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显示行业系列深度九:LCD保价控产格局向好OLED供需双向驱动国产替代白热化-240325(1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电显示行业系列深度九:LCD保价控产格局向好OLED供需双向驱动国产替代白热化-240325(17页).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行业及产业 行业研究/行业深度 证券研究报告 电子 2024 年 03 月 25 日 LCD 保价控产格局向好,OLED 供需双向驱动国产替代白热化 看好光电显示行业系列深度九 证券分析师 袁航 A0230521100002 杨海晏 A0230518070003 李天奇 A0230522080001 联系人 袁航(8621)23297818 本期投资提示:大陆厂商在 LCD 领域取得主导后开始按需生产,理性竞争。根据 Omdia 数据,中国大陆全尺寸 LCD 市场份额从 2017 年 25.2%增长至 2022 年 55.5%。相较于以往弱化盈利抢占份额的战略,2023 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在以盈
2、利作为首要经营目标下,按需控产的策略使得价格逐渐回温,大部分面板厂实现了 TV 业务线的扭亏为盈,进一步转向合理化竞争。IT 面板格局正在重演 TV 竞争之路,大陆面板厂基于产能释放以及客户策略等因素仍有较大规模诉求。大陆厂商一方面通过现有产品的价格优势竞争,另外一方面也在积极推动产品的新规格提升竞争力。中国大陆高世代产线折旧收尾,有望将带来利润弹性。自 2011 年中国大陆第一条 G8.5代线量产,至今中国大陆面板厂已经投资了 8 条 G8.5 代线(包括 1 条买自 SDC 的苏州G8.5 代线,不包括 LGD 广州线),8 条 G8.6 代线及 4 条 G10.5 代线(不包括广州超视界
3、 G10.5 代线)。中国大陆厂商一般采用 7 年折旧期,在 8 条 G8.5 代产线之中有 5 条已经折旧结束或接近结束,1 条将在 1 年内折旧结束;4 条 G10.5 代线也都处于折旧周期的最后阶段,在折旧期结束后面板厂商有望获得较大利润弹性。韩日台厂的加速退出和改造带来整合契机。历史来看,日韩面板厂商的产能重构和停产以及台厂的投资谨慎,间接增加了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在全球的产能份额。韩国 LGD 计划通过重组LCD和升级OLED来加速改善业绩,有望将通过出售其广州LCD 厂来获得额外资金;日厂夏普持续亏损后有望在 2024H2 暂停堺工厂 SDP 投片;由于目前 IT 产品依然以 G6代以
4、下线体生产为主,大陆厂商 Oxide 的 G8.5 代线产能逐渐释放后友达和群创在 2023年加快了产能调整,改造或关闭了部分工厂,预计两家企业将在 2024 年继续改造或淘汰旧的、低效的生产线。OLED 供需双向驱动,国产替代正当时。OLED 渗透率在智能手机持续提升,从 2015Q1的 16%提升至 23Q4 的 56%,大陆面板厂也受益于国产化,在 OLED 手机领域市占率已达 43.3%,增长约 14pcts。苹果引领,OLED 向中尺寸扩容。苹果持续在旗下所有行动电脑和平板电脑产品中采用OLED 面板,这种趋势有望提高 IT OLED 的渗透率。除苹果外,目前 Samsung Gal
5、axy、联想、惠普、戴尔、华硕、华为、步步高、小米和 LG Electronics 都在其 PC 产品中采用了 OLED 显示面板。IT OLED 面板依赖供应商 G6 代线改造和高世代线投资,多条高世代OLED G8.6 代线已宣布投产,未来有望带来新一轮资本开支。建议关注 LCD 和 OLED 双主线:中游制造:面板厂京东方 A、深天马 A 等。上游材料:看好 LCD 景气度回升及台厂和韩厂退出后的上游回流,OLED 行业的持续景气带动上游放量,关注 OLED 发光材料和设备奥来德;偏光片三利谱;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天德钰;显示驱动芯片封装汇成股份。上游设备:OLED G8.6 代线的资本开支
6、有望拉动面板设备板块,检测设备精测电子(机械组)、华兴源创等。风险提示:新技术替代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宏观经济和行业波动的风险。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2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投资案件 结论和投资分析意见 LCD 保价控产格局向好,OLED 供需双向驱动国产替代白热化,建议关注 LCD和 OLED 双主线:中游制造:最直接受益于光电显示行业景气度的面板厂京东方 A、深天马 A 等。上游材料:看好 LCD 景气度回升及台厂和日韩厂退出后的上游回流,OLED 行业的持续景气带动上游放量,关注 OLE
7、D 发光材料和设备奥来德;偏光片三利谱;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天德钰;显示驱动芯片封装汇成股份;上游设备:OLED G8.6 代线的资本开支有望拉动面板设备板块,检测设备精测电子(机械组)、华兴源创;:原因及逻辑 1)大陆厂商在 LCD 领域取得主导后开始按需生产,理性竞争。相较于以往弱化盈利抢占份额的战略,2023 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在以盈利作为首要经营目标下,严格控产的策略使得价格逐渐回温,大部分面板厂实现了 TV 业务线的扭亏为盈,进一步转向合理化竞争。2)韩日台厂的加速退出和改造带来整合契机。历史来看,日韩面板厂商的产能重构和停产以及台厂的投资谨慎,间接增加了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在全球的产能份额。
8、LGD的广州厂出售有望近期落地,夏普 SDP 于 2024H2 或停产,友达和群创持续改造和关退低于 G6 的老旧线体。3)中国大陆高世代产线折旧收尾,有望将带来利润弹性。参考中国大陆厂商的高世代线折旧期,其中 8 条 G8.5 代线之中有 5 条已经折旧结束或接近结束,1 条将在 1年内折旧结束;4 条 G10.5 代线也都处于折旧周期的最后阶段。4)OLED 供需双向驱动,渗透与全面国产化。OLED 渗透率在小尺寸持续提升,从 2015Q1 的 16%提升至 2-23Q4 的 56%,大陆面板厂也受益于国产化,在 OLED 手机领域市占率已达 43.3%,增长约 14pcts。有别于大众的
9、认识 市场认为面板行业依然竞争激烈,盈利能力存疑,实际国产厂商按需生产格局稳定,日韩等厂商提前退出竞争,竞争持续向好。2023 年面板厂在以盈利作为首要经营目标下,供应端的严格控产使得价格逐渐回温,大部分面板厂实现了 TV 业务线的扭亏为盈。此外,韩日台厂的加速退出和改造带来整合契机,有望间接增加中国大陆面板厂商份额。市场关注 OLED 和韩国技术代差,实际国产化率在 2023 年进一步提升,并且价格有望逐月回暖。此外,特别是目前国产品牌规划的低功耗 LTPO OLED 面板需求暴增,OLED 面板厂的产线产能供应仍然偏紧,面板价格有望进一步上涨。GUhUyXbWkWaZ7ZiWcZkX9Pa
10、O6MoMqQpNrNlOmMnOeRmOsN6MrQpOxNrRoRwMrNpO 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3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1.LCD:周期属性持续弱化,盈利中枢稳步上行.5 1.1 市场概况:LCD 为主,大陆厂商已占据产业链主导.5 1.2 LCD TV:控产保价成效初现,竞争格局持续优化.7 1.3 LCD IT:竞争格局重塑,受益国产品牌发力.10 2.OLED:供需双向驱动,全面渗透和国产化.12 2.1 OLED 手机:大陆厂商量价齐升,LTPO 供需偏紧.12 2.2 OLED IT:苹果引领,向中尺寸扩容.14 3显示
11、光电产业链相关标的.15 4核心假定的风险.16 目录 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4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图表目录 图 1:显示面板分类.5 图 2:全球新型显示面板产值.6 图 3:2021 年 LCD 面板下游应用占比.6 图 4:全尺寸 LCD 份额变化.6 图 5:大尺寸 LCD 份额变化.6 图 6:中小尺寸 LCD 份额变化.6 图 7:大尺寸 TV 面板价格变化.7 图 8:全球 LCD TV 面板出货量及出货面积.7 图 9:夏普 SDP Sakai G10 工厂 TV 品牌客户结构.8 图 10:显示器面板竞争格局.10 图
12、11:笔电面板竞争格局.10 图 12:平板电脑面板竞争格局.11 图 13:国产手机品牌平板电脑出货量(单位:万台).11 图 14:智能手机 OLED 渗透率.12 图 15:AMOLED 手机面板竞争格局.12 图 16:刚性及柔性 OLED 面板价格(单位:美元).12 图 17:中国手机品牌 LTPO 需求(单位:百万片).13 图 18:华为的 LTPO 产能需求占中国大陆比重.13 图 19:苹果的 OLED IT 路线图.14 图 20:OLED 显示器和平板电脑出货量预测(单位:百万台).14 表 1:韩厂产线退出计划表.7 表 2:中国大陆面板厂高世代 TFT-LCD 产线
13、折旧状态.8 表 3:可比公司估值(截至 2024 年 3 月 22 日).15 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5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1.LCD:周期属性持续弱化,盈利中枢稳步上行 1.1 市场概况:LCD 为主,大陆厂商已占据产业链主导 显示面板是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安防监控设备、车载显示屏等设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件,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阶段:1)20 世纪 20 年代 CRT(CathodeRayTube,阴极射线管)技术作为第一代显示技术被正式商业化,代表产品:黑白及彩色 CRT 电视。2)20 世纪 90 年代,等离子技术、L
14、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技术并行。2000 年后,等离子技术逐步退出市场,LCD 液晶技术逐渐成为全球最主流的显示技术。3)2010 年左右,OLED 商业化进程得到了实质性进展,之后 AMOLED 逐渐成为中小尺寸平板显示的主流,但因寿命问题无法在大屏幕市场取代 LCD,也无法在超大屏幕市场取代 LED。4)此外,Mini LED 和 Micro LED 等新型半导体显示技术相继出现,预计未来将拥有一定市场空间。图 1:显示面板分类 资料来源:申万宏源研究 全球显示面板市场依然以 LCD 为主。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22 年全球 a-Si LCD 的营收规模
15、约为 524 亿美金,LTPS LCD 约为 110 亿美金,OLED 约为 352 亿美元。根据下游应用领域划分,2021 年 LCD 显示面板产值中 39.3%来自于电视面板、19%来自于智能手机面板、15.7%来自于笔电面板、13%来自于显示器面板。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6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图 2:全球新型显示面板产值 图 3:2021 年 LCD 面板下游应用占比 资料来源:群智咨询,申万宏源研究 资料来源:群智咨询,申万宏源研究 中国大陆厂商在 LCD 领域已取得主导。相较于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显示面板发展较晚,但随着
16、国产面板厂商的崛起,中国大陆显示面板以较快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追赶,根据 Omdia 数据,全尺寸 LCD 市场份额从 2017 年 25.2%增长至 2022 年 55.5%。图 4:全尺寸 LCD 份额变化 资料来源:Omdia,申万宏源研究 图 5:大尺寸 LCD 份额变化 图 6:中小尺寸 LCD 份额变化 资料来源:Omdia,申万宏源研究 资料来源:Omdia,申万宏源研究 -30%-20%-10%0%10%20%3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市场规模(亿美元)YoY电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显示器汽车平板电脑功能手机其他0%20%40%60%80%10
17、0%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其他0%20%40%60%80%100%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720182019202020212022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其他 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7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1.2 LCD TV:控产保价成效初现,竞争格局持续优化 按需生产,理性竞争。相较于以往弱化盈利抢占份额的战略,2023 年面板厂在以盈利作为首要经营目标下,严格控产的
18、策略使得价格逐渐回温,大部分面板厂实现了 TV 业务线的扭亏为盈,进一步转向合理化竞争。根据 WitsView 数据,经历多个季度调整后,TV 面板价格中枢从 22 年 10 月触底反弹后温和上涨,全球面板业的库存也再次回归平衡。产品结构升级,出货面积持续提升。根据 DISCIEN 统计,23 年全球 LCD TV 面板出货量 234.6M,同比下滑 10%;但出货面积在尤其是国内市场超大尺寸化进程的带动下达到 166.7M,同比增长 0.4%,全年平均尺寸 50.8 寸,同比成长 2.7 寸。图 7:大尺寸 TV 面板价格变化 图 8:全球 LCD TV 面板出货量及出货面积 资料来源:Wi
19、tsView,申万宏源研究 资料来源:Omdia,申万宏源研究 韩厂加速退出带来整合契机。历史来看,韩国面板厂商的产能重构和停产,间接增加了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在全球的产能份额。根据 WitDisplay 信息,韩国 LG Display 计划通过重组 LCD 和升级 OLED 来加速改善业绩,2024 年 3 月 14 日已成功通过实收资本增资筹集 1.2925 万亿韩元。此外,根据 theelec 信息,LGD 有望将通过出售其位于中国广州LCD 生产基地来获得额外资金,近期已将其 G8.5 代广州 LCD 工厂(GP1 和 GP2)挂牌出售。表 1:韩厂产线退出计划表 产线 厂房 世代 产能
20、(K/M)退出时间 备注 三星 L7-1 1 G7 70 2016 年 12 月 改造为 A4-1(G6 OLED 线)2 20 3 20 L7-2 1 G7 45 2021 年底 改造为 A4E(G6 OLED 线)2 45 3 20 L8-1 1 G8.5 50 2019 年 8 月 改造为 Q1(QD-OLED)2 60 2021 年底 2b 40 L8-2 1 G8.5 60 2022 年 改造为 OLED IT 线-30%-25%-20%-15%-10%-5%0%5%10%15%20%2020年1月2020年4月2020年7月2020年10月2021年1月2021年4月2021年7月
21、2021年10月2022年1月2022年4月2022年7月2022年10月2023年1月2023年4月2023年7月2023年10月2024年1月65W55W43W32W050100150200250300出货量(百万台)出货面积(百万平方米)20222023 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8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2 60 3 6 1b 20 LG P7 韩国坡州 G7.5 120 2022 年底关停 改为 WOLED P8/P9 G8.5 160 暂无 产品主要为 LCD IT 产品 GP-1 中国广州 G8.5 110 计划出售 GP-2 G8
22、.5 100 计划出售 资料来源:SDC,LGD,申万宏源研究 夏普持续亏损后有望暂停 SDP 投片。根据日本福岛民报信息,夏普正在考虑缩小 LCD业务,生产大尺寸 LCD 面板的 Sakai G10 面板厂营运公司 SDP 正考虑进行停产,期望藉由减少据点、加快改善财务基本面,SDP 是过去两年造成集团亏损的主因(2023 年对 LCD面板相关工场/设备提列 1884 亿日元减损)。夏普目前在日本除 SDP 外,还有白山、龟山和三重三座工厂,其他三个工厂主要生产车用或平板电脑用中小 LCD 面板。根据夏普公告,SDP 目前月产能约 80K/M,2023 年面板出货 5.5M,产品组合主要是生
23、产电视面板尺寸42 英寸、60 及 70 英寸非主流切割产品。若 SDP 停产将使得供给缩减,主要对产出特殊尺寸较小的 TV 品牌厂造成采购困难。图 9:夏普 SDP Sakai G10 工厂 TV 品牌客户结构 资料来源:AVC,申万宏源研究 中国大陆高世代产线折旧收尾,有望将带来利润弹性。自 2011 年中国大陆第一条 G8.5代线量产,至今中国大陆面板厂已经共投资了 8 条 8.5 代线(包括 1 条买自 SDC 的苏州G8.5 代线,不包括 LGD 广州线),8 条 G8.6 代产线及 4 条 G10.5 代线(不包括广州超视界 G10.5 代线)。中国大陆厂商一般采用 7 年折旧期(
24、SDP 为 15 年),在 8 条 G8.5 代产线之中有 5 条已经折旧结束或接近结束,1 条将在 1 年内折旧结束;4 条 G10.5 代线也都处于折旧周期的最后阶段。没有了折旧成本,面板厂商的生产运营策略会变化巨大,未有望带来较大利润增量弹性。表 2:中国大陆面板厂高世代 TFT-LCD 产线折旧状态 公司 工厂 GEN 量产时间 折旧时间 折旧状态 备注 MTC三星LG海信长虹其他 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9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B 社 B10 G8.5 2017 7 年 剩 1 年 B17 G10.5 2019 7 年 剩 3 年
25、B18 G8.5 2020 7 年 折旧开始于 2015 年 CEC-Panda B19 G8.6 2020 7 年 折旧开始于 2018 年 CEC-Panda B4 G8.5 2011 7 年 结束 B5 G8.5 2014 7 年 结束 B8 G8.5 2015 7 年 结束 B9 G10.5 2018 7 年 剩 2 年 C 社 T1 G8.5 2011 7 年 结束 T10 G8.5 2020 7 年 折旧开始于 2013 年 SDC T2 G8.5 2015 7 年 结束 T6 G10.5 2019 7 年 剩 3 年 T7 G10.5 2021 7 年 C 社 CECX1 G8.
26、6 2018 7 年 剩 2 年 H 社 H1 G8.6 2017 10 年 H2 G8.6 2019 10 年 H4 G8.6 2020 10 年 H5 G8.6 2021 10 年 资料来源:Omdia,申万宏源研究 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10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1.3 LCD IT:竞争格局重塑,受益国产品牌发力 在 LCD 的应用场景中,平板、笔记本、显示器在内的 IT 应用是仅次于电视面板的第二大使用场景。与 TV 产品相比 IT 产品价格对供需关系相对不敏感。IT 产品定制需求强,并且作为生产力工具而言,用户优先考虑的是功能性
27、需求,对于产品价格相对不敏感。根据 Witview测算,一般 IT产线的投入产出比高于 TV 产线。IT 面板格局在重演 TV 竞争之路,大陆面板厂基于产能释放以及客户策略等因素仍有较大规模诉求。大陆厂商一方面通过现有产品的价格竞争,另外一方面也在积极推动新规格提升竞争力。中国大陆厂商:根据 DISCIEN 数据,BOE 因为主力客户 Dell/HP 供应链调整需要其它客户来补充;T9 产品放量以及模组诉求需要进一步开拓 Top 品牌商用市场;HKC 由于目前主力客户是自牌以及华南市场,2024 年需要攻入更多的 Top 品牌来保持出货规模的稳定;Tianma 厦门 G8.6 量产,积极进攻品
28、牌方来完成产品开拓和产线爬坡。中国台湾厂商:在IT领域处于收缩态势。虽然AUO/INX通过线体改造以及规格升级(电竞/100Hz)尽力维持一定竞争力,但陆厂的产能释放使两者进一步承压。韩国厂商:SDC 已从 LCD 转至 OLED,但仍需要一定时间实现规模成长;LGD 受到大陆面板厂的竞争,虽然在 Dell/HP 供应链策略下有一定的订单支撑,但未来仍难免处于下降趋势。图 10:显示器面板竞争格局 图 11:笔电面板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IDC,申万宏源研究 资料来源:IDC,申万宏源研究 平板面板也有望受益于国产厂商发力。一方面苹果公司将对 iPad 产品线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更新,预计将会引领新
29、一轮的平板电脑升级;另一方面国产智能手机品牌厂商为了拓宽市场疆界及挖掘新的利润空间,纷纷加大对平板电脑市场的战略投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各品牌不断优化自身产品,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随着小米、华为等国内新兴 IT 品牌0%20%40%60%80%100%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0%20%40%60%80%100%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 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11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产品的强势崛起,必然要求中国供应链的快速跟进,平板面板市场依旧拥有相当广阔的增长空间。图 12:平板电脑面板竞争格局 图 13:国产手机品牌平板电脑出货量(单位:万
30、台)资料来源:IDC,申万宏源研究 资料来源:IDC,申万宏源研究 台厂投资谨慎,加快 IT 老旧线体调整。由于目前 IT产品多数用 G6 代以下线体切割生产,随着大陆厂商 Oxide 的 G8.6 代线开始逐渐投产,友达和群创在 2023 年加快了产能调整,改造或关闭了部分工厂,预计这两家企业将在 2024 年继续改造或淘汰旧的、低效的生产线,以优化生产效率。友达:根据 Display Times 信息,公司 2023 年已关闭 5 个生产工厂,其中 G4、G4.5、G5 线体各一条。公司关闭位于龙潭的 Fab 5A LCD(G4/G5)生产线,进行改造后生产Micro LED,2023 年
31、 8 月关闭了位于台南科技工业园区的 Fab C5D 和 C6C 两座彩色滤光片(CF)工厂,位于新加坡的 L4B 工厂(G4.5)也于 2023 年 12 月底停产。群创:根据 MCA 手机联盟信息,2023 年 4 月关闭南科 G5.5(Fab4),产线转型为非显示器应用,收缩笔记本电脑和显示器产能;12 月在竹南科学园区 T1 厂区缩减产线,生产小尺寸产品的南京厂、生产电视的佛山厂调整,上海、宁波两个后段模组厂转型车用产品。根据群创公告,公司 G3.5 线(Fab1)已经转型做 FOPLP 先进封装和 LTPS 先进研发,G4 线(Fab2)生产医疗感测器供应于睿生光电,G4.5 代线做
32、电子纸(T0)。此外,公司还有三座 G5 代线,两座 G6 线,G7.5、G8.5、G8.6 线各一座。0%10%20%30%40%50%60%70%80%90%100%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20 40 60 80 100 120 1402021-012021-032021-052021-072021-092021-112022-012022-032022-052022-072022-092022-112023-012023-032023-052023-072023-092023-11HuaweiHonoeXiaomiOPPOVivo 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33、第 12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2.OLED:供需双向驱动,全面渗透和国产化 2.1 OLED 手机:大陆厂商量价齐升,LTPO 供需偏紧 OLED 渗透率在小尺寸持续提升,大陆面板厂受益于国产化。根据 IDC 数据,OLED手机面板自 2015 年起渗透率持续提升,从 15Q1 的 15%提升至约 23Q4 的 56%。根据群智咨询数据,从竞争格局来看,2023年大陆OLED面板出货约2.9 亿片,同比增长约71.7%,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43.3%(除 SDC 和 LGD 外),增长约 14pcts。其中各厂商出货量均出现大幅度增长,京东方 OLED 智能手机面板出货约 1.
34、1 亿片,市占率约 16.4%;维信诺全年 OLED 智能手机面板出货约 6500 万片,同比增长约 71.1%,市占率约 9.5%;Tianma全年 OLED 智能手机面板出货约 4950 万片,同比增长约 2.6 倍。图 14:智能手机 OLED 渗透率 图 15:AMOLED 手机面板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IDC,申万宏源研究 资料来源:群智咨询,申万宏源研究 注:内圈为 2022 年,外圈为 2023 年 主力面板价格春节后有望企稳回升。根据 CINNO Research 数据,ROLED 面板在主力厂商 SDC 策略调整下,部分产品价格开始上调;终端品牌对 FOLED 面板的需求仍然积
35、极,国内 FOLED 面板厂的产线产能供应仍然处于相对紧张,并且部分项目产品存在交付困难的情况。FOLED 面板价格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图 16:刚性及柔性 OLED 面板价格(单位:美元)资料来源:CINNO Research,申万宏源研究 16%56%0%10%20%30%40%50%60%2015Q12015Q32016Q12016Q32017Q12017Q32018Q12018Q32019Q12019Q32020Q12020Q32021Q12021Q32022Q12022Q32023Q12023Q3SDCBOEVisionoxTianmaLGDOthers01020304050606.
36、4W ROLED6.7W FOLED 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13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国产品牌规划增加导致需求暴增,或引发 LTPO OLED 供需紧张。LTPO 的优点是能够实现高分辨率,同时使用比 LTPS 更少的功耗。例如苹果增加了 iPhone 15 系列应用的机型数量,与前代相比其在两款机型中应用了 LTPO 面板。据 Omdia 统计,2023 年 LTPS OLED 为 169.5 亿美元,LTPO OLED 面板销售额为 176.3 亿美元,首次在销售额上超越LTPS。出货量增加的原因是智能手机制造商自去年以来增加了使用 L
37、TPO 面板(高附加值面板)的型号数量。从销售量来看,2023 年全球 LTPO OLED 面板出货量达 1.9 亿片,较2022 年增长约 5000 万片。根据 DISCIEN 数据,预计从 23Q4 开始到 2024 年底,LTPO的供应将处于紧张状态,原因主要为 1)新技术量产初期,良率较低;2)新增产能,爬坡需要时间;3)产品型号多,研发产能占用及产能错配:每款面板的研发都需要占用产能,会损耗产能。目前除了超高端的旗舰系列,国产手机品牌的 30005000 元高端系列,2023年也开始规划 LTPO,如一加的数字系列、vivo 的 iQoo 数字系列、小米的数字系列等。图 17:中国手
38、机品牌 LTPO 需求(单位:百万片)图 18:华为的 LTPO 产能需求占中国大陆比重 资料来源:DISCIEN,申万宏源研究 资料来源:DISCIEN,申万宏源研究 02468101223Q123Q223Q323Q4其他Mate 60系列31%49%44%0%10%20%30%40%50%60%23Q420242025 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14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2.2 OLED IT:苹果引领,向中尺寸扩容 苹果有望引领高端 IT 走向 OLED。根据 Omdia 信息,自 2023Q4 以来,LGD 和 SDC一直在为 iPad
39、 Pro 生产新型 OLED 显示面板。此后,苹果持续在旗下所有行动电脑和平板电脑产品中采用 OLED 显示面板,包括 iPad Pro、iPad Air、iPad mini、MacBook Pro、MacBook Air,甚至可能推出可折叠 iPad OLED,这种趋势有望提高 IT OLED 的市场渗透率。除苹果外,目前 Samsung Galaxy、联想、惠普、戴尔、华硕、华为、步步高、小米和 LG Electronics 都在其 PC 产品中采用了 OLED 显示面板。图 19:苹果的 OLED IT 路线图 资料来源:Omdia,申万宏源研究 IT OLED 依赖供应商 G6 代线改
40、造和高世代线投资。LGD 的 E6 柔性 OLED G6 产线和SDC 的 A3 柔性 OLED G6 产线将用于大规模生产,这两条产线最初都是为智能手机显示面板应用而设计的,但经过改造后,可用于生产 11 英寸至 12.9 英寸产品。此外,京东方 2023年 11 月 29 日已公告投建 G8.6 代 OLED 新产线,主攻中尺寸 OLED IT 类产品;SDC 于2023 年 3 月 10 日宣布投建 G8.6 代 OLED IT 产线,将现有的 L8 改造为 A6 线(第六条)。图 20:OLED 显示器和平板电脑出货量预测(单位:百万台)资料来源:Omdia,申万宏源研究 010203
41、04050607080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平板电脑笔电 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15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3显示光电产业链相关标的 中游制造:最直接受益于光电显示行业景气度的面板厂京东方 A、深天马 A 等。上游材料:看好 LCD 景气度回升及台厂和韩厂退出后的上游回流,OLED 行业的持续景气带动上游放量,关注 OLED 发光材料和设备奥来德;偏光片三利谱;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天德钰;显示驱动芯片封装汇成股份;上游设备:OLED G8.6 代线的资本开支有望拉动面板设备板块,检测设备精
42、测电子(机械组)、华兴源创;表 3:可比公司估值(截至 2024 年 3 月 22 日)代码 公司 市值 Wind 一致盈利预测(单位百万元)PE PB(LF)(亿元)2023E 2024E 2025E 2023E 2024E 2025E 000725.SZ 京东方 A 1458 2311 6058 11620 63 24 13 1.2 000050.SZ 深天马 A 214-2097 -465 354 -10 -46 61 0.8 688252.SH 天德钰 64 113 165 225 57 39 29 3.3 688378.SH 奥来德 55 123 215 327 45 26 17 3
43、.1 688403.SH 汇成股份 73 196 274 384 38 27 19 2.4 300567.SZ 精测电子 207 204 350 510 101 59 41 6.4 688001.SH 华兴源创 115 234 342 479 49 34 24 3.0 资料来源:Wind,申万宏源研究 注:可比公司盈利预测来源于 Wind 一致预期 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16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4核心假定的风险 新技术替代风险。半导体显示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半导体显示产业的发展依赖技术、工艺和产品创新,半导体显示面板将朝高分辨率
44、、轻薄化、可弯曲化、高对比度及广色域等方向发展。显示行业未来发展将呈现多种技术并存发展的局面。若未来市场出现新的具有巨大优势的显示技术,而相关公司在关键技术和工艺上未能持续研发创新,未能紧跟行业前沿需求正确把握研发方向,可能导致产品技术及性能落后于行业先进水平,从而影响产业竞争力与持续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随着国内显示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半导体显示面板产能不断扩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果相关公司不能持续进行研发创新,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面临充分市场竞争所带来的产品销量下滑的风险,从而影响整体盈利能力。宏观经济和行业波动的风险。半导体显示行业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较大,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周
45、期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行业呈现一定波动性。2019 年半导体显示面板行业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状况带来了面板价格阶段性调整。2020 年,随着韩系显示面板厂商逐步退出 LCD 显示面板市场,同时居家办公、学习、娱乐的需求显著增长,部分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半导体显示面板下游的终端产品市场带来积极正向的拉动作用。2020 年至2021 年上半年,在以上因素推动下,显示面板价格上涨,带来一波行业繁荣期。但显示面板价格的上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终端需求,同时,居家办公、学习、娱乐等阶段性需求得以满足,因此 2021 年下半年显示面板价格回落。2022 年,受国际形势动荡、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等多重因素导致终端产
46、品需求减弱的影响,显示面板市场价格低迷。行业深度 请务必仔细阅读正文之后的各项信息披露与声明 第 17 页 共 17 页 简单金融 成就梦想 信息披露 证券分析师承诺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注册为证券分析师,以勤勉的职业态度、专业审慎的研究方法,使用合法合规的信息,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并对本报告的内容和观点负责。本人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收到任何形式的补偿。与公司有关的信息披露 本公司隶属于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本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取得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许可。本公司关联机构在法律许可情况下可能持
47、有或交易本报告提到的投资标的,还可能为或争取为这些标的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本公司在知晓范围内依法合规地履行披露义务。客户可通过 索取有关披露资料或登录 信息披露栏目查询从业人员资质情况、静默期安排及其他有关的信息披露。机构销售团队联系人 华东 A 组 茅炯 021-33388488 华东 B 组 李庆 021-33388245 华北组 肖霞 010-66500628 华南组 李昇 0755-82990609 L 股票投资评级说明 证券的投资评级:以报告日后的 6 个月内,证券相对于市场基准指数的涨跌幅为标准,定义如下:买入(Buy)增持(Outperform)中性(Neutral)减持(Unde
48、rperform):相对强于市场表现20以上;:相对强于市场表现520;:相对市场表现在55之间波动;:相对弱于市场表现5以下。行业的投资评级:以报告日后的6个月内,行业相对于市场基准指数的涨跌幅为标准,定义如下:看好(Overweight)中性(Neutral)看淡(Underweight):行业超越整体市场表现;:行业与整体市场表现基本持平;:行业弱于整体市场表现。我们在此提醒您,不同证券研究机构采用不同的评级术语及评级标准。我们采用的是相对评级体系,表示投资的相对比重建议;投资者买入或者卖出证券的决定取决于个人的实际情况,比如当前的持仓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投资者应阅读整篇报告,以
49、获取比较完整的观点与信息,不应仅仅依靠投资评级来推断结论。申银万国使用自己的行业分类体系,如果您对我们的行业分类有兴趣,可以向我们的销售员索取。本报告采用的基准指数:沪深300指数 法律声明 本报告仅供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客户应当认识到有关本报告的短信提示、电话推荐等只是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需以本公司 http:/ 网站刊载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司并接受客户的后续问询。本报告首页列示的联系人,除非另有说明,仅作为本公司就本报告与客户的联络人,承担联络工作,不从事任何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业务。本报告是基于已公开信息撰
50、写,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向人作出邀请。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客户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可能存在可能影响本报告客观性的利益冲突,不应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惟一因素。客户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本公司特别提示,本公司不会与任何客户以任何形式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分担证券投资损失,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
51、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本报告中所指的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本公司未确保本报告充分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本公司建议客户应考虑本报告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要)咨询独立投资顾问。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若本报告的接收人非本公司的客户,应在基于本报告作出任何投资决定或就本报告要求任何解释前咨询独立投资顾问。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属于非公开资料。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除非另有书面显示,否则本报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权均属本公司。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