.2%-18.728.80-6.329.75 -5.1%石景山区 1000.20 1.8s.79 0.63%7.3%3.093.00-10.7.50 -3.1%海淀区 10206.90 3.5I0.51 0.06%5.2%-1.316.50-7.0209.69 -2.7%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发展新区 房山区 860.90 3.1.00 7.56%5.749.10-6.6u.33 -0.6%通州区 1253.40 2.8.43 -3.22%0.5%-14.5S9.60-4.27.50 11.1%顺义区 2073.20 0.59.03 33.90%6.8%-8.3W6.70-5.3%昌平区 1340.80 1.55.19 10.10%7.5%4.5h3.60-3.9%大兴区 1091.90-28.04.43 -8.42%3.9.4d0.10-4.9%生态涵养区生态涵养区 门头沟区 272.20 1.01.97 3.06%6.7.68.80-3.7%怀柔区 451.50 3.0C.47 -5.13%5.2%1.6#0.30 1.0%平谷区 408.60 7.9.46 3.04%5.5%-30.74.80-3.16.32 17.2%密云区 361.90 0.59.69 -3.15%-7.8%-9.82.80-3.9%延庆区 210.26 3.7$.29 3.58%-0.6.84.15-4.5.16 -22.0%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政府官网、统计年鉴、财政(预)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计算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3 图表图表 6.2021-2022 年北京市各年北京市各区区 GDP 及增速比较及增速比较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北京市经济内生动力强劲,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看,各区消费增长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次之,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其中朝阳区和海淀区投资、消费、出口规模在全市均处于绝对优势。消费方面,受客观因素影响,2022 年市场消费疲软,除怀柔区小幅增长 1%外,其余各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转负。从绝对值来看,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东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 3179.80 亿元、2716.50 亿元、1328.80 亿元和 1227.90 亿元,均在千亿元以上;西城区、昌平区、大兴区、顺义区和通州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539-988亿元区间;密云区、平谷区、门头沟区和延庆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超过 200 亿元。图表图表 7.2021-2022 年北京市各年北京市各区区社会社会消费消费品零售总额品零售总额及增速及增速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4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受落实减量发展战略、不可抗力等各种因素影响,近年来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低速增长,2020-2022 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2%、4.9%和3.6%。其中各区情况差异较大,2022年东城区和朝阳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 25.9%和 13.0%,处于高位;而延庆区、西城区、密云区和丰台区呈现负增长。图表图表 8.2021-2022 年北京市各年北京市各区区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增速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房地产市场方面,近年来北京市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房地产市场热度得到一定控制,2022 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 1.0%;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 1040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6.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 741.90 万平方米,下降 15.4%。2023 前三季度,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 785.10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6.4%。2023 年 9 月,北京市开始执行“认房不认贷”政策,或将带动房地产市场回暖。2022 年北京市各区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化度较大,房山区、朝阳区、延庆区、大兴区和门头沟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较高,处于21.5%-11.6%之间;昌平区、石景山区、怀柔区增速亦为正值,西城区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他区域增速为负值。从销售面积看,当年大兴区、房山区、昌平区和顺义区销售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分别为 143.70 万平方米、115.10 万平方米、113.60万平方米和 102.10 万平方米;丰台区、通州区、海淀区、朝阳区和石景山区销售面积处于 92-77 万平方米;其余区域销售面积不超过 33 万平方米。当年东城区、怀柔区、延庆区、大兴区、房山区和朝阳区销售面积增幅较高。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5 图表图表 9.2021-2022 年北京市各年北京市各区区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增速增速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各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政府工作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进出口方面,2022 年朝阳区以 1.81 万亿元和 24.8%的增速稳居全市第一,绝对值和增速均大幅领先其他区域,海淀区、东城区和丰台区进出口额分别为3209.69亿元、1360.20 亿元和 1329.75亿元,规模也相对较高;其余各区进出口额较小。2023 年上半年度3,北京市经济继续恢复向好,当期海淀区 GDP 为 5382.90亿元,仍居榜首,朝阳区(3902.20 亿元)和西城区(2731.60 亿元)分列第二和第三,此外东城区、顺义区和丰台区亦超过千亿元;从增速看,当期平谷区GDP 增速领先,达 9.7%,此外延庆区、石景山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门头沟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亦超过全市水平(5.5%),而大兴区 GDP 同比下降5.3%。当期市场消费持续回暖,仅石景山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负增长,其余区域增速处于 0.2%-19.8%之间。各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化仍较大,不过大部分区域增速明显上升,其中通州区、延庆区和密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负值,其他区域增速处于 8.7%-66.4%之间,总体处于高速。(二二)下辖下辖各区各区财政实力分析财政实力分析 1.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分析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三产发达,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三产发达,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400 亿元亿元,明显领先于其他各区,明显领先于其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均超过超过 80%,亦在全市领,亦在全市领先先;东城区、顺义区、丰台区、昌平区和大兴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东城区、顺义区、丰台区、昌平区和大兴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也超过超过百百亿亿元元;生态涵养区财力有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小于生态涵养区财力有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小于 45亿元亿元。2022年由于年由于经济下行经济下行及留抵退税等因素影响,较多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出现及留抵退税等因素影响,较多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出现 3 2023 年上半年度,房山区和怀柔区 GDP 及增速数据缺失。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6 下滑下滑。2023 年上半年度,大部分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恢复增长,年上半年度,大部分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恢复增长,朝阳区、海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淀区和西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仍保持前三。规模仍保持前三。北京市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差异较大。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作为北京市的中心城区,产业多元化程度较高,第三产业发达,纳税主体丰富,税收基础相对较好,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503.04 亿元、490.51 亿元和415.94 亿元,明显领先于其他各区;其次为东城区、顺义区、丰台区、昌平区和大兴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处于100-200亿元之间;房山区、通州区和石景山区处于70-95亿元之间;生态涵养区财力有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小于 45亿元,居末五位。从增速来看,2022年各区增速分化较大,顺义区和昌平区增速分别为 33.9%和 10.1%,增速较高,而受留抵退税等因素影响,西城区、密云区、通州区、怀柔区、丰台区、东城区、朝阳区和大兴区呈现负增长。图表图表 10.2021-2022 年北京市各年北京市各区区一般公共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速收入及增速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下辖各区预算执行情况、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北京市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稳定性尚可,整体看中心城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较好,2022 年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均在 85%以上,其中海淀区、西城区和朝阳区税收占比超过90%;顺义区、密云区、昌平区、大兴区、怀柔区和房山区税收占比不超过70%,相对偏低。从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看,2022 年中心城六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能力维持较好水平,其中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95.62%、89.45%和 81.80%,超过全市水平(76.51%),居各区前三位;东城区、石景山区、丰台区和顺义区该比率处于 50%-75%之前;其他区域未超过 50%,财政平衡能力相对欠佳。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7 图表图表 11.2021-2022 年北京市各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情况年北京市各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下辖各区预算执行情况、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2023 年上半年度,朝阳区、海淀区和西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领先于其他各区,分别为 303.65 亿元、296.60 亿元和 245.88 亿元;其次为顺义区和东城区,当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百亿元;生态涵养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偏小,均不超过 25 亿元。从增速上看,当期仅东城区和门头沟区呈现负增长,其他区域增速在 0.3%-49.9%区间,其中平谷区、房山区、石景山区、大兴区和昌平区增速较高,均超过 10%。2.下辖各下辖各区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分析 近三年北京近三年北京市土地出让面积和总价市土地出让面积和总价呈现波动,呈现波动,其中其中 2022 年明显回落,当年年明显回落,当年仅石景山区、昌平区和丰台区土地出让面积较仅石景山区、昌平区和丰台区土地出让面积较 2021 年年有所增长,其他区域均呈有所增长,其他区域均呈现下滑现下滑。大兴区(含经开区)仍是出让土地面积最多的区域大兴区(含经开区)仍是出让土地面积最多的区域,从出让金额看,从出让金额看,丰台区、朝阳区、大兴区、昌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和顺义区处于前七丰台区、朝阳区、大兴区、昌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和顺义区处于前七位位。从基金收入看,从基金收入看,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较大,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较大,2022 年朝阳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和海淀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年朝阳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和海淀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均超过百亿元入规模均超过百亿元;生态涵养区和首都功能核心区规模相对较小生态涵养区和首都功能核心区规模相对较小。与一般公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2 年年丰台区、大兴区、石景山区、昌平区和通州区丰台区、大兴区、石景山区、昌平区和通州区政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均超过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均超过 100%,基金收入对地区,基金收入对地区财力贡献较大财力贡献较大。土地市场方面,2020-2022年北京市土地成交面积分别为487.13万平方米、707.77 万平方米和 487.92 万平方米,总成交价分别为 1931.53 亿元、2344.79 亿元和 1776.35 亿元,土地出让面积和成交总价均呈现波动,2022 年明显回落。从各区情况来看,2022年仅石景山区、昌平区和丰台区土地出让面积较 2021年有所增长,其他区域均呈现下滑。当年大兴区(含经开区)仍是出让土地面积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8 最多的区域,土地出让面积和金额分别为 182 万平方米和 206.28 亿元,出让面积明显领先于其他各区,出让总价居各区第三位;顺义区和昌平区土地出让规模分别为 70.54 万平方米和 50.94 万平方米,分列第二和第三位。当年东城区、西城区和延庆区均无土地出让;从出让金额看,丰台区、朝阳区、大兴区、昌平区、海淀区、石景山区和顺义区处于前七位,出让金额分别为 385.48 亿元、343.51 亿元、206.28 亿元、186.06 亿元、179.33 亿元、161.14 亿元和 148.90 亿元,其他区域出让金额不超过 80亿元。从出让均价看,2022年朝阳区和丰台区土地出让均价分别高达 11.65 万元/平方米和 11.36 万元/平方米,排名各区前两位。近三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有一定波动。2022 年北京市下辖区中房山区、平谷区、密云区、顺义区和丰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增速较大,同比增速分别为 41.82%、23.37%、22.96%、21.62%和 15.47%;门头沟区、朝阳区和昌平区基金收入小幅增长,增速分别为 5.81%、1.30%和 0.04%;其他区域负增长。从规模看,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较大,2022 年朝阳区、丰台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区和海淀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均超过百亿元,分别为 338.52 亿元、264.80 亿元、156.19 亿元、139.78 亿元、120.54 亿元和 114.30 亿元;延庆区、东城区和西城区基金收入不超过 6 亿元,相对偏小。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2 年丰台区、大兴区、石景山区、昌平区和通州区该比率超过 100%,基金收入对地区财力贡献较大;怀柔区、门头沟区和顺义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略小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该比率处于 92%-100%之间;首都功能核心区地方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依赖度较低,东城区和西城区该比率仅为 0.70%和 0.14%。图表图表 12.2021-2022 年年北京市北京市下辖各下辖各区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增速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增速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下辖各区预算执行情况、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9 图表图表 13.2021-2022 年年北京市北京市下辖各下辖各区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下辖各区预算执行情况、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北京市政府性基金自给率总体较好,2022 年北京市政府性基金自给率上升5.74 个百分点至 83.61%。从各区情况看,当年房山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较小,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高达 838.92%,朝阳区、昌平区、丰台区和顺义区该比率也超过全市水平;西城区、东城区和延庆区该比率分别为 21.77%、17.06%和16.88%,处于偏低水平。图表图表 14.2021-2022 年年北京市北京市下辖各下辖各区区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北京市下辖各区预算执行情况、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整理 三、三、北京市北京市及及下辖下辖各各区债务区债务状况状况分析分析 (一)(一)北京市债务状况分析北京市债务状况分析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债务不断增长,但较强的经济和财政实力为债务偿付提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债务不断增长,但较强的经济和财政实力为债务偿付提供了较高保障,债务风险可控。供了较高保障,债务风险可控。债务限额方面,2020-2022年末北京市政府债务限额分别为 10266.40亿元、11277.40 亿元和 12202.40 亿元,持续增长,其中专项债务限额占比在 70%左右。2023 年全市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 1117 亿元(包括一般债务 168 亿元和专项债务 949 亿元),主要用于民生保障、公共服务设施、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副中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0 心建设、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图表图表 15.2020 年以来年以来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情况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情况 项目项目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全市全市 本级本级 全市全市 本级本级 全市全市 本级本级 政府债务限额政府债务限额 10266.40 4268.35 11277.40 4557.48 12202.40 3214.74 其中:一般债务限额 2987.30 1491.28 3149.30 1542.73 3294.30 1588.73 专项债务限额 7279.10 2777.07 8128.10 3014.75 8908.10 1626.01 注: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债务余额方面,2020-2022年末,北京市政府债务余额分别为6063.59亿元、8770.68 亿元和 10565.33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22.15%、44.65%和 20.46%,近年来由于北京市推动“全域无隐债”试点任务,发行了大量再融资债券,政府债务呈现较快增长趋势;目前北京市隐性债务已全部清零。2022 年末北京市债务余额与债务限额的比例为 86.58%,较上年末上升 8.81 个百分点,不过仍有一定举债空间。图表图表 16.近三年近三年末末北京市地方政府性债务构成情况北京市地方政府性债务构成情况 项目项目 2020 年末年末 2021 年末年末 2022 年末年末 全市全市 本级本级 全市全市 本级本级 全市全市 本级本级 政府债务余额政府债务余额 6063.59 1878.22 8770.68 2366.48 10565.33 2248.76 其中:一般债务余额 2261.41 1035.09 2453.33 1037.44 2349.14 880.96 专项债务余额 3802.18 843.13 6317.35 1329.04 8216.19 1367.80 注: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2020-2022 年末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分别为 110.57%、147.85%和184.89%,呈上升趋势,2022年末该比例高于深圳市、上海市、宁波市和山西省,总体看,北京市政府债务规模适中、风险可控。图表图表 17.2022 年末各省年末各省市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 注:各省市债券发行结果文件整理 注:福建*、广东*、辽宁*、山东*、浙江*为不含下属计划单列市数据,下同。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1 从债务类型来看,北京市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中,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分别为 2349.14 亿元和 8216.19 亿元,占比分别为 22.23%和 77.77%;市本级政府债务中,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分别为 880.96 亿元和 1367.80 亿元,占比分别为39.18%和 60.82%;区级政府债务中,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分别为 1468.18 亿元和 6848.39 亿元,占比分别为 17.65%和 82.35%。总体上,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务中专项债务比重较高。从地方政府层级来看,2022 年末政府债务中市本级 2248.76 亿元,区级8316.57 亿元,占比分别为 21.28%和 78.72%,主要分布在区级。从资金来源看,发行政府债券为债务主要资金来源,从债务资金的投向看,北京市政府债务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性项目,如土地储备、市政建设、交通运输设施、保障房、高速公路、机场等。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较大,在全国各省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较大,在全国各省市市处于中等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是北京,是北京市政府债务的主要构成部分。市政府债务的主要构成部分。2020-2022 年,北京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分别为 1676 亿元、3294 亿元和2932亿元,2020 年以新增债券为主,随着北京市推进隐性债务清零,2021 年和2022年转为以再融资债券为主,2022年包括 938亿元新增债券和 1994亿元再融资债券;从类型看,以专项债券为主,2022 年包括一般债券 289 亿元和专项债券2643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483亿元,包括1117亿元新增债券及 366亿元再融资债券。近三年及一期发行利率处于 1.99%-3.85%区间;发行期限分布于 1-30 年之间。截至 2023 年 9 月末,北京市地方政府债券存量余额为 11496.64 亿元,是北京市政府债务的主要构成部分。从到期期限看,2023年10-12月-2024年、2025-2027 年、2028-2030 年、2031 年及以上到期金额分别为 1752.24 亿元、5503.96亿元、2566.41 亿元和 1674.03 亿元。图表图表 18.2022 年及年及 2023 年前三季度各省年前三季度各省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 注:各省市债券发行结果文件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2 (二)下辖各(二)下辖各区区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2022 年年末除房山区外,末除房山区外,各区政府债务余额均有所增长,各区政府债务余额均有所增长,其中其中丰台区和大兴丰台区和大兴区政府债务区政府债务增量增量明显高于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其他区域,年末余额均,年末余额均超过千亿元,超过千亿元,居全市前两位,居全市前两位,西城区规模最小西城区规模最小。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比,大兴区和丰台区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比,大兴区和丰台区政府政府债务偿付压债务偿付压力相对较大。力相对较大。债务限额方面,2022 年末北京市各区政府债务限额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丰台区和大兴区政府债务限额增幅最大,分别较上年末调增 712.55 亿元和496.58 亿元;朝阳区、海淀区和顺义区调增规模相近,分别为 197.00 亿元、177.82亿元和 177.07 亿元;其余各区调增规模不超过 90 亿元。从绝对规模看,由于增幅较高,丰台区和大兴区政府债务限额分别为 1339.30 亿元和 1271.60 亿元,升至前两位;朝阳区政府债务限额规模为 1153.60亿元,排名由上年的第一位下降至第三位;昌平区、顺义区、海淀区、通州区和房山区依序次之,处于831-580 亿元之间;其余各区获得的政府债务限额均不超过 250 亿元,其中西城区政府债务限额为 78.17亿元,规模最小。从政府债务余额看,余额排序位次与限额位次基本一致,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政府债务余额相对偏高,2022 年末丰台区和大兴区政府债务余额均超过千亿元,分别为 1302.19 亿元和 1162.58 亿元,处于前两位;朝阳区、昌平区、顺义区、海淀区、通州区和房山区政府债务余额处于 532-912 亿元之间,处于中间水平;生态涵养区和首都功能核心区规模相对较小。从规模变动看,除房山区外,其余各区政府债务余额均有所增长,丰台区和大兴区增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分别增长 709.34 亿元和 449.51 亿元,其次为海淀区和顺义区,增量分别为 171.82亿元和 168.87亿元;其余各区增量均不超过 90亿元,其中房山区较上年末下降 6.83 亿元。从举债空间来看,2022 年末仅门头沟区、通州区、石景山区和朝阳区政府债务余额与政府债务限额的比例不超过 90%,分别为 89.96%、87.69%、81.88%和 79.00%,相对较小;其余各区该比例均超过 91%,其中怀柔区和平谷区该比例超过 99%,额度基本用尽。由于政府债务规模大幅上升,2022 年末大兴区和丰台区政府债务余额分别是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11.13 倍和 9.46 倍,债务偿付压力相对较大;其次为怀柔区、延庆区、通州区、门头沟区和昌平区,该比率处于 6-8.5 倍之间;东城区和西城区政府偿债压力较轻,当年末政府债务余额能够被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所覆盖。从变化情况看,顺义区、昌平区和房山区该比率较 2021 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3 同期有小幅下降;其余各区均有所增长,其中丰台区和大兴区增幅较大,分别增长了 5.38倍和 4.88 倍。图表图表 19.2021-2022 年末年末北京市北京市各各区区政府债务规模及偿付压力情况政府债务规模及偿付压力情况 数据来源:新世纪评级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北京市城投债发行北京市城投债发行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中游水平,发行主体主要系海淀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中游水平,发行主体主要系海淀区、区、西城区和市本级,西城区和市本级,2023 年年 9 月末月末存续城投债余额存续城投债余额合计占全市城投债合计占全市城投债余额的余额的比例约比例约 63%;东城区、密云区和门头沟区无存续期城投债东城区、密云区和门头沟区无存续期城投债。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大兴区、平谷区和昌平区城投债偿付压力相对大兴区、平谷区和昌平区城投债偿付压力相对较大。较大。2021 年、2022 年和 2023 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城投债发行额分别为 615.26 亿元、546.20 亿元和 607.20 亿元,有一定波动,发债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中游水平;从各区情况看,海淀区和西城区发债规模较高,2022 年分别为 135.00 亿元和115.50亿元,占比分别为24.72%和21.15%;2023年前三季度分别为236.20亿元和102.00亿元,占比分别为38.90%和16.80%;此外昌平区、朝阳区、大兴区和市本级也有一定发债规模。2021 年、2022 年和 2023 年前三季度北京市城投净融资额分别为-46.20 亿元、101.38亿元和 180.74亿元,呈现上升趋势,2022年和 2023年前三季度净融资额在全国各省市处于中游水平。图表图表 20.2022 年末年末及及 2023 年年 9 月末月末北京市北京市城投债城投债与全国其他省与全国其他省市市城投债城投债对比情况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4 从城投债存续规模看,截至 2023 年 9 月末北京市城投债存续数量 180 支,存续余额 1960.52 亿元,位列全国各省市第 16 位。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2023年 9月末北京市城投债存续余额是其 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0.34 倍,处于较低水平,居全国各省市降序排序第 21位。从存续期城投债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截至 2023年 9月末,北京 16个行政区中东城区、密云区和门头沟区无存续期城投债,其他 13 个区均有存续期城投债,此外国家级园区经开区4也存在城投债。从各区的余额看,发行主体主要系海淀区、西城区和市本级,当期末余额分别为 451.60 亿元、450.44 亿元和327.00 亿元,合计占总债券余额的比例约 62.69%。昌平区和大兴区以 205.40 亿元和 180.78 亿元分列第四位和第五位。其余各区余额不超过百亿元。以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大兴区、平谷区、昌平区和西城区该比率相对较高,分别为 1.73 倍、1.55 倍、1.52 倍和 1.08 倍。其次为海淀区、延庆区和怀柔区,该比率分别为 0.92 倍、0.71 倍和 0.49 倍;其余各区该比率在0.30倍以下。图表图表 21.各区城投债存续各区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北京市城投债到期需偿还债务额分布较为均匀,集中偿付压力可控。2023年10-12月、2024年、2025年、2026年需偿付的金额分别为126.30亿元、491.03亿元、339.53亿元、358.16 亿元。4 经开区位于北京东南亦庄地区,是北京市唯一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经开区同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形成的新区总面积达到1052 平方公里。2022 年经开区 GDP2456.40 亿元,同比下降 11.40%,当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72.40亿元,同比增长 2.67%。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5 图表图表 22.截至截至 2023 年年 9 月月 30 日北京市存续期内城投类债券到期情况(单位:亿元)日北京市存续期内城投类债券到期情况(单位:亿元)城市城市 2023 年年10-12 月月 2024 年年 2025 年年 2026 年年 2027 年年 2028 年及年及以后以后 合计合计 北京市北京市 126.30 491.03 339.53 358.16 243.00 402.50 1960.52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西城区、海淀区和市本级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较大,西城区、海淀区和市本级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较大,2022 年末年末规模均超规模均超过千亿元过千亿元。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对比,西城区、海淀区、大兴区和昌平区。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对比,西城区、海淀区、大兴区和昌平区2022 年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分别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年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分别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4.56 倍、倍、4.00 倍、倍、2.97 倍和倍和 2.46 倍,倍,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从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看,根据 Wind 统计数据,北京市 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为 6943.47 亿元,较上年同期小幅增加95.94 亿元;与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为 1.22 倍,处于较好水平,居全国各省市降序排序第 22位。图表图表 23.北京市城投债北京市城投债企业带息债务企业带息债务与全国其他省市城投债与全国其他省市城投债企业带息债务企业带息债务对比情况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北京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主要集中于西城区、海淀区和市本级,2022 年末分别为1964.35亿元、1896.40亿元和1183.45亿元,占比分别为28.29%、27.31%和 17.04%;朝阳区、昌平区、大兴区、顺义区和经开区带息债务规模处于 249-470 亿元之间;其余各区带息债务规模相对偏小,均不超过 54 亿元,其中东城区、密云区和门头沟区无存续期城投债,故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规模视为零。以北京市各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西城区、海淀区、大兴区和昌平区 2022 年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分别是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4.56 倍、4.00 倍、2.97 倍和 2.46 倍,处于前四位;其次为顺义区和怀柔区,该比率分别为 1.70 倍和 1.00 倍;其他区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能覆盖带息债务。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6 图表图表 24.北京北京市市各区各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 数据来源:Wind资讯,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7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新世纪评级基于公开及合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所得的研究成果,版权归新世纪评级所有,新世纪评级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本报告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本报告。经过授权的引用或转载,需注明出处为新世纪评级,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新世纪评级授权进行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新世纪评级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报告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报告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新世纪评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 上海市及下辖各区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公共融资部 李叶 经济实力:经济实力: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上海市具有显著的集聚、辐射功能,在区域发展中起到突出的引领带动作用,经济总量规模持续领先,现代服务业优势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势强劲,在人才集聚、产业优化、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方面保持标杆水平。2022 年,上海市经济发展受公共卫生事件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突发封闭管理对二季度经济运行造成显著冲击,上半年 GDP 增速转为-5.7%,随后因复工复产加快推进,降幅逐季收窄,前三季度和全年 GDP 增速分别为-1.4%和-0.2%,全年主要行业中仅金融业和信息产业仍呈较好增长态势。当年上海市投资和消费均负增长,增速分别为-1.0%和-9.1%,对外经济受外需转弱、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产能受限等多重因素影响四季度走弱,但全年维持增长态势(3.2%)。此外,当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净流出近 14 万人。随着年底防疫政策转向,2023 年来,上海市经济发展逐步恢复向好,前三季度 GDP 增长 6.0%,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 4.2%和6.6%,由于国际环境严峻复杂、有效需求仍显不足、部分行业企业仍面临不少困难,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仍需巩固。上海市下辖各区功能规划和产业发展定位区分较为清晰,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包括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高端服务业;郊区重点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集群。从人均经济指标看,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整体经济发达程度仍显著高于郊区。从 GDP 增长情况看,2022 年上海市下辖各区 GDP 多数呈负增长态势,郊区负增长面以及下降幅度整体大于中心城区,其中浦东新区(1.1%),中心城区中的黄浦区(0.4%)、徐汇区(0.5%)、杨浦区(2.1%)、长宁区(0.4%)和郊区中的奉贤区(0.4%)保持增长。从经济规模看,上海市下辖各区经济总量极差很大,2022 年 GDP 规模的两个极点仍为浦东新区(16013.40 亿元)和崇明区(404.16 亿元),其余各区均处于 1000-3000 亿元左右区间。其中,中心城区中黄浦区、静安区和徐汇区 GDP 规模在2500-3000 亿元左右区间,为第一梯队;杨浦区和长宁区 GDP 规模在 2000 亿元左右,为第二梯队;普陀区和虹口区 GDP 规模超 1200 亿元,为第三梯队,和其他中心城区差距较大。郊区中,闵行区和嘉定区 GDP 规模在 2800 亿元左右,规模也在中心城区第一梯队水平;松江区和宝山区 GDP 规模在 1700 亿元水平,接近中心城区第二梯队;青浦区、奉贤区和金山区 GDP 规模在 1100-1400 亿元之间,也和中心城区第三梯队水平相近;崇明区 GDP 规模略超 400 亿元,排名最末。总体看,除两个极点外的各区 GDP 规模可划分为 3 个档次:2500 亿元以上、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 1800 亿元左右和 1200 亿元左右。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市“十四五”期间 GDP 年均增长率目标在 5%左右。从重点规划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圈”、“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五大新城建设”等区域规划可为上海市及其下属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财政实力:财政实力:上海市财力稳健雄厚,收入结构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主,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仅次于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收入质量和自给情况好,对非税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债务收入的依赖度低。但在公共卫生事件和新出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影响下,2022 年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然口径同比下降 2.1%至 7608.2 亿元,特别是二季度收入下降 48.1%,三、四季度收入随着经济企稳回升而逐步恢复,当季收入分别增长 9.3%和 47.2%。从行业结构看,金融业、工业、信息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4.5%、2.1%和 0.4%;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收入分别下降 2.6%和 63.4%。2023年上半年度,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 4619.4 亿元,同比增长21.7%,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及 2023 年来增值税留抵退税金额减少等因素拉动,增速快速回升,但从两年情况来看,收入尚未恢复到 2021 年同期水平,两年平均下降 1.2%。上海市市级财力强,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区级自给率总体仍不高,其中中心城区转移支付规模显著小于郊区。2022 年,浦东新区和中心城区自然口径下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增长,而郊区则普遍出现较大程度下降,产业和税源结构导致的增速差异明显。中心城区中虹口区(17.2%)和普陀区(10.0%)增长突出,其中虹口区航运和金融两大主导产业税收贡献凸显,占区级税收的比重约 61.3,航运和财富管理等主导产业创税增加;普陀区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等重点培育产业逆势增长,现代服务业占区级税收比重超过 60%,创历史新高。郊区中除宝山区(0.5%)和奉贤区(0.8%)外,其余各区一般预算收入自然口径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金山区(-21.2%)、崇明区(-16.6%)和松江区(-11.5%)降幅达两位数。2023年1-9月,除崇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幅下降22.2%以外,其余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不同程度增长,整体看中心城区增幅显著大于郊区,中心城区中除静安区和黄浦区外,增幅均呈两位数增长,处于各区前列;郊区中仅有闵行区增幅为两位数,松江区、奉贤区和金山区增幅在 2%出头,相对较小。同期浦东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为 7.7%,处于中游水平。从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看,2022 年,浦东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1192.49 亿元,在千亿元以上,收入规模在全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排名次之的闵行区一般预算收入为 307.30 亿元,与浦东新区的差距大;其后的静安、黄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 浦、嘉定、徐汇、奉贤、松江和青浦七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 200-300 亿元之间;其余各区收入规模在 100-200 亿元之间。上海市城市建设相对完善,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不高,但近年供地节奏加快,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于2019 年来逐年回升,2022 年为 53.12%,但上海市财力对基金收入的依赖程度仍相对合理。2022 年,上海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在上年高基数情形下仍进一步增长至 4041.5 亿元,但市级和浦东新区、虹口区、静安区、长宁区和杨浦区基金收入分别较上年减少 74.2 亿元、72.6 亿元、173.2 亿元、68.0 亿元、3.5 亿元和1.0 亿元,收入下降的主要为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中黄浦区增量最大,达 138.8 亿元。郊区基金收入均较上年增加,其中闵行区增量为 108.4 亿元;涉及五大新城板块的嘉定区、松江区、青浦区和奉贤区增量分别为 154.4 亿元、43.8 亿元、40.8亿元和 19.0 亿元;金山区增量为 1.3 亿元。从上海市各批次土地集中出让情况看,根据中指指数,2023 年 1-9 月上海市共计出让住宅用地 43 宗,实现成交总价 1162.47 亿元,同比下降 57.2%。其中,闵行区、青浦区、松江区、浦东新区和嘉定区土地出让总价占比相对高,分别为24%、15%、12%、12%和 11%,以上五区土地出让总价合计占比达 74%;其次为宝山区、奉贤区和普陀区,占比分别为 8%、8%和 6%,以上八区土地出让总价合计占比达 95%,除浦东新区外均为郊区,郊区中仅崇明区当期未出让住宅土地。同期中心城区中仅杨浦区、徐汇区和静安区出让住宅土地,土地出让总价占比分别为 2%、2%和 1%,占比相对小。整体看,浦东新区和郊区仍为出地主力,中心城区土地成交每亩均价和成交楼面均价仍显著高于郊区。债务状况:债务状况: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严格,债务总量规模控制得当。截至 2022 年末,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为 8538.6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6.1%,远低于财政部核定的上海市 2022 年政府债务限额 11303.1 亿元。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2022 年末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1.12 倍。2022 年末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虽增幅扩大,但上海市财力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覆盖程度仍好,政府债务规模适度,风险可控。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债务整体处于低水平,其中金山区、崇明区和杨浦区债务水平相对较高。2022 年末,仅浦东新区(-3%)和中心城区的静安区(-4%)、长宁区(-3%)和普陀区(-2%)债务余额下降,中心城区中杨浦区(0%)和虹口区(1%)债务余额增幅小,黄浦区(18%)和徐汇区(19%)债务余额增幅大;郊区债务余额增幅均在两位数,主要在 15%-25%左右的区间,崇明区(73%)增幅最为突出,崇明区往年未使用限额空间较大,但 2022 年几乎用足。从限额空间看,杨浦区、嘉定区、奉贤区、金山区和崇明区政府债务余额占限额的比重在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4 90%以上,债务增量空间已不大。上海市已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及存量债券整体规模相对小,主要集中于市本级和浦东新区。一、一、上海市上海市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一)上海市上海市经济实力分析经济实力分析 2022 年,上海市经济年,上海市经济运行运行受公共卫生事件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受公共卫生事件及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突发封闭管理对二季度经济运行造成显著冲击,上半年很大,特别是突发封闭管理对二季度经济运行造成显著冲击,上半年 GDP 增速增速转转负负,随后因复工复产加快推进,降幅逐季收窄,随后因复工复产加快推进,降幅逐季收窄,但但全年全年 GDP 仍略有下降仍略有下降,主,主要行业中仅金融业和信息产业仍呈较好增长态势。当年上海市投资和消费均负要行业中仅金融业和信息产业仍呈较好增长态势。当年上海市投资和消费均负增长,对外经济受海外需求收缩和其他国家产能恢复、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产能受增长,对外经济受海外需求收缩和其他国家产能恢复、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产能受限等多重因素影响限等多重因素影响而而走弱,但全年维持增长态势。随着年底防疫政策转向,走弱,但全年维持增长态势。随着年底防疫政策转向,2023年来,上海市经济发展逐步恢复向好,年来,上海市经济发展逐步恢复向好,但但由于国际环境严峻复杂、有效需求仍显由于国际环境严峻复杂、有效需求仍显不足、部分行业企业仍面临不少困难,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仍需巩固。不足、部分行业企业仍面临不少困难,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仍需巩固。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心点,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汇合处,交通便利,腹地广阔,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土地面积为 6340.5平方公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长三角一体化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总面积 35.8万平方公里)。以上海市,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扬州、镇江、盐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 27 个城市为中心区(总面积 22.5 万平方公里),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面积约 2300 平方公里),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以上海临港等地区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作为我国经济中心、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上海市区位条件及战略地位突出,具有显著的集聚辐射功能,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5 图表图表 1.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范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范围 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 2022 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总数为 2475.89 万人,较上年末减少约 13.54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老龄化率升高和外来常住人口减少为主要原因;其中,年末户籍常住人口增加 12.19 万人至 1469.63 万人,外来常住人口减少 25.73 万人至 1006.26 万人,外来常住人口占常住人口总数的 40.64%。比之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中提出的“到 2035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控制在 2500 万左右”,未来人口增量空间小。按常住人口计算,2022 年上海市人均 GDP 较上年增长近 4%至 18.04 万元,与捷克水平相当,超过葡萄牙、沙特、希腊等国家。2022 年,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47 万亿元,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 11 位。按可比价格计算,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下降 0.2%。分季度看,全市 GDP 一季度同比增长 3.1%,受二季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上半年 GDP 同比下降 5.7%;但随着复工复产加快推进,前三季度 GDP 同比降幅收窄至 1.4%,全年降幅进一步收窄至 0.2%。从三次产业构成看,2022 年上海市分别实现三次产业增加值 96.95 亿元、1.15 万亿元和 3.31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1.6%和 0.3%。上海市三产占比高,2022 年三产占比为 74.1%,较上年提高 0.4 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 2.07 万亿元,同比增长 2.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为 2.39 万亿元,同比下降 2.3%。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3.6%。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6 图表图表 2.2008-2022 年年上海市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1 资料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3.2022 年年上海市上海市与全国其他省市与全国其他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对比及增速对比 资料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3 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6.0%,经济发展总体延续恢复向好态势,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 2.1%、4.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 6.6%。由于国际环境严峻复杂、有效需求仍显不足、部分行业企业仍面临不少困难,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仍需巩固。产业构成方面,上海市已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从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的行业构成看,上海市主要行业大类包括工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旅游产业等,2022 年上述行业分别实现增加值 10794.54 亿元、8626.31 亿元、5068.50 亿元、1 依据地区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国家统计局统一对 2018 年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数据显示,2018 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 36011.82 亿元,比原初步核算数增加 3331.95 亿元,增幅为 10.2%。修订后的第一产业增加值为 104.78 亿元,比重为 0.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10360.78 亿元,比重为 28.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25546.26 亿元,比重为 70.9%。-2.000.002.004.006.008.0010.0012.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2008年2010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2020年2022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上海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右轴-4-20246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福建湖南安徽上海河北北京陕西江西重庆辽宁云南广西山西内蒙古贵州新疆天津黑龙江吉林甘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7 3788.56 亿元、3619.21 亿元、2894.12 亿元、1914.53 亿元和 874.0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5.2%、-9.7%、6.2%、0.9%、0.2%、-8.1%和-42.3%,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旅游产业增速相对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2022 年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 10641.19 亿元,同比增长 8.6%,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3.8%,其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 3741.92亿元,同比增长 6.6%;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 6899.27 亿元,同比增长9.8%。图表图表 4.2022 年年上海市主要行业增加值相对上海市主要行业增加值相对占比占比及增速情况(单位:及增速情况(单位:%)数据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注:根据统计公报,旅游产业增加值是依据若干行业的有关资料进行跨行业核算的,不能将其与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其他行业的增加值进行简单加总,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此处作图仅供参考。工业发展上,2022 年上海市实现工业增加值 1.08 万亿元,同比下降 1.5%,呈下降态势,但降幅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 10.7 个和 1.6 个百分点。从工业总产值看,2022 年四个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 4.8%、-24.3%、13.1%和 0.2%,呈 V 型走势,全年累计下降 1.1%。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继续保持 4 万亿量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 43%,占比较上年提高 2.4 个百分点,科创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效能进一步显现。从工业企业盈利情况看,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 2788.19亿元,同比下降 11.7%;实现税金总额1841.67亿元,同比增长0.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5.3%。根据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构建“3 6”新型产业体系。2022年,上海市出台 上海市推进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保障空间载体、加强资金支持、拓展市场空间、优化综合生态 4 个方面,提出共 25 条政策举措,以建设现代化产业架构为目标,初步构建起“2 (3 6) (4 5)”的现代化产业工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旅游产业-50-40-30-20-10010工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旅游产业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8 架构,即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三大先导产业创新突破、六大重点产业集群深耕提升、四大新赛道产业加快拓展、五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新型产业体系。2022 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102 项任务全部落地,全年全市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 11.1%。上海市工业基础扎实,全市园区数量多、分布广,既具备产业集聚优势,又具备资源分散布局优势。上海市内共有国家级开发区 15 个、市级开发区 26 个,其中 38 个为工业类开发区2。园区经济对上海市工业经济的贡献突出,根据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信息,2022 年 1-11 月,上海市产业园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 2.94 万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的 80.3%;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近2642 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的 84%。临港产业区、国际汽车城、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浦东康桥工业园区、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松江综合保税区、上海嘉定工业园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 10 家开发区工业生产突破千亿规模,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图表图表 5.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示意图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示意图 资料来源: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定位为“五个中心”,即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具有全 2 非工业类开发区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9 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与之关联的现代服务业是上海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金融方面,上海市金融市场体系完善,市场交易活跃度高,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总体建设目标;提出深化落实“金融 30 条”,出台实施全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支持政策,加快打造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国际金融人才高地、金融营商环境高地。2022 年,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为 8626.31 亿元,增长 5.2%,为当年上海市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占上海市 GDP 总量的比重达 19.3%;全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2932.98 万亿元,增长 16.8%,增速同比提高 6.4 个百分点,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成交额分别增长 7.6%、12.6%和23.8%。2022 年末,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19.23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 1.65 万亿元;贷款余额 10.31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 0.71 万亿元。截至 2022 年末,上海证券市场首发募资额全球第一,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增加到 1736 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 539 家,占比超 30%。截至 2022 年末,38 家外商独资和合资私募证券管理人中有 32 家落户上海。贸易方面,2022 年上海市实现商品销售总额 16.45 万亿元,同比下降 7.1%,其中,零售业销售额 1.26 万亿元,同比下降 6.8%。当年全市口岸货物贸易总额为 10.4 万亿元,同比增长 3.5%,占全球比重提高到 3.6%左右,保持世界城市首位。同年,上海自贸区实现商品销售总额 6.30 万亿元,同比下降 4.3%;实现服务业营业收入 0.87 万亿元,同比增长 3.4%。上海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保持了很强的交通枢纽功能,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强。2022 年,上海市交通运输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大,部分货运量和客运量指标呈下降态势,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 73227.16 万吨,同比下降 5.7%;上海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 32.70 万架次,下降 43.7%;实现进出港旅客 2889.00 万人次,下降 55.8%。尽管受到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上海市依托良好的港航基础条件和产业聚集优势,航运中心枢纽地位仍稳固,2022 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4730.30 万国际标准箱,连续 13 年位列全球第一;上海市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的排名仍保持世界第三,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浦东国际机场四期扩建工程正在稳步推进,比邻的铁路上海东站也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有力支持浦东机场的空铁联运,继亚洲最大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后,在浦东新区打造起规模更宏大的交通枢纽。科技创新中心(简称“科创中心”)建设也是上海市重要战略目标。2018 年1 月发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首次并称科创中心和“四个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0 中心”为“五个中心”,并提出“2020 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的目标愿景,根据 2022 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四大功能”进一步强化。根据 2022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22 年上海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1981.6 亿元,R&D 经费投入强度为 4.44%,远高于全国水平(2.54%),在各省(市)中位居第 2,仅次于北京市(6.83%)。上海市科技创新能力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持续进步,2022 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40.9 件,较上年增加 6.7 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2.2万家。从科创板上市企业看,2022年末科创板累计上市企业501家,其中上海上市企业 78 家;上海市科创板上市企业总市值 1.42 万亿元,居全国首位。从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看,2022 年上海市投资增速为-1.0%,较上年下降 9.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 0.6%、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1.1%、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 7.9%,较上年分别下降 7.6 个百分点、8.3 个百分点和 13.7个百分点,仅工业投资勉强维持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64 万亿元,同比下降 9.1%,较上年下降 17.5 个百分点;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4.19 万亿元,同比增长 3.2%,较上年下降 13.3 个百分点。整体看,2022 年公共卫生事件对上海市投资和消费都造成沉重打击,对外经济受外需转弱、公共卫生事件导致产能受限等多重因素影响四季度走弱,但全年维持增长态势。2023 年来,上海市投资和消费显著恢复,1-9 月,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25.0%,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 14.0%、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 25.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5.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38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1%。同期,上海市实现进出口总额 3.17 万亿元,同比增长 2.7%,其中出口总额 1.30 万亿元,同比增长 3.9%;进口总额 1.87 万亿元,同比增长 1.8%。图表图表 6.2022 年以来上海市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增长情况(单位:年以来上海市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增长情况(单位:%)数据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房地产市场方面,2022 年,上海市房地产开发投资转为负增长,完成投资指标指标2022年年第一季度第一季度2022年年上半年度上半年度2022年年前三季度前三季度2022年年全年全年2023年年第一季度第一季度2023年年上半年度上半年度2023年年前三季度前三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8-16.1-10.7-9.15.223.516.1#批发零售业零售额批发零售业零售额-3.4-14.6-9.4-7.94.521.414.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住宿餐饮业零售额-8.7-33.1-24.8-22.414.355.73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3.3-19.6-8.6-1.013.637.225.0#工业工业3.1-21.1-5.90.614.034.314.0#房地产房地产3.1-16.8-8.1-0.514.538.726.9#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2.6-38.1-23.3-7.9-6.821.515.2进出口总额增速进出口总额增速14.6-0.65.63.23.511.42.7#进口进口8.9-3.81.1-0.56.99.11.8#出口出口23.84.813.19.0-1.415.23.9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1 4979.54 亿元,下降 1.1%。其中住宅投资保持增长,当年全市住宅投资 2771.80亿元,增长 3.7;办公楼投资和商业用房分别投资 695.81 亿元和 416.17 亿元,分别下降 9.4和 18.6。2022 年,全市房屋在建规模微增,全年房屋施工面积增长 0.3%,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下降 23.6%和 38.8%。同年,新建房销售面积转为负增长,但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 4.8;二手存量房买卖登记面积1426.93 万平方米,下降 43.98。房屋交易价格方面,剔除征收安置住房和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后的市场化新建住宅的区域均价分别为:内环线以内11.92 万元/平方米;内外环线之间 9.38 万元/平方米;外环线以外 4.85 万元/平方米。内环线以外新房价格涨幅较大。图表图表 7.2020-2022 年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相关数据(单位:年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相关数据(单位:%)指标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数额数额 增速增速 数额数额 增速增速 数额数额 增速增速 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4698.75 11.0 5035.18 7.2 4979.54-1.1 其中:住宅 2418.79 4.3 2673.95 10.5 2771.80 3.7 房屋施工面积(万)15740.34 6.3 16627.90 5.6 16678.19 0.3 其中:房屋新开工面积 3440.62 12.3 3845.97 11.8 2939.74-23.6 房屋竣工面积 2877.78 7.8 2739.55-4.8 1676.40-38.8 新建房屋销售面积新建房屋销售面积(万万)1789.16 5.5 1880.45 5.1 1852.88-1.5 其中:住宅 1434.07 5.9 1489.95 3.9 1561.51 4.8 存量房网签面积存量房网签面积(万万)2495.43 19.9-其中:住宅 2246.23 24.4-二手存量房买卖二手存量房买卖登记登记面积(面积(万万)2546.17 21.3 2880.07 13.1 1426.93-43.98 剔除共有产权住房和动迁安置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后的剔除共有产权住房和动迁安置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后的市场化新建住宅的区域均价市场化新建住宅的区域均价(万元)(万元)其中:内环线以内 11.85 6.5 12.36 4.3 11.92-3.6 内外环线之间 8.30 9.5 8.47 2.0 9.38 10.7 外环线以外 4.02-0.7 4.30 7.0 4.85 12.8 数据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市“十四五”期间 GDP 年均增长率目标在 5%左右。从重点规划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海大都市圈”、“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五大新城建设”等区域规划可为上海市及其下属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二)上海市上海市财政实力分析财政实力分析 突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和新出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和新出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影响影响下,下,2022 年上海市年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然口径同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然口径同比小幅小幅下降,下降,其中其中二季度收入二季度收入大幅大幅下降,三、四季下降,三、四季度收入逐步恢复;当年基金收入保持高基数下的增长,首次超过度收入逐步恢复;当年基金收入保持高基数下的增长,首次超过 4000 亿元,土亿元,土地供应规模继续扩大,对全市财力形成支撑。地供应规模继续扩大,对全市财力形成支撑。2023 年上半年度,上海市全市一年上半年度,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增速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及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及 2023 年来增值税留抵退税金额减少年来增值税留抵退税金额减少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2 等因素拉动等因素拉动而而快速回升,但从两年情况来看,收入尚未恢复到快速回升,但从两年情况来看,收入尚未恢复到 2021 年同期水平年同期水平;2023 年前三季度土地出让下降显著,财力有所承压。年前三季度土地出让下降显著,财力有所承压。近三年上海市全市财政收入合计数逐年增长。从全市财力构成看,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仍是上海市财政收入合计的最重要来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占财政收入合计的比重为 66.2%,较上年变化不大,其中一般公共预算上级补助收入和一般债务收入或因公共卫生事件和留抵退税影响下税收收入不达预期以及支出需求增大的双重影响下大幅增长;同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在高基数下继续增长,专项债务收入大幅增长。总体看,2022 年上海市全市财力中上级补助收入3和债务收入4贡献有所提升,占财政收入合计的比重分别为 7.7%和10.2%,依赖程度仍相对小。上海市全市财力较集中于市级,2022 年市级财政收入合计为 0.86 万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合计的比重为 49%,较上年提升约 1 个百分点,主要系上级补助收入和债务收入增加引起,全市上级补助收入和债务收入均为市级收入。图表图表 8.2020-2022 年上海市年上海市财政财政收入收入构成构成情况(单位情况(单位:亿元:亿元)财政指标财政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全全市市 市市级级 全全市市 市市级级 全全市市 市市级级 财政收入合计财政收入合计 15167.5 8251.2 15364.6 7404.2 17633.3 8640.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 9855.8 5611.4 10084.7 5375.3 11677.3 6286.8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046.3 3295.1 7771.8 3528.0 7608.2 3415.9 上级补助收入 1119.3 1119.3 996.8 996.8 1348.1 1348.1 一般债务收入 540.4 540.4 443.1 443.1 787.9 787.9 政府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基金预算收入总计 5126.1 2501.0 5086.8 1886.5 5685.6 2145.0 其中: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3175.0 900.0 3769.0 940.0 4041.5 865.8 上级补助收入 278.6 278.6 8.2 8.2 3.3 3.3 专项债务收入 1214.4 1214.4 768.0 768.0 1014.2 1014.2 国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收入总计 185.6 138.8 193.1 142.4 270.4 209.0 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166.7 125.4 175.1 130.5 195.0 144.9 注:财政收入合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 数据来源:上海市预决算公开数据,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上海市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608.2 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同比下降 2.1%,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同比增长 3.9%。其中,税收收入为6349.2 亿元,同口径增长 3.2%,自然口径下降 3.9%;税收比率为 83.45%,较上年略有下降。2022 年,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经历上半年大幅回落后,自下半年开始,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呈逐步恢复增长态势。按自然口径分季度看,一季度,在各项促进经济增长举措的效应下,收入实现 10.9%的增长;二季度,受 3 为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上级补助收入合计数。4 为一般债务收入和专项债务收入合计数。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3 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冲击,叠加国家新出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的实施,当季收入下降 48.1%;进入三季度后,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当季收入增长 9.3%;四季度,收入延续恢复增长态势,当季收入增长 47.2%。从行业结构看,金融业、工业、信息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 4.5%、2.1%和 0.4%;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收入分别下降 2.6%和 63.4%。图表图表 9.2020-2022 年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年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及增长及增长情况情况(单位:亿元,(单位:亿元,%)指标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金额金额 金额金额 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046.3 0.8 7771.8 10.3 7608.2-2.1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 5841.9-1.1 6606.7 13.1 6349.2-3.9 其中:增值税 2285.7 5.4 2485.9 8.8 1907.2-23.3 企业所得税 1394.3-4.4 1694.4 21.5 1917.8 13.2 个人所得税 670.4-21.6 860.8 28.4 950.0 10.4 城市建设维护税 267.5 3.0 302.7 13.2 361.9 19.6 房产税 198.7 1.4 222.0 11.7 237.1 6.8 印花税 99.1 3.2 122.7 23.8 127.9 4.2 土地增值税 497.7-2.1 464.2-6.7 482.1 3.9 契税 380.1 10.6 410.4 8.0 320.1-22.0 非税收入非税收入 1204.4 15.3 1165.1-3.3 1259.0 8.1 数据来源:上海市预决算公开数据,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市第 4 位,与上年持平,次于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2022 年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以税收收入为主,税收比率为 83.45%,税收比率指标仍位列全国各省市前列,仅次于北京市(85.17%),收入质量及稳定性好。图表图表 10.2021-2022 年年上海市上海市与全国其他省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占比情况与全国其他省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近年来,上海市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领域支出,全力支持就业、医疗、教育、养老、托育、文化等方面的民生保障工作。0 0,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北京四川河南河北安徽山西福建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内蒙古辽宁重庆云南贵州天津新疆广西黑龙江甘肃吉林海南宁夏青海西藏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2021年税收占比-右轴2022年税收占比-右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4 2022 年,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 9393.2 亿元,同比增长 11.4%。其中城乡社区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分别为 15.2%、12.0%、11.9%和 13.9%。当年上海市财政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 81.0%。财政运行处于紧平衡状态,财政收入增长趋缓和刚性支出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决算情况看,2015-2022 年上海市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呈先降后升态势,分别为 2312.2 亿元、2295.0 亿元、1960.6 亿元、2095.4亿元、2418.1 亿元、3175.0 亿元、3769.0 亿元和 4041.5 亿元,2022 年收入在上年高基数情形下仍进一步增长,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 3798.7 亿元,同比增长 7.7%,为调整后预算数的 135.7%,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比重为 94.0%。比之同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率由 2015 年的 41.9%逐年下降至 2018 年的 29.5%,2019 年来逐年回升至 2022年的 53.12%,但财力对基金收入的依赖仍相对合理。2022 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为 3736.5 亿元,同比增长 4.7%。图表图表 11.2015-2022 年年上海市全市政府性上海市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基金预算收入情况情况(单位:亿元,(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上海市预决算公开数据,新世纪评级整理 土地出让方面,2020 年上海市提出“加快经营性用地出让节奏,夯实土地供应计划,适当增加年度土地供应量”。2021 年上海市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土地市场管理,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增加商品住房用地供应,特别是在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五大新城(南汇、松江、嘉定、青浦、奉贤新城)加大供应力度;坚持房地联动机制,引导企业理性拿地,稳定土地价格”,同年上海市实行住宅用地出让“两集中”试点。2020-2022年,全市土地成交面积分别为 1839.1 万平方米、2119.0 万平方米和 1498.9 万平方米,同年分别实现土地成交总价 3142.4 亿元、3143.5 和 3311.9 亿元。主要因住宅用地成交均价提升,2022 年土地成交均价从之前五年的 1.50 万元/平方米左右提升至 2.21 万元/平方米。2022 年溢价率继续下降至 2.82%,较上年下降 1.16 个百0 0P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5 分点,略高于 2018-2019 年的近乎底价成交水平。图表图表 12.2016-2022 年上海市土地年上海市土地出让出让成交情况成交情况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根据中指数据,2023 年 1-9 月,上海市共推出各类用地规划建筑面积 1853.99万,同比下降 19.98%;成交规划建筑面积 1250.77 万,同比下降 48.5%;成交楼面均价为 1.02 万元/,同比下跌 18.56%;平均溢价率为 6.98%,较上年同期增长 4.06 个百分点;实现土地出让金 1270.45 亿元,同比下降 58.06%。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决算情况看,2022 年上海市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为 195.0 亿元,为预算的 136.3%,同比增长 11.4%。其中,利润收入为 159.5亿元,同比增长 6.6%;股利、股息收入 35.0 亿元,同比增长 40.6%。上海市国资实力雄厚,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约占全国地方国企的1/7、1/9 和 1/6。2022 年末,上海市国有资产总量达到 3.60 万亿元,增长 4.3%,其中市属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为 2.81 万亿元,增长 4.1%;区属企业国有资产总量为 0.80 万亿元,增长 4.9%。2022 年(末),上海市地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为 28.01万亿元,增长 6.6%;归母所有者权益 4.90 万亿元,增长 5.0%;实现营业收入3.81 万亿元,下降 4.8%;实现利润总额 0.25 万亿元,下降 30.5%。2022 年,上汽集团、绿地集团、中国太保、浦发银行、上海建工、上海医药等 6 家国企入围世界 500 强,保持全国地方国资第一;上港集团、申通地铁集团、锦江国际集团、机场集团等 5 家国企进入全球行业排名前三。截至 2022 年底,上海市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96 家,总市值 2.34 万亿元,国有股市值近万亿元。上海市为国资国企重镇,国有资源丰富,国资国企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管理体系完善,国资经营收入对全市财力的贡献相对其他省市处于高水平,可增强全市财力弹性。2023 年上半年度,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 4619.4 亿元,同比增长 21.7%,受上年同期基数较低及 2023 年来增值税留抵退税金额减少等因素拉动,增速快速回升,但从两年情况来看,收入尚未恢复到 2021 年同期水平,012305001,0001,5002,0002,5002016年2018年2020年2022年土地成交面积(万)土地成交均价(万元/)02040608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2016年2018年2020年2022年土地成交总价(亿元)溢价率(%)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6 两年平均下降 1.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 4314.2 亿元,同比增长 13.2%。政府性基金收支方面,2023 年上半年度,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计完成 1144.7亿元,同比增长 8.9%;同期,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累计完成 1099.7 亿元,同比下降 18.2%。2023 年上半年度,上海市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发行同比显著减少,相应收入分别为 137.0 亿元和 324.0 亿元,扣除同期政府债券还本支出后净收入分别为 78.2 亿元和 253.2 亿元。2023 年 1-8 月,上海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 5997.7 亿元,同比增长 14.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 5521.2 亿元,同比增长 8.1%。二、二、下辖各下辖各区区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因闸北区于 2015 年并入静安区,2016 年崇明县撤县设区,目前上海市下辖16 个区。按历来较为普遍的市郊划分标准,上海市各区中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虹口和杨浦 7 区为中心城区,除浦东新区外的其余 8 区为郊区,浦东新区因其特殊性,属于半中心城区半郊区。空间规划上,根据 2013 年初发布的上海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上海市划分为都市发展新区、都市功能优化区、新型城市化地区和综合发展生态区。其中,都市发展新区指浦东新区,定位为全市“四个中心”及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区和国家改革示范区;都市功能优化区包括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宝山区和闵行区,主要目标是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融合;新型城市化地区包括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和奉贤区,在重点工业区优化提升产业能级;综合发展生态区即崇明区,以休闲、生态居住为特色。图表图表 13.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图上海市主体功能区划分图 资料来源:上海市政府文件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7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上海市提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开放紧凑的市域空间格局,逐步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和“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一主、两轴、四翼”,即:主城区以中心城为主体,沿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两条发展轴引导核心功能集聚,并强化虹桥、川沙、宝山、闵行 4 个主城片区的支撑,提升主城区功能能级,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区。“多廊、多核、多圈”,即强化沿江、沿湾、沪宁、沪杭、沪湖等重点发展廊道,完善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 5 个新城综合性节点城市服务功能,培育功能集聚的重点新市镇,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城镇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区域协同、城乡统筹和空间优化。2021 年 9 月,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公布 上海市国土空间近期规划(2021-2025年),提出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市域空间新格局,并提出 5 个近期任务和目标:一是提升主城区能级和对外辐射能力;二是加快新城向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目标发力;三是推进东西两翼国家战略承载区的高质量建设;四是推动南北两侧金山宝山地区转型升级;五是全面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上述 5 点也是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关于“优化功能布局,塑造市域空间新格局”的内容。图表图表 14.上海市上海市市域市域规划范围图和规划范围图和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图图 资料来源: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年)从各区人口分布看,根据 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20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8 年 11 月 1 日零时,中心城区人口为 668.37 万人,占比 26.9%;浦东新区人口为568.15 万人,占比 22.8%;郊区人口为 1250.57 万人,占比 50.3%。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中心城区人口所占比重减少 3.4 个百分点,浦东新区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0.9 个百分点,郊区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2.5 个百分点。郊区中,仅奉贤区和崇明区常住人口占比呈下降态势。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心城区均属于都市功能优化区,人口密度远高于其他区,而郊区中的闵行区和宝山区次之,两区也被划为都市功能优化区,且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定位为主城片区。2021 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小幅增加,以浦东新区及郊区流入为主,中心城区净流出居多;郊区中金山区和崇明区也净流出,其中崇明区人口流出规模较大。2022 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 13.54 万人,中心城区当年人口普遍净流出。图表图表 15.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人口人口情况情况(单位:万人、百分点、万人(单位:万人、百分点、万人/平方公里)平方公里)数据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一)(一)下辖各下辖各区区经济实力分析经济实力分析 上海市下辖各区功能规划和产业发展定位区分较为清晰,中心城区上海市下辖各区功能规划和产业发展定位区分较为清晰,中心城区重点发重点发展包括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现代商贸展包括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现代商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的高端服务业;郊区重;郊区重点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集群。点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集群。2022 年上海市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下辖各区 GDP 普遍呈负增长态势,仅浦东新区,中心城区中的黄浦区、徐汇区、普遍呈负增长态势,仅浦东新区,中心城区中的黄浦区、徐汇区、杨浦区、长宁区和郊区中的奉贤区保持增长,郊区负增长面以及下降幅度整体大杨浦区、长宁区和郊区中的奉贤区保持增长,郊区负增长面以及下降幅度整体大于中心城区。于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整体经济发达程度仍显著高于其余郊区,其中中心城区和浦东新区整体经济发达程度仍显著高于其余郊区,其中浦东新区以其浦东新区以其“五个中心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区的特殊战略定位核心功能区的特殊战略定位,继续作为上海市辖区发继续作为上海市辖区发展的典范展的典范,此外受益于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政策,后续发展将伴随,此外受益于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政策,后续发展将伴随更为优越的政策条件和行政资源更为优越的政策条件和行政资源。为增强郊区对中心城区的疏解能力为增强郊区对中心城区的疏解能力,上海市出上海市出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人口占比较人口占比较六普的变动六普的变动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人口增量人口增量常住人口常住人口人口增量人口增量-上海市上海市2487.09/0.392489.432.342475.89-13.54-浦东新区568.150.90.47576.778.62578.21.43黄浦区66.2-0.23.2458.21-7.9950.78-7.43静安区97.57-0.82.6596.6-0.9794.05-2.55徐汇区111.31-0.22.03111.480.17109.85-1.63杨浦区124.25-0.72.04123.05-1.20119.92-3.13长宁区69.31-0.21.8169.570.2668.46-1.11普陀区123.98-0.62.26124.360.38/虹口区75.75-0.73.2371.48-4.27/闵行区265.350.10.72267.321.97268.881.56嘉定区183.4310.40185.482.05189.343.86松江区190.970.80.32193.882.91195.451.57宝山区223.520.70.82225.011.49227.192.18青浦区127.140.40.19129.272.13126.56-2.71奉贤区114.09-0.10.17114.710.62112.63-2.08金山区82.280.10.1481.52-0.7682.370.85崇明区63.79-0.50.0560.73-3.06/郊区郊区城郊分类城郊分类地区地区七普(七普(2020.11.1)2021年末年末2022年末年末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9 台台“五大新五大新城城”建设方案建设方案,旨在打造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旨在打造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郊区发展将在人口郊区发展将在人口、产产业导入,业导入,配套建设等方面迎来进一步的发展机遇。配套建设等方面迎来进一步的发展机遇。上海市下辖各区经济总量极差很大,2022 年 GDP 规模的两个极点仍为浦东新区(16013.40 亿元)和崇明区(404.16 亿元),其余各区均处于 1000-3000 亿元左右区间。其中,中心城区中黄浦区、静安区和徐汇区 GDP 规模分别为 3023.05亿元、2627.97 亿元和 2557.91 亿元,在 2500-3000 亿元左右区间,为第一梯队;杨浦区和长宁区 GDP 规模在 2000 亿元左右,为第二梯队;普陀区和虹口区 GDP规模超 1200 亿元,为第三梯队,和其他中心城区差距较大。郊区中,闵行区和嘉定区 GDP 规模分别为 2880.11 亿元和 2768.30 亿元,规模也在中心城区第一梯队水平;松江区和宝山区 GDP 规模在 1700 亿元水平,接近中心城区第二梯队;青浦区、奉贤区和金山区 GDP 规模在 1100-1400 亿元之间,也和中心城区第三梯队水平相近;崇明区 GDP 规模略超 400 亿元,排名最末。总体看,除两个极点外的各区 GDP 规模可划分为 3 个档次:2500 亿元以上、1800 亿元左右和 1200亿元左右。从 GDP 增长情况看,2022 年上海市下辖各区 GDP 多数呈负增长态势,仅浦东新区(1.1%),中心城区中的黄浦区(0.4%)、徐汇区(0.5%)、杨浦区(2.1%)、长宁区(0.4%)和郊区中的奉贤区(0.4%)保持增长。当年金山区(-7.9%)、松江区(-4.3%)和崇明区(-4.3%)GDP 下降幅度相对较大,其余 GDP 负增长的各区降幅主要在 2%左右。图表图表 16.2022 年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及其增速增速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规模(亿元)规模(亿元)增速(%)增速(%)2022年增速变动年增速变动占比(%)占比(%)-上海市上海市44653 -0.20-8.3/-浦东新区160131.1-8.936%黄浦区30230.4-6.67%静安区2628-1.5-7.76%徐汇区25580.5-7.66%杨浦区20772.1-2.25%长宁区19220.4-10.84%普陀区1248-1.7-6.53%虹口区1260-2.3-13.33%闵行区2880-2.2-10.26%嘉定区2768-0.6-6.76%松江区1750-4.3-10.84%宝山区1771-0.5-7.04%青浦区1334-1.9-8.03%奉贤区13710.4-8.93%金山区1118-7.9-15.43%崇明区404-4.3-8.31%郊区郊区城郊分类城郊分类地区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2022)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0 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5看,2022 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中除宝山区(7.80 万元)和崇明区(6.66 万元)外,其余各区人均生产总值均高于全国水平(8.57 万元)。16 个区中 5 个区在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18.04 万元)以上,分别为黄浦区、长宁区、静安区、浦东新区和徐汇区;其余各区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其中闵行区、青浦区、普陀区、松江区、宝山区和崇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到上海市平均水平的 60%。整体看,中心城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普遍高于郊区,但普陀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列第 13 位,属中心城区中最低;嘉定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列第 8 位,属郊区中最高。图表图表 17.2022 年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上海市产业空间布局和各区产业定位看,现代服务业方面,根据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按照“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城市功能优化和空间布局规划导向,坚持中心城区服务业提能级、强密度,郊区服务业显特色、促转型的基本思路,“十四五”期间着力构建“一核、两带、三极、多片区”的服务业空间格局,形成点线串联、功能辐射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网络。其中,“一核”即中央活动区,依托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发展基础,以现代商务楼宇为主要载体,突出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街区经济,发展办公、金融、商务、商业、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综合性、多元化、高品质服务功能;“两带”为南北向打造沿黄浦江两岸现代服务业活力滨江带和东西向打造以延安路-世纪大道为轴线的服务业创新发展带;“三极”为强化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国家战略承载区域的发展引擎作用,打造“十四五”服务业开放创新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先进制造业方面,根据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都市型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郊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5 因虹口区、普陀区和崇明区未披露 2022 年末常住人口,使用 2021 年末常住人口替代计算所得;全国人均生产总值为官方披露数据。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黄浦区长宁区静安区浦东新区徐汇区虹口区杨浦区嘉定区金山区奉贤区闵行区青浦区普陀区松江区宝山区崇明区2022年各区人均生产总值万元2022年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万元2022年全国人均生产总值万元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1 形成“一极战略引领、三带支撑发展、新城持续发力、特色载体驱动”的产业布局结构。其中,“一极”为发挥临港新片区政策集成优势,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网络,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面向未来的高端产业基地。“十四五”时期,临港新片区力争对全市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达到 1/3 以上,成为全市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增长极;“三带”为形成沿江、沿湾、沪西三条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带。沿江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带主要涉及浦东北部、宝山和崇明长兴岛,积极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布局芯片、大飞机、船舶海工等关键领域;沿湾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带,从临港新片区沿杭州湾北岸延伸到奉贤、金山,奉贤重点发展美丽健康和智能新能源汽车,金山重点发展新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等;沪西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带主要涉及嘉定、青浦、松江、闵行,嘉定重点发展汽车、智能传感器、医疗设备等,青浦重点发展信息技术、北斗导航、现代物流等,松江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闵行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及航天、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图表图表 18.上海市下辖各区产业定位上海市下辖各区产业定位 城郊城郊分类分类 地区地区 产业定位产业定位-浦东新区 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高端装备、汽车、金融服务、航运贸易、信息服务、文化创意 中心城区中心城区 黄浦区 金融服务、专业服务、商贸文旅 静安区 时尚消费、专业服务、数据智能 徐汇区 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文化创意 长宁区 在线新经济、航空服务、时尚创意 杨浦区 在线新经济、科技服务、现代设计、文化创意 虹口区 航运服务、资产管理、节能环保服务 普陀区 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 郊区郊区 闵行区 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 嘉定区 汽车、智能传感器、物联网、高性能医疗设备、精准医疗 松江区 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互联网、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旅游影视 宝山区 邮轮、新材料、机器人、智能硬件、生物医药 青浦区 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会展旅游、北斗导航 奉贤区 美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 金山区 新材料、信息技术、高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 崇明区 现代绿色农业、生态旅游、船舶、海洋工程装备 资料来源:上海市政府网站 从各区产业发展现状看,2022 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均在万亿规模以上,其中地区生产总值 1.60 万亿元,增长 1.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34 万亿元,增长 4.0%,为上海市工业增长作出显著贡献。根据2022 年浦东新区政府工作报告,浦东新区制定出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2 能等先导产业专项规划和细分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数据港”六大硬核产业稳步发展,其中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约 2300 亿元,同比增长超过 20%;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 3382 亿元;国产C919 大型客机完成首架交付,CR929 远程宽体客机首架开工建造,中国首艘全球最大江海联运型液化天然气船实现交付,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工建造;汽车制造实现工业产值 4064.28 亿元,同比增长 12.1%;数字产业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规模达到近 1400 亿元,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产品超 700 个。新增 4家市级特色产业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 51.2%。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核心承载区,近年来金融中心能级持续提升,浦东新区持牌类金融机构总量达到 1173 家、约占全市 2/3,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约占全市 90%;贸易中心规模持续扩大,贸易结构多元,货物贸易稳定增长,专业管理咨询、通信服务等服务贸易加快发展,占全市约 50%;总部经济加快发展,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30 家,累计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419 家;航运中心功能持续巩固,集装箱吞吐量 4279 万标箱,支撑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全球第一;高端航运服务业稳步发展,航运融资租赁、航运保险、海事法律与仲裁等功能性机构加快落户,各类航运企业超过 1 万家。2021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浦东新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后续发展将伴随更为优越的政策条件、更开放的营商环境和更高的政府治理水平。中心城区三产优势明显,三产占比排名前 6 位的区均为中心城区,仅杨浦区排名靠后,但杨浦区烟草业占比高,若不含烟草业,杨浦区三产占比为 87.4%,排名可升至第 7 位。中心城区主要以现代商贸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航空及物流业等第三产业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黄浦、静安、长宁、虹口、徐汇和普陀六区 2022 年三产占比均在 90%以上。图表图表 19.2022 年上海市下辖各区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三次三次产业产业增加值占比增加值占比情况情况 注:根据下辖各区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 0 0%黄浦静安长宁虹口徐汇普陀浦东崇明青浦杨浦闵行宝山松江嘉定金山奉贤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3 中心城区以外被纳入都市功能优化区的宝山区和闵行区三产占比在 60%以上,二产占比均接近 35%,仍有一定的工业经济占比。具体来看,宝山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贡献突出,此外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占比较高,2022 年宝山区工业增加值 560.82 亿元,同比增长 0.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总产值 723.84 亿元,增长 7.9%,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27.5。2022 年闵行区实现工业增加值 921.76 亿元,同比下降 5.3%,主导产业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22 年四个重点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1872.92 亿元,下降 4.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51.0%;全年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1822.30 亿元,下降 0.7%,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 52.4%。新型城市化地区范围内的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和奉贤 5 区中,除青浦区2022 年三产占比(67.94%)相对较高外,其余 4 区三产占比均位于尾部,工业制造业占比较高。其中,金山区 2022 年在地规上工业产值为 2340.57 亿元,下降 13.4%;属地规上工业产值完成 1586.10 亿元,下降 7.8%。在地规上工业企业包括属地规上工业企业和上海石化等 20 家企业,从属地产值看,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材料和信息技术 4 个产业集群共完成工业产值 1262.43 亿元,下降3.1%,占属地工业产值比重为 79.6%;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 731.58 亿元,下降 6.8%,占在地工业总产值比重为 31.3%。松江区三大优势产业为电子信息业、现代装备业和都市型工业,2022 年上述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3607.83 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80.2%;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2969.71 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66.0%。嘉定区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导产业,2022 年实现汽车制造业产值 3855.4 亿元,同比增长 6.0%,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69.8%;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工业产值 1500.1 亿元,增长 9.7%,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 27.2%。青浦区和奉贤区行业相对较为分散,其中青浦区以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十大行业为支柱,2022 年十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1314.63 亿元,下降 5.9%,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8.0%;奉贤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861.2 亿元,增长 2.4%,重点行业包括新能源、汽车配件和电子信息等八大重点行业。2021 年,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嘉定新城、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奉贤新城、南汇新城各自的总体城市设计和“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提出了各自的目标定位。五大新城建设会在十四五期间进入实质性加速推进阶段,为打造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所涉地区将在人口、产业导入,配套建设等方面迎来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4 图表图表 20.上海市五大新城功能上海市五大新城功能定位定位 嘉定新城嘉定新城 青浦新城青浦新城 松江新城松江新城 奉贤新城奉贤新城 南汇新城南汇新城 总总体体目目标标 以汽车研发及制造为主导产业,发展为具有独特人文魅力、科技创新力、辐射长三角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以创新研发、商务贸易、旅游休闲功能为支撑,建设具有江南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型水乡都市和现代化湖滨城市 科技创新策源与高端产业引领的科创之城,高铁时代“站城一体”与“四网融合”的枢纽之城,互联互通与智慧智能的数字之城,绵厚历史与新时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 新片区西部门户、南上海城市中心、长三角活力新城,使奉贤新城成为新青年集聚地、新产业爆发地、新江南呈现地 离 岸 在 岸 业 务 枢纽、开放创新高地、宜业宜居城区的滨海未来城 支支撑撑产产业业“汽车制造领跑 智能传感领航 精准医疗领先”的特色产业体系 生物医药产业、氢能产业、新材料、人工智能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以智能制造装备为主导,做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旅游影视等特色产业,培育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 生命健康主导产业、医美服务特色产业、创新服务支撑产业 聚 焦 硬核 科技 产业、高端前沿产业,大 力 发展 集成 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 资料来源:五大新城总体城市设计(公众版),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看,消费方面,2022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在千亿以上的区共 6 个,分别为浦东新区(3599.53 亿元)、闵行区(1844.58 亿元)、嘉定区(1525.90 亿元)、静安区(1480.70 亿元)、黄浦区(1353.62 亿元)和徐汇区(1056.43 亿元)。主要受公共卫生事件影响,2022 年各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均下降,其中中心城区降幅整体大于郊区,降幅较大的区如黄浦区(-14.7%)、徐汇区(-14.5%)、闵行区(-12.5%)、长宁区(-12.3%)、杨浦区(-11.2%)、虹口区(-10.1%)、静安区(-9.9%)中除闵行区外均为中心城区。图表图表 21.2022 年上海市下辖各区年上海市下辖各区消费消费总额及总额及增长增长情况情况 注:根据下辖各区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 从投资规模看,2022 年上海市投资规模最大的区仍为浦东新区,其次为闵行区、青浦区、宝山区、奉贤区、嘉定区和松江区,投资额在 500-700 亿元区间,-16-14-12-10-8-6-4-2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浦东闵行嘉定静安黄浦徐汇宝山普陀松江杨浦长宁奉贤青浦金山虹口崇明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5 虹口区、黄浦区、崇明区和长宁区投资额相对小,在 300 亿元以下。总体看新型城市化地区投资体量普遍大于都市功能优化区,郊区投资体量普遍大于中心城区。从投资增速看,2022 年上海市各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差异仍很大,其中,浦东新区同比增长 11.4%,增速位于各区首位,中心城区投资增速整体显著高于郊区,中心城区中仅普陀区(-2.2%)呈负增长态势;郊区中仅嘉定区(2.8%)保持增长,其余各区均呈负增长态势,降幅在两位数的区包括崇明区(-22.8%)、闵行区(-15.6%)、松江区(-14.6%)和宝山区(-14.2%)。图表图表 22.2022 年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投资投资总额及总额及增长增长情况情况 注:根据下辖各区统计局公开信息整理,其中黄浦区未披露投资增速 进出口方面,从规模看,浦东新区进出口总额仍最大,2022 年为 2.46 万亿元,远超其他各区合计进出口总额;其次为松江区(3365 亿元)和闵行区(2350亿元);嘉定区、黄浦区、奉贤区、徐汇区、金山区、宝山区进出口总额约在 1000-1700 亿元水平;其余各区在千亿元以下,其中普陀区(356 亿元)、杨浦区(301亿元)和崇明区(145 亿元)进出口总额相对较小。2022 年上海市下辖各区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7极差很大,金山区、杨浦区和奉贤区呈两位数增长,静安区、长宁区和宝山区呈负增长态势。(二)下辖各(二)下辖各区区财政实力分析财政实力分析 1.下辖各下辖各区区一般公共预算分析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上海市市级财力强,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区级自给率总体仍不高,上海市市级财力强,市对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区级自给率总体仍不高,其中中心城区转移支付规模显著小于郊区。其中中心城区转移支付规模显著小于郊区。2022 年,浦东新区和中心城区自然年,浦东新区和中心城区自然口径下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增长,而郊区则普遍出现较大程度下降,产业口径下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增长,而郊区则普遍出现较大程度下降,产业和税源结构导致的增速差异明显。和税源结构导致的增速差异明显。2023 年年 1-9 月,除崇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月,除崇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幅下降外,其余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不同程度增长,整体看中心城区增幅大幅下降外,其余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不同程度增长,整体看中心城区增幅 6 黄浦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未获得,以下增速统计中不包括黄浦区。7 闵行区和松江区 2022 年进出口增速数据未获得,以下增速统计中不包括上述两区。-25-20-15-10-50510152025-3000-2000-10000100020003000浦东闵行青浦宝山奉贤嘉定松江徐汇静安金山杨浦虹口黄浦崇明长宁普陀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速%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6 显著大于郊区,中心城区中除静安区和黄浦区外,增幅均呈两位数增长,处于各显著大于郊区,中心城区中除静安区和黄浦区外,增幅均呈两位数增长,处于各区前列;郊区中仅有闵行区增幅为两位数,松江区、奉贤区和金山区增幅相对较区前列;郊区中仅有闵行区增幅为两位数,松江区、奉贤区和金山区增幅相对较小。小。上海市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较高,2022年,上海市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3415.9 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44.9%;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合计为 4192.27 亿元,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 55.1%。从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看,上海市下辖各区财力差距较显著。2022 年,浦东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1192.49 亿元,在千亿元以上,收入规模在全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排名次之的闵行区一般预算收入为 307.30 亿元,与浦东新区的差距大;其后的静安、黄浦、嘉定、徐汇、奉贤、松江和青浦七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 200-300 亿元之间;其余各区收入规模在 100-200 亿元之间。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看,2022 年上海市下辖各区税收比率除青浦区(78%)、普陀区(76%)和松江区(76%)外均在 80%以上,收入质量普遍较高。其中,虹口区、浦东新区、嘉定区、徐汇区、长宁区税收比率在90%以上。2022 年,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下降态势(-2.1%),但浦东新区和中心城区自然口径下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增长,而郊区则普遍出现较大程度下降,产业和税源结构导致的增速差异明显。中心城区中虹口区(17.2%)和普陀区(10.0%)增长突出,其中虹口区航运和金融两大主导产业税收贡献凸显,占区级税收的比重约 61.3,航运和财富管理等主导产业创税增加;普陀区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等重点培育产业逆势增长,现代服务业占区级税收比重超过 60%,创历史新高。郊区中除宝山区(0.5%)和奉贤区(0.8%)外,其余各区一般预算收入自然口径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金山区(-21.2%)、崇明区(-16.6%)和松江区(-11.5%)降幅达两位数。图表图表 23.2022 年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收入情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下辖各区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30%-20%-10%0 0%0.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浦东 闵行 静安 黄浦 嘉定 徐汇 奉贤 松江 青浦 虹口 宝山 长宁 杨浦 普陀 崇明 金山2022年税收收入亿元2022年非税收入亿元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22年税收收入增长%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7 图表图表 24.2022 年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 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下辖各区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一般公共预算自给情况看,2022 年,长宁区(89.6%)、静安区(86.1%)和虹口区(82.2%)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最高,在 80%以上;其后为奉贤区、徐汇区和黄浦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在 70%-80%之间;浦东新区、闵行区和松江区在 60%-70%之间;其余各区除崇明区(23.8%)和金山区(45.8%)外,其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在 55%-60%之间。上海市对各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2022年,上海市对各区财政转移支付为 1414.8亿元(含中央转移支付分配区部分 296.2亿元),同比增长 29.2%,其中市级一般性转移支付为 840.0 亿元,专项转移支付为 278.6 亿元。其中,崇明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奉贤区、松江区和宝山区所获转移支付规模分别为 226.7 亿元、206.5 亿元、112.7 亿元、111.9 亿元、103.1亿元和 101.5 亿元,在百亿元以上,崇明区所获转移支付规模尤为突出。整体看郊区所获转移支付规模普遍高于中心城区。图表图表 25.2022 年年上海市上海市各区一般各区一般公共预算自给公共预算自给情况情况及及所获上级所获上级转移支付情况转移支付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下辖各区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 1-9 月,除崇明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大幅下降 22.2%以外,其余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不同程度增长,整体看中心城区增幅显著大于郊区,中心城7.4.2%6.90.2%0.0%5.0.0.0 .0%.00.05.0%浦东闵行静安黄浦嘉定徐汇奉贤松江青浦虹口宝山长宁杨浦普陀崇明金山0 00%长宁静安虹口奉贤徐汇黄浦浦东闵行松江普陀嘉定青浦宝山杨浦金山崇明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0.050.0100.0150.0200.0250.0崇明浦东闵行奉贤松江宝山金山青浦杨浦嘉定普陀静安虹口徐汇长宁黄浦市级一般性转移支付市级专项转移支付中央转移支付分配区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8 区中除静安区和黄浦区外,增幅均呈两位数增长,处于各区前列;郊区中仅有闵行区增幅为两位数,松江区、奉贤区和金山区增幅在 2%出头,相对较小。同期浦东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幅为 7.7%,处于中游水平。图表图表 26.2023 年年 1-9 月月上海市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上海市下辖各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入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下辖各区预算执行情况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下辖各下辖各区区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 上海市城市建设相对完善,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不高,上海市城市建设相对完善,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不高,但近年供地节奏加快,但近年供地节奏加快,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于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于2019 年来逐年回升,年来逐年回升,但上海市财力对基金收入的依赖程度仍相对合理。但上海市财力对基金收入的依赖程度仍相对合理。2022 年,年,上海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在上年高基数情形下仍进一步增长,但市级和浦东上海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在上年高基数情形下仍进一步增长,但市级和浦东新区、虹口区、静安区、长宁区和杨浦区基金收入较上年减少,收入下降的主要新区、虹口区、静安区、长宁区和杨浦区基金收入较上年减少,收入下降的主要为中心城区为中心城区,郊区基金收入均较上年增加。从上海市各批次土地集中出让情况看,郊区基金收入均较上年增加。从上海市各批次土地集中出让情况看,2023 年年前三季度前三季度上海市上海市土地出让显著下降,土地出让显著下降,浦东新区和郊区仍为出地主力,中浦东新区和郊区仍为出地主力,中心城区土地成交每亩均价和成交楼面均价仍显著高于郊区。心城区土地成交每亩均价和成交楼面均价仍显著高于郊区。2022 年,上海全市基金收入仍保持高基数下增长,但市级和浦东新区、虹口区、静安区、长宁区和杨浦区基金收入分别较上年减少 74.20 亿元、72.61 亿元、173.18 亿元、67.96 亿元、3.49 亿元和 1.00 亿元,主要为中心城区,其中虹口区和静安区受土地供应影响降幅很大。中心城区中黄浦区增量最大,达 138.78 亿元。郊区基金收入均较上年增加,其中闵行区增量为 108.40 亿元;涉及五大新城板块的嘉定区、松江区、青浦区和奉贤区增量分别为 154.43 亿元、43.77 亿元、40.78亿元和 18.99 亿元;金山区增量仅 1.27 亿元,整体财力水平处于尾部。从绝对规模看,2022 年浦东新区以 701.59 亿元的收入规模仍位列第一;其次为闵行区、嘉定区、黄浦区、普陀区和青浦区,收入规模在 200-300 亿元左右区间;再次为松江区、静安区、杨浦区、奉贤区、徐汇区和宝山区,收入规模在100-200 亿元之间;崇明区、金山区、虹口区和长宁区收入规模仍处于尾部,分(35)(25)(15)(5)5152535(700)(600)(500)(400)(300)(200)(100)0100200300400500600700浦东闵行静安黄浦徐汇嘉定青浦松江奉贤虹口宝山长宁普陀杨浦金山崇明2023年1-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2023年1-9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9 别为 92.37 亿元、60.06 亿元、52.98 亿元和 33.77 亿元。图表图表 27.2022 年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下辖各区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因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年度间变动相对大,对地方财力的贡献程度年度间也存在较大波动,2022 年各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的均值为 81%,中位数为 73%,郊区因基金收入增加,该比率普遍上升。普陀区、杨浦区、嘉定区和青浦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超过 100%,分别为 177%、118%、113%和 106%;其余各区该比率均在 100%以下,财力对基金收入的依赖度不高。图表图表 28.2021-2022 年年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 数据来源:上海市下辖各区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 1-9 月,上海市各区政府性基金收入未完全披露。上海市各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由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构成,受区域土地出让情况影响较大。从上海市各批次土地集中出让情况看,2023 年 1-9 月上海市共计出让住宅用地 43 宗,实现成交总价 1162.47 亿元,同比下降 57.2%。其中,闵行区、青浦区、松江区、浦东新区和嘉定区土地出让总价占比相对高,分别为 24%、15%、12%、12%和 11%,以上五区土地出让总价合计占比达 74%;其次为宝山区、奉贤区和(200)(1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浦东 闵行 嘉定 黄浦 普陀 青浦 松江 静安 杨浦 奉贤 徐汇 宝山 崇明 金山 虹口 长宁2022年增量亿元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亿元0P00 0%普陀杨浦嘉定青浦闵行黄浦松江崇明奉贤宝山静安徐汇浦东金山虹口长宁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1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0 普陀区,占比分别为 8%、8%和 6%,以上八区土地出让总价合计占比达 95%,除浦东新区外均为郊区,郊区仅崇明区未出让土地。同期中心城区中仅杨浦区、徐汇区和静安区出让土地,土地出让总价占比分别为 2%、2%和 1%,占比相对小;其余中心城区未有土地出让。整体看,浦东新区和郊区仍为出地主力,中心城区土地成交每亩均价和成交楼面均价仍显著高于郊区。图表图表 29.2023 年年 1-9 月月上海市下辖各区上海市下辖各区土地集中出让情况土地集中出让情况 数据来源:中指数据,新世纪评级整理 三、三、上海市上海市及下辖各及下辖各区区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一)上海市(一)上海市政府政府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严格,债务总量规模控制得当。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严格,债务总量规模控制得当。2022 年末,年末,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虽增幅扩大,但上海市财力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覆盖程度仍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虽增幅扩大,但上海市财力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覆盖程度仍好,债务规模适度,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好,债务规模适度,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截至 2022 年末,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为 8538.6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6.1%,其中,地方政府债券余额 8537.3 亿元,占比为 99.98%;当年政府债务限额为11303.1 亿元,较上年增加 700.0 亿元;2022 年末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占限额的比重为 75.5%,较上年末上升 6.1 个百分点。按级次分,市级债务余额为 251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29.3%;区级债务余额为 6019.5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1.3%。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2022 年末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1.12 倍。2022 年末上海市政府债务余额虽增幅扩大,但上海市财力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覆盖程度仍好,债务规模适度,政府债务风险可控。推出宗数推出宗数成交宗数成交宗数成交面积成交面积同比(同比(%)-浦东新区11.008.087.0-72.0135.019%11.001.555普陀区3.002.016.0-76.070.729s46.004.417杨浦区1.001.03.0-84.022.713015.007.4310徐汇区2.001.02.0-94.019.114251.008.559静安区2.001.01.0-98.07.24323.006.798黄浦区-长宁区-虹口区-闵行区7.006.070.0-16.0279.39288.003.9810青浦区9.006.068.0-18.0170.274436.002.489松江区5.004.065.0-27.0139.87136.002.156嘉定区8.005.051.0-65.0130.850697.002.588宝山区4.003.038.0-24.093.581G06.002.488奉贤区6.005.052.0-16.088.656!78.001.696金山区2.001.08.0-79.05.7108.000.708崇明区-土地宗数(宗)土地宗数(宗)规划建筑面积(万)规划建筑面积(万)成交总价成交总价/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成交每亩成交每亩均价(万元/亩)均价(万元/亩)成交楼面成交楼面均价(元/)均价(元/)成交总价成交总价(亿元)(亿元)中心城区中心城区郊区郊区城郊分类城郊分类地区地区平均溢价率平均溢价率(%)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1 图表图表 30.2022 年末年末各地各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及其及其与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8 数据来源:各省市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文件,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上海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1802.1 亿元,较上年增加 591.0 亿元,包括新增债券 781.0 亿元(其中:一般债券 234 亿元、专项债券 547 亿元),主要用于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及配套项目,旧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项目,污染防治等生态环保项目,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项目;再融资债券 1021.1 亿元,主要用于置换存量债务、偿还当年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2023 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1119.60 亿元,其中新增债券 617.0 亿元、再融资债券 502.60亿元。财政部下达上海市 2023 年可发行新增债券额度 617.0 亿元,截至 2023 年9 月末已全部完成发行。期末上海市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 8921.10 亿元。图表图表 31.2022 年及年及 2023 年前三季度年前三季度各地各地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9 数据来源:各省市政府债券发行文件,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已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10看,2023 年 9 月末上海市城投债存续企业 2022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为 4584.50 亿元,是当年末政府债务余额的 53.7%,是上海市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60.3%,相对规模处于全国各省升序排列的上游水 8 图中计划单列市单独列示,相关省份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已作相应扣除。9 图中计划单列市单独列示,相关省份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已作相应扣除。10 口径为 2023 年 9 月末 Wind 口径存续城投债企业的 2022 年末带息数据,下同。024681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广东*江苏山东*四川浙江*河北湖南河南湖北安徽贵州云南江西北京福建*重庆陕西广西内蒙古天津上海辽宁*新疆*黑龙江吉林山西甘肃海南青岛青海宁波大连深圳宁夏厦门西藏2022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亿元2022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右轴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浙江*河北湖北北京湖南安徽江西云南福建*重庆贵州广西陕西上海新疆*辽宁*吉林甘肃天津内蒙古山西黑龙江海南深圳青岛宁波青海大连厦门宁夏西藏2022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亿元2023年前三季度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亿元2023年9月末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亿元-右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2 平。图表图表 32.各省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各省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 资料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二)下辖各(二)下辖各区区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债务整体处于低水平,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债务整体处于低水平,其中金山区、崇明区和杨浦区债其中金山区、崇明区和杨浦区债务水平相对较高。务水平相对较高。上海市已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及存量债券整体规模相对小,上海市已发债城投企业带息债务及存量债券整体规模相对小,主要集中于市本级和浦东新区。主要集中于市本级和浦东新区。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债务压力总体不大。从 2022 年末债务余额增长态势看,仅 4 个区债务下降,分别为浦东新区(-3%)和中心城区的静安区(-4%)、长宁区(-3%)和普陀区(-2%),中心城区中杨浦区(0%)和虹口区(1%)增幅小,黄浦区(18%)和徐汇区(19%)增幅大;郊区增幅均在两位数,主要在 15%-25%左右的区间,崇明区(73%)增幅最为突出,崇明区往年未使用限额空间较大,但 2022 年几乎用足。从限额空间看,杨浦区、嘉定区、奉贤区、金山区和崇明区政府债务余额占限额的比重在 90%以上,债务增量空间已不大。从 2022 年末各区政府一般债务余额与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看,仅嘉定区(1.06)、奉贤区(1.40)、崇明区(2.54)和金山区(3.42)在 1 倍以上。从 2022 年末各区政府专项债务余额与其当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之比看,中心城区中仅黄浦区(1.81)、静安区(1.93)、杨浦区(2.93)和虹口区(5.63)在 1倍以上;郊区中仅崇明区(1.13)、奉贤区(1.15)和金山区(1.51)在 1 倍以上。从 2022 年末各区政府债务余额与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合计之比看,金山区(2.73)、崇明区(1.94)和杨浦区(1.94)债务压力相对较大,但处于可控水平。0246810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江苏浙江四川山东湖南湖北安徽江西陕西河南重庆福建天津广西贵州广东云南北京河北上海新疆吉林甘肃山西辽宁内蒙古黑龙江海南西藏青海宁夏2021年末城投带息债务亿元2022年末城投带息债务亿元2021年末城投带息债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右轴2022年末城投带息债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右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3 图表图表 33.2022 年年(末)(末)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债务数据上海市下辖各区政府债务数据及相关指标及相关指标(单位:亿元)(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上海市下辖各区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区域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看,上海市 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2022 年末带息债务余额合计为 4584.50 亿元,主要集中于市本级和浦东新区,分别为 1511.98 亿元和 1416.89 亿元,分别占全市城投债存续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余额的 33.0%和 30.9%,合计占比为 63.9%。其次为黄浦区、奉贤区和静安区,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分别为 402.71 亿元、283.78 亿元和 282.62 亿元,分别占全市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余额的 8.8%、6.2%和 6.2%,合计占比为21.1%。其余各区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规模相对小,且青浦区和崇明区 2023年 9 月末无城投债存续企业,宝山区 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未披露 2022年度数据,故该口径下的城投带息债务余额为 0。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上海市 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余额是 2022 年上海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0.60 倍,债务负担相对轻。下辖各区中黄浦区、奉贤区、浦东新区和静安区城投债存续企业带息债务规模相对较大,带息债务余额分别是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1.47 倍、1.28 倍、1.19 倍和 1.01 倍,其余各区 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与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均在 1 倍以下。一般债务一般债务专项债务专项债务余额合计余额合计余额增长余额增长余额/限额余额/限额一般债务/一般债务/一般预算一般预算专项债务/专项债务/基金收入基金收入余额/(一余额/(一般 基金)般 基金)-上海全市上海全市3541.34997.38538.616v%0.501.240.77-上海市级上海市级795.61723.52519.129i%0.231.990.59-浦东新区498.2290.8789.0-3%0.420.410.42黄浦区30.6452.4483.018v%0.111.810.92静安区90.6329.1419.7-4g%0.321.930.93徐汇区69.677.2146.819V%0.310.570.41杨浦区110.9496.4607.30%0.772.931.94长宁区62.031.293.2-3r%0.400.920.49普陀区92.2260.7352.9-2%0.671.070.92虹口区92.0298.5390.51%0.515.631.66闵行区211.3243.8455.115r%0.690.810.75嘉定区243.8159.4403.214%1.060.610.82松江区87.9106.0193.922c%0.400.540.46宝山区109.386.6195.916%0.630.750.68奉贤区312.2182.7494.926%1.401.151.30青浦区63.563.3126.828i%0.290.280.28金山区361.890.9452.7220%3.421.512.73崇明区309.8104.8414.673%2.541.131.94郊区郊区城郊分类城郊分类地区地区2022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中心城区中心城区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4 图表图表 34.上海市本级和下辖各区上海市本级和下辖各区城投城投债存续债存续企业企业带息债务情况带息债务情况 资料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以来,上海市城投债发行规模在全国各省市中处于中下游,2022 年及 2023 年前三季度全市城投债发行额分别为 465.54 亿元和 386.12 亿元,在全国各省市发行规模降序排列中均位列第 19 位。从城投企业存量债券看,2023 年 9月末上海市城投企业存量债券余额为 1414.83 亿元,在全国各省市城投债余额降序排列中位列第 19 位。2023 年 9 月末上海市存量城投债集中于市本级、浦东新区和静安区,三者存量城投债券余额分别为 293.40 亿元、498.18 亿元和 216.21亿元,分别占全市存量城投债券余额的 20.7%、35.2%和 15.3%,合计占比为 71.2%。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上海市下辖各区存量城投债券规模均相对较小,2023 年 9 月末存量城投债券余额与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比最高的为静安区、奉贤区和浦东新区,分别为 0.77 倍、0.43 倍和 0.42 倍,其余各区该比率均在 0.30 倍以下(含)。图表图表 35.上海市下辖各区城投债余额情况上海市下辖各区城投债余额情况 资料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0.000.200.400.600.801.001.201.401.6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市本级 浦东黄浦奉贤静安长宁嘉定普陀杨浦徐汇虹口金山闵行松江2023年9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2022年末带息债务余额亿元2023年9月末城投债存续企业2022年末带息债务余额/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倍0.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200300400500600市本级 浦东静安奉贤嘉定长宁黄浦普陀杨浦徐汇金山松江虹口闵行宝山2023年9月末城投债余额亿元2023年9月末城投债余额/2022年一般预算收入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5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新世纪评级基于公开及合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所得的研究成果,版权归新世纪评级所有,新世纪评级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本报告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本报告。经过授权的引用或转载,需注明出处为新世纪评级,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新世纪评级授权进行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新世纪评级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报告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报告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新世纪评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 广东省及下辖各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公共融资部 龚春云 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广东省经济实力雄厚,民营经济发展充分,已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2022 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91 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0.67%,经济增速为 1.9%,较上年下降 6.3 个百分点,在高基数效应以及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落后于全国经济增速 1.1 个百分点,但经济总量继续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广东省经济外向度高,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及国际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外贸经济发展承压。2023 年以来,广东省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62 万亿元,同比增长 4.5%。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将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创造新契机,未来发展潜力可期。从下辖各地级市情况看,受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广东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较显著,珠三角地区经济实力强,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有待提升。因外部环境扰动、经济承压及高基数等,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总体保持增长,但经济增速均呈现不同程度回落,其中揭阳为全省唯一经济负增长的地市,汕尾、肇庆经济增速回落幅度显著,增速降幅超 9.0 个百分点。万亿 GDP 城市中深圳 GDP 增速相对较高,经济韧性较好;广州经济发展水平高,但经济增速降幅明显,GDP 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佛山、东莞经济总量仍遥遥领先于其余各地市。惠州、珠海、茂名、江门、湛江、中山 6 市 GDP规模在 35005500 亿元之间,其中惠州投资和消费增势尚可,经济增长相对较快。汕头、肇庆、揭阳、清远 4 市 GDP 规模在 20003100 亿元之间,其中揭阳近年人口净流出且投资和进出口均持续下降,经济增速仍全省垫底,其余 3 市经济增速在 1%左右,发展后劲不足;其余各市经济体量均在 11001600 亿元之间,其中云浮仍处于末位。2023 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各地市经济总体实现恢复性增长。财政实力:财政实力:广东省财政实力较强,2022 年受外部环境冲击、房地产收缩及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实施等因素共同影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有所下降。当年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13260.88 亿元,规模保持全国领先,高出第二位江苏省约 4000 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收入增速为-6.0%,较上年大幅下降 15.1 个百分点,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 0.6%;税收比率及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 70.0%和 71.6%,收入质量及持续性较好,公共财政自给能力强。广东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2022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 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 5196.73 亿元,同比下降 38.8%。广东省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主要系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对财力的贡献有限。2023 年以来广东省财政收入恢复增长,前三季度,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1.03 万亿元,同比增长4.5%。从下辖各地级市情况看,受留抵退税、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减收等因素影响,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税收收入均呈现下降态势,仅云浮、汕尾、肇庆、清远和阳江 5 市主要在非税收入大幅增加带动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增长,其余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有所下滑。广东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整体尚可,但区域间分化亦较大,且在财政减收拖累下,税收比率整体降幅明显,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有所加大。分区域看,珠三角地区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质量和公共财政平衡能力明显优于财政收入较薄弱的粤东西北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等转移性收入依赖较大。2023 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同期呈现不同程度增长。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呈现不同程度减收,其中 8 市降幅超 50%,5 市降幅在 40P%区间。珠三角城市中,深圳、珠海降幅相对较小,惠州、佛山和中山降幅均在 50%以上;阳江经历上年高速增长后转为负增长,但为全省唯一降幅未超 20%的地市;茂名、江门、梅州已连续三年负增长。2022 年,各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亦延续下滑态势,广州、珠海、佛山 2022 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仍相对较高,但该比值已降至 0.9 倍以下;汕尾、阳江、揭阳自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相对偏小,地方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依赖较大,稳定性较弱。债务状况:债务状况:广东省政府债务规模较大,截至 2022 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为 25071.12 亿元,但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及雄厚的财政实力,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轻。2022 年由于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广东省加大新增专项债券发行力度,政府债务规模进一步增长,但距财政部核定的债务限额仍有一定空间,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从下辖各地级市情况看,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债务规模均保持增长,债务负担总体上升,其中深圳、中山债务增幅均在 32%以上,汕头、广州、汕尾债务增速在 25%以上,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轻。现阶段财力相对较弱的梅州、河源、汕尾、潮州、韶关债务压力相较而言最为突出,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均在 6.8 倍以上;湛江、汕头自身财力基础尚可,但由于近年收入承压且债务规模扩张,债务压力亦加重;除肇庆外的珠三角地市基于较好的财力支撑,其债务承载能力较强,虽债务持续扩张,但总体负担仍相对较轻,深圳债务压力仍属全省最轻。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 广东省城投债发行规模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截至 2023 年 9 月末全省城投企业债券余额合计 2291.81 亿元,在全国 31 个省市规模降序排列中居于第 14位。广东省存量城投债及城投带息债务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及珠海等珠三角地区,相较于各市财力水平,总体城投企业债务负担较轻;截至 2023 年 9 月末,揭阳无存续城投债。一、一、广东广东省经济省经济与与财政实力分析财政实力分析 (一)(一)广东广东省经济省经济实力分析实力分析 广东省经济实力雄厚广东省经济实力雄厚,2022 年在年在高基数效应以及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等多高基数效应以及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重超预期因素影响下,全省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下,全省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但经,但经济总量济总量继续继续稳居全国各省市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首位。广东省经济外向度高,受。广东省经济外向度高,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及国际环境复杂等因国内外经济下行及国际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全素影响,全省外贸经济发展承压省外贸经济发展承压。广东省民营经济广东省民营经济发展充分发展充分,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不断推进,已已初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更趋更趋高级化;同时高级化;同时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和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将为广东建设将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创造新契机,省经济发展创造新契机,未来未来发展潜力可期发展潜力可期。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自东至西依次与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接壤,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毗邻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西南部雷州半岛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相望。广东省土地总面积 17.98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1.87%,省内有西江、北江、东江三大河流以及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两大平原,是大陆型中国的天然海洋门户;海域面积 41.9 万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 4114 千米,居全国首位,全省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海洋生物、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沿海众多优良的港口资源为国内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重要通道。依托资源优势以及政策红利,广东省经济体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经济韧性强,对全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稳定器”作用。2022 年,广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2.91 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0.67%,经济增速1.9%,较上年下降 6.3 个百分点,在高基数效应以及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等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落后于全国经济增速(3.0%)1.1 个百分点。截至 2022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1.27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8.97%。2022 年广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0.19 万元,系全国平均水平(8.57 万元)的 1.19 倍。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4 图表图表 1.2022 年广东省与全国年广东省与全国各省市地区生产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总值规模及增速对比及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2.2001 年以来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年以来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规模规模及及增速情况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产业结构方面,近年来,广东省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升级,自 2015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以来,全省“三二一”产业结构不断显著,已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2022 年,广东省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 5340.36 亿元,增长 5.2%;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 5.28 万亿元,增长 2.5%;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 7.09 万亿元,增长 1.2%,三次产业结构由 2021 年的 4.0:40.5:55.5 调整为 4.1:40.9:55.0,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滑,但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22 年,广东省服务业生产承压运行,其中现代服务业增速放缓,当年全省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 4.62 万亿元,同比增长 1.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65.2%。金融业保持稳健,房地产业降幅明显,全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 1.18 万亿元,同比增长 7.8%,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 1.05 万亿元,同比下降 5.9%。广东省制造业发展水平高,且近年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持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巩固提升以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5 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和现代农业与食品为代表的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前瞻布局以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域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和精密仪器设备为代表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22 年,广东省实现工业增加值 4.77 万亿元,同比增长2.6%。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73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3.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29.9%,其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15.1%、12.6%、8.3%和 7.1%;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2.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 55.1%,其中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12.5%和 9.6%,新材料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 4.6%和 2.5%。2022 年,全省新兴产品产量保持高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 142.3%,充电桩产量同比增长 91.2%,风力发电机组产量同比增长 52.7%,数字程控交换机产量同比增长49.1%。图表图表 3.2001 年以来年以来广东省广东省产业产业结构结构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4.广东省产业情况广东省产业情况 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电子信息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 绿色石化 高端装备制造 智能家电 智能机器人 汽车产业 区域链与量子信息 先进材料 前沿新材料 现代轻工纺织 新能源 软件与信息服务 激光与增材制造 超高清视频显示 数字创意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6 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与健康 安全应急与环保 现代农业与食品 精密仪器设备 资料来源: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 O 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从经济特征看,民营经济是推动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近年来,广东省优化审批服务,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降低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健全民营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培养和引进人才,强化对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保护,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内生动力不断增强。2021 年,广东省民营经济增加值为 6.78 万亿元,同比增长 7.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 50%,民营经济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广东省民营企业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从 2015 年的2.48万亿元增长至 2022年的4.78万亿元,占全省进出口的比重由 39.1%上升至 57.6%。从 2018 年起,民营企业连续 5 年保持广东第一大外贸主体地位。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看,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为消费和投资。作为外贸大省,货物及服务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作用相对较大,但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及国际环境复杂等因素影响,净出口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度有所减弱。随经济不断发展,广东省人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2022 年,广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5.69 万元,同比增长 3.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15 倍;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4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增速较上年下降 8.3 个百分点,受超预期因素影响,社零增速波动较大,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 5.7%。投资方面,近年来广东省政府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产业发展高级化和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加大工业技改、基建和服务业投资力度,扩大有效投资。2022 年,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 2.6%,增速较上年下降 8.9个百分点,主要是受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下降所致。当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基建投资增速分别为-14.3%和 2.0%。工业投资平稳增长,同比增长 10.3%,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 27.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25.5%,先进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17.8%。得益于自身资源禀赋及区位优势显著等,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地区对外贸易经济在全国对外经贸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以及高基数因素,2022 年广东省外贸经济增速同比大幅回落,当年全省进出口总额 8.31 万亿元,同比增长 0.5%,增速较上年下降 16.2 个百分点,但两年平均增长 8.3%;其中,出口总额为 5.33 万亿元,同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7 比增长 5.5%;进口总额为 2.98 万亿元,同比下降 7.4%;当年,贸易顺差 2.35 万亿元,比上年增加 0.52 万亿元。广东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继续扩大,全年对“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进出口额 2.25 万亿元,增长 10.3%。现阶段,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广东省对外贸易增长承压。图表图表 5.消费、消费、投资、投资、净净出口对广东省出口对广东省 GDP 的的贡献贡献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6.2009 年年以来以来广东省广东省消费消费和和投资投资增速增速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以来,在前期积压需求释放、政策支撑和上年同期较低基数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广东省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发展态势,主要指标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9.62 万亿元,同比增长 4.5%,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 2.2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0.38 万亿元,同比增长 4.8%;第二产业增加值 3.80 万亿元,同比增长 4.0%;第三产业增加值 5.43 万亿元,同比增长4.8%。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99 万亿元,同比增长 3.1%,其中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7.4%、9.7%和4.5%。前三季度,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3.1%,其中主要得益于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带动,工业投资增速强劲,实现增长 23.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 21.4%和 18.8%;此外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 6.0%和-8.4%,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下滑。同期,市场销售增长平稳,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8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51 万亿元,同比增长 5.4%;但外贸需求不足,进出口较上年同期由正转负,当期货物进出口总额 6.09 万亿元,同比微降 0.1%,其中出口总额 4.04 万亿元,同比增长 3.9%;进口总额 2.05 万亿元,同比下降 7.2%。区域规划方面,广东省面临着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政策叠加机遇,“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将以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强省建设取得新突破、现代产业竞争力赢得新优势、改革开放再出发迈上新高度、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实现新跨越、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境界、文化强省建设迈出新步伐、幸福广东建设取得新成效、现代化治理能力达到新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新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二)广(二)广东东省财政省财政实力分析实力分析 广东广东省省财政财政实力较强实力较强,2022 年年受外部环境冲击、房地产收缩及大规模留抵受外部环境冲击、房地产收缩及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实施等因素退税政策实施等因素共同共同影响影响,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预算收入均收入均有所下降有所下降。广东省。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规模保持保持全国全国领先领先,收入质量及持续性较好,收入质量及持续性较好,公共财政自给能力强;公共财政自给能力强;但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但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则易受土地市入规模则易受土地市场行情影响场行情影响,2022 年收入降幅较大年收入降幅较大。全省全省国有资本经营收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主要系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对财力的贡献有限入主要系国有企业上缴利润,对财力的贡献有限。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广东省综合财政实力较强。受外部环境冲击、房地产收缩及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实施等因素共同影响,2022 年广东省财政收入合计1有所下降,仍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主,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形成重要补充。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13260.88 亿元,为全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债务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的2.6 倍、2.2 倍和 4.4 倍。省本级财力方面,2022 年广东省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23.1%,较上年下降 1.8 个百分点;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和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分别占同期全省的 1.5%和 15.6%,分别较上年上升 0.8 个百分点和 3.2 个百分点。图表图表 7.2020-2022 年年广东广东省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亿元)省财政收支情况(单位:亿元)指标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全省全省 省级省级 全省全省 省级省级 全省全省 省级省级 财政收入合计财政收入合计 35419.97 11613.45 39506.48 14173.80 35371.52 13464.9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 21632.79 8285.71 24247.33 9582.96 22992.99 8917.40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2923.85 3306.97 14105.04 3521.12 13260.88 3065.75 上级补助收入 2219.49 1907.29 2243.49 1878.57 2972.92 2496.77 债务收入 924.05 902.05 1827.63 1758.43 944.91 933.91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总计 13447.53 3269.71 14920.82 4548.99 12033.41 4494.35 1 本报告中,财政收入合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计 政府性基金预算总计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总计。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9 指标指标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全省全省 省级省级 全省全省 省级省级 全省全省 省级省级 其中: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8649.77 76.08 8491.91 67.62 5196.73 80.44 上级补助收入 541.33 398.79 32.00 28.81 30.91 30.29 债务收入 3222.64 2762.64 4935.69 4418.69 5062.62 4354.75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总计 339.66 58.03 338.33 41.85 345.13 53.16 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 310.61 57.62 328.23 40.99 334.19 52.30 数据来源:广东省财政收支决算表以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方面,2022 年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 13260.88 亿元,规模仍居于全国各省市首位,高出第二位江苏省 4002 亿元,差距较上年微缩 86.3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收入增速为-6.0%,较上年大幅下降 15.1 个百分点,主要系受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降温和落实国家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等因素影响,税收收入降幅较大所致,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 0.6%。2022 年,广东省税收收入 9286.11 亿元,按自然口径计算同比下降 13.9%,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下降 5.4%;税收占比为 70.0%,较上年下降 6.4 个百分点。从税种看,广东省税种以增值税、所得税为主,同时土地增值税、契税等涉房税收对全省税收形成补充。2022 年,增值税、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占比分别为 33.5%、30.9%、13.4%和 6.4%,总体看广东省税收收入质量及持续性较好。广东省非税收入以专项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为主,2022 年全省专项收入和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占非税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30.6%和 37.1%。2022年,各级政府采取措施盘活政府资源资产,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大幅增长,带动非税收入较快增长,当年实现非税收入 3974.77 亿元,同比增长 19.7%。支出方面,2022年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8533.08亿元,同比增长1.6%,主要集中于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城乡社区、社会保障与就业、交通运输、农林水、卫生健康、科学技术等重点支出领域,当年上述支出合计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 83.6%。2022 年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2为 71.6%,较上年下降 5.8 个百分点,仍处于较高水平,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低。2 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0%。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0 图表图表 8.广广东东省与全省与全国其他省国其他省市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占比情况税收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方面,2022 年广东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 5196.73 亿元,同比下降 38.8%,降幅较上年进一步扩大 37.0 个百分点,主要是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大幅减收,当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比为 89.8%,该部分收入易受区域房地产市场景气度、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当年全省完成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 8631.90 亿元,同比下降 10.5%,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占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的比重为 42.5%。2023 年前三季度,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10301.06 亿元,同比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 13871.98 亿元,同比略降 0.7%;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74.3%,财政自平衡能力强。二、二、下辖下辖各各市经济市经济与与财政财政实力分析实力分析 广东省下辖 21 个地级市,65 个市辖区、20 个县级市、37 个县(含 3 个自治县)。根据空间布局及区域功能一般划分为珠三角核心区、东翼、西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四大区域。珠三角核心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和肇庆 9 个地级市;东翼(亦称“粤东”)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 4 个地级市;西翼(亦称“粤西”)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 3 个地级市;北部生态发展区(亦称“粤北”)包括梅州、河源、韶关、清远和云浮 5 个地级市。上述四个地区土地面积分别占全省的 30.5%、8.6%、18.2%和 42.7%。总体来说,珠三角地区交通网络发达,受益于地理位置和政策倾斜优势,产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且在产业能级提升、人才吸引等方面具有优势;粤东西北地区则受制于地理位置、人口外流以及产业基础薄弱等,经济发展活力有待提升。2022年末,珠三角常住人口占全省的 61.9%,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占全省的13.0%、12.6%和12.6%。2022年,珠三角核心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1.1%,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1 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占比 6.1%、7.1%和 5.7%。根据广东省“十四五”规划,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将着力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沿海经济带加快发展、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均衡通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同时,优化“一群五圈”3城镇空间格局,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核心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此外,根据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发展规划,广东省将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和“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加快形成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中心,汕头、湛江、韶关为极点,轴带支撑、多向联通的综合交通布局。图表图表 9.广东省广东省城镇化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空间格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10.2022 年广东省年广东省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发展发展主要主要指标指标 指标指标 珠三角珠三角 粤东粤东 粤西粤西 粤北粤北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04681.81 7913.42 9152.20 7371.15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1 0.6 0.8 0.9 年末常住人口(万人)7829.43 1643.42 1589.58 1594.37 人均生产总值(万元)13.3 4.8 5.8 4.6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1.8:41.5:56.8 8.5:42.4:49.1 17.8:38.0:44.2 16.2:35.0:48.8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3“一群五圈”指珠三角城市群,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2 图表图表 11.广东省广东省下辖各市下辖各市产业产业布局布局情况情况 区域区域 地市地市 主导及规划产业主导及规划产业 珠三角珠三角 深圳 电子信息制造、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等 广州 现代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 佛山 装备制造、泛家居、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 东莞 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等 惠州 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产业等 珠海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等 江门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 中山 装备制造、铁基材料、电子信息等 肇庆 金属加工、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 粤东粤东 汕头 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印刷包装和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 潮州 陶瓷、食品、服装、印刷包装、不锈钢等 揭阳 绿色石化、海上风电等 汕尾 电子信息制造、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布局大石化新材料及新能源等 粤西粤西 湛江 绿色钢铁、绿色石化、高端造纸,布局绿色能源、智能汽车等 茂名 绿色石化和氢能等 阳江 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等 粤北粤北 梅州 电子信息、机电制造、建材、烟草、电力等 河源 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现代农业与食品等 韶关 先进材料、先进装备及现代轻工业 清远 先进材料、装备制造、轻工消费品、生物医药等 云浮 金属智造,布局新一代电子信息、氢能与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 资料来源:各地市统计公报、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一)(一)下辖各下辖各市经济市经济实力实力分析分析 受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广东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受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政策支持等因素影响,广东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较显著协调问题较显著,珠三角地区经济实力强,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珠三角地区经济实力强,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有待提升活力有待提升。因因外部环境扰动、经济承压及高基数等,外部环境扰动、经济承压及高基数等,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总体总体保持增保持增长,但经济增速均呈现不同程度回落长,但经济增速均呈现不同程度回落,其中其中揭阳为全省唯一揭阳为全省唯一经济经济负增长的地市负增长的地市,汕尾汕尾、肇庆肇庆经济增速回落幅度显著经济增速回落幅度显著。万亿万亿 GDP 城市中城市中深圳深圳 GDP 增速相对较高,增速相对较高,经济韧性较好;经济韧性较好;广州广州经济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水平高,但但经济增速经济增速降幅降幅明显,明显,GDP 增速低增速低于全于全省平均水平省平均水平;佛山、东莞;佛山、东莞经济总量经济总量仍遥遥领先于其余各地仍遥遥领先于其余各地市市。惠州、珠海、茂名、惠州、珠海、茂名、江门、江门、湛江、湛江、中山中山 6 市市 GDP 规模在规模在 35005500 亿元之亿元之间,间,其中其中惠州投资和消费惠州投资和消费增势增势尚可尚可,经济增长相对较快经济增长相对较快。汕头、肇庆、揭阳汕头、肇庆、揭阳、清远、清远4市市GDP规模规模在在20003100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3 亿元之间,亿元之间,其中其中揭阳揭阳近年人口净流出且投资近年人口净流出且投资和进出口均和进出口均持续下降持续下降,经济增速仍全经济增速仍全省垫底省垫底,其余其余 3 市经济增速在市经济增速在 1%左右,左右,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后劲不足;其余其余各市经济体量均在各市经济体量均在11001600 亿元之间,其亿元之间,其中云浮中云浮仍处于末位仍处于末位。2023 年年前三季前三季度度,广东省,广东省各地各地市经市经济济总体实现恢复性总体实现恢复性增长。增长。由于外部环境扰动、经济承压及高基数等因素,除揭阳外,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保持增长,但经济增速均呈现不同程度回落。从规模序次看,各地市经济规模排序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湛江与中山、汕尾与梅州、潮州与河源排名均互换,其余地市排名未发生变动。2022 年深圳、广州继续位列全省前二,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 3.24 万亿元和 2.88 万亿元,分别占全省 GDP 总量的 25.1%和22.3%;佛山为 1.27 万亿元,东莞紧随其后为 1.12 万亿元,为全省第四个经济体量破万亿的地市,上述两市虽与深广差距悬殊,但仍遥遥领先于其余各地市。惠州、珠海、茂名、江门、湛江、中山 6 市 GDP 规模在 35005500 亿元之间,汕头、肇庆、揭阳、清远 4 市在 20003100 亿元;其余各市均在 11001600 亿元之间,其中云浮经济规模仍垫底,为 1162.43 亿元。从经济增速看,2022 年广东省仅有 7 个地市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其中揭阳以-1.3%垫底,为全省唯一经济负增长的地市,韶关、梅州、中山、茂名、东莞和阳江 GDP 增速在 1.0%以内,增速亦较低;惠州、深圳、江门增速位于全省前三,分别为 4.2%、3.3%和 3.3%。从增速变动看,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增速均较上年有所回落,回落幅度在 3.5 个百分点至 11.5 个百分点区间。其中,汕尾降幅最大,为 11.2 个百分点;肇庆、韶关、中山、东莞、湛江降幅均在 7.5 个百分点之上;深圳、珠海回落幅度相对偏小,分别较上年回落 3.7个百分点和 4.9 个百分点。图表图表 12.2021-2022 年年广东广东省各市地区生产总值省各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规模及增速及增速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人均经济指标方面,2022 年广东省仅有 6 个地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4 国平均值(8.57 万元),分别为深圳、珠海、广州、佛山、东莞和惠州,其中深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全国水平的 2 倍以上;梅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尚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一半,仅 3.41 万元。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江门 8 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9 万元),其余 13 市则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揭阳处于全省末位,为 2.48 万元。图表图表 13.2022 年年广东广东省各市人均省各市人均 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广东省全省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但各地市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距,受工业经济整体承压以及地方主动寻求产业升级转型等综合因素影响,近年广东省各地市经济中第二产业经济贡献率普遍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有所提升。深圳、广州、珠海产业结构均以三产为主,其余珠三角城市大多以第二产业为主,制造业基础良好,但也面临结构性转型压力。此外,梅州、云浮、湛江、茂名、肇庆、阳江、清远 7 市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比仍较大,2022 年第一产业占比均处于15 %之间,远高于全国及广东平均水平(分别为 7.3%和 4.1%)。图表图表 14.2022 年广东省各市三次产业结构年广东省各市三次产业结构情况对比情况对比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常住人口方面,广东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不均衡,同时各地结构调整和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5 产业转型步伐先后不一,在人力资本吸引方面差异大。从近五年常住人口平均增长率看,珠海近年放宽落户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且由于人口基数相对较小,近五年常住人口平均增速最高,为 2.9%;深圳经济发展程度高、创业就业环境较为良好,人才吸引力较强,近五年常住人口增长率为 1.5%,仅次于珠海;广州作为省会城市,营商环境较好,落户政策也有所放松,近五年常住人口增长率为1.0%,位于全省第三。梅州、揭阳、汕尾、河源、潮州 5 市由于自身经济发展、就业机会等处于劣势,本地人口向珠三角城市等流动,近五年常住人口呈现净流出状态。图表图表 15.广东省各市广东省各市近近五五年年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变动变动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投资延续分化趋势,部分地市投资增速降幅明显。其中仅惠州、深圳、茂名、云浮、东莞和潮州投资为正增长,前 4 市增速位于 5%9%区间,后 2 市增速在 1%以内,惠州在上年的高基数(2021 年为 21.8%)基础上仍保持较快增长,茂名增速相对较高主要系上年基数较低(2021 年增速为 0.4%)所致。负增长的地市中,阳江、河源、揭阳、韶关、肇庆、汕头、梅州 7 市投资降幅均在 10%以上,前 3 市降幅达 20%以上,汕头已连续 3 年出现投资负增长。从增速变动看,2022 年广东省下辖地市投资增速呈现“5 升 16 降”,其中因高基数效应等,湛江、阳江、汕尾、广州、肇庆和中山投资增速降幅较大,在 13.8 个百分点至 70.6 个百分点区间,湛江于上年扭转前两年投资负增长态势后 2022 年再次转为负增长,投资增速大幅回落 28.7 个百分点至-9.6%,阳江则较上年回落 70.6 个百分点至-32.8%,为全省投资增速回落幅度最大的地市。此外,投资回落幅度较大的还有河源、韶关、揭阳、清远、惠州和佛山,均在 10.0 个百分点以上。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6 图表图表 16.2021-2022 年广东省各市投资增速年广东省各市投资增速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17.2021-2022 年广东省各年广东省各市市房地产房地产开发开发投资增速投资增速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外贸方面,珠三角地市经济外向度高,进出口总额规模大且对全省外贸贡献度高,2022 年珠三角 9 市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达 95.5%;当年东莞、深圳进出口总额占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124.3%和 113.4%,珠海、中山、惠州、佛山该比重均超 50%。从规模看,2022 年深圳、东莞、广州 3 市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 44.2%、16.8%和 13.2%,居于全省前三位;佛山、珠海、惠州、中山、江门 5 市进出口总额合计占全省的比重为 20.9%,其余各市进出口总额相对较小。进出口总额增速方面,2022 年全省近半数地市进出口总额有所下降,主要外贸城市中东莞、珠海和江门转为负增长,增速分别为-8.7%、-8.0%和-0.9%;佛山、中山、深圳、惠州和广州 5 个外贸大市增速亦不高,除佛山(7.7%)外,后 4 市增速在 1%4%区间。除主要外贸城市外,其他地市中湛江和茂名增速最高,分别为 14.7%和 12.1%;河源和汕尾增速最低,分别为-20.6%和-20.4%,揭阳(-13.7%)和肇庆(-4.9%)仍为负增长。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7 图表图表 18.2022 年广东省各市进出口年广东省各市进出口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各地市统计公报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19.2021-2022 年广东省各市进出口年广东省各市进出口占地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生产总值的比重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消费方面,2022 年受外部环境冲击及高基数,广东省大部分地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虽保持增长,但增速普遍较低,16 市增速在 0.2%4.2%之间,5 市呈现负增长。其中,中山、惠州、阳江、湛江、江门、云浮和深圳增速位于 2.2%4.2%区间,珠海、汕尾、汕头、河源和肇庆增速在-4.0%-0.2%之间。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 GDP 的比重看,各地市该比值差异较大,2022 年汕头、湛江、梅州、揭阳该比值在 47P%区间,珠海、清远、佛山、河源该比值在 250%区间,其余各市该比值均在 30E%之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8 图表图表 20.2021-2022 年广东省各市消费年广东省各市消费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年鉴、各地市统计公报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各地市经济总体实现恢复性增长,揭阳经济增速最高,为 8.0%;深圳、惠州、江门、中山、汕头、梅州经济增速在 5.0%5.4%区间,东莞、肇庆和清远处于末游,经济增速在 3.2%及以下,其中东莞以 2.0%居于全省末尾;其余各市经济增速均在 3.3%5.0%之间。从规模序次看,各地市经济总量排名基本延续 2022 年情况,2023 年前三季度,深圳、广州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45 万亿元和 2.18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5.4%和 4.2%;佛山、东莞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0.93 万亿元和 0.81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4.9%和 2.0%;云浮仍处于全省末尾为 834.34 亿元,增速为 3.3%。图表图表 21.2023 年年前三季前三季度度广东省各市广东省各市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生产总值及增速 数据来源:广东省统计局,新世纪评级整理(二二)下辖各下辖各市市财政实力财政实力分分析析4 1.下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分析下辖各市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受留抵退税受留抵退税、房地产业相关税收、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减收减收等因素影响,等因素影响,2022 年年广东省各地市税广东省各地市税 4 本报告中,财政收入增速是以当年数与上年数绝对数计算而得,不考虑核算口径调整等因素,下同。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9 收收入收收入均呈现下降态势均呈现下降态势,仅仅云浮、汕尾、肇庆、清远和阳江云浮、汕尾、肇庆、清远和阳江 5 市市主要在非税主要在非税收入收入大幅增加大幅增加带带动下动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保持增长增长,其余,其余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有均有所所下滑下滑。广东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整体尚可,但区域间分化亦较大,且广东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整体尚可,但区域间分化亦较大,且在财政减收在财政减收拖累拖累下,税收比率整体降幅明显下,税收比率整体降幅明显,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有所加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有所加大大。分区分区域看,珠三角地区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质量和域看,珠三角地区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质量和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平衡能力平衡能力明显优于财明显优于财政收入较薄弱的粤东西北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等转移性收政收入较薄弱的粤东西北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等转移性收入依赖较大。入依赖较大。2023 年年前三季度前三季度,广东省广东省各地市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同期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同期呈现不同程度增长现不同程度增长。2022 年,广东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排名前八位和排名末两位的地市序次较 2021 年无变化,处于中游的肇庆、清远、云浮 3 市排序分别较上年上升 2位、3 位、5 位至第九位、十位和十四位,云浮上升幅度最大;湛江和河源降幅略高,排名均较上年下降 3 位。从规模看,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在各市中保持绝对领先地位,2022 年为 4012.4 亿元;广州以 1855.1 亿元稳居全省第二;佛山、东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796.8 亿元和 766.1 亿元,分列第三、四位;惠州、珠海、中山、江门 4 市规模均在 260450 亿元区间;肇庆、清远、茂名、湛江、汕头、云浮 6 市收入规模在 100162 亿元区间,其中云浮首次突破百亿元;其余 7 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未突破百亿元,其中韶关当年跌出百亿元序列,潮州以 49.2 亿元位于全省末位。收入增速方面,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税收收入均呈现下降态势,绝大多数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上年下滑,仅 5 市保持增长。当年,云浮、汕尾、肇庆、清远和阳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正增长,主要系盘活矿产、河砂等政府性资源资产所形成的一次性大宗收入带动所致,其中云浮和汕尾增速最高,分别为 33.5%和 16.2%,但两市非税收入增速分别高达 93.2%和 56.0%,肇庆和清远非税收入增速亦在 56%左右,当年收入增长中非税因素贡献亦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较大的地市包括韶关、河源、湛江、汕头、梅州和揭阳,增速在-10%-20%区间;中山、东莞、佛山、惠州、广州得益于非税收入较快增长、珠海主要依托于所得税收入和非税收入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降幅相对不大,增速在-0.2%-3.0%区间;其余地市增速在-4.8%-6.0%区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0 图表图表 22.2022 年年广东广东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税收收入情况收入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各市财政预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23.2022 年广东省年广东省各市各市非税收入及增速情况非税收入及增速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各市财政预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看,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税收比率较 2021 年均下滑,总体降至 40%之间,11 市降幅超 10.0 个百分点。其中深圳、东莞 2 市税收比率分别较上年下降 3.4 个和 9.4 个百分点至 77.6%和 72.9%,广州、珠海税收比率由 2021 年的 72%左右降至 66%左右;惠州、阳江、湛江均降至 61%,前两市降幅均超 8.0 个百分点;云浮、揭阳、汕尾、茂名、肇庆、韶关 6 市税收比率不及 50%,前 5 市降幅均超 10.0 个百分点;其余各市均位于 50%区间。总体看,广东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质量整体尚可,但区域间分化亦较大,且在减税降费政策等带来的财政减收下,税收比率整体降幅明显。从一般公共预算自给能力看,珠三角地区公共财政平衡能力明显优于财政收入较薄弱的粤东西北地区,粤东西北地区财政平衡对上级补助等转移性收入依赖较大。2022 年佛山、中山、珠海、肇庆、云浮和汕尾 6 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较上年有所提高,其余各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较上年存在不同程度回落。当年,深圳、东莞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分别为 80.3%和 78.0%,仍居全省前二,但自给率回落幅度最大,分别较上年下降 12.9 个和 9.2 个百分点;佛山和中山一般公共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1 预算自给率分别为 77.9%和 68.2%,位于全省第三、四位,较上年分别提高 2.5个和 1.3 个百分点;惠州、广州、珠海、江门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尚可,在 58e%区间;其余各市均低于 41%,其中肇庆和云浮自给率增幅相对较大,分别较上年上升 3.5 个和 7.9 个百分点至 40.5%和 37.4%,汕尾较上年提高 1.8 个百分点至20.7%,揭阳、河源和梅州自给率降至 20%以下,居于全省末三位。图表图表 24.2021-2022 年年广东广东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及自给率及税收比率税收比率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各市财政预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以来,除深圳未获取数据外,广东省各地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呈现不同程度增长。2023 年前三季度,广州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450.7 亿元,增速为 3.6%;其次为东莞、佛山,分别为 605.6 亿元和 580.0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和 0.3%;惠州、珠海规模较为相近,分别为 347.0 亿元和 345.6 亿元,增速分别为 5.0%和 1.5%;中山、江门分别为 245.0 亿元和 198.1 亿元,肇庆、湛江、清远、茂名在 100135 亿元之间;其余地市规模均在 96 亿元以下,其中潮州规模不足 36 亿元,居于全省末位,揭阳增速最高,为 51.2%。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看,除东莞、佛山、惠州、中山、韶关 5 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略增外,其余各市均有所下降,降幅在 0.5.2%之间,其中珠海降幅最大,为-16.1%。图表图表 25.2023 年年前三季度前三季度广东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广东省各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收支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各市财政局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2 2.下辖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下辖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分析 2022 年年,广东省广东省各各地地市政府性基金市政府性基金预算预算收入收入均均呈现不同程度减收呈现不同程度减收,其中其中 8市降幅市降幅超超 50%,5 市降幅在市降幅在 40P%区间区间。珠三角珠三角城市城市中中,深圳、,深圳、珠海降幅相珠海降幅相对较小对较小,惠州、佛山和中山惠州、佛山和中山降幅均在降幅均在 50%以上以上;阳江经历上年高速增长后转为阳江经历上年高速增长后转为负增长负增长,但但为全省唯一降幅未超为全省唯一降幅未超 20%的地市的地市;茂名茂名、江门、梅州、江门、梅州已连续三年负已连续三年负增长增长。2022 年年,各地市各地市政府性政府性基金预算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亦亦延续下滑态延续下滑态势,势,广州、珠海、佛山广州、珠海、佛山 2022 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仍仍相对较高相对较高,但,但该比值已降至该比值已降至 0.9 倍以下倍以下;汕尾、阳江汕尾、阳江、揭阳、揭阳自身一般公共预算收自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均相对偏小,入规模均相对偏小,地方财力对政府性基金地方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预算收入依赖收入依赖较较大,稳定性较弱。大,稳定性较弱。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呈现不同程度减收,其中 8 地市降幅超 50%,5 地市降幅在 40P%区间,阳江经历上年高速增长(120.8%)后增速转为-18.9%,但为全省唯一降幅未超 20%的地市,其余地市降幅则在205%区间。降幅超 50%的地市包括汕头、梅州、河源、揭阳、中山、佛山、惠州和韶关,其中梅州、河源、揭阳和韶关延续上年负增长趋势,汕头、中山、佛山和惠州增速降幅大,均超 55.0 个百分点,汕头增速为-76.5%,增速较上年下降 84.2 个百分点。茂名、深圳、珠海降幅相对较低,增速分别为-21.1%、-25.3%和-25.5%,其中茂名已连续三年负增长。从规模看,2022 年广州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领先省内其他地市,规模为1631.3 亿元,同比下降 31.7%;深圳为 1025.8 亿元,居于第二;佛山同比下降51.9%至 557.4 亿元,与前两市差距明显拉大;东莞和珠海规模相近,分别为 411.0亿元和 369.9 亿元,同比分别下降 41.8%和 25.5%。惠州、江门、中山 3 市规模位于 120260 亿元区间;肇庆、茂名、湛江、清远、汕头规模在 50100 亿元之间,均跌出百亿元序列,其余 8 市规模低于 40 亿元,潮州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 18.3 亿元,为各市最低。图表图表 26.2022 年年广广东省东省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规模规模及增速及增速情况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各市财政预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3 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度延续下滑态势,其中广州、珠海、佛山 2022 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分别为 87.9%、84.6%和 70.0%,较上年分别下降 38.8 个、26.2 个和 73.5 个百分点。惠州、肇庆、茂名、汕尾、江门、东莞和湛江 7 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率均在 52%之间,其中汕尾自身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偏小,地方财力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依赖较大,稳定性较弱。其余地市该比值均在 50%之下,深圳和云浮分别为 25.6%和 19.9%,相对较低。图表图表 27.2021-2022 年广年广东省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东省各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比 数据来源:广东省各市预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三、广东省三、广东省及下辖各及下辖各市市债务状况债务状况分析分析 (一一)广东省)广东省政府政府债务债务状况状况分析分析 广东省政府债务规模较大,但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及雄厚的财政实力,地广东省政府债务规模较大,但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及雄厚的财政实力,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方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轻。相对较轻。2022 年年由于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由于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广广东省东省加大加大新增新增专项债券发行力度,专项债券发行力度,政府债务规模政府债务规模进一步进一步增长,但距财政部核定的增长,但距财政部核定的债务限额仍有一定空间,债务限额仍有一定空间,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2022 年,广东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6004.56 亿元,其中新增债券 4743.64 亿元(其中一般债券 366.64 亿元、专项债券 4377.00 亿元),再融资债券 1260.92 亿元(其中一般债券 575.30 亿元、专项债券 685.62 亿元)。新增债券中,深圳市按规定自行发行 665 亿元并安排支出。截至 2022 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含深圳)为 25071.12 亿元,其中一般债务 7304.26 亿元,专项债务 17766.86 亿元。2022 年中央批准的广东省政府债务限额为 26258.07 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8062.52 亿元、专项债务限额 18195.55 亿元,当年末全省政府债务余额控制在债务限额以内。2022 年末,广东省(不含深圳)债务余额为 22988.24 亿元,位于全国 31 个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4 省市降序排列首位。以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比,2022 年末广东省(不含深圳)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是其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2.49 倍,位列全国 31 个省市该指标降序排列第 27 位,债务负担相对较轻。图表图表 28.近年来广东省近年来广东省地方地方政府政府债务余额债务余额及债务及债务限额情况限额情况 数据来源:广东省财政决算报告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29.2022 年末年末各省市各省市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债务债务余额与一般余额与一般公共公共预算预算收入对比收入对比 注:标*系指剔除计划单列市 数据来源:各省市地方政府债券信息披露文件等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二二)下下辖各市辖各市债务债务状况状况分析分析 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债务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债务规模规模均保持均保持增长,增长,债务负担总体上升,债务负担总体上升,但经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轻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其政府债务负担相对较轻。现阶段。现阶段财力相对较弱的财力相对较弱的梅州、梅州、河源河源、汕尾汕尾、潮、潮州州、韶关、韶关债务债务压力相较而言最为突出压力相较而言最为突出;湛江、汕头自身财力基础湛江、汕头自身财力基础尚可,尚可,但但由于近年收入由于近年收入承压承压且债务且债务规模扩张规模扩张,债务压力,债务压力亦加亦加重重;除肇庆外除肇庆外的的珠三珠三角地市角地市基于较好的基于较好的财力财力支撑,其债务承载能力较强,虽债务支撑,其债务承载能力较强,虽债务持续持续扩张,但扩张,但总体总体负负担担仍仍相对较轻,相对较轻,且深圳债务压力仍属全省最轻且深圳债务压力仍属全省最轻。从政府债务余额看,2022 年广东省各地市政府债务均保持增长,其中深圳、中山增幅显著,分别为 46.7%和 32.7%,汕头、广州、汕尾增速在 250%之间,河源、惠州、潮州、云浮、阳江、揭阳、梅州和肇庆增速在 12 %区间,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5 其余地市均在 20%之间。从规模序次看,2022 年末,广州政府债务规模继续居全省首位,为 4687.1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960.4 亿元(增幅 25.8%);佛山政府债务规模次之,为 2277.8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421.2 亿元(增幅 22.7%);深圳债务规模仍为全省第三,为 2082.9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 662.9 亿元(增幅46.7%),其次为东莞、珠海、惠州、肇庆、湛江,政府债务余额分别为 1340.5 亿元、1103.5 亿元、1050.4 亿元、995.6 亿元和 940.6 亿元;江门、汕头、清远、梅州、中山、茂名、韶关 7 市规模在 600900 亿元区间,潮州债务规模为 341.8 亿元,仍处于全省末位,其余各地市债务规模在 380580 亿元之间。以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对比,2022 年末梅州该比率最高,为 866.5%,较上年上升 213.6 个百分点;河源和汕尾次之,分别为 827.5%和 795.8%;潮州、湛江、韶关、汕头、肇庆、揭阳 6 市该比率在 600p0%之间;清远、阳江、茂名、云浮处于 440U0%之间;深圳该比率最低,为 51.9%;其余各市该比率在 15050%之间。图表图表 30.2021-2022 年年末末广东省各广东省各市市地方地方政府债务情况政府债务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广东省城投广东省城投债债发行发行规模在规模在全国处于中全国处于中上上游水平,游水平,且主要且主要集中在广州、集中在广州、深圳深圳、佛山佛山和和珠海珠海等等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截至截至 2023 年年 9 月末月末揭阳揭阳无无存续城投债存续城投债。广东广东各市各市城城投投带息带息债务债务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东莞和、东莞和珠海等,相较于各市财力水平,总体珠海等,相较于各市财力水平,总体城投企业债务负城投企业债务负担较担较轻。轻。从广东省存续城投债5情况看,截至 2023 年 9 月末,全省城投企业债券余额合计 2291.81 亿元,在全国 31 个省市规模降序排列中居于第 14 位。从省内各市城投债规模看,广州城投债余额最大,为 677.8 亿元,占全省城投债余额的 29.6%;其次为深圳,城投债余额为 364.2 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 15.9%;江门、佛山、湛江、肇庆、珠海和惠州城投债余额在 100230 亿元之间,合计占全省的比重为 5 Wind 口径,下同。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6 39.5%;其余各市城投债合计占比为 13.9%,省本级城投债余额占比 1.1%。以 2023 年 9 月末存续城投债余额与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除湛江外,广东省其余各市该比值均在 100%以下,城投债偿付压力较轻。湛江该比率最高,为 101.6%;江门、肇庆该比率超过 75%,汕头、广州、阳江该比率在 35F%区间,其余均在 33%以下,云浮该比率仅为 3.5%,为全省最低。截至 2023 年 9 月末揭阳无存续城投债。图表图表 31.广东广东省省各市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情况各市城投债存续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对比情况 注:图表中未包括省本级城投债余额 数据来源:Wind 及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广东省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来看6,广东省全省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合计 0.87 万亿元,在全国 31 个省市规模降序排列中排名第 16 位,广东省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为当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0.65 倍,该指标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位列 31 个省市降序排列第 28 位。从省内各市看,广东省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主要分布于广州、深圳、东莞和珠海,上述四市城投企业 2022年末带息债务占比分别为 22.2%、12.2%、10.6%和 10.6%,其余各市合计占比为33.7%;此外,省本级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余额占比为 10.5%。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进行对比,肇庆、珠海、湛江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系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2.9 倍、2.1 倍和 1.8 倍,处于全省前三;其次是江门、东莞、惠州和广州,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为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在 1.0 倍1.8倍区间,其余各市该指标值均小于 0.9 倍,债务偿付压力轻。6 本报告中在分析城投企业有息债务时,仅包括有存续债券的城投企业。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7 图表图表 32.广东省广东省各市各市城投城投企业企业带息债务带息债务情况情况 注:图表中未包括省本级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 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8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新世纪评级基于公开及合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所得的研究成果,版权归新世纪评级所有,新世纪评级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本报告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本报告。经过授权的引用或转载,需注明出处为新世纪评级,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新世纪评级授权进行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新世纪评级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报告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报告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新世纪评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 湖南省及下辖各州市经济财政实力与债务研究(2023)公共融资部 薛雨婷 经济实力:经济实力:2022 年,湖南省经济运行难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87 万亿元,经济总量仍居全国各省降序第 9 位;同比增长 4.5%,经济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但高于全国水平 1.5 个百分点、处于各省前列。湖南省经济结构仍以第三产业为主导,2022 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9.5:39.4:51.1,但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大幅回落,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上年提高 13.6 个百分点至 42.6%,成为稳住全省经济大盘的“压舱石”,其中制造业支撑作用强劲。2022 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平稳增长,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6%,较全国水平快 1.5 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明显提速,但房地产开发投资出现下降,此外,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均出现较大降幅,区域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低迷。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70 万亿元,同比增长 4.0%,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产业稳步恢复,其中,服务业增速相对较高。从下辖各州市情况看,2022 年,湖南省各州市经济增速均较大幅回落,但除张家界外,其余州市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湖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梯度大,省会长沙经济实力一枝独秀,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遥遥领先。2022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966.11 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28.70%,是经济总量排名第二岳阳的 3 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13.52 万元,是全省唯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10 万元的州市。长株潭地区的株洲和湘潭作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基础较强,其中,株洲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已形成千亿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强,两市经济总量虽居全省中游,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居全省前列,不过株洲 2022 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2022 年及 2023 年上半年度,株洲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15.0%和-8.6%。岳阳、常德和衡阳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梯队,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区间为 4000-5000 亿元,其中,岳阳和衡阳作为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建设的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前景较好。而大湘西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仍偏弱,除邵阳外,其余 4 个州市经济总量持续居全省后 4 位,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仍均不到 2000 亿元,其中,湘西州和张家界经济基础薄弱,且近年主导产业生态旅游业受冲击较大,区域发展环境不理想。2023年上半年度,湖南省各州市整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经济总量排序较 2022 年无变化。财政实力:财政实力:2022 年,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自然口径同比下降 4.6%至3101.80 亿元,收入规模较上年下降 2 个位次至全国各省第 15 位,受退减缓税等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 因素影响,全省税收收入同比下降 10.8%,税收比率进一步降低至 64.62%,且土地相关税收对全省税收收入贡献度仍较高,整体收入稳定性偏弱。此外,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能力处于全国偏低水平,2022 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较上年下降 4.55 个百分点至 34.50%,财政收支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度高。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企稳回升,较上年同期均实现稳步增长,同比增速分别为 8.3%和 10.8%。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方面,2022 年以来,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湖南省政府性基金收入近六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且降幅较大,对地方综合财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2022 年及 2023 年上半年度,湖南省分别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3192.00 亿元和 733.50 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6.2%和19.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别下降18.1%和23.3%。从下辖各州市情况来看,2022 年除张家界外,湖南省其余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但整体增速显著放缓,受收入增速差异影响,邵阳和湘潭、益阳和娄底收入规模排序发生互换,但彼此间收入差距均很小。长沙 2022 年税收收入出现小幅下滑,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非税收入增长的拉动下实现微增,因而税收比率有所降低,但仍处于全省前列,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和自给能力仍居全省绝对领先地位。2022 年长沙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202.00 亿元,是收入排名第二常德的近 6 倍,同比增长 1.2%,其中,税收收入 852.88 亿元,同比下降 3.1%,税收比率较上年下降 3.08 个百分点至 70.96%;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76.74%,为全省唯一自给率超过 50%的州市。常德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仍居全省第二,收入规模略超 200 亿元,为 207.63 亿元,但与排名第三的衡阳收入差距较小。大湘西地区整体财力偏弱,其中,娄底、湘西州和张家界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均不到 100 亿元,收入规模居全省后三位。除上述州市外,湖南省其余州市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区间为 100-200 亿元,且顺位排序下彼此间收入规模差距均不显著。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方面,2022年,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除永州外,湖南省其余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出现下滑,且多数州市降幅较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综合财力的贡献度均有所下降,但目前基金收入仍为湖南省多数州市综合财力的重要支撑。债务状况:债务状况:2022 年,湖南省政府债务增速略有放缓,但债务增量和期末余额仍居各省上游,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仍较低,政府债务负担仍偏重。截至 2022 年末,湖南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 1.54 万亿元,债务规模被河北省超越,居各省降序第 7 位;债务余额是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4.97 倍,居各省降序第 8 位。但考虑到相对较强的经济和财政实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从下辖各州市情况来看,2022 年湖南省下辖各州市政府债务余额均有所增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3 长,其中湘潭政府债务增速仍居全省首位,为 21.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进一步降低,目前仅高于张家界,近两年政府偿债压力显著加大。湘潭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已从 2020 年末的 584.42 亿元大幅增至959.72 亿元,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为 7.53倍,较 2020 年上升 2.50 倍。长沙政府债务规模仍显著高于其他州市,但受益于其较强的财政实力,偿债压力仍相对较轻。2022 年,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城投债发行和净融资仍主要集中于长沙和常德,而湘潭城投债仍处于较大额净偿还状态,近年湘潭存续城投债余额持续缩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存续城投债余额的覆盖程度已上升至全省中游,而常德由于近两年城投债净融资规模较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存续城投债余额的覆盖程度已降至全省末位,城投债偿付压力较大。湖南省各州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负担整体偏重,其中,株洲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其区域内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的覆盖程度在全省最低,城投企业偿债压力偏大。一、一、湖南湖南省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省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一)(一)湖南湖南省经济实力分析省经济实力分析 2022 年,湖南省经济年,湖南省经济运行难中有进、稳中向好运行难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总量仍居全国各省降,经济总量仍居全国各省降序第序第 9 位,经济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但高于全国水平、处于各省前列。湖南位,经济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但高于全国水平、处于各省前列。湖南省经济结构仍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但省经济结构仍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但 2022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大幅回落,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较大幅回落,工业工业成为稳住成为稳住全省全省经济大盘的经济大盘的“压舱石压舱石”,其中制造业支撑作用强劲。”,其中制造业支撑作用强劲。2022 年,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维持维持平稳增长,基础设施投资明显提速,平稳增长,基础设施投资明显提速,但但房地产房地产开发投开发投资出现下降资出现下降,此外,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此外,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均均出现较大降幅,区域出现较大降幅,区域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低迷。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低迷。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经济年前三季度,湖南省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总体保持平稳,产产业稳步恢复,其中,服务业增速相对较高。业稳步恢复,其中,服务业增速相对较高。湖南省位于我国东南腹地,是长江经济带覆盖省份,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简称“一带一部”),区位优势较显著。截至 2022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6604 万人,城镇化率为60.31%,较上年末提高 0.60 个百分点。2022 年,湖南省经济难中有进、稳中向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87 万亿元,经济总量仍居全国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简称“各省”)降序第 9位;同比增长 4.5%,经济增速高于全国水平 1.5 个百分点,居各省降序第 3 位。以常住人口计算,2022年湖南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7.36万元,同比增长4.8%,人均水平居各省降序第 15 位,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 0.86 倍。产业结构方面,湖南省仍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但 2022 年受超预期等因素影响,全省第三产业增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4 加值增速较大幅回落,工业成为稳住经济大盘的“压舱石”。2022 年湖南省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3.6%、6.1%和 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8.2%、51.3%和 40.5%,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42.6%,较上年提高 13.6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9.5:39.4:51.1。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当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70 万亿元,同比增长 4.0%,经济增速低于全国水平 1.2 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 0.29 万亿元、1.38 万亿元和 2.02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8%、3.3%和 4.6%。图表图表 1.2012 年以来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单位:亿元、年以来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变动情况(单位:亿元、%)数据来源:统计局等政府网站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图表图表 2.2022 年湖南省与其他各省年湖南省与其他各省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对比 数据来源:统计局等政府网站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湖南省矿产资源丰富,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水系发达、水资源充沛,依托资源优势湖南省形成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及新材料、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铅锌硬质合金及深加工等多个优势产业集群,支柱产业分散度相对较高。近年湖南省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聚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5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根据湖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十四五”发展规划,湖南省将聚焦“3 3 2”现代产业新体系,即卓越提升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三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升级传统产业打造一批经典产业集群,同时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一批支柱产业集群。2022 年,湖南省工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2%,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7.5%,对规模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达 94.2%,发挥重要支撑作用;39 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增长面达 87.2%,重点行业中,石油加工、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电子信息增加值分别增长36.8%、21.3%、15.9%、15.6%。近年湖南省高技术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新兴动能快速成长,同时,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2022 年,全省规模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8.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 13.9%,较上年提高 0.9 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 27.4%;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 8.0%,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 72.5%,较上年提高 2.7 个百分点。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工业稳中有升,当期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 2.6%,其中,装备制造业贡献突出,增加值增长 6.4%,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 71%,此外,高技术产业增势较好,当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2.6%,较上半年提高 0.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方面,近年以信息服务、金融、商业服务、文化和创意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湖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重要拉动因素,其中,广播影视和出版等优势产业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2022 年湖南省服务业稳定恢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达 10364.83 亿元,同比增长 4.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23.4%;生产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1.3%,较上年提升0.3 个百分点。其中,金融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货物运输仓储邮政快递服务三个行业增加值分别为 1923.61 亿元、1887.68 亿元和 1375.02 亿元,合计占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的 50.1%。此外,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 2022 年实现营业收入6029.77 亿元,同比增长 7.8%,较全国平均水平快 5.1 个百分点。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服务业稳步加快,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和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分别增长20.5%和 20.3%,较上半年分别加快 1.5 个百分点和 1.8 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22 年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平稳增长,全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6.6%,较全国水平快 1.5 个百分点。从主要投资方向来看,全省产业投资增长较快,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基础设施投资明显提速,但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下降。2022 年,湖南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 14.5%,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 22.4%,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 8.0%,增速较上年加快 4.4 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4.6%。商品房销售方面,2022 年湖南省房地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6 产市场整体低迷,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均呈较大幅下降,商品房去库存压力有所上升。当期,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为 6792.9 万平方米,下降 26.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 6085.4 万平方米,下降 26.8%;商品房销售额为 4312.3 亿元,下降 28.6%,其中,住宅销售额为 3800.1 亿元,下降 29.5%;截至 2022 年末,湖南省商品房待售面积为 1221.3 万平方米,较上年末增长 6.5%。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重点领域投资稳健运行,并扎实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当期全省 5000万元及以上重大建设项目投资增长 2.4%,占全部投资比重达 71.7%;产业投资增长 2.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 4.6%。消费方面,2022 年湖南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1 万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较上年大幅下降 12.0 个百分点,但比全国平均水平快 2.6 个百分点。从消费品类别看,基本生活类商品平稳较快增长,同时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2022 年湖南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基本生活类商品实现零售额 1705.98亿元,同比增长 8.9%;新能源汽车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 134.1%和 7.9%。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消费逐步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 5.0%,其中,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 12.4%,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 40.9%。对外贸易方面,2022 年湖南省开放发展势头较强,全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额 7058.2 亿元,同比增长 20.2%,其中出口 5154.5 亿元,增长 25.3%。(二)(二)湖南湖南省财政实力分析省财政实力分析 2022 年年,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所下降,收入规模较上年下降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所下降,收入规模较上年下降 2 个位个位次至全国各省第次至全国各省第 15 位,位,受受退减缓税等因素退减缓税等因素影响,全省税收收入降幅相对较大,影响,全省税收收入降幅相对较大,税收比率税收比率进一步进一步降低降低,且且土地相关土地相关税收对全省税收收入贡献度仍较高,税收对全省税收收入贡献度仍较高,整体收整体收入稳定性偏弱入稳定性偏弱。此外,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此外,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自给能力处于全国偏低水平,能力处于全国偏低水平,财政财政收支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度高。收支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度高。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年前三季度,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企稳回升,较上年同期均实现稳步增长。收入和税收收入企稳回升,较上年同期均实现稳步增长。2022 年以来,由于土年以来,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湖南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地市场不景气,湖南省政府性基金收入近六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且降幅较大近六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且降幅较大,对地方综合财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对地方综合财力产生一定负面影响。2022 年受退减缓税等因素影响,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有所下降,同时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较大幅下滑,受益于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增长,全省综合财力1基本维持稳定,为11063.50 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占全省综合财力的比重分别为 28.04%、28.85%和 43.11%。1 综合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政府性基金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包括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和政府性基金补助收入)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7 图表图表 3.2020-2022 年湖南省综合财力情况(单位:亿元)年湖南省综合财力情况(单位:亿元)项目项目 2020 年年 2021 年年 2022 年年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008.70 3250.70 3101.80 其中:税收收入 2058.00 2246.00 2004.50 政府性基金政府性基金预算预算收入收入 3356.10 3808.00 3192.00 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 3195.00 3605.20 2952.60 上级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 4454.10 4104.40 4769.70 其中: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 4186.30 4059.80 4722.00 政府性基金预算补助收入 267.80 44.60 47.70 综合财力综合财力 10818.90 11163.10 11063.50 数据来源:湖南省财政厅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年湖南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01.80 亿元,自然口径同比下降4.6%,收入规模居各省降序第 15 位,较上年下降 2 个位次,扣除退减缓税等因素影响后,同口径增长6.6%。其中,税收收入为2004.50亿元,自然口径同比下降10.8%,扣除退减缓税等因素影响后,同口径增长约 6%;非税收入为 1097.30 亿元,同比增长 9.2%;税收比率为 64.62%,较上年下降 4.47 个百分点,居各省降序第18 位。税收收入构成方面,2022 年由于落实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湖南省增值税大幅减收,但仍为全省第一大税种;契税受不动产交易额下降影响也出现较大降幅,而土地增值税则实现较大幅增长,收入规模超过契税成为全省第二大税种。具体来看,2022 年湖南省前五大税种分别为增值税、契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分别完成收入 541.50 亿元、321.90 亿元、293.40 亿元、234.30 亿元和 142.60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0.9%、16.0%、-11.9%、-13.5%和-8.0%。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473.40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8.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 1589.90 亿元,增长 10.8%;非税收入完成 883.50 亿元,增长 4.2%;税收比率为 64.28%。图表图表 4.湖南省与其他各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湖南省与其他各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税收比率比率对比(单位:亿元对比(单位:亿元、%)数据来源:财政厅等政府网站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8 2022 年,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 8.0%,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较上年下降 4.55 个百分点至 34.50%,自给能力处于全国偏低水平,财政收支平衡对上级补助收入的依赖度进一步上升。2022 年,湖南省获得一般公共预算补助收入 4722.00 亿元,同比增长 16.3%,增量主要来源于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其中,获得留抵退税政策、补充县区财力等一次性补助 407 亿元。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 3.8%至 6647.30 亿元,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37.21%。2022 年以来,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湖南省以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近六年首次出现下降,且降幅较大,受此影响,全省政府性基金收支平衡能力显著下降,土地财政依赖度有所降低。2022 年,湖南省实现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 3192.00 亿元,同比下降 16.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 2952.60 亿元,同比下降 18.1%,占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比重为92.50%;政府基金预算支出为 4272.30 亿元,同比下降 4.0%;政府性基金自给率为 74.71%,较上年下降 10.87 个百分点。同期,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占综合财力的比重为 28.85%,较上年下降 5.26 个百分点,为 2019 年以来首次占比低于30%。2023 年上半年度,湖南省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较上年同期继续下降 19.6%至 733.50 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降 23.3%;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为 1455.70 亿元,同比下降 22.7%。二、二、下辖各下辖各州市州市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经济与财政实力分析 湖南省下辖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常德、张家界、益阳、郴州、永州、怀化、娄底等 13 个地级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按区域划分,湖南大致可分为“一群四区”,即以长株潭三市为中心的环长株潭城市群和以地理位置划分的长株潭地区(包括长沙、株洲和湘潭)、湘南地区(包括衡阳、郴州和永州)、洞庭湖地区(包括岳阳、常德和益阳)以及大湘西地区(包括湘西州、怀化、张家界、邵阳和娄底)。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湖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落差,长株潭地区经济总量及人均经济发展水平均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而大湘西地区发展则相对落后。2022年,长株潭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03 万亿元,同比增长 4.5%,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 41.67%,洞庭湖地区和湘南地区次之,分别为 1.11 万亿元和 0.95 万亿元,而大湘西地区五个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合计 0.78 万亿元,仅为长株潭地区的38.54%,为全省的 16.06%。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9 图表图表 5.湖南省行政区划图湖南省行政区划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图表图表 6.2022 年四大地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及增速(单位:亿元、年四大地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及增速(单位:亿元、%)地区地区 地区地区生产总值生产总值 固定资固定资产投资产投资 增速增速 消费品零售总额消费品零售总额 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 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占全省占全省比重比重 金额金额 增速增速 金额金额(元)(元)增速增速 长株潭 20280.5 4.5 41.67 1.7 7404.7 2.4 51802 5.9 洞庭湖 11093.2 4.9 22.79 9.1 4371.7 2.6 31070 6.5 湘南 9480.5 5.3 19.48 10.8 3868.3 2.7 31500 6.6 大湘西 7816.2 4.2 16.06 7.8 3406.0 2.0 23611 6.4 数据来源:湖南省统计年鉴,新世纪评级整理 根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湖南省将在区域经济格局上着力打造“三个高地”,即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同时,全省将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构建以中心城市和都市圈为核心的动力系统,优化形成“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即加快推进长株潭核心增长极、建设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岳阳和衡阳)、打造三条高铁经济带(京广高铁经济带、沪昆高铁经济带和渝长厦高铁经济带)、推动四大板块协调发展(推进长株潭地区一体化发展、促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加快湘南地区开放发展、提升大湘西地区开发水平)。其中,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岳阳将以石油化工、先进装备、电子信息为主导,加强产业链建设,提升产业层级,构建长江百里绿色经济发展走廊,加快建设全省第二经济强市;衡阳将发挥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优势,加快形成工业品“大湾区研发、衡阳生产分拨”和农产品“衡阳加工集散、大湾区消费”的产业协同格局,做大做强先进装备、特色材料、轻工消费品、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0 建设现代产业强市。图表图表 7.“十四“十四五规划”湖南省四大地区发展五规划”湖南省四大地区发展方向方向 地区地区 发展发展方向方向 长株潭 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先进半导体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技术制造业,积极布局前沿和未来产业,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全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洞庭湖 发挥临江临湖区位优势,建立湖区特有的生态产业和合理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品牌农业、滨水产业、港口经济,积极发展与长株潭相衔接的电子信息和机械装备制造。湘南 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平台功能,以衡阳副中心建设为引领,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东盟等区域合作,着力引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材料、特色生物轻纺、特色机械和电子消费品及零部件,打造新兴产业承接带和科技产业配套基地,建成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大湘西 以生态产业为导向,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特色材料、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食品医药等产业,将大湘西地区建成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承接产业转移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集聚区、生态安全保障区。资料来源: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新世纪评级整理(一)(一)下辖各下辖各州市州市经济实力分析经济实力分析 2022 年,湖南省各州市经济增速均较大幅回落,但除张家界外,全省其余年,湖南省各州市经济增速均较大幅回落,但除张家界外,全省其余州市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州市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湖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梯度大,省会长沙经济湖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梯度大,省会长沙经济实力一枝独秀,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遥遥领先实力一枝独秀,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遥遥领先,但由于基数大,近,但由于基数大,近两年经济增速在省内相对靠后。两年经济增速在省内相对靠后。长株潭地区的长株潭地区的株洲和湘潭株洲和湘潭作为全省重要的工业作为全省重要的工业城市,工业基础较强,其中,株洲的城市,工业基础较强,其中,株洲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已形成千亿产业集群,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已形成千亿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强,两市经济总量虽居全省中游,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居全省前产业竞争力强,两市经济总量虽居全省中游,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居全省前列,不过株洲列,不过株洲 2022 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呈持续下降。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呈持续下降。岳阳、常德和衡阳经济总岳阳、常德和衡阳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梯队量居全省第二梯队,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区间为年地区生产总值区间为 4000-5000 亿元,其中,亿元,其中,岳阳岳阳和衡阳作为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建设的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和衡阳作为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建设的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前景较好。前景较好。而大湘西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仍偏弱,除邵阳外,其余而大湘西地区整体经济实力仍偏弱,除邵阳外,其余 4 个州市经济个州市经济总量持续居全省后总量持续居全省后 4 位,位,2022 年年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仍均不到仍均不到 2000 亿元,其中,湘西亿元,其中,湘西州和张家界州和张家界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基础薄弱,且近年,且近年主导主导产业产业生态旅游业受生态旅游业受冲击较大,冲击较大,区域发展区域发展环境不理想。环境不理想。2023 年年上半年度,湖南省各州市上半年度,湖南省各州市整体经济整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运行保持平稳,经济总经济总量排序较量排序较 2022 年无变化年无变化。湖南省各州市经济发展梯度大,省会长沙经济实力一枝独秀,经济总量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遥遥领先。2022 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966.11 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28.70%,是经济总量排名第二岳阳的 3 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13.52 万元,是全省唯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10 万元的州市。继长沙之后,岳阳、常德、衡阳和株洲 2022 年经济总量仍分列全省第 2-5 位,地区生产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1 总值区间为 3500-5000 亿元,其中,除衡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偏低外,其余三个州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高于全省水平,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稳固于湖南省上游,其中,岳阳和衡阳作为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建设的两大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前景较好。2022 年岳阳、常德、衡阳和株洲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4710.67 亿元、4274.50 亿元、4089.69 亿元和 3616.80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 9.37 万元、8.18 万元、6.20 万元和 9.33 万元。郴州、湘潭、邵阳、永州、益阳、娄底和怀化 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处于 1500-3000 亿元,彼此间经济总量差距不显著,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异较明显,其中,湘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低于长沙居全省第二,2022 年为 9.97 万元,其余地市均不超过 6.5 万元,以邵阳最低,2022 年邵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4.03 万元,居全省倒数第三。以生态和旅游发展为主的湘西州和张家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均处于全省后两位,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仍均不足 1000 亿元,分别为 817.50亿元和 592.40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 3.31 万元和 3.93 万元。从经济增速来看,2022 年除张家界经济增速仅为 2.3%外,湖南省其余州市经济增速均高于全国水平(3.0%),增速区间为 3.8%-5.7%,其中,郴州近两年经济增速均居全省首位,2021-2022 年分别为 8.8%和 5.7%。从产业增速变动来看,2022 年除常德、湘西州和张家界外,湖南省其余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均超过 5%,且均快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以郴州增速最快,2022 年郴州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8.0%和 4.4%,而张家界已连续两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呈负增长,2021-2022 年增速分别为-5.5%和-4.0%。图表图表 8.湖南省湖南省各各州市州市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指标 数据来源:湖南省及各州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产业结构来看,除株洲、湘潭和益阳外,湖南省其余州市均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其中张家界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主要为旅游业,为全省唯一三产占比超过60%的州市,2022 年张家界三次产业结构为 14.8:12.8:72.4。株洲第二、三产业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2 占比相对均衡,2022 年三次产业结构为 7.6:47.4:45.0,但工业基础强,已形成我国首个突破千亿元产值、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湘潭工业门类较齐全,以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为支柱产业,是目前全省唯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 50%的州市,2022 年湘潭三次产业结构为 6.7:51.4:41.9。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22 年除大湘西地区外,湖南省其余州市大多经济增长依赖于第二产业拉动。图表图表 9.2022 年湖南年湖南省各省各州市州市三次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结构及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单位:(单位:%)数据来源:各州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22 年湖南省各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差异较大,其中,株洲固定资产投资近年首次出现下降且其中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多个主要投资领域均出现较大降幅;张家界继 2021 年固定资产投资较大幅下降后 2022 年仍继续下降,区域投资乏力;除株洲和张家界外,湖南省其余州市 2022 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区间为 2.4%-13.2%,以常德最低、岳阳最高。从主要投资领域来看,2022 年全省多数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下降,其中降幅超过 10%的州市共 6 个,包括张家界(-40.3%)、株洲(-35.0%)、常德(-23.4%)、娄底(-18.1%)、岳阳(-13.5%)和衡阳(-12.8%),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的州市仅长沙、永州和邵阳 3 个,增速分别为 8.4%、1.0%和 0.8%;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的州市共 5 个,包括湘潭(-13.3%)、株洲(-8.0%)、益阳(-7.9%)、永州(-6.5%)和衡阳(-5.1%)。消费方面,湖南省各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显著下降,2022 年增速区间为 1.3%-2.7%;从规模来看,长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显著高于其余州市,2022 年为 5235.56 亿元,占全省的 27.5%,而湘西州和张家界则不到 300 亿元,分别为 284.30 亿元和 209.90 亿元,区域分化显著。进出口方面,2022 年除株洲外,湖南省其余州市进出口总额均实现增长,其中长沙进出口总额也居绝对领先地位,2022 年为 3313.90 亿元,继长沙之后,岳阳凭借城陵矶港的港口资源优势,进出口总额居全省第二,2022 年为 736.46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3 亿元。图表图表 10.湖南省各湖南省各州市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增速情况情况(单位:(单位:%)数据来源:各州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房地产市场方面,2022 年湖南省各州市房地产市场景气度均较低迷,除永州商品房销售面积略有增长外,其余州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均有所下降,且除湘潭降幅为 3%外,其余州市降幅均超过 15%,其中,长沙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大幅下降 34.8%,降幅仅低于怀化(-35.7%),但销售面积仍遥遥领先,2022 年为1699.36 万平方米,且商品房销售均价仍处于相对高位,2022 年为 10532 元/平方米。从商品房销售额来看,2022 年湖南省各州市商品房销售额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永州商品房销售面积虽同比增长 4.3%,但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3.0%,降幅为全省最小的州市。图表图表 11.2022 年年湖南省各州市商品房销售情况湖南省各州市商品房销售情况 数据来源:各州市政府网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上半年度,湖南省各州市经济总量排序较 2022 年无变化,经济增速呈不同程度放缓,增速区间为 0.2%-4.4%。具体来看,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4 7011.21 亿元,经济总量仍遥遥领先,同比增长 3.3%,经济增速居全省第 9 位;经济增速不低于 4%的州市包括岳阳(4.4%)、株洲(4.1%)和郴州(4.0%),而益阳和湘西州经济增速居全省末两位,分别为 1.2%和 0.2%,是全省经济增速低于 3%的两个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23 年上半年度,株洲和张家界延续上年的降势且降幅仍较高,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下降 8.6%和 16.9%,此外,长沙、永州和岳阳固定资产投资也出现下降,同比分别下降 7.4%、2.8%和 0.2%。从房地产开发投资来看,2023 年上半年度除岳阳和邵阳投资实现小幅增长外,其余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均有所下降,其中降幅超过 15%的州市包括张家界(-41.4%)、常德(-40.7%)、娄底(-23.6%)、株洲(-20.3%)和湘潭(-19.7%)。消费方面,2023 年上半年度,湖南省各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实现增长,但增速分化较大,其中,湘潭、永州、衡阳增速偏低,分别为 0.9%、2.2%和 4.7%,其余州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超过 5%,其中,张家界和岳阳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 11.4%和 10.5%,消费增速在全省居前两位。(二)(二)下辖各下辖各州市州市财政实力分析财政实力分析 1.下辖各下辖各州市州市一般公共预算分析一般公共预算分析 2022 年除年除张家界张家界外外,湖南省其余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湖南省其余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但整,但整体增速显著放缓体增速显著放缓,受收入增速,受收入增速差异影响,邵阳和湘潭、益阳和娄底收入规模排差异影响,邵阳和湘潭、益阳和娄底收入规模排序发生互换,但彼此间收入差距均很小。序发生互换,但彼此间收入差距均很小。长沙长沙 2022 年税收收入年税收收入出现出现小幅下滑,小幅下滑,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非税收入增长的拉动下实现微增,在非税收入增长的拉动下实现微增,因而因而税收比率有所降低税收比率有所降低,但仍处于全省前列,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和自给能力仍居全省绝对领先地但仍处于全省前列,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和自给能力仍居全省绝对领先地位位。常德常德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规模仍居全省第仍居全省第二二,收入规模略超收入规模略超 200 亿元,亿元,但与排名第三的衡阳收入差距较小。但与排名第三的衡阳收入差距较小。大湘西地区整体大湘西地区整体财力偏弱,财力偏弱,其中,娄底、其中,娄底、湘西州和张家界湘西州和张家界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均不到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仍均不到 100 亿元,收入规模居全省亿元,收入规模居全省后三位。除上述州市外,湖南省其余州市后三位。除上述州市外,湖南省其余州市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区间为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区间为100-200 亿元,且顺亿元,且顺位位排序排序下彼此间收入规模差距均不显著。下彼此间收入规模差距均不显著。2022 年除张家界外,湖南省其余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实现增长,但整体增速显著放缓,收入增速区间为 0.5%-10.7%,其中,收入增速超过 10%的州市包括郴州(10.7%)、益阳(10.5%)和永州(10.2%)。益阳近两年收入增速均处于全省前列,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 100 亿元,达 100.12 亿元,收入规模超过娄底居全省第 11 位。此外,2022 年邵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湘潭居全省第 8 位,但两者间规模差距很小,2022 年邵阳和湘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127.60 亿元和 127.43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7%和 0.5%。2022 年长沙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较低,为 1.2%,且税收收入出现小幅下滑,但一般公共预算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5 收入规模仍遥遥领先于其余州市,2022 年为 1202.00 亿元,是收入排名第二常德的近 6 倍。常德、衡阳、株洲、岳阳、郴州和永州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超过 150 亿元,其中,仅常德略超 200 亿元,为 207.63 亿元,衡阳、株洲、岳阳和郴州彼此间收入差距均很小,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191.11亿元、190.88 亿元、185.04 亿元和 177.97 亿元。邵阳、湘潭、怀化和益阳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区间为100-130亿元,彼此间收入差距也不大。大湘西地区的娄底、湘西州和张家界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不到 100 亿元,分别为 91.71 亿元、74.59 亿元和 35.39 亿元,收入规模居全省后三位,其中,张家界是 2022 年全省唯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的州市,同比降幅为 1.9%。图表图表 12.湖南省下辖各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速及增速(单位:亿元(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各州市财政决算、预算执行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构成来看,湖南省各州市税收收入占比普遍较低,2022年税收比率区间为 54%-72%。具体来看,2022 年长沙由于税收收入有所下降,税收比率较上年下降 3.08 个百分点至 70.96%,仍居全省前列。除长沙外,2022年湖南省税收比率超过 70%的州市还包括株洲(71.34%)、郴州(70.83%)和怀化(70.04%)。而湘西州近年税收比率逐年下降且持续居全省末位,2022 年为54.06%,是全省唯一税收比率不到 60%的州市,收入质量偏弱。税收收入增速方面,2022 年除长沙和张家界外,湖南省其余州市税收收入均保持增长,增速区间为 1%-12%,长沙和张家界 2022 年税收收入同比分别下降 3.1%和 4.4%。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6 图表图表 13.湖南省下湖南省下辖各辖各州市州市税收收入及税收比率(单位:亿元税收收入及税收比率(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各州市财政决算、预算执行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能力看,长沙一般公共预算自给能力显著强于其余州市,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 76.74%,为全省唯一自给率超过 50%的州市。继长沙之后,湘潭自给率水平居全省第二,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为47.22%。除长沙和湘潭外,湖南省其余州市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不超过 40%,自给能力偏弱,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高度依赖于上级补助收入。其中,大湘西地区的 5 个州市收支平衡压力在全省相对较大,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均低于 30%,在全省排名后 6 位,其中张家界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仍不到 20%,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平衡能力居全省末位。图表图表 14.湖南省下辖各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州市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一般公共预算自给率(单位:单位:%)数据来源:各州市财政决算、预算执行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3 年上半年度,湖南省各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表现差异较大,收入规模排序较 2022 年发生较大调整。具体来看,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排名全省第二的常德 2023 年上半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同比分别下降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7 12.4%和 25.0%,为同期全省收入降幅最大的州市,受此影响,常德收入规模排序跌落至全省第 5 位。除常德外,2023 年上半年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出现下降的州市还包括湘潭、长沙、株洲和娄底,同比分别下降 7.6%、2.5%、2.1%和 0.7%,其中,除株洲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主要来源于非税收入减少影响外,其他州市均来源于税收收入减少,同期,上述州市税收收入增速分别为-7.3%、-9.0%、1.2%和-17.1%。收入增长的州市中,湘西州由于基数低,收入增速居全省首位,为9.2%,其余州市收入增速区间为 0.9%-8.9%。从收入规模来看,长沙仍居全省绝对领先地位,2023 年上半年度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646.14 亿元;株洲、衡阳、郴州、常德和岳阳收入规模处于 100-110 亿元之间,彼此间差异很小;而湘西州和张家界收入规模仍居全省后两位,同期分别为 36.88 亿元和 19.26 亿元,为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到 50 亿元的两个州市。2.下辖各下辖各州市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政府性基金预算分析 2022 年年,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除永州外,湖南省其余除永州外,湖南省其余州市政府性基金预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出现下滑,且多数州市降幅较大,政府性算收入均出现下滑,且多数州市降幅较大,政府性基金基金自给自给水平水平均有所均有所弱化弱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综合财力的贡献度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综合财力的贡献度有所下降,但目前基金收入仍为湖南有所下降,但目前基金收入仍为湖南省多数州市综合财力的重要支撑。省多数州市综合财力的重要支撑。2022 年,由于土地市场不景气,除永州外,湖南省其余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均出现下滑,且多数州市降幅较大。具体来看,永州 2022 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长 12.0%,为全省唯一基金收入实现增长的州市;娄底和张家界由于基数较小,2022 年基金收入降幅相对较小,分别为-7.0%和-9.3%;除娄底和张家界外,湖南省其余州市基金收入降幅均超过 10%,其中,降幅超过 20%的州市共 6 个,包括衡阳(-47.5%)、湘潭(-40.6%)、益阳(-37.3%)、郴州(-27.8%)、怀化(-23.0%)和常德(-20.3%)。长沙 2022 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下降 10.8%,收入降幅虽相对较低,但由于长沙基金收入规模显著高于其余州市,收入减少金额较大,2022 年长沙实现政府性基金收入 1111.54 亿元,较上年减少 134.77 亿元,是全省两个收入减少规模超过 100 亿元的州市之一,另一个为衡阳,2022年衡阳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为 149.68 亿元,较上年减少 135.62 亿元。从收入规模来看,长沙依然稳固于全省首位,是全省唯一基金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州市,是基金收入规模排名第二岳阳的 3.60 倍。继长沙之后,岳阳、株洲、永州和常德2022 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均超过 200 亿元,而怀化、娄底、益阳、张家界和湘西州基金收入均不足 100 亿元,其中湘西州 2022 年政府性基金收入仅 35.69 亿元,是全省唯一基金收入低于 50 亿元的州市。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8 图表图表 15.湖南省下辖各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增速(单位: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增速(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各州市财政决算、预算执行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政府性基金预算平衡能力方面,2022 年湖南省各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均有所下降,且除长沙外,其余州市政府性基金自给能力显著弱化,其中,邵阳、衡阳、怀化、湘潭和益阳 2022 年政府性基金预算自给率较上年下降均超过25 个百分点。从 2022 年自给率水平来看,株洲、长沙、岳阳和常德政府性基金自给率均超过 80%,自给能力较强,而怀化、湘西州和湘潭政府性基金自给率均不到 50%,政府性基金收支平衡压力较大。2022 年,除永州外,湖南省其余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对综合财力的贡献度均有所下降,但基金收入仍为多数州市综合财力的重要支撑,其中,长株潭和洞庭湖地区整体基金收入占比较高。具体来看,株洲、长沙、岳阳和永州 2022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占综合财力的比重仍超过 35%,分别为 42.79%、41.00%、37.04%和 35.02%,较上年分别下降 5.83 个百分点、下降 4.18 个百分点、下降 6.78 个百分点和上升 0.02 个百分点。湘潭 2022 年基金收入占比较上年大幅下降 13.77 个百分点至 29.44%,居全省降序第 5 位,除湘潭外,2022 年基金收入占比下降超过 10 个百分点的州市还有衡阳,衡阳 2022 年基金收入占比从上年的 35.91%大幅降至 20.68%。益阳、怀化和湘西州 2022 年基金收入占比均已不到 20%,其中,湘西州占比仅为 9.54%,基金收入对综合财力的贡献相对有限。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19 图表图表 16.湖南省下辖各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州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占综合财力的比重(单位: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占综合财力的比重(单位:%)数据来源:各州市财政决算、预算执行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三、三、湖南湖南省及下辖各省及下辖各州市州市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一)湖南(一)湖南省省政府政府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2022 年,湖南省政府债务增速略有放缓,但债务增量和期末余额仍居各省年,湖南省政府债务增速略有放缓,但债务增量和期末余额仍居各省上游,上游,且且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仍仍较低较低,政府政府债务负担债务负担仍仍偏重偏重。但考虑到但考虑到相对相对较强的经济和财政实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较强的经济和财政实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2022 年,湖南省政府债务增速略有放缓,但债务增量和期末余额仍居各省上游,政府债务负担仍偏重。截至 2022 年末,湖南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 1.54万亿元,低于政府债务限额 184.25 亿元,债务规模被河北省超越,居各省降序第 7 位,其中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余额分别为 7222.79 亿元和 8184.87 亿元;政府债务余额较上年末增加 1802.23 亿元,债务增量居各省降序第 10 位,其中,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余额较上年末分别增加 317.84 亿元和 1484.39 亿元。以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湖南省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是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4.97 倍,较上年上升 0.78 倍,居各省降序第 8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相对较低。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0 图表图表 17.2022 年年末末各省政府债务各省政府债务余额及其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余额及其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单位:亿元)(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各省财政厅、债券信息披露文件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湖南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2807.15 亿元,同比下降 6.3%,发行规模位列36个已发债省市降序第10位,其中新增债券和再融资债券分别为1799.43亿元和 1007.72 亿元。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2927.40 亿元,发行规模位列 36 个已发债省市降序第 9 位。截至 2023 年 9 月末,湖南省地方政府债券余额为 1.66 万亿元,位列 36 个已发债省市降序第 8 位。图表图表 18.2022 年及年及 2023 年前三季度各省年前三季度各省市市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单位: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情况(单位:亿元)2 数据来源:各省债券发行结果文件,新世纪评级整理(二)下辖各(二)下辖各州市州市债务状况分析债务状况分析 2022 年湖南省下辖各州市政府债务余额均有所增长年湖南省下辖各州市政府债务余额均有所增长,其中其中湘潭湘潭政府政府债务增债务增速速仍仍居全省首位居全省首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进一步进一步降低降低,目前仅高于张家界,目前仅高于张家界,近两年近两年政府偿债压力显著加大政府偿债压力显著加大。长沙政府债务规模。长沙政府债务规模仍仍显著显著 2 计划单列市单独列示,相关省份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及余额已作相应扣除。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1 高于其他州市,但受益于其较强的财政实力,偿债压力高于其他州市,但受益于其较强的财政实力,偿债压力仍仍相对较轻相对较轻。2022 年年,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城投债发行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城投债发行和净融资和净融资仍主要集中于仍主要集中于长沙和常德,而湘潭城投长沙和常德,而湘潭城投债仍处于较大额净偿还状态,债仍处于较大额净偿还状态,近年存续城投债余额持续缩减,一般公共预算收近年存续城投债余额持续缩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存续城投债余额的覆盖程度已上升至全省中游入对存续城投债余额的覆盖程度已上升至全省中游,而常德由于近两年城投债,而常德由于近两年城投债净融资规模较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存续城投债余额的覆盖程度净融资规模较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存续城投债余额的覆盖程度已降至全省已降至全省末位,城投债偿付压力较大。末位,城投债偿付压力较大。湖南省各州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负担湖南省各州市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负担整体整体偏重,偏重,其中,其中,株洲株洲 2022 年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其区域内区域内城投企业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年末带息债务带息债务的覆盖程度的覆盖程度在全省在全省最低最低,城投,城投企业企业偿债偿债压力压力偏偏大大。2022 年除郴州政府债务增速控制在 10%以内,湖南省其余州市政府债务规模均持续较大幅增长,仍以湘潭政府债务增速最高,为 21.35%。湘潭近两年政府债务增速持续居全省首位,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已从 2020 年末的 584.42亿元大幅增至 959.72 亿元,债务规模排序从 2020 年末的全省第 8 位上升至第 5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显著降低,湘潭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与其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较2020年上升2.50倍至7.53倍,仅低于张家界。张家界政府债务余额虽居全省末位,但由于其财力相对更弱,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始终居全省末位,且逐年降低,2022年末张家界政府债务余额与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已高达 10 倍。而长沙 2022 年末政府债务余额虽居全省首位,且显著高于其他州市,但受益于其较强的财政实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政府债务余额的覆盖程度在全省仍最高,2022 年末长沙政府债务余额为 2870.35 亿元,较上年末增长 12.36%,与其 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为 2.39 倍,为全省唯一该比率低于 4 倍的州市。图表图表 19.2022 年末年末湖南省下辖各湖南省下辖各州市州市政府债务情况(单位:亿元政府债务情况(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各州市财政决算、预算执行及其他公开资料,新世纪评级整理 2022 年以来,湖南省城投企业发债活跃度仍相对较高,2022 年和 2023 年前三季度,湖南省城投债发行规模分别为 2513.54 亿元和 2356.11 亿元,在各省发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2 行规模降序排序中均列第 5 位。从城投企业存续债券规模来看,截至 2023 年 9月末,湖南省存续城投债余额为 8289.40 亿元,居全国各省降序第 5 位,低于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和四川省,整体城投债余额仍较大。此外,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存续城投债券余额的覆盖程度来看,湖南省覆盖程度也较低,2023 年 9月末湖南省城投企业存续债券余额是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2.67 倍,居全国各省降序第 3 位,仅次于江苏省和重庆市。图表图表 20.湖南省及其他各省城投企业存续债券余额情况(单位:亿元湖南省及其他各省城投企业存续债券余额情况(单位:亿元)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存续城投债券的区域分布来看,湖南省存续城投债仍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市,以长沙占比最高,截至 2023 年 9 月末,长沙存续城投债余额为 2588.21 亿元,占同期末全省城投债余额的比重为 31.22%。继长沙之后,常德和株洲存续城投债余额也较大,2023 年 9 月末分别为 996.69 亿元和 893.34亿元,占同期末全省城投债余额的比重分别为 12.02%和 10.78%。而同期末湘西州和张家界城投债余额仅分别为 39.00 亿元和 38.10 亿元,为全省存续城投债余额不到 100 亿元的两个州市。以存续城投债余额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相对比,常德、株洲、衡阳和岳阳城投债负担在省内相对较重,2023 年 9 月末上述地市存续城投债余额均超过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3 倍。长沙城投债余额虽居全省首位,但受益于较强的财政实力,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余额与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为 2.15 倍,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湘潭由于近年城投债持续处于净偿还状态,2023 年 9 月末城投债余额与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已降至 1.70 倍;湘西州由于存续城投债余额较小,上述比率仅为 0.52 倍,为全省唯一该比率低于 1 的州市,城投债偿付压力相对较轻。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3 图表图表 21.湖南省各湖南省各州市州市存续存续城投债余额城投债余额及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单位:亿元及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单位:亿元)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从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看,截至 2022 年末,湖南省城投企业带息债务余额合计为 2.46 万亿元,是 2022 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7.93 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城投企业带息债务的覆盖程度较低。从下辖各州市情况来看,各州市带息债务区域分布情况基本与城投债余额分布情况一致,主要集中于经济和财力靠前的州市,以长沙和株洲为主。2022 年末全省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超过千亿元的州市包括长沙、株洲、常德、岳阳、衡阳和湘潭等 6 个,带息债务余额分别为5993.99 亿元、2372.47 亿元、1749.53 亿元、1612.94 亿元、1308.36 亿元和 1104.55亿元。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城投企业带息债务的覆盖程度来看,湖南省各州市整体覆盖程度偏低。全省 2022 年末城投企业带息债务超过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 倍以上的州市共 6 个,包括株洲、张家界、岳阳、常德、湘潭和衡阳,以株洲城投企业债务压力最大。具体来看,上述 6 个州市存续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与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分别为 13.55 倍、10.17 倍、9.54倍、8.90 倍、8.54 倍和 7.71 倍。而湘西州城投企业债务压力相对较轻,其存续城投企业 2022 年末带息债务与其 2022 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为 2.19 倍,为全省唯一该比率不超过 3 倍的州市。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4 图表图表 22.湖南省湖南省各州市各州市存续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单位:亿元)存续城投企业带息债务情况(单位:亿元)数据来源:Wind,新世纪评级整理 区域区域研究报告研究报告 25 免责声明:本报告为新世纪评级基于公开及合法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所得的研究成果,版权归新世纪评级所有,新世纪评级保留一切与此相关的权利。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本报告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本报告。经过授权的引用或转载,需注明出处为新世纪评级,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新世纪评级授权进行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新世纪评级将保留随时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报告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报告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新世纪评级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目录行政摘要经济走势三季度经济超预期修复,复苏基础仍需巩固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继续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费市场恢复态势更趋明显通胀维持低位 四季度有望回升货币政策延续宽松基调 逐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四季度出口中枢或转正 人民币汇率有望企稳中国香港经济稳步复苏政策分析国家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措施加快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化工信部陆续出台十个重点行业稳增长举措吸引外商投资政策再加码2451020 242833384041444850552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行政摘要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9%,较二季度的6.3%回落1.4个百分点,主因去年对比基数抬升的拖累。剔除基数效应后,三季度202223年两年平均增速4.4%,较二季度抬升1.1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从环比来看,三季度GDP环比增长1.3%,较二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国内经济持续修复,边际明显向好。前三季度GDP累计同比增长5.2%,如果按照全年5%的预期目标推算,四季度只需实现4.4%的增长。随着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叠加去年同期低基数,预计可以顺利完成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制定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总体来看,全年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经济将延续温和修复态势。不过,当前经济复苏仍不均衡,经济恢复的内生动力依然不强,经济回升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外部环境也更趋复杂严峻。未来一段时间,宏观政策有望加码支持力度,更好地释放内需潜力,支撑经济平稳增长。我们预计随着居民收入的改善,叠加政策支持和消费意愿的回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增强。此外,创新动能持续赋能经济增长,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我们预期中国经济在2023年有望实现5.2%的增长。产出方面,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较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9月当月同比增长4.5%,与上月持平,不过剔除基数效应后,两年平均增速为5.4%,较上月提升1.1个百分点,需求和价格的持续改善,推动工业生产稳步恢复。随着PPI降幅逐步收窄,产成品库存同比也开始见底回升,企业逐步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对工业生产形成支撑。不过目前工业生产的复苏表现较服务业依然偏弱,四季度随着需求持续恢复,企业盈利改善,以及低基数效应,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望明显回升。需求端方面,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住宿餐饮、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明显回暖,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稳固。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42,107亿元,同比增长6.8%,实际增长6.6%。从两年平均增速看,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长3.9%,比二季度加快1.1个百分点。8、9月份市场销售增速连续两个月有所加快,反映出消费市场恢复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展望未来,收入增速回暖将为下半年消费稳定增长提供保证,随着宏观政策在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领域进一步发力,消费有望延续复苏态势。投资方面,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3.1%,较上半年放缓0.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累计同比-0.6%,降幅较1-8月小幅收窄0.1个百分点,已经连续五个月位于负增长区间,民营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仍显不足,仍待政策提振信心,改善预期。从投资内部结构来看,9月当月呈现出基建、制造业支撑继续增强,房地产投资仍有待修复的分化格局,8月底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地产支持政策效果仍有待观察。出口方面,以美元口径计算,前三季度中国出口同比下降5.7%,好于市场预期水平。贸易结构方面,动力电池产品以及汽车产品出口相当亮眼,尤其是汽车已成为我国前三季度出口增长力量,另一方面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原油进口额降幅收窄。贸易伙伴方面,俄罗斯和中亚五国成为前三季度中国外贸的主要增长点,但是与欧美日韩四个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增速延续今年以来的回落趋势。汇率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人民币汇率运行趋势整体呈现先升后降,主要受中美贸易差和货币政策差影响。展望未来,房地产市场方面“认房不认贷”、首套存量房贷利率调降和限购条件松绑等政策,以及资本市场方面印花税减征和房企再融资放宽等政策陆续出台,将进一步改善国内经济基本面及预期,对汇市形成支撑。3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财政政策方面,前三季度财政运行收支两端均表现偏弱,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进度均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四季度财政政策将继续发力,以巩固经济复苏向好的态势。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草案,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作为特别国债管理,此次增发国债将全部通过转移支付安排给地方政府,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万亿元增加至4.88万亿元,预计赤字率将由3%提高至3.8%左右。此外,截至10月底,全国已有24个地区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着力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货币政策方面,前三季度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总量方面,央行加大力度支持对制造业、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9月份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价格方面,今年前三季度一年期和五年期LPR分别下降20个基点和10个基点,推动企业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同时推动降低存量首套房房贷利率政策落地,9月末存量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9%。结构方面,制造业中长贷、基础设施中长贷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分别为38.2%、15.1%和24.1%,延续了今年以来的高增速趋势。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引导个人贷款和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支持实体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4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经济走势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5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1 GDP增速,当季同比,%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4.9%,较二季度的6.3%回落1.4个百分点,主因去年对比基数抬升的拖累。剔除基数效应后,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速4.4%,较二季度抬升1.1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从环比来看,三季度GDP环比增长1.3%,较二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国内经济持续修复,边际明显向好。前三季度GDP累计同比增长5.2%,如果按照全年5%的预期目标推算,四季度只需实现4.4%的增长,随着稳增长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叠加去年同期低基数,预计可以顺利完成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制定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总体来看,全年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经济将延续温和修复态势。不过,当前经济复苏仍不均衡,经济恢复的内生动力依然不强,经济回升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外部环境也更趋复杂严峻。未来一段时间,宏观政策有望加码支持力度,更好地释放内需潜力,支撑经济平稳增长。我们预计随着居民收入的改善,叠加政策支持和消费意愿的回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将继续增强。此外,创新动能持续赋能经济增长,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我们预期中国经济2023年有望实现5.2%的增长。-1001020302010201220142016201820202022不变价现价三季度经济超预期修复,复苏基础仍需巩固6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产出方面,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较上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9月当月同比增长4.5%,与上月持平。不过剔除基数效应后,两年平均增速为5.4%,较上月提升1.1个百分点,需求和价格的持续改善,推动工业生产稳步恢复。随着PPI降幅逐步收窄,产成品库存同比也开始见底回升,企业逐步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对工业生产形成支撑。不过目前工业生产的复苏表现较服务业依然偏弱,四季度随着需求持续恢复,企业盈利改善,以及低基数效应,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望明显回升。图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40-20020406020192020202120222023图3 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和PPI,当月同比,%-50510152025-10-5051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PPI产成品库存(右轴)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7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分产业来看,中游的装备制造业是支撑工业生产恢复向好的主因,特别是电气机械制造和汽车制造生产增速均保持两位数增长。一方面源于我国产业升级稳步推进,工业生产技术密集度持续提高,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提升,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另一方面,绿色转型效果逐步显现,新能源汽车行业和清洁能源行业发展向好,带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等高端产品继续保持高位增长。上游原材料行业中的采矿业生产回升或与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基建投资加快有关。此外,由于终端需求复苏较慢、房地产低迷等原因,下游消费品制造增速仍在低位运行。图4 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15-10-505101520煤炭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选非金属矿采选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交运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制造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制造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酒水饮料制造烟草制品纺织服装家具制造娱乐用品制造上游原材料开采中游装备制造下游消费品制造2023年1-9月2022年1-9月8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5 中国制造业PMI和商务活动PMI,当月值,%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从经济景气指数来看,制造业PMI自9月以来重回扩张区间,显示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边际改善。从制造业PMI分项来看,供需两端同步回暖,不过生产端恢复要好于需求端,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继续位于55%以上的高景气区间,持乐观态度。9月服务业PMI较上月有所回升,景气度也有所提高。20253035404550556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制造业PMI非制造业PMI:商务活动9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6 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当季值,%-300-200-1000100200300201820192020202120222023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从需求端来看,消费拉动持续增强,投资支撑趋降,出口拖累放缓。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4.8%,较二季度继续提升。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所下降,三季度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2.3%,均较二季度出现明显下降。受益于全球经济保持韧性,外贸对中国经济拖累幅度较上季度减弱,三季度净出口向下拖累经济0.8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7.1%。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10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7 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图8 固定资产投资分部门,当月同比,3月移动平均,%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40-200204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0-20-10010203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制造业广义基建房地产基建和制造业投资继续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3.1%,较上半年放缓0.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累计同比-0.6%,降幅较1-8月小幅收窄0.1个百分点,已经连续五个月位于负增长区间,民营企业投资的意愿和能力仍显不足,仍待政策提振信心,改善预期。从投资内部结构来看,9月当月呈现出基建、制造业支撑继续增强,房地产投资仍有待修复的分化格局,8月底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地产支持政策效果仍有待观察。11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政策助力基建投资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广义基建投资累计同比8.6%,较上半年放缓1.5个百分点,主要受去年基数抬高的影响,9月当月基建投资增速6.8%,较上月提高0.6个百分点,对整体投资支撑作用有所增强。四季度随着专项债发行提速等积极因素的支撑,短期基建投资增速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不过土地市场低迷和地方政府化债风险也对基建资金端形成一定制约。资金方面,专项债自8月以来发行提速,8-9月新增专项债合计发行9,576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多增8,819亿元,前三季度累计发行进度为91%,对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形成一定支撑。同时,10月底人大会议表决通过了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决定,根据过往经验,明年的提前批额度将在今年四季度下达,以便地方尽早启动发债工作,加快债券资金使用。此外,为避免基建资金出现断档,去年推出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也有望在四季度加码。不过,作为基建增量资金的补充,今年以来城投债融资依然低迷,土地出让收入持续负增会削弱城投平台的融资能力,对基建投资资金端形成拖累。同时,在剥离政府融资职能的大趋势下,城投募集资金对于项目建设贡献较小,绝大部分用于借新还旧和偿还有息债务,用于项目建设的比重不断下降,对基建的支撑力度持续偏弱。图9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额,十亿元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01,0002,0003,0004,0005,0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 10月 11月 12月2023202220212020201912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10 城投债募集资金用途,亿元数据来源:企业预警通,毕马威分析020,00040,00060,00080,000202120222023年1-10月借新还旧偿还有息债务补充流动资金项目建设其他13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11 公共财政收支,累计同比,%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20-10010203020192020202120222023剔除增值税后的公共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支出财政数据方面,前三季度财政运行收支两端均表现偏弱,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进度均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收入端,剔除增值税后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增速自4月以来呈回落态势,截至9月份仍为负增长,前三季度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降幅较1-8月进一步扩大,经济恢复偏弱和土地市场低迷对收入端形成较大制约。支出端,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9%,较1-8月加快0.1个百分点,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下降17.3%,降幅较1-8月收窄4.4个百分点,由于收入增速较弱,今年以来财政支出总体发力偏保守。展望四季度,财政政策将继续发力,以巩固经济复苏向好的态势。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草案,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作为特别国债管理。此次增发国债将全部通过转移支付安排给地方政府,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万亿元增加至4.88万亿元,预计赤字率将由3%提高至3.8%左右。此外,截至10月底,全国已有24个地区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着力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14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5005010015020192020202120222023政府性基金收入政府性基金支出图12 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累计同比,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13 制造业分行业投资增速,累计同比,%-1001020304050电气机械汽车制造化学原料计算机通信有色冶炼专用设备食品制造农副食品通用设备橡胶塑料铁路船舶金属制品黑色冶炼医药制造非金属矿物纺织业2023前三季度2023上半年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投资继续领跑三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为6.4%,较二季度小幅提升0.9个百分点。其中9月当月同比增长7.9%,为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显示在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下,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所修复。同时三季度PPI触底回升,带动企业利润改善,助力工业企业扩大盈利空间。1-9月制造业利润累计同比为-9.0%,相比前8个月降幅收窄2.7个百分点,利润持续恢复向好,工业企业效益呈现恢复态势。随着市场供求关系持续恢复改善,工业品价格的逐步回升,PPI累计同比降幅有所收窄、叠加营收利润率回暖,将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向好。从细分行业来看,制造业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带动的电气机械、新能源汽车、有色金属冶炼等行业依旧表现出色,2023年前三季度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维持高增长态势,累计同比增长分别为38.1%和20.4%,成为制造业投资的主要拉动项。受消费需求走强影响,下游市场的食品制造和农副食品行业也在加快恢复,累计同比增长分别为7.5%和6.5%,但是纺织业投资则继续下滑。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16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14 高技术产业投资,累计同比,%-40-20020406020192020202120222023高技术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产业投资继续领跑,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4%,快于全部固定投资8.3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3%和11.8%,比全部固定投资增速分别高8.2和8.7个百分点。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提振信心稳增长政策举措落地生效,高技术制造业支撑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有所增强。高技术产业增速快于全部产业增速,体现出我国新兴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提供新动能。工业企业预期和信心逐步增强,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持续高增长,为四季度和明年工业经济持续向好奠定了基础。展望前景,在政策的加持下,经济基本面逐步回暖,企业缓步进入补库阶段,有望助力工业生产上行。企业利润修复,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高增,将支撑制造业投资的增速继续提高。随着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新能源以及高端装备等高技术产业对制造业投资、生产的驱动作用日益突出。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17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房地产投资进入筑底阶段今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保障性住房指导意见14号文,掀起新一轮“房改”关注热度,预计未来将构建房地产市场新格局。新政主导商品房和保障房回归各自属性,致力于满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从而形成资源分配更均匀的房地产“双轨制”商业模式。销售方面,三季度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额同比延续下降态势,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同比下降7.5%,降幅较上半年进一步扩大,但在一系列优化房地产市场信号的作用下,9月当月同比跌幅放缓。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房地产销售总体疲软,新开工和投资暂时没有出现回暖迹象,截止三季度末,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8.7万亿元,同比下降9.1%,降幅较前两季度有所扩大;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23.4%,降幅较上半年收窄0.9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受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了2023年第三季度例会提及的“因城施策精准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以及调低“首付比”和“二套房贷利率下限”的影响,9月商品房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房屋新开工面积环比都有明显回升,同比降幅缩窄,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市场的回暖仍需等待各地对利好政策的落实以及地产销售的进一步复苏。融资层面,今年三季度房企各类资金来源同比维持下滑态势,受制于房企销售面的表现,目前房企到位资金仍在承压,1-9月房地产开发到位资金为9.8万亿元,累计同比-13.5%。需要注意的是,受益于监管层不断释放出新的政策,今年三季度国内贷款同比降幅收窄,累计同比从-27.2%上升至-11.1%。自筹资金方面,前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速为-21.8%,可以看到,虽然近期房企融资面利好政策力度持续加大,但民营房地产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图15 房屋新开工面积以及销售面积,当月同比,3月移动平均,%-100-50050100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屋新开工面积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18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拿地层面,今年以来全国土地供求市场呈低位运行态势。供地方面,100大中城市以及一二三线城市土地成交面积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土地成交方面,在土地缩量供应、房企融资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今年前三季度,100大中城市以及一二三线城市土地成交面积同比下滑较大,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14.65%、-15.15%、-23.73%、-10.11%。从拿地主体来看,国有企业拿地的金额出现了大幅增长,拿地金额占比为94%,绝大多数省份国企拿地占比均超过90%。目前,民营企业的信用风险仍在持续,加之现金流压力大,拿地少,商品房整体销售表现不佳,因此资本实力较强的国央企拿地份额占比上升。9月底,自然资源部给各省市下发了有关“建议取消土地拍卖中的地价限制”的指导文件,多地已陆续落实,或有利于提高土地拍卖活跃度。图17 土地成交面积,累计同比,%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注:2023年数据为2022-23两年平均增速。-60-40-20020406080100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国内贷款自筹资金销售回款-30-20-100102030201920212023前三季度100大中城市一线城市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注:销售回款包含定金及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图16 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累计同比,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展望后续,随着稳地产政策的信号频繁释放,市场信心将稳步回升,带动房地产销售回温。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多部委频繁表态支持优化房地产政策,包括优化购房政策、支持房企融资和加大对“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金融支持力度等。国务院出台“民营经济31条”,鼓励破产重整与民企合理融资;住建部、央行、金监局积极推动落实“认房不认贷”。此外,地方政府也紧跟步伐,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也提到“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截止9月底,全国已有超50省市执行首套房“认房不认贷”政策,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已先后宣布执行1 1。整体来看,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了二季度的下滑后,三季度进入筑底阶段,后续随着各项利好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房地产市场将有所修复。1 认房不认贷效力渐减上海房企翘首以盼新政策,经济观察网,http:/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今年以来,国家围绕“消费提振年”,着力优化供给、创新场景、改善环境,取得了良好效果。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6.8%,增速较去年全年大幅提高7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提升1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速水平与去年同期低基数效应相关。从2022-2023两年平均增速来看,一季度为4.5%,二季度为2.8%,三季度为3.9%。三季度,我国消费市场恢复态势更趋明显,为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单月来看,9月社零名义增速为5.5%,比8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回升,显示消费进入“金九银十”的旺季。从消费形态来看,服务消费恢复快于商品消费,人流物流等经济活动趋于活跃,对餐饮、旅游等接触型服务消费带动增强。前三季度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8.7%,快于商品零售增速5.5%。2023年中秋节、国庆节假期,文化和旅游行业恢复势头强劲,全国假日市场平稳有序。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中秋节、国庆节假期8天,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5%;人均消费也从五一假期的540元提升到“双节”假期的912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4.2%,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是46.1%,比去年同期明显提升了2个百分点。图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名义同比,%-40-2002040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消费市场恢复态势更趋明显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21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19 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当月同比,%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图20 历年主要假期出行人次和旅游收入与2019年同期变化,%数据来源:文旅部,毕马威分析-50-30-1010305020192020202120222023商品零售餐饮收入-100-80-60-40-2002040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春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国庆节2020年2021年20222023出游人次旅游收入22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21 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累计同比,%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50050100150电影票房旅游餐饮收入金银珠宝服装鞋帽烟酒中西药品体育娱乐用品化妆品石油制品粮油食品汽车通讯器材日用品家具饮料家电办公用品建筑装潢2023年前三季度2022年全年从消费品类别来看,和去年相比,今年多数商品零售额均出现改善。一方面,与居民线下社交活动相关的消费品类,如电影票房、旅游、餐饮、金银珠宝、服装鞋帽、体育娱乐用品、化妆品、通讯器材等领域增速全部实现由负转正,而且增速实现较大幅度的反弹,9月末进入中秋节和国庆节“双节”假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旅游、餐饮、烟酒和金银珠宝消费。另一方面,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与地产相关的消费持续走低,这是拉低当前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整个前三季度来看,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家具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消费金额累计同比增长-0.6%、3.1%、-7.9%,低于总体的消费增速水平。此外,汽车消费方面,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各地积极响应,相继推出发放消费券、购车补贴等措施,加之秋季企业新品集中上市,物流行业企稳回升也带动了汽车销售增长,三季度汽车消费摆脱一季度负增长的颓势出现回暖,前三季度累计增长4.6%。23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的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经济运行回升向好,就业形势持续好转。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比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三季度就业形势进一步向好。三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与二季度持平,比一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0.2个百分点。三季度正值暑期,就业形势受到气候炎热、灾害性天气较多、户外工作机会减少等季节性因素的影响较多,若扣除季节因素,三季度就业形势在二季度基础上进一步向好。从三季度各月情况看,7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8月份为5.2%;9月份继续下降至5.0%,低于上年同月0.5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单月最低值,就业主体人群(25-59岁)失业率也处在较低水平。不过当前就业复苏形式尚不牢固,青年人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当前经济恢复动能较弱,企业创造的新岗位有限,未来政策仍需在稳定市场主体信心上加大发力。居民收支数据显示居民收入在持续改善,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6.3%,实际增长5.9%,均跑赢同期GDP增速。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带动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提升,展望前期,收入增速的加快为四季度和明年消费需求稳定增长提供根本保证,随着宏观政策在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领域进一步发力,消费有望延续复苏态势。图22 城镇调查失业率,%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0510201820192020202120222023OverallAged 25-5924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2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当月同比,%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食品方面,9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下降3.2%,较8月下跌1.5个百分点,同比跌幅进一步扩大,环比上涨0.3%。食品价格同比跌幅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高基数和供给相对充足,9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跌22%,较8月跌幅扩大4.1个百分点,环比小幅上涨0.2%,在需求季节性回升但供给相对充足的情况下,猪肉价格显示出同比大幅下跌但环比小幅上涨的趋势,说明猪肉价格仍处于筑底阶段,第四季度进入肉类消费旺季,猪肉价格有望回暖。9月份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7%,较上月同比涨幅扩大0.2个百分点,对CPI的支撑作用有所加强,主要受到国际原油价格和国内旅游服务两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受到国际油价上涨和上年低基数的影响,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另一方面受暑期结束、出行需求回落的影响,9月份旅游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2.3%,较上月涨幅收窄2.5个百分点。此外,服务性消费进一步恢复,中秋、国庆假期出行热度再次回升,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达8.26亿人和7534.3亿元,均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据此服务性消费的恢复进一步支撑了CPI的平稳。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10123456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CPI核心CPI(不包括食品和能源)今年三个季度以来,消费端价格继续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9月份CPI同比由上月的0.1%再次回落至0%,环比增加0.2%,均低于市场预期水平。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涨幅有所回升,三季度均保持在同比0.8%,较6月份上升0.4个百分点。CPI和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的趋势反映出需求端的恢复仍需一段时间。通胀维持低位 四季度有望回升25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PPI方面,在俄罗斯和沙特持续减产的背景下,原油价格涨幅明显,9月PPI同比下降2.5%,环比上涨0.4%。叠加煤炭和铁矿石涨幅较大的影响,故尽管今年以来PPI一直处于负值区间,但上游价格的攀升有助于PPI的进一步修复。其中,生产资料价格跌幅收窄至3%,其价格处于负值区间已近一年;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下降0.3%,与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幅度相比较小。另外,近期巴以冲突尚未影响到周边产油国,对原油价格影响相对有限,但局势发展可能加剧避险情绪,故原油价格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从而加快拉动未来PPI进一步修复。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15-5515252013 2014 2015 20162017 2018 2019 20202021 2022 2023食品非食品旅游-10-5051015202010201220142016201820202022PPIPPI:生产资料PPI:生活资料图24 CPI分项同比,当月同比,%图25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当月同比,&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9月份CPI和PPI价格剪刀差(PPI-CPI)为-2.5%,较上个月以来收窄了0.6个百分点,两者剪刀差已经连续三个月收窄,背后反映着企业利润的收窄和经济动能的略显不足。本轮PPI-CPI收窄主要系高基数所致,国内需求恢复带动的价格上涨效应偏弱。在弱复苏的背景下,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和国内基建投资的加快推进,将导致PPI-CPI的负剪刀差进一步收窄,从而减缓企业获得利润的压力。图26 PPI-CPI价格剪刀差,%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10-5051015201020122014201620182020202227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27 国际原油现货价,美元/桶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展望未来,考虑到当前居民预防性心理以及消费修复势头较为温和,预计消费端通胀将继续保持低位运行,四季度肉类需求旺季会推动猪肉价格修复,从而对四季度CPI将有一定的支撑作用。随着后续促消费政策和降融资成本政策共同发力,高基数效应将逐步消退,CPI同比增速也将逐渐修复。PPI方面,随着地缘政治局势发展以及全球经济面临较大增长压力,以及国内稳需求政策进一步落地,原材料和工业品需求将有所改善,但改善幅度可能有限。05010015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布伦特原油WTI考虑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地缘政治冲突带来避险心理两者的叠加效应,国际原油价格在第三季度攀升程度较大。从数据来看,9月布油现货价月均值升至94.19美元/桶,同比涨幅较上月扩大了18.3个百分点升至4.5%,WTI现货价月均值升至89.23美元/桶,同比涨幅较上月扩大了17.3个百分点升至6.2%。但是,本次原油价格上涨幅度明显低于2022年,故其对核心通胀的传导也会更弱。另一方面,受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带动原油产业链相关产品价格环比上涨幅度较大,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加工业等行业价格环比上涨较多,预计后续地缘政治局势发生变化,原油产业链相关产品价格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28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681012141618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社融存量同比M2同比图28 社会融资存量规模和广义货币同比增速, 23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9.33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1.52万亿元,同比增速维持在9.0%水平。其中,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当月新增量为4.12万亿元,同比多增5,638亿元。这是因为大规模政府专项债券集中发行,且发行规模远高于去年同期。政府融资支撑社融增速维持在较高水平。货币政策延续宽松基调逐步降低社会融资成本29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从社融结构看,人民币贷款作为新增社融的主要贡献比例有所降低,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累计值19.5万亿元,其中9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为2.31万亿元,累计值占社融规模累计值降至67%,同比少增1,764亿元,少增原因主要是上年同期基数较高,但总体保持一定的扩张力度。政府债券融资是9月份社融增长的主要支撑,高达9,949亿元,同比增长4,416亿元,国债超预期发行拉动政府融资增加,国债发行进度高于去年同期进度,进度接近75%,但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不及预期。前三季度企业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均同比少增,其中企业债券同比少增5,720亿元,系去年同期企业贷款大幅放量形成高基数所致,随着生产持续复苏,当前企业债券融资仍处于高位,而股票融资同比少增199亿元,系监管层明确优化IPO和再融资政策等因素对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形成一定扰动。前三季度非标融资三项合计同比多增6,520亿元,其中9月份同比多增1,558亿元,非标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与银行承兑汇票三项均继续增加显示出企业融资需求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图29 社会融资规模结构,万亿元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5051015202530352021年前三季度2022年前三季度2023年前三季度其他非标融资股票企业债券政府债券人民币贷款全部30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人民币贷款结构方面,企业中长期贷款保持了贷款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前三季度企业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增加0.7万亿元和3.2万亿元,但单从9月份来看,企业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同比少增881亿元和944亿元,主要原因仍然是去年同期企业贷款高增所造成的高基数。实际上,与往年同期的数据相比,今年9月份乃至三季度的企业中长期贷款并不低,这反映了市场信心逐渐恢复和基建投资发力对中长期贷款的支撑。除此之外,央行加大对制造业、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其中9月份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制造业中长贷、基础设施中长贷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分别为38.2%、15.1%和24.1%,延续了今年以来的高增速趋势。最后,由于今年以来资金利率上行导致月内票据利率处于高位,金融机构做大票据贴现规模的压力大幅降低,前三季度票据融资同比少增2.8万亿元,其中9月份票据融资同比少增673亿元,冲量情况明显得到改善。对于居民贷款,受存量首套房房贷利率下调政策、房地产行业支持政策和普惠金融支持政策影响,居民提前偿还按揭房贷的情况得到缓解,9月份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2,014亿元,但是房地产市场销售恢复程度有限,今年以来居民中长期消费压力仍较大,故前三季度居民中长期贷款反而少增0.2万亿元。随着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和消费信贷的回暖,前三季度居民短期贷款同比多增0.7万亿元,其中汽车消费信贷支撑了居民短期贷款的增加,在车企降价促销以及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支持下,9月份广义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增加4.7%,有力支撑了居民短期消费需求。图30 新增人民币贷款结构,万亿元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202468101214居民短期居民中长期票据融资企业短期企业中长期2022年前三季度2023年前三季度31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人民币存款方面,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新增19.7万亿元,同比少增7,756亿元,其中9月份人民币存款新增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900亿元,较去年同期有所回落。9月份新增居民存款2.53万亿元,同比多增1,422亿元,由于前段时间居民部门的提前还贷趋势逐渐消退,结合三季度金融市场表现较弱,预防性储蓄需求增加使得居民资金回归存款。9月份非金融企业存款新增2,010亿元,同比少增5,639亿元,属2015年以来同期新低,较过去5年同期均值低约5,600亿元,但总体而言今年以来企业存款与上一年数据相比明显恢复,显示企业现金流状况开始出现好转,但仍有较长的复苏时间。此外,三季度新增财政存款6,863亿元,其中9月份财政存款减少2,127亿元,但同比少减2,673亿元,这是因为9月份政府债集中发行且季度末财政支出增加,在经济增长动能偏弱的背景下,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以促进经济的加快复苏。货币政策方面,今年以来前三季度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推动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今年以来,央行充分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9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8.2%,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7.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4.2个百分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6%,比各项贷款增速高7.7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3.2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为6,170万户,同比增长13.3%。由此可见,信贷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支持更加精准有力。今后一段时间内,央行强调保持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稳定性,继续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图31 新增人民币存款,季度值,万亿元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50510152016-032017-062018-092019-122021-032022-062023-09居民企业财政非银金融机构32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今年以来,央行持续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贷款市场利率报价改革成效显著,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今年前三季度,一年期和五年期LPR分别下降20个基点和10个基点,推动企业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5%,比上年同期低14个基点。同时,推动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政策落地,9月末存量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9%,比上月末低42个基点,有效减轻居民利息负担,增强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展望下一阶段,预计四季度仍有降准降息的空间,央行将继续引导个人贷款和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充分发挥货币信贷的政策效能,支持实体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促进经济良性循环。345667891011121314大型存款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右轴)5年期及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右轴)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图32 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RRR)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3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50050-80-302070120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022 2023贸易差额(十亿美元)出口(右轴,%)进口(右轴,%)图33 进出口活动,当月值今年前三季度,随着海外需求改善、人民币处于贬值区间以及稳外贸政策进一步加码,我国出口同比降幅持续收窄,出口表现好于预期。尤其是今年9月份,虽然同期基数小幅增加,但是由于外需压力进一步降低,出口需求边际回升,出口同比增速为-6.2%,较8月回升2.5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中国出口在亚洲经济体中表现也较为亮眼,今年前三季度韩国、印尼和中国台湾出口额降幅高达11.5%、12.3%和13.8%,而中国出口额降幅为5.7%,仅在泰国的4.5%之后,且有逐步收窄的趋势。进口方面,今年9月份进口额同比下降6.3%,降幅与8月相比收窄1个百分点。得益于宏观政策持续发力,制造业景气度回升以及进口商品价格企稳回升、价格因素贡献增强,国内需求逐渐回暖,四季度进口额有望加速回升。今年前三季度贸易顺差录得6,304.2亿美元,略高于去年同期且处于历史高位。四季度出口中枢或转正人民币汇率有望企稳34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从外贸商品结构来看,出口方面,动力电池产品以及汽车产品出口相当亮眼,前三季度蓄电池、锂电池和汽车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33.6%、39.3%和83.9%,合计拉动整体出口增速2.23个百分点,是我国前三季度出口的重要增长动能,得益于全球经济的缓慢恢复致使海外需求尤其是对汽车的需求持续回升。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产品对出口的拉动由正转负,前三季度出口额同比下降13.7%,成为出口增速最大拖累,但较上月有所改善,机电产品延续负向拉动趋势但对出口降幅的拉动有所收窄。展望第四季度,随着购物节、圣诞节等生产需求的浮现,海外需求有望维持较高韧性;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仍处于弱复苏阶段,叠加贸易摩擦将不利于出口增长。图35 上半年主要类别商品对出口的拉动,百分点数据来源:海关总署,毕马威分析-3.8-5.7-6.6-8.2-8.4-11.5-12.3-13.8-16-14-12-10-8-6-4-20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图34 2023年1-9月部分亚洲出口型经济体出口金额,累计同比,%蓄电池锂电池汽车(包括底盘)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 基本有机化学品其他总出口35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进口方面,前三季度进口增速降幅维持在较高位置,降幅稍高于市场预期。随着9月制造业PMI回到扩张区间,中国进口总额逐渐呈现出积极的变化。前三季度进口商品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原油的进口额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14.9%、-14.8%和-9.6%,对进口额拖累最大,三种商品对进口降幅的拉动合计11.63个百分点。其中原油拖累系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和产油国限产计划导致原油价格走高,叠加去年同期较高的价格基数,降幅有所收窄。另一方面,前三季度成品油、医药材及药品和煤及褐煤的进口额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42.7%、7.2%和30.5%,较去年同期有所降低。需要注意的是,国内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将拉动中国内需持续增长,进口增速有望逐渐回升。贸易伙伴方面,前三季度,我国与欧美日韩四个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增速延续去年的回落趋势,分别累计下降7.7%、14%、12.5%和16.2%,且四者在我国外贸总额中的合计占比较去年同期下降2.2个百分点至35.2%,较前半年外贸总额占比降幅有所收窄。延续今年前半年的趋势,俄罗斯和中亚五国成为前三季度中国外贸的主要增长点,具体而言,前三季度我国对俄罗斯和中亚五国的进出口增速分别为29.5%和24.5%,而我国与非洲进出口增速维持在去年同期水平。另一方面,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及国际政治局势引发的国际原油价格的影响,我国与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进出口增速均下降,如前三季度我国与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速降幅扩大至5.5%,较前半年扩大了3个百分点,显示欧美终端需求走弱对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持续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东盟地区连续三年依然保持在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2022年全年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为15.6%,而中国也已经连续十四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图36 上半年主要类别商品对进口的拉动,百分点数据来源:海关总署,毕马威分析成品油医药材及药品煤及褐煤其他机电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原油总进口36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汇率方面,2023年前三季度人民币汇率运行趋势整体呈现先升后降,今年二月份前随着疫情后内需的进一步释放使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路爬升至6.6关口,在此之后美国经济韧性及政府债供给增加,叠加产油国石油减产期限延长和美国原油库存下降导致油价再次回升,加上历经多次加息使得美债利率和美元指数表现较强,十年期美债收益率逼近5%关口。另一方面,年初以来我国复苏预期有所减弱,央行降准降息导致中美货币政策差扩大、中美政策利率深度背离,10年期中美国债利差倒挂达180bp,境内外汇供需不平衡导致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弱。此外,全球经贸景气度下降和中美资产相对收益率亦分别通过我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渠道对人民币汇率施加压力。图37 2023年上半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速,累计同比,%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图38 美元指数和人民币即期汇率29.524.50.0-1.5-5.5-7.7-12.5-14.0-16.2-20-100102030405.566.577.58090100110120201820192020202120222023美元指数(1973年3月=100)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右轴)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37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展望未来,随着三季度我国经济好于预期,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支持力度加大,中国经济复苏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方面“认房不认贷”、首套存量房贷利率调降和限购条件松绑等政策,以及资本市场方面印花税减征和房企再融资放宽等政策陆续出台,将进一步改善国内经济基本面及预期。加上美联储加息逐渐走入尾声,对人民币汇率的压力不可持续,今年四季度人民币汇率将有望回暖。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9095100105110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图39 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38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在访港旅游业和本地消费持续增长的支持下,香港特区经济继续恢复。第三季香港经济持续扩张,实际GDP增长4.1%,比上季增幅扩大2.6个百分点。由于今年发放的消费券金额低于去年,二、三季度香港政府开支下降。不过,私人消费及旅游业复苏,继续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即使香港市场表现疲弱,私人消费以及旅游服务贸易仍然有明显提升。据统计,私人消费开支继第二季上升7.7%后,在第三季与去年同期比较实质上升6.3%,而由于访港旅客人数继续上升,服务输出三季度较去年同期升幅扩大至23.9%,其中旅游服务输出提升明显,恢复至2018年同季水平的53%。展望前期,访港旅游业和私人消费将继续支持今年余下时间的经济增长。随着接待能力进一步恢复,香港可接待更多旅客。私人消费方面,住户收入持续改善、以及包括“香港夜缤纷”等多项政府支援措施应提供支持。然而,全球经济疲软将继续令货物出口及投资和消费气氛受压。2023年香港GDP实际增长最新预测向下修订至3.2%。就业市场方面,随着本地经济逐步好转,香港就业市场持续改善。2023年三季度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下降至2.8%,失业人数保持在11.4万人的低水平。分行业来看,与消费及旅游相关的行业合计失业率为3.7%,其中住宿服务业和餐饮服务业失业率较上季进一步下跌,分别为2.5%和4.2%,零售业则维持上季水平,为3.5%。展望将来,与消费和旅游相关活动的持续增长将会继续支持劳工市场。-15-10-505102005200720092011201320152017201920212023图40 中国香港GDP实际增速,当季同比,%中国香港经济稳步复苏数据来源:Wind,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毕马威分析39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对外贸易方面,受全球需求疲软,以及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等因素影响,香港出口依旧表现疲弱。2023年三季度香港的整体货品出口按年实质下跌8.6%,较上季跌幅收窄6.5个百分点。按主要市场来看,输往大部分的亚洲主要市场较去年同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其中,输往内地的整体货品出口按年实际下跌12.0%。与此同时,输往美国和欧盟的出口也出现明显下滑。2023年前三季度与去年同期比较,输往大部分主要目的地的整体出口货值均有下滑。主要货品方面,机电产品出口货值依然下跌。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复杂多变及地缘政治局势影响,在短期内将继续令香港的出口表现受压。资本市场方面,第三季度香港IPO市场的发展依然缓慢,有13家公司上市,募资额为68亿元港币。另一方面,正在处理的IPO宗数不断增加,截至2023年9月30日已有110家。受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等不明朗因素影响,第三季全球IPO活动持续疲弱,导致香港的全球IPO排名跌至第八位。同时,由于利率持续高企和经济增长放缓,预计香港IPO市场表现在短期内仍面临挑战2 2。2023年前三季度,香港IPO市场共有44家新股上市,较去年同期新股数量下跌15%,募资总额也由去年同期的697亿港元削减约65%至246亿港元。香港交易所最近发布了有关GEM改革的咨询文件,提出措施以提升GEM对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的吸引力。此外,香港政府已成立促进股票市场流动性专责小组,以全面检视影响股市流通性的因素。这些举措,加上持续完善的港交所上市制度,均有助香港加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维持香港作为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2 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2023年度第三季度回顾,毕马威中国https:/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政策分析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41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措施)3,希望通过优化政策和制度设计,进一步满足居民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以及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显效,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持续涌现,消费市场保持稳定恢复态势。9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8万亿元,同比增长5.5%;8、9月份市场销售增速连续两个月有所加快,反映出消费市场恢复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4。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务院,https:/ 2023年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国家统计局,http:/ 2021年9月-2023年9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单位:%)国家出台恢复和扩大消费20条措施42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5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五部门解读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国新办,http:/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健康服务方面,措施提出要着力增加高质量的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健康旅游等服务。发展“互联网 医疗健康”,逐步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 ”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等。促进农村消费措施提出开展绿色产品下乡、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等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鼓励特色产品进城,引导线上线下各类平台持续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推动乡村承接更多城镇消费需求,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支持经营主体开发森林人家、林间步道、健康氧吧、星空露营、汽车旅馆等产品,拓展乡村生态游、休闲游。拓展新型消费从国内消费发展趋势来看,新型消费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率,线上消费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稳步上升。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4%,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0.7个百分点。措施提出要壮大数字消费。推进数字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传统消费数字化转型,促进电子商务、直播经济、在线文娱等数字消费规范发展。支持线上线下商品消费融合发展,发展即时零售、智慧商店等新零售业态。加强移动支付等安全监管。升级信息消费,促进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建设改造,提升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水平,高质量举办信息消费系列特色活动。此外,推广绿色消费。积极发展绿色低碳消费市场,健全绿色低碳产品生产和推广机制,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完善消费设施措施提出加快培育多层级消费中心,科学布局、培育发展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和地方特色消费中心;着力补齐消费基础设施短板,结合推进城市更新,强化存量片区改造与支持消费新场景发展的硬件功能衔接;要有效提升和改善消费条件,帮助群众更方便、快捷、舒心地消费和购物。优化消费环境措施提出加强金融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加大对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的综合金融支持力度。持续提升消费服务质量水平,全面开展放心消费行动,完善重点消费领域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有序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完善促进消费长效机制。44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来源:香港中联办6 国务院关于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务院,https:/ 这就是河套,香港中联办,http:/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43 “两步走”发展目标数据来源:毕马威分析就布局而言,规划明确了四大方面的布局,分别是区域联动格局、区内空间布局、分区监管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布局。20252035基本建立高效的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取得积极成效深圳园区监管模式运作成熟,与香港园区基本实现要素流动畅通、创新链条融通、人员交流顺通建立与香港及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集聚一批香港及国际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集群和卓越研究中心、顶尖企业研发中心,与香港科技合作取得一批重大成果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创新国际化程度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创新要素跨境自由有序流动,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载体和顶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枢纽,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形势复杂,高科技领域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香港期待以创新科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深圳希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双方对构建开放型协同创新共同体提出了迫切需求。由于法律、体制、规则等方面的深层次差异,深港两地在科技创新要素跨境流动、资源开放共享、科技产业协作方面还面临许多瓶颈制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规划以2025年和2035年为关键节点,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提出了“两步走”目标,分阶段推进深圳园区建设。46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区域联动格局规划特别强调区域联动格局,主要包括深圳光明科学城、香港园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节点三大联动。规划通过河套合作区发挥深港双城优势,有效融合香港原始创新和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区内空间布局规划明确,立足深圳园区现有口岸设施分布、土地空间条件、区域建设基础,围绕发展目标和任务,主动衔接香港园区空间功能布局、建筑形态,构建“一心两翼”的总体空间格局。分区监管布局对实施特定封闭管理的海关监管区域人员进出、货物流动实行“一线”“二线”分线管理,构建高度开放的特殊监管体系,促进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创造高度衔接香港及国际的科研制度环境。重大基础设施布局规划从完善区域对外交通网络、优化区域内部交通网络、推动口岸及周边片区改造三个方面对重大基础设施进行布局。规划提出要实现深圳园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创平台的轨道交通连接;构建“五横六纵”道路网络,推进落马洲大桥和连接线改造;支持深圳园区创新土地整备模式,试点土地供应新方式,探索园区更新新模式。此外,规划还部署了四项重大任务,分别是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图44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的四项重大任务数据来源:毕马威分析01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 推动深港双方园区协同发展 支持港澳高校优势学科发展能级跃升 联手打造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02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试转化基地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突破发展 支持先进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应用 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前沿领域03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便利科研人员进出 实施货物分线管理 创新科研相关资金跨境流动监管 探索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 加快建立更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营造与香港趋同的税负环境 实行国际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 全面接轨国际科研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场准入制度04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构筑国际创新人才港 完善全方位科研服务 塑造国际化高品质的科研生活社区47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8 前海河套沙头角三箭齐发,深港合作将迈上新台阶,毕马威中国,https:/ 8。48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9 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生态环境部,https:/ 应急管理部发布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应急管理部,https:/ 生态环境部召开9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https:/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45 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化示意图资料来源:毕马威分析2017年到2030年到2035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28个城市启动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扩展到100个左右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全面推广首批试点城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在普及适应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重点领域适应行动等方面都取得积极成效并积累了有益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奠定了基础。通知亦鼓励首批试点城市继续申报深化试点。通知明确,到2025年优先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组织保障有力、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试点城市先行先试;到2030年,试点城市扩展到100个左右;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全面推广,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积极适应气候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为了进一步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化工作,通知提出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优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气候韧性、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水平、保障城市交通安全运行、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以及推进城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十个重点任务。为了加强多层级协作的适应行动,2022年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对省级层面的适应行动作出统一部署,要求编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这个部署需要协调从国家到地方的整体气候适应行动,通过系统化地开展多层次的气候适应行动,避免小尺度、碎片化的气候适应行动,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适应行动效益。50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46 2022年9月-2023年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单位:%)数据来源:Wind,毕马威分析12 十个重点行业稳增长举措陆续出台合力稳住工业运行,国务院,https:/ 江源:前三季度工业经济企稳向好,国家统计局,http:/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图47 十个重点行业稳增长举措汇总发布日期行业法规名称2023-09-05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信部、财政部关于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联电子(2023)132号2023-09-04电力装备工信部关于印发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的通知工信部重装(2023)119号2023-09-01机械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机械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的通知工信部联通装(2023)144号2023-09-01汽车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的通知工信部联通装(2023)145号2023-08-25石化化工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石化化工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23)126号2023-08-25钢铁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23)131号2023-08-25有色金属工信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23)130号2023-08-25建材工信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的通知工信部联原(2023)129号2023-07-28轻工业工信部等三部委关于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的通知工信部联消费(2023)101号数据来源:工信部,毕马威分析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机械、汽车、电力装备、轻工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个行业的增加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成左右,具备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等特点。为了进一步夯实工业稳增长基础,工信部对钢铁、有色金属等十个行业推出稳增长举措,通过稳增长举措能着力搭建高质量供给体系,合力稳住工业运行。52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14 上半年轻工业运行企稳回升,中国工业报,http:/ 轻工业着力提质增效稳增长轻工业覆盖国民经济20个大类、68个中类,涉及吃、穿、住、行、玩等多个领域,是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政府促销费政策的不断释放,我国轻工业企业数量逐渐增加,行业涉及面也不断扩大。根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数据显示,全国轻工业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正稳中提升,2023年上半年,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13.2万家,实现营业收入10.6万亿元,同比增长2.1%,高于全国工业2.5个百分点;增加值同比增长0.4%,实现由负转正14。为了进一步推动轻工业运行企稳回升,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20232024年轻工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25万亿元,培育升级50个规模300亿元以上轻工特色产业集群的主要目标。着力稳住家居用品、塑料制品、造纸等主要行业的企业集聚效应,扩大轻工业品牌创建成效,扩建更多丰富的消费场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另外,要稳住出口优势,支持行业提高品牌产品出口比例,鼓励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市场。培育四大原材料行业发展新动能原材料工业包括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新材料产业等行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首次把原材料工业整合起来,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提供行动纲领。为进一步促进原材料行业平稳运行,2023年8月25日,工信部联合多个部门发布了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四个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我国原材料行业规模体系优势愈加明显。数据显示,今年17月,原材料工业整体呈现持续恢复、结构向优的发展态势。行业增速稳中加快,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其中7月份同比增长7.7%;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新材料占原材料工业比重超15%,绿色建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加速形成;投资保持较高增速。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3.7%、10.2%,远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53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同时也要看到,原材料行业中长期矛盾和阶段性问题叠加,细分行业仍然面临不少挑战:石化化工方面,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关键的生产技术与关键部件仍要依赖进口;多数石化企业的产品利润不高,缺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整个行业面临废水、工业固体废物等环保压力。钢铁行业方面,钢铁市场需求回落,使钢铁产业面临一定的经营困难;钢铁产能过剩,阶段性供需矛盾加大;原材料价格上涨,给钢铁行业带来冲击。有色金属行业方面,大部分产品处于中游环节,相比之下上游与下游产品较少,产品整体的附加值较低;电解铝和精炼铜等细分市场的需求规模正在逐渐缩小,造成行业供需格局不平衡的现象;目前有色金属行业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整体的产品水平较低,产品结构亟需调整。建材行业方面,2023年17月增加值占工业的4.6%,占国内生产总值约1.6%,虽然整体呈增长态势,但是增速放缓,营业收入与利润均有下降,不利于行业稳增长;目前建材行业的传统产业占行业收入40%,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占比仍较低。针对以上问题,工信部分别对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四个行业提出稳增长工作方案,并归纳出以下总体思路: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巩固去产能成果,保持供需动态平衡;着力扩大有效供给,积极拓展应用市场;着力加快技术改造,推进绿色智能转型;着力深化开放合作,推进更高水平互利共赢,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四行业稳增长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业是我国四大工业重点行业。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严峻,装备工业等领域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各行业虽然处于疫情后的恢复时期,但是稳增长压力较大。作为制造业主要组成部分的装备制造业保持了较好恢复势头,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利润也保持了较高增长,但是受需求不振、增势放缓、预期转弱等压力的影响,部分产品国内市场需求低于预期;另外,部分产业基础能力还存在薄弱环节,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保持行业稳定运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54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为有效促进装备工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主要制造行业的稳定增长,工信部等部门发布了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业四个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方案的总体内容如下: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有序推动石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充分激发内需潜力。注重新型消费产业培育、新消费热点产品挖掘,联动线上线下拓展消费场景。深入开展消费品、原材料“三品”行动,组织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加快工业母机、高端医疗装备、机器人等创新产品推广应用,依托技术和产品形态创新提振手机、电脑、电视等传统电子消费,挖掘风电、光伏等领域消费潜能。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持续落实稳外贸政策措施,搭建高水平国际供需对接平台。鼓励企业对标国际需求加大研发力度,生产适销产品,巩固工业产品出口。55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2023年8月13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6,从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等6个方面提出24条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稳外资政策措施,以更有效提振外商投资信心,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进来。一直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同年4月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把吸引外商投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释放出加大力度稳外贸稳外资的积极信号。近五年,我国持续加大稳外资力度,政策“组合拳”密集落地,大力促进外商在华投资。16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国务院,https:/ 2019年至今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概览吸引外商投资政策再加码数据来源:毕马威分析2019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以激发市场活力、提振投资信心为出发点,以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为重点,以打造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外商投资环境为着力点,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作为外商投资的基础性法律,新的外商投资法不仅带来了外资准入新机遇,同时也确立了新时代下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在内容上,条例既对外商投资法需要从行政法规层面细化的事项尽可能予以明确,增强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保障法律有效实施;又为有关部门在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对有关问题作出进一步规定或在实际执行中具体掌握留有空间。关于加强协作联动 推动加大金融支持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力度的工作通知商务部与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协作联动,努力为金融支持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的意见按照“六稳”“六保”要求,着力稳住外贸主体、稳住产业链供应链,稳住外资存量、扩大外资增量,切实为企业纾困解难,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02021从五个方面提出二十二条具体举措,布置稳外资工作。明确提出,制定自贸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研究完善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制度,放宽外国投资者战略投资上市公司资质条件、持股比例、持股锁定期等要求。商务部关于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好稳外资工作的通知从七个方面明确了23项主要任务和具体举措,为未来5年利用外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的发布将推动利用外资在新发展阶段发挥更大作用,为新时期利用外资工作提供指引,为外国投资者投资经营活动提供参考,为稳定外商长期在华投资的预期和信心提供支撑。“十四五”利用外资发展规划聚焦于我国出台的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税收支持政策和征管服务便利化举措,紧紧围绕助力外贸企业缓解困难、促进外贸平稳发展、鼓励外商来华投资、营造良好税收环境等方面,梳理形成包括稳外贸政策和稳外资政策两大领域共44项政策。稳外贸稳外资税收政策指引2022从3方面15项举措,优化投资环境,扩大外商投资增量,加强投资服务,稳定外商投资存量,引导投资方向,提升外商投资质量。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2023继续将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将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作为修订重点,同时结合各地生产要素和特色资源等比较优势,进一步扩大了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鼓励范围。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明确外资研发中心是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部委第一次专门发文提及外资研发中心的重要性。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提出6方面24条政策措施,要求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大力度、更加有效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56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17 2023年1-9月全国吸收外资9199.7亿元人民币,商务部,http:/ 六大方面二十四条具体措施的内容数据来源:意见,毕马威分析在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政策的积极作用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持续释放。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7,814家,同比增长32.4%。由于受到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面临下行压力及我国去年外资引进高基数效应等因素影响,我国2023年前三季度引资规模有所下降,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199.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4%,但仍处于历史高位。从行业看,引资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24.1亿元人民币,增长2.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2.8%。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37.1%、21.5。为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提高投资促进工作水平,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意见通过6个方面提出了24条具体措施,这些举措涵盖外资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领域、关键要素,高度契合当前外资企业在华投资趋势诉求,具有若干“高含金量”引资实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加大重点领域引进外资力度 发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拓宽吸引外资渠道 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梯度转移 完善外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持续加强外商投资保护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外商投资促进方式 保障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参与政府采购活动 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标准制定工作 确保外商投资企业平等享受支持政策 健全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 强化知识产权行政保护 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 规范涉外经贸政策法规制定 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外籍员工停居留政策 探索便利化的数据跨境流动安全管理机制 统筹优化涉外商投资企业执法检查 完善外商投资企业服务保障 强化外商投资促进资金保障 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 落实外商投资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国家鼓励发展领域 健全引资工作机制 便利境外投资促进工作 拓展外商投资促进渠道 优化外商投资促进评价57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意见具有四个主要特点: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意见提出要加大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先行先试力度;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及其设立的研发中心承担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建立健全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外汇管理便利化制度,支持以所募的境外人民币直接开展境内相关投资等。提升投资经营便利化水平。意见提出要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外籍高管、技术人员本人及家属提供入出境、停居留便利;为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建立绿色通道,高效开展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出境安全评估;开展保障经营主体公平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专项检查;推进标准制定、修订全过程信息公开,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健全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案件依法加快办理进度等。加大外商投资引导力度。意见提出要支持各地区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对符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规定的外商投资企业实施配套奖励措施;支持先进制造等领域外商投资企业与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创新合作采购方式,通过首购订购等措施,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创新研发全球领先产品等。强化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保障工作。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外商投资企业圆桌会议制度;鼓励各地区探索对外商投资促进部门和团队的非公务员、非事业编制岗位实行更加有效灵活的用人机制和薪酬制度,加强外商投资促进人员配备;做好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证书签证工作,为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关税减免政策提供便利等。吸引外资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外资在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带动产业升级和发挥技术外溢效应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意见的出台不仅彰显出我国稳外资的决心、为外资创造更好投资环境的恒心,进而给予外资在华投资的信心,还对补短板、稳链固链强链具有重要作用,推动外资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58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联系人邹俊北方区首席合伙人毕马威中国 86(10)杨洁华东及华西区首席合伙人毕马威中国 86(21)李嘉林华南区首席合伙人毕马威中国 86(755)張頴嫻香港首席合伙人毕马威中国 852 江立勤客户与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 86(10)蔡伟战略及转型办公室(STO)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 86(21)本刊物所载资料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情况而提供。虽然本所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本所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资料行事。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为毕马威全球性组织中的独立成员所经许可后使用的商标。二零二三年八月印刷
?th?2019?2021?ESG?-?ESG?*?1.?2.?3.?4.?5.?6.?7.?1.?2.?3.?4.?5.?6.?1.?2.?3.?4.?5.?*?.1?.1?.2?.3?.5?.5?.7 1.?-?.7 2.?.11?.13 1.?-?.14 2.?.19 3.?.23 4.?.26?.27?.27?.32?.36?.41?.41?.42?.43?.43?.43?.45?.47?.48?.50?1?2015?21?2017?2019?2021?2030?2022?15?2?2019?2020?12?2021?10?1?2021?9?2022?2?3?3?4?1?2?3?4?5?1.?2.?3.?4.?5?2021?203?14.1%?1?2020?357?23%?2?1?20132021?2?2020?(?,2021)(?,2022)?2013?2021?62%?60GW?(?,2022)?2007?2021?9?12%8001000150020002500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160.63?,166.6?,29.6?6?-?2021?80?300?1?1?-?2009?2006?2014?2010?4?2007?6?2016?1?61%?85%?-?2020?2021?(?,2022)?3?7?3?(?,2022)?-?-?-?-?1.?-?2014?-?1?4?8?4?-?(?-?,2014)?2?3?-?A?B?ESMS?,?ESMS?4?A?B?C?FI?A?B?C?FI?2?9?2?-?A?/?/?B?/?C?/?10?-?A?B?5?ESMS?ESMS?ESMS?6?7?11?8?9?-?IFC?IFC?ESMS?2.?2007?50?2015?100?2023?4?66?39?310?ESG?ESG?1?12?ESG?2?3?4?5?ESMS?13?2011?4000?40?6?7?8?ESG?2020?9?-?14?IV?/?IV?/?/?/?1.?-?-?-?A?A?15?A?3?16?3?-?1?2?1?C?/?/?/?/?2?C?3?2019?A?/?/?MARPOL?IMO?UNCLOS?LNG?17?IFC PS6?IMO?6?VI?1%?MARPOL 73/78?I-VI?4?300?A?/?EHS?5?30?A?/?IFC?GB?ISO?IFC?EHS?18 6?C?7?NPS?6000?A?/?8?A?/?IFC?9?A?/?IFC EHS?1.?2.?BRI?-?19?A?B?C?/?/?/?/?/?A?C?2.?4?20?4?1?1?2008?8?2?2011?4000?40?/?IFC?EHS?/?3?2012?5000?8,000?87000?/?4?2011?13?/?5?-?2009?/?21?6?2006?5?/?/?100%?7?ICT?TICT?47.3?/?/?MARPOL?IMO?UNCLOS?LNG?IFC PS6?(?IMO?22?1%?MARPOL 73/78?I-VI?8?2020?/?IFC?1.?BRI?23 3.?5?24?5?1?1 Sao Simao?2017?/?(?CBI:?5W/M2?100g CO2e/kWh)?ESG?EHS?(?2015?)2?2020?100%?/?EHS?3?2016?3-5?5?/?4?2013?25?1.?BRI?5 TCP?2018?22.5%?/?MARPOL?IMO?UNCLOS?LNG?IFC PS6?(?IMO?1%?MARPOL 73/78?I-VI?26 4.?/?/?/?27?1 9?1 9?AFD?GCF?MCDF?1 9?6?2016?2018?ESF?5?6?1 9?1 9?ESF?ESS?1.?ESF?2.?ESF?28 3.?ESS?1?4.?ESS?1?35%?5.?ESF?ESS?IFIs?6.?ESS?10?7.?8.?ESS?1?10?9.?WRI?NDC?5?ESF?ESS?29?AFD?2005?1 9?100%?6?1?6?AFD?2009?1000?1?150?500?FISONG?FICOL?30?2017?2018?2022?IFC?7?Accredited Agencies?7?GCF?2020?1 9?2019?13.5?31?CICC?7?7?,2020?/?1 9?1.?1 9?2.?1 9?3.?32?4.?IFIs?5.?1 9?IMF?2008?2021?3?45%?ESG?2017-2020?2020?3.6?7%?1300?2?2 https:/blogs.imf.org/2021/10/04/how-investment-funds-can-drive-the-green-transition/33?1.?UNFCCC?2010?COP16?1000?12?UNFCCC?2019?11?1?2.ESG?34?BlackRock?Larry Fink?2020?9?5600?ESG?2.7?PRI?2015?1400?2022?7000?ESG?ESG?3.?stewardship?2021?Exxon Mobil?PRI?/?/?4.?risk adjusted return?35?5.?6.?5-15?patient capital?evergreen fund?20?Breakthrough Energy Ventures?20?tough tech?12?18?4.5?Kiko Ventures?2022?6?36?IPCC?2021?11?140?90%?-?100 ?GFANZ?2021?450?130?SBTI?TPI?8?2021?10?37?8?2020?6?AIIB-Amundi?CCIF?2020?9?AIIB?Amundi?AIIB-Amundi?CCIF?CBI?CCIF?CCIF?1?2?3?/?38?CCIF?A?B?CCIF?B?A?9 AIIB-Amundi?(AIIB,2021)?39?CTF?Tocopilla?268?ENGIE?2019-2024?1.4?2024?ENGIE?2030?2017?80%?2027?IDBI?CLAC?CTF?AB?8?8?125 2019?12?2021?8?A?110?:libor 50350bp?:12?2025?6?2032?12?16?74?36?40 B?CTF?15?:1%?2%?:12?:?2032?12?.?CTF?IDBI?ENGIE?2021?ENGIE?120?ENGIE?10?ENGIE?2022?2021?CTF?41?-?-?10?39?70?66?310?-?-?-?-?ESG?-?-?42?ESG?ESG?-?ESG?ESG?ESG?ESG?ESG?ESG?ESG?43?1 9?1 9?1 9?A?B?C?3 1?11?11?(?,2021)?44?/?9?1?/?2?3?ESIA?45?4?5?6?7?8?9?1?9?12?(?)?46?1 9?/?12?1 9”?(?,2021)?47?1 9?(?,2022)?2022?15?1 9?1.?2.?3.?4.?5.?6.?7.?8.?9.?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48?1 9?ESS?ADB?ESMS?A?B?C?FI?ESS?/?ESMS?ESMS?AIIB?ADB?AFD?KfW?MCDF?AIIB?MCDF?AIIB?AFD?AFD?EIA/ESIA?/?/?EIA?ESS?1?ADB?ESMS?MCDF?AFD?ESS?1?/?35?ESMS?AIIB?AFD?ESMS?ESS?1?AFD?KFW?GCF?ESMS?ESMS?GCF?AIIB?MCDF?ESMS?ESS?1?ESS?10?ADB?GCF?GCF?MCDF?AIIB?ESS?10?ADB?ESMS?MCDF?AFD?49?ESS?1?10?ESMS?MCDF?MCDF?AFD?AFD?MCDF?AFD?50?1?.(2021).?:?.2 AIIB.(2021).Working Paper on Climate Change Investment Framework.3?.(2021).2020?.4?.(2022).2021?.5?.(2022).?.Retrieved from https:/www.climatewatchdata.org/data-explorer/net-zero-content?net-zero-content-categories=netzero_target&net-zero-content-countries=All Selected&net-zero-content-indicators=All Selected&page=1 6?.(2022).?.Retrieved from?:?3 7?.(2022).?COFI?.8?.(2020).?.9?-?.(2014).?-?.Retrieved from http:/www.china-asean- 10?.(2022).?.Retrieved from?:http:/
2023 中国 ESG 发展白皮书12023CHINA ESG DEVELOPMENT WHITE PAPER 20232023 中国 ESG 发展白皮书23前言PREFACE砥砺前行 穿越迷雾202.
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优化营商环境,是顺应国际形势新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新趋势的必然要求,能够有效消除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羁绊,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被激发。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 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第 78 位跃升至第 31 位。其中,“纳税指标”作为我国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成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在国家税务总局和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厦门市税务局认真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推进税务领域“放管服”改革,实施“一二三四”系统工程,以纳税人缴费人需求为导向,以“鹭税捷办”营商环境品牌创建为抓手,聚焦办税缴费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加便利、更加公平,积极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低成本的税收营商环境,率先在全国税务系统形成税收营商环境品牌建设厦门经验。纳税人所盼,税务人所向。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世界银行最新推出的营商环境 BEE 指标,厦门市税务局组织编写了厦门市税收营商环境白皮书(2022 年),系统梳理了近年来税收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情况,对已推出的改革成效和创新实践举措进行全面展示,希望社会各界帮忙把脉找差,进一步推动厦门建设高素质高颜值高质量发展税收现代化高地!前 言目 录第四章04提升厦门税收营商环境的目标与展望54第一章01厦门市税收营商环境整体情况01一、基本情况二、优化营商环境大事记三、工作成绩020308第二章02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15一、税收法律法规的质量二、税收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三、税务部门办事的便利度和效率四、其他创新举措16233033第三章03配合其他指标的改革成效48一、市场准入指标二、办理破产指标三、获取经营场所指标4952532厦门市税收营商环境整体情况第一章国家税务总局厦门市税务局位于美丽的鹭岛之滨,是国家税务总局下辖的省级税务单位,负责本辖区税收征收管理和纳税服务工作。截止2022年9月,共有干部2000余人,35岁以下青年干部占比过半,近 95%的干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超过 65%为中共党员。基本情况一厦门市税收营商环境整体情况第一章012022年1-11月,全市税务部门累计组织入库各项收入2651.4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 1181.27 亿元,社会保险费入库 456.06 亿元。累计办理出口退(免)税 380.51 亿元。全市税务管理户共 68.45 万户(包括正常户、非正常户、停业户),其中:企业纳税人 43.26 万户。企业纳税人43.26 万户本科及以上学历占95%中共党员占65c.204厦门市税收营商环境整体情况第一章20152016201720184 月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揭牌成立。成立至今,我局“涉税电子文书网上送达服务”“手机领票便捷服务”等 9 项创新举措经省自贸办评估为全国首创。5 月 我局寄出全国首张网上申领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率先实现领用纸质增值税专用发票全程线上办理、线下配送。8 月 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开启全市营商环境工作新阶段。11 月 创新举措“税控发票领用网上申请”被国务院作为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3 月 我局印发关于优化纳税服务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明确 3 类 9 项工作任务。9 月 我局与厦门大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课题研究。3 月 在税务总局指导下,我局开展营商环境国别研究,已持续四年。3-4 月 国家发改委开展全国营商环境试评价,厦门市作为 22 个试点城市之一,我局参与其中纳税指标试评价工作。6 月 国家税务总局厦门市税务局成立挂牌。9 月 我局被税务总局列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试点单位。优化营商环境大事记二201910 月 我局印发进一步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18 年2020 年),推出 47 条措施。5 月 我局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三项制度。7 月 我局参加厦门市“三高”企业发展大会并做经验交流主旨发言。7月 我局印发 深化“放管服”改革五年工作方案(2018年2022 年)。7 月 我局在全国率先推出“涉税费文书电子送达”。10 月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财政部税务官员到我局参访,交流中国税制改革和纳税服务先进经验。10 月 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我局受邀参会并作纳税指标改革经验发言。11 月 在税务总局指导下,我局撰写的借鉴德国税收管理经验 优化我国营商环境获中国税务报社“共谋税收营商好环境”征文评选一等奖。12 月 我局与厦门市外汇局合作,在厦门实现全国首单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对外支付税务备案电子化场景业务,成为数字新时代下税、汇、银、企合作共赢的新典范。“纳税服56厦门市税收营商环境整体情况第一章20202021务全程电子信息化”经中国社科院评估认定为福建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建议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1 月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全国正式施行。1 月 我局政策法规处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先进单位”。6 月 我局与市医保局合作,推出“新生儿医保参保报销一件事”,全国率先实现新生儿一出生即可参保缴费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即时结算。10 月 我局对口支援深圳市税务局企业社保费征管职责划转工作,为深圳市局平稳高效完成划转任务提供厦门经验。10 月 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写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公开出版,我局实施“一二二五”工程 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入选纳税指标典型案例。12 月 根据2020 年优秀政务平台推荐及综合影响力评估结果通报,“厦门税务”门户网站获评“2020 年度中国政务网站优秀奖”。1 月 我局推出“大学生医保参保一条龙业务”,全国率先实现大学生医保从参保登记到制卡领卡“一条龙、一次办”。1 月 我局与市人社局、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合作,全国率先推出员工“入职一件事”套餐服务。3 月 我局与厦门市发改委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厦门市纳税缴费便利化改革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若干措施的通知,推出 5 类 16 项措施。3 月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要求推进税务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税务监管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发展。6 月 我局上线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登记“一条龙”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医保从参保登记到制卡领卡“一件事、一次办”。6 月 “大学生医保参保制卡一件事”和“新生儿医保参保报销一件事”两项社保服务便民举措,被福建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列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7 月 我局与市人社局、市住房公积金中心等部门合作,率先推出企业员工“离职一件事”套餐服务。8 月 我局编印中国居民赴金砖国家投资税收指南,并与市金砖创新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赠书仪式,现场向企业赠送指南。9 月 “个人社保业务掌上办”入选福建省自贸试验区第18 批创新举措的全国首创项目。12 月 我局与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合作,在全国率先实现社保费与住房公积金一键申报缴纳。3 月 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4 月 我局电子税务局上线税(费)综合申报功能,实现202278厦门市税收营商环境整体情况第一章工作成绩三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优秀案例率先实现纸质增值税专用发票全程网上申领,厦门税控发票网上申领系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推广项目。在全国率先推出“涉税费文书电子送达”。“鹭税捷办”被中共厦门市委深改办评为厦门市2020年度“改革创新优秀案例”。“鹭税捷办”获第四届“推进机制活、建设新福建”全省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三等奖;入选厦门经济特区建设 40 周年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受到市委通报表扬。厦门首家“智慧办税厅”正式揭牌,被评为厦门市2022年度“改革创新优秀案例”、2022 年厦门市十佳营商环境创新举措。2015 年2019 年2020 年2021 年2022 年国家发改委开展全国营商环境试评价,厦门市作为 22 个试点城市之一,厦门市税务局参与其中纳税指标试评价工作,成绩名列前茅。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厦门市纳税指标获全国第一,被列为纳税指标标杆城市。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厦门市的纳税指标排名全国第三,再次被列为纳税指标标杆城市。2018 年2019 年2020 年17 个税(费)种一表集成,一次性申报。4 月 我局开展“鹭税捷办”品牌形象(Logo)征集活动,共收到 217 个作品,经多轮评选,最终确定“鹭税捷办”品牌 Logo。4 月 在火炬高新区推出全市首家智慧办税厅。5 月 我局与厦门建行合作,全国率先实现在自助办税终端上使用数字人民币缴纳税费。6 月 我局印发打造台胞台企“第一税务专席”方案,推出 4 类 38 条服务举措,主动服务推进两岸融合发展。8 月 我局开展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红利账单推送。10 月 “银税互动”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超 1000 亿。11 月 被国家税务总局列为第一批“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试点单位。910厦门市税收营商环境整体情况第一章十年间,厦门税务持续优化办税大厅服务水平,纳税人平均等候时间下降 72.73%,窗口业务平均办理时间下降 24.4%。十年间,厦门税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累计落实各项税费减免超 2627 亿元,其中税收减免 2576 亿元。本部分数据,统计时间为 2012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1 月。纳税人平均等候时间下降 72.73%窗口业务平均办理时间下降 24.4%76累计落实各项税费减免超税收减免亿元亿元2627经验交流数说营商综合荣誉 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刊登了厦门税务深化“互联网 ”办税便利化改革专题信息。国家发改委召开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经验交流现场会,我局受邀做纳税指标典型发言。国家发改委召开 2020 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线上培训会,我局受邀在会上作纳税指标参评经验介绍。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刊登了我局数字赋能智慧办税打造营商环境新名片专题信息。自 2005 年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单位至今,厦门市税务局已实现全国文明单位“六连冠”。厦门市税务局政策法规处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厦门市税务局办公室获评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2019 年 3 月2005 年至今2019 年 10 月2020 年2020 年 9 月2022 年2022 年 11 月111112厦门市税收营商环境整体情况第一章十年间,厦门全市出口企业由 10835 家增长到 20200 家,增长率超八成;截至 2022 年 9 月,税务部门累计办理出口退税3027 亿元。十年间,厦门职工参保人数从 178 万人增长到 299 万人,年均增长 6.8%。厦门全市出口企业由10835 家增长到家20200累计办理出口退税亿元3027万人178万人299厦门职工参保人数年增长率 6.8%十年间,厦门市 GDP 从 2922 亿元增加到 7034 亿元,实现了 2.4倍的增长,年均增长 7.8%,增速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工业增加值从1219 亿元增加到 2163 亿元,年均增长 7.7%;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 3.76 万元、1.35 万元增加到 6.72 万元、2.99 万元,总量保持副省级城市前列。2922 亿元7034 亿元厦门 GDP年均增长 7.819 亿元2163 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7.7%6.72 万元2.99 万元3.76 万元1.35 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农村居民1314厦门市税收营商环境整体情况第一章从网上办税到指尖办税,厦门市税务部门一直在大胆创新,与时间赛跑,拿人民群众办税缴费的堵点、痛点和难点问题开刀,在全国起到了标杆作用。我觉得厦门市税务局对于营商环境的改革,实现了从评估到出方案,最后到落实改革措施的良性互动和循环。对企业而言,多一点减税,都意味着发展的希望。这些年,厦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税务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今年的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更是以实打实的帮扶,让小微企业有“大为”。厦门大学中国营商环境研究中心纳税课题组组长厦门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工商联主席厦门恒兴集团董事长李成柯希平声 音“”在跟当地的税务,大家之间相互的配合和给我们的一些支持,也是帮我们度过了一个短暂的艰难时刻。也给我们不管从国际、我们的祖国还是我们自己,有一个更加坚定和明确的信心。税务部门第一时间把纾困的这些政策送到我们企业手中,也可以不用上门去办理,可以无接触地在网站上面办理就行了。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税收进行了相应的减免,确实对我们企业有实实在在的一些帮助和好处。现在手机就能轻松办税,智能化、国际化,我要为厦门税务点个赞!ABB 电气中国区总裁福建笨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目的地业务总经理感动中国 2019 年人物厦门大学教授赵永占冷敏潘维廉“”1516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02税收法律法规的质量一通过对税收法规的明、稳、透以及税务记录保存和申报的复杂性成因和现有应对机制进行分析和衡量,从而对税收立法的复杂性和模糊性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估。厦门市税务局畅通宣传渠道,讲透政策文件,快速响应诉求,实现纳税咨询“人工 智能”,宣传形式“图文 视频”,培训辅导“线上 线下”,打造立体化宣传辅导矩阵,做到宣传辅导有力度、政策解读有深度、精准辅导有温度,确保优惠政策落地落实,实现应享尽享、应享快享。2022 年 8 月,开展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红利账单推送,截止到 11 月底,累计推送 68896 户企业,阅读率为 87%。税收法律法规的透明度和清晰度一、税费政策广宣传 探索精准推送新形式1718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厦门税务”公众号每日推送税收政策,获超 149 万人关注,2020年以来累计点击量近2000万。在厦门市市级政务号影响力排名活动中,连续高居市级政务号影响力排行榜前列。在微博、抖音和今日头条开设“厦门税务”账号,利用“大数据 算法”推送差异化、场景化、可视化宣传产品。“厦门税务”官方微博连续 5 年入选“全国十大税务微博”。抖音账号获 5.6 万人关注,阅读量超4137万,获点赞27.8万个。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和今日头条账号抖音挑战赛互动直播云课堂创新推出纳税人学堂直播互动课,提供在线税费政策讲解、政策咨询互动、培训课件下载等服务。2020 年以来已成功举办 373 场,共计 17.22 万人次参与学习。连续 3 年联合厦门市司法局举办抖音挑战赛,向社会征集优秀视频作品数百个,构建“公众参与、社会共享”的普法宣传大格局。1920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通过税企互动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主动向纳税人推送宣传政策指引。编写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等税收政策分类指引,方便纳税人、缴费人便捷查询所需税(费)政策,提升政策服务精度。在电子税务局推出短视频超市,实现操作的自助式辅导。税收操作指引2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新发布的税收政策进行解读,对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便民举措的推出情况开展宣传。在门户网站首页,主动及时公开各项税费政策和政策解读。二、问需解难优服务 展现便民办税新作为税收政策解读1新闻发布会成立“纳税人需求快速响应”党员突击队、“护航外贸、助力发展”党员突击队、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志愿者服务队等,并在办税服务大厅、社区、街道、楼宇等常态化开展活动,帮助纳税人及时掌握最新税收政策、解答办税疑惑。自主研发打造税企互动平台“厦门税务互动交流”,依托微信,实现从税务端到个人微信的“一对一”“点对点”消息推送,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税收政策、办税提醒等内容的定制化、精准化送达。税企互动平台服务突击队2122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定期召开座谈会、论证会,邀请各行业、各类型的纳税人缴费人参加,向纳税人缴费人问需问计,公开征求意见。在全市招募“税务体验师”,在各种税费服务产品推出前后,请体验师先行体验,提出意见建议。2021 年以来,在市、区两级累计招募“税务体验师”218 名,提出改进意见建议 163 条,已完成针对性调整优化 163 项次。公开征询意见3发放税务体验师证书税务体验师体验智慧办税设立 12366 咨询热线,随时随地为纳税人缴费人梳理相关税收政策,解答涉税问题。同时推出支持语音交互、涵盖全业务全流程的税务智能语音机器人“税小厦”,实现在 12366 咨询热线、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 7*24 小时全天候的智能咨询。2022年11月上线推广金税四期征纳互动服务,包括精准推送、智能互动、依职分办、智能知识库等内容,着力构建“精准推送、智能交互、办问协同、全程互动”的征纳互动服务,建立“辅导办理一体化、流转处理扁平化、税费服务场景化”的征纳互动服务运营机制,将智能、高效、精准、便捷的互动融入税费服务的全过程。三、“征纳互动”解难题 便民办税优服务积极向纳税人提供遵守环境保护税的专门指导和宣传。发布支持绿色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提高政策宣传辅导的精准性、实用性。在电子税务局上线环境保护税申报批量导出导入功能,解决原环保税申报表必须在线逐项填写问题,有效减轻纳税人环保税申报负担。环境保护税利用环保执法监测信息查补环保税及滞纳金比对“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公开端”信息与环保税申报情况指导未申报少申报纳税人补缴环境保护税,指导新增环保税纳税人做好税源登记和纳税申报利用市区两级建设部门数据和媒体披露信息加强对建筑扬尘纳税人环境保护税征管,以施工扬尘削减系数鼓励建筑单位主动采取道路硬化、裸露地面覆盖、易扬尘物料覆盖等措施减排降污利用环保行政处罚信息指导未申报少申报纳税人补缴环境保护税利用第三方信息向纳税人提供专业化申报辅导2324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大力建设以网上办税为主,掌上办税、自助办税为辅,实体办税兜底的税费服务体系。电子申报、缴纳和评估系统一、构建“非接触式”办税新体系以税务征管诊断评估工具(TADAT)、税收征管论坛和欧洲税收管理组织(IOTA)所确定的最佳实践为基础,对税务申报、缴纳和校验的电子系统实用性,税务审计的有效性,涉税争议解决机制,税务征管的透明度四项内容进行评估。税收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二电子税务局拓展“非接触式”办税渠道,加快电子税务局、掌上 APP 为主体的便捷办税渠道建设,厦门市所有税费种均已实现全流程电子化申报。目前网上申报率和缴费率均超 99%,非接触式办税比率超 95%,电子文书送达签约率达 98%,企业申报平均耗时下降75%。优化线上咨询方式,在电子税务局内嵌在线咨询、操作指引短视频等,便利纳税人遇到操作问题时能及时得到解决。厦门税务APP个人所得税APP厦门税务微信公众号2526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网站、柜台、自助终端全面支持微信、支付宝、云闪付等第三方支付,纳税人缴费人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并缴纳税费。创新推出申报、缴纳分离功能,纳税人申报后可自主选择扣款时间,最大化使用资金。与国库部门密切合作,畅通电子退税渠道,优化退税流程,压缩 80%的审批时间,走在全国前列。推出异地电子缴税服务,实现跨省电子缴纳税费。在电子税务局和自助办税终端可使用数字人民币缴纳税费。二、拓宽税费缴纳通道2022 年 4 月初上线税(费)综合申报功能,在前期实现财产和行为税“十税合一”简并申报的基础上,增加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等税(费)种,进一步优化申报系统功能,实现17个税(费)种“一表集成、自动取数、关联比对、异常提示”。纳税人通过税(费)综合申报功能,进一步精简了涉税资料报送,减少报表报送次数,优化纳税申报流程,提升办税缴费获得感、满意度。升级申报智能辅助和涉税风险自动推送功能,实现“要素申报、智能预填”,内嵌风险扫描系统对申报数据进行校验,提高纳税人申报准确性。针对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企业所得税小微优惠、社会保险费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在电子税务局设置享受税收优惠的智能提醒,自动判别纳税人是否符合税收优惠条件,自动计算减免税额,辅助进行减免申报,确保广大市场主体应享尽享。三、深化便捷税费服务新体验2728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与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合作,率先实现了住房公积金业务在厦门市电子税务局“一网通办”,企业为员工申报缴纳的“五险一金”合并申报、一次缴纳。与外管部门合作,依托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实施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税务备案电子化。与人社、医保、住房公积金中心等部门合作,在全国率先推出“员工入职(离职)一件事”“大学生参保制卡一件事”“新生儿医保参保报销一件事”“社保费公积金一键申报缴纳”等创新服务举措,实现“多次跑”向“零次跑”的转变。与自然资源部门合作,实施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纳税费线下“一窗通办、并行办理”,线上“一次登陆、一网通办”。深化“银税互动”合作,率先开发银税贷款自助测算,已为超23 万户次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超 1000 亿元。四、加强构建数据协同新格局稽查工作人员严格遵守税务稽查工作规范要求,按程序开展稽查工作。严格依照税务稽查相关规定开展稽查工作,持续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建立健全科学的随机抽查机制,对纳入重点稽查对象名录库的重点税源企业,每年抽查比例 20%左右,抽查比例根据每年稽查重点工作安排进行动态调整;对非重点税源企业,每年抽查比例不超过 3%。积极推动建设“公职律师涉税争议咨询调解中心”,开展涉税争议咨询、组织调解、出具意见等法务活动,推动争议化解,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使得大多数案件可以在诉诸法院之前得到解决。发挥行政复议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切实维护好纳税人缴费人合法权益。我局 2021 年新收行政复议案件 15 件,应诉案件 8 件,其中经行政复议后提起诉讼的案件共 3 件,经复议后提起诉讼的案件在复议案件中占比 20%,大多数案件可以在诉诸法院前得到解决。基于风险的税务稽查税收争议解决机制2021 年新收行政复议案件15件应诉案件经行政复议后提起诉讼案件8件3件2930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定期通过门户网站发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发布厦门市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改革推进实录(2020 年)。建立健全外部监督机制,自觉接受地方党委、人大、政协、司法、群众、舆论等各方面的监督,为社会公众提供门户网站、12366热线、12345 热线、来信来访等多种投诉举报渠道,并及时回应外界关切和诉求。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机制,纳税人独立对税务事项开展“一事一评”“一次一评”。支持纳税人通过12366热线、门户网站、办税服务厅、调研座谈、调查问卷等渠道反馈意见建议,建立工单流转、征期会商等纳税人需求响应机制,及时通过原反映渠道予以反馈,并以专栏留言、发文回复等形式对外公开。在市、区两级税务局成立了 10 支共由 165 名业务骨干组成的“纳税人需求快速响应”党员突击队,快速对接纳税人需求,积极协调解决,及时响应反馈,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与反馈问题的工作闭环。税收征管的透明度一、发布税务年度报告二、建立健全审查机制三、规范完备的纳税人需求反馈机制税务部门办事的便利度和效率三从企业的角度评价税收征管和公共服务在实践中的执行效率。推出一般纳税人“一表集成”功能,依托发票信息和征管数据库,自动计算符合表间勾稽关系和比对规则的相关栏次,90%的一般纳税人实现增值税申报数据“零录入”。推出小规模纳税人引导式申报功能,为纳税人提供销售收入自动归集、自动填写、自动计算服务,减轻纳税人申报压力。推出智能监控提醒服务,高效提醒企业修改申报差错,提高申报数据质量。推出多模式智能预填报申报服务,实现约50%的数据项免填,根据不同企业类型提供不同申报入口,简化申报,提高申报效率。尤其是提供小微企业申报入口和一键零申报功能,目前 85%纳税人通过以上渠道快速完成企业所得税年报。推出多缴退税智能审核便捷办理服务,基于纳税申报自动获取多缴数据,提供退税申报链接,应用“智能审核”机制,便捷退税办理。遵从税收政策时间一、增值税申报二、企业所得税3132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推出自然人电子税务局(扣缴端)和 web 端扣缴功能,支持扣缴申报、经营所得申报等操作,实现自动导入历史数据、实时更新预填数据、自动计算应纳税额、动态存储申报数据。优化个人所得税 APP,在综合所得空白申报界面提供再次使用预填服务功能,增加更多服务提醒和风险提示。在全国率先推出独立个人参保缴费、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缴费全流程“掌上办”、社保缴费证明“掌上开”,上线“厦门税务APP”“闽政通 APP”,集成 20 余项掌上办服务,“掌办率”达98.6%。三、个人所得税四、社会保险费“老外”体验个税汇算2022 年,进一步完善留抵退税机制,允许纳税人退还存量和增量留抵退税,同时取消退还比例。在 4 月 1 日起对小微企业和制造业等 6 个行业企业实施全额退还存量和增量留抵税额政策基础上,自 7 月 1 日起,对批发和零售业等7个行业企业实施全额退还存量和增量留抵税额政策,让更多市场主体享受政策红利。严密防范退税风险,由各地税务、公安、检察、海关、人民银行、外汇管理等部门开展常态化打击虚开骗税违法犯罪工作,健全留抵退税监管机制。政策享受秉承自愿原则,如纳税人选择自愿放弃享受政策,可通过电子税务局进行快捷确认。严格落实税务稽查案件办理程序规定有关规定,依法妥善快速办理各类涉税违法案件,从严从快查处“三假”以及骗取留抵退税等大要案件,在保证案件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办案效率。增值税退税机制一般税务审计的时长3334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其他创新举措四成立首个两岸青年创业创新顾问团,开展一对一的税收政策辅导,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开通台胞台企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一件事”便捷办理,打造优质税收营商环境。做优单边预约定价安排、递延纳税等政策支持,助力台企在大陆投资兴业,构建两岸税企命运共同体。全市层面一、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第一站 “第一税务专席”服务品牌印制繁体字版台胞台企适用税费优惠政策选编“双语”服务热线为第一时间将税惠政策送达市场主体,厦门税务创新“融媒 大数据”宣传机制,运用新平台、新技术、新机制,开展“报、网、微、端、屏”融媒矩阵联动宣传,自主开发“税企互动平台”,依托税收大数据精准宣传模式,第一时间聚焦企业需求,第一时间制作宣传素材,第一时间将税惠政策、税费提醒点对点送达市场主体。二、创新“融媒大数据”宣传机制同时开拓融合式、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宣传信息服务,实现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促进纳税人“知政策、会操作、能享受”,助力退税减税政策落实落细。融媒 大数据新平台新技术新机制税企互动平台融媒矩阵税惠政策税费提醒制作宣传素材聚焦企业需求报网端屏微3536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智能归集进一步推动税收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实现“人工经验”向“集成智慧”升级。一是打造“以数治税”特色标识系统,为征管、服务精准导航。系统涵盖科技、经济等六大类344个标识,精确定位“专精特新”“瞪羚”等类型企业,减少调查核实户次,实现优惠落实 100%覆盖。二是建设“一模型两延伸三行业”防控体系,全面防范“留抵退税”风险。建立批发零售企业模型,精准识别虚增进项等风险;对纳税人上下游延伸分析,重点防范转引进项留抵的风险;针对外贸、房地产、交通运输三个行业开展专项监管,高识别率,挽回巨额税款损失。三是推行涉税数据智能报送,破解大企业申报痛点。提供系统直连报送、报文批量报送、自动转换报送功能,企业申报时间下降显著,实现前后台双重校验和自动纠错,提升了财报数据质量。三、推动税收管理、税收服务数字化转型各基层局创新举措思明区税务局持续向全社会绽放“最美第一面”,开展需求精准画像,靠前分级分类,提供“全链条”服务。思明区局:打造分级分类“全链条”服务一次办前置审核台胞台企税费服务绿色通道便民办税小站公职律师调解争议针对简易事项极速办,专设“简事易办”窗口,实现 20 项业务即来即办、即办即走。针对一般业务提速办,研制操作手册 104 份,碎片化梳理、标签化归集,为办理“加速度”;开展秒表练兵、业务评比,晒出“成绩单”,营造“赶学比超”氛围,提速增效。针对疑难问题前置办,打通“快速响应通道”、推出“一次性前置审核”窗口,通过个性化 全流程服务,开展陪伴式、智能化服务。3738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实施以来,将留抵退税平均审批时间压缩至 2.31 工作时。2022 年 1-10 月业务等待时长同比降低 12.7%;办税时长同比降低29.1%,实现等待时长和办税时长“双降低”。针对简易事项极速办针对疑难问题前置办针对一般业务提速办分级分类“全链条”服务打通“快速响应通道”推出“一次性前置审核”窗口通过个性化 全流程服务开展陪伴式、智能化服务研制操作手册 104 份碎片化梳理、标签化归集为办理“加速度”开展秒表练兵、业务评比晒出“成绩单”营造“赶学比超”氛围提速增效专设“简事易办”窗口实现 20 项业务即来即办、即办即走业务等待时长同比降低12.7%办税时长同比降低29.1 22 年 1-10 月实现等待时长和办税时长“双降低”湖里区税务局充分汇聚青年力量,创新推出“3A”税宣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组织 57 名青年干部成立税宣青年志愿服务队,通过提供“疫”企直通车、定制“云”课堂、指尖“税智团”税宣辅导等服务内容,打造集趣味与实用于一体的税收宣传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集 Active(积极)、Accurate(精准)、All-around(全面)于一体的工作特质,为疫情期间的税收政策送达、涉税操作辅导、税费服务办理建立新模式。湖里区局:创新推出“3A”税宣青年志愿服务项目3940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该团队总服务时数近万小时,自编自导融媒体作品 35 个、视频播放量超 100 万次,撰写政策解读在学习强国、税务总局等刊发90 余篇、阅读量超 45 万次,服务成效获央媒报道 70 余篇次。项目获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秀项目、厦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等众多奖项。“3A”税收宣传青年志愿服务队Active积极Accurate精准All-around全面“疫”企直通车指尖“税智团”定制“云”课堂自编自导融媒体作品 35 个视频播放量超 100 万服务成效获央媒报道70 余篇次撰写政策解读在学习强国、税务总局等刊发 90 余篇阅读量超 45 万同安区税务局紧盯纳税人“非接触式”便捷办税需求,从打造视频化、快捷化、自助化办税指引入手,建设“电子税务局短视频超市”。按照电子税务局目录成体系制作 105 个短视频,全面覆盖主要办税功能。将平面静态的操作手册浓缩为立体动态的短视频,视频时长 2 分钟以内,突出操作重点,提供细节导航,给纳税人带来边看、边学、边操作的全新体验。在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开通“短视频超市”专栏,支持实时在线查阅,创新实现短视频内嵌电子税务局办税页面,实现纳税人自助式辅导,简单易行、方便快捷。自推广以来纳税人浏览量超 37 万户次,约三成的企业纳税人体验了该项服务,超八成操作问题实现自助快速解决。同安区局:创新建设“电子税务局短视频超市”4142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翔安区税务局依托街镇、园区服务优势,发挥“税务 ”的协同作用,在全区 9 个街镇服务中心站点和 2 个经济产业园区设置远程视讯税费服务终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前台和后台双向互动交流,将办税服务厅窗口业务 100%平移到远程视讯服务终端,建立起“1 9 N”税费服务新格局,即以 1 个办税服务厅为中心,布局 9 个街镇服务中心站点,向N个园区辐射开来的服务网,有效填补了“非接触式”税费服务的空白。推进“1 9 N”税费服务模式以来,服务 2 个园区 1100 家企业和64000 余名员工,辐射 9 个街镇分散在城乡 128 个村居的 40 多万缴费人和 4 万多户小规模纳税人,实现税费业务多点能办、就近可办、少跑快办,让纳税人缴费人畅享税收现代化带来的便利。翔安区局:建立“1 9 N”税费服务新格局“1 9 N”税费服务N 个园区9 个街镇服务中心站点1 个办税服务厅为中心集美区税务局牵头成立两岸青年创业创新行政赋能顾问团,创新“行政赋能”模式。与辖区台湾青创基地和高校代表签订服务协议,同时联合青创基地和辖内高校,把政策资源精准送到两岸青年手中。区局青年干部组成的顾问团凝聚十部门合力,提供十大服务内容,包括对新办企业进行全流程辅导、提供税费优惠政策适用性分析,个性化“问诊把脉”等十项针对性举措。涉及两岸青年创业创新的问题,都能通过顾问团直接享受到相关行政部门的服务资源,得到权威、专业的解答。实现了迈向资源集约高效、主动指导规划、服务精准直达的新路子,为两岸青年创业创新保驾护航,助力厦门市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集美区局:行政赋能顾问团 助力在厦台青创新创业4344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海沧区税务局创新性实施“问办协同”机制,使小呼中心不仅能提供政策咨询服务,还能够帮助纳税人办理业务。接线员接到需转办的业务时,通过内部台账流转至具体责任科室,进行任务的追踪和催办,在规定时限办结并致电反馈纳税人,形成 1 日内办结的高效流转机制。截至 11 月中旬,共转办 483 条业务,平均办结时长 2.5 小时,解决率100%,超期率为 0,电话回访总体满意度达到 98.78%。“问办协同”机制赋能咨询热线,真正实现纳税人疑难“电话答”、涉税事项“来电办”。海沧区局:“问办协同”机制为咨询热线赋能火炬区税务局推出集数据驱动、远程帮办、问办协同、场景交互等创新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智慧办税厅,在全国税务系统首个推出自助终端数字人民币支付、“银税互动”评估自助测算机、自然人涉税费体检报告、带有精准辅导功能的政策快充驿站,在全省税务系统首个实现自助终端可使用电子营业执照进行身份认证的功能、首推增值税发票代开自动盖章一体机,在全市税务系统首推企业涉税费体检报告,持续推进办税缴费便利化改革,日均服务纳税人相对于原软二传统办税厅增长了 8%,顺应了疫情时代“非接触式”办税需求。火炬区局:建设厦门市首家“智慧办税厅”“一站式”智慧办税厅数据驱动远程帮办问办协同场景交互4546优化纳税指标改革成效第二章厦门首家“智慧办税厅”揭牌仪式相关建设经验已作为厦门市机关体制机制创新优秀案例上报省发改委,被国家发改委选中拟上报国务院相关部门。在全国首个推出在全省首个实现在全市首个推出自助终端数字人民币支付“银税互动”评估自助测算机自然人涉税费体检报告带有精准辅导功能的政策快充驿站企业涉税费体检报告自助终端可使用电子营业执照进行身份认证的功能首推增值税发票代开自动盖章一体机自贸区税务局以快速响应机制“增动力”,为涉税诉求办理“加速度”。开设“简事速易办”窗口,快速办理零申报、清卡、迁户等简易事项提升办理速度。针对厦门自贸片区内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较为集中的特点,向厦门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的 30 余家企业代表精准辅导,宣传组合式税费支持新政策,彰显自贸特色。为开展融资租赁、经营租赁等大型业务的企业快速办理退税,让退税减税落实落地“分秒必争”,有效畅通企业现金流,助力自贸区企业发展。自贸区局:建立纳税人诉求快速响应机制48配合其他指标的改革成效第三章47第三税务分局打造“护外贸 税先行”品牌,提出“4321”工作法,落实阶段性加快出口退税办理进度政策。把握时间、对象、业务、考核“4”口径,蹲踞式助跑提升“3”速度,一、二类企业重点提速,三、四类企业兼顾提速,综合业务办理协同提速,全方位超越用好出口退(免)税审核工作要点清册出口退税函调风险防控操作指引“2”清册,剖析型防范持续“1”长宣,抓好“政策宣、风险宣、警示宣”一揽子新政宣传工作,多角度宣达第三税务分局:“4321”环环聚能 助企纾困稳外贸4321在 2022 年上半年全部外贸企业平均办退 5.27 个工作日的基础上,6 月 20 日至 11 月 18 日跑出一、二类外贸企业平均办退时间1.12个工作日、全部外贸企业平均办退时间1.40个工作日的新速度,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提振出口贸易信心。工作法在对内考核中作为重要抓手工作法在上级调研中获得高度肯定配合其他指标的改革成效第三章034950配合其他指标的改革成效第三章市场准入指标一2018 年 6 月,厦门市税务局通过电子税务局推出新办纳税人套餐式服务,同年 8 月将该服务模块嵌入厦门市商事主体“一网通”平台。纳税人可一次性办结包括登记信息确认、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发票票种核定在内的 10 多个涉税事项。2020 年 4 月,厦门市税务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企业开办全环节便利化的通知,实现开办企业线下“一窗通办”,线上“一网通办”,将税务环节(含发票申领与寄送)时限压缩至 0.5 个工作日。同时由税务机关将发票及相关设备寄送纳税人,寄送费用由税务机关承担。新办纳税人套餐式服务全环节便利化办理“一网通”平台登记信息确认超 10 多个涉税事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登记发票票种核定2021 年 12 月,厦门市税务局对系统进行优化改造,实现新办企业从登记信息确认到发票申领全流程自动办结,上线“发票秒批”功能。依托动态“信用 风险”筛选,对通过“一网通”平台申领限额在 1 万元以内、份数 10 份(含)以下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的新办纳税人,且法人和股东资信良好的,系统自动接入,实现发票申领“秒速办结”。从发票申领“秒批”到“开业即开票”2022 年 11 月,按照税务总局工作部署,全国首批首个推广上线金税四期“全电”平台,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行全面数字化的电子发票业务。“全电发票”大幅简化了发票开具的前置条件,新办纳税人可以实现“开业即开票”,既能避免以往翻阅纸质发票对账的繁琐,还能确认每一张发票的真实性,切实为企业节约财务成本,降低风险。“一网通”平台“发票秒批”“秒速办结”新办纳税人申领限额在 1 万元以 内、份 数 10 份(含)以下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动态“信用 风险”筛选法人和股东资信良好5152配合其他指标的改革成效第三章新办企业在市场监督管理局设立登记时,选择立即办理信息登记确认并同意电子文书送达后,税务系统后台可自动为其注册电子税务局,开通电子文书送达功能,并通过短信告知密码,享受“一步到位”新体验。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时,文书均可通过电子文书送达,省去了现场领取文书的环节和时间。2021 年 8 月,厦门市税务局配合行政审批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利用银行网点密集的优势,通过银行代办方式,立足企业开办“一网通平台”,建立银行网点代办登录“一网通”平台申请、“接转”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准商事主体登记事项、税务局无纸化受理审批企业电子发票申请等新办纳税人税务事项流程,实现商事登记业务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电子文书送达试行商事主体登记银行代办服务新办纳税人税务事项流程建立银行网点代办登录“一网通”平台申请“接转”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准商事主体登记事项税务局无纸化受理审批企业电子发票申请等办理破产指标二对企业破产管理人依据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裁定文书、清算组依据人民法院强制清算终结裁定文书提出企业注销申请的,予以办理。1在破产企业按照规定履行相关义务后,自动解除企业非正常户认定状态。根据人民法院的商情,对财产处置过户中可能产生的税费进行综合会算,及时向人民法院通报会算结果。2注销套餐式服务。在电子税务局推出“清税注销税(费)申报及缴纳套餐”,纳税人可一键快速办理注销前置事项预检、注销税务登记申请业务。5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加强合作,解决企业破产程序中税务发票领用、税务注销、税收滞纳金核销、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破产重整企业税收信用修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3优化企业注销。自2018年10月1日起,对符合条件的纳税人,实行清税证明免办服务,纳税人可直接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对部分符合特定条件的纳税人,可即时注销。优化注销服务程序,精简环节资料压缩办理时限,推行“承诺制”容缺办理。453获取经营场所指标三我局与厦门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厦门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合作,2020 年 3 月起,在不动产登记受理大厅设立企业服务专区,实现企业间不动产转移登记 一个环节 办结,企业申请不动产登记受理、税费缴纳、领取不动产权证书等全流程 一窗办理、即来即办。2020 年 5 月起,实现存量房交易登记全程网办。2022 年 4 月起,我局与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合作,全面推行增量房交易登记全程网办。纳税人在登录“厦门市不动产登记公众服务平台”申请网签备案和转移登记时,同步完成房地产交易情况涉税信息采集,实现线上“一窗办事”,无需上门办理涉税业务税务部门通过信息共享接收涉税信息后,全程在线办理计税评估、计税依据确定、减免税备案、应征税费计算等,实现纳税人“一次不用跑”和全程“零上门、零接触”所有涉税信息和资料均以电子材料形式提交,纳税人无需再提供任何纸质材料,实现“无纸化、影像化”纳税人可通过厦门市电子税务局、厦门税务APP等形式“网上(掌上)办理”税款缴纳信息“云采集”全程“云办税”资料“云报送”税款“云缴纳”提升厦门税收营商环境的目标与展望第四章0455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厦门税务人在深入学习贯彻中进一步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真抓实干做好各项税收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是厦门经济特区宝贵的精神财富,下一步厦门税务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及厦门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聚焦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有感,以“税企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出发点,推进税收营商环境数字化升级,擦亮“鹭税捷办”品牌,使“智慧税务”成为厦门营商环境新品牌、新名片。我局将努力建设高素质高颜值高质量发展税收现代化高地,更好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为厦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税务力量!
福建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2023)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3 年 9 月目录一、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背景与必要性(一)政策背景.1(二)重大意义.3二、福建省县域重点.
工业经济研究赛迪研究院 主办2023 年 11 月 10 日总第 45 期3第期本期主题 2023 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及四季度走势展望所长导读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于 9 月份召开,会议指出,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环境条件变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面临新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工业转型调整仍面临压力,但随着扩大内需等政策逐步显效,产业升级稳步推进,发展新动能继续壮大,工业生产有望保持总体平稳。本期工业经济研究以前三季度我国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及四季度工业经济走势展望为研究主题,从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特点、工业经济持续回升面临的四重制约、四季度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展望、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好转的思考建议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分析认为,今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整体呈现“生产恢复向好,投资稳定增长,消费逐步反弹,出口降幅收窄”发展态势,但市场需求不足问题突出、动能转换面临多重挑战、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困难、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等突出问题值得关注。预计四季度,我国制造业投资和消费将趋稳向好,工业出口交货值降幅将逐步收窄,需求整体小幅改善,支撑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建议强化需求牵引应用主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传统新兴双轮驱动,推动增长动能转换;持续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增强制造业根植性;精准施策持续助企纾困,推动降本减负增效。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关兵2023 年 11 月 10 日 本期主题:2023 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及四季度走势展望一、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1(一)前三季度工业经济整体呈现“生产恢复向好,投资稳定增长,消费逐步反弹,出口降幅收窄”发展态势1(二)从行业层面看,电气机械、汽车等装备制造业是拉动工业生产、投资和出口的重要力量8(三)从地区层面看,西部地区工业增速领涨全国,工业大省支撑作用凸显,但省份间出口增速明显分化14(四)从市场主体看,企业预期逐步改善,内资企业生产和投资恢复较快,外资企业利润改善比较明显17二、工业经济持续回升面临四重制约18(一)市场需求不足问题突出18(二)动能转换面临多重挑战19(三)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困难19(四)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20三、今年四季度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展望20(一)房地产市场将继续调整,基建投资继续较快增长,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大,生产经营预期改善,制造业投资将呈趋稳向好态势20(二)重点领域促消费政策接续发力,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望改善,消费贷需求合理增加,但消费者信心恢复缓慢,消费将呈现平稳运行态势21(三)全球经济依然低迷,紧缩货币政策外溢效应显现,我国出口增长的“量”“价”同步走弱,工业出口交货值降幅将逐步收窄22目 录 目 录 CONTENTS(四)稳增长政策组合效应逐步显现,重点行业支撑带动性有望增强,工业生产将继续小幅回升22四、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好转的思考建议23(一)强化需求牵引应用主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3(二)坚持传统新兴双轮驱动,推动增长动能转换23(三)持续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增强制造业根植性23(四)精准施策持续助企纾困,推动降本减负增效24本期主题:2023 年前三季度工业经济形势分析及四季度走势展望工业经济研究2023 年第 3 期1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工业经济整体呈现“生产恢复向好,投资稳定增长,消费逐步反弹,出口降幅收窄”发展态势,电气机械、汽车等重点行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工业大省“压舱石”作用凸显,企业预期逐步改善。但要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回升,仍面临市场需求不足问题突出、动能转换面临多重挑战、企业生产经营依然困难、国际形势更趋复杂严峻等多重制约。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发力:强化需求牵引应用主导,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传统新兴双轮驱动,推动增长动能转换;持续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增强制造业根植性;精准施策持续助企纾困,推动降本减负增效。一、前三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一)前三季度工业经济整体呈现“生产恢复向好,投资稳定增长,消费逐步反弹,出口降幅收窄”发展态势工业生产恢复向好。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4.0%,增速较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升 1.0 个和 0.2 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加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