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面板行业产业链、市场空间、竞争格局、相关公司及市场机遇分析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面板行业产业链、市场空间、竞争格局、相关公司及市场机遇分析报告.pdf(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2023 年深度行业分析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报告 慧博智能投研 目录 目录 一、面板技术变革及主要产品.1 二、产业链梳理及市场空间分析.6 三、竞争格局.18 四、相关公司.23 五、相关机遇.29 一、面板技术变革及主要产品一、面板技术变革及主要产品 1.面板技术变革面板技术变革面板技术由 CRT(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发展到 FPD(平板显示技术),其中 FPD 中由分为 LCD(液晶显示),PDP(等离子显示),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三种类型。市场普遍采用 TFT-LCD 技术,通过两片玻璃基板中间夹着一层液晶,上层的玻璃基板是彩色滤光片、而下层的玻璃则由晶体管镶嵌于上。当电流通过晶体
2、管产生电场变化,造成液晶分子偏转,再利用偏光片决定像素的明暗状态。此外,上层玻璃因与彩色滤光片贴合,形成每个像素各包含红蓝绿三颜色,这些发出红蓝绿色彩的像素便构成了面板上的视频画面。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视、电脑、平板、汽车、商用等场景。面板显示技术属于光电技术,从技术发展和产业演进的角度来看,显示技术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以 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技术为代表,CRT 的技术原理是利用电子枪射出电子撞击荧光粉来显示。下游主要的产品是黑白及彩色 CRT 电视机。其中黑白 CRT 电视机兴起于上个世纪 20 年代,而彩色 CRT 电视
3、机兴起于上个世纪 50 年代,在 CRT 领域,日本企业靠着“精益求精”的工艺精神,制造出了“耐摔十几次”的电视机,很快成为产业霸主。索尼的“特丽珑”,全球销量超过 1 亿台,吊打竞争对手。(2)第二阶段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以 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技术为代表,LCD 的技术原理是依靠底部的背光层发光,并通过液晶层来调节光线,从而实现不同的色彩。LCD 显示器由于比 CRT 显示器更加轻薄,首先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上,兴起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其后随着 LCD 生产成本下降较快,进一步在电视、手机、车载等多个领域广泛渗透。1988 年时,日本夏普公司成
4、功制造出了 14 英寸液晶电视样品,点燃了产业的加速器。1 代线、2 代线、3 代线相继开立。随后,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都加入了这场 LCD 液晶的争夺战,不断扩大液晶面板的生产尺寸、优化生产工艺。2006 年 LCD 电视产值首次超过 CRT 电视,产业迎来转折,之后 LCD 电视渗透率不断走高,LCD 成为主流面板材料。(3)第三阶段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 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半导体)技术为代表,OLED 技术的原理有机半导体材料和发光材料在电场驱动下,通过载流子注入和复合导致发光。上个世纪 90 年代末,日本厂商开启了 OLED
5、 技术的研发,但进展缓慢,之后韩国厂商加大投入并顺利将该技术推行产业化。2007 年三星在全世界首次成功实现了 OLED 的批量生产。OLED 的色彩鲜明、厚度薄、重量轻、对比度范围接近无限大,在当时被称之为“梦寐以求的显示器”。2017 年苹果推出的 iPhoneX 手机首次采用OLED 屏幕,极大的推动了 OLED 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快速渗透,目前 OLED 技术由于成本和材料寿命的限制,仍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屏幕。2.更迭及现状更迭及现状 从 CRT 到 TFT-LCD 是技术的中断和开始,而从 LCD 到 OLED 是技术的延伸和发展,LCD 和 OLED 之间拥有较高的技术相关性和资源
6、共享型。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改善液晶的显示性能,而半导体技术进步的潜力至今看不到尽头。LCD 不是胜在某一个时点上的性能,而是胜在其技术进步的速度上,LCD 在显示领域脱颖而出的关键是它顺应了半导体技术替代真空电子技术这一历史大趋势。显示技术的演进关系到产业链的兴衰,更牵动到产业链的转移。面板产业的第一次权杖转移,发生在上世纪 90 年代。彼时,美国的面板厂率先研发出了 LCD 显示技术。然而,在传统 CRT 面板市场掌控话语权的美国企业并没有重视 LCD 技术,转手卖给了日本的夏普。在夏普推出首款 LCD 电视之后,引领了日本厂商集体投资 LCD 产线的热潮。1994 年,日本 LCD
7、面板占全球 94%市场份额。之后在 90 年代后期,韩国厂商三星和 LG 通过直接投资高世代 LCD 产线,打了日本一个措手不及。21 世纪后,中国加入 WTO 之后电子工业迎来了蓬勃发展,但上游元器件主要采购于外国厂商,产业利润大多被国外厂商赚取,“缺芯少屏”的困境日益严重,于是中国厂商奋起直追,通过近 20 年高强度投资和几轮的价格战,顺利赢得了最终的胜利,目前中国大陆厂商 LCD 面板产能稳居世界第一,市占率接近 70%。3.面板面板主要产品主要产品 面板按技术类型主要分为 TFT-LCD、OLED、Mini-LED/Micro-LED,其中 LCD 与 OLED 为主流显示技术,根据群
8、智咨询数据,按产值计算 2022 年两者合计市占率 97.5%。根据发光类型划分,面板显示技术包括自发光和非自发光两大类别,LCD 为非自发光代表技术,OLED则为自发光式主流技术。LCD 依靠背光模组发光,薄膜晶体管(TFT)可以控制液晶分子的转动方向来改变透光性,从而实现显示发光的效果。OLED 则无需背光模组,由载流子激发有机发光材料进而发出可见光,每个像素由 TFT 独立驱动,具有自发光的特点,按照背板驱动方式不同,OLED 可进一步划分为主动式(AMOLED)与被动式(PMOLED)。从应用场景来看,OLED 是手机、平板等中小尺寸显示的优质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中高端及以上的移动终端
9、产品当中,同时也应用于部分高端 TV 产品。TFT-LCD 尽管在显示性能上处于劣势,但技术更加 成熟且在大尺寸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因此仍为当前主流面板类型,广泛应用于 TV、电脑、手机等大/中/小尺寸领域。4.OLED 凭借性能优势已成新一代显示技术主流凭借性能优势已成新一代显示技术主流 与 TFT-LCD 相比,OLED 画质更高,由于无需背光源,OLED 还具有显示视角更广、更轻薄的优点。此外 OLED 所用有机发光材料天然具有柔性,通过使用柔性基板 OLED 可以更容易地实现柔性化。与 LCD 相比,OLED 具备无需背光源、对比度高、厚度薄、视角广、反应速度快、可实现柔性显示等核心优
10、势,显示性能更加优异。OLED 屏幕不需要背光模块,可以在更小的空间内实现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好的视觉效果,屏幕厚度可以控制在 1mm 以内,并且重量更加轻盈;OLED 响应时间是 LCD 的千分之一,能够提供更平滑、更连贯的视觉效果;OLED 每个像素点都是一个独立的发光二极管,意味着当 像素不需要显示颜色时,可以完全关闭,实现真正的黑色和无限对比度;OLED 具有广大的色域和色彩表现能力,且液态结构可以保证屏幕的抗衰性能,实现超大广角;另外,OLED 面板还可实现柔性显示、透明显示,并且能耗显著更低。OLED 工艺持续改进、成本持续下降,技术创新与规模效应共同带动下应用形态快速拓展,正逐步对L
11、CD 实现替代。LCD 应用工艺成熟,成本低廉,长期占据显示面板市场大部分份额,目前仍为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平面显示技术。而 OLED 面板在推出伊始价格较为昂贵,未进入日常电子消费品行列,但在 2010 年之后随着其生产工艺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下降,OLED 屏幕逐渐在手机、可穿戴设备应用和推广。目前基于 OLED 显示面板的技术优势以及 LCD 的市场情况,OLED 面板正逐渐取代 LCD 面板成为主流显示面板制造商的新选择。二、产业链梳理二、产业链梳理及市场空间分析及市场空间分析 显示面板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原材料、中游制造以及下游应用,其中上游原材料可以分为通用类原材料(玻璃基板、偏光片、驱动
12、 IC、设备等)、LCD 特有原材料(背光模组、混合液晶材料)、OLED 特有原材料(有机发光材料、柔性透明 PI 膜)。下面上游原材料较多,我们以偏光片为例做一简要说明。1.上游:上游:偏光片作为显示面板核心原材料,技术壁垒高,国产化率低偏光片作为显示面板核心原材料,技术壁垒高,国产化率低 偏光片是显示面板核心材料,约占面板成本 10%。偏光片全称为偏振光片,可控制特定光束的偏振方向。自然光在通过偏光片时,振动方向与偏光片透过轴垂直的光将被吸收,透过光只剩下振动方向与偏光片透过轴平行的偏振光。液晶显示模组中有两张偏光片分别贴在玻璃基板两侧,下偏光片用于将背光源产生的光束转换为偏振光,上偏光片
13、用于解析经液晶电调制后的偏振光,产生明暗对比,从而产生显示画面。液晶显示模组的成像必须依靠偏振光,少了任何一张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都不能显示图像。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LED)也需要一片偏光片起到防止发光电极反光以提高环境光对比度的作用,这类偏光片的结构需要在线性偏振片的内侧贴合上相位差补偿层,其作用是将环境光经偏光片吸收后的线偏振光转化为圆偏振光,因此 OLED 用偏光片也称为圆偏光片。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偏光片约占面板成本 10%。偏光片由多种材料复合制成,PVA 膜起核心作用。偏光片主要由 PVA 膜、TAC 膜、保护膜、离型膜和压敏胶等复合制成。偏光片中起偏振作用的核心膜材是 P
14、VA 膜。PVA 膜经染色后吸附具有二向吸收功能的碘分子,通过拉伸使碘分子在 PVA 膜上有序排列,形成具有均匀二向吸收性能的偏光膜,其透过轴与拉伸的方向垂直。TAC 及 PVA 膜占据偏光片主要成本,国产材料仅涵盖离型膜、保护膜,技术壁垒亟待突破。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3 年偏光片的上游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 70%以上,其中 TAC 膜和 PVA 膜占材料成本的 56%和 16%左右,同时仅离型膜进口依赖度较低,PVA、TAC 等核心材料尚依赖日韩厂商。随着面板产能持续向大陆转移,大陆面板厂对偏光片国产替代需求增长,国产偏光片厂商替代空间巨大。在显示产能持续向大陆转移的趋势下,日东、住化
15、等日韩厂商份额预计将持续缩减,根据观研天下数据,由于偏光片技术门槛高,偏光片市场主要被住友化学、日东电工、住友化学、日东电工、LG 化学化学等日韩企业占据,日东电工是全球第一大偏光片制造商,其生产的液晶电视用多层光学补偿膜在 23 年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40%以上,在国内是京东方、华星光电京东方、华星光电等面板商主要的偏光片供应商。目前大陆厂商以生产 TN 和 STN 型偏光片产品为主,大陆能规模化生产 TFT-LCD 偏光片的企业仅有三利谱三利谱和盛波光电盛波光电两家,面对 TFT-LCD 偏光片市场的巨大缺口,以及对外企中高端偏光片的依赖,行业国产化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日本本土液晶面板厂
16、家的全球市场份额不断下降,老牌的偏光片生产厂商如日东电工已经开始转型不再开出新的产能,LG 化学和住友化学也放慢了扩张步伐,韩国 ACE 和日本三立子因为资金问题,新线项目也处于停滞,考虑到日韩企业在国内产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加之偏光片上游材料的国产化能有效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大陆面板厂对偏光片国产化需求强烈,替代动能充沛。2.中游:面板制造中游:面板制造 显示面板中游制造是我国的优势产业,尤其在 LCD 领域,已逐步形成中国企业主导的格局。显示面板制造毛利率较低,通常为 15-20%。中游制造行业技术壁垒低于上游原材料行业,但中游制造壁垒主要 由产业集中度、规模体量、资产密集度、供应链
17、可靠性以及与下游的合作紧密程度等因素构建,整体来看中游企业建立了较宽的护城河。3.下游下游(1)LCD TFT-LCD 是目前中大尺寸显示设备的主流显示技术。LCD 是利用电场改变液晶分子排列状态而调制外界背光源的一种非自发光型显示技术。根据液晶驱动方式划分,LCD 可分为被动矩阵式和主动矩阵式,主动矩阵式主要是采用 TFT(薄膜晶体管)技术形成 TFT-LCD。TFT-LCD 在亮度、视角以及响应速度等性能上均较大幅度的优于被动矩阵式 LCD,成为 LCD 的主流显示技术。目前 LCD 显示技术主要用于中大尺寸显示设备,2022 年全球 LCD 面板出货面积下游应用占比中,电视、显示器、笔记
18、本电脑、平板电脑占据大部分比重,分别占比 72%、12%、6%、5%。1)需求端:需求端:TV大尺寸化为主要驱动力,大尺寸化为主要驱动力,LCD出货面积有望逐年增长出货面积有望逐年增长 TV 的大尺寸化趋势是 LCD 面板行业保持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根据群智咨询数据,LCDTV 出货量 2018-2019 年达到峰值,2020-2023 年持续下降,而 2019-2023 年 LCDTV 面板出货平均面积在大尺寸化趋势下整体保持上升趋势,因此 LCDTV 出货面积整体保持增长。以 2023 年为例,LCDTV 面板出货量同比下降 10.8%,为 230.9 百万件,但 LCDTV 面板出货面积同
19、比增长 0.5%,达 161.8 百万平方米,增长动能主要来自 LCDTV 面板平均出货面积同比增长 2.9 英寸,达 50.4 英寸。我们预测,以 50 寸以上尺寸为代表的大尺寸面板渗透率有望长期提升,在假设 2024 年和 2025 年电视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回暖的情况下,我们认为大尺寸面板渗透率增加将进一步拉动电视出货面积的增长。userid:93117,docid:164309,date:2024-06-06, 预计 2024-2026 年 TV 面板出货面积有望实现不低于每年 4%的增长。假定 2024/25/26 年 TV 面板出货量略有增长 1%。我们按照行业历史规律,假定未来 3
20、年平均尺寸每年增加 1 至 1.5 英寸,在 TV 大尺寸化趋势的推动下预计未来三年 TV 出货面积有望实现逐年增长,根据我们测算,2024/25/26 年同比增长 5.0%/5.0%/4.9%(假设 1 英寸)或 7.1%/6.9%/6.8%(假设 1.5 英寸)。考虑到即使在 1.5 英寸的假设情境下,2026 年平均尺寸达到 54.9 英寸,仍有提升空间,TV 面板出货面积有望维持增长。2)行业周期:行业周期:TV面板价格回暖,面板周期性有望减弱面板价格回暖,面板周期性有望减弱 当前电视面板价格处于上行周期。根据 Omdia 数据,2021 年下半年至 2022 年 9 月 TV 面板平
21、均价格从高位下降 65%,经历一年价格的持续下跌,面板厂面临现金成本亏损。2022 年 10 月至 2023 年 10月 TV 面板平均价格在企稳后全线上涨,2023 年 4 季度价格回调后,2024 年 1-5 月受面板厂控产和客户提前备货影响,电视面板平均价格上涨 7.8%,其中 32 英寸电视面板价格上涨 14.7%,我们认为,短期来看面板厂坚持按需生产以及下游备货需求增加,面板价格当前仍处于上行周期。面板厂集中度提高有望平抑电视面板周期。1Q24 电视面板价格淡季不淡体现了中国面板厂份额提升带来的议价权提高,以及行业内生产行为的逐渐有序化,我们认为随着供需关系持续好转,面板价格波动有望
22、减弱,头部面板厂商有望率先受益实现盈利能力提升。(2)OLED AMOLED 多应用于中小尺寸显示设备中。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是在电场驱动下通过电子和空穴注入和复合而发光并实现显示的一种自发光型显示技术。2019 年,全球 AMOLED 面板出货量中,智能手机占比最大,达到 80%;其次是智能穿戴和平板笔电,分别占比 17%和 1%。1)智能手机:换机周期智能手机:换机周期&折叠机折叠机&AI是主要驱动力是主要驱动力 目前手机是最主要应用 AMOLED 技术的显示设备,手机 AMOLED 显示面板需求量取决于手机出货量以及 OLED 渗透率。从手机出货量来看,2024 年及以后,手机市场
23、恢复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源于换机周期、折叠机渗透以及 AI 手机的需求增长。受益于 AMOLED 显示面板价格下滑,OLED 渗透率实现了快速增长,AMOLED 显示面板的高性能表现有望维持 OLED 高渗透。手机市场恢复增长。根据 IDC 数据,受后疫情影响,2021 年以后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呈现下滑趋势,2023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11.7 亿台。受益于换机周期&新兴市场(折叠手机、AI 手机)需求增加,2024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有望同比增加至 12 亿台,至 2028 年全球手机市场或将维持低个位数增长。OLED 出货量有望快速提升。根据 Omodia,2023 年全球 OLED
24、智能手机渗透率为 51%,出货量为5.95 亿部;预计 2024 年全球 OLED 智能手机渗透率为 55%,出货量为 6.61 亿部;预计 2028 年全球 OLED 智能手机渗透率有望达到 60%,出货量有望达到 7.5 亿部,2023-2028 年全球 OLED 智能手机出货量 CAGR 为 4.74%。全球第六代(G6)OLED 产能需求或以较高速保持增长。根据维信诺、和辉光电公告以及 G6 代线、终端产品尺寸数据,我们预计 2023 年全球智能手机所需 G6OLED 面板产能在 27.9 万片/月,2024 年需求有望达到 31 万片/月,2028 年有望达到 35.2 万片/月,2
25、3-28 年 CAGR 达到 4.74%。2)平板平板/笔电:苹果入局有望加速笔电:苹果入局有望加速OLED渗透渗透 平板/笔记本电脑处于弱复苏,2024 年出货量有望迎增长。根据 Canalys,2019-2023 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分别为 1.25、1.61、1.58、1.51、1.35 亿台;2023 年全球平板电脑市场仍处于低迷状态,同比下降 10%。根据 IDC,2019-2023 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分别为 2.67、3.03、3.49、3.02、2.60 亿台;2023 年行业处于清库存阶段,出货量同比下滑 13.7%;预计 2024 年出货量微增至 2.65 亿台,2024
26、-2028 年 CAGR 达到 2.4%。苹果入局或有望加速中尺寸 OLED 加速渗透。目前,SamsungGalaxy、联想、惠普、戴尔、华硕、华为、步步高、小米和 LGElectronics 都在其 PC 产品中采用了 OLED 显示面板,苹果公司将于 2024 年加入其中。根据 Omdia,苹果将逐步在 iPad 和 Mac 系列使用 OLED 面板去替代 LCD 面板,而苹果产品2023 年在平板及电脑的市场份额分别达到 40%和 9%,苹果的布局或有望带动 OLED 面板在中尺寸显示领域的快速渗透。2028 年中尺寸 OLED 渗透率有望提升至 14%。根据 Omdia 数据,预计
27、2023 年 OLED 笔记本电脑的出货量达到 340 万台,OLED 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 370 万台。受益于 Apple 等头部品牌对于 OLED 产品的应用渗透提升,2024 年以后有望带来 OLED 在中尺寸领域的快速渗透,预计 2028 年笔记本电脑OLED 面板出货量有望达到 2960 万台,平板电脑 OLED 面板出货量有望达到 4270 万台。从 OLED 渗透率来看,受到苹果积极布局 OLED 的应用,中尺寸领域有望提升至 2028 年的 14%。3)中尺寸中尺寸OLED产能需求有望高速增长产能需求有望高速增长 根据维信诺、和辉光电公告以及 G6 代线、终端产品尺寸数据,预计
28、 2023 年全球中尺寸所需 G6OLED面板产能在 1.6 万片/月,2024 年产能需求有望达到 3.7 万片/月,2028 年有望达到 17.3 万片/月,2023-2028 年 CAGR 达到 60.5%。若三星、京东方 G8.6 代线建设符合预期,则 2026-2028 年全球中尺寸 OLED 所需 G8.6 产能分别为 3.9、5.5、7.2 万片/月。全球首条 G8.6 投产不早于 2026 年,故2024-2025 年 G6 需求或将新增 2、1.4 万片/月。三三、竞争格局竞争格局 1.日韩厂退出日韩厂退出 LCD 竞争,大陆厂商主导行业供应竞争,大陆厂商主导行业供应 面板行
29、业价格战激烈,日韩工厂成本难与大陆厂商竞争,逐步关闭本土产能。2018 年-2019 年面板行业处于下行周期,由于面板价格下降,面板厂商出现普遍性亏损,2020 年进入盘整期,三星显示出于战略性退出液晶面板行业考虑决定出售三星苏州 8.5 代线及模组产线,2021-2022 年累计关闭三条 LCD产线,退出 390K 产能,并将所有产线都转型升级用来生产 OLED 面板;2022 年年末,LG 显示宣布关停坡州的 P7 工厂,这也是韩国最后一条液晶电视面板(LCD)产线。至此,在韩国境内的 LCD 电视面板产线将全面退出。韩国面板厂商退出 LCD 业务,大陆面板厂份额进一步扩大。韩国面板厂市占
30、率自 2016 年起逐步下滑,同时大陆面板厂市占率进一步扩大,2018 年大陆面板产能占比仅为 36%,2022 年已增长至 54%,产能转移趋势明显。我国的显示面板厂商持续推动产线建设,带动产能不断增长,中长期来看,中国大陆的产品市占率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以京东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国内面板厂经过多年建设,产线众多并且仍在持续扩产中。京东方目前共有 15 条面板生产线正在生产,包括 11 条 LCD 产线,以及 4 条柔性 OLED 产线,设计产能总计约1198K/M,福州和北京的 6 代产线还在规划推进过程中。华星光电是大陆第二大显示屏生产厂商,目前有 8 条产线正在生产,包括 5 条 LC
31、D 产线,以及 3 条柔性 OLED 产线,设计产能总计约 730K/M,广州 8.5 代产线及武汉 6 代产线正在规划建设当中。2.大陆形成寡头竞争格局,巨头加大投入向大陆形成寡头竞争格局,巨头加大投入向 OLED 升级升级 大陆厂商资本支出大幅放缓,逐步形成寡头竞争格局。经过面板行业下行周期后,国内面板厂商逐步减少其资本开支投入,除华星光电 2022 年提高其资本开支外(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其他国内头部厂商均下调其资本开支数额。目前,大陆已形成以京东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寡头竞争格局,随着产能的进一步出清,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同时,面板巨头纷纷加大投入向
32、OLED 升级,以优化其产品结构。从 2022 年大尺寸 LCD 面板市场份额看,京东方与华星光电合计份额已经达 44.3%,切割大尺寸效率更高的高世代线仅两家有,因此在大尺寸面板上两家面板厂具备更强的定价权,韩厂在 22 年退出 LCD 市场后,在大尺寸化趋势下,预计两家龙头厂商份额仍会持续提升,对面板价格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LCD 市场有望进入寡头竞争时代,龙头企业从追求份额目标转向追求利润,在供需偏弱时通过减产挺价,23 年 2 月以来面板价格在需求弱势下依然实现了稳步上涨。相比于传统的 LCD 显示技术,OLED 更适合目前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在显示面板发展过程中,20 世纪末的 CR
33、T 曾经占据重要的地位,从 1968 年开始,LCD 凭借其高性价比渐渐成为市场主流,而目前,OLED 由于具有轻薄、低功耗、高对比度、可弯曲的特性,特别适合应用在中小尺寸的移动终端领域。与传统 LCD 显示技术相比,OLED 在多种维度上更具优势,显示技术更适合如今智能终端设备的发展,为屏下指纹解锁、屏下摄像头等技术构建了条件,并且在柔性显示/折叠显示、透明显示、响应速度、可视视角、色彩饱和度等方面更具优势。全球及中国大陆 OLED 均迅速渗透,大陆 OLED 产能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相较于 LCD 面板,AMOLED 具有耗电低、清晰度高、可折叠等优点,但生产难度更高、良率普遍较低。近年
34、来,下游终端对 AMOLED 面板需求的快速提升,刺激各面板厂加大对 AMOLED 产线的建设,同时生产良率的不断提升,使得 AMOLED 面板的渗透率持续提高。据赛迪顾问数据,按面积计算,2020 年全球AMOLED 面板产能为 2,497 万平方米,预计到 2025 年将会快速成长至 4950 万平方米。苹果带动 OLED 在智能手机逐步应用,国内面板厂市场份额持续提高。由于 OLED 的成本较高,目前在手机等中小尺寸应用场景更为常见。在 2020 年苹果(Apple)推出 iPhone12 全系列新机开始采用 OLED 面板的带动下,其他手机品牌纷纷开始扩大在高阶的机种导入 OLED 面
35、板,OLED 在智能手机中的渗透率持续提高。据 StonePartner 数据,预计 2023 年三季度 LGD+三星显示柔性 OLED 出货量为5980 万台,较去年同期(7020 万台)下滑 14.81%。按照预期的三季度出货量计算,京东方、天马、华星、维信诺等中国柔性 OLED 面板的市场份额预计为 48.10%,相比于去年同期 30.77%的市场份额大幅增长。从竞争格局来看,OLED 市场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国产厂商正加速追赶。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厂商布局OLED 较早,领先优势明显,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23 年三星在智能手机 OLED 市场占有率达到49.3%,为行业龙头,大陆厂商中,
36、京东方/维信诺/深天马市场份额分别为 16.4/9.5/7.3%,市占率均位居全球前五。近年来由于大陆厂商产品认可度提升,叠加 OLED 产能持续释放,国内 OLED 厂商市占率呈提升态势,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23 年大陆 OLED 厂商占全球市场份额 43.3%,同比增长了 14 个百分点。考虑到华为、小米等国产终端厂商快速崛起带来大量国产替代需求,同时国内面板厂商产能逐步释放、高端技术陆续规模化量产,国产 OLED 厂商有望实现加速追赶,市占率将进一步提升。四四、相关公司相关公司 1.京东方京东方 A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显示面板龙头企业,具备强大的技术产品竞争力。公司成立于 1993 年,
37、总部位于北京,前身为北京电子管厂,2001 年在 A 股上市。公司成立 30 余年,成功突破日韩对显示面板领域的垄断,目前已经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显示面板龙头企业,在技术、产品、产能等方面均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具备强大的竞争实力,为国家解决长期存在的“少屏”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司在显示面板领域一路披荆斩棘,历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华丽转身。经过 30 余年的发展,公司在显示面板领域逐渐完成了“跟随者-并行者-引领者”的身份转变,公司的发展历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大陆在显示面板领域的突围历程。公司自成立以来的重要节点总结如下:1994 年,公司明确了“进军液晶显示领域”的战略抉择;2005 年,公司
38、 G5 液晶产线量产;2009 年,公司投建中国大陆首条G8.5TFT-LCD 产线;2011 年,投建中国首条 AMOLED 产线-鄂尔多斯 G5.5 产线,正式进军 OLED 领域;2014 年,公司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显示屏市占率达到全球第一;2015 年,公司投建全球首条G10.5TFT-LCD 产线,同年投建中国大陆首条柔性 AMOLED 产线-成都 G6AMOLED 产线;2017 年,公司实现大尺寸&中小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量全球第一;2019 年,公司推出 5644ppi 的 0.39”MicroOLED显示产品;2023 年,公司公告投建 G8.6 高世代 AMOLED 产线,强势
39、进军中尺寸 OLED 领域。当前,公司 LCD&OLED 产能规模国内首屈一指,技术产品实力雄厚,在显示面板领域已经确立了自己的龙头市场地位。公司坚定“屏之物联”发展战略,构建“1+4+N+生态链”业务发展架构。2021 年,公司提出了面向物联网时代的“屏之物联”发展战略,即充分发挥公司多年来在半导体显示领域积累的核心能力,抓住数字化时代“屏”无处不在的产业机遇,通过给屏集成更多功能、将屏置入更多场景、衍生屏的更多出货形态等方式,在不断赋能万千场景的同时,持续提升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屏之物联”战略基础上,公司进一步完善发展模式,构建了“1+4+N+生态链”业务发展架构,其中,“1”为半导体
40、显示,是京东方所积累沉淀的核心能力与优质资源,是公司转型发展的策源地和原点;“4”为基于京东方核心能力和价值链延伸所选定的发力方向,是公司在物联网转型过程中布局的物联网创新、传感、MLED 及智慧医工四条主战线;“N”为京东方不断开拓与耕耘的物联网细分应用场景,是公司物联网转型发展的具体着力点,如智 慧车联、工业互联、数字艺术等;“生态链”为京东方协同众多生态合作伙伴,聚合产业链和生态链优质资源,构筑的产业生态发展圈层。公司目前的定位:致力于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不断追求卓越的物联网创新公司。公司坚持“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始终保持对技术的尊重与对创新的坚持,每年坚持
41、将营收的 7%左右投入研发,其中营收的 1.5%用于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2018-2023 年,公司研发投入从 72.38 亿元增长到 125.63 亿元,近三年研发投入分别为 124.36 亿元、126.02 亿元、125.63 亿元,较为稳定,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 5.67%、7.06%、7.20%;研发人员方面,2018-2023 年,公司研发人员从 19627 人增长到21888 人,2023 年,公司研发人员占比为 24.17%。公司持续强化高质量专利布局,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专利体系。截至 2023 年,公司累计自主专利申请超 9 万件,其中柔性 OLED 相关专利申请已超 3 万件
42、。2023 年,公司新增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超90%,海外专利超 33%,覆盖美、欧、日、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及柔性 OLED、传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领域,同时,公司全球持有授权有效专利超 4 万件,并连续第六年位列美国专利授权排行榜全球 TOP20。公司拥有较为完善的专利护城河,为维持技术竞争力奠定了基础。近年公司业绩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性,后续随着面板行业周期性趋弱,公司业绩的波动性有望平缓,盈利能力有望稳中有升。收入方面,2019-2023 年,公司收入分别为 1160.6 亿元、1355.5 亿元、2210.4 亿元、1784.1 亿元、1745.4 亿元,波动明显,其中,公司
43、2021 年收入达到 2210.4 亿元的阶段性峰值,主要原因为 2021 年是面板大周期(2019 年末-2022 年末)的价格高位阶段,当年公司深度受益;2024Q1,公司收入为 458.9 亿元,同比增长 20.84%。利润方面,2019-2023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19.2 亿元、50.4 亿元、259.6 亿元、75.4 亿元、25.5 亿元,与收入的波动规律基本一致,2024Q1,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9.8 亿元,同比大增 297.8%。当前,中国大陆集中了全球大部分面板产能,且产能集中度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面板厂具备控产保价、按需生产的能力,面板行业的周期性将得到抑制,公司
44、业绩的波动性有望逐渐弱化。公司是全球面板行业龙头,核心为显示器件业务,收入占比长期维持在 80%-90%之间。公司业务范围划分为显示器件业务、物联网创新业务、MLED 事业、智慧健康服务、传感器及解决方案事业,其中,显示器件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也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021-2023 年,公司显示器件业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 91.49%、88.53%、84.25%,长期维持在约 80%-90%的较高水平。费用率方面,2019-2023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从 5.77%增长至 6.49%,销售费用率从 2.51%下降至 2.14%,管理费用率从 4.49%下降至 3.41%,财务费用率从 1.72
45、%下降至 0.66%,除研发费用率外,公司其他三大费用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公司毛利率波动与行业周期较为吻合,固定资产折旧近年维持在 330-340 亿元的较高水平。2019-2023年,公司综合毛利率分别为 15.18%、18.55%、28.84%、11.70%、12.55%,与公司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波动规律较为吻合,后续随着面板行业的周期波动减弱,公司毛利率有望趋于稳定。此外,公司所处的面板行业属于重资产行业,折旧节奏对其盈利表现影响较大,经过前些年的大规模产线投资,目前逐渐接近公司的折旧高峰期,根据公司历年年报,2019-2023 年,公司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分别为 184.2 亿元、218
46、.8 亿元、330.8 亿元、332.3 亿元、339.2 亿,固定资产折旧近三年维持在 330-340 亿元的较高水平,后续随着各条新建产线陆续转固,公司将迎来折旧高峰期,再之后公司早期产线将陆续折旧完毕,利润将逐渐释放。2.TCL 科技科技 TCL 科技成立于 1981 年,内生外延成长为全球面板厂商龙头。公司早期专注消费电子与通讯产品的综合制造,逐步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先后布局电视模组和面板业务。2019 年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将终端及配套业务剥离,转型聚焦半导体显示与材料。2020 年公司收购中环电子,产业版图进一步丰富,形成了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及半导体材料双轮驱动的业务布局。公司
47、以华星光电为核心开展半导体显示业务,通过自建以及并购三星工厂,面板产能快速扩张,已成长为国产 LCD 面板龙头企业。根据公司公告,截至 2023 年 9 月底华星光电旗下共有 9 条面板产线已建或在建,其中两条为全球领先的第10.5 代 TFT-LCD 产线,公司面板产能已实现大/中/小尺寸全覆盖。从业务布局来看,公司产品以大尺寸显示为主,正加速布局中小尺寸面板。公司面板产品以 LCD 为主,按规格可分为大/中/小尺寸,其中大尺寸面板为公司的主力产品。近年来公司考虑到下游市场趋势,积极推进中小尺寸结构转型,2022 年 9 月投产的 t9 项目聚焦中尺寸高附加值 IT 面板,我们预计该项目将为
48、公司向全尺寸显示龙头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产业链方面,公司从事显示面板产销以及模组组装业务,位于面板产业链中游。公司上游材料包括玻璃基板、掩膜版、ITO 靶材、显示用光刻胶、显示驱动 IC、偏光片、液晶等,由于材料种类多样,公司供应商较为分散,2023 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总额占比为 20.75%。具体到细分材料,玻璃基板与偏光片国产化率较低,市场由少数海外厂商主导,公司同玻璃基板龙头日本 AGC 合作历史悠久,共同出资设立了第 11 代玻璃基板生产基地,可以助力保证关键原材料的稳定供应。下游应用方面,公司同 TCL 电子、三星、小米、联想等头部品牌客户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实施中小尺寸结构转型以来
49、,公司中尺寸车载业务与包括比亚迪、吉利、上汽在内的多家 Tier1 厂商展开深度合作,中尺寸 IT 业务也已导入联想、戴尔等一线客户。股权结构方面,公司股权结构分散,无实际控制人。截至 1Q24,公司董事长李东生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公司 6.73%的股份,为公司最大股东,惠州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及武汉光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公司 4.35%和 2.64%的股份。TCL 科技通过设立/收购子公司布局业务,其中 TCL 华星主要从事半导体显示业务,TCL 中环主要从事新能源光伏及半导体材料业务,翰林汇主要负责 IT 产品的销售与服务。预计公司 2024/25 年收入有望分别增长 2%/10%至
50、1,787 亿/1,961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 74%/46%至 38.6 亿/56.2 亿元。公司的大尺寸面板持续发力,中小尺寸面板产线产能稳健爬升,带动市占率进一步提高,叠加大尺寸面板价格回暖与中小尺寸面板价格企稳,2023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22.15 亿元,同比增长 19.5 亿元。我们预计 2024/25 年公司收入和利润有望持续提升,主要得益于供需关系持续优化带来的面板价格回暖和公司中尺寸面板新品推出。五五、相关机遇相关机遇 1.下行周期后将迎需求拐点,大尺寸及新技术拉动总需求增长下行周期后将迎需求拐点,大尺寸及新技术拉动总需求增长 消费电子出货量降幅收窄,有望触底反弹。自
51、 2020 年起,全球电视出货量连续三年同比下滑,其中2022 年出货量仅为 2.02 亿台,环比下降 3.9%。而从边际情况来看,据 TrendForce 集邦咨询预测,2023 年全球电视出货量将达 1.97 亿台(YoY-2.1%),降幅有所收窄。PC 方面,2023 年三季度全球PC 出货量 0.68 亿台(YoY-8.15%,QoQ+10.17%),虽同比仍处下滑趋势,但跌幅明显收窄(23Q1 同比-29.32%,23Q2 同比-13.6%)。24 年是体育比赛大年,巴黎奥运会、欧洲杯两大赛事有望拉动低迷已久的 TV 需求。从历史表现看,体育赛事对面板出货形成有力拉动,2016 年法
52、国欧洲杯、2016 年巴西奥运会、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等重大赛事对电视需求有一定拉动。2.消费升级叠加大尺寸供应能力释放,大屏化成为长期趋势消费升级叠加大尺寸供应能力释放,大屏化成为长期趋势 近年来中国大陆面板厂对于大尺寸面板的布局及供应拉动了供给端大屏化的趋势,而消费者消费升级及电视更新换代亦加强了这个趋势。据 Omdia 数据,由于 32 英寸电视面板销量下降,而 65 英寸、75 英寸和 85 英寸电视面板销量增长,2023 年 5 月,液晶电视面板的加权平均尺寸首次超过了 50 英寸,并且在 2023 年 9 月超过了 52 英寸。在大尺寸市场中,随着 G10.5 代线产能的释放带
53、动面板供应能力提升及成本下降,“65/75”已然成为客厅电视的首选尺寸。据群智咨询数据,近三年来 65 寸以下的电视市占率呈震荡下滑趋势,65 寸及以上的电视市占率呈明显提高趋势。3.车载显示空间广阔,有望成为重要增长点车载显示空间广阔,有望成为重要增长点 新能源汽车持续渗透,汽车智能化大势所趋。目前,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电动化、智能化变革,新能源汽车正潜移默化淡化传统汽车的概念,也让“智能座舱”、“第三空间”等词汇进入消费者眼球。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5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32.89 万辆,2022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687.23 万辆,CAGR 达 54.37%。新能源汽车热潮
54、及智能化座舱趋势下,车载显示空间广阔。随着智能化座舱的升级趋势,传统的中控屏、仪表盘和车载娱乐系统已无法满足目前的行驶操作和娱乐需求,车内屏幕面临“更大、更多、更清晰”等要求,舱内除了传统中控、仪表需要显示屏外,还新增了 HUD、副驾显示屏、后排娱乐显示屏、电子后视镜新产品,车载显示屏装配量迎来高速增长,车载显示有望成为自动驾驶时代“人车交互”的重要接口。据群智咨询数据,2022 年全球前装车载显示面板出货量 1.76 亿片,同比增长约 7.8%,单车搭载率约 2.2 片,同比上升约 0.2 个点。车载显示屏成为自动驾驶时代“人机交互”重要接口,大屏化、多屏化等趋势加速推进。在汽车智能化趋势下
55、,作为人机交互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市场规模和出货量保持增长的同时,车载显示屏大屏化、多屏化趋势亦加速推进。多屏化解决方案中,传统驾驶仪表、中控屏功能升级,后排显示屏、抬头显示器、副驾驶显示屏普及度提高。相比于单一显示屏,多屏化方案增加了显示面积,还能给不同乘客提供相应的显示服务。LTPSLCD 产能转向车载等中尺寸应用,有望拉动车载显示价值量提升。从车载显示产品技术规格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车载显示屏向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方向发展。另外由于手机等其他应用对LTPSLCD 面板需求的持续减弱,面板厂积极推动更多的产能转向车载等中尺寸应用。据群智咨询测算,2023 年全球 LTPSLCD 车载显示面板
56、出货量约 5600 万片,渗透率提升超 30%。目前车载显示的主流技术为 A-Si 和 LTPSLCD,随着技术进步,OLED 及 MiniLED 在车载显示中有望加速渗透,先进技术的市场份额提升将有效带动车载屏幕价值量的提升。4.MicroOLED:乘虚拟现实东风而起:乘虚拟现实东风而起 MicroOLED 是 OLED 延伸技术,其将半导体技术与 OLED 技术相结合,器件结构包括了硅基驱动背板与 OLED 器件两个部分。MicroOLED 又称硅基 OLED,是 OLED 技术的延伸,但不同于传统的 OLED,MicroOLED 是以单晶硅芯片为基底、以 CMOS 为驱动,无需外置驱动芯
57、片。具体来说,MicroOLED利用成熟的 CMOS 工艺,将传统外置显示芯片集成在单晶硅衬底中,接着在高温低真空环境下,将OLED 沉积到单晶硅衬底上制作成光源模块,这种结构使得 MicroOLED 可以制备更小的像素尺寸(通常在 615 微米),约为传统显示器件的 1/10。与传统 OLED 相比,MicroOLED 具备轻薄小巧、高像素密度、高响应速度以及低功耗等优势,是对OLED 工艺的升级。与 OLED 相比,MicroOLED:1)像素尺寸更小,对应的像素密度更高,达到每英寸 3000ppi 以上,可以实现更高分辨率,提供更清晰更细腻的画质;2)不需要复杂的封装技术,更加小巧轻薄且
58、可降低封装成本;3)响应速度更快,能够提供更高的帧率;4)将微显示直接搭载在单晶硅晶圆之上,可以降低能耗。以上优势使得 MicroOLED 成为适用于 AR/VR/MR 等虚拟现实产品的显示技术方案。当前用于 AR/VR 显示的方案有四种:Fast-LCD、MiniLED、MicroOLED 和 MicroLED,综合来看,MicroOLED 是目前最适用于虚拟现实的量产显示技术。MicroOLED 采用半导体工艺,在实现自发光的同时可实现高像素密度,能够天然地去除纱窗效应和拖影问题。与 Fast-LCD 及 MiniLED 相比,MicroOLED 在亮度、对比度、响应时间、功耗、体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与 MicroLED 相比,MicroOLED 在性能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已然具备了量产条件,商业化推广难度显著更低。苹果首推 VisionPro 搭载 MicroOLED 显示屏,MicroOLED 有望乘虚拟现实东风而起。2023 年苹果正式发布其头显产品 VisionPro,并搭载 2 块 4K 分辨率、像素密度达 3000PPI 以上、8K 超高解析度的索尼 MicroOLED 屏幕,这将推动 MicroOLED 加速商业化推广落地,MicroOLED 在 VR/AR 显示市场渗透率有望加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