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尼:2023年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报告(摘要版)(17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尔尼:2023年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报告(摘要版)(17页).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美国制造业 回流之势已成,你准备好了吗?科尔尼年度美国制造业回流 指数发布十周年 Photo by Kearney Alum 科尔尼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报告已有十年历史。根据报告观察,这十年间,美国的制造业回流趋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可以非常确信地说,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时机已经成熟。在首次报告发布之时,美国制造业的回流趋势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 2013 年以来,我们开始看到企业的生产足迹缓慢从中国大陆向外转移,主要转向亚太其他低成本国家或地区(LCC),现在被称为“亚洲替代供应链”(Altasia)。虽然按照美元绝对值计算,美国从中国大陆的进口额仍在增长,但与亚洲替代供应链(Altasia)所
2、在国家或地区相比,美国从中国大陆进口的占比持续萎缩。这一变化主要对越南、中国台湾地区和印度产生利好。早期的制造业向大陆外转移核心驱动因素是中国劳动力成本提升,而过去五年,受关税问题和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大陆在美国进口总量中的占比加速下滑。而墨西哥过去几年在美国制造业进口中的占比出现了大幅增长。自新冠疫情以来,美国从墨西哥进口的制成品总额已经从 3200 亿美元增长到 4020 亿美元(增幅为 26%),这是美国制造业近岸外包增长的另一个迹象。此外,中国企业在墨西哥也一直非常活跃。为了更靠近美国市场,许多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在墨西哥开展制造业务,在那里建立和扩大产能。十年前,近岸外包还只是一个想法,但
3、是现在已经成为现 实,这一点有大量的定性和定量数据可以印证。我们的最新调研结果显示,有 96%的 CEO 表示正在评估、已经决定或已经实施制造业务的回流,相比上一年的 78%有显著增加。以上转变首先可能受到消费者情绪变化的影响。即使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美国消费者现在比以前更愿意购买美国产品。同时,消费者越来越关注 ESG(环境、社会与治 理)问题,呼吁企业增强 ESG 承诺,包括减少碳排放等。另外,美国政府出台的政策也在鼓励美国企业回归本国。最后,随着自动化技术可用性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企业可以通过自动化弥补高技能劳动力短缺这一企业回流的最大挑战。执行摘要1美国制造业回流之势已成,你准备好了吗
4、??BEA?(MIR)MIR?MIR?(?20132022)RI?10.6411.2212.3412.4712.7413.0612.0812.9514.4914.102013201420222016201520172018201920202021013571122732988715439806010040202018202220132014202120152016202020172019801600140201001206040?1?14?RI?供应链布局“切换车道”企业希望减少对中国依赖的原因包括:对政策因素带来供应链韧性不确定性的担忧、整体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关税影响、以及中国持续提升的劳动
5、成本等。面对这些挑战,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的行业,有着截然不同的策略。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迁出中国,但他们选择了临近中国的 “亚洲替代供应链”(Altasia)地区。在消费电子产品行业,随着产业链体系在东南亚的逐渐成熟,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苹果和三星等公司已经开始将生产从中国迁往越南和印度。在消费电子行业中,因为产业链体系的重要性,将生产完全迁离亚洲尚不具备可行性。随着“亚洲替代供应链”(Altasia)受到更多的关注,这些国家或地区也在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激励措施,推动对这一生态系统的部分复制,提高本国或本地区的吸引力。消费者情绪的转变、社会对企业 ESG问题日益关注、政府出台更多鼓励措施
6、以及弥补劳动力缺口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些条件使美国企业终于对回流达成了共识。回流浪潮高涨我们似乎终于迎来了一场持续的制造业回流浪潮。正如参与调研的一位 CEO 所说,“在供应链的重构和现代化过程 中,制造业的回流将发挥关键作用。换句话说,制造业回流既是企业重新思考如何构建和运营供应链、引领企业走向下一个十年的原因,同时也是结果。”所以,今年的报告呈现出这样的转变就不足为奇了,这一转变反映了全球供应链全面重组的趋势。由于这些转变,2022 年,美国从亚洲 14 个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制成品总额占美国国内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从 2021 年的14.49%下降到 14.1%。这标志着自 2019
7、 年以来,美国国内制造业增长首次超过从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增长。因此,2022 年制造业回流指数(RI)转负为正,RI值为 39(见图 1)。这可谓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因为 2022年美国从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的进口总额比上一年增长了11%,首次破万亿美元大关。1 为了计算RI指数,我们对比了美国从14个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马来西亚、印度、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孟加拉国、巴基斯坦、中国香港、斯里兰卡和柬埔寨)进口的制成品数据和美国国内制成品总产值。美国制造业进口比率(MIR)是用美国从14个亚洲低成本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制成品总额除以美国国内制造业总
8、产值。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反映了MIR的同比变化,正值表示净回流,负值表示净离岸外包。准确的计算方法是:2021年MIR 14.49%-2022年MIR 14.10%=39%x 100=39。2美国制造业回流之势已成,你准备好了吗?最后,还有一些企业和行业尚不具备考虑回流或近岸外包的可行性。例如化工企业,尤其是基础化学品生产企业,他们曾试图离开中国,寻求供应链的多元化。但受环境及成本因素影响,基础化学品产业链回流西方地区极其困难。化工行业的成本压力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尽管疫情期间有向中国之外转移的趋势,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基础化学品行业又重新回到中国,并且对中国更加依赖。在服装和纺织品行业,我们
9、也看到了类似的趋势。去年的制造业回流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供应链瓶颈等加快了服装和纺织品行业离开中国的速度。这些企业加速向“亚洲替代供应链”(Altasia)地区转移,甚至有部分回流到美国本土。但截至目前来看,美国国会批准延长普惠制(GSP)的希望渺茫,所以那些指望享受大多数“亚洲替代供应链”(Altasia)普惠制免关税待遇(以规避美对华进口关税)的企业又重新回到中国。还有一些企业正在从整个亚洲地区向外转移,将生产迁回美国或迁到墨西哥,尤其是一些希望能节省大型笨重、低价值密度消费品的物流和运输成本的企业。比如在家具行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成品组装线搬到了墨西哥。中国企业在一定程度
10、上推动了这种趋势的发展。很多中国家具企业进驻了墨西哥一个以中国企业为主的产业园区。而在蒙特雷及其他一些边境城市附近涌现了很多这样以中国企业为主的产业园区。随着这些中国企业在墨西哥进一步站稳脚跟,将来会有越来越多为他们供货的中国零部件制造商在附近建厂,所以未来我们会看到中国家具企业的整个“生态系统”向墨西哥转移。此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回流美国本土列入他们的计划当中。根据我们对制造部门高管和 CEO 的调研,几乎所有行业都有超过 80%的企业制定了未来三年内至少回流部分制造业务的战略。其中一些企业所在行业为美国政府鼓励本土投资的行业。例如,通胀削减法案(IRA)的清洁能源条款鼓励美国国内电动汽
11、车行业发展,芯片法 案(CHIPS)鼓励半导体行业回归美国。在芯片法案的鼓励下,目前已经有一些企业宣布了若干引人注目的在美投资计划(请参阅:美国的政策短期内可能促进回流,但)。上述讨论的所有产业链调整战略在电子制造外包服务(EEM)行业都有应用。随着电子化趋势加速渗透更多产品,EEM 供应商不得不根据客户的战略调整自身战略。但是,由于规模庞大,EEM 行业供应链的转移趋势也会影响其他行业供应链的选择(请参阅:乘着电子化的浪潮)。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迁出中国,但他们选择了临近中国的亚洲替代供应链(Altasia)地区。但也有一些企业正在从整个亚洲地区向外转移,将生产迁回美国或迁到墨西哥。3美国制造业
12、回流之势已成,你准备好了吗??CEO?2022202171%62%54%32%24%36%45%31%18%25%?2?CEO?回流美国本土在企业的一系列供应链重构战略选择中,回流美国本土似乎成为自上一年报告发布以来势头最强劲的一个。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今年接收到董事会建议,希望把生产转移到离美国市场更近的地区的 CEO 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见图 2)。一位受访 CEO 告诉我们,对于回流,他们不仅面临越来越多来自直接利益相关方的压力,还面临着来自社交媒体的压力。因此,今年只有4%的 CEO尚未考虑回流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在去年的制造业回流指数报告中,这一比例为 22%(见图 3)。在去年已经决
13、定回流的公司中,约三分之一表示已经回流了部分或全部业务,而已经做出回流决定的公司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在本次调研中,有不少于 46%的受访 CEO 称其公司预计将在未来三年内实施回流战略。就本次调研结果来看,制造业回流肯定会获得新的增长势头,因为在仍不确定是否回流的受访 CEO 中,有 85%表示可能会因为其他美国公司的回流动作而改变想法。总的来说,有 40%的 CEO 认为本行业中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会开展某种程度的回流。在调研中,一些受访CEO 和制造部门高管都提及他们遭遇了措手不及的重大挑战。4美国制造业回流之势已成,你准备好了吗??3CEO?CEO?2022202138%26%46%34%12
14、%18%4%22%?美国消费者对回流也发挥积极影响尽管面临通货膨胀的挑战,Retail Brew 和 Harris Poll 在2022 年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美国消费者往往愿意寻找本国制造的产品,其中约有一半的消费者甚至愿意为购买美国货支付 10%-20%的溢价。虽然这可能反映了一种美国国民的民族情节,但它更可能反映了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供应链越长越容易断裂的认识,以及气候报告引起的消费者对 ESG 问题的敏感性。实际上,通货膨胀可能使制造业回流变得更加容易,这听起来似乎与我们的直觉相反。但很多企业逐渐发现,和 “供应链问题”引起价格上涨相比,当有关“百年一遇的破坏性事件”的消息不断传来,
15、消费者对价格上涨往往没有那么多的不满。以“通胀为借口”(excuseflation)现在甚至已经被谷歌收录为新词。虽然制造商最初可能只将这些无争议的价格上涨视为提高利润的机会,但他们也可以利用额外的利润作为缓冲,弥补回流或近岸外包面临的较高成本。在本次调研中,受访 CEO 反复提到,“减少碳足迹”一直都是他们支持回流和近岸外包的首要考量。制造业回流的一大明显好处是可以缩短运输距离,减少高污染运输模式的使用,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虽然运输在制造企业碳足迹中的占比通常较小,但这仍然是其 ESG 评分中的一个要素,也是很容易引起消费者注意的要素。此外,回流的另一个积极 ESG 影响是可以减轻对劳工人
16、权状况的顾虑。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最近一直在关注来自部分亚洲地区和其他海外制造基地的进口产品。产品在美国边境会被 CBP 频繁拦截,相关惩罚措施包括扣押、制裁、罚款等。CBP 加强此类举措的行动可能导致供应中断,使一些公司措手不及,因此,这也已成为企业考虑是否回流的又一动力。5美国制造业回流之势已成,你准备好了吗?乘着电子化的浪潮电子制造外包服务(EEM)行业将发生重大转变,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今年报告中讨论到的诸多趋势。经过十年的酝酿,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和近岸外包趋势逐渐清晰,从根本上影响了代工厂(OEM)和 EEM 行业。EEM 行业包括传统的原始设计制造商(ODM)、合同电子制造
17、商(CEM)和电子制造服务商(EMS)。产品的持续电子化趋势和重塑全球供应链的必要性将极大地推动 EEM 行业的壮大发展。它们带来的双重挑战将促使许多 OEM 与 EEM 展开合作,将端到端全球供应链的日常管理任务外包出去,从而加速自身转型。基本的经济因素既推动了快速、全面的全球供应链重塑,也使其更加复杂化。这些供应链的建设曾耗费数十年时 间,但重塑却只需几年就能完成。EEM 供应链重塑的主要经济驱动因素包括:电子化。物联网(IoT)的发展推动电子产品应用范围的加速扩大(例如,应用于电动汽车、医疗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打造供应链韧性的要求。在新冠疫情、对 ESG 问题关注的增加、地缘政治紧张局
18、势,以及人口等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打造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消费者情绪的转变。消费者现在愿意为本地制造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也使得 OEM 在保障盈利的同时有了更大的投资灵活性。EEM 的规模和成熟度。2022 年 EEM 行业规模达到5000 亿美元以上,并继续以每年约 5.5%的复合增长率增长,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顶级人才的首选行业。遍布全球的制造中心和生态系统网络。这样庞大的全球性网络使 EEM 行业具备了在全球供应链转型中处于领先地位所需的临界量。然而,EEM 也有重大的复杂性问题需要克服:人才的可得性。需要工程师开发价值导向设计(DtV)的产品,需要高技术工人和低技术工人进
19、行制造和组装,需要供应链管理人才指导和优化新的供应链流程。生态系统的重建。需要将侧重 STEM 综合技能和贸易技能的教育机构,以及自动化制造能力纳入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的不足。对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需要大规模的绿地投资,因为现有的黄金地段很快就会供不应求。总的来说,为应对回流和近岸外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挑战,OEM和EEM行业的CEO均需展现出积极的领导力。首先,OEM 行业的 CEO 需要评估整个端到端供应链的转型准备度,包括从产品设计到报废后的循环利用,并做出决策,要么迅速外包,要么加倍、加速投资。EEM 行业的 CEO需要为新业务的爆发做好准备,加强端到端供应链能力,深化并扩大战略客户关系,
20、扩展设计服务,布局地域多元化的制造网络,提高与客户业务足迹的契合度,同时加强ESG 承诺。6美国制造业回流之势已成,你准备好了吗?墨西哥近岸外包吸引力也在上升过去两年,美国从墨西哥的进口显著增长。与其他国家相比,墨西哥在美国进口总量中的占比大幅增加,即使考虑2021 和 2022 年前所未有的通胀率,其增长速度也超过了美国国内制造业产出的增速(见图 4)。美国自墨西哥进口的急剧增长主要由四类企业推动。已经开始从墨西哥采购的美国企业,正在加大在墨西哥的采购力度。在墨西哥生产商品来供应美国市场的美国或欧洲企业,他们希望在墨西哥增加新的产能。过去一年,特百惠、孩之宝、特斯拉和美泰都宣布了扩大墨西哥产
21、能的计 划。在墨西哥生产制成品后销往美国的中国企业。他们这里生产可以避免受到中美关系紧张带来的影响。中国二级和三级供应商。他们跟随中国制造企业(OEM)来到墨西哥,以便继续为其提供服务。需克服的重大挑战已经将全部或部分制造业务回流美国本土的企业发现,回流之路比许多“先行者”预期的要复杂得多,因此,实际执行时间比计划的更久。在调研中,一些受访 CEO 和制造部门高管都提及他们遭遇了措手不及的重大挑战。对于 CEO 来说,回流的首要挑战是所生产产品的质量。这些企业有时甚至忘记了,自己曾经是如何训练中国供应商生产出满足其严格质量标准的产品的。如果没有留下准确的标准作业程序(SOP)记录,那么现在要搬
22、去另一个新环境,又没有相同水准的人力来完成质检工作,那么对企业来说,真的很难复制当初的成绩。此类质量问题不仅仅发生在制造环节,新供应基地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等的缺陷问题也很频繁。这很可能也是之前离岸外包时曾碰到过的问题,但正如某位制造部门高管所说,那时候“这些问题都在那边处理掉了,我们看不到罢了。”因此,在业务回流之初,企业还是需要一些来自海外的输入。令人惊讶的是,CEO 和制造部门高管都表示缺乏“基本条件”是他们面临的又一挑战:即开展制造业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劳动力可得性和劳动力技能以及相应的管理能力(请参阅:谁掌握了解决方案?)我们认为,以上挑战正是美国企业表示他们同时也在考虑近岸外包到墨西哥的
科尔尼:看浪潮翻转-美国制造业回流新动向(2022)(15页).pdf
2021年美国制造业展望报告(英文版)(10页).pdf
2022美国制造业创新亮点报告(28页).pdf
科尔尼(A.T. Kearney):2021年美国回流指数报告(英文版)(15页).pdf
制造业创新指数报告 (2020年)(22页).pdf
NIST:2021美国制造业亮点总结报告(英文版)(100页).pdf
制造业回流-为绿地和棕地投资创造机会(英文版)(20页).pdf
赛迪译丛: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报告-美国(2022)(69页).pdf
麦肯锡: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美国制造业(英文版)(60页).pdf
赛迪译丛:美国2022年制造业网络安全路线图(37页).pdf
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连锁茶饮第一股(724页).pdf
麦肯锡: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韧性时代(33页).pdf
线上健身第一股-keep招股说明书(463页).pdf
罗振宇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完整PDF.pdf
QuestMobile:2022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7页).pdf
小红书:2023年度生活趋势报告(34页).pdf
QuestMobile:2022年中国短视频直播电商发展洞察报告(30页).pdf
工业4.0俱乐部:ChatGPT认知白皮书(151页).pdf
町芒:2022现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47页).pdf
哈尔滨工业大学:ChatGPT调研报告(94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