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胸痛中心联盟:2024年胸痛中心质控报告-全国版(6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胸痛中心联盟:2024年胸痛中心质控报告-全国版(67页).pdf(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2024 年全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Chest pain center of Chinaquality report组织编写单位: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1目录摘要第一部分 中国胸痛中心组织管理体系 4第二部分 中国胸痛中心验收体系 6一、中国胸痛中心验收标准7二、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流程7第三部分 中国胸痛中心质控体系 8一、中国胸痛中心外部质控工作机制 9二、胸痛中心常态化质控的有效工具 9第四部分 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情况10一、中国胸痛中心验收/建设数量 11二、各省胸痛中心建设情况111.各省二级以上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比例(注册数量/二
2、级以上医院数量)122.各省胸痛中心注册数量情况 123.各省胸痛中心验收数量情况 134.各省胸痛中心验收通过率(通过验收数量/注册总数)135.各省每百万常住人口胸痛中心数量 14三、各省胸痛中心救治高危胸痛患者情况15四、标准版胸痛中心关键指标分析171.全部 STEMI 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172.行 PPCI 治疗的 STEMI 患者入门至导丝通过(D2W)时间193.全部 STEMI 患者来院方式 204.发病 12h 以内 STEMI 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215.STEMI 患者出院带药符合指南推荐的比例226.STEMI 患者院内死亡率 237.STEM
3、I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248.STEMI 患者平均住院费用 252五、基层版胸痛中心关键指标分析261.全部 STEMI 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262.行 PPCI 治疗的 STEMI 患者入门至导丝通过(D2W)时间283.行转运 PCI 治疗的 STEMI 患者在非 PCI 医院的入门至出门(DIDO)时间294.行溶栓治疗的 STEMI 患者入门至开始溶栓(D2N)时间 305.全部 STEMI 患者来院方式 316.发病 12h 以内 STEMI 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327.STEMI 患者出院带药符合指南推荐的比例338.STEMI 患者院内死亡率 339.ST
4、EMI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3510.STEMI 患者平均住院费用36第五部分 胸痛中心随访工作总结37第六部分 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总结40第七部分 全国心电一张网心电诊断中心建设总结43第八部分 智慧胸痛中心建设总结47第九部分 中国胸痛中心 2024 年重点工作总结47一、全国胸痛中心验收及建设数量持续提升,形成全国胸痛救治网络 48二、进一步优化胸痛中心质控管理,提升救治质量48三、建设急性胸痛患者县乡村一体化救治体系49四、构建心脏危重症救治体系,降低死亡率,提升医疗水平 49五、推进智慧胸痛中心建设,完善有序、连接、高效的“智慧”胸痛救治体系 49六、持续推进心电一张网心电诊断中心建设,
5、发布团体标准 49七、大湾区胸痛中心一体化建设启动,积极推动大湾区胸痛中心网络建设 50八、规范胸痛中心生物标志物检测,助推诊疗质量提升50九、广泛开展公众教育,提升群众健康素养50十、提升胸痛中心大数据建设与科研,助力胸痛中心救治50第十部分 中国胸痛中心 2025 年工作规划 51附件 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办法(第三版修订版)发布通知 543摘要中国胸痛中心自 2013 年建立自主验收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严谨、科学的建设标准和评审流程,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在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指导下,由国家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统一组织推动,组织架构主要由国家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指导下的协调工
6、作组织机构与专家体系组成。中国胸痛中心截至 2024 年 12 月,注册单位 5947 家,通过验收 2994 家(标准版 1408家、基层版 1586 家),全国 331 个地市(州)至少有一家胸痛中心,全国实现县域 96%覆盖。2024 年国家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在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持续推动全国胸痛中心科学、规范地建设与发展。全国胸痛中心验收及建设数量持续提升,形成全国胸痛救治网络;进一步优化胸痛中心质控管理,提升救治质量;建设急性胸痛患者县乡村一体化救治体系;构建心脏危重症救治体系,降低死亡率,提升医疗水平;推进智慧胸痛中心建设,完善有序、连接、高效的“智慧”胸痛救治
7、体系;持续推进心电一张网心电诊断中心建设,发布团体标准;大湾区胸痛中心一体化建设启动,积极推动大湾区胸痛中心网络建设;规范胸痛中心生物标志物检测,助推诊疗质量提升;广泛开展公众教育,提升群众健康素养;提升胸痛中心大数据建设与科研,助力胸痛中心救治。据中国胸痛中心数据填报平台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胸痛中心共救治急性胸痛患者 1834 万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404 万例;2024 年全国胸痛中心规范、高质量运行,救治急性胸痛患者超 362万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超 77 万例,取得了积极成效:显著提高了 STEMI 患者的再灌注治疗比例:标准版胸痛中心及基层版胸痛中心 12 小时内达到医院的 STEM
8、I 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为89.7%和 88.0%,呈现上升趋势。保证短时间内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救治:接受 PPCI 治疗的 STEMI患者平均入门到导丝通过(D2W)时间近年来整体呈下降趋势,2024 年,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 D2W时间为 67.5 分钟,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 D2W 时间为 73.4 分钟。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行溶栓治疗的STEMI 患者入门至开始溶栓(D2N)时间呈下降趋势且达标率持续提升,接受溶栓的 STEMI 患者中78%能够在 30 分钟内开始溶栓。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省了住院费用: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 STEMI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 2020 年 8.4 天下降至 7.
9、6 天,平均住院费用由 2020 年 4.05 万元下降至 2.59万元。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 STEMI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 2020 年 7.0 天下降至 6.5 天,平均住院费用从 2020 年 2.50 万元降低至 1.68 万元。降低了死亡率:胸痛中心建设之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死亡率 10%以上,2024 年标准版和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 STEMI 患者院内死亡率分别为3.11%和 3.53%,通过胸痛中心建设,显著优化救治流程,改善患者预后。目前,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及质控工作仍需进一步推进;群众的疾病知晓率、呼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均有很大提升的空间,患者延误依然是我国急性胸痛救治面临
10、的重要挑战。在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指导下,2024 年全国胸痛中心将持续深化胸痛中心建设体系,加速构建全国急性胸痛协同救治网络;建立健全全国质控体系,充分发挥全国省级地市级三级质控体系职能,尤其要加速推进省市级胸痛中心联盟质控工作开展,持续改善医疗服务,确保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4第一部分中国胸痛中心组织管理体系5我国第一家区域协同救治型胸痛中心创建于 2011 年,前期由行业专家推动相关工作,建立全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及运行体系;2019 年国家卫健委支持成立“中国胸痛中心联盟”进一步推动建设;2023 年根据国家规范“中国”和“联盟”等规定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关于调整胸痛中心建
11、设有关工作的函要求,不再委托“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开展胸痛中心建设。2023 年 12月,在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下正式成立国家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持续开展全国胸痛中心工作,完善胸痛中心建设标准及运行体系,开展大量胸痛中心培训、信息化平台建设、研究等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国胸痛中心建设组织管理体系在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统一指导、管理下开展工作。全国胸痛中心组织管理体系由专家体系及协同工作组织机构构成。专家体系由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胸痛中心监督委员会、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构成,根据不同职能发挥相应作用,推进全国胸痛中心培训、验收、质控、再验收等相关工作。协同
12、支持工作组织机构由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胸痛中心办公室、区域评估验收办公室、再评估验收办公室、质控中心办公室、省级胸痛中心联盟、地级市胸痛中心联盟、县域(区)胸痛中心联盟、胸痛中心示范基地、中医院工作委员会、县域医院及基层工作委员会、千县工程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信息化建设工作委员会、全国心电一张网专家委员会、心肺复苏专家委员会组成,各级协同工作组织紧密协作、发挥职能。国家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致力推动全国胸痛中心事业蓬勃发展,深化胸痛中心救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心血管疾病救治水平。全国胸痛中心组织管理体系6第二部分中国胸痛中心验收体系7胸痛中心是一种基于区域协同的医疗急救服务模式,
13、是急诊急救体系建设的重要形式,通过多学科合作,提供快速而准确的危险评估、诊断以及规范治疗,为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等急危重症患者提供快速诊疗通道。经过 14 年的发展,我国胸痛中心模式在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导、行业学/协会、多学科专家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和推动下,已发展成为由适合中国国情的多层次验收标准和严格的评审工作流程组成的验收体系,成为全球三大验收体系之一。中国胸痛中心验收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胸痛中心验收标准根据我国各级医疗机构规模和诊疗能力发展现状,中国胸痛中心有 2 套验收标准适用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分别是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简称“标准版”)和中国基层胸
14、痛中心认证标准(简称“基层版”),其中标准版适用于年 PCI 手术量200 台、年急诊 PCI 手术量50 台且至少 2 名能独立开展急诊 PCI 手术的医师、确保 365 天 x24 小时开展急诊 PCI 手术的医院;基层版主要对象为条件达不到标准版要求,但年接诊/转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 例的医疗机构。基层版胸痛中心可以以急诊 PCI、转运PCI 或是溶栓中任选其一作为其接诊STEMI患者后首选再灌注策略。二、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流程医疗机构的胸痛中心建设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建设阶段、评估验收阶段、持续质量改进及再评估验收阶段。建设阶段:医疗机构内部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副院长牵头胸痛中心
15、委员会,成员覆盖所有与急性胸痛救治相关医技科室负责人,并对照认证标准(标准版或基层版)要求进行建设,当胸痛中心实际运行至少 6 个月,并自我评估达到认证标准要求后,在规定时间节点内发起验收申请。评估验收阶段:主要有资格预审、省级联盟预检、材料审核、专家网审、微服私访和现场核查、执委会投票、授牌 7 个主要环节。质控及再评估验收阶段:对于通过评估验收的胸痛中心,按照胸痛中心质控标准要求进行质量持续改进。由质控中心办公室、省级胸痛中心联盟对各胸痛中心运行质量进行监管和评估,由办公室、省级胸痛中心联盟对胸痛中心通过评估验收后三年内的运行情况进行整体评估。8第三部分中国胸痛中心质控体系9我国胸痛中心建
16、设数量快速提升,确保建设质量持续改进,是胸痛中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9 年发布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办法(第二版),2021 年发布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办法(第三版),2024 年发布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办法(第三版修订版),进一步明确质控考核标准,提升胸痛患者院内救治质量,高效促进全国胸痛中心建设质量持续改进;2020 年发布胸痛中心常态化质控方案,要求建立健全胸痛中心质控体系,形成全国省联盟地市级联盟三级外部质控工作机制,促使医院的内部质控机制常态化运行,确保胸痛中心持续质量改进,以逐步提高急性胸痛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一、中国胸痛中心外部质控工作机制1.全国层面:由国家放
17、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组织成立全国胸痛中心质控专家工作组,依据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及中国基层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制订并发布全国胸痛中心质控指标,指导、督促各省联盟开展质控工作,并根据需要组织全国性飞行检查,定期发布全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省级层面:各省级胸痛中心联盟与各省卫健委联合发布针对本省的胸痛中心质控文件,成立省级质控中心,组建质控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全省的质控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全省常态化质控工作,督导地市级联盟开展常态化质控,发布省内质控报告。3.地市级层面:各地市级胸痛中心联盟成立地市级质控中心,组建地市级胸痛中心联盟质控专家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市的常态化质控工作
18、方案,在省联盟指导下开展全市常态化质控工作,发布市内质控报告。二、胸痛中心常态化质控的有效工具1.质控平台:由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胸痛中心办公室搭建全国胸痛中心质控数据平台,并开放权限供省、地市级胸痛中心联盟进行常态化质控。2.质控报告:由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胸痛中心办公室定期发布年度全国、省级质控报告,指导各级质控工作体系工作开展。10第四部分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情况11一、中国胸痛中心验收/建设数量2024 年度共完成三批次胸痛中心验收。自 2013 年启动胸痛中心自主验收以来,截至 2024 年12 月 31 日,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共组织完成 38 批次验
19、收,根据胸痛中心官网统计,共有 5947 家医疗机构单位在胸痛中心网站注册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其中有2994家单位已经通过验收,包括1408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和 1586 家基层版胸痛中心。二、各省胸痛中心建设情况胸痛中心建设单位和验收通过单位数量不断增加,胸痛中心已经遍布各省级行政区域,香港地区已开始启动建设筹备工作。全国有 25 个省级行政区域注册总数超过 100 家,27 个省级行政区域验收总数超过 30 家,已经初步建成全国急性胸痛协同救治一张网。各省级行政区域建设/验收情况如下所示。121.各省二级以上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比例(注册数量/二级以上医院数量)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20、日,全国共 14123 家二级及以上医院,有 5947 家胸痛中心注册,二级以上医院胸痛中心覆盖率达到 42%。其中上海的覆盖率最高为 83%。各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数据来源:2022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各省胸痛中心注册数量情况133.各省胸痛中心验收数量情况4.各省胸痛中心验收通过率(通过验收数量/注册总数)145.各省每百万常住人口胸痛中心数量人口数据来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胸痛中心通过验收医院数量/百万人口数:以各省每百万常住人口胸痛中心数量降序排列15三、各省胸痛中心救治高危胸痛患者情况基于胸痛中心数据填报平台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已通过验收胸痛中心 2994 家救治高危胸痛患
21、者 1351717 例。其中,STEMI 患者 415410 例,比例超过 30.73%,NSTEMI 患者 280093 例,比例20.72%,UA 患者 585108 例,比例 43.29%,AD 患者 39758 例,比例 2.94%,PE 患者 31348 例,比例 2.32%。数据显示,河南省的高危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数量最高(12.73%),其次为广东省(10.26%)、山东省(9.26%)、河北(8.11%)、湖北(4.97%)和陕西(4.21%),详见下表。162024 年各省胸痛中心救治高危急性胸痛患者数量情况省份省份合计(数量合计(数量/比例)比例)STEMISTEMINSTE
22、MINSTEMIUAUAADADPEPE河南172096(12.73%)386482726310050432562425广东138684(10.26%)39522353155171277054430山东125189(9.26%)32863200856813322481860河北109653(8.11%)30649156565975614442148湖北67173(4.97%)18854152232868531961215陕西56919(4.21%)16620120702496218511416云南47049(3.48%)16118132331476412291705山西44396(3.28%)
23、15364862419323480605广西44186(3.27%)1685377051729811411189湖南41153(3.04%)1442411443125101933843四川40609(3%)1499599691265514861504江苏39513(2.92%)158159880116271223968浙江38010(2.81%)1356112983810214291935甘肃33708(2.49%)1119961971397213151025新疆33342(2.47%)10585624814940998571贵州33337(2.47%)10667815912652845101
24、4内蒙古33196(2.46%)9934459517468496703黑龙江31768(2.35%)11051590413748538527安徽30141(2.23%)11321513812601677404江西27619(2.04%)10115668086181442764福建27469(2.03%)9962799971911589728吉林23098(1.71%)7131350512086157219天津22693(1.68%)727551398496922861辽宁20591(1.52%)6119365310448133238上海17120(1.27%)62415234426262775
25、6重庆14778(1.09%)575935524541411515海南13086(0.97%)428741104183329177北京10253(0.76%)40742298367496111宁夏8752(0.65%)292612774128191230青海5349(0.4%)19348182049346202西藏787(0.06%)54413820256017四、标准版胸痛中心关键指标分析(注:以下所有指标统计时间范围:2024.1.1-2024.12.31)1.全部 STEMI 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STEMI 患者的黄金救治时间窗是发病开始后的 120 分钟,因此,理想
26、的 S2FMC 时间应越短越好,最好能在发病后的 30 分钟内。胸痛中心强调“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当前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 S2FMC 全国均值已缩短至 294.2 分钟,创近五年最优水平。随着科普宣教工作的持续开展,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突发急危重症的紧急处理办法的了解逐步提升,但我国地域辽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不足,缺乏有效鉴别诊断工具仍是影响患者早期筛查的关键问题。通过深化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点建设及“全国心电一张网心电诊断中心”建设,将救治触角进一步前移,提升了基层医疗患者的可及性,同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早期筛查、长期管理的能力,一定程度上缩
27、短了患者院前延误。未来将持续依托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点标准化建设与“心电一张网”的数字化赋能,系统性强化基层首诊能力,推动远程医疗资源下沉及高危患者精准转诊,实现急性心肌梗死早发现、早治疗。18图中仅显示前 15 省份,其余省份(S2FMC 时间)的数据为安徽(306.2)、新疆(319.8)、海南(321.1)、湖北(326.7)、云南(327)、广西(333.1)、甘肃(346)、重庆(347)、四川(355.5)、福建(357.4)、江西(359.3)、陕西(364.5)、西藏(366.8)、湖南(389.2)、贵州(391)、青海(434.9)。192.行 PPCI 治疗的 STEM
28、I 患者入门至导丝通过(D2W)时间D2W 时间国内参考标准为 90 分钟。如图所示,通过验收的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 D2W 时间自 2020年起总体呈缩短趋势。2024 年,D2W 时间持续缩短为 67.5 分钟,达标率提升至 87%,从总体趋势来看,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持续规范化、高质量运行,保证 STEMI 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图中仅显示前 15 省份,其余省份(D2W 时间,达标率)的数据为重庆(69.5,84%)、海南(69.7,85%)、湖南(69.9,85%)、陕西(70.1,87%)、北京(70.2,88%)、河北(70.3,87%)、浙江(70.5,85%)、甘肃(71.
29、1,83%)、山西(71.9,83%)、辽宁(72.6,83%)、江苏(73,87%)、黑龙江(73.5,80%)、内蒙古(76.1,83%)、新疆(76.2,79%)、上海(76.9,81%)、西藏(89.1,63%)。203.全部 STEMI 患者来院方式2024 年标准版全部 STEMI 患者来院方式中自行来院占据 60.21%,呼叫 120 来院比例为 10.86%,转院来院比例为 26.28%,院内发病比例为 2.65%,来院方式主要以自行来院为主。这一比例较往年没有显著改变,呼叫 120 入院的比例仍较低,需进一步加强对公众的疾病知识宣教,提升民众呼叫120 意识。如图所示,相比于
30、自行来院,呼叫 120 来院的 S2FMC 时间缩短了 172.9 分钟。这再一次说明了在胸痛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继续普及“急性胸痛,快速拨打 120,争取黄金救治 120 分钟”的理念,提高民众发生急性胸痛时的呼救意识,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全部 STEMI 患者来院方式214.发病 12h 以内 STEMI 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理论上发病后 12 小时再灌注治疗时间窗内的 STEMI 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比例应为 100%,由于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差异,患者意愿等医院很难实现 100%,目前胸痛中心认证标准要求为 75%,近年来,通过标准化胸痛中心建设,显著提升了不同医疗机构 STEM
31、I 救治能力,再灌注率逐年提升,通过验收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再灌注比例从 2020 年至 2024 年持续上升至 89.7%。由实践证明,胸痛协同救治理念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能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治疗,做到“快速诊断、及时治疗”。提升覆盖,建立“横到边,竖到底”的胸痛救治网络是未来重要的工作方向。图中仅显示前 15 省份,其余省份(再灌注率)的数据为云南(90%)、北京(90%)、湖北(89.9%)、陕西(89.7%)、黑龙江(89.3%)、西藏(89%)、海南(88.8%)、辽宁(88.3%)、山东(87.9%)、吉林(87.5%)、河北(87.5%)、湖南(87.3%)、新疆(
32、87%)、广西(86.2%)、内蒙古(84.2%)、青海(82.7%)。225.STEMI 患者出院带药符合指南推荐的比例如图所示,从 2020 年到 2024 年,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 STEMI 患者出院带药符合指南推荐比例不断下降,仍需持续改进。各胸痛中心单位应及时评估现行的诊疗流程和操作方案,强调合理用药,做好二级预防工作,加强胸痛中心随访工作,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36.STEMI 患者院内死亡率在以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为特色的胸痛中心全面推动建设前,有国内的单中心或多中心注册研究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死亡率高达 10%。2024 年,STEMI 患者院内死亡
33、率为 3.11%,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此可见,近年来通过胸痛中心及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点建设的规范、普及,及通过推动远程心电一张网的应用,实现了各级医疗能力提升及救治流程重塑,显著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急性高危胸痛尤其是 STEMI 患者预后。图中仅显示前 15 省份,其余省份(死亡率)的数据为广东(3.3%)、甘肃(3.33%)、贵州(3.33%)、重庆(3.33%)、辽宁(3.35%)、广西(3.39%)、新疆(3.39%)、内蒙古(3.74%)、北京(3.84%)、四川(3.9%)、安徽(3.96%)、黑龙江(4.07%)、上海(4.14%)、西藏(4.15%)、山东(4.18%)、吉林
34、(4.2%)。247.STEMI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近年来胸痛中心单位 STEMI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持续下降。2024 年 STEMI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7.6 天,总体呈下降趋势。胸痛中心建设不断促进医院优化流程和规范救治,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减少心肌梗死并发症的发生,让更多的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从而降低住院费用和减少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图中仅显示前 15 省份,其余省份(住院天数)的数据为江苏(7.7)、湖北(7.7)、福建(7.7)、重庆(7.7)、上海(7.8)、云南(7.8)、内蒙古(7.8)、广西(7.8)、宁夏(7.9)、安徽(7.9)、山东(7.9)、河北(8.1)、河南(
35、8.1)、山西(8.3)、青海(8.3)、西藏(9.3)。258.STEMI 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 STEMI 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从 2020 年到 2024 年持续下降,已从 4.05 万元下降到 2.59 万元。胸痛中心建设结合指南要求及中国各级医疗机构实际情况,梳理急性高危胸痛患者规范化诊疗流程,在确保患者得到规范化救治、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避免过度医疗,进一步节约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26五、基层版胸痛中心关键指标分析(注:以下所有指标统计时间范围:2024.1.1-2024.12.31)1.全部 STEMI 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STEMI 患者的黄金
36、救治时间窗是发病开始后的 120 分钟,因此,理想的 S2FMC 时间应越短越好,最好能在发病后的 30 分钟内。通过深化胸痛救治单元、胸痛救治点建设及“全国心电一张网心电诊断中心”建设,将救治触角进一步前移,提升了基层医疗患者的可及性。基层医疗机构核心职能实现三大突破:全民健康教育强化、高危人群筛查能力提升、区域协同救治效率优化,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患者院前延误。目前通过验收的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的 S2FMC 时间为 302.6 分钟,较往年有明显缩短,但略高于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需要持续改进。基层版胸痛中心需继续加强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参考 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实施方案(第二版)逐步推动胸痛救治网点
37、建设,并积极推进县域胸痛中心联盟成立,有条件的单位应积极开展全国心电一张网建设,实现县域胸痛救治一盘棋,发挥乡镇卫生院、村医对群众的健康教育作用,提升急性高危胸痛的早期筛查率,进一步缩短患者延误时间。27图中仅显示前 15 省份,其余省份(S2FMC 时间)的数据为安徽(311.8)、甘肃(314)、陕西(317.9)、福建(324.3)、云南(327.9)、湖北(331.5)、四川(343.5)、广西(346.1)、江西(346.9)、贵州(357.4)、新疆(358.9)、青海(369)、重庆(374.9)、湖南(386.5)、北京(403.3)、西藏(594.7)。282.行 PPCI
38、治疗的 STEMI 患者入门至导丝通过(D2W)时间D2W 时间国内参考标准为 90 分钟,2024 年,通过验收基层版胸痛中心 D2W 时间为 73.4 分钟,达标率为 82%,与往年相比有持续改进趋势。基层医疗机构胸痛中心建设符合中国国情,显著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救治能力的提高,明显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同时也提高区域内急救水平。图中仅显示前 15 省份,其余省份(D2W 时间,达标率)的数据为安徽(74.4,80%)、江苏(75,82%)、吉林(76.1,78%)、海南(76.8,77%)、河北(77.4,79%)、云南(79.9,73%)、宁夏(80.8,75%)、北京(81.4,83%)、黑
39、龙江(81.9,76%)、山西(82.3,73%)、内蒙古(82.5,73%)、陕西(83.8,75%)、甘肃(85.6,68%)、新疆(85.7,69%)、青海(90.3,65%)、西藏(111.6,54%)。293.行转运 PCI 治疗的 STEMI 患者在非 PCI 医院的入门至出门(DIDO)时间DIDO 时间国内参考标准为 30 分钟,通过验收的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 DIDO 时间从 2020 年 91分钟下降到 2024 年 68 分钟,达标率从 2020 年 23%上升到 2024 年 35%。对于不具备急诊 PCI 能力的医院,根据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基层版)要求,结合指南及实
40、际情况,需在非 PCI 医院的入门至出门时间停留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且需在 120 分钟内完成转运 PCI。近年来,通过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推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STEMI 患者在非 PCI医院的入门至出门时间进一步缩短,达标率进一步提升。图中仅显示前 15 省份,其余省份(DIDO 时间,达标率)的数据为江西(49,44%)、陕西(49,41%)、湖北(51,41%)、宁夏(53,45%)、海南(55,30%)、四川(56,42%)、重庆(61,38%)、湖南(61,29%)、广西(67,31%)、内蒙古(74,48%)、青海(77,24%)、天津(80,0%)、甘肃(90,32%)
41、、西藏(123,0%)、北京(无数据)、上海(无数据)。304.行溶栓治疗的 STEMI 患者入门至开始溶栓(D2N)时间D2N 时间国内参考标准为 30 分钟,通过验收的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 D2N 时间从 2020 年 35.0分钟下降到 2024 年 28.6 分钟,达标率从 2020 年 66%上升到 2024 年 78%。对于不具备急诊 PCI 单位的医院,在转运条件不理想的情况下,根据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基层版)要求,结合指南及实际情况,开展规范、快速溶栓治疗可极大提升基层单位 STEMI 患者再灌注率,近年来,通过规范化胸痛中心建设,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救治能力,未来要持续开
42、展基层单位溶栓培训,逐步将溶栓场所前移,优化溶栓流程,提高溶栓意识和能力,让不能及时进行 PPCI 治疗的患者尽快通过溶栓开通梗死血管。图中仅显示前 15 省份,其余省份(D2N 时间,达标率)的数据为新疆(29.8,72%)、黑龙江(29.8,73%)、贵州(31.1,75%)、重庆(31.1,69%)、内蒙古(31.3,67%)、青海(31.4,80%)、甘肃(31.8,69%)、山东(32,70%)、江苏(32,75%)、四川(33.2,66%)、广西(33.7,71%)、湖北(34.5,66%)、安徽(35,71%)、湖南(40.2,54%)、西藏(41,0%)、北京(122,0%)。
43、315.全部 STEMI 患者来院方式2024 年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全部 STEMI 患者来院方式中自行来院占据 72.98%,呼叫 120 来院比例为 11.43%,转院来院比例为 11.76%,院内发病 3.83%。这一患者来院方式构成与往年无显著差异。如图所示,相比于自行来院,呼叫 120 来院的 S2FMC 时间缩短了 161 分钟。这再一次说明了在胸痛中心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继续普及“急性胸痛,快速拨打 120,争取黄金救治 120 分钟”的理念,提高民众发生急性胸痛时的呼救意识,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大众健康教育任重道远,未来应进一步推动胸痛救治单元、救治网点建设,发挥基层医疗人员疾
44、病宣教作用,提升基层百姓健康意识,提高呼叫 120 来院比例。同时加速心电一张网覆盖,提升院前筛查数量及效率,构建患者快速转运机制。全部 STEMI 患者来院方式326.发病 12h 以内 STEMI 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理论上发病后 12 小时再灌注治疗时间窗内的 STEMI 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比例应为 100%,由于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能力差异,患者意愿等医院很难实现 100%,目前胸痛中心验收及质控标准为 75%,近年来,通过标准化胸痛中心建设,显著提升了不同医疗机构 STEMI 救治能力,再灌注率逐年提升,通过验收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发病 12h 以内 STEMI 患者接受再灌注的比例从
45、 2020 年 84.4%上升至2024 年 88.0%。实践证明,胸痛协同救治理念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能为急性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治疗。提升覆盖,建立“横到边,竖到底”的胸痛救治网络是未来重要的工作方向。图中仅显示前 15 省份,其余省份(再灌注率)的数据为甘肃(88.2%)、湖北(88.1%)、贵州(87.9%)、山东(87.5%)、山西(87%)、上海(86.9%)、安徽(86.1%)、重庆(85.9%)、河北(85.8%)、广西(85.7%)、西藏(85%)、海南(84.5%)、新疆(83.7%)、内蒙古(83.3%)、青海(82.5%)、北京(76.3%)。337.出院带
46、药符合指南比例如图所示,从 2020 年到 2024 年,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 STEMI 患者出院带药符合指南推荐比例不断下降,仍需持续改进。各胸痛中心单位应及时评估现行的诊疗流程和操作方案,强调合理用药,做好二级预防工作,加强胸痛中心随访工作,改善患者长期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8.STEMI 患者院内死亡率在以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为核心理念的胸痛中心全面推动建设前,有国内的单中心或多中心注册研究显示,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内死亡率高达 10%。2024 年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死亡率为 3.53%,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年来通过胸痛中心及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的规范、普及、远程心电一张网的应用,实
47、现了各级医疗能力提升及救治流程重塑,显著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急性高危胸痛尤其是 STEMI 患者预后。图中仅显示前 15 省份,其余省份(死亡率)的数据为广西(3.53%)、甘肃(3.6%)、江西(3.92%)、新疆(3.95%)、山东(4.02%)、青海(4.06%)、河南(4.09%)、湖北(4.24%)、内蒙古(4.56%)、四川(4.63%)、黑龙江(4.73%)、吉林(5.55%)、上海(5.8%)、重庆(6.04%)、西藏(6.56%)、辽宁(6.66%)。359.STEMI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2024 年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 STEMI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 6.5 天,从 2020 年
48、起整体呈下降趋势。胸痛中心建设不断促进医院优化流程和规范救治,缩短了患者救治时间,减少了心肌梗死并发症,让更多的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预后,降低住院费用和减少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图中仅显示前 15 省份,其余省份(住院天数)的数据为山西(6.6)、湖北(6.6)、黑龙江(6.6)、河北(6.8)、湖南(6.8)、浙江(6.9)、江西(7)、四川(7.1)、上海(7.2)、安徽(7.3)、山东(7.4)、江苏(7.4)、重庆(7.6)、河南(7.8)、西藏(9.3)、北京(9.5)。3610.STEMI 患者平均住院费用2024 年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 STEMI 患者平均住院费用在 1.68 万
49、元,较往年相比,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胸痛中心建设结合指南要求及中国各级医疗机构实际情况,梳理急性高危胸痛患者规范化诊疗流程,在确保患者得到规范化救治、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避免过度医疗,进一步节约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37第五部分胸痛中心随访工作总结38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分级诊疗技术方案,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全流程管理流程,2021 年 1 月胸痛中心正式启动随访工作,并发布了胸痛中心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随访管理方案,建立胸痛中心随访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全国胸痛中心开展随访建立了标准化的流程及随访管理目标,提升各胸痛中心单位 ACS 患者全流程管理水平和质量,提高了
50、患者院外长期预后管理,有效降低了患者院外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通过组织开展覆盖省级、地级市、县级等范围的活动,特别是针对医疗机构及患者的培训教育活动有效推动了 ACS 患者的随访管理。2024 年胸痛中心随访持续开展单位数量总体上升,随访患者数量有明显上升,共覆盖 4315 家医院,随访量达 179 万人次。其中,广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山东省、四川省进展较快。2024 年各省胸痛中心开展随访情况序号序号省份省份医院数量医院数量随访率随访率序号序号省份省份医院家数医院家数随访率随访率1广东38941%17新疆12240%2河南31151%18山西12022%3河北28033%19福建11463
51、%4山东25535%20内蒙古10230%5四川24349%21重庆8035%6湖北22249%22黑龙江7536%7江苏19137%23上海5816%8陕西19146%24青海5339%9云南18630%25北京4733%10广西16849%26吉林4730%11浙江16649%27辽宁4638%12湖南16341%28天津3550%13江西15864%29海南3459%14贵州14649%30宁夏3312%15安徽13632%31西藏810%16甘肃13649%总计431541%3940第六部分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总结41胸痛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的建立是为了“最大限度缩短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时间,并接
52、受最佳治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是胸痛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的重要环节,有利于缩短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时间,并广泛开展大众健康教育。2023 年 11 月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发布了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方案及验收标准(第 2 版),旨在为全国各地胸痛救治单元单位提供规范的建设标准,进一步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对胸痛患者从急救到慢病、从预防到康复的全程高质量管理。截至目前,全国胸痛救治单元注册达到 15600 余家,累计通过验收 5903 家,累计接诊 42 万余例急性胸痛患者,有效提升了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效率与质量。各省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及验收通过家数序号序号省份省份建设数量建设数
53、量通过验收数量通过验收数量序号序号省份省份建设数量建设数量通过验收数量通过验收数量1广东194850217新疆331522河南142450118江西326613湖北138696919海南3202924河北131362920天津2812415贵州89735821安徽245416甘肃82316522重庆209117浙江80136123内蒙古153278山东79230624上海14469云南74920825青海70210陕西59021726辽宁611511四川53314027黑龙江561812广西51924628宁夏29213福建46814529西藏28414湖南39513030吉林15515江苏3
54、7914631北京7216山西377101总计1566959034243第七部分全国心电一张网心电诊断中心建设总结44为解决乡镇卫生院和村室心电图诊疗能力不足问题,实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自 2021 年 1 月发起心电一张网心电诊断中心项目。心电一张网心电诊断中心以胸痛中心单位作为上级医院,把便携式可传输的心电检测设备铺设到乡村、社区等基层医院,利用远程心电传输业务为抓手,构建信息化区域协调救治体系,打通心肌梗死救治“起跑第一公里”。心电一张网心电诊断中心的推广,积极响应“千县工程”方案中要求的有效落实县医院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55、,落实县域医疗资源共享“五大中心”里心电诊断中心的建设,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全国共有 31 个省,共计 696 家医院申请加入心电诊断中心,256 家医院已建设运行,根据全国心电一张网质控平台显示,已完成心电图筛查 696.5 万余例,筛查出 332671 份预警患者,22623 份危急患者,有效提升远程心电诊断运行效率和危急值预警筛查救治能力。2024 年各省心电诊断中心建设情况序号序号省份省份申请家数申请家数建设家数建设家数序号序号省份省份申请家数申请家数建设家数建设家数1河南783717浙江1732山东694918安徽1433湖北522119福建1234陕西49122
56、0黑龙江1105河北391621内蒙古1126江苏311122海南1047四川311023重庆1028广东29724辽宁839甘肃281125青海8110新疆271326宁夏6011云南271227上海5012贵州261128北京3113江西25129天津2014湖南23830西藏2115广西22831吉林0016山西216总计69625645第八部分智慧胸痛中心建设总结46为了进一步提升胸痛中心高质量建设,提升急性胸痛患者全生命周期规范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胸痛患者的智慧化管理,即依托数字化技术,串联急性胸痛患者救治全流程,通过远程医疗、信息化集成等创新解决方案,实现急性胸痛患者院内外一体
57、化管理,最终提高救治效率、改善医疗服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 31 个省,共计 941 家医院建设智慧胸痛中心,根据胸痛中心数据填报平台显示,已完成 273 万余例胸痛患者数据传输,随着全国智慧胸痛中心建设数量逐渐增多,信息化建设在减轻工作负荷的同时,有效推动了胸痛中心的规范化运行。2024 年各省智慧胸痛中心建设情况序号序号省份省份建设家数建设家数序号序号省份省份建设家数建设家数1河南13517山西212广东10518安徽153福建6119重庆154湖北5120湖南125四川5021海南116山东4822北京117贵州4623青海108浙江4424内蒙古99江西3725辽宁710新疆3726宁
58、夏711陕西3727上海612江苏3528吉林513广西3529天津414甘肃2930西藏315河北2831黑龙江216云南25总计94147第九部分中国胸痛中心 2024 年重点工作总结48在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领导下,在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导、行业学/协会、多学科专家和社会资源的支持和推动下,2024 年中国胸痛中心取得阶段性成就。一、全国胸痛中心验收及建设数量持续提升,形成全国胸痛救治网络全国胸痛中心注册数量 5948 家,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胸痛中心验收全覆盖;通过验收 2994 家(标准版 1408 家、基层版 1586 家),全国 331 个地市(州)至少有
59、一家胸痛中心,全国 2642 个县级市、县、区行政区域启动胸痛中心建设,实现县域 96%覆盖,已形成了全国胸痛中心救治基本网络。截至目前,全国胸痛中心救治胸痛患者约 1834 万例,其中高危胸痛患者 729 万例,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404 万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292 万例,主动脉夹层患者 21 万例,肺栓塞患者 10万例。2024 年救治胸痛患者数量超 360 万例,其中高危胸痛患者占 42%。1.持续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间:2024年,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接受PPCI治疗的STEMI患者平均入门到导丝通过(D2W)时间为 67.5 分钟,基层版胸痛中心 D2W 时间为 73.4
60、 分钟;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行溶栓治疗的 STEMI 患者入门至开始溶栓(D2N)时间下降至 28.6 分钟,且达标率已达 78%;2.持续提升 STEMI 患者再灌注治疗比例:目前胸痛中心认证及质控标准要求为 75%,通过认证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再灌注比例从 2020 年的 83.2%上升至 2024 年的 89.7%。通过认证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发病 12h 以内 STEMI 患者接受再灌注的比例从 2020 年 84.4%上升至 2024 年 88.0%;3.有效缩短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 STEMI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 2020年 8.4 天下降至 7.6 天,平均住院费
61、用由 2020 年 4.05 万元下降至 2.59 万元。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 STEMI 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由 2020 年 7.0 天下降至 6.5 天,平均住院费用从 2020 年 2.50 万元降低至 1.68 万元;4.有效降低了死亡率:胸痛中心建设之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死亡率 10%以上,2024年标准版和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 STEMI 患者院内死亡率分别为 3.11%和 3.53%。二、进一步优化胸痛中心质控管理,提升救治质量为进一步规范胸痛中心运行质量,提升患者院内外救治质量,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标准(第三版修订版)文件正式发布,指导全国胸痛中心同质化运行及管理,对于构建和
62、完善心血管疾病防、治、救、管、康的全病程管理体系具有里程碑意义。未来将持续推动各省、市成立质控专家工作组,开展质控检查工作,胸痛中心办公室将为省、市级联盟常态化质控工作提供有效工具和信息化平台,并发布质控报告。49三、建设急性胸痛患者县乡村一体化救治体系全面推进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及康复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全国已有 15000 家启动建设,累计通过验收 5000 余家。同时深入乡村建设胸痛救治点,当前建设数量已超 17000 个。为进一步提高胸痛救治单元在基层救治和管理患者的作用,依据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方案及验收标准(第二版),对胸痛中
63、心官网胸痛救治单元模块进行更新,以便于胸痛救治单元自我建设管理和上级胸痛中心及省市协同机构区域管理。四、构建心脏危重症救治体系,降低死亡率,提升医疗水平推动心脏危重症患者救治技术及体系普及是应对我国心源性休克、心搏骤停等高死亡率重症的重要举措。当前,基层医疗机构设备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救治流程欠规范,导致重症救治能力薄弱。未来通过推进高级胸痛中心建设,整合多学科资源、规范诊疗流程、强化信息化管理,可显著提升建设医院的心脏危重症处置能力。同时,配备先进设备(如 ECMO、IABP)和开展体系化培训,能有效提高复杂病例的救治成功率。最终,将降低心脏危重症患者死亡率,推动我国心血管事件防治拐点的到来
64、,助力全民健康目标的实现。五、推进智慧胸痛中心建设,完善有序、连接、高效的“智慧”胸痛救治体系在组建智慧胸痛中心建设工作委员会基础之上,2024 年着力开展信息化建设相关内容培训,指导各医疗机构科学、规范开展信息化建设;推广数据的信息化自动采集,截至 2024 年底,总计有 941 家胸痛中心启动信息化建设,有效提升了数据采集效率及质量,减轻了医务工作者负担。六、持续推进心电一张网心电诊断中心建设,发布团体标准心电一张网 心电诊断中心是依托胸痛中心建设互联互通的心电诊断中心,可以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打通优质医疗资源输送通道。2024 年,心电诊断中心建设要求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实施,通过推进
65、心电检查结果互认共享机制,该标准旨在强化“心电一张网”体系下各诊断中心的服务同质化能力,进而提高急性胸痛病例的精准诊断水平,最终实现救治效率提升与患者死亡率下降的双重目标。50七、大湾区胸痛中心一体化建设启动,积极推动大湾区胸痛中心网络建设随着大湾区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医疗健康服务的区域协同与资源共享愈发显得紧迫且必要。大湾区胸痛中心一体化建设启动,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于大湾区医疗健康领域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的重要部署,充分利用粤港澳三地医疗资源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胸痛中心网络在大湾区内的高效整合与扩展,提升整个大湾区内医疗机构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优化胸痛救治流程,缩
66、短救治时间窗,从而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八、规范胸痛中心生物标志物检测,助推诊疗质量提升为提升急性胸痛的诊疗效率和效果,由胸痛中心办公室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撰写胸痛中心规范化应用主要心血管生物标志物专家共识(2024),旨在规范生物标志物在急性胸痛诊疗中的应用,提高诊疗效率,为急性胸痛诊疗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指导框架,还将推动胸痛中心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九、广泛开展公众教育,提升群众健康素养1、2024 心肺复苏周:邀请国内心肺复苏专家举办线上圆桌科普直播会议,实时观看人次突破20000+。活动倡议期间,各胸痛中心在医院所在地开展义诊及讲座,同时前往周边基层医
67、疗机构、社区、学校、广场等场所进行培训,并将活动延展到公安消防交警、旅游集散地、交通枢纽等企事业单位。2、1120 中国心梗救治日:1120 中国心梗救治日连续举办的第十一年,“心梗拨打 120,胸痛中心快救命”的理念也越发深入人心,百余位专家参与科普访谈通过央视频客户端全程直播,同时,在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头条、百度、腾讯等 11 个平台同步分发,全网近 40 万人次的观看,覆盖心血管领域医务工作者超过 35000 人。未来,我们将继续投入更多公益力量的参与,让公众快速、便捷、有效地获取权威的心肌梗死防治知识,提高全民心血管健康意识!十、提升胸痛中心大数据建设与科研,助力胸痛中心救
68、治2024 年累计发表高质量论文 12 篇,累计 SCI 影响因子超过 140 分。胸痛中心科研数据来源于中国胸痛中心数据填报平台,充分体现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国参与胸痛中心建设的医护人员提供了数据分析、使用、科研转化的平台。同时在世界平台发出中国胸痛中心的学术之声,为疾病预防、胸痛急救、患者管理提供科学参考。51第十部分中国胸痛中心 2025 年工作规划522025 年,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将在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领导下,紧跟健康中国战略行动要求,统筹行业资源和社会力量,全力推进全国胸痛中心建设,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度与广度并重,建设更广、更深的胸痛协同救治网络,帮助全
69、国范围内各级医疗机构参与到胸痛协同救治网络体系中来,实现县县有胸痛中心、乡乡有胸痛救治单元,村村有胸痛救治点,为全国急性高危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规范的医疗服务。2.严抓质量、落实常态化质控及再验收工作要求。质量是胸痛中心建设的生命力,在国家胸痛中心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标准(第三版修订版)要求,由胸痛中心办公室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梳理流程、开展培训,帮助更多省级联盟开展区域内常态化质控工作,同时与再验收工作紧密结合,确保胸痛中心建设质量持续改进。3.持续延伸救治周期,推进心血管疾病全流程管理体系落地。以随访标准、随访方案以及信息化随访工具的推广为抓手推动全国胸痛中心随访管理工
70、作,结合不同区域实际情况,打造不同切实可行的随访模式。探索基层单位慢病管理工作,将慢病管理与公卫结合,工作体系深化至村室和卫生服务站,逐步建立预防筛查、疾病救治、慢病管理的心血管疾病防救治康体系。4.推动区域医疗中心或技术领先单位建设“高级胸痛中心”,承担区域胸痛危重症患者救治、技术培训和科研创新任务。通过省级联盟统筹资源,推动高级胸痛中心与基层单位建立帮扶机制,提升区域整体救治水平。重点强化胸痛危重症患者救治技术普及,多学科协作(MDT)及数据智能化应用,同时制定高级中心认证标准,确保服务能力与质控指标达标。目标是打造一批区域医疗标杆,带动全国胸痛救治技术升级,缩小城乡医疗差距。5.充分发挥
71、省级胸痛中心联盟职能。加强省级联盟在胸痛中心验收、再验收中的参与度,充分发挥省级联盟作用、帮扶区域内单位提升胸痛中心建设水平;落实胸痛中心三级质控体系要求,省级联盟牵头统筹区域内常态化质控工作;省级联盟应积极与区域卫生行政部门沟通,联动,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胸痛中心建设、评估、质控工作,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6.加速推动基层胸痛救治网络建设,按照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实施方案(第二版)要求,积极推动胸痛救治点建设,分层次、针对性开展人员培训,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急性胸痛救治能力的同时,发挥其患者院外随访管理作用,全面改善基层单位医疗服务。7.持续落实千县工程要求,加速全国心电一张网心电诊断
72、中心建设,提高覆盖,提升质量,建立行之有效的质控管理机制,打造全国标杆,推广优秀建设模式。积极探索院后动态心电模式,发挥其在患者长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8.持续推动全国智慧胸痛中心建设,不断优化数据采集方式、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托,打造串联、高效、有序的胸痛中心信息化解决方案,结合不同医疗机构实际情况,打造不同层级的智慧胸痛中心建设样板,进一步减轻人员工作负担,优化救治流程。539.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开展多形式活动,普及心肺复苏技能,充分利用多渠道媒体平台、疾病日活动提升疾病知晓率,提高群众急救意识及能力。10.加速推进大湾区胸痛中心一体化建设,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于大湾区医疗健康领
73、域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的重要部署,充分利用粤港澳三地医疗资源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推动胸痛中心网络在大湾区内的高效整合与扩展,提升整个大湾区内医疗机构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服务质量,优化胸痛救治流程,缩短救治时间窗,从而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将在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战略方针,提升各级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改善医疗服务。54附件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办法(第三版修订版)发布通知国家放射与治 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办法(第三版修订
74、版)发布通知各医疗机构胸痛中心:为进一步规范胸痛中心建设,促进胸痛中心运行质量持续改进,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更新并发布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和考核办法(第三版修订版)。为了持续贯彻“健康中国”战略,落实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要求,以加速完善急性胸痛协同救治网络覆盖、加速实现患者全周期健康管理为目标。我们对质控指标进行调整:1.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救治关键环节及救治结局,提升FMC2W达标率考核要求、院前急救体系与院内绿色通道无缝衔接效率考核要求。2.落实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规范化管理要求,新增住院期间ACS患者危险因素规范化管理及出院带药指标,提升各级医疗机构对于急性胸痛患者的全流程管理水平3.优化评分规则,更客观反映各级医疗单位急性胸痛患者救治质量。该办法于2025年1 月1 日起正式施行,请各医疗机构胸痛中心对照该考核办法落实到胸痛中心日常运行中,有序推进院内质控工作的开展,促进本院胸痛中心救治质量的持续改进。胸痛中心办公室将定期公布全国及各省胸痛中心质控报告,作为各胸痛中心运行质量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遗选胸痛中心示范基地的重要依据,以及年度胸痛中心表彰的依据。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