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工智能汽车产业研究院:高阶智能驾驶行业发展蓝皮书(2021-2025)(73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工智能汽车产业研究院:高阶智能驾驶行业发展蓝皮书(2021-2025)(73页).pdf(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上搜索。
1、 1 前言前言 进入 2022 年,ADAS 行业进入深水区,高阶智能驾驶成为市场争夺的焦点。高阶智能驾驶政策有了新突破。北京、深圳、武汉、重庆等地发布政策,支持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试点;交通运输部发布重磅文件,鼓励和规范自动驾驶汽车在运输服务领域应用。这一系列政策加速推动自动驾驶行业向高阶智能驾驶方向发展。当前,智能驾驶依然处于人机共驾的混合阶段,通过打通高速、城区、泊车场景,基于场景实现点到点的自动驾驶成为行业的共同目标。国内多家车企已推出 L2+级辅助驾驶车型,一些造车新势力车企的 L2+级车型已预埋了支撑升级到 L3 级甚至 L4 级自动驾驶的高算力芯片和高精度传感器,规划后续通过软件
2、OTA 升级,实现高阶智能驾驶。传统自主车企的高阶智能驾驶通过合作、投资外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或者成立自动驾驶科技公司的形式,进行自动驾驶系统开发,推出高端品牌自动驾驶车型。相比 ADAS,高阶智能驾驶场景更多样,算法更复杂,对于系统的准确性、安全性要求更高,需要自动驾驶关键技术加速升级。车载摄像头向八百万高像素方向升级,传统的毫米波雷达向高分辨率的 4D 成像雷达演进,车载激光雷达技术日趋成熟。高精度传感器的上车,带来了多样化的算力需求,芯片成为市场追逐的热点。传统的汽车 EE 架构向集中化演变的过程中催生出面向信息架构的新服务模式,软件在车辆中的价值占比提高,“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必然
3、趋势。在此背景下,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联合国内头部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及产品供应商福瑞泰克联合推出高阶智能驾驶行业发展蓝皮书,从高阶智能驾驶含义、政策法规、市场进展、关键技术应用趋势、商业化落地议题、典型参与者等方面,综合分析高阶智能驾驶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为政府决策、行业研究和企业发展提供参考。特别说明,本蓝皮书中所列出的数据可能因四舍五入原因与根据蓝皮书中所列示的相关单项数据直接相加之和在尾数上略有差异。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读者批评指正。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 二零二二年十二月 I 目录目录 1 1 智能驾驶概念智能驾驶概念.1 1.1 智能驾驶的定义及
4、等级划分.1 2 20212 2021-20222022 年我国高阶智能驾驶产业进展年我国高阶智能驾驶产业进展.4 2.1 政策篇:政策持续加码,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提速.4 2.2 市场篇:ADAS 加速前装,高阶智能驾驶进入量产前夜.7 2.2.1 中国市场乘用车新车 ADAS 市场分析.7 2.2.2 中国市场乘用车高阶智能驾驶市场分析.12 2.3 技术篇:高阶智能驾驶关键技术及应用趋势.15 2.3.1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15 2.3.2 车载摄像头.17 2.3.3 毫米波雷达.20 2.3.4 激光雷达.23 2.3.5 多传感器融合.25 2.3.6 域控制器.26 2.3.7
5、行泊一体.29 2.3.8 软件定义汽车.31 2.4 应用篇:自动驾驶车辆细分场景示范应用.34 2.4.1 乘用车高阶智能驾驶应用.34 2.4.2 商用车自动驾驶落地场景分析.38 3 3 高阶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议题高阶智能驾驶商业化落地议题.43 3.1 关于自动驾驶发展路线.43 3.2 关于高阶智能驾驶算力需求.44 4 4 高阶智能驾驶典型参与者分析高阶智能驾驶典型参与者分析.46 4.1 Tier1 代表企业-福瑞泰克.46 4.2 科技企业-华为.51 4.3 传统车企-长城.55 4.4 造车新势力-小鹏.60 II 图表目录 图表 1 SAE J3016TM 驾驶自动化分
6、级.1 图表 2 驾驶自动化等级与划分要素的关系.2 图表 3 智能驾驶功能等级划分.3 图表 4 我国自动驾驶顶层设计文件.4 图表 5 我国发布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5 图表 6 2020-2022 年 11 月中国市场乘用车新车整体 ADAS 月度搭载量及同比增速.7 图表 7 2021-2022 年 1-11 月中国市场乘用车新车 ADAS 功能搭载率.8 图表 8 2022 年 1-11 月自主车企 L2 级 ADAS 标配上险搭载量 TOP10.8 图表 9 2022 年 1-11 月合资车企(含特殊独资)L2 级 ADAS 标配上险搭载量 TOP10.9 图表 10 2021 年前
7、向 ADAS 供应商市场份额.10 图表 11 2022 年 1-11 月前向 ADAS 供应商市场份额.10 图表 12 2022 年 1-11 月国内市场 L2 级新车 ADAS 供应商市场份额.11 图表 13 2022 年 1-11 月自主品牌乘用车 L2 级车型 ADAS 供应商市场份额.11 图表 14 车企陆续推出智能导航辅助驾驶功能(部分).12 图表 15 2022 年 1-11 月前装标配 NOA 功能搭载量 TOP5 车企.13 图表 16 2021-2025 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 NOA 搭载量及渗透率走势预测.14 图表 17 自主车企 L4 级智能驾驶规划.14
8、 图表 18 博世电子电气架构演进路线.15 图表 19 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域集中式方向发展.17 图表 20 摄像头安装部位、类型及实现功能.17 图表 21 2022 年 1-11 月 ADAS 视觉方案供应商市场份额.18 图表 22 2022 年 1-11 月 L2 级 ADAS 视觉方案供应商市场份额.18 图表 23 福瑞泰克第三代前视智能摄像头 FVC3.19 图表 24 2021-2022 年新上市车型摄像头搭载数量.19 图表 25 2022 年 1-11 月前向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21 图表 26 2022 年 1-11 月角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21 III 图表 27
9、 4D 成像雷达优势.22 图表 28 典型 4D 成像雷达与普通雷达关键技术参数横向对比.22 图表 29 2021-2022 年宣布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部分).24 图表 30 高阶智能驾驶主要传感器优劣势分析.25 图表 31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26 图表 32 主要芯片厂商下一代自动驾驶芯片规划.28 图表 33 2020-2025 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行泊一体系统搭载数据预测.30 图表 34 全球汽车软件市场规模及增速.32 图表 35 福瑞泰克自动驾驶软件平台 FAS 产品架构.33 图表 36 车企高速 NOA 推出进展.34 图表 37 车企城市 NOA 推出进展.35
10、图表 38 2021 年度加州 DMV 自动驾驶路测里程.37 图表 39 国内车企 AVP 应用进展.38 图表 40 自动驾驶的特定应用场景分析.38 图表 41 福瑞泰克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发展路线图.46 图表 42 福瑞泰克 ODIN 智能驾驶数智底座.47 图表 43 福瑞泰克高阶域控制器产品.48 图表 44 福瑞泰克 FVR40 成像雷达参数.49 图表 45 福瑞泰克高阶智能驾驶算法架构.50 图表 46 华为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51 图表 47 华为智能汽车开放平台.52 图表 48 华为基于“计算+通信”的 CC 架构.52 图表 49 华为 MDC 产品矩阵.53 图
11、表 50 华为传感器产品矩阵.53 图表 51 长城汽车集团业务架构.55 图表 52 长城汽车智能驾驶发展路线图.56 图表 53 长城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发展路径.56 图表 54 GEEP4.0 硬件平台.57 IV 图表 55 毫末智行“风车战略”.58 图表 56 毫末智行 HPilot 系统演进.59 图表 57 毫末智行城市 NOH 智慧领航系统.59 图表 58 沙龙机甲龙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60 图表 59 小鹏汽车智能辅助驾驶发展路线.61 图表 60 小鹏汽车 EEA 架构演进.61 图表 61 小鹏汽车 SEPA 智能电动平台.62 图表 62 小鹏汽车 X-EEA3.0
12、 架构.62 图表 63 小鹏 XPILOT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演进.63 图表 64 XPILOT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发布计划.64 图表 65 XNGP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发布计划(适用于小鹏 G9 MAX 版).65 1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1 1 智能智能驾驶概念驾驶概念 1 1.1.1 智能驾驶的定义及等级划分智能驾驶的定义及等级划分 智能驾驶是指搭载先进的传感器等智能装置,运用现代传感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具备复杂的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和控制执行等功能,并最终可部分或完全替代人工驾驶员驾驶的系统。按照汽车控制权及安全责任分配的不同,智能驾驶可划分
13、成不同的等级。目前权威的智能驾驶分级标准主要来自于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International)、美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NHTSA)。其中,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制定的 SAE J3016 是国际上影响最大、应用最广泛的分级标准。SAE J3016 标准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为从 L0 级别(无驾驶自动化)直至L5 级(完全驾驶自动化)在内的 6 个等级,级别越高,车辆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动态行驶过程中对驾驶员的接管需求越低。图表图表 1 1 SAE J3016SAE J3016TM TM 驾驶自动化分级驾驶自动化分级 系统 分级 驾驶员座位上的人必须做什么?驾驶自动化功能 功能示例 车
14、辆驾驶主体 自动驾驶功能监管 无驾驶自动化系统 L0 无驾驶自动化 无论驾驶员支持功能是否开启,驾驶员都应时刻处于驾驶状态。驾驶员必须时刻监督驾驶员支持功能,并根据需要进行转向、制动或加速以保证安全 仅提供警告和瞬时协助 AEB 自动紧急制动、盲区监测、车道偏离预警 驾驶员支持系统 L1 驾驶辅助 为驾驶员提供转向或或制动/加速支持 车道居中保持或自适应巡航控制 L2 部分自动化 为驾驶员提供转向和和制动/加速支持 同时提供车道居中和自适应巡航控制 自动驾驶系统 L3 有条件自动化 当自动驾驶功能启用时,由自动驾驶系统驾驶车辆。当功能请求时,驾当功能请求时,驾驶员必须接管驾驶驶员必须接管驾驶
15、L3、L4 功能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驾驶车辆,除非满足所有要求的条件,否则功能无法运行。交通阻塞司机(Traffic Jam Chauffeur)L4 高度自动化 不需要驾驶员接管驾驶车辆 区域无人出租车;踏板/方向盘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被安装 L5 完全自动化 L5 功能可以在所有条件下驾驶车辆 与 L4 级相同,但该功能可以在所有条件下随处行驶。资料来源:SAE J3016(2021.04),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2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我国工信部 2021 年 8 月发布的 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 国家推荐标准(GB/T 40429-2021)将驾驶自动化功能分为
16、L0L5 6 个等级,与 SAE J3016 划分基本一致。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 将 L0-L2 级统称为“驾驶辅助”,系统辅助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驾驶主体仍为驾驶员,属于低级别的驾驶自动化功能;特别的是,根据该标准的定义,0 级驾驶自动化不是无驾驶自动化,0 级驾驶自动化可感知环境,并提供报警、辅助或短暂介入以辅助驾驶员(如车道偏移预警、前碰撞预警、自动紧急制动等应急辅助功能)。L3-L5 级统称为“自动驾驶”,系统在设计运行条件下代替人类执行动态驾驶任务,当功能激活时,驾驶主体是系统,属于高级别的驾驶自动化功能。图表图表 2 2 驾驶自动化等级与划分要素的关系驾驶自动化等级与划分要素的关系
17、 分级 名称 车辆横向和纵向运动控制 目标和事件探测与响应 动态驾驶任务接管 设计运行条件 0 级 应急辅助 驾驶员 驾驶员及系统 驾驶员 有限制 1 级 部分驾驶辅助 驾驶员及系统 驾驶员及系统 驾驶员 有限制 2 级 组合驾驶辅助 系统 驾驶员及系统 驾驶员 有限制 3 级 有条件自动驾驶 系统 系统 动态驾驶任务接管用户(接管后成为驾驶员接管后成为驾驶员)有限制 4 级 高度自动驾驶 系统 系统 系统 有限制 5 级 完全自动驾驶 系统 系统 系统 无限制*注:*排除商业与法规因素等限制 资料来源:工信部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根据道路车辆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
18、)术语及定义,ADAS 系统是利用安装在车辆上的传感、通信、决策及执行等装置,实时监测驾驶员、车辆及其行驶环境,并通过信息/或运动控制等方式辅助驾驶员执行驾驶任务或主动避免/减轻碰撞危害的各类系统的总称。包括L0-L2 级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系统,英文为 Automated Driving System,简称 ADS。本文高阶智能驾驶讨论的范畴为 L3-L4 级自动驾驶。L3 自动驾驶能实现行车场景的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和城区领航辅助 3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驾驶,低速泊车场景的记忆泊车,而 L4 的自动驾驶除了能实现上述全部功能外,还可实现泊车场景的自主代客泊车。图表图
19、表 3 3 智能驾驶功能等级划分智能驾驶功能等级划分 L0 L1 L2 L3 L4 行车 FCW 前向碰撞预警 LDW 车道偏离预警 LKA 车道保持辅助 AEB 自动紧急制动 DOW 开门预警 BSD 盲点监测 ACC 自适应巡航 LCC 车道居中保持 ALC 自动变道辅助 TJA 交通拥堵辅助 HWA 高速驾驶辅助 NOA Highway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 NOA City 城区领航辅助驾驶 泊车 F-APA 全自动泊车 HPP 记忆泊车 AVP 自主代客泊车 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4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2 2 20212021-2022022 2
20、 年我国年我国高阶智能驾驶高阶智能驾驶产业进展产业进展 2 2.1.1 政策篇:政策持续加码,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提速政策篇:政策持续加码,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提速 2020 年以来,我国鼓励自动驾驶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频频出台,为我国自动驾驶产业指明发展目标。2020 年我国先后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等顶层设计文件,为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相关保障,将推动整体汽车行业智能化的转型升级。预计在政策指引下,到 2025 年,我国将实现特定场景的 L3/L4 自动驾驶;2035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汽车
21、规模化应用。图表图表 4 4 我国自动驾驶顶层设计文件我国自动驾驶顶层设计文件 文件 发布时间 相关内容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 2020 年 2 月 到 2025 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管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 2020 年 10 月 到 2025 年,我国 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比例超过 50%,CV2X(以蜂窝通信为基础的移动车联网)终端新车装配率达 50%,高度自动
22、驾驶汽车首先在特定场景和限定区域实现商业化应用,并不断扩大运行范围。2035 年,各类网联式高度自动驾驶车辆将广泛运行于我国广大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 2035年)2020 年 11 月 发展愿景:到 2025 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力争经过 15 年的持续努力,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支持以智能网联汽车为载体的城市无人驾驶物流配送、市政环卫、快速公交系统(BRT)、自动代客泊车和特定场景示范应用。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完善适应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要求的道路交通、事故责任、数据使用等政策法规。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
23、2020 年 12 月 发展目标:到 2025 年,自动驾驶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进展,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和测试验证取得重要突破。支持开展自动驾驶载货运输服务。鼓励在港口、机场、物流场站、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工地等环境相对封闭的区域及邮政快递末端配送等场景,结合生产作业需求,开展自动驾驶载货示范应用。5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2021 年 2 月 加强智能化载运工具和关键专用装备研发,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化通用航空器应用。资料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2020 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
24、会,国务院 国内涉及高级别自动驾驶的法律法规制定与修订工作进展积极,逐步构建有利于高级别自动驾驶发展的法律环境。2022 年 8 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这是国家部委首次对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做出指南,标志着我国在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领域的相关政策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并推动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2022 年 11 月初,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将为开展智能网联汽车(L3、L4 级)准入和上路提供政策指引,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向高阶智能驾驶方向迈进。在道路测试法规方面,截至 2022 年
25、7 月,我国已有超过 30 个地区发布道路测试实施细则,全国已建设 17 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20 余个地方性的测试场;已有 27 个省市发放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牌照,已开放道路测试里程超过 5000 公里,发放测试牌照 900余张。我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及车联网先导区,开放道路建设和测试示范规模不断扩大,示范场景不断丰富。图表图表 5 5 我国发布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我国发布的自动驾驶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 发布时间 相关内容 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2021 年 3 月 首次在法律上对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进行道路测试,以及违法和事故责任分担等方面作出规定。关于
26、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 2021 年 8 月 规定了自动驾驶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的准入管理要求,为高级别自动驾驶产品量产提供准入依据。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2021 年 7 月 进一步明确了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及测试区(场)的定义,提出了测试主体的单位性质、业务范畴、事故赔偿能力等方面要求,进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道路测试。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2022 年 8 月 鼓励高阶智能驾驶汽车产品在有限可控区域内从事商用化运营,并对自动驾驶商用化运营过程中自动驾驶车辆的人员要求、数据安全、车辆保险等关键问题做出了规定。6 本报告内
27、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2022年11月 遴选符合条件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和具备量产条件的搭载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开展准入试点;对通过准入试点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在试点城市的限定公共道路区域内开展上路通行试点。资料来源:各政府网站,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在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方面,北京、重庆、武汉相继发布乘用车无人化运营试点政策。2022年 4 月,北京发布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乘用车无人化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采用“主驾无人、副驾驶配备安全员”的无人化载人模式,可进行商业化收费,也
28、成为了国内首个开启乘用车无人化运营试点的城市。2022 年 8 月,重庆市永川区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联席工作小组制定的 重庆市永川区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道路测试与应用管理试行办法,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联合工作组制定的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允许获得通知书的示范应用主体开展车内无安全员的远程测试、示范和商业运营。此次政策落地,意味着两地将率先进行自动驾驶商业化探索。重庆、武汉全无人商业化试点将为中国无人驾驶政策创新、技术进步和广泛应用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深圳率先为智能网联汽车立法。2022 年 7 月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
29、是国内首部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管理的法规。该条例的发布标志着高阶智能驾驶正式从道路测试阶段迈向商业化落地阶段。7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2 2.2.2 市场篇:市场篇:ADASADAS 加速前装,加速前装,高阶智能驾驶高阶智能驾驶进入量产前夜进入量产前夜 2.2.1 2.2.1 中国市场乘用车新车中国市场乘用车新车 A ADASDAS 市场分析市场分析 随着国内支持智能驾驶政策的陆续推出、ADAS 技术的逐步成熟、成本的降低,以及消费者接受度提升,ADAS 功能渗透率逐步提升。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 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新车整体辅助驾驶(L0
30、-L2)上险量 808.2 万辆,同比增长 29.6%,渗透率达到39.6%。其中,L2级ADAS搭载量为390.2万辆,同比增长76.8%,渗透率达到19.1%,L2 级别 ADAS 搭载量超过 L1 级别 ADAS 搭载量。图表图表 6 6 20202020-20222022 年年 1111 月中国市场乘用车新车整体月中国市场乘用车新车整体 A ADASDAS 月度搭载量及同比增速月度搭载量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 2022 年,ADAS 渗透率继续上升。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 年 1-11 月,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新车整体辅助驾驶(L0-
31、L2)上险量 868.6 万辆,同比增长 20.3%,渗透率达到49.7%,其中,L2级ADAS搭载量为 503.6万辆,同比增长63.9%,渗透率达到28.8%,相比去年同期增加 11 个百分点。L2 级 ADAS 搭载量占比接近 6 成,成为 ADAS 市场主赛道。在功能上,L2 级别的 TJA/HWA 功能渗透率已达到 18.4%,泊车场景下的自动泊车渗透率已达到 14.4%。-20%-10%0%10%20%30%40%50%02000004000006000008000001000000120000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2020年2021年2022年同
32、比增速 8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图表图表 7 7 20212021-20222022 年年 1 1-1111 月月中国市场乘用车新车中国市场乘用车新车 A ADASDAS 功能搭载率功能搭载率 数据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 自主车企正在加快 L2 级行车辅助驾驶的前装导入。2022 年 1-11 月,自主车企 L2 级辅助驾驶搭载量达到 219.7 万辆,搭载率达到 27.9%,同比上涨 102.9%。其中,比亚迪 L2 级辅助驾驶前装搭载 71.8 万辆,遥遥领先于其他自主车企。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图表图表 8 8 2 2022022 年
33、年 1 1-1111 月自主月自主车企车企 L L2 2 级级 A ADASDAS 标配上险搭载量标配上险搭载量 T TOP10OP10 排名 车企 搭载量(单位:辆)L2 渗透率 1 比亚迪汽车 717734 51.8%2 长城汽车 287718 44.7%3 吉利汽车 224510 24.1%4 广汽乘用车 173407 38.4%5 长安汽车 120288 11.9%6 理想智造汽车 113883 100.0%7 小鹏汽车 81408 74.7%8 极氪汽车 60015 100.0%9 金康新能源汽车 59925 99.9%10 零跑汽车 56981 60.6%合计合计 18958691
34、895869 3 39.09.0%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 48.3%38.2%30.3%34.3%31.9%22.8%20.7%14.4%自动紧急制动AEB车道偏离预警LDW360全景环视AVM车道保持辅助LKA全速ACC盲区监测BSDTJA/HWA自动泊车APA2022年1-11月2021年全年 9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合资车企方面,2022 年 1-11 月,合资车企(含特殊独资)L2 级辅助驾驶搭载量达到 284.0万辆,搭载率达到 29.6%,同比上涨 42.7%。其中,一汽丰田、广汽丰田继续领跑市场,特斯拉排名第三。图表图表 9 9 2 20
35、22022 年年 1 1-1111 月合资月合资车企车企(含特殊独资)(含特殊独资)L L2 2 级级 A ADASDAS 标配上险搭载量标配上险搭载量 T TOP10OP10 排名 车企 搭载量(单位:辆)L2 渗透率 1 一汽丰田 649170 91.3%2 广汽丰田 602264 67.9%3 特斯拉汽车 399986 100.0%4 广汽本田 290369 45.5%5 东风本田 223847 38.3%6 一汽大众 117376 7.7%7 上汽大众 106954 9.9%8 沃尔沃汽车 97697 75.3%9 东风日产 67248 9.6%10 长安福特 61796 27.7%合
36、计合计 26167072616707 38.038.0%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 供应商方面,ADAS 供应商分为国际 Tier 1、互联网科技公司、本土 Tier 1、车企自研。其中,国际 Tier1 以博世、电装、大陆、采埃孚、安波福、法雷奥为代表。互联网科技公司以百度、华为为代表。整车企业以特斯拉、小鹏、蔚来为代表。本土 Tier1 以福瑞泰克、经纬恒润、知行科技、德赛西威、纵目科技为代表。过去,国际 Tier1 在前向 ADAS、泊车两大市场占有垄断优势。近三年,在中国本土供应商加速量产突围,以及车企自研 ADAS 系统的背景下,国际 Tier1 的市场份额受到大幅挤压。2
37、021年,国内新车前向 ADAS(含 L0-L2)搭载方案前五 Tier1 分别为博世、电装、大陆、采埃孚、安波福,五家企业占据约 80%的市场份额,较 2020 年下滑 11 个百分点;2022 年 1-11 月,前五大供应商的市场份额继续下滑,缩小至 73.2%。10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图表图表 1010 20212021 年前向年前向 A ADASDAS 供应商市场份额供应商市场份额 图表图表 1111 20222022 年年 1 1-1111 月月前向前向 A ADASDAS 供应商市场份额供应商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 数据来源:高
38、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 中国本土 ADAS 供应商快速崛起,市场份额逐步扩大。2022 年 1-11 月,本土 ADAS 供应商份额占比达到 8.9%,比去年同期上涨 1.4%。值得注意的是,在自主品牌乘用车 L2 级辅助驾驶市场,本土供应商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福瑞泰克等本土供应商凭借出色的技术能力、可靠的产品质量和快速响应客户的能力,切入本土自主品牌汽车产业链,拿到多家主机厂的定点和量产订单,陆续实现从 0 到 1 的量产突围。2022 年 1-11 月,本土供应商 L2 级辅助驾驶份额占比达到 10.1%(含车企自研),比去年同期增加 2.2%。福瑞泰克进入自主品牌乘用车 L2 级 AD
39、AS 供应商前十。2022 年以来,福瑞泰克的 L2 级ADAS 系统在多个车型上实现量产,L2 级 ADAS 系统搭载量和市场占有率快速上升。2022 年 1-11 月,福瑞泰克 L2 级车型 ADAS 系统市场份额在自主品牌乘用车供应商中达到 3.0%,跻身自主品牌乘用车 L2 级 ADAS 供应商前列,并成为自主品牌乘用车头部本土第三方供应商。博世,27.8%电装,15.4%大陆,13.3%采埃孚,12.2%安波福,11.2%维宁尔,4.3%特斯拉,4.0%经纬恒润,3.7%法雷奥,2.0%其他,6.1%博世,28.5%电装,15.1%采埃孚,12.2%大陆,9.3%安波福,8.2%ve
40、oneer,7.5%特斯拉,4.7%法雷奥,3.2%经纬恒润,2.6%其他,8.7%11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图表图表 1212 20222022 年年 1 1-1111 月月国内市场国内市场 L2L2 级级新车新车 ADASADAS供应商市场份额供应商市场份额 图表图表 1313 20222022 年年 1 1-1111 月自主品牌乘用车月自主品牌乘用车 L2L2 级车级车型型 ADASADAS 供应商市场份额供应商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 数据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 在自动泊车(APA)领域,本土供应商快速抢占市场,国际供应商市场
41、份额受挤压。2021年,博世、法雷奥、TTE 三者共占据国内 APA 前装市场 84.3%的份额。2022 年 1-11 月,传统三强的市场份额降至 71.8%。与此同时,德赛西威、纵目科技等本土 APA 供应商的市场份额显著提升。预计随着更多本土 APA 供应商实现前装量产,本土供应商的份额还将进一步扩大。博世,26.8%电装,24.6%采埃孚,9.3%特斯拉,7.9%veoneer,7.9%安波福,5.5%大陆,3.3%法雷奥,2.8%理想,2.3%小鹏,1.6%其他,7.9%博世,35.4%veoneer,17.2%采埃孚,15.0%理想,5.2%大陆,4.5%小鹏,3.7%安波福,3.
42、4%福瑞泰克,3.0%其他,12.6%12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2.2.2.2.2 2 中国市场乘用车中国市场乘用车高阶智能驾驶高阶智能驾驶市场分析市场分析 随着各大车企 L2 级 ADAS 渗透率的提升,高阶智能驾驶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方向。领航辅助驾驶(NOA)在高精地图或 ADAS 地图的支持下,将导航和 L2 级辅助驾驶结合,可引导驾驶员出入匝道、推荐驾驶员变道、根据限速智能调节车速,实现从点到点的自动驾驶。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领航辅助驾驶分为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和城区领航辅助驾驶。高速领航辅助驾驶能在封闭高速公路上实现智能驾驶辅助,从 2019 年开始陆续有特斯
43、拉 NOA、蔚来 NOP、小鹏 NGP、理想 AD、长城 NOH、上汽 NGP、吉利 NOA 等产品推向市场。城区领航辅助驾驶能在城区非封闭路段实现点到点的智能驾驶辅助,实现智能识别红绿灯、无保护路口通行、避让其他交通参与者等功能。但由于难度较大,要解决的场景技术点过多,当前仅有少数车企实现城区领航驾驶辅助。图表图表 1414 车企车企陆续陆续推出推出智能智能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导航辅助驾驶功能(部分部分)车企 推出时间 辅助驾驶系统 智能导航辅助系统 车型举例 特斯拉 2019 年 Autopilot NOA(Navigate on Autopilot)Model3 小鹏 2021 年 Xpil
44、ot3.0 高速场景 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 P7 2022 年 Xpilot3.5 XNGP 城区场景 NGP-自动导航辅助驾驶 小鹏 P5 P 版 小鹏 G9 Max 版 蔚来 2021 年 NAD 自动辅助导航驾驶系统(NOP)EC6/ES6/ES8 理想 2021 年 理想 AD 理想 AD Max NOA 导航辅助驾驶系统 理想 ONE 理想 L9 长城 2022 年 HPilot 3.0 NOH 智慧领航辅助驾驶系统 魏牌摩卡 吉利1 2022 年 NOA NOA 高阶智驾辅助系统 博越 L 上汽 2022 年 视觉司南智驾 NGP 智能导航辅助驾驶系统 第三代荣威 RX5智驾版
45、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2022 年,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加速量产。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 年1-11 月,中国市场乘用车新车前装标配 NOA 上险量为 18.4 万辆,同比增长 91.8%,渗透率为 1 2022 年 12 月 27 日,IVISTA 首批导航智能驾驶 NP 测评结果暨智能汽车事故与问题信息收集平台发布会在重庆落下帷幕,吉利汽车凭借智能驾驶创新研发成果NOA 领航驾驶辅助荣获 G+成绩,同时也是首批参加 IVISTA 导航驾驶测试评价验证并获得认证的两家车企之一。13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1.1%。NOA 选
46、装的上险量为 51.7 万辆,同比上涨 91.7%。在 NOA 选装车型上险量中,特斯拉占比 77.4%。当前,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蔚来汽车、长城汽车、智己汽车、广汽新能源、北汽新能源、阿维塔汽车、合众新能源等车企已推出前装标配 NOA 功能的车型。2022 年 1-11 月,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蔚来汽车前装标配 NOA 功能搭载量位居前三。理想汽车凭借在理想 ONE 车型、理想L8、理想 L9 车型标配高速 NOA,在 NOA 前装搭载量上遥遥领先于其他车企。小鹏汽车在 NOA 搭载量仅次于理想汽车,位居第二。蔚来汽车部分车型采取选装策略,在 NOA 搭载量上低于理想汽车和小鹏汽车,位列第三
47、。图表图表 1515 20222022 年年 1 1-1111 月月前装前装标配标配 NOANOA 功能功能搭载量搭载量 T TOPOP5 5 车企车企 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 在价格区间上,搭载 NOA 配置的车型主要集中在 30 万以上高价位区间车型,并出现价格区间下探的趋势。例如,2022 年上市的第三代荣威、博越 L 正将 NOA 配置拉低至 15 万元以内价格区间。供应商方面,除了车企自研外,具备 NOA 解决方案量产能力的供应商也在不断增加。福瑞泰克、易航智能等供应商的 NOA 方案已实现量产落地。随着更多的第三方供应商的进入,NOA方案成本有望实现进一步下降,并推动
48、 NOA 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预计 2025 年,NOA 前装标配搭载量将超过 380 万辆,渗透率超过 17%。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理想智造汽车小鹏汽车蔚来汽车长城汽车智己汽车 14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图表图表 1616 20212021-20252025 年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 NOANOA 搭载量搭载量及渗透率走势预测及渗透率走势预测 数据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 在 L4 自动驾驶方面,自主车企或将在 2025 年左右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车型量产上市。当前,上汽、吉利、长安、理想等车
49、企已规划 2025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图表图表 1717 自主车企自主车企 L L4 4 级级智能驾驶智能驾驶规划规划 车企 发布时间 规划 上汽集团 2021 年 6 月 计划 2025 年实现 L4 级智能驾驶技术量产落地,成为中国智能驾驶头部企业 广汽集团 2021 年 7 月 计划于 2023 年底量产与华为联合开发的首款中大型智能纯电 SUV,该车型具备 L4 级自动驾驶功能 长城汽车 2020 年 12 月 在 2023 年实现中国场景覆盖最多的 L4 级自动驾驶,成为智能时代自动驾驶的领导者 吉利汽车 2021 年 10 月 到 2025 年,实现 L4 级自动驾
50、驶的商业化,完全掌握 L5 级自动驾驶 长安汽车 2022 年 2 月 预计到 2025 年,实现 L4 级量产 一汽集团 2020 年 10 月 到 2030 年实现全工况、全天候的自动驾驶 理想汽车 2020 年 9 月 2025 年实现高速和部分封闭路段 L4 级别自动驾驶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0%2%4%6%8%10%12%14%16%18%2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20212022E2023E2024E2025E搭载量(万辆)渗透率(%)15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2 2.3.3 技术篇:技术篇:高阶
51、智能驾驶高阶智能驾驶关键技术及应用趋势关键技术及应用趋势 2.3.1 2.3.1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汽车电子电气架构 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是车辆电子电气系统的顶层设计,要求在功能需求、设计指标等约束条件下,综合分析功能、性能、成本和装备等方面,对汽车里的各类传感器、ECU、执行器、线束等软硬件进行设计,得到最优的电子电气系统技术方案。传统的汽车电子电气架构采用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车辆各功能由不同且独立的 ECU 控制,一个车上集成几十上百个 ECU,各个 ECU 通过 CAN 和 LIN 总线相连,ECU 算力低且无法整合。ECU 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ECU 采用软硬件一体化设计,ECU 之间的底层
52、软件和代码迥异,框架无法复用。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汽车搭载的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数量和功能实现方式逐步增加。处理传感器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高速网络传输和更强算力的支持。传统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控制器拓展算力不足、整车总线负载率高、通信带宽不足、软件升级困难等问题显现。为了满足智能汽车高算力、强通讯、软件高效升级等方面的需求,德尔福、博世等 ECU 供应商陆续引入“功能域”的概念,通过划分不同功能域的方式来集中控制不同 ECU,逐渐推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由分布式向集中式升级。目前,使用域控制器来控制车辆的 ECU 与传感器等部件已成为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发展共识。按博世 E/E 架构
53、演进路线来看,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将从分布式架构(模块化、集成化)向域集中(域控制集中、跨域融合)发展,最终实现中央集中式(车载电脑、车云计算)架构。当前架构处在分布式架构向域集中式架构过渡阶段。图表图表 1818 博世电子电气架构演进路线博世电子电气架构演进路线 16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资料来源:博世,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E/E架构的升级主要通过硬件架构的升级、通讯架构的升级、以及软件架构的升级来体现。(1 1)硬件架构的升级)硬件架构的升级:由分布式由分布式 E ECUCU 向域集中式、中央集中向域集中式、中央集中+区域控制器升级区域控制器升级 域控制器是域集
54、中式电子电气架构的核心。域控制器拥有强大的硬件计算能力、集成丰富的软件接口和通讯接口,使得更多核心功能模块集中于域控制器内,系统功能集成度大大提高。而对于功能的感知与执行的硬件要求降低。在全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全面落地之前,近几年大部分主机厂仍会使用混合域的 EEA 架构,形成“分布式 ECU+域控制器“的过渡方案。下一阶段,为了进一步提升性能、满足协同执行要求、以及减少成本,域控制器将跨域融合,多个域控制器融合为一个域控制器,例如,动力域与底盘域的融合,座舱域与自动驾驶域融合。第三个阶段将实现整车集中+区域控制的中央集中式架构,整车算力进一步集中,中央计算平台成为中央集中式架构的核心。硬件方面
55、,为了提高可拓展性、提高通信效率、减少线束长度(重量),I/O 等硬件资源也被重新规划,打破原有的功能边界,按照区域划分,形成区域控制器,完成功能域架构向中央集中式架构的进化。(2 2)通讯架构的升级)通讯架构的升级:由由 C CANAN/LINLIN 等总线向以太网为核心主干网的通信技术升级等总线向以太网为核心主干网的通信技术升级 传统分布式架构以 CAN、LIN 为主干网。高阶智能驾驶需要通过高速率、高带宽和低延迟的网络来进行信息交互与传输。域集中式架构将通过车载以太网作为核心主干网,以支撑车辆智能化网联化带来的海量数据交互。(3 3)软件架构的升级:由“面向信号的架构”向“面向服务的架构
56、”升级)软件架构的升级:由“面向信号的架构”向“面向服务的架构”升级 传统分布式架构下,汽车软件架构采用基于信号驱动的结构,ECU 之间通过 LIN/CAN 总线点对点通信,对应特定的传感器或执行器,收发关系和路由信息是静态的,可拓展性差,升级和移植成本高。为解决以上问题,汽车行业引入 IT 行业的 SOA 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设计理念。相较于传统软件架构,SOA 软件架构具备松耦合、接口标准可访问和易于扩展等特点,可对位于不同操作系统、控制器的业务功能进行统一整合规划,在进行功能改变时,仅需更新、升级部分软件,使得开发人员能以最小的软件变更应对用户及业务需求。17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
57、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图表图表 1919 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域集中式方向发展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域集中式方向发展 架构 分布式架构 域集中式架构 计算平台 ECU 域控制器 通信总线 LIN 和 CAN 总线 CAN 总线和以太网 线束 增加线束长度和重量 大幅降低线束长度,降低电线电阻 硬件 ECU 数量达到 70100+ECU 功能被弱化,执行层面功能保留 软件 软硬件高度耦合 软硬件分层解耦 算力 算力不能协同,并相互冗余 高算力资源共用 OTA 升级 实现 OTA 升级难度极大 便于车辆 OTA 升级 资料来源:企业访谈,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2 2.3.2.3.2 车载摄像头车
58、载摄像头 2 2.3.2.1.3.2.1 摄像头市场概述摄像头市场概述 车载摄像头被誉为自动驾驶之“眼”,是 ADAS 系统和高阶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感知传感器。车载摄像头通过感知车辆周边的道路状况,帮助实现前向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行人检测、自动泊车等功能,实现驾驶安全性的提升。同时,车载摄像头将作为车联网信息处理的重要入口,结合智能座舱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实现多层次的人机交互模式,满足未来出行的个性化需求。图表图表 2020 摄像头安装部位、类型及实现功能摄像头安装部位、类型及实现功能 安装部位 摄像头类型 数量 功能 前视 单/双/多 14 颗 前向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道路标志识别、
59、自适应巡航、行人碰撞预警 环视 鱼眼 4 颗 全景环视、自动泊车 后视 单目 12 颗 倒车影像、流媒体后视镜、车后物体识别 侧视 单目 14 颗 盲区监测、变道辅助、车身相邻车道线环境探测 舱内 单目 12 颗 驾驶员状态监测、车内人员监控 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2 2.3.2.2.3.2.2 摄像头市场分析摄像头市场分析 18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在前装市场,车载摄像头处于需求量快速增长期。国内新车(合资+自主品牌)前装搭载前向行车感知摄像头 945.6 万颗,同比增长 32.3%;全景环视泊车摄像头 2113.8 万颗,同比增长 32.1%。供应商
60、方面,2022 年 1-11 月,摄像头供应商(视觉 Tier1)仍以博世、电装、采埃孚、安波福、维宁尔、大陆等国外供应商为主。ADAS 视觉方案供应商方面,Mobileye 仍占据视觉感知方案最大的市场份额。而在 L2 级视觉方案供应商方面,博世超越电装,成为市场占有率最大的供应商。Mobileye 排名第三。图表图表 2121 20222022 年年 1 1-1111 月月 ADASADAS 视觉方案供应商市视觉方案供应商市场份额场份额 图表图表 2222 20222022 年年 1 1-1111 月月 L2L2 级级 A ADASDAS 视觉方案供应视觉方案供应商市场份额商市场份额 数据
61、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 数据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 2 2.3.2.3.3.2.3 摄像头市场发展趋势分析摄像头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摄像头由摄像头由 2M2M 向向 8M8M 像素升级像素升级 当前,L2 级别自动驾驶已经大量采用 200 万像素摄像头。随着高阶智能驾驶时代的到来,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算力和带宽提升,前向摄像头将向 8MP 升级。8MP 摄像头可实现更广更远的探测范围(300m),更清晰的成像效果。在点对点 NOA 中,8MP 摄像头能够提前对大区率车道线检测、匝道口检测、红绿灯信号检测等。Mobileye,33.1%博世,24.7%电装,16.4%维宁尔,8.
62、5%大陆,8.0%其他,9.3%博世,27.9%电装,24.6%Mobileye,22.2%维宁尔,8.3%其他,0.17 19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当前,800 万摄像头产品将加快实现量产上市,坦克 300、蔚来 ET7、理想 ONE、理想 L9、极氪 001、广汽 AION LX 等车型已搭载 8MP 像素摄像头。作为全栈开发智能驾驶的硬件供应商,福瑞泰克 800 万像素摄像头已在研发中,未来将与 4D 成像雷达、激光雷达、ADC30 域控制器结合,构成 L3 级高阶智能驾驶方案。图表图表 2323 福瑞泰克第三代前视智能摄像头福瑞泰克第三代前视智能摄像头 F
63、FVC3VC3 指标 数值 像素 800 万像素 FOV 120(H)54.8(V)动态范围 DR 150db 帧速率 30FPS 最远车辆探测距离 250m 最远行人探测距离 120m 数据来源:福瑞泰克,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单车使用数量将逐步增加单车使用数量将逐步增加 在高阶智能驾驶中,域控制器设计将能够满足多摄像头方案对芯片算力和带宽的需求。使用多摄像头覆盖,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全方位无死角探测,成为行业的共同选择。除了前视摄像头和环视摄像头,侧向 4 颗+后向 1 颗摄像头已基本成为标配。加上舱内摄像头,当前已上市的 L2 级别高端车型摄像头数量普遍在 12 颗以上,有的车型甚至达到
64、15 颗,实现行车、泊车和舱内监测功能,提升驾驶安全性。图表图表 2424 20212021-20222022 年新上市车型摄像头搭载数量年新上市车型摄像头搭载数量 车型 环视 前视 侧边后视 侧边前视 后视 行车记录仪 DMS OMS 总计 蔚来 ET7 4 4 2-1 1 1 1 14 小鹏 P5 4 4 2 2 1-1-14 理想 L9 4 2 2 2 1 1-12 智己 L7 4 2 2 2-1 1 1 13 极狐 S 4 4 2 2 1 1 1-15 极氪 001 4 4 2-1 1 1-13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注:摄像头数量统计以车型高配版为准 20 本报
65、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车载摄像头车载摄像头 ISPISP 集成域控集成域控,传统供应链关系被重构,传统供应链关系被重构 整车 E/E 架构升级、计算算力集中化驱动车载摄像头 ISP 集成域控。传统分布式架构下,摄像头由系统集成商提供软硬一体的整体解决方案,传感器硬件与算法强绑定,通常不支持定制化开发。而在高阶智能驾驶阶段,域控架构下,摄像头软硬解耦,由一体机向分体机发展。ISP 将迁移至域控制器,摄像头在车身上的表现只是一个模组(含光学镜头和图像传感器),车载摄像头的功能将由“图像采集+视觉处理”转为只负责“图像采集”。摄像头软硬解耦后,传统供应链关系将被重构,生态向扁平
66、化方向发展,跨界供应、降维供应关系变得普遍。掌握软件自研能力的 OEM 将拥有更大的话语权,Tier1/系统级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市场被挤压,面临业务转型或定位变更。OEM 将直接牵手 Tier2/零部件供应商。具体而言,以新造车势力为代表的一批算法能力强的 OEM,或将全部的感知算法都包揽,跨过系统级集成商,直接外购摄像头模组(含光学镜头和图像传感器)进行定制化开发,最终挤压传统Tier1与芯片感知算法供应商的市场。而算法能力稍弱的 OEM,依然借力解决方案供应商,但 Tier1的重要性被削弱,开放度提升。在自研能力成熟后,Tier1 的角色与 Tier2 发生融合,OEM 与光学镜头、图像传感
67、器、芯片感知算法厂商等 Tier2 合作,感知算法提供目标探测功能,后续融合规划决策逐步由 OEM 实现。2 2.3.3.3.3 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雷达工作在毫米波波段,波长短,频带宽,具有测距测速精度高、穿透力强、全天候工作、抗干扰能力强、体积小巧等优点,非常适合远距离探测和速度测量。在智能驾驶系统中,毫米波雷达可与其他传感器功能融合、配合工作,是支持汽车安全驾驶不可替代的传感器。在 ADAS 中,依赖毫米波雷达技术的主动安全功能已大量普及。前向雷达对车前目标进行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前向碰撞预警;角雷达对周围目标进行探测和跟踪,可用于盲点监测、变道辅助、倒车横穿预警等。此外,
68、毫米波雷达应用也拓展到了自动泊车、开启车门时的障碍物检测、驾驶员生命体征监测、乘客成员监测、手势识别等领域。当前,国产乘用车毫米波雷达前装搭载量处于快速上升通道。2022 年 1-11 月,中国市场乘用车(不含进出口)新车前装标配搭载前向毫米波雷达 755.5 万颗,同比增长 23.7%;标配 21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搭载角雷达 819.1 万颗,同比增长 40.5%。此外,后雷达和舱内雷达搭载量仍较小。预计随着智能驾驶从 ADAS 向高阶智能驾驶演进,多传感器感知方案对毫米波雷达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从市场竞争格局看,毫米波雷达市场以外资供应商为主。2022 年
69、1-11 月,在前向毫米波雷达市场,博世、大陆、电装占据超过 85%的市场份额;在角雷达市场,海拉、博世、维宁尔、安波福、大陆为主要供应商,前五大供应商占据 8 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森思泰克、纵目科技、大华、福瑞泰克等本土供应商加速放量,成为角雷达市场的重要力量。图表图表 2525 2 2022022 年年 1 1-1111 月前向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月前向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 图表图表 2626 2 2022022 年年 1 1-1111 月角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月角雷达供应商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 数据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 随着智能驾驶水平的逐渐提升,传统毫米波
70、雷达向 4D 成像雷达方向进阶成为必然趋势。传统毫米波雷达存在缺乏测高能力、角度分辨率低、无法实现高密度点云成像且忽略静态物体等劣势,这些特征导致毫米波在高阶智能驾驶中应用有限。为了满足高阶智能驾驶对感知冗余及可靠性的要求,传统毫米波雷达亟需进行升级换代与突破创新,4D 成像雷达成为主流的升级方向之一。相比传统毫米波雷达,目前前装落地的 4D 成像雷达采用了多片级联方案+MIMO 天线阵列技术路线,具备更多的发射接收通道,实现通道数几何倍数增长,更多的通道数参与俯仰、方位测角,使得测高能力、角分辨率精度、点云密度显著提升。博世,39.5%大陆,32.6%电装,12.9%veoneer,7.1%
71、安波福,4.9%其他,3.0%海拉,27.0%博世,20.4%veoneer,16.5%安波福,10.9%大陆,8.9%森思泰克,4.8%其他,11.4%22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图表图表 2727 4 4D D 成像雷达优势成像雷达优势 资料来源:福瑞泰克,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在高阶智能驾驶方案中,4D 成像雷达通过与高清摄像头实现点云级前融合处理,同时对各种移动和静止的大小车辆、自行车、行人以及其他目标进行分类和追踪,实时提供目标的位置、速度、3D 尺寸、航向等多维度信息,提升高阶智能驾驶的感知能力。图表图表 2828 典型典型 4 4D D 成像雷达与普通
72、雷达关键技术参数横向对比成像雷达与普通雷达关键技术参数横向对比 4D 成像 雷达 优势 普通 雷达 劣势 探测距离 300 米 可以解决高速远距目标探测问题 250 米以下 探测距离相对较近 点云数量 3 万点/秒以上 1.勾勒出目标轮廓 2.可以和摄像头做前融合 3.可容纳多目标、不漏检 4000 点/秒 1.无法勾勒出目标轮廓 2.点迹象数量太少,无法和摄像头做前融合 3.同距同速下不可容纳多目标,容易漏检 100 米以上并排行驶的两辆车 方位角 分辨率 1 度 可以识别 100 米以上并排行驶的两辆车 3 度 不能识别 100 米以上并排行驶的两辆车 精度 0.1 度 可以识别 200
73、米以上正确是否在本车道 0.3 度 不能识别 200 米以上正确是否在本车道 俯仰角 分辨率 1 度 正确分辨远处的横杆和下放停着的车辆 无 不能正确分辨远处的横杆和下放停着的车辆 精度 0.1 度 可正确识别远方地上的是轮胎还是井盖 1 度 不能正确识别远方地上的是轮胎还是井盖 资料来源:福瑞泰克,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23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目前 4D 成像雷达有三条技术路线在推进:多片级联+MIMO 天线阵列、单芯片集成密集天线方式和超材料方向。第一种路线使用现有标准的芯片,如英飞凌、TI、NXP 等芯片,然后用软件算法或者独特的天性设计实现角分辨率等性能
74、的大幅提升,并且成本优势明显,成为当前主流方案。代表企业有大陆、采埃孚、傲酷、福瑞泰克等。第二种路线将多发多收天线集成到一颗芯片上,集成度高、体积小,顺应小型化趋势,可避免与成熟企业的直接竞争,具备差异化优势,但研发难度和成本较高,存在串扰问题,探测距离较近。代表企业有 Arbe、Vayyar、Unhder 等。第三种是超材料路线,这种路线的缺点是成本高,短期内商业化难度最大。代表企业有 Metawave、EchoDyne 等。供应商方面,大陆集团、采埃孚、安波福、博世、海拉和维宁尔等国际主流毫米波雷达供应商已经进入 4D 成像雷达赛道,在中国本土,包括福瑞泰克、森思泰克、为升科等在内的多家公
75、司也已经拿到前装定点,并陆续交付量产。当前,4D 成像雷达市场处于小规模导入阶段,仅上汽飞凡 R7、长安深蓝 SL03、路特斯ELETRE 等新车型搭载 4D 毫米波雷达。未来随着 4D 成像雷达技术的日益成熟,功能受到市场验证和认可,4D 成像雷达产品大规模量产后,价格将下降,4D 成像雷达有望在高端车型、前向雷达、高阶智能驾驶市场加速渗透。2.2.3 3.4.4 激光雷达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将成为高阶智能驾驶必备的传感器之一。一方面,在面对交通拥堵、疲劳驾驶等道路突发状况时,高阶智能驾驶汽车需要在极短时间进行信息收集、感知预测、决策执行等步骤,激光雷达可以快速输出三维空间数据,帮助及时做出精
76、准判断。另一方面,在大光比、暗光、静止物体识别上面,激光雷达拥有摄像头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极大程度地改善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解决方案可能出现的误判和漏判。而对于汽车制造商来说,随着外形尺寸的缩小和成本的下降,激光雷达已经成为一个可行的传感器选择。当前,车企开始在智能驾驶车型上搭载激光雷达,激光雷达进入前装量产周期。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自 2021 年激光雷达上车以来,激光雷达前装搭载量快速上升;2022年 1-11 月,我国车载激光雷达搭载量已达到 82495 颗,速腾聚创、览沃科技、Innovusion(图达通)、法雷奥、禾赛科技为主要供应商。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2 年 11
77、 月,已有 20 余款 24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车型宣布搭载激光雷达,车型品牌包括小鹏、蔚来、理想、威马、哪吒等新势力品牌,广汽、上汽、长城、北汽等传统自主品牌,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等豪华品牌。未来,高阶智能驾驶的快速落地将为激光雷达带来巨大的潜在配置空间,激光雷达搭载量将继续提升。图表图表 2929 2 2021021-20222022 年宣布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部分)年宣布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部分)编号 车型 数量(单位:颗)供应商 1 蔚来 ET7 1 Innovusion 2 蔚来 ET5 1 Innovusion 3 蔚来 ES7 1 Innovus
78、ion 4 小鹏 P5 2 览沃科技 5 小鹏 G9 2 速腾聚创 6 理想 L9 1 禾赛科技 7 威马 M7 3 速腾聚创 8 哪吒 S 2 华为 9 智己 L7 1 速腾聚创 10 长城沙龙机甲龙 4 华为 11 WEY 摩卡 3 Ibeo 12 广汽 AION LX Plus 3 速腾聚创 13 ARCFOX S 3 速腾聚创 M1 14 阿维塔 11 3 华为 15 飞凡 R7 1 Luminar 16 集度汽车 1 禾赛科技 17 高合 HiPhi Z 1 禾赛科技 18 Lucid Air 1 速腾聚创 19 宝马 ix 1 Innoviz 20 奥迪 E-TRON 1 法雷奥
79、21 奔驰新款 S 级 1 法雷奥 22 沃尔沃 XC90 1 Luminar 23 极星 3 2 Luminar 24 本田 Legend 5 法雷奥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25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2.3.5 2.3.5 多传感器融合多传感器融合 在高阶智能驾驶感知方案领域,存在两大路线:一个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纯视觉技术路线,另一个是以 Waymo 为代表的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的技术路线。其中,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方案以激光雷达为主导,配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有助于确保系统性能稳定和功能安全。当前多传感器融合已成为主流方案。一方面,任何单一
80、传感器都存在感知局限性,难以满足智能驾驶全场景需要,如视觉对环境光依赖,雷达信息域不丰富等。因此只有通过各种传感器的融合,才能扬长避短,提高功能“鲁棒性”。另一方面,多传感器融合可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冗余、数据质量和可靠性。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中,当个别传感器失效时,可以做功能的降级,但智能驾驶功能并不会完全消失,多传感器间存在相互冗余与备份;另外,各种传感器对目标的检测,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当个别传感器的感知存在错误时(比如误检或者漏检),通过融合技术可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图表图表 3030 高阶智能驾驶高阶智能驾驶主要传感器优劣势分析主要传感器优劣势分析 传感器传感器 优势优势 劣势劣势 摄
81、像头摄像头 成本低,采集信息丰富,车道线识别、行人识别准确度高 受环境影响大,黑夜、雨雪、大雾、逆光等场景识别率大幅降低;对算法、算力要求高 毫米波雷达毫米波雷达 测距精度高,多普勒测距的全天候性,抗干扰能力强,探测距离较长,体积小巧 传统车载雷达角度分辨率低,对横向目标敏感度低,难以识别行人,对高处物体(标识牌)和地面小物体(井盖、锥桶)的识别效果不佳,容易形成系统误判 激光雷达激光雷达 测量精度高,角分辨率高,可以获得物体的精细轮廓信息,实时建模准确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成本高,不能全天候工作,受雨雪雾霾恶劣天气影响大,无法获取颜色和纹理信息 资料来源:福瑞泰克,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在多
82、传感器融合算法方面,主要分为目标级融合、特征级融合和原始级融合。目标级融合是指各传感器独立完成对障碍物目标的检测和跟踪,融合算法实现“目标级”融合跟踪。目标级融合算法相对简单,也具有很多成熟的处理方法,是当前业内主流的感知融合模式。特征级 26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融合是指各传感器完成对障碍物信息的检测但不进行跟踪,输出障碍物特征信息,融合算法实现“特征级”融合跟踪。特征级融合效果比目标级融合的效果会更好,目前应用较为广泛。原始级融合算法使用各传感器原始信息进行“原始级”融合跟踪,多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图表图表 3131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资料来源:福
83、瑞泰克,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随着域控制器上车,算力平台的持续提升,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也将不断发展,从传统的目标级别的融合,逐渐过渡到特征级别和原始数据级别的融合,同时也将融入更多的传感器、地图、V2X 等智慧交通信息。未来,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将越来越复杂,多传感器融合将会从车端到路端,从终端到云端发展。2.3.2.3.6 6 域控制器域控制器 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是自动驾驶车辆上的“大脑”。从狭义上看,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主要包括域控制器硬件和底层基础软件(虚拟机、操作系统内核以及板级支持包等)。从广义上来看,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不仅包含硬件、底层基础软件,还涵盖了中间件以及上层应用算法,甚至还涉及到
84、外围的传感器以及执行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承担了传感器数据输入、处理、数据融合、路径规划、决策控制等功能,具备多传感器融合、定位、路径规划、决策控制、高速通讯的能力。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主控芯片、软件操作系统和中间件、应用算法等多层级软硬件的有机结合。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对 27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产品性能、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有着极高的要求,必须满足 ISO26262 功能安全 ASIL-D 等级要求。随着地平线征程 3、征程 5、英伟达 Xavier、Orin、高通 Snapdragon Ride 平台、Mobileye EyeQ5、TI TDA4 等车载高性能计算
85、芯片的陆续推出,以及中国乘用车高阶智能驾驶的快速落地,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成为兵家必争之地。2022 年 1-11 月,智能驾驶域控制器搭载量达到 98.1 万台,同比增长 91.7%,渗透率为5.6%。域控制器供应商主要来自广达、伟创力等代工厂,福瑞泰克、德赛西威、宏景智驾、知行科技等本土 Tier1,安波福、维宁尔等 Global Tier1。和硕、伟创力等代工厂依托新势力跑量,德赛西威在国产供应商中居于领先地位。域控制器芯片方案中,除了车企自研外,英伟达、地平线、Mobileye 是主流的芯片方案供应商。2.3.6.1 2.3.6.1 域控制器主控芯片域控制器主控芯片 域控处理器需要处理大量
86、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同时还需要整合雷达、视频等多路数据。原有单一芯片无法满足诸多接口和算力需求,车载处理器算力呈现指数级提升,具备 AI能力的主控 SoC 芯片成为了主流。SoC 芯片集成了 CPU、GPU、NPU、DLA 等多个模块,相对于单核处理器,异构多核 SoC 处理器在算力、性能、成本、功耗、尺寸等方面具备更明显的优势。主控芯片正朝向异构多核、高集成、低功耗等更高性能的方向迈进。高级别自动驾驶系统需要面对更复杂更广泛的场景,伴随着域内融合和跨域融合,未来芯片不会局限于自动驾驶域的计算任务,其还将逐渐跨域升级成整车中央计算平台,对算力的要求呈现指数级增长。根据地平线的测算,L2
87、级 ADAS 对算力的需求不到 10TOPS,L3 级智能驾驶对算力的需求超过 100TOPS,L4 级自动驾驶对算力的需求接近 450TOPS。公开资料来看,大部分芯片企业纷纷瞄准了下一代自动驾驶大算力芯片,并且公布了相应的量产规划。预计在芯片算力提升和功能冗余的持续需求环境下,智能汽车芯片算力军备竞赛将继续。28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图表图表 3232 主要芯片厂商下一代自动驾驶芯片规划主要芯片厂商下一代自动驾驶芯片规划 芯片厂商 产品名称 AI 算力(TOPS)功耗 算力/功耗 制程 量产时间(SOP)英伟达 Thor 2000-2025 英伟达 Orin X
88、 254 65W 3.1 7nm 2022 高通 Ride Flex 2000-高通 Ride for L4/L5 700 130W 5.4 5nm 2022 Mobileye EyeQ Ultra 176 100W-5nm 2025 Mobileye EyeQ6 High 34 12.5W-7nm 2024 华为 MDC810 400+-2021 地平线 征程 J6 400-7nm 2024 地平线 征程 J5 128 30W 4.3 16nm 2022 资料来源:各企业官网,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整理 当前,芯片厂商仍在继续引入并改进高(算力)性能、硬件参考设计,另外,还包括如何帮助 Tier
89、1、汽车制造商构建软件开发平台(包括一系列开发工具包、硬件和软件生态系统)。这对开发差异化功能提供了高效的基础。2.3.6.2 2.3.6.2 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产品分类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产品分类 按照产品定位的不同,当前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分为中低算力域控和大算力域控。中低算力域控制器算力为小几十 TOPS,用于实现 L1L2 级驾驶辅助功能,搭载在中低端车型上,代表产品为福瑞泰克 ADC10 域控制器。中低算力域控制器对成本比较敏感。福瑞泰克认为:“中低算力的轻量级域控最大的价值在于:第一,容易实现量产,能形成产业化的驱动,进而让整个产品尽快在市场上落地,然后再持续赋能客户去做迭代;第二,通过数据
90、采集形成有效的数据闭环,才能把 Corner Case 逐渐一步一步地健全,逐渐的去收敛长远的效益。”大算力域控制器用于实现 L2+及以上的高阶智能驾驶功能,主要搭载于中高端车型,代表产品为福瑞泰克 ADC30 域控制器、德赛西威 IPU04 等。大算力域控制器对 AI 的算力要求高,对成本的敏感度较低。2.3.6.32.3.6.3 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量产面临两大壁垒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量产面临两大壁垒 29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当前,域控制器的量产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开发面临非常高的技术门槛,包括产品性能、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等均有极高要求。量产
91、能力成为主机厂选择供应商的主要依据。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量产面临两大壁垒:设计壁垒和时间壁垒。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设计开发面临着高复杂度、高功能安全等级、高信息安全等级等挑战,需要域控制厂商具备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福瑞泰克认为:“从系统解决方案架构设计层面来讲,目前高阶智能驾驶系统不仅包含域控制器方案设计,架构设计、算法设计和软件设计,还包括所涉及到的软硬件生态合作伙伴的产品。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的开发需要在域控制器硬件内打通芯片、基础软件、中间层、算法和应用层,实现车内互联。当出现功能和体验问题的时候,团队是否能够从应用算法端一直挖到最底层的传感器。问题的根源有可能是芯片驱动导致,或
92、者感知导致,能不能在这个链条里从前到后打通所有链路,对团队的能力是最直接的挑战。”从时间壁垒角度看,为了加快将新车推向市场,主机厂采取缩短开发周期的策略。为了应对短开发周期的挑战,供应商需要改变其传统的开发模式,按照互联网公司的开发模式,加快产品迭代速度。福瑞泰克认为:“域控制器作为一个新产品,复杂度高,合作方也比较多。解决域控制器系统工程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时间上是个很大的挑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需要有系统供应商把问题定位出来,然后再进行拆解分配给不同的责任方去把他解决掉,尤其是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定位问题本身就比较消耗时间。同时对于高阶智能系统,开发后期出现的问题也会很多,因此这在一定程度
93、上耗费更多的开发时间。”2.3.7 2.3.7 行泊一体行泊一体 随着高阶智能驾驶进入快速生长期,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从传统负责规控的行车域控制器向行泊一体域控制器发展,行泊一体成为行业热门的话题。行泊一体是指将行车和泊车两个 SoC的功能合并在一个 SoC 里,能同时实现高速行车辅助与低速泊车辅助的方案。一方面,在 L2及 L2+级 ADAS 技术逐步普及的大背景之下,消费者对于高阶智能驾驶和自动泊车的需求大幅增长,如何以低成本、高性能的方式实现高阶智能驾驶的落地成为了市场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伴随着整车电子电气架构逐步开始从分布式向集中式演进,行车和泊车两套单独的系统整合融合到一个系统内成为了
94、可能,由此也带来了成本降低、功耗下降、重量减轻的可能。30 本报告内容仅供参考,请务必阅读正文后的免责声明 当前行泊一体域控制器已进入前装规模化上车的关键周期。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2 年 1-11 月,中国市场新车(不含进出口)搭载行泊一体域控制器上险量为 66.7 万辆,同比增长 118.9%。随着车企的加速推进,搭载行泊一体方案的新车将陆续上市。预计 2023年起行泊一体方案新车上险量将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到 2025 年前装标配率将超过 40%。图表图表 3333 20202020-20252025 年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行泊一体系统搭载数据预测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
95、行泊一体系统搭载数据预测 数据来源: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 车企方面,特斯拉、上汽智己/飞凡、长城魏牌、吉利极氪、北汽极狐、小鹏、蔚来、理想、零跑等汽车品牌已推出了行泊一体的车型,实现了行泊一体方案的量产落地,比亚迪、长安汽车等汽车品牌纷纷发布了配备行泊一体功能的车型规划。供应商方面,福瑞泰克、德赛西威、知行科技、东软睿驰、纵目科技等超过 20 家供应商已经对外发布了行泊一体方案,并且部分企业已经进入前装量产阶段。2.3.2.3.7.17.1 行泊一体域控制器方案的优势行泊一体域控制器方案的优势 行泊一体域控制器方案减少了控制器数量,可降低硬件开发成本。当前,不少车型都同时搭载了泊车和行车两套系统
后浪研究所:2022年轻人小快乐报告(15页).pdf
赛迪顾问:2022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49页).pdf
2022企业私域体系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19页).pdf
方正证券:2022证券行业行为数据根基建设白皮书(40页).pdf
东方财富:2022全球锂资源十年周期全面复盘和未来展望报告(41页).pdf
MCU行业深度:技术趋势、市场现状、产业链及相关公司深度梳理-230110(27页).pdf
博威合金-公司首次覆盖报告:高端铜合金长坡厚雪行业先锋厚积薄发-230110(40页).pdf
安彩高科-公司研究报告-打造“玻璃+天然气”业务协同走出光伏+光热玻璃差异化优势-230110(37页).pdf
华锐精密-公司深度报告:硬质合金数控刀片先进制造商产品升级促业绩增长-230109(29页).pdf
电气设备行业:锂电新技术大圆柱虽迟但到产业链或乘风起-230110(28页).pdf
巨子生物 -公司研究报告-乘重组胶原蛋白东风破美丽健康之浪-230110(39页).pdf
建筑材料行业报告:房地产需求端政策放松消费建材基本面回暖可期-230110(15页).pdf
百度地图:2023年元旦假期出行预测报告(10页).pdf
国际贸易中心:2022年可持续市场状况报告(英文版)(27页).pdf
CreatorIQ:从优秀到卓越-媒体和代理机构如何通过创作者营销解锁下一阶段的成果(英文版)(13页).pdf
MarketBridge:2022现代营销分析路线图(英文版)(44页).pdf
世邦魏理仕:2022香港甲级写字楼市场演变历程分析报告(英文版)(36页).pdf
CreatorIQ:2022年世界杯品牌赢家分析报告(英文版)(22页).pdf
ReturnLogic:为黑五和网络星期一的回归热潮做足准备的10个建议(英文版)(14页).pdf
ReturnLogic:2022假日购物季退货10个处理技巧(英文版)(14页).pdf
Amadeus:2022年拉丁美洲和加勒比航空运输竞争力指数报告(英文版)(82页).pdf
IRi:2022年食杂店内商品陈列趋势研究报告(英文版)(17页).pdf
波士顿咨询:3D打印有助于实现分布式制造的承诺(英文版)(15页).pdf
第一太平戴维斯:2022-2023年滑雪地产市场报告(英文版)(11页).pdf
高工智能汽车:自动泊车(APA&AVP)行业发展蓝皮书(2021-2025)(53页).pdf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20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报告(37页).pdf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2018全球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地图(28页).pdf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投融资报告(31页).pdf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顺义指数—2019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报告(35页).pdf
赛博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趋势与安全挑战(26页).pdf
2021中国智能驾驶行业研究报告-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之巅(59页).pdf
amp;36氪研究院-2020人工智能医疗产业发展蓝皮书(109页).pdf
2021年激光雷达应用智能驾驶经济价值及汽车产业发展分析报告(31页).pdf
2021年中国智能驾驶行业研究报告-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之巅(61页).pdf
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连锁茶饮第一股(724页).pdf
线上健身第一股-keep招股说明书(463页).pdf
麦肯锡: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韧性时代(33页).pdf
罗振宇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完整PDF.pdf
QuestMobile:2022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7页).pdf
QuestMobile:2022年中国短视频直播电商发展洞察报告(30页).pdf
小红书:2023年度生活趋势报告(34页).pdf
町芒:2022现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47页).pdf
QuestMobile:2021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0页).pdf
锐仕方达&薪智:2022年薪酬白皮书(105页).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