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动车“减污降碳”目标、路径、效中国机动车“减污降碳”目标、路径、效益分析与政策建议益分析与政策建议 Objectives,Pathway,Benefit Analysi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Co-Management on Air Pollution&Carbon Reduction of Vehicles in China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2023 年年 9 月月 15 日日 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eptember 15,2023 关于作者关于作者 严 刚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研究员 薛文博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研究员 史旭荣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助理研究员 王燕丽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副研究员 雷 宇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研究员 刘 鑫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助理研究员 许艳玲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副研究员 About the author Gang Yan,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Senior Fellow Wenbo Xue,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Senior Fellow Xurong Shi,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Assistant Fellow Yanli Wang,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Associate Fellow Yu Lei,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Senior Fellow Xin Liu,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Assistant Fellow Yanling Xu,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Associate Fellow 致谢致谢 本研究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撰写,由能源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Acknowledgement This report is a product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is funded by Energy Foundation China.免责声明免责声明 若无特别声明,报告中陈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能源基金会的观点。能源基金会不保证本报告中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不对任何人使用本报告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凡提及某些公司、产品及服务时,并不意味着它们已为能源基金会所认可或推荐,或优于未提及的其他类似公司、产品及服务。Disclaimer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the views expressed in this report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present the views of Energy Foundation China.Energy Foundation China does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the information and data included in this report and will not be responsible for any liabilities resulting from or related to using this report by any third party.The mention of specific companies,products and services does not imply that they are endorsed or recommended by Energy Foundation China in preference to others of a similar nature that are not mentioned.一、一、研究背景与内容研究背景与内容 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中国中国当前当前同时同时面临“美丽中国”面临“美丽中国”建设建设与“碳达峰碳中和”双重挑战。与“碳达峰碳中和”双重挑战。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展望二三五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和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进一步明确石油消费在“十五五”时期进入峰值平台期,陆路交通运输石油消费力争在 2030 年前达到峰值。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更紧、难度更大。与此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实现 2035 年空气质量根本性改善的挑战。虽然自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中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2022 年全国 PM2.5年均值降至 29 微克/立方米,但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WHO,2021)的 5.8 倍,且远高于欧美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 PM2.5浓度水平(美国、西欧各国和日本当前年均 PM2.5浓度在 815 微克/立方米之间)。与此同时,中国 O3污染防治形势日益严峻,2022 年全国 O3浓度相比 2015 年增长了 17.9%。机动车机动车是是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的共同排放大户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的共同排放大户,其其零排放零排放对我国实现对我国实现2030 年前年前“碳达峰碳达峰”、2035 年年“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空气质量目标空气质量目标、2060 年前年前“碳中和碳中和”具具有有重要意义重要意义。2019 年我国交通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在全国能源活动 CO2排放量中的占比超过 11%,其中公路排放约占总交通排放量的 85%,是交通领域最大的排放源。从污染物排放角度看,2020 年,全国机动车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和一次颗粒物(PM)排放量分别为 769.7 万吨、190.2万吨、626.3 万吨和 6.8 万吨1;其中,汽车是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主要贡献者,汽车排放的 CO、HC、NOx和一次 PM 占比超过 90%1。HC 和 NOx均是生成二次细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一次 PM 也是细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移动源污 染已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我国大中城市细颗粒物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北京市为例,2020 年 PM2.5源解析结果表明,移动源对北京市 PM2.5浓度的贡献高达 46%2。从人群健康角度来看,PM2.5、NO2和 CO 等污染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为减轻相关疾病负担,WHO 于 2021 年修订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加严了 PM2.5、NO2和 CO 等污染物指导值3。由于道路交通周边通常人口较为密集,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排放高度与人体高度相近,因此机动车污染排放将会给人体健康带来较大影响。因此,交通运输尤其是道路交通已成为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以及保护人群健康的重点领域4。亟需亟需考虑不同区域考虑不同区域和和不同车型不同车型差异性,差异性,强有力强有力推进推进道路道路交通交通零排放零排放战略战略,以,以支撑支撑实现“美丽中国”及“双碳”目标实现“美丽中国”及“双碳”目标。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约 800 辆,欧洲约600 辆,2020 年中国仅约为 194 辆。虽然国情不同,中国不一定会复制欧美的高保有量,但是预计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在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增加,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管控,将会带来更多的化石燃料消耗、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给气候变化应对、环境质量改善以及公众健康改善造成巨大压力。此外,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冬季气温迥异、公共交通发展差距很大,机动车管控政策的宽松程度不同,都会影响未来机动车零排放路径。本研究以“2030 年前碳达峰”和“2035 年美丽中国”等战略目标为约束,考虑“2060 年前碳中和”总体要求,探讨交通领域二氧化碳及各项污染物的减排需求。综合考虑不同区域差异性特征,分区域设计电动化、排放标准加严、节能措施、运输结构调整等机动车清洁政策措施发展路径。定量模拟 2020-2035 年不同机动车清洁路径下,全国及不同区域机动车二氧化碳及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减排量、空气质量改善及其环境健康收益,并分解不同机动车清洁措施的贡献。此外,本研究也量化了不同机动车清洁路径实施后,机动车领域减排对实现“2035 年美丽中国”和“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的贡献。最后提出了 2020-2035 年区域差异化的机动车减污降碳路径与政策建议,助力推动中国机动车零排放进程。1.2 研究研究内容内容 本项目主要包括 3 个研究任务,不同研究任务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1-1)。任务一侧重考虑“美丽中国 2035”及“碳达峰”两大战略目标,“自上而下”量 化两大战略目标驱动下的道路交通减排需求。任务二侧重考虑机动车清洁路径的技术可行性及区域差异性,“自下而上”从供给侧提出全国及不同分区机动车减污降碳路径。任务三用于量化模拟任务二提出的不同机动车清洁路径的碳污排放量、空气质量改善及环境健康效益。结合任务一、二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机动车清洁路径的环境健康效益,提出推动机动车零排放进程的政策建议。图图 1-1 项目技术路线图项目技术路线图 1.2.1“2030 年前碳达峰”与“年前碳达峰”与“2035 美丽中国”目标驱动下的交通领域减排美丽中国”目标驱动下的交通领域减排需求分析需求分析 以 2030 年前碳排放达峰为约束,考虑 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研究机动车领域 2020-2035 年二氧化碳排放路径。以“2035 美丽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为约束,利用 WRF-CAMx(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Comprehensive Air Quality Model with Extensions model)模型,模拟不同污染物的减排需求,进一步研究“2035 美丽中国”空气质量目标驱动下交通领域各污染物减排需求。在量化交通领域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减排需求时,本项目结合了交通领域发展阶段、技术进步及相关政策规划,并综合考虑了其他行业发展变化对交通领域产生的影响。1.2.2 全国及不同分区的全国及不同分区的机动车机动车减污降碳减污降碳路径路径情景情景 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冬季气温迥异、公共交通发展差距很大,机动车管控政策的宽松程度不同,都会影响未来机动车零排放路径。此外,电动化、排放标准、节能和运输结构调整等机动车减排等政策对二氧化碳和不同污染 物的减排贡献重要性不同。因此,本研究针对全国及不同分区,考虑电动化、排放标准、节能措施和运输结构调整等不同政策实施力度及技术可行性,提出了区域差异化的减排技术路径、控制措施与情景方案。1.2.3 中国机动车“减污降碳”路径、中国机动车“减污降碳”路径、空气质量改善及环境健康效益空气质量改善及环境健康效益 耦合 WRF-CAMx 空气质量模型、全球暴露死亡模型(Global Exposure Mortality Model,GEMM)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学(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评估了 2020-2035 年全国及各分区在不同的机动车零碳排放路径下的二氧化碳与污染减排、PM2.5与 O3浓度改善及其健康影响效益;并以5 年为步长量化不同机动车清洁措施对二氧化碳及污染物排放、空气质量改善及相关健康效益的贡献。进而基于空气质量效益优选最佳路径,系统设置电动化、排放标准升级、节能、运输结构调整等交通减排措施分步骤实施的路线图,分地区提出中国机动车“减污降碳”相关政策建议。二、二、研究研究方法方法及及情景设置情景设置 2.1 研究范围研究范围 研究车型范围研究车型范围。交通领域包括道路机动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船舶、铁路内燃机车、飞机排放等。考虑到人群更多地集中在道路周边,道路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更大。因此,本报告聚焦道路机动车(不包括低速汽车和摩托车),研究机动车在使用环节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二氧化碳和常规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本报告将道路机动车分为出租车、其他微小型客车、公交车、本报告将道路机动车分为出租车、其他微小型客车、公交车、中大型客车、微轻型货车和中重型货车中大型客车、微轻型货车和中重型货车,且且考虑了汽油考虑了汽油、柴油、天然气等不同燃柴油、天然气等不同燃料类型。料类型。研究时空研究时空范围范围。考虑到“2030 年前碳达峰”和“2035 年美丽中国”空气质量目标时间节点,本报告确定研究时间范围为 2020-2035 年,2020 年为研究基准年。本研究的空间范围为全国(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机动车保有量的关键因素,且直接影响未来机动车清洁路径的发展速度。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差异性特征,进而推进分区域道路清洁化战略,本报告根据 2020 年人均GDP 将全国划分为 3 个区域:人均 GDP 超过 7 万的发达区域(区域 A)、人均 GDP 为 3 万-5 万的欠发达区域(区域 C)、介于两者之间的发展中区域(区域 B)(图 2-1)。机动车清洁措施机动车清洁措施。中国目前是全球电动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5 提出到 2035 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年)6 和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行动方案(2021-2035 年)7中提出要大力推动运输结构调整。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 19578)、轻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GB 20997)和 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GB 30510)对不同车型的油耗标准提出了要求。中国自 2023 年 7 月 1 日起,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 6b 阶段,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 6b 阶段的汽车8。以上清洁措施在机动车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重点选择新能源汽车渗透、新能源汽车渗透、运输结构调整运输结构调整(“公转铁、公转水公转铁、公转水”)、排放标准升级和燃油经济性提升排放标准升级和燃油经济性提升这四种机动车清洁措施开展全国及不同区域的机动车减污降碳路径研究。图图 2-1 依据人均依据人均 GDP 的分区结果的分区结果 注:区域 A 人均 GDP 最高,区域 C 人均 GDP 最低,区域 B 人均 GDP 介于中间 2.2 保有量预测方法保有量预测方法 机动车保有量的预测方法主要通过各种数学统计学模型以及各类机器学习算法,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效果来进行预测。机动车保有量预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 4 类:时间序列法,利用过去的资料预测未来机动车保有量。回归分析法,人均人均GDP7万万人均人均GDP 5万万-7万万人均人均GDP 3万万-5万万 通过回归分析获得机动车保有量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而预测未来保有量 9-10。判断分析法,主要依靠预测人员或专家过去的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来预测未来状态。神经网络预测,通过机器学习等智能化的技术预测未来机动车保有量11-13。表表 2-1 机动车保有量预测方法机动车保有量预测方法 预测方法预测方法 具体方法具体方法 特征特征 时间序列法 趋势外推 简单、所需数据少 回归分析法 因果相关性 所需数据要求高 判断分析法 专家判断 对判断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高 神经网络预测 黑箱预测 预测结果难以解释(1)乘用车保有量预测)乘用车保有量预测 本报告中乘用车保有量采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 Gompertz 模型法进行预测,Compertz 模型呈 S 型,反映了机动车保有率随人均 GDP 的增长而呈现缓慢增长、井喷和饱和三个阶段的趋势14-16。本研究首先利用 2002-2020 年人均 GDP和千人乘用车保有量开展曲线拟合,获得拟合曲线后,再结合对我国到 2035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判断,对未来乘用车保有量进行预测,预测公式如下:=exp()(1)式中,为千人乘用车保有量;g 为人均 GDP;为乘用车保有率的饱和值,辆/千人;和为模型回归参数。本研究中,千人车保有量(饱和值)取值为 340辆/千人,和取值分别为-4.63 和-0.27。(2)商用车保有量预测)商用车保有量预测 商用车采用历史趋势修正法。根据国际经验17-23,在人均 GDP 达到 2.5 万美元之前,商用车保有量与 GDP 或货运量呈线性关系;2.5 万美元之后,商用车保有量基本保持不变。2035 年底前,预测我国人均 GDP 未达到 2.5 万美元,因此利用 2002-2019 年 GDP 和商用车保有量变化情况开展线性拟合,结合对我国2021-2035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形势判断,对未来商用车保有量进行预测。= (2)为商用车保有率(辆/千人);g 为人均 GDP;和为模型回归参数。2.3 二氧化碳及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二氧化碳及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1)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 本报告中采用燃油法核算道路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24,公式如下:=(3)=(4)=4412 (5)=106 (6)=105 (7)式中,为不同燃料类型(i)的不同车型(j)的 CO2 排放,代表化石燃料的活动数据,单位为吉焦(GJ),为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tCO2/GJ)。VP 为机动车保有量,F 为化石燃料消耗量(t;104m3),NCV 为化石燃料的平均低位发热量(GJ/t;GJ/104m3)。CC 为化石燃料的单位热值含碳量,单位为吨碳每吉焦(tC/GJ);OF 为化石燃料的碳氧化率,单位为百分数(%);44/12 为二氧化碳与碳的分子量之比,单位为吨二氧化碳每吨碳(tCO2/tC)。FCR 表示每百公里燃料消耗量(L/100km;m3/100km),VTK 为机动车年均行驶里程(km),VMC 表示体积质量转换系数(kg/L)。(2)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排放量核算 本报告中采用行驶里程法核算道路交通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25,公式如下:E=P EF VKT (8)式中,E 代表大气污染物排放量,P 为机动车保有量,EF 为排放因子(g/km),VKT 为机动车年均行驶里程(km)。目前仅有国一前到国五的污染物排放因子。国六排放标准已经实施,本研究中的国六排放因子根据 GB18352.6-201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中国第六阶段)和 GB17691-2018重型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和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进行预测。本研究假设相比于国 V,国 VI 可以将重型柴油车的 NOx、VOCs 和 PM 排放分别减少约 78%、70%和 50%,将轻型车的 CO、VOC 和 NOx排放分别降低约 50%、50%和 42%。为进一步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降低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按照排放标准加严速度,本研究假设国七排放标准将会于 2026 年实施,且一直到 2035 年国七依旧是最严的排放标准。考虑到国六排放标准已经是史上最严,全球最先进的标准之一,本研究认为国七污染物排放因子降幅类似国六降幅变化的难度较大,因此假设国七排放标准相对于国六的降幅参照国五降幅设置。2.4 WRF-CAMx 空气质量模型空气质量模型 本研究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型 WRF26和空气质量模型 CAMx27来定量不同机动车清洁措施对 2020-2035 年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CAMx 模型所需排放清单的化学物种主要包括 SO2、NOx、颗粒物(PM10、PM2.5及其组分)、NH3和 VOCs等多种污染物。SO2、NOx、PM10、PM2.5、BC、OC、NH3、VOCs(含主要组分)等人为源排放数据均来自 2020 年 MEIC 排放清单(http:/www.meicmodel.org)28-29,生物源 VOCs 排放清单利用 MEGAN 天然源排放清单模型(Model of Emissions of Gases and Aerosols from Nature model)计算30。在本研究中,假设从 2020 年到 2035 年,除交通领域外,其他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量保持不变,因此最终空气质量改善仅归因于道路交通清洁化贡献。此外,机动车领域的污染物排放清单根据本研究中测算的不同机动车清洁路径的排放量结果进行更新。CAMx 模型所需要的气象场由中尺度气象模型 WRF 提供;CAMx 模型采用Lambert 投影坐标系;模拟范围为中国大陆地区,X 方向为26902690 km、Y 方向为21502150 km;网格间距为 20km,共将全国划分为 270216 个网格;垂直方向共设置 14 个气压层,层间距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对于 WRF 模型,其与 CAMx 模型采用相同的模拟时段和空间投影坐标系;WRF 模型的初始场与边界场数据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 6h一次、1分辨率的 FNL 全球分析资料(http:/rda.ucar.edu/datasets/ds083.2/),每日对初始场进行初始化,每次模拟时长为 30h,Spin-up 时间设置为 6h,并利用 NCEP ADP 观测资料进行客观分析与资料同化(http:/rda.ucar.edu/datasets/ds461.0/)。2.5 环境健康模型环境健康模型 除定量机动车清洁化带来的空气质量改善效益外,本研究还进一步利用全球暴露死亡模型(Global Exposure Mortality Model,GEMM)31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学(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分别计算了机动车清洁路径下 PM2.5和 O3长期暴露改善带来的健康效益。定量模拟环境健康效益需要网格化的空气质量数据和人口数据。网格化的空气质量数据在 2.4 节中模拟获得,空间分辨率为 20 km20 km;人口空间分布数据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提供的 1 km1 km 分辨率网格人口数据集32。本研究在计算 PM2.5健康效应时选用了 GEMM 模型,考虑的健康终点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肺癌、中风和下呼吸道感染等。本研究在计算O3健康效应时选用了 GBD 研究中采用的综合暴露响应模型(Itegrated Exposure-Response Model,IER)33,考虑的健康终点包括呼吸系统问题与心血管疾病。计算公式如下:Mort=AF Pop 0 (9)AF=1 (10)式中,Mort 表示归因于 PM2.5和 O3暴露的超额死亡人数;AF 为归因系数,表示总死亡中归因于大气污染物暴露的占比;Pop 表示网格化人口数据;0表示对应疾病的基准死亡率,本研究中采用的基准死亡率数据来源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RR 为相对风险度,表示一定暴露浓度情景下的人群健康效应与无暴露情景下人群健康效应的比值34。三、三、“2030 年前碳达峰”与“年前碳达峰”与“2035 美丽中国”目标驱动下的交美丽中国”目标驱动下的交通领域减排需求分析通领域减排需求分析 3.1 道路交通道路交通二氧化碳减排需求二氧化碳减排需求 交通领域发展阶段、技术进步及相关政策规划,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变化均会对道路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产生影响。本研究团队聚焦电力、钢铁、水泥、铝 冶炼、石化化工、煤化工共 6 个重点行业以及建筑、交通 2 个重点领域,已经开展了碳排放达峰路径系列研究35-36。研究中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社会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需求和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双重目标为约束开展自上而下的宏观路径研究;以重点行业和领域为对象,开展自下而上的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路径研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路径反复迭代、行业间耦合优化,打通宏观路径与微观措施的联动和双向反馈,最终形成基于重点行业/领域的我国碳达峰路径。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远超预期,2022 年全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 25.6%,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提出的 2025 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 20%左右的目标。此外,汽车行业属于全球化的产业,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的交通碳中和战略必然会传导影响到中国交通行业的零排放进程。因此,基于研究团队已经开展的碳排放达峰路径系列研究成果,综合考虑新能源汽车渗透速度及全球整体形势,采用 CAEP-CP 模型进行重新模拟37(图 3-1)。结果表明,对于道路交通结果表明,对于道路交通,CO2排放需要于排放需要于 2024年年-2026 年左右达峰,峰值约年左右达峰,峰值约为为 11.6-13.0 亿吨左右。亿吨左右。图图 3-1 CAEP-CP 研究技术路线图研究技术路线图37 3.2 面向“美丽中国”的面向“美丽中国”的污染物减排需求污染物减排需求 3.2.1“美丽中国美丽中国 2035”空气质量目标空气质量目标(一)(一)“美丽中国美丽中国 2035”空气质量目标设置空气质量目标设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到 2035 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相对 2020 年翻一番,即略高于 2 万美元,约为当前南欧及东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南欧及东欧部分国家当前 PM2.5年均浓度约为 1530 微克/立方米。主要发达经济体中,美国、西欧各国和日本当前年均 PM2.5浓度在 815 微克/立方米之间,在其人均 GDP 达到 2 万美元时,年均浓度约为 1530 微克/立方米;韩国自 2006 年人均 GDP 超过 2 万美元之后至今,其年均 PM2.5浓度在 25微克/立方米附近上下波动。按照“美丽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愿景,对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历程,至 2035 年我国迈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时,宜以 25 微克/立方米作为全国 PM2.5浓度目标,达到欧盟现行 PM2.5浓度标准和 WHO 过渡时期第二阶段目标。过去十五年间,美国的 PM2.5浓度降幅约为 36%,日本则约为 44%,欧盟 PM2.5浓度在 2008-2017 共十年间下降了 30%,均在较低浓度水平条件下实现了 PM2.5浓度大幅改善。着眼于国际经验,初步考虑我国 PM2.5年均浓度在 2035年下降至 25 微克/立方米,全国 95%左右的城市达到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二)城市层面城市层面空气质量目标空气质量目标测算测算规则规则 为实现全国 PM2.5浓度到 2035 年下降至 25 微克/立方米的目标,需要各城市设定自身 PM2.5浓度改善目标值,驱动全国空气质量改善。本项目根据各城市污染水平,分级制定浓度下降比例需求。整体上,城市基准年 2020 年 PM2.5浓度越高,需要进行改善的幅度越大。其中:基准 PM2.5浓度在 60 微克/立方米以上的城市,其 PM2.5浓度需要在 2020 年的基础上下降 35%;基准 PM2.5浓度在 5160微克/立方米(含)的城市,2020-2035 年 PM2.5浓度需要下降 30%;基准 PM2.5浓度在 4150 微克/立方米(含)的城市,2020-2035 年 PM2.5浓度需要下降 25%;基准 PM2.5浓度在 3640 微克/立方米(含)的城市,2020-2035 年 PM2.5浓度需要下降 15%;基准 PM2.5浓度在 3135 微克/立方米(含)的城市,2020-2035 年PM2.5浓度需要下降 10%;基准 PM2.5浓度在 2530 微克/立方米(含)的城市,2020-2035 年 PM2.5浓度需要下降 5%;基准 PM2.5浓度在 25 微克/立方米(含)以下的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原则上不设降幅目标(表 3-1)。对和田地区、喀什地区等 21 个绿洲城市,按照其扣除沙尘影响后的 PM2.5浓度所在的区间提出对应的改善要求。表表 3-1 分档测算规则分档测算规则-PM2.5浓度浓度降幅需求降幅需求 基数基数 PM2.5浓度浓度 下降比例(下降比例(%)60 微克/立方米以上 35 51-60 微克/立方米(含)30 41-50 微克/立方米(含)25 36-40 微克/立方米(含)15 31-35 微克/立方米(含)10 25-30 微克/立方米(含)5 25 微克/立方米(含)以下 持续改善(三三)测算测算结果分析结果分析(1)若到 2035 年 PM2.5浓度实现降至 25 微克/立方米的目标,则全国 PM2.5年均浓度需要在 2020 年基础上下降 24.2%。此外,不同区域的机动车清洁路径具有明显区域异质性,为更好地研究分区域机动车清洁路径,本研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 31 省份划分为 3 个不同区域(详见 2.1 节)。项目组也测算了不同区域到 2035 年的 PM2.5浓度及降幅需求:到 2035 年,区域 A(人均 GDP 水平最高)、区域 B 和区域 C(人均 GDP 水平最低)的 PM2.5浓度均值分别为 25、28和 23 微克/立方米左右,相比 2020 年分别下降 21.9%、24.3%、17.9%。(2)本项目除考虑到 2035 年 PM2.5浓度降至 25 微克/立方米的目标外,也考虑了到 2035 年全国 PM2.5平均浓度达到 WHO 过渡时期第三阶段目标 15 微克/立方米的激进情况。若到 2035 年 PM2.5浓度实现 15 微克/立方米的目标,则全国 PM2.5平均浓度需相比 2020 年下降 54.5%,全国 100%左右的城市达到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于 3 个不同区域,2020-2035 年 PM2.5浓度降幅均需达到 50%以上,具体来看,区域 A、区域 B 和区域 C 的 PM2.5浓度均值分别为 15、17 和14 微克/立方米左右,相比 2020 年分别下降 53.1%、54.1%、50.0%。表表 3-2 2035 年全国及各分区年全国及各分区 PM2.5改善目标改善目标 区域区域 2020 年年基数基数(g/m3)2025 年年目标目标(g/m3)目标目标 25 目标目标 15 浓度浓度(g/m3)相比相比 2020 年变幅年变幅 浓度浓度(g/m3)相比相比 2020 年变幅年变幅 全国全国 33 30 25-24.2-54.5%A 区区 32 29 25-21.9-53.1%B 区区 37 32 28-24.3-54.1%C 区区 28 26 23-17.9-50.0%3.2.2 道路交通道路交通污染物减排需求污染物减排需求(一)(一)模拟方法模拟方法 全口径减排需求核算全口径减排需求核算:本节以 2035 年 PM2.5浓度目标为约束,耦合排放清单和 WRF-CAMx 空气质量模型,定量核算 PM2.5目标约束下 SO2、NOx、PM2.5 等多污染物的环境容量,进一步结合基准年污染物排放量,核算全口径多污染物排放量的减排需求。以 PM2.5达标约束下的多污染物环境容量本质是各空间大气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核心技术是多种污染物排放量在空间和污染物指标的多目标最优化问题。识别研究区域的 PM2.5组分中硫酸盐、硝酸盐、铵盐、一次PM2.5所占比例,解析 SO2、NOx、一次 PM2.5、NH3等前体物对 PM2.5的污染贡献,分析大气污染物排放与 PM2.5的响应关系,建立多种前体物贡献矩阵。采用贡献大的前体物优先削减原则,制定不同污染物削减方案。以 PM2.5浓度目标为约束,以各空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最大为目标,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即 PM2.5目标约束下的环境容量。结合基准年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2035 年 PM2.5浓度目标约束下的全口径污染物减排需求。图图 3-2 基于三维优化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方法基于三维优化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方法38 道路交通减排需求分解道路交通减排需求分解:依据依据“对对 PM2.5浓度的贡献大小,分担减排责任浓度的贡献大小,分担减排责任”的原则的原则,将全口径污染物减排需求分解到道路交通领域。本项目耦合了排放表征、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污染源解析和源敏感性模拟技术等跨学科工具,从空间-行业多维度多尺度系统识别了全国 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 PM2.5污染来源,获得了不同空间及行业(电力、工业、生活、交通、农业)对 PM2.5浓度的贡献,建立了空间-行业交叉传输贡献矩阵。进一步利用空间-行业对 PM2.5浓度的交叉贡献矩阵,将 2035 年 PM2.5浓度目标约束下的全口径污染物减排需求分解到道路交通领域。图图 3-3 PM2.5空间输送空间输送-行业贡献解析技术路线行业贡献解析技术路线(二)美丽中国空气质量目标驱动下的污染物减排需求(二)美丽中国空气质量目标驱动下的污染物减排需求 全口径减排需求全口径减排需求:模型分析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若考虑到 2035 年全国PM2.5年均浓度达到 25 微克/立方米的目标,2020-2035 年 PM2.5浓度需要下降24.2%,对应需减排 32%的 NOx、VOCs,同时削减相应比例的一次 PM2.5、SO2和大气 NH3等污染物排放。若考虑全国 PM2.5年均浓度达到 15 微克/立方米的目标,则 2020-2035 年 PM2.5浓度需要下降 54.5%,对应需减排 61%的 NOx、VOCs,同时削减相应比例的一次 PM2.5、SO2和大气 NH3等污染物排放。不同分区的全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WRF中尺度气象模型三维气象场空气质量模型颗粒物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空间输送矩阵行业输送矩阵识别优先控制省市识别优先控制行业识别优先控制前体物MEIC清单MEGAN模型PSAT技术、DDMPM2.5成分解析 口径污染物减排比例需求见表 3-3。表表 3-3 2035 年各项污染物减排比例需求年各项污染物减排比例需求(全行业(全行业/领域口径)领域口径)目标目标 25 约束下全约束下全口径口径 2035 年各项污染物减排比例需求年各项污染物减排比例需求 污染物减排需求 全国 区域 A 区域 B 区域 C SO2-14%-12%-14%-10%NOx-32%-30%-32%-22%VOCs-32%-29%-32%-22%NH3-23%-20%-23%-16%PM2.5-36%-33%-36%-25%目标目标 15 约束下全约束下全口径口径 2035 年各项污染物减排比例需求年各项污染物减排比例需求 污染物减排需求 全国 区域 A 区域 B 区域 C SO2-29%-26%-29%-20%NOx-61%-58%-61%-43%VOCs-61%-55%-62%-43%NH3-44%-39%-44%-31%PM2.5-70%-63%-70%-49%道路交通减排需求道路交通减排需求:考虑到机动车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类型包括 NOx、VOCs和颗粒物,因此主要测算了机动车的这三项污染物的减排需求。利用空间-行业对 PM2.5浓度的交叉贡献矩阵,将全口径污染物减排需求分解到道路交通领域。从全国层面看,模型分析表明,若考虑到 2035 年全国 PM2.5年均浓度达到 25 微克/立方米的目标,全国道路交通 NOx、VOCs、PM2.5排放需在 2020 年的基础上分别减排约 45%、40%和 30%。若考虑到 2035 年全国 PM2.5年均浓度达到 15 微克/立方米,全国道路交通 NOx、VOCs、PM2.5排放需在 2020 年的基础上分别减排约 80%、72%和 50%。不同分区的道路交通排放污染物减排比例需求见表 3-4。表表 3-4 道路交通道路交通 2035 年各项污染物减排比例年各项污染物减排比例需求需求 目标目标 25 约束下道路交通约束下道路交通 2035 年各项污染物减排比例年各项污染物减排比例 污染物减排需求 全国 区域 A 区域 B 区域 C NOx-45%-47%-45%-42%VOCs-40%-42%-40%-36%PM2.5-30%-32%-30%-28%目标目标 15 约束下道路交通约束下道路交通 2035 年各项污染物减排比例年各项污染物减排比例 污染物减排需求 全国 区域 A 区域 B 区域 C NOx-80%-82%-80%-78%VOCs-72%-75%-72%-68%PM2.5-50%-51%-50%-47%四、四、全国及不同分区的全国及不同分区的机动车机动车减污降碳减污降碳路径路径情景情景 4.1 基准年车队结构基准年车队结构 根据城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手册,对于机动车,不同车型、不同燃料类型、不同排放标准阶段的污染物排放因子(g/km)均不同。因此,为核算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量,需要确定基准年不同车型的排放标准结构。本研究基于 1999 年以来各年份 337 城市不同汽车类型的保有量、注册量(分车型、分燃料类型)数据库,结合车辆登记注册日期、全国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进度和机动车使用年限标准39,更新推定 2020 年车队排放标准结构。研究结果表明,2020 年,国 4 和国 5 在整个车队中的占比整体较高;国 3 在中大型客车、中重型货车和微轻型货车中占比较高,约 26%-36%;公交车队中新能源占比超过 60%。图图 4-1 2020 年年不同车型的不同车型的车队结构车队结构 4.2 机动车保有量预测机动车保有量预测 本研究利用 Gompertz 模型和线性模型分别预测了至 2035 年乘用车和商用车的保有量,具体预测方法介绍见 2.2 部分,全国 GDP 年均增速(%)、人口(亿人)、人均 GDP(元)等关键参数设置见表 4-1。2022 年中国出现近 61 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40;此外,参考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 202241中主要国家及中国的人口变化趋势,设置本研究中的人口情景。在本研究中,中国人口数量在十四五期间达到峰值,到 2035 年全国人口约为 14.02 亿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42提出到 2035 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本研究中,预测到 2025 年,我国人均 GDP 约为 9.0 万元;到 2030 年,我国人均 GDP 约为 11.7 万元;到 2035 年,我国人均 GDP 约为 14.7 万元。本项目研究结果表明到 2025 年、2030 年和 2035年全国机动车总量预计分别为 3.68 亿辆,4.39 亿辆和 4.7 亿辆。到 2035 年,乘用车保有量约 4.1 亿辆,商用车保有量约 5000 万辆。对于三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区域,2020 年-2035 年区域 A(经济发达区域)机动车保有量在全国总保有量中占比约为 41%-45%;区域 B 为 32%-34%;区域 C(经济欠发达)为 23%-25%。整体上,2020 年-2035 年区域 A 的机动车保有量占比逐年下降,区域 B 和区域 C 逐年上升。表表 4-1 保有量预测关键参数保有量预测关键参数 年份年份 全国 GDP 年均增速(%)年份年份 人口(亿人)人均 GDP(元)2020-2025 4.6 2025 14.11 90231 2025-2030 5.2 2030 14.07 116701 2030-2035 4.7 2035 14.02 146975 4.3 全国及不同分区机动车减污降碳全国及不同分区机动车减污降碳路径路径情景情景 本报告考虑了排放标准升级、新能源渗透、公转铁水、燃油经济性提升四大机动车清洁措施。针对四大清洁措施 2020-2035 年的发展路径,本研究设置了温和情景与激进情景两种情景。本研究中假定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可稳定达到相应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机动车实际使用油耗与理论油耗一致。4.3.1 排放标准升级排放标准升级情景分析情景分析 中国从2000年开始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之后每3-5年进行一次升级,目前已经从“国一”升级到“国六”,污染物排放因子大幅下降43。为进一步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降低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本研究假设国七排放标准将会于2026 年实施,且一直到 2035 年国七依旧是最严的排放标准;且假设国七污染物排放因子相对于国六的降幅参照国五降幅设置。本研究基于 1999 年以来各年份337 城市不同汽车类型的保有量、注册量数据库,结合车辆登记注册日期、全国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进度(图 4-2)和机动车使用年限标准(表 4-2),推定 2020 年-2035 年车队排放标准结构。由于机动车使用年限全国统一,因此没有分区域设置排放标准演变路径,仅从全国层面设置了温和情景与激进情景。温和情景温和情景:出租车、其他微小型客车、公交车、中大型客车、微轻型货车和中重型货车的使用年限分别为 8 年、18 年、13 年、16 年、13 年和 15 年。激进情景激进情景:出租车、其他微小型客车、公交车、中大型客车、微轻型货车和中重型货车的使用年限分别为 8 年、15 年、10 年、13 年、10 年和 12 年。图图 4-2 全国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进度全国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标准实施进度39 表表 4-2 机动车使用年限(年)机动车使用年限(年)温和情景温和情景 激进情景激进情景 出租车 8 8 其他微小型客车(包括私家车)18 15 公交车 13 10 中大型客车 16 13 微轻型货车 13 10 中重型货车 15 12 4.3.2 燃油经济性燃油经济性提升情景分析提升情景分析 本报告参考相关规划和研究,如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44等,进行情景设置。由于机动车油耗受到道路状况、驾驶习惯、发动机、温度、汽车整体设计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机动车油耗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别很难定量判断。因此本研究中没有分区域设置机动车燃油经济性发展路径,仅从全国层面设置了温和情景与激进情景。温和情景温和情景:新生产乘用车年均燃料消耗量(WLTC 测试工况)在 2025 年、2030 年和 2035 年分别降至 5.6L/100 km、4.8 L/100 km 和 4.0 L/100 km;新生产传统燃料商用客车油耗较 2019 年分别下降 6%、8%和 13%;新生产传统燃料商用货车油耗较 2019 年分别下降 8%、10%和 15%。激进情景激进情景:新生产乘用车年均燃料消耗量(WLTC 测试工况)在 2025 年、2030 年和 2035 年分别降至 5.4L/100 km、4.5 L/100 km 和 3.8 L/100 km;新生产传统燃料商用客车油耗较 2019 年分别下降 12%、16%和 26%;新生产传统燃料商用货车油耗较 2019 年分别下降 16%、20%和 30%。图图 4-3 全国新生产机动车全国新生产机动车油耗目标油耗目标 4.3.3“公转铁“公转铁-公转水”公转水”情景分析情景分析 持续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可有效减少公路运输排放,尤其是重型柴油车的排放。“公转铁”“公转水”受到铁路水路网络资源、投资成本、运输成本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不同区域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占比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特征45。2020 年区域 A 的总货运量约为 184.9 亿吨,其中公路货运量占比为 69%,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占比分别为 4%和 27%。2020 年区域 B 的总货运量约为 177.2 亿吨,其中公路货运量占比为 77%,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占比分别为12%和 11%。2020 年区域 C 的总货运量约为 100.0 亿吨,其中公路货运量占比为80%,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占比分别为 16%和 4%。在本研究中,基于现有运输结构,依据现行“公转铁”“公转水”政策,参考“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46,对政策趋势进行趋势外推,分区域设置到 2035 年“公转铁”“公转水”情景。在本研究中,仅考虑运输结构调整对货运的影响,未考虑对客运的影响。温和情景:假设 2030-2035 年铁水路货运量在总货运量中占比保持不变。区 域 A 在 2025 年、2030 年和 2035 年的铁水货运量在总货运量中的占比提升至32.0%、33.6%和 33.6%;区域 B 提升至 24.0%、26.0%和 26.0%;区域 C 提升至20.8%、21.8%和 21.8%。激进情景:区域 A 在 2025 年、2030 年和 2035 年的铁水货运量在总货运量中的占比提升至 32.2%、34.2%和 35.2%;区域 B 提升至 24.3%、26.9%和 28.2%;区域 C 提升至 21.0%、22.4%和 23.1%。图图 4-4 分区域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分区域交通运输结构调整目标目标 注:铁水货运量占比=铁路货运量占比 水路货运量占比 4.3.4 新能源汽车渗透新能源汽车渗透情景分析情景分析 电动汽车在使用阶段不消耗化石燃料,相比于传统汽车,具有较强的节能效益、环保效益和碳污减排效益。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电动汽车的主要市场,政策体系较为完善,关键技术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5提出到 2025 年底前新能源车销售占比达到 20%;2035 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2022 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 25.6%,提前超预期完成了“规划”中提出的“十四五”新能源渗透目标。本研究参考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5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44,并考虑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结合文献调研和行业专家咨询进行新能源汽车渗透情景设置。在本研究中,仅考虑了机动车使用阶段的污染物及二氧化碳排放,没有考虑原材料获取、汽车生产制造及车辆报废阶段的排放47。此外,本项目没有区分不同机动车的技术结构,如插电混动汽车、氢能汽车等其他新能源汽车的占比,假设所有新能源车使用阶段均为零排放。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气温和机动车管控政策等都会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因此不同分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具有明显差异性,本研究分区域设置了 2020-2035 年新能源渗透发展情景。整体上,区域 A(人均 GDP 最高)的新能源渗透 率水平整体较高,区域 C(人均 GDP 最低)的新能源渗透率水平整体较低。以下为从分区域汇总到全国层面的新能源渗透率情况。温和情景:到 2030 年,全国出租车(包括网约车)、其他微轻型客车(主要为私家车)、城市公交、中大型客车、微轻型货车、中重型货车的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 95%、50%、99%、14%、12%和 7%;到 2035 年,全国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为 98%、60%、99%、20%、19%和 16%。激进情景:到 2030 年,全国出租车(包括网约车)、其他微轻型客车(主要为私家车)、城市公交、中大型客车、微轻型货车、中重型货车的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 100%、65%、100%、25%、30%和 15%;到 2035 年,全国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为 100%、95%、100%、40%、50%和 40%。整体上,出租车和公交车到 2035 年基本实现新售车中全部是新能源车;中大型客车、中重型货车和微轻型货车在 2035 年前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比较低。表表 4-3 全国新能源渗透率(销售新车中全国新能源渗透率(销售新车中新能源车新能源车占比)占比)温和情景温和情景 2025 年年 2030 年年 2035 年年 出租车 90%其他微轻型客车 35P%城市公交 99%中大型客车 9 %微轻型货车 8%中重型货车 5%7%表表 4-4 全国新能源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渗透率(销售新车中新能源车占比)(销售新车中新能源车占比)激进情景激进情景 2025 年年 2030 年年 2035 年年 出租车 9800%其他微轻型客车 45e%城市公交 9800%中大型客车 13%微轻型货车 150P%中重型货车 8%4.4 未来车队结构预测未来车队结构预测 不同车型、不同排放标准阶段的污染物排放因子不同,因此为核算至 2035 年机动车的污染物排放量,首先需要确定不同类型机动车车队的排放标准结构。本研究基于 2020 年基准年的车队结构以及至 2035 年机动车保有量预测结果,依据排放标准升级、燃油经济性提升、“公转铁水”和新能源汽车渗透等情景路径,推断至 2035 年温和、激进情景下不同类型机动车的车队结构。结果表明,对于出租车和公交车:温和、激进情景下到 2035 年新能源车在总保有量中占比约为 95%-99%,基本实现全面电动化。对于其他微轻型客车(主要是私家车):到 2035 年新能源车在总保有量中占比约 38%(温和情景)、61%(激进情景)。对于中大型客车:到 2035 年新能源车在总保有量中占比约 12%(温和情景)、22%(激进情景)。对于微轻型货车:到 2035 年新能源车在总保有量中占比约 14%(温和情景)、38%(激进情景)。对于中重型货车:到 2035 年新能源车在总保有量中占比约 8%(温和情景)、21%(激进情景)。此外,在传统能源汽车中,到 2035 年传统能源汽车中排放标准以国 7 为主(本研究中假设国 7 直到 2035 年一直是最新的排放标准)。图图 4-5 温和情景下未来不同车型车队结构预测温和情景下未来不同车型车队结构预测 图图 4-6 激进情景下未来不同车型车队结构预测激进情景下未来不同车型车队结构预测 五、五、中国机动车“减污降碳”路径中国机动车“减污降碳”路径、空气质量改善及环境健康、空气质量改善及环境健康效效益益 5.1 不同机动车不同机动车清洁路径下的碳污减排分析清洁路径下的碳污减排分析 5.1.1 机动车清洁路径机动车清洁路径二氧化碳减排分析二氧化碳减排分析(1)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 本章节利用 2.3 节中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方法,测算了全国及各分区 不同机动车清洁路径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全国来看,在机动车路径温和情景下,与 2020 年相比,2035 年全国机动车 CO2排放量上升 3.4%(2035 年约为 11.4 亿吨)。此外,全国机动车领域 CO2排放量将在 2027 年左右达峰,峰值为 13 亿吨(图 5-1)。在机动车路径激进情景下,与 2020 年相比,2035 年全国机动车 CO2排放量下降 29%(降至 7.7 亿吨)。此外,全国机动车领域 CO2排放量将在 2024 年左右达峰,峰值为 12.18 亿吨(图5-2)。从分区域来看,在温和情景下,区域 A 到 2035 年机动车 CO2排放量将会比2020 年下降 4.4%,而区域 B 和区域 C 分别上升 4.5%和 15.5%。区域 A、区域 B和区域 C 将分别在 2025 年、2027 年和 2028 年达峰,峰值将分别为 5.46 亿吨、4.32 亿吨和 3.27 亿吨左右(图 5-1)。在激进情景下,区域 A、区域 B 和区域 C到 2035 年机动车 CO2排放量比 2020 年分别下降 34.7%、25.4%和 15.1%;且将分别在 2024 年、2024 年和 2025 年达峰,峰值将分别为 5.10 亿吨、4.11 亿吨和2.98 亿吨左右(图 5-2)。整体上,区域 B 和区域 C 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幅弱于区域 A,这可能与区域 B 和区域 C 机动车保有量增长速度快但清洁措施实施力度没有区域 A 强有关。从不同车型来看,中重型货车和微轻型客车均是 CO2排放的主要贡献车型。在本研究中,到 2035 年,其他微轻型客车(主要是私家车)和中重型货车对全国 CO2排放量的贡献分别为 39%和 41%(图 5-3)。图图 5-1 温和情景下温和情景下 2020-2035 年分梯队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情况年分梯队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情况 图图 5-2 激进情景下激进情景下 2020-2035 年分梯队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情况年分梯队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情况 图图 5-3 温和情景下温和情景下 2020-2035 年不同类型机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情况年不同类型机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情况(2)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驱动力分解)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驱动力分解 从全国及不同分区来看,本研究表明如果不采取更严格的机动车清洁措施,即保持现有清洁措施实施力度(基准情况),则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加,2035年全国机动车 CO2排放量将会比 2020 年上升 74.2%。如果采取更严格的清洁措施(真实情况),则在温和情景下,2035 年全国机动车 CO2排放量仅比 2020 年上升 3.4%;在激进情景下,2020 年-2035 年全国机动车 CO2排放量则会下降 27.9%。2020-2035 年温和情景下全国机动车 CO2排放量变幅比基准情况低 70.8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是主要的贡献驱动力,贡献约 38.5%,燃油经济性提升和公转铁水分别贡献 21.6%和 10.7%(图 5-6)。对于激进情景,2020-2035 年机动车 CO2排放量变幅比基准情况低 98.5 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燃油经济性提升和公转铁水分别贡献 51.7%、36.5%和 10.2%(图 5-7)。对于三个不同分区,与全国机动车清洁措施贡献大小排序较为一致,新能源汽车渗透依旧是 CO2减排的主要驱动力,燃油经济性提升次之,公转铁水对 CO2减排的贡献最小。由于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目前没有考虑 CO2,因此排放标准升级对 CO2减排没有贡献。从不同机动车类型来看,对于微轻型客车(主要为私家车),如果保持现有清洁措施实施力度(基准情况),则到 2035 年全国微轻型客车 CO2排放量将会比 2020 年上升 76%。如果采取更严格的清洁措施(真实情况),则在温和情景与激进情景下,2035 年全国微轻型客车 CO2排放量分别比 2020 年下降 9.1%和35.9%。2020-2035 年温和情景下全国微轻型客车 CO2排放量变幅比基准情况低85.7 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是主要的贡献驱动力,贡献约 54.4%,燃油经济性提升贡献 31.4%。在激进情景下,2020-2035 年微轻型客车 CO2排放量变幅比基准情况低 112 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是主要的贡献驱动力,贡献约 66.9%,燃油经济性提升贡献 45.3%。对于微轻型客车,由于本研究未考虑客运转铁水,且我国当前排放标准未考虑 CO2,因此“公转铁水”和排放标准升级对微轻型客车 CO2减排没有贡献(图 5-8)。对于中重型货车,如果保持现有清洁措施实施力度(基准情况),则到 2035年全国中重型货车 CO2排放量将会比 2020 年上升 67%。如果采取更严格的清洁措施(真实情况),则在温和情景下,2035 年全国机动车 CO2排放量比 2020 年上升 18%;在激进情景下,下降 16%。与微轻型客车一样,排放标准升级对 CO2减排没有贡献;但由于本研究考虑了货运转铁水,所以“公转铁水”对中重型货车 CO2减排有贡献。此外,受限于行驶里程、充电便捷性等,新能源汽车在对中重型货车新售车中的渗透率远低于微轻型客车。因此,与微轻型客车不同,“公转铁水”对中重型货车 CO2减排的贡献最大,新能源汽车渗透和燃油经济性提升对中重型货车 CO2减排的贡献相当(图 5-8)。(3)与与全国全国“碳达峰”“碳达峰”目标目标驱动下的机动车减排需求对比分析驱动下的机动车减排需求对比分析 在 3.1 节中,以全国“2030 年前达峰”目标为驱动,考虑不同行业间上下游产业链间的耦合关系,提出了“2030 年前达峰”目标驱动下的全国道路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变化趋势,即 CO2排放需要于 2024 年-2026 年左右达峰,峰值约为11.6-13.0 亿吨左右(表 5-1 中“宏观目标约束”列的结果)。结合本节中测算的不同机动车清洁路径下(温和、激进情景)全国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时间和峰值,发现即使不考虑新能源汽车技术,即认为新能源汽车在使用阶段基本为零排放,温和情景仍不能实现 3.1 节中提出的“碳达峰”驱动下的道路交通二氧化碳减排需求;激进情景可实现这一道路交通减排需求(表 5-1)。表表 5-1 全国全国“碳达峰”驱动下的机动车减排需求“碳达峰”驱动下的机动车减排需求对比对比分析分析 道路交通道路交通 指标指标 宏观宏观目标目标约束约束 温和情景温和情景 激进情景激进情景 全国 达峰时间 2024-2026 年 2027 年 2024 年 峰值 11.6-13.0 亿吨 13.00 12.18 区域 A 达峰时间 2025 年 2024 年 峰值 5.46 5.10 区域 B 达峰时间 2027 年 2024 年 峰值 4.32 4.11 区域 C 达峰时间 2028 年 2025 年 峰值 3.27 2.98 5.1.2 机动车清洁路径机动车清洁路径污染物减排分析污染物减排分析(1)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本报告中利用 2.3 节中提出的污染物排放量测算方法,测算了 2020-2035 年全国及各个分区不同机动车清洁路径下不同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量。从全国层面来看,2020 年全国机动车(不包括低速汽车和摩托车)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颗粒物(PM)排放量分别为 620、169、6.1 万吨。本研究表明若实施更为严格的机动车清洁措施,则在温和情景下,2035 年全国机动车 NOx、VOCs 和 PM2.5排放量将会分别比 2020 年下降 45%、58%和 70%;在激进情景下分别下降 68%、74%和 80%(表 5-2 和表 5-3)。从分区域来看,对于区域 A,在温和情景下,2035 年机动车 NOx、VOCs 和PM2.5排放量将会分别比 2020 年下降 48%、58%和 70%;激进情景中分别下降69%、76%和 80%。对于区域 B,在温和情景下,2035 年机动车 NOx、VOCs 和 PM2.5排放量将会分别比 2020 年下降 46%、59%和 72%;激进情景中分别下降69%、74%和 79%。对于区域 C,在温和情景下,2035 年机动车 NOx、VOCs 和PM2.5排放量将会分别比 2020 年下降 42%、58%和 68%;激进情景中分别下降65%、72%和 78%(表 5-2 和表 5-3)。与 HC 和 PM 相比,2020-2035 年机动车NOx排放量降幅相对较小,NOx减排在未来将持续成为完成空气质量目标约束下交通减排的短板。从不同汽车类型来看,2020-2035 年全国中重型货车对 NOx的排放贡献约为66.65%-73.95%;微轻型客车对 HC 的排放贡献约为 49.99%-66.84%,因此中重型货车将一直是 NOx的主要排放源,微轻型客车(汽油)是 HC 主要排放源。图图 5-4 温和情景下温和情景下 2020-2035 年年 NOx排放结构排放结构 图图 5-5 温和情景下温和情景下 2020-2035 年年 HC 排放结构排放结构 (2)污染物排放量变化驱动力分解)污染物排放量变化驱动力分解 从全国及不同分区来看,不同措施对污染物减排的贡献大小排序及贡献时间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与二氧化碳不同,排放标准升级是污染物减排的主要驱动力,尤其在温和情景下,排放标准升级的贡献远超其它机动车清洁措施(图 5-6 蓝色线条);但排放标准的贡献在 2025 年后逐步趋缓。新能源汽车是减排的第二大驱动力,其贡献在 2025 年后逐渐凸显;尤其在激进情景中,到 2035 年,新能源汽车对 NOx和 VOCs 减排的贡献基本与排放标准升级持平(图 5-7)。对于VOCs 减排,油耗下降是第三大贡献因素;但对于 NOx和 PM2.5减排,“公转铁、公转水”是第三大贡献因素。本研究中“公转铁、公转水”仅考虑对大宗货运的影响,未考虑对客运影响,即“公转铁、公转水”主要分担了中重型货运量。中重型货车是 NOx和 PM2.5的主要排放源,因此“公转铁、公转水”对 NOx和 PM2.5 减排的贡献较大。图图 5-6 温和情景下不同清洁措施对全国及不同分区机动车污染减排的贡献分解温和情景下不同清洁措施对全国及不同分区机动车污染减排的贡献分解 注: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分别代表区域 A、区域 B 和区域 C 图图 5-7 激进情景下不同清洁措施对全国及不同分区机动车污染减排的贡献分解激进情景下不同清洁措施对全国及不同分区机动车污染减排的贡献分解 注: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分别代表区域 A、区域 B 和区域 C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出租车和公交车,到 2030 年基本实现零排放,其中新能源汽车渗透是 2020 年-2035 年污染物减排的主要驱动力。考虑到 2020-2035 年中重型货车将一直是 NOx的主要排放源,微轻型客车(主要为私家车)是 VOCs 主要排放源。因此本小节重点选择中重型货车和微轻型客车这两大重点管控车型,开展机动车清洁措施对两大车型污染减排的贡献分解(图 5-8)。从不同汽车类型来看,与 CO2不同,不论是微轻型客车(主要是私家车)还是中重型货车,在假定各汽车均能按照排放标准达标排放的前提下,排放标准升级是污染物减排的主要驱动力。对于微轻型客车,整体上,清洁措施对各污染物的减排贡献大小顺序为:排放标准升级新能源汽车渗透燃油经济性提升。由于本研究没有考虑客运公转铁水,因此“公转铁水”对微轻型客车污染物减排没有贡献。值得注意的是,排放标准升级的贡献潜力逐渐缩窄。而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微轻型客车中的渗透率快速上升,到 2035 年,在温和情景下,新能源汽车对 NOx和 HC 污染减排的贡献几乎与排放标准相当;在激进情景下,新能源汽车对 NOx 和 HC 污染减排的贡献已经超过排放标准升级。对于中重型货车,排放标准升级对污染物减排的贡献最大,新能源汽车的贡献逐渐突出。受限于行驶里程焦虑、充电桩数量、充电便捷性等,新能源汽车在中重型货车中的渗透率到 2035 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新能源汽车对污染物减排的贡献低于排放标准升级。在温和情景下,对污染物减排的贡献排序为:排放升级公转铁水新能源汽车油耗下降。在激进情景下,新能源汽车对污染物减排的贡献在 2030 年超过“公转铁水”的贡献。图图 5-8 不同清洁措施对微轻型客车和中重型货车污染减排的贡献分解不同清洁措施对微轻型客车和中重型货车污染减排的贡献分解(3)与“与“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空气质量改善目标驱动下的机动车减排需求对比分析驱动下的机动车减排需求对比分析 在 3.2 节中,本研究耦合排放清单和空气质量模型,定量模拟了以“2035 年PM2.5浓度降至 25g/m3”和“2035 年 PM2.5浓度降至 15g/m3”为目标约束的全国及不同分区道路交通的污染物减排需求。通过对比 2035 年 PM2.5目标约束下的机动车污染物减排需求(表 5-2 和表5-3,“自上而下”列对应的结果)与本节研究中测算的全国及不同分区机动车污染物减排量结果(表 5-2 和表 5-3,“自下而上”列对应的结果),发现温和情景和激进情景均可实现“2035 年 PM2.5为 25g/m3”目标驱动下的道路交通各污染物减排需求。但是对于“2035 年 PM2.5为 15g/m3”目标约束下的道路交通减排需求,温和情景和激进情景均不能实现 NOx减排需求,且仅有激进情景能实现道路交通 VOCs 减排需求。表表 5-2 2035 年年 PM2.5浓度为浓度为 25g/m3目标目标驱动下的驱动下的机动车机动车污染物污染物减排需求减排需求对比对比分析分析 自上而下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自下而上 道路交通道路交通 污染物污染物 2020-2035 减排需求减排需求 温和情景温和情景 激进情景激进情景 全国全国 NOx-45%-45%-68%VOCs-40%-58%-74%PM2.5-30%-70%-80%区域区域 A NOx-47%-48%-69%VOCs-42%-58%-76%PM2.5-32%-70%-80%区域区域 B NOx-45%-46%-69%VOCs-40%-59%-74%PM2.5-30%-72%-79%区域区域 C NOx-42%-42%-65%VOCs-36%-58%-72%PM2.5-28%-68%-78%表表 5-3 2035 年年 PM2.5浓度为浓度为 15g/m3目标目标驱动下的驱动下的机动车机动车污染物污染物减排需求减排需求对比对比分析分析 自上而下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自下而上 道路交通道路交通 污染物污染物 2020-2035 减排需求减排需求 温和情景温和情景 激进情景激进情景 全国全国 NOx-80%-45%-68%VOCs-72%-58%-74%PM2.5-50%-70%-80%区域区域 A NOx-82%-48%-69%VOCs-75%-58%-76%PM2.5-51%-70%-80%区域区域 B NOx-80%-46%-69%VOCs-72%-59%-74%PM2.5-50%-72%-79%区域区域 C NOx-78%-42%-65%VOCs-68%-58%-72%PM2.5-47%-68%-78%5.2 机动车清洁路径的空气质量改善效益机动车清洁路径的空气质量改善效益 5.2.1 空气质量改善空气质量改善效益及清洁措施贡献分解效益及清洁措施贡献分解 本研究耦合排放清单模型和 WRF-CAMx 空气质量模型26,27定量模拟了2020-2035 年机动车清洁路径带来的空气质量改善效益。模型具体方法及参数设置介绍见 2.4 节。在模型定量模拟设置中,假设其他行业/领域污染物排放变化保持不变,因此空气质量改善完全取决于机动车清洁化。此外,本研究假设所有汽车均达标排放。结果表明,2020-2035 年,在温和情景下,机动车清洁措施实施后,全国、区域 A、区域 B 和区域 C 的 PM2.5浓度分别下降 3.0g/m3、3.4g/m3、3.3g/m3、2.0g/m3,暖季(5-10 月)O3日最大 8 小时浓度均值分别下降 6g/m3、8g/m3、7g/m3、5g/m3。在激进情景下,机动车清洁措施实施后,2020-2035 年全国、区域 A、区域 B 和区域 C 的 PM2.5浓度分别下降 4.3g/m3、4.6g/m3、4.6g/m3、3.0g/m3,O3浓度分别下降 8g/m3、10g/m3、8g/m3、6g/m3。此外,本研究还分解了不同机动车清洁措施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机动车清洁措施对 PM2.5和 O3浓度下降的贡献排序为:排放标准升级新能源汽车公转铁水燃油经济性提升。排放标准升级对 PM2.5和 O3浓度下降的累积贡献最高,但在 2030 年之后,排放标是升级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逐渐缩窄。新能源汽车渗透为第二大贡献驱动力,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受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不足的限制,2020-2025 年新能源车渗透的贡献相对有限(图 5-9 和图 5-10);但随着规模经济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新能源汽车的贡献明显突出。一次 PM2.5是 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NOx和 VOCs 分别是硝酸盐和二次气溶胶(SOA)生成的前体物,且硝酸盐在 PM2.5中的占比大于 SOA。根据 5.1.2节结果,燃油经济性提升对 VOCs 减排的贡献大于公转铁水;公转铁水对机动车一次PM2.5和NOx减排的贡献大于燃油经济性提升。因此总体上公转铁水对PM2.5浓度下降的贡献燃油经济性提升。对于 O3,从全国大范围来看,O3生成机制更偏向于 NOx控制,因此公转铁水对 O3浓度下降的贡献也大于燃油经济性提升。图图 5-9 PM2.5浓度变化及不同浓度变化及不同机动车机动车清洁措施的贡献分解清洁措施的贡献分解 图图 5-10 O3浓度变化(浓度变化(5-10 月月 MDA8 均值)及不同均值)及不同机动车机动车清洁措施的贡献分解清洁措施的贡献分解 5.2.2 对对“美丽中国“美丽中国 2035”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贡献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贡献 本研究在 3.2.1 节中以“2035 年美丽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为导向,提出了到 2035 年 PM2.5浓度降至世界卫生组织第二阶段 25g/m3和第三阶段 15g/m3两个目标。如果要实现到 2035 年全国 PM2.5浓度降至 25g/m3的目标,(1)则全国 PM2.5浓度需要在 2020 年(33g/m3)的基础上下降 8g/m3(表 5-4 需求侧结果)。在温和情景下,机动车清洁化可使得全国 2020-2035 年 PM2.5浓度下降 3.0g/m3(表5-4 供给侧结果),对全国 25 目标的贡献为 38%。(2)则各分区 PM2.5浓度需要在自身 2020 年的基础上下降 5-9g/m3(表 5-4 需求侧结果)。在温和情景下,机动车清洁化可使得各分区 2020-2035 年 PM2.5浓度下降 2.0-3.4g/m3(表 5-4 供给侧结果),对各分区实现自身相应 PM2.5改善目标的贡献为 33-43%。如果要实现到 2035 年全国 PM2.5浓度降至 15g/m3的目标,(1)则全国 PM2.5浓度需要在 2020 年(33g/m3)的基础上下降 18g/m3(表 5-4 需求侧结果)。在激进情景下,机动车清洁化可使得全国 2020-2035 年 PM2.5浓度下降 4.3g/m3(表5-4 供给侧结果),对全国 15 目标的贡献为 24%。(2)则各分区 PM2.5浓度需要在自身 2020 年的基础上下降 14-20g/m3(表 5-4 需求侧结果)。在激进情景下,机动车清洁化可使得各分区 2020-2035 年 PM2.5浓度下降 3.0-4.6g/m3(表 5-4 供给侧结果),对分梯队实现自身相应 PM2.5改善目标的贡献为 21-27%。表表 5-4 机动车清洁化对机动车清洁化对“美丽中国美丽中国 2035”空气质量目标空气质量目标的贡献的贡献 单位(微克单位(微克/立方米)立方米)需求侧需求侧 供给侧供给侧 2020-2035 PM2.5降幅降幅 美丽中国美丽中国 25 目标目标 美丽中国美丽中国 15 目标目标 温和情景温和情景 激进情景激进情景 全国-8-18-3.0-4.3 区域 A-7-17-3.4-4.6 区域 B-9-20-3.3-4.6 区域 C-5-14-2.0-3.0 5.3 机动车清洁路径的环境健康效益机动车清洁路径的环境健康效益 5.3.1 全国层面全国层面环境健康效益环境健康效益改善情况改善情况 一般情况下道路交通附近人口密集,且机动车污染物排放与人口密度高度一致,因此机动车排放预计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明显不利影响。为探讨机动车污染排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探讨机动车清洁化带来的环境健康效益,本研究利用GEMM 模型和 IER 模型分别计算了机动车清洁路径下 PM2.5和 O3长期暴露改善带来的环境健康效益,具体方法介绍参见 2.5 节。本项目结果表明,2020 年全国 PM2.5和 O3暴露相关的过早死亡人数为 124万人,大力推进机动车清洁化进程可产生显著的环境健康收益。(1)在机动车清洁化温和情景下,与 2020 年过早死亡人数相比,到 2035 年全国可避免约 13 万人过早死于 PM2.5和 O3暴露,占 2020 年全国 PM2.5和 O3总暴露相关过早死亡人数的 11%。其中,到 2035 年可分别避免约 9.15 万和 3.89 万人过早死于大气 PM2.5污染暴露和 O3污染暴露。(2)在机动车清洁路径激进情景下,与 2020 年过早死亡人数相比,到 2035 年全国总避免 17 万人过早死于 PM2.5和 O3暴露,占 2020年全国 PM2.5和 O3总暴露相关过早死亡人数的 14%。其中,到 2035 年可分别避免约 12.26 万和 4.96 万人过早死于大气 PM2.5污染暴露和 O3污染暴露。图图 5-11 2020-2035 年年避免避免 PM2.5暴露相关暴露相关死亡人数死亡人数 图图 5-12 2020-2035 年避免年避免 O3暴露相关死亡人数暴露相关死亡人数 5.3.2 区域层面环境健康效益改善情况区域层面环境健康效益改善情况 不同分区人口密集度差别较大,且机动车清洁政策带来的空气质量改善效果不同,因此机动车清洁化带来的环境健康效益预计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为定量比较不同分区的健康效益,针对三个分区,本节计算了各分区每十万避免死亡人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机动车清洁化温和情景下在机动车清洁化温和情景下,相比于 2020 年,(1)到 2035 年,区域 A、区域 B 和区域 C 可分别避免 8 人/每十万、7 人/每十万和 4 人/每十万PM2.5暴露相关过早死亡;(2)区域 A、区域 B 和区域 C 可分别避免 3 人/每十万、3 人/每十万和 1 人/每十万 O3暴露相关过早死亡。在在激进情景激进情景下下,相比于2020 年,(1)到 2035 年,区域 A、区域 B 和区域 C 可分别避免 10 人/每十万、9 人/每十万和 5 人/每十万 PM2.5暴露相关过早死亡;(2)区域 A、区域 B 和区域 C 可分别避免 4 人/每十万、4 人/每十万和 1 人/每十万 O3暴露相关过早死亡。整体上,区域 C 可实现的每十万人避免 PM2.5暴露相关过早死亡人数最少,区域 A 最多,与区域 C 机动车清洁政策较弱有关。但与 PM2.5改善相关环境健康效益不同,与 2020 年相比,到 2035 年区域 B 每十万人可避免的 O3暴露过早死亡人数降幅大于区域 A,可能因为区域 A 很多城市较为发达,O3生成偏向于VOCs 控制区。而本研究中机动车清洁化带来的 NOx减排量大于 VOCs 减排量(减排结果参见 5.1.2 节)。因此,短期内 NOx减排反而会带来区域 A 中部分网格 O3浓度上升进而增加 O3暴露相关过早死亡人数。六、六、政策建议政策建议(1)面向“美丽中国面向“美丽中国”和和“双碳战略”双碳战略”明确明确减污减污与与降降碳协同目标碳协同目标。在本研究中,“2035 年 PM2.5实现 15g/m3”目标驱动下机动车减排需求激进情景可实现的减排量全国碳达峰碳达峰目标驱动下机动车减排需求温和情景可实现的减排量“2035 年 PM2.5实现 25g/m3”目标驱动下机动车减排需求。总体看,全国“碳 达峰”目标对道路交通清洁化的驱动力比“2035 年 PM2.5实现 25g/m3”目标的驱动力强,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与全国碳达峰目标在约束强度上不匹配。建议建议制定制定与全国碳达峰目标相匹配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与全国碳达峰目标相匹配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在减污降碳政策共同作用下,有在减污降碳政策共同作用下,有望到望到 2035 年年将将全国全国 PM2.5年均浓度降至年均浓度降至 20g/m3,并以此明确阶段性空气质量并以此明确阶段性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改善目标。同时推进能源双控向碳双控转变,明确不同阶段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同时推进能源双控向碳双控转变,明确不同阶段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标。(2)推推动动机动车零排放是实现机动车零排放是实现“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空气质量空气质量改善改善目标目标、保护人群保护人群健康健康及提升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及提升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关键的关键。从空气质量改善从空气质量改善效果效果来看来看,若要实现 2035年全国PM2.5浓度降至25g/m3的目标,全国PM2.5浓度需要在2020年(33g/m3)的基础上下降 8g/m3。本研究结果表明,到 2035 年,机动车清洁化温和情景和激进情景可分别使得全国 PM2.5浓度分别下降 3.0g/m3和 4.3g/m3,对实现“全国 25g/m3目标”的贡献分别为 38%和 54%;其中,对区域 A(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实现对应PM2.5浓度下降目标的贡献高达43%和66%。从从环境环境健康健康效益来看效益来看,到 2035 年,机动车清洁化温和情景和激进情景下,全国可避免约 13 万和 17 万人过早死于 PM2.5和 O3暴露,分别占 2020 年全国 PM2.5和 O3暴露相关过早死亡人数的 11%和 14%。(3)微微轻型客车和轻型客车和货运领域用车尤其是货运领域用车尤其是中重型货车是中重型货车是实现实现机动车机动车领域领域减污减污降碳降碳协同协同的重点的重点。本项目研究结果表明,2020-2035 年,中重型货车和微轻型客车对机动车 CO2排放的贡献分别为 37%-41%和 39%-47%;中重型货车对机动车NOx排放的贡献为 67%-74%;微轻型客车对机动车 HC 排放的贡献为 50%-74%。因此,即使从中长期来看,微轻型客车和中重型货车依旧是机动车 CO2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点车型。(4)积极积极推动道路交通全面推动道路交通全面电动化电动化是实现机动车零排放的关键是实现机动车零排放的关键。当前中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已经从“国一”升级到“国六”,污染物排放因子理论值大幅下降。本研究表明从 2020 年到 2035 年,除出租和公交车外,排放标准对其它车型的累积贡献最大,然而其贡献潜力逐年缩窄;且监管机动车实际行驶排放的成本较高。但对于新能源汽车,尽管短期内对污染物减排的贡献不显著;但随着技术提升及成本下降,新能源汽车的贡献从 2025 年开始显著升高,成为中长期碳污减排的关键驱动力。但需注意如果插电混动销售占比持续提高,一定程度上 会给机动车零排放带来挑战。因此建议积极推动道路交通全面电动化,鼓励使用纯电动车或氢能汽车;对于插电混动汽车,给予一定的过渡窗口期,并严格监管插电混动汽车实际道路行驶排放。力争在全国层面,尽快实现出租车、城市公交力争在全国层面,尽快实现出租车、城市公交车新车全面电动化;对于私家车,争取到车新车全面电动化;对于私家车,争取到 2025 年、年、2030 年和年和 2035 年新能源渗年新能源渗透率达到透率达到 45%、65%和和 95%;对于微轻型货车和中重型货车,;对于微轻型货车和中重型货车,力争力争到到 2035 年新年新能源渗透率分别达到能源渗透率分别达到 50%和和 40%。(5)研究制)研究制定机动车定机动车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协同管控排放标准协同管控排放标准。2020-2035 年排放标准对于常规大气污染物减排的累积贡献最大,但由于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中没有考虑二氧化碳,因此排放标准对二氧化碳减排没有贡献。为更有效控制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建议尽快启动机动车排放标准制修订工作,将二氧化碳排放纳入下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体系,建立统一的机动车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监测监管机制,实现机动车减污降碳协同增效。(6)加强交通加强交通站站监测网络监测网络建设,建设,推动交通站数据定期公布推动交通站数据定期公布。交通站属于污染源类监测站点,周边一般人口聚集较多,且道路交通污染物排放高度与人体高度接近,因此交通源排放会对人群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交通站数据缺乏是目前尚不能准确评估道路交通管控影响及对人群健康影响的重要因素。建议参考城市降尘管控方式,制定标准化规则,将交通站数据定期进行公布并排名,助力交通源类监管,推动道路交通零排放进程。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1)R.2021.2 北 京 市 人 民 政 府.北 京 市2020年PM2.5源 解 析 结 果.https:/ 朱彤,万薇,刘俊等.世界卫生组织 全球空气质量指南 修订解读.科学通报.2022,67(8):697-706.4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 部,农 业 农 村 部,国 家 能 源 局.减 污 降 碳 协 同 增 效 实 施 方 案.2022.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 动 计 划(20182020 年)的 通 知.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推进多式联运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关于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有关事宜的公告.https:/ 俞嘉馨,柴昱名,荣婉婧等.基于 GM(1,1)模型的沈阳市机动车保有量测算.时代汽车.2021.10 赵萌,夏秀芳.山东省私有汽车保有量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市场.2014,(31):151-152.11 马艳丽,高月娥.我国未来汽车保有量情景预测研究.公路交通科技.2007,(1):121-125.12 张亭;薛伟莲.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机动车保有量预警模型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13 王澎.基于熵权法的灰色广义模糊神经网络的机动车保有量预测模型.汽车工程学报.2010,(5):91-94.14 吴潇萌.中国道路机动车空气污染物与 CO2排放协同控制策略研究.2016.15 李捷,刘森.基于 Gompertz 模型变换的中国乘用车保有量预测.汽车与配件.2018,(35):2.16 郑博.高分辨率人为源排放清单技术方法与评估研究.清华大学,2016.17 郝瀚,王贺武,欧阳明高.中国乘用车与商用车保有量预测.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6):868-872.18 Dargay J,Gately D,Sommer M.Vehicle ownership and income growth,worldwide:1960-2030.The Energy Journal.2007,28(4):143-170 19 Kobos P H,Erickson J D,Drennen T E.Scenario analysis of Chinese passenger vehicle growth.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03,21(2):200-217.20 Huo H,Wang M,Johnson L,et al.Projection of Chinese motor vehicle growth,oil demand,and CO2 emissions through 2050.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2006,2038(1):69-77 21 Huo H,Zhang Q,He K,et al.Vehicle-use intensity in China: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trend.Energy Policy.2012,43(3):6-16 22 Zhang H,Chen W,Huang W.TIMES modelling of transport sector in China and USA:comparisons from a decarbonization perspective.Applied Energy.2016,162(6):1505-1514.23 IEA.The future of trucks:implications for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EB/OL.20172018-05-18.http:/www.iea.org/publications/freepublications/publication/TheFutureofTrucksImplicationsforEnergyandtheEnvironment.pdf.24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1786-2020.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道路运输业.25 清华大学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城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手册.2018.26 Shi X R,Lei Y,Xue W B,et al.Drivers in carbon dioxide,air pollutants emissions and health benefits of Chinas clean vehicle fleet 20192035.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3,391,136167.27 Xue WB,Shi XR,Yan G,et al.Impacts of meteorology and emission variations on the heavy air pollution episode in North China around the 2020 Spring Festival.Sci China Earth Sci.2021,64(2):329339.28 Li M,Liu H,Geng G,et al.Anthropogenic emission inventories in China:a review,Natl.Sci.Rev.2017,4,834-866.29 Zheng B,Tong D,Li M,et al.Trends in Chinas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since 2010 as the consequence of clean air actions,Atmos.Chem.Phys.2018.18,14095-14111.30 Guenther A,Karl T,Harley P,et al.Estimates of global terrestrial isoprene emissions using MEGAN(Model of Emissions of Gases and Aerosols from Nature).Atmos Chem and Phys.2006.6(11):31813210.31 Burnett R,Chen H,Szyszkowicz M,et al.Global estimates of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long-term exposure to outdoor fine particulate matter.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8.38(115):95929597.32 Xu X L.2017.Grid dataset of Chinas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Data Center.DOI:10.12078/2017121101.https:/ Burnett R T,Pope C A,Ezzati M,et al.An Integrated Risk Function for Estimating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Attributable to Ambient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14,122(4):397403.34 Jiang X J,Hong C P,Zheng Y X,et al.To what extent can Chinas near-term air pollution control policy protect air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A case study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Environ.Res.Lett.2015,10(10):104006.35 严刚,郑逸璇,王雪松等.基于重点行业/领域的我国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环境科学研究.2022,35(02):309-319.36 蔡博峰,吕晨,董金池等.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路径研究方法.环境科学研究.2022,35(02):320-328.37 蔡博峰,曹丽斌,雷宇等 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二氧化碳排放路径.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21,31(1):7-14.38 王金南,薛文博,许艳玲,雷宇,丁贞玉.大气多污染物环境容量三维迭代计算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610890597.0 3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2)R.2022.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数据概览:2022 年人口相关数据.https:/ United Nations.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22:https:/population.un.org/wpp/.4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 划 和2035年 远 景 目 标 纲 要.https:/ Luna Sun,Chongzhi Zhong,Jianfei Peng,et al.Refueling emiss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rom China 6 gasoline vehicle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1,789,147883.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2020.https:/ 中国统计年鉴.http:/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2.“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https:/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021.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向全生命周期净零排放迈进.
免责声明和披露以及分析师声明是报告的一部分,请务必一起阅读,1证券研究报告公用环保公用环保装机装机拐点显现,绿电配置机会临近拐点显现,绿电配置机会临近华泰研究华泰研究公用事业公用事业增持增持,维持维持.
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 曲沃县试点研究2023 年 9 月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 02 报 告中 节 能 生 态 产 品 发 展 研 究 中 心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专业从事咨询服务的全资子公司,作为节能环保领域的综合性咨询服务机构,长期致力于政府部门节能环保政策研究和规划咨询、重要国际机构节能环保课题研究、各领域重大节能环保项目工程咨询等服务。自 然 资 源 保 护 协 会(NRDC)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是一家国际公益环保组织,成立于1970年。NRDC拥有700多名员工,以科学、法律、政策方面的专家为主力。NRDC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起在中国开展环保工作,中国项目现有成员40多名。NRDC主要通过开展政策研究,介绍和展示最佳实践,以及提供专业支持等方式,促进中国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NRDC在北京市公安局注册并设立北京代表处,业务主管部门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请访问网站了解更多详情http:/ 题 编 写 人 员:陆海 副主任研究员 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梁安娜 研究员 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王光泽 研究员 中国环境保护集团有限公司潘支明 城市项目主任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周雅婧 城市项目官员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Cover Image by Scott Webb on Unsplash.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2023所使用的方正字体由方正电子免费公益授权目 录执行摘要 i第1章:概述 11.1 曲沃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1.2 曲沃县能源生产和消费现状 61.3 曲沃县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条件、挑战与机遇 7第2章:曲沃县重点领域节能减碳潜力分析 9第3章:曲沃县太阳能开发潜力和应用场景分析 113.1 县域发展太阳能的独特优势 123.2 曲沃县太阳能开发潜力分析 123.3 曲沃县太阳能应用场景分析 14第4章:曲沃县生物质能开发潜力分析 194.1 全国生物质能概述和发展情况 204.2 县域发展生物质能的独特优势 214.3 曲沃县生物质能开发路径分析 214.4 曲沃县生物质天然气开发潜力评估 22第5章:曲沃县其它能源开发潜力分析 245.1 其它能源概况 255.2 工业余热 255.3 地热能 275.4 污水厂余热 285.5 冷库排热 295.6 工业副产氢 29第6章:增收节支分析 30第7章:绿色低碳转型政策和技术建议 327.1 供给侧方面 337.2 基础设施方面 337.3 需求侧方面 337.4 储能方面 347.5 电力市场方面 347.6 商业模式方面 34第8章:低碳转型路线图 358.1 近中期(2023-2030)368.2 远期(2030后)36第9章:重点推荐项目 389.1 县域公共机构综合节能改造项目 399.2 县域生物天然气项目 409.3 农业产业园低碳无废改造项目 41参考文献 43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i执行摘要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炭资源大省,其绿色低碳转型不仅关乎全国“双碳”战略,而且关系山西省经济结构转型的成败。以往对山西省绿色低碳转型的研究多集中于能源部门、高耗能工业和城镇建筑,而对占全省GDP半数以上的县域甚少涉及。县域是包含三次产业的国民经济基本单元,拥有新能源开发消纳潜力和能源资源跨行业耦合基础。县城是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三成的城镇人口,亟需缩小与城市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释放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潜力。另一方面,我国农村已完成脱贫攻坚,作为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和桥梁,县域承担着新农村建设重任,亟需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山西县域绿色低碳转型需要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特色产业,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促进形成产业、就业、公共服务和环境质量的正向发展循环,助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和以县域经济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的支持下,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以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县域低碳ii/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转型路径研究。曲沃县是晋南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典型县,本研究聚焦曲沃绿色低碳转型,分析其经济社会、产业发展及能源利用的现状、趋势,评估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和应用场景,旨在基于县域财政和国土规划约束,提出促进曲沃县绿色低碳转型的政策和技术建议,识别重点推荐项目。以下是本研究主要结论:1、县域绿色低碳转型面临挑战(1)县域共性挑战县级财政承压:依靠县级财政投入难以大规模补贴绿色低碳项目投资,亟需引入不同所有制社会资本。发展策略受限:县域如果照搬发达地区,采取适度超前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策略,将加重企业和居民负担。基础设施滞后:中西部县域基础设施底子薄,建筑密度低,建设成本高,改造速度慢,投资回收长。外部环境倒逼:县域主导产业处于产业链下游,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占比高,产品同质化严重,面临上游传导的碳排放履约、ESG评级压力。能力建设欠缺:发展思路仍停留在能源供给侧和单项技术应用上,转型能动性不强,缺乏专业人才和配套能力建设。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iii用地政策趋紧:新能源用地政策收紧,已有违规占地项目被拆除。(2)曲沃县独特挑战曲沃县是晋南钢铁、焦化集聚区,流程工业GDP占比超60%,能耗占比近80%,绿色低碳转型难度大。2、可再生能源和余热余能的开发潜力曲沃县目前还没有开发风电。北部崇山和南部绛山在落实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可开发集中式风电;中部盆地可结合终端应用场景发展分散式风电。曲沃县光热资源条件虽不及晋北地区,但本地消纳能力较强,适宜利用各类建筑屋面、设施农业、交通廊道、矿山生态修复和非水源地水面发展光伏和光热,并结合需求侧场景因地制宜地设计开发利用模式,实现本地高比例消纳。曲沃县光伏开发潜力超过1吉瓦(其中分布式光伏开发潜力超过300兆瓦),年发电量超过11.5亿千瓦时。曲沃县每年产生秸秆19万吨、粪污20万吨,目前还没有进行规模化能源利用,如果能源化比例达到40%,每年可产生物天然气约3,000万立方米,有机肥约14.4万吨。发展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虽然只能满足曲沃县一定比例的能源需求,但可协同处置其iv/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它有机废弃物,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溢价,并通过生物燃气调峰电源对县域新型能源系统提供支撑。丰富的工业余热和副产氢是曲沃县的最大特色。曲沃县流程工业能耗占比近80%,可回收余热约为能源消耗的1/4-1/3,如果高比例回收利用工业余热,基本可满足县域内非流程工业和民用部门对中低温用热的需求,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减少用热电气化对电力系统的冲击。曲沃县每年副产氢约4万吨,如果全部作为氢能重卡燃料,可行驶4.7亿公里,将极大促进曲沃和周边地区重载交通减污降碳。曲沃县可利用现阶段副产氢的成本优势培育壮大氢能产业链,改变“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曲沃县各类环境热能提高热泵供能效率,延缓供暖电气化增加的电力负荷。曲沃县的污水处理厂和冷库可作为冬季热泵供暖的低品位热源,满足约40万平方米建筑冬季供暖需求。集中热网未覆盖且有冷暖双供需求的公共建筑适宜就地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3、绿色低碳转型的惠民效益曲沃县发展1吉瓦光伏需要200人以上的专业运维队伍,可基于县域分布式光伏数字平台组建县域第三方分布式光伏运维平台公司,招聘本地中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尤其是吸引外地务工的曲沃籍人员回乡就业,组织特种作业和光伏运维培训,确保100%持证上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v岗。发展农村户用分布式光伏将为农村居民和村集体带来售电、租赁、看护、清洁等多种收入,同时节约用电成本。曲沃县投建一座年产1,000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工厂,可提供厂内生产岗位约50个,间接带动厂外就业50个以上。利用电能替代增加县域就业岗位,如电动车、电动农机具维修与充换电和以电热泵为代表的家电销售、安装和维修等。探索建设乡村能源站,整合农林废弃物分布式收集、有机肥分销、农机服务、新能源技术推广等服务项目,创造稳定就业岗位,服务农村绿色低碳转型。曲沃县企业可利用电力市场化交易节约电力成本;取得有机农产品认证,获得溢价收入;通过节能改造开发CCER;利用绿色金融工具降低融资成本。4、主要政策和技术建议曲沃县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因地制宜,坚持能效优先,充分吸收山东、河北、河南等北方省份在光伏开发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平衡长期发展和短期收益,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选择对应的开发模式。(1)能源供给系统评估新能源开发潜力,谋划“县域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大幅提高新能源装机规模和消纳水平。存量煤气发电机组逐步开展“适氢化”改造。结合生物天然气和煤层气利用适度发展燃气发电。vi/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2)能源需求探索在钢铁冶炼流程应用绿电进行电加热,提高绿电渗透率。重点挖掘离散工业和公共机构的可中断负荷和可调节负荷,根据新能源季节出力特点合理安排停产检修时段,探索负荷聚合商和虚拟电厂应用。进一步促进电能替代,逐步淘汰存量的化石燃料锅炉。谋划建设大规模电解水制氢装置,作为县域内过剩风光电的重要消纳途径。(3)能源存储利用县域内污染地块或未利用地建设大规模跨季节储热,存储工业余热、太阳能光热、燃气发电余热和过剩风光电等,用于满足冬季集中供暖和全年非流程工业用热。配合工业副产氢、绿氢、生物天然气和煤层气发展,完善县域储气设施。(4)基础设施推进县域配电网升级改造,尤其是农网巩固提升,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结合产业园区或基础好的村庄开展多能协同供应和自平衡为特征的并网型微网示范应用。搭建县域分布式光伏数字平台,基于数据驱动开展预测性维护和光伏功率预测,组织运维平台公司。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vii(5)电力市场鼓励和引导重点用能企业、燃气发电企业和新型储能企业积极参与山西省电力市场交易,利用好中长期分时交易和现货交易,探索有偿需求响应,提高电力市场化水平。(6)商业模式鼓励本地企业和居民利用闲置屋面和空地自主投资光伏,引导不同所有制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低碳项目投资,保护合法权益。将县域集中式光伏开发纳入EOD项目统筹考虑,推动光伏 生态修复模式。鼓励综合能源服务商将分布式光伏、分散风电投资纳入产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提高本地消纳水平。采用整县推进模式实施县域生物天然气项目和公共机构综合节能改造。采用能源环境一体化托管模式对重点园区实施低碳无废改造。5、重点推荐项目(1)县域公共机构综合节能改造项目采用“整县推进 能源费托管服务模式”,将县域内的公共机构整体打包,委托一家节能服务公司投资改造和托管运营。公共机构综合节能改造可在传统节能改造项目外增加分布式光伏、充电桩等新项目,提高本地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消纳能力;探索碳减排量开发、电力负荷聚合等新业态,成为县域公共机构碳资产管理平台viii/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和负荷聚合商,与用能单位分享碳减排量交易和有偿需求响应市场收益。(2)县域生物天然气项目采用“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模式”,县政府组建跨部门工作组整体对接,授予沼气项目实施主体“整县禽畜粪便处理特许经营权”、“县域有机肥销售特许经营权”,并为项目实施主体协调解决物料收储,搭建收储网络,布局生物质分布式网点,协助落实下游有机肥消纳。项目实施主体享有各类支持资金。(3)农业产业园低碳无废改造项目以能源环境综合解决方案为抓手,引入“能源环境一体化托管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园低碳无废改造,将园区能源托管服务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结合,由一家能源环境综合服务商为园区经营主体和终端企业提供包括融资、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的能源环保托管服务,并协助园区经营主体申请支持资金,制订农产品碳足迹方法学,管理和开发园区碳资产。第 1 章 概述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1.1 曲沃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1.1.1 区位和交通1曲沃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隶属临汾市,县域总面积437.9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1万(2021年)。曲沃县与相邻的侯马市是晋陕豫三省经济联系的重要枢纽,区位优势明显。1 公共数据,曲沃县人民政府网官网:图1-1:曲沃县域总体规划(2014-2030)(图片由曲沃县政府提供)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3在自然地理区位上,曲沃县地处汾河平原中部,位于山西的主要灌区和重要商品农业生产基地,是国家级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在经济地理区位上,曲沃县处于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要通道,处于山西省经济产业重点发展轴带大同运城经济带上,是晋南寻根溯源旅游带的组成部分,东与晋城历山、蟒河风景区相连,西可达壶口瀑布景区,处于全省“十”字型旅游带上。在交通区位上,曲沃县地处晋陕豫省际联系中心,“十”字形对外交通框架使得曲沃县成为晋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南北向:紧邻山西省南北重要通道大运高速以及山西与陕西的主要联系通道大西高铁,108 国道和南同蒲铁路在县域南北向穿越,成为晋南地区乃至山西省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东西向:晋侯高速2(2021,06 16).曲沃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曲沃县人民政府网官网:http:/ (2022,05 05).曲沃县2021年人口发展情况简析,曲沃县人民政府网官网:http:/ 人口2曲沃县七普常住人口216,595人,与六普相比减少20,438人,减幅8.62%,年均减少-0.90%,2021年末常住人口212,289人,常住人口出生率7.73,死亡率10.47,自然增长率-2.74,首度转负。曲沃县七普城镇化率45.24%,与六普相比提高14.95个百分点,2021年末城镇化率46.28%,低于临汾市平均水平7.8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44个百分点。表1-1:曲沃县人口变化趋势曲沃县人口普查情况第六次人口普查第七次人口普查变化城镇人口(人)71,79497,98836.48%农村人口(人)165,239118,607-28.22%常住总人口(人)237,033216,595-8.62%占临汾市比重(%)5.49%5.45%0.0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30.29E.24.95个百分点总人口性别比103.33103.890.56劳动年龄总人口(人)182,563152,483-16%总抚养比(%)29.80B.00.2个百分点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9.139.750.62自然资源保护协会4/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综上,曲沃县已进入人口下降周期,七普常住总人口占临汾市比重较六普下降0.04个百分点,劳动年龄总人口(15-65岁)减少16%,2.5万劳动力常年在外,从事保安、家政、个体经营等职业,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城镇化率和人口文化素质持续提高,仍有较大上升空间。七普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42%,虽较六普上升12.2个百分点,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3 统计公报,曲沃县人民政府网官网:http:/ 经济发展3“十三五”时期,曲沃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年均增速6.9%。2021年,曲沃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2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99.7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36亿元,增长5.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1:63.1:22.8,第二产业占比较2016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导,依赖钢铁、焦化等重工业拉动GDP增长。表 1-2 图 5-1 年年年年年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钢化联产非规上工业能耗其它规上工业短流程电炉钢水泥图1-2:曲沃县“十三五”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亿元)2021年,曲沃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8亿元,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7.1万亩,其中小麦25.2万亩,产量8万吨;玉米21.4万亩,产量7.9万吨;肉类总产量1.2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较2016年减少8.53%和23.19%。根据2022年曲沃县政府工作报告,曲沃县粮食播种面积需要稳定在47万亩,产量稳定在16万吨以上,坚持稳粮保粮,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防止“非农化”。2021年,曲沃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家,完成营业收入797.4亿元,增长39.3%,利润总额39.4亿元。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6.3亿元,其中重工业占总产值99.9%,生铁产量766.2万吨,粗钢产量913.9万吨,钢材产量978万吨,焦炭产量382.9万吨,较2016年增长78.48%、56.68%、19.76%、600%,分 别 占 临 汾 市 总 产 量60.53%、71.57%、74.28%、23.75%,已成为临汾市钢铁、焦化产业集聚区。两大民营钢铁企业(晋南钢铁、通才钢铁)入围民企五百强,贡献工业增加值80%以上。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52021年,曲沃县财政总收入13.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亿元,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6.8亿元,财政自给率38%,较2016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与临汾市水平基本一致;政府负债率120%,较2016年下降45个百分点,县域财政状况持续改善。2021年,曲沃县人均生产总值73644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6,644元(城镇常住居民40,148元,农村常住居民19,294元),按现价计算,较2016年增长99.27%和45.13%,比临汾市2021年同期高52.04%和3.64%,处于临汾市下辖县中上等水平。1.1.4 产业布局曲沃县产业格局以冶金工业和文化旅游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物流、农副产品加工、铸造业为支柱,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型建材、生产性服务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产业发展循环化、经济发展低碳化,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区域竞争力,着力形成“一环、五园”的产业空间布局。“一环”:指由 108 国道、234 省道、县乡道组成,是全县重点打造的产业集聚环。“五园”:曲沃千万吨级钢铁工业园区、马庄科技创新园区、山西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园区曲沃项目区、三星好利精密铸造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紫金山黄金产业开发工业园区。1.1.5 地理和气候曲沃县位于东经111度24分111度37分、北纬35度33分35度51分之间,隶属山西省临汾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北依塔儿山(崇山)、桥山、垆顶山和襄汾县为界,南靠紫金山(绛山)同绛县为邻,东与翼城县接壤,西北隔汾河和襄汾县相望,西南与侯马市毗连。图1-3:曲沃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图片由曲沃县政府提供)曲沃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年无霜期210天,初霜一般出现于10月中旬末下旬初,最早在9月下旬,终霜期出现于4月上旬。一般在 11 月中下旬地面开始有冻土,次年 2 月中下旬开始解冻,最大冻土深度 52 厘米。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87.8小时。春冬两季多风,春季东南风偏多,冬季西北风偏多,年平均风速 1.8米/秒,风力 2 级。最大风力 8 级,年平均出现 3 次左右。1.1.6 地形地貌曲沃县地处侯马断陷盆地东部。盆地呈东西向展布,大部为冲积平原。地貌主要为平原和丘陵。其中平原区主要分布在滏河、浍河流域及太子滩湖积平原,面自然资源保护协会6/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积 303.4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 69.4%。地面坡度在3度左右,海拔 400500米,地势平坦,沟壑较少,是主要农业产区。1.1.7 地质水文曲沃境内除南北两山出露基岩外,其余均为黄土所覆盖。地表水体主要为河流与水库,地表、地下水可利用量达1亿立方米,主要河流有汾河、浍河、滏河、黑河、天河、曲村河和排碱渠七条河流,泉水有沸泉、西海温泉、太子滩温泉。全县共有水库9座(1座省管水库,2座降等水库,6座县管水库),总库容17,980万立方米,浍河水库库容量达1亿立方米,为晋南地区最大的水库。地表水可利用量7,812万立方米,工业水资源为4,046万立方米,非水源地露天水面面积7,776亩。1.2 曲沃县能源生产和消费现状41.2.1 能源生产情况2022年曲沃县规上工业总发电量17.43亿千瓦时(其中煤气发电量16.95亿千瓦时,光伏发电量0.48亿千瓦时),焦炭产量362.6万吨,LNG产量12.15万吨,氢气产量约4万吨。1.2.2 电力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情况截至2022年底,曲沃县累计电力装机容量719.5兆瓦,电源包括煤气发电和光伏发电两种,没有煤电、风电、生活垃圾发电和农林生物质发电。煤气发电均为钢厂的自备电厂,总装机容量477.5兆瓦。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242兆瓦,其中分布式光伏备案容量129.5兆瓦,常住人口人均光伏装机1.14千瓦。禽畜养殖有小规模沼气应用,但早期实施的小沼气池项目基本处于闲置状态。秸秆以肥料化利用为主(13万吨/年),饲料化利用为辅(3万吨/年),综合利用率94%。4 根据曲沃县现场调研数据整理晋南钢铁与中国华能拟合作建设1,300兆瓦“新能源 储能”项目。该项目一期300兆瓦光伏已于2023年并网发电,项目新建300兆瓦光伏发电、220千伏升压站和储能设施,占地面积约6,700亩,总投资13.1亿元。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约4.3亿千瓦时,如果全部用于电解水制氢,每年可生产氢气约1亿立方米。晋南钢铁利用厂区内闲置空地和厂房屋面建设120兆瓦分布式光伏,也已全部并网发电。1.2.3 能源消费情况2022年曲沃县能源消费总量689.74万吨标煤(等价值,下同),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675.95万吨标煤,年消费5,000吨标煤以上高耗能企业14家,能源消费总量与钢铁行业产量高度相关。城镇居民用电量7,602万千瓦时,农村居民用电量11,643万千瓦时。1.2.4 能效情况2022年,曲沃县主要工业产品全部达到国家钢铁行业能效目标,高炉365.21千克标煤/吨,转炉-28.66千克标煤/吨,焦化137.33千克标煤/吨,水泥7.15千克标煤/吨。2022年,曲沃县完成中条水泥、胜利工贸两家企业的供热解绑工作,共改造329户。曲沃县利用晋南、通才两家钢厂的工业余热和侯马热电厂余热为县城及周边村提供集中供热。地热应用包括3对6口井,供热面积约20万平方米,出水温度不到40摄氏度。曲沃县从2018年开始大力推进清洁取暖改造,截止2021年底,共完成6.2万户、857.47万平方米改造任务,其中煤改气2.8万户,401.48万平方米,集中供热2.5万户,432.77万平方米,煤改电4672户,57.42万平方米,基本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曲沃县共有104家县城和乡镇党政机构,供热面积65.25万平方米,2022年共消耗电力1,884.7万千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7瓦时,天然气32.3万立方米,汽油36.7万升,柴油27.52万升,综合能耗7,541.72吨标煤。1.3 曲沃县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条件、挑战与机遇1.3.1 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条件曲沃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临汾市乃至晋南地区处于中上水平,拥有千万吨钢铁产能和与之配套的焦化、水泥产业,是重工业集聚区。晋南钢铁已率先构建钢化联产模式,成为山西省“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曲沃县工业能效水平较高,工业余热开发潜力巨大。工业余热虽不属于可再生能源,但如果合理回收利用,能替代化石能源,促进能源梯级利用,形成生产部门内部、生产部门和生活部门之间的能源耦合,有利于降低全社会能耗和碳排放。目前曲沃县对工业余热的利用方式只有冬季集中供暖,未来可开发大规模跨季节储热,克服余热排放和用热需求在时空上的错配,缓解主动/被动停产限产影响,实现工业余热全年高比例回收利用,取消冬季供暖的燃气调峰热源,带动县域内的非流程工业用热全面淘汰化石能源,减轻用热电气化对电力系统的冲击。曲沃县水资源丰富,但地形地貌以盆地平原为主,缺乏水电和抽水蓄能开发潜力。北部崇山和南部绛山在落实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可开发集中式风电;中部盆地风力资源一般,但可结合终端需求场景发展分散式风电。曲沃县光热资源较好,可开发潜力巨大,而且本地消纳能力较强,适宜发展太阳能光伏和光热应用,但要因地制宜地设计开发利用模式,避免“一刀切”。曲沃县是传统农业强县,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目前生物质能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具备规模化开发潜力。曲沃县已建成和规划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冷库、变电站都能为周边生产生活提供全年稳定的低品位热源。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发浅层地热能进行冷暖双供,能显著提高综合能效,减少电力增容。1.3.2 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的挑战1.3.2.1 县域共性挑战 县级财政难以独立支撑绿色低碳转型。我国经济面临需求不足和下行压力,县域受分税制和土地出让收入减少影响,财政压力尤其突出,依靠县域本级财政投入难以补贴可再生能源开发,亟需引入不同所有制的社会资本。绿色低碳发展难以照搬发达地区模式。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县域尤其是广大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周边大中城市的虹吸效应使消费能力强的青壮年人口不断流失。县域绿色低碳发展如果照搬发达地区模式,采用适度超前的发展策略,势必加重企业和居民负担。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投资成本高。光伏、风电和电动车对县域配电网、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容量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中西部县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普遍落后于周边城市,县城与农村之间、各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县域建筑密度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改造速度慢,投资回收难。外部环境倒逼能源结构转型。我国已搭建全球最大的强制碳市场,首批纳入电力行业,未来还将逐步扩展到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全国自愿减排市场也进入启动倒计时,由此引入的碳排放履约成本、ESG评级等机制将倒逼产业链主导企业开源节流,加快能源结构转型。县域主导产业通常处于产业链中下游,初级产品占比高,产品同质化强,必将面临来自产业链上游传导的压力。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建设有待提高。县域地方政府和重点企业普遍认识到双碳战略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发展思路仍停留在能源供给侧和单项技术应用上。煤炭消费主导的县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路径依赖,对可再生能源替代有“等靠要”心理,转型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8/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动性不强。熟悉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市场开发的专业人才不足,亟待加强配套能力建设。新能源用地政策逐步收紧。各级政府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随着新能源用地政策逐步收紧,已有违规占地项目被强制拆除。1.3.2.2 曲沃县独特挑战 钢铁行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增加了能源转型难度。钢铁行业是中国碳排放最高的制造行业,占比高达16%。由于化石能源消耗高,高温高热需求大,固定资产寿命长,过程排放暂时无法取消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成本较高等因素,钢铁行业及其所属的流程工业是最难减排的产业部门,给曲沃县能源转型提出严峻挑战。1.3.3 绿色低碳发展的机遇1.3.3.1 县域共性机遇 国家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增量发展。双碳目标的提出,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大发展吹响了号角,吸引社会资本相继涌入。国家发改委明确能耗双控原则,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将激励县域发展可再生能源满足增量能源需求,助力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域生产生活电气化也将提高对本地新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可再生能源已具备成本比较优势。最近十几年,光伏和风电技术快速迭代,度电成本大幅下降,我国大部分省份已实现平价上网5,未来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可再生能源替代存量化石能源,加速实现能源转型的时机已经成熟。利用资源优势为产业赋能。太阳能和风能的能量密度低,占地大,随着硬件成本不断降低,地租在风光电成本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县域地5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3).2023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租相对较低,生产的风光电除满足自身需求外,还可供应周边城市,成为县域未来重要的支柱产业。中东部县域靠近全国电力负荷中心,发展风光电可降低长距离输电损耗。县域拥有丰富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和土地资源,适于发展各类生物质能应用和光伏 农业,为农业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和三产融合发展赋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和节能服务产业,可创造潜在就业机会,吸引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1.3.3.2 曲沃县独特机遇 实施战略拉动,主动对接各级战略。曲沃县地处国家“一带一路”大商圈,连接关中平原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可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能源革命综改试点、临汾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等省市区域战略,助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依托产业优势,培育氢能产业链。晋南钢铁已率先构建起“钢铁-焦炭-化工-氢能”一体化产业模式,不仅减少自身碳排放,还将通过售氢、加氢发挥跨行业协同减碳作用。利用工业副产氢在现阶段的成本优势培育壮大曲沃县氢能产业链,改变“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远期探索规模化绿电制氢、生物制氢、氢能炼钢、氢能装备等发展方向,提高曲沃县氢能产业发展水平。延申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曲沃县可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导向布局延申现有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利用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智慧果蔬成果转化示范县机遇,大力开发“农光互补”和生物质能,通过与现代农业深度结合的余热和可再生能源应用,逐步取代化石能源,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打造绿色循环农业,进而提高农产品溢价和农民收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提升,形成良性发展格局。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9第 2 章 曲沃县重点领域节能减碳潜力分析自然资源保护协会10/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十三五”以来,山西省积极推动钢铁行业产能减量置换,要求1,200立方米以下高炉、100吨以下转炉(电炉)、50吨以下合金电炉逐步实施产能置换。曲沃县两大钢铁企业相继投产一批先进钢铁产能,晋南钢铁新建41,860立方米高炉和4150吨转炉,通才工贸新建1280立方米高炉、2100吨转炉和65吨合金电炉。曲沃县已成为临汾市乃至山西省重要的钢铁和焦化产业集聚区,显著提高了区域钢焦产业装备水平,降低了单位产品能耗、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但客观上也加强了曲沃县域经济对重工业的依赖。钢铁、焦化能耗占全县能耗总量近八成,钢铁、焦化行业的产量控制和压减、余热余能利用、能效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仍是曲沃县压减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的关键。曲沃县先进产能占比高,钢铁和焦化能效提升对曲沃县削减能耗总量的贡献较小。2021年,晋南钢铁吨钢综合能耗502千克标煤,低于当年全国钢铁行业吨钢综合能耗平均水平(550.43千克标煤)。2022年,曲沃县钢铁、焦化工序能效(高炉365.21千克标煤/吨,转炉-28.66千克标煤/吨,焦化137.33千克标煤/吨)均达到行业基准水平,如果保持2022年生铁、粗钢、焦炭产量不变,并达到国家标杆能效标准,钢铁和焦化产业总能耗还能下降约15万吨标煤,仅占2022年曲沃县能耗总量的2%。根据有关机构预测6,2030年我国粗钢产量约9亿吨,如果届时曲沃县粗钢年产量下调至900万吨,其中长流程粗钢750万吨(仅保留“十三五”以来投产的先进产能),短流程电炉钢150万吨,焦炭300万吨,水泥80万吨,工业能效都达到标杆水平,长流程工业总能耗将达到约425万吨标煤,较目前下降约100万吨标煤。晋南钢铁已购入400辆氢能重卡和50辆电动装载机,利用工业副产氢和绿电发展短倒运输和中长途运6 汪旭颖,吕晨,管志杰,蔡博峰,雷宇,严刚,李冰.(2022).中国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环境科学研究,339-346.7 张胜杰.(2022,8 1).湖北宜都率先启动174家公共机构能源托管服务公共机构试水整县能源托管.中国能源报.输示范,3年内计划推广使用1万辆氢能重卡,建设氢能零碳智慧物流平台,将有力推动曲沃县乃至周边地区货运交通减污降碳。钢铁工业余热是曲沃县城及周边公共建筑和2.5万户居民冬季供暖的主要热源,但只能利用冬季4-5个月,超过半年的非供暖季余热被白白排放。工业余热是工业生产的副产品,不仅受生产工艺影响,而且受环保限产、错峰限产等人为影响,存在较大的波动性。曲沃县可在非供暖季将钢铁余热作为非流程工业热源或存入大规模跨季节储热中,充分挖掘钢铁、焦化等流程工业的余热潜力,缓解停产限产对余热供热的影响,带动县域相关产业降本提效、节能减排。晋南钢铁将基于长流程炼钢的钢化联产作为钢铁绿色转型发展方向,回收各类煤气生产化工产品、LNG和氢气,碳排放下降幅度高于综合能耗下降幅度,2022年吨钢二氧化碳排放已达1.4吨,较行业平均水平低0.3吨。曲沃县如果保持长流程粗钢年产量不变,吨钢二氧化碳达到1吨,每年将减排二氧化碳320万吨,符合未来以碳排放双控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后半程,建筑用钢需求将逐渐下降。曲沃县钢铁产业需要适时调整产品结构,逐步减少建筑用钢比重,为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生产高附加值钢铁制品,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研发生产输氢专用钢管,助力延申氢能产业链。曲沃县公共机构能耗占比低,节能减碳贡献小,但公共机构节能改造的阻力小、见效快、模式成熟,适于优先实施。县域公共机构产权明晰、建筑能耗强度较高,但单个机构的建筑规模较小,曲沃县可采取“整县推进”模式,将县域内的公共机构整体打包,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系统改造,提供能源托管服务。湖北省县级市宜都的成功经验7可为曲沃县提供参考。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11第 3 章 曲沃县太阳能开发潜力和应用场景分析自然资源保护协会12/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3.1 县域发展太阳能的独特优势县域发展太阳能有利于就近替代存量化石能源或满足能源增量需求(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提高终端电气化率,促进县域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助力县域能耗双控目标和碳达峰工作。光伏系统投资中的场地租金占比越来越高,县域的场地租金、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较低,遮挡较少,有利于降低光伏系统投资成本,促进光伏规模化开发。中东部县域靠近全国电力负荷中心,发展本地光伏发电可减少长距离输电损失,为周边城市提供富裕的绿色电力,提高本地收入。县域太阳能开发可与农业大棚、禽畜圈舍、养殖水面、物流仓储、文旅康养、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丰富的应用场景结合,打造光伏/光热 应用,提高本地消纳水平,促进县域产业绿色发展。发展太阳能可为农业经营主体降低能源开支,提供售电、租赁或清洁服务收入,为县域创造光伏专业运维岗位,带动电动车、电动农机等相关行业间接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居民增收,助力县域经济发展。8(2016).全国各地雷暴日资料整理.建筑电气.https:/ 曲沃县太阳能开发潜力分析山西省南北长约550千米,东西宽约290千米,地处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日照时间较长。从太阳能辐射的空间分布看,全省年总辐射量介于4,600-5,800兆焦/平方米年,南北差异超过1,100兆焦/平方米年,山西北部为太阳总辐射高值区,平均总辐射量5,300兆焦/平方米年,中心地区接近5,800兆焦/平方米年,属于B级很丰富地区。山西中南部总辐射量在5,200兆焦/平方米年以下,属于C级丰富地区。利用业内常用的Meteonorm8.0软件,代入历史气象数据模拟计算,曲沃县多年平均水平年总辐射量为1,361千瓦时/平方米年(4,900兆焦/平方米年);12月最低,为59千瓦时/平方米月;5月最高,为163千瓦时/平方米月;二者比值为0.36,达到B级太阳能资源稳定度。曲沃县全年水平面直接辐射量547千瓦时/平方米,仅占总辐射量40%,属C级太阳能资源直射比,安装跟踪支架的收益较低,建议以固定式支架为主。曲沃县全年气温和风速都在光伏系统正常工作范围,年雷暴日31.1天8,需要合理设计防雷接地系统。月份辐射量1702863109414251636158716181469115108911651259图3-1:曲沃县太阳能辐射量月度分布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13综上分析,曲沃县太阳能辐射量属全国太阳能资源C级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且稳定,虽不及山西北部地区,但仍有较大的开发价值。截至2022年底,山西省累计光伏装机1,696万千瓦,2025年计划达到5,000万千瓦9,2023-2025年需新增约1,100万千瓦/年,按照曲沃县常住人口占山西省比例,曲沃县2023-2025年平均每年需新增67兆瓦光伏装机,相当于2022年底曲沃县光伏总装机的27.7%。根据山西省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9 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s:/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3).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2-2023年)2025),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和“全部自发自用”地面分布式光伏项目在落实各项建设条件的基础上,不再纳入山西省年度计划,由各地能源主管自行组织实施。以曲沃县1兆瓦光伏系统为例,选用晶硅电池组件,取最优固定安装倾角32度,首年满发小时数1,250小时,首年衰减率2%,此后每年衰减0.55%,25年年均发电115万千瓦时,多年年均等效利用小时数1,150小时。表3-1:1兆瓦光伏25年发电量年份12345年发电量125122121121120年份678910年发电量119119118117117年份1112131415年发电量116115115114113年份1617181920年发电量113112112111110年份2122232425年发电量11010910910810725年年均1152022年,在太阳能光伏等效利用1,200小时地区,地面集中光伏电站LCOE约0.28元/千瓦时,分布式光伏LCOE约0.27元/千瓦时10。山西省燃煤发电基准电价0.332元/千瓦时,曲沃县多年等效利用小时数略低于1,200小时,集中式和分布式LCOE应在0.3元/千瓦时以内,光伏已具备平价上网条件,在国家和地方补贴均取消的背景下,可以实现盈利。随着光伏装机容量增长,未来中午将调整为谷电时段,工商业光伏项目可能需要更大容量配储以实现盈利。近年山东省出现了集中汇流开发模式,光伏投资公司从全村农户统一租赁屋面并整合开发,将各户屋面的自然资源保护协会14/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光伏发电集中汇流至一台或多台专用升压变压器高压并网(10千伏),其实质是把分布式光伏变为集中式光伏,优点是不再受村级变压器容量限制,缺点是新增的专用变压器需要一定装机规模分摊成本,不支持农户自主投资,必须全额上网。3.3 曲沃县太阳能应用场景分析分布式光伏是在用户所在场地或附近建设运行,以用户侧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在配电网系统平衡11(2022).整县推进整村集中汇流解决方案.阳光工匠光伏网:https:/ 户用分布式光伏县域户用分布式光伏主要利用农村住宅屋面或周边空地建设。北方户用分布式光伏已在山东、河北、河南得到广泛推广,但受限于村级变压器容量,推广初期无法做到应铺尽铺。图3-2:农村传统户用光伏模式11(农户安装逆变器、计量表,通过原有农网线路和村级变压器在低压侧并网)图3-3:集中汇流模式12(屋面整合开发,根据场景选择合适容量的逆变器,最后集中汇流至一台或多台专用升压变压器,在高压侧并网。)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15图3-4:农村直流微网模式(农村终端用能电气化、直流化,搭建村庄直流微网,通过各类 直流负荷/储能的有序互动,实现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高比例本地消纳)为促进光伏本地消纳,减轻电网负担,业内也在探索农村直流微网(光储直柔)模式,这是一套由分布式光伏、供暖电气化、围护结构保温和蓄热改造、直流家电、电动车/电动农机充电和直流微网构成的源网荷储综合能源系统。曲沃县农村住宅户均屋面水平投影面积按100平方米考虑,总计45,000户,如果能铺设25%的农宅屋面,总装机容量约112.5兆瓦。截至2022年底,曲沃县户用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约30兆瓦,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3.3.2 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县域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利用非居住建筑物或构筑物安装,曲沃县可重点选取物流产业园和设施农业打造光伏 应用,结合公共机构综合节能改造发展公建分布式光伏。曲沃县是晋南重要的陆路交通节点,将现代物流作为县域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物流园区光伏是曲沃县分布式光伏的理想场景。利用物流园区仓储建筑屋面集中铺设光伏组件,最大限度地开发现场可再生能源,选用集保温、隔热、防水和发电于一体的BIPV组件,在发电同时提高仓储建筑围护结构性能,降低暖通能耗。目前中短途货运电动车已趋成熟,将电动物流车辆、可更换动力电池组和梯次利用的旧动力电池作为物流园区的分布式储能单元,通过有序充电和V2G实现储能单元与园区微网的有序互动,以变化的充电功率实现对物流园区用电负荷的调节,必要时储能单元向微网馈电,实现对光伏出力波动的补充,支撑园区微网稳定运行,减少对公共电网冲击。物流园区通过此模式可提高光伏发电消纳比例和绿电渗透率,节约能源成本。曲沃县规划2030年物流仓储用地达34.42万平方米,物流园区建筑密度一般为50%,建筑屋面总面积约17.21万平方米。考虑屋面通风需求,光伏安装比例取80%,物流园区屋面分布式光伏总装机容量约13.8兆瓦。自然资源保护协会16/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图3-5:碳中和物流园区 13(2021年京东“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通过节能改造 光伏 储能 核证减排量,获得北京绿色交易所和华测认证(CTI)颁发的碳中和证书,成为中国首个获评的碳中和物流园区。)13(2022).京东率先建成中国首个“零碳”物流园区.https:/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17图3-6:中国节能长兴渔光互补项目表3-2:曲沃县分布式光伏潜在装机容量估算屋面资源屋面总面积(万平方米)拟建设比例光伏建设规模(兆瓦)农村住宅屋面450252.5物流园区屋面17.2180.8设施农业屋面1500100公共机构建筑屋面8050分布式光伏总装机规模(万千瓦)316.3根据初步估算,曲沃县分布式光伏潜在装机容量超过300兆瓦,将带动投资约10亿元。农村住宅屋面和设施农业屋面估算建设比例较低,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可以结合农宅改造、农网升级和设施农业提质升级统筹推进。3.3.3 集中式光伏集中式光伏是指利用戈壁、荒坡、滩涂等未利用地集中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阵列,所发电力直接升压并入公共电网的光伏开发形式,具有单体规模大,单位投资和运维成本低,便于无功和电力控制等优势。曲沃县集中式光伏场景包括位于山地的尾矿库生态修复 光伏和位于平原水面的水上光伏。尾矿库生态修复 光伏是利用坡度平缓(小于35度)的南向废弃矿山或荒山建设的集中光伏电站。山地接受的太阳辐射量高,环境温度低,光伏发电效率高。光伏板减少地表蒸发,板下可承包给周边农户种植喜阴经济作物,并为光伏板提供有偿清洁服务,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农民收入。曲沃县可重点利用废弃矿山(位于县域北部的铁矿和南部的金矿),借鉴山西省矿山生态修复光伏项目的成熟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在矿山生自然资源保护协会18/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态修复同时投建集中光伏项目,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曲沃县在山地(三类地形区)投建10兆瓦集中光伏项目,选取发电效率22%光伏组件固定式安装,以110千伏并网,总用地约333亩。14曲沃县如果能利用2万亩废弃矿山或荒山荒坡铺设集中式光伏,总装机容量可达600兆瓦,带动投资约24亿元。水上光伏是利用桩基固定或水上浮台将光伏组件安装在水面上进行发电的光伏开发形式。由于水面上空14 国土资源部.(2015).光伏发电站工程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无遮挡,且水体对光伏组件有冷却作用,水上光伏发电效率较同地区地面光伏高。水面铺设光伏可降低蒸发量,抑制水中微生物生长,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曲沃县可利用非水源地露天水面,在经过系统论证不妨碍行洪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引入社会资本投建集中式水上光伏项目。曲沃县非水源地露天水面约7,776亩,如果能利用其中10%(约800亩)铺设水上光伏,总装机容量约30兆瓦,带动投资1.3亿元。图3-7:中国节能安徽宿州淮北矿区采煤沉陷区水上光伏项目3.3.4 工商业太阳能非电利用在能源转型的新形势下,太阳能非电利用有望在县域工商业发挥积极作用。太阳能光热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约50%-60%,是目前普通商用晶硅组件的两倍以上,对于终端用能以中低温热为主的农业大棚、养殖圈舍和食品加工等场景,直接利用太阳能光热,并耦合常规能源满足供暖或工艺用热,可减少能量转换,有效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太阳能热利用系统一般都配备廉价的储热装置,没有电力并网需求,节约电网投资。新一代PV/T组件可在光伏发电的同时收集太阳能光热,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但成本依然较高。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19第 4 章 曲沃县生物质能开发潜力分析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0/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4.1 全国生物质能概述和发展情况15我国农业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生物质能开发以非粮生物质能(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城镇污泥)为重点。4.1.1 物理转换生物质直燃发电是我国生物质能最重要的利用方式。截至2022年底,全国生物质直燃发电装机4,132万千瓦(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2,386万千瓦,农林生物质发电1,623万千瓦,沼气发电122万千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1.6%。2022年生物质发电量1,824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2.2%(丹麦、芬兰达到15%)。我国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年利用2000万吨。生物质燃料有害成分远低于煤炭,是理想的工业和民用锅炉替代燃料,但由于部分生物质锅炉存在运行不规范、排放不达标等问题,广东、河北等省近年推出了地方性限制政策。我国生物质清洁供热面积超过3亿平方米。农村取暖和炊事炉具是生物质固体燃料重要的应用场景,“煤改生物质”的供暖成本与散煤相当,不增加农户采暖负担,地方财政只需补贴初装费,无需补贴运行费。4.1.2 热化学转换、生物转换生物质热裂解的反应条件较高,经常与其它处理技术耦合使用,可实现气炭联产。裂解气成分复杂,但成本低;生物炭可作为肥料或替代冶金焦炭。15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2023).2023中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年鉴.16 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德国国际合作机构,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松杉低碳技术研究院.(2021).3060零碳生物质能发展潜力蓝皮书.17(2016,05 26).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https:/ 制约我国生物质能发展的障碍我国有机废弃物资源年产生量约35-37亿吨16,能源化利用率近10%,至少还能提升一倍,生物质能开发速度落后于太阳能、风能,与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秸秆“五料化”利用中,肥料化和饲料化合计占比6成以上,能源化仅占11,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短板。我国生物质能发展相对滞后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生物质能涉及农业、林草、发改、能源、住建、工信、环保、财政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管理职能过于分散,且缺乏顶层制度设计和跨部门统筹,掣肘现象时有发生,如地方环保监管“一刀切”,误伤到合规的生物质能利用项目。受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阶段所限,我国农林废弃物分布相对分散,收储运成本高、效率低,农业废弃物收储不仅无法收费,还需要额外付费。生物质直燃发电国家补贴逐步退出,省级补贴也在不断缩减;生物质能非电利用缺少普惠政府补贴,也未建立生态价值补偿机制(如生物天然气绿证)和自愿减排市场。非粮生物质能的工程设计经验和装备制造水平有待提高,综合转化效率不高,非电利用水平较低;部分核心设备仍依赖进口,缺少有针对性的行业标准、市场监管和技术监督,只能参考化工、天然气等相关传统行业的设计和排放标准,推高了工程造价;生物质能项目因异味存在邻避效应,导致选址困难。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214.2 县域发展生物质能的独特优势利用县域丰富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开发生物质能,就近替代存量化石能源或满足能源增量需求(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可提高县域能源保障能力,助力县域能耗双控目标。生物质能虽然只能满足县域一定比例的能源需求,但如果适度发展生物燃气调峰电源,将为县域继续提高风光电渗透率,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撑。现代生物质能产业可生产优质二次能源,实现自身生产的零碳乃至负碳排放,副产有机肥可部分替代化肥,增加土壤碳汇,促进农业与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的部门耦合,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可行路径,助力县域双碳目标。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即使不开发利用,也没有环境风险,而农业废弃物如果得不到妥善处理,将会导致严重的环境危害,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发展现代生物质能产业,有助于提高县域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改善县域人居环境,提高生物安全保障能力;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回收不可再生的磷资源,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提高绿色农产品溢价;为培育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等生物经济高附加值产业奠定基础。发展生物质能有助于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促进县域三产协同发展。生物质能工厂及其上游收储和下游销售环节可创造长期工作岗位和季节性工作岗位,并带动有机农业、生物材料、生物医药等绿色经济新业态发展,吸引创造间接就业。4.3 曲沃县生物质能开发路径分析曲沃县年作物秸秆产量约19万吨,可回收17万吨,其中肥料化利用13万吨,饲料化利用3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94%。年禽畜粪污产量约20万吨,规模化养殖场普及了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主要作为肥料利用。综合考虑物料收储难度、技术成熟度、生态环境价值、系统耦合性、经济可持续性、商业模式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结合中国生物质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建议曲沃县采用“生物质大规模厌氧发酵技术路线”,以禽畜粪便和秸秆为发酵原料生产沼气,核心工艺是秸秆预处理 中温湿式厌氧发酵。4.3.1 物料收储方面曲沃县经纬跨度不到30公里,且耕地以平原地形为主,在物料合理运距内,运输成本相对较低。以禽畜粪便和秸秆混合作为发酵原料,不仅提高整体发酵效率,也符合种养结合的要求。为提高收储效率,降低自燃风险,节约生物天然气工厂占地,打通收储和还田循环,曲沃县可以村镇为单位,依托农业合作社设置生物质分布式网点(Biohub),开展农业废弃物收集、初加工和有机肥分销,部署物联网传感器,搭建整县收储大数据平台。曲沃县通过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基础好,可依托生产托管服务经营主体开展秸秆打捆和收储,生物天然气工厂有偿收购或以一定比例有机肥兑换收购。未来在生物质分布式网点基础上,整合分布式光伏安装运维、农机服务、电动车和家电维修、新能源技术推广,探索建设“乡村能源站”,为农村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同时创造本地就业岗位。4.3.2 技术成熟度方面大规模生物质厌氧发酵技术装备的核心工艺技术成熟可靠,国内外成功案例多,符合世界生物质能技术发展潮流。4.3.3 综合价值方面大规模厌氧发酵较好氧堆肥能利用生物质能,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较养殖场自建沼气池具有规模化、专业化优势,有利于延申高价值应用;较秸秆直接还田避免土质疏松、碳氮比失调和病虫害,减少甲烷排放;较秸秆直燃或气化能更有效地回收利用农业废弃物中的营养元素。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2/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4.3.4 系统耦合性方面沼气厌氧发酵反应温度在55摄氏度以内,冬季环境温度较低时需要加温维持,目前通常依靠燃烧自产沼气解决。曲沃县拥有丰富的工业余热资源,具备与厌氧发酵工艺耦合的条件。山西省是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储量较高的省份,生物天然气可与煤层气协同,共同促进甲烷减排。生物质气化和液化与生物质固体燃料和生物质直燃发电相比,能参与更高价值的应用场景,如生物气替代常规天然气发电,提供电力灵活性;生物液体/气体燃料作为航空、水运、公路重载运输和重型农机的替代燃料,推动难以电气化的部门深度脱碳。曲沃县将发展大规模电解水制绿氢,利用副产绿氧发展纯氧沼气燃烧,能大幅提高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实现低成本碳捕集。4.3.5 经济可持续性方面在必要的政府补贴和地方政策支持下,沼气工厂可通过多项举措开源节流,构建多元化收入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销售是沼气工厂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沼气脱碳提纯需要增加初始投资和运营成本,而中国尚未建立天然气绿证制度,导致提纯后的生物天然气缺乏成本优势,因此除非有稳定可靠、价格合理的下游工商业大客户或城市燃气公司,不建议沼气脱碳提纯。沼气工厂以就近销售沼气为主,也可通过沼气蒸汽锅炉或沼气热电联产,生产零碳电力和蒸汽趸售给电网和热网,或隔墙销售给周边电/热用户(需要支持隔墙售电)。工业蒸汽相对居民用热价格更高,且不局限于供暖季。沼气发电与生物质直燃发电相比,负荷调节范围宽、响应快、变负荷能力强,通过沼气储存和灵活发电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充当县域灵活电源,有望取得更高的发电收益。未来沼气发挥灵活性还有一种可行方式,即利用过剩风光电电解水,制备的绿氢加入沼气,在甲烷菌的作用下使氢气和沼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沼气工厂远期可考虑结合生物气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BGCCS),借鉴“钢化联产”思路,将沼气中的二氧化碳作为高附加值生物合成工业的含碳原料,取得更高的经济价值和碳减排环境效益。沼液、沼渣加工成有机肥或养殖垫料,在县域内销售,替代一部分化肥,符合循环农业要求(需要县域授予有机肥销售特许经营权)。除传统的气、电、热、肥销售外,沼气工厂还需要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参考欧洲经验,采用合理配置,压缩投资规模;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发酵效率和沼气热值;借助数字化手段提高收储和销售效率;安装现场光伏/光热,优化生产工序,挖掘可中断和可调节电力负荷,提高可再生能源渗透率和过程余热回收率;自有车辆全面采用电动车,鼓励第三方收储车辆采用电动车,厂内结合分布式光伏安装有序充换电站,有条件的规模养殖场铺设粪便运输管道;引导禽畜粪便处理逐步向有偿收费转变;探索BGCCS负碳应用,挖掘沼气生态环境价值,开发污染物(二氧化硫、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COD)减排量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核证减排量(CCER)。4.4 曲沃县生物质天然气开发潜力评估曲沃县6年小麦平均年产量8.35万吨,可产生物天然气2,886万立方米。玉米6年平均产量9.29万吨,可产生物天然气3,127万立方米。大牲畜(牛为主)5年平均存栏量3,722头,可产天然气131万立方米。猪5年平均存栏量78,465头,可产天然气344万立方米。羊5年平均存栏量65,690只,可产天然气287万立方米。禽类5年平均存栏量1,481,260羽,可产天然气379万立方米。兔粪污总产气量较低,不再单独计算。综上,曲沃县两大主粮和主要禽畜的农业废弃物生物天然气开发潜力总和约7,154万立方米。考虑到物料采集率,如果农业废弃物能源化比例达到40%左右,投建县域生物天然气项目,每年可产生物天然气约3,000万立方米,折合近4万吨标煤,年产有机肥14.4万吨,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约3亿元。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23表4-1:曲沃县主要农作物产量和畜禽存栏量年份201620172018201920202021作物年产量(万吨)小麦9.638.718.77.367.688玉米11.0710.1210.28.298.147.9蔬菜及菌类35.5236.934.336.938.2342.2苹果3.624.412.544.755.2葡萄2.763.612.492.942.482.3年均畜禽存栏量(头/只/羽)大牲畜35903,8933,5833,5953,950N/A猪90,123110,00478,71250,18963,296N/A羊747,4179,29369,71650,42354,277N/A禽类1,484,5301,605,2461,522,9921,332,0661,461,464N/A兔76,40051,30038,400122,500161,200N/A数据来源:2016-2021年临汾市统计年鉴24/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第 5 章 曲沃县其它能源开发潜力分析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255.1 其它能源概况除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外,曲沃县还有其他可开发的能源,按能源载体分为热能和氢能,若合理布局,跨行业耦合,根据应用场景开发利用,可实现能源梯级或耦合利用,替代化石能源,减少碳排放。热能按温度从高到低有工业余热、电解槽余热、冷库排热、浅层地热能、污水处理厂余热。温度较高的工业余热可直接换热利用,汇入集中热网,无需改变现有热网和建筑供暖末端,在县域范围内作为各类建筑和禽畜圈舍的冬季供暖热源和生物天然气发酵保温热源,在非供暖季作为非流程工业中低温热源或存入大规模跨季节储热中。温度较低的各类环境热能需要利用热泵提升才能满足周边生产生活需要,但其品味高于环境空气,能显著提高热泵能效,延缓用热电气化带来的用电负荷过快增长,而且有些支持冷热双供,可提高热泵供能设备利用率,增强经济性。能效水平较低的老旧建筑更换热泵需要同步进行围护结构改造,以保证供暖效果。热泵与建筑本体和储热/储冷结合作为可调节负荷,可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曲沃县工业副产能源包括焦炉煤气、高炉煤气、转炉煤气、LNG和工业副产氢。从钢铁、焦化行业深度减碳角度考虑,未来各类煤气和LNG应优先作为化工原料或冶金还原剂,而不是替代性燃料,所以副产氢是曲沃县未来主要的工业副产能源。5.2 工业余热钢铁、焦化是曲沃县的支柱产业,其中占主导的长流程转炉炼钢包括焦化、烧结、炼铁、炼钢、铸轧五道工序,几乎每道工序都有集中和可回收的低品位余热,且热量巨大。目前主要利用高炉冲渣水余热在冬季供暖,余热回收率仅10左右,其它工序余热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长流程炼钢(不含铸轧)余热余能理论产生量约18 赵晓宇.(2017).钢铁工业余热余能及节能技术能效提升研究张琦,沈佳林,谢升.(2022).冶金能源高效利用与优化管控.冶金自动化(4).4.685吉焦/吨粗钢(以下简称“吨钢”),现有技术可回收余能量1.874吉焦/吨钢,占比约40%。由于铁水显热及高炉煤气化学能在后续炼钢工序中己被利用,不再计入余热余能资源。18曲沃县有晋南钢铁、通才工贸两大钢铁企业,2022年粗钢产量近一千万吨,如果长流程转炉炼钢年产量取850万吨,不稳定系数取0.8,供暖时长取5个月(150天),工厂每年生产时间取330天,假设冬夏日产量相同,余热余能技术回收率按40%测算,则供暖季技术可回收的钢铁工业余热总量约579万吉焦,曲沃县单位建筑面积耗热量按0.3吉焦/平方米考虑,约可满足1,930万平米建筑冬季供暖需求,合2.27平方米/吨钢,远大于曲沃县目前的集中供暖面积(不到500万平方米),余热供暖仍有挖潜空间。从中长期发展趋势看,曲沃县钢铁产能继续扩张的空间受限,现有产能利用率还有可能下降,这将导致技术可回收余热量减少。为保证钢铁工业余热仍能满足冬季建筑供暖需求和其它行业用热需求,需要继续深入挖掘余热回收潜力,借鉴国内先进经验,设定吨钢热回收指标(2平方米/吨钢),为同时满足余热回收率和超低排放标准的企业豁免错峰生产,实现差别化管理。2022年曲沃县能源消费总量689.74万吨标煤,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675.95万吨标煤,根据现有能效水平推算,流程工业(钢化联产(含长流程炼钢、焦化、化工)、短流程电炉钢和水泥)能耗占比达75%,其余非流程工业和民用能耗占比约25%。流程工业可回收余热约为能源消耗的1/4-1/3,曲沃县流程工业余热如果能充分回收,基本可满足非流程工业和民用部门对中低温用热的需求。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6/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 表 1-2 图 5-1 年年年年年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钢化联产非规上工业能耗其它规上工业短流程电炉钢水泥图5-1:曲沃县2022年能源消费结构目前曲沃县只能利用冬季4-5个月钢铁和水泥余热满足城镇集中供暖,为应对停产限产和生产负荷波动,配置了燃气调峰热源,同时还要从临近的侯马热电厂引热,超过半年的非供暖季余热没有得到利用。为实现工业余热全年高比例利用,曲沃县可建设大规模跨季节储热(建议一万立方米以上)。一是大幅提高余热回收利用能力,不仅能回收钢铁、焦化等工业余热,而且能回收燃气发电和电解槽余热,回收非供暖季工业余热,破解余热排放和余热利用在时间上不匹配的难题;二是为县域内的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冷链物流提供稳定、廉价的中低温热源,促进相关产业降本提效、节能减碳,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大幅提高城镇集中供热可靠性,不再需要昂贵的燃气调峰热源,降低供热成本,减少用热电气化对县域电力系统的冲击;四是发挥储热的成本优势(只有储电成本1/10),“以热储电”,减少县域内的弃风弃光。大规模跨季节储热最早出现在北欧国家,内蒙、河北、西藏等地区已有示范项目,通常采用蓄热水(90摄氏度左右)深坑方式,规模越大,热损失越小。曲沃所在的气候区1立方米库容可满足1平方米建筑的供暖热量年需求。曲沃县可结合土壤修复,利用污染地块建设大规模跨季节储热,探索有曲沃特色的工业余热利用模式。表5-1:曲沃县钢铁、焦炭和水泥产量年份2016 年2017 年2018 年2019 年2020 年2021 年生铁产量(万吨)429.3401613.5640.3739.71766.2粗钢产量(万吨)583.3560.4734.5796.8913.93913.9钢材产量(万吨)816.6751.6725906.91,001.62978焦炭产量(万吨)54.748.557206.4349.48382.9水泥产量(万吨)153.7140.7150.7184164.03134数据来源:2016-2021年曲沃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275.3 地热能根据山西省地热能分级分类利用指南(试行),临汾盘地曲沃县地热田名称为曲沃翼城地热田,地热分级为II-1,热储层时代为Q/N/T/P/O,储层类型属于岩溶型层状热储层,编号为T31,分区面积为1,130平方公里,已有地热井12口,其中已利用6口3对。中低温裂隙型层状热储高温裂隙型层状热储中低温孔隙型层状热储中低温带状-层状混和热储中低温岩溶型层状热储图5-2:临汾东-运城片区地热能分类图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8/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采用热储法计算浅层地热能储存量,储热层分为饱19 GB/T 11615-2010,地热资源地质勘察规范水带和包气带,计算参数取值表如下所示。表5-2:地热计算参数s 为岩土体密度kg/m31,910Cs为岩土体骨架的比热容J/(kg)1,575为岩石的孔隙率%0.44M为计算面积km21,130d1为包气带厚度m5d2为地下水面到计算下限位置的岩土体厚度m195w为水密度kg/m31,000Cw为水比热容J/(kg)4,182w为岩土体的含水量%0.27a为空气密度kg/m31.29Ca为空气比热容KJ/(kg)1,003T为利用温差5根据以上参数取值以热储法估算19,曲沃县浅层地热能资源量约79亿吉焦,总量相当可观,但浅层地热能的出水温度低,对取热场地、供能末端和建筑能效有一定要求,有些还需要热泵提温,导致开发成本相对较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浅层地热能在曲沃推广。浅层土壤可在夏季作为空调热汇,所以浅层地热能比较适合曲沃县集中热网未覆盖且有冷暖双供需求的建筑,采用冷暖双供也有助于维持地温平衡,实现浅层地热能的可持续开发。5.4 污水厂余热污水厂可利用余热量与污水处理量和提取温差有关,冬季污水源热泵进口水温不宜低于12摄氏度,夏季污水温度一般在25摄氏度以下,能作为空调热汇,满足周边建筑供冷需求,因此污水源热泵与浅层地热能一样能实现冷暖双供。污水余热属于低品位环境热能,需要就近利用,对建筑能效、供能末端有一定要求,可能限制其在县域推广。目前曲沃县污水处理厂日处理量1.6万吨,冬季最低水温约15摄氏度,可提取5摄氏度温差,假设污水处理量与排放量一致,污水比热容与水一致,则污水中可回收的热能为334.56 吉焦/天,供热时长取5个月(150天),供暖季可回收热量为50,184吉焦,单位建筑面积耗热量按0.3吉焦/平方米考虑,曲沃县污水余热回收可满足16.7万平方米周边建筑供暖需求。曲沃县污水日处理量远期将提高到3.1万吨,可满足32.4万平方米周边建筑供暖需求。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295.5 冷库排热冷库制冷系统的冷凝温度一般在 35-45摄氏度之间,略高于环境温度,属低品位环境热能,冻结间的单位制冷负荷远高于冷藏间。冷库余热利用热泵提升,冬季可作为供暖热源,非供暖季可满足周边生产生活低温用热需求。曲沃县2020-2022年建设农业冷库7万立方米以上,远期将达到12万立方米,上万立方米库容有3家,大部分冷库温度在-8摄氏度及以上。按照预冷库温度为1-5摄氏度,冷却时间12小时计算,单位容积制冷负荷取120瓦/立方米,未来曲沃县预冷库所需制冷量约172.8 兆瓦时/天,冷凝器排热量按制冷量1.2倍计算,热回收效率取15%,可回收冷凝热量约111.97吉焦/天,供暖时长取5个月(150天),采暖季可回收的冷凝热量为16,795.5吉焦,单位建筑面积耗热量按0.3吉焦/平方米考虑,约可满足55,985平方米建筑冬季供暖需求。大型冷库周边可优先布局有全年低温用热需求的行业,利用一套热泵系统实现冷热双供,综合能效比将达到5以上。5.6 工业副产氢钢铁、焦化行业产出的工业副产氢可作为公路重载运输燃料,比柴油和LNG更环保低碳,不仅能帮助钢铁厂减少自身物流碳排放,还可带动县域及周边地区减少公路货运碳排放,发挥协同减碳作用。曲沃县近三年焦炭平均产量约365万吨,每年可副产氢约4万吨,如果不考虑高炉和烧结工序应用,全部作为氢能重卡燃料,按照平均8.5千克氢/百公里的消耗量,约可行驶4.7亿公里。曲沃县应利用工业副产氢在现阶段的成本优势,在氢能重卡的基础上,抓紧培育壮大氢能产业链,延申相关应用,改变曲沃县“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延申发展绿氢、氢能重型农机等新兴产业。30/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第 6 章 增收节支分析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31曲沃县农户自主投资户用分布式光伏可获得售电收益,按照10千瓦/户装机容量、0.332元/千瓦时上网电价、0.5元/千瓦时平均居民电价计算,每户每年发电1.15万千瓦时,若自用0.25万千瓦时,上网0.9万千瓦时,可节约电费1,250元,获得售电收入2,988元。农户将屋面租赁给专业光伏公司可获得租赁收益,约1,500-2,000元/年。农村公共区域安装分布式光伏,村集体可获得设备看护费,约1万元/年。农村留守老人可承担力所能及的清洁工作,获得一定的收入。集中式光伏每万千瓦装机约需维护人员1.2-1.5人,按照600兆瓦集中式光伏总装机规模约需要维护人员近100人。分布式光伏每万千瓦装机约需维护人员2-3人,按照300兆瓦县域分布式光伏总装机规模,约需维护和后台管理人员100人。曲沃县可基于县域分布式光伏数字平台组建县域第三方分布式光伏运维平台公司,招聘本地中等教育劳动力,尤其是吸引外地务工的曲沃籍人员回乡就业,组织特种作业和光伏运维培训,确保100%持证上岗。曲沃县投建一座年产1,000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工厂,可提供厂内生产岗位约50个,间接带动厂外就业50个以上。电动车、电动农机具维修与充换电,以电热泵为代表的新家电销售、安装和维护都将带来潜在的就业岗位。曲沃县企业可利用电力市场化交易节约电力成本;通过节能改造开发CCER;取得有机农产品认证,获得溢价收入;利用绿色金融工具降低融资成本。32/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第 7 章 绿色低碳转型政策和技术建议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33曲沃县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因地制宜,坚持能效优先,充分吸收山东、河北、河南等北方省份在光伏开发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平衡长期发展和短期收益,根据不同应用场景,选择对应的开发模式。新能源良性发展需要遵循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相结合、本地消纳和合理外送相结合、电源开发和电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从多方面系统谋划、统筹推进,逐步提高本地消纳比例,控制弃风弃光率。引导本地重点企业自主投资,吸引不同所有制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鼓励居民自主投资或出租场地,依法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7.1 供给侧方面由县发改牵头,统筹自然资源、林草、农业农村、环保、水利、文物保护、供电等部门和单位,系统评估曲沃县太阳能和风电开发潜力,研究生物质能发展的可行路径,谋划适应曲沃县资源禀赋和发展要求的“县域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大幅提高县域内风光发电装机和消纳水平。随着曲沃县域内新能源装机比例提升,电源侧波动性大幅增强,而现有电化学储能技术尚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同步电源,需要加快灵活性电源建设和改造,提高电源侧调度调节能力。曲沃县没有煤电、生活垃圾发电和农林生物质发电装机,两大钢铁企业配置477.5兆瓦煤气发电装机,是比煤电更优越的灵活性电源,但煤气应优先作为冶金还原剂或化工产品原料,煤气燃烧发电不能降低钢铁和焦化行业碳排放,煤气发电不宜作为未来主要的调峰电源。曲沃县可探索对存量煤气发电机组进行“适氢化”改造,从掺氢开始逐步提升氢气比重,利用氢气发电作为零碳调峰电源。曲沃县也可结合县域生物天然气项目和煤层气利用,适度增加沼气/煤层气发电装机。如果年发电消耗折标天然气1,000万立方米,发电量约4,000万千瓦时,年满负荷利用800小时,需50兆瓦燃气发电装机。燃气发电应参与山西电力现货市场,只在电价较高时段启动,配备蓄热装置或存入大规模跨季节储热,充分利用燃气发电余热。7.2 基础设施方面曲沃县需要继续推进县域配电网升级改造,尤其是农网巩固提升,结合“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加强农村电网发展规划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相衔接,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电气化。建设和完善适应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动车/电动农机充换电等发展需求的高可靠性、数字化有源配电网,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促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鼓励综合能源服务公司结合产业园区或基础好的村庄,开展多能协同供应和自平衡为特征的并网型微网示范应用。借助物联网采集设备搭建县域分布式光伏数字平台,掌握全县所有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实时运行数据,基于数据驱动开展预测性维护和光伏功率预测,不断提高光伏运维管理水平,有效降低弃光。探索建设乡村能源站,整合农林废弃物分布式收集、有机肥分销、分布式光伏运维、农机服务、电动车和家电维修、新能源技术推广等功能,创造稳定就业岗位,服务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培养选拔一批年富力强、高素质的县级电网调度运行人员。7.3 需求侧方面对标国内外先进水平,进一步降低钢铁、焦化的单位工序能耗水平,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探索在钢铁冶炼流程应用绿电进行电加热,替代化石能源加热,提高绿电渗透率。规上企业普及在线能耗监测系统,根据峰谷电时段优化用电负荷,重点挖掘离散工业的可中断负荷和可调节负荷,根据新能源季节出力特点合理安排停产检修时段,探索负荷聚合商和虚拟电厂应用。县域内的非流程工业优先利用各类余热,并根据需要调整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分布式光伏主要应用场景(农宅、农业大棚、禽畜圈舍、工业园区、高速服务区等)的终端用能逐步电气化,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包装、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电能替代,逐步淘汰燃煤和燃气锅炉,在同时有冷热需求的场景推广冷热联供型热泵应用。不能接入集中热网的公共建筑优先采用电热泵供暖,并尽可能利用各类余热和地热能作为低位热源,减少配电容量,延缓供暖电气化带来的用电负荷过快增长。谋划建设大规模电解水制氢装置,作为县域内过剩风光电的自然资源保护协会34/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重要消纳途径,围绕所生产的绿氢和绿氧开发氢能物流、充氢站、氢冶金、氧气农法等下游应用。利用能源托管模式对县域内的公共机构进行综合节能改造,实现能耗限额管理,并探索电力负荷聚合。引入具有家电、电动车、充电桩等行业背景的跨界农村光伏投资商,推广直流热泵空调、有序充电桩、电动车和电动农机,提高本地消纳能力,探索在基础条件好、产业兴旺、全年常住人口稳定的村庄开展农村直流微网模式试点。7.4 储能方面利用县域内污染地块或未利用地建设大规模跨季节储热,存储钢铁、焦化等流程工业余热,或太阳能光热、燃气发电余热、过剩风光电等,用于满足冬季集中供暖和全年非流程工业用热。鼓励企业和农村居民因地制宜投资建设各类储热系统。除光伏配建储能、电网公司投建储能外,重点发展新型电化学储能,鼓励各种类型用户侧电化学储能,如工商业企业自主投资的储电/储热/储冷系统和专业储能企业投资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和集光储充于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站。配合工业副产氢、绿氢、生物天然气和煤层气发展和完善县域储气(氢气、天然气)设施。7.5 电力市场方面山西是我国首个实现电力现货市场不间断试运行的省份。2021年山西电力现货市场纳入燃气发电机组,为曲沃县适度发展燃气调峰发电创造了基础条件。随着电力峰谷价差扩大、峰谷时段优化,电力市场价格信号将更好地引导企业改变用电负荷,曲沃县需要鼓励和引导重点用能企业、新型储能企业和燃气发电企业积极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利用好中长期分时交易和现货交易,探索有偿需求响应,提高电力市场化水平。7.6 商业模式方面曲沃县未纳入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可借鉴光伏整县推进的经验和教训,按照县域可接入容量和不同的光伏应用场景,推动各类“光伏 ”模式,制订合理的开发策略和商业模式,具体场景包括:将县域集中式光伏开发纳入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项目统筹考虑,推动光伏 生态修复模式,探索尾矿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与集中光伏开发相结合;引导现有重点企业和导入企业自主投资分布式光伏,充分利用建筑屋面和交通廊道;鼓励综合能源服务商将分布式光伏投资纳入产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统一规划和分步实施,提高本地消纳水平;鼓励不同行业背景、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依法平等参与工商业和户用光伏投资,丰富行业生态;制订“一村一策”的农村分布式光伏推进方案,全年常住人口稀少、消纳能力差的村庄采用集中汇流开发模式,以升压外送为主,全年常住人口较多、产业基础较好的既有村庄或新建农村集中居住点,结合基础设施改善,探索农村微网开发模式,推动集结构加固、保温改造、热泵供热、电动车/农机充换电、分布式光伏和农村微网于一体的综合改造模式。采用整县推进 特许经营模式推进县域生物天然气项目,搭建覆盖全县的农林废弃物收储和有机肥还田体系。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35第 8 章 低碳转型路线图自然资源保护协会36/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8.1 近中期(2023-2030)曲沃县全县太阳能实现规模化发展,光伏总装机容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两番,力争达到1吉瓦,人均光伏装机容量达到国内同类资源区领先水平。建成大规模生物天然气和沼气发电项目,初步搭建县域农业废弃物收储体系,基本解决禽畜粪污处理问题。工业余热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大规模跨季节储热首期工程投入使用,形成有曲沃特色的工业副产氢产业链,因地制宜建成一批余热和低温环境热能利用项目。县域配电网进一步完善,规上企业全部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县域公共机构能效水平和运营质量达到寒冷地区公共建筑较高水平。分布式光伏、生物天然气、电动车、储能、节能服务等能源转型相关行业成为吸引曲沃籍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就业创业的热点。力争到2030年,曲沃县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达到90%以上,建立和完善适应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初步建成多能互补的县域低碳能源系统,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培育一批可复制和推广的商业模式,形成重工业强县低碳转型的“曲沃模式”。8.2 远期(2030后)曲沃县形成以太阳能为主导、风能为补充、生物质能和煤层气为支撑的一次能源结构和以绿电、氢能和工业余热大规模利用为特色的二次能源格局,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开发和高质量消纳,生产生活终端用能全面实现电气化和数字化。县域工业企业、能源企业和新型储能市场主体主动适应电力现货市场,挖掘灵活性资源,对县域乃至省内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显著提高。钢铁工业增加绿电和绿氢消费,减少碳排放,品种结构迈向中高端。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园区普及综合能源服务和环保第三方治理服务,综合能效和产品服务环境足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县域农业废弃物、城乡有机废弃物和生活污水实现全量处理和高效综合利用,生物质能成为县域多能互补低碳能源系统的重要补充和本地风光电消纳的主要支撑。利用BGCCS开发碳汇,助力县域尽早实现碳中和。可再生能源及相关产业成为县域财政支柱和吸纳居民就业的重点行业。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37风电电网热网煤炭高温用热负荷氢气钢化联产太阳能光伏光热天然气煤层气生物天然气工厂电锅炉工业和民用电力负荷生物质能跨季节储热低温热负荷空调负荷电解槽燃气发电储氢储天然气电热泵电化学储能充换电站氢能运输燃气负荷图8-1:曲沃县远期能源体系设想38/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第 9 章 重点推荐项目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39重点推荐项目不仅需要结合曲沃县产业特点和应用场景,而且要符合以下几个标准。一是有节能降碳潜力、行业耦合价值或示范宣传价值;二是有明确的政策支持或资金补贴;三是有可行的商业模式、稳定的现金流和潜在的收入渠道,可完全由社会资本投资;四是有类似成功案例或相近案例。9.1 县域公共机构综合节能改造项目9.1.1 推荐项目综述我国公共机构的建筑能耗强度通常高于当地住宅,以往节能改造工程依赖财政资金投入,重改造轻运营,导致改造标准偏低、进度偏慢、运行效果不佳。2022年9月国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鼓励和支持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用托管服务的意见,提出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公共机构节能改造中鼓励和推广能源费用托管服务,实现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发展。能源费托管符合“能源即服务”的发展趋势,公共机构采用能源费托管后,节能率一般能达到15%以上,个别项目能达到30%以上。县域公共机构的建筑规模一般小于城市,单个公共机构的节能效益有限,为发挥规模效应,降低交易成本,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可采取“整县推进”模式,将县域内的公共机构整体打包,委托一家节能服务公司投资改造和托管运营。公共机构综合节能改造可在传统节能改造项目外增加分布式光伏、充电桩等新项目,提高本地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消纳能力;探索碳减排量开发、电力负荷聚合等新业态,成为县域公共机构碳资产管理平台和负荷聚合商,与用能单位分享碳减排量交易和有偿需求响应市场收益。9.1.2 外地参考项目国网湖北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在湖北省宜都市(县级市)成功实施了整县推进 能源费托管模式,2022年宜都市174家公共机构预计可节约用电300万度,节约费用200万元,年节电率达10%,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299吨。9.1.3 曲沃落地建议曲沃县县域公共机构综合节能改造项目也可采用整县推进 能源费托管服务模式,主要步骤包括:明确改造建筑范围,完成能源审计,确定能源基准(含水耗基准);组织政府采购,选定节能服务公司;由县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节能服务公司签订公共机构能源费托管整县推进合同;节能服务公司自筹资金,承担合同约定内的软硬件初投资,组织完成改造施工;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专业运维服务,代缴电/气/水费,接受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和用能单位监督,确保国有资产安全;用能单位根据能源基准确定的能源费用(含水费)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作为托管费用,节能服务公司通过科学管理节约能源资源,减少费用支出,确保用能单位在合同期内符合公共建筑能耗限额考核目标,并回收项目投资和财务成本,获得合理利润。合同期结束并结清托管费后,节能服务公司投资设备的产权归用能单位所有。以目前曲沃县公共机构能耗水平为基准,如果能实施县域公共机构综合节能改造项目,假设节能率15%,每年将节约综合能耗1100吨标煤。自然资源保护协会40/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采采购购金金融融机机构构材材料料 设设备备 软软件件供供应应商商节节能能服服务务公公司司用用能能单单位位售售电电公公司司 城城燃燃公公司司自自来来水水公公司司上上级级政政府府电电网网自自愿愿碳碳减减排排市市场场县县机机关关事事务务管管理理局局订货 支付货款提供电 气 水偿还资金贷出资金托管费 监督设计 施工 运维电力需求响应出售碳减排量交付产品扶持资金 奖补资金支付电 气 水费委托 监督图9-1:县域公共机构综合节能改造项目商业模式9.2 县域生物天然气项目9.2.1 推荐项目综述县域拥有发展生物质能的物质条件和客观需求,但目前能源化占比和综合利用水平偏低,规模化和产业化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201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制订生物天然气发展目标,提出加快生物天然气工业化、商业化开发建设,建立健全生物天然气产业体系等意见。9.2.2 外地参考项目安徽阜南县探索县域有机废弃物全利用、县域利用全覆盖、复合利用全循环的“三全”模式,以特许经营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和长期运营,规划建设8个生物天然气工厂,建立覆盖全县的有机废弃物收储网络,可满足全县禽畜粪便、秸秆、病死禽畜、餐厨垃圾和藤蔓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年产生物天然气2,000万立方米(折标),有机肥20万吨。9.2.3 曲沃落地建议根据曲沃县农业废弃物资源条件,建议以县域内收集的禽畜粪便和秸秆为原料,采用秸秆预处理 中温湿式厌氧发酵技术路线,首期建设一座年产1,000万立方米(折标)生物天然气工厂,占地约100亩,年处理9万吨农作物秸秆和6万吨禽畜粪便,年产1,000万立方米生物天然气和4.8万吨有机肥,总投资约1.4亿元,项目建设期1年。根据后续需求,生物天然气项目可追加投资,倍增处理能力和产能,增加对农村粪便、城镇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41餐厨垃圾、市政污泥、园林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实现对全县有机废弃物的全量资源化利用。生物天然气项目采用整县推进 特许经营模式,县政府组建由县长或分管副县长牵头的生物天然气项目跨部门工作组,包括农业农村、发展改革、生态环保、工业和信息化、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公安交管、城市管理和各乡镇,整体对接项目实施主体,避免政出多门。采取“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模式”,县政府授予沼气项目实施主体“整县禽畜粪便处理特许经营权”,并为项目实施主体协调解决物料收储,搭建收储网络,布局生物质分布式网点。项目实施主体享有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奖补资金、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央专项资金和地方支持资金。县政府授予项目实施主体“县域有机肥销售特许经营权”,并协助落实下游有机肥消纳市场主体,项目实施主体享有有机肥还田补贴。县发改/能源部门协调城燃公司、热网公司、电网公司、售电公司和重点用能单位,协助项目实施主体实现气热电趸售或就近隔墙销售。县政府将该项目作为县域生物质资源化利用和循环经济重点项目予以支持,协助项目实施主体申报国家和省级典型案例,申请相应资金补贴。县政府授权项目实施主体搭建和维护“整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数据平台”,并根据需要在各环节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现远程在线监测,为企业优化生产组织、县有关部门提高管理效率提供数据支撑。采采购购县县跨跨部部门门工工作作组组生生物物天天然然气气工工厂厂燃燃气气热热电电联联产产燃燃气气锅锅炉炉自自愿愿碳碳减减排排市市场场电电网网/周周边边电电用用户户各各级级政政府府农农业业托托管管公公司司/散散养养农农户户/村村庄庄生生物物质质分分布布式式网网点点气气网网/周周边边气气用用户户热热网网/周周边边热热用用户户售电授予粪便处理/有机肥销售特许经营权有机肥/垫料兑换售热售气收储出售碳减排量收储人畜粪便/秸秆/湿垃圾销售有机肥/垫料给予秸秆粪便利用扶持资金/奖补资金图9-2:县域生物天然气项目商业模式9.3 农业产业园低碳无废改造项目9.3.1 推荐项目综述农业产业园包含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加工和仓储物流全链条,是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和三产融合发展的核心节点,但传统农业产业园的能效和环保标准偏低,制约价值创造能力提升,亟需按照低碳循环化理念进行系统改造升级。经营主体缺少专业经验和改造资金,需要创新商业模式,吸引社会投资。自然资源保护协会42/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9.3.2 外地参考项目产业园能源环境一体化托管模式暂无项目案例,但产业园能源托管(冷、热、压缩空气等二次能源)和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已有很多成熟案例,国内外有关机构已开始推出园区能源环境一体化转型咨询服务。将产业园的能源和环境统筹考虑,由一家综合服务商统一提供全过程专业托管服务,既能降低产业园经营主体的管理成本,又能最大限度地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值得探索的新方向。9.3.3 曲沃落地建议曲沃县可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按照以农为本、要素集聚、产业融合、绿色发展、创新驱动的要求,以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和提升改造为核心,推进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示范区建设,构建集订单农业、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流程化加工、贮藏保险、分拣包装与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园区进行低碳循环化改造,打通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重点开发园区和周边的工业余热和园区内的分布式光伏、太阳能光热、分散风电、浅层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应用冷库热回收、高温热泵等节能技术,搭建数字化的微能网和能源环境监控平台,通过分布式污水处理实现污水本地处理和分质利用,发挥节能环保协同效应,创建低碳无废农业产业园区,大幅降低农产品环境足迹,提高农产品绿色溢价。曲沃县拥有丰富的工业余热资源,可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空间规划,以能源环境综合解决方案为抓手,引入能源环境一体化托管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园低碳无废改造,重点着眼于园区需求并兼顾与县域相关产业部门的耦合,将能源托管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结合,由一家能源环境综合服务商为园区经营主体和终端企业提供包括融资、设计、施工、运维全过程的能源环保托管服务,协助园区经营主体申请扶持资金、政策性贷款、贴息等支持性政策和农业领域的示范认证,制订农产品碳足迹方法学,管理和开发园区碳资产。县域其它类型园区也可结合自身特点尝试此模式。采采购购金金融融机机构构材材料料/设设备备/软软件件供供应应商商能能源源环环境境综综合合服服务务商商农农业业产产业业园园经经营营主主体体售售电电公公司司/城城燃燃公公司司/自自来来水水公公司司上上级级政政府府园园区区分分布布式式污污水水处处理理自自愿愿碳碳减减排排市市场场自自建建厌厌氧氧发发酵酵/生生物物天天然然气气工工厂厂订货/支付货款提供电/气/水偿还资金贷出资金能源和环保托管费融资/设计/施工/运维中水回用污水出售碳减排量交付产品扶持资金/奖补资金支付电/气/水费有机废弃物/污泥图9-3:农业产业园低碳循环化改造项目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43参考文献1 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2023).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方案.国家能源局:http:/ 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2021).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国家能源局:http:/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乡村振兴局.(2023).关于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s:/ 国家发展改革委.(2021).“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https:/ 山西省人民政府.(2023).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山西省人民政府:https:/ 山西省人民政府.(2022).山西省电力市场运营管理办法.山西省人民政府:https:/ 山西省人民政府.(2023).山西省推进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山西省人民政府:https:/ 曲沃县人民政府.(2021).曲沃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曲沃县人民政府:http:/ 曲沃县人民政府.曲沃县县城总体规划(2014-2030)10 曲沃县人民政府.曲沃县城镇燃气发展规划(2021-2035)11 曲沃县人民政府.曲沃县域农村清洁能源采暖专项规划(20182025)12 国家电投,西门子能源.(2022).2022中国县域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发展报告13 能源基金会,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22).农村清洁用能体系助力减污降碳及乡村振兴14 江亿,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20).2020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15 江亿,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21).2021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16 江亿,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22).2022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17 江亿,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2023).2023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18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3).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图(2022-2023年)19 IEA.(2022).IEA Bioenergy Annual Report 202120 IEA.(2020).IEA Iron and Steel Technology Roadmap21 IEA.(2022).IEA The future of Heat Pumps202 NRDC北京代表处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38号泰康金融大厦1706 邮编:100026 电话: 86(10)5927-0688
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 灵丘县试点研究2023 年 9 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 02 报 告中 国 建 筑 科 学 研 究 院 有 限 公 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国建研院”)成立于1953年,隶属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拥有包括院士、设计大师、数百名各领域知名专家和一大批中青年科技骨干在内的优秀人才队伍。中国建研院负责编制与管理我国主要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行业所需的共性、基础性、公益性技术研究。科研及业务工作涵盖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抗震、建筑环境与节能、建筑软件、建筑机械化、建筑防火、施工技术、建筑材料等专业中的70个研究领域,近年来又加强了绿色建筑成套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防灾减灾技术以及智能化集成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拥有北京和廊坊两个研发基地,北京通州基地是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在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国内最大的建筑抗震实验室、风洞实验室、防火实验室、建筑幕墙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节能实验室、未来建筑实验室。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建研院加强了绿色建筑成套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防灾减灾技术以及智能化集成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将继续坚持“奉献社会、追求领先、提升品质、和谐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为城乡建设提供成套技术解决方案,为行业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请访问网站了解更多详情 http:/ 然 资 源 保 护 协 会(NRDC)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是一家国际公益环保组织,成立于1970年。NRDC拥有700多名员工,以科学、法律、政策方面的专家为主力。NRDC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起在中国开展环保工作,中国项目现有成员40多名。NRDC主要通过开展政策研究,介绍和展示最佳实践,以及提供专业支持等方式,促进中国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NRDC在北京市公安局注册并设立北京代表处,业务主管部门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请访问网站了解更多详情http:/ 题 编 写 人 员:王军亮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研究员任玮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助理工程师张鹤馨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助理工程师朱立新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总工/研究员于文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所长/教授级高工潘支明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城市项目主任 周雅婧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城市项目官员Cover Image by Cajeo Zhang on Unsplash.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2023所使用的方正字体由方正电子免费公益授权目 录执行摘要 i前言 x第1章:现状分析 11.1 灵丘简介 21.2 资源禀赋 21.3 社会经济 41.4 社会用能 5第2章:调研评估 102.1 能源规划 112.2 实地调研 112.3 潜力评估 142.4 调研总结 15第3章:情景分析 163.1 发展情景 173.2 情景参数 173.3 能耗总量 183.4 碳排放总量 21第4章:减排路径 234.1 工业领域 244.2 农业领域 294.3 建筑领域 324.4 交通领域 354.5 碳汇 36第5章:总结建议 385.1 总结 395.2 建议 39参考文献 41i/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执行摘要县域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是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和薄弱区域。开展县域能源低碳转型研究对支撑国家双碳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与大中城市的能源低碳转型不同,县域能源低碳转型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政策、技术、资金等诸多挑战。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的支持下,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选择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开发应用等现状的调研,总结了县域能源低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构建了县域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预测模型,明确了县域未来减排重点,提出了县域新能源产业与工业、建筑、交通、农业融合发展的转型路径。课题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1、县域转型挑战与潜力(1)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县级财政难以承担转型成本。灵丘县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全国平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ii均值。2012年后,传统采矿、冶金产业整顿关停,县域财政收入收紧。尽管近年来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对县域经济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县级财政收入仍然难以提供县内绿色低碳项目发展所需的大量财政补贴。县内煤改电、煤改气等各项绿色转型建设项目完全依赖国家财政补贴,建设规模受限、可持续性差。(2)县域用能结构高碳化,工业、居民生活领域减排任务重。县域社会用能总量为51.76万吨标煤,对传统能源依赖度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仅为12%,能源结构高碳化。工业、居民生活(主要体现为建筑)、交通是主要的用能行业,其中工业用能占比57%,居民生活占比34%。目前灵丘的人均社会用能为2456千克标煤,低于全国人均社会用能水平1,县城生活人均用电量为500kWh,而全国人均则为776 kWh2,随着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县域用能将持续增长,工业、居民生活用能的减排任务重。(3)县域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但未得到充分利用。灵丘县风力、太阳能资源丰富,经初步计算评估,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发电潜力为321亿kWh,折合414.41万吨标煤,有较大的开发潜力。2021年已经开发应用的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1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为3531千克标煤。2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0年全社会用电数据计算。iii/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生能源共发电12.31亿kWh,既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率仅为3.8%。且目前县域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以并网外送为主,可再生能源对县域工业、居民生活的节能减排贡献不明显。(4)县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有承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条件灵丘县县域面积广阔,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地理区位优势明显,是山西省距京津冀最近的一个县,并处在大同、张家口、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太原经济圈中心位置。交通便捷,是京原铁路和大涞、天走、京原三条公路干线的这里交汇交通区位优势和广阔的面积赋予灵丘承接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的便利条件。近年来,灵丘也在着手完善产业承接条件,社会经济整体呈逐年增长趋势,但社会人均产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仍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存在较大的社会经济发展空间。(5)县域气候、能源优势有益于新兴产业发展,但存在人才、技术等方面障碍灵丘县土地资源充裕,气候凉爽干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适宜于发展大数据产业。大同市也在积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方案推动大数据产业落地。灵丘县大数据产业园目前已引入多家数据中心,计划推动当地信息技术基地建设,服务京津、华北地区。但县域新能源产业项目的实施推进过程中仍存在技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iv术、人才等方面的障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能源低碳转型发展的整体进度。2、未来用能情景分析未来灵丘县城能源需求总量依然较大,特别是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对未来电力能源需求量大,文旅产业以及建筑的用能也会持续上升,县域未来节能减排的任务依然严峻。根据三种不同发展情景,项目组对未来灵丘的用能情况(见图1)和碳排放趋势做出了分析(见图2)。基础情景即基准政策情景下,灵丘县将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要求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中控情景则是在国家政策要求上进一步加强技术管控,提升节能减排的强度要求,并适当考虑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情景。严控情景是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要求,以减排技术为主导,优先考虑减排任务,在县域层面提早实现国家要求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要求的技术路线。v/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 图 1(即图 3-1)县域能源消耗总量预测 图 2(即图 3-5)县域碳排放总量预测 能耗(吨标煤)能耗(基准)能耗(中控)能耗(严控)碳排放量(吨)碳排放(基准)碳排放(中控)碳排放(严控)图1:县域能源消耗总量预测 图 1(即图 3-1)县域能源消耗总量预测 图 2(即图 3-5)县域碳排放总量预测 能耗(吨标煤)能耗(基准)能耗(中控)能耗(严控)碳排放量(吨)碳排放(基准)碳排放(中控)碳排放(严控)图2:县域碳排放总量预测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vi3、减排路径及技术建议考虑碳达峰时间和灵丘县的实际发展现状,本课题推荐实施基准情景方案,优先发展经济,在满足国家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加快社会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在这一情景下,项目组通过分析县域产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比例,围绕工业、居民生活(建筑)、交通等领域分析提出了共16项减排技术措施(见表1)。减排目标如图3所示。交通建筑农业工业碳排放量(吨标准煤)年碳排量年碳排量年计划碳排量设备电气化 矿山光伏 储能可再生能源电力/煤矸石。生物质替代化石燃料天然气/氢气替换焦炭还原剂煤炭清洁化利用尾矿资源化利用零碳数据中心园区建设智慧能耗管理系统公共服务车辆增量电动化/氢能重卡光储充一体化车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低碳供暖绿色建筑规模化可再生能源供暖节水灌溉农机电气化智慧农业农光互补图3:县域减排路径示意图vii/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表1:县域能源低碳转型技术措施领域低碳转型技术措施技术工艺适用对象工业1)设备电气化 矿山光伏 储能矿石采选、矿山修复巍山工业园区2)可再生能源电力/煤矸石/生物质替代化石燃料冶炼工艺减排电炉冶炼 储能技术 生物炭化石燃料替代3)天然气/氢气替换焦炭还原剂高炉焦炭替代减排4)煤炭清洁化利用煤炭替代煤炭高效利用5)尾矿资源化利用非金属制品制造新型建筑材料6)零碳数据中心园区建设数据中心零碳园区7)智慧能耗管理系统县城数字化建设智慧县城农业8)农业电气化农机机械农机电气设备9)节水灌溉农业灌溉节水灌溉10)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秸秆利用、禽畜粪便利用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11)光伏发电 农业大棚农业大棚农光互补建筑12)建筑节能改造 储能既有建筑改造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13)可再生能源 储能供暖。清洁供暖、既有建筑改造风电供暖、光电供暖14)可再生能源 储能 生活用能电气化生活用能生活用能电气化交通15)可再生能源 绿色交通工具交通工具用能低碳交通碳汇16)生态修复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技术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viii4、政策建议灵丘县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发展空间大,但在推进县域绿色低碳转型基础中仍存在政策、技术、人才方面的不足,影响了整体转型发展推进工作,通过分析总结,项目组建议:(1)完善顶层设计,编制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规划。可再生能源是灵丘县宝贵的财富,在县域财政经济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建议进一步开展县域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工作,制定详细的县域低碳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县域低碳发展路径,合理有序推进县域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2)加强新能源行业引导监管,保障居民利益。县域层面,培育壮大县域新能源企业,可实现新能源富县惠民工程;加强市场化企业投资建设的利益分配监管,有效指导村民鉴定和保护自身利益,加强农村分布式光伏应用技术监管,引导解决好农户房屋安全与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利益分配问题,提高县域居民资源性收入。(3)加强新能源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新能源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相关研究工作,使新能源产业能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可在县城层面推广风电储热集ix/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中供暖工程,建设低碳供暖示范县,实现零碳供暖,推动服务业提质升级;在农村农业发展方面,吸收借鉴车河有机社区转型发展经验,进一步推动与光伏、风电能源产业融合,建设零碳社区,以低碳赋能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建设高品质零碳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打造县域低碳旅游景区。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x前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县域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和薄弱区域,开展县域能源低碳转型研究对指导县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是全国的煤炭大省和能源基地,是习总书记提出“能源革命”以来确定的第一个能源革命综合试点省,大同市作为山西省能源革命尖兵,肩负着推动能源革命、走出转型新路的使命,灵丘县作为大同市的典型县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研究提出基于资源禀赋的县域能源低碳转型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受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的委托,在“县域能源低碳转型”的大框架下,我们在山西省灵丘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课题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1.对灵丘县气候条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人口、能源消耗现状情况进行调研分析;2.分析县域社会经济产业、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产xi/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业开发应用现状,总结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对可再生能源潜力进行评估分析;3.构建能源消耗总量和碳排放总量预测模型,开展“基准情景”、“中控情景”、“严控情景”分析,对县域未来能源总量、碳排总量进行预测研究,提出县域减排的实施步骤;4.对县域工业、农业、建筑、交通领域的减排目标和实施路径进行研究,提出全域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路径,以及灵丘县能源低碳转型发展的建议。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1第 1 章 现状分析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1.1 灵丘简介灵丘战国时为赵邑,西汉置灵丘县,以赵武灵王葬此,故名。灵丘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东与河北涞源、蔚县接壤,南与阜平交界,西与繁峙、浑源毗邻,北与广灵相连。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6个行政村。灵丘县是山西省距离京津最近的一个县,距北京直线距离198公里,至雄安新区直线距离160公里。图1-1:灵丘县区位图灵丘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位于晋东北边缘,是大同通往沿海地区的南大门,并处在大同、张家口、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太原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境内虽有山川之险峻,却无交通之阻,京原铁路和大涞、天走、京原三条公路干线在这里交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1.2 资源禀赋1.2.1 矿产灵丘县位于五台山、太行山、恒山三大山脉余脉的交接处,基本地貌由三部分构成,其中85.8%为土石山区,8%为丘陵,6.2%为平川。灵丘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地貌特点是山多、坡多、沟多,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称。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主要有金、银、铜、铁等10多种金属矿和煤、磷、硫、石棉、珍珠岩、花岗石、大理石等20多种非金属矿。铜矿、银矿、锰矿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锰矿在华北地区独一无二,巍山银矿储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1.2.2 旅游灵丘历史文物丰富,革命遗址众多,自然风景优美,区域文化独特,历史人文遗迹和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境内有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景区50多处。其中以平型关战役遗址、赵武灵王墓、北魏觉山寺、曲回寺唐代石佛冢群、桃花山天然溶洞、甸子梁空中草原最为著名,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31.2.3 农业灵丘气候复杂多样,受地形影响南北气温、湿度、无霜期等气候条件差异较大,适宜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全县现有51万亩耕地,其中41万亩属中低产田,近年来通过改造仍有35万亩低产田,有机农业产业潜力巨大。1.2.4 气候受季风影响,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多风沙,夏季雨集中,秋凉霜早,冬冷少雪。热指数70-79.9,干燥度大于1.9。年平均气温6.5,一月平均气温-12左右,七月平均气温21.7,年降水量380-400mm,全年无霜期135天,大风天多集中在3-5月,8级以上大风年平均42.8天,瞬时风速可达20余米/秒(见表1-1)。灵丘县境内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丰富,适宜大数据、新能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表1-1:灵丘县气象参数统计表月份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小时)风速(米/秒)降水量(毫米)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最大风速日期最大风向一月份35153.5-1.47.412WNW二月份43146.111.68.73WNW三月份33239.932.18.929NNW四月份50204.381.32.19.513NW五月份36280.0 72.311.119NW六月份55222.160.91.97.88NW七月份69195.2102.21.87.61N八月份69230.470.71.87.528WNW九月份65288.844.71.46.617WNW十月份61246.837.41.58.828WNW十一月份53210.0 4.91.79.717WNW十二月份53228.0 4.61.77.71WNW平均521.8数据来源:灵丘统计年鉴 2020自然资源保护协会4/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1.3 社会经济3灵丘是大同市第一大县,山西省第四大县。牧坡草场面积1504.8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55.08%;建设用地面积91.76平方公里,占3.36%。3 数据发布,灵丘县人民政府官网:http:/ 1-2 常住人口 图 1-3 2011 年2019 年灵丘县社会生产总值 县常住人口城乡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常住人口线性 城镇人口线性 乡村人口(万元)图1-2:常住人口 图 1-2 常住人口 图 1-3 2011 年2019 年灵丘县社会生产总值 县常住人口城乡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常住人口线性 城镇人口线性 乡村人口(万元)图1-3:2011年2019年灵丘县社会生产总值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5202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7.9亿元,比上年增 长7.5%;城 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30817元,自2012年 年 均 增 长6.30%;一 二 三 产 业 比 例 为10.13:30.08:59.79。受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趋紧影响,灵丘县产业结构开始调整,第二产业占比逐渐降低,第三产业结构比例逐渐升高,成为主导产业。图 1-4 一二三产产值变化情况 图 1-5 2019 年社会用能结构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生产值(万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原煤焦炭天然气汽油柴油电煤矸石非化石燃料发电图1-4:一二三产产值变化情况1.4 社会用能1.4.1 能耗概况2019年全县三产及人民生活终端消费能源消耗总量为51.76万吨标煤,主要为焦炭、原煤、电力、汽油为主,其中焦炭占比47%,原煤占比18%,非化石能源占比12%,电力占比10%,汽油5%,柴油5%(见图1-5)。灵丘县社会用能结构高碳,亟需开展社会用能端能源结构转型(数据来源:灵丘县统计年鉴2020、灵丘县 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图 1-4 一二三产产值变化情况 图 1-5 2019 年社会用能结构 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生产值(万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原煤焦炭天然气汽油柴油电煤矸石 图 1-6 2019 年社会各行业用能分布 图 1-7 2019 年社会行业用能量 基础设施交通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建筑业农业工业基础设施交通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建筑业农业工业用能量(吨标煤)图1-5:2019年社会用能结构图1-6:2019年社会各行业用能分布自然资源保护协会6/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工业、城乡居民生活用能(主要为建筑用能)比例分别为59%、32%,是能源转型重点关注的行业领域。图 1-6 2019 年社会各行业用能分布 图 1-7 2019 年社会行业用能量 基础设施交通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建筑业农业工业基础设施交通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建筑业农业工业用能量(吨标煤)图1-7:2019年社会行业用能量1.4.2 工业用能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产业用能较高,2019年能源消耗总量分别为14.13万吨和5.26万吨,能源消耗量较大,属于典型高能耗产业,对焦炭、电力能源依赖度较高(见图1-8)。图 1-8 规上企业用能分布 图 1-9 居民生活用能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耗(吨标煤)城镇住宅公建用能农村住宅图1-8:规上企业用能分布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71.4.3 居民生活用能2019年灵丘县民用建筑总面积约为1199万平方米,其中城镇住宅、农村住宅和公建建筑面积分别为355万平方米、569万平方米,276万平方米(数据依据县人口和人均住房面积计算获得)。建筑总能源消耗为17.6万吨标煤,其中供暖能耗为6.52万吨标煤(含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暖1.89万吨),公共建筑总能耗为3.03万吨标煤,城镇住宅总能耗(非供暖部分)为2.07万吨标煤,农村住宅建筑总能耗为6.21万吨标煤(含生物质、散煤)。图 1-8 规上企业用能分布 图 1-9 居民生活用能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耗(吨标煤)城镇住宅公建用能农村住宅图 1-9:居民生活用能城镇住宅(非供暖)万农村住宅万公共建筑(非供暖)万供暖能耗万万万万万建筑面积能耗强度总建筑面积万总能耗万可再生能源供暖万图1-10:居民生活(建筑)用能情况自然资源保护协会8/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1.4.4 电力消费2019年全县用电量63841.62万千瓦时,其中城乡居民用电量为9285.12万千瓦时,工业用电量45135.87千瓦时。从用电趋势来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似,2012年-2015年社会用电量开始下降,2015年以后呈逐年上升趋势。图 1-11 县域总用电量情况 图 1-12 县域工业用电与民用用电对比 全县用电量(万千瓦时)年份用电量(万)居民生活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图1-11:县域总用电量情况 图 1-11 县域总用电量情况 图 1-12 县域工业用电与民用用电对比 全县用电量(万千瓦时)年份用电量(万)居民生活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图1-12:县域工业用电与民用用电对比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9 图 1-13 电力结构比例 图 3-2 县域产业电力消耗总量预测 水电光伏风电火电用电需求(万千瓦时)产业电力需求(基准)产业电力需求(中控)产业电力需求(严控)图1-13:电力结构比例全县用电以火力发电为主,火力发电的比例为45%,县域水电、光伏和风电发比例分别为1%、15%和39%(见图1-13)。10/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第 2 章 调研评估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112.1 能源规划为深入实施能源革命战略,2021年灵丘县人民政府编制印发灵丘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文简称纲要)。纲要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把清洁能源发展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2.2 实地调研为了解县域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对光伏、风电、水电等新能源产业的影响,课题组调研走访了县人民政府、各主要委办局、能源相关产业的建设投资方,总结分布式光伏、集中光伏、风电等项目的建设实施情况如下。2.2.1 县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2021年全县共11家能源企业,其中3家水电站、8家新能源企业。8家新能源企业并网发电(光伏4家,风电4家),总装机容量达743.58MW,其中:光伏105.58MW,风电638MW。2021年,光伏发电共计1.46亿千瓦时,产值0.93亿元;风电发电共计10.85亿千瓦时,产值1.93亿元。2022年新签约项目16个,重点建设新能源项目3个。(1)大同秦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在灵丘县赵北乡赵北村、上红峪村总投资6亿元的灵丘150MW光伏发电 10%储能项目。项目装机容量150MW;新建220kV升压站一座,同步配置15MW/30MWh储能系统;新建道路工程、输电系统及相关附属配套设施。(2)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总投资2.3亿元的灵丘县整县推进50MW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发电项目。占用项目屋顶总面积约104.59万平米,根据屋顶归属分成四种建设场景:政府机关单位屋顶,公共建筑屋顶,工商业屋顶,居民屋顶。(3)灵丘县欣盛新能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在灵丘县白崖台乡建设26MW风力发电项目。(4)2022年6月23号,县 人 民 政 府 与 中 国铁建投资集团中铁十七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拟在新能源开发领域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投资405亿元,建设孟台站点(青沄站点)1200MW、月返站点1000MW,3GW光伏发电项目,约43.8亿kWh,折合53.83万吨标准煤,1GW风力发电项目,年发电17亿kWh。2.2.2 县域重点项目踏勘(1)传统产业与特色农业项目根据灵丘县“442”十大产业体系(第一个4是铁精粉、球团、富锰渣、硅锰四个传统产业,第二个4是数字服务、新能源、通用航空、教育培训四个新型产业,2是现代特色农业、文旅产业两个民生产业)发展规划,课题组对传统产业园区、新能源、特色农业文旅产业进行了实地调研。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灵丘县正在深入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和矿山企业升级改造,并依托巍山产业园区,打造京津冀雄地区装备制造业和铸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推动宗银银制品、力昂钢结构、新北海金属构件等产业发展。实地调研发现,目前灵丘县传统产业的发展比较困难。随着环保成本上升,同时受经济整体发展趋势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下降。调研中的巍山工业园区,仅有部分生产线正在运行,多数处于停滞状态,企业生产设备锈迹斑斑,亟需转型脱困。自然资源保护协会12/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图2-1:车河有机农业社区 课题组拍摄灵丘县生态优良,适合发展有机农业。位于灵丘县红石塄乡的车河有机社区是一个集乡村振兴、产业扶贫、省转型综改重点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车河有机社区由灵丘车河有机农业开发公司和车河经济合作社共同建设,采取“有机农业 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旅游的模式,是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成功范例。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生态旅游等沟域经济4,村民将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给合作社,合作社流转给灵丘车河有机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统一规划经营,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农民收入来源包括四方面: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旅游服务收入、公司盈余分红收入。车河有机社区村民人均收入在过去10年增长了10倍。(2)新能源项目河北建投新能源有限公司在灵丘投资建设了灵丘建投横冠风能有限公司,承担河北建投在灵丘的风电场项目的建设、运维管理及电力产品的销售。目前,该公司已在灵丘建设4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198兆瓦。4 沟域经济是指以山区自然沟域为单元,充分发掘沟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迹和产业资源基础,对山、水、林、田、路、村和产业发展进行整体科学规划,集成生态涵养、旅游观光、民俗欣赏、高新技术、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产业内容,建成绿色生态、产业融合、高端高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经济带,以达到服务首都发展和农民致富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图2-2:课题组在灵丘县能源企业实地调研2021年9月灵丘县被国家能源局列入整县光伏推进名单。开展整县(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是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整合资源实现集约开发,削减电力尖峰负荷,节约优化配电网投资,引导居民绿色能源消费。灵丘县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多,为充分发挥太阳能资源优势,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该县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发展,目前已规划设计一个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即华能山西灵丘县整县50MW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该项目一期计划建设20MW屋顶光伏,二期计划建设30MW,项目利用灵丘县党政机关、学校、医院、村委会和工商业厂房以及居民楼等屋顶进行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此外,也有私企在灵丘县利用个人备案上网形式进行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目前灵丘县居民屋顶光伏开发模式中,95%以上为屋顶租赁模式,光伏开发企业将电力全额上网卖给电力公司,再按照在居民屋顶上安装的光伏板数量向居民支付租金;剩余的少部分为居民自投资模式,居民出资安装并拥有设备,并直接向电网卖电获取收益。以最普遍的屋顶租赁模式为例,典型农户屋顶可安装光伏板40块,每块板对应年租金30-45元,则合同期内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13(一般为15年),农户每年可收取租金1500元左右。考虑到2020年灵丘县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530元,即屋顶租赁费用可达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5%,对农户增收贡献明显。然而,项目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整县推进光伏项目推进过程缓慢,经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如下:(1)变压器容量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现有发展需求。调研发现,很多农户已经签署屋顶租赁协议,但工程项目尚未推进,分布式光伏安装工作处于暂停状态,其主要原因是变压器容量不足,为保障原电网用电安全稳定,光伏发电已经无法并网。(2)光伏设备、安装等缺乏统一标准,房屋安全存在隐患,部分居民安装分布式光伏意愿低。房屋安全是影响屋顶光伏推进的重要因素。县域民房,尤其是农房在建造设计时并未考虑大量屋顶承重需求,部分光伏开发企业在安装屋顶时对房屋结构考虑不足,导致房屋结构损坏,对人员安全造成威胁,影响了居民的安装意愿。图2-3为典型的木结构农房安装屋顶光伏板后的结构受损情况。该农房已经安装光伏板两年,安装光伏板后屋顶重量超出房屋结构承载能力,木梁断裂,墙体开裂,造成安全隐患。图2-3:灵丘县下沿河村农房屋顶 课题组拍摄图2-4:农户光伏贷合同 课题组拍摄此外,光伏板安装后,易发生屋顶防水破坏或屋顶漏水情况,房屋维修较为困难,出于对收益和风险的考虑,对于建设年代较早的房屋,部分农户拒绝安装光伏板。(3)分布式光伏市场监管机制不完善,居民利益缺乏保障。尽管分布式光伏对农户增收贡献明显,但农村青壮年流失严重,普遍以高龄居民为主,而光伏项目专业性强、收益计算复杂,导致农户对光伏项目和收益缺乏理解。现有分布式光伏市场缺乏监管,信息普及也并不到位,居民利益难以保障。调研中我们发现偏远村镇有居民由于缺乏法律意识,与光伏开发企业签订了存在较大隐患的光伏贷合约(见图2-4),而居民与村镇干部均未察觉潜在问题。自然资源保护协会14/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2.3 潜力评估2.3.1 风电灵丘县“山多、坡多”,风电资源丰富,年风力一般是四到五级,全年风电可利用2317小时。最近的目标在“十四五”末装机容量达到345MW,发电量可达79936.5万千瓦时,合计9.8万吨标煤。按照初步估算,赵北乡、柳科乡、石家田乡全域风电潜力约为300亿kWh,折合标煤368万吨标煤(按县域10%风机覆盖面积计算)。2.3.2 太阳能灵丘县年均日照2829.4小时,年均总辐射为1585.56kWh/m2(570.8*104kJ/m2),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区。根据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推荐公式,计算得到设计工况下城乡住宅和公建屋顶光伏发电组件的理论发电EP。其计算公式为:AZPASPEHKE=HA为水平总太阳辐射量,kWh/m2;PAZ为光伏组件的安装容量,KWP;ES为标准测试条件下的太阳辐射量,kWh/m2,为常数,取值为1;K为综合效率系数,经验取值为0.750.85。若采用单晶硅光伏组件,取单位面积装机容量为0.16kW,单位面积单晶硅光伏组件的理论年均发电量为190.26215.63kWh,本研究取值200 kWh计算。县城房屋面积约1199万平方米,城镇房屋屋顶利用率0.3,农村房屋屋顶利用率为0.5,计算获得屋顶光伏可安装面积约为655.89万平方米,太阳能潜力13.1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16.9万吨标准煤。2.3.3 生物质能根据灵丘县年鉴2020公布的畜牧业生产情况,2019年畜牧业畜禽粪便总量为944792吨。假设县域生物质能源全部用于沼气生产,全县生物质能年产沼气量可达7598.35万立方米,折合5.30万吨标准煤。表2-1:2019年灵丘县畜牧业畜禽粪便产量水平粪便产量(kg/天)数量饲养天数年产量(吨)猪5.37953419983884.51牛3033417365365916.15羊2.66497891365483402.37蛋鸡0.1519054336510432.22肉鸡0.117257155949.14兔0.151540090207.9合计944792.3备注:禽畜数量依据灵丘县统计年鉴数据;粪便产生量依据山西省畜禽粪污年产生量估算及环境效应。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15表2-2:畜禽粪便利用潜力能源潜力猪粪牛粪羊粪鸡粪合计干物质含量(吨)15099.2162205.75145020.713414.41225740.08沼气(万m3)634.171866.174930.70167.307598.352.3.4 水电储能灵丘县水资源丰富,主干流唐河、沙河均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最终汇入雄安新区白洋淀,是雄安新区重要水源地。根据中国铁建投资集团规划,孟台村站点上下库新建水库,电站装机容量1200MW,月返村站点上下库均为新建水库,1000MW,按照日均运行3小时计算,可实现全年发电600亿kWh,折合标准煤737.4万吨标准煤。2.3.5 小结灵丘县可再生资源发电潜力丰富,根据不充分估算,风电约368万吨标煤、屋顶光伏16.9万吨标煤、生物质5.3万吨标准煤,抽水蓄能潜力约为737.4万吨标煤。2.4 调研总结(1)县域资源丰富,可再生能源产业空间巨大。县域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新能源产业潜力巨大,经计算,灵丘县风力、太阳能资源丰富,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发电潜力为321亿kWh,折合414.41万吨标准煤。灵丘县新能源产业已初具规模,2021年已经开发应用的风电、光伏发电12.31亿kWh,年经济效益2.86亿元,现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率仅为3.8%。县域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2)县域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转型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灵丘县2000-2010年依赖县内丰富的金银铜铁锰等矿产资源发展采矿业,经济形势稍好,年财政收入保守估计5-6亿元。2012年后,部分矿山被关停,县财政收入陡降至2亿元/年左右。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灵丘县县域经济总量依然呈增长趋势,2020年电力、热力、燃气等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39.4%,2021年县新能源企业已经达到7家,年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大数据产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对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16/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第 3 章 情景分析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17为进一步分析灵丘县未来转型发展之路,课题组根据国家、山西省、大同市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相关政策文件要求,构建了县域能源与碳排放预测模型,开展了县域能源低碳发展路径预测。3.1 发展情景3.1.1 基础情景:基础情景也称基准政策情景,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要求开展节能减排工作。2020 年至 2030 年:城镇化稳步推进,人口增长遵循历史趋势。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业等低碳产业,规模化绿色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供热供电。传统工业经济上升,碳排放随产业活动增加,加快设备电气化,发展废弃矿山碳汇,稳步增加新能源电站。县域游客数量逐年增加,旅游产业GDP稳步增高,人均GDP增高,汽车保有量增加,新能源车比例增加,非化石能源比例达25.5%。2031 年至 2045 年:经济增速较此前10年稍缓,县内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基本布局完成,非化石能源比例达69%。2046 年至 2060 年:经济水平于2049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非化石能源比例达99%。3.1.2 中控情景:中控情景是基于国家政策进一步加强技术管控,提升节能减排的强度要求,并适当考虑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情景。2020 年至 2030 年:加快农产品加工、旅游业等低碳工业发展,加快降低单位GDP能耗。布局全县新能源建设速度比基准稍快,煤炭与新能源耦合发展,促进低碳能源经济发展,非化石能源比例达31.5%。2031 年至 2045 年:各电力、储能、氢能等行业商业化,快速降低电力、原煤、石油制品应用比例,工业应用碳捕集技术减少工艺碳排,实现绿色运输、绿色制造、绿色采购,非化石能源比例达80.6%。2046 年至 2060 年:完成低碳转型,经济水平于2049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清洁能源占能源比例90%以上。3.1.3 严控情景:严控情景是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要求,以减排技术为主导,优先考虑减排任务,提早实现国家要求的 2030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要求的技术路线。2020 年至 2030 年:提速城镇建设和能源布局,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低碳工业占比,加速降低单位GDP能耗。2031 年至 2045 年:进入工业化转型,低碳产业生产总值增速减缓,限制高碳排企业碳排放,降低工业单位GDP碳排,完善人民生活新能源基础设施。2046 年至 2060 年:经济水平于2048年达到发达国家水平。3.2 情景参数根据县域用能影响因素分析,分别从县域建设、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升、技术发展进度等角度设置情景参数。根据国家、省级对灵丘县高质量发展规划,优化县城产业结构,使三种情景的产业结构参数一致。到2025年,产业结构为10:35:55;到2030年产业结构优化为5:45:50;到2049年,我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三产接近70%。自然资源保护协会18/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表3-1:情景参数表参数因素基准情景中控情景严控情景城镇化率到2025年,达60.0%;2030年达66.5%;到2060年达77.0%。与基准情景一致。与基准情景一致。人口以0.27%速率增长以0.5%速率增长以0.7%速率增长GDP年均增长6.0%,十四五平均增长达到8.75%,十五五10.30%。年均增长6.2%,十四五平均增长达到8.67%,十五五10.10%。年均增长6.3%,十四五平均增长达到8.59%,十五五9.90%。能耗强度年均降低3.1%,十四五降低14.5%,十五五降低14.0%。年均降低3.6%,十四五和十五五降低16.0%。年均降低4.1%,十四五降低17.5%,十五五降低18.0%。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同步增长。与GDP同步增长。与GDP同步增长。可再生能源比例到2025年,达14.3%,2030年达25.5%。到2025年,达17.8%,2030年达31.5%。到2025年,达23.8%,2030年达44.1%。注:以上人口增长率是指县城城镇人口增长率。3.3 能耗总量3.3.1 能耗总量需求 图 1(即图 3-1)县域能源消耗总量预测 图 2(即图 3-5)县域碳排放总量预测 能耗(吨标煤)能耗(基准)能耗(中控)能耗(严控)碳排放量(吨)碳排放(基准)碳排放(中控)碳排放(严控)图3-1:县域能源消耗总量预测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19根据预测,未来灵丘县域能源需求总量依然较大,特别是大数据中心产业的发展,对未来电力能源需求较大,文旅产业的发展,建筑用能也会持续上升。基准、中控、严控情景下,2030年县域能源需求总量约为分别将达到87、92、97万吨标煤;2060年分别将达到150、175、200万吨标煤。3.3.2 产业电力需求预测 图 1-13 电力结构比例 图 3-2 县域产业电力消耗总量预测 水电光伏风电火电用电需求(万千瓦时)产业电力需求(基准)产业电力需求(中控)产业电力需求(严控)图3-2:县域产业电力消耗总量预测随着煤改电、电动汽车、社会电气化转型发展,未来县域电力需求激增,2030年三种情景下总电力需求将分别达到15.9亿kWh、17.9亿kWh、19.9亿kWh,较2020年翻一番。2060年三种情景下将分别达到41.3亿kWh、58.6亿kWh、76.0亿kWh。未来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空间较大,应制定现代化电力系统规划,构建区域源网荷储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3.3.3 居民生活用电需求预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居民生活用能会快速增长,电气化设备、高品质的居住空间、交通工具、办公空间、作业空间等都需要消耗大量电力能源。在迅速电气化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预计2035年左右,县域可实现居民生活电气化转型,2035年三种情景下的居民生活用电量将达到1112亿kWh。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0/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 图 3-3 居民电力需求预测 图 3-4 县域交通化石能源消耗预测 电力需求(万千瓦时)居民电力需求(基准)居民电力需求(中控)居民电力需求(严控)吨标煤石油制品(基准)石油制品(中控)石油制品(严控)图3-3:居民电力需求预测3.3.4 交通用能需求 图 3-3 居民电力需求预测 图 3-4 县域交通化石能源消耗预测 电力需求(万千瓦时)居民电力需求(基准)居民电力需求(中控)居民电力需求(严控)吨标煤石油制品(基准)石油制品(中控)石油制品(严控)图3-4:县域交通化石能源消耗预测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更多的电动汽车将替代油车,根据预测,未来交通运输的化石能源消耗将大大降低,交通领域的化石能源消耗预计2025年左右达峰,然后逐年呈下降趋势。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213.4 碳排放总量3.4.1 碳排总量预测根据三种情景下的减排措施可以发现,不同情景下的县域碳达峰时间点不同,基准情景约在2035年前后达峰,碳排放量为186万吨CO2;中控情景2028年碳达峰,峰值为132万吨CO2;严控情景为2026年实现碳达峰,峰值为105万吨CO2。考虑碳达峰时间和灵丘县的实际发展现状,本课题推荐实施基准情景方案,在满足国家政策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发展经济,兼顾环保和碳排约束,加快社会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图 1(即图 3-1)县域能源消耗总量预测 图 2(即图 3-5)县域碳排放总量预测 能耗(吨标煤)能耗(基准)能耗(中控)能耗(严控)碳排放量(吨)碳排放(基准)碳排放(中控)碳排放(严控)图3-5:县域碳排放总量预测3.4.2 减排目标表3-2:县域能源减排贡献及比例%减排领域用能(吨标煤)能耗占比(%)减排贡献%交通313106%5%居民生活用能176000340%农业103842%5%工业29325157U%建筑业及市政67132%5%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2/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从县域的能源消耗比重可以发现,工业领域、居民生活(建筑运行能耗)是未来亟需节能减排的主要领域。比重分别达57%和34%,未来对减排的贡献将分别达到55%和30%。3.4.3 实施步骤考虑县域减排工作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应统筹考虑,系统推进,建议按照以下四个步骤有序推进。第一步:补短板,强弱项。2023年2025年做好县域低碳转型发展顶层设计,明确县域短板弱项,开展生态修复,巩固生态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水平,增加碳汇,降低工业温室气体排放,规模化绿色建筑。第二步:县城更新赋能社会经济发展。围绕县城大数据中心、巍山工业园区、有机农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智慧化发展,引导县城城市提质更新,对老旧住宅进行绿色化改造,促进县城住宅节能减排。第三步:全面推动新能源产业与县域社会经济融合发展。成立县智慧能源投资建设公司,以县人民政府下属企业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的模式,对县域风能、光伏、水电等可再生能源进行有序开发,带动形成可再生能源产业链。以可再生能源社会盈利资本科学合理的支撑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县域旅游业高质量建设,带动县域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补充可再生能源产业就业能力不足的缺陷。同时,在既有可再生能源发展远远大于县域能源需求的基础上,有序培育绿氢产业发展和CCUS产业发展,建设低碳县域。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23第 4 章 减排路径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4/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交通建筑农业工业碳排放量(吨标准煤)年碳排量年碳排量年计划碳排量设备电气化 矿山光伏 储能可再生能源电力/煤矸石。生物质替代化石燃料天然气/氢气替换焦炭还原剂煤炭清洁化利用尾矿资源化利用零碳数据中心园区建设智慧能耗管理系统公共服务车辆增量电动化/氢能重卡光储充一体化车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低碳供暖绿色建筑规模化可再生能源供暖节水灌溉农机电气化智慧农业农光互补图4-1:县域减排路径示意图从县域产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比例可以看出,工业、居民生活(建筑)、交通是未来减排重点领域,应重点关注,制定详细计划和目标,从本课题研究角度,提出到2030年,县工业、建筑、交通领域应分别降低自身29%、28%、27%的碳排放目标。详细减排措施见下文。4.1 工业领域灵丘县社会总能耗57.4万吨标煤,其中规上工业能耗占全县总能耗59%,是全县重点减排领域。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是工业中能耗最大的行业,两者能耗占工业总能耗97.83%。其中,工业用能煤炭消费占总能耗的85%。2020年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能耗分别增长29%、48%、87%。20192020年,黑色金属矿产量以大于30%的增长率增加,对应能耗逐年增加。图 4-2 工业能耗现状 图 4-3 工业用能分布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原煤焦炭天然气汽油柴油电力煤矸石图4-2:工业能耗现状 图 4-2 工业能耗现状 图 4-3 工业用能分布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原煤焦炭天然气汽油柴油电力煤矸石图4-3:工业用能分布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25为推进产业转型,灵丘县全力构建“442”产业体系,工业方面,推动材料工业、制造铸造业、医疗食品产业、仓储物流业发展。推动铁精粉、球团、富锰渣、硅锰合金等龙头企业稳定生产,推动宗银银制品、力昂钢结构、新北海金属构件、国实电器机箱机柜等产业发展壮大,以及医疗食品加工业发展。灵丘县计划充分发挥开发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全力建设“一区三园”大数据产业园、巍山工业园、生物产业园,截至2022年底,分别实现产值2.88亿元、9.91亿元、33.51亿元。黑色金属矿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耗能最大,但是产值不到大数据产业的30%,其经济和环境效益不利于低碳发展。4.1.1 巍山工业园 巍山工业园以新材料加工为主导产业,配套相关产业链发展冶金业、建材、轻工业等,重点打造承接京津冀雄产业转移区。大力推进现有传统矿产品精深加工业转型升级,抢抓国家建设雄安新区和京津冀企业搬迁的有利契机,着重发展轻工业、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配套建设信息服务、物流服务系统,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绿色化、智能化、循环化。重点推荐转型措施包括:4.1.1.1 设备电气化黑色金属采选业为铁矿、锰矿、铬石采选产业,主要工艺流程为矿石开采、破碎、磨矿、选矿、烘干和矿石制备,能源消耗高,2019年共消耗141378吨标煤,占规上工业总能耗的71%。双碳背景下,矿山设备电气化是全球矿业活动低碳发展趋势,智利、美国等国家均致力于在采矿领域实现地上、地下生产以及运输设备实施可再生能源电气化转型发展。例如智利国家铜业、巴里克黄金等大型矿业企业正在建设光伏电站,开展全电力地下矿山设备试验,实现100%可再生能源供电。国内已引入不少电动、混合动力设备,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东省、湖南省等矿山也逐渐引入电气化设备,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其中,混合动力设备较受欢迎,与传统级别设备相比可节省30%的油耗。1)低碳转型技术措施一:设备电气化 矿山光伏 储能逐步更换采选设备、运输设备,实现全行业电气化,实现电能最大限度替代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同步推动矿山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站建设,县域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约可降碳60%-70%。设备能效方面,严格执行国家金属非金属矿山禁止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新型适用安全技术及装备推广目录以及矿山安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推广与落后技术装备淘汰目录管理办法(试行),排查、淘汰低效用能设备,更新设备和工艺,制定矿山落后产能退出政策和技术标准。可再生能源方面,建议优先推动矿坑修复 光伏建设。可利用光伏遮阳的特性,进行光伏生态修复建设,减轻矿区土地流失。内蒙古乌海市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500MW光伏 矿山生态修复综合利用项目,利用采煤沉陷区、露天煤矿排土场等闲置土地,建设矿山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光伏发电项目,实现了板上光伏发电、板下生态恢复、土地立体利用的多目标。项目实施可节约标煤约5.9万吨/年,减少烟尘排放6.22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31.1吨/年,氮氧化物排放量34.8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16.2万吨/年。县内已有利用矿山建立电站的成功案例,山煤光伏电站项目装机容量共90MW,由60MW光伏发电项目和30MW光伏扶贫项目两个单元组成,累计投资逾8亿元,自2017年、2018年先后并网投运来一直处于良好的盈利状态,2020年,该项目上网电量1.22亿度、实现利润总额1995万元。根据灵丘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统计数据,由政府责任承担治理恢复的、修复方向为草地的矿山有36.2万平方米,若采用光伏 矿山生态修复方案,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可达5.45万MW,实现年发电739亿度,节约标煤908万吨/年,年产值120亿元。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6/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挖矿装载运输选矿新能源图4-4:采矿业电气化与光伏产业协同发展示意图图4-5:山煤矿山修复 光伏电站 灵丘统计年鉴2020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274.1.1.2 冶炼工艺减排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共消耗52613吨标煤,占规上工业总能耗的27%,其中,富锰渣加工耗能最大,进行高炉冶炼需要大量的焦炭、煤炭、天然气。焦炭在冶炼过程中,不仅作为氧化金属的还原剂,还能提供热能。根据灵丘县的资源条件,可采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生物炭 煤矸石、天然气/氢气等替代煤炭,更换高效燃烧炉、热交换器高能效设备,采用循环流化床技术、多流程循环流化床技术提升热能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2)低碳转型技术措施二:可再生能源电力/煤矸石/生物质替代化石燃料 电炉冶炼 储能技术 县富锰渣冶炼设备较为落后,锰元素回收率偏低。研究发现,电炉法比高炉法生产的富锰渣品位高,可生产含锰量44%以上的富锰渣成品,并且其碳排放量仅为高炉的50%。鼓励新建和规划改造的中小型富锰渣制备厂采用电炉冶炼,可结合矿山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减少焦炭、煤炭使用量,可实现冶炼工艺过程75%二氧化碳减排量。高炉焦炭锰矿溶剂煤气富锰渣生铁电炉电力锰矿溶剂少量煤气富锰渣热能还原剂热能少量焦炭还原剂生铁图4-6:冶金工艺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示意图 生物炭化石燃料替代目前大部分冶炼厂高炉设备未达到寿命,更换设备成本高,可使用生物质能替代煤炭,如合成气、生物油和生物炭等。生物炭具有相容性,可燃性以及良好的还原能力,具有替代煤炭和焦炭的潜力,然而,目前几乎没有大规模应用的地区,这是因为研究发现大型高炉中生物炭最大替代量为20%。不过,生物炭在小型高炉中100%替代焦炭不存在技术限制。巴西淡水河谷公司用甘蔗渣、桉树等生物质替代冶金煤生产绿色生铁,减少约100%的碳排放,生铁年产能初步达到25万吨。灵丘县可利用一批农、林废弃物制作生物炭,在小型高炉冶炼中试点替代煤炭。自然资源保护协会28/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热解高炉焦炭锰矿溶剂煤气富锰渣热能还原剂生铁生物炭农田秸秆果木废弃物煤矸石核桃废弃物图4-7:生物炭替代工艺流程图3)低碳转型技术措施三:天然气/氢气替换焦炭还原剂高炉中焦炭产生的CO作为还原气体还原矿山中的金属,其还原特性导致部分焦炭在冶炼中难以使用电能替代。行业内,能够替代煤炭作为还原剂的气体有氢气、天然气。由于氢气制作成本高,多使用化石能源-天然气替代煤炭,目前已有天然气竖炉替代传统高炉,可以减排26%。在传统的高炉炼铁工艺中,生产一吨生铁需要大约300公斤焦炭和200公斤煤粉,新工艺将氢气代替煤炭作为还原剂可实现工艺减排100%。4)低碳转型技术措施四:煤炭清洁化利用灵丘县工业煤炭使用量占比达80%以上,出于技术和经济原因,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应加强清洁化利用。采用清洁煤可显著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有效缓解气源和电力等清洁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每燃烧一吨清洁型煤所排放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较普通散煤分别低90%、10%、50%、70%以上。严格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2022年版)和我国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的国家清洁生产先进技术目录(2022)要求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节能技术应用。4.1.2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非金属矿制品业主要用于水泥、砖等建材生产,2019年生产水泥67509吨、砖6325万块,共消耗2376.18吨标煤,分别产生碳排放36387吨、18072吨CO2。灵丘县矿物废弃物资源丰富,可投入建材企业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替代传统原料,减少碳排放量。5)低碳转型技术措施五:尾矿资源化利用研究表明,铁尾矿可以降低水泥的生产成本和能耗,用铁矿石可以取代或部分取代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石灰石、黏土、铁质校正料等原料,可使水泥熟料形成温度降低25-40C。粘土砖是重要的建材产品,灵丘烧结工艺能耗约为4吨煤/万块,使用煤矿企业开采产生的煤矸石和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制砖不仅节省大量粘土,还可节省大量的煤炭,能耗约0.4吨煤/万块,减排90%。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294.1.3 大数据产业 灵丘县发挥“东数西算”优势,基于自身气候条件,全力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引入了秦淮数据、京东、秦云等数据中心,全力打造面向全国的信息技术基地,服务京津、辐射华北。目前已完成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前7期建设和京东集团华北(大同灵丘)智能算力数据中心基地一期建设,正在建设秦淮数据8-13期扩容项目、京东二期项目和秦云数据基地建设。规划到2025年园区总开发面积达到2000亩。未来随各数据中心建成投产,园区电力需求将成倍增加,亟需解决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6)低碳转型技术措施六:零碳数据中心园区建设数据中心以消耗电力为主,传统数据中心的IT设备能耗占总能耗30%,灯光照明占10%,制冷能耗占5060%。通过应用节能设备、先进的制冷技术和供电技术,可以降低数据中心80%的电力需求,辅以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可以实现数据中心零能耗运行。灵丘县全年平均气温较低,为大数据中心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可显著降低数据中心制冷能耗,同时大数据中心屋顶有大面积闲置空间,建设屋顶光伏,不仅可以抵挡阳光直射,阻碍外部热量达到建筑,还可以实现光伏发电,减少数据中心运行成本。以秦淮数据为例,已建成的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依托领先的技术水平及绿色高效的零碳建设实践,获得2023年度Data Cloud全球奖数据中心设计与建设奖,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内地企业。秦淮数据以源网荷储一体化方式主动消纳山西可再生能源,搭配其自研的“玄冰”极致冷却技术,实现了零碳运行。4.1.4 生物产业园 灵丘生物产业园是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主动服务于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以“有机农产品加工、保健品、生物医药”为主导,打造集有机食品、生物医药、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现代生态有机食品工业园区。园区共有13家企业入驻,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润生生物和春阳科技),市级龙头企业3家(德威饲料、大山食品、康馨褥业),县级龙头企业1家(国春苦荞)。园区企业过去主要进行苦荞面粉、苦荞烧饼、苦荞挂面等食品加工,生产苦荞凉粉、苦荞茶、苦荞床上用品、车座垫等休闲保健品。现园区企业业务已拓展到苦荞芸香苷等高端生物科技保健品生产领域,已形成完整的苦荞产业链,具备年产芸香苷300吨、苦荞食品2800吨、苦荞茶400吨、苦荞保健品35万套的生产能力,带动发展产业基地10万亩。同时园区每年可生产牛血清2亿毫升、牛肺灌洗液5亿毫升、无糖谷物饮料3亿听、生物饲料10万吨等。7)低碳转型技术措施七:智慧能耗管理系统灵丘县能源监测和管理环节工作基础薄弱,加强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可掌握企业耗能工艺步骤,加强产业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动工业低碳改革效率。灵丘县可根据国家发改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按照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等相关标准的要求,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鼓励重点用能单位自愿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结合数据中心产业发展优势,推动灵丘县工业企业数字化技术应用,建设能源控制、管理、运维一体化平台,可以降低综合能耗3%-5%,人力成本降低10%。4.2 农业领域2020年县域农业产业用电量为769.8万千瓦时,农村地区用电量5588万千瓦时。随着灵丘县发展智慧农业、温室大棚、气象监测、以及建设由电力支撑运行的水利设施,农业用电量将呈升高趋势。2020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47809亩,综合机械化率59.48,总耗柴油量约为3903 吨。农业低碳发展需聚焦农业用电量和农机耗油量,从节能照明、减少温室大棚用电量、节约灌溉供排水,以及推动农机电气化入手。自然资源保护协会30/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4.2.1 农业机械8)低碳转型技术措施八:农业电气化为加快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国家大力鼓励农业机械化,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多个文件中提出2025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的目标。灵丘县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仅达到59.48%,距离75%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灵丘县部分耕地位于丘陵区、缓坡平台和土石山区,耕地分散,农机坡上坡下运输困难。为推动农机普及,我国出台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指引(试行)文件,引导地区建设适宜农机运行的梯田,应用微耕技术。未来,灵丘县农机需求量将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农机的耗柴油量也将同步增长。为了加速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普及,同时实现现代农业的低碳发展,推广电动农机是转型的关键策略之一。应用电动拖拉机等可有效降低碳排放。研究表明同型号拖拉机,柴油拖拉机耕种1亩地需2升柴油,成本14元,碳排放6.43千克二氧化碳;电动拖拉机仅耗1度电,成本0.6元,碳排放0.33千克二氧化碳,是柴油拖拉机碳排放的5%。4.2.2 农业灌溉9)低碳转型技术措施九:节水灌溉依 据 灵 丘 年 鉴2020,第 一 产 业 用 水 量3005.8万立方米,占全年总水量的69%。统计范围内的农业用水活动包括农田灌溉用水、林果地灌溉用水、草地灌溉用水、鱼塘补水和畜禽用水。主要耗水部门为农业和牧业,即农田灌溉用水和畜禽用水。农业水利系统运行依靠电力支撑,农业用水活动影响农业灌溉耗电量,节约农业用水、减少管网运输距离有利于减少农业耗电量。图 4-8 县域用水比例 图 4-9 县域建筑面积比例分布 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县城住宅县城公建农村住宅农村公建图4-8:县域用水比例 节水灌溉灵丘县耕地以旱地为主,约占耕地总面积的85%,大部分为中低产田。耕地块小、分散、坡度大、灌溉不便。县内水资源匮乏,春季降雨少,易出现春旱,夏季降雨集中,但分布不均匀,不确定性强,易出现伏旱和冰雹。过去二十年灵丘县开展了抗旱工程,配套改造本土灌区,据2020年统计,灵丘县共4个中型灌区、64处小型自流灌区、368个灌溉机井,1处公路集雨灌溉工程,有效灌溉面积18.375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5%。其余地区应仍保持传统灌溉方式。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31灵丘县北部、东部、西部地区地表水普遍低于耕地,高度差距均在5-20m。依托水库开展引水工程成本较高,宜根据地势建设集雨蓄水灌溉系统,在6-9月集中降雨期间集雨蓄水,春季旱季取水灌溉,应用喷管、滴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进行农田灌溉。采用节水灌溉,推动农户滴灌、喷灌、微灌等设施改造,可节省30%-50%的灌溉用水,可同步减少30P%的灌溉用电量。水肥一体化水肥一体化是节省机械用能、灌溉用水、以农业用肥的有效方式,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在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时,可以减少化肥温室气体的排放。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技术已趋于成熟,研究发现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可节约60%以上的肥料。灵丘县化肥用量39362.1吨,2019年化肥碳排放量约为30640吨,全面实现水肥一体化可节省23617.26吨化肥,减排60%。4.2.3 生物质资源化利用10)低碳转型技术措施十:生物质资源化利用 秸秆利用灵丘县为产业模式县,在县域范围内,以饲料化为主导方向,构建形成可持续运行的产业发展模式,50%以上的秸秆实现离田利用。2021年全县秸秆产生量为146607.82 吨,可收集量为133647.84吨,秸秆利用量为121993.31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1.28%。目前全县秸杆综合利用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以秸秆离田后饲草加工及养殖“饲料化”利用为主,“肥料化”、“基料化”利用为辅的农用为主、多元化综合利用格局。据估算,灵丘县秸秆资源化利用减排量可达22万吨二氧化碳。畜禽粪便利用畜禽粪便营养成分多、肥力足,含有半纤维素、粗蛋白和微量元素等,可以改善农地土壤。作为纯天然肥料,其生物降解性好,并且比起工业化肥更为环保和便宜。废水污泥有机物质含量高,包括粪便、饲料残渣、微生物等,含有碳和氮、磷、钾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素,可与畜禽粪便混合利用,搭配秸秆、木屑、厨余菜渣等碳和氮富集材料,制作有机肥料。灵丘县2022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实施方案提到以秸秆肥料化为辅的利用模式。在此基础上,秸秆可与畜禽粪便、废水污泥、厨余菜渣、被淘汰的农产品混合调配成合适的C/N比例,采用层叠堆放、平堆的方式进行堆肥。2021年全县有养殖户1528家,大牲畜饲养量达77850头,存栏45600头,其中牛饲养量达到57650头,存栏36500头,羊饲养量达到953670只,存栏量达到541860只,驴存栏量达到15000头。2022年,继续通过政府引导、技术扶持,推广秸秆过腹还田,加大圈养产业的发展,在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为农业提供大量优质有机肥料,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通过增施有机肥达到培肥改土、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种植业增产增效的目的,形成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大格局。灵丘县大力发展生物质垃圾资源化利用。然而,灵丘县秸秆就地焚烧现象较多,山火不断,村民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积极。为解决这一问题,灵丘县可借鉴“润生模式”、“佳农模式”、“德威模式”等与资本合作的方式,鼓励村民收集农林废弃物,卖给需要生物质制饲料、制肥料、发电等公司,以收益带动村民资源化利用废弃物的积极性。4.2.4 农光互补11)低碳转型技术措施十一:光伏发电 农业大棚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下,灵丘县规划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智能温室大棚、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农业用电量对比自然资源保护协会32/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2018年增长了58%。农业用电量的高速增长给农村地区电力供应带来了巨大挑战。灵丘县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未来,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的同时,可将光伏、光热、风电,以及储能技术等新能源技术用于农业照明、智慧农业系统、智能温室大棚运行、农房供暖等方面,保障农业农村电力供应。灵丘县太阳能资源丰富,可利用农业食用菌、温室大棚、养殖场畜禽屋舍顶棚、菌棒加工厂、农产品加工厂房屋顶建设光伏板,配套储能设备,提高农村地区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一个500平方米的大棚,约可安装106kW光伏板,年发电量约达24万kwh。食用菌大棚年用电量约3万kWh,冬季约需4吨煤供暖,应用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和智能恒温空调,以电力替代煤炭,可节约3690吨标煤。4.3 建筑领域根据调研测算,灵丘县民用建筑总面积为1199万平方米,县城住宅355万平方米,农村住宅569万平方米,公建建筑面积276万平方米。建筑总能源消耗为17.6万吨标煤,其中供暖能耗为6.52万吨标煤(含可再生能源集中供暖1.89万吨);公共建筑总能耗为2.86万吨标煤,城镇住宅总能耗(非供暖部分)为2.07万吨标煤,农村住宅建筑总能耗为6.21万吨标煤(含生物质)。图 4-8 县域用水比例 图 4-9 县域建筑面积比例分布 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县城住宅县城公建农村住宅农村公建图4-9:县域建筑面积比例分布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3311 图 4-10 县域建筑减排整体路径 城市住宅(非供暖)万农村住宅万公共建筑(非供暖)万供暖能耗万万万万万建筑面积现状碳排放城镇住宅(非供暖)万农村住宅万公共建筑(非供暖)万供暖能耗万万万万万建筑面积目标碳排放图4-10:县域建筑减排整体路径自然资源保护协会34/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灵丘县城镇建筑供暖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58%,根据县域可再生能源潜力评估,县域可再生能源可全面实现县域建筑清洁供暖,实现农村用能零碳排放。根据计算,建筑现状碳排放为41.94万吨CO2,2030年建筑目标碳排放将为6.5万吨,减排39.64万吨CO2排放。4.3.1 既有建筑改造12)低碳转型技术措施十二:建筑节能改造灵丘县建筑建筑气密性和热工性能差,导致冬季采暖能耗高,全面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提高建筑热工性能,是减排的重要举措。2020年底县城已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实施总面积为227.1万平方米,按照节能50%计算,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较少冬季供暖用能0.66万吨标煤。自然采光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屋顶光伏地源热泵遮阳设计高效节能供暖、通风、制冷设备装配式建筑住宅预拌混凝土节能门窗图4-11:既有建筑改造示意图4.3.2 低碳供暖13)低碳转型技术措施十三:可再生能源 储能供暖过去几年开展了燃煤供热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及老旧一、二级供热管网、换热站、室内取暖系统节能改造,进一步提升了供热能力,降低了城镇供热的总体能耗水平。根据灵丘县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灵丘县总户数102421户,10年来完成清洁供暖改造37171户,累计减少使用标准煤11万吨,未来仍有约64%需清洁供暖改造,县城低碳供暖减排潜力巨大。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35 图 4-12 建筑供暖能源种类示意图 煤改电户煤改气户煤改生物质户风电取暖户煤取暖户图4-12:建筑供暖能源种类示意图县内风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赵北乡、史庄乡、石家田乡、柳科乡、红石塄乡等北部地区,县域可再生能源供暖布局方面,北部地区以发展风、光为主,南部地区以发展光电、地热为主。灵丘县风能丰富,国电投400MW风电供暖项目作为重点工程,规划总装机容量 400MW,规划集中供热面积80万m2,可有效解决灵丘县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及配套设施的冬季供暖问题。若加以推广应用,远期可以实现全县零碳供暖,以风电发电估算,需增加约2000MW装机容量,减少供暖用能4.63万吨标煤。4.3.3 城镇生活用能14)低碳转型技术措施十四:可再生能源 储能 生活用能电气化城镇住宅非采暖电耗占建筑总能耗的12%,主要为电力用能。应用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技术为建筑供电,减少对传统燃煤发电的依赖。城镇住宅屋顶光伏及小区绿道光伏顶棚可发电达到1亿千瓦时,利用源网荷储技术,可以实现城镇居民生活用能减少50%-60%。4.4 交通领域15)低碳转型技术措施十五:可再生能源 绿色交通工具 公共交通工具灵丘县出行结构以油车为主,居民出行和出租车出行能耗约为2.1万吨标煤。灵丘县应增加电动公交车,扩大公共交通覆盖范围和增加公交往返次数,利用公共交通的经济优势引导居民低碳出行,减少交通碳排放。县内52辆公交车,21万人,万人公交车拥有量2辆,根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每万人公共车拥有量大于8辆,灵丘县远低于此标准。据估算,将县内公交车增至168辆,可每天减少6960辆轿车出行,约减排20%。另一方面,游客出行占总交通碳排放量5%,增加电车租赁、电车大巴有利于减少旅游碳排,约可降低50%。停车场地交通电气化是未来发展趋势,建设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化设施,为新能源车、运输重卡等供电可以助力交通近零碳发展。目前灵丘县充电站较少,仅武灵镇、落自然资源保护协会36/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水河乡有充电站。随着国家电动汽车下乡行动的开展,2015年-2020年汽车保有量年均增幅53%,预测灵丘县未来15年内将实现电车转型发展,电车转型还应结合露天停车设施建设,配套电动充电桩和光伏发电车棚,一个车位大小的光伏停车棚可安装4.4kw光伏板,每天发电30kWh,可覆盖55%以上的电车能耗。配置储能装置,储电调峰,可以实现60-100%交通减排量。4.5 碳汇灵丘县是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武灵镇、东南河镇、落水河乡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发展镇。大同市政府规划在南部(浑源、灵丘、广灵)打造农业特色产业集聚样板区,构造十里河、淤泥河、御河、南洋河、白登河、浑河、壶流河、唐河为主的市域生态廊道,形成衡山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太白山重要生态控制区,对灵丘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大数据、新能源等产业起到支撑作用。图4-13:灵丘县土地功能区划(大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图4-14:灵丘县自然保护区划(大同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3716)低碳转型技术措施十六:生态修复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风电场对草原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具有一定影响,有研究发现风电场的干扰会导致土壤中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包括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磷等)整体下降。在建设风电场时,需注重保存表土,施工后进行土壤分层回填,种植同等数量的植被,进行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落水河乡和红石塄乡是灵丘县400MW风电场的三家风电场所在地,两者之间是省级黑鹳自然保护区,是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越冬栖息地以及繁殖地。风机转动对鸟类迁徙和周围生物造成一定影响,需要采取必要的鸟类防撞措施,设计人与动物互不干扰的生态廊道,种植草地、灌木丛,保障昆虫、鸟类生物多样性,塑造适宜鸟类栖息的生态环境,增加碳汇。图4-15:黑鹳自然保护区38/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第 5 章 总结建议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395.1 总结 5.1.1 县域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灵丘县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目前县域能源低碳转型已取得初步成效,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奠定了一定产业基础。根据官方统计,2021年已经开发应用的风电、光伏发电12.31亿kWh,年经济效益2.86亿元。经评估,灵丘县风力、太阳能资源丰富,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生物质发电潜力为321亿kWh,现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率仅为3.8%,县域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5.1.2 县域能源产业发展对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县域产业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灵丘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县域扶贫、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经验,在县域可再生能源清洁供暖和大数据、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5.1.3 县域能源结构依然高碳,工业、居民生活减碳工作任务艰巨。从现有统计数据分析可知,灵丘县的能源消费结构依然高碳,化石能源占比依然较高,居民生活用能还将呈现增长趋势,未来县域的减排任务依然艰巨。5.1.4 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县域工业、农业、建筑、交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县域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实施路径。灵丘县县域可再生能源发电已满足县域用电总量,但均以并网外输为主,对县域工业、居民生活等低碳用能贡献不大,课题研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的县域能源低碳转型路径,对传统能源县城的低碳转型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5.1.5 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对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富县惠民具有重要作用。在传统产业经济发展受限,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情况下,县域可再生能源产业贡献了重要的发展力量,有效保障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需求,县域经济依然呈现增长趋势。大力培育壮大县域新能源企业,可实现新能源富县惠民,助力县域现代化发展。5.2 建议灵丘县在传统矿产资源、可再生能源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发展优势。作为传统资源型县,灵丘县已经在转型发展道路上具备良好的工作基础,但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其低碳转型发展路径还有待明确,县域的传统资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建议县人民政府加强以下工作:5.2.1 完善顶层设计,编制县域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规划。可再生能源是灵丘县宝贵的财富,在县域财政经济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建议进一步开展县域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工作,制定详细的县域低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县域低碳发展路径,合理有序推进县域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5.2.2 加强资源开发过程的生态环保监管。可再生能源开发过程中,难免会对本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不能因为有生态扰动就禁止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应按照经济发展第一位的原则,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加强县域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导则,科学指导县域风力资源开发、矿坑修复和光伏发电工程应用。自然资源保护协会40/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报告5.2.3 加强新能源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能源低碳转型作为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对实现双碳战略、乡村振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受体制和政策因素影响,在社会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短板现实存在,县域社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亟需加强新能源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相关研究工作,使新能源产业能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能源革命性变革,以达到能源惠民的最终目标。自 然 资 源保护协会报告/县域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41参考文献1 刘爱华,叶植材.中国统计年鉴.2020(总第39期)M.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2 灵丘县统计局.(2020).灵丘统计年鉴2020.3 灵丘县统计局.(2022.03.29).灵丘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 灵丘县人民政府信息化中心.(2021.07.05).能源产业:http:/ 刘社会.(2008).灵丘县发展小水电代燃料之探求:https:/ 灵丘县发展和改革局.(2021.10.15).灵丘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http:/ 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05.29).大同市加快推进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工作实施方案:http:/ 国务院.(2018.12.29).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842号:https:/ 新华社.(2021.03.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https:/ 太重新能源.(2021.06.18).太原重工山西灵丘小王庄120MW项目48台风机全部调试完毕并网运行:https:/wind.in- NRDC北京代表处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38号泰康金融大厦1706 邮编:100026 电话: 86(10)5927-0688
报告/2023.09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rmi.org/2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关于落基山研究所(RMI)落基山研究所(RMI),是一家于1982年创立的专业、独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智库。我们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及创业者协作,推动全球能源变革,以创造清洁、安全、繁荣的低碳未来。落基山研究所致力于借助经济可行的市场化手段,加速能效提升,推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转变。落基山研究所在北京、美国科罗拉多州巴索尔特和博尔德、纽约市、加州奥克兰及华盛顿特区设有办事处。rmi.org/3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作者郭凯迪,李威,薛雨军,闫榕其他作者李抒苡,李婷所有作者姓名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除非另有说明,所有作者均来自落基山研究所。联系方式李威,wlirmi.org引用建议郭凯迪,李威,薛雨军,闫榕,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落基山研究所,2023鸣谢特别感谢ClimateWorks Foundation,Quadrature Climate Foundation,汇丰中国,和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对本报告的支持。我们也向为本研究提供意见和建议的相关领域专家表示感谢: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蔡盛佳、高思雯,中建科技集团张欢,国建联信认证中心张晋。感谢RMI专家Rebecca Esau,Radhika Lalit,Swathi Shantharaju,Ben Skinner和James Sun在报告撰写过程中给与的宝贵建议。作者与鸣谢rmi.org/4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执行摘要.51.推进低碳采购是加速工业碳减排的重要抓手.10原材料碳排放在部分主要行业总碳排放中占比较大.11需求侧采购可助力缓解工业低碳转型成本压力.12低碳采购将为产业链减排释放引导信号.132.工业产品绿色采购的国内外进展与趋势.15政府采购引导培育低碳工业市场已成为全球趋势.15国内外头部企业积极采取行动降低供应链与原材料排放.193.构建低碳采购:基本元素和执行基础.23低碳采购制度基本元素和执行基础概述.23元素一:低碳采购范围界定.26元素二:数据核算及认证制度.26元素三:对产品、服务及其供应商的碳要求.27元素四:对低碳产品、服务的激励.28元素五:执行体系及监测评估.294.推行低碳采购:早期行动领域与未来方向.30早期行动领域.30关键行动方向.33参考文献.35目录rmi.org/5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执行摘要培育低碳工业原材料市场、提升低碳工业原材料i消费,是从需求侧的角度加速工业减排的重要举措。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与原材料生产相关的碳排放在部分主要行业的总碳排放中占比在3060%,因此下游行业(如房地产、建设、机械设备制造等)的整体碳减排要求会对上游行业(如钢材、水泥、铝材等)的碳减排形成倒逼作用。其次,原材料工业较高的碳减排成本向下游传递后,绿色溢价得到分摊。因而通过成本相对较低的需求侧采购培育低碳工业原材料市场,可形成规模经济性,帮助降低上游行业的减排成本。例如,在生产端,零碳工业原材料的绿色溢价常高达20100%,而向下游传导后,在消费者端的溢价可以下降到0.8%2.2%,使购买零碳产品成为可能(图表ES1)。此外,得益于资源优势,政府和头部企业通过低碳采购,可向全产业链释放低碳转型的有利信号。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约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0.2%、全国GDP的3.6%。与OECD国家政府采购占GDP的12%相比,我国政府采购总量仍有继续增长的空间。图表 ES1 主要原材料零碳生产及终端消费侧的溢价率来源:RMI研究i 本报告中工业原材料指在工业产品的制造或建筑中使用的材料,如钢铁、塑料、水泥和铝等。钢材水泥铝材塑料82.90.7%零碳生产溢价率(2020年)零碳生产溢价率(2050年)终端消费侧溢价率(2020年)0.41.2%2.0%2.29.7.4%0.4!.8%3.0%0.8%rmi.org/6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目前,国际和国内从需求侧推动减排的行动始于广义的“绿色采购”概念,即符合绿色、低碳特征的采购行为。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企业,绿色采购都日渐成为重要的碳减排工具。国际上看,以欧盟、美国、韩国为代表的政府绿色采购主要着眼于建筑与基建行业,较领先的实践案例中已具备相关碳核算方法和数据基础,并包含了强制或激励机制、对溢价承担方式等制度的设计。国内情况看,政府的绿色采购政策以及试点项目多针对高能效或材料效率的产品,以及绿色包装和绿色建材。然而,目前做法的“绿色”指标中通常不包括碳排放指标。在产品层面,绿色产品往往更关注最终使用阶段,但通常不包括原材料的隐含碳排放。在项目层面,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中推荐将隐含碳包含其中,但在目前试点项目的实际操作中,这一点还需要得到更多关注。从企业行动看,国际上先行企业正通过供应链碳管理的手段实现绿色、低碳采购。截止2021年7月,全球已有超过650个大型企业承诺了范围三减排。相关举措可分五类,包括:(1)碳减排目标制定;(2)碳排放核算与管理;(3)合作方案选择;(4)供应商碳减排能力建设;(5)供应商激励与筛选。国内部分先行企业也承诺了供应链碳减排。未来,碳核算方法、产品碳数据、碳信息披露等工作的落实与供应链碳减排目标的逐步推进将是重点工作内容。未来,“低碳采购”可以基于已有广义的“绿色采购”框架设计,但需要加强对碳排放因素的考量。低碳采购制度应至少包括以下基本元素:低碳采购范围界定;数据核算及认证制度;对产品、服务及供应商的碳要求;对低碳产品、服务的激励;执行体系及监测评估(图表ES2)。值得指出的是,低碳采购制度设计需要以各利益相关方协同为基础,并贯穿在上述各基本元素环节中。与低碳采购相关的利益主体有产业链上游供应商、下游消费者、政策制定者、投资者、行业机构、认证机构等;各利益主体需要形成协同减排,最终确保低碳采购的完成。图表 ES2 低碳采购政策设计的基本元素来源:RMI研究企业采购原材料产品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供应商碳排放数据企业范围二、范围三碳核算方法产业链碳数据共享与方法互认设定范围三目标企业清单式供应商评优式企业对上游供应商评优投资者供应链减碳要求消费者偏好设定范围三目标低碳供应商长期合作优化内部采购流程政府采购货物工程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产品、工程层面碳排放核算方法低碳产品认证及采信制度采购品目清单产品限值式供应商评优式直接财政激励非直接财政激励非财政激励集中采购编制、公开绿色低碳采购文件项目履约验收低碳采购范围界定数据核算及认证制度对低碳产品、服务及其供应商的激励执行体系及监测评估对产品、服务及其供应商的碳要求rmi.org/7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根据从上游工业原材料行业到其下游行业,以及各类采购主体所购买产品、服务的碳流向,可以识别可通过低碳采购最大程度推动上游工业碳减排的重点领域。以钢铁、水泥、铝和塑料为代表的主要工业原材料所对应下游行业主要集中在基建、建筑、机械、交通和消费品五大领域(图表ES3)。从上下游关系看,在建筑和基建行业优先开展大规模低碳原材料采购将是培育低碳采购的重要抓手,该行业的上游原材料碳排放量占上述四大重工业的70%以上。从采购主体看,工业原材料最终买家以政府为主,其采购的产品、服务对应了四大工业原材料总碳排放量的一半。由政府直接购买或间接购买(通过政府工程项目而间接采购)的工业原材料碳排放总量约为21.4亿吨,占我国总碳排放量约21.2%。同时,个人消费者和企业买家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购买或建造自己的建筑物、购买交通工具和消费品的个人,以及开发房地产项目和购买机器、设备和车辆的公司,将会对上游原材料的碳排放提出要求。图表 ES3 四种主要工业原材料的碳流向注:排放数据基于RMI研究。基建数据由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推算得到;建筑包括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和农村居住建筑;机械包括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和运输设备四大部门,共分14类细分产业;汽车/交通包括乘用车、客车、大型车辆(如货车、消防车、环卫车等);消费品分类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计算下游采购比例时主要考虑饮料类、服装鞋帽针织类、化妆品类、日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类、家具类以及文化办公用品类。来源:RMI研究亿吨二氧化碳22.013.74.04.213.217.85.62.9钢材水泥铝材塑料基建建筑机械汽车/交通消费品其他政府采购企业采购个人消费2.821.49.711.3rmi.org/8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分别就钢材、水泥、铝材、塑料四种工业原材料而言,低碳采购的先行机遇可以出现在钢材-汽车、钢材-建筑、水泥-建筑、铝材-汽车、塑料-消费品五个产业链中(图表ES4)。汽车和建筑行业是钢铁低碳采购的先行领域。钢铁是建筑隐含碳的重要来源,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来自钢铁的碳排放占到26%。此外,零碳钢铁的绿色溢价向建筑消费者端传导后会下降到1.6%,适合开展低碳钢材的早期应用。汽车行业的行业集中度较高,市场规模前10的企业集中度(CR10)达到86%。因此头部汽车企业可以通过联合采购等方式获得议价权,其低碳采购行动将对钢铁生产企业产生影响。同时,汽车用钢的品质要求较高,加上头部汽车企业较强的品牌效应,该行业的绿色溢价承受能力较强。低碳水泥采购的先行机遇主要在建筑行业,以政府出资的建筑工程与开发商新建的建筑工程为主。建筑工程项目,特别是建造标准较高的精品建筑工程,由于有较高的绿色溢价接受度,使用者对环保低碳属性较为关注,且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核算已经具有工作基础,较适合成为低碳水泥及其他低碳建材应用的先行试点。铝材行业可以在汽车行业中找到低碳采购的先行机遇。随着汽车用铝替代钢材逐步成为汽车轻量化的制造趋势,铝材在汽车行业中应用将会更加广阔。若铝材自身碳排放较高,将会对汽车整车减碳带来阻碍。车企由于行业集中度高,对铝材供应商有较好的议价能力和影响力;同时消费者对汽车绿色溢价和品牌溢价有较好接受能力。塑料的主要低碳应用场景将出现在消费品行业中,其最终买家以个人消费者为主体。包括饮料、服装、化妆品、电器等在内的主要消费品门类都具有品牌溢价高的特点,消费端绿色溢价率能控制在1%以内,能较好吸收塑料成本上涨带来的价格浮动。同时,消费品行业前10企业的市场规模集中度达到84%,对原材料的议价权和影响力较强。图表 ES4 主要工业原材料低碳采购机遇识别(实际值)注:该图中的条形显示了纵向对比下各维度的相对值。1)上游行业排放,上游材料行业的总排放量;2)工业原材料排放,下游产品中工业原材料的隐含碳排放;3)特定材料排放百分比,特定材料的排放量占总隐含碳的百分比;4)下游行业集中度,下游行业前十名企业的市场份额;5)绿色溢价传递,使用特定零碳工业原材料时最终产品的绿色溢价。来源:RMI研究钢材钢材钢材钢材水泥水泥铝材铝材 塑料 塑料建筑基建机械汽车/交通建筑基建建筑汽车/交通消费品建筑上游行业下游行业下游行业原材料隐含排放上游行业排放上游行业占原材料排放比例下游行业集中度到下游行业的溢价传导rmi.org/9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图表 ES5 主要工业原材料低碳采购机遇识别(评分)注:每个纵向维度的评级来自于值的排序,范围从1到4。评级越高,意味着该价值链在该维度上更适合低碳采购。评分相加,说明每个价值链的优先级。综合评分最高的价值链可以被认为是优先的低碳采购渠道,用加粗表示。来源:RMI研究整体而言,发挥需求侧采购所能撬动的碳减排潜力有赖于对低碳产品、服务的市场培育。我们通过对比低碳采购框架和中国目前的实践,识别出未来国内低碳采购发展的关键行动方向和机遇:夯实产品碳核算方法建立、数据搭建等基础性工作,为在“绿色采购”基础上引入低碳元素提供先决条件。在充分考虑原材料隐含碳水平的基础上,将对碳排放的要求纳入“绿色采购”相关规定,并落实于采购标准、执行、激励等各环节中。进一步细化基于产品碳排放的管理措施,避免局限于清单式管理。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低碳采购的激励措施,例如公共采购的补贴标准和绿色公共采购路线图、企业采购中对低碳原材料供应商的激励制度等。加强跨产业链和跨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并探索高效的配合机制。钢材-建筑钢材-汽车/交通钢材-基建钢材-机械水泥-建筑水泥-基建铝材-汽车/交通铝材-建筑塑料-消费品塑料-建筑上游行业排放下游行业原材料隐含碳排放原材料排放比例下游行业集中度原材料绿色溢价的传导能力02468101214rmi.org/10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1.推进低碳采购是加速工业碳减排的重要抓手钢铁、水泥、化工产品和铝等工业原材料被广泛用于制造社会经济运行和人们生活所需的各种产品,其生产过程产生大量碳排放。在全球范围内,仅钢铁、水泥、塑料、铝四种主要工业原材料生产的碳排放ii就占总排放量的15.5%。1而中国作为世界工业大国,上述四大行业也是典型重工业的碳排放iii总计占全国的52%iv。因此,工业的减排对全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各行业减排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工业的碳减排大多从供给侧入手,探讨行业内部低碳、零碳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但是,由于低碳、零碳生产的成本较高带来的成本上升、下游应用不足等需求侧问题也急需突破。政府和企业是工业原材料最主要的大规模消费者,其采购原材料的行为也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范围内,政府采购平均占GDP的13%-20%2;在OECD国家中,这一比例平均为12%;发展中国家政府采购最高可以占到GDP的30%3。制造业企业的原辅材料采购成本往往占产品成本的50%左右4。下游买家不仅对原材料的筛选与使用拥有话语权,原材料的碳排放也会随产业链转移到下游产品中。因此,以绿色采购、低碳采购v为代表的需求侧行动正成为全产业链协同推动工业碳减排的重要课题。专栏:.“绿色采购”与“低碳采购”“绿色采购”是目前描述采购行为符合绿色、低碳特征的常用词语。例如,欧盟委员会将绿色公共采购定义为“公共机构寻求采购货物、服务和工程的过程;与其他具有相同主要功能的货物、服务和工程相比,这一过程所采购的货物、服务和工程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较小”5。我国环保部定义企业的绿色采购为“企业在采购活动中,推广绿色低碳理念,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安全健康、循环低碳和回收促进,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材料、产品和服务的行为。”6本文所定义和区别的“绿色采购”和“低碳采购”综合上述定义而来。ii 范围一排放iii 范围一与范围二排放iv 根据RMI数据,钢铁行业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22%,水泥行业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13%,化工行业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13%,铝行业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4%v 本文认为绿色采购是指政府、企业等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将产品的环境影响纳入考量,购买环境友好产品、服务的行为。“绿色”的内涵通常比“低碳”更丰富。当聚焦到与碳排放相关的讨论时,本文特指采购低碳产品与服务的行为为“低碳采购”.rmi.org/11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原材料碳排放在部分主要行业总碳排放中占比较大原材料减排是下游行业实现自身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同时,下游行业低碳发展对上游减碳造成倒逼作用。对于房地产、建设、机械设备制造等行业来说,钢材、水泥、铝材等大宗原材料的碳排放在总碳排放中占比较高。在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 Protocol)设定的15个范围三排放类别7中有2个类别,即“购买的商品与服务”、“资本品”与企业采购原材料有关,而且这两个类别在总范围三排放中占比显著(图表1)。如果不考虑这一部分的排放,这些行业将无法真正实现脱碳。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其最主要的范围三排放来自“资本品”,占企业全部碳排放的49%8。而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虽然目前其主要碳排放出现在车辆使用阶段,但随着未来汽车电动化的普及,原材料排放在汽车全生命周期中占比将日渐提高。在此背景下,下游行业将会对上游原材料行业减碳提出要求,并给出激励措施,推动原材料产品低碳供应,最终实现产业链协同减碳。图表 1 主要行业原材料排放占比来源:CDP;RMI整理绘制100 %0%范围一范围二原材料其他范围三交通OEM11.0%房地产48.7%建设29.6%金属和矿业32.1%化学品44.0%电力设备2.2%平均27.9%rmi.org/12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需求侧采购可助力缓解工业低碳转型成本压力低碳采购还能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首先,通过需求侧购买低碳原材料,重工业转型的绿色溢价可以向下游行业和消费者传导,形成转型成本的分摊,降低转型的经济压力。目前,生产低碳工业产品仍然具有较高溢价,本研究测算,生产零碳钢有101%的溢价,零碳水泥则有83%的溢价。但当低碳原材料的高额成本向下游传导后,消费侧购买的终端产品溢价可以控制在5%以内(图表2)。其次,重工业企业零碳转型需要投入大量资本,只有通过足量的市场需求才能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单位成本。本研究测算,零碳工业原材料的绿色溢价有望在未来30年大幅下降,降幅可在20100个百分点,其主要推动力也包括了需求的构建和规模化生产。针对工业原材料的绿色、低碳采购将为积极减排的工业企业创造比较优势,进而为其提供减排所需的资金和市场支持,促进减排成本进一步下降。图表 2 主要原材料零碳生产及终端消费侧的溢价率注:图中各材料的零碳技术路径和下游应用场景分别为 钢材:零碳技术路径氢冶金,下游应用场景汽车 水泥:零碳技术路径固废 CCS,下游应用场景建筑 铝材:零碳技术路径可再生能源 DAC,下游应用场景汽车 塑料:零碳技术路径2020年为石脑油 电裂解制乙烯,2050年为绿色甲醇制乙烯,下游应用场景矿泉水瓶来源:RMI研究钢材水泥铝材塑料82.90.7%零碳生产溢价率(2020年)零碳生产溢价率(2050年)终端消费侧溢价率(2020年)0.41.2%2.0%2.29.7.4%0.4!.8%3.0%0.8%rmi.org/13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低碳采购将为产业链减排释放引导信号得益于资源优势,政府和头部企业通过低碳采购,可向全产业链释放低碳转型的有利信号。政府采购既是市场行为,也是调控行为,能释放明确的低碳转型信号和要求。我国2020年政府采购规模为36970.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0.2%、全国GDP的3.6%。9政府采购无论在总量还是在全国财政、GDP支出中的占比都在逐年上升(图表3、图表4);与OECD国家政府采购占GDP的12%相比,我国政府采购总量仍有继续增长的空间,我国政府采购总量将仍有继续增长的空间。2020年,全国强制和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566.6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85.7%,全国优先采购环保产品813.5亿元,占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85.5%。10政府采购已经成为引导绿色、低碳市场的重要手段,并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企业行动看,早在2016年,我国头部房地产企业与其他机构共同发起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这一行动目前已培育出环境表现良好的供应商3800多家,提供符合材料、能源和环境标准的建筑材料。11图表 3 2015-2020年中国政府采购货物、工程、服务规模RMI绘制整理。数据来源:财政部,货物工程服务政府采购额(亿元)年份rmi.org/14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图表 4 2002年-2020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占财政支出、GDP比重RMI绘制整理。数据来源:财政部14%8%6%4%2%0 0220042006200820102012年份占全国财政支出占全国GDP支出2014201620182020rmi.org/15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2.工业产品绿色采购的国内外进展与趋势政府采购引导培育低碳工业市场已成为全球趋势国际上,政府的绿色采购以建筑与基建行业为主,较领先的实践已具备相关碳核算方法与较完整的制度设计。从全球看,政府绿色采购已逐渐成为推动减排的主流政策工具。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逐步建立了基于生态原则的政府采购制度。近年来,随着减碳意识的提升和气候行动的开展,欧盟及其成员国、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相继出台了立法、行动计划、指南等政策及工具推动低碳工业原材料的政府采购。欧盟于2014年出台了公共采购指令,2016年发布 购买绿色产品:绿色公共采购手册(第三版),2017年发布 让公共采购在欧洲发挥作用并为欧洲服务,逐步形成具有强制力的绿色公共采购政策体系。欧盟27个成员国中,除了爱沙尼亚、匈牙利、卢森堡和罗马尼亚外,其他23个成员国均出台了国家级别的清洁购买法案(NAP,National Action Plan)vi。美国于2021年12月年提出联邦政府“清洁购买项目(Buy Clean)”,设立专门工作组并提供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在联邦政府采购和资助的项目中购买美国制造的、低碳的建筑材料,以此促进美国工业发展并增加就业。12 美国联邦政府于2022年8月通过 降低通胀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旨在通过减少赤字、投资国内能源生产并促进清洁能源来遏制通货膨胀。其中提到将为能源生产及消费、电动车、基建等领域的绿色发展提供财政补助。该法专门提到将为环境产品声明(Environmental Product Declarations,EPD)及生态标签的发展提供资金补助,还将拨付大量资金支持联邦项目采购低隐含碳材料及产品。韩国于2005年出台的 促进购买绿色产品法案(Act on Promotion of Purchase of Green Products)则要求所有政府部门向韩国环境产业技术院(Korea Environmental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KEITI)提交绿色采购实施计划,其中需要设定绿色采购自愿目标,并在前一年的绩效报告中说明采购绿色产品的金额支出及数量。这一法案中对适用于绿色采购的产品和服务做出定义,将韩国此前的生态标签如韩国生态标签(Korea Eco-label)和优质再生标志(Good Recycled Mark)与绿色采购挂钩,极大促进了生态标签产品的发展13。从涉及行业看,国际上政府绿色采购以建筑业与基建行业等工业原材料的主要需求端行业为主,同时囊括办公品、交通工具等产品。例如,欧盟的绿色公共采购要求强制清洁采购产品类别为办公室IT设备、道路交通工具、建筑,并针对公共采购的建筑项目有专门的EPD及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报告要求。美国的 清洁购买法案 则纳入了新建建筑的建材采购,积极推广低碳建材政府采购的试点项目,并提高建材环境数据透明度和碳排放信息的标准化,其关注的主要材料有铝、铁、钢、混凝土、水泥等。美国的 降低通胀法则主要为联邦政府资助的建筑项目和交通项目提供资金资助采购低碳原材料,以降低政府项目中的隐含碳。vi 截至2022年4月rmi.org/16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目前,国际上较为领先的政府绿色采购项目都有较完整的制度设计,具体体现在:具有日渐完善的产品层面碳排放核算方法学与数据基础。仅以美国东北部地区混凝土行业为例,截至2022年6月,该地区水泥制造商共提供了8421份预拌混凝土EPD,覆盖各种混凝土强度水平14。韩国的政府采购电子化平台(Korea ON-line E-Procurement System,简称KONEPS系统)囊括了标准化的电子招标、电子订货、电子合同及电子支付等政府采购的全流程,同时在资质认定、身份确认等环节可以直接衔接系统外部的相关信息数据库,大大简化了采购流程,提高采购效率15。荷兰政府为采购低碳建材和降低建筑碳排放提供了两类官方计算器:CO2绩效阶梯(CO2 Performance Ladder)可计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可持续建筑计算器(DuboCalc)可计算项目全生命周期能源及材料使用量。加入了针对原材料减碳的强制性或激励性政策设计。强制性政策以美国的 清洁购买法案 为典型。该政策规定了常用建筑材料的全球暖化潜势vii(简称GWP)限值,GWP超标的产品不予采购。激励性政策以荷兰的工程项目碳抵减制度为典型。该制度要求参与政府工程项目的竞标企业提交使用CO2绩效阶梯计算的项目减排效益。政府将项目减排效益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一定的竞标价折抵。最终政府用折抵后的竞标价评选中标企业,相当于激励企业采取更广泛的减排措施。充分考虑低碳采购带来的成本,包括低碳产品的成本溢价和相关认证手续的成本。例如美国的 降低通胀法提出为更多建材生产商评估EPD提供总额2.5亿美元的补助;为负责联邦政府工程项目采购的总务处提供20亿美元补助其购买低碳建材产品或进行建筑改造;为联邦公路总署提供20亿美元补助其购买低隐含碳材料或产品。挪威政府在2017年财政预算中专门拨付900余万挪威克朗用于支持公共采购促进低碳和创新事业16。国内的政府绿色采购以建材与包装行业为主,未来碳在“绿色”中的权重将更大。我国政府采购的“绿色”要求源自 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 等法律法规中提出的以政府采购实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目标。2019年,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 关于调整优化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执行机制的通知17,以目录清单管理(即 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 和 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18)的方式,依据品目清单和认证证书对绿色产品实施政府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其中,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 包括水泥、混凝土、石膏板、建筑陶瓷制品等建材类工业原材料,是我国较早明确采购绿色环保工业产品的政策,也是目前政府绿色采购的重要制度基础。2020年以来,随着中国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相配套的“1 N”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从工业产品的需求侧创造低碳市场、发挥绿色采购的引导作用逐渐成为政策共识,在多个政策文件中有所提及。首先,在各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中,绿色采购和扩大绿色低碳产品需求是重要的工作内容。2022年5月财政部出台 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强调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分类制定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体系,分类制定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在政府采购文件中明确绿色低碳要求,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19。2022年8月工信部等三部委发布的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中明确“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是工业领域碳达峰的两个重大行动之一。该行动明确提出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绿色低碳产品名单、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制度、开发推广万种绿色低碳产品等具体举措20。vii 也称作全球升温潜能值,是衡量温室气体对全球暖化影响的一种手段。是将特定气体和相同质量二氧化碳比较之下,造成全球暖化的相对能力。二氧化碳的全球暖化潜势定义为1。rmi.org/17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 2022年11月工信部等四部委发布的 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中也强调了通过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城市建设,以提升绿色建材使用比例21。同期发布的 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也提出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开展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引导下游行业选用绿色有色金属产品22。其次,促进绿色采购和消费也成为国家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重要抓手。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将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其中明确提出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扩大绿色产品采购范围、逐步将绿色采购制度扩展至国有企业等具体措施23。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 “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积极采购再生资源产品24。从采购产品看,我国政府对工业原材料的绿色采购目前以建材和包装材料为主体。在绿色建材采购领域,2020年10月起由财政部、住建部发起在南京等6个试点城市开展的“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是绿色建材政府采购的重要起点。2022年以来,政府密集发布相关文件,推动绿色建材下乡、扩大绿色建材试点城市、完善绿色建材碳排放核算体系、将碳排放指标纳入绿色建材标准体系等,从核算、认证、采购等方面,完善绿色采购政策体系。在绿色包装采购领域,2019四家快递企业开展行业绿色采购试点,建立健全绿色供应商管理名录。2020年财政部等三部门发布标准,对政府采购中涉及商品包装和快递包装的给出指导性意见和环保标准要求,要求在政府采购中推广使用绿色包装,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随着双碳行动的稳步推进,近年来绿色采购中的低碳属性不断增强,碳排放核算及认证体系建设、低碳指标纳入绿色采购体系将成为未来趋势。我国传统上的“绿色”产品认定包括节能、节水、环保、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多因素考量,政府采购的绿色产品更多以健康、环保为主要特征,出现了低碳属性不突出、低碳与能耗简单划等号等问题。同时,产品层面的碳核算方法与数据基础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尚待解决。2022年来,政府不断出台新政策,要求加强低碳产品认定的基础工作。在此基础上,以碳为重要指标的采购体系将逐渐成为未来趋势。2022年4月发改委等三部委发布 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要求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产品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优先聚焦电力、钢铁、电解铝、水泥、石灰、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及现代煤化工等行业和产品,逐步扩展至其他行业产品和服务类产品25。2022年8月工信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 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提出强化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建立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探索将原材料产品碳足迹指标纳入评价体系26。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中提出将水泥、玻璃、陶瓷、石灰、墙体材料等产品碳排放指标纳入绿色建材标准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27。在试点层面,2020年以来我国在绿色建材采购方面开展了两批次共54个城市(市辖区)的试点工作,形成了政府绿色采购的有益经验。目前纳入政策实施范围的项目包括医院、学校、保障房等政府采购工程项目。从试点中建立了规划目标引领,细化形成各城市特色 绿色建材基本要求,发展政府采购集成式电子平台,完善绿色建材认证,项目投标、项目审核等一系列流程,以金融和财政支持为激励手段,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绿色金融产业协同发展等绿色采购政策设计的经验(图表5)。rmi.org/18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图表 5 绿色建材政府采购试点行动总结来源:RMI研究湖州绍兴杭州青岛佛山南京规划目标标准制定电子平台产品层面项目层面金融支持企业层面评价倾斜保险制度rmi.org/19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国内外头部企业积极采取行动降低供应链与原材料排放国际企业:以供应链碳管理为抓手,五类举措推行绿色、低碳采购国际上,企业对绿色、低碳工业原材料的采购主要以供应链碳管理的形式展开,属于范围三减排的一部分。企业已逐步意识到碳管理不应限于法人边界内,也应从全产业链角度统筹考虑上下游减排,对于原材料排放占比较大的企业尤应如此。截止2021年7月,全球已有超过650个大型企业承诺了范围三减排28。钢铁的下游如汽车、机械行业,水泥的下游如房地产行业,铝的下游如电子设备、航空业,塑料制品下游如个人消费品、电子设备行业,都出现了企业采购绿色、低碳原材料的案例(图表6)。企业通过供应链碳管理推动绿色、低碳采购的举措可分五类,包括:(1)碳减排目标制定;(2)碳排放核算与管理;(3)合作方案选择;(4)供应商碳减排能力建设;(5)供应商激励与筛选。目前,国际头部企业先行实践如下(图表6)。碳减排目标制定:制定范围三碳减排目标,特别是供应链碳减排目标。例如,美国苹果公司承诺203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提出相比2019年,其范围三碳排放到2030年降低42%,2039年前实现零碳供应链29。供应链减排目标是企业采购低碳原材料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环境、社会、治理责任的体现。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包括要求供应商提供碳排放数据,并支持其数据质量的提升。例如,苹果公司开发了供应商温室气体报告工具,帮助供应商计算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碳排放30。德国巴斯夫公司自2021年起利用供应商碳排放管理体系,系统化收集供应商的产品碳足迹信息,并辅以第三方的现场审计或线上评测,以增强全球供应商评价标准化,目标到2025年,其80%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绩效应有所改善31。合作方案选择:包括直接投资原材料供应商的碳减排行动,或与其签订远期的低碳产品采购协议等。以汽车企业和其供应商钢铁企业等合作为例,投资型合作的案例包括:宝马集团入股波士顿金属公司(Boston Metal),支持脱碳钢铁生产技术投入工业规模生产。奔驰公司入股瑞典的绿氢制钢公司H2 Green Steel等32。在远期采购案方面,宝马公司分别和H2 Green Steel公司、萨尔茨吉特钢铁公司签署了绿色钢铁协议,两家公司供货时间开始于2025年和2026年,以期到2030年满足其欧洲工厂40%以上的钢铁需求,预计每年减少碳排放40万吨33。供应商碳减排能力建设:增强对供应商的交流与培训。例如,法国欧莱雅公司定期组织绿色供应商日等活动,并对战略供应商重点培训等34。供应商激励与筛选:部分企业举办供应商评比活动,对于在节能降碳方面表现优秀的供应商提供经济奖励,同时将气候因素纳入供应链竞标和评价体系。例如,戴尔公司将气候变化相关数据融入到供应商评价体系中,对无法达到要求的供应商采取降分处理35。新加坡城市发展有限公司推行公司绿色采购指南,并要求主要供应商满足环境健康安全(EHS)资质准则36。rmi.org/20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图表 6 国际企业采购低碳工业原材料案例企业国家所属行业供应链/范围三目标供应链减碳措施绿色、低碳采购案例苹果美国电子设备业2030年供应链碳中和、200家以上供应商使用可再生电力。启动供应商能效项目、供应商清洁能源项目;开发供应商温室气体报告工具。从Alcoa-Rio Tinto采购零碳铝材。戴尔美国电子设备业相比2019,供应链在2030减少60%。在供应商评奖中加入气候变化表现;利用评比活动鼓励供应商的减排降碳创新。采购可持续竹制包装替代塑料包装。梅赛德斯-奔驰德国交通制造业相比2019年,范围三2030年降低42%;2039年供应链零碳。上游创新合作,2019开始有供应商可持续奖。从Salzgitter AG等钢铁公司采购低碳足迹钢材。沃尔沃瑞典交通制造业相比2018年,供应链2025年减少25%。激励措施,交流评比活动,与重要供应商进行可持续交流,举办年度的可持续活动。从Hybrit项目采购零化石能源钢材。城市发展有限公司新加坡房地产业相比2016,范围三在2030年减少24%。将气候变化纳入供应链竞标体系;供应商交流评比活动,提供经济奖励。新加坡森林公寓项目应用至少42%的可持续材料。空中客车美国航空制造业相比2015,范围三在2035降低46%。合同供应商被要求实行环境管理系统,以更好降碳。与Novelis签订协定研究航空用可持续铝。欧莱雅法国零售业相比2016,全范围2030降低25%,战略供应商运营碳排放降低50%。与供应商交流教育,组织绿色供应商日等活动,对战略供应商重点培训。从Veolia采购回收塑料制成的包装。壳牌英国能源行业相比2016,范围三2050年下降100%。将气候变化纳入供应链竞标体系;提供降碳经济奖励;提供合作式平台帮助供应商降碳。与宝钢续签署了绿色钢材采购框架协议。来源 RMI研究rmi.org/21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国内企业:政策指导依据具备,企业目标制定、基础工作和信息披露工作的完善将是未来重点从政策发展看,我国企业绿色采购政策经历了从鼓励绿色采购向绿色全供应链管理、从指导性政策向试点实施的发展历程。2014年商务部等三部委印发 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37,鼓励企业在采购活动中,推广绿色低碳理念,优先采购和使用节能、节水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原材料、产品和服务。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 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制造相关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在重点行业出台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标准、建立绿色供应链标准、发布绿色制造第三方评价细则等。之后国家又相继发布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一系列规范,涉及评价规范、采购控制、物料清单等各方面要求,为企业绿色采购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国从循环经济和工业能效提升等视角鼓励企业开展绿色采购和绿色供应链行动。2021年2月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 和2022年6月 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等政策中都明确提出建设绿色供应链试点,鼓励头部企业优先开展绿色采购。双碳目标提出以来,绿色供应链的减碳作用被日益重视,但企业低碳采购的流程体系、实施细则等指导性政策仍需细化完善。2022年8月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38中明确提出了以减碳为目标的供应链行动,支持汽车、机械、电子、纺织、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低碳发展;鼓励“一链一策”低碳发展方案的制定及核心供应商碳减排成效报告发布。该政策为企业实施低碳采购指明了方向,未来有进一步落实的空间。从企业实践来看,虽然国内已有先行企业承诺双碳目标并制定相关规划(图表7),但在绿色、低碳采购相关实践上仍有提升空间,具体表现为:从目标的制定看,目前国内企业较缺少对范围三或者供应链碳减排目标的明确设定。根据SBTi数据库,截止2021年7月,在全球652个承诺范围三减排的大型企业中,仅有12家中国企业39。从基础工作看,国内企业基于环境认证、节能认证的供应商筛选规范等已为开展绿色、低碳采购奠定了基础。但相关实践仍多为绿色电力采购或基于环保属性的绿色采购,原材料并未普遍纳入企业碳核算、碳管理及低碳采购范围。从信息披露上看,部分企业已经开始通过可持续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等发布绿色供应链举措,但整体披露水平仍需提高,披露信息的可对比性和颗粒度仍需提高。图表 7 国内企业采购低碳工业原材料案例企业所属行业供应链/范围三目标绿色采购措施绿色采购案例远洋房地产业2050年实现涵盖范围一、二、三全价值链净零排放。1.与上下游企业携手,形成完整的绿色供应链体系,贯彻低能耗设备、绿色供应链等可持续理念;2.定期颁发“可持续先锋供应商”,表彰供应商在绿色供应链的贡献。从圣戈班采购环保石膏板,圣戈班被评为远洋“可持续先锋供应商”。rmi.org/22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企业所属行业供应链/范围三目标绿色采购措施绿色采购案例中海地产房地产业2023年前绿色建材、绿色产品的采购数量占采购总量的60%以上。落实 中海绿色健康住宅标准,已取得绿色标准的品类的供应商74家,企业数量占比46%。将多乐士纳入供应商名录,而多乐士首批获得建筑涂料“中国绿色产品”认证。新城控股房地产业-推行绿色采购,打造绿色供应链体系,累计推动24家以上战略合作供应商取得 中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旗下项目吾悦广场对合作企业提出节能环保要求,确保碳排放符合国家标准。联想电子设备业相比2019年,其产品使用环节的碳排放在2030年降低25%。1.企业层面,从供应商管理、绿色回收等维度和绿色信息平台打造绿色供应体系;2.产品层面,定期从供应商收集气候变化数据,为供应商设立气候变化相关KPI。联想ThinkPad系列产品的包装采用100%再生料或竹纤维做缓冲物料。吉利交通制造业相比2020年,2025年各车系供应链排放减少20%。1.建设可持续供应链体系和ESG工作组,推动绿色采购,实现100%循环包装;2.依托吉碳云平台,开展供应链碳足迹核算工作和减排方案规划。极氪001车身采用15%可再生钢材,和25%可再生的铝合金。中国石化能源行业-1.编发 中国石化绿色物资采购目录(2021年版),指导绿色采购;2.宣贯物资供应管理理念和制度,在绿色采购对供应商提出更高要求。上海石化坚持绿色采购,2022年上半年采购绿色产品超过4000万元。来源:RMI研究rmi.org/23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3.构建低碳采购:基本元素和执行基础低碳采购制度基本元素和执行基础概述以减碳为目标的绿色采购即低碳采购制度可以在广义的绿色采购基础上构建,但应融入更多碳排放因素考量。其目的是通过下游买家有意识地采购低碳产品和服务等,培育长期、稳定的低碳市场,实现上下游协同降碳。总结目前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无论是政府或企业采购,较完整的低碳采购制度应至少包括以下基本元素(图表8)。低碳采购范围界定:明确针对哪些种类的采购对象(产品和服务等)实行低碳采购。数据核算及认证制度:确定采购对象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及采信制度,完善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基础。对产品、服务及其供应商的碳要求:采购方根据自身碳减排要求,对所采购产品、服务及其供应商提出具体的要求,包括供应商碳排放限值、其他ESG表现要求等。对低碳产品、服务及其供应商的激励:采用资金或非资金手段鼓励低碳价值链参与者,以及其提供的低碳产品和服务。执行体系及监测评估:为确保低碳采购有效执行,对其执行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估。图表 8 低碳采购政策设计的基本元素来源:RMI研究企业采购原材料产品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供应商碳排放数据企业范围二、范围三碳核算方法产业链碳数据共享与方法互认设定范围三目标企业清单式供应商评优式企业对上游供应商评优投资者供应链减碳要求消费者偏好设定范围三目标低碳供应商长期合作优化内部采购流程政府采购货物工程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产品、工程层面碳排放核算方法低碳产品认证及采信制度采购品目清单产品限值式供应商评优式直接财政激励非直接财政激励非财政激励集中采购编制、公开绿色低碳采购文件项目履约验收低碳采购范围界定数据核算及认证制度对低碳产品、服务及其供应商的激励执行体系及监测评估对产品、服务及其供应商的碳要求rmi.org/24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值得指出的是,低碳采购制度设计需要以各利益相关方协同为基础,协同也贯穿在上述各基本元素环节。与低碳采购相关的利益主体有产业链上游供应商、下游消费者、政策制定者、投资者、行业机构、认证机构等;他们发挥各自的作用,最终确保低碳采购的完成(图表9)。图表 9 采购低碳原材料产品的主要主体政府采购企业采购原材料供应商生产低碳原材料产品;采用低碳技术实现减排。下游企业参加竞标,承包政府工程项目;提供政府所需的产品及服务。支持和购买低碳产品及服务;要求供应商减碳;监督供应商碳排放。政府确定采购预算、范围、规则;制定低碳采购标准,提出低碳采购要求,完善制度保障。制定企业绿色采购的要求、规范、标准;推行低碳采购激励方案。消费者通过购买低碳产品及服务,支持低碳项目、产品、品牌、企业。投资者设定低碳投融资准则;对被投资企业提出ESG及碳管理要求,特别是供应链碳管理要求。行业机构制定行业减碳标准;建立行业联盟引领行业低碳创新;指引企业发展低碳采购;监督低碳采购实施进展。认证机构提供低碳产品的第三方认证证书;提供碳核算的方法学基础。来源:RMI研究利益相关方协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各种法规和政策之间、不同机构之间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我们以中国公共建筑项目中的建筑材料采购的现行绿色采购政策(图表10)为例。从政策的角度来看,目前有两部规范公共采购的法律,即 政府采购法 和 招投标法。然而,这两部法律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实践中存在一定模糊空间。同时,绿色建筑材料的政府采购也需要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例如如财政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和工业部门,需要协调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工作。此外,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上还存在各种关于绿色采购的具体标准与规定,这些标准和规定有时并不一致和兼容,因此也需要协调。rmi.org/25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图表 10 目前政府采购绿色建材的主要相关方来源:RMI研究企业绿色采购中相关方的协同主要体现在产业链内协调和产业链外主体协调。以汽车企业采购低碳钢材为例(图表11),钢铁企业不仅是汽车企业的一级供应商(直接向车企提供部分钢材),还是车企的二级供应商(向其零部件生产商提供钢材)。汽车企业通常没有对二级供应商的直接管理权,需要通过一级供应商管理实现产业链碳管理。同时,钢铁行业的上游产业,如采矿、原材料运输、能源等企业,都会对钢材的碳排放产生影响。产业链外的主体,如政策制定者、消费者、投资者等,决定了整体的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会影响企业低碳采购的紧迫性、可行性、积极性。因此,只有产业链内外的各利益相关方建立统一的减碳认识、计量体系、认定机制、市场反馈机制,才能实现企业对低碳原材料的长期、可持续的采购。图表 11 目前汽车采购低碳钢材的主要参与者来源:RMI研究招标代理机构建筑/地产公司产业链相关方建材供应商金融机构行业机构核算、认证机构财政负责部门住房和建设负责部门工业生产负责部门其他部门产业链相关方铁矿行业机构、政府机构、投资者、碳市场钢铁发动机轮胎汽车板其他零部件消费者汽车rmi.org/26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元素一:低碳采购范围界定政府的采购对象包括货物、工程、服务等。其中,工程是目前政府采购额最大的类别,2020年占约47%。政府可以要求工程承包商在公共出资的工程项目中采用低碳设计、低碳材料,降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货物是目前开展绿色采购的主要领域,政府可以要求其直接采购的货物满足一定碳排放标准。服务则包括政府采购其自身需要的和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可以要求其服务供应商提供低碳的社会服务、公共设施管理等服务类型。目前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直接对象主要是列入清单的环保节能产品,对工程和服务的绿色采购无强制性要求。绿色产品则主要针对绿色终端产品,对原材料低碳属性要求较少。同时,政府采购仅针对有限的10个品目的部分节能产品采取强制采购,其他节能产品和环保标志产品采用优先采购,尚有大量未列入品目清单的产品缺少实施绿色采购的细则40。在工程采购方面,自2015年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以来绿色建材采购已形成一定实践基础,预计未来会在全国做进一步推广,但获得认证的绿色建材的种类和多样性尚不能完全覆盖工程需求。企业则应结合自身减排目标、碳中和路线图、供应链减排目标等制定低碳采购的实施范围。企业采购对象所包括的原材料、产品和服务均可开展低碳采购。原材料排放占比较大的企业宜将上游减排纳入企业减排范围。原材料的低碳采购是购买碳足迹低的原材料以应用于产品生产,产品的低碳采购针对上游企业生产的设备、零部件等低碳产品开展,服务的低碳采购则要求供应商在服务的活动过程中保持较低的碳排放水平。元素二:数据核算及认证制度低碳采购的顺利进行需要完善的数据支撑,既包括相关活动数据、排放数据的收集,也包括行业、项目、实体、产品等边界的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完善。首先,产业链中的卖方,如原材料企业、零部件企业及产品制造商,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基础和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层面碳核算方法。上游供应商的产品碳信息是下游低碳采购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产品层面碳核算的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数据正不断完善。以钢铁行业为例,已有在研或发布的生命周期和碳足迹相关的产品种类规则(PCR)标准20余项。同时,正在开发建材产品碳标签,基于钢铁行业PCR的钢铁环境产品声明(EPD)发布平台已经建立。作为核算数据和方法工具的全生命周期评价(LCA)数据库及平台也在有序发展。其次,产业链中的买方(如政府和企业)应制定自身的碳核算方法与减碳目标,将上游产品、服务的碳排放纳入自身碳目标中。政府需要建立公共部门碳排放的计算方法,还可以建立工程项目的碳核算方法,考察所采购工程的碳排放水平。企业应完善企业层面、范围三的碳核算方法,积极承诺、开展范围三减排,并扩大供应商碳数据的覆盖范围,提高数据准确性。目前,我国已通过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建设项目开展建筑碳排放分析,并且在 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中包括了建材生产碳排放。我国也有部分企业开展了范围三和供应商的碳管理。另外,产业链各环节的数据共享与方法互认也亟需实现。目前,部分企业在探索碳核算方法时,遇到了上下游方法不统一、数据不共享的问题,阻碍了低碳采购的有效开展。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发布 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41,提出2023年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初步建成、2025年进一步完善的目标,为形成体系完备、方法统一、形式规范的碳核算体系指明了方向。rmi.org/27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元素三:对产品、服务及其供应商的碳要求下游买方应在自身减碳目标基础上,明确提出对所采购产品、服务的碳排放要求。针对上游供应商的碳标准与要求通常有4种方式:品目清单式、企业清单式、限值式、评优式。这4种方式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以达到最佳的约束目的(图表12)。其中品目清单和企业清单是我国主要使用的方式,具有操作相对简便、不需要大量数据基础的优点。随着双碳工作的深入和数据基础的完善,未来对产品的碳要求将向定量化和精准化发展,对产品的碳约束也可以结合多种方式进行。图表 12 针对供应商的碳约束方式总结采购产品、服务约束方式含义案例优势缺点品目清单式对纳入清单的产品要求优先或强制采购具有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的产品。在政府绿色采购中依据 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 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 对符合条件的获证产品给予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待遇。通过优先或强制采购方式,在选定产品领域培育节能环保市场,完善低碳采购制度。节能、环保认证证书门槛较低且没有明确的碳属性要求,难以真正激励低碳产品。企业清单式对纳入清单的产品或企业实施优先采购或强制采购。阿拉善等发起“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通过建立“白名单”、“绿名单”标准筛选优质上游供应商,推荐给房地产企业优先开展采购。操作方便,不需要大量数据基础,能广泛地鼓励环境表现较好的企业。难以对具体产品的碳表现进行评价认定,对名单内企业难以起到进一步减排激励作用。限值式规定每类产品的碳强度上限值,只采购碳强度低于限值的产品。美国加州要求政府工程项目采购结构钢、钢筋、平板玻璃、矿棉板保温材料四类材料六种产品时,需采购低于行业GWP平均值的产品;宝马集团要求上游钢铁企业提供汽车板等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报告,并进一步审核供应商的气候变化表现,要求逐年降低原材料碳足迹。对上游原材料行业的减碳作用最直接。对碳排放数据基础要求高,需要有一定数量的低碳原材料供应商。评优式通过测算供应商的实际碳排放,优选排放小的供应商获得项目标的,一般用于项目层面的服务供应商筛选。荷兰政府要求参与工程竞标的总包商测算建筑(含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按照其减排效益给与一定的竞标价优惠,最终竞标价最低者中标;戴尔公司将气候变化表现纳入供应商奖励项目中,以季度评分卡形式鼓励供应商制定碳减排目标。通过鼓励市场参与者的良性竞争来实现减碳,对市场的干扰比较小。由于其未设定限定值或固定标准,比较难确保项目减碳是否和整体减碳目标协调。来源:RMI研究rmi.org/28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元素四:对低碳产品、服务的激励低碳产品通常具有比普通产品更高的绿色溢价,激励措施能激发市场参与者低碳采购的积极性,是政策设计的重要环节。政府可以对参与低碳产业链的企业、项目、产品等提供多样化的激励。目前我国的行政激励与财政激励体系已经摸索出较全面的工具,在绿色建材、净零能耗建筑等推广试点中试验了涵盖直接财政激励(补贴、奖励等)、非直接财政激励(金融优惠等)、非财政激励(优先采购、评价倾斜等)等多种激励手段,得了一定效果(图表13)。未来可针对低碳产业链的构建设计多样的激励工具,起到最佳推动效果。图表 13 政府低碳采购的激励对低碳企业的激励对低碳项目的激励对低碳产品的激励青岛市对绿色建材生产研发创新企业最高给予500万元资金奖励。绍兴市政府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增量成本纳入工程造价,达绿建三星标准每平米增加300元。湖州市对通过绿色产品认证的建材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每多获得一张绿色产品认证证书再奖励2万元。湖州市对优秀绿色建材企业的绿色贷款贴息和担保费率补助标准上浮10%。湖州市政府项目中,对纳入政采目录的建材实施绿色建材质量保险制度,给予25%保费补助。佛山市对获得绿色建材认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扶持性资金5万元。财政激励 对绿色建材研发、生产及认证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税收减免、绿色贷款贴息、担保费率补助等。政府项目中将使用绿色建材的增量成本纳入工程造价。对建材企业申请EPD给予补贴(美国)。非财政激励 搭建绿色建筑信息披露数字化平台,将全市绿色建筑项目库数字化并定期向金融机构推送,促进金融资源高效流向绿色建筑领域。为提出使用绿色建材的投标者提供价格评审优惠(荷兰)。来源:RMI研究企业也可以对参与低碳行动的上游供应商提供激励。例如,戴尔公司在供应商评奖中加入气候变化表现,供应商加入第三方碳披露平台、参与戴尔的气候变化培训等可以增加供应商的评分,戴尔利用评比活动鼓励供应商能效提升、降低碳排放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应用;远洋集团为在环境、健康方面表现优秀的供应商设立远洋集团责任风尚奖,2020年有20余家供应商获奖。企业同时需要外部主体对其低碳采购行为给予激励,包括政府、投资者、消费者等。例如,投资者的激励主要来自金融机构向企业提出减碳尤其是供应链减碳的要求。目前,全球ESG基金的在管资产规模在过去五年快速增长,并达到240亿美元规模42。部分投资机构和行业组织已经要求将投资企业的范围三表现纳入披露与绩效考核,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建议将公司的范围三表现相关内容纳入公司财务业绩的定期提交文件43、德意志银行的油气和汽车行业气候目标已涵盖范围三排放44。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关注也将推动企业减排。根据贝恩的市场调查,中国有30%的消费者在2020-2022年间开始购买可持续产品,而95%的消费者愿意为可持续产品支付绿色溢价45。rmi.org/29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元素五:执行体系及监测评估对于政府而言,加强低碳采购的执行应该从采购全流程各环节入手,对采购文件编制、评标及结果公示、合同签订、履约验收等环节明确具体执行要求46。同时,政府可以使用集中采购等方式实现规模采购、保证采购的经济性、实现对原材料的标准化控制。政府采购合同中应对供应商或工程承包商使用绿色低碳原材料提出明确要求,并按照采购合同约定进行验收。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低碳采购的监督和评估。首先,政府可对低碳采购的执行情况定期公布,在设立的公共部门碳排放核算方法与目标下,委托合格的第三方机构对项目实际减排效益进行评估,并定期考察减排目标的符合情况。政府还要根据情况不断更新低碳清单及相关控制指标,持续改进低碳采购工作,引导供应商长期减排。第三,根据各供应商、政府部门通过采购实现的减排效果和资金使用情况,结合考核机制实施奖惩。第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监督低碳采购全过程,构建统一的采购平台,提高供应商资质及产品信息的透明度,促进低碳采购市场的公平竞争。企业应制定供应商减排的要求与管理体系,并为供应商提供减排能力建设。对于从上游买入原材料和物品排放占比较大的企业,需制定供应链减排目标,尤其重视供应商的碳管理。企业还应增强员工整体气候意识的培训,特别是采购部门的低碳培训。在供应商层面,企业应要求供应商开展碳排放披露和自觉的减碳行动,采用优选、评奖等方式筛选减碳行动优秀的供应商。在项目层面,企业应优化内部采购流程的供应商评价体系,增强环境因素占比,对气候变化类关键绩效指标(KPI)定期追踪评估。公司应扩大应用低碳采购方式和相关工具,利用远期采购和直接投资等,与低碳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为供应链降碳取得先机,降低未来气候风险和碳管理要求带来的不确定性。rmi.org/30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4.推行低碳采购:早期行动领域与未来方向早期行动领域以钢铁、水泥、铝和塑料为代表的工业原材料的下游行业具有趋同特征,主要集中在基建、建筑、机械、交通和消费品五大领域。通过分析碳排放从上游到下游行业的流向和数量,以及对应到不同采购模式中的数量,可识别出最有碳减排潜力的低碳采购推行领域(图表14)。从上下游关系看,在建筑和基建行业相关项目中规模化地采购低碳原材料将是培育低碳采购的重要抓手。钢材的主要下游端为基建、建筑、机械和汽车;水泥的主要下游端为基建和建筑;铝材的主要下游端是建筑、汽车、消费品包装;塑料的主要下游端主要为消费品和建筑。从碳流向看,建筑和基建是隐含碳最大的领域,占到上述四大重工业行业流向下游的碳排放的70%以上。据落基山研究所估算,我国建筑行业每年约消费钢3.5亿吨,水泥9.6亿吨;基建行业消费钢2.8亿吨以上,水泥7.1亿吨以上。从该下游行业的情况看,房地产行业的原材料碳排放约占行业总碳排(包括范围一、二、三)的50%,建设行业(包括基础设施)的原材料排放则约占行业总碳排的30%。从采购主体看,工业原材料多为政府采购,所采购的产品、服务对应了四大工业原材料总碳排放量的一半,政府采购将是培育低碳工业原材料市场的重要主体。由政府直接购买或间接购买(通过政府工程项目而间接采购)的工业原材料碳排放总量约为21.4亿吨,占我国总碳排放量约21.2G。同时,个人消费者和企业买家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消费者购买或自建建筑,购置交通工具、消费品,企业开发房地产项目,采购机械设备、交通工具等,都会对上游原材料的碳排放要求拥有发言权。rmi.org/31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图表 14 四种主要工业原材料的碳流向注:排放数据基于RMI研究。基建数据由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推算得到;建筑包括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和农村居住建筑;机械包括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和运输设备四大部门,共分14类细分产业;汽车/交通包括乘用车、客车、大型车辆(如货车、消防车、环卫车等);消费品分类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计算下游采购比例时主要考虑饮料类、服装鞋帽针织类、化妆品类、日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类、家具类以及文化办公用品类。来源:RMI研究我们从多个维度判断主要工业原材料推行低碳采购的优先下游行业。因为钢材、水泥、铝材和塑料均为重要原材料,且互相之间替代性较弱,所以每种原材料应选取至少一个产业链纳入分析范围。分析首先筛选了原材料下游的代表性需求端的隐含碳,只选取隐含碳较大的产业链,详情见图表16。在此基础上,确定低碳采购先行产业链的方法基于隐含碳在下游行业中的重要性和下游行业对原材料的影响力。衡量隐含碳重要性的指标包括:1)上游行业排放,即主要原材料的总碳排放,衡量上游行业的脱碳必要性;2)下游行业原材料隐含碳排放,即下游行业中的原材料排放占比,衡量原材料脱碳对下游行业脱碳的重要性;3)原材料排放比例,即在下游行业碳排放中某原材料所占的比例,衡量此原材料对下游行业脱碳的重要程度。衡量下游行业影响力的指标包括:1)下游行业集中度(CR10),即该行业市场规模排名前十的公司在全行业市场规模中的占比。行业集中度越高,则头部企业议价能力与话语权越大,对上游供应链的影响力也越大;2)原材料绿色溢价的传导能力,即使用零碳原材料后,成本溢价向下游产品传导的情况。溢价传导能力越小说明下游行业采用零碳原材料所需付出的额外成本越小,因此应用零碳原材料有更大经济可行性。综合考虑五个维度的适宜性,分析讨论了每种原材料适合开展低碳采购的先行产业链。亿吨二氧化碳22.013.74.04.213.217.85.62.9钢材水泥铝材塑料基建建筑机械汽车/交通消费品其他政府采购企业采购个人消费2.821.49.711.3rmi.org/32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图表 15 主要工业原材料低碳采购机遇识别(实际值)来源:RMI研究说明:该图中的条形显示了纵向对比下各维度的相对值。1)上游行业排放,上游材料行业的总排放量;2)工业原材料排放,下游产品中工业原材料的隐含碳排放;3)特定材料排放百分比,特定材料的排放量占总隐含碳的百分比;4)下游行业集中度,下游行业前十名企业的市场份额;5)绿色溢价传递,使用特定零碳工业原材料时最终产品的绿色溢价。图表 16 主要工业原材料低碳采购机遇识别(评分)来源:RMI研究说明:每个纵向维度的评级来自于值的排序,范围从1到4。评级越高,意味着该价值链在该维度上更适合低碳采购。评分相加,说明每个价值链的优先级。综合评分最高的价值链可以被认为是优先的低碳采购渠道,用加粗表示。钢材钢材钢材钢材水泥水泥铝材铝材 塑料 塑料建筑基建机械汽车/交通建筑基建建筑汽车/交通消费品建筑上游行业下游行业下游行业原材料隐含排放上游行业排放上游行业占原材料排放比例下游行业集中度到下游行业的溢价传导钢材-建筑钢材-汽车/交通钢材-基建钢材-机械水泥-建筑水泥-基建铝材-汽车/交通铝材-建筑塑料-消费品塑料-建筑上游行业排放下游行业原材料隐含碳排放原材料排放比例下游行业集中度原材料绿色溢价的传导能力02468101214rmi.org/33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综上,分别就钢材、水泥、铝材、塑料四种主要工业原材料而言,低碳采购的先行机遇可以出现在钢材-汽车、钢材-建筑、水泥-建筑、铝材-汽车、塑料-消费品5个产业链环节中。汽车和建筑行业是钢铁低碳采购的先行领域。钢铁行业大部分的碳排放流向了建筑和基建行业。钢铁占建筑隐含碳的48%,是建筑隐含碳的重要来源48,对于建筑业减排意义重大。钢铁绿色溢价向建筑成本传导能力适中,适合开展低碳钢材的早期应用。汽车行业虽然在钢材下游中占比较小,但由于有较高的行业集中度,关键几个汽车企业的低碳采购行动将有望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同时,汽车用钢的品质要求较高,加上头部汽车企业较强的品牌效应,该行业的绿色溢价承受能力较强,因此钢铁-汽车产业链是推行低碳钢材使用的先行产业链。低碳水泥采购的先行机遇主要在建筑行业,以政府出资的建筑工程与开发商兴建的建筑工程为主。水泥有约70%的下游应用集中在建筑与基建行业49。基建项目的成本回收能力较差,成本控制严格,对材料溢价的承受能力有限,因此不适合作为零碳水泥的优先开展行业。而建筑工程项目,特别是建造标准较高的精品建筑工程,由于有较高的项目品质要求,使用者对环保低碳属性较为关注,且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核算已经具有工作基础,较适合成为低碳水泥及其他低碳建材应用的先行试点。铝材行业可以在汽车行业中找到低碳采购的先行机遇。铝的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建筑和汽车用铝材。随着汽车用铝替代钢材逐步成为汽车轻量化的制造趋势,铝材在汽车行业中应用将会更加广阔,成为车用材料隐含碳的重要部分。与钢材在汽车中的应用类似,车企由于行业集中度高,对铝材供应商有较好的议价能力和影响力;同时消费者对汽车绿色溢价和品牌溢价有较好接受能力,因此整体而言,低碳铝材更适合在汽车行业中推广早期应用。塑料的主要低碳应用场景将出现在消费品行业中,其最终买家以个人消费者为主体。塑料的主要下游应用为消费品用包装塑料和建筑用工程塑料。消费品(含包装)是塑料消费的最主要下游,约占塑料整体消费的46%。塑料是消费品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其成本通常不占主导地位。尽管部分消费品(例如塑料包装)中塑料成本占比可能较大,但包括饮料、服装、化妆品、电器等在内的主要消费品门类都具有品牌溢价高的特点,能较好吸收塑料成本上涨带来的价格浮动;其消费者也具有较好的环境意识基础,能够承受一定的绿色溢价。同时,消费品行业主要企业集中度较高,对原材料的议价权和影响力较强,因此具备使用低碳塑料产品的先行机遇。关键行动方向发挥需求侧采购所能撬动的碳减排潜力有赖于对低碳产品、服务的市场培育。目前,全球范围内,不乏政府和企业在低碳采购方面的有益尝试和先行实践;在国内,已有的绿色采购政策框架、试点行动以及对低碳属性纳入绿色采购的早期探索,也为进一步规模化推行低碳采购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国内低碳采购发展的关键行动方向和机遇可总结如下:首先,夯实产品碳核算方法建立、数据搭建等基础性工作,为在“绿色采购”基础上引入低碳元素提供先决条件。目前,产品层面的碳核算方法与数据收集仍处在探索阶段,不同企业的数据基础参差不齐,计算方法不统一,企业间数据披露与共享缺少透明度等问题,不利于低碳产品的筛选与甄别。政府与企业尚未形成测算外购材料、产品碳排放的制度。因此,低碳采购的数据与方法基础急需完善。rmi.org/34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其次,在充分考虑原材料隐含碳水平的基础上,将对碳排放的要求纳入“绿色采购”相关规定,并落实于采购标准、执行、激励等各环节中。目前绿色采购中“绿色”的概念内涵丰富,包含对环境、资源、安全、健康、循环等方面的考量,但对低碳缺少定量化要求。政府采购多关注产品使用的低碳,较少明确提出原材料碳强度要求。部分企业已关注到低碳原材料采购,但普遍仍缺少原材料减碳的目标和行动。应在具有先行条件的产业链、以现有政策与实践为基础试点开展低碳原材料的采购。第三,要进一步细化基于产品碳排放的管理措施。目前的采购管理方式以企业清单、品目清单为主,缺少更精细化的产品碳管理,应在完善产品碳数据的基础上探索基于产品碳足迹的采购管理方式。虽然品目清单和企业清单具有操作相对简便、不需要大量数据基础的优点,但无法细化表征产品中的原材料隐含碳,因此不利于鼓励低碳原材料的推广。随着双碳工作的深入和数据基础的完善,未来对产品的碳要求将向定量化和精准化发展,对产品的碳约束也可以结合多种方式进行。第四,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低碳采购的激励措施。部分试点地区在政府采购绿色建材方面已释放了补贴绿色溢价的信号,但仍应健全具体补贴额度、标准和方式。企业在缺少经济激励的情况下,也难以大规模开展低碳采购。因此需要完善低碳采购中的激励制度,加强政府工程承包商与企业原材料供应商的碳管理,对低碳原材料产品、供应商、应用企业等低碳产业链参与者提供合理的激励。最后,加强跨产业链和跨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并探索高效的配合机制。目前,主要工业原材料的产业链上下游在认定碳排放边界、设定碳核算方法、共担减碳责任等方面的共识尚在形成当中。政府采购仍存在相关政策不协同、主管部门之间协调有难度等障碍。企业实行低碳采购也会加大运营与协调难度,需要提高减碳雄心与供应商管理能力。rmi.org/35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1 Marcelo Azevedo et al.,“Capturing the green-premium value from sustainable materials”,McKinsey&Company,October 28,2022,https:/ Public Procurement Database:Share,Compare,Improve!”,The World Bank,March 23,2020,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feature/2020/03/23/global-public-procurement-database-share-compare-improve.3“10 Surprising Facts on Public Procurement”,International Training Centre,August 3,2021,https:/www.itcilo.org/stories/10-surprising-facts-public-procurement.4 制造业企业信用分析要点,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http:/ green!A handbook on green public procurement,3rd Edition”,European Commission,April 2016,https:/sustainable-procurement.org/fileadmin/user_upload/layout/Documents/Buying-Green-Handbook-3rd-Edition.pdf.6 商务部 环境保护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 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4年12月25日,http:/ Corporate Value Chain(Scope 3)Standard,GHG Protocol,https:/ghgprotocol.org/corporate-value-chain-scope-3-standard.8“CDP Technical Note:Relevance of Scope 3 Categories by Sector”,CDP,https:/ 2020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36970.6亿元 较上年增长11.8%,中国政府采购网,2021年09月07日,https:/ 2020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36970.6亿元 较上年增长11.8%,中国政府采购网.11“中国房地产行业绿色供应链行动”,GSC绿链行动,http:/ Buy Clean Initiative”,The Office of the Federal 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https:/www.sustainability.gov/buyclean/.13“Going green:best practices for green procurement-KOREA”,OECD,2014,https:/www.oecd.org/gov/ethics/gpp-procurement-Korea.pdf.14 Rebecca Esau,Audrey Rempher,“Low-Carbon Concrete in the Northeastern United States”,June 27,2022,https:/rmi.org/low-carbon-concrete-in-the-northeastern-united-states/.参考文献rmi.org/36需求侧低碳采购推动原材料转型:实践与趋势15 韩国政府采购电子化发展所带来的经验启示,中国政府采购网,2022年10月19日,http:/ Carbon from Consumption:the Role of Green Public Procurement”,Global Efficiency Intelligence,August 2019,https:/www.climateworks.org/wp-content/uploads/2019/09/Green-Public-Procurement-Final-28Aug2019.pdf.17 关于调整优化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执行机制的通知,财政部,2019年2月,https:/ 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品目清单,财政部,2019年4月,http:/ 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财政部,2022年5月,https:/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7月,https:/ 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11月,https:/ 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11月,.https:/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务院,2021年2月,https:/ 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April 22,2022,https:/ 原材料工业“三品”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2022年9月,https:/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28 The SBTi Dataset by Target,CDP,2021,https:/ calls on global supply chain to decarbonize by 2030”,Apple,October 25 2022,https:/ Milestone Ambition 2039:The Global Mercedes-Benz Supply Chain Is Becoming CO2 neutral,”Mercedes-Benz Group,December 7,2020,https:/group-media.mercedes- Inc.Climate Change Response”,CDP,2022.31“BASF Report 2021”,BASF,2022,https:/ Group invests in innovative method for CO2-free steel production”,BMW Group,March 12,2021,https:/ takes equity stake in H2 Green Steel.”,Mercedes-Benz Group,May 25,2021,https:/group.mercedes- Group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use of low-carbon steel in series production at European plants”,BMW Group,February 1,2022,https:/ Climate Change Response”,CDP,2022.35“Dell Technologies Climate Change Response”,CDP,2022.36“City Developments Limited Climate Change Response”,CDP,2022.37 商务部 环境保护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 企业绿色采购指南(试行)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38 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39“The SBTi Dataset by Target”,CDP,2021,https:/ 李文倩等,政府采购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2021年4月12日,https:/ 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国家发展改革委.42 Michela Scatigna et al.,“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in ESG markets”,BIS Quarterly Review,December 2021,https:/www.bis.org/publ/qtrpdf/r_qt2112f.htm.43“Financial markets wrestle with scope 3 requirements”,Refinitiv,April 2022,https:/ net zero emissions”,Deutche bank,2022.45 Zara Lightowler et al.,“Unpacking Asia-Pacific Consumers New Love Affair with Sustainability”,Bain&Company,June 3,2022,https:/ 李文倩等,政府采购促进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47“China”,IEA,https:/www.iea.org/countries/china.48 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1,中国建筑节能协会.49 李阳,水泥视角看基建实物工作量,民生证券,2022年07月28日,https:/ CC BY-SA 4.0 许可参考、分享和引用我们的工作。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除特别注明,本报告中所有图片均来自iStock。RMI Innovation Center22830 Two Rivers RoadBasalt,CO 81621www.rmi.org2023年9月,落基山研究所版权所有。Rocky Mountain Institute和RMI是落基山研究所的注册商标。
本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请务必阅读最后一页免责声明证券研究报告1,碳中和,深度报告碳市场蓄势待发,碳定价拾级而上2023年09月10日CCER年内重启预期渐强,还有什么值得期待,注册登记及交易.
2023.09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定义、规划方法与案例研究rmi.org/2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关于落基山研究所(RMI)/关于能源基金会落基山研究所(RMI),是一家于1982年创立的专业、独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智库。我们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 构及创业者协作,推动全球能源变革,以创造清洁、安全、繁荣的低碳未来。落基山研究所致力于借助经济可行的市场化手段,加速能效提升,推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转变。落基山研究所在北京、美国科罗拉多州巴索尔特和博尔德、纽约市、加州奥克兰及华盛顿特区设有办事处。能源基金会是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注册的专业性非营利公益慈善组织,我们的愿景是通过推进可持续能源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繁荣发展和气候安全。作为再捐资者、协调推进者和战略建议者,我们致力于通过推动能源转型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中国和世界完成气候中和,达到世界领先标准的空气质量,落实人人享有用能权利,实现绿色经济增长。免责声明若无特别声明,报告中陈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不代表能源基金会的观点。能源基金会不保证本报告中信息及数据的准确性,不对任何人使用本报告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凡提及某些公司、产品及服务时,并不意味着它们已为能源基金会所认可或推荐,或优于未提及的其他类似公司、产品及服务。rmi.org/3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作者与鸣谢关于作者郝一涵、李婷、王广煦、王萌作者姓名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除非另有说明,所有作者均来自落基山研究所。联系方式王萌,mwangrmi.org版权与引用郝一涵,李婷,王广煦,王萌,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定义、规划方法与案例研究,落基山研究所,2023年3月,https:/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 中提出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提出选择100个碳达峰试点建设。这些政策延续了中国自2010年以来开展的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形成了全方位的双碳试点体系。在市场方面,碳中和园区成为能源企业、互联网企业、投资咨询机构等的业务重点,其建设与发展催生出对人才、技术、投资的巨大需求。根据落基山研究所估算,碳中和园区将为中国碳中和目标贡献至少15%的减排量,并带来约30万亿的投资需求。落基山研究所长期聚焦碳中和/零碳园区的研究,在理论探索及实践案例方面具有众多积累。在国际上,2014年完成了美国匹兹堡Almono项目的零能耗规划,助力其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零碳园区。2016年发布了 零碳城市手册,梳理了全球多个地区多个城市最简洁直接且行之有效的零碳政策,形成政策库。在中国,从2016年起开展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相关研究,并于2017年开始深度参与梅山近零碳排放示范区的试点工作,助力梅山成为国家级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基于梅山等实践经验,发布了 近零碳排放区政策路线图与案例分析 全口径零排放示范 以零碳为目标的综合能源规划 零碳园区综合解决方案 等报告。宁波梅山是我们深入参与的零碳园区最佳实践之一。梅山利用其港区泊位优势,在保税港区集聚物流、贸易等港口服务业,并发展出科技、文化、旅游等城市功能,发展成为以梅山岛为核心的“港-产-城”典型园区。2017年,梅山成为浙江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前沿阵地,通过打造国际领先的近零碳排放示范区,使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园区新名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高水平建设协同并进。2021年,在能源基金会的支持下,我们开展了梅山碳中和示范区研究项目,助力梅山进一步从近零碳迈向碳中和,并为更大区域的碳中和贡献力量。碳中和/零碳园区种类及功能多样,零碳化工园区、零碳物流园区、零碳农创园、零碳数据中心等是目前各地正在规划及建设的零碳园区类型,在核心产业类型、绿色资源优势、用能排放特征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但碳中和都将为他们带来全方位的颠覆性改变,使其取得更亮眼的经济效益和产业发展。未来,落基山研究所将同合作伙伴一起深耕不同类型的碳中和园区,共同打造最佳实践,加速创新进程,使碳中和成为园区发展的新引擎,并助力更大范围的零碳经济发展。rmi.org/6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定义“碳中和”成为园区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园区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下,随着发展阶段以及发展重心的不断演变,园区的形式和特点也在不断进化。从劳动密集型的单一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升级成产业聚集的现代化园区,再进一步发展成产城融合的功能复合型园区,中国园区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趋势。产城界限模糊化:园区主体愈发丰富,从“单一产业”向“以产业驱动的城市区域”转变创新技术驱动:园区的创新型驱动模式越发明显,园区发展将更加依赖创新产业、创新模式的带动示范性凸显:园区发展将展现出更强的示范性,为地区、城市、国家的发展探索新模式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园区的发展从以产业为中心向更加注重人民生活品质以及生态环境友好转型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节能降碳”成为了园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基于园区的探索与创新正成为落实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在迈向“双碳”的转型过程中,园区肩负着引领创新、打造最佳实践的使命;另一方面,随着“双碳”成为全社会发展的焦点,“节能降碳”也成为园区扩大自身影响力,吸引企业和人才入驻的重要标签。“碳中和”作为“节能降碳”的终极目标,正被越来越多的园区确立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图 1 中国园区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制造业蓬勃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双碳”目标提出1980199019902000200020202020单一产业产业聚集产城融合零碳/碳中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单一类型园区向产业聚集型现代化园区升级产城融合的功能复合型园区生态友好的智慧创新型园区rmi.org/7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定义解析发展“碳中和园区”需要对其给出明确的定义。“碳中和园区”需要对于园区层面的碳排放量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即实现“净零排放”。如何定义“净零排放”是给出“碳中和园区”定义的关键。表1汇总了当前国内外一些针对“碳中和园区”的定义。可以发现,当前对于“碳中和园区”的定义依然较为模糊,通常缺少对于“净零排放”的具体解释。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在划定地理边界的区域内以碳中和新经济作为核心发展动力,推动当地产业创新零碳转型;以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并尽可能辐射带动更大区域的绿色转型与发展。通过碳源减排尽可能降低生产生活造成的碳排放,通过碳汇增量尽可能提升碳吸收,通过绿电交易和碳交易的手段抵消仍可能存在的极少碳排放,并积极推动并尝试园区内生产生活的全生命周期减排;最终实现区域内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包含直接排放和因用能造成的间接排放)源与汇的中和。在落基山研究所给出的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定义中,我们首先提出了园区碳排放计量的标准并规定了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手段,从而对于“净零排放”做出了解释。同时,定义还对于碳中和园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阐述说明。内涵和外延:实现自身碳中和并不应该是碳中和园区的唯一目标,还需要将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纳入考量,并尽可能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绿色发展。碳排放计量:在碳排放的种类上,出于数据的可获取性原因只考虑能源活动造成的CO2排放。行业边界的确定上,区域边界内的直接碳排放(范围一排放)以及区域内生产生活用能造成的间接碳排放(范围二排放)被计入园区碳中和的核算;对于区域边界内活动产生但发生在边界外的碳排放(范围三排放),由于计量和核算标准尚不明确,不纳入园区碳中和的核算。主要手段:从排放源入手减少CO2排放并增加碳汇吸收CO2是实现碳中和的必须手段。受限于各类技术的应用场景以及园区的资源禀赋,若园区通过“碳源减排”和“碳汇增量”仍不能实现“碳中和”,也应允许采用碳交易等手段来抵消剩余的CO2排放,使不同地区之间可以相互协同,从而实现环境效益最大化。rmi.org/8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表 1 国内外“碳中和园区”定义汇总对象定义国内零碳园区1 零碳园区指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方位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依托零碳操作系统,以精准化核算规划碳中和目标设定和实践路径,以数字化手段整合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碳中和措施,以智慧化管理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零碳工业园2 零碳工业园意味着在无碳汇递补的前提下能源、建筑、工业、交通等方面绝对的无碳排。国际零碳园区(Zero-carbon campus)一个没有因碳排放或其他温室气体而产生净气候影响的园区。这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实现,包括减少能耗,采用低影响或无影响能源,及使用碳补偿。净零工业中心(Net-zero industrial hub)3 净零工业中心是指一个当地各行业采用低碳能源和碳捕获和储存等新技术,共同将碳排放降至可能接近于零的水平的地区。rmi.org/9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的规划离不开能源系统规划分析模型。在国家和城市等较大地理尺度上,一些传统的能源系统规划模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方法通常以人口和宏观经济作为出发点,综合考虑不同的社会因素与生产部门对于能源环境发展的影响,分领域自下而上地对于不同发展条件下的中长期能源供应、能源供应转换、能源终端需求以及温室气体做出预测。图 2 碳中和园区规划相较传统能源系统规划所需要的调整然而在园区层面,传统能源系统规划模型的应用还较为有限。与在城市层面的应用相比,园区层面的碳中和路线图规划通常面临着数据可获取性较差、需要能够具体指导园区的碳中和项目建设等挑战。应用能源系统规划模型进行园区层面的碳中和规划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对应调整:数据获取方式调整:由于园区不属于行政单位,一般无法获得公开统计数据。因此,园区的碳中和规划模型中需要对于数据的获取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情景预测分析方法细化:在传统的能源系统规划模型中,情景分析方式更偏向基于宏观经济数据(如单位工业增加值、人均GDP等)对于能耗和碳排放进行分析预测。然而这样的规划分析方法通常并不适用于直接指导各类碳中和项目的落地实践。在碳中和园区的规划过程中,往往需要以具体产业、具体项目作为出发点,给出针对具体产业和项目的零碳转型方案,从而使得规划更具落地性和实践性。因此,园区碳中和规划需要对于情景预测分析方法做进一步细化。确定对比分析方法:园区碳中和路线图的规划要求从众多不同的理论路线中选择出最优的碳中和路径。如何对比分析不同的碳中和路径,从而选择出一条最佳的园区碳中和路径是碳中和园区路线图规划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碳中和先行示范区规划方法输入计算产出人口传统的能源系统规划模型宏观经济资源禀赋产业布局需求供给抵消能源消耗投入产出碳排放碳中和园区规划所需调整数据获取方法调整情景预测分析方法细化确定对比分析方法rmi.org/10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碳中和园区路线图规划的五大原则在碳中和路线图制定的过程中会发现,往往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实现碳中和的路线选择,其中不乏一些比较极端的碳中和实现方案,例如:碳交易式碳中和:不额外考虑减排措施,以传统方式发展经济,最后通过购买CCER和绿电实现园区碳中和供给侧脱碳式碳中和:需求侧常规发展,大力发展本地新能源实现供给侧脱碳,实现碳中和碳汇抵消式碳中和:以碳汇抵消碳排放作为实现当地碳中和的主要手段这些碳中和实现方案往往存在可行性和经济性上的较大障碍,例如碳汇抵消式碳中和需要较好的资源禀赋做为基础,供给侧脱碳式碳中和不仅需要资源禀赋,还需要较大的投资才能实现,因此极端式碳中和方案并不具备示范性。图 3 碳中和园区路线图规划的五大原则为了帮助从方法论层面避免这些极端的碳中和实现方案的出现,我们定义了园区碳中和路线图规划的五大原则。这些原则可以为比较不同的碳中和方案提供准侧,还为碳中和路线图的最终确定提供指引:发展性原则:园区是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地,园区迈向碳中和应把产业与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基本目标。经济性原则:碳中和路径的规划应该在能够实现碳中和前提下,优先选择经济性最佳的路径,即优先选择单位金钱投入减碳量最高的技术路线组合。节能优先原则:碳中和路径规划的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用节能手段降低能耗需求从而降低碳排放,因为需求侧节能往往具备更高的经济性,且从需求侧减碳能够大大降低供给侧脱碳的压力,提升碳中和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累计碳排放最低原则:在规划碳中和路径的过程中不应该只关注目标年当年能否实现碳中和,而应该力求从当前到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的累计碳排放尽可能的降低。发展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节能优先原则累计碳排放最低原则可再生资源最大化原则0204030105rmi.org/11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可再生资源最大化原则:供给侧的规划及新能源的部署不应该只满足本地的能源需求,而应尽可能的发掘本地可再生资源潜力,尽可能做到可再生资源最大化的开发利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外送。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五个原则并非是相互完全独立的五个原则。在园区碳中和路线图的规划过程中,在大体遵循五个原则的同时,也需要在五个原则之间做出一定的取舍与权衡,例如,可再生资源最大化开发利用可能会导致方案的经济性下降。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园区实际的经济产业发展水平,碳中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对于碳中和路线做出调整。rmi.org/12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碳中和园区路线图的规划流程在传统的能源规划方法中,通常采用从当前现状按照时间顺序逐步推向碳中和的规划方式(“正推式”),但由于碳中和规划需要以实现“净零排放”这一目标作为导向,且通常涉及的时间周期较长,正推式规划需要对于未来发展做出大量的假设,不确定性较高。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制定了如图4所示的“反推式”碳中和园区路线图的规划流程,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在确定了现状(步骤一)以及常规发展情境下的未来趋势之后(步骤二),直接对于园区碳中和目标年的能源结构进行预测分析(步骤三),然后再倒推出从现状到碳中和目标年的碳中和路径(步骤四)。该方法优先确立长远目标图景,再以当前现状作为基础,分析实现远期目标所需的政策、技术、机制,是效率更高且可行的规划方法。图 4 碳中和园区路线图规划基本流程图步骤三和步骤四是该“反推式”的规划方式两个最核心步骤,需要与前文提出的五大原则充分结合。在步骤三中,“经济性原则”与“发展性原则”是最上层的两大原则,在需求侧、供给侧、抵消测的规划中均需要作为重点的考虑因素;“节能优先原则”和“可再生资源最大化利用原则”分别在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规划中得以体现。步骤四则需遵循“累计碳排放最低原则”和“经济性原则”,确保最终所得的碳中和路径兼具经济性与可行性。摸清园区的现状及其未来规划,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主要目标是获取尽可能详尽的园区的相关数据,包含宏观经济、人口、产业现状及未来规划、当前的能源结构、用能情况、以及碳排放情况等。由于园区通常并不按照行政区的边界进行划分,因而统计数据往往并非公开可得,需要采用实地调研、估算等手段来获取数据。步骤一:现状调查步骤三:构画碳中和目标年图景从需求侧、供给侧、抵消测三个方面对碳中和图景进行详细预测,并根据五大原则,选择出最佳的碳中和目标年图景对于目标年的碳中和图景,从需求侧、供给侧、抵消测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预测,并根据预设的评价标准,选出最佳的碳中和目标年图景。在构画图景之后,还需要对于碳中和图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进一步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最终确定具体的碳中和目标年份。步骤四:形成碳中和路线图在确定了具体的碳中和时间点以及碳中和图景之后,便可以形成从现阶段到目标年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确定中间年份的关键指标。中间年的选取通常选择间隔五年或十年的整数年,根据技术和政策的可能发展趋势并考虑经济性因素,从而确定中间年各领域的关键指标。形成从现阶段到目标年实现碳中和的路线图,确定中间年的目标对园区的能耗及排放趋势做出预测,初步确定碳中和目标年范围步骤二:未来趋势预测基于现状调查的结果,对于园区的常规发展情况下的未来发展情况(人口、GDP等)、能耗和碳排放进行预测,并在考虑先进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初步预测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的大致时间范围(碳中和目标年)。rmi.org/13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案例研究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位于宁波北仑区东南部,以梅山岛为核心,规划总面积33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40平方公里),覆盖梅山、春晓、白峰、郭巨四个街道,为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的核心功能区和 “港口产业城市”综合开发区,创新要素集中,生态环境优良,具备聚集中高端新型绿色产业、高质高效推进零碳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梅山基本信息一览(2020年)人口:9万人规划面积:333平方公里(陆地面积240平方公里)GDP:290亿元能源消费:33.3万吨标煤CO2排放:32.97万吨主要产业:港口、物流、汽车制造、金融业等图片由梅山提供rmi.org/14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波梅山经历了飞速的发展4。从一座以沙地西瓜和海盐为标签的“贫瘠海岛”,充分利用了港区泊位优势,完成港口功能培育,发展成为了知名的国际大港;并在港口的基础上集聚物流、贸易、金融等港口服务业,并逐步增加科技、文化、旅游等功能,实现了“港产城”的融合。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宁波梅山进一步成为浙江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前沿阵地。建成国内国际领先的近零碳排放示范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高标杆,协同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高水平建设。2022年,宁波梅山整合进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建设,开展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项目。图 5 梅山园区发展历程前文介绍的园区碳中和路线图规划方法及园区碳中和路线图规划的五大原则,将助力梅山实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在碳中和图景下,梅山一方面依靠产业转型,保证了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将能源需求控制在合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需求侧的电气化与供给侧新能源替代的共同作用,大幅降低单位用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最终再通过适当的碳汇与碳交易对于剩余绝对碳排放进行抵消,从而以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方式实现自身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同时还可实现对外的清洁电力供给。宁波梅山保税港区19851987200820222015201120172019梅山国际物流产业聚集区北仑区梅山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国家级梅山新区梅山近零碳排放示范区整合进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碳中和先行示范区项目图片由梅山提供rmi.org/15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最佳实践一:打造零碳生态智慧港口港口是梅山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梅山的能耗大户。梅山通过生态港口示范项目建立了十分良好的绿色发展势头,为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港口用能主要以电能为主,占比达到约48%,LNG和柴油作为辅助能源占比各为36%和16%。“源端清洁化、终端电气化、调控智能化”是梅山港口深度脱碳的主要策略,具体工作如:港口岸电建设与推广:目前梅山港已经实现所有港区码头的岸电覆盖,2021年11月,宁波远洋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最大国际航行船舶“新明州98”轮,在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6号泊位完成11个小时的高压岸电接用,总用电量达4300千瓦时,节约燃油约0.8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67吨。梅山港仍在进一步着力推动港口岸电的使用力度。推广清洁能源驱动的港口作业机械:梅山港着力推动港口作业机械的改造:采购全电动吊具,加大能量回收技术在吊具中的应用,目前主要的装卸设备已经实现了电气化;流动机械方面,梅山港持续推广清洁能源流动机械的采用,已采购LNG集卡70余辆,电动智能集卡41辆,并不断加大港区充换电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推进集卡、堆包机等设备的电气化升级。推进港口绿色照明工程:港区采购并安装陶瓷金卤灯90盏,LED等350盏,并配备了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总投资约225万元,实现了年节能量338吨标煤。此外,梅山港还积极探索市场化的港口“源网荷储”互动机制,并和宁波电网积极合作,着力提升风电、光伏等可再生电力的应用比例。图片由梅山提供rmi.org/16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最佳实践二:建设多元融合高比例可再生电网电力的零碳转型是建成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2017年以来,近零碳排放示范区,梅山积极推动地方电力系统的绿色低碳升级改造,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清洁电力建设:梅山设立了清洁能源占比50%和终端电气化水平50%的目标,通过清洁能源接入行动,更好的建设电网,来推进能源的消纳。梅山还着力推广分布式电源的服务,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根据政府的整县光伏的计划,对很多光伏投资相对效益较差的资源加以利用,通过优化接入方式等来促进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更好的挖掘可再生能源的潜力。多元融合的高弹性电网:提升整个电网的数字化水平,建设多元融合的高弹性电网。主网方面,除主网网架外,梅山还建立了20千伏的电网,一方面提升了电网的效率和安全性,大大增加了电网的灵活性,可以适配更多新能源发电的建设以及负荷需求;配网方面,试点了低压柔直互联系统,提升了光伏储能等新型能源的消纳和供应能力。能源电力消费侧效率提升:和港口合作,推进港口岸电的建设和使用;对于用能企业进行用能普查,建立客户的能效账单;也推动企业能效的提升,如推出企业的光储节能生产方案,空压机节能优化,梅山管委会大楼空调节能等。推动网荷互动的发展:对企业生产负荷进行精细化管理,在电力不平衡供应的过程中,通过负荷侧的精细化调控,满足电力供应的同时,减少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鼓励用户侧储能的投资和建设,并试点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商业模式,以市场化的方式促进网荷互动。梅山以“打造泛梅山多元融合高比例可再生的高弹性电网”为目标,从供给侧的可再生电力部署,到需求侧的电气化转型,以及推动网荷互动等多方面共同着手,为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的建设贡献了核心力量。图片由梅山提供rmi.org/17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最佳实践三:建筑全生命周期碳中和图 6 建筑全生命周期减排机制关键节点宁波梅山近零碳排放示范区绿色低碳建筑专项规划(2019-2025年)提出了2019-2020年单位建筑面积的生命周期减排率实现10%(引导性),2021-2025年实现35%(约束性)的指标,成为了国内首个提出建筑全生命周期减排的建筑专项规划。该专项规划将远期发展目标落地到近期的实施,将碳减排率与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相结合,从规划、设计、建造扩展到运行管理、拆除的全生命周期,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延伸至建筑全领域、全过程及全产业链。通过建筑全生命周期脱碳专项规划的部署落实,梅山一方面以需求侧减排为抓手,助力园区碳中和的达成;另一方面还积极推动了范围三的减排,探索更加先进的零碳发展方向。土地掛牌項目立项方案审查能评审查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能耗定额拆除审批建筑垃圾管理出让和掛牌条件包括生命周期碳减排指示立项审查要点包括生命周期碳减排指示方案审查包括生命周期碳减排措施及分析能评审查包括生命周期碳减排分析及碳减率施工图审查包括生命周期碳减排措施能效测评,复核竣工资料是否落实生命周期碳减排措施核算建筑实际运行能耗是否满足能耗定额拆除审批包括绿色拆除措施审批建筑物废弃物综合利用方案规划设计建造运行拆除回收利用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图片由梅山提供rmi.org/18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最佳实践四:创新机制助力多方共享零碳收益绿色电力交易机制:在宁波市电网公司等多方协调下,宁波市申洲针织有限公司于2020年12月份通过绿色购电协议的方式向宁波梅山近零碳排放区内的当地风电企业购买了2000万千瓦时的绿色电力,协议时长为一个月。最终风电企业交付1400万千瓦时,在交易完成后,申洲获得了相应的绿色电力凭证。出于简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难度的考虑,在这次交易中企业购电价格由当地电网公司确定,最终电价在上网电价和输配电价的基础上每度电增加1分钱。本次绿电直购交易采用了点对点的交易模式,与实现市场化的、长期的绿色电力采购模式还有差距,但企业对绿色电力的采购需求,以及绿色购电协议这一模式的技术可行性已得到充分的验证,机制成功整合了各方资源,推动达成了多方共赢的可再生电力交易。图 7 梅山可再生中长期交易机制示意点对点绿色电力直购宁波电网电网在上网电价基础上多付1分钱/度电网在原有电价上多收取1分钱/度宁波市申洲针织有限公司梅山风电企业图片由梅山提供rmi.org/19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最佳实践五:绿色金融助力梅山零碳转型建立梅山碳中和示范区所需的投资可以划分为新建设施投资(如新增可再生电力)以及既有设施改造投资(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业生产节能)。由于梅山新区目前仍处于建设阶段,当前阶段的任务主要为基础设施的新建以及产业的逐步规模化,新建项目相对较多,新建设施投资占比较高;随着梅山新区的逐步建成,后期则主要转向既有设施和已建成产业的节能改造及零碳转型,既有设施改造所需投入将占据较高比例。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的投融资模式需要根据建设前后期项目类型的差异进行相应的匹配:建设前期: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符合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的行业或部门,使其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保障,以此实现地区经济增长的目标;建设中后期:需要更多转型金融的支持,来帮助既有高碳产业的绿色发展和零碳转型。图 8 梅山新建设施和既有设施改造所需投资占比由于投资中可能存在长短期限错配、绿色资产定价机制缺位等问题,需要相应创新投融资机制,以点带面谋划一批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机制创新的绿色投资项目。结合梅山近年来金融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基础,催生一批绿色金融和第三方综合服务的新兴业态,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气候友好型的新兴市场主体,探索一批可持续、可推广的绿色投融资发展模式。100 %0%既有设施改造投资20202025203020352040设施新建所需投资rmi.org/20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梅山绿色金融实践案例联合上海环交所,梅山开展了碳资产信用评价,为碳减排效果显著的企业和项目提供绿色金融的支持。基于梅山的前期试点工作,北仑区五部门联合印发了 关于金融助力北仑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的通知,倡导推进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抵质押贷款。创新的绿色金融机制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企业减污降碳的积极性。图片由梅山提供rmi.org/21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园区作为介于产业和城市中间的一种形态,起到了链接产业和城市的关键作用。从园区入手,为碳中和转型探索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路径被认为是实现国家层面碳中和的关键手段,打造碳中和园区将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推动零碳转型的重点工作。碳中和园区在推动既有产业零碳转型从而实现自身碳中和的基础上,还能够进一步起到承载和孵化新型绿色低碳产业的作用,提升园区对于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形成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碳中和园区还将起到辐射带动城市绿色发展的关键作用。环境效益方面,园区可以充分发掘其可再生资源禀赋,向外贡献可再生资源,助力城市碳中和转型;经济发展方面,碳中和园区的示范效应将加速碳中和创新技的商业化,从而推动相关产业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碳中和园区仍是一个较为新兴的概念,碳中和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都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有待更多实践经验的积累,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落基山研究所期待和各方伙伴一起共同助力碳中和园区的发展,自下而上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图 9 碳中和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展望城市/区域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创新零碳转型辐射带动区域绿色发展园区自身达成碳中和孵化新兴绿色低碳产业引领产业数智化转型探索传统高碳排放产业脱碳新路径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实验创新前沿碳中和技术与机制探索创新实际的零碳转型路径通过绿色低碳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境效益最大化,尽可能为更大区域的碳中和做贡献rmi.org/23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附录一:碳中和园区相关政策汇总表 2 碳中和园区相关政策(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范围政策名称发布时间主要内容/目标全国关于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的通知2021.10选取一批具备碳排放评价工作基础的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开展试点工作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10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21.11鼓励工厂、园区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 建设,发展屋顶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等,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21.11组织园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2021.12推动工业园区建立大气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工业园区污染源的执法检测“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2021.12将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循环话改造、绿色园区建设的工业园区占比列为“无废城市”建设评价指标关于做好“十四五”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2021.12通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业循环链接、推动节能降碳、推进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2022.01推动工业园区能源系统整体优化和污染综合整治,鼓励工业企业、园区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2022.06支持国家高新区等重点园区实施循环化、低碳化改造,推进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开发企业、园区、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和测量技术省级/城市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2021.06十四五期间,完成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绿色低碳园区、“零碳”示范试点建设50个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2021.11十四五期间分批推进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到2025年,完成首批试点项目建设与验收江苏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21.08十四五期间,积极探索开展“近零碳园区(工厂)”和“碳中和工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率先达峰,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工业园区开展“碳排放达峰先行区”创建示范。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2022.03到2025年,力争建成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共不少于 30 个天津市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08积极推动工业园区开展低碳(近零碳排放)试点建设,到2025年,全市绿色制造单位达到300家。rmi.org/24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附录二:国内外碳中和园区案例碳中和/零碳园区园区概况园区主要功能目标亦庄金风科技智慧园区5通过部署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和钒液流、锂电池、超级电容等多种形式储能在内的智能微网,实现2020年清洁能源电量占比50%;并通过购买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抵消园区内所排放的全部温室气体。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较小范围的园区2020年实现了园区碳中和(通过购买CCER)国网青海零碳产业园6国网青海电力将着力构建基于绿电交易的“坚强智能电网 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 绿电溯源认证”全绿电供应体系;发挥能源大数据平台和双碳监测分析平台作用,构建碳轨迹全流程追踪监测闭环管理体系,服务园区开展精准透明的零碳闭环管理。以绿色电力供应为建设重点的产业园区园区于2021年启动建设,具体双碳目标不详国网德州供电公司产业园区7园区新建屋顶光伏,实现光伏全容量并网;配备储能系统;建立空气源热泵系统;依托“新能源云碳中和支撑服务平台”,实现排放数据在线盘查与碳中和数字评估,经过园区“源网荷储”部分自主中和后,其余排放通过CCER核销。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的,较小范围的园区2021年度第一季度实现园区碳中和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8三峡集团利用风资源、光资源积极推进智能微网建设。碳中和认证第三方机构对园区鉴证核查,2020年该园区通过建设储能与分布式光伏、提高可再生电力使用比例、加强节能管理、注销减排指标的方式实现了碳中和。位于江阴港城经济区,致力于实现100%绿色清洁能源自给的产业园区2021年5月获得北京绿交所颁发的“碳中和”证书柏林欧瑞府零碳科技园(德国)从源头打造零碳能源,使用勃兰登堡州农业垃圾制成的沼气提供居民用电,用光伏 回收电池储能为充电桩供电,并创新利用藻类生物反应器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温室气体,以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统满足供暖用电等各类应用场景以建筑(办公楼、研究机构、学校等)为主的园区2014年实现了德国联邦政府制定的2050年二氧化碳减排的目标HazelwoodGreen净零碳排放城市综合开发区(美国)目前全球最大的净零能耗城市综合开发区,原为炼钢厂用地,通过整体优化分析、全过程管理模式、创新融资模式的支撑,建筑能效提升措施和区域能源措施的增量成本完全由第三方投资机构提供,并实现了投资全生命周期正向的财务回报。老钢厂用地成功转型,吸引多家新型独角兽企业入驻。集居住、办公、服务等多用途一体城市实现了净零能耗的目标rmi.org/25打造宁波梅山碳中和先行示范区研究1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2022版)2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工业园区的“零碳”之路,2022,https:/www.casvi.org/h-nd-1211.html3UK Industrial Clusters Decarbonisation,https:/www.zerocarbonhubs.co.uk/industrial-clusters.html4 新华网浙江,http:/ 中国新闻网,https:/ 中国电力网,http:/ 大众网,http:/ 福州市工信局,https:/ Innovation Center22830 Two Rivers RoadBasalt,CO 81621www.rmi.org2023年9月,落基山研究所版权所有。Rocky Mountain Institute和RMI是落基山研究所的注册商标。
2023.0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rmi.org/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关于落基山研究所(RMI)落基山研究所(RMI),是一家于1982年创立的专业、独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智库。我们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及创业者协作,推动全球能源变革,以创造清洁、安全、繁荣的低碳未来。落基山研究所致力于借助经济可行的市场化手段,加速能效提升,推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转变。落基山研究所在北京、美国科罗拉多州巴索尔特和博尔德、纽约市、加州奥克兰及华盛顿特区设有办事处。关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称生态环境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性研究机构。生态环境中心围绕“国家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中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三大学科的综合优势,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努力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生态环境综合性研究机构。rmi.org/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作者与鸣谢作者落基山研究所(RMI)郝一涵 李婷马欣悦汪明明其他作者丁雅文宫再佐作者姓名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除非另有说明,所有作者均来自落基山研究所联系方式汪明明,mingmingwangrmi.org版权与引用落基山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023年8月鸣谢本报告作者特别感谢以下专家对报告撰写提供的洞见与建议。周大地,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任铁民,中国乡村振兴50人论坛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规划财务司原司长李景明,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任首席专家李玉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陈志钢,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全球低碳食物系统研究项目(中国)负责人杨旭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杨洪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孟兵站,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咨询事业群副总经理本报告所述内容不代表以上专家及其所在机构观点。*_除特别注明,本报告中所有图片均来自iStock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秦硕璞王辰星严岩rmi.org/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背景与内涵.71.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背景.81.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11(1)关注对象.11(2)转型目标.11(3)工作原则.11(4)核心任务.112.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工具.152.1指数构建的目的、框架和原则.162.2指数指标体系.182.3指数结果.203.指数结果的主要启示和转型之路探索.213.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整体现状与前景.22(1)乡村碳中和现状.22(2)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25(3)乡村民生发展现状.27(4)乡村创新投资环境.293.2领域聚焦:重点行动领域与关键事项.31(1)农业低碳发展.31(2)乡村能源转型.34(3)生态系统碳汇增汇.403.3区域聚焦:具体地区指数特征和转型重点.43(1)沿海地区指数表现及特征.43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44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45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46(2)内陆地区指数表现及特征.47东北综合经济区.48目录rmi.org/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大西北综合经济区.49大西南综合经济区.50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51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524.下一阶段行动建议及案例.54案例1:甘肃省通渭县以商业模式创新带动“整县光伏”建设取得良好成效.58案例2:江苏省洪泽区农产品碳标识认证试点开辟低碳农业价值实现新途径.60案例3:浙江安吉创新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模式.62案例4:“中国沼气第一村”打造清洁能源新农村典范和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64案例5:公益金融支持助力中小型农业企业带动当地民生发展与农业转型.66案例6:培育高素质青年气候领袖,助力更多“郭小妹”返乡创业.68附录.乡村碳中和相关政策和试点汇总.70参考文献.76rmi.org/6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前言近年来,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极端天气频发,能源和粮食危机加剧,对发展中国家、弱势群体和小农户的生存发展造成了严重冲击,全球不平等现象加深。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公平,对公平转型这一理念的认知也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在202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公平转型与农食系统在气候行动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际社会各界围绕相关议题也在不断展开积极的探索。我国乡村约有5亿常住人口,以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全球1/5的人口,其所承载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是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根基。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国家在政策层面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和潜力所在,并强调了乡村气候行动与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关联。在实践层面,近年来政策指引下的光伏扶贫、碳汇扶贫取得了积极进展,在气候行动促进公平发展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近期出台的农业农村能源及气候行动相关政策文件与各地创新实践,都印证了乡村是我国实现气候目标与公平转型的重要领域。同时,气候行动与公平转型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需求,为探索“中国特色”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落基山研究所长期关注气候公平,通过以公平为核心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确保公平的能源转型:加勒比岛国对于韧性、公正的能源未来的示范意义等报告,深入探讨了能源转型的可负担性、包容性和经济可行性等核心议题。本报告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合作,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家战略目标和乡村特点,本报告尝试阐述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这一理念的具体内涵,明确其与国家碳中和、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战略的关联,并探讨了转型的核心任务和原则。基于此,研究团队进一步构建了“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工具,从宏观层面勾勒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基础、潜力机遇和环境条件的基本面貌,并从分领域和分区域的角度探索转型的意义和关键所在。报告最后结合相关实践和具体挑战提出下一阶段行动建议,为加快推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提供参考。我国乡村问题深刻而复杂,双碳工作庞大而艰巨,公平转型的理念也需因地制宜、动态发展。本报告提出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概念和工作思路力争紧密结合我国的发展阶段和现实情况,推动相关政策和实践,并希望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贡献于全球气候公平。rmi.org/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结合国家战略目标和乡村特点,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公平转型”理念的基础上,探索中国特色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为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贡献于全球气候公平。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背景与内涵rmi.org/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1.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背景自从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以来,公平原则就是全球气候行动的重要基础之一。随着气候行动的开展,全球气候公约与宣言等对于公平转型的探讨也持续深化(图表1)。i国际社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所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必须是公平的:即各行为主体在转型中责任的分担应当公平,转型必须以保障所有社群、国家、地区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权利为前提,转型行动的决策过程和机制应当公平地反映所有相关方的诉求,转型也必须关注气候变化和气候行动在能源、社会经济、劳动力方面的影响,在把握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尤其应当注重对发展中国家、弱势群体和小农户等相对脆弱一方的保障与补偿。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发,能源危机加剧,气候变化更是加剧了全球性的物价上涨和粮食减产,全球面临饥饿和贫困的人口持续上升,全球不平等现象加深。1在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下,如何更好地在农业与粮食安全领域开展注重公平的气候行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22年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首次设立了“公平转型馆”和“农食系统馆”,建立了公平转型工作组,并通过了“开展农业和粮食安全气候行动的联合工作”的决议,更加凸显了公平转型在新一轮气候行动中的关键位置,以及农食系统在其中的重要地位。2,3,4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已经为全球公平转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际层面,我国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积极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并通过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等倡议积极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全球的公平发展。2021年,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标志着我国在促进全球公平转型的行动中进入了新阶段。在国内层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解决了4000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完成了7.7亿人口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迈向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时代。2020年,我国承诺到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并在此后陆续发布的“1 N”双碳政策体系中进一步要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惠民利民”的现代化能源体系,这也与公平转型的理念高度一致。i 除了在引用官方文件文本的情况下,本报告不对“公平转型”(equitable transition)“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等概念作语义上的辨析和区分,统一使用“公平转型”,代指气候行动中广义、普世的“公平转型”“公正转型”的理念。rmi.org/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里约地球峰会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各缔约方应当在公平(equity)的基础上,并根据它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的能力,为人类当代和后代的利益保护气候系统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5)国际工会联盟引入“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的概念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6)缔约方在 坎昆协议“长期合作行动的共同愿景”中达成一致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1)巴黎协定 纳入上述议题及代际公平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equity)、气气候正义候正义(climatejustice)等内容国际劳工组织通过 关于向人人享有的环境上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公正转型的指导方针联合国峰会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纳入公平转型相关内容卡托维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4)超50国签署 团结与公正转型西里西亚宣言多边开发银行公正转型高级别原则九家多边开发银行承诺支持公正转型格拉斯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30余发达国家签署 公正转型宣言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启动,欧盟、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承诺为南非公正转型提供85亿欧元支持印度尼西亚G20领导人峰会印尼加入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沙姆沙伊赫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首次设立“公平转型馆”和“农食系统馆”建立公平转型工作组通过“开展农业和粮食安全气候行动的联合工作”的决议设立“损失和损害”基金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 再次强调相关内容-社会和经济发展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进一步商定在最佳可得科学知识和公平获得可持续发展(equitable acces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基础上,努力确定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封顶的时间框架,并在缔约方会议第十七届会议上审议;-承认需要在全球、区域、国家和地方各级广泛吸收各类利害关系方参与包括青年和残疾人,而性别平等(equality)和妇女及土著人民的有效参与对于全面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行动甚为重要;-认识到处理气候变化需要实现一种范式的转变,着眼于建立低碳社会,这种社会既能提供很大的机会,又能确保持续的高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确保能够创造体面工作和高素质就业机会的公正的劳动力转型(just transition of the workforce)。坎昆协议,2010-强化的有效气候行动应以公正和包容(just and inclusive)的方式实施,同时尽量减少气候行动可能产生的社会或经济负面影响;-气候危机的可持续和公正解决必须建立在所有利害关系方有意义和有效的社会对话和参与的基础上,并注意到全球向低排放转型对可持续经济发展和根除贫穷来说,既提供了机会,也提出了挑战;-公正和公平转型(just and equitable transition)所含有的路径包括能源、社会经济、劳动力和其他方面,所有这些都必须以国家自定的发展优先事项为基础,并将社会保护包括在内,以减缓因转型而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突出表明与社会团结和保护有关的政策工具在减轻所采取的措施的影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20221992200920102015201820212022公平原则 写入公约公平转型 进入讨论相关议题 进入决议相关共识深化 多方开启行动图表 1.全球气候公约与宣言中的公平转型rmi.org/10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无论是从实现共同富裕还是落实气候目标的角度,乡村都是公平转型的重点领域。根据中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我国乡村承载了5亿人口,并以全球9%的耕地养活了近1/5的人口,其所承载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是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根基;另一方面,我国发展的不平衡集中体现在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当前乡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城镇人口的一半,乡村经济、医疗、教育、能源和基础设施等较城镇也仍有差距,而随着劳动力流向城市,乡村发展与治理也面临着空心化现象带来的挑战。因此,在我国迈向碳中和的进程中,乡村的气候行动只有保障乡村的民生与发展、为乡村的发展提供机遇,才能实现转型的公平。从应对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农业生产直接依赖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乡村基础设施、资金和技术条件也相对落后,虽然乡村人口和农业生产并不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但承担着不成比例的气候风险,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条件也更薄弱;另一方面,广袤的乡村土地蕴含着巨大的风电、光伏、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系统碳汇资源,对国家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国家的气候行动也必须关注乡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支持乡村气候行动合理、可持续地开展。由此也可见,国家碳中和目标在乡村的落实,需要重视并贯彻公平转型的理念,即:乡村气候行动只有在保障乡村发展、促进公平转型的前提下,其所需的额外成本和资源才能得到保障,相关目标才能在乡村真正得以有效落实;乡村气候行动也只有尊重乡村和地方特点、重视对相对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和保障,为乡村创造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利益,才能与国家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已经通过农村清洁取暖、光伏扶贫等国家工程践行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理念。以光伏扶贫为例,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光伏扶贫建设任务已经全面完成,全国累计建成2636万千瓦光伏扶贫电站,惠及近6万个贫困村、415万贫困户,在实现边远乡村地区全面通电的同时,每年可产生发电收益约180亿元,相应安置公益岗位125万个。5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6 要求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7在2020年宣布双碳目标后,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农村能源转型的政策和试点(详见附录),明确指出了乡村气候行动须与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等议题综合考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这些都从战略定位上体现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理念,也对进一步推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提出了更具体和深入的要求。rmi.org/1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1.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基于上文提到的国内外政策和实践背景,“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在国家碳中和与共同富裕两大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以面向碳中和的乡村气候行动为驱动,促进乡村振兴、提高民生福祉、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以下将从工作对象、目标、原则和核心任务等几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1)关注对象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聚焦乡村地区面向碳中和的公平转型。根据中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综合体,包括乡镇和村庄等。考虑到我国乡村正在经历着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剧烈的经济、社会和空间重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不局限于特定时期内符合该定义的乡村地区,也关注更大尺度比如县域层面碳中和工作的开展对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口及地区的影响。(2)转型目标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目标是以面向碳中和的乡村气候行动为驱动,促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提高民生福祉、缩小城乡、区域、行业、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助力国家实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此外,考虑到我国乡村整体发展滞后,且气候变化的外部性特点在乡村尤为突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有赖于长期有效的政策、金融、市场、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体制机制,以保证转型过程的高效和结果的延续性。因此,长期有效的内生机制既是转型的重要保障,也宜作为转型工作的具体目标。(3)工作原则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应当遵循“以人为本、面向发展”的基本原则,一切工作不应以影响国家粮食、生态等民生安全和福祉为代价,而应以保障基本福祉、促进民生发展为宗旨。在具体工作的开展中,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应贯彻机会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科学决策的原则,即:首先要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方,尤其是相对弱势群体(比如经济相对落后或自然条件艰苦地区的乡村、中小农户、乡村人口中的弱势年龄与性别群体以及少数民族同胞等)在转型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包括成本、效益和风险等;在此基础上,力求转型工作帮助乡村居民(尤其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创造最大的效益,并尽量做到成本、效益和风险的公平分配分担;同时,在此过程中,赋能公众参与决策、执行、投资、运营和管理,以保证转型成果落到实处,这也将有助于建立长期可持续的、促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生机制。考虑到一些减排固碳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我国广大乡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落实还应科学决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科研和实践的最新结果,根据具体地区的自然禀赋、地理区位、发展水平、人口构成、产业结构以及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形态等具体情况开展实践。(4)核心任务实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关键在于让乡村气候行动最大程度地贡献于乡村民生发展。这意味着一方面要在保障农村生活质量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加快推动面向碳中和的乡村气候行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这些行动对提高乡村民生福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具体来说,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所要求的乡村气候行动主要涉及能源、农业、非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废弃物处理、林业和其他土地利用等活动部门的减排固碳,不仅关注二氧化碳,还包括其他温室气体。其中,乡rmi.org/1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村能源转型、农业低碳发展、生态系统碳汇增汇是本报告所关注的主要行动领域。ii 在乡村能源转型方面,农村用能侧的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替代都有巨大的行动空间,也对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要求;在农业低碳发展方面,除了农业用能的低碳转型外,还应注重减少损耗浪费,提高单产,针对农、林、牧、渔各产业排放的结构特点推广减排降碳技术;在生态系统碳汇方面,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和经营管理、国土绿化是三个基本的增汇手段。此外,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也必须考虑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需求,并且积极探索减排与适应行动的协同互促,避免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等各种风险进一步加剧城乡及区域间的不平衡、影响减排行动的有效开展和落实。相关工作主要包括加强乡村住房建筑和基础设施(包括可再生能源系统设备)的气候韧性建设,通过改善品种、布局和种养殖方式等提升农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乡村自然生态系统涵养作用和屏障功能,以及全面加强针对乡村地区的气候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防灾减灾措施、适应技术推广和相关金融支持与机制保障等。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框架下,以上气候行动都应在保障农村人民和村集体权益、保护耕地和自然生态系统、保障农村生活质量和国家粮食安全等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以不对农村形成额外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为前提。同时,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要求以上行动的开展通过各种途径为乡村及其居民创造广泛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从而改善民生福祉,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缩小城乡、区域、行业和群体间的发展差距。图表2对相关效益及其实现途径做了详细梳理。可以看见,乡村碳中和行动大致可以从“增”和“减”两个角度促进乡村民生发展。比如,在经济效益方面,可再生能源开发一方面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并从带动工资水平上涨、盘活闲置甚至废弃资产、参与碳市场交易(如能有效实现农民/村集体的直接参与和获益)等多维度提升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开发可加快电能替代、促进技术升级、提升生产效率,从长远来看,将有助于降低生活生产成本。ii 囿于有限的公开统计数据,本文暂不对乡村非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使用以及乡村生活废弃物和交通运输活动相关的排放和减排进行详细讨论,但它们也是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rmi.org/1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图表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效益实现途径乡村碳中和行动的经济、环境与社会效益之间也可彼此互促,增强它们之间的联动和互促也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促进乡村民生发展。比如经济效益的增长可以赋能绿色消费以及ESG投资等,进一步推动市场主体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和投入,环境生产力与生态价值的提升又可以进一步带动经济增长;社会效益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节约卫生健康支出等,改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又有利于提升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促进社会稳定。图表2仅呈现了乡村碳中和行动本身可以直接产生的效益。此外,乡村碳中和行动还有潜力促进相关上下游及其他产业在乡村的发展,比如光伏零部件制造、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秸秆综合收集处理、有机肥料生产加工、低碳文旅等。乡村产业发展不仅可以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价值、做大绿色供应链,间接为乡村及农民带来更多的效益。同时,直接与间接效益的再分配也能够增进乡村民生福祉,例如,政府补贴、税收减免、信贷与保险等支持将有利于减轻农村气候行动的经济负担;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基础设施投资等将带来更多环境效益;基础设施的完善、经济活动的增加也有利于提升乡村公共服务的水平。也就是说,要最大程度地促进乡村民生发展,就要最大化地实现乡村碳中和行动的直接和间接效益,把蛋糕做大,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效益分配与再分配,推动社会经济整体结构性的公平转型,这也将有助于全面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碳中和相关生产/建设/运营/维护/服务提供就业机会新行业发展与就业机会增加带动工资水平上涨土地/屋顶/房屋等资产生成转让/租赁/股权收益农林及生活废弃物作为生物质资源出售获益低碳/优质农产品溢价出售额外获益参与绿色能源/碳资产/碳汇交易获益设备技术升级提升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开支及其他生产生活成本节水节能降低环境资源压力增加自然碳汇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碳中和行动减缓气候灾害增加碳汇、节水节能增强农村适应能力淘汰化石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开发生物质能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建设电气冷热供应网络、信息/新能源-基础设施等促进全民参与社区治理、助力乡村组织振兴推动生态文旅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生态文明赋能当地人才引进、能力培训、技术创新等就业机会增加人均收入提高生产生活成本降低人居环境优化灾害应对加强健康风险降低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治理提升减少人才流失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rmi.org/1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助力国家碳中和与共同富裕乡村气候行动充分合理开展构建能长期有效支撑转型的内生机制促进乡村振兴、提高民生福祉、缩小发展差距让乡村碳中和行动的广泛效益最大程度地贡献于乡村民生发展转型目标加快推动乡村碳中和关键行动核心任务工作原则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能源转型农业减排固碳增汇最大化实现乡村碳中和行动的直接和间接效益并优化分配与再分配减少人才流失人均收入提高就业机会增加生产生活成本降低人居环境优化灾害应对加强健康风险降低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治理提升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机会公平充分考虑所有利益相关方受到的影响过程公平充分赋能公众有效参与决策、执行、投资、运营和管理为乡村居民特别是相对弱势群体创造最大效益并尽量做到成本、效益和风险公平分配分担结果公平充分考虑地域和群体差异以及一些前沿技术的不确定性科学决策以人为本面向发展以不影响国家粮食、能源、生态等民生安全为前提,以保障基本福祉、促进民生发展为宗旨图表 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综合以上,现阶段“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可以总结如图表3所示。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这一理念的探索旨在为现阶段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的参考。乡村问题深刻而复杂,碳中和工作庞大而艰巨,国际上对于公平转型的探讨也随着气候工作的开展而不断深化。可以预见,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以及未来的工作重点应当、也必将是动态发展和因地制宜的。rmi.org/1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基于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构建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工具,勾勒全国及各省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基础、潜力机遇和发展环境的基本面貌,为因地制宜地推进转型工作开展提供现实的依据。2.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工具rmi.org/16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1指数构建的目的、框架和原则前文已经指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且尚处于起步窗口期,尤其需要加强相关政策和投资指引,加快政策、金融、市场、人才、技术等各方面的机制体制创新,而所有工作的开展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以人为本,面向发展。为了帮助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社会各方更充分的认知和推进转型工作开展,我们开发了“中国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工具(以下简称“指数”),以期反映中国各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客观现状、潜力机遇和发展环境的基本面貌。指数的目的不在于为地方工作评级打分,而是为宏观和战略层面的政策协调、投资决策、技术创新和机制建设等提供启示和依据,也为未来工作的开展和进度跟踪提供参考基线。基于以上目的和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内涵,指数从“碳中和”与“发展”两个维度出发,围绕二者的客观现状和发展条件展开,包括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创新投资环境四个一级指标(图表4)。其中,乡村碳中和现状指标和减排固碳资源禀赋指标意在刻画乡村气候行动的工作基础和主要潜力;二者综合乡村民生发展现状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乡村气候行动促进民生发展的现实需求、未来潜力以及需要重点考虑的民生问题,从而折射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意义和关键所在;再结合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指标,则有望为如何加强转型所亟需的创新与投资提供一定启示。图表4.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设计框架 作为一套支持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开展的评估工具,该指数具有不同时间和空间层面的可复制性。在时间层面,当前指数使用2020年数据。2020年是一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重要时间节点。我国于这一年正式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随着“十四五”开年,国家陆续发布了“1 N”双碳政策体系和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因此,当前指数选择从2020年入手并以此作为现阶段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基础和依据。随着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的推进,指数的更新将有望反映各省工作的成果进展、乡村空间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和方法改进。在空间层面,当前指数采取省级尺度,以国家统计年鉴等数据为依据。但具体工作展开的过程中,也可以用于更小尺度,为具体地区和项目规划提供支持。受当前数据、方法、时间等方面的局限,当前指数体系不可避免地有所局限。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需要关注的指标绝不只有指数目前覆盖的这些方面,指数结果也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相关的所有细节,因此仅供反映相关指标的总体面貌,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的开展提供洞见和参考。在未来的指数更新中,我们也将致力于对指标的设计和方法进行补充、完善,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进一步展开。总地来说,指数的构建考虑了五个关键设计原则: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碳中和发展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 指数结构(仅显示一级指标)设计维度rmi.org/1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 客观性: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应能够客观地反映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现状及问题,发挥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方面的导向、引领作用。这要求指标的测定方法要标准,计算方法要规范。系统性: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涉及面广,指标的选取必须力求做到系统全面、突出重点、科学合理,准确地反映指标的内涵,从不同角度描述评价对象在各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反映相关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简洁性:所选取的指标应当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意义,并且避免指标之间的内涵有所重叠,防止对最后的评价结果有所影响,对于乡村碳中和的发展的刻画有所偏差。可考评性:所选取的指标应当可以通过数值大小衡量其表现,并且具有不同地区之间的可比性,为最后的评价提供依据。可操作性:评价的指标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统计数据和便于收集到的数据,选取可操作性强的指标。同时,由于研究指标是省级指标,因此,各项指标的选取需要考虑到各省相关统计数据的完整性。rmi.org/1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2指数指标体系具体而言,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选取能够反映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所需关注的主要问题的主要方面进行刻画,由4个一级指标及其以下的9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构成(图表 5):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碳中和现状指标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目录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等方法学文献,对各省乡村当年居民生活、农业生产、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和碳汇量进行核算,按照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类型和形成碳汇的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分类,对各省乡村当年的净排放量进行估算,从体量和结构两方面描绘各省乡村碳中和的现状。碳排放现状指标包括乡村居民生活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农业生产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农、林、牧、渔业),种植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各主要作物的化肥使用、焚烧秸秆、作物残留物、稻田排放),畜牧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各主要牲畜的肠道发酵、粪便管理)四个三级指标;碳汇则包括森林、草地碳汇和农田土壤碳汇两个三级指标。iii 8,9,10,11 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指标反映的是各省乡村空间范围内可贡献于碳中和目标的资源禀赋,包括乡村空间范围内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潜力和森林生态系统未来的碳汇潜力,为相关投资活动和政策规划提供决策的依据。其中,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指标使用近期通用的技术参数、风速、光照、下垫面、农业生物质资源等公共数据,考虑耕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性等前提,估算了乡村风、光和生物质能发电潜力;12,13,14,15,16,17生态系统碳汇潜力按照2016-2050全国森林经营规划估算了2050年的预计森林碳汇潜力。iv 乡村民生发展现状乡村民生发展现状指标旨在刻画当前各省乡村居民生活发展的条件、状况以及各省乡村在全国粮食安全这一民生发展支柱 中的地位。通过乡村气候行动最大程度地促进民生发展是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关键。这一指标通过乡村人均生活用电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口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和省级粮食自给程度四个三级指标反映各省乡村的能源消费现状、社会经济现状、粮食生产地位,为各相关方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中更好地识别当地发展需求、制定转型战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效益再分配提供参考。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指标是刻画各省当前与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相关的创新环境和投资环境的指标。考虑到科技创新和相关投资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关键作用,该指标参考国际学术研究和政策文献中有关环境创新和投资环境的决定因素的讨论,18,19通过人均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以及综合考虑各省新建企业数量、吸引外来投iii 乡村空间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还包括非农业生产排放、农村生活废弃物排放、农村交通排放、农用地氮淋溶等;生态系统碳汇还包括湿地、冻土等生态系统的碳汇。综合考虑当前数据和方法论的可得性,指数工具暂未对以上几项进行估算。指标描述的森林、草地、农田采取第九次全国森林清查、国土三调中的相应定义。考虑到这些土地类型在城市的分布较少,相关指数暂均以森林、草地、农田的总面积和最佳可得的有关系数估算。森林碳汇主要参考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按照生物量碳储量的变化计算;草地、农田土壤碳汇参考Fang et al.,2018进行估算。iv 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还包括小型水电、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开发形式也不只包括电力开发;此处按发电潜力计算的农村生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形式也还包括沼气利用等非电利用,以及加工有机肥、生物炭还田固碳等非能源利用形式。生态系统碳汇潜力也还应包括湿地、冻土等其他生态系统碳汇。更完整地说,除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系统碳汇以外,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还应包括用能侧能源转换(电气化、氢能化等)、节能改造(建筑节能、供暖设施能效提升等)乡村能源转型手段,有机肥替代、化肥减量等农业减排固碳措施。综合考虑当前数据和方法论的可得性,指数工具暂未对以上几项进行估算。此处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仅计算地面开发,未计算分布式开发的潜力;预计森林碳汇以第七、八、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采取2016-2050全国森林经营规划中的造林、抚育、每公顷蓄积量、每公顷蓄积年增量等目标估算。rmi.org/1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资、吸引风险投资、获得专利授权数量和商标注册数量等方面的“区域创新创业指数”这两个三级指标反映各省的创新环境,通过公路密度、农林牧渔产值增速变化、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化三个三级指标反映各省乡村的投资环境,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相关的投资决策和引导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20指数计算的基础数据来自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自然资源部耕地普查、2016-2050全国森林经营规划、第七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构建与空间格局:1990-2020、世界银行等机构开发的Global Wind Atlas,Global Solar Atlas等公开资料和文献。图表5.中国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乡村碳中和现状碳排放现状乡村居民生活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农、林、牧、渔业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种植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畜牧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生态系统碳汇现状森林、草地碳汇量农田土壤碳汇量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乡村风、光、生物质能发电潜力*生态系统碳汇潜力2050年预计森林碳汇量乡村民生发展现状能源消费现状乡村人均生活用电量社会经济现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口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粮食生产地位省级粮食自给程度乡村创新投资环境创新环境人均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区域创新创业指数投资环境公路密度农林牧渔产值增速变化 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化 *仅计算种植业生物质能 三年年均增速变化rmi.org/20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3指数结果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主要采用了2020年各省份乡村相关的统计类数据进行计算。由于指数采用了基于各维度等权重的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并做无量纲处理,各指标的具体得分并无实际意义,但一般可以认为,得分越高,该指标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表现越好。例如,“乡村碳中和现状”得分越高,该地区乡村整体净排放越低;“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得分越高,可以认为该地区乡村民生发展状况相对全国其他地区越好。图表6展示了各省份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各个一级指标上的得分情况,及其空间分布和离散程度。整体来看,乡村碳中和现状这一指标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性,东北、大西北和大西南以及南部沿海地区的得分普遍优于黄河中游以及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这一指标表现的区域差异性最大,且区域特征显著,并整体呈现从东往西逐渐增加、内陆地区高于沿海地区的趋势;乡村民生发展现状这一指标表现也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并整体呈现从西往东逐渐转好、沿海地区优于内陆地区的趋势;乡村创新投资环境这一指标表现的区域差异性相对不明显,但整体与民生发展现状的空间分布相反。以上结果直观地呈现了我国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所面临的巨大的、多维度的地区差异性。第三章节将对具体差异以及可能原因和相关启示做进一步分析阐述。图表6.一级指标得分的空间分布和离散程度*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离散系数:0.9901.00.90.80.70.60.50.40.30.20.10.01.00.90.80.70.60.50.40.30.20.10.01.00.90.80.70.60.50.40.30.20.10.01.00.90.80.70.60.50.40.30.20.10.0乡村碳中和现状离散系数:0.435乡村民生发展现状离散系数:0.608乡村创新投资环境离散系数:0.354rmi.org/2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基于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结果,勾勒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概貌,并探索重点行动领域和不同地区的转型特点及工作重点。3.指数结果的主要启示和转型道路探索rmi.org/2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3.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整体现状与前景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结果呈现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各相关指标的整体状况和地区特点,也反映了一些指标在空间分布上的关联与错配。归根结底,指数计算的结果往往由各省乡村的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情况决定,各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及其效益的实现也受到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客观限制。因此,任何根据指数结果进行的分析和判断都应尊重地方具体情况,指数结果也彰显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中科学决策、因地制宜的必要性。与此同时,指数结果所呈现的显著的、多层次的地区差异性亦揭示了转型的巨大潜力和关键所在。整体来看,绝大多数省份的乡村地区都有可观的自身减排固碳潜力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盈余,而且不少乡村民生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恰恰拥有相对更丰富的减排固碳资源禀赋和转型潜力,但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往往也相对较为薄弱。因此可以认为,通过乡村气候行动带动落后地区发展、促进区域公平在理论上有极大机遇。这也意味着在民生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乡村气候行动需尤其注重对当地民生的影响,当地资源和优势的可持续开发必须合理有度、以人为本;同时,由于这些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市场资源配置尤为不足,加强政策引导、纠正市场失灵是推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关键,并且需重视培育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为转型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以下将从各个一级指标出发,综合考虑其整体表现和空间分布,以及指标内部结构和与其他指标的关联,对此作进一步具体阐述,并为各地区有针对性地引导资源促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提供实证的参考。(1)乡村碳中和现状首先,从乡村碳中和现状这个指标的表现来看,受各地区人口密度、能源消费结构、农业规模和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各地乡村目前的排放水平和结构都有显著差异,且地区的区域特征明显,并受综合因素影响,需要。因此,各地乡村碳中和行动应在保障民生和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对标和精准减排决策。具体来说,在排放水平方面,根据指数结果统计(图表7),2020年我国农业生产与农村居民生活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约12.85亿吨CO2e,约占当年全国人为排放的9%,人均排放为2.5吨,单位一产产值排放强度为1.6吨/万元GDP。林草2020年我国森林、草地、农田土壤等农村生态系统的乡村自然年碳汇量约8.2亿吨CO2e。,约能抵消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温室气体排放的64%。2020年,我国乡村温室气体净排放约4.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在区域层面,已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乡村地区的碳汇增量量超过排放量,包括云南、广西、海南、福建、陕西、黑龙江、重庆、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区。云南省净碳汇量最大,约达到128 TgC;山东、河北净排放量最大,超过225 TgC。图表7.乡村碳排放与碳汇现状*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乡村居民生活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4.8农村居民生活农业生产自然碳汇农业农村净排放农业约63%农村约37%畜牧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3.1种植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2.9农、林、牧、渔业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2.2农田土壤碳汇量 0.7森林、草地碳汇量 7.5亿吨CO2e14121086420净排放4.7约12.85亿吨CO2e/年自然碳汇:约抵消64%约4.7亿吨CO2e/年rmi.org/2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从二三级指标来看,在 2020 年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的的温室气体排放中,乡村居民生活用能排放约占37%,农、林、牧、渔业(下简称农业)生产活动排放约占 63%。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中,农业用能排放约占27%,畜牧业、种植业其他排放约占 73%。农业农村总体而言,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排放约占 54%,农业生产带来的其他排放约占 46%。但在区域层面,受人口密度、能源消费结构、农业规模和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排放结构出现分化。约有 3/4 的省份的农业生产排放高于农村生活排放,其中 1/2 是种植业排放主导型,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1/4 是畜牧业排放主导型,主要集中在大西南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余下 1/4 的省份的生活能源消费排放超过农业生产排放,它们主要集中在沿海综合经济区,这些地区的乡村经济水平普遍更为发达,人口也更为密集(图表 8)。图表8.中国各省乡村碳排放结构*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综合分析各省乡村人口、产业状况、土地结构和排放结构可以发现,乡村净排放量较大的省市自治区大多是乡村人口较多,一产产值较高的地区(例如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湖南等);乡村净负排放的省市自治区大多是森林覆盖面积与乡村人口比值较高的地区(例如云南、广西、福建、陕西、黑龙江、吉林等)。v 另外,排放强度也是重要的衡量指标。由图表9可以看到,排放总量高的地区人均或单位产值排放未必最高;且排放强度与排放结构密切相关。例如,内蒙的人均排放强度是甘肃的两倍,但乡村地区排放结构非常相似,都以土地密集型的畜牧业为主,因此单位一产产值排放强度较为接近。综上可见,各地区在制定减排目标和战略时,应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和产业结构,在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粮食安全等前提下,对地方碳中和工作的表现和潜力进行科学的评估。如需开展地方之间的对标和配对,可考虑采用复合型指标代替单一的排放总量或者强度指标。本报告将在下一节(3.2节)中对指数结果进行分行动领域的分析和讨论。v 但这两类典型地区也都有例外。例如四川、广东乡村人口和一产产值也在全国前列,但由于生态系统碳汇的抵消以及西南电网、南方电网较为清洁的能源结构,四川乡村净排放低于各省乡村的平均水平,广东省乡村净排放也仅略高于各省平均水平。再如青海、宁夏、甘肃乡村人口与森林覆盖面积的比值也位居全国最低之列,但由于这些地区乡村人口密度低,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低,实际生态系统碳汇量不高,乡村碳排放以畜牧业主导的农业排放为主,体量也不小,因此也仍属于净排放地区。北 京天 津河 北山 东上 海江 苏浙 江福 建广 东海 南辽 宁吉 林黑龙江甘 肃青 海宁 夏新 疆广 西重 庆四 川贵 州云 南山 西内蒙古河 南陕 西安 徽江 西湖 北湖 南100 %0P%种植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畜牧业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农、林、牧、渔业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乡村居民生活用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rmi.org/2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图表9.各省乡村人均净排放和单位一产产值排放强度度*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省86420-2-4-676543210-1-2各省乡村人均净排放,2020各省单位一产农业生产排放强度乡村人均净排放(吨CO2e)乡村人均净排放(吨CO2e)rmi.org/2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从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指标的表现来看,绝大多数省份的乡村都有可观的自身减排固碳潜力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盈余,但各省乡村在资源总量、结构和丰度上各具特点。指数结果可为各地制定可持续的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森林碳汇规划提供参考,也可为科学衡量各地的投资机遇、制定可持续的投资方案提供借鉴。根据指数估算,在全国层面,在综合考虑技术经济性、使用最严格的土地利用条件下,以发电潜力计算,我国乡村地区的风、光和生物质潜力是乡村地区2020年整体用能的数十倍,甚至远超过2020年全社会能源消耗。依据国家现有森林规划,2050年森林碳汇量预计将超过10亿吨CO2e,约相当于农业农村目前排放的78%。理论上,乡村可再生能源和固碳增汇开发相关的投资机遇可能高达数十万亿元人民币。在区域层面,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这一指标得分的离散程度是四个指标中最高的。整体来看,受气候特征、植被特点、各省乡村可开发面积等因素的影响,各省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从东向西更为丰富。全国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的75%集中在西北地区和内蒙古,以风光资源为主;东北、河南、山东等农业生产大省的生物质能潜力尤为突出(图表10);2050年西南地区的预计森林碳汇潜力可以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对于可再生能源潜力的估算,在一般考虑的用地类型、地形等因素以外,指数还计算了耕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所需考虑的其他限制条件即使在考虑这些限制条件的情况下,各省尤其是西部省份的可再生能源潜力仍然可观。图表10.中国各省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分布*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rmi.org/26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从资源丰度的角度看,各地乡村单位面积蕴含的资源禀赋也有差异,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有别于总量的特点(图表11和图表12)。一些受面积限制资源总量小的省份地区实际上资源丰度极高。比如,宁夏的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总量并不突出,但乡村单位面积的潜力全国最高;浙江的预计森林碳汇潜力在全国也并不突出,但乡村单位面积的潜力全国最高。另外,除了上海和浙江,其他省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都远超过乡村目前能源消费的总量,其中,青海、新疆、甘肃、宁夏等西北省份以及内蒙古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是目前乡村能源消费总量的数十乃至上百倍之多。如能充分开发利用,将有潜力支持乡村及其以外城镇地区的能源系统低碳转型。这不仅有助于国家层面能源及气候目标的实现,也有助于推动城乡融合、城市反哺乡村,因此对于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意义重大。图表11.各省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总量和单位面积潜力图表12.各省2050年预计森林碳汇总量和单位面积碳汇量*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农业生物质发电潜力(PWH)陆地光伏潜力(PWH,非建设用地)陆地风电潜力(PWH)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总量/乡村面积(万kWh/平方千米)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14121086420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发电潜力(PWh)万kWh/平方千米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1201008060402004504003503002502001501005002050年预计森林碳汇量(TgC/年)2050年预计森林单位面积碳汇量(吨C/平方千米)2050年预计森林碳汇量2050年预计森林单位面积碳汇量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rmi.org/2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3)乡村民生发展现状从指标表现来看,各省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异,部分指标的省际差异甚至超过城市地区相应指标的省际差异,印证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意义。同时,不少乡村民生发展落后的地区恰恰拥有相对更丰富的减排固碳资源禀赋和转型潜力。考虑到这些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资源配置不足,在市场经济结构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因此亟需加强政策引导、纠正市场失灵,促进气候行动带动落后地区发展转型。整体来看,我国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呈现东部好于西部的格局。其中,各省2020年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用电量、教育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一致性。沿海地区在这三个指标上普遍表现较好:从乡村人均生活用电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来看,东部、北部、南部沿海地区的表现都整体高于内陆地区;在乡村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方面,北京与东部沿海经济区相对于全国其他各地区最为领先(图表 13)。而2020年各省这三项指标的得分与粮食自给程度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比如,沿海地区省份的其他乡村民生发展指标都相对领先,但粮食自给程度较低,有赖于其他地区的供给;而东北和黄河中游地区作为粮食自给程度整体最高的主要粮食输出省份,在其他乡村民生发展指标方面相对发达地区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在推进低碳农业转型时需尤其考虑区域乃至全国层面的资源协调和责任分担。图表13.乡村民生发展现状三级指标空间分布*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rmi.org/2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此外,各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例呈现显著的城乡差异,城镇表现显著优于乡村,而这两个指标的乡村离散程度均高于城镇,意味着乡村比城镇存在更大的区域差异性更凸显了通过乡村气候行动促进民生发展、缩小区域、城乡差距的重要意义(图表14)。图表14.各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左)与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右)结合其他指标的表现来看,大部分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分数较低的省份恰恰拥有更为丰富的减排固碳资源禀赋,即图表15所示的“低-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大西南、大西北经济区和部分黄河、长江中游和东北省份。由此可见,一方面,如能充分、合理、可持续地利用当地资源禀赋,乡村气候行动将有潜力创造就业、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居民和政府收入、提升地方治理,为相对落后的地区创造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缩小与其他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另一方面,考虑到这些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资源配置不足,在市场经济结构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如不纠正这种市场失灵,将有可能阻碍转型甚至进一步扩大发展差距,因此在短期内亟需加强政策引导要素资源流向这些地区,同时加快创新市场机制,逐步扭转市场失灵。图表15.各省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与民生发展现状指标情况*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离散系数:0.32 离散系数:0.26 乡村乡村城镇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离散系数:0.32 离散系数:0.178.07.06.05.04.03.02.01.008.07.06.05.04.03.02.01.00rmi.org/2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4)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最后,从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指标的结果来看,各地乡村差距较大也各具特点。乡村民生发展相对落后、资源禀赋相对丰富的地区的创新投资环境也相对更为薄弱。考虑到科技支持、模式创新和相关投资对于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重要性,各地区应当有针对性地完善创新投资环境,引导相关资源关注乡村气候行动。整体来看,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也呈现东部沿海地区省份好于内陆西北地区的格局。上海、北京、河南、重庆、江苏、天津等地得分最高;而大西北经济区的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指数得分较低,在推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尤其注重强化区域创新支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分指标来看,受到各省地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体量、人口密度等客观因素影响,人均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区域创新创业指数与公路密度均呈现出东南优于西北的空间格局,而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变化趋势与农林牧渔产值增速变化趋势则都呈现东北、西南等部分内陆省份整体更佳的格局。人均地方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以北京与东南沿海最为突出,区域创新创业指数以沿海地区和四川省最为突出;公路密度以东部沿海区域最为突出,宁夏、吉林、北京等地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提高趋势最为突出,山西、吉林、河南等地第一产业产值增速提高趋势最为突出(图表16)。图表16.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三级指标的空间分布*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rmi.org/30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续图表16.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三级指标的空间分布*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理论上,区域创新情况与营商环境质量、研发活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和互促作用。20 而在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一级指标下,创新性与投资环境这两个二级指标表现较好的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并不尽一致,这有助于识别提升乡村创新投资环境的着力点。例如,吉林、宁夏、山西等地投资环境得分较高,但创新性表现并不突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创新性得分最高,但投资环境得分也并不十分突出。考虑到乡村气候行动所要求的科技支持、模式创新和相关投资,相关指标相对落后的地区尤其应当重视财政政策以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对这些方面的支持,促进区域间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流通。同时,在创新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相关政府、企业和研究部门应注重引导相关资源关注乡村气候行动,促进乡村气候行动相关的创新创业;在农业农村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相关机构应重视引导相关资源投入到气候行动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当中。此外,结合其他一级指标的表现来看,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指标得分和乡村民生发展指标得分呈现一定的线性正相关,而与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又呈现一定的线性负相关,即,不少乡村民生发展相对落后、资源禀赋相对丰富的地区的创新投资环境也相对更为薄弱(图表17)。现有研究已经表明,地区创新水平和投入对民生发展有着较强推动作用,固定资产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也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1,22因此,提升地方创新投资环境将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起到多重促进作用。图表17.一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乡村碳中和现状1.00Pearson相关性指数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0.291.00乡村民生发展现状-0.18-0.251.00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17-0.460.561.00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注:Pearson相关性系数用于度量两组数据之间线性相关的程度,结果介于-1和1之间。Pearson相关性系数越接近1,两组变量则越接近完美的正相关;系数越接近-1,两组变量则越接近完美的负相关;系数越接近零,两组变量则越接近不相关。rmi.org/3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3.2领域聚焦:重点行动领域与关键事项上一小节从宏观层面分析阐述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整体现状和前景,并印证了加强政策引导、纠正市场失灵、改善投资环境对于促进转型的关键作用。考虑到乡村气候行动涉及部门较广,不同地区乡村排放和资源禀赋也有结构性差异,本小节将从尝试乡村碳中和行动的主要领域入手,通过分析各领域相关的指标的表现,包括其空间分布和相互关联,阐述各领域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重要性,并识别在落实转型时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为相关决策提供更具体的参考。(1)农业低碳发展综合相关指标结果来看,农业生产是我国乡村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部门,且与乡村民生发展息息相关。农业排放及单位产值排放强度受到农业生产规模、结构、集约化水平、生产模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农业低碳发展尤其需要因地制宜。此外,农业排放尤其是种植业排放较高的地区也大多是粮食净输出较多的地区,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也更落后。因此,这些地区的农业低碳发展需尤其注重加强融资支持,通过碳中和工作提升农产品价值,同时注重区域间、产业链的统筹协调和责任分担,力求农业减排与粮食安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农民增收的协同。3.1小节的指数结果分析已经指出,2020年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排放的比例接近1:2。除了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浙江、广东和福建这几个沿海省份,其他省份的农业生产排放都高于农村生活排放。其中,近一半的省份的乡村地区排放呈现种植业主导型,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农业生产排放的占比大多在62%-77%之间,黑龙江则高达89%;另一半的省份则呈畜牧业排放主导型,主要集中在大西南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农业排放占比普遍在66%-80%之间,青海高达87%;即便是以农村生活排放为主的几个省份地区,其农业排放占比也在36-48%之间(图表 18)。图表18.农业生产在乡村排放中的占比(分区域类型)*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农业排放受到农业生产规模、生产结构、农业集约化水平、生产模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各省农业排放的指标表现,必须因地制宜地解读,科学制定低碳发展目标。整体来看,耕种面积大、存栏量大、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省份农业排放更大,但也取决于产品结构。比如,由于水稻的单位面积排放较高,同为种植业排100pP0 00pP0 00pP0 00pP0 %0全国情况种植业排放主导型畜牧业排放主导型农村生活排放主导型rmi.org/3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放主导型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占比较大的江西、湖南等地的单位产值排放强度也较高;在畜牧业排放主导型地区里,由于牛的单位存栏量排放因子比其他牲畜高得多,因此养殖结构中牛的比例较高的青海、宁夏等地的排放强度也更突出(图表1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并不意味着要为了达到减排目标而缩小农业规模、改变农业结构、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方式,而是要寻求农业布局优化、农业现代化与减排固碳、气候适应的协同效应,重点考虑降低农业生产排放强度,尤其是那些可以在减排的同时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的措施,比如品种改良、绿色高效种植/养殖技术等。图表20列举了农业低碳发展的主要技术途径,在各个行动领域都强调了减少损耗浪费、针对具体农业部门和排放类型进行品种和技术改良、提升单产、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等手段。这些技术途径的科学推广不仅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也将有利于增产增收,提高总体农业发展水平。图表19.农业生产排放-一产产值相关性分析(分区域类型)*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23图表20.农业低碳发展的主要行动领域和技术途径行动领域技术途径种植业减少农产品损耗浪费推广优良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推广降低稻田甲烷排放的水分灌溉管理技术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畜牧业减少畜禽产品损耗浪费优化城乡居民膳食结构,畜禽肉消费量调减到推荐水平支持降低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的品种改良、精准饲喂技术提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广种养结合等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技术渔业减少水产品损耗浪费持续推进休渔政策、限额捕捞等养护措施,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发展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加强粪污残饵收集,减少甲烷排放林业减少木材、林产品浪费严防森林火灾,全面保护森林资源,防止火灾、林地流失等产生的排放农业机械用能加快智能、高效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的普及和替代,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用能效率推动电动、氢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农业机械产品研发和技术应用rmi.org/3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此外,由于受到上述农业生产规模、生产结构、农业集约化水平、生产模式等综合影响,农业排放量高的地区一产产值未必高,这也意味着在这些地区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成本可负担性可能更差,因此需要尤其注重加强融资支持,创新融资模式。同时还应完善产品价格机制和低碳农产品的价值化实现,力求通过碳中和的工作提升农产品的价值转化率,从而提升一产产值,并确保农民从中受益。从宏观层面来看,要在农业低碳发展的同时保障农民受益和粮食安全,还必须需要注重全国区域层面、产业链层面的系统性规划。指数结果显示,农业排放水平与省级粮食自给程度呈较强的正相关,而与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图表 21)。比如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规模小,粮食自给程度较低,农业排放水平也相对较低,但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更好;而东北地区为全国及其他地区提供了重要的粮食保障,农业排放水平较高,但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落后于沿海地区的发达省份。因此,农业低碳发展尤其需要注重系统性规划,甚至考虑采用适当的转移支付和补偿机制。图表21.农业排放-省级粮食自给程度-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1,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1,0005,0003,0007,0002,0006,0004,0008,0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各省农业生产排放-省级粮食自给程度,2020省级粮食自给程度(万吨盈余)各省农业生产排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万吨CO2e万吨CO2ermi.org/3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乡村能源转型综合相关指标结果来看,能源消费贡献了我国乡村整体排放的一半以上,且与乡村民生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乡村用能水平仍然低于其他区域和部门,在保障乡村发展和用能需求的前提下,科学推进节能管理、改善用能结构可有效实现能源消费排放与乡村经济发展的脱钩,避免高排放的发展路径。此外,乡村拥有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在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时需尤其关注就地消纳和利益共享,有效助力乡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乡村民生发展。3.1小节已经指出,2020年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排放的一半以上来自于能源消费,且在沿海地区省份比例更高。从全国来看,乡村能源消费相关的排放主要来自于农村生活(占比近70%);除了黑龙江、海南、新疆三地,其他省份的能源消费也主要来自于农村生活,但农业能源消费排放水平也不容小觑。能源消费排放取决于用能水平和用能结构。在乡村生活用能方面,过去20年全国层面的数据显示,乡村人均生活用能水平与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度相关,并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长(图表22-1)。可以预见,随着乡村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升,乡村生活用能需求很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因此,乡村能源转型需重点探讨如何在保障乡村现在和未来用能需求的前提下,有效实现乡村能源消费排放与乡村民生发展的脱钩。以下从各省乡村生活用能水平和用能结构相关指数的结果出发,对此做具体分析探讨:从用能水平来看,由于受到南北方制冷、取暖等用能需求及用能效率的差异的影响,各省乡村人均生活用能水平和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但并不显著(图表 22-2):沿海经济区的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生活用能普遍较高,但也不乏用能水平居中甚至较低的地区;西北、西南、黄河中游和东北等经济区则普遍收入较低,但部分省份的用能水平已和沿海地区接近。整体而言,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对低的地区的人均生活用能水平往往也较低,未来用能需求和水平很有可能增长,而这些地区往往也有更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从用能结构来看,西北、黄河中游、东北经济区及部分西南地区省份的乡村生活终端用能还是以煤为主,部分地区高达60-70%,而电力仅占20-30%左右;其他地区则已经逐步实现了油气化和电气化的转变,其中,南部和东部沿海经济区省份乡村生活电气化程度已高达60-80%(图表 23)。因此,各省乡村生活用能单位用能排放强度都呈现出接近“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高的省份的单位用能排放强度和人均生活用能排放普遍更高,但在收入最高的沿海地区,其排放强度反而更低,而收入落后的省份的排放强度不一定比收入高的省份低(图表 24-1)。在人均生活用能水平和单位用能排放强度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各省人均用能排放也呈现出(图表 24-2)类似的倒U形特点。rmi.org/3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图表22.我国乡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与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基于历史数据与空间数据*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图表22-1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2000-2020图表22-2 各省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均生活能源消费,2020rmi.org/36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图表23.各省乡村能源结构和人均用电量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2124图表24 乡村生活用能单位用能排放强度、乡村人均生活用能排放与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其他能源电力液化天然气天然气油品合计煤合计乡村人均生活用电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100pP0 .30.250.20.150.10.050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吨标准煤/人年图表24-1 各省乡村生活单位用能排放强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图表24-2 各省乡村生活用能排放-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rmi.org/3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基于以上对乡村人均生活用能水平、排放强度以及排放的分析可以认为,首先,保障乡村地区、尤其是收入相对落后的地区现在及未来的用能需求是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重要工作,而收入相对落后的地区完全有机会通过可再生能源的积极开发利用来避免高排放的发展路径,在满足当地用能需求的同时提升用能质量和清洁度,并且借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提升乡村居民收入,同时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外送助力其他地区脱碳。此外,很多乡村居民收入相对落后地区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极其丰富,但目前的排放强度并不比一些可再生能源潜力更小、收入水平更高的地区低,可见这些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和消纳利用水平仍待提高。事实上,仅从区域电网排放因子来看,华北和西北地区的区域电网排放因子较高,但乡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较乡村用能需求的比例也更高(图表25),因此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就地消纳以及利益共享方面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要帮助这些地区避免“库兹涅茨的诅咒”,完善可以支持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基础设施体系、提高相关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创新可再生能源开发共享机制等也应是这些地区乡村能源转型工作的关键内容。图表25.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和乡村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的盈余程度*数据来源:中国外购电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研究25,2020;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同时,对于所有地区,在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同时都必须重视节能增效,并保障相关财政和金融支持,以减轻乡村居民长期时间尺度上用能的经济负担;在收入相对落后而用能水平比较突出的地区应尤其重视节能增效工作的科学开展,通过精准对标地理、气候环境相近、能源需求相近的地区,科学推进节能增效工作的开展,并加强金融支持,有效解决可负担性问题。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高电网的可再生能源比例、提升能效的同时,推进电能替代是降低能源消费排放的另一重要举措,也是改善民生、降低污染和健康危害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内陆地区,在提升电网的可再生能源比例的同时,提升用能侧的电气化水平、提高电网的调度能力和稳定性,也应是乡村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在农业方面,农业用能水平和用能结构都受到更多区位因素的约束,例如农业生产规模、农业产品结构、机械化水平、生产方式等。正如在“农业低碳发展”一节中提到的,农业能源转型也更要因地制宜,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在进一步优化农业布局、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重点考虑提升农业用能效率、优化用能结构。结合指标结果,图表26-1通过各省农业用能的单位用能排放强度和单位一产用能水平大致反映了各省农业用能结构的清洁程度和用能效率,为各省农业用能转型识别重点工作领域提供参考。可见多数省份的农业单位用能排放强度和单位一产用能水平是相近的;越是靠图表上方的省份越可以考虑关注提高农业用能的效率,越是靠图表右侧的省份越可以考虑关注农业用能结构的优化,包括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提升农业用能的电气化水平。而北京、上海、天津等单位一产产值用能尤其高的地区恰恰都是一产产值、农业用能排放总量最小的几个直辖市(图表26-2),可能由于土地和生产规模的限制,用能效率的提升空间有限,其农业能源转型对整体减排的贡献也有东北华东华中华北华南西北西南0.90.80.70.60.50.40.30.20.10160140120100806040200电网排放因子(kg/kWh)乡村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乡村用能(2020年)排放因子(kg/kwh)可再生能源替代潜力rmi.org/3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限。但从整个农食系统减排的角度看,发展大城市周边农业也有利于降低农产品运输带来的排放。同时,这些地区恰恰又是乡村民生发展水平和乡村创新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对于农业用能,尤其是大型农机而言,成熟可推广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电气化等技术和产品在现今阶段尚且有限,因此,支持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和研发在现阶段的意义更加关键。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地区如能可以考虑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支持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农业节能与可再生能源替代方案的开发、试点和推广,也将对于农业用能减排技术的突破带来重要的意义。图表26 各省农业用能单位用能排放强度、单位一产用能、一产产值与农业用能总排放*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图26-1 单位用能排放强度-单位一产用能,2020图26-2 各省一产产值与农业用能排放,2020rmi.org/3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综合以上,图表27从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生活用能和农业机械用能三方面列举了乡村能源转型的主要技术途径。在乡村可再生能源多样化开发的同时,也强调电网、储能、调度机制的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在生活和生产用能方面强调节能提效和能源替代,力求在乡村能源转型的过程中让农民获益、缩小发展差距。图表27 乡村能源转型的主要行动领域和技术途径行动领域技术途径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推广乡村地区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多样化综合开发利用 持续推进农网改造升级、智能电网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储能建设,完善灵活性调度机制 加强乡村可再生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健全乡村低碳公共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农田输配电等基础设施网络乡村生活用能 推进农房节能改造和绿色农房建设、节能产品和节能行为普及,提高农村用能效率 提升乡村生活用能电气化水平,推动农村取暖、炊事、农房、交通、家电等用能侧可再生能源替代农业机械 加快智能、高效农机化技术和装备的普及和替代,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用能效率 推动电动、氢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农业机械产品研发和技术应用rmi.org/40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3)生态系统碳汇增汇综合相关指标结果来看,生态系统碳汇增汇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意义不容小觑。由于土地面积有限,且现有森林质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保护和提升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尤为关键,而且可能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广泛效益。根据指数结果统计,2020年林草、农田等农村生态系统的年碳汇量约8.9亿吨CO2e,约相当于农业农村目前人为排放的64%,其中林草碳汇占比约90%。如落实国家现有森林经营规划,2050年森林年碳汇量可能超过10亿吨CO2e。从区域层面看,2020年乡村年碳汇量最大的是大西南经济区,最少的是北部沿海经济区;未来最大的也是大西南经济区,最少的是南部沿海经济区;从未来与现在的比例看,北部沿海地区增长空间最大(图表28)。结合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和乡村可再生能源禀赋的空间分布来看,一些森林碳汇潜力大的地区恰恰也是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偏弱、乡村可再生能源禀赋少的地区,因此,乡村碳汇资源的保护和价值化对于这些地区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十分关键。图表28.各省2020年及2050年碳汇增量(2050年数据只包括森林碳汇)*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由于土地面积有限,未来新造林的空间有限,通过提升森林质量可带来的碳汇增汇的潜力远大于新增森林面积可带来的碳汇增量,尤其是山东、湖南、江苏等省份(图表29)。此外,我国森林单位面积碳贮量在116tons/ha CO2e左右,较世界平均水平(158tons/ha)仍有差距,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国家层面也愈发强调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TgC35 30 25201510503.5 3 2.521.510.5020 年预计森林年碳汇量/2020年乡村自然碳汇量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2020年乡村自然碳汇 2050年预计森林碳汇量 2050年预计森林年碳汇量/2020年乡村自然碳汇rmi.org/4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图表29.各省2050年相对2020年碳汇增汇潜力的构成*数据来源: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基于2020年数据)事实上,2015年左右以来,我国森林蓄积量的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了森林覆盖面积的增长,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森林保护和质量提升方面的努力。国家如要实现2025和2030年的森林蓄积量目标,也必须持续提升对现有森林的保护和经营(图表30)。另外,文献显示,根据国际碳汇市场交易相关数据,森林经营管理的单位碳汇净投资成本仅为造林/再造林的1/3。如果考虑其带来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森林经营管理的单位碳汇净投资成本则更低,甚至在多数情况下可创造净收益(图表31)。图表30.中国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历史趋势和未来目标(数据来源:“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26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181614121086420森林抚育的增汇贡献 造林本身的增汇贡献TgC20019018017016015014013012011010020032008201320182025203027252321191715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rmi.org/4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图表31.计算和不计算社会经济效益的森林碳汇项目成本效益(数据来源:RMI根据OCED“a Global Analysis of the Cost-Efficiency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2021”整理27)综合以上,图表32总结了各类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固碳增汇的技术途径,一方面强调对现有生态系统的修复、保护和提升经营管理,一方面科学推动国土绿化,力求用成本效益最佳的方式为乡村创造更多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助力乡村发展。图表32 生态系统碳汇增汇的主要行动领域和技术途径行动领域技术途径林草碳汇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退耕还林还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精准提升林草资源质量和稳定性,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农田固碳扩容加快退化耕地治理,加大黑土地等恢复保护力度防止农田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健全农田防护林、截水排洪、坡面防护等工程落实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绿肥种植等措施海洋碳汇推进受损和退化的海洋生态修复加强红树林、海草床、盐沼等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固碳能力发展滩涂和浅海贝藻类增养殖,构建立体生态养殖系统,增加渔业碳汇潜力200150100500-50-100植树造林 森林保护仅计算私有效益(美元/吨二氧化碳-2017年值)植树造林 森林保护计算非私有效益rmi.org/4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3.3区域聚焦:具体地区指数特征和转型重点综合分析各省各具体指标的特点,可以看到全国乡村碳排放与碳吸收、可再生能源与森林碳汇潜力在体量、强度、结构等维度上的区域性特征,以及各民生发展指标和创新投资环境在空间上的差异。在行动落实层面,地方上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具体行动还需要更小尺度的分析,但从大尺度的战略层面来看,指标结果的区域性特点仍可以为各地区探索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转型路径提供参考。本小节将重点对此进行分析。总体而言,受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乡村碳中和工作和乡村发展的现状、基础、禀赋条件和发展环境呈现出总体上的异质性。沿海地区乡村碳排放以乡村居民生活排放为主导,乡村民生发展和投资创新水平高,但乡村减排固碳潜力禀赋低。而内陆地区的乡村碳排放以农业生产排放为主导,乡村民生发展和投资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沿海地区,但内陆相对落后地区许多省份的乡村减排固碳潜力禀赋恰恰处于全国前列。可见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将需要探索不同的转型路径,各具体经济区、具体省份也需根据当地区位条件的具体特点,探索转型的重点和突破口。(1)沿海地区指数表现及特征综合各指标结果可以看到,全国乡村民生发展和投资创新水平前列的省份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沿海地区,乡村减排固碳潜力禀赋最低的省份也绝大多数都集中在沿海地区。从排放和碳汇结构来看,由于经济结构整体一产比重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沿海地区的乡村碳排放以乡村居民生活排放为主导。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碳汇量相对小,全国乡村净排放总量前列的河北(第一)、山东(第二)、江苏(第四),以及乡村人均净排放全国第二的天津都位于这两个地区;而南部沿海地区乡村生态系统碳汇增量相对更多,福建、海南实现了乡村净负排放。以下将对各区域及表现特别的省份的指数特征进行具体描述,并对转型思路提出建议。rmi.org/4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该区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以及山东省,涵盖京津冀城市群以及相应地主要支撑地区,拥有充足的人才资源与技术基础。从具体指标表现来看,相对于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直辖市以外省份2020年的乡村净排放整体更高;各沿海地区排放结构都由乡村居民生活排放主导,但北部沿海地区乡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排放仍整体高于其他沿海地区。而从乡村减排固碳潜力禀赋来看,与其他沿海地区相比,北部沿海地区乡村单位面积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是相对更高的;其中山东省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尤其丰富,总量居全国第三。在乡村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方面,北部地区省份一级指标分数整体突出,但也可以看到个别相对的短板领域,例如,河北、山东的乡村教育水平、财政的科技支持等仍有进一步加强的空间;在农业发展领域,虽然沿海地区多数省份一产产值占比、农业排放占比低,但北方沿海地区除北京外,都是省内粮食自给的省份,而其他沿海地区中,除江苏、海南两省外,都需要其它省份的粮食输入。但从一产产值增速变化和一产固定投资增速变化两项指标来看,北方沿海地区各省都至少有一项指标在全国各省中居于中游以下,或许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北方沿海地区整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趋势。基于北方沿海地区可再生能源相对丰富的优势,以及目前的碳排放碳汇结构,北方沿海地区如能加快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建设更清洁的电网和能源结构,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农村减排试点,例如分布式光伏、农房改造、户用热泵推广、低碳畜牧业等,则有机会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突破,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型升级,推动地方财政有针对性地提高各方面的民生发展水平。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0 全国中位 东河 北天 津北 京rmi.org/4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该区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与浙江省,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多功能制造业中心,也是最具竞争力的经济区之一。东部沿海地区的乡村碳排放结构也由乡村居民生活排放主导,乡村生活用能人均碳排放整体稍低于北方沿海地区。同时,江苏省作为农业大省,2020年种植业排放总量居全国第四,农业排放也不容小觑。从乡村减排固碳潜力禀赋来看,东部沿海地区整体潜力较小,浙江省的森林碳汇在沿海地区各省中可能将增加最多。北京以外的全国各省中,东部沿海地区各省的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和乡村投资环境整体都最突出,在农业发展相关指标以外的所有指标中,尤其是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口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区域创新指数等,东部沿海地区省份几乎全部居于全国前列。而农业发展相关的指标中,除江苏外,上海、浙江都需要其它省份的粮食输入;东部沿海三省的一产产值增速和一产固定投资增速放缓的趋势也全部强于全国各省平均水平。以此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发展可能更加趋向于集约化。结合排放、碳汇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可从乡村生活用能减排方面入手,提高用能效率,探索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以及海上风能、区域电网互联互通等技术,提高电网的清洁程度和乡村的电气化率;在不同省份也更要因地制宜,例如,在江苏省也要充分重视种植业减排技术的推广,在森林碳汇资源丰富的浙江省,也要科学有效地进行碳汇资源的开发和价值化。地方政府也可以利用该地区较为成熟的民生和投资环境,积极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向乡村碳中和相关的产业流动,促进技术研发和市场创新,推动零售业、农产品加工业设立科学的供应链的减排目标,支持上游农业生产低碳化、现代化、高附加值化的转型。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0 全国中位浙 江江 苏上 海rmi.org/46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该地区包括福建省、广东省与海南省,该区域大部分地域处亚热带季风区,光、热、水、生物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是我国重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基地,也是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中心。从乡村碳排放来源结构来看,南部沿海地区与北部、东部沿海地区类似,都是乡村居民生活排放主导的地区为主,但其中,海南的乡村排放结构中农业更多,是沿海地区省份中唯一的特例。另外,与北部、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南部沿海地区乡村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更多,整体净排放更低,2020年福建、海南都实现了乡村净负排放;但相对全国多数其他地区而言,南部沿海地区的乡村可再生能源和碳汇潜力禀赋都不突出。从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和乡村投资环境指标的得分来看,南部沿海地区整体中游偏上。其中,除了农业发展相关的指标,福建和广东整体相对领先,并且各有一些三级指标特别突出,例如福建的乡村人均生活用能、广东的区域创新指数等。粮食自给方面,广东、福建都需要其他省份粮食输入,其中广东省是全国各省中需要其他省份粮食输入最多的省份。南部沿海三个省份一产产值增速放缓的趋势在全国各地区中也相当突出,但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化的表现都还处于全国平均水平左右或以上。综合来看,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两省和海南在乡村排放结构和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创新投资环境水平等各方面还是有一定差别,需要有针对性地规划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广东和福建各指标表现总体和东部沿海更加类似,可以包括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电网、生活用能的消费侧进一步推广碳中和行动,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社会资源向乡村碳中和相关的产业流动,并进一步加强乡村教育等民生建设。对于海南省,则更要重视乡村碳汇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农业用能效率,鼓励乡村碳中和相关的创新投资,全面促进乡村居民生活、教育、收入等水平的提高。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0 全国中位海 南 东福 建rmi.org/4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内陆地区指数表现及特征与乡村碳排放以生活排放为主导、可再生能源和潜力碳汇禀赋有限、乡村民生发展和 投资创新水平高的沿海地区形成对比,内陆地区省份的乡村碳排放以农业生产排放为主导,乡村民生发展和投资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沿海地区,但所有省份都可以达到省内粮食自给,并且内陆相对落后地区许多省份的乡村减排固碳潜力禀赋恰恰位于全国前列。各内陆地区中,东北、大西南、大西北地区整体农业排放比重最高,民生发展水平也整体落后,但这些地区乡村可再生能源或碳汇禀赋丰富,转型潜力巨大;长江、黄河中游地区乡村生活用能与农业排放的比例相对更加均衡,乡村民生发展水平整体也居于全国中游,结合各区域及区域内部不同指标的特征特点,也能够发现可供乡村 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参考的不同切入点和转型重点。rmi.org/4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东北综合经济区:该区域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与辽宁省,其整体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型装备和设备制造业基地。东北三省的乡村碳排放中,农业排放的比重都达到了2/3以上,整体以种植业排放为主;尤其在黑龙江省,农业排放的总量以及种植业排放量、农业用能排放量都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一。同时,东北三省的乡村生态系统碳汇资源也较为丰富,2020年黑龙江、吉林都实现乡村净负排放。由于耕地多、农业产量大,东北三省尤其是黑龙江省可用于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土地限制较大,但农业生物质资源潜力全国最高。在乡村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环境方面,东北三省除农业发展相关指标外,各三级指标整体居于全国中下游水平。东北三省都是粮食输出省份,以黑龙江省为全国之首。东北地区的一产产值增速和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但近年辽宁省的一产产值增速呈现出下降趋势;黑龙江省的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出现了下降,尽管下降幅度仍小于全国各省平均水平。在乡村居民用电、乡村居民收入、乡村教育水平,以及地方科技财政支持、区域创新指数等方面,东北三省得分整体居于全国中下游,尤其是辽宁省的乡村教育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三省的地方科技财政投入也整体有待提高。结合东北地区的乡村碳排放碳汇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以及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环境来看,东北地区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尤其需要重视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保护和黑土地保护,并且有机会在探索适宜大规模生产的低碳农业方案方面、农业生物质利用等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在规模化农业为主导、农业用能集中的黑龙江省,可以着重支持农业机械效率提升、农业电气化等新能源农机方面的创新和尝试,加速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东北地区可以尤其注重加强以上方面相关的财政科技支持,以低碳农业带动农业生产的进一步现代化,同时强化区域创新、乡村教育、乡村居民用能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0 全国中位江吉 林辽 宁rmi.org/4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大西北综合经济区:该地区包括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vi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经济发展较落后,但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接替基地,也是最大的综合性优质棉、果、粮、畜产品深加工基地。在西北地区各省2020年的乡村碳排放中,农业碳排放比重则都达到了70%以上;农业排放又以畜牧业排放为主,整个地区畜牧业与种植业直接排放的比例达到4:1。受内陆性气候和荒漠草原为主的植被特点所限,西北地区的乡村生态系统碳汇年增量和整体潜力较小。但西北地区的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极为丰富,我国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的55%在西北地区,风光资源尤其集中,单位面积禀赋也高。尤其在宁夏自治区,由于自治区面积小,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总量大大低于西北其他省份,但乡村单位面积上的可再生能源潜力全国最高。另一方面,与全国其他地区和省份相比,西北地区的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和乡村投资环境的各个指标表现整体都最薄弱,只有农业发展相关的指标表现相对乐观,其中宁夏的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增长居全国第一。由此可见,西北地区有巨大的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以及外送潜力,加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保护与修复,尤其可以探索可再生能源 生态修复等开发场景;同时,西北地区也应高度重视畜牧业低碳技术的发展,以及可再生能源 畜牧养殖等应用场景,通过低碳畜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发展、产值提升,形成区域产业优势。以上方面的合理开发发展将大大有利于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进步,促进就业以及地方财政收入、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政策的支持,以及跨地区的统筹协调。因此西北地区需要注重全面改善投资创新环境,引导更多资本和政策资源关注以上方面的机遇和挑战,并且确保相关投资、建设以及财政收益切实推动乡村能源保障、人民收入、教育普及等方面民生水平的提高。vi 由于其他数据可得性的限制,该指数暂未对西藏自治区进行评估。但可再生能源潜力的西藏数据不存在缺失,因此可以计算。如不计西藏数据,西北地区的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占全国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的45%。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0 全国中位新 疆宁 夏 海 肃rmi.org/50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大西南综合经济区:该区域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重庆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工业与旅游业开发较为充分。西南地区各省的乡村碳排放也都以农业碳排放为主,2020年农业排放比重都达到65%以上。其中,广西、重庆农业排放以种植业为主,四川、贵州、云南农业排放以畜牧业为主;整体来看,西南地区农业用能排放比重全国最小。同时,在全国各地区中,西南地区的乡村生态系统碳汇增量最大。2020年云南、广西、重庆乡村净碳排放都达到了负值,全国各省中云南、广西的净负排放最高。从乡村减排固碳禀赋来看,全国各地区中,西南地区森林碳汇增量潜力最大;相对西北、内蒙以外的其他多数省份,西南地区的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以及乡村单位面积上的可再生能源潜力也都不小。与西北地区类似,西南地区除农业发展相关的乡村民生发展现状指标表现也整体较为薄弱。尤其是乡村教育水平方面,西南地区各省整体落后于其他地区。但在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方面,从一级指标得分来看,尤其是重庆、四川两省,西南地区的表现相对乐观。从三级指标来看,西南地区各省一产产值增速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变化趋势整体达到全国各省中游甚至上游水平;重庆市的公路密度全国最高;四川省的区域创新指数也居于全国上游水平,优势显著。基于以上发现,西南地区在乡村碳汇生态保护及其价值化实现方面,有着尤其巨大的潜力。在农业减排方面,西南地区也需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转型方案。例如,四川、贵州、云南等西南省份在畜牧业低碳转型领域面临巨大机遇,并且在不同于北方地区的养殖结构和气候条件下,可以探索不同的转型技术路径。此外,西南电网是全国区域电网中最清洁的,可直接有效地通过用能侧的电气化实现减排,因此最应该鼓励乡村居民生活、交通、农业生产等用能环节电气化,从而提升乡村用能水平、基础设施服务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然而,考虑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乡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等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西南地区包括乡村能源转型的乡村碳中和行动尤其需要创新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通过系统化的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方案设计,以及科学合理的财政和政策支持,确保项目投资的可行性、能源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消费侧的可负担性。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0 全国中位云 南贵 州四 川重 庆 rmi.org/5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该区域包括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该区域沿黄河中游段分布,地域辽阔、农牧物产丰富,以煤炭开采与加工、天然气与水能开发、钢铁与有色金属工业以及奶业为特色产业。黄河中游地区的乡村碳排放以农业排放为主。除内蒙古以外,各省农业排放都比重小于西北、东北、西南地区各省,种植业与畜牧业排放量大体相当;而内蒙古的农业排放达到乡村碳排放的88%,且畜牧业排放大大高于种植业排放。地区内各省中,内蒙古、陕西的乡村碳汇量尤其突出,2020年达到了净负排放。从乡村减排固碳潜力禀赋来看,黄河中游地区的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和碳汇禀赋都比较丰富。整体来看,乡村单位面积的可再生能源潜力仅次于西北地区,乡村单位面积的森林碳汇潜力也几乎仅次于西南地区。其中,内蒙古资源尤其丰富,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占全国乡村可再生能源的20%;河南农业生物质资源条件较好,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二。乡村民生发展水平方面,黄河中游地区省份整体居全国中游,河南、内蒙古都是全国前五名的粮食输出省份。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方面,则地区内部、指标之间差异较大。其中,河南省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最为突出,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三;内蒙古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一级指标则在全国各省中倒数第四。由三级指标来看,区域内各省的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整体相对落后。一产产值增速趋势上,除内蒙古外各省则都位于全国上游,山西、河南增幅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三。而内蒙古一产产值增速趋势虽然相对偏缓,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势水平达到全国第四。总体来看,黄河中游地区各省尤其需要注重加强财政科技支持,促进农业畜牧业减排与产业发展,改善能源结构,提高用能水平,促进各方面民生发展。其中,内蒙、陕西尤其要利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碳汇资源,提高人民收入,促进产业发展,也更要注重改善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为乡村碳中和相关的技术、资金的进入和效益的最大化创造条件。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0 全国中位陕 河 南内蒙古 rmi.org/5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该区域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与安徽省,该区域沿长江中游段分布,地形地貌以平原、丘陵和盆地为主,有良好农业禀赋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具备通达性良好的区位优势。从农业与乡村生活排放在乡村碳排放结构中的比例来看,长江中游地区的乡村碳排放结构总体与黄河中游地区内蒙古以外的其他地区类似,农业排放约占60%。但从农业排放的结构来看,长江中游地区种植业排放更多,农业用能排放整体占比更少。乡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用能造成的化石能源排放总量与农业直接排放大体相当。从乡村碳汇增量的绝对值来看,长江中游地区各省也与黄河中游地区内蒙古以外各省的平均水平相近,但地区内部各省之间差异更小,且都未超过排放量,2020年长江中游地区各省都是乡村净排放省份,净排放值都位于全国中到上游。从乡村可再生能源和碳汇潜力来看,除直辖市和东南沿海各省以外,长江中游地区各省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总量最少,但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和森林碳汇增量潜力在全国各省中中游偏上。乡村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环境方面,该地区各省各指标基本都在中游或以上,只有湖北和安徽在农村住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趋势上落后于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总体来看,长江中游地区乡村能源和农业直接排放比例较为均衡,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有限,乡村民生和创新投资环境均衡发展,在种植业、碳汇、农业生物质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该地区的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或许更可以优先引导资本、技术对低碳农业、碳汇保护、农业生物质利用等相对具备优势的领域的投入,进一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相关就业和民生水平的提高。同时,长江中游地区乡村能源转型也不容忽视。尽管该地区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相对其他多数地区不占优势,但潜力总量实际仍是目前乡村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倍以上。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可再生能源 农业,风、光、水、生物质等多能互补的多元化综合能源利用方案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场景,提高电网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和灵活调度能力。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民生发展状况乡村碳中和现状乡村减排固碳资源禀赋乡村发展现状乡村创新投资环境0.00 0.25 0.50 0.75 1.00 全国中位湖 南湖 北江 安 徽rmi.org/5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基于指数结果和主要发现,结合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相关实践及主要挑战,针对全国及地区层面进一步推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提出相关建议并提供案例支持。4.下一阶段行动建议及案例rmi.org/5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结果从宏观和战略层面揭示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任务之重、潜力之巨和意义之大,也凸显了推进系统性和差异化转型的迫切性,以及加强政策引导、纠正市场失灵和改善创新投资环境对于促进转型的关键作用。指数结果也从分区域和分领域的角度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之路作了初步探讨。具体工作的落实开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还需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我们也计划在当前指数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领域和具体问题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指数框架。现谨结合当前指数发现和相关实践调研,对下一阶段如何加快推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提出如下基本建议:首先,在推进乡村气候行动时,需整体提升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理念与原则的认知,并针对转型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基础设施等各类资源要素的突出短板和关键瓶颈,加强供给与保障,具体包括:加强建设能够有效引导资金流向乡村、红利留在乡村的财政金融体系:一方面加快完善农村信用体系、财税政策、投资政策、融资及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引导资金流向乡村碳中和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归拢乡村碳中和工作开展带来的财政收入,通过设置专项基金、信托等方式,有效引导碳中和红利流向乡村建设、提升民生福祉以及促进乡村碳中和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加快创新能够促进乡村碳中和经济效益实现和共享的市场机制:健全乡村碳中和工作的价值转化机制,通过全面提升收益来提高整体经济性,包括完善低碳农产品、可再生能源(尤其是生物质能)和碳汇的市场交易机制及价格机制、培育缺失的产业链环节、促进产业融合,形成支持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资金链、产业链、效益链,从而有效应对现在及未来财政补贴退坡的趋势。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和商业模式,加快促进农民、合作社、村集体和地方企业参与乡村碳中和工作的决策、开展和利益分配。以提升可靠性、经济性和协同增效为导向加快关键技术的试点和推广:一方面有效引导成熟的、符合当地综合条件的乡村碳中和技术的落地,比如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并进一步提高投资成本效益的经济性;另一方面要从降低成本及风险的角度持续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比如农村微电网、智能配电网、生物燃料、热泵、煤改电、农机电气化和氢能化等,需要盘活融资模式,先试点后推广,形成示范效应。此外,要优先考虑能够提高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低碳技术、能够有助于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协同互促的关键技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乡村碳中和工作的融合:充分利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利好,推动建设能有效支持乡村碳中和工作的能源网络、交通网络、数智网络以及创新和融合性基础设施,并避免高排放锁定效应。同时扩展提升相关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领域、规模、质量、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尤其在农村生活及农林废弃物资源的收集利用、新能源设备的运营维护、低碳农产品的销售推广及风险保障等存在突出短板的工作方面,并在此过程中推动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非农业生产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收益。以专项财政为支点带动乡村创新投资环境的持续提升:从乡村碳中和工作开展带来的财政收入出发,设置一系列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乡村碳中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建设和青年创业等,同时进一步吸收和引导社会资本有效支持参与相关工作开展,充分发挥乡村创新投资环境改善带来的涟漪效益,实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正循环。全面加强对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认知和信息支撑:重点完善农业农村非商品能源消费、碳排现状、碳汇资源、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和利用现状等方面的统计基础和系统性研究,加强关于乡村气候行动开展对乡村发展与民生福祉的实际、长期影响的信息统计、系统性梳理和实证研究,提高对乡村受气候变化影响以及乡村碳中和工作开展如何切实促进乡村发展的宣传教育,从而有效支持以上其他工作的决策和执行。重点培育支持青年人才参与推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乡村目前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不仅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带来了公众接受和实施能力不足等具体挑战,也关乎转型意义的真正实现。因此,rmi.org/5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在培养能有效支持前述工作开展的专业人才时,需格外重视引导、培育和支持高素质的青年气候领袖参与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工作中,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带动作用。加强对相关技术和工作的引导和监督:以上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有效的政策引导、支持和规范,也有赖于有效的决策、管理和评估体系,尤其在规范方面,在有序放开对于新型市场主体和新型低碳农产品、可再生能源品种的市场准入的同时加强相关技术标准和监管监督体系,提高项目质量,避免对农民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和负面影响。其次,基于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结果和乡村其他特点特征,在开展以上所有工作时应尤其注意以下事项:加快合理分类推进的同时优化统筹联动和责任分担:我国乡村体量庞大、空间分散、差异显著,同时,农产品和可再生能源的区域流动性较大、产业链较长、社会环境经济影响较为广泛。因此,一方面建议各级政府结合各地乡村的碳源碳汇特征、民生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特点和创新投资环境差异等,因z z地制定转型方案,有序推进转型;一方面需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转型需求、优势和短板,识别一系列重点、优先和领先地区,并指导开展科学对标、精准配对和试点示范。此外,针对农业减排和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加强全国及区域层面以及产业链层面的系统性规划,并考虑设计适当的转移支付、补偿机制和融资支持。具体可参考图表33总结的各地区指标表现特点和转型工作重点建议。加强政策倾斜的同时加速创新市场机制:乡村地区整体发展落后、市场要素资配置整体不足是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乡村在整体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也加剧了气候变化在乡村的外部性,即:乡村既是气候变化领域最脆弱的环节之一,乡村气候行动的价值又难以充分回馈于乡村民生发展。因此,建议各级政府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政策倾斜,在短期内纠正市场失灵,另一方面要加快创新市场机制,推动构建长期有效的内生机制。强调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同时促进全社会参与:政府和企业将无疑持续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进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乡村治理体系有着其独特的自发性,乡村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也是乡愁的特殊载体,因此不论是从促进转型开展还是落实转型内涵的角度,政府都应充分撬动有能力的个人和组织并妥善利用社会各方优势,共同助力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立足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力争惠及世界其他地区:全球目前仍有超过30亿人口生活在非城镇地区,其中20亿人以农业生产为生。他们同样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发展滞后,也整体经历着持续城镇化带来的巨大重塑。如何避免全球及地方气候行动可能对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善用这些行动的广泛效益,促使他们向更为富足和更可持续的生活、生产、消费模式转型,是社会各界应当探索的共同话题。我国在继续谱写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图景的同时,也应持续为全世界尤其是其他发展中地区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引领并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本小节在结尾提供了六个案例,分别展示了在促进乡村能源转型、农业减排和碳汇增汇等具体行动领域的效益实现和共享方面的地方创新实践,并特别挖掘了在金融创新助力转型和培育青年气候领袖方面的实践。具体模式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地区或领域,但都是践行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理念的有益尝试,也较好的体现了政策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共同作用以及市场机制创新在其中的关键位置,因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rmi.org/56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 案例1.国家级贫困县通渭县通过企业捐建、屋顶租赁、联村共建等运营模式和农光互补、新能源公共设施一体化等应用场景,有效实现了光伏发电收益在村集体、农户和光伏企业之间的分配,辐射带动全县脱贫增收和产业发展。案例2.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试点农产品碳标识认证,通过低碳产品溢价、碳汇交易和碳金融等综合形式,实现农业“碳票”变农民“钞票”。案例3.浙江省安吉县探索出“竹林碳汇生产交易收益分配”的一体化解决方案,通过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民等多方利益分享机制,积极发挥多参与主体在竹林碳汇价值化实现中的作用。案例4.“中国沼气第一村”广西恭城平安乡黄岭村经过四十年的探索创新,以沼气能源试点探索为抓手,构建沼气的上下产业链,打造清洁能源新农村典范和造“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案例5.公益性普惠金融机构AceIi Africa通过创新的风险担保和补贴激励机制,助力非洲中小型农业企业获取信贷支持。如能结合中国助农金融机构对信贷与低碳农业技术的有效耦合,可撬动更多金融助力农业低碳发展。案例6.青年人才“郭小妹”返乡创业获得政府大力支持,通过“以竹代塑”反哺家乡特色产业和低碳发展;海南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首设碳中和与乡村振兴赛道,政府联合社会各方积极探索解决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关键人才缺口。最后,我们呼吁社会各方持续关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深入开展对于相关具体机遇和挑战以及对应解决方案的研究、创新、实践和宣导,助力乡村朝着更繁荣、更清洁、更美好的未来加速转型。rmi.org/5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图表33.不同地区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特征和工作建议区域指数特征工作建议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乡村净排放水平居全国首列且明显以乡村居民生活排放为主 乡村减排固碳资源潜力相对较小,但单位面 积可再生能源潜力可观(山东省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尤为丰富)乡村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环境在全国范围内领先(但北京粮食自给程度较低,山东和河北在部分指标有较大提升空间)考虑推进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农业农村减排试点,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突破,并提升相关创新投资环境。尤其注重农村生活用能减排,有针对性的加快乡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如热泵、农房改造、分布式光伏等。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乡村净排放水平较高且也以乡村居民生活排放为主(江苏省种植业排放也较突出)乡村减排固碳资源潜力相对较小(但浙江省森林碳汇增加潜力较为突出)乡村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环境都居全国上游(但上海和浙江粮食自给程度较低,一产产值增速放缓趋势也较明显)加快农村生活用能减排,尤其注重节能和清洁技术推广,探索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有针对性的探索海上风能和区域电网互联互通,推进种植业减排技术和碳汇资源保护开发,探索低碳农产品和生态碳汇的价值化创新。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乡村排放和碳汇水平都较高。农村生活排放占 比较高(除海南省农业排放占比更高)乡村减排固碳资源潜力相对较小 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和创新投资水平中等偏上(但广东、福建粮食自给程度较低,一产产值增速放缓趋势也较突出)整体加强资本、技术、人才流向碳中和相关产业,以及碳中和红利流向乡村建设。广东和福建省乡村地区可重点推进包括畜禽粪便能源化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以及生活用能减排。海南省需更加重视农业减排和碳汇资源保护开发。东北综合经济区 乡村排放和碳汇水平都较高,农业生产排放达2/3以上且以种植业为主 农业生物质能潜力居全国前列(黑龙江全国第 一),碳汇资源也较丰富粮食自给程度和一产产值增速全国最高,但其他乡村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环境指标表现较弱重视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保护和黑土地保护,探索适宜大规模生产的低碳农业试点,支持农机效率提升、农业电气化、新能源农机以及农业生物质能利用的创新尝试,同时强化相关的创新投资环境。大西北综合经济区 农业生产排放达70%以上且以畜牧业为主 乡村可再生能源潜力占据全国一半以上,风光资源尤为丰富(宁夏单位面积可再生能源发电 潜力全国最高)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和创新投资环境整体最薄弱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强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保护与修复,重点探索可再生能源 生态修复、可再生能源 畜牧养殖等开发场景,支持低碳养殖技术的创新,同时全面改善乡村创新投资环境,并在以上工作中强调跨地区的统筹协调。大西南综合经济区 乡村碳中和现状整体最好。农业排放为主(云贵川以畜牧业为主,其他种植业为主)森林碳汇增汇潜力居全国首位,可再生能源发电潜力也较突出 乡村民生发展现状和创新投资环境处全国下游水平(除重庆、四川表现较好)重点探索碳汇保护增汇及其价值化实现的创新,因地制宜的探索低碳农业现代化方案,另外加快推进乡村生活生产的电气化和相关基础设施服务,并有针对性的提升创新投资环境。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 乡村排放水平整体较高且以种植业和畜牧业排放为主(内蒙古畜牧业尤其突出)单位面积可再生能源潜力和碳汇潜力都居全国第二,整体潜力也大(内蒙古乡村可再生能源占全国20%,河南农业生物质能全国第二)乡村民生发展相撞和创新投资水平居全国中游(河南、内蒙是仅次于东北的粮食输出省份)促进农业畜牧业减排与产业现代化,改善能源结构,有针对性的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碳汇资源,支持生物质能创新利用,同时注重加强财政科技支持和跨区域协调。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 乡村排放和碳汇水平居中,农业排放和农村生活排放相对均衡,农业略多且种植业为主 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和森林碳汇潜力在全国中游偏上 乡村民生发展和创新投资环境也在中游左右优先引导资本、技术对低碳农业、碳汇保护、农业生物质资源利用的投入,在条件的地区探索可再生能源 农业和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利用方案,提高电网的清洁程度和灵活调度能力。rmi.org/5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案例1:甘肃省通渭县以商业模式创新带动“整县光伏”建设取得良好成效通渭县位于甘肃省定西市东部,地貌以丘陵沟壑为主,全年降水量偏少,土地贫瘠,一度被国家列为特困地区。因其拥有丰富的光照资源,通渭县于2014年列入“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县”,由国家能源局定点帮扶,大力开发风、光资源。在“十三五”期间,通渭县建设户用分布式光伏、村级光伏电站、集中式光伏电站三种模式的光伏扶贫项目,共建成装机量162.4兆瓦,累计发电3.92亿千瓦时,税收达到2165万元,新能源产业在全县GDP中的贡献接近“半壁江山”。28户用分布式光伏采用“企业运营 村民出屋顶”的模式建设,由农户提供自家屋顶或庭院、村集体提供公共建筑屋顶,引入浙江正泰安能公司负责开发建设光伏电站,并提供设备、设计、管理、运维等全周期综合能源服务。农户和村集体无需投入任何资金,以租金形式享受收益。20年合同期内每年能够增收5.3万元,合同期满后电站免费移交给农户或村集体继续发挥效益。29此外,浙江正泰安能公司还利用当地村民广场投资建设了“光储充”一体化停车棚,并配套建设了充电桩和储能设施。村级光伏电站采用“企业捐建”的模式,有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通渭县9万千瓦村级光伏电站项目在建成投产后的两年时间内便实现发电量2.53亿千瓦时、发电收益1.69亿元。项目产权按比例确权给村集体,发电收益用于村集体经济再分配,通过开展公益性岗位扶贫、奖励补助扶贫、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实际分配共1.42亿元,每个贫困村约71.7万元,惠及2000多名贫困农民、近2万户贫困户。30集中式光伏电站项目采用“联村共建”模式,由多个村集体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四新村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容量47.2兆瓦,每年可实现发电量约5664万度、发电收益约4248万元,收益资金不仅用于公益性岗位人员工资、确权村内小型公益事业,还用于小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巩固提升、维护改造等,辐射带动全县134个脱贫村、9440户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31rmi.org/5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上述光伏扶贫项目的开展,在实现光发电经济收益的基础上,还通过电站土地返租和吸纳当地脱贫群众务工的方式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通渭过去自然条件差、产业支撑少、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得到彻底扭转。除光伏项目本身的开发建设外,通渭县还积极探索“农光互补”的集约化用地模式,并以此实现了更大的扶贫效益。分布式光伏电站主要采用单立柱露天种植、“桁架 农业大棚”的模式建设,在光伏设施下种植马铃薯、茄子、韭菜等农作物,或在大棚中养牛;集中式光伏电站采用农光互补与畜光互补的方式,在光伏板下建设黑驴养殖场、油用牡丹田、蔬菜大棚等,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30,32通渭县“整县光伏”建设工作之所以取得良好成效,离不开当地从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开发创新商业模式、积极探索协同增效三个关键方面有效开展的扎实工作:充分挖掘自身优势:通渭县天然的地理气候条件一度严重限制了其农业发展,然而通渭县以其丰富光照资源为契机,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潜力,大力开发光伏项目,光伏装机量、发电量不断提升,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农民稳步增收、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提供稳定保障。开发创新商业模式:通渭县光伏建设工作的另一亮点在于其创新性、多元化的光伏项目建设模式。结合县内各村异质性的自然条件,当地分别开展户用分布式光伏、村级光伏电站、集中式光伏电站三种模式的光伏项目建设,且针对每种模式制定合理的建设模式,引入市场力量、凝聚多方合力,稳定有力创造收益。积极探索协同增效:通渭县不止步于光伏项目建设本身产生的良好效益,而进一步积极探索“农光”、“畜光”互补的集约化土地利用模式,最大化光伏用地的土地收益,有效开辟新的创收渠道,进一步贡献于当地经济与民生发展。“十四五”期间,通渭县将进一步充分利用风光资源优势,建成通渭新能源产业基地,促进风光电全产业链发展,同时探索装备制造产业的协同发展路径;计划推进建设32.2万千瓦分布式光伏整县试点、18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光储产业园和风电锚栓等项目,继续打造“清洁通渭”,进一步促进全县财税增收和经济高质量发展。33图表32.通渭县光伏扶贫商业模式和效益实现途径。企业运营 村民出屋户用分布式光伏企业捐建村级光伏电站联村共建集中式光伏电站发电效益吸纳农民务工土地屋顶租赁农光互补/畜光互补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发展村集体收益再分配光伏扶贫商业模式效益实现途径rmi.org/60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案例2:江苏省洪泽区农产品碳标识认证试点开辟低碳农业价值实现新途径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是江苏省内第一个成功开发水稻碳减排交易的区县。34洪泽区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化肥农药实名定额购买制等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具有较为良好的农产品碳标识试点基础。洪泽区农业农村局与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合作,共同建设“淮安市洪泽区化肥减量碳标识体系构建”项目,从当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岔河大米”入手,构建水稻碳标识认证方法体系与认证示范协同的工作机制。首先构建认证方法体系,包括台账填报机制、基于化肥减量的碳减排核算方法、基于生产主体的投入品碳减排分级评估体系、生产主体碳减排标识贴标制度等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展认证示范,全区内共选取5个村的133个生产主体作为碳标识贴标认证示范主体,由其实时填报台账,跟踪农户基本信息、水稻投入品购买及应用情况、水稻收获情况、水稻秸秆管理等四方面信息,以此为依据对示范主体的生产行为进行碳减排核算、分级,组织专家对分级结果进行审核,对示范区内生产主体碳减排情况进行贴标认证。35 得到贴标认证的生产主体所生产的农产品,将通过农产品溢价、碳金融、碳汇交易三步实现其价值。其一,有碳标识认证的水稻传递了减碳的概念,将吸引具有支付意愿的一般消费者、具有减碳责任的企业等的购买需求;其二,有别于有机、绿色、地理标志等认证体系以农产品为贴标主体,洪泽区构建的碳标识体系中,贴标主体是水稻生产主体,这将有利于引入碳金融的支持,标识可以成为农业生产主体获得金融机构授信的重要依据,为金融机构支持农业转型提供的重要参考信息;其三,水稻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相对成熟,通过调查水稻排放基线以及减排量,明确洪泽区“十三五”以来水稻田减碳成效以及未来碳减排潜力估算,对于进一步实现农业碳汇交易提供了方法学基础和数据保障。洪泽区农业农村局与深圳柏能低碳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已就农业碳汇交易签约,这意味着洪泽区农业减碳增汇价值实现工作已经开展。36rmi.org/6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虽然国际上在农产品绿色标识和碳标识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我国农产品的碳标认证试点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内碳排放测量核定技术也并不成熟。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洪泽经验”,不仅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碳交易市场的发现价格和经济激励功能,还需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为农产品碳标识试点创造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图表33.洪泽区农产品碳标识价值实现途径低碳农产品岔河大米一般消费者部分企业贴标主体133个生产单位金融机构碳汇所有者碳汇需求者利益方农产品溢价碳金融碳汇交易rmi.org/6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案例3:浙江安吉创新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模式浙江省安吉县是“中国第一竹乡”,拥有竹林面积101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87万亩,曾以全国1.8%的竹产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产业产值。37 近年来,安吉县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积极探索竹林碳汇价值化的有效路径,探索出“竹林碳汇生产交易收益分配”的多方参与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安吉县是“全国生态县”和“联合国人居奖”的全国首个获得县。在今年的COP27大会上,安吉县发布了竹子:应对气候变化的“安吉方案”,向全球展示了安吉县通过竹林提质增汇来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农户增收的最新实践成果,也为欠发达国家通过生态系统碳汇价值化增加收入和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供了经验借鉴。38 建立竹林碳汇核算体系、完善竹林固碳减排增汇技术体系是安吉县开发竹林经营碳汇项目的基础。安吉县在竹林碳汇核算上积极与浙江农林大学森林碳汇核心团队开展合作,双方合作建立了竹林碳通量观测系统并发布了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38安吉县还积极打造数字化的竹林经营服务体系,通过竹林碳汇数字平台对产品足迹实施全周期追踪管理。科学的竹林经营方式变革使安吉竹林年固碳能力每公顷提高约6吨二氧化碳,38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是安吉县发展壮大竹林碳汇产业的关键。安吉县积极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民等多方利益分享机制,积极发挥多参与主体在竹林碳汇价值化实现中的作用。安吉县于2021年12月建立起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模式,安吉“两山”生态资源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积极推动碳汇交易入市,39政府则通过金融激励等手段,鼓励企业自愿购碳。农民自愿将竹林资源入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吸纳本地农户或社会劳动力组建竹林经营专业队伍,就近参与竹林标准化经营,持续产生碳汇增值收益。rmi.org/6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多元化发展绿色低碳竹林产业离不开市场主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竹林开发利用和经营方式上的创新性。安吉本地竹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开发新产品,优化加工工艺,深挖竹林资源高值化利用潜力,目前已建立了8大系列3000余种竹制品的产品格局,极大地拓展了竹林资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40。而竹林专业合作社则对农户入股的竹林进行统一培育、管理、销售和砍伐,农户按自家竹林股份在年底获得竹林销售收益分红。安吉县的竹林开发模式不仅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减缓气候变化,而且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本地就业和农户增收。2018年安吉县竹业实现总产值225亿元,从业人数超过5万人。农户通过竹林入股、在合作社打工等方式参与碳汇项目开发和分享竹林碳汇增值收益。截至2022年底,参与碳汇项目的农户已达4.75万户,收储竹林资源逾84万亩。41图表34.安吉县竹林碳汇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实现途径rmi.org/6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案例4:“中国沼气第一村”打造清洁能源新农村典范和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我国沼气产业曾迅速蓬勃发展,也曾面临严重问题,“双碳”目标下的转型升级之路亟待探索。作为一种方便、清洁的能源,沼气发展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我国的户用小沼气一度为解决当时农村生态受损、肥料缺乏、燃料与照明用能等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生产、生活情况发生改变,户用小沼气、养殖场沼气工程在取得更快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隐患,导致目前存在沼气工程大量废弃、管理运营服务不到位、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沼气事业未来如何健康发展仍是社会各界关心的重要问题。42,43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系统性转型理念的深入,沼气及其他生物质能作为可以同时减少农业排放和促进可再生能源替代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且具有明显的社会环境属性和效益,值得更多的关注甚至重新的认知。黄岭村大力发展并推广沼气,成为广西第一个普及沼气能源的示范村,还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沼气池由政府引领建设,在一段时间内会给予村民一定的补贴。通过“建设一个沼气池,带动一个猪圈、一个小菜园、一个小果园和一个小鱼塘”,黄岭村渐渐发展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沼气的发展不仅保障了村民生活能源供应,还改善了乡村生活环境,当地森林覆盖率从1983年的47%已经提升至如今的82%。44此外,沼气池产出的肥料还促进了当地果木种植业的蓬勃发展,恭城2020年月柿种植面积达21.8万多亩,其中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10万多亩,有关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45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以及历次更新迭代,黄岭村已经做到沼气池入户率100%,且全村以使用第四代沼气池为主,其具备占地较小、自动出料等优势。46 黄岭村的沼气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1世纪以来,随着果树的老化和病化,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种养出现脱节,养殖减少造成沼气原料不足,加之液化气、电能的普及,造成沼气使用率下降,传统型“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的产业链受损,效益降低,循环产业遭遇发展瓶颈。rmi.org/6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形势的变化促使当地针对沼气产业开展改革。恭城县动态调整种养结构,推动养殖与种植业的规模化经营与产业化发展,并开展以“全托管”为主的沼气改革尝试:政府引入沼气服务公司,公司与大型养殖场合作,把农户沼气池进料、出料、维护“全托管”,农户只需刷卡用气,一个四口之家使用沼气比使用液化气每年可节约700800元开支。47在“规模养殖托管沼气规模种植”的现代型新“三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基础之上,当地还开发特色果业以及旅游业,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历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称号,被联合国认定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典范”。48 纵观恭城县沼气发展历程,其以沼气能源试点探索为抓手,构建沼气的上下产业链,促进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壮大与集约化经营,形成农业内部的良性循环,解决产业链脱节问题,不断丰富当地居民收入来源,打破生态贫困和人口贫困恶性循环的发展瓶颈,有效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双碳”目标。总结其经验,“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的提出得益于当地对自身禀赋的充分发掘与长远布局,这一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因地制宜的改革与探索,这些经验也值得农林废弃物资源丰富的其他农村地区广泛参考借鉴。此外,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对于支持实现国家碳中和、能源转型、资源循环、乡村振兴等战略目标具有多重意义,需要得到更加充分的认识,其绿色低碳价值也应得到更充分的转化,比如将其纳入碳市场交易和零碳能源认证体系,并且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探索多元化的、经济价值高的生物质能利用方式,让农民更加“有利可图”。图表37.恭城县以沼气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rmi.org/66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案例5:公益金融支持助力中小型农业企业带动当地民生发展与农业转型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农业企业往往有着较高的经营风险,因此面临获取融资或信贷支持方面的挑战。经营风险主要来自行业性质与企业自身两个方面:农业产出易受气候变化影响,存在不确定性与不可控性;中小型企业经营规模小、资金积累薄弱,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往往较差。例如,就东非地区而言,金融机构向农业领域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所面临的风险往往是其他行业的2倍,而从贷款组合中获得的回报通常比其他行业低4%-5%。49这一现状使得中小型农业企业整体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并对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为弥合中小型农业企业的资金缺口,市场激励组织Aceli Africa致力于撬动更多资金供给,促进建立普惠性金融市场。Aceli成立于2020年9月,主要受欧美国家政府机构及公益基金会资助,旨在缩小非洲农业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并释放其增长和影响潜力,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计状况、建设气候智能型农业、增强性别包容以及粮食安全和营养,从而为联合国的多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50 为撬动更多资金流向中小型农业企业,Aceli Africa结合东非中小农业企业有关的贷款与投资组合方面的大量经济学数据,设计了两套激励机制。首先,Aceli向贷方提供“首亏保护机制”(Portfolio first loss),即对于每笔2.5万美元至150万美元的贷款,Aceli会将贷款价值的2-8%存入准备金账户,该账户可用于弥补贷款组合中的第一笔损失。向符合性别包容、粮食安全和营养以及气候适应能力相关标准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将获得更大的财务激励,以激励贷款提供方为这些高影响力企业提供服务。贷方可获得的首亏保护金额还随着他们向企业提供的每一笔贷款累积,以激励他们不断增加向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除了帮助贷方减少风险,Aceli还通过补贴激励(Origination incentive)进一步提高贷方向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的意愿,即对每笔介于2.5万美元至50万美元之间的中小额贷款向贷方提供补贴,最高可达1万美元。如果借款方符合性别包容、粮食安全和营养以及气候适应影响力的相关标准,贷方将得到更高的补贴。这一额外补贴使得金融机构向中小型农业企业贷款更有利可图,且可以激励贷方寻找更符合有关影响力标准的企业提供贷款。51Aceli弥合资金缺口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自启动至2022年末,Aceli已为肯尼亚、卢旺达、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的中小型农业企业所获713笔共计8500万美元贷款提供激励,这些企业从42.9万农民手中购买作物,并带动1.6万工人就业。Aceli的目标为到2025年共撬动6亿美元资金流向非洲中小型农业企业。52rmi.org/6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Aceli的探索可为我国农业企业获取金融支持提供有益借鉴。在金融助农方面,我国已有较成熟的农村小额信贷机制和针对大额贷款的农业保险机制,但公益组织能助力农村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方式不止于此。Aceli的经验与数据表明,为小额信贷提供额外补贴激励和有限担保,可提高金融机构的借贷意愿,有效填补农村企业的资金缺口。另外,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渠道方面,我国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与金融支持的杠杆效益仍不明确,这对有关企业获取金融支持造成了障碍,也削减了有关金融机构向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意愿与兴趣。我国已有公益性机构和社会企业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助力农业低碳发展的有益尝试。中和农信前身为世界银行在秦巴山区的扶贫项目,其主要业务便是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目前已经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0多个县(旗)设立了分支机构,业务范围覆盖全国十多万个村庄的700多万农户。53利用自身广泛的农村线下业务网络和“离客户近”的市场优势,中和农信积极引导资金流向绿色环保领域。具体而言,中和农信在对高能耗、高排放和过剩产能行业的授信加以限制,并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作为信贷审批重要前提,支持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同时,中和农信还积极推进种植业“减肥改土”,与一线农资企业及相关技术研发单位合作,为农户提供有机肥、缓释肥以及免费土壤监测服务和改良方案,有效推进了化肥减量和农田固碳。以助农贷款绑定绿色低碳技术的方式可以让每一笔资金都成为农业低碳转型的助力,如能有效耦合借鉴国际经验,以少额补贴激励提高投资回报比,进而撬动海量资金,或可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也能最大化每一笔资金的低碳效益。图表38.AceliAfrica撬动资金支持中小型农业企业的模式rmi.org/68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案例6:培育高素质青年气候领袖,助力更多“郭小妹”返乡创业在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中,青年人才的作用尤其关键。目前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空心化问题严重,乡村碳中和工作面临农民田间管理劳动力、技术接受能力不足、农民减排固碳能动性不强等挑战。赋能青年人返乡就业创业、培育青年气候领袖可以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工作注入动能、促进相关工作在农村的长期可持续的开展。因此培育、吸引、帮扶青年人才应该成为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重要内容。在培育青年气候领袖相关的创新实践中,帮扶政策、创业环境是关键驱动因素。以下实践案例中,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返乡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发力,促进了乡村碳中和行动因地制宜的开展、推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反映了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的理念。案例为下一步制定具体的青年气候领袖培育这一战略重点提供了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994年出生于眉山市青神县甘家沟村的“郭小妹”郭倩是投身乡村碳中和的创业青年中的一员。她出身于竹编世家,2017年从天津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酒店管理工作。依靠自身几年来的酒店管理经验和对产业供应链的深耕,郭倩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后发现,限塑令的实施对家乡竹编产业来讲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竹制品既符合新一代酒店用品绿色低碳的环保标准,又与现代人健康生活理念相契合。因此,郭倩选择了自主创业,并成立了眉山壹森发贸易有限公司,公司定位是生产经营各星级酒店绿色环保用品的企业。目前,公司开发了竹牙刷、竹梳、竹纤维拖鞋等10余种产品,与成都豪生酒店等近500家品牌酒店签订了供销合同,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目前公司每年带动灵活就业13000多人,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和家乡产业振兴,并且通过“以竹代塑”实现了减排效益。2019年,“郭小妹”公司的产品被省酒店协会评为“酒店耗品环保创新一等奖”,并代表眉山市参加了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周活动。“郭小妹”的创业项目离不开青神县政府的大力支持。青神县人社局根据四川省政府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帮助她协调工厂用地,牵头本地竹编生产企业达成合作并给予她技术支持。此外,“郭小妹”还在青神县人社局指导下成立了青神返乡创业联合会,并担任会长,以进一步吸纳更多大学毕业生等致力于家乡建设的返乡创业人员和青年创业者。以“郭小妹”为代表的青年创业者给乡村碳中和的工作带来了有益启发。这些青年创业者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利用创新商业手段解决碳中和痛点问题,将为乡村碳中和工作带来重要动能。54 案例中,青年人才郭倩利用她多年丰富的酒店管理和产业供应链经验,返乡创业成功,并且通过“以竹代塑”实现了减排固碳效益,与促进家乡特色产业发展和本地就业形成了积极的协同效应。其创业项目也得到了县政府在资金、技术、工业用地等多方面的支持,并且也有利于吸引更多返乡创业者参与家乡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值得各地政府吸收借鉴。图表39.青神县地方政府支持青年返乡创业助力乡村碳中和乡村振兴rmi.org/69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培育青年气候领袖这一工作还处于萌芽阶段,而引导青年投入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更是一项极具探索性的工作。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性角色,可通过多样的政策与市场工具为青年气候领袖提供平台与激励。另外还需充分探索多方合作模式,发挥政府指引作用,才能形成更具前瞻性的战略工作方案。在这方面,一些地方也已做出了有益尝试。2022年9月20日,2022海南自贸港筑梦大道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在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大厦举行。大赛由共青团海南省委、中共海南省委人才发展局海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等单位和机构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筑梦大道(海南)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承办,落基山研究所作为战略合作智库提供支持。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最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唯一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是中国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举措,而科技创新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支撑。此外,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远大目标下,海南省已发布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并提出到2030年全面推行新能源车等积极目标。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海南将有巨大的潜力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在清洁技术创新方面的领先力量,打造以行动迈向碳中和的国际自贸港。在这一背景下,本次赛事以“筑梦海南 拥抱未来”为主题,旨在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历史性发展机遇与核心产业优势,搭建国内外优秀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通过碳中和与乡村振兴、高新技术产业等多条赛道,加强国内外青年交流发展,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青年创新创业,为海南在“双碳”目标下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贡献力量,特别是在乡村碳中和、清洁能源、低碳制造业、绿色科技等领域提供创新创业所需的技术支持。活动自9月开启以来,共有802人通过大赛官网注册报名,同时,通过创新创业大讲堂进行线上学习的人数达到23110人次。55 这些都为培育青年气候领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和示范,有望支持更多“郭小妹”返乡创业,助力实现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rmi.org/70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附录.乡村碳中和相关政策和试点汇总图表-1.乡村碳中和相关政策汇总(2021-2023)政策名称(含链接)发布时间发文机关相关内容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组织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的通知2023年3月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提出到2025年,试点县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 总量占比超过30%,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超过60%的目标,明确重点领域为:推动农村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可再生能源多元供能体系;推动农村能源消费革命,实现县域清洁高效用能;推动农村能源技术革命,提升农村智慧用能水平;推动农村能源体制革命,提升清洁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室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办公室关于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国家开发银行办公室、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办公室明确提出引导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适度超前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撬动更多中长期信贷资金高效率、低成本倾斜流入农业农村,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领域包括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农业防灾减灾,乡村建设等。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开展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通知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相比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开展“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该通知更加细化地指出了“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时间节点、创建任务、创建条件和流程。该通知强调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的创建要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体现东、中、西部区域特色;推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是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创建的重要内容。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2022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提出到2030年前,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到峰 值,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 本建立;提出力争到2060年前,城乡建设方式全面 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明确要提升县城绿色低碳水平、营造自然紧凑乡村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推进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低碳化、推广应用可再生能 源、完善金融财政支持政策,打造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2022年6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该方案强调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全国实现碳达峰碳 中和的重要举措和潜力所在,同时明确我国农业农 村减排固碳工作要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 效供给为前提,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 村现代化为引领,以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实施减污降碳和碳汇提升重大行动为抓手。该方 案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田碳汇、农机、能 源六大方面对我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rmi.org/71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续图表-1.乡村碳中和相关政策汇总(2021-2023)政策名称(含链接)发布时间发文机关相关内容“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建设方案202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十四五”时期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有序引导非化石能源消费和以电代煤、以气代煤,发展屋顶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因地制宜推广热电联产、余热供暖、热泵等多种清洁供暖方式,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等措施,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202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该规划锚定了“十四五”期间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在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发电总量、消纳和非电利用方面的发展目标,重点部署的九大能源行动中有四大行动与农业农村直接相关(即“光伏 ”综合利用行 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乡村能源站行动、农村电网巩固提升行动),体现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的深度融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能源局强调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要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另外也明确指出要推进城乡建设领域和农业领域的协同增效,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统筹考虑减污降碳要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明确指出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方案明确了乡村建 设行动目标和12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七项“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对农村用能用电的建设目标高度契合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要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2022年2月国务院明确指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产地环境更加清洁、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从而达到“绿色兴农”。“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2022年2月农业农村部该规划强调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是 农业科技现代化,新时期发展高水平农业科技需要 统筹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在实现农业农村碳达峰 碳中和、推进农业节本增效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该规划指出迫切需要加快解决“农业减排降碳、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现实问题,加速农业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和新材料应用”。rmi.org/72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续图表-1.乡村碳中和相关政策汇总(2021-2023)政策名称(含链接)发布时间发文机关相关内容“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2022年1月农业农村部明确指出农业机械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重要支撑,明确了“十四五”期间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补短板、强弱项、促协调”的发展原则和具体目标,其中特别强调了绿色智能农机装备和节本增效农业机械化技术等农机节能减排技术在推动农业机械化绿色化、保障粮食安全、助力农业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2022年1月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明确指出农村地区能源绿色转型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2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 为繁重艰巨.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 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 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 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纲挈领地指出要统筹、系统地推进“双碳”工作,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且处理好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其中包括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2021年8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该规划强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 深刻革命”,必须坚持目标同向、资源同聚、力量同 汇。该规划将“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作为农业领域落实中央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 策的重点,首次提出“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赋予了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更为深刻的内涵。rmi.org/73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图表-2 乡村碳中和相关试点汇总(2021-2023)试点名称(含链接)公布时间/运行时间发文机关主要内容(对试点文件中提及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的总结)试点地区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2023年5/月(2023-2025)国家能源局、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试点要求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统筹城乡清洁能源发展,推动乡村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将乡村清洁 能源生产、消费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宜 居宜业和美乡村有机结合,为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 供有力支撑。具体要求到2025年,试点县可再生 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占比超过30%,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超过60%。重点工作包括:1)推动农村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可再生能源多元供 能体系,2)推动农村能源消费革命,实现县域清洁高效用能,3)推动农村能源技术革命,提升农村智慧用能水平;4)推动农村能源体制革命,提升清洁能源普遍服务水平每省一县申报/审核中(截止到报告发布日期)第三批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2022年8月12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国家林草局先行区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加强农业资源 保护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和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为重点,强化科技集成创新,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搭建先行先试平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发展新格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重点任务包括(一)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二)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三)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四)推进农业产业链低碳循环化;(五)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49个县(市、区),具体名单见链接气候投融资试点2022年8月10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国资委、国管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试点支持范围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目标在于通过 3-5 年的努力,试点地方基本形成有利于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批气候友好型市场主体,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打造若干个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平台,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向气候投融资领域充分聚集。重点任务包括1.编制试点方案;2.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3.有序发展碳金融;4.强化碳核算与信息披露;5.强化模式和工具创新;6.强化政策协同;7.建设国家气候投融资项目库;8.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国际交流合作23个市及国家级新区,具体名单见链接rmi.org/74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续图表-2.乡村碳中和相关试点汇总(2021-2023)试点名称(含链接)公布时间/运行时间发文机关主要内容(对试点文件中提及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的总结)试点地区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2022年8月9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试点要求按照粮食生产稳面积提产能、产业发展稳基础提效益、乡村建设稳步伐提质量、农民增收稳势头提后劲的工作布局,扎实有序推进乡村 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探索建立农业现代化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促进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创建任务包括(一)聚焦“两个要害”,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二)聚焦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做优乡村特色产业;(三)聚焦产业集聚发展,打造现代农业园区载体;(四)聚焦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推动农业全面绿色转型;(五)聚焦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推进智慧农业发展100个县(市、区),具体名单见链接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县域试点2022年6月2日/2022-2024共青团中央建设目标:通过试点探索经验,到2025年,城市青年发展规划工作机制比较健全,青年优先发展 理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同,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体 系逐步建立并完善,城市青年发展政策更具体系 化、更有普惠性,青年投身城市发展的主动性和 贡献度明显提升。到2035年,城市青年发展规划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成 为各地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品质的自觉行动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城市青年 发展政策体系更加成熟定型,青年在推动城市发 展中的生力军作用更加凸显试点城市45个,试点县域99个,具体名单见链接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2022年1月14日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试点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制度保障,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聚集资源、聚合力量,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探索不同区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和要素集聚路径,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工作要求(一)突出差异性,(二)突出针对性,(三)突出实效性,(四)突出共享性100个县(市、区),具体名单见链接rmi.org/75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续图表-2.乡村碳中和相关试点汇总(2021-2023)试点名称(含链接)公布时间/运行时间发文机关主要内容(对试点文件中提及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的总结)试点地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2021年5月25日/到“十四五”末期农业农村部试点要求组织全国农业科教环能系统力量,引导科技、人才、资本、信息等要素向县域集聚,激发县域经济活力,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 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因地制宜共建一批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生态绿色化的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引领全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为到“十四五”末期共建60个左右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先行县农业主导产 业特色鲜明,产业链现代化水平高。县域主要农 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于所在省份平均水平,畜禽水产养殖 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高于所 在省份平均水平,农业工程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围绕乡村环境治理和构建农业农村绿色生产生活 方式的技术需求,农村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畜 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 收率明显提高。当地农民接受高素质培训和中高 等学历教育规模明显扩大,农村科技人才比例明显提高。72个县(市、区),具体名单见链接rmi.org/76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参考文献1The World Bank,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Food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feature/2022/10/17/what-you-need-to-know-about-food-security-and-climate-change,2022年10月.2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ILO at COP,https:/live.ilo.org/events/cop27-events-just-transition-pavilion-2022-11,2022年11月.3Consultative Group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CGIAR),Putting agrifood systems at the heart of the COP27 agenda,https:/cop27foodpavilion.cgiar.org/,2022年.4 UNFCCC,Joint work on implementation of climate action on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https:/unfccc.int/documents/624317,2022年11月.5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就能源行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https:/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https:/ IPCC,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23).https:/www.ipcc-nggip.iges.or.jp/public/2006gl/chinese/vol1.html.9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2011).10 董红敏,朱志平,李玉娥,等.(2019).基于 IPCC 方法 2 的中国省级畜牧业温室气体清单监测、报告和核证方法指南案例研究河北省规模化猪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和报告11 Fang,Jingyun,Guirui Yu,Lingli Liu,Shuijin Hu,and F.Stuart Chapin III.Climate change,human impacts,and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5,no.16(2018):4015-4020.12 Yang G,Ma S,Wang T,et al.Assessing the wind energy potential of China in considering its variability/intermittency.Energy Convers Manag 2020:11358013 Yang,H.,Simmons,B.A.,Ray,R.et al.Risks to global biodiversity and Indigenous lands from Chinas overseas development finance.Nat Ecol Evol 5,15201529(2021).14 Qiu T,Wang L,Lu Y,Zhang M,Qin W,Wang S,et al.Potential assessment of photovoltaic power generation in China.Renew Sustain Energy Rev 2022;154:111900.15 Chen S,Lu Xi,Miao Y,Deng Yu,Nielsen CP,Elbot N,et al.The potential of photovoltaics to pow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Joule 2019;3(8):1895912.16 张晟义,张杰,王童,等.我国农业生物质发电潜力评估及环境效益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1,15(4):51-60.17 Siyal SH,Mentis D,Howells M.Mapping key economic indicators of onshore wind energy in Sweden by using a geospatial methodology.Energy Convers Manag 2016;128:21126.18 Losacker,S.,Hansmeier,H.,Horbach,J.et al.The geography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a critical review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Rev Reg Res(2023).https:/doi.org/10.1007/s10037-023-00193-619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The Investment Climate.Inter-agency Taskforce on Financing for Development Issue Brief Series(2016).https:/www.un.org/esa/ffd/wp-content/uploads/2016/01/The-Investment-Climate_IFC-World-Bank-Group_IATF-Issue-Brief.pdfrmi.org/77乡村碳中和公平转型:现状与展望暨乡村碳中和发展指数报告20 戴若尘,祝仲坤,张晓波,等.(2022).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构建与空间格局:1990-2020.https:/ 李潇雅,科技创新对上海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22 潘雅茹,罗良文,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研究,改革,2020年.23 国家统计局,分省年度数据,https:/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21年.25 马翠梅,中国外购电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研究,中国环境出版集团,2020年.26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https:/ RQ Grafton,HL Chu,H Nelson,G Bonnis,A global analysis of the cost-efficiency of forest carbon sequestration,OECD Environment Working Papers 185,OECD Publishing,2021年.28 中国县域经济报,通渭,坚韧进取驱“苦瘠”喜看县域新变化,https:/ 澎湃新闻,特别关注|“整县推进”正当时:让阳光照耀每一个乡村,https:/ 中国能源报,风光,让通渭县“风光”起来,http:/ 科技日报,甘肃通渭抢抓机遇打造“新能源县”,http:/ 中国日报网,甘肃通渭:光伏“农光互补”助农增收,https:/ 科技日报,甘肃通渭:壮大新能源产业矩阵,http:/ 淮安市人民政府网,洪泽区:构建水稻碳标识体系 探索低碳水稻实现机制,http:/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洪泽区构建水稻碳标识体系,探索低碳水稻实现机制,http:/ 洪泽三农,洪泽区:构建水稻碳标识体系,探索水稻减排固碳价值实现机制,https:/ 民生周刊,浙江安吉:碳汇改革激活百万亩竹林,http:/ 新华网浙江,竹子:应对气候变化的“安吉方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发布,http:/ 浙江省林业局,全国首个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上线,http:/ 浙江省林业局,竹产品首次入驻安吉优品汇,http:/ 中国环境,安吉推动碳汇交易入市,参与碳汇项目的农户已达4.75万户,http:/ 王飞,蔡亚庆,仇焕广,中国沼气发展的现状、驱动及制约因素分析,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43 中国生物质能源网,“双碳”背景下对工业化生物质沼气产业发展的再认识,http:/ 人民周刊网,守护绿水青山 共筑生态恭城,https:/ 新华社,恭城:做大做强地理标志产品,“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http:/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沼气示范点,取经助推新能源 马克思主义学院绿水青山实践团队赴黄岭调研,http:/ 中国气象报社,广西恭城:沼气池撑起生态农业链,https:/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聚焦示范区丨广西恭城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http:/sdg- Just Rural Transition,Aceli Africa:Incentivizing Lending to Underserved Agri-SMEs,https:/justruraltransition.org/case-study/aceli-africa/.50 Aceli Africa,https:/aceliafrica.org/.51 Aceli Africa,Bridging the Financing Gap for Agricultural SMEs.https:/aceliafrica.org/bridging-the-financing-gap-unlocking-the-impact-potential-of-agricultural-smes-in-africa/.52 Aceli Africa,Aceli Africa Year 2 Learning Report,https:/aceliafrica.org/aceli-africa-year-2-learning-report/,2023年3月.53 中国日报网,中和农信上榜 财富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的20家创业公司,https:/ 四川发布,眉山青神返乡创业者郭倩:归来,为家乡发展注入新活力,http:/ 央广网,2022海南自贸港筑梦大道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暨颁奖典礼举行,https:/ Mountain Institute和RMI是落基山研究所的注册商标。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100085http:/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RMI Innovation Center22830 Two Rivers RoadBasalt,CO 81621www.rmi.org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构建“产业、服务、空间、体验”互联共同体毕马威推动园区数智化转型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2|数智园区目录前言0301产业园区发展趋势0402数智园区顶层设计0903产业平台建设1804产业运营支撑23结束语26前言当前,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与挑战中,中国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全方位优化升级,产业加速实现科技化、数字化转型。产业园区是中国产业调整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产业园区应顺应时代浪潮,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者,为产业发展赋能。数智化是园区实现高效赋能的重要抓手。未来数智园区将会借助数智化技术,从企业和人才两个层面上构建陪伴式的服务网络,为企业和人才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实现产业互联、服务互联、空间互联与体验互联。在园区数智化转型过程中,产业园区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本报告依托完善的理论框架、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以及对于最佳实践的深刻理解,针对园区顶层设计、制定数智化平台规划、开展产业平台建设、构建产业运营支撑等专题,与读者分享业内专家独到见解,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希望能够为参与产业园区数智化转型的各方主体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01产业园区发展趋势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数智园区|5数智园区发展的驱动因素产业园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了促进某一产业发展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园区的具体形式丰富多样。根据功能定位不同,可分为经开区、高新区、保税区等;根据主导产业不同,可分为软件园、物流园、生物医药园、文创园等;根据建筑类型不同,可分为生产制造型园区、物流仓储型园区、商办型园区、综合型园区等。产业园区是中国产业调整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数据表明,2021年,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GDP总量达到29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25.3%,比2012年高近五个百分点1。凭借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的发展模式,产业园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1园区百强中国园区经济的奋进十年,赛迪顾问,2022年8月8日数智园区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数智园区是指以数据要素互联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于人为理念,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使园区成为具备场景赋能、敏捷感知、主动预测、按需进化等能力特征的“有温度、可智慧生长”的空间。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加持下,产业园区的建设理念、运营模式、架构和技术发生了颠覆性变化,成为经济高效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和实现双循环战略的主战场。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数智园区意义重大。产业园区的数智化转型主要存在四大驱动力。首先,数智园区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城市、产业与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城市发展。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承载着国家数字化战略,而数智园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先行先试区域,是确保数字化战略实现的重要着力点。产业发展。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数智园区是培育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是引领产业变革、赋能产业生态的重要抓手。经济发展。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智园区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落脚点。其次,数智园区是双循环格局下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疫情反复以及外部环境更趋严峻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将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方向,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新基建”与“数字经济”是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而园区经济作为“新基建”与“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6|数智园区“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高度强调了推动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各省市为了推动本区域内园区及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也相继出台了规划和指导意见,产业园区数智化转型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2021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园区建设,通过场景再造、业务再造、管理再造、服务再造,建设智慧园区”2;2021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大力推进城市更新项目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智慧小区、智慧楼宇、智慧商圈、智慧厂房、智慧园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3;2022年4月,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发布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提出“应当统筹推进智慧园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共享,提升园区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人才服务、创新协同等智慧化服务水平”4;2022年4月,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福建省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培育打造10个左右省级示范数字经济园区和10个以上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集聚区”“积极探索园区数据大脑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园区运行管理、产业服务、运营决策能力5”;2022年9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发布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提出“鼓励智慧园区系统开发服务商、行业协会等组织建立智慧园区建设和管理标准,建设全程感知的一体化智慧园区管理平台,构建智慧示范园区”6。第三,数智园区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智治”新格局的基本单元。从社会治理角度出发,二十大报告提出“进一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数智园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落实经济治理、社会治理、环境治理与城市治理统筹衔接的重要支撑点。传统园区需要借助智慧化手段提升整体治理水平和应对能力,以便适应新时代下社会治理“智治”的要求。第四,数智技术的发展为数智园区建设奠定了基础。技术创新、多技术协同与融合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使园区从单点智能升级到全场景智慧成为可能。比如,5G 高速率、低延时、广链接的特征使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大数据与云计算使园区治理得以实现智能化、精细化、网格化;人工智能技术使海量的数据、算力和行业知识得以充分结合,创造出新的业务体验、新的场景应用和新的产业形态;建筑信息模型(BIM)、数字孪生、虚拟现实技术使数据可视化系统得以搭建,从而为园区管控带来改观和升级。2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市人民政府,2021年7月27日3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1年9月1日4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广州人大,2022年6月1日5福建省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福建省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福建省发改委,2022年4月8日6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深圳人大,2022年9月9日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数智园区|7“互联”是数智园区的核心特征通过产业园区的数智化转型,未来园区将实现产业互联、服务互联、空间互联、体验互联,“互联”将成为数智园区的核心特征。产业互联未来数智园区将以“平台 生态 运营”三位一体为建设理念,在完善的软硬件基础(平台)及完备的管理制度与运营流程(运营)基础上,构建起上下游企业和相关合作伙伴集聚的产业发展生态体系(生态)。在数智化平台的赋能下,园区将具备产业智慧聚集、业务智慧运营、资源智慧整合等核心能力。产业智慧聚集:依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汇聚产业数据、行业数据、全国及区域产业优惠政策,通过数据融合方式串联产业上下游,打通“研发 制造 服务”全产业链条,推动供应链垂直协同优化创新,实现企业智慧协同、产业智慧聚集;业务智慧运营:数据赋能业务,使研发、生产、供应链等各方面效率均获得大幅度提升,进而提升企业能效水平;资源智慧整合:未来园区生态中,产业及园区的各个要素得将得以聚集、运营管理空间资产将以数字化方式整合、内外部业务流程将以场景化方式构建。服务互联未来数智园区将会借助数智化技术,从企业和人才两个层面上构建陪伴式的服务网络,为企业和人才发展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实现服务互联。企业层面:依托智慧企业服务平台,充分挖掘数据要素的价值,从政务服务、仓储物流、宣传配套、企业孵化、财务管理五大赋能维度出发,提供多元化服务,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赚得到”;人才层面:秉持科技服务于人的理念,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在生活、出行、工作、办事等各方面满足人才基本需求,同时在社交圈层、知识培训、企业大学等领域赋能持续成长,为高端人才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服务,使之获得家的归属感,乐于为企业发展、园区建设贡献力量。空间互联未来智慧园区将会从资产管理和综合管理两个层面,结合新技术、新基建,打造持续可运用的空间,实现空间互联。资产管理层面:实现空间创建、维护及空间查看全面数字化,为资产管理各环节提供数字赋能,包括合同登记、审核、导出,收账归集、自动出账、保证金管理、欠费管理等功能,同时实现空间能效管理;综合管理层面:从态势、安防、人员、车辆、空间、资产、设备、环境、物业等十个维度,实现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智慧园区全域空间的高效运行与智能响应。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8|数智园区体验互联未来智慧园区将以客户体验为核心,充分运用数智技术,使园区具备智能感知、智能交互、智能服务等功能,围绕客户需求痛点提供场景化服务。在客户旅程起点做到精准营销,精准投放内容并通过渠道引流;成功获客后定义客户的真理时刻并进行动线定位,加速客户的决策进程;在服务客户中体现标准化、与业务无缝承接与链接特征;在客户流量运维管理中实现流量盘活、流量运营及流量变现;最终形成客户洞察,建立客户画像体系,构建客户数据治理评估体系。在这样的服务体系下,园区的服务模式已由被动响应式变为按需预测式的智慧化服务,在实现价值导向模式创新的同时,为园区客户的生产生活赋予全新的服务体验。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02数智园区顶层设计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10|数智园区园区规划 运营产业园区在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吸引外资等方面发挥积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然而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与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产业园区面临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挑战,毕马威认为中国产业园区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民营经济发展为主导,发展方式粗放分散;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园区内企业关联度低,产业协同效应较弱;新兴产业配套不足,集聚发展优势难以显现。产业园区作为改革开放与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为确保政策效能的提升与经济带动作用的显现,需要对园区产业和运营开展前瞻性规划,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促进区内产业与空间高度融合发展。毕马威基于长期行业实践经验并结合对园区发展状况的深度洞察,提出针对产业园区的顶层设计解决方案,从战略选择到运营落地两个层面帮助园区厘清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模式等未来发展战略。在产业园区规划项目中,毕马威认为以下七方面是关键议题:产业发展:对园区的外部环境和园区产业进行分析,制定清晰的园区发展路径,促进产业园区升级转型;科技创新:对园区科技创新的进展和载体进行摸底,瞄准未来前沿技术研发与创新,建立完善的创新合作机制与科研创新载体;开放合作:对园区开放水平进行研判,进一步放宽外资准入并优化投资环境,构建更高层次的双向开放;政务服务:对园区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功能,提升园区政务服务水平;民生生活:对园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规划,为园区企业提供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配套设施,打造充满活力的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围绕未来产业发展策略,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模式;园区管理:对园区的环境卫生、安全管理、应急保障、生产监督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全面覆盖、分级管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产业定位分析 产业细分领域分析 产业发展策略 产业发展平台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开放合作政务服务政务服务民生生活民生生活空间布局空间布局园区管理园区管理 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数字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精准制度创新 放开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扩大投资增量 营商环境 便民服务 人社服务 法律服务 财税服务 公共教育 医疗卫生 文化体育 休闲设施 商业配套 工业制造厂房 仓储物库房 研发楼宇 办公楼宇 孵化器等 环境卫生管理 园区安全管理 应急物资保障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园区战略与运营规划园区战略与运营规划图:园区战略与运营规划解决方案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数智园区|11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等蓬勃兴起,中国产业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产业需要数字化、绿色化、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以应对全球化受阻、全球制造业萎缩等挑战。产业相关规划是指导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具备产业诊断、产业定位、资源聚集、招商指引等功能,有利于提升园区产业综合竞争力。毕马威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研究理论和产业规划服务体系,实现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毕马威园区产业规划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产业发展背景:对数字化背景下外部环境和园区产业基础进行客观分析和研判;产业发展思路和定位:提出园区产业发展思路方向、发展重点和目标,形成产业发展总体纲领;产业细分领域研究:对园区核心产业和数智化技术产业发展趋势、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产业链图谱,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园区发展理念,围绕园区产业链强化与延伸、产业生态优化开放创新等维度,制定产业发展策略;产业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各产业特点与园区内各数智化场景、数智化应用产品物理分布,形成产业分工明确、产业链互补的发展空间格局;招商引资:围绕园区产业重点,提供目标产业链图谱分析、企业画像分析,对国内外领先企业进行梳理与筛选,提供切实可行的招商名单。产业规划 招商图:产业规划解决方案发展背景发展背景外部环境基础现状发展机遇面临挑战案例研究发展战略发展战略产业研究产业研究重点任务重点任务空间布局空间布局推进策略推进策略招商策略招商策略园区核心产业 数智技术产业园区定位发展路径发展目标空间划分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产业链图谱产业布局本地基础产业发展方向企业引育研发创新要素支撑载体配套区域联动聚集产业功能分区建设时序实施项目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要素保障企业筛选招商名单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12|数智园区 对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果、亮点成果、亮点进行总结 对标先进地区,结合上述问题发现,针对性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解决改善当前建设堵点、难点 梳理、归纳当前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突出问题1.1.建立指标体系建立指标体系2.2.建设成效建设成效3.3.存在问题存在问题4.4.优化建议优化建议 根据园区需求与实际情况,结合世界主流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营商环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营商环境发展指标体系聚焦单项指标:围绕经营场所、国际贸易、金融服务、政务服务等营商环境微观指标开展针对性的专项提升工作聚焦企业需求:围绕各类企业的准入制度、企业集群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区域生态环境等企业需求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提升工作聚焦主导产业: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与供应链配套、要素供给、技术应用场景等相关产业支持,开展营商环境专项提升工作先进经验借鉴下一步工作建议专项指标设计企业访谈问题梳理专项提升15423营商环境是园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体现,良好的营商环境将吸引更多优质资源流入园区。数智园区的营商环境更加强调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营商环境建设工作相融合,以技术创新推进政务服务流程、政府监管模式、宏观调控决策等制度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的主观扰动和信息传递的迟滞失真,为企业和人才提供更加高效、透明、智慧的服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毕马威在营商环境领域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可以为数智园区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营商环境现状诊断及优化:借鉴国际、国内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结合数智园区特点,从企业全生命周期、区域创新要素吸引力、园区角色和服务等多维度出发,帮助数智园区查找营商环境建设面临的堵点、痛点、难点,对标国内外先进经验发掘针对性的改革举措。营商环境 服务重点领域营商环境优化:聚焦主导产业发展、企业集群招引、数智技术应用等园区重点诉求,制定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营商环境建设解决方案,助力数智园区发展。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数智园区|13制度创新服务:以市场导向、问题导向为改革逻辑,以企业、人才服务需求为改革内容,协助数智园区推出制度创新举措,推广制度创新成果,提升园区地位与形象。毕马威评估毕马威评估制度创新工作链制度创新工作链各单位实施,推进创新落地各单位实施,推进创新落地毕马威提供分析、指导性帮助毕马威提供分析、指导性帮助 毕马威深度参与企业调研,发掘企业实际需求 毕马威进行需求筛选,梳理创新点名单 毕马威针对创新点进行全面搜索,整理其他地区的相关实施办法 毕马威提列创新点相关部门名单,协助开展座谈对接工作,参与对接会议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 各相关单位组织推进 所属功能区或牵头单位形成创新案例 毕马威参与创新案例的成文指导 毕马威为创新案例进行评估营商环境跟踪系统:借助毕马威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打造的“营商环境智能评价跟踪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分类存储、分析监控、可视化展现等功能,为园区决策部门开展深度分析和精准优化工作提供数智化赋能。改变传统纸质、邮件等形式,实现数据信息采集、核验审阅、分数计算一体化,保障评价检测工作公允力 数据加密系统,点对点授权,提高数据信息安全保障 可根据不同指标体系及工作要求,定制文本及表格问卷,适用于定期评价、监测、任务督办等业务场景 具备预览、填答、点对点资料上传、自动保存、填报及提交进度监测等对填报侧用户和审阅侧用户友好的功能,提升工作质效 支持数据可视化分析,可对接大屏提示 预留接口对接政府政务云平台、业务受理系统、企业信息数据库等,后期可按需定制开发数据挖掘、清洗治理、采集监控等功能背背 景景功功 能能亮亮 点点 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营商环境数字化应用,助力提升政府治理数字化水平 国务院办公厅要求规范营商环境评价实施方式,重点采取公开信息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需要地方提供材料的应通过线上提交,同时明确要求依法依规采集、使用和管理评价中的有关数据,确保数据安全 全国多省、市在营商环境评价和辅导服务的采购中,将系统平台作为明确的采购项,或在评分细则中将是否拥有平台系统作为重要的得分项线上问卷调研线上资料提报线上核验审阅完成进度监测自动计算分值数据可视分析信息公告、知识库等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14|数智园区产业园区的数智化平台是数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数智化与园区产业、招商、运营、服务等方面的适配性及其所起到的支撑作用,对产业园区的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建设前期制定数智化平台规划是一项关键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因素有:明确数智化平台建设目标和实施路径;从促进整体产业发展的目标出发,提炼出数智化运营关键场景;基于产业政策和园区发展定位,明确项目基础条件和保障要求;从提升智慧化场景服务的目标出发,针对已有的底层基础智能化系统制定系统集成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基于总体规划控制好边界和投入;确保方案完整性和集成有效性,避免建设时出现空白地带,场景难以真正落地。数智化平台规划主要从行业政策、产业分析、市场格局、业务现状等几方面总结出建设目标,将目标分解成数智化场景,从不同用户旅程的视角对场景进行细化,最后结合适用数智化技术构建出完整的平台架构和实施路径,既为复杂的集成建设项目明确边界、划清责任,也能与数智化平台建设相辅相成,有效规避平台规划实施风险。下面以某科技产业园区的数智化平台规划为例,说明规划制定的步骤及主要内容。数智化平台规划数智化目标定位从科技产业园区的整体发展目标出发,结合产业与招商规划、园区运营与服务规划,进一步拆解数智化建设目标,设计、总结不同领域的细分场景,为典型用户访谈奠定基础。图:数智园区平台规划目标与场景(示例)目标目标规划建设产业服务生活文旅规划输入落地支撑智慧物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低碳办公大数据技技术术园区服务园区服务政务服务物业服务会务服务共享资源服务数据服务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产业贸易产业供应链产业金融产业赋能招商服务招商服务园区招商资产经营服务工单监控指挥数字大屏数数字字化化场场景景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产业互联服务互联空间互联体验互联云计算移动互联园区运营园区运营园区活动生活消费主题IP商家合作会员营销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数智园区|15需求痛点分析结合整体建设目标,对产业园区相关的用户进行走访,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和日常痛点,从数智化体验、智慧化运营到一体化管控多个维度,归纳总结未来平台用户的诉求和关注点。图:数智园区平台用户诉求与关注点(示例)数字化客户体验数字化客户体验智慧化运营与管理智慧化运营与管理住户、用户、访客、公众用户入驻机构、商家等产业链生态伙伴政府、监管单位运营、管理公司 优质的服务质量,良好的用户体验 做到场景精准触达,同时为每一位用户带来安全、舒适、方便的体验 良好的营商配套环境,能够便捷地获得优质产业服务 降低入驻机构日常运营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积极探索合作创新模式,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与生态合作伙伴紧密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多元、增值服务 提升园区综合治理能力,促进产业发展 打造科创型智慧园区标杆,成为区域科创高地,服务新型智慧城市战略 节能降耗,减低投资风险和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提高园区内企业和用户的满意度,增强使用方粘性,提升园区知名度基于数智化建设目标和用户诉求与关注点总结,针对产业发展、招商服务、园区运营、园区服务等领域核心场景梳理用户旅程,总结各板块的应用目标和切入点,构建数智化场景,打造实现产业互联、服务互联、空间互联、体验互联的应用平台架构。图:数智园区平台核心场景(示例)园区运营主体生态协同领域整合丰富服务链条构建协同化的标准服务体系构建运营服务盈利模式产业发展领域与入驻企业建立能力和利益连接机制服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业集群,提升地方经济活力商业服务领域打造商业服务能力提高服务品质,降低运营成本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商业体系企业服务领域定制化需求响应提升入驻企业能力,提高入驻效率潜在客户入驻员工游客访客社会公众连接在线连接在线物业公司商业运营景区运营服务网点产产业业在在线线运运营营在在线线科研机构入驻企业酒店公寓企业客户政府部门设计单位工程建设平台机构合作单位服务在线服务在线 信息服务场景 交易服务场景 数据服务场景 金融服务场景产业服务平台(产业机构)企业服务场景 物业协同场景 大出行场景 共享资源场景企业协同平台(企业客户)资产运营场景 商业会展场景 市政应急场景 物联实时监测园区主体数字化(运营主体)(合作网点)为服务网点提供数字化能力 资源整合场景 生活服务场景构建数智化场景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16|数智园区数智化应用架构从平台应用视角进一步细分架构层次,企业协同平台作为连接产业服务平台和园区主体数字化平台的中枢,保障数智化全链路场景落地。图:数智园区平台核心场景(示例)园区主体数字化园区主体数字化企业协同平台企业协同平台产业服务平台产业服务平台资产经营招商入驻市政监管应急调度出行服务会展服务智能运营大屏、数据中台、物业中台地块应用集成统一一应用门户企业入驻报事报修物业服务协同出行申请统一会员中心园区服务门户园区主体数字化面向核心龙头企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化工具,对企业的核心资产和运营能力进行数字化赋能,打造数字化园区。智智 能能服服 务务协协 同同企业协同平台围绕各地块的运营方和入驻企业打造完整的服务链,协同平台帮助园区运营主体串联起它的上下游生态,通过业务和服务的协同,带动园区产业化的提升,构建运营盈利能力。入驻企业黄页物联设备数据接入共享资源产业服务平台打造具有地域和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集群,全面的产业服务使之成为园区发展的新支撑、园区运营的关键盈利点和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载体。智慧导览合作生态入口园区活动招商板块科创孵化商业业态数字化基础设施规划基于数字化的应用场景和客户需求,梳理所需智能化设备清单和集成方案,各系统间的业务集成关系,重点梳理各业态中的设备设施子系统和平台之间的关系。图:数智园区数字化基础设施(示例)事件管理、视频服务、设备管理、连接管理、配置中心规则、引擎数据、事件智能识别事件自动发现能耗异常及设备异常事件自动发现停车异常事件及设备异常事件智慧安防智慧能源智慧停车ReID摄像头全数字电视监控入侵报警门禁报警远传计量及能源管理系统楼宇自控管理系统(BAS)网关地磁检测器闸机弱电系统车位相机自动按规则报警自动/人工工单生成分派处理检查评价辅助决策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数智园区|17数智化平台规划实施数智化平台规划实施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拆解整体目标,分步骤落地执行,争取确保每一阶段的核心场景能够顺利运转并发挥实效再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因此,在数智化规划中需明确实施路径和建设阶段,及时评估项目阶段成效,根据阶段性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平台规划。图:数智化平台规划实施(示例)迭代上线迭代演进架构设计迭代设计蓝图设计愿景定位目标路径问题分析调研总结现场调研现行系统调研开发实施蓝图设计业务调研顶层规划自身系统数据积累外部系统资料收集干系人业务规则问卷收集访谈调研目标诉求业务现状痛点需求系统开发系统上线系统测试平台运维迭代计划顾旧立新梳理数据接入梳理平台对接梳理问题现象梳理根因分析业务分析行业分析场景范围解决方案业务解决方案需求优先级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03产业平台建设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数智园区|19产业园区在数字化建设上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首先,提升园区运营效率。借助数字化技术,例如园区大屏,可以一屏呈现出园区的实时状态,进而大大提升应急响应效率;第二,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商业模式的突破与转型。数字化转型正处于“风口”,借此机会或许可以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完成转型;第三,政策与创新场景驱动。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政府势必会加大对数字化园区的投入,可以利用平台争取更多的政策和创新场景落地;第四,需求升级驱动。现有的园区信息化设备、技术平台等,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研发办公的需求,亟需更新换代。在以数字化技术和信息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时代趋势下,对企业、产业、园区而言,产业园区的数字化平台建设都是必然趋势。公共服务平台在园区数字化平台建设中,公共服务平台发挥了连接内外部交互的门户及打通线上线下一体化通路的价值。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既能将集聚的各类政策和服务等要素资源及时公开,也满足了利用数字化场景连接多方,与其他平台协同形成业务闭环的需要。公共服务平台是面向政府、入驻企业、生态伙伴和社会公众等开放的,一般包括政务服务、招商资讯、会展服务、生活服务和行业数据等数字化服务场景。政务服务。政务服务场景是很多政府主导园区以及具有区域优势的园区最为关注的场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将政策支持、产业发展、区位优势和生活配套等服务内容“一站式”打通,使一方面作为市场监管、工商、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行政事项全链路在线办理的入口;另一方面通过对外发布政策解读等内容吸引更多人关注到园区,进而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在建设落地前要积极跟主管部门筹划具有园区特色的政策支撑,主动推进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与各部门现有平台的打通是政务服务落地最大的难点。招商资讯。新建园区在明确发展定位后,如何更精准找到目标客群,进而高效的完成招商工作是重中之重。招商资讯板块的发布,一方面可以构建线上立体化招商网络,将园区现有资源、特色服务和产业生态等数据整合起来,基于不同类型客户特点产出对应数据主题,实现多渠道主动触达潜在客户;另一方面,可以将招商资讯同步分发给其他合作平台,借助引导式数据交互模式能帮助目标客群做更有效的分析。生活服务。随着大量产业企业、科研院校和服务机构的进驻,面向C端用户构建移动端应用和会员体系,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的数字体验,在为C端用户提供更好生活服务体验的同时提升园区活力、未来独立运营并构建出创新的营收模式,是园区运营方对数字化平台的核心诉求之一。生活服务平台建设的关键是与各类生态单位合作,打造有穿透性的服务场景,逐步构建出私域会员体系。会展服务。园区定期举办会展活动,有利于提升园区产业品牌的知名度,提高企业创新创业产品的转化。利用会展服务板块,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品牌企业能力展示平台,通过智慧化设备设施和场景化的体验串联,提升展会宣传、报名、报道、布展、活动组织、签约等全过程的智能化体验,帮助园区运营团队沉淀大型会展活动组织的数字化能力。行业数据。数据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也是数智园区有别于传统园区最大的特征。利用各类平台以及与外部生态的合作,从不同维度去采集相关行业资讯、报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20|数智园区企业服务,每家入驻园区的企业都会有一套平台账号体系,用于统一访问园区的数字化平台,账号职责和权限由企业的系统管理员进行分配,企业服务板块作为统一入口,将入驻企业所需的数字化服务的集中展现,利用数字化能力打通在入驻合同、报事报修、资源预订、访客预约和产业创新协同等业务场景中的企业间协同。产业创新平台提供全面的产业服务是园区打造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的支撑点,也是影响园区运营盈利水平的关键点。产业创新平台围绕园区企业,通过数据服务、科创服务、交易服务、供应链服务和互联网金融等数字化场景,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合电商、科创、物流和金融等生态能力,帮助园区企业利用平台能力降低成本、提高创业和运营效率。数据服务。面向园区企业,通过汇聚平台服务和产业相关场景采集到的数据与外部获取的产业数据,构建产业大数据,打造产业数据标准和交换体系,落地统一数据交换平台,帮助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业务系统和数据对接,形成数字基础底座。科创服务。面向园区企业,通过数据驱动,平台沉淀双创相关数据,收集多个维度的创新要素数据,综合分析地方的特色产业,为政策申请和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创新服务。主要包括科研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园区企业成果对外服务、产业咨询服务等内容。交易服务。与园区企业合作,针对不同的营销场景搭建全渠道交易平台,面向消费者、经销商、品牌企业和其他平台提供B2B、B2C、O2O和C2M交易模式,提供全面的数字营销和销售履约支持,达到提升营销效能,拓宽销售渠道和优化履约过程的目标,加强园区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供应链服务。发挥产业号召力,引入第三方供应链服务,为园区企业打造公共的供应链服务能力,提供物流、仓储、加工、装卸等专业服务,满足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对供给侧的需要,使企业更专注于核心产品能力的打造,实践数字化运营链路。互联网金融服务。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打造适配产业特色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将平台交易数据、企业经营性数据,在企业授权的情况下,开放给第三方金融机构,数据共享并由金融机构进行供应链额度评估。园区企业通过平台进行供应链金融服务申请,金融机构下发供应链额度后,企业可以通过平台进行融资申请,获得相应融资,例如订单融资、仓单融资和物流融资等。告、产业发展和园区运行数据,形成园区特色的主题数据,在平台中分权限开放,是吸引更多人关注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抓手。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数智园区|21生态合作平台面向园区的各类合作方,例如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检测单位和商业公司等,整合丰富服务链条,构建相应的数字化能力,形成协同化的服务体系,满足生态合作方利用线上平台,更好地连接园区企业和员工的诉求,实现服务的在线化、数字化和全流程可追溯。政府部门入口。政府部门用户可登录平台获取到授权的业务数据,也能受理部分政务服务的事项,审批跟踪事项进展,在平台中查看所监管区域的实时状态。金融机构入口。第三方金融机构可以在平台上发布金融服务产品,在线受理融资服务请求,获取融资企业相关运营数据,跟踪融资还款的全流程,也能通过平台查看处于监管状态下货物和仓库的实时状态,增强风控和互信能力。物流企业入口。物流企业可以获取到园区企业的物流履约请求,实现在线报价与接单,在物流执行过程中,能实时获取到车辆进出园区数据,也能及时上传园区外的物流状态,构建全程物流链数据,供企业进行跟踪查询,检测机构入口。合作的检测机构可将检验检测服务在平台中上架,能够在线受理园区企业在原料和产品上的检验检测请求,在线更新检验结果,并能发布相关证书供企业下载。商家合作入口。为园区提供生活服务的商家,在线提供产品和服务,融入到园区的统一会员体系,对线上订单进行处理,并能利用商业数据开展会员营销活动。园区管理平台面向园区管理方,实现园区管理服务一体化、数据应用体系化、信息沟通智慧化,一般包括招商管理、资产管理、综合管理和物业服务等数字化场景。招商管理。针对招商管理团队,提供企业的各类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分析及筛选,根据算法模型,给出企业基础模型、风险风控模型等指标,对客户企业的管理提供支撑。包括优商圈选、风险监测、关系触达、企业图谱等功能。资产经营。针对一体化经营服务,包括空间资产管理、合同管理、共享资源、费用收缴等重点板块。其中空间资产管理主要包括空间创建、空间维护及空间查看等领域的管理需求;合同管理主要涵盖合同登记、合同审核、合同导出等需求;共享资源主要是管理共享资源状态和受理共享资源的预订;费用收缴主要包括应收账归集、自动出账、欠费统计及提醒、保证金管理等需求。综合管理。主要包括综合态势感知及预警、综合安全管理、人行管理、车行管理、设备管理、能效管理、环境管理等数字管理能力的提供。物业服务。为物业服务部门提供设备设施维护、物资管理、事件处理、访客预约和环境管理等数字化能力,主要关注设备故障率、事件处置效率、客户满意度、投诉率、物业管理范围内安全可靠等指标。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22|数智园区数字运营中心数字运营中心作为产业园区平台的数字化底座,主要面向运营团队提供数据能力、集成能力和园区数字大屏。数据能力。对园区内“人、地、物、事、组织”等多维要素息的采集,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数据、物联数据、科创、规划、运营、生态、文旅、交通等各类应用数据的治理及导入,并支持智慧园区各类应用系统数据调用。从整体了解园区运行情况,搭载园区实时运营数据,为智慧园区运维管理提供辅助决策。集成能力。提供安全可靠的设备连接通信能力帮助用户将海量设备数据采集上云,提供功能丰富的设备管理能力帮助用户远程维护设备,以及提供丰富的API以及与其他云产品打通的规则引擎,帮助用户将应用快速集成,利用数字引擎与建筑信息模型(BIM)的结合,构建园区数字孪生体系。园区大屏。实现“基础数据全摸清、动态情况全掌握”,做到园区全状态实时化、可视化,以及园区管理决策与服务的协同化和智能化。图:数字运营中心(示例)园区安全概况告警概览工单概览告警趋势园区总体情况实时呈现动态刷新人员、访客进出情况闸机、门禁认证情况数据可视(基于GIS的人员、设备、资产等数据)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04产业运营支撑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24|数智园区产业园区运营管理质量决定了园区的长期价值,优质的运营管理服务将提升园区对企业与项目的吸引能力,同时也为园区内企业长期稳定成长提供坚实保障。在园区运营管理中需强化数智化运营理念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运用,整合园区各生态数据信息,实现园区内各业务集中化、自动化统一运维,有效赋能运营人员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毕马威数智园区运营管理服务的重点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明确数智园区运营主体,协助运营主体顺利开展服务。(1)为园区直接引入数智园区专业运营公司提供企业对接服务;(2)为园区运营方与第三方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公司联合组建合资运营公司,提供合作模式设计咨询服务,包括明确合资运营公司主体、运行方式、提供服务类型等详细工作。图:产业园区运营组织设计(示例)系统管理员维护运营主体信息、指定园区管理员并授权、维护园区信息园区领导查看园区运营数据看板运营公司管理员运营主体内部组织关系管理、员工账号开通、内部业务角色授权招商人员该用户可进行系统内指定应用本人相关的业务操作空间资产运营人员维护园区空间资产信息,登记合同、处理续租、退租,管理应收账、付款通知单等服务运营人员发布和管理服务端内容,受理工单申请等操作安保人员可以通过APP接受工单,可以转派,可以在APP上查看实时视频监控物业人员负责物业服务和报修等请求的受理招商主管该角色下的用户可进行系统内指定应用所有的业务操作运营主管负责园区整体运营管理安防主管查看园区安防态势,综合安防,人员管理,车辆管理,设备中心,告警中心物业主管查看园区综合态势,物业管理,空间管理,资产管理成立数智产业发展基金。为园区运营方出资设立支持企业数智化转型、数智技术研发的数智产业发展基金提供咨询服务,包括明确基金金额、基金类型、基金投资范围等详细内容。建立数智园区运营评估和监督考核体系。数智园区运营评估指标体系是评价园区数智化水平的核心,也是帮助园区运营质量实现不断提升的关键环节。园区运营方可根据园区各主体数智化应用场景使用频率、园区数智化运作效率、载体数智化建设程度等多维度构建数智园区运营评估体系,整合园区日常业务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实时把握园区数智化运营水平,并对运营中存在的痛点、难点以及改进建议归纳总结,定期反馈给各园区主体,形成园区内部动态评估、定期反馈机制。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数智园区|25营造数智化运营氛围。园区运营方应强化数智运营理念,在园区内上线新型数智化应用产品或打造新型数智化应用场景前,加强对其运营理念与愿景的推广与宣传,普及数智化应用产品及数智化应用场景给园区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利等,并组织数智系统实操培训,以便相关使用者能熟悉使用规则及操作方法。图:数智园区运营管理重点工作明确数智园区运营主体 园区运营方与第三方信息技术公司组建合资运营公司 引入数智园区专业运营公司成立数智产业发展基金 设立企业数智化转型基金 设立数智技术研发基金 设立智能硬件产业专项基金 设立园区数智建设基金创新产业配套服务类型 智慧招商服务 智慧法律咨询服务 智慧人才招引服务 智慧融资服务智慧化升级载体配套 建设5G基站、AI、数字平台,物联网等基础设施结束语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园区作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实现了规模和质量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的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有力措施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大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园区应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汇聚创新人才,全力推进数智园区建设,发挥产业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通过数智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数智园区|27关于我们指导委员会刘建刚毕马威中国管理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兼首席技术官及创新主管合伙人江立勤毕马威中国国资国企咨询业务总负责人客户与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张庆杰毕马威中国数字化赋能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喻莺毕马威中国政府及公共事务行业主管合伙人牟佳毕马威中国数字化赋能合伙人研究及创作团队吕芊毕马威中国数字化赋能咨询服务副总监高薇毕马威中国战略及运营咨询副总监吴添毕马威中国战略及运营咨询副总监陈剑虹毕马威中国市场部副总监 闫曦毕马威中国政府及公共事务行业大客户管理经理郭通毕马威中国战略及运营咨询助理经理 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所载资料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情况而提供。虽然本所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本所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资料行事。2023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澳门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香港特别行政区合伙制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相关联的独立成员所全球性组织中的成员。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为毕马威全球性组织中的独立成员所经许可后使用的商标。出版日期:2023年9月
关于本报告摘要序言报告总论“双碳”目标引领企业高质量零碳转型气候合作对于应对全球挑战越发重要“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发展的长期战略与机遇“双碳”目标下的系统性变革与脱碳路径中国“1 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2023 中国低碳转型进展与新趋势驱动产业零碳转型的“四新要素”推动新要素扩散的“三级火箭”模式实现碳中和的六大路径 企业低碳转型中的双重作用“双碳”目标下行业低碳转型路径分析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2023 百大案例初级资源工业制造基础服务商业消费术语词汇表参考文献免责声明编委会成员任飞 李心荷 丁力 张琪 闫军 邱辰编写组成员编写:曹原 左菁颖 张华轩 李雨馨 张小豪 陈丰发布机构中国国际商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多边合作部牵头设立的产业委员会,致力于组织中国工商界深度参与融入全球治理体系,落实联合国十七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以综合行动协调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的发展问题。中国国际商会(CCOIC)是 1988 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在中国从事国际商事活动的企业、团体和其他组织组成的全国性商会组织,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商会(ICC)工作的国家商会,在开展与国际商会有关业务时使用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ICC China)名称。北京市节能低碳环保产业服务协会:北京市节能低碳环保产业服务协会成立于 2015 年 5 月,是民政局注册登记成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是北京市唯一一家专注于节能、低碳、环保等绿色发展全领域的专业型社会团体。节能环保协会作为领先的绿色发展综合服务机构,立足首都,面向京津翼,辐射全国,长期为各级政府机构、会员企业提供绿色发展的咨询服务、环保及节能减排技术对接、降耗提效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绿色投融资等全产业链服务,助力会员企业抓住绿色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商道纵横:商道咨询创立于 2005 年,是商道纵横旗下的独立咨询机构,专注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CSR)与责任投资(ESG)的咨询服务。我们凭借全球化视野和本土化实践,致力于与企业共同制定促进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方案,协助企业在获取竞争优势的同时,为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设有办公室。详细信息,敬请访问商道咨询公司主页 以及微信公众号。目录01020304040404060608111316242747475891116147151154编者0102关于本报告 研究目标本报告选取具有行业示范引领性的 100 家企业,研究案例企业近两年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目标、路径、行动进展与实施成效,构建了中国企业“双碳”行动特征全景图,归纳企业“双碳”行动策略选择的驱动因素和影响方式,确认了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一致性,提出了各类型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策略。报告研究成果或能对企业设定发展目标、制定零碳战略、规划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提供指引与参照。研究方法通过公开征集以及机构推荐的方式,本研究选择了来自 15 大行业(矿产采掘、能源生产、农林牧渔、材料制造、设备制造、工程建设、房地产、纺织家具、商贸服务、食品饮料、玩具日化、公共事业、金融服务、物流运输和信息技术)的 100 家企业案例。1.研究范围 本报告成果基于公开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案例企业近两年中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CSR/ESG 报告等来源。2.信息来源“双碳”目标下企业机遇与风险特征模型,是根据低碳转型对企业影响程度、企业拥有的脱碳能力,以及能力的可迁移性(活性),将企业编入“高敏感-高活性”“高敏感-低活性”“低敏感-高活性”和“高敏感-低活性”特征矩阵,归纳四类特征各自的驱动因素与优势策略,结合外部环境和内在禀赋,定义风险规避与机遇拓展两类行动逻辑。高质量低碳/零碳转型评价模型,按照“企业碳中和六大路径”,即电力脱碳化、用能电气化、燃料脱碳化、原料脱碳化、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负碳化,识别企业已采取“双碳”行动的类型、项目的成本或投资属性,评估企业行动在其价值链内外产生的碳减排效果,评价行动对企业经营表现的潜在影响,以判定企业低碳转型的策略和质量。3.关键模型 摘要全球多地频发的极端天气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变成了现实危机,在确保平稳的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坚定不移的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已成为必然趋势。自 2020 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全国已基本构建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在能源转型、循环经济和负碳生态三大体系中,已经制定了在 2060 年前实现的重要里程碑,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积极的动力。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深入领会中国“双碳”目标和“1 N”政策精神,梳理了中国“1 N”政策体系的三大支柱体系:能源转型、循环经济和负碳生态的相关政策要点,呈现重点领域脱碳路径及时间表,并为企业提供 2023 年中国低碳转型的系统性概览与趋势解读。基于“双碳”目标下产业协同演化所涌现的新能源、新材料、新智能和新过程“四新要素”,报告首次提出推动中国经济零碳转型的“三级火箭”模型,提炼了中国企业探索高质量发展与低碳转型中的优势策略,为企业制定“企业零碳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抓手。报告从“初级资源”“工业制造”“商业消费”和“基础服务”四大产业板块,建立高质量低碳转型理论框架,遴选来自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百项企业案例,持续跟踪“六大脱碳路径”下企业低碳转型的创新行动,展示案例企业对经济脱碳的双重贡献(“降低碳足迹”和“放大碳手印”),以及向全球交付零碳解决方案的核心能力与价值。报告为工商界领袖制定低碳转型战略提供了理论工具和实践案例,系统性呈现各个企业战略驱动的零碳转型,分析并提炼企业行动所体现出的价值和增长潜力,为公众和资本市场提供积极看待、科学理解企业零碳转型的框架和案例集,也是中国企业向全球交付的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展示窗口。0304“双碳”目标引领企业高质量零碳转型2023 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开幕式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强调,世界正面临国际地缘政治冲击,经济增速放缓、复苏艰难,全球多地极端天气频发等问题。气候变化已变成现实危机,各国都面临如何统筹当前的安全稳定增长和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坚持长期能源转型,保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定力,是大势所趋。各国政府正在采取更加雄心勃勃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目前,已有 148 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这覆盖了全球 88%的碳排放和 92%的 GDP。如果各国兑现自己的承诺,将有望将全球温升控制在 1.7以内。这驱动着全球气候治理从规则制定转向落实行动,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正在发生。我们也注意到,尤其是自 2023 年以来,在促进经济绿色复苏、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气候合作既是全球企业的最大共识之一,也是推动各国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增就业并推进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双碳”战略为可持续发展注入长远信心:“双碳”战略的实施旨在解决资源和环境的限制,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应对全球巨大变革的必然选择,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这一战略的实施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长期信心,有助于构建健全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建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化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加速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实现绿色转型。“双碳”目标为新基建发展带来新机遇:低碳转型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动力。我国 十四五 发展目标特别强调了加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在新基建领域,中国计划到2025年投资10万亿元人民币,重点领域包括 5G 基建、特高压电力、城际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新基建是零碳转型的第一推动,也是新经济形态的增长引擎。气候合作对于应对全球挑战越发重要“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发展的长期战略与机遇报告总论序言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我国将力争于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以来,中国工商界正有计划地分步骤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将扮演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角色。“双碳”目标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鉴于上述背景,这份报告聚焦分析中国企业高质量零碳转型路径,旨在为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借鉴和指引。报告将概览国家低碳发展全局,基于前瞻性理论框架和实践调研,以清晰的模块化形式来呈现不同企业在战略驱动下实现零碳转型的路径,深入剖析企业行动中所体现的多元价值和潜在发展机会,并探索产业协作转型新路径。随着本报告的发布,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报告系列已连续发布两年。未来,报告将持续扩大覆盖范围,收录更多在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企业,为业界提供低碳转型最佳实践案例,并通过对转型成果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加强成功案例对全行业全社会企业的启示作用,从而带动更多企业走上低碳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工商界在促进绿色合作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和受益者。中国国际商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将继续发挥纽带作用,促进国际合作,讲好中国企业低碳发展故事,为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合作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国际商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0506“双碳”战略为可持续发展注入长远信心:“双碳”战略的实施旨在解决资源和环境的限制,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应对全球巨大变革的必然选择,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这一战略的实施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长期信心,有助于构建健全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建立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化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促进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加速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实现绿色转型。“双碳”目标为新基建发展带来新机遇:低碳转型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动力。我国 十四五 发展目标特别强调了加速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性。在新基建领域,中国计划到2025年投资10万亿元人民币,重点领域包括 5G 基建、特高压电力、城际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新型电力系统、数字新基建是零碳转型的第一推动,也是新经济形态的增长引擎。双碳 目标催生产业低碳转型和新产业崛起:电力、交通、建筑和工业是当前产业深刻转型的主要领域。在转型方向上,电力行业着重解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问题,交通行业需要进行全新的整体布局,建筑行业着力推广绿色建筑,工业领域则主要关注效率的提高。此外,双碳 目标将推动新兴产业的兴起。低碳、高效益的新兴产业群发展将为各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零碳转型将创造更多工作机会:2020 年,中国大约有 1,100 万人直接在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再生和生物能源供给以及能源网络领域工作。在 IEA 加速转型情景中,2030 年清洁能源供应领域的工作将增加 360 万个,而化石燃料行业的工作岗位将减少 230 万个,净增 130 万个工作岗位(承诺情景中只有 40 万个)。此外,加快转型也会促进关联行业就业增加,包括新能源汽车制造、高能效电器与设备制造,以及建筑业相关工作岗位将共计增加 500 万个(IEA-CNZ,2021)。零碳转型不是一场零和博弈,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的一般均衡模型通常面临着“减排成本”的挑战,但产业的实际发展逻辑,包括规模效应和学习曲线等内生增长因素,需要通过非均衡模型考虑。根据 2022 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采用非均衡模型测算,加速零碳转型将对中国经济产生积极影响每年将额外带动 1%到 2.5%的增长,到 2030 年将创造 530 万个净新增就业岗位(WBG-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2022)。通过建立全球最大的新型电力基础设施系统,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氢能、储能、可再生供热、碳捕集与封存利用等关键零碳技术的产业集群,不仅为中国带来资产回报,还将提高工业、建筑和交通等行业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创造附加值。这一举措将支持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为全球零碳目标提供实际可行的产业解决方案。“双碳”目标下的系统性变革与脱碳路径自 2020 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全国已基本完成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将应对气候变化视为国家重大战略,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能源转型、循环经济和负碳生态三大体系基本形成了重点领域脱碳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国“1 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20302040204520502060新型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制氢碳捕集与封存利用典型资源回收利用加速转型期:新能源逐步成为增量主体、大电网扩大、分布式智能电网支撑作用凸显、终端电气化水平、调节能力提升、储能规模化发展、满足日平衡调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25%,终端电气化率35%,用户侧灵活调节能力5%以上总体形成期:新能源成为装机主体、电网完成数字化转型、多种电网融合、终端完成电气化、智能灵活化变革、长时储能突破、满足多日平衡调节力5%以上巩固完善期: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新型输电组网技术突破、终端高度灵活互动、全周期储能协同达到100吉瓦绿氢装机,并且非化石能占比制氢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5%电解槽成本降至670元/千瓦以下、能耗降至45千瓦时/千克氢气,成本降至10元以下绿氢产量占比达到80%第一代捕集技术成本下降1525%第二代捕集技术商业化应用CCUS集群初步建成第二代捕集技术成本下降50%,化工行业CCS配备率达到60US捕集技术进一步降低,在化工领域成熟运行达到60US技术100%覆盖火电、水泥、化工等CO2排放源形成废塑料回收处理能力新增1500万吨/年,回收率达到40%,物理回收利用率满足20%需求,塑料化学回收循环技术发展再生铝、钢材占比达到30%塑料回收利用率达到60%,替代塑料总需求10%以上,原生塑料在总需求占比降至55%再生铝、钢材比例占比达60082022 年 8 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计入能耗总量控制的具体措施,标志着从能耗双控转型碳排双控,能源系统脱碳将同时实现能效提升和碳排放控制任务。2023 年,国家能源局发布了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新型电力系统是以确保能源电力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电力需求为首要目标,以高比例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主线任务,以源网荷储多向协同、灵活互动为有力支撑,以坚强、智能、柔性电网为枢纽平台,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保障的新时代电力系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通过构建以能源互联网为技术内核的新型电力系统,将破解“经济安全环境”的三元悖论,为能源生产与消费各方提供零碳转型可以依靠的推动力。截至 2023 年 6 月,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 13.2 亿千瓦,历史性超过了煤电,约占中国总装机的 48.8%。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 15.1 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93%左右。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 378.8 万辆、374.7 万辆,同比增速均超过 40%;保有量超 1,620 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中国在工业脱碳和电力化、智能化方面已经取得积极进展。针对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对电力系统灵活资源和电力市场化改革需求,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 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和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推动包括新能源 储能、共享储能、虚拟电厂等一体化聚合模式发展,参与电力中长期、辅助服务、现货等市场交易,为系统提供调节支撑能力。通过深化能源价格改革,推动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新能源平价上网政策,完善分时电价机制,健全抽水蓄能两部制电价政策。健全绿色电力交易体系,全国绿色电力交易电量超 600 亿千瓦时。2022 年,中央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为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基于市场优胜劣汰促进企业低碳转型奠定了基础。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绿氢资源禀赋、CO2地质封存条件和既有产业园区和邻近企业都将构成双碳目标下的产业比较优势,决定区域低碳产业集聚的具体门类。另一方面,需求侧策略也将在工业绿色发展中发挥重要角色,通过设计使用更少的原料、材料替换、提高制造良率等方式,旨在减少对初级材料的依赖,降低工业生产碳排放同时降低成本,是企业在全国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共同选择。以 ICT 行业和云服务为例,政府已经在采购数据中心服务时要求在 2032 年后 100%使用绿色电力。根据“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将着力构建完善的绿色低碳技术体系和绿色制造支撑体系,系统推进工业向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品供给绿色化、生产方式数字化等 6 个方向转型。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 13.5%、绿色制造体系日趋完善,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成。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出台了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 年版)的通知,进一步提升工业能效。同时,“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强调了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性。预计到 2025 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将通过数字化、绿色化加速低碳转型。尤其是在推动氢能产业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方面出台了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据预测,在“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上,2030年的绿氢装机需达到100GW,非化石能源在制氢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25%(RMI-中国 2030 年“可再生氢 100”发展路线图,2022)。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2023 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预计创历史新高基于碳移除的自然和工程解决方案是净零排放目标的必要条件。根据 IPCC 估计,到 2050 年,其在所有生态系统中每年可实现超过 100 亿吨排放的减少和移除(IPCC-2022 年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2022)。同时,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还具有协同效益,包括支持生态系统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生计发展。“十四五”以来,我国在稳步提升生态系统碳汇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国家扎实推进重要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狠抓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高质量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保护。同时,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过去三年完成国土绿化超 1 亿亩,使我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根据林业部门规划,2050年中国森林碳汇能力预计在每年10亿吨CO2以内,仍需要探索包括生态系统产品价值机制,例如,将地区生态碳汇经营与原产地农产品、旅游产业开发融合,通过包括商品市场和碳排放权市场等途径实现负碳溢价。此外,实现碳中和目标仍需 CCUS 技术和工程突破。2023 年,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10 部门发布,旨在加快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应用,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该方案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按照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分为三大类,提出了包含全流程规模化CCUS、二氧化碳先进高效捕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及固碳三类负碳示范项目。在适用行业上满足石化、煤化工、煤电、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开采等行业,形成 10 至 50 万吨以上捕集利用与封存能力。在利用方式上,也明确提出包括二氧化碳制备合成气、甲醇等液体燃料、聚合物材料等化学利用,二氧化碳人工生物转化,二氧化碳矿化固定等多种技术路线,目标是到 2025 年,实施一批示范项目落地实施,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2023 年第一季度,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增长了 4%,预计全年排放量将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增长趋势背后的原因包括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水电和风电产能产生了不利影响,如干旱和风力减弱,导致现有风电和水电设施的年利用小时减少。此外,2022 年新增的燃煤发电机组逐渐投入使用,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导致社会用电量大幅增长(中国电力联合会预计,2023 年社会用电量可能增加 6%),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 2023 年碳排放创纪录高峰(CarbonBrief,2023)。能源脱碳加速,2023 年有望实现碳达峰和谐共生负碳的生态系统2023 中国低碳转型进展与新趋势新能源对火电发电量挤出效应加速,2023 年后能源活动的碳排放将持续下降中国第一季度新增光伏规模增速远超预期,彭博新能源财经(以下简称“BNEF”)显著调高了 2023 中国全年新增光伏装机预计规模,从 129GW 调高至 154GW。这一规模不仅创造历史新高,且一年增量就将超过美国截止 2022 年底的历史累计规模。综合各方预测,2030 年中国光伏新增规模将达到惊人的 258GW。凭借更低的边际发电成本,持续增长的光伏与风电规模将进一步压低火电排放量。2022 年中国新建燃煤电厂将替代部分老旧机组容量,同时将具有更好的深度调峰经济性,为适应基荷电量下降、辅助服务电量上升的趋势。以长期运行为目标的火电机组,需要调整运营策略,在更低发电小时数中保持盈利,并负担 CCUS 的额外成本(BNEF-New Energy Outlook:China,2023)。0910全球能源转型创造增长新动能峰值已过,钢铁与水泥进入减量发展期数字能源新基建培育产业新集群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以及为应对能源危机,2023 年全球在能源领域投资将达 2.8 万亿美元的新高,其中 1.7 万亿美元将用于可再生电力、核电、电网与储能、低碳燃料、能效提升与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改造。预计 2023 全年光伏投资将达到 380 亿美元,首次超过上游石油开发投资,为新兴行业扩张和就业增长创造了重大机遇。中国已经在风电、光伏、电池储能、氢电解槽、热泵等领域占据技术和规模的主导优势(IEA-ETP,2023),以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乘用车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今年上半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 61.6%,拉动出口整体增长 1.8 个百分点。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趋于完成,中国的水泥消费量已于 2014 年达峰,达到 24.8 亿吨。2021 年中国水泥需求降至 23.65 亿吨。考虑熟料系数上升因素,预计到 2050 年水泥需求会降至 7.5 亿吨,其中熟料需求降至 5.6 亿吨,降幅约达三分之二,将导致既有水泥产能逐步退出(RMI-中国水泥行业碳中和之路,2022)。中国粗钢产量则预计在 2024 年达到 11 亿吨峰值。在 2050 净零情景下,总产量将降至 4.75-6.21 亿吨,相比 2020 年减半。除需求因素外,钢铁行业采用氢直接还原、废钢电炉精炼替代长流程炼钢的工艺提升会加速焦炭需求的下降(RMI-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钢铁零碳之路,2021)。根据 BNEF 分析,中国在 2025 至 2030 年的零碳转型,将带动年均投资达到 10.7 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 2022年 GDP 的 8%和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20%。其中,电网支出将增长 81%,每年约达 136 亿美元,以提升可再生电力的远距离输送和提高配电网络的可再生电力容纳能力。实际上,2022 年中国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已超出BNEF 的预测,达到 5,012 亿元。新型电力系统基于能源互联网技术,能源零碳转型正在带动数字新基建、交通网络系统与新型电力系统融合发展,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技术能力的新型产业,加速了新能源、新智能等要素在各个领域的渗透率。数字经济与新型储能都将受到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直接拉动。截止 2023 年 6 月,全国已建成运行的新型储能项目累积规模超过 1,733 万千瓦/3,580 万千瓦时,其中一半都是在 2023 上半年完成。按照市场价格测算投资规模,直接拉动投资超 300 亿元。在数字经济领域,2022 年,华为数字能源营收超过了传统华云,验证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ICT 技术与设施显著的带动作用。能源投资高涨,零碳转型释放产业红利应对减量发展,资产搁浅风险值得关注考虑中国能源体系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 88%左右,其中电力行业排放占全国能源体系总排放量约 41%(中电联-电力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研究,2022),中国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意味着中国碳排放可能在 2024 年开始下降。此刻,我们正处于拐点之上。先立后破,多种技术耦合、组团转型,避免资产搁浅依靠技术创新,传统行业重置核心能力中国零碳转型并不意味着煤炭、石油与天然气完全退出,而是建构具有韧性的净零碳排放的循环体系,例如与可再生能源、CO2利用技术耦合运行通过化石资源清洁利用。从保障能源安全的角度,将遵循先立后破原则,保持多种技术并行。一方面,传统能源和原料工业设施也将通过绿氢与 CO2利用体系避免过早退役,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绿氢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在化石能源和原料工业的重要性与应用潜力将显著提升。在电力行业,中国不仅拥有全球规模最大、同时也是最年轻、最高效的煤电机组群。截至 2020 年时,85%的机组运行年份都未达到预计的 20 年寿命(IEA-CNZ,2021)。在电力行业碳达峰趋势下,最近新增火电机组将加速老旧机组退役,火电企业需要调整煤电经营策略、发挥煤电能源转型“压舱石”作用,可实现“减量增收”。化工行业也存在类似的资产重置需求全球年轻设施产能一半以上都集中在中国,中国合成氨、甲醇和乙烯生产设施投产后的平均运行时间分别为 13 年,8 年和 7 年,正常剩余运行寿命平均可达 30 年(RMI-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化工零碳之路,2022)。除能效和排放特征等决定产能优胜劣汰的传统指标外,企业所拥有的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碳捕集禀赋和技术能力也将成为关键因素。例如,依托现有园区构建绿氢和 CO2循环利用项目,将园区内火电、水泥、钢铁生产过程产生的 CO2与下游固碳或利用单元衔接,应用加氢制甲醇、MTO 等工艺保留化石能源利用同时实现净零碳排放的高附加值应用,实现“组团转型”。能源产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第一推动力。2022 年全球政府和上市公司在能源领域研发支出继续增加,分别上升至近 440 亿美元和 131 亿美元,其中 80%以上用于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锂电池、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其中,中国两类支出均居引领地位,占全球总量的1/3和2/5。在相关技术领域,包括照明技术、采暖制冷、光伏、风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电池与电动车相关专利份额占比已经达到 8%至 32%。在能源技术初创企业获得早期风险投资规模也创历史新高,达到 67 亿美元,规模继续领先其他行业。其中与 CO2捕集、能效、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初创企业融资规模相比 2019 年翻倍,2018 年以来,中国项目融资额约占其中 1/3。传统原料产业的研发支出重新增长。2022年全球范围内水泥公司在研发上花费了35亿美元,达到2015年的3倍。钢铁行业研发支出达到180亿美元,是2015年的2倍,化工行业支出540亿美元,是2015年以来首次显著增长。传统工程和原料工业所积累的核心能力在零碳转型中依然拥有巨大潜力,对于风电、光伏、绿氢以及碳捕集与封存利用领域具有显著迁移能力。零碳转型的本质是从传统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技术驱动模式。技术研发和初创技术投资正在重塑传统企业核心能力。典型案例传统行业工程技术在新能源领域迁移的案例以海上漂浮风电为例,中国海洋石油集团自2022年以来开始建设用于深远海的漂浮式风电平台,将海上钻井平台技术迁移至深海风电领域,在很短时间内形成技术优势,为中国深海风电开发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在石化行业的绿氢生产与应用领域,中石化炼化工程也迅速完成了传统炼化工程技术与电解水制氢技术整合,承担的首个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库车光伏绿氢项目在 2023 年 8 月顺利投产,是中国首次实现万吨级绿氢和绿氢炼化项目全产业链贯通。1112驱动产业零碳转型的“四新要素”产业零碳转型的背后,依靠一系列新经济要素的兴起,以及带来的生产力革命新过程、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智能。新过程 New Process新能源 New Energy新材料 New Material新智能 New Intelligence指能够影响能源(能量)、材料(物质)、智能(信息)三种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方式以及整体系统的革新和优化,包括流程再造、工艺升级、物流组织与调度方式更新、产品服务化等创新,带动生产效率提升同时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例如钢铁通过连铸,极大改进了从高炉炼铁到转炉炼钢之间的能耗。互联网普及后,对物流和零售领域带来的效率革命。基于物联网和能源互联网技术发展,共享储能模式成为将储能设备转变为标准化市场服务的方式。指能量流中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氢能和生物燃料技术。例如,在发明蒸汽之前,煤炭并不是一种能源。随着各类新能源利用、转化技术创新,越来越多场景可以获得可再生能源。指物质流中以脱碳为导向产生的新兴材料,例如生物基材料、再生基材料和碳中性材料,也包括氮化镓、电池与储能技术、钙钛矿与新的高效超薄光伏技术、高强度碳纤维风机叶片关键材料技术。依托强大的数据处理与通讯基础设施,基于日益增长的产业互联网生成的大数据、依靠更多创新算法和超强算力支撑所涌现出的各领域的“新智能”,包括物联网、数字孪生、AI 等支持能源、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领域在复杂性增加的同时实现灵活高效运行的形态。在本报告的案例中,93%的企业涉及“新过程”的出现,其中工业制造板块具备“新过程”要素的比例达到97%。这表明“新过程”在企业低碳转型中的普及度和重要性。新过程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在初级资源领域,从宏观角度来看,这包括产业链的扩展,而从中等规模的角度来看,它可能涉及到采用更具柔性和敏捷性的生产方法。这些“新过程”的出现为企业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带来了系统性的变化。新过程为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智能的应用创造了必要条件。例如,应用绿色电力作为新能源需要实现生产过程的电气化,材料生产工艺的改进为实现基于 CCUS 捕集的 CO2制造新材料提供了支持,新智能技术的应用则要求运营设备的智能化升级,如通过 IoT 技术收集运营信息。案例企业应用核心要素分布初级资源0.820.700.160.390.180.300.720.260.730.550.520.48工业制造基础服务商业资源新材料新智能新能源四大板块企业零碳转型核心能力中,“新能源”贯穿于各板块,但每个板块在实现零碳转型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在初级资源和工业制造板块,企业的主要核心能力是“新材料”和“新能源”,其中能源生产和设备制造行业中,超过 80%的企业具备“新能源”能力。在基础服务板块,企业的主要核心能力是“新智能”,信息技术行业中 100%的企业具备“新智能”能力,他们依赖新一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为绿色制造、低碳城市和交通、循环经济提供支持。在商业消费板块,企业主要依赖“新能源”和“新材料”来实现低碳转型,其中纺织、家具、玩具和日化行业中,100%的企业具备“新材料”核心能力,而家电电子行业则普遍具备“新智能”能力,占比达到 100%。1314推动新要素扩散的“三级火箭”模式绿色算力与绿色电力:构成脱碳第一推动力的“双螺旋”ICT 行业,尤其 5G 通讯和数据中心都是最早追求极致使用新能源、能效和储能技术的行业。在利用可再生电力满足 7/24 算力需求方面,谷歌和微软已经宣布了 2030 年 100%使用可再生电力的目标,即所在的每个电网内全天候采购和匹配零碳电力。这一需求不仅避免持续增长的算力需求增加全球碳排放,也促进算力跟随绿色电力在全球计算设施动态分配任务的新技术。此外,数据中心也可再生能源的主要购买者,极大带动了电力购买协议(PPA)的发展,亚马逊、Microsoft、Meta 和谷歌是企业可再生能源购电协议的四大买家,迄今为止已签订了近 50 吉瓦的合同,相当于瑞典的发电能力。其次,数字智能技术是发展能源互联网技术,建设新能源占比逐步提升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5G 通讯与基于强大算力的数字智能可以支持电力系统实时进行需求预测、负荷管理和故障隔离等,确保了电力供需平衡,并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5G 技术等为分布式光伏和储能提供了低延迟、低成本和广覆盖的网络支持,提升整个电力体系自愈能力和调控能力。例如,在江苏电网的案例中,通过数字化手段,接入配电自动化遥控、源网荷储、分布式光伏等智能水平提升了40%,年均停电时间减少了24%,电网运营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绿色算力和绿色电力共同形成一个正向的反馈循环。绿色算力需要绿色电力作为支持,而绿色电力则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获得更高的运营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两者之间的共生关系不仅推动了能源和 ICT 领域内部的进步,还通过提高能效、加速电气化程度和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等方式,为社会整体实现零碳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级火箭:新型电力系统融合数据智能,释放绿色电力和算力红利绿氢与 CCUS 耦合,将改造原料工业体系“加氢补链”、将帮助中国原料工业摘掉“高碳帽子”,实现提质增效平价新能源和新智能:带动各行业脱碳同时将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人类文明最初所开发的碳基资源,包括食品与木材都源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具有可再生的特性。借助绿氢和 CO2循环利用,即将在原料工业和下游价值链在零碳转型中实现工业化的光合作用即利用太阳能和CO2合成常见化工原料。依靠绿氢和 CO2耦合,既让原料工业吃到可再生能源红利(获得绿氢),也为 CO2回收再利用提供了闭环路径,例如,捕集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煤炭和石油等传统化石资源可以转型为低碳或零碳的高附加值化工原料,为水泥、钢铁等传统行业实现深度脱碳提供了价值链支撑。在光合工业模式下,CO2主要来自水泥、钢铁、煤电和化工行业碳捕集装置,其应用规模将在2030年后快速扩大,年捕集二氧化碳规模达 6 亿吨,到 2040 年和 2050 年分别增长至 9 亿吨和 10 亿吨。随着中国可再生电力制氢技术的成熟,绿氢将在 2030 年后逐步具有原料经济性。根据 BNEF 的预测,在净零转型情景下,到 2050 年中国每年的氢需求将增长到 1.08 亿吨,需求的主要驱动力来自钢铁业与化工行业。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化工生产国和消费国,未来需求仍将保持增长。“加氢补链”将发挥中国在煤化工领域技术与规模优势。以甲醇为例,中国煤制甲醇产量占比达 75%,但煤化工原料“氢碳比”低于石油化工,导致能耗与碳排放处于劣势煤制甲醇与合成氨的吨产品碳排放分别为2.1吨和4.2吨,天然气路径仅为0.7吨和2.1吨。通过“加氢补链”,与绿氢和 CCUS 耦合,可提升“氢碳比”、显著降低能耗与碳排放。新型电力系统将解决具有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的风光电力对电网的冲击,满足高比例可再生电力系统的需求。而新能源发电设备也随着产能扩大、产品技术升级在过去 10 年成本下降了 90%以上。此外,数字技术对扩大风电和光伏的应用规模、降低发电成本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智能化程度更高的风电和光伏电站可以更好预测并跟踪风资源或光资源,提升发电效率、减少运维所需人力、制定更有效的电力市场交易策略。对于工业、建筑、交通等各领域电力用户而言,2022 年之后采购绿色电力变得具有经济吸引力。通过提升用电设施的智能化水平,不仅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和精确度,减少了人力和时间成本,也提升了用电单位制定电力交易策略、开展能耗与能效管理的水平。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和自动控制系统,企业可以根据电力市场中绿电的出力曲线优化生产流程以实现最佳的负荷匹配,提升绿电使用率,同时降低购电成本。通过提升绿色算力和绿色电力在各行业的应用程度和深度,可以让更多行业实现“负成本零碳”和“零碳正增长”的效果,同时完成企业脱碳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二级火箭:绿色碳氢经济打造“光合工业”,驱动原料工业净零转型典型案例在化工领域,中国已经建成了多个以二氧化碳和绿氢为原料的绿色甲醇生产项目,例如,中石化绿氢项目和吉利、顺成集团投资的全球首个十万吨级 CO2加氢制甲醇装置。2023 年由中化等单位研发的“低能耗两段式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技术”通过科技成果评价。1516“择绿而栖”,西北和西南可再生能源丰富地区有望承接原料工业转型红利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格局下,各地可再生能源、碳捕集与封存潜力、绿氢与化工生产和基础设施条件将决定各地在零碳技术路线各环节的新比较优势。以电解铝行业为例,自 2017 年以来,产业布局就开启了“北铝南移、东铝西移”的过程,主要向云南、宁夏等水电、风光基地转移。未来陕西、山西、内蒙等地所拥有的 CO2地质封存资源、现有石油化工、煤化工基础条件可以通过“光合工业”模式重新获得比较优势。“加氢补链”模式下,转变传统化工原料和产品结构。在原料端,现有工艺通过与绿氢、捕集 CO2耦合,可降低能耗和化石原料需求;在产品端,产品结构将向更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发展,汽柴油等燃料占比将持续下降,同时包括可持续塑料、光伏 EVA、电池电解液等可应用与新能源产业的化工原料占比将快速增加。长期来看,中国煤化工与石油化工零碳转型过程将保持增长潜力,核心挑战来自持续更新工艺、通过“加氢补链”具备净零碳排放条件、延长下游价值链、提升附加值以消化技术研发与固定资产投资支出(RMI-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化工零碳之路,2022)。数字技术是提升材料使用效率、建立循环再生体系的必要能力。由世界经济论坛和埃森哲咨询公司共同发布的 实现数字化投资回报最大化显示,当公司将先进的数字技术融入生产时,其生产效率提升幅度可达 70%,而数字化部署较为缓慢的公司,其生产效率仅提高 30%。此外,在推动物流托盘与包装的重复使用方面,基于数字管理系统的创新服务模式,例如共享托盘项目可以将粗放管理的易耗品转变为可以重复利用的耐用品,从而降低物流服务的碳足迹。对于建立各类资源循环再生体系,数字智能对于提升分拣和回收准确度已经有成功应用,例如,AMP Robotics 和 MachineX 等几家公司已经开发出人工智能工具,用人工智能引导的机器人识别和回收报废动力电池中的可回收物。数字技术让传统建造和制造过程具备应用新的低碳、负碳材料的新能力。例如,使用竹木结构的建筑,可以作为一种“固碳”解决方案。数字化建筑设计工具极大提升了应用植物基建筑材料的可行性。基于数字技术的金属 3D 打印技术,在装备制造领域也可以显著提升零件性能并降低生产过程碳足迹。人工智能则对于生物化工工艺开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数字仿真工具可以加速基于生物合成可降解塑料、CO2合成蛋白质或其他有机材料的研发过程。此外,在生态系统功能价值方面,通过对具有生态固碳或工程固碳效果的产品,尤其是生物基材料、造纸业、建筑和建材行业,通过区块链等溯源技术记录供应链中所有的碳足迹和碳手印,对于验证产品价值链的负碳效果非常重要。三级火箭:数据智能让高效循环再生的经济体系走进现实典型案例小米通过构建“AIOT 数字共生绿色产品价值链”体系,打通了从用户感知到上游制造的全链条数字共生,实现了供应链“效率革命”和产品端“效用革新”。小米通过整合在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工业设计、销售渠道、用户反馈和交互设计的优势,实现系统性地为小米及其生态链企业持续赋能,实现电子消费制造的极致效率。相比传统产品以及价值链模式,小米“AIoT 数字共生绿色产品价值链”可以实现部分家电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减半。实现碳中和的六大路径 实现碳中和,企业需要通过上述三大支柱能源体系、经济体系和生态系统赋能。根据企业经营活动的能量流和物质流,按照来源、转化、利用和处置四个过程,报告归纳了 2022 和 2022 年 100 家企业所采取的脱碳举措,概括为以下六大路径(简称“六化”)。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除了具体设备效率提升外,更多是通过数字化升级、流程再造等方式,实现利用更少的能源和资源消耗交付相同产出系统效率提升能量流物质流电力脱碳化:初级能源脱碳(使用可再生能源、核能等非化石能源)尤其在电力系统中,提高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清洁能源占比,逐步实现电力系统净零碳排放用能电气化:能改用电动或电热的环节更换设备和工艺,例如车辆油改电燃料脱碳化:不能用电能替代的燃料需求改为使用生物基、CO2中性或电合成燃料,例如可持续航空燃料来源转化利用处置原料脱碳化:通过利用生物基、CO2中性材料、再生材料替代化石原料完成产品生产加工,避免上游开采和下游处置过程的碳排放环境影响负碳化:包括捕集大气中CO2或尾气中的CO2,通过生态碳汇(造林等)、地质封存、土壤固碳、生产建材或其他稳定耐用品实现持续从大气中消除 CO21718电力脱碳化 中国能源体系转型为实现“电力脱碳”提供了最巨大确定性电力市场改革为各行业持续释放参与“电力脱碳”红利的机遇。2022年发电行业的碳排放增速为2.6%,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相比,电力行业的排放增速有所放缓(IEA-CO2 Emission in 2022,2023)。随着电力系统的脱碳化,发电行业排放量预计在 2025 年前后达到峰值,然后在2055 年之前实现零碳排放,期间累计减排量在各行业中占比 55%以上(IEA-CNZ,2021)。在现有政策下,最大限度地部署光伏和风电,配合新建储能、核电以及用于火电厂的碳捕集与封存(CCS)设施,中国以最低成本可实现电力脱碳。预计到 2050 年,中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规模仍将超过 67 亿千瓦(相比 2022 年 8 亿千瓦,增长 8 倍以上),发电量占比可达 75%;中国核电装机规模需要达到 3.5 亿千瓦(相比 2022 年 5700 万千瓦,增长 6 倍以上),发电量占比可达 14%;中国仍在运行的火电将全部配备碳捕集与封存(CCS),发电量占比约 10%。(BNEF,New Energy Outlook:China,2023)2020-2060 年间电力系统单位隐含碳排放(电力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将以年均 3%的速度下降,速度显著高于过去十年。电力脱碳的确定性,为各行业降低能源消费隐含碳排放提供了有力支撑(IEA-CNZ,2021)。伴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为绿电成为新的交易品种并通过市场交易奠定了基石。2022-2023 年,多地相继出台了“外购绿电碳排放量核算为零”的相关政策,旨在促进碳排放权交易与电力交易直接的衔接与协调,为企业通过绿色电力消费实现减碳提供政策支持。此外,随着 2023 年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的发布,明确了绿色电力证书(简称“绿证”)的权威性、唯一性、通用性和主导性,扩大了绿证核发和交易范围,拓展了绿证交易平台,推动绿证核发全覆盖,做好与碳市场的衔接。2023 年,全年核发绿证约 3,000 万个,对应电量 300 亿千瓦时;交易数量达到 2,000 万个,对应电量 200 亿千瓦时。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有效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消纳利用,提高了绿色电力消费水平。未来,随着绿证供给能力的快速增强,绿色电力也将会“平价化”,将更具成本优势。企业要实现绿电消费,获取绿电和绿证,理论上包括以下途径:典型案例中国海油利用岸电降低碳足迹,渤海油田首次实现绿电入海。2022 年,中国海油依托秦皇岛32-6 油田群岸电示范工程购买使用绿电 1.86 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 16.45 万吨。自此,中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首次实现“绿电入海”。2022 年,中国海油设立了绿电与碳交易处,为公司绿电购买的制度化、体系化奠定了基础。长安汽车正全面推进光伏电站建设,在合肥、河北、南京三大基地已建成光伏装机 42.4 兆瓦,全年共计消纳绿色电力 3,776 万度,实现降碳 3.2 万吨。长安汽车还积极参与绿电市场交易,进一步扩大绿色能源使用占比,未来新工厂将全面采用光伏发电,并逐步改造现有工厂,到 2025年实现制造端单车碳排放降低 15%。绿证获取方式绿电来源协议配售绿证通过电力交易中心按照合同获取*电力市场直接参与交易,或通过售电公司参与,适用于长期协议和现货市场单独购买绿证通过绿证交易平台购买*兜底售电通过电网公司购电,无法区分绿电和非绿电*或可申领不可交易绿证需要项目业主自主申报并提交电量证明材料分布式光伏自用即安装屋顶光伏、自发自用的电量(不含上网电量)*或可配售绿证可能通过向省级交易中心申领,但目前没有相关规定分布式光伏聚合购电类似“隔墙售电”,通过配网侧分布式光伏聚合商购买其他分布式光伏上网电量*通过电力市场购电与兜底售电模式不可兼得,通过电力市场购电的企业数量和范围都在持续扩大,未来将成为主要方式。*尚未明确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部分如何申领绿证,但原则上,建档立卡的分布式光伏全部发电量都可以获得绿证,但自用部分不属于可转让绿证范围。此外,配网聚合交易购买绿电尚无申领绿证的办法,推断未来或可将各省级交易中心纳入绿证核发机构范围,届时或可通过省级交易平台申领。1920用能电气化工业、建筑和交通领域持续提升电能在能耗中占比,可以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兼具快速且经济的脱碳效果。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2021 年,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约 26.9%,预计到 2025 年,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31.2%,到 2030 年,我国电气化进程将进入中期转型阶段,带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35%左右(中电联-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2)。受到可再生电力规模持续增长推动,蓄热技术与电加热单元组合可作为兼具经济性和灵活性的“需求侧储能单元”参与电力市场。新能源汽车技术也将加速压低汽柴油消费量。预计中国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于 2023 年、2024 年和 2029 年达峰。到 2050 年时,中国煤炭消费量回到 2000 年前水平,几乎全部石油消费都是用于化工原料,石油消费量比 2022 年水平低 60%,天然气将用于满足部分工业、建筑、交通和电力多场景,消费量比 2022 年水平低 73%,回到 2010 年前水平。(BNEF,New Energy Outlook:China,2023)“十四五”、“十五五”时期,各行业电气化的重点领域将围绕重型运输载具和热力需求展开。食品生产、机械加工、设备制造、建筑与采矿业都有广泛的热需求,包括原料熔化、产品烘干等过程。2022 年以来,电加热、蓄热与热泵等成熟技术可以满足大部分制造业中低温热电气化需求(低于 400 C),预计可替代这些行业 90%的化石燃料加热需求。根据 IEA 预测,零碳转型情景下到 2030 年预计热泵机组可以提供 7%左右的中低温热力需求,高温热力需求中的 40%可以电气化(IEA-NZE,2021)。充分回收中低温余热,使用太阳能光热、热泵、蓄热式蒸汽系统组成中低温电气化供热系统;利用等离子加热炉等技术满足窑炉高温加热需求;营运车辆、通勤车辆以及物流运输车队采用新能源车辆;工程机械和车辆采用氢燃料电池或纯电驱动;机场提供地面供电、码头提供岸电,以替代飞机或船只燃料供电;能源生产过程电气化改造,例如,电制氢代替化石能源。典型案例四川路桥积极推行施工机具“油改电”工作,对传统燃油设备进行提档升级,在行业中率先使用电动装载机、电动挖机、电动运渣车、智能变频风机、电动自卸车、电动混凝土罐车等绿色低碳设备,助推能源应用结构优化调整,融合智能建造技术,打造绿色低碳项目。中石化炼化工程积极延伸绿氢产业链,开展多个绿氢项目,首个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库车光伏绿氢项目顺利投产,实现年减排 48.5 万吨,是中国首次实现万吨级绿氢和绿氢炼化项目全产业链贯通,推动绿氢产业快速发展。鄂尔多斯风光绿电制氢项目预计年产绿氢规模可达 3 万吨,将提供丰富绿电资源实现碳减排。燃料脱碳化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以生物质、绿氢及氢衍生合成燃料(绿氨、绿色甲醇)为代表的零碳燃料将为重型公路运输、航运和航空等行业,以及钢铁和化工等重工业领域提供脱碳路径。“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 5 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 10 万-20 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 万-200 万吨/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双碳”目标情景下,到 2060 年,中国氢产量预计占全球的 30%以上,生物天然气产量占全球的 30%,绿氢和氢基燃料在中国终端能源用量中的比重共计将接近 10%(IEA-CNZ,2021)。工业是拉动氢能需求增长的主要部门,2060 年工业需求将占氢能总产量的 40%。此外,交通运输领域占25%左右,另外 20%是将其转化为其他燃料(主要是航运用氨和航空用合成煤油)。在“双碳”目标情景中,氨将会越来越多地作为海上交通运输的一种低碳燃料使用,2060 年预计 67%的氨将用于航运业。对航空业而言,2030 年以后,氢衍生合成煤油的用量将迅速提升,至 2060 年将满足中国航空燃料需求总量的 1/4(IEA-CNZ,2021)。2022 年开始,氢氨一体化项目显著增加。据统计,2022 年全年,氢氨一体化相关项目至少有 20 个,总投资额近 1,500 亿元,绿氨年产能超过 260 万吨(中国能源报,2023)。用生物质废弃物作燃料替代燃煤;用生物质燃油、绿氨、绿色甲醇等绿氢衍生合成燃料替代柴油、煤油(例如,SAF 替代航油);用绿氢、生物质天然气替代传统天然气或煤气做燃料;使用太阳能加热 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做燃料。典型案例马士基率先承诺,原则上今后只订造可以使用绿色燃料航行的船舶,并改造现有的船用发动机使之适应绿色燃料的使用,以促进航运业尽快开启脱碳旅程。目前,马士基正在寻找合作伙伴,以扩大全球绿色甲醇生产。与中集集团合作在中国开发生物质甲醇项目,首期计划年产 5 万吨,未来或增至 20 万吨。与绿技行科技合作,整合技术金融资源,在中国建立工厂生产绿色甲醇。2022 年 8 月,马士基与合肥德博生物能源签订合作意向书采购绿色甲醇,以保障公司第一代大型绿色集装箱船舶燃料供应。国泰航空致力于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油的使用,并率先采用可持续航空燃油,倡导行业转型。2022 年,国泰航空推出企业可持续航空燃油计划,旨在协助客户减少范围三温室气体排放。此计划为企业客户提供购买认证的可持续航空燃油的机会,用于国泰航空的客运或货运航班,客户将获得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证书。并已在香港国际机场为离港航班提供可持续航空燃油。2122原料脱碳化 金属(钢铁和铝)、石化产品(例如塑料、纤维、橡胶)、水泥熟料都有较高隐含能耗及碳排放。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可以降低多个工业领域过程碳排放和原料隐含碳足迹。提升再生资源占比,将提升基础原材料生产的低碳化水平。通过在钢铁与铝生产中增加废钢和废铝使用比重,或降低熟料水泥比例,可以推动2020-2030 年间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 32%。对一般制造业、商业消费领域,通过循环经济提升包材的再生率,也将明显减少终端消费带来的碳足迹(IEA-CNZ,2021)。随着中国完成工业化的历史延续,本土再生资源储量也将持续积累。以钢铁为例,要实现发达国家以短流程电炉炼钢,需要具有重组的废钢供给:2020 年,中国可统计废钢供应量约 2.6 亿吨,相比目前中国粗钢产量 10 亿吨量级,废钢资源供应远未达到可以支撑高比例短流程炼钢的程度。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预计,到2050 年,预计钢铁行业废钢供给量 5.0 亿吨,此时再生钢生产对废钢的消费量占到总废钢供给的 80%以上,才能基本满足以废钢不断再生循环的需求(RMI-碳中和背景下中国钢铁零碳之路,2021)。在“双碳”目标下,塑料的回收再利用价值和潜力将提升。2030 年前,塑料回收利用潜力的释放主要来自物理回收水平的提高,而化学回收在 2030 年后有望得到较大规模的应用。目前巴斯夫、科思创、陶氏等领先企业均在塑料化学循环领域进行了系列布局,在国内,中石油、中石化也一直密切关注相关领域。中石油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布局相关研究,包括单一化塑料材料回收利用技术、新型废塑料优化技术等;中石化也已全面启动成套技术开发和工业应用,同时着手相关产品标准研究(RMI-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化工零碳之路,2022)。另外,在原料端基于 CO2 与绿氢合成塑料等材料,可降低对化石原料的需求。中国在电解槽产能增加方面处于领先地位,2022 年累计装机容量接近 220 兆瓦,在建 750 兆瓦,预计今年将上线。BNEF 的净零转型情境下,2040 年后中国的氢生产将主要依靠可再生电力与核能电解制氢。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将成为中国主要的氢来源,预计 2050 年生产能力可达 9,700 万吨,满足 90%的需求,并将消费 4,345TWh 电力,约占电力需求的 25%。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采用回收电池生产电极材料,采用回收金属原料,回收非金属材料,实现“闭环制造”;采用植物基包装,采用植物基染料,采用植物基纤维;采用生物基材料代替化石基原材料;采用捕集 CO2 为原料合成化工原料;采用 PET 等塑料再生原料;采用矿渣替代熟料或生料;采用绿氢或绿电金属原料;采用绿氢作为原料;采用再生原材料包材;采用植物蛋白原料。金属、水泥等原材料脱碳目前主要依靠生产低碳化,至 2050 年基本满足废钢不断再生循环需求合成新工艺和回收再生利用是塑料主要脱碳路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绿氢将成为中国主要的氢来源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数字技术变革是各行业能源和物质实现高效、绿色、低碳生产和使用的重要抓手数字化转型将成为企业减碳重要发力点,尤其是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物质、能量、信息是世界构成的三要素,它们自身的动态流转,相互之间协同约束。效率通常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与智能化,是提升物质、能量和信息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通过信息流提升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效率,从而达到减少碳排放的效果。在设备制造业,利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对工业中的人、机、料、法、环要素全面连接,通过碳数据量化、碳数据优化、智能控制等实现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资源最优配置,在汽车、机械、电子、船舶等行业打造数字化协同的绿色供应链。根据 IDC(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的最新预测,2021-2025 年,中国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支出将以每年 15%的速率增长,生产运营数字化将成为企业重要减碳发力点。未来,能源行业将加深数字化技术应用,提升生产运营效率及自动化水平,增强碳排信息披露合规透明性,推动碳市场交易。IDC 研究报告显示,从2021 年到 2024 年,持续采用云计算可以减少超过 10 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从当前至 2060 年实现碳中和,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减碳贡献占比将逐年提升,至 2060 年将至少达到 70%(IDC-中国数字化转型市场预测,2022)。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智能制造提升资源和能源效率,提升生产工艺和成品率;智能绿色建筑提升能效;采用高效数据中心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和人工智能(AI)管理、预测和规划物质流和能量流,提高使用效率;余热回收,冷能回收,能源系统改进提升效率;生产过程节能技改,生产工艺升级提升效率;智能交通提升运输效率;改进产品设计提升产品能效;典型案例芬欧汇川 UPM 采用创新方法,将生物基材料取代化石基原料,将制浆过程中的残留物粗妥尔油用于生产 UPMBioVerno 石脑油。经深加工后,被制成可再生聚丙烯。国际食品和化妆品企业,如联合利华(Unilever)和宝洁公司(P G),正积极推动增加可再生和完全可回收包装材料的使用,以支持逐步淘汰基于化石的塑料,该种生物基材料将为减少包装行业碳排放做出创新性贡献。中石化于 2023 年 8 月完成了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直接制绿氢项目,库车绿氢示范项目。它利用太阳能发电制氢,电解水制氢能力 2 万吨/年、储氢能力 21 万标立方、输氢能力 2.8 万标立方每小时。项目每年可产 2 万吨绿氢,将减少 48.5 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这是炼化业首次大规模应用绿氢,具有示范意义。未来,乌兰察布绿氢项目将向京津冀地区输送绿氢,支持该地区的绿色低碳发展。2324环境影响负碳化CCUS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推动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转型:解决现有资产的排放问题;为减排最困难的部门的排放问题提供解决途径;为迅速扩大低碳制氢提供具有成本效益的路径;以及通过配备 BECCS 和 DACCS 从大气中移除二氧化碳。碳中和目标提出以来,中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 CCUS 示范项目规模明显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和规划建设中的 CCUS 示范项目已接近百个,其中已投运项目超过半数,具备 CO2捕集能力约 400 万吨/年,注入能力约 200 万吨/年,分别较 2021 年提升 33%和 65%左右。“双碳”目标情景下,2030 年以后 CCUS 技术将加速部署,到 2060 年在电力、工业和石化部门可实现的减排量将增加到 26 亿吨。此外,预计 2060 年通过 BECCS、DAC 结合二氧化碳封存,将有约 6.2 亿吨减排量,占二氧化碳捕集总量的 25%,可完全抵消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的剩余排放(IEA-CNZ,2021)。该路径下,企业典型行动通常包括:CCS:配备 CO2捕集与封存技术;CCU:配备 CO2捕集与利用技术,配备 CO2回收做耐用材料技术;开展或支持土壤固碳项目;典型案例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中国海油、壳牌集团和埃克森美孚于 2022 年 6 月共同签署大亚湾区 CCUS集群项目谅解备忘录,预计年捕集和封存 CO2规模将达到千万吨级以上。2022 年 11 月,中国石化与壳牌、中国宝武、巴斯夫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在华东地区共同启动中国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 CCUS 项目。中国石油正建设多个 CCUS 示范项目,包括大庆油田和吉林油田等。其与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OGCI)共同策划的新疆 CCUS 产业集群也在积极筹备中,预计 2030 年驱油利用与封存规模可达千万吨。典型案例美锦能源焦炭板块子公司华盛化工焦炭炉采用新型炭化室顶装焦炉,配套国际尖端公司的电气化自动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干熄焦工艺。生产设备的优化升级帮助美锦能源在 2022 年减少外购电力使用约 90.78 万千瓦时,约减少碳排放 517.70 吨二氧化碳当量。煤炭板块子公司锦辉煤业新增余热回收机组,该举措帮助美锦能源在2022年度减少碳排放约216.71吨二氧化碳当量。G7 易流依托自身成熟的数字化物流系统,在将订单与运力智能化连结的同时,对在途车辆信息、道路信息、环境信息实时感知,降低车辆空驶率、减少拥堵时长,有效提升能源使用效率,让物流环节更绿色、更低碳。在此基础上,2022 年,G7 易流面向电动重卡创新能耗算法,根据不同路段分析驾驶行为对电耗的影响,输出最优驾驶行为方案。开展或支持森林增汇项目;开展或支持其他 NBS 方案。企业低碳转型中的双重作用手脚并重:企业减碳双重作用本报告通过归纳 100 个案例企业的低碳转型行动,按照企业可以控制的运营边界(包含价值链碳排放),企业行动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可以同时产生双重作用减小碳足迹,以及放大碳手印。前者是在企业运营控制边界内减少碳排放的举措,后者是在企业控制能力和运营边界之外,凭借向市场提供具有低碳特点和竞争优势的产品或服务、实现碳移除效果的举措。-减小碳足迹碳足迹:企业经营活动价值链碳排放(范围1-3)减小碳足迹:采取各种举措和路径,降低经营活动碳足迹,同时不影响主营业务存续,实现自身经营活动净零碳目标。所有企业都有减小碳足迹的需求,对于高敏感型企业,更看重减小碳足迹(自身业务如何零碳转型,例如传统钢铁、石化等行业)碳足迹企业标杆特点:在降低碳足迹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不仅企业减碳力度和进度领先,在策略上通常依靠业务调整、技术升级等方式,通过零碳负成本的路径,采取无损于自身业务、提高持续经营能力的举措,实现有序转型、可持续经营,在市场获得相对优势 放大碳手印碳 手 印:企 业 产 品 或 服 务 在 自 身 价 值 链 以 外(beyond value chian)可以通过替代效应,避免潜在碳排放或帮助客户价值链减小碳足迹 放大碳手印:通过将自身技术能力与客户 场景结合,创建有效的低碳或零碳解决方 案,通过市场化手段扩大市场份额,实现业务增长同时放大碳手印 碳手印企业标杆特点:具有放大碳手印能 力的企业,通常是具有新能源、新材料、新智能和新过程技术的活力企业(例如特斯拉、akila、UPM、微软)。这类企业碳足迹下降不是其价值重点,投资者更看重如何凭借解决方案在“双碳”目标下活动爆发式增长机遇 此类标杆企业案例应体现其赋能众多行业 或社会整体零碳转型2526具体举措:企业低碳转型行动根据报告收录的 100 个企业案例,企业管理层采取了以下举措,以减小碳足迹、放大碳手印。根据报告收录的 100 个企业案例,减小碳足迹和放大碳手印具有以下相关性:具有可迁移的降碳能力的技术型企业,往往可以在减小碳足迹过程具有“能力溢出”:企业减小碳足迹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对转型风险的基本策略,但“活力”型企业,例如互联网行业、信息技术企业在探索数据中心能效提升、实现 100%利用可再生能源供电的过程中,会尝试依靠自身数据能力、研发能力创建解决方案。一旦实现良好的减碳效果,企业可以把能力产品化,面向具有类似需求的场景提供解决方案,从而形成具有“放大碳手印”作用的新型业务,实现“零碳正增长”。-减小碳足迹 推进供应链降碳计划(通过要求供应商加入共同的碳减排目标、提供减碳支持方案)实施内部碳定价(通过对各业务单元的碳排放定价,并按照价格收取一定费用,或作为投资决策依据、绩效考核因素)应用绿色可持续金融工具推动转型 垂直一体化或建立创新联盟(通过并购或自研方式获得固有业务降碳所需的技术能力)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低碳比重、培育绿色创新业务,降低企业单位营收碳强度)优化产品或服务设计(改进产品设计,从而实现上游或下游碳排放下降) 放大碳手印 推动低碳/负碳技术开发(资助或参与碳移除技术开发)开发低碳/零碳替代产品(向市场提供受欢迎,且零碳的替代选项)提供场景化降碳解决方案(针对特定场景或市场需求,扩展自身产品服务的边界,提供从设计到运营的降碳方案)提供绿色金融支持(金融机构提供面向企业或金融市场的绿色信贷或绿色金融服务)引导需求和行为转变(倡导节约、避免浪费,引导消费者参与到降碳行动中)提供碳移除解决方案(开展气候公益项目、直接推动碳汇或固碳量增加)其中,企业降低碳足迹采取的措施呈现出明显“带动”作用:垂直一体化企业优势:企业直接参与研发和成果转化,引入新能源、新材料、新智能和新过程技术的能力突出。链长企业带动效果突出:处于价值链核心地位的企业设定价值链减排目标(范围 3),可以有效带动供应链降低碳足迹。考虑到此类企业范围 3 碳排放占比通常大于 70%,其带动供应链减排的作用将非常显著。其中,企业放大碳手印采取的措施呈现出明显“溢出”特性:高质量零碳转型路径特征负成本-零排放-正增长。技术扩散的溢出性:放大碳手印的潜力来自企业技术开发与产品化,通过加速新能源、新材料、新智能和新过程技术在各类场景的应用落地,低碳技术应用成本伴随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持续降低,而成本下降可以继续扩展技术应用场景。行业解决方案的作用:碳低碳技术驱动型企业为了市场份额增长,重视“产品服务化”,即针对各类典型行业转型需求,整合更多资源,提供行业解决方案,通过服务于行业转型获得增长。引导下游需求转变:传统企业凭借场景优势,具有对低碳技术应用的吸引力。在引入新技术后,传统企业将带动下游用户行为转变,从而实现其低碳转型的市场价值。“技术创新周期与场景捕获时机”:钢铁、航空等行业一旦明确自身零碳转型目标,最终规模化应用技术方案未必是当前专门针对碳中和目标开发的新技术,而是遇到行业零碳转型新场景的成熟技术(优先考虑技术成熟度、成本)。例如,中国基于煤化工基础发展的甲醇制烯烃技术路线,目前对于回收 CO2用于合成化工原料恰好具有实用性。UPM 联合 SABIC 利用生物基代替化石基原料制成可再生聚丙烯,这一突破未来将带动联合利华(Unilever)和宝洁公司(P G)等国际日化公司逐步淘汰基于化石的塑料包装,为减少大部分行业包装碳排放做出创新性贡献。资本支出与研发驱动:具有可迁移能力的“高活性”企业,例如信息技术行业采取能效提升时,会优先配套研发支出,采用软硬件协同优化技术、算力效能优化等举措。研发驱动的通用能效技术不仅可以用于通讯和数据服务领域,也可以迁移到建筑、交通系统,形成具有收益能力的产品能力。零碳负成本:目前电力脱碳和能效提升是几乎所有行业都在采用的脱碳技术,这两种路径都属于可以“提质、节能、降费、减碳”的负成本路径。例如,对建筑部门或一般工业企业而言,参与电力市场采购绿色电力将很可能相比以往从电网公司购电节省成本,且绿色电力发电成本并不直接受到大宗商品价格影响,在当下化石燃料价格高涨时的经济性和保障性都更高。零碳正增长:目前积极立足低碳定位开发低碳产品、行业碳中和解决方案的企业都已经抢占先发优势,从所在行业中获得增量市场机遇,成为带动企业拓展新的行业客户的增长利器。华为在推出极简基站、高效数据中心和智慧光伏组合解决方案后,已经在包括电力、能源、工业等行业推出了数字零碳解决方案,带动了新业务增长。在分析了本报告 100 家企业低碳转型实践,我们注意到以下特征:2728“双碳”目标下行业低碳转型路径分析四大产业板块局面分析 报告对企业主营业务的行业分类采用以下框架,通过下列四大产业板块,及其所包含行业分类对企业进行分组:报告选取了来自初级资源(11 家)、工业制造(33 家)、基础服务(25 家)、商业消费(31 家)四大产业板块企业,共 100 家具有引领示范性的企业:I 初级资源:II 工业制造:III 商业消费:矿产采掘 材料制造 房地产 食品饮料 能源生产 设备制造 纺织家具 玩具日化 农林牧渔 工程建设 商贸服务IV 基础服务:公共事业 金融服务 物流运输 信息技术高质量低碳转型 100 家企业案例行业分布工业制造商业消费初级资源 商贸服务 6食品饮料 10家电电子 3纺织家具 3玩具日化 4房地产5能源生产 7矿产采掘2农林牧渔2设备制造 18材料制造 11工程建设4基础服务物流运输 8公共事业 2金融服务 7信息技术 8通过分析企业披露的“双碳”战略、目标,近两年低碳转型取得进展的行业引领示范型企业,评估企业在碳足迹下降和碳手印增长两个领域的长期潜力发现:工业制造和基础服务板块企业呈现“碳手印 碳足迹”特征:这两个板块中更多企业低碳转型以释放碳手印潜力为主,例如设备制造(包含新能源发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公共事业(发电与供电服务)、金融服务(证券与银行)和信息技术(通讯和数据服务)对降低社会和其他产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这些行业不仅具有支撑中国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枢纽作用,也具有为全球各个经济体交付“低碳转型解决方案”的能力。化石能源依赖度较高的行业也具有“巨大碳手印”的潜力:煤炭和油气资源开发企业低碳转型路径体现出对氢能、碳捕集与封存利用等技术的重视、拥有土地等必要的资源,长期碳手印潜力与降低碳足迹的作用同样显著;钢铁、水泥、化工等材料制造行业中领先企业已经在布局基于绿氢和循环经济的新技术路线,长期可与下游行业形成 CO2与关键原材料闭环生产模式。工业制造和基础服务两个板块长期碳手印增长潜力巨大的样本明显多于碳足迹下降潜力巨大的企业数量,尤其设备制造(包含新能源发电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公共事业、金融服务和信息技术。初级资源109矿产采掘12能源生产76农林牧渔21工业制造1928材料制造99工程建设2设备制造1017基础服务1521公共事业2金融服务46物流运输65信息技术58商业消费1610 房地产55纺织家具家电电子31商贸服务13食品饮料71玩具日化长期碳足迹下降潜力巨大长期碳手印增长潜力巨大2930转型定位:机遇风险特征四象限“度假村迁移模型”下的四类单位不同企业在“双碳”目标下,具有不同的外部约束和内在能力。根据企业对低碳转型影响的敏感性、自主脱碳能力,以及能力的可迁移性,描述企业低碳转型的基础特征。为了更形象地描绘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微观处境,报告引入“迁移度假村”模型,以诠释不同行业的企业如何制定策略、如何在动态均衡中探寻零碳转型路径。我们想象一座山区的度假村,由“木屋”“房车”“的士”以及“侍者”四个单位组成。对各单位而言,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可以描述为这样一个任务:“在洪水威胁下,度假村各单位都要按政府指引,在较短时间内整体迁移到更安全地带”。这个任务隐含的约束条件在于,各单位制定策略时,不仅要保存自己的功能的完整性,而且只有四个单位同时成功迁徙,才能确保度假村能够营业、保持迁徙后业务的稳定性。按照受洪水或迁移影响的敏感程度、以及迁移能力的差异,四个单位呈现出以下特点:高低 敏感(受影响程度)评价外部环境与风险管理属于重点排放行业,或经营活动(范围 1-3)碳排放显著,营收和成本变动趋势受“双碳”目标影响明显以风险驱动为主不属于重点排放行业,经营活动(范围 1-3)碳排放不显著,营收和成本变动趋势受“双碳”目标影响不明显呈现跟随观望特征 活性(迁移能力)评价内在能力与机遇发掘拥有降低自身碳排放的内在能力,不仅能更早实现低碳或零碳转型,也能够赋能其他行业降碳甚至脱碳以机遇驱动为主缺乏降低自身碳排放的内在能力,无法更早实现低碳转型,亦很难对其他行业降碳发挥显著作用呈现路径依赖特征低碳转型策略与“迁移度假村”模型“房车”“木屋”“的士”“侍者”敏感度高,迁移能力强(高活性)敏感性高,迁移能力弱(低活性)敏感性低,迁移能力强(高活性)敏感性低,迁移能力弱(低活性)按照“敏感程度”(Y 轴)和“迁移能力(活性)”(X 轴)组成的四个象限,四个单位分别代表了一个象限的特点(见图):图 1“迁移度假村”模型“木屋”高敏感低敏感低活性高活性“房车”“侍者”“的士”Log cabinSensitivity InsensitivityUntrasnsferableTransferableRecreational vehicleStaffTaxi根据2022-2023年案例企业主营业务和碳排放特征,报告对100家企业当前的机遇和风险特征做了标定。在“迁移度假村”模型中,初级资源、工业制造、基础服务和商业消费四大板块企业的特征分布如下:当前企业低碳转型风险机遇特征初级资源基础服务0P0%工业制造商业消费案例企业转型机遇风险特征分布情况I.木屋(高敏感-低活性)III.侍者(低敏感-低活性)II.房车(高敏感-高活性)IV.的士(低敏感-高活性)3132初级资源板块:煤矿、油气能源生产、造纸行业呈现“木屋”和“房车”特征,当前面临转型风险,例如估值衰退,需要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融资工具支持其有序转型,通过多元化布局和技术创新可提高企业发展活性,逐步向“房车”转变;利用其矿区资源、或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开展生态修复 新能源开发,可以提供清洁能源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形成负排放业务能力。工业制造板块:总体呈现出“房车”特征,机遇和风险并存。其中,材料制造行业存在转型风险,根据 2030 年前工业领域和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钢铁、有色、建材和化工行业有明确的 2030 年前碳达峰任务,严控准入,执行产能置换和产能退出是重要的碳排放总量控制手段。目前案例企业行动反映出上述行业中领先企业已经具备利用电力脱碳、电气化、燃料脱碳和负碳化手段,实现有序转型的能力。设备制造,尤其是汽车、工程设备制造均拥有很强的自主脱碳能力,通过推出低碳甚至零碳设备,不仅可以获得增量市场机会,也将通过低碳替代而发掘存量市场新机遇。基础服务板块:呈现“房车”和“的士”特征,以机遇为主。其中,公共服务中尤其是电力行业,兼具电力脱碳和再电气化的双重红利,业务机会随着电力占终端能源消费量比重提升而增加。但为了承载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需要持续投资参与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风险和机遇并存。信息技术通过提供各行业数字化升级、数智降碳解决方案,在低碳转型中拥有进入新市场的契机。物流交通行业中,公路货运、航空和航运业是脱碳技术难度较大的行业,通过调整资产和业务结构,以轻资产方式运营规避风险能力更强。商业消费板块:呈现“侍者”特征,敏感程度和迁移能力均弱于其他板块。房地产、纺织家具、食品饮料行业的传统业务难借低碳转型而增加市场销售量,或能通过差异化定位,为具有低碳消费偏好的用户提供新卖点可能带动增长。消费互联网企业则可通过需求引导,帮助上游已经采用低碳技术和原料的产品提升市场占有率,具有较大碳手印潜力。高敏感-低活性(木屋)有形资产主导,存在风险暴露“双碳”目标对既有业务或资产造成风险压力,缺乏实现内在低碳演化的能力,有显著的资产搁浅风险例如,油气开发等初级资源生产,依赖化石能源的工业低敏感-低活性(侍者)边际成本驱动,缺乏增长潜力“双碳”目标对既有业务或资产没有显著压力,也缺乏自身零碳演化能力或其他行业零碳转型解决方案,缺乏双碳红利下业务增长的直接机会例如,商业贸易、服装家具等高敏感-高活性(房车)有形资产主导,风险可以有效应对“双碳”目标对既有业务或资产造成了风险压力,同时拥有实现内在低碳演化的能力,可以平稳低碳转型,并持续获得双碳红利下的业务增长例如,电力等公用事业,新材料或新能源设备制造行业低敏感-高活性(的士)无形资产驱动,具有增长潜力“双碳”目标对既有业务或资产没有显著压力,不仅拥有实现自身零碳演化的能力,也能提供其他行业零碳转型需要的解决方案,从而获得双碳红利下的业务增长例如,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企业低碳转型风险机遇特征演化趋势从“木屋”向“房车”进化 短期看,2030 年前,例如电力行业呈现“房车”型特征,行业中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应用、储能技术的发展等对其他行业的零碳转型起到关键作用。长期看,2030 至 2060 年间的阶段,石化、钢铁、建材以及房地产行业零碳转型的优胜者也都将进化至“房车”类型:通过充分利用绿色电力、氢能,以及 CCUS 技术,这些行业有望在 2060 年前实现净零碳排放,同时带动其他行业零碳转型。3334从“的士”向“木屋”靠拢,共同向房车进化“木屋”与“的士”协同进化“侍者”找“的士”搭车 新材料、信息通讯行业和金融行业是典型的“的士”型特征。新材料行业支撑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储能以及氢能的发展;信息技术领域高新技术的应用,将为各行业的管理和技术脱碳提供更加庞大、精确和及时的信息服务。金融行业则肩负满足经济零碳转型所需资本需求的角色当资本市场为企业应用低碳新技术提供市场信号、融资渠道时,可以改变企业传统的财务核算逻辑、提供更充足的转型动力完成脱碳的工作。在整个零碳转型周期中,石油和煤矿开采业是典型的“木屋”型特征。在全球制定“去化石能源”政策的背景下,如何帮助石油、煤矿开采业企业转型,规避此类资产搁浅、保障从业者妥善安置不仅是各国政府要考虑的风险,也依靠“高活性”行业参与到此类行业转型中,一起努力解决的问题。从短期看,当前煤化工、石油化工、钢铁、建材和有色行业、地产和交通运输(尤其航空、航运业)也都属于此类角色,这几类行业均需要依靠“房车”特征行业(如绿色电力)以及“的士”行业(如数字化转型、新材料、绿色金融)帮助挖掘降碳潜力、提升零碳经济中适应能力,从而实现其零碳转型。包括零售业、服务业等在内的其他行业属于“侍者”型特征。这类角色不属于核心排放源,因此“双碳”政策带来的生存压力不明显;同时,该类角色也缺乏自主脱碳的技术能力,有可能在零碳转型中被边缘化,但这类行业也有潜在的可以把握的机遇。它们可以通过“搭车迁徙”的模式实现零碳增长。例如,零售业和服务业均可以成为各种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在居民消费领域应用的“加速器”通过引导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拉动上游制造业强化其低碳特征优势,利用零碳转型能力赋能“创建绿色生活方式”过程,实现价值链增长。能源生产:传统化石能源初级生产在 2030 年前需求依然平稳,但 2030 年后将被快速替代。双碳目标情景下,传统化石能源生产面临低碳转型资产搁置风险。以传统油气开采行业为例,“双碳”目标情景下,2060 年中国终端石油需求将下降近 60%,基本只保留作为化工原料的石油需求消费。天然气方面,受到更高效技术降低的热能需求、电热泵和能效更高的建筑围护结构减少的建筑采暖需求影响,预计 2020-2060 年天然气用量将下降 60%以上(IEA-CNZ,2021)。由传统能源生产向多元化能源供给转型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优化产能、生产工艺和采用CCUS 技术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投资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布局绿氢、绿色甲醇和绿氨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转型变革中实现战略布局,对冲传统业务衰退风险,把握能源转型的新机遇。各行业企业低碳转型路径与举措初级资源农林牧渔:作为负碳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行业机遇来自持续创造更高的单位土地生产能力。参考芬兰经验,采取可持续森林管理模式结合生物精炼工艺,在保持原木纸浆造纸产能前提下,芬兰森林蓄积量依然翻倍。农林牧渔业同时也是支撑生物质资源开发的来源。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生物质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木材以及畜牧业养殖动物粪便等可用于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甲醇、生物柴油)等,提高生物质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我国以较低的碳排放强度,支撑稳产保供和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和农业碳排放开始脱钩,主要农产品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中国农科院-2023 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2023)。中国草场林区生态保护、沙漠治理都可以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增加固碳量,也将全面支撑生物质资源开发。初级资源板块具有高敏感性的特征,但活性分布有所差异,其中“木屋”(高敏感-低活性)占比约45%,“房车”(高敏感-高活性)类型占比约 55%。初级资源企业具有较高的碳足迹,其碳足迹下降潜力巨大,同时也具有较大的碳手印增长潜力。企业目前的减排战略主要集中在清洁节能技术的创新改造,开发低碳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升能源管理效率、植树造林等。清洁节能技术创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初级资源板块低碳转型下的技术创新主要包含可再生材料应用和相关清洁节能技术的应用。可再生材料方面,UPM 创新利用生物基代替化石基原材料,以木材为原材料的可再生石脑油,可用于替代各种终端用途中的化石基原材料。清洁节能技术集中在 CCUS,以及海上、煤炭、矿业产业的相关转型技术或是工艺。CCUS 方面,初级资源案例中,45%的企业涉及碳捕集,27%的企业涉及碳利用,36%的企业涉及碳封存,均主要集中在能源生产行业,例如 bp、壳牌、中国石油都进行 CCUS 的研发投资,以提升 CCUS 技术应用能力。中国海油成功应用等离子随即引燃点火装置,首次实现海上应用节约能耗。煤炭产业持续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例如国家能源集团利用二次再热发电机进行火电改造;美锦能源新增高浓度瓦斯发电、采用先进的干熄焦工艺、新增余热回收机组等。矿业企业积极推动提升生产工艺,例如西部矿业多家分子公司将原有电气设备替换为高效节能电机,推广应用余热利用技术;天齐锂业开发了硫化锂新型合成工艺和低温干燥技术,打造锂渣高值化综合利用产线等。多元化提高清洁能源的应用比例:初级资源板块的企业积极拓展多元化能源利用方向,清洁能源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电力、氢能等。据统计,案例企业中有 71%的企业具备绿氢技术,57%的企业具备绿氢生产能力,均主要集中在能源生产行业。绿色电力应用方面,初级资源板块有 82%的企业涉及生产或使用绿电。中国海油完成中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国产化研制及示范项目;国家能源集团积极参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APP(中国)旗下各厂陆续启动或扩展屋顶光伏项目建设;西部矿业积极推进直购电交易,2022 年绿电交易占比达 65%。天然气方面,中国石油积极推动天然气在城市燃气、工业燃料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实施天然气替代燃煤改造工程。氢能方面,美锦能源实施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绿色物流运输。研发推广低碳产品和绿色解决方案,放大碳手印:APP(中国)推出了目前纸巾市场中的首款零碳产品;壳牌研发生产低碳燃料,包括用甘蔗生产乙醇、不用食用的农业废物生产第二代纤维素乙醇等可持续燃料,并在上海、张家口布置加氢站网络,发展氢能车辆。bp 为用户提供面向未来的综合能源和低碳解决方案,包括发展新能源发电、生物质燃料等方面。3536提升碳管理能力,带动价值链脱碳:初级资源企业积极提升企业能耗管理水平,参与标准编制,持续提升碳管理水平,提升对价值链的脱碳带动作用。UPM 锯木推出了一款碳足迹计算器,可显示木材产品的排放量和锯木材中的碳储量。西部矿业利用智能化的管理和工艺技术极大提升生产效率,有效降低单位产量能耗。美锦能源参与编写氢燃料电池汽车减排方法学团体标准。天齐锂业带动锂精矿供应商泰利森锂业,制定了积极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提升可持续营林水平:APP(中国)多年来践行“林浆纸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自 1992 年进入中国以来,恪守“每用 1 棵树,就种 6 棵树”的绿色承诺,先后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大力发展人工林种植。中国石油在乍得首都市郊累计捐种 32 万棵树。2019 年至 2022 年间,印尼公司完成佳步油田森林区域 513 公顷植树绿化工程,累计种植 55.3 万棵树。材料制造:“双碳”目标下,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从现在到 2060 年将下降近 95%,剩余排放量将由电力和燃料转化部门的负排放所抵消。短期内能效提高和电气化是减排的主要推动力,而新兴创新近零排放技术,特别是水泥、钢铁和化工领域的氢能以及碳捕捉、利用和封存(CCUS),将在长期发挥主导作用。工业制造 到 2050 年,水泥熟料产量将下降至每年 5.6 亿吨,减少约 67%的碳排放。短期内,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是降低水泥行业碳排放的主要手段,也能推动水泥行业尽早实现碳达峰。长期来看,城市化进程减缓和建设量减少是水泥需求下降的主要因素。在此过程中,应从避免建材浪费、创新建筑结构、开发新型胶凝材料等方面进一步降低水泥需求。CO2还可以与下游混凝土结合生产建筑材料,并在地质封存、化工合成等场景中得以应用。(RMI-中国水泥行业碳中和之路,2022)在零碳情景下,2030 年零碳初级钢将贡献 5,000 万吨产量,2050 年将贡献近 2.4 亿吨。在这样的生产结构下,钢铁行业每年碳排放将下降到 190 亿吨,较 2019 年水平下降 90%。氢能、碳捕集等零碳炼钢技术在 2050 年前将大幅实现成本下降,并有望实现成本平价。碳中和目标下,零碳炼钢流程的选择将受到既有产能路线、废钢供应、可再生能源资源、碳封存容量等因素影响,产生新的生产逻辑,在地理分布上形成分化,并可能带来全新的业态。(RMI-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钢铁零碳之路,2021)化工行业碳减排包括消费减量、产品高端化、终端替代、效率提升、燃料替代、原料替代和末端处理这七大方面。消费侧碳减排的重点是减少对能耗密集型化工产品的依赖,提高回收利用水平等,总体上受供给侧影响和推动。供给侧碳减排路径主要从反应过程和能源消耗入手,化石原料逐步过渡到非化石或碳中和原料。燃料电气化、绿氢利用、生物质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化工行业可用的碳减排技术基本在 2035 年左右达到可商业化应用的水平,在中长期内将大大助推零碳转型的实现。(RMI-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化工零碳之路,2022)设备制造:减碳路径主要包括优化用能结构、用能电气化、产品工艺改造、提高能效水平、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推动低碳原料替代和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以汽车制造业为例,车用材料向低碳化转型,是在汽车制造阶段降低碳排放的主要环节。到 2030 年,钢铁、铝及铝合金、塑料碳排放因子将随其对应行业产品碳足迹减少而下降,汽车制造等行业将会享受到电力、钢铁、金属和化工等行业的降碳红利。汽车蕴含的大量钢铁、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等可循环利用资源的碳减排效益明显。2021 年回收量 297.5 万辆占保有量 3.02 亿辆约为 1%的比例计算,预计到 2060 年回收量将达到 3,766 万辆。汽车资源回收利用减排潜力巨大,每辆燃油车材料再生利用减排为 4.88tCO2。在采取电力低碳化、车辆电动化、燃料脱碳化、材料低碳化、生产数字化等多种转型路径下,汽车行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能够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实现 2060 年碳中和仍需产业链共同努力。(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2022)工业制造企业集中于“房车”特征(高敏感-高活性),占比为 55%,其中材料制造、设备制造和工程建设行业均重视采取能源资源利用高效化路径降碳。此外,通过在工厂安装屋顶光伏实现电力脱碳,是工业制造企业的通用做法,应用分布式光伏的工业制造企业占比达到 73%。材料制造板块主要反映钢铁、水泥、化工等上游重化工业转型风险机遇特征,需要依靠生产过程改造,提高电气化水平、环境影响负碳化这类更有挑战的脱碳路径。材料制造行业,尤其钢铁、化工和水泥行业脱碳挑战明显,普遍通过推动关键新材料、新过程技术开发进行布局,尤其对电解制氢工艺装备、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技术的贡献突出。中石化大力推进多种能源供应格局的升级,强化非油商品和服务的跨界转型,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发展氢能全价值链开发,持续开展碳捕集、封存和利用(CCUS)关键技术攻关与工业化应用,努力从传统、单一性的油品服务向一站式、多元化的综合服务转变。材料制造行业对推动氢能、碳移除等关键低碳技术开发,贡献明显优化业务结构是材料工业对冲低碳转型风险的重要举措特斯拉发挥“光伏-动力电池-储能-新能源车”一体化优势,提升车辆效能、降低电池生产过程碳足迹能力突出。国内新能源车企也采用了多领域布局、纵向一体化整合的思路。比亚迪通过全面的产业链布局,形成显著的协同效应,降低成本,提高终端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比亚迪成立了弗迪电池、弗迪动力等五家弗迪系公司,以供应商的形式开展核心零部件的对外合作,推进 e 平台及其零部件的开放共享。新能源汽车制造行业,垂直一体化低碳转型优势明显3738创新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包括再生金属和塑料,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是汽车工业降低整车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关键举措。例如宝马集团中国开发再生铂族金属供应商,推进再生塑料材料研究,与河钢集团合作共同开发绿色低碳钢铁,携手华友集团打造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新模式。长安汽车致力于建设全生命周期回收利用体系,以整车可再利用率、可回收利用率为考量指标,从设计阶段实现生产、使用、报废各阶段各类物资的循环利用最大化。新能源设备制造行业普遍在降低自身碳足迹方面表现领先,善于通过建立创新联盟、打造场景化低碳解决方案创造业务增长。例如;晶澳科技积极布局电站业务,打造新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实现碳减排;金风科技打造智慧园区、码头零碳电力解决方案。部分车企积极布局甲醇和氢气燃料电池及其相关能源生产产业,例如吉利从2005年开始深耕绿色甲醇技术路线,2022 年推出全球首款甲醇混动轿车,致力于打造包括绿色甲醇制备、甲醇车辆研发、甲醇车辆运营及甲醇加注的绿色甲醇生态圈,全面推动甲醇能源和甲醇汽车的发展。2021 年,隆基绿能正式进入氢能领域,通过“绿电 绿氢”模式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隆基氢能已经建立大规模的电解水制氢设备装备能力,成功入围中国石化首个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在 CCUS 技术应用下,工业制造板块中水泥、化工等行业将补集的二氧化碳合成化工产品,使得行业中原料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产生系统性变化。例如海螺水泥依托白马山水泥厂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将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后作为植物气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每年可以综合利用40吨二氧化碳;海螺智慧大棚依靠水泥厂自身熟料生产过程中的余热蒸汽,为西红柿植株提供稳定的生长温度。2022 年,中国石油化工炼化企业持续开展制氢、合成氨等装置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捕集二氧化碳 153.4 万吨;油田企业二氧化碳驱油注入 65.7 万吨,取得较好的减碳增油成效。2023 年 4 月,陶氏与 Linde 公司建立工业天然气合作伙伴关系,拟议生产工艺将把裂解废气转化为氢气,作为清洁燃料用于乙烯生产过程。到 2030 年,陶氏净零碳排放乙烯裂解装置和衍生物综合体将使其全球约 20%乙烯产能脱碳,同时全球聚乙烯供应量增长约15%。循环经济,实现材料制造与工业制造低碳转型衔接具有高活性的新能源设备企业,推广场景化解决方案表现突出积极投资可再生能源产业是设备制造行业未来扩大比较优势的重要方向:案例中 33%的设备制造企业涉及绿氢要素基于过程方案的创新实现减碳和产业链延伸:工业制造案例中21%的企业涉及碳捕集,21%的企业涉及碳利用,9%的企业涉及碳封存,主要集中在材料制造行业。公共事业:以发电和电网企业为例,“双碳”目标下,业务模式将产生显著变化。随着可再生能源比重的迅速提高,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电力系统健全越发重要。新电力系统的四大特点包括广泛均衡发展绿色电力、大规模储能是灵活性的来源、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使能智能电网、需求作为系统平衡的弹性参与者(RMI-探索中国的发展之路新型电力系统,2022),电网企业在新能源并网、电力调度、储能、微电网、虚拟电厂、需求响应等关键技术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到 2060 年,储能技术将提供 35%的灵活容量。随着电动车、空调和电解制氢可调节灵活负荷增加,需求响应能力将会迅速提升。通过电力市场价格信号引导,可在短时间提供近 5%的灵活容量(IEA-CNZ,2021)。根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我国力争到 2025 年,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 3%-5%,其中华东、华中、南方等地区达到最大负荷的5%左右。电网企业和电力能源相关方需要持续投资并更新运营方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形态升级,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配电系统投资占电网投资总额的比重将从 60%上升到 70%,累计配电投资中有 3/4 将用于升级现有电网(IEA-CNZ,2021)。物流运输:交通运输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 10%,2022 年中国的交通运输排放量下降了 3.1%(IEA-CO2 Emissions in 2022,2023)。在采取更积极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和运输结构优化措施的情况下,道路交通领域在到 2025-2030 年实现碳达峰,到 2060 年温室气体排放可在 2020 年基础上减少95%,基本实现道路交通领域碳中和。在道路交通领域的各项减排措施中,新能源汽车推广与应用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大(48%),其后依次为运输结构优化(23%)、车辆能效提升(17%),以及上游发电与制氢环节减排(12%)(WRI-中国道路交通领域中长期减排战略,2022)。在航运业,预计利用低碳氢制造的氨将在 2050 年后成为主要燃料,到 2060 年航运业排放可下降至 2020 年的 1/4(IEA-CNZ,2021)。航空领域,基于 3060 目标,国内航空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现在到 2030 年将不断增加,之后得益于效率提高、进一步向高铁和传统铁路转变,以及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普及等因素的共同推动,排放量将有所回落。基于“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到 2035 年,民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趋于完善,运输航空实现碳中性增长,机场碳排放逐步进入峰值平台期,并且相较于 2020 年,2025 年运输吨公里碳排放减少 4.5%,单位旅客吞吐量碳排放减少 17%。由于我国铁路运输基本实现电气化,随着电力系统的低碳化,铁路运输碳排放也会随之减少。数字化在物流运输行业具有显著的脱碳潜力。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可优化运输路线,减少拥堵和空驶,从而降低燃料消耗和排放。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行业高增长带来了能耗快速增长的问题,其中通讯和数据基础设施运营以电力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为主,预计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在 2023 年增加 66%(绿色和平-绿色云端,2022)。从降低碳足迹角度,信息技术企业当下开始加大提升绿色电力在能耗中占比,并依靠自身数字化技术实现用能监测和优化来实现基础设施减排。从放大碳手印角度,信息技术正发挥着“脱碳加速器”作用,利用信息流改变能源流和物质流来降低碳足迹,这一努力融合“用能电气化”的全球趋势之后,正逐渐演变为一场积极而全面的变革,涉及到工业、建筑以及交通等关键领域的解决方案开发,以促进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加速各种脱碳措施的落地和实施。如果大规模推广,到 2050 年,数字技术可以在三个排能源、材料和交通等能耗行业减少 20%的排放量。通过加速采用数字技术,这些行业已经可以在 2030 年前减少 4%-10%的排放量(WEF-世界经济论坛年会,2022)。基础服务3940金融服务: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能源领域投资需求,包括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设备及基础设施,预计在 2030 年将达到每年约 4 万亿人民币,2060 年达到近 6 万亿人民币(IEA-CNZ,2021)。金融行业在中国低碳转型的背景下,总体上将释放巨大碳手印潜力,通过满足总体上将释放巨大碳手印潜力投融资需求、降低风险、迎接绿色金融发展机遇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和共赢发展。金融服务产业正通过优化资金的分配,将更多的资源投向低碳和环保领域,例如通过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来为环保项目提供资金来源,推动这些项目的快速落地和发展。虽然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但绿色资产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占比仍然很小,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分别只占贷款和债券总额的 8%和 1%左右,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WBG-中国国别气候与发展报告,2022)。除了满足投融资需求,随着气候风险逐渐凸显,金融机构需要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与气候相关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通过开发气候风险评估模型、强化可持续性的风险管理框架,金融机构可以降低自身的风险敞口,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基础服务板块的机遇和风险特征集中在“房车”(高敏感-高活性)和“的士”(低敏感-高活性)类型,占比分别为 60%和 28%,成员以高活性为主导,但在脱碳方面上面临着差异化的压力和挑战。企业的典型策略是结合排放热点开展减排行动,并利用产业特点赋能其他行业减排,以创造新的商业机会,主要采取以下举措和路径:物流企业,例如,顺丰、马士基、宝尊电商持续探索绿色物流,推动物流基础设施脱碳。信息技术企业,例如微软中国总部大厦,全面采用数字化设计理念,大厦的运行和管理全面融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力。金融服务企业,例如恒生银行持续推进低碳空间,截至 2022 年年底,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占恒生中国总办公面积的比例已达到 53%。基础服务板块正借助自身优势,赋能多行业低碳转型,据统计,案例中有 48%的基础服务类企业有提供零碳解决方案的服务。公共事业企业,例如,南方电网在广州成立南网碳资产管理公司,提供碳资产投资和管理、碳减排、碳转化、节能管理服务以及认证咨询等业务,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电网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滴滴出行等物流运输企业在用户侧推出“碳元气”项目,引导用户选择低碳出行并配捐用于公益。在司机侧,推出“拼车环保激励计划”,奖励司机累积绿色里程,减少碳排放。信息技术 100%的案例企业都提供了零碳解决方案,利用数字化技术,拓宽其他行业的减排潜力,例如中国移动联合山东电力面向新型电力系统需求,5G 规模化应用标杆工程,提升光伏等新能源的消纳能力。普遍采取一种或多种方式获取绿色电力、实现电力脱碳:56%的基础服务案例企业使用绿电,其中信息技术类企业使用绿电的占比为 88%,包括签署协议采购绿电(PPA),采购绿色电力证书 REC,安装屋顶光伏供电等方式提高使用清洁能源比例。普遍持续提升自身运营的能源效率普遍发挥可迁移能力赋能其他行业减排例如南方电网积极推广交通、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电能替代,同时,为应对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南方电网积极构建充换电网络规划布局,截至 2022 年年底已建成充电桩 8.65 万个。三峡集团结合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需求,研究布局“储能 ”以及氢能业务,为城市、工业、交通和建筑部门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及降碳解决方案。例如,顺丰基于数智化碳平台管理能力,帮助客户提升供应链物流的碳排放数据透明化程度,对高排放环节进行分析和优化。G7 易流面向电动重卡创新能耗算法,输出最优驾驶行为方案。在航空领域,罗罗公司将从2023 年开始持续销售新的燃气发动机,可使用高达 100%的氢气。商业消费板块企业的机遇和风险特征属于“侍者”(低敏感-低活性)类型占比最高,为 45%,其次是“木屋”(高敏感-低活性),占比为 32%。企业主要采取以下举措和路径:公共事业企业持续发展新能源基础设施与综合能源业务物流运输企业积极发展数字化应用提升绿色物流,航空领域推出 100%氢气发动机商业消费商业消费:商业消费板块,得益于绿色电力、绿色建筑技术、数智赋能运行实现效率提升,具有提前实现碳中和的条件。在减小碳足迹方面,商业建筑、工业建筑是商业消费企业能源主要的消费终端。基于“双碳”目标,在建筑能源部门能效和电力部门脱碳的共同作用下,建筑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 2050 年代后半期清零,并在 2060 年中国几乎全部建筑面积都实现零碳就绪。建筑物用能加速电气化是建筑减排的主要推动力,并在 2060 年电力在建筑能源使用总量中的比重将接近 60%。从技术方面,热泵、高效建筑设计和材料,分布式光伏,建筑能耗监测系统等既有技术对建筑行业减排贡献约有三分之二,新型技术预计在 2040 年之后发挥作用,如部署需求侧响应、储能与建筑一体化、平衡电网,以及创新的商业模式(IEA-CNZ,2021)。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制造业寻找更加环保和可再生的资源,例如,替代传统的矿产资源为回收材料,或者使用生物质材料。同时,优化生产工艺也是实现节能减碳的关键一步。另外,注重产品的可持续性设计,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维修和更换频率,都能够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通过减少过度包装、采用轻量化设计以及优化运输方案,也是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有效策略。在放大碳手印方面,商业消费行业在倡导可持续、环保消费以及可持续办公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通过合理的商业模式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引领,这些行业可以在塑造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中发挥重要作用。4142公民行为改变在引导能源系统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具有关键作用。IEA 净零排放情景将公民的积极自愿参与对于能源部门大规模转型的作用描述为“不可缺少的”。同时,许多推动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转变的行动对于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具有协同效益。在IEA净零排放情景下,行动转变主要有三类减少过度用能或能源浪费、转变交通运输方式和提升材料利用效率(IEA-CNZ,2021)。商业消费企业作为直接触及消费者的主体,有能力且需要成为推动公民行为转变的一股力量。在过去一年里,越来越多的商业消费企业开始有计划的探索与公众有效的交互方式。例如,蚂蚁集团通过蚂蚁森林绿色公益平台带动超过 6.5 亿人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累计产生“绿色能量”2,600 多万吨。OATLY 在中国推出了“盒瓶回收计划”,鼓励消费者回收使用过的奶盒,并将回收的塑料瓶制成环保雨衣。星巴克除了广为熟知的自带杯优惠,开始在门店配备可重复使用的店用杯。华润万象生活在全国各地的万象城购物中心联合入驻商家倡导可持续生活文化。此外,碳中和商品也被越来越多商业消费类别的企业关注,商业消费案例中约 30%的企业推出了碳中和产品,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和玩具日化行业。碳中和商品的推出不仅反映了企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也反映了消费者对可持续和环保产品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双方正共同为地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考虑到商业消费企业以电力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向可再生电力对于行业企业脱碳至关重要,很多时候这代表了企业最大的减排机会,尤其对于实现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到 2030 年减半相一致的中期目标。在商业消费案例企业中,71%的企业涉及使用绿电,其中家电电子企业比例达到了 100%,房地产、玩具日化、食品饮料等行业中使用绿电的企业占比也均高于 70%。此外,有 23%的商业消费案例企业已设定于 2030 年或 2040 年前在运营阶段使用百分百绿电电力的目标。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快速下降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规模化应用。对于具有良好的光照条件的公司,在屋顶铺设光伏发电设施正在成为行业的通用实践,商业消费类中 55%的案例企业使用分布式光伏。例如蒙牛、维他奶、太古可口可乐等公司都通过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实现了部分网电替代,同时节省生产能源成本。另外,像水井坊还结合运营条件,为其生产基地的污水处理站配套建设了沼气发电项目,将本具有更高全球变暖潜能的甲烷转换为有用的能源,每年可贡献基地用电量的 15%。对于无法被现场可再生能源发电设施满足的用电需求,电力市场化改革正在允许公司通过市场化手段更加容易地获取绿电。例如元气森林位于四川的工厂通过绿电采购以及其他减排措施成为元气森林的首家碳中和工厂。利用品牌影响力成为推动公民行为转变的一股力量转向可再生电力的趋势强劲且将继续增长塑料包装需求是推动以乙烯为主的石油化工产品需求增长的最大动力。为了实现全球温升目标同时满足增长的包装需求,基于生物基材料和回收材料的塑料必须提高其比例。在商业消费行业中,许多企业依赖不同形式的包装向消费者交付产品,同时包装在很多时候也被公司用作建立产品差异化、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作为结果,可持续包装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视为气候行动的重点领域,在玩具日化行业,案例中 75%的企业涉及关于生物基材料的使用或研发,纺织家具和家电电子行业 100%的案例企业涉及再生基的使用或研发。例如伊利的包装可持续 2025 目标及实施路径严格要求产品包装达到可再利用、可再循环、可再回收要求,研发环保包装材料,倡导避免过度包装。宝洁 Tide 正在与硅谷初创公司 Twelve 合作,探索他们的碳捕获技术,将排放的二氧化碳整合到可用于 Tide 的成分中。OATLY 在产品包装上印上“小叶子”“FSC”等标识,分别表示包装材料来自植物基材料和来自可持续管理的森林,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做出购买决策。另外,为确保稳定的再生铝材料来源,百威亚太推出了 can-to-can 循环利用系统,从社区处收集铝管并提供给铝罐供应商,同时提升了自身的议价能力。包装保持商业消费企业重点关注的环境可持续性领域4344国内企业设定碳中和目标主要是锚定国家 2060 碳中和目标,但国家的目标并非是依靠碳抵消来实现的。相反,其本质是通过持续的能源转型和技术创新等方式,大幅度降低碳排放水平,最终通过负碳方式中和掉剩余的碳排放。近年来,由于被指责过度依赖碳抵消,企业的碳中和目标正在收到更多的质疑。为了更好地规范气候承诺的最佳实践,2021 年 11 月,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 COP26 上宣布成立一个高级别专家组,负责评估衡量非国家行为者承诺的标准。同时,ISO 与英国标准协会也宣布与 Race to Zero 合作,推行一系列新的净零标准。二者先后在 COP27 上发布了成果。根据 UN 和 ISO 发布的指引,一个高质量、可信的气候目标应确保企业的减排行动符合将全球温升控制在 1.5的最新科学要求,即企业应制定与到 2030 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50%的公平份额相一致的目标,并最迟到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只有深度减排后的残留排放(5-10%)才能使用补偿进行平衡,且应纳入范围 3 排放。实现高质量的低碳转型意味着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保持业务的有机增长。这一愿景的实现要求企业将低碳发展纳入其战略以创新价值和更新竞争优势。如果将净零比作终点,那么上述提到的碳中和六大路径就是灯塔,其为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大致方向而非具体路径。每个企业的路径都将是差异化的,并将基于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以确保其在风浪中能够平稳前进。借助波特的五力模型,可以帮助企业思考外部环境在净零世界中将如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将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哪些影响。TCFD 建议以及由 IEA、IRENA 等机构发布的净零排放情景为企业评估这些变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出发点。确保公司战略与这些趋势一致将有助于公司继续保持和增加他们的竞争优势。例如,对于那些期望通过垂直一体化来提升差异化能力的日化公司,生物基材料需要增加可能意味着将投资资源向生物基材料倾斜。对于期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新能源公司,可能需要提前布局产品碳足迹体系建设以满足客户愈发增长的采购需求。在本报告设定目标的企业中,92%的全球在华企业设定的目标为净零目标,超过一半的中国企业目标则为碳中和目标。尽管在科学界二者的定义并无差别,但在现实世界中一个趋势是净零目标强调优先充分降低自身排放,碳中和目标则强调通过自愿性碳市场抵消无法降低的排放。中国企业高质量低碳-零碳转型战略一个高质量的低碳转型路径应基于企业的自身特点高质量的气候目标应优先考虑减排净零目标/碳中和目标设定情况全球企业在华案例中国企业国内案例据 CDP 报告从透明度到转型:连锁反应分析,企业供应链的排放平均为自身运营排放的 11.4 倍。在根据温室气体协议划分的 15 个类别的范围 3 排放中,外购商品和服务很多时候是企业最显著的范围 3 排放来源,也代表了企业范围 3 减排的最大挑战。通常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基于支出和基于重量的方法计算来自外购商品和服务的排放。基于支出的方法最简单,但这种情况下企业减少排放的方法只有减少材料的使用,尽管资源效率是减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显然是与企业追求的长期业务增长是不匹配的。相比之下,基于重量的方法则可以反映出不同材料选择导致的排放差异。同时,企业通过从供应商处收集特定的排放因子,而不是使用数据库中的平均排放因子,还可以进一步反映出供应商选择的影响,进而促进气候和采购战略的结合。国有企业在支撑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企业不仅是重工业、化石燃料供应和发电等关键行业的主体,而且是碳减排领域具有标杆性质的实体。国资委已经明确指导和部署了央企在工业绿色升级、低碳化工厂建设、提高工业电气化等方面的责任和目标。2022 年国资委的新指导意见更是将节约能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成绩纳入了央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其在推动低碳转型方面的责任。实践方面,已有超过 33 家央企发布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其中 20 家已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和时间线,以钢铁、电解铝、化工行业,央国企可在其所在行业分别贡献 37%,51%和 35%(RMI-央国企碳中和行动,绿色电力助力工业脱碳进程,2022)在推动科技创新、助力社会低碳转型方面,国有企业资金雄厚,与政策制定者和学界有广泛联系,因此具有推动大规模示范项目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例如,在可再生能源、氢能、储电和二氧化碳捕集等前沿领域,国有企业可以提供商业试验平台,是推动能源系统、原料工业等社会价值链上游脱碳的中坚力量(IEA-CNZ,2021)。考虑到这些因素,建立可靠的供应商数据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是切实可行的减排手段,很多时候要求供应商采购可再生电力、开展能源效率项目等努力依赖于全面的供应商数据体系。对于拥有简单供应商体系的公司,这可以通过手动交付的形式进行,例如 excel 表格。对于拥有复杂供应商体系的公司,市场上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预定义工具帮助企业实现这一目标,例如 CDP、Ecovadis、Higg 等。遵循 80/20 原则可以帮助企业简化这一流程,并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放到那些占比最大的供应商上。价值链合作是实现净零排放的必经之路 国有企业对中国双碳目标的支撑作用基于花销基于重量(行业平均 PCF)基于重量(供应商特定 PCF)减少材料使用减少使用减少使用不同类型的材料(有时候)不同类型的材料不同类型的材料不同等级的材料(有时候)不同等级的材料供应商选择因此,从本质上讲,无论一家公司选择“碳中和”还是“净零”,重要的是其如何看待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企业的低碳转型要求其重新构想商业模式,重点应放在识别运营过程中和上下游的排放热点,确定优先事项并加以行动,才能在净零世界中保持竞争力。虽然碳抵消机制可以在解决残余排放方面发挥补充作用,但不应掩盖主动减排的重要性,完全依赖碳抵消来实现这些目标是不现实且不可持续的。4546在报告的企业案例中,大部分企业均在 ESG 报告中披露其碳目标和碳管理举措。ESG 信息披露与评价机制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开展低碳行动的重要驱动力。根据商道融绿统计,2018 至 2023 年间,中证 800 成分股公司对碳排放数据的披露逐年上升,2023 年有 45%的公司披露其碳排放数据,较 2022 年增长了 35%。在碳目标方面,设立定量目标的公司从 2018 年的 7 家增长到 2023 年的 111 家(商道融绿-A 股上市公司 ESG 评级分析报告 2023,2023)。根据环境信息披露机构 CDP 统计,2022 年 1/3 的被调研企业做出了“净零排放”承诺,企业承诺的关键动因主要包括“追求低碳转型”、“在行业中展现气候领导力”,以及“满足利益相关方的期待”等。此外,企业也意识到追求低碳转型带来的机遇。在港上市的样本公司中,67%的企业认为“更高效的资源和电力使用效率”是新机遇,将“声誉提升带来的新市场和营收机会”和“运营成本有所降低”视为机遇的企业接近一半。此外,1/3 的企业认为帮助供应商和客户减少排放也是一种机遇(CDP-中国大陆和在港上市企业迈向净零排放机遇与挑战,2022)。对于企业零碳转型所需要的融资机制,ESG 信息披露和绩效挂钩的融资工具或许将扮演更重要的作用。以公募 REITs 对产业园区低碳改造为例,保险资金是产业园区 REITs 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也普遍将 ESG 评价纳入投资决策。根据研究机构对欧洲市场研究,ESG 绩优不动产基金具有更高的持有回报率,同时也可以提升园区REITs 产品认购率、甚至降低融资成本。目前已经上市的“中金 GLP 普洛斯”REITs 项目已经在持续发布 ESG信息,并完整披露了园区的 GHG 排放信息(包括范围 1,2 和 3),并将北京、广州、佛山、昆山等地的仓储物流园区部署了屋顶光伏发电设施,总装机容量约为 18MW,纳入了 REITs 底层资产。相比园区分布式光伏项目融资租赁模式,公募 REITs 的融资成本通常更低。“高活性”企业通过提供低碳解决方案,不仅可以帮助“高敏感”企业实现有序转型,通过“技术 场景”的模式,新材料、新能源、新智能和新流程等零碳经济要素也会呈现“溢出”,带动“低敏感”“低活性”企业融入零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进程。因此,企业在制定“双碳”战略时,应结合企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不仅持续降低自身业务“碳足迹”,也应高度关注零碳转型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和投资布局,通过做大业务“碳手印”(实现价值链以外碳减排)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按照“迁移度假村模型”:如果各板块孤立转型,“木屋”型企业难以跳出路径依赖,“碳锁定”和资产搁浅风险是经济转型中的首要风险;“侍者”型企业从低碳转型中直接获得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扭转“有效需求”不足局面。因此,完成整体有序转型、实现低碳转型任务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让“木屋”和“侍者”也能同步迁移成功。侍者只要上了“车”,就不会掉队。要避免“木屋”被洪水淹没,需要尽快给木屋装上“挂钩”和“轮子”,让“的士”或“房车”能够牵引木屋一起迁徙,从而实现整个度假村的“成功转移”(如图)。ESG 信息披露带动企业零碳转型中国实现“有序转型”、走高质量发展路径,“高活性”企业是关键变量一方面,“低敏感 高活性”企业(“的士”),例如通讯与信息技术企业倾向于通过利用自身优势,提供相较于市场现有解决方案更低碳高效的解决方案,同样需要固定资产投资,以建立规模化生产替代产品的能力,例如新能源汽车行业,具有新技术优势的企业会考虑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联姻”。另一方面,“高敏感 低活性”企业(“木屋”),亟需获取包括储能、绿氢制造、碳捕集与封存利用技术,从而规避“资产搁浅风险”,也需要通过设立创新投资基金、增强低碳技术研发投入,或与新技术企业“联姻”,从而实现价值链脱碳,例如钢铁和化工行业。报告认为,产业协同演化是实现经济有序低碳转型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优策略。通过“迁移度假村”模型,各种机遇和风险特征企业的具体建议如下:高敏感 低活性(木屋)优势策略:优先解决资产搁浅风险,积极寻求与高活性企业合作,利用技术成熟曲线规划负成本减碳路径低敏感 低活性(侍者)优势策略:积极参与相关行业零碳转型,优先挖掘既有场景中的技术和品牌要素并驱动的增长高敏感 高活性(房车)优势策略:围绕自身减碳需求,加速既有能力产品化,在加速自身零碳的前提下,追求碳手印大于碳足迹低敏感 高活性(的士)优势策略:寻求高敏感场景合作或整合,完成从技术到产品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开发,以放大碳手印作为主要路径木屋变身房车侍者主动上车的士牵引木屋结语:产业迁移与演化“非零和-碳中和”之路“NET ZERO via NON ZERO”技术突破与市场创新驱动下,产业迁移与演化呈现“非零和博弈”的特征,也是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从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出发,通过分析 100 家典型企业案例,我们相信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垂直一体化整合、横向零碳产业联盟等方式,完全能走出一条“负成本-零排放-正增长”的高质量零碳转型之路。4748中国企业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2023.百大案例芬欧汇川初级资源农林牧渔公司简介芬欧汇川集团(以下沿用英文名“UPM”)是世界领先的跨国森林工业集团之一,致力于可再生和负责任的解决方案,以创新驱动打造超越化石能源的未来,业务遍布六大领域:UPM纤维质产品、UPM能源、芬欧蓝泰标签、UPM 特种纸纸业、UPM 传媒用纸纸业以及 UPM 胶合板。集团在全球拥有 17,000 名员工,年销售额约为 117亿欧元。集团股票在纳斯达克 OMX 集团赫尔辛基证券交易所上市。战略与目标UPM 致力于实现联合国 1.5 C 气候使命,设立科学碳目标,采取实际行动减缓气候变化。承诺比巴黎协定提前 10 年,到 2040 年实现净零排放。遵从气候正效益林业原则,到 2030 年将自身排放量减少 65%,供应链排放量减少 30%,产品在各种终端应用中取代化石材料。举措与路径创新利用生物基代替化石基原材料UPM 生物燃料将粗妥尔油(制纸浆过程中的残留物)用于 UPMBioVerno 石脑油的生产。这种以木材为原材料的可再生石脑油,可用于替代各种终端用途中的化石基原材料。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对 UPMBioVerno石脑油深加工后,从其 TRUCIRCLE 产品组合中制成经认证的可再生聚丙烯。联合利华(Unilever)和宝洁公司(P G)等国际食品和化妆品公司正在努力,带头增加对可再生和完全可回收的包装材料的使用,以支持逐步淘汰基于化石的塑料,该种材料将为减少包装行业碳排放做出创新性贡献。UPM 锯木碳排放行业最低UPM 锯木推出了一款碳足迹计算器,简单且直观地显示木材产品的排放量和锯木材中的碳储量。货物交付至客户处所产生的运输过程排放量,也可被纳入计算。最后,计算结果会以直观的实例对比的方式予以展示。得益于零化石燃料的生产,UPM 锯木的排放量已达到行业最低。可持续水资源管理体系2023 年 UPM 凭借出色的水资源管理利用成效,荣获国家工信部评选的“2022 年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称号。UPM 已经投入超过 8,000 万元,实施各种节水治水改造项目,并形成了一套严谨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体系。UPM 常熟纸厂对纸机内的清白水进行循环利用,循环利用率高达 97%,新鲜水的补给量仅占整个系统循环水量的 3%。利用创新的污水处理技术对生产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经过初级沉淀、缺氧脱氮、活性污泥生化和过滤处理等一系列步骤,大幅度降低废水及水污染物的排放,确保经净化处理后的造纸废水优于排放标准。常熟纸厂吨纸 COD 排放量不足 0.2 千克,仅为欧盟标准的十分之一,成为业界标杆。金光集团 APP(中国)初级资源农林牧渔公司简介金光集团(SinarMasGroup)由印尼知名华人黄奕聪先生于 1938 年创立。集团拥有七大核心产业:制浆造纸业、金融业、农业及食品加工业、房地产业、能源与基础设施、移动通讯和健康医疗。金光集团旗下的浆纸业集团APP(AsiaPulp&PaperCo.,Ltd.)创立于 1972 年,旗下拥有数十家制浆、造纸公司及 100 多万公顷速生林,分布于印尼、中国等地。APP的产品和业务遍及全球,涵盖林、浆、工业用纸、文化用纸、生活用纸以及各类纸制品。自 1992 年进入中国以来,APP(中国)积极践行“以林养纸、以纸促林、林纸结合”的“林浆纸一体化”绿色循环理念。目前,APP(中国)旗下拥有林务事业部、纸浆事业部、大纸事业部、生活用纸事业部等。举措与路径与森林共荣,践行绿色循环APP(中国)多年来践行“林浆纸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自 1992 年进入中国以来,恪守“每用 1 棵树,就种 6 棵树”的绿色承诺,先后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大力发展人工林种植。截至 2022 年,公司自有林地面积超 28 万公顷,碳储量超过 4,400 万吨。多年来,公司坚持开展自有林地CFCC/PEFC 森林认证,促进可持续营林水平持续提升。持续强化能源管理,建设标杆绿色工厂APP(中国)旗下各厂陆续启动或扩展屋顶光伏项目建设,并围绕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等节能降碳层面,全面推行绿色生产。以金红叶湖北工厂为例,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主动开展节能降耗、减碳降污等系列技术改造,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变革,快速促进各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并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持续打造零碳产品,放大碳手印2023 年,APP(中国)推出了目前纸巾市场中的首款零碳产品唯洁雅零碳纸,获得钛和产品碳中和认证,每盒可抵消 570 克二氧化碳。该款产品采用绿色水性油墨印刷和全身可降解材料,对自然更友好,成为“第二届碳中和博鳌大会”指定用纸。战略与目标APP(中国)秉承绿色使命,长期致力于开展减小产业链环境影响的管理和实践。作为造纸行业的从业者,集团坚持通过可持续营林、负责任生产、可持续消费倡导等方式,努力成为积极的气候行动者。公司构建了整体发展战略“两个转型,一个超越”,即绿色转型,数智转型,经营业绩超一流。结合该发展战略与 APP 全球 2030 可持续发展愿景路线图,APP(中国)搭建了 2030 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产品碳足迹降低 30%;继续推广“碳中和”产品 2030 年之前实现碳达峰 贡献 APP 全球“保护 50 万公顷天然林”目标 贡献 APP 全球“给数百万人群带来积极影响”目标 开发林地 CCER 项目;生产基地能源结构调整 全面推进 ESG 相关实践,完成 ESG 三年路线图,并持续提升表现4950bp初级资源能源生产公司简介英国石油公司(以下简称“bp”)是世界领先的综合能源企业之一,总部位于伦敦,在全球超过 65 个国家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是国内能源行业领先的外商投资企业之一。bp 在华的主要商业活动包括航空燃油供应、成品油零售、润滑油混合及销售业务、油气供应与贸易、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和输气干线运营、未来移动出行以及风投业务。战略与目标bp 以到 2050 年或之前成为一家“净零”公司,并帮助世界实现“净零”为愿景,正转型成为专注于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综合能源公司。bp 承诺 2050 年或之前,所有运营业务以绝对减排为基础实现净零排放;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项目以绝对减排为基础实现净零排放,销售的所有能源产品均实现净零排放。到 2023 年,在所有主要石油和天然气加工现场安装甲烷测量装置,并公布数据,将作业中的甲烷强度降低 50%。在新能源投资领域,至 2025 年低碳能源资产规模将增长 400%,每年投资达到 3-40 亿美金,开发 20 吉瓦可再生能源电站,2030 年达到 50 吉瓦。到 2030 年达到至少 50 亿美金,以支持 bp 可再生能源发电、终端电气化以及碳捕集及封存(CCS)领域突破。2022 年 2 月,bp 宣布到 2025 年,计划将转型期增长型业务的投资增加到资本支出的 40%以上,到 2030 年增加到 50%左右。举措与路径传统油气业务持续降低碳足迹,开发负碳技术通过提升能源效率,集中设施电气化,减少甲烷逸散排放和采用 CCS,2019 年上游油气开发过程碳排放为 3.61亿吨,2021年减少5700万吨(下降16%),预计到2030年下降40%,并在2050年前实现绝对零排放。2019年,bp 全球运营过程(范围 1 和 2)碳排放为 5,400 万吨,2021 年已经下降至 3,560 万吨 CO2(下降 35%)。持续发展新能源业务,为用户提供面向未来的综合能源和低碳解决方案在新能源发电方面:2021 年底,完成 4.4 吉瓦光伏电站投资,并储备 24.9 吉瓦待启动项目资源;正在开发的海上风电项目已经达到 5.2 吉瓦,其中美国的项目 2.2 吉瓦,在英国的海上风电项目 3 吉瓦。在生物质燃料方面:预计 2050 年生物质燃料使用量将增加两倍以上,达到 6-7Mb/d,2050 年生物质可持续航空燃料 SAF 将占航空燃料市场的 30%。bp 的目标是在 2030 年将生物质能源产量增加三倍,达到每天 10 万桶以上。在清洁氢能方面:bp 将争取到 2030 年占据全球 10%的核心市场份额,在 2027 年实现 1 吉瓦的蓝氢生产,每年采用 CCS 捕集 CO2达到 200 万吨。2030 年达到 1.5 吉瓦的蓝氢生产能力,计划在欧洲、中东、澳洲建立七大世界级低碳氢能中心。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方面:从 2019 年的 7,500 个充电枪,2021 年增长达到 13,000 以上,预计 2030 年在全球安装超过 10 万个充电枪。截至 2022 年 8 月初,bp 与滴滴的合资公司“碧辟小桔”已在国内 23 个城市运营管理 182 座快速充电站 4,300 多个充电枪,并于 2021 年实现充电业务碳中和,通过匹配绿色电力,在中国境内使用碧辟小桔充电网络充电的所有客户将获得碳中和充电服务。在此基础上,2022 年,bp 与阿维塔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速中国超快速充电网络的发展,2023年底在中国19座城市建设百余个合作超快充电站,充电短短 10 分钟即可续航 200 公里。壳牌初级资源能源生产公司简介壳牌石油公司(以下简称 壳牌)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仅次于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壳牌能源(中国)有限公司是壳牌全球交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壳牌数十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为中国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多元化的液化石油气产品组合,和二氧化碳排放管理与战略方案。战略与目标到 2030 年将运营过程碳排放量相比 2016 年下降 50%;到 2030 年将销售的能源产品碳强度降低 20%,建成250 万个充电站,到 2035 年降低 45%,到 2050 年成为净零排放企业。举措与路径增加低碳产品比例可持续燃料:壳牌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燃料贸易商和混合商之一,旨在提高低碳燃料的生产能力。2022 年,大约 95 亿升生物燃料进入壳牌全球的汽油和柴油,其中包括通过在巴西的合资企业 Raizen(壳牌持股 44%,不由壳牌运营)生产的约 30 亿升石油。2022 年,Raizen 用甘蔗生产了约 30 亿升乙醇,用不可食用的农业废物生产了约 2,600 万升第二代纤维素乙醇。2022 年,从 Raizen 购买 32.5 亿升甘蔗纤维素乙醇,将在建造的五个新工厂生产。在荷兰,正在建设欧洲最大的生物燃料生产设施之一,该设施每年将以废物原料为主要原料生产高达 82 万吨的低碳燃料,预计将于 2025 年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壳牌也在投资新的原料。2022 年收购了 EcoOils,该公司利用其回收技术将废物转化为废漂白土油,这是一种先进的生物燃料原料,可用于生产可持续的低碳燃料。制氢 加氢站网络:上海申能壳牌新能源有限公司,计划未来 5 年内在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成 6-10 座加氢站。到 2030 年,其规模将扩展至覆盖长江三角洲地区 30 座加氢站,每天可以为约 3,000 辆燃料电池卡车或公交车供应氢气将成为壳牌在亚洲的首个加氢站网络。壳牌中国在张家口市投资建设 20 兆瓦可再生电力制氢电解槽项目和加氢站,2022 年 1 月开始生产。该设施利用太阳能和陆上风能,每天可产生 8 吨可再生氢,将提供约 50%的脱碳氢供应,冬奥会期间为张家口 600 多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供电。碳捕集和封存2022 年,壳牌在碳捕集和封存(CCS)项目上的运营成本和投资总额约为 2.2 亿美元,比 2021 年增长 51%。到 2022 年底,加拿大斯科特福德的 QuestCCS 项目(壳牌权益 10%)自 2015 年开始运营以来,已捕获并安全储存了 750 多万吨二氧化碳。在澳大利亚,高更 CCS 项目(壳牌持有 25%的权益,由雪佛龙运营)报告称,截至 2022 年 10 月底,该项目已储存了 700 多万吨二氧化碳。5152中国海油初级资源能源生产公司简介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是 1982 年 2 月 15 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中国海油主要业务板块包括油气勘探开发、专业技术服务、炼化与销售、天然气及发电、金融服务等,并积极发展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业务。中国海油主要经营业绩指标在央企位居前列,连续 18 年获评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 A 级。战略与目标2023 年,中国海油计划实现二氧化碳当量减排量 57.7 万吨以上,目前公司继续推进岸电替代、海上油气生产平台电力组网、永磁电泵使用、火炬气回收利用等,预计实现节能量 23.43 万吨标准煤。到 2025 年,中国海油计划累计实现二氧化碳当量减排量 150 万吨以上。举措与路径岸电降低碳足迹,渤海油田首次实现绿电入海绿电替代是中国海油降低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和支撑手段。2022 年,天津分公司依托秦皇岛32-6 油田群岸电示范工程购买使用绿电 1.86 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约 16.45 万吨。自此,中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首次实现“绿电入海”。2022 年,中国海油设立了绿电与碳交易处,为公司绿电购买的制度化、体系化奠定了基础。2023 年,中国海油规划绿电替代量 5 亿千瓦时,预计减少间接碳排放量约44.2 万吨。等离子随即引燃火炬首次实现海上应用节约能耗相对於传统的长明火炬,等离子随即引燃火炬可减少大量传统的长明灯燃料气。深圳分公司首次成功在番禺30-1 平台和珠海终端洩压排放火炬系统应用等离子随即引燃点火装置,减少高低压吹扫燃料气 99%以上,维护简单、运行可靠,节约能耗成本,标志着中国海油推进关键技术国产化的步伐又迈出新里程。【亮点】中国海油完成中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国产化研制及示范项目“海油观澜号”“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正式开启了为海上油气田输送绿电的新里程。这标志着中国深远海风电关键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海上油气开发迈出进军“绿电时代”的关键一步。其产生的绿色电力通过 1 条 5公里长动态海缆接入海上油田群电网。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将达 2,200 万千瓦时,全部用于油田群生产用电,每年可节约燃料近 1,000 万立方米天然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2 万吨。“海油观澜号”是我国第一个工作海域距离海岸线 100 公里以上、水深超过 100 米的浮式风电平台。平台在设计建造中,通过研究多要素联合分布环境数据,创新应用风机与浮式基础的一体化设计和迭代技术,确保“海油观澜号”可在超 17 级的强台风下安全稳定运行。中国石油初级资源能源生产公司简介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创立于 1999 年 11 月 5 日,是在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组改制基础上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是中国主要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之一,也是全球油气行业的重要参与者。公司广泛从事与石油、天然气、新能源新材料有关的业务,实施创新、资源、市场、国际化、绿色低碳战略,致力于绿色发展、奉献能源,为客户成长增动力,为人民幸福赋新能。战略与目标中国石油致力于从油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按照“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的总体部署,全力推动公司转变。公司表示将力争 2025 年左右实现碳达峰,到 2035 年外供绿色零碳能源超过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到 2050 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举措与路径“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者中国石油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的要求,厚植能源合作绿色低碳发展的底色,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例如,公司在非洲乍得项目中打造绿色低碳的合作典范,采取集约化的丛式井钻井工艺,减少占地面积,同时参与乍得政府“一个人、一棵树”活动,在乍得首都市郊累计捐种 32 万棵树。在亚太,印尼公司高度重视履行油区环境保护和植被绿化责任。2019 年至 2022 年间,完成佳步油田森林区域 513 公顷植树绿化工程,累计种植 55.3 万棵树。推动天然气综合利用天然气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将发挥关键支撑作用,也是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过渡的桥梁。为此,中国石油积极推动天然气在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天然气发电、化工原料、车用燃料等方面的综合利用,加快推进实施天然气替代燃煤改造工程,建设零燃煤示范区,对重点区域的资源倾斜力度,让清洁能源惠及千家万户。公司还制定了到 2025 年国内天然气产量在公司国内油气产量当量中的占比提高到 55%左右的目标。加速 CCUS 产业研发创新以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为基础的碳工业是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新兴产业。多年来,中国石油为了解决CCUS 产业技术瓶颈难题,已建成了涵盖 21 个国家级、54 个集团公司级的研发创新体系。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建成国内首个国家级安全零排放二氧化碳捕集、驱油与埋存全流程工业化应用科技示范工程,现已形成 10 万吨年产油规模,混相驱提高采收率 20 个百分点以上,实现了二氧化碳驱油与埋存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的跨越式发展。中国石油 10 家油气田已开展 11 项重大开发试验,二氧化碳年注入能力达到 56.7 万吨,累计埋存二氧化碳超过450 万吨。5354国家能源集团初级资源能源生产公司简介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家能源集团”)于2017年11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重组而成的中央骨干能源企业,拥有煤炭、电力、运输、化工等全产业链业务,产业分布在全国 31 个省区市以及美国、加拿大等 1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炭生产公司、火力发电公司、风力发电公司和煤制油煤化工公司。战略与目标国家能源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双碳”目标,举全集团之力加强绿色转型发展,推进能源清洁高效跨越式发展,全力攻坚绿色低碳技术,因地制宜、因资源制宜,全面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举措与路径攻关行业核心技术,赋能“双碳”,筑牢能源转型有力支撑国家能源集团在煤炭销量、煤电装机、风电装机和煤制油煤化工方面均居世界第一,立足独特的煤电化运一体化全产业链优势,坚定推进煤电化运全产业链绿色转型,推进能源产业向美而行。煤炭高效开采是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关键一环。2022 年,国家能源集团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加快推动井工矿数字化建设和露天矿自营化、重载化、低碳化工作。在火电改造中,国家能源集团推动煤电升级、绿色发展,高效灵活二次再热发电机组研制及工程示范项目攻克了高效灵活、污染物超低排放、智能化控制、机组快速启停、深度调峰等关键技术。2022 年,国家能源集团高标准投运 571 万千瓦先进清洁煤电机组,稳步实施煤电“三改联动”,供电煤耗同比下降 1.1 克/千瓦时。聚焦“双碳”,推动清洁能源跨越式发展国家能源集团积极参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基地式、场站式、分布式开发相结合,多元化、快速化、规模化、效益化、科学化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发展过程中,国家能源集团积极倡导大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多产业优势,布局风光火储一体化、水风光一体化等千万千瓦级大基地项目,推动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的构建。此外,国家能源集团在风力发电场、低风速示范风电场、海上潮间带试验风电项目等领域实现创新,为风电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光伏产业方面,国家能源集团采取因地制宜、多产业发力的方法,并通过示范项目如“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 光伏”等,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此外,国家能源集团致力于氢能产业的创新,成功打造了大规模风光耦合制-储-输-用氢系统综合示范工程,并在氢能源的多元示范应用上取得了多项突破。2022 年,国家能源集团牵头开发宁夏腾格里、甘肃巴丹吉林合计 2,400 万千瓦大基地项目,推广厂区屋顶、空地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项目,“绿色氢能供应链”“氢能联盟服务链”体系加快构建,电化学储能电站填补多项技术空白。联美控股初级资源能源生产公司简介联美量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美控股”)是目前 A 股规模最大的清洁供热上市公司,是一家集清洁燃煤集中热电联产、天然气分布式冷热电服务、水源热泵供热、生物质能热电联产以及氢能产业链布局为一体的综合能源智慧运营商。多年来,联美控股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经营服务理念,利用新能源、新技术持续为社会提供可靠、深受客户信赖的产品和服务,已发展成为在公共事业板块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之一。战略与目标在“双碳”政策引领行业改革发展的驱动下,联美控股立足清洁能源综合服务商的总体定位,稳步做大做强清洁供热业务,不断加大绿色能源在公司整体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积极探索发展储能、氢能等产业化应用,加大氢能业务投资布局力度,推动氢能在能源领域落地和实施。同时利用公司在环保供热、清洁能源方面的核心技术以及优势的管理整合能力,完善并输出联美控股的智慧运营整体方案。举措与路径高效供暖业务超低排放作为东北清洁能源供热龙头企业,联美控股下属子公司国惠新能源长期以来不断探索各种清洁供热新路径。2022 年 11 月新投入运行一座中水源供热站,该项目结合原有热泵系统总装机容量达到 120 兆瓦以上,可以为300 多万平方的建筑面积提供零碳供热。每年可减少标煤 1.3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3.5 万吨,节能、减碳效果将十分显著,为零碳清洁供暖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示范作用。积极发力氢能产业布局联美控股积极探索氢能产业布局,从氢热电联产和氢分布式发电业务方向突破,进行产业上下游核心技术和装备的整合,尤其是在清洁能源制氢、高压储氢及燃料电池等关键环节布局,打造联美控股氢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022 年,联美控股氢能事业部联合联美控股环科院围绕制、储、用、运氢全产业链进行研究,完成了氢能热电联产示范项目的供氢方案、并网方案及平面布置。促进农作物综合利用张甸镇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每年油菜种植面积约15,000亩,然而因为种植零散,油菜无法像稻麦一样机械化收割,加上油菜秸秆体积大、重量轻,运输成本大,基于“烧抛埋”的处理方式面临越来越大的环保压力。2022 年联美控股的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助力秸秆变废为宝。油菜秸秆综合利用率高,发电后的废渣还可加工成建筑材料,废灰可做成有机肥和保温材料。联美控股利用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燃料进行发电并供热,为周边楼宇和产业园区提供蒸汽集中供热、供电等配套服务。5556美锦能源初级资源能源生产公司简介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锦能源”)创立于 1981 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民营企业,产业覆盖煤炭、焦炭、化工、氢能等四大业务板块。经过 42 年发展,公司已成为最大的独立商品焦炭和炼焦煤生产企业之一,储备资源涵盖炼焦所需的全部煤种,同时也是中国氨能产业链布局最全最完整的上市公司,稳居新能源和新材料行业龙头。公司秉承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发展成为综合能源供应商。战略与目标2022 年 1 月,美锦能源正式对外发布首份碳中和报告,向社会郑重承诺,以 2020 年为碳中和规划的基准年,2026 年实现碳排放总量达峰,2040 年实现企业自身运营和部分价值链接放碳中和。举措与路径氢能全产业链布局,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绿色物流运输上游搭建氢气制-储-运-加产业链;中游搭建气体扩散层一膜电极一燃料电池申堆及系统一整车制造的核心装备产业链;下游推进七大区域发展战略。公司将氢能车辆投入日常生产运营中,替换原有燃油车辆,减少超110 万吨燃油的使用和约 2,700 吨二氧化碳当量。至 2023 年 5 月,子公司飞驰科技已累计推广各类氢燃料电池汽车近1700辆,覆盖城市公交、钢铁厂、港口、矿山、工业园区物流等应用场景,累计安全运行总里程超过8,800万公里,在交通领域累计减少碳排放约 6.3 万吨。高浓度瓦斯发电,减少甲烷的直接排放煤炭板块子公司锦富煤业新增高浓度瓦斯发电,加装瓦斯发电设备,该举措帮助锦富煤业在 2022 年整体减少了560 万立方米的高浓度瓦斯排放,发电 72 万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 1.5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技术和设备升级,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美锦能源焦炭板块子公司华盛化工焦炭炉采用新型炭化室顶装焦炉,配套国际尖端公司的电气化自动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干熄焦工艺。生产设备的优化升级帮助美锦能源在 2022 年减少外购电力使用约 90.78 万千瓦时,约减少碳排放 517.70 吨二氧化碳当量。煤炭板块子公司锦辉煤业新增余热回收机组,该举措帮助美锦能源在2022 年度减少碳排放约 216.71 吨二氧化碳当量。主动参与绿色低碳标准制定,助力社会减排2022 年美锦碳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参与编写燃料电池汽车出行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成为国内首个经认证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减排方法学团体标准。2022 年 4 月中旬,与氯山科技有限公司数据开发团队,共同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签发的 温室气体减排量的数据监测系统和监测方法 发明专利证书。联合中国投资协会、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共同发起“零碳中图”团体标准体系的编制工作,标准体系涵盖“零碳中国”评价标准通则零碳园区评价零碳工厂评价零碳乡村评价零碳数据中心评价。西部矿业 初级资源矿产采掘公司简介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矿业”)是一家以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为主业的公司,于 2007 年 7 月12 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西部矿业的业务范围涵盖矿山采选、有色冶炼、金融贸易、盐湖化工等领域,主要从事铜、铅、锌、铁、镍、钒、钼等基本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的采选、冶炼、贸易等业务,拥有众多优势矿产资源,铜、铅、锌等金属资源拥有量居中国金属矿业企业前列。战略与目标西部矿业以“智慧创造价值,责任成就未来”为核心价值观,致力于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发能效,为中国能源绿色转型提供丰富矿产资源,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2022 年,西部矿业提出“2040 年碳减排 40%,2060 年碳中和”的目标。举措与路径践行节能降耗,降低碳足迹立足减碳管理,探索零碳企业建设:西部矿业设有碳中和领导小组,全盘负责落实双碳目标规划,以强化顶层设计管理、优化整体统筹为切入点,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部署开展碳汇管理工作,落实能源“双控”目标,建立能源管理责任制度,践行节能降耗。西部矿业将供暖系统由燃煤锅炉更换为电锅炉,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3,913 吨。2022 年,西部矿业实现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同比下降 3.37%,较 2015 年二氧化碳排放增量从41.55%降低至 15.49%。着眼绿色发展,全面优化开采工艺:西部矿业积极践行节能减排,推进清洁化技术改造。西部矿业多家分子公司将原有电气设备替换为高效节能电机,有效降低能耗;推广应用余热利用技术,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9万吨;积极推进直购电交易,2022 年绿电交易占比达 65%。推动产业进步,引领绿色智能革命:西部矿业是中国率先开展智慧矿山/工厂建设的矿山企业之一,智能化的管理和工艺技术极大提升生产效率,有效降低单位产量能耗。2022 年,锡铁山智慧矿山选矿车间用电单耗每吨降低 4.8 千瓦时。助力能源转型,放大碳手印足量矿产资源供给助力中国能源转型:在低碳绿色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有色金属在工业将在清洁能源的生产、存储和应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公司供应的铜、铝、工业硅、稀土等有色金属积极支持中国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铜、铝、镍、钴、锂等金属为电动汽车、新能源电池及储能设备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战略支持。2022 年末,西部矿业所拥有铜矿设计年产量达 2,439 万吨,对缓解中国对铜对外依存度高起到战略保供作用,此外西部矿业丰富的锌、银、镍金属储量也将为光伏发电、空气电池、动力电池等新能源上游产业提供原材料支持。5758天齐锂业初级资源矿产采掘公司简介天齐锂业是中国和全球领先、以锂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企业,公司业务涵盖锂产业链的关键阶段,包括硬岩型锂矿资源的开发、锂精矿加工销售以及锂化工产品的生产销售。公司战略性布局中国、澳大利亚和智利的锂资源,并凭借垂直一体化的全球产业链优势与国际客户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助力电动汽车和储能产业实现锂离子电池技术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目标天齐锂业组织编写并发布了首份“锂行业零碳白皮书”,率先提出锂业 2050 净零愿景。天齐锂业将持续降低主营业务既有规模内范围 1 和 2 排放,到 2030 年相比基准年 2021 年排放量下降 42%以上;其间,主营业务新增规模将优先应用低碳技术,并积极推动核心供应商设立相当或更高减排目标、降低主营业务外购原料及服务、上游运输等过程排放量,争取到 2030 年实现主营业务范围 1、范围 2 和范围 3 排放水平相比基准年下降50%,并将力争 2050 年前实现净零碳排放。举措与路径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带动锂业全价值链降低碳足迹推动上游锂矿设立零碳目标:天齐锂业的锂精矿供应商泰利森锂业,制定了积极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到2030 年实现碳强度达峰,到 2050 年或更早实现范围 1 和范围 2 的净零排放。为此,泰利森将使用优质柴油,提高燃油效率,将低排放车辆纳入辅助设备和轻型车队,并在 2023 年实现 50%可再生能源的购电协议。布局多样化的锂资源:为了确保盐湖资源的可用性,天齐锂业通过收购、投资等方式在国内外积极布局盐湖资源。2014 年,公司收购了日喀则扎布耶 20%的股份,日喀则扎布耶拥有扎布耶盐湖的勘探权,预计拥有约 179 万吨 LCE 锂资源。2018 年,公司完成对智利矿业化工公司 23.77%的股权收购,智利矿化位于阿塔卡马沙漠的锂盐湖含锂浓度高、储量大。下游资源高效利用:天齐锂业开发了硫化锂新型合成工艺和低温干燥技术,相比于传统工艺,该技术不使用有机溶剂,不产生有机废液,安全环保风险更低。硫化锂产品为公司应对下一代以硫系材料为基础的固态电池技术发展和提升产品多元化及附加值奠定了基础。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研究:天齐锂业与第三方合作成立了专注于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公司。天齐锂业将和价值链成员开展合作,以确保退役动力电池的绿色处置,这将有助于减少全球对原生锂资源的依赖以及锂矿提取的气候影响,将持续支持再生锂盐市场的发展,并将探索把再生锂盐纳入产品组合的潜在机会。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天齐锂业通过打造锂渣高值化综合利用产线,实现锂渣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同时为下游产业带来低碳、清洁的产品原料。目前,公司锂渣再利用产品包括:硅铝微粉、钽铌精矿、高纯石膏和沸石加工。公司简介Novozymes(简称“诺维信”)是一家致力于利用生物技术解决全球挑战的公司,通过开发和提供各种生物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效率,改善人类健康和福祉。诺维信的生物解决方案包括酶微生物和益生菌,它们可以应用于多个行业,如农业,食品,饮料,家庭护理,纺织,造纸,能源等。战略与目标在全球层面,诺维信承诺到 2025 年,将生产运营(范围 1 和 2)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比 2018 年减少65%;到 2030 年,将生产运营(范围 1 和 2)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比 2018 年减少 75%,将供应链(范围3)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35%,并力争在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2022 年,诺维信全球已减少 62%的运营碳排放,并实现了 82%的可再生电力使用。在中国区,诺维信发布了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白皮书,承诺到 2025 年将运营方面(范围 1 和 2)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75%,实现 75%的收入来源于可持续伙伴关系的客户,在气候与能源、食品与营养和健康领域方面实现 5 项变革性创新,推动包括替代蛋白、生物基材料、碳捕集与利用等生物技术领域在中国应用,助力能源、农业、食品、洗涤等传统行业实现绿色发展与双碳目标,估计每年可为中国减少约 5,475 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举措与路径共享数据与技术,推动价值链脱碳诺维信在中国工厂配备了设备实时监控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工艺,挖掘节能减排机会,以更智能的方式获取绿色热力和制冷来源。通过与主要供应商共享产品碳足迹数据、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减碳技术,探索再生原材料应用并推动物流减碳。为客户提供生物基原料绿色解决方案在可持续时尚领域,不仅可以提供可持续性更好的人造纤维素纤维(MMCF),也提供生物酶抛光染色产品,支持皮革生产节约能源和化学品使用、提升生产效率。例如,用生物除氧抛光染色一浴法替代传统的三步法工艺,可为企业节省 25%的蒸汽和能源消费量。在家居清洁领域,诺维信的酶制剂来源于微生物,更少的用量即可实现高效清洁,可以在原料端替代化石材料使用,在使用过程可以省水省电(20%-40%),最终可以生物降解,具有更强的环境友好性,使用生物酶代替化学品的洗涤剂配方相比传统配方可以降低洗涤剂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在工业领域,利用林业副产品生产的 FiberCare 产品已经应用在造纸和炼化过程,不仅能大幅降低能耗,还能提高产品质量。在造纸领域的优势体现为改善纤维间的粘合性,不仅提升了纸张的物理性能,还大幅节省能源和化学品使用量、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吨造纸纤维可节省 9 欧元)。开发酶基碳捕集技术,可合成食用蛋白质诺维信开发了生物酶碳捕集技术,已与 Saipem 合作,在工业和发电设施中应用。相比传统捕集技术,酶基碳捕集工艺避免了传统吸收药剂的腐蚀性,工艺条件更温和(汽提温度只需 80 C,低于传统捕集方式的120 C),降低了碳捕集过程的能耗和成本 25%以上。捕集 CO2除了用于建材生产、制造甲醇外,诺维信也开发了将 CO2转化为人类可食用的蛋白质的技术,在解决气候问题同时也将改变地区居民营养获取途径。诺维信工业制造材料制造5960公司简介作为中国化工领域重要的外商投资企业,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巴斯夫中国”)主要的生产基地位于上海、南京和重庆,而上海创新园更是全球和亚太地区的研发枢纽。巴斯夫中国在大中华区的业务包括石油化学品、特性材料、特性化学品、护理化学品、营养与健康和农业解决方案等,产品覆盖日常生活几乎所有领域。大中华区也是仅次于美国巴斯夫的全球第二大市场。战略与目标2022 年,巴斯夫再次重申了雄心勃勃的气候保护目标。到 2030 年,巴斯夫希望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比 2018年减少 25%。巴斯夫的长远目标是在 2050 年前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是巴斯夫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关键举措之一。举措与路径减少碳足迹,扩大可再生能源应用份额在迈向气候中和之路上,巴斯夫中国正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巴斯夫中国湛江一体化基地首套装置将由 100%可再生能源供电。通过与多家能源合作伙伴合作,巴斯夫中国致力于 2025 年为其整个湛江一体化基地提供 100%可再生能源电力。2022 年 12 月,巴斯夫中国在国内的首个企业储能项目在位于上海浦东科技创新园(以下简称“浦东基地”)的大中华区总部正式启用。由巴斯夫中国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打造,该储能电站采用全球领先的磷酸铁锂储能技术,单次循环可储存总容量达 12 兆瓦时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为浦东基地的绿电持续供应提供有力保障。放大碳手印,携手价值链共创可持续发展与客户携手共创跨行业可持续发展:巴斯夫中国与浙江丽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创塑料循环经济,为提升机械回收比例作出贡献;巴斯夫中国与领先的涂料制造企业立邦中国联合推出全新工业环保包装,该包装可替代传统包装中使用的塑料,显著提高纸基包装的可回收率,实现“以纸代塑”工业品包装的创新应用;巴斯夫中国与英格生物开展合作,寻找全新解决方案并将其商业化,推向全球个人护理市场。巴斯夫中国和道能科技共同开发可以安装在全新或现有道路和其他表面的铺设一体化光伏(PIPV)面板,推动下一波太阳能的应用。合作开展低碳排放项目,推广产品碳足迹计算方法和低碳采购:巴斯夫中国与中国石化、中国宝武、壳牌合作探索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与花园集团合作开发可持续和创新的解决方案;携手中海化学和五环工程,合作推动海相天然气资源的低碳开发和应用。巴斯夫中国工业制造材料制造公司简介陶氏化学(以下简称“陶氏”)将全球性布局、资产整合和规模效益、专注的创新和材料科学专长、领先的业务定位、以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领导地位相结合,以实现盈利性增长,助力打造可持续未来。公司旨在成为在创新、客户导向、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全球领先的材料科学公司。陶氏的塑料、工业中间体、涂料和有机硅业务组合,为包装、基础建设、交通运输、消费者应用等高增长市场的客户提供种类广泛、基于科技的差异化产品和解决方案。战略与目标陶氏围绕“通过其在材料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为世界创造可持续的未来”的企业宗旨,重点关注两个环境可持续性方面的问题减少碳排放和消除塑料废物。作为整体计划的一部分,陶氏承诺将于 2050 年实现价值链净零排放,同时到 2030 年将温室气体排放以 2020 年为基准年减少 15%。举措与路径推动构建循环材料系统乙烯主要由石脑油制成,是塑料等石化产品的基本原料。为减少生产过程对化石燃料的依赖,2023 年 5 月,陶氏与生物转化公司 New Energy Blue 签署了一份利用可再生农业残留物生产生物基乙烯的长期供应协议。作为协议的一部分,陶氏将支持 New Energy Blue 在爱荷华州新建工厂的设计。投产后,该工厂预计每年可加工275 吨玉米秆和玉米叶来生产乙醇,其中近一半的乙醇将转化为陶氏产品的生物基乙烯原料。投资下一代气候保护解决方案2023 年 4 月,陶氏宣布与 Linde 公司建立工业天然气合作伙伴关系,为其位于加拿大艾尔伯塔省萨斯喀彻温堡的净零碳排放集成乙烯裂解装置及其衍生物工厂供应清洁氢气和氮气。萨斯喀彻温堡的拟议生产工艺将把裂解废气转化为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燃料,用于乙烯生产过程,二氧化碳将被现场捕获,由邻近的第三方碳储存基础设施合作伙伴运输和储存。到 2030 年,陶氏净零碳排放乙烯裂解装置和衍生物综合体将使其全球乙烯产能的约 20脱碳,同时使其全球聚乙烯供应量增长约 15。增加清洁能源使用2015 年,陶氏设定了到 2025 年签约 750 兆瓦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的目标。到 2022 年,陶氏已经提前实现这一目标,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扩大到超过 1,000 兆瓦。目前,陶氏购买的电力中约有 40%来自可再生能源,使其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采购量前 20 名的公司之一。可持续包装方案助力客户减排陶氏基于 INNATE TF 双向拉伸聚乙烯树脂开发的创新可回收包装解决方案,相较于传统的不可回收包装材料,从摇篮到坟墓全生命周期可以减少35%的碳排放量。这一材料使得全PE包装可以兼顾环保性、耐用性及美观性,从而适用于更多高要求的产品包装。目前,立白已将该方案应用于旗下的洗衣凝珠。据立白估计,若按计划在2025 年前用陶氏可回收包装解决方案替换其旗下所有不可回收软包装,将有助于其每年减少 4,000 吨二氧化碳排放。陶氏化学工业制造材料制造6162公司简介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成立于 2000 年 2 月 25 日,于 2000 年 10 月在香港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于 2001 年 8 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之一,业务范围遍布全球,主要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炼油、油品销售和化工等业务板块,是中国大型油气和石化产品生产商,在中国拥有完善的成品油和化工产品销售网络。战略与目标公司将绿色洁净作为公司“十四五”规划的六大战略之一,注重从传统能源向洁净能源转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转型、洁净发展,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大力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排放强度,坚定迈向“净零”目标,致力于成为行业绿色洁净低碳发展新标杆。举措与路径迈向“可再生化工”,持续降低碳足迹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2022 年新建加油站光伏站 1,199 座,新增装机 44.2 兆瓦。截至 2022 年末,累计建成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2,452 座,装机容量 88 兆瓦,预计至 2025 年建成 7,000 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炼化企业积极开展周边集中式光伏资源开发,截至 2022 年末,在建及拟建光伏项目共计 30 个,合计 246 兆瓦;油田企业初步构建“余热 光伏 采油”等多能互补与“源网荷储”一体化油气田区域能源管理模式;销售企业加快推进分布式光伏建筑一体化 BIPV(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电站建设。发展氢能全价值链开发:2021 年 11 月,中国石化首套质子交换膜(PEM)制氢示范站在燕山石化启动投用,标志着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国产 PEM 制氢设备打通了从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整套流程。截至 2022 年末,累计在 9 家企业建成燃料电池氢供应中心,提供燃料电池用的高纯度氢气,能力达到 1.9 万标立/时(折合约 1.65 万吨/年);累计建成加氢站 98 座,合计加氢能力约 45 吨/天,是全球拥有加氢站最多的企业。CCUS 开发和甲烷控排:公司持续开展 CCUS 关键技术攻关与工业化应用,加大科研投入推动 CCUS 全产业链优质示范工程建设。2022 年 8 月,中国石化建成投产我国首个百万吨级 CCUS 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 项目,构建了 CCUS 全链条、可工业化推广的技术系列。2022 年,炼化企业持续开展制氢、合成氨等装置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捕集二氧化碳 153.4 万吨;油田企业二氧化碳驱油注入 65.7 万吨,取得较好的减碳增油成效。2022 年选取胜利油田、中原油田、西南油气分公司等油气田开展甲烷检测,整理分析甲烷排放检测数据,为甲烷排放数据统计和制定甲烷减排措施夯实基础。2022 年,回收甲烷 8.34 亿立方米,相当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 1,250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综合能源服务站,满足多元化需求 中国石化利用全国 3 万多座加油站的网点优势,统筹布局充电业务,持续推进充换电网络建设,规划到 2025 年充换电站达到 5,000 座,努力成为智能电动汽车出行的破局者和引领者。截至 2022 年末,累计建成充电站 2,171座,换电站 128 座。中国石化工业制造材料制造公司简介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宝武”)是全球最大钢铁企业,由原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联合重组而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独资的钢铁联合企业。中国宝武致力于构建以绿色精品智慧的钢铁制造业为基础,新材料产业、智慧服务业、资源环境业、产业园区业、产业金融业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的“一基五元”格局。战略与目标围绕“以绿色发展为统领,以低碳冶金和智慧制造实现钢铁生产过程的绿色化,以精品化实现钢铁产品使用过程的绿色化,为构建碳中和社会作贡献”的绿色低碳发展思路。中国宝武将在 2023 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25年具备减碳 30%工艺技术能力,2035 年力争减碳 30%,2050 年力争实现碳中和。举措与路径中国宝武以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为主线,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发展绿色产业,降低碳足迹绿色能源:宝武清能在集团各基地共开发、摸排新能源项目资源近 1 吉瓦,其中投运 216 兆瓦,投运项目累计发电量达 9,277.6 万千瓦时,投运项目总体超发 4%。2022 年绿电交易量约 11.32 亿千瓦时。绿色金融:2022 年,宝武碳中和首期基金宝武绿碳基金正式设立并开始运营,完成宝武内外 6 个项目的投资,投资决策额超 16 亿元。宝武财务公司绿色金融发行规模 260 亿元,同比增长 48%。绿色资源:宝武资源发展绿色炉料加工产业,研究开发高品质冶金炉料产品与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推进实现全过程的极致节能降碳。绿色智慧服务: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宝武共同组织发起,欧冶云商建设和运维的钢铁行业环境产品声明(EPD)平台成功上线,实现 6 份铁矿石 EPD 报告的首发,助力钢铁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开发绿色精品,放大碳手印光伏支架用超级耐候钢 BWP800,具有高强度和高耐候的性能优势,是更经济、更低碳、更绿色、更长寿、更安全的全新一代光伏支架用材。建筑结构用高强超厚翼缘热轧 H 型钢,符合全生命周期设计理念的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要求。与合作厂家开发液氢(-253)容器用不锈钢,成为目前国内液氢专用不锈钢唯一供货企业,助力氢能产业链发展。全球首台 400 立方米的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HyCROF)在八一钢铁点火投运,HyCROF 固体燃料消耗降低达30%,碳减排超过 21%,实现了全球绿色低碳冶金技术新突破。宝钢股份湛江钢铁开工建设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投产后对比传统铁前全流程高炉炼铁工艺同等规模铁水产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50 万吨以上。中国宝武工业制造材料制造四大头部企业强力联盟,以 CCUS 为纽带共同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2022 年 11 月,中国宝武、中国石化、壳牌和巴斯夫在上海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四方开展合作研究,在华东地区共同启动我国首个开放式千万吨级 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为华东地区现有产业打造低碳产品供应链。该项目将引领我国CCUS 产业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亮点】6364公司简介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钢集团”)是于 2008 年 6 月 30 日,由原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联合组建而成的特大型钢铁企业。河钢集团以钢铁为主业,横跨钢铁、装备制造、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等多个板块。目前,河钢集团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家电用钢、第二大汽车用钢制造商,世界第二大钒钛材料制造商,在钢铁行业综合竞争力评估中获“竞争力极强”最高评级。截至 2022 年底,资产总额达 5,396 亿元,营业收入 4,007 亿元,在 2022 年世界 500 强排名第 189 位。战略与目标河钢集团锚定“双碳”目标,围绕钢铁行业能源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材料技术创新“三大创新”发展方向,在国内率先发布低碳发展技术路线图,按照碳达峰平台期、稳步下降期、深度脱碳期三个阶段开展工作,通过实施六大技术路径(铁素资源优化、流程优化重构、系统能效提升、用能结构优化、低碳技术变革、产业协同降碳)和建设两大管理平台(碳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全过程碳排放核算管控平台),力争在 2050 年实现碳中和。举措与路径搭建钢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体系,致力于降低碳足迹打造“绿色钢铁”河钢集团致力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积极探索开展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从原材料开采、钢铁生产的生命周期过程进行全面、数字化环境评价,并开发了基于钢铁产品的CTrace平台。河钢目前正和宝马以“全透明”的方式,对碳排放数据进行周期评价,合作打造“绿钢”供应链。此外,河钢集团还积极建设产品 LCA 碳足迹评价体系,并连续三年参与世界钢铁协会生命周期清单数据(LCI)收集项目,且首次通过 WisCarbon 碳中和数字化平台启动产品碳足迹核算。截至 2022 年底,河钢集团共完成邯钢热轧酸洗、冷轧连退、冷轧镀锌及石钢轴承钢等五款产品的碳足迹核算,并通过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和 TV 南德的产品核算审核和认证,出具碳标签。持续推动氢能产业全面发展,倡导绿色转型河钢集团是钢铁行业中率先倡导和领跑“绿色转型”的典范,一直致力于推进氢能产业,在制氢、储运、加氢及氢能应用等领域全面发展。2022年12月16日,河钢集团全球首个年产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成功贯通,随后安全稳定连续生产绿色 DRI 产品。这标志着从传统的“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的转变在世界钢铁历史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冶金工艺绿色变革进入成熟阶段。致力于打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业示范2023 年 3 月 26 日,河钢集团与必和必拓在北京签署钢铁行业 CCUS 工业示范项目合作协议。示范项目系统布局包括钢铁行业 CO2循环利用与封存的研究技术与路径,实现钢渣和烟气 CO2的资源化利用,高炉煤气 CO2高效回收,生产符合工业或食品标准的精制 CO2产品,为钢铁业开辟科学、经济、革命性的技术新途径。项目将形成规模化推广能力,引领并推动钢铁业 CCUS 产业发展,支持到 2030 年实现百万吨级工程应用。河钢集团工业制造材料制造公司简介安徽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螺水泥”)成立于 1997 年 9 月 1 日,1997 年 10 月 21 日在香港挂牌上市,开创了中国水泥行业境外上市的先河。公司主要从事水泥及商品熟料的生产和销售。战略与目标海螺水泥制定海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路线图,研发应用节能环保低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节约资源能源,降低各类消耗,大力研发碳科技,拓展环保产业,全面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力争实现下属工厂光伏发电项目全覆盖。举措与路径中国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最早应用者水泥工厂均配套建有余热发电系统,利用排出的废气余热进行发电,并将产生的电能用于企业生产,减少外购电力,从而减少间接二氧化碳排放。一条日产 5,000 吨的熟料生产线每天可利用余热发电 22 万千瓦时,每年节约标煤约 2.32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 6.19 万吨。生物质替代燃料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生物质替代燃料改造、RDF 燃料等清洁能源技改。2020 年,在枞阳海螺建成中国水泥行业首套生物质替代燃料系统。目前,正在铜陵海螺、英德海螺、阳春海螺、梁平海螺、干阳海螺 5 家公司实施RDF 替代燃料改造,项目正在持续建设中。零外购电清洁能源低碳工厂2022 年,海螺水泥在济宁海螺实施 9 兆瓦生物质气化补充热能项目,建设 6 台 10t/h 生物质气化炉和 2 台 25t/h低温锅炉项目,年消化使用生物质稻壳12.4万吨,年发电量约7,200万千瓦时,年产碳化稻壳2.85万吨。同时,不断优化完善智慧能源调度控制系统,自动平衡园区电力能源供应和消纳,最大化使用清洁电力能源。济宁海螺已成为集余热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垃圾发电、生物质发电于一体的“零外购电清洁能源低碳工厂”,年清洁能源发电量约 2 亿千瓦时,实现工厂用电 100%自供。碳捕集利用(CCUS)技术2018 年,海螺水泥率先在白马山水泥厂建设水泥行业首条碳捕集示范线,在此基础上,目前全椒海螺水泥窑烟气 CO2膜法高效捕集项目已完成中试,可将二氧化碳浓度由初始 18%提升至 65%左右。同时,依托白马山水泥厂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将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捕集纯化后作为植物气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每年可以综合利用 40 吨二氧化碳;海螺智慧大棚依靠水泥厂自身熟料生产过程中的余热蒸汽,为西红柿植株提供稳定的生长温度,2022 年 10 月,海螺智慧农业项目迎来了首次采摘,产品已投放市场。海螺水泥工业制造材料制造【亮点】目前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全钒液流电池用户侧储能电站全钒液流电池是目前技术最为成熟、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液流电池技术,具备安全、长寿、灵活等多方面优势。枞阳海螺 6 兆瓦/36 兆瓦时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顺利并网。其顺利并网运行,标志着海螺在探索新型储能应用中取得新的突破,对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意义重大。6566公司简介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太森博”)成立于 2002 年,是新加坡金鹰焦团旗下亚太森博集团成员,主要从事文化用纸的生产和销售,项目总投资额超 100 亿元,年产 200 万吨高档文化用纸,是中国最大的高档文化纸生产商之一。公司年产 20 万吨水刺无纺布及终端产品项目,首期项目己于 2020 年正式投入生产运营。公司年产 30 万吨生活用纸项目,首期 10 万吨项目己于 2022 年正式投入生产运营。战略与目标亚太森博实现了林浆纸一体化,践行了以林养纸、以纸固碳、原料端和产品端综合固碳的模式,通过林、浆、纸地整合达到了 1 1 1 3 的固碳效果。2020 年,亚太森博发布公司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应对气候变化,设立以下目标:1)循环发展:实现水耗减少 30%,大气污染物排放减少 30%,零固废填埋和水重复利用率达 95%以上的目标;2)低碳发展:温室气体排放减少 30%,能源消耗中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比例提升至95%。举措与路径改变能源结构:建设光伏发电项目2021 年亚太森博投入建设 1.03 兆瓦光伏电站,已减少 CO2排放约 1,565 吨,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比例已达到73.6%;2023 年正在建设 SGT-800 天然气发电厂,投资 6.48 亿,预实现年发电量近 5.82 亿千瓦时。技术降碳:降低文化纸产品碳排放强度亚太森博开发节能降耗项目,升级优化生产工艺,不断降低文化纸生产过程的吨产品电耗、汽耗以及自备电厂的发电标煤耗、供汽标煤耗。截止 2021 年,吨纸电耗从 597 千瓦时/吨产品降至 492,气耗从 1.6 吨/吨产品降至 1.32,文化纸的碳排放强度实现由 0.91tCO2/t 产品降低至 0.81tCO2/t。碳中和:开发碳中和产品2021 年和 2022 年,亚太森博在中国率先推出红百旺碳中和复印纸和百旺、雅文碳中和双胶纸,成为中国造纸行业首款碳中和产品。公司邀请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对碳中和产品的碳足迹进行计算,并根据全球通用碳中和标准 PAS2060 通过减排等措施实现了产品的碳中和。获得金融支持:与银行机构开展绿色金融创新亚太森博与工商银行达成广东造纸行业首笔节能减排挂钩贷款,预计贷款 6,100 万元,以支持采购原材料和提升生产技艺。银企双方约定的节能减排达标要求比目前国家标准下降 20%-60%,将对企业形成较强的节能减排约束。亚太森博工业制造材料制造公司简介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美丰”)总部位于四川省德阳市,于 1997 年在深交所主板上市,2002 年由中国石化集团全资子公司成都华川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总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成为中国石化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四川美丰致力于服务三农事业,着力构建以科技和创新为两极驱动,以中国石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和上市公司平台为基础,形成了化肥、环保、能源、高分子材料、现代农业、精细化工等六大产业协同增长的“两极三基六协同”发展格局。战略与目标在科技发展规划中,明确公司项目调研的主要方向之一是围绕清洁能源板块,聚焦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新项目展开调研论证,响应国家清洁能源和中石化集团氢能产业发展战略,顺应地方产业布局,依托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适时推出高纯氢、民用 LNG 等产品,站位川内主要清洁能源供应商,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举措与路径开发清洁能源:四川美丰致力实现传统化工产业向能源环保产业转型,与四川省天然气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设立四川双瑞能源有限公司,进军液化天然气(LNG)等清洁能源的生产和销售领域。双瑞能源建成日处理天然气 100 万方、储气 1,300 万方、年产 22 万吨的阆中市液化天然气工程项目,LNG 产品作为比汽柴油更为安全、环保的清洁能源,可为国内重型卡车提供高效的减排方案。环保产业项目研究:四川美丰不仅推动环境关键技术在已有产业布局中的应用,还将环境技术和环保产业的研究延伸至产业上下游及相关领域,并主动涉足全新的产业领域。2022 年开展了天然气轻烃回收、地层水伴生资源回收、厨余垃圾处理、可再生能源制绿氨等多项研究,完成 10 余项调查、调研,壮大企业发展的环保产业项目储备库。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四川美丰致力于构建天然气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产品的上下游互补与利用,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链的经济和环保优势。在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将生产装置的原料天然气所产生的副产品直接回收用于再生产,提高天然气化工产品附加值。回收系统中的尾气生产工业级 CO2和食品级 CO2,为工业企业和食品行业提供二氧化碳产品及配送服务。四川美丰工业制造材料制造6768公司简介宁夏宝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丰能源”)是国内高端煤基新材料行业领军企业。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建设了现代能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以煤替代石油生产高端化工产品,实现进口替代,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公司实施清洁能源替代行动,大力发展绿氢产业,着力构建绿氢全产业链,已建成全球单厂规模最大的太阳能电解水制氢厂,并在行业内开创了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碳中和”科学路径。战略与目标宝丰能源致力于创建“技术领先、行业领军、世界一流”的科技型绿色智造企业。近年来,宝丰能源加速布局新能源,用实际行动践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1 年 4 月,宝丰能源在“应对气候变化碳中和 3060”论坛上,宣布公司将于 2025 年前实现碳达峰,204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举措与路径增添发展氢动能宝丰能源致力于打造全球最大的绿氢生产厂和供应商。公司集成全球顶尖工艺技术装备,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互补发电,直供电解槽制取绿氢和绿氧。目前,宝丰能源以每年新增 3 亿标方绿氢的速度不断扩大产能,未来将形成年产百亿标方、百万吨绿氢产业规模。生产的绿氢,一部分直供化工生产系统,替代化石能源生产化工材料,带动化工产业链零碳变革;一部分用于氢能交通领域,助力绿色交通发展。宝丰能源还向储氢、运氢、加氢等多领域拓展延伸,以期实现氢能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助力国家“碳中和”目标实现。让光伏发电更绿2022 年,宝丰能源在甘肃酒泉投资建设了全国首个用风光 绿电 生产多晶硅 绿色材料,用 绿色材料 制造光伏组件 绿色设备,再用 绿色设备 生产 绿电 的大型 三绿 光伏全产业链项目。产业链涵盖年产 15 万吨工业硅、10 万吨多晶硅、5 吉瓦拉棒、5 吉瓦切片、5 吉瓦电池组件生产装置,构建了上下游一体化、规模化的联动发展模式。这一创新模式中,电力供应全部采用风光绿电,真正从源头零碳,改变了传统光伏材料及设备的生产工艺,生产成本、综合能耗处于行业最优水平。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2022 年 3 月,宝丰集团 100 吉瓦时锂离子储能全产业链项目正式开工,涵盖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到电芯及储能系统制造、储能电站建设等整个储能产业链项目,制造电网侧储能、大型储能、工商业储能、大动力电池、家庭储能五大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园区、商场楼宇、酒店、医院、新能源重卡汽车、船舶、家庭、新能源基地等场景。所有电力供应均采用绿电,年替代网电 90 亿度,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仅为 0.03 吨标煤。宝丰能源工业制造材料制造公司简介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通威股份”)总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由通威集团有限公司控股、以绿色农业和绿色能源高效协同发展的大型民营科技型上市公司。公司现拥有遍布全国及海外的 200 余家分、子公司员工 5万余人。经过多年跨越式发展,公司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企业、全球主要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和高纯晶硅企业,以及全球领先的晶硅电池生产企业。战略与目标2022年,通威股份提出了愿与社会各界“共建、共治、共享”可持续美好新生活的战略理念,并围绕环境、社会、公司治理设立了 14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包括“力争到 2030 年前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的气候雄心目标。通威股份按照时间维度,对目标进行了短、中、长期的分解,同时从“运营-价值链-产品”三个层面制定一整套气候行动路径,支持气候目标的实现。计划通过多种减排措施,多措并举地推进运营层面碳中和,价值链低碳转型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脱碳。推动运营层面碳中和通威股份设定碳强度、可再生能源使用、光伏电站开发和零碳工厂等目标,同时制定了以节能提效、原燃料替代、设备电气化、电力清洁化、多能互补和碳抵消为主的碳中和路径,共同支持运营层面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推动价值链零碳转型通威股份积极发挥产业链链主企业领导力,倡导并逐步推动价值链中的利益相关方零碳转型。通威计划启动价值链碳排放测算,根据重要性原则,逐步与主要排放相关方就气候管理开展沟通,推动利益相关方的转型。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减排通威股份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回收等环节形成管理闭环,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以降低产品碳足迹为抓手,推动全价值链减排。举措与路径通威股份作为绿色农业和绿色能源高效协同发展的大型跨国型企业,持续聚焦硅料、电池片及组件等核心环节的同时,并不断开拓创新光伏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有效的降碳产品及解决方案。通威股份工业制造材料制造6970公司简介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交建”)是全球领先的特大型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是世界最大的港口设计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公路与桥梁设计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公司、世界最大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设计公司,也是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建设了港珠澳大桥、上海洋山深水港、蒙内铁路、科伦坡港口城等一大批世界著名工程。战略与目标中国交建致力成为世界一流交通基建领域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发展引领者,聚焦重点业务领域碳排放强度大幅下降,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2030 年达到峰值,装备制造领域 2028 年达到峰值的绿色低碳发展目标。举措与路径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推进现有港机装备更新改造,推广使用新一代港口智慧集成系统,促进港口低碳化运营。创建绿色智能港机制造示范工厂,完善绿色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提高港口作业机械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水平。推进环保工程船、海洋工程船等装备技术研发,打造清洁能源动力船舶示范项目。推动公路基础设施 BIM、GIS、VR 等新技术运用,广泛应用绿色低碳新工艺、新材料,推广沉管、盾构等装配式隧道施工技术。中交雄安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积极落实推动CEC创新城市交通枢纽规划设计和运营 弹性公交经济模式创新,于 2020 年 9 月正式运营以来,投入运营 77 辆新能源车,较传统燃油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2,500 吨/年。运营期内 CEC 截停车辆 115 万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为 3,680 吨。另外,弹性公交模式通过更科学的调度算法和智能匹配拼单,减少运营车辆空驶率,从而实现减排约 350 吨。工程技术创新助力新能源开发2019 年至 2021 年,中交三航局参与建设了三峡阳西沙扒一至五期海上风电项目施工建设,该项目风机基础采用新型的三桩植入式嵌岩导管架结构型式,减少了钢筋和混凝土的使用量;研发了装配一体化集成式嵌岩平台及配套施工工艺,较传统的独立嵌岩平台,节省了钢材约 680-850 吨。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约 47 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 150 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 400 万吨。节能环保设备开发带动水务降碳2021 年 5 月旗下控股子公司碧水源建设的国内外第一座振动 MBR 示范工程,与传统 MBR 技术相比,该厂振动MBR 组器污染控制能耗降低 70%以上,全流程运行能耗降低 20%以上。中国交建工业制造工程建设公司简介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炼化工程”),是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下属能源化工工程公司,于 2013 年 5 月 23 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交易。作为能源化工行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商,中石化炼化工程为海内外客户提供石油炼制、石油化工、新型煤化工、天然气加工、油气储运、清洁能源、环保节能、无机化工、医药化工等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包括工程研究、技术许可、工程咨询、工程设计、物资采购、设备制造、工程施工、项目管理、EPC 总承包等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战略与目标公司秉持“创建世界领先技术先导型工程公司”的愿景,以“打造能源化工行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商”为发展定位,坚持以“工程创新价值创造”为发展引擎,全面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公司致力于不断推动行业深度脱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助力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耦合发展,实现石油化工行业低碳转型,促进能源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奉献清洁能源中石化炼化工程承建多个 LNG(液化天然气)项目,深耕 LNG 接收站建设、LNG 制取和天然气净化领域,承揽承建多个 LNG 接收站和储罐,山东 LNG(三期)项目建成中国首个最大体量低温储罐,储罐容量达 27 万立方米,为全球减碳背景下的能源化工供给做足准备。积极延伸绿氢产业链,开展多个绿氢项目,首个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库车光伏绿氢项目顺利投产,实现年减排 48.5 万吨,是中国首次实现万吨级绿氢和绿氢炼化项目全产业链贯通,推动绿氢产业快速发展。鄂尔多斯风光绿电制氢项目预计年产绿氢规模可达 3 万吨,将提供丰富绿电资源实现碳减排。承建首座集加油、加氢、充换电、光伏、便利店、尿素、加气为一体的综合能源服务站为当地居民提供清洁能源服务;设计三座加氢站参与冬奥供氢,保障氢能车氢气供应,实现能源供给能力与质量持续提升,为中国能源转型持续保供。举措与路径创新低碳技术,推动节能提效中石化炼化工程坚持以技术创新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从技术源头推动节能减排,致力于开发本质低碳的炼化工艺新技术,乙烯技术、芳烃技术等的能耗水平均明显降低,采用新一代清洁油品技术的企业、工厂,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获得显著效益,有效推动石化行业整体低碳减排。九江石化 89 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置一次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产品,首创芳烃联合装置能量深度集成新工艺,每年可减少碳排放 47 万吨。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采用自主技术设计建设的 100 万吨/年古雷乙烯装置,能耗低至 554 千克标油吨乙烯,装备能耗持续降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金陵石化成功投产中国首个微界面强化柴油加氢技术,实现大幅节能降碳。中石化炼化工程工业制造工程建设7172公司简介四川路桥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蜀道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控股子企业,是四川省交通系统首家 A 股上市企业,财富中国 500 强企业,主要从事“大土木”基础设施、矿业及新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的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战略与目标公司坚持把工程建设的智能化、绿色低碳化作为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22 年依托“投建一体”优势,深化“产业协同”,加快转变工程建设发展方式,打造智能绿色低碳的现代化交通网。举措与路径新锂想新材料助力锂电池产业发展公司控股的新锂想公司已在四川省投资建设年产 5 万吨的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厂房采用智能化生产线,通过设备巡视及数据监控配合完成制造任务。2022 年共生产三元正极材料超一万吨。未来将形成“资源再生前驱体正极材料”内部闭合的锂电产业生产链。“高速公路 光伏”模式,助力交通绿色转型攀大高速公路作为四川省内首个“交通 能源”融合发展的分布式光储项目,所有光伏组件都修建在高速公路边坡、建筑屋顶、弃土场、隧道隔离带、服务区和收费站等场所,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空间。此外,项目采用了“智慧追日”光伏跟踪系统,能根据太阳的方位实现“全天候”跟踪转动,预估相比传统设备理论发电量可提高大约 20%。为更好地存储清洁电能,创新建成了零碳能源站,集光伏发电、电能储存、车辆充电等多功能于一体。利用“锂电 氢能”长周期的储能系统,理想情况下,可保证约 7-10 天清洁能源供给,相比传统光伏发电 7 小时的周期有了大幅提升。建成全国首个“绿氢零碳村”,实现乡村绿色创新应用由公司所属的清洁能源集团实施打造的攀枝花盐边县昔格达“最美零碳村”示范工程是国内首个乡村“绿氢”分布式能源系统应用的零碳乡村试点工程。以“氢能 锂电”结合应用的方式,构建起了一座保障 100%零碳供能的“智慧能源站”,实现 100%零碳智慧试点运行。同时,该试点工程对昔格达村进行全方位“光伏 ”设施改造,从人居环境、生态景观以及产业发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新能源建设与探索,实现了多场景零碳创新应用。在保障衣食住行学娱全面“零碳”的同时,预估平均每年可以节约 961.9 吨标准煤,减少 2,501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油改电”加智能建造技术,打造智慧低碳工程公司积极推行施工机具“油改电”工作,对传统燃油设备进行提档升级,在行业中率先使用电动装载机、电动挖机、电动运渣车、智能变频风机、电动自卸车、电动混凝土罐车等绿色低碳设备,助推能源应用结构优化调整,融合智能建造技术,打造绿色低碳项目。四川路桥工业制造工程建设公司简介山东高速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路桥”)具有多年路桥项目承揽、施工的业务经验,具备科研、设计、施工、养护、投融资等完善的业务体系和管理体系,是全领域、全产业链的工程建设服务商。2022 年,山东路桥以路桥工程施工与养护为主营业务,积极开发市政、产业园区、城市片区综合开发、铁路、轨道交通、水利环保、土地整理等业务领域,市场开拓能力、抗风险能力持续加强。山东路桥为公路工程、市政工程施工、设计“三特三甲”资质企业,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等一系列资质。建设足迹公司建设足迹遍布全国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和十几个国家。战略与目标山东路桥坚持“创绿色品牌,促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方针,以构建环境友好型、责源节约型企业为目标,努力打造绿色企业形象。山东路桥在环保相关工作合法合规进行的同时,一直致力于提高环保管理质量,探索绿色发展管理途径,减少企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加强能源使用管理,合理利用能源,减少浪费;促进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发展绿色创新技术,为基建减碳赋能山东路桥坚持发展环保技术,开展各种绿色环保的科技创新工作,例如,山东路桥致力于沥青路面再生方面的科技研发与技术创新,在就地热再生、就地冷再生、厂拌冷再生和厂拌热再生四项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及其装备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其中,沥青路面就地再生技术可实现旧沥青混合料100%回收利用,有效节约沥青、石料等原材料,避免了废料处理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使公路养护过程中的碳排放少于传统工艺的十分之一。截至 2022 年底,山东路桥成功完成 3 代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装备的迭代研制工作,自研装备及再生技术在国内十几个省份相继应用,其中就地热再生规模累计达到 2,100 万平方米,累计节约能源约23,540 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99,965 吨。举措与路径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念,推动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山东路桥秉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多项举措实现资源节约与能源减耗。在工程建设中,通过充分利用地质优势,就地取材并合理回收再利用,从而有效降低材料用量,减少材料隐含碳排放。针对设备的单机油耗和利用率,山东路桥通过定期分析,对油耗异常设备进行及时处理,既减少污染物排放,又可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在部分项目厂区,山东路桥优先选用太阳能路灯以满足公共照明需求,并达到能源节约目标。山东路桥四川项目部充分发挥当地势能特点,从山上引水用于生活,相对传统打井抽水方式,大大节约了电力消耗。采用空气能热水器代替传统太阳能热水器,利用空气能 24 小时全天候承压运行,具有高安全、高节能、长寿命、不排放毒气等诸多优点,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山东路桥工业制造工程建设7374公司简介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基绿能”)成立于 2000 年,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太阳能科技公司。隆基绿能聚焦科技创新,构建单晶硅片、电池组件、工商业分布式解决方案、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氢能装备五大业务板块,形成支撑全球零碳发展的“绿电” “绿氢”产品和解决方案。战略与目标隆基绿能基于 1.5减排情景制定 2030 年科学减排目标:以 2020 年为基准,2030 年运营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下降 60%;在 2030 年采购的每吨硅料、每瓦电池片和每吨玻璃的碳排放强度下降 20%。隆基承诺:举措与路径打造零碳工厂,降低生产碳足迹隆基绿能宣布在 2023 年将保山隆基生产基地打造为隆基首个“零碳工厂”,目前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包括高比例乃至 100%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使用、沉积车间天然气尾气回收、熔制炉尾气回收等。目前,保山隆基正在着重推进关键的天然气回收技改项目,预计建成后保山基地的碳排放量将从每年约 3.2 万吨降低至 0.32 万吨,降幅超过 90%。绿色创新解决方案,放大碳手印隆基组件赋能减排:隆基产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评估了光伏系统在制造、运输和运维环节的碳足迹,并以隆基 Hi-MO5 双玻组件建成 200 兆瓦的光伏电站,模拟了在全球不同地区运营 30 年的净赋能减排量和“碳回收”周期。以中国安装 200 兆瓦隆基 Hi-MO5 双玻产品组件的光伏电站为例,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强度仅为当地电网的 3%,在电站运营 30 年的时间里,共实现温室气体净减排 495 万吨,碳回收周期约为 11 个月。建筑光伏一体化:隆顶 BIPV1 作为具有建筑属性的光伏产品,具有高效率、高安全等特性优点,在其整个安装系统中的所有部件均能满足 25 年的使用寿命。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产业园 BIPV 项目,是截至目前全球最大的 BIPV 项目,全部采用隆顶 BIPV 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相比传统光伏装机容量提升 20%以上,发电量提升 3%以上。隆基绿能工业制造设备制造 最晚在 2028 年实现全球范围内生产及运营所需电力 100%使用可再生能源。至 2025 年前完成能源管理系统的部署,并提高 35%能源使用效率(2015 年为基准)。至 2030 年在 100%生产经营场所安装充电设施,引导员工将家庭用车转换为电动汽车。【亮点】“绿电 绿氢”模式2021 年,隆基绿能正式进入氢能领域,通过“绿电 绿氢”模式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隆基氢能已经建立大规模的电解水制氢设备装备能力,成功入围中国石化首个万吨级绿氢示范项目,这是中国也是全球迄今为止最大的绿氢项目,所供应的碱水制氢系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公司简介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澳”“晶澳科技”)是新能源发电解决方案平台企业。公司以硅片-电池片-组件的主产业链为主体,以光伏辅材和设备产业、光伏 应用场景解决方案为两翼,持续深入推进“一体两翼”战略,2019 年公司正式登陆 A 股市场。晶澳科技在全球拥有多个生产基地,销售服务网络遍布全球 135 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广泛应用于地面光伏电站以及工商业、住宅分布式光伏系统。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稳健的财务优势和发达的全球销售与服务网络,晶澳科技备受国内外客户的认可,多年荣登财富中国 500强和“全球新能源企业 500 强”榜单。战略与目标2022 年晶澳科技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了“Green to Green,Green to Grow,Green to Great(共建绿色循环,共谋绿色发展,共创绿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战略和愿景,希望通过自身行动,携手价值链迈向绿色发展之路。公司加入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SBTi),对全球升温控制在 1.5做出承诺,并承诺不迟于2050 年实现温室气体(GHG)净零排放。践行绿色发展 降低碳足迹晶澳科技持续探索低碳化经营管理,建设绿色工厂,降低自身碳足迹。公司不断完善环境管理体系,推动清洁能源应用。当前,晶澳科技 6 个基地已被列入工信部“绿色工厂”名单。同时,公司积极组织开展碳盘查工作,摸清自身碳排放情况。2022 年,晶澳科技使用绿电 1,148.93GWh,自发自用分布式电站装机规模达 50 兆瓦,运营范围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下降 33%。打造绿色高效产品 放大碳手印以“开发太阳能 造福全人类”为企业使命,晶澳科技致力于用清洁的技术与绿色低碳的产品助力全球能源变革。截至目前,公司所有主流产品均通过法国 Certisolis 碳足迹认证,182 型主流产品获意大利 UL EPD 环保产品声明认证证书,多款产品入选工信部首批光伏电池组件“绿色设计产品”。晶澳还积极布局电站业务,打造新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实现碳减排。截止2022年底,晶澳科技持有光伏电站963兆瓦,年发电量超8 亿度。到 2023 年第一季度,公司电池组件累计出货超过 140 吉瓦。此外,公司携手多方发起成立“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共同推动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举措与路径完善治理架构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晶澳科技从管理架构入手,自上而下强化气候相关议题的管理能力。2022 年,公司设立碳管理及可持续发展部,统筹监督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推进。2023 年,晶澳科技将董事会下设的战略委员会更名为战略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对公司可持续发展工作(包括气候变化相关工作)进行专项监督和管理。此外,晶澳科技遵循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建议框架,系统性识别梳理公司气候相关风险与机遇,并逐步推进相关战略与目标制定。晶澳科技工业制造设备制造7576公司简介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风科技”)是全球可信赖的清洁能源战略合作伙伴,致力于推动能源变革,让人人可负担、可靠、可持续的能源惠及全球。金风科技深度聚焦能源开发、能源装备、能源服务、能源应用四大领域,以强大科研创新和最佳业务实践,将可再生能源的效率提升至新高度。战略与目标公司于 2021 年底发布迈向碳中和行动与愿景,承诺到 2022 年实现运营层面的碳中和;至 2025 年主要生产金风科技产品供应商绿色电力使用比例达到 100%,至 2040 年金风产品回收利用比例达到 100%。举措与路径联合上下游企业,驱动自身业务和产业链零碳转型自 2017 年,金风科技在行业内积极推行行业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交付,打造风电全过程、全链条、全环节的绿色供应链建设,于 2018 至 2020 连续对 80 余家供应商合作伙伴开展“绿色供应商评价”工作,帮助供应商挖掘节能减排潜力,减少产品上游隐含碳足迹。面对退役风机叶片回收利用的行业难题,公司积极研究可持续的替代材料,探索可降解风机叶片材料的开发和使用,风机及其各部件回收再利用途径。从设备制造走向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放大碳手印打造园区零碳电力解决方案:公司首次发布工业园区碳中和设计及实施指南与工业园区碳中和评价指南两份企业标准,并启动行业标准申报。金风科技北京智慧园区是中国首个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园区,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 750 万度,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达 50%,减少总碳排放量 4,260 吨。另外,结合自身风电技术和经验优势,为工业园区、数据中心、大型会议等提供定制化的零碳解决方案,助力江苏大丰中车风电产业园、三峡福建海上产业园、斯凯孚智慧园区实现“碳中和”。落地零碳码头智慧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保障天津港第二集装箱自动化码头“100%电力驱动、100%使用绿电、100%自给自足”。多场景提供绿电解决方案:帮助 2021 世界 5G 大会成为当年北京首个“碳中和”国际性大型活动,助力上海太古里“向绿工坊”成为星巴克全球首家绿色环保实验店、实现海南农垦母山咖啡实现全产业链无碳化。截至2021年底,公司全球累计装机超过86吉瓦,年发电量约1,932亿度,相对于火电,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6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金风科技工业制造设备制造公司简介TCL 创立于 1981 年,前身为中国首批 13 家合资企业之一“TTK 家庭电器(惠州)有限公司”,最初从事磁带的生产制造,到布局智能终端产品、半导体显示及材料、半导体及新能源等领域,业务范围不断拓展。2019 年,TCL 完成资产重组,拆分为 TCL 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CL 科技”)和 TCL 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CL 实业”)。2020 年 7 月,TCL 战略收购中环半导体,实现在半导体及新能源领域的重要布局与战略储备,以新能源材料与半导体材料为双主业驱动发展。TCL 实业聚焦智能终端产品及服务,旨在以全品类智慧科技产品服务全球用户。战略与目标2023 年,TCL 正式发布碳中和白皮书,承诺“不晚于 2030 年实现碳达峰,不晚于 2050 年实现碳中和”,旨在以自身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绿色制造,打造制造业绿色生态标杆,推动产业链加快绿色变革。TCL 实业发布 2050年目标:碳排放强度较 2021 年基准年减少 75.4%,非化石能源使用量占总能源使用量 80%;组织、产品层面碳中和计划:2050 年实现 TCL 实业组织运维碳中和,所有产品生命周期实现零碳排放。整合供应链布局战略新兴业务,提升绿色电力使用TCL 实业联合 TCL 光伏科技建设光伏发电,以增加绿色电力使用。TCL 光伏是其战略新兴业务,通过集成创新、协同创新、联合创新的理念,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完善供应链体系,构建光伏新生态,提升业务保障,电站品质和用户收益。以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3.168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为例,项目于2022年完成并网发电,预计年均产生 300 万度的清洁电力,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2,442tCO2e。输出低碳解决方案,扩大用户碳手印TCL 实业提供能源双碳整体解决方案,针对行业及客户的场景需求匹配最优能碳运行策略,为比亚迪、蜂巢、常诚汽车等客户,建立动态协调的“能碳”系统。截止 2023 年第一季度,已累计降碳超 25 万吨,创造超过 1.2亿元经济效益。凭借 TCL 产业链协同优势,为工商业用户提供“投、建、运、售”一站式清洁能源系统解决方案,包括 EPC 模式、EPC F(融资租赁)模式和 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并与多家国内外 500 强企业展开合作。举措与路径多措并举,降低运营及产品碳足迹技术创新,引领绿色生产:TCL 实业积极发挥节能降碳的先锋标杆作用和自身的技术创新优势,推动公司自有制造基地及运营场所实现低碳转型。构建生态绿色环保体系,荣获中国国内首张电器产品碳标签评价证书,以及广东省首张电器产品碳标签评价证书。多家工厂荣获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等国家和行业级绿色认证。节能改造,助力绿色减碳转型:联合第三方机构完成 2022 年节能诊断和减碳量的核算,通过冷却系统节能技改、注塑机供料系统改造、产线智能化改造、余热利用、智能云控系统等措施,预计年节能量达到1,079.86万千瓦时,每年温室气体减排量达到 8,886.55 吨二氧化碳。TCL 实业工业制造设备制造7778公司简介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电源”)是一家专注于太阳能、风能、储能、氢能、电动汽车等新能源电源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储能系统、水面光伏系统、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充电设备、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智慧能源运维服务等,并致力于提供全球一流的清洁能源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战略与目标阳光电源承诺到 2028 年在全球制造和运营中使用的电力 100%为可再生能源:公司加入 RE100 倡议,制定了短、中、长期行动计划,并将目标分解至品管中心、研发部门、采购中心、设备动力部等各相关部门年度 KPI 中,战略部门年度监督目标的执行情况,及时优化调整目标值及相应减碳措施。举措与路径零碳制造,减少碳足迹提升绿电使用比例:2022 年,阳光电源加入 EP100,承诺在 2028 年前全面完成公司能源管理体系部署,能源生产率较2018年至少提高35%。阳光电源通过自持新能源电站、安装工厂屋面光伏、参与绿证交易等多种手段,提高绿色用电占比,减少范围二的碳排放。建设零碳园区:阳光电源从清洁能源替代、高效用能、智能碳管理三大方面,进行零碳园区建设。通过先整体规划再逐步实施的方案,依据“碳中和六步曲评估测量、双碳规划、智能减碳、能碳运营、碳排抵消、认证赋能,打造零碳园区,通过阳光慧碳 SaaS 平台,对园区进行节能降碳和智能碳管理,并获评安徽省十大低碳应用场景。零碳解决方案,放大用户碳手印阳光电源持续推进清洁能源转换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开发出风光储深度融合、零碳工厂、零碳家庭、零碳交通、多场景水面光伏、绿氢等多种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智慧、安全的清洁能源服务。公司还基于大数据、云计算、AI 技术,打造智慧能源运维平台,实现对清洁能源项目的远程监控、智能诊断、预测维护等功能,提高运维效率和设备可靠性。2023 年 3 月,由安徽交控和阳光电源携手打造的高速服务区光储充一体化示范超充站成功投运。项目落成后将助力安徽打造首个零碳高速,标志着安徽交控向低碳化、数字化转型迈出关键一步,为交通领域领跑零碳新赛道树立标杆。阳光电源工业制造设备制造公司简介远景是全球领先的绿色科技企业。远景以“为人类的可持续未来解决挑战”为使命,远景致力推动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和工业转型,通过技术创新让风电和储能成为“新煤炭”,电池和氢燃料成为“新石油”,智能物联网成为“新电网”,零碳产业园成为“新基建”,同时培育绿色“新工业”体系,构建能源绿色和工业低碳转型的整体解决方案,成为全球企业、政府与机构的“零碳技术伙伴”。同时,远景拥有管理全球首支百亿元碳中和基金远景红杉碳中和基金的远景创投,以及远景电动方程式车队。2022 年,远景荣膺“2022 年福布斯中国最佳雇主”榜单前十。2021 年,远景位列财富杂志“改变世界的公司”全球榜单第二位。2019 年,远景荣登全球权威机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19 年全球 50 家最聪明公司”榜单前十。远景设立于中国、美国、法国、德国、丹麦、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研发中心,引领全球绿色科技创新与最佳实践。战略与目标远景持续推动风电和储能成为“新煤炭”,电池和氢燃料成为“新石油”,智能物联网成为“新电网”,开创美好零碳世界。2022 年,远景依据科学碳目标倡议企业净零标准,成为中国首个制定 1.5长期净零减目标的企业。远景制定了符合“巴黎协定”下 1.5 度温控目标的降碳路径,承诺并已于 2022 年底实现全球业务运营碳中和,承诺于 2028 年底实现全价值链碳中和,并通过投资能够减少、避免和移除温室气体的项目,消除剩余的温室气体排放,力争在 2040 年实现净零排放。举措与路径远景开发基于 loT 技术的方舟碳管理软件,通过以下 4 个步骤助力集团实现运营碳中和。核算:方舟碳管理软件(以下简称“方舟”)已接入远景能源全球 60 多个运营工厂、研发中心和办公室,用于收集基于 IoT 的实时数据和部分人工填报数据,并建立远景能源的碳排放数据网络。减排:为了在运营场站加速绿色转型,远景能源通过能效提升、现场可再生能源使用、场外可再生能源和绿证等方式,实现减排 22,248.01 吨。方舟创造洞察力,更好地预测过程中的碳排放,并通过过程数据分析和学习,完善对减排措施的性能评估,优化排放预测。抵消:通过方舟进行碳信用额度的采购、核销和分配。每吨碳信用都会被记录并分配到场站实体,由此避免出现重复声明和重复计算的情况。2022 年,远景有 4,668 吨排放通过资助 VCS 标准下碳避免和碳消除项目的方式实现碳中和。认证:远景能源 2022 年全球运营碳中和获得了权威第三方机构基于 PAS 2060 的认证。整个认证过程所涉的数据和支持性文件可直接从方舟碳管理系统导出,并支持核查机构进行数据快速验证,有效节约超过 60%的时间。远景工业制造设备制造7980公司简介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孚能科技”)成立于 2009 年,主要从事新能源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整车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聚焦三元软包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和电池包,在交通、储能、装备、能源物联网等应用领域快速发展。孚能科技秉承“引领能源变革,为人类美好生活续航”的美好愿景,坚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坚定企业绿色发展方向,在持续创新研发绿色产品的同时,以领先姿态助推锂电产业链上下游可持续发展,努力打造一个“碳中和”绿色供应链,为全球低碳未来注入强劲“孚能力量”。战略与目标作为全球领先的软包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商,孚能科技重视环境责任与绿色转型,以“提供绿色能源,构建智能世界”为使命,将低碳绿色融入企业发展路径,积极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传递至从矿物开采到生产回收的上下游全产业链。举措与路径碳足迹核算与零碳实践:孚能科技率先开启自身绿色实践,经过多年探索,孚能科技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碳足迹核算流程,积累起丰富的碳中和实践经验。2022 年,不仅顺利完成两大生产基地的 ISO14064 碳足迹核查,并凭借镇江基地的低碳生产流程连续第二年再次获得国际第三方机构“生产碳中和”权威认证。未来,孚能科技还将对生产及运营过程造成的环境影响逐步开展 LCA 全生命周期评价,朝着“零碳经营”方向坚实迈进。低碳包装与运输创新:孚能科技还将低碳理念落实到包装材料与物流运输环节,广泛采用纸箱、木箱等可循环包装材料,优先选用循环包装设计,降低包装体积的同时提高包装装载率,切实降低单位产品包装碳排放。此外,孚能科技主动参与国际物流企业碳中和项目,探索多式联运、海运等陆运替代方式,有效降低运输环节产生的碳排放,以低碳减排行动作出企业表率。绿色供应链管理与合作共创:为进一步管理供应链上下游绿色发展情况,孚能科技针对运行状况、能源消耗、环境影响等供应链环境问题实行专职部门专项管理,做到绿色生产供应流程全面覆盖。与此同时,孚能科技重视合作伙伴的可持续实践。从供应商准入制度到供应链尽责制度再到合作共创低碳方案,孚能科技携手供应商践行绿色理念,与上下游供应商发挥协同效应,共同参与建设绿色供应链。负责任采购与供应链透明度:作为关键矿产责任倡议组织(RCI)成员,孚能科技与众多合作伙伴一同持续推进负责任采购,持续提升供应链透明度。2023 年,孚能科技发布了首份 ESG 报告,并积极参与 MSCI、CDP 等国际评级,帮助公众了解孚能科技在绿色发展、公司治理等领域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孚能科技工业制造设备制造公司简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比亚迪)是提供全方位零排放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涵盖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领域。在自身减排方面,比亚迪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大力推进新能源技术研发,构建了电动汽车、储能和太阳能三大新能源产业。战略与目标比亚迪坚持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打通了从能源获取、存储到应用各个环节,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同时,为城市提供一揽子绿色整体解决方案。比亚迪签署了零排放中、重型车辆全球谅解备忘录,目标是在 2030 年之前实现零排放中、重型卡车的销售占比达到 30,2040 年之前实现零排放中、重型卡车的销售占比达到 100,以促进 2050 年实现零碳排放。举措与路径建立绿色整体解决方案,系统减少碳足迹零碳制造:比亚迪携手华为,探索绿色制造新模式,利用 DCS(分布式缓存服务)构建新一代绿色节能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支撑其汽车、电子等多个业务系统快速上线,提升新产品开发上市全流程工作效率,同时降低系统的功耗和碳排放。绿色供应链 :比亚迪通过全面的产业链布局,形成显著的协同效应,降低成本,提高终端产品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比亚迪成立了弗迪电池、弗迪动力等五家弗迪系公司,以供应商的形式开展核心零部件的对外合作,推进 e 平台及其零部件的开放共享。借助新能源汽车技术,拓展多领域绿色解决方案,扩大碳手印汽车领域:比亚迪掌握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持续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变革。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 超级混动、e 平台 3.0、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等颠覆性技术,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刷新行业纪录。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涵盖私家车、出租车等七大常规领域和仓储、港口、机场等四大特殊领域,实现全市场布局。2022 年,比亚迪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轨道交通领域:比亚迪站在世界轨道交通创新最前沿,发挥集成创新优势,将电动车产业链延伸到轨道交通领域,推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运量云轨和低运量云巴,填补轨道交通技术产业空白,为全球城市治理交通拥堵提供有效方案。新能源领域: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电池、太阳能、储能等新能源产品,打通能源从吸收、存储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各环节。公司新能源产品覆盖消费类 3C 电池、动力电池、光储一体化等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占据行业前列。太阳能和储能方案,现已服务美国、德国、日本、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非等新能源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亮点】比亚迪自主研发的 BYD Cube 是国内首个将热失控安全测试纳入储能集成产品测试并通过国际上对储能产品热失控和技术评估的产品,为储能系统长期可靠性提供保障,具有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使用寿命长的特点。比亚迪工业制造设备制造8182公司简介特斯拉科技(以下简称 特斯拉)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动驾驶汽车生产商,以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为目标,通过推动可再生能源制造产品的发展,将可持续产品影响力扩展全球。特斯拉注重自身新能源产品的影响力,在环境、产品、供应链等方面布局提升自身产品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战略与目标2021年9月,宇通客车加入“净零排放倡议联盟”(Race to Zero)。宇通将持续发力新能源、自动驾驶等技术创新,加快零碳、智慧商用车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探索纯电动、氢能产业链前瞻布局,推动新能源客车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建立新能源商用车可持续化商业模式,助力全球商用车领域加快“脱碳入氢”进程,同时以车联网等智能科技驱动城市交通绿色发展,让零排放绿色出行惠及全球每一城。举措与路径发挥“垂直一体化”和“直接采购模式”优势,带动价值链降低车辆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像打造新能源车一样打造自己的超级工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凭借更高效率,将整车制造能耗降低到新的水平。以Model 3为例,上海超级工厂的造车减少总装流程,比Fremont工厂更加简洁,可减少零部件在工厂内的转移,减少汽车生产过程中机器人的使用,减少能耗使用。在上海工厂,特斯拉每生产一辆车的能耗比在 Fremont 工厂减少了 17%。绿色供应链:特斯拉在中国建立了一个高度本地化的供应链体系,与众多优秀的本地供应商合作,共同推进绿色供应链的建设。特斯拉要求其供应商遵守严格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确保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和透明度。特斯拉还与其供应商共同开发和采用了一些创新技术,如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稀土金属替代、碳中和认证等,以减少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领先的数据管理系统:特斯拉依托于 400 多万辆电动车,以及太阳能和储能系列产品的真实产品使用数据,开发世界流的数据管理系统,并开发相应的减排方案,逐年计算产品使用排放量,而不必估算车辆生命周期内的排放量。车辆生命周期内每英里排放量中的电网用电数据可以反映 Model 3 和 Model Y 在美国、欧洲和中国交付量的地理分布。通过“横向一体化”协同,推动零碳电力基础设施,放大新能源车辆碳手印低碳新能源创新技术:2022 年,特斯拉借助当地资源和年度可再生能源匹配,使全球超级充电站网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了 100%。通过为家庭用户提供太阳能电池板和 Powerwall、为全球供应链提供 Megapack 等储能产品,实现家庭用户或供应链工厂屋顶太阳能电池板全覆盖,可为电力系统提供可调节性、提升可再生能源在使用时的可靠性。特斯拉还与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建设了一些新能源项目,如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风光互补储能项目等。特斯拉工业制造设备制造公司简介2005 年 10 月,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马集团中国”)成立。如今,宝马集团中国的业务已经包括了在华的研发、采购、生产,BMW 品牌汽车、MINI 汽车和劳斯莱斯的进口与销售、售后服务,以及租赁、金融、数字信息等综合服务。战略与目标宝马集团中国将未来的战略重心定位于电动化、数字化和循环永续,包括四大重点要务:加速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提供最绿色的高档产品和体验;设立科学的、可衡量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定期公开披露成果。宝马集团中国宣布,到 2030 年单车全生命周期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19年降低至少三分之一。为了实现此目标,宝马率先将碳减排范围拓展到全产业链,包括原材料采购、供应链、生产、使用乃至回收环节。举措与路径发挥生产资源效率优势,降低汽车制造业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助力可持续制造未来可持续产品设计方面,新能源车型具备高度集成、重量轻、可扩展和模块化的特点。创新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方面,开发再生铂族金属供应商,推进再生塑料材料研究。采购低碳原材料方面,第一家与河钢集团合作,共同开发绿色低碳钢铁,从 2026 年起每年预计减少约 23 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探索动力电池的闭环回收与梯次利用,携手华友集团,打造动力电池材料闭环回收新模式;强化闭环溯源追踪,升级电池追踪系统;退役动力电池再利用,用于叉车、托盘车和储能解决方案。汽车智能数字化转型发展,从厂区布局、建筑设计、生产线规划到设备测试,里达工厂全面采用虚拟化技术,不仅助力电动出行的拓展,也全面深入整个生产流程。促进共享可持续出行,培育用户绿色驾驶意识,放大新能源汽车行业碳手印作为宝马集团中国的共享出行服务商,先锋租赁协同当地经销商在六个城市推出了汽车租赁服务,积极发展共享出行业务。2022 年,华晨宝马和枫叶租车深化合作,以绿色纯电车型满足客户的多场景出行需求。投入枫叶租车全国网络的首批全新 BMW i3 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共享出行体验。宝马集团中国的绿色产品将便捷创新的驾驶体验与可持续相连接,推出 MINI 搭载的 GREEN 模式,让用户在驾驶中进行节能设置,提升绿色驾驶意识。宝马集团中国工业制造设备制造【亮点】中国汽车行业首个面向经销商的可持续服务体系2022 年,宝马集团中国在推动经销商绿色转型上迈出关键一步,正式启动宝马经销商“领创绿星”计划,鼓励并赋能经销商伙伴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绿色服务。“领创绿星”计划是中国汽车行业首个面向经销商的可持续服务体系。2022 年,已有 50 家经销商通过了“领创绿星”认证。8384公司简介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始建于 1986 年,1997 年进入汽车行业,是全球汽车品牌组合价值排名前十中唯一的中国汽车集团。吉利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智能电动出行和能源服务科技公司,以汽车产业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为核心,在新能源科技、共享出行等前沿技术领域,打造科技护城河,做强科技生态圈。战略与目标2025 年实现乘用车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 25%,商用车远程品牌运营层面碳中和,2030 年实现全集团运营层面碳中和,2040 年实现自身运营层面的零碳就绪,2045 年实现全链路碳中和。为实现 2045 年全链路碳中和的总体目标,在兼顾技术可行性、能源多样化和用户体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目标引领、两大能源驱动、三大碳中和场景、四大零碳路径”的碳中和总体战略路径。举措与路径打造零碳工厂和甲醇生态链,降低碳足迹电气化数字化助力零碳制造:吉利西安制造基地是吉利首个电气化数字化超级工厂,是国内整车企业的首个零碳工厂,也是全球首个全架构、全能源、全车系超级智能的黑灯工厂,为汽车制造低碳化的实现提供了全新的标杆。吉利将发挥体系内专业碳管理、碳金融优势,积极推广西安工厂零碳解决方案,持续探索全产业链减碳途径。共建绿色甲醇生态链:吉利控股集团从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角度出发,从 2005 年开始深耕绿色甲醇技术路线,致力于打造包括绿色甲醇制备、甲醇车辆研发、甲醇车辆运营及甲醇加注的绿色甲醇生态圈,携手上下游产业链,共建甲醇汽车生态链,形成醇、运、站、车、捕的循环生态,全面推动甲醇能源和甲醇汽车的发展。构建零碳出行和物流场景,放大碳手印2022 年,曹操出行正式上线碳积分兑换系统(积分商城)“碳惠里程”,拓宽碳积分使用途径,激励用户低碳出行。吉利控股集团旗下 LEVC 的礼帽出行采用标准 TX5 产品,为乘客深度定制绿色出行服务。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成立了绿色慧联、万物友好及阳光铭岛等服务平台,实现全场景的人、车、货、站、电的智能匹配,为物流行业降本增效,全链路助力建设碳中和物流。【亮点】在乘用车领域,2022 年吉利推出全球首款甲醇混动轿车第 4 代帝豪醇电混动轿车。该车型搭载的甲醇混合动力系统拥有 41.5%发动机热效率以及 40%节能率,每行驶一万公里可减碳约 0.8 吨,相当于为地球增添 40平方米森林。2023 年 2 月,由吉利控股集团和河南省顺成集团共同投资的全球首个十万吨级绿色甲醇工厂在安阳正式投产。工厂利用“碳捕捉”技术捕集来自工业尾气的二氧化碳和来自焦炉气的氢气,经过加压合成清洁能源甲醇。每年生产 11 万吨甲醇,可直接减排二氧化碳 16 万吨,相当于增加森林种植面积 16 万亩。吉利工业制造设备制造公司简介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是中国汽车四大集团阵营企业,拥有 159 年历史底蕴、37 年造车积累,全球有 14 个生产基地,33 个整车、发动机及变速器工厂。长安汽车拥有来自全球 24 个国家的技术团队 1.1 万余人,分别在重庆、北京、上海等地建立起“六国十地”各有侧重的全球协同研发格局。拥有专业的汽车研发流程体系和试验验证体系,确保每一款产品满足用户使用 10 年或 26 万公里。面向未来,长安汽车发起“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将效率和软件能力打造成为核心竞争力,向智能低碳科技出行公司转型。战略与目标为响应国家“3060”双碳战略,长安汽车已成立碳达峰碳中和联合项目组,由董事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并提出明确的双碳目标:2027 年实现碳达峰,2045 年实现碳中和。2022 年,长安汽车自主品牌单车制造碳排放水平同比降低 5.1%,力争到 2030 年供应链较 2020 年降碳 30%。举措与路径低碳设计:长安汽车搭建了产品生态设计实施细则及评价指标体系,以健康、环保、节能、安全为标准坚持打造生态设计产品,努力完善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制订完成了产品、技术、采购、制造、售后、回收等领域标准规范建设,先后参与并完成了QC/T 1159-2022 汽车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规范等 5 项行业标准的编制和发布,弥补了政府和行业的绿色评价标准空白。低碳生产:长安汽车 2022 年实现制造端单车碳排同比降低 5.1%。围绕“能效优化、工艺优化、排产优化、精益启停、质量提升”五大维度全面推进自主品牌生产基地节能降碳工作,实现降碳 2.1 万吨。用能结构持续优化,取消热力的使用,提高电气化程度,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全年用电占比同比上升 2.5%,消耗天然气占比同比下降 2.54%。公司全面推进光伏电站建设,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合肥、河北、南京三大基地已建成光伏装机 42.4 兆瓦,全年共计消纳绿色电力 3,776 万度,实现降碳 3.2 万吨。公司积极参与绿电市场交易,进一步扩大绿色能源使用占比,降低企业碳排放。未来新工厂将全面采用光伏发电,并逐步改造现有工厂,到 2025 年实现制造端单车碳排放降低 15%。回收再制造:长安汽车致力于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回收利用体系,以整车可再利用率、可回收利用率为考量指标,从设计阶段实现生产、使用、报废各阶段各类物资的循环利用最大化。同时,长安汽车搭建了 CAMDS 系统(中国汽车材料数据系统),制定了相应的产品规范和管理程序,在整车开发全过程实施管控,以降低汽车生命周期末端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长安汽车参加并申报工信部组织“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于 2022 年10 月获批,成为首批汽车试点企业之一,目前正积极开展相关工作并制定了目标及规划。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放大碳手印提升核心技术能力:长安汽车拥有“六国十地”的全球研发体系,掌握了除电芯外的“大小三电”等关键技术,并形成了四大新能源汽车平台架构,将加速研发和应用深度集成电驱、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技术。打造全新的“6337”技术能力,包括全新的汽车六层架构,智能制造、智能管理、智能产品三大新运营体系,云、网、平台三大数字经营底座,“芯器核图云网天”七大核心专项技术。已经掌握了 500 余项智能低碳技术,完全自主掌握了新能源整车关键开发技术、三电控制技术和集成技术,并在新能源及智能化领域首发了 48 项核心技术。与产业链上下游共同构建绿色生态:长安汽车围绕“科技、数字、用户、绿色”四大生态、“芯片、控制器、算法”等 16 项重点领域,构建“416 N”新型朋友圈,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构建绿色能源生态、绿色服务生态、绿色供应链生态,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目标。加快构建智能、敏捷、协同制造体系,推动智能管理和智慧营销的数字化转型,打造“芯器核图云网天”的产业链集群,深化与华为、腾讯等全球优秀企业合作,快速构建芯片、操作系统、核心算法等核心技术能力。长安汽车工业制造设备制造8586公司简介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通客车”)是中国客车行业上市公司,集客车产品研发、制造与销售为一体,产品主要服务于公交、客运、旅游、团体、校车及专用出行等细分市场。作为中国客车行业领导者,宇通客车多年来一直积极研发新能源技术,致力于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并于 2016 年成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新能源整车企业。战略与目标2021年9月,宇通客车加入“净零排放倡议联盟”(Race to Zero)。宇通将持续发力新能源、自动驾驶等技术创新,加快零碳、智慧商用车的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探索纯电动、氢能产业链前瞻布局,推动新能源客车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开发,建立新能源商用车可持续化商业模式,助力全球商用车领域加快“脱碳入氢”进程,同时以车联网等智能科技驱动城市交通绿色发展,让零排放绿色出行惠及全球每一城。举措与路径降低碳足迹绿色技术助力公共交通低碳转型人-车-路,数据赋能低碳交通:人-开发蓝芯节能驾驶辅助技术,通过油门及扭矩自适应控制、可视化驾驶辅助提醒、空调智能启停等功能,综合工况节油 5%以上。同时对影响车辆能耗的驾驶行为进行评分,并利用中控大屏给出节油指导建议,实现与驾驶员的可视化交互。车-通过发动机热管理技术、整车低风阻技术和 CAN 总线空调节能技术降低车辆附件能耗及行驶阻力,提升整车能量利用效率,分别可实现节油 5%-10%,降阻 10%,节油 5%以上。自主开发商用车多源超低温热泵,利用多种热源进行制冷制热,冬季采暖能耗降低 30%,续航提高 10%。“新能源关键技术睿控 4.0”通过系统型改进、整车轻量化、集成五合一控制器、附件系统电动化改造、复合制动系统应用等技术应用,实现中国典型城市工况的节油率最高可达 60%。路-应用智联大数据技术,提升车辆对客户实际行驶工况进行自适应,整车能耗降低 5%以上。绿色出行,打造全球化公共服务出行典范:宇通早在 2009 年提前布局,研发第一代燃料电池客车。宇通客车已经牢牢掌握纯电、混动、氢燃料电池三大新能源技术。至 2021 年已累计销售超过 15 万辆新能源商用车,产品遍布法国、英国、挪威、瑞典、丹麦、智利、卡塔尔等众多国家和地区,每年实现减少燃油消耗 21.33 亿升、节气 3.35 亿立方米,累计减少碳排放约 2,325 万吨。截至 2022 年 7 月,宇通燃料电池客车累计运营达 3,800万公里,其中,宇通交付 1,000 辆氢能源汽车作为北京冬奥会赛事用车,实现全球最大一次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供应链绿色化加快绿色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升级,协同产业链合作伙伴,聚焦公共出行和市政、物流等领域,持续探索绿色低碳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系统推进绿色采购、绿色包装、绿色回收、绿色运输,实现采购过程全链条的绿色化将是未来绿色出行的系统保障。宇通客车工业制造设备制造公司简介施耐德电气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施耐德电气”)是总部位于法国的电气企业,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 2022 财年销售额为 342 亿欧元,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拥有超过 13 万名员工。施耐德电气致力于推动数字化转型,服务于家居、楼宇、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工业市场。通过集成世界领先的工艺和能源管理技术,从终端到云的互联互通产品、控制、软件和服务,贯穿业务全生命周期,实现整合的企业级管理。战略与目标施耐德电气承诺将在 2025 年实现运营层面碳中和,2030 年整个价值链的温室气体绝对排放量减少 25%(以2021 年为基准),并达到运营层面的“净零准备状态”,到 2040 年在整个价值链中实现碳中和(包括碳补偿),最终到 2050 年实际价值链的净零排放。基于目标,施耐德制定了增加可持续投资、运营脱碳、供应链脱碳、下游脱碳、数字化帮助客户能够脱碳等多方面的脱碳战略。举措与路径打造零碳工厂,减少碳足迹施耐德电气在可持续发展领域采取了绿色减碳行动,借助领先的数字化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经验,在运营端建立了覆盖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交付和绿色运维的端到端绿色供应链。施耐德电气在中国的 29 家工厂和物流中心中有 17 家零碳工厂、15 家绿色工厂和 12 家碳中和工厂认证。此外,施耐德电气是气候组织EP100 倡议的成员,目标是到 2030 年将能源生产率提高一倍,2022 年能源生产率已实现 129%。施耐德电气的无锡工厂作为智能运营示范点,采用 4ir 的生态结构技术进行重建,实现了更高的灵活性、效率和可持续性。工厂通过施耐德电气的生态结构解决方案,在能源效率、电力监测和微电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数字化赋能多场景减排,放大碳手印施耐德电气通过其 IoT-enabled 架构 EcoStruxure 提供综合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实现脱碳和减少环境足迹。其核心主张包括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发电、减少温室气体泄漏以及材料效率。在电力转型领域,施耐德电气与宜城发电公司合作,在 EcoStruxure 架构的支持下,整合了多种产品,如空气绝缘开关柜、断路器等,以及核心创新产品,实现了中、低压配电场全景覆盖,提高了电厂的可靠性、整体运维效率和清洁性。在绿氢及合成氨化工领域,施耐德电气提供配电和自动化解决方案,通过数字孪生及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协同设计和运维电力、储能、制氢、合成氨等系统,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稳定性。此外,施耐德电气的科技也赋能分布式能源发展,EcoStruxure 微网能源顾问可以动态调配现场分布式能源与负荷,进而优化能源成本与碳足迹,其模型预测控制算法也支持微电网在动态使用案例中的优化策略,如分时电费优化、需量费控制、电网辅助服务或自销纳。施耐德电气工业制造设备制造8788公司简介罗尔斯 罗伊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罗罗公司”)是英国著名的发动机公司,也是欧洲最大的航空发动机企业,旗下产品包括航空发动机、船舶发动机以及核动力潜艇的核动力装置,其中航空发动机是其久负盛名的拳头产品,它研制的各种航空发动机广为世界民用和军用飞机所采用。战略与目标罗罗公司 2021 年发布助力净零碳经济路线图,将专注自身技术能力,研发新技术,加快使用可持续燃料,提高效率,助力航空、船舶和发电等全球经济重要领域到 2050 年实现净零碳发挥主导作用的目标。宣布 2030 年所有新产品实现净零碳,2050 年所有在役产品实现净零碳,这些产品为全球经济中碳密集度最高的一些领域提供动力。举措与路径战略调整,将产品组合调整为更加可持续2021 年,罗罗公司提出了“电力系统净零排放”计划,转向环保能源和创新系统。宣布到 2030 年,通过引入净零排放和零碳技术,罗罗公司计划将业务部门温室气体排放比 2019 年降低 35。这一目标将伴随约 5 亿欧元的可持续技术投资,构建无化石燃料的未来。罗罗公司业务部门不仅将开发可持续燃料,还将采用创新技术如无二氧化碳燃料电池系统。从 2025 年起,这些技术将应用于发电解决方案,平衡能源以调整公共电网波动,同时为医院和数据中心等提供应急电力。研发工程师还专注于氢和甲醇燃料发动机研究,以及分散式 Power-to-X 系统。罗罗公司动力系统产品线将致力于创新的分散式环保动力解决方案,涵盖电池储能、船舶和铁路混合动力、微电网等领域。引领新技术突破,加速零碳转型可持续燃料:罗罗公司与壳牌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扩大和加快可持续航空燃料方面的相关合作。罗罗公司推出全新 SAFinity 服务,壳牌是该服务的独家可持续航空燃料供应商,两家公司将共同致力于用 100%的可持续航空燃料作为完整的“即插即用”解决方案。罗罗公司还与空客、德国研究中心DLR及相关生产商Neste合作,启动了“替代燃料的排放和气候影响”项目,旨在研究 100%可持续航空燃料对飞机排放和性能的影响,这也是全球首次在宽体商用客机上使用 100%可持续航空燃料进行飞机排放相关研究。100%氢气发动机:在 2022 年对客户的测试台架和试点安装进行密集测试后,罗罗公司将从 2023 年开始持续销售新的 mtu500 和 4000 系列燃气发动机,使用高达 100%的氢气,并按订单设计转换套件允许已安装的燃气发动机以 100%的氢气运行。罗罗公司工业制造设备制造公司简介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集团”),是世界领先的物流装备和能源装备供应商。公司致力于在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重型卡车、物流服务、空港设备等,提供高品质与可信赖的装备和服务。中集在亚洲、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拥有 300 余家成员企业及 3 家上市公司,客户和销售网络分布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战略与目标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积极部署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为中国双碳目标实现贡献力量。举措与路径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降低运营碳排放中集集团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为外购电力导致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通过能源消耗管理、引入节能设备,开展技术改造等实现节能降耗。自 2014 年,开展屋顶光伏发电项目。至 2021 年,共有 10 家单位应用,年内发电量为 3,727 万度,相当于减少 21,653 吨二氧化碳排放。中集集团将继续大力推广,减碳效果将更加显著。2022 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 82.86 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强度为 585.48 吨二氧化碳当量/亿元营收,较上年减少 15.86%。开展运营优化,降低物流碳足迹自 2017 年以来,中集集团积极践行多式联运、“公转铁”等国家政策,聚焦海铁联运、公铁联运、铁水联运等涉铁多式联运业务。根据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种运输方式的能耗类型估算,中集世联达 2021 年涉铁多式联运业务节碳减排效果显著,与同里程公路运输相比减少碳排放约 34 万吨。开发清洁能源交通解决方案中集集团下属中集安瑞科主要生产液化石油气(LNG)/压缩天然气(CNG)车载瓶和车载储氢瓶,推动 LNG/CNG/氢气作为车辆动力燃料替代石油燃料,根据 2021 年销售量,每年可減少 25.6 万吨左右二氧化碳排放。2021 年中集氢能承建保定油气氢综合能源服务站,为 100 辆为雄安新区氢燃料氢能重卡提供加氢和综合能源服务,有力保障雄安新区建设零碳交通;公司目前国内市场拥有 3,000 多辆氢气车,并为国内加氢站提供储氢容器超过 50 多座,出口美国、加拿大和韩国加氢站容器超过 300 台套。中集圣达因与东风柳汽、福田戴勒姆等主机厂达成战略合作,推广高经济性、高可靠性和节能环保性 LNG 车载瓶,助力国内重卡行业以气代油,节能减排发展。中集集团工业制造设备制造8990公司简介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讯精密”)成立于 2004 年,于 2010 年 9 月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公司主要为海内外头部知名客户提供零部件、模组及系统级产品的综合解决方案。相关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通信及数据中心、汽车电子及医疗等领域,具备完整的全球化布局、国际化生产、销售及研发的运营能力。战略与目标承诺将设立符合 SBTi1.5路径要求的减碳目标,并预计不晚于 2050 实现碳中和,将致力于通过深耕节能改造、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屋顶光伏、直购绿色电力、绿色能源投资、绿证采购等低碳行动,推动立讯精密能源结构低碳化,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举措与路径低碳技术与产品创新立讯精密秉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顶层设计理念,从零部件、模组到系统级产品,为消费电子、通信、汽车等产品提供全方位的设计、研发、精密制造、测试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并通过纵向的产业链垂直整合与横向的业务跨界拓展抢占市场先机。在产品应用场景方面,立讯精密致力于为企业通讯产品(光连接、电连接、散热模块、基站天线、基站滤波器)、消费电子产品(TWS 无线耳机、智能穿戴、无线充电模组、5G 路由器、VR 眼镜、智能音箱)、以及汽车系统(汽车线束、连接器、智能驾舱、智能驾驶)及中央网关等提供零件、模组及系统的一体化智能解决方案。清洁技术研发生产,积极赋能能源转型提升新能源汽车能效利用的技术和方案,开发电能传输优化系统和产品,提升电动车充电效率与性能安全;基于控制算法、电压跟踪等智能优化技术和方案,开发用能系统优化技术和产品,实现数据中心、消费者等多场景用能系统智能优化、智能控制,保障能源高效利用;采用先进电能变换模块,提升电源转换效率,降低电能损耗;通过光伏并网、储能双向的产品与服务,提供稳定高效及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挖掘废弃材料的回收再利用机会,创新新型铝材、塑料回收利用技术,减少全社会原材料耗用。倡导低碳供应链与清洁技术合作低碳供应链合作:立讯精密将负责任的供应链管理视为企业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保障,联合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共同搭建绿色、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供应链体系。立讯精密通过严格的环境及社会标准设定准入门槛,构建供应商的风险评估稽核体系,持续跟踪全价值链环境违规记录,努力消除供应商环境风险点;同时,立讯精密还将供应链范围三纳入考量,针对核心供应商开展基于 ISO14064 标准的碳盘查工作,分享自身在节能降碳方面的成熟经验和理念,并协助供应商制定相应的减排计划和措施。携手推进清洁技术领域新技术研发与交流:2022 年 8 月,立讯精密参与便携式储能电源技术规范与认证实施规则技术研讨会,与行业伙伴就户外电源的行业标准规范进行深入细致的解析,交流分享户外电源的应用技术与解决方案,共同助力户外电源产业的创新发展。2023 年,立讯精密参与了中国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碳管理指南等三项团体标准的起草工作,为推动行业碳中和提供了指导和规范。立讯精密工业制造设备制造公司简介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台达”)创立于 1971 年,为全球提供电源管理与散热解决方案,并在工业自动化、楼宇自动化、通信电源、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电动车充电、可再生能源、储能与视讯显示等多项产品方案领域居重要地位,逐步实现智能制造与智慧城市的发展愿景。战略与目标台达以节能为核心,将气候变化融入商业策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运用创新科技投入气候变化的减缓与调适。台达在 2015 年已率先做出企业自主承诺,制定科学碳目标(SBTi),提出以 2014 年为基准年,2025 年碳密集度下降 56.6%的 SBTi 目标。并于 2021 年加入 RE100 国际倡议,承诺 2030 年全球所有网点达成 100%使用可再生电力及碳中和。更进一步加入“奔向零碳(Race to Zero)”倡议,订定呼应 1.5 C 减碳路径的净零目标,以实际行动响应双碳目标。举措与路径长期推行运营节能台达长期开展自主节能,在各厂区都严格推行能源管理及碳管理制度,并订定台达内部碳定价,用于节能项目及可再生电力的取得。2011 年至 2022 年累计实施 2,826 项节能方案,共节电 3.55 亿度,相当于减少约 27.67万吨碳排放。台达自承诺未来所有新设厂办都必须实行绿色建筑理念,从 2006 至 2022 年间,已在全球打造 32栋绿色厂办及绿色建筑,和 2 座认证的高效率绿色数据中心,其中经认证的 17 栋厂办绿色建筑及 5 栋学术捐建绿色建筑,2022 年共节电 2,691 万度,相当减于少 15,400 吨碳排放。提升可再生电力使用率2021 年起,台达将 RE100 倡议的达标率,纳入各地区最高主管的绩效指标,计划以自主节能、自发自用、自行投资可再生电力电厂、通过绿色购电协议直购绿电、绿色电力产品,以及部分采用非搭售型可再生能源凭证致力达到承诺目标。2021 年台达全球共计自发自用 3,107 万度太阳能、采购约 1.3 千万度绿色电力(主要为风力发电),以及购买 3.7 亿多度主要为国际可再生能源凭证的非搭售型可再生能源凭证,全球可再生电力比率总计 55%。打造节能产品与解决方案台达以电力电子核心技术为基础,每年将营业收入的 8%投入高效能产品的研发,在工业制造业减排升级、建筑能效提升、提高数据中心弹性和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业绿色转型、储能与可再生能源规模化部署等领域,为全球提供创新、洁净及高效率的产品与解决方案。2010 年至 2022 年台达出货的高效节能产品与解决方案,累计协助全球客户节省约 399 亿度电,相当于减碳近 2,105 万吨。通过加入 RE100 倡议及“电子信息行业低碳绿色创新倡议”,进一步带动供应链发展绿色能源,提供客户核心节能减碳技术经验,为整体产业实现百分百使用可再生电力及碳中和做好准备。台达工业制造设备制造9192公司简介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以下简称“南方电网”)成立于 2002 年 12 月 29 日,是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公司负责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南方区域电网,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相关的跨区域输变电和联网工程,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和港澳地区提供电力供应服务保障。公司还从事电力购销业务,国内外投融资业务,以及外贸流通经营、国际合作、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等业务。战略与目标南方电网全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支撑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公司在发布的南方电网公司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指出旨在到 2025 年全面建成数字电网,到 2030 年前率先实现公司自身排放达峰。公司明确了“八大行动”以及“十项重大工程项目”,以 稳妥推进公司碳达峰进程,全力服务南方五省区及港澳地区碳达峰目标实现。举措与路径近零碳基地彰显绿色发展示范作用作为中央重点骨干企业,南方电网在绿电消费试点示范工作上努力发挥先行带头作用。2022 年,南方电网启动近零碳示范区建设,与第三方签订绿色电力交易购电意向协议,每年交易电量超 6,000 万千瓦时,将涵盖公司总部、4 家直属机构,以及 6 家二级单位本部的科研基地打造成绿电消费规模最大的央企零碳总部基地示范区,公司还积极推动冰蓄冷、屋顶光伏、高效节能建筑等绿色低碳技术在基地的应用,并于 2022 年实现万元产值办公能耗同比下降超过 10%。成立碳资产管理公司助力绿色发展2022 年 1 月,南方电网在广州正式挂牌成立了南网碳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范围主要包括碳资产投资和管理,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以及节能管理服务、认证咨询等。南网碳资产作为南方电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落实载体,将按照“双碳目标管理中心、双碳产业运营中心、双碳能源交易中心和双碳金融服务中心”四个中心为发展定位,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电网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服务国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引领社会建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南方电网在 2022 年积极推广交通、工业、建筑等重点领域电能替代,2022 年新增电能替代项目 1.96 万个,实现电能替代电量 440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22.6%。同时,为应对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南方电网做好充换电网络规划布局,截至 2022 年年底已建成充电桩 8.65 万个,在南方区域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实现县级及以上城市全覆盖、乡镇覆盖率达到 91%,充电量同比增加近九成。并在海南成功打造充换电“一张网”,实现全岛充换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一个 APP 畅行全省”。南方电网基础服务公共事业公司简介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历经近 30 年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实现从三峡走向长江、从湖北走向全国、从内陆走向海洋、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业务遍布国内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全球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务院国资委确定的首批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之一。战略与目标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责任,作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和我国最大的清洁能源集团,三峡集团将继续发挥在清洁能源方面的优势,筑牢大水电的基本盘,加快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展力度和速度,力争于 2023年率先实现碳达峰,2040 年实现碳中和,为筑牢我国能源安全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举措与路径致力清洁能源产业升级,带动能源系统脱碳2021 年度三峡集团可控发电装机总量 10,910 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占比 96%,清洁能源总发电量 3,423亿千瓦时,折合替代 1.04 亿吨标煤、减排 2.85 亿吨二氧化碳。2021 中国三峡集团所属长江干流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 6 座巨型梯级电站总装机 7,169.5 万千瓦,相当于 3 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已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新能源方面,2021 年三峡集团完成亚洲首个柔性直流海上风电江苏如东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实现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广东阳江沙扒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建成国内最大的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乌兰察布新一代电网友好绿色电站示范项目。探索多场景综合能源服务,服务用户侧降碳三峡集团成立了配售电及智慧综合能源发展平台,统筹推进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业务,形成智慧综合能源服务渠道,整合天然气热电冷联产、地源热泵集中供热供冷、分布式光伏、生物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技术,结合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需求,研究布局“储能 ”以及氢能业务,为城市、工业、交通和建筑部门提供综合能源服务及降碳解决方案,可实现区域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 100%,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到 75%以上。发行首批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支撑清洁西电东送2021 年中国三峡集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首批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 10 亿元,募集资金不低于 70%用于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项目建设,该项目安装 16 台单机容量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 1,600 万千瓦,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是仅次于三峡电站的世界第二大水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将超 620 亿千瓦时,每年折合节约约 1,900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 3,000 万吨。三峡集团基础服务公共事业9394公司简介国网英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英大”)是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旗下上市公司。公司前身为上海置信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20 年 2 月 28 日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注入信托、证券、期货等金融业务;控股股东为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包括英大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英大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国网英大碳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置信电气有限公司。公司始终坚持“稳健、崇实、进取、善成”的发展理念,实行“金融 先进制造”双主业运营,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努力为投资者创造价值。战略与目标国家电网有限公
敬请参阅最后一页特别声明细分行业看,各行业迎来不同程度改善,火电,增量降本提价三箭齐发,行业大范围扭亏,火电发电量同比,其中火电发电量同比,主因年疫后修复推进,且自以来来水持续偏枯导致水电出力不足,火.
点击查看更多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2023厦门市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研究报告(34页).pdf精彩内容。
福岛核污染水排海海内外全媒体舆情报告与行业影响洞察北京时间8月22号,日本政府正式宣布将从8月24日开始实施核污染水排海。截止8月29日晚,此次事件在中国地区累计传播量达11561156万万,海外地区累计传播量达161161万万。其中,在8月24日,中国地区单日讨论量达到482万,海外地区单日讨论量则达到27万。从舆论情感来看,中国地区对此次事件的负面情绪相对较高,有84%的网络舆论对此次事件表达了强烈谴责以及质疑日本政府做法的合理性。海外地区对此次事件的整体态度较为复杂,需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态度进行区分。但整体来说,海外地区对此次事件整体的立场较为中立。8/218/228/238/248/258/268/278/288/29482482万万161万 海外讨论2727万万311%海外舆论持负面态度84%国内舆论持负面态度1,156万 国内讨论3从讨论活跃度来看,海外地区讨论度排名第一的国家为日本,韩国网民对此次事件的讨论度排名第四。美国、法国以及英国等欧美国家与地区的讨论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以及第四。3,626 4,078 4,288 4,919 5,012 7,663 10,030 17,047 42,380 462,362 土耳其西班牙澳大利亚加拿大墨西哥英国韩国法国美国日本在中国大陆地区,网民对事件的负面情绪非常强烈,既有情绪化的批评,也有理性的质疑,但主流声音仍然是强烈谴责及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的声音。从网民的关注点来看,网民高度关注事件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潜在影响,有较强的民族主义情绪和维权立场,呼吁政府采取外交和法律手段制止日本方面排海。与中国网民的态度类似,韩国网络舆论也以强烈的负面情绪为主,其中对日本政府的谴责和对环境影响的担心分别占比40%和300%。300% %海洋污染、食品安全抗议日本、抵制日货政府行动、外交交涉国际法律其他50%理解日本困境,主张外交谈判解决质疑日本的说法,要求日本公开信息要求抵制日货、旅游等经济报复担心核废水污染中国海域环境及海产品强烈谴责日本的决定舆论话题分类网民态度从日本网络舆论导向来看,日本网民支持排放的声音占主导地位,支持并理解当下日本政府所处于的困境,认为排放是当前最佳方案;但也有一定比例的网友提出条件与担忧,主要集中于希望日本政府提高信息透明度;持强烈反对态度的仅占10%。支持排放60 0%认为反对的国家反应过激支持排放是当前最佳方案认为按计划处理后对环境影响可控有条件的支持300%5%仍有轻微的环境污染担忧日本有责任确保不污染邻国海域希望提高信息透明度,回应各方疑虑坚决反对10%2%3%5%主张继续储存并寻找新方案认为处理方案存在较大风险担心核废水严重污染海洋与日本网络舆论类似,欧美国家与地区极少有对此次事件持强烈反对态度的舆论。总体来说,欧美国家对此事反应较为平和,没有出现强烈情绪化言论。主要观点集中于呼吁日本方面做好风险控制和信息公开。理性关注40%客观报道和讨论事件本身,没有太强烈的情绪表达疑虑300%担心事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但未做出定论联合国应干预呼吁日本透明公开,并接受联合国机构监管15%支持日本10%相信日本的科技能力可以安全处理表达反对5%5%主张禁止排放核废水,反对影响海洋行业与品牌影响洞察在此次事件的影响下,在舆论中首当其冲是食品和海鲜行业,在8月24日至29日期间,相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搜索和讨论量上升了1200%。此外,间接相关的进口食品安全也受到了波及,讨论量上升了60%。120%讨论量翻倍60%讨论量提升间接相关的进口食品安全也出现明显讨论度上升,提升了约60%左右。从热词搜索来看,日本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事件引发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与事件直接相关的海产品安全讨论度翻倍以上,约提升120%。食品行业首当其冲1,460条讨论276%在中国海关宣布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之后,人造海鲜人造海鲜的关注度和讨论热度出现提升,讨论度大幅提升了2766%。其中,植物替代品是目前网络舆论表示最能接受的人工替代海鲜的一种方式。而基于基因技术制作的人工海鲜则并未被多数舆论接受。部分日本食品品牌、中国水产行业企业和中国境内的餐饮品牌也迅速做出反应。例如,许多日本食品品牌声称在中国地区销售的产品都是在国内采购和生产加工,原料也来自国内,不会受到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影响。国联水产则澄清,公司已做好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相关预案。公司国际采购的原料主要以南美白对虾为主,采购地区主要以南亚、中东地区为主。从国内的媒体报道和社交媒体讨论来看,除了食品行业,其他日资品牌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其中以新闻媒体和微博的负面报道最为集中和直观。相比食品与餐饮行业,中国消费者对于日本日化行业受核污染影响的忧虑则早可追溯到今年6月。有社交媒体爆料,日本某品牌的化妆品“产地涉嫌核污染”,引发618大促期间消费者退货潮。虽然融文数据发现该爆料或为2013年旧闻,且该品牌事后对核污染进行大规模澄清,但这一声明没能消除公众怀疑,相关讨论量居高不下。在核污染水正式排海之后,美妆护肤行业品牌的负面讨论进一步提高。除美妆护肤品牌以外,在微博渠道,日系汽车品牌均遭遇抵制呼声,社交讨论呈现明显的负面趋势;日本车企公关团队如何应对危机也广受关注。在小红书,日式食品、奶粉和维生素品牌的讨论量最高,集中于产品退货和品牌抵制。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日系电子游戏的负面评论也快速上升,用户抵制情绪高涨。其他行业搜索指数(综合百度、微博、小红书和抖音)搜索指数(综合百度、微博、小红书和抖音)讨论度讨论度日产汽车日产汽车丰田汽车丰田汽车本田汽车本田汽车三菱汽车三菱汽车资生堂资生堂SKSK-II II雪肌精雪肌精花王花王美妆护肤品牌美妆护肤品牌汽车品牌汽车品牌味之素味之素每日每日C C维生素维生素合生元奶粉合生元奶粉明治食品明治食品日式食品、奶粉和日式食品、奶粉和维生素品牌维生素品牌50P0000 0 0%0%00000505000E0E0P0P0P0500100100150150200200250250300300350350400400450450K K产地追溯产地追溯355%第三方检测第三方检测25%品牌公关品牌公关10%政府监管政府监管15%环境指标环境指标10%社交媒体社交媒体5%5%产地追溯产地追溯消费者更看重产品的原产地信息,对日式产品的购买意愿下降。政府监管政府监管民众加强了对政府各部门监管措施与能力的期待。环境指标环境指标产品的生产环境和各项环保指标被民众广泛讨论和关注,成为民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第三方检测第三方检测民众更倾向选择经过权威机构检测的产品,对检测报告的依赖增强。品牌公关品牌公关民众对品牌的公关应对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企业表明鲜明立场,中立或模棱两可的立场将不被消费者接受。社交媒体社交媒体企业的社媒危机公关成为民众关注焦点之一。同时,企业在社媒与消费者的日常互动也成为消费者评估品牌可信度的重要标准之一。消费者食品消费者食品/产品安全考量因素产品安全考量因素融文观察从品牌营销的角度而言,不涉及日本进口的食品、美妆护肤等消费品企业原料与产品的安全性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或可成为营销宣传亮点之一;直接受事件影响的品牌,公关与营销则需要保持透明度和及时性,有效地将公司应对方案的正面信息传达给公众,恢复或提升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可信度。对于核污染水负面影响的忧虑,也有可能像口罩或者新冠检测试纸那样,催生一个特殊的消费场景,本土品牌可以抓住时机,稳扎稳打占领市场份额。例如不涉及日本进口的保健食品与药品、核污染的检测和处理用品等行业可借势带动消费动力。在这一相对敏感的时期,一般而言,我们也建议品牌在营销宣传中更加谨慎,进一步完善内容创意、规划和实施的合规与内部审核流程。从消费者心智与行为的角度而言,我们观察到消费者正趋于理性和审慎,不再相信表面数据,要求企业出具第三方权威检测报告将成为消费者维权和产品安全保证的常态。消费者对消费品品牌的态度整体上会越来越严格,除了在产品质量、可持续性、品牌社会责任、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消费者对品牌在危机公关、品牌展现角色以及社媒运营活跃度的表现也会进行打分,从单一向多维地对品牌进行审视和选择。尤其对于受此次事件影响的消费品品牌来说,除了在品牌危机公关反应迅速、透明,也需要在日常的社媒管理和用户洞察上提升内功,与用户保持良好沟通,提高品牌营销的透明度与及时性,增强用户的品牌认同感和忠诚度。关于融文关于融文融文客户洞察团队融文成立于2001年,是全球上市市值最大的媒体情报公司。融文在全球27个国家与地区设有超过50个办公室,拥有2000多名员工,在各行业与领域服务超过27000家客户,在国际各大主要市场成功运作。融文2006年进入中国,在上海、香港、广州设有3个办公室,将全球专业经验与本土特色服务相结合,帮助大型国企、外企、独角兽、各行业领军企业等1000多家知名公司,提供媒体监测、社交媒体监测以及媒体智能解决方案。张志衡免费获得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专题定制化舆情分析与消费者洞察演示媒体情报全球数字媒体与传统媒体监测媒体关系联络与维护记者关系社交媒体聆听与分析利用社媒探索品牌、行业与竞争对手的洞察和趋势社交媒体管理一站式管理内容发布与客户互动消费者情报了解受众的真实客观信息红人营销利用红人的力量扩大品牌影响销售情报利用数据力量赋能销售数据和API集成连接内外部数据
?2023?8?封?纸?送?ESG?务?封?封?The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Sustainability(IFS)is a Beijing-based non-profit research institution specialized in areas such as ESG investment,natural capital,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and low-carbon transition.Its mission is to advance green fin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beyond,through high-quality research on policies,markets and products.It aims to become a globally recognized think tank and make substantial contributions to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conserve nature and combat climate change.?封?Copyright Policy The copyright of this report belongs to the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Sustainability(IFS).This report is intended for research and knowledge sharing only.Any redistribution,reproduction or use in any other form of any part or all of its content without the authorization of the IFS is prohibited.Please clearly attribute the source when quoting from this publication.For any inquiries regarding its content or potential collaboration opportunities,please contact us at .?封?封?封?封?!#$%&()* ,-./0!#$%&()* ,-./0?.?1?1.?.?7?2.?.?9?2.1?BP?.?9?2.2?Shell?.?13?2.3?TOTAL?Energies?.?15?2.4?Equinor?.?19?3.?务?.?22?3.1?ExxonMobil?.?22?3.2?Chevron?.?25?3.3?ConocoPhillips?.?29?3.4?Saudi?Aramco?.?32?4.?务?.?34?4.1?.?34?4.2?.?37?4.2.1?.?37?4.2.2?.?38?4.3?.?40?4.4?.?41?4.5?.?42?.?45?1!#$%&()* ,-./0!#$%&()* ,-./0?1 1?务 1.5?30?400?务尺?尽?副?务?尽?G20?尽?BP?Shell?TOTAL?Equinor?尽?ExxonMobil?Chevron?ConocoPhillips?务?尽?Saudi?Aramco?尽?尽?尽?尽?尽?务?Aramco?务?Chevron?副?副?BP?20?2050?BP?ESG?TOTAL?Chevron?Aramco?尽?尽?副?1 本报告得到了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吕建中、道达尔能源(北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晓波的专家建议,课题组由衷表示感谢。2!#$%&()* ,-./0!#$%&()* ,-./0?尽?务?副务?尽?CCUS?CCUS?尽?覆?CCUS?务?ExxonMobil?CCUS?200?70?ExxonMobil?ConocoPhillips?TOTAL?尽?Shell?ExxonMobil?Aramco?尽?务?封?TOTAL?Chevron?Aramco?尽?务 Chevron?务?BP?TOTAL?Aramco?尽?务?BP?20?务?19?TOTAL?KPI 务?Aramco?尽?2020?9000?的?2030?2?2050?5.3?Shell?TOTAL?3!#$%&()* ,-./0!#$%&()* ,-./0 ExxonMobil?尽?尽?研?封?务?2020?29%?2030?60%?2050?90%?BP?Shell?TOTAL?ExxonMobil?尽?CCUS?尽?副?务?CCUS?封?太 TCFD?Taskforce?on?Climate-related?Financial?Disclosures?尽?TCFD?BP?封?ISSB?International?Sustainability?Standards?Board?太?TOTAL?TNFD?Taskforce?on?Nature-related?Financial?Disclosures?Chevron?ConocoPhillips?Aramco?尽?IPIECA?International?Petroleum?Industry?Environmental?Conservation?Association?太?副?BP?TOTAL?Chevron?尽?BP?BP?ESG?Data?Sheet?TOTAL?封?TOTAL?ESG?Data?Book?Chevron?封?Chevron?Performance?Data?尽?务?研?副?Equinor?ExxonMobil?Equinor?研?4!#$%&()* ,-./0!#$%&()* ,-./0?研?纸?ExxonMobil?研?副?务?副?务?尽?副?TCFD?ISSB?TNFD?IPIECA?太?副?BP?TOTAL?Chevron?封?研?研?ESG?研?副?Equinor?ExxonMobil?纸?尽?Chevron?ConocoPhillips?封?模?纸?副?Shell?务?Shell?2022?1?务?务?务?尽?KPI?副?TOTAL?KPI?KPI?Equinor?KPI?尽?尽?CEO?副?ExxonMobil?5!#$%&()* ,-./0!#$%&()* ,-./0?尽?副?Chevron?ConocoPhillips?封?纸?副?Shell?务?KPI?副?TOTAL?KPI?副?KPI?KPI?副?ExxonMobil?副?模?Security?Affordability?Sustainability?纸?Shell?Shell?Ventures?Equinor?Equinor?Ventures?副?尽?BP?Shell?TOTAL?ExxonMobil?尽?2022?副?49?43?40?34?务?BP?2025?60-80?2030?70-90?尽芳?尽?务?尽?尽?纸?尽?封?TOTAL?38.25%?纸?MacQuarie?Green?Investment?Group?46.75%?副?封?RIDG?15%?尽?封?纸?2?6!#$%&()* ,-./0!#$%&()* ,-./0 ScottWind?副?Chevron?纸?Baseload?Capital?2022?尽?封?Weepah?Hills?尽?副?尽?25-40?纸?副?纸?尽?封?封?7!#$%&()* ,-./0!#$%&()* ,-./0 1.1.?务?副?封?纸?封?导?告?研?75%?副?纸?副?告?纸?务尺?2?1.5?务 1.5?30?400?务尺?Trilemma?Security?Affordability?Sustainability?纸?尽?副?务?尽?IEA?2050 8!#$%&()* ,-./0!#$%&()* ,-./0?愿?2务?愿 1-1?2020?52.5?2050?6?90%?2020?8800?/?2050?2400?/?75%?2020?43000?2050?17500?55%?务?封?确?2030?35?/?2050?25?/?尽?尽?尽?封?愿愿 1 1-1 1?IEAIEA?2050?愿?2022?2 全球能源部门 2050 年净零排放路线图,国际能源署 2022 报告。(https:/www.iea.org/reports/net-zero-by-2050?language=zh)9!#$%&()* ,-./0!#$%&()* ,-./0?尽?尽?研?2019?9?12?尽?OGCI?封?G20?尽?BP?Shell?TOTAL?Equinor?尽?ExxonMobil?Chevron?ConocoPhillips?务?尽?Saudi?Aramco?3?尽?尽?务?务?务?2.2.?送?尽?尽?BP?尽?Shell?尽?TOTAL?尽?Equinor?2.12.1?BPBP?BP?20?5?4?BP?BP?3 参考G20 转型金融报告 2022转型金融框架的五个维度:转型活动边界、信息披露、金融工具、政策激励、公正转型。4 BP 可持续发展报告 2022:Reimagining Energy for People and Our Planet,BP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2.(https:/ 17?2035?18?19?务?封?20?2 2-1 1?BPBP?BP?2022?BP?模?愿 2-1?2019?2050?2030?务?2025?1?BP?2019?研?5440?2025?副?20%?2030?50%?2050?副?CCUS?BP?2?3?4?BP?送?研?5?BP?2019?6?2022?49?2025?80?2030?90?12!#$%&()* ,-./0!#$%&()* ,-./0?愿愿 2 2-1 1?BPBP?BP?20235?BP?封?BP?纸?BP?BP?1?BP?2?BP?3?BP?9?TCFD?Task?Force?on?Climate-related?Financial?Disclosures?封?ISSB?International?Sustainability?Standards?Board?太?ESG?BP?ESG?研?2022?6?2019?BP?1?2?3?4?5?6?7?8?9?10?BP?研?5 BP 净零进展报告 2023:BP Net Zero Ambition Progress Update,March 2023.(https:/ BP ESG 数据清单 2022:BP ESG Datasheet 2022.(https:/ 2.22.2?ShellShell?Shell?2050?7?2050?Shell?务?Shell?2030?2016?50%?2016?Shell?2023?6-8%?2024?9-12%?2025?9-13%?2030?20%?2035?45%?2050?100%?Shell?2022?2016?2022?30%?3.8%?Shell?副?2022?43?Shell?务?务?副?封 CCUS?愿2-2?愿愿 2 2-2 2?ShellShell?Shell?2022?7 Shell 能源转型进展报告 2022:Our Progress towards Net Zero,Shell Energy Transition Progress Report 2022.(https:/ 2-3?Shell?愿愿 2 2-3 3?ShellShell?Shell?2022?Shell?送?封?CCUS?愿 2-4?Shell?务?CCUS?Shell?Shell?副?2022?封?Shell?2022?20?Shell?Nature-based?Solutions?15!#$%&()* ,-./0!#$%&()* ,-./0?愿愿 2 2-4 4?ShellShell?Shell?2022?Shell?务?Shell?Long-term?Incentive?Plan?Performance?Share?Plan?Shell?2022?1?务?务?务?Shell?TCFD?2.32.3?TOTAL?EnergiesTOTAL?Energies?TOTAL?2050?TOTAL?8?愿 2-5?TOTAL?模?8 TOTAL 可持续发展报告 2023:More Energy Less Emissions,TOTAL Energies Sustainability&Climate 2023 16!#$%&()* ,-./0!#$%&()* ,-./0?50%?IEA?59%?25%?IEA?19%?25%?LNG?CCUS?IEA?22%?2050?TOTAL?1000?CCUS?1?2050?TOTAL?2025?2030?务?9?2015?TOTAL?2025?17%?2030?40%?2020?TOTAL?2025?50%?2030?80%?2015?TOTAL?2025?15%?2030?25%?TOTAL?2022?TOTAL?163?务?40?25%?2030?TOTAL?180?务?60?33%?Progress Report.(https:/ TOTAL 关于策略、可持续发展、气候的报告材料:Strategy,Sustainability&Climate,TOTAL Energies Presentation Document.(https:/ 2 2-5 5?TOTALTOTAL?20502050?TOTAL?2023?TOTAL?封?封?封?TOTAL?LNG?千?千?封 LNG?CCUS?纸?Airborne?Ultralight?Spectrometer?for?Environmental?Application?AUSEA?封?CCUS?副?2030?1000?TOTAL?KPI?愿 2-6?务?务?务?务?18!#$%&()* ,-./0!#$%&()* ,-./0?KPI?ESG?TOTAL?务?TOTAL?CSR?封?纸?愿愿 2 2-6 6?TOTALTOTAL?TOTAL?2023?2017?TOTAL?TCFD?太?务?TOTAL?Taskforce?on?Nature-related?Financial?Disclosures?TNFD?TNFD?TOTAL?务?务?TOTAL?纸?尽?19!#$%&()* ,-./0!#$%&()* ,-./0?封?2022?1?TOTAL?38.25%?纸?MacQuarie?Green?Investment?Group?46.75%?副?封?RIDG?15%?尽?封?纸?2?ScottWind?副?10?2.42.4?EquinorEquinor?Equinor?2050?务?11?2015?Equinor?2030?50%?2040?70%?2050?100%?2019?Equinor?2030?20%?2035?40%?2050?100%?2020?研?4%?Equinor?2025?30%?2030?50%?CCUS?Equinor?2030?500-1000?CCUS?2035?1500-3000?CCUS?务?Equinor?SBTi?Science-Based?Targets?Initiative?务?Equinor?封?Equinor?10 TOTAL 2022 年度报告:TOTALEnergies Registration Document 2022,including the Annual Financial Report.(https:/ Equinor 能源转型计划 2022:Equinor 2022 Energy Transition Plan.(https:/ 2-7?Equinor?愿 2-8?Equinor?CCUS?愿愿 2 2-7 7?EquinorEquinor?Equinor?2022?21!#$%&()* ,-./0!#$%&()* ,-./0?愿愿 2 2-8 8?EquinorEquinor?Equinor?2022?副?Equinor?副?尽?KPI?尽?尽?CEO?Equinor?TCFD?研?研?Equinor?Equinor?Ventures?50%?2021?12?Commonwealth?Fusion?Systems?18?B?Equinor?Ventures?务?2020?5?Equinor?33.33%?,TOTAL?33.33%?,Shell?33.33%?尽?CCUS?Northern?Lights?22!#$%&()* ,-./0!#$%&()* ,-./0 3.3.?务?务?送?尽?务?尽?尽?ExxonMobil?尽?Chevron?尽?ConocoPhillips?尽?Aramco?3.13.1?ExxonMobilExxonMobil?ExxonMobil?2050?12?ExxonMobil?2030 务?2016?研?ExxonMobil?2030?1?20-30%?2?副?确?40-50%?3?70-80%?4?60-70%?2022?2027?ExxonMobil?170?34?封?CCUS?2050?2030 务?ExxonMobil?13?ExxonMobil?2050?愿 3-1?副?15%?50%?副?30%?2?CCUS?愿 3-2?ExxonMobil?2050?55%?14%?13%?11 ExxonMobil 能源转型进展报告 2023:Advancing Climate Solutions,ExxonMobil Progress Report 2023.(https:/ ExxonMobil 能源展望报告:ExxonMobil Outlook for Energy,A Perspective to 2050.(https:/ 3-2?ExxonMobil?副?70%?副?30%?副?15%?副?15%?愿愿 3 3-1 1?ExxonMobilExxonMobil?20502050?ExxonMobil?愿愿 3 3-2 2?ExxonMobilExxonMobil?ExxonMobil?ExxonMobil?愿 3-3?CCUS?24!#$%&()* ,-./0!#$%&()* ,-./0?ExxonMobil?Low?Carbon?Solutions?封?CCUS?愿愿 3 3-3 3?ExxonMobilExxonMobil?ExxonMobil?副?ExxonMobil?ExxonMobil?愿 3-4?ExxonMobil?Environment,?Safety?and?Public?Policy?Committee?25!#$%&()* ,-./0!#$%&()* ,-./0?愿愿 3 3-4 4?ExxonMobilExxonMobil?ExxonMobil?2023?ExxonMobil?TCFD?研?研?研?CCUS?研?14?ExxonMobil?研?副?务?3.23.2?ChevronChevron?Chevron?2050?副?2028?3000?15?Chevron?2028?副?20?副?80 14 ExxonMobil 可持续发展报告 2022:ExxonMobil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2.(https:/ Chevron气候变化与韧性报告2022:Climate Change Resilience,advancing a low carbon future,Chevron 2022.(https:/ 3-5?副?Chevron?Chevron?愿 3-6?务?愿愿 3 3-5 5?ChevronChevron?Chevron?2022?Chevron?封?Public?Policy?and?Sustainability?Committee?16 Chevron 甲烷报告 2022:Chevron 2022 Methane Report.(https:/ 3 3-6 6?ChevronChevron?Chevron?2022?28!#$%&()* ,-./0!#$%&()* ,-./0?Chevron?17?1?封?太?SASB?Sustainability?Accounting?Standards?Board?2?TCFD?3?Sustainability?Reporting?Guidance?for?the?Oil?&?Gas?Industry?by?IPIECA?4?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Oil?&?Gas?Producers?5?American?Petroleum?Institute?Chevron?太?愿 3-7?模?愿 3-8?Chevron?研?愿愿 3 3-7 7?ChevronChevron?Chevron?愿愿 3 3-8 8?ChevronChevron?Chevron?2022?研?17 Chevron 2022 披露数据:Chevron 2022 Performance Data.(https:/ 3-9?18?ConocoPhillips?2025?2030 务?10%?2025?务?2016?40-50%?愿愿 3 3-9 9?ConocoPhillipsConocoPhillips?2021?ConocoPhillips?务?副?愿 3-10?18 ConocoPhillips 能源转型策略报告 2021:Building a Resilient Strategy for the Energy Transition,ConocoPhillips 2021.(https:/ 3 3-1010?ConocoPhillipsConocoPhillips?2021?ConocoPhillips?愿 3-11?封?送?CCUS?31!#$%&()* ,-./0!#$%&()* ,-./0?愿愿 3 3-1111?ConocoPhillipsConocoPhillips?愿?愿?2021?副?ConocoPhillips?封?Public?Policy?and?Sustainability?Committee?ESG?ConocoPhillips?务?6-10?10?副?ConocoPhillips?19?1?封?太?SASB?Sustainability?Accounting?Standards?Board?2?TCFD?3?Sustainability?Reporting?Guidance?for?the?Oil?&?Gas?Industry?by?IPIECA?4?Global?Reporting?Initiative?Standards?2021?5?American?Petroleum?Institute?Template?2.0?for?GHG?reporting?6?AXPC?ESG?Metrics?Framework?and?Template?19 ConocoPhillips 可持续发展报告 2021:ConocoPhillips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1.(https:/ 3.43.4?Saudi?AramcoSaudi?Aramco?Aramco?2050?20?2018?Aramco?2030?2035?副?确?15%?2035?副?5200?2035?5200?1100?100?封?1400?CCUS?1100?1500?Aramco?Aramco?Aramco?the?Master?Gas?System?Zero?Routine?Flaring?Aramco?送?纸?CCUS?Aramco?Aramco?名?封?愿 3-12?2021?Aramco?副?CCUS?3.15?Aramco?20 Aramco 可持续发展报告:Energy Security for a Sustainable World,Saudi Aramco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1.(https:/ 3 3-1212?AramcoAramco?副?副?Aramco?2021?副?Aramco?愿 3-13?封?封?HSE?Sustainability,?Risk?and?HSE?Committee?,?纸?封?Sustainability?Steering?Committee?Aramco?ESG?IPIECA?International?Petroleum?Industry?Environmental?Conservation?Association?太,?World?Bus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