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柚网研究院:2020新基建系列专题三- 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28页).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柚网研究院:2020新基建系列专题三- 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28页).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个皮匠报告文库上搜索。
1、2020 新基建系列专题工业互联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用工变迁金柚网 研究院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2核心摘要核心摘要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和出口出现双向限制,投资驱动范畴的新基建顺势而为。作为新基建领域之一的工业互联网是我国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本文由浅及深,从工业互联网的基础概念出发,阐述了驱动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因素。基于对工业互联网的产业体系的认知,发现工业互联网作为底层技术应用基础设施,主要通过产业融合拉动经济增长,对第二产业的带动效应最甚,产业融合占比接近70%。紧接着,通过海尔互联
2、工厂产业实践,发现工业互联网通过提升工业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最后,从劳动用工视角分析了工业互联下的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毁灭效应。提出职教培训或成为缓解制造业人才结构性失衡的一剂良药。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3目录目录 ContentsContents一、工业互联网基础概念和本质内核一、工业互联网基础概念和本质内核1.概念界定 42.核心特征 5二、工业互联网发展背景和驱动因素二、工业互联网发展背景和驱动因素1.国际发展背景 72.国内驱动因素-政策 83.国内驱动因素-经济 94.国内驱动因素-社会 105.国内驱动因素-技术 11三、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及
3、发展现状三、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及发展现状 1.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构成 132.产业发展规模 14四、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实践四、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实践 1.工业互联网产业实践驱动力 172.家电行业海尔互联工厂实例 18五、工业互联对劳动用工的影响分析五、工业互联对劳动用工的影响分析 1.制造业劳动用工现状 232.用工需求促进-就业创造效应 253.用工需求替代-就业毁灭效应 264.用工变迁路径和应对策略27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4一、工业互联网基础概念和本质内核“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通用电气于2012年提出,是指通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建设连接工业全要素、连接工
4、业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网络全产业链的网络,以实现海量工业数据的实时采集,自由流转,精准分析,从而支撑业务的科学决策,制造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制造业融合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和内核本质和内核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融合起来。设备生产线工厂供应商产品客户工业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全要素互联全要素互联全产业价值链全产业价值链生产销售运营供应管理实时数据采集精准分析科学决策1.1.概念界定概念界定生产效率提升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52.2.核心特征核心特征据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研究界定,“工业互联网”具有泛在感知、智能决策、敏捷响应、全局协
5、同、动态优化的特征。泛在感知即通过广泛部署感知终端与数据采集设备,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信息的实时监测。智能决策即基于泛在感知获取的海量工业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以实现智能决策。敏捷响应即基于智能决策实现企业内、企业间及企业与客户之间需求和交付的敏捷响应。全局协同即基于工业互联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协同,达成最优配置效率。动态优化即基于最新数据分析和协同效果实现动态决策优化。泛在感知智能决策敏捷响应全局协同动态优化一、工业互联网基础概念和本质内核“工业互联网本质上是对人、机器和数据的全面互联互通,以实现工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7二、工业互联网发
6、展背景和驱动因素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德国政府率先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紧接着在2014年4月,为响应美国政府“再工业化战略”,GE、IBM、思科、英特尔等制造业与IT巨头抱团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成群结队地回归制造业,企图通过新的技术、标准、商业模式重新定义制造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除了中美德之外,法、日、韩、瑞典等国也纷纷推
7、出制造业振兴计划,各国新型制造战略的核心都是通过构建新型生产方式与发展模式,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制造强国新优势。与此同时,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驱动传统产业加速变革。1.1.国际发展背景国际发展背景工业工业1.01.0工业工业2.02.0工业工业3.03.0工业工业4.04.0机械化机械化电气化电气化自动化自动化智能化智能化中国制造2025美国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8二、工业互联网发展背景和驱动因素2.2.国内驱动因素国内驱动因素-政策政策工业互联网的深度应用发展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密切相关,自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以来,工
8、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相关部门也陆陆续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文件。其中,中国制造2025特别强调指出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时间时间发布单位发布单位政策文件政策文件2015-05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2016-05国务院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7-10工信部高端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8-05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2019-01工信部&国家标准化
9、管理司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19-11工信部“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2020-03工信部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2020-05工信部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05工信部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9二、工业互联网发展背景和驱动因素3.3.国内驱动因素国内驱动因素-经济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工业是一个国家实体经济的核心,工业发展水平构成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近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总量呈现逐年走低的态势,工业增加值净额增速也远低于GDP增速。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
10、示,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为31.7万亿元,同比增长5.3%,占GDP比值为32%,为近五年最低值。此外,我国工业附加值较低,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属于劳动密集型,总体产能效率不高,亟需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变革当前的生产方式。2015年11月,国家层面正式提出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生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而工业互联网是实体经济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我国达成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关键基础,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高端化发展。64.468.974.683.291.999.123.323.524.527.530.131.736.2%34.1%32.9%33
11、.1%32.8%32.0%29%30%31%32%33%34%35%36%37%0 20 40 60 80 100 120 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14-20192014-2019年工业增加值总量及占比年工业增加值总量及占比GDP(万亿元)工业增加值(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比(%)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10二、工业互联网发展背景和驱动因素4.4.国内驱动因素国内驱动因素-社会社会2019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12.6%,开始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迈进。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劳动力供给不足和用工成本高企,在人口红利消逝的大背景下
12、,我国工业发展亟待寻求人工替代解决方案。对于工业体系劳动用工而言,一方面是用工短缺,另一方面是面临新经济下新岗位的流动冲击,如外卖配送员、滴滴司机等岗位工作时间弹性灵活,劳动报酬高。相比之下,工业、制造业的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薪资水平低,综合就业吸引力下降,人才流失率高,制造业总体呈现用工荒现状。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2018年我国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变动率低于总体城镇单位就业就业人员变动率,说明制造业人员流出现象尤为显著。而工业互联网的部署可以有效帮助企业降低用工量,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升总体生产效率,降低综合运营成本。0.9%-1.2%-1.0%-1.4%-2.2%
13、-0.3%-3.3%-3.5%-5.3%-9.9%201420152016201720182014-20182014-201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变动率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变动率整体变动率制造业变动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11二、工业互联网发展背景和驱动因素5.5.国内驱动因素国内驱动因素-技术技术工业互联网本质是将工业生产要素数字化,而实现数字化的过程也离不开底层技术应用的支撑,比如物联网技术支持工业设备更好地互联互通;5G技术的高速率、低时延特效支持工业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反馈;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日趋成熟应用支持工业智能分析,辅助智能决策;人工智
14、能的发展使得诸如工业机器人的深化应用,释放低效人工操作环节,促进整体效能提升。因此,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与各类底层技术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各类技术相互赋能,共同推进融合应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决策应用“在全球工业转型升级的国际大背景下,受政策利好、产业结构升级内驱、劳动力供给压力和底层技术进步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工业互联网也在快速发展。”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13三、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及发展现状1.1.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构成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构成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是
15、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主要由工业数字化装备产业(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搬运装备、测量仪器等)、工业互联自动化产业(如工业温度/压力传感、变频器、电机等)、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工业软件产业(如研发设计软件、生产控制软件、业务管理软件等)、工业互联网安全(如工控防火墙、安全监测、终端安全管理等)、工业互联网网络(如工业交换机、企业级路由器、工业专线等)构成。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工业软件产业(平台)工业互联自动化产业(工控、传感)工业数字化装备产业(采集、连接、计算等)工业互联网网络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14三、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及发展现状2.2.产业发展规
16、模产业发展规模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19年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总体规模为2.13万亿元,其中核心产业增加值存量规模约为5361亿元,融合产业经济规模约为1.6万亿元,占比高达75%。预计至2020年总体产业经济规模将增至3.1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为48%。从核心产业细分板块来看,2019年,工业数字化装备产业规模约为1045亿元,工业互联自动化产业规模为1152亿元,工业互联网网络产业规模为651亿元,工业互联网安全产业规模为27.2亿元,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工业软件产业规模为2486亿元。从融合产业细分领域来看,2018年,工业互联网融合带动的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规模分别为 131亿元、
17、6630亿元、3044亿元,对第二产业的带动规模最大,占比高达68%,带动效应最为显著。3372438653616520501098081595324850201720182019E2020E2017-20202017-2020年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亿元)年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亿元)核心产业规模融合产业规模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15三、工业互联网产业体系及发展现状2.2.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发展规模1045115265127.2248619.5%21.5%12.1%0.5%46.4%20192019年核心产业细分规模(亿元年核心产业细分规模(亿
聆英:2021智能时代人机交互产品市场机会分析报告(16页).pdf
IBM:无边界企业:包容性人机偕行的创造力(20页).pdf
浩华CHAT:2021中国近郊及目的地度假市场概览报告(19页).pdf
三七互娱网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57页).PDF
杭州市西湖区艺创小镇十四五发展规划(51页).pdf
扬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业发展规划(53页).pdf
LIMRA国际研究:中国退休市场的未来:历史、系统与回顾(87页).pdf
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26页).pdf
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金融机构外部数据管理实践白皮书(2022)(34页).pdf
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度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ESG)报告(32页).PDF
CAFF50:2021养老金金融年度报告(12页).pdf
普华永道:从初创到成熟独角兽企业如何识别风险、迅速响应(17页).pdf
2021年日本展示业市场规模与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研究报告(33页).pdf
2021年全球车载镜头市场规模与激光雷达行业研究报告(29页).pdf
2021年全球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研究报告(23页).pdf
2021年美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与电动汽车发展趋势研究报告(35页).pdf
2021年美国电动车政策趋势及光伏产业未来前景研究报告(29页).pdf
2021年玻尿酸原料行业分析及针剂市场竞争格局研究报告(77页).pdf
消费者选择中心(Consumer Choice Center):2021美国电动汽车可达性指数报告(英文版)(14页).pdf
一文看懂房地产税(11页).pdf
利率周报:观察期重要因素即将验证(20页).pdf
创新药周报:罗氏、辉瑞中报业绩出彩新冠相关产品乘势而上(44页).pdf
Somos:2021拉丁美洲共享经济指数(英文版)(13页).pdf
shaped by:2021年科技市场发展前景报告(英文版)(71页).pdf
线上健身第一股-keep招股说明书(463页).pdf
蜜雪冰城招股说明书-连锁茶饮第一股(724页).pdf
QuestMobile:2022年中国短视频直播电商发展洞察报告(30页).pdf
QuestMobile:2022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7页).pdf
麦肯锡:2023中国消费者报告:韧性时代(33页).pdf
町芒:2022现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47页).pdf
罗振宇2023“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完整PDF.pdf
QuestMobile:2021新中产人群洞察报告(30页).pdf
锐仕方达&薪智:2022年薪酬白皮书(105页).pdf
美团:2022新餐饮行业研究报告(74页).pdf